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经济学
主讲人:黄秀清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章 通信的起源与发展
古老的邮政通信
? 约于公元前 16— 前 11世纪的殷商时期(奴隶社
会)就有, 烽可 遙 见,鼓可遥闻, 的记载
? 公元前 700多年周代,出现邮驿制度
? 史载公元前 6世纪的波斯王国也有相对发达通
信
? 公元 1世纪,古罗马帝国的通信很发达,在其
奴隶制鼎盛时期,全国通信网络总长 8万公理
有组织的通信活动源于军事和政权建立的
需要
邮政通信的发展
从为统治者服务 ——民间通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信手段日益先
进,速度得以提高
? 人力 ——畜力(邮驿) ——蒸汽机 ——电力
生产组织,管理方面逐步发生变革
我国邮政通信的历史沿革
古代邮驿
古代民间通信-约始于唐朝
?, 驿驴,,, 飞钱,,, 麻乡约,,, 侨批局,
近代中国邮政
? 最早的“客邮”
? 大清邮政官局
? 辛亥革命( 1911)-中华邮政
共产党领导下的“赤色邮政”
建国以来人民邮政事业的发展-邮电合一
1998年邮电分营
世界邮政大事记
邮票和明信片的诞生
1840年,英国人罗兰 ·希尔倡导:所有一定
重量的国内信函,不管发运路程远近,其
邮资统一为一个便士。同时,用以证明邮
资已付的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 黑便士,
邮票诞生。
1870年,瑞士邮政发行明信片,这在世界
上是第一次,当时被称作, 卡片函件, 。
万国邮联的成立
1874年 9月 15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伯
尔尼集会,至 10月 9日签署了创立邮政总联
盟的伯尔尼条约,标志着万国邮联的诞生。
后来 10月 9日又被确定为, 世界邮政日, 。
1914年 3月 1日,中国加入了万国邮联。
1947年,万国邮联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
机构。
邮政编码
1963年,美国邮政推行邮区改进计划,为
邮局或都市主要的投递站赋予五位数的 ZIP
编码,与相应的地址对应。这一举措开了
邮政编码制度的先河,大大提高了邮政生
产和服务的效率,并为世界其它国家所仿
效。
邮政企业化改革
1969年,英国邮政实施邮政企业化行动,
邮政事业与政府分离,成为国营公司。英
国邮政在公司体制下运行多年,取得了良
好的业绩,成为通过公司化改革而获利的
典型。英国邮政的企业化改革开世界邮政
改革之先河,世界各国邮政纷纷跟进,陆
续走上公司化道路。
邮政国际化发展
一九九七年,荷兰邮政与 TNT跨国速递公
司合并,成立 TNT邮政集团,拉开了邮政
兼并重组的序幕,世界其它国家纷纷效仿,
对世界邮政的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电信的产生
1837年 美国画家莫尔斯制成一台由手工操
作开闭电路的发报装置,称它为电报机。
同时利用使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
同的信号,发明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
? 1843年在国会的资助下架设了华盛顿与巴尔的
摩之间一条 64公里长的电报线路。
?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同年 8
月 12日在美国和英国间传送了越洋有线电报。
电报通信
电报的发明,把人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以每
秒 30万公里的速度传向远方。这是人类信
息史 上划时代的创举。
电话通信
英国苏格兰人亚历山大 ·格雷厄姆 ·贝尔于
1876年发明了电话。
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设的
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这沟通了查尔
期 ·威廉期先生的各工厂和他在萨默维尔私
人住宅之间的联系。也就在这一年,有人
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
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
代。
无线电通信
1895年 5月 7日,年仅 36岁的波波夫在彼德堡的
俄国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当众展示了他发
明的无线电接收机。 1896年 3月 24日,波波夫和
雷布金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的年会上,操纵他们
自已制作的无线电收发信机,作了用无线电传送
莫尔斯电码的表演。虽然当时的通信距离中只有
250米,但它毕竟是世界上最早通过无线电传送
的有明确内容的电报。
同年的 6月,年方 21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也发明
了无线电收报机,并在英国取得了专利。当时通
信距离只有 30米。
交换技术
从 1889年到 1891年,美国堪萨斯城一家殡仪馆的
老板阿尔蒙,B.史端乔,潜心研究一种能自动接线
的交换机,结果他成功了。
1891年 3月 10日,他获得了发明, 步进制自动电话
接线器, 的专利权。
1892年 11月 3日,用史端乔发明的接线器制成的
,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
拉波特城投入使用,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自动电
话局。从此,电话通信跨入了一个新时代。
20世纪,自动电话的大踏步发展。
? 从步进制 —— 纵横制 —— 程控交换
? 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以
及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日益发展,
电话通信技术也在一步步 从模拟 —— 向数字化
的方向发展。
? 1990年数字技术创造出在一对线上能传送
30240路电话的脉码调制系统。使电话通信得
以向高速、大容量、长距离的方向发展。
短波和微波通信
1915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话
