1
笫四章 机械能守恒
⒈ 功 动能定理
⒉ 保守力做功与势能
⒊ 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4,两体碰撞
目 录
2
有一个事实,或如果你愿意,一条定律,支配着
至今所知的一切自然现象,关于这条定律没发现例外
就目前所知确乎如此,这条定律称作能量守恒,它
指出有某一个量,我们称它能量,在自然界经历的
多种多样的变化中它不变化,那是一个最为抽象的概
念,因为它为一数学方面的原则;它表明有一种数
量当某些事情发生时它不变,
费曼( R.P.Feynman)
3
一、功
㈠ 功 动能定律
定义,力对质点所做的功等于力在质点位移方向的分量
与位移大小的乘积,
rdFdW ??? ?c o s
rdF ?? ??
? ?? BA rdFW ??
功是力对空间的累积作用
单位,1焦耳 (J)=1牛顿( N),米( m)
A
?
B
F?
rd?
4
iii rFWS ?
? ??????
? ?? 21rr rdFW ??
( 1)功的图示
说明:
?cosF
r( 2)在直角坐标系中:
)( dzFdyFdxFrdFW zyBA xBA ?????? ?? ??
??
?
?
?
???
???
kdzjdyidxrd
kFjFiFF zyx
????
????
( 3)功是标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dr
5
( 4)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时,所作的功:
?
??
???
???
????? ?
21
21 )(
WW
rdFrdF
合力对质点所作的功,等于每个分力所作的功的代数和。
? ?? rdFW ??
(5) 功率:
vFvFdtdrFdtdWP ?? ???????? c o sc o s
单位,焦耳 /秒 (瓦特 )
?????? ????? iFFFF 21
6
4
2
0 0
2
82 Tm
bdt
m
btbtF d xW x T ????? ? ?
? ? ??? v d tbtF d xW
解:元功 rdFdW ?? ??
例题 4.1 物体由静止出发作直线运动,质量为 m,受力
bt,b为常量,求在 T秒内,此力所作的功。
根据牛顿定律和加速度的定义求 )(tv
m
bt
dt
dv
m
Fa ???
dtmbtdvv vv ?? ??
00
7
1m
5N?
例题 4.2 如图所示,一绳索跨过无摩擦的滑轮系在质
量为 1.0km的物体上,起初物体静止在无摩擦的水平
面上,若用 5.0N的恒力作用在绳索的另一端,使物体
向右作加速运动,当系在物体上的绳索从与水平成
变为 时,力对物体作功为多少?己知滑轮与水平面
间的距离为 1m.
030
037
8
解, 建立坐标系 (如图 )
??? c o sFF x
dx
x
xFdxW x
x
x
x xF ?? ????
2
1
2
1 21
21 x
xF
?
??
)11( 2221 xxFW ????? J69.1?
mtgx 7 3 2.1301 01 ?? mtgx 327.1371 02 ??
1m
5N?
x 0
F
9
二、质点动能定理
力对物体作功,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
关系如何呢?
dsF?? dsF
rdFdw
??
??
c o s
??
dsdtdvm? m vd v?
元功,
A
?
B
m
F?
rd?
质点由 A到 B这一过程中,力作总功为:
2
1
2
2 2
1
2
12
1
mvmvm v d vdWW B
A
v
v
???? ? ?
定义为质点的动能kEmv ?221
10
说明:
12 kk EEW ??
质点动能定理 —— 合外力对质点所作的功,等于质点动
能的增量
( 2) 功与动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功与物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相联系,为过程量,动
能决定于质点的运动状态,动能是状态量。
联系, 外力持续作用在物体上,外力的功是动能变化的
量度。
( 1)对质点而言,W为合外力的功。
( 3)动能定理适用于惯性系。
( 4)动能定理提供了一种计算功的简便方法,
( 5)功和动能具有相对性,但 具有相对不变性,
kEW ??