通信
1927年在美国和英国之间开通了商用无线电话。
当时的越洋无线电话通信是利用短波无线电波能
从电离层折射返回地面这一特性。
30年代发现了超短波,40年代发现了微波。超短
波和微波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能穿过电离层;
人们利用这种特性开发了多路无线接力通信。超
短波接力通信可以传送 30路以下的电话;微波接
力通信可以传送几千路电话,还可以用来传送彩
色电视。
卫星通信、蜂窝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
或卫星转发器的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可以
在大面积范围内进行高质量的通信,已经
成为全球远距离和洲际通信的重要手段之
一。
70年代后期出现的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 (模
拟), 是无线电话的重大发展,迅速在世
界各国投入使用。
移动通信
90年代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以数字传输、
时分多址或码分多址为主体技术。如国际上普遍
使用的欧洲 GSM制式。
近年来,世界各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已
从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认同阶段进入到
具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阶段。
目前国际上承认的 3G标准:欧洲 W- CDMA; 美
国、日本、韩国支持的 CDMA2000; 中国的 TD-
SCDMA,
计算机技术及 INTERNET
1946年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CA正式宣告诞
生。
1958年 ――1959 年,集成电路研制成功。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ARPA) 出
资兴建了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网络 ARPANET。
这个只有四个节点的网络,就是今天 IETERNET的
前身。
1971年 美国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霍夫把 2250个晶
体管集成到一块米粒大小的硅片上,研制出世界
上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
八十年代初,随着 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
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 PC互联的微机局
域网纷纷出台。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在 1984年正式颁布了, 开放系
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
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 90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
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 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
信息基础设施 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
建立本国的 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
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光通信
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博士首次明确提出利用光导
纤维进行激光通信的设想,并为此获得了 1979年
5月由瑞士国王颁发的国际伊利申通信奖金。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用高纯石英生产出世界上第
一根耗损率为每公里 20分贝的套层光纤,开创了
光纤通信的新篇章,使通信光纤研究跃进了一大
步。一根光纤可以传输 150万路电话和 2万套电视。
1976年日本在大孤附近的奈良县开始筹建世界上
第一个完全用光缆实现光通信的实验区,到 1978
年 7月已拥有 300个用户。
到 90年代,光纤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每秒 T比特
级;
“T”是什么概念呢?
? T数量级为 10的 12次方,1T bit/s的速率意味着我们可以
用一对只有头发丝 1/10粗细的光纤在 1秒钟之内将 300年
的泰晤士报传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或者同时
传送 10万路电视节目,或同时通 1200万路电话。试想
如果像电缆那样把十几根或上百根光纤组成光缆 (即空
间复用 ),再使用波分复用技术,其通信容量就会大得
惊人。
传输线路
传输话路数
平衡电缆
3,000
微波
50,000
同轴电缆
100,000
毫米波导管
300,000
光缆
5,000,000以上
体积和重量上的优势
下面的数据将说明光纤通信在体积和重量
上的优势:相同话路的光缆要比电缆轻
90%~ 95%(光缆重量仅为电缆重量的十分
之一到二十分之一 ),而直径不到电缆的五
分之一。通 2万 1千话路的 900对双绞线,其
直径为 3英寸,重量为 8 吨 /公里;通讯量为
其十倍的光缆,直径仅 0.5英寸,重量仅 450
磅 /公里。
我国电信通信的历史沿革
1949年以前: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的通信
1949——— 1978:比美国落后 75年
1979——— 1985:国民经济最薄弱环节
1986— 现在:建成世界最大通信网
伴随着电信技术进步的脚步
电信市场结构
多种运营主体出现
多种业务提供方式
世界通信业的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进步带来了什么?