11
例题 4.3 如图,初始时,绳子垂在桌外的长度为 b,设
绳子总长度为 L,求绳全部离开光滑桌面时的瞬时速率,
解,方法( 1):利用动能定理
???
?
???
? ???
? L bLMgM g d xLxW Lb
22
2
1
L
xMm ?m g d xdW ?
建立作坐标系,重力所作元功为:
由动能定理得:
? ?22 bLLgv ??
? ? 0
2
1
2
2
22
??? MvL bLMg
M,L
b
x
o
t=0,v=0
12
方法( 2):利用牛顿定律
? ?22 bLLgv ??
dt
dvMmg ?
gLxgMmdtdv ??
由牛顿定律得
gLxdxdvvgLxdtdxdxdv ??
M,L
b
x
o
t=0,v=0
两种方法结果相同
13
例题 4.4 假定地球的密度是均匀的,并沿地球的直
径钻一个洞,质点从很高的位置 h 落入洞中,
求质点通过地心的速度。
由动能定理:
解,矢径方向如图所示,设通过
地心的速度为
0v
drfdrfR hR R? ?? ??? 0 内外
? ?? ????? R hR R rdfrdfmv 02 021 ?
???
内外
O
m
h
R
r?
14
32
3
3 3
4
3
4 R
G M m r
r
m
r
R
M
Gf ???
?
?内
又质点在地球内、外受力不同
drRG M m rdrrG M mmv RR hR ??????? ? 0 322 021
? ?
? ?hRR
hRG M mv
?
?? 3
0
2r
G M mf ?

15
0kiki EEW i ??
三、质点系动能定理
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作用于质点系的力所作的功,等
于该质点系总动能的增量。
? ? ?
? ? ?
??
n
i
n
i
n
i
ki okii EEW
1 1 1
对所有质点求和:
设一个系统内有 n个质点,作用于笫 i个质点的力所作的
功分别为,由质点动能定理
iW
16
?? ???
i
ki
i
ki EEWW 0内外
? ?? ? 内外 ii WW( 2) 是每个质点所受外力(内力)作功
之和,而不是合力功之和,
???
???
????
n
i
i
n
i
i
n
i
i WWWWW
111
内外内外
( 1) 质点系所受的力分外力和内力。则
说明:
( 3)质点系内力的功,
研究两质点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元功之和为
? ? ? ? rdFrdrdFrdFrdFdA ????????? ?????????? 1212
即一对内力的所作的功仅决定于力和质点间相对位移的标积,
17
内力做功不为零,由系统的动能定理
kEWW ??? 内外
? ? 22 2121 aaba vmvmmm g x ?????
? ?ba
ab
mmg
vmx
??? 2
2
? ?vmmvm baaa ??
解,取 A和 B组成的系统,根据动量守恒
av?A
B
am
bm
?
av?
例题 4.5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 的静止
物体 B,在 B上又有一质量为 的静止物体 A,A受冲
击,以 (相对于水平面 〕 向右运动,A和 B之间的摩
擦系数为, A逐渐带动 B一起运动,问 A从开始运动
到相对于 B静止时,在 B上运动多远?
18
例题 4.6 如图,质量为 M的卡车载一质量为 m的木箱,
以速率 v沿平直路面行驶,因故突然紧急刹车,车轮
立即停止转动,卡车滑行一定距离后静止,木箱在
卡车上相对于卡车滑行了 l 距离,卡车滑行了 L距离,
求 L和 l.巳知木箱与卡车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卡
车轮与地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 1
?
2?
L
l
f?
mg
N?
Mg
N
f
F
mg
19
卡车和木箱受力如图,只有二者间摩擦力 和地面对车
的摩擦力 F做功,三力之受力质点位移各为,
根据质点动能定理得
ff ?、
LlLL,,?
? ?? ? ①221 210 MvLgMmmg ???? ??
? ? ②21 210 mvlLmg ???? ?
解得
? ?? ?
Lgvl
gmmMMvL
??
???
1
2
12
2
2 ?
??
解,解法一(用质点动能定理求解)
20
解法二(用质点系动能定理求解)
视卡车与木箱为一质点系,外力 F做功,
内力做功等于力与相对位移的标积,即
? ?gLmM ?? 2?
mgl1??
根据质点系动能定理,有
? ? ? ? ③221 21 vmMgLmMm g l ?????? ??
又视木箱为质点,得上面②式,②③ 联立得与上法相同结果,
注意,⑴卡车与木箱之间相互摩擦力做的功并不等值,表明
一对内力之功并不一定等值反号,⑵ 滑动摩擦力做正功
或负功,必须在搞清楚力和相对于一定参考受力点位
移的基础上作具体分析,但一对滑动摩擦力所做功的代
数和却总是负的,
21
例题 4.7 一炮弹的质量为,射出时的水平
和竖直分速度分别为 u和 v,当炮弹到达最高点时,
其内部的炸药产生能量 E,使炸药分成 及
两部分,开始时两者仍沿原方向前进,试求它们落
地时相隔的距离?
)( 21 MM ?
1M 2M
解,炮弹到达最高点在爆炸前具有水平速度 u.爆炸后,
和 分别具有水平速度,由动能定理可得
21 vv、2M1M
? ? ①EuMMvMvM ???? 221222211 212121
由动量守恒( x方向)可得
? ? ②uMMvMvM 212211 ???
22
由①、②式可求得(舍去不合题意的一个解)
? ?212
1
2
2
MMM
EMuv
???
? ?212
1
1
2
1
2
MMM
EM
M
Muv
???
故 落地时相隔的距离为21 MM,
? ? ? ?
21
21
12
2
MM
MME
g
vtvvx ?????
由最高点落下的时间为,gvt ?
23
㈡ 保守力做功与势能
一、几种常见的力作功
1、重力作功
jmgP ?? ??
? ??? ????? jdyidxPrdPw ?????
dymgy
y
)( ?? ? 1
2
)( 21 m g ym g yw ???
重力作功只与质点的起始和终止位置有关,而与所
经过的路径无关。
x
a
b
P?
y
y2
y1
rd?
24
02 rr
MmGF ?? ??
rdrrMmGrdFdW ???? ????? 02
移动位移元, F可近似认为不变,故rd?
由图知:
drrdrdrrdr ???? ?? c o sc o s00 ?????
于是:
drrMmGdW 2??
2、万有引力作功
如图,M不动,m由 a经任一路径到 b
)(
ab
b
a
r
r rr
G M mdr
r
G M mdWW b
a
111
2 ????? ? ?
M
a
r
drr?
?
m
b
rd?
dr
F
25
2
2
2
1 2
1
2
12
1
kxkxk x d xdWW xx ????? ? ?
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力所作的功只由弹簧的起始和终了位置
决定,而与形变的过程无关。
3、弹性力作功
k x d xrdFdW ???? ??
kxiF ???
0 x x
F?K
m
如图,o点为平衡位置,拉长到 P点时,伸长量为 x:
万有引力作功只取决于质点的起始和终了位置,与所经
过的路径无关。
26
保守力,作功只与物体的始末位置有关, 而与路径无关
的力 。 反之称为 非 保守力
二、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2
2
2
1 2
1
2
1 kxkxW ??
)(
ab rr
G M mW 11 ??
12 m g ym g yW ??
分析三种力
作功的特点
反映保守力作功特点的数学表达式:
b
c
d
a
F
F
物体沿不同路径从 a 到 b,保守力作功
?? ????
?
a d ba c b
a d ba c b
rdFrdF
WW
????
27
保守力沿任意闭合路径作功为零。
b
c
d
a沿闭合路径运动一周,保守力作功
? ??? ? ????? bdal a cb rdFrdFrdFW 0??????
? ??L ldF 0??
非保守力分类,① 称为耗散力(如滑动摩擦力),
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② (如爆炸力),将其他形态的能
(如化学能、电磁能)转化为机械能,
0?? rdf ??
0?? rdf ??