? 通信水平的提高
? 通信产业的发展壮大
? 生产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
? 运营体制的变革
? 市场结构的变革
? 一系列新的经济管理问题。。。
通信业发展靠技术还是靠需求驱动?
? 技术创新
? 新技术的采用
作业
参观后,就你感兴趣的议题写一篇短文。
主讲人:黄秀清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章 通信的起源与发展
古老的邮政通信
? 约于公元前 16— 前 11世纪的殷商时期(奴隶社
会)就有, 烽可 遙 见,鼓可遥闻, 的记载
? 公元前 700多年周代,出现邮驿制度
? 史载公元前 6世纪的波斯王国也有相对发达通
信
? 公元 1世纪,古罗马帝国的通信很发达,在其
奴隶制鼎盛时期,全国通信网络总长 8万公理
有组织的通信活动源于军事和政权建立的
需要
邮政通信的发展
从为统治者服务 ——民间通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信手段日益先
进,速度得以提高
? 人力 ——畜力(邮驿) ——蒸汽机 ——电力
生产组织,管理方面逐步发生变革
我国邮政通信的历史沿革
古代邮驿
古代民间通信-约始于唐朝
?, 驿驴,,, 飞钱,,, 麻乡约,,, 侨批局,
近代中国邮政
? 最早的“客邮”
? 大清邮政官局
? 辛亥革命( 1911)-中华邮政
共产党领导下的“赤色邮政”
建国以来人民邮政事业的发展-邮电合一
1998年邮电分营
世界邮政大事记
邮票和明信片的诞生
1840年,英国人罗兰 ·希尔倡导:所有一定
重量的国内信函,不管发运路程远近,其
邮资统一为一个便士。同时,用以证明邮
资已付的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 黑便士,
邮票诞生。
1870年,瑞士邮政发行明信片,这在世界
上是第一次,当时被称作, 卡片函件, 。
万国邮联的成立
1874年 9月 15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伯
尔尼集会,至 10月 9日签署了创立邮政总联
盟的伯尔尼条约,标志着万国邮联的诞生。
后来 10月 9日又被确定为, 世界邮政日, 。
1914年 3月 1日,中国加入了万国邮联。
1947年,万国邮联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
机构。
邮政编码
1963年,美国邮政推行邮区改进计划,为
邮局或都市主要的投递站赋予五位数的 ZIP
编码,与相应的地址对应。这一举措开了
邮政编码制度的先河,大大提高了邮政生
产和服务的效率,并为世界其它国家所仿
效。
邮政企业化改革
1969年,英国邮政实施邮政企业化行动,
邮政事业与政府分离,成为国营公司。英
国邮政在公司体制下运行多年,取得了良
好的业绩,成为通过公司化改革而获利的
典型。英国邮政的企业化改革开世界邮政
改革之先河,世界各国邮政纷纷跟进,陆
续走上公司化道路。
邮政国际化发展
一九九七年,荷兰邮政与 TNT跨国速递公
司合并,成立 TNT邮政集团,拉开了邮政
兼并重组的序幕,世界其它国家纷纷效仿,
对世界邮政的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电信的产生
1837年 美国画家莫尔斯制成一台由手工操
作开闭电路的发报装置,称它为电报机。
同时利用使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
同的信号,发明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
? 1843年在国会的资助下架设了华盛顿与巴尔的
摩之间一条 64公里长的电报线路。
?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同年 8
月 12日在美国和英国间传送了越洋有线电报。
电报通信
电报的发明,把人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以每
秒 30万公里的速度传向远方。这是人类信
息史 上划时代的创举。
电话通信
英国苏格兰人亚历山大 ·格雷厄姆 ·贝尔于
1876年发明了电话。
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设的
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这沟通了查尔
期 ·威廉期先生的各工厂和他在萨默维尔私
人住宅之间的联系。也就在这一年,有人
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
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
代。
无线电通信
1895年 5月 7日,年仅 36岁的波波夫在彼德堡的
俄国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当众展示了他发
明的无线电接收机。 1896年 3月 24日,波波夫和
雷布金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的年会上,操纵他们
自已制作的无线电收发信机,作了用无线电传送
莫尔斯电码的表演。虽然当时的通信距离中只有
250米,但它毕竟是世界上最早通过无线电传送
的有明确内容的电报。
同年的 6月,年方 21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也发明
了无线电收报机,并在英国取得了专利。当时通
信距离只有 30米。
交换技术
从 1889年到 1891年,美国堪萨斯城一家殡仪馆的
老板阿尔蒙,B.史端乔,潜心研究一种能自动接线
的交换机,结果他成功了。
1891年 3月 10日,他获得了发明, 步进制自动电话
接线器, 的专利权。