28
三、势 能
? ?? 0Pp rdFE ??
1,势能 定义,
即某点的势能等于保守力从该点沿任意路径到零势点的积分值
pE
定理 对于保守力场,可以定义一个标量函数,称为
势能(或势函数、位能)。使保守力做的功为
其中,表示质点从空间点 运动到点 时保守
力所做的功(证明从略)
? ?rV?
? ? ? ? ? ?BABA rrrr VVA ???? ???
? ?BA rrA ?? ? Br?Ar
?
由此,有
29
(2)势能是相对性的。为确定质点系在任一给定位置的
势能值,必须选定某一位置为参考位置(势能零点),
规定该点的势能为零,而势能零点可根据问题的需要任意
选择,
(3)势能是属于系统的。实质上势能是相互作用能,
说明,
(1)势能是状态(位置坐标)的函数,即:
),,( zyxEE pp ?
(4)由于内力的功与参照系无关,体系的势能(或势能
差)与参照系无关。
30
m g yE p ?
引力势能
弹性势能
ppp EEEW ?????? )( 12保
即:保守力对物体作的功等于物体势能增量负值。
? ?? 0Pp rdFE ??
重力势能
2 三种势能,
保守力作功可用势能差表示:
r
MmGE
p ??
2
2
1 kxE
p ?
31
3 势能曲线
当坐标系和势能零点一经确定,势能仅是坐标的函数
势能随坐标变化的曲线称为势能曲线。如图,
),,( zyxEE pp ?
? 势能曲线的用途:
⑴ 求平衡位置及判断平衡的稳定性,
mgh
Ep
h
rEp
Ep
r
1
2
2kx
r
GMm?
32
Pp dErdFdEdw ?????? ?
?
保守力与势能的关系,
pEW ???保
z
EF
y
EF
x
EF p
z
p
y
p
x ?
???
?
???
?
????,,
dzzEdyyEdxxEdE pppP ?????????
dzFdyFdxFrdF zyx ???? ??
p
ppp Ek
z
Ej
y
Ei
x
EF ???
?
??
?
??
?
??? ????
⑵ 由势能曲线求保守力,(力是矢量,而势能是标量,一
般情况下,确定标量函数比确定矢量要容易)
33
)( 00? ????????? ? ????
i i pikii i piki
EEEEWW 内非外
0EEWW ??? 内非外
内非内保内 WWW ??
?
?
??
?
? ??? ? ?
i i
pipi EEW 0内保
一、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㈢ 机械能守恒定律
根据质点系动能定理
?? ???
i
ki
i
ki EEWW 0内外
功能原理 质点系机械能的增量,等于外力与非保守
内力对质点系作功之和
34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当作用于质点系的外力和内非保守力作功为零时,系统
机械能守恒。
时,内非外 00 ?? WW当
0EEWW ??? 内非外
根据功能原理:
或 pk dEdE ??
或可写为:
pk EE ????
???? ???
?
0
0
pik i opiki EEEE
EE
35
几点说明
( 1)当摩擦力作为体系外力时,对体系可能做正功,也可能
做负功(也可能不做功)。而摩擦力作为体系内力时,必定是
成对出现的。因摩擦力总是与两物体的相对位移反方向,因而,
动摩擦总是消耗体系的机械能,是一种耗散力,而静摩擦力不
同,它不消耗体系的机械能。
(2)关于功与能的定理都是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导出的,因

只在惯性系中成立。若要在非惯性系中应用功与能的定理,
必须计入惯性力做功以及与惯性力相关的势能。
(3)尽管在任何惯性系中动能定理、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
律都可应用,但力所做的功、体系的动能和机械能的数值在
不同的参考系中并不相同。而且,一个体系在一个参考系内
机械能守恒,在另一个参考系内机械能未必守恒。
36
三、柯尼希( Konig)定理
对孤立质点系,在质心系里,体系的动量恒为零,质心系
是惯性系,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照样适用,但相对 质心系
和其它 惯性系(如实验室参照系),功和能未必相同。具体地
说,外力的功和体系的动能相对两个参照系的值不一定相同。
相对一定惯性参照系,质点系的动能为所有质点的动能之和
? ?iii
i
ii
i
k vvmvmE
?? ??? ??
2
1
2
1 2
设 为质点系的质心速度,为笫 i个质点相对质心系的速
度,则有 cv? iv?
?
ici vvv ???
???
代入上式得
? ? ? ?icic
i
ik vvvvmE ?????? ?
????
2
1
37
? ? ? ?
iiciici
icic
i
ik
vmvvmvm
vvvvmE
??????
??????
???
?
??
????
22
2
1
2
1
2
1
其中笫三项中
0?????? cii vMvm ??
kcc
iiick
EMv
vmmvE
??
??? ??
2
22
2
1
2
1
2
1于是
质心动能
体系相对质
心系动能
柯尼希定理- 体系动能等于质心动能和体系相对质心系
的 动能之和,
38
四、三种宇宙速度
笫一宇宙速度-人造卫星
skm
R
GM
hR
GM
r
GM
v
r
Mm
G
r
v
m
/9.71
2
2
1
??
?
??
?
笫二宇宙速度-人造行星(太阳系)
飞行物冲出地球引力范围而围绕太阳运动,成为人造行
星。脱离地球引力的最低水平速度被称为笫二宇宙速度,
飞行物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环绕地球运行,成为人造卫星,
分别考虑 r处和无穷远处的机械能
? ? ? ?
? ? ? ? 00
2
1 2
??
???
?? pk
rprk
EE
r
Mm
GEmvE


39
应当满足机械能守恒,即,于是
? ? ? ??? EE r
021 2 ??
?
??
?
? ??
r
MmGmv
取其等于零,得笫二宇宙速度
skmRGMRh GMrGMv /2.112222 ?????
笫三宇宙速度-人造行星 (银河系 )
飞行物冲出太阳的引力范围而成为银河系中的人造行星,
根据笫二宇宙速度的同样原理,得到以太阳为参考系的
笫三宇宙速度
r
GMV s2
3 ?
40
其中太阳质量 (地球质量),日地
平均距离 (地球半径),故
MM s 3103 3 2 ??
Rr 28 102 3 4105.1 ????
skmvV /2.42
102 3 4
103 3 2
22
3
3 ??
??
这是从日心系看飞行器冲出的速度,自然其中包含了地球绕
太阳的公转速度,两者相减 skmv /8.29?
skmvVV /4.1233 ????
这是地球参考系看来,飞行器冲出地球引力范围时,应有的
速度,再追溯到地面附近 h高度,发射速度 应当满足机械能守
恒,即 3
v
02121 2323 ????
?
??
?
? ?? Vm
R
MmGmv
41
注意到,故 2
22
1 mv
R
G M m ?
232223 Vvv ???
最后得出笫三宇宙速度
? ? ? ?
skm
skmVvv
/7.16
/4.122.11 2223223
?
?????
综上所述,三种宇宙速度均立足于地球上空预定
高度,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三个特征速度:
当,发射体环绕地球作椭园轨道运行;
当,发射体环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行;
当,发射体将沿双曲线轨道离开太阳系,
21 vvv ??
32 vvv ??
3vv ?
42
㈣ 两体碰撞
所谓碰撞,是指两质点相互接近,运动状态发生迅速变化的
现象,碰撞的特征是极短的时间和强烈的相互作用,
一、正碰-对心碰撞
说明,① e=0 完全非弹性碰撞
② 0<e<1 非弹性碰撞
③ e=1 完全弹性碰撞
2211202101 vmvmvmvm ???
② 碰撞定律
2010
21
0 vv
vv
u
ue
?
???恢复系数
碰撞前两球速度均沿两球中心
连线满足:①动量守恒定律 10v
2v1v
20v
1m 2
m
43
⑴ 当两物体发生对心碰撞时,由以上两方程解得讨论:
? ?
? ?
20
21
21
10
21
1
2
20
21
2
10
21
21
1
1
1
v
mm
mem
v
mm
me
v
v
mm
me
v
mm
emm
v
?
?
?
?
?
?
?
?
?
?
?
?
碰撞过程中损失的动能为
? ? ? ? 22010
21
2121
2
1 vv
mm
mmeE ?
????
由此可知,对于完全弹性碰撞,e=1,动能守恒;
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e=0,动能损失最大,
44
⑵ 质心系中的正碰撞
上面讨论的是在实验室系( L系)中正碰撞,而在质心系
( c系)中,由于对质量中心的动量之和永远为零,故在
质心系中描写碰撞,表达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清晰,
在 L系中,质心速度为
21
202101
mm
vmvmv
c ?
??
在 c系中,设碰撞前后两质点的速度分别为 和
则 212010 vvvv
????,,
02211202101 ???????? vmvmvmvm
? ?201012 vvevv ???????
由这两方程可得
202101 vevvev ????????
45
在 c系中,碰撞损失的动能为
? ? ? ?220221012 211 vmvmeE ????????
思考:如何把质心系的碰撞结论化回实验室坐标系?
二、弹性斜碰撞
碰撞前两球的速度 不在两球中心连线上的碰撞叫
斜碰,一般情况下,斜碰为三维问题,若,则变为二维
问题,
2010 vv ??,
020 ?v?
提示:
cc
cc
vvvvvv
vvvvvv
??????
??????
2211
20201010
46
如图,取 的方向为 x轴,则上
面笫一式化为 10
v?
222111
222111101
s i ns i n0
c o sc o s
??
??
vmvm
vmvmvm
??
??
2
22
2
11
2
101
2211101
2
1
2
1
2
1
vmvmvm
vmvmvm
??
??
???
在完全弹性碰撞中,动量和能量都守恒,有
式中 称为散射角,另外,碰撞结果还与碰撞前两小球中
心在 y方向上的距离 b有关,b称为瞄准距离,b=0时即为正碰,
2.1 ??,
通常,应用实验方法测出上面四个未知数中的一个,才
能求出其余三个未知数,
b,1?
2?
1m
2m
1v
2v
10v
47
例题 4.8 如图,质量为 M的物块 A在离平板为 h的高度
处自由下落,落在质量也为 M的平板 B上,已知轻质弹
簧的倔强系数为 k,物体与平板作完全非弹性碰撞,
求碰撞后弹簧的最大压缩量,
解:本题可分为三个物理过程
⑴ 物块 A下落
①ghv 221 ?
⑵ 物块 A与平板 B发生碰撞
? ? ②21 vMMMv ??
⑶ 碰撞后弹簧被压缩
机械能守恒
0?????? pk EEE
h
48
弹簧被最大压缩时
? ? 22210 vMME k ????
? ? ? ? 212221 2121 kxgxMMxxkE p ??????
如图,取弹簧不承载平板
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 0.则
平板 B放上后位移为,物
块 A碰撞后位移为,则1
x
2x
根据机械守恒式,得
? ? ? ?? ? ? ? ③02121 22122122 ???????? gxMMxxxkvMM
而 ④Mgkx ?
1
x
h
1x
2x
49
将①、②、④式代入③式,整理后得
02 222 ??? kM g hxkMgx
h
k
Mg
k
Mg
k
Mgxxx ?
?
?
??
?
?????
2
21m a x
2
因,故应将负根舍去,得碰撞后弹簧最大压缩量为02 ?x
解之得
h
k
Mg
k
Mg
k
Mgx ?
?
?
??
?
??? 2
2
50
本章基本要求
⒈ 掌握功的定义及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⒉ 理解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的意义及其应用,
⒊ 掌握保守力和由之定义的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
万有引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特别注意势能
零点的选择,
⒋ 熟练掌握机械守恒定律,并能联系动量守恒定律解决
一些问题,
⒌ 理解柯尼希定理及应用,
⒍ 掌握两体碰撞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