1892年 11月 3日,用史端乔发明的接线器制成的
,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
拉波特城投入使用,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自动电
话局。从此,电话通信跨入了一个新时代。
20世纪,自动电话的大踏步发展。
? 从步进制 —— 纵横制 —— 程控交换
? 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以
及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日益发展,
电话通信技术也在一步步 从模拟 —— 向数字化
的方向发展。
? 1990年数字技术创造出在一对线上能传送
30240路电话的脉码调制系统。使电话通信得
以向高速、大容量、长距离的方向发展。
短波和微波通信
1915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话
通信
1927年在美国和英国之间开通了商用无线电话。
当时的越洋无线电话通信是利用短波无线电波能
从电离层折射返回地面这一特性。
30年代发现了超短波,40年代发现了微波。超短
波和微波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能穿过电离层;
人们利用这种特性开发了多路无线接力通信。超
短波接力通信可以传送 30路以下的电话;微波接
力通信可以传送几千路电话,还可以用来传送彩
色电视。
卫星通信、蜂窝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
或卫星转发器的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可以
在大面积范围内进行高质量的通信,已经
成为全球远距离和洲际通信的重要手段之
一。
70年代后期出现的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 (模
拟), 是无线电话的重大发展,迅速在世
界各国投入使用。
移动通信
90年代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以数字传输、
时分多址或码分多址为主体技术。如国际上普遍
使用的欧洲 GSM制式。
近年来,世界各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已
从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认同阶段进入到
具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阶段。
目前国际上承认的 3G标准:欧洲 W- CDMA; 美
国、日本、韩国支持的 CDMA2000; 中国的 TD-
SCDMA,
计算机技术及 INTERNET
1946年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CA正式宣告诞
生。
1958年 ――1959 年,集成电路研制成功。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ARPA) 出
资兴建了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网络 ARPANET。
这个只有四个节点的网络,就是今天 IETERNET的
前身。
1971年 美国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霍夫把 2250个晶
体管集成到一块米粒大小的硅片上,研制出世界
上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
八十年代初,随着 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
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 PC互联的微机局
域网纷纷出台。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在 1984年正式颁布了, 开放系
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
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 90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
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 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
信息基础设施 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
建立本国的 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
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光通信
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博士首次明确提出利用光导
纤维进行激光通信的设想,并为此获得了 1979年
5月由瑞士国王颁发的国际伊利申通信奖金。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用高纯石英生产出世界上第
一根耗损率为每公里 20分贝的套层光纤,开创了
光纤通信的新篇章,使通信光纤研究跃进了一大
步。一根光纤可以传输 150万路电话和 2万套电视。
1976年日本在大孤附近的奈良县开始筹建世界上
第一个完全用光缆实现光通信的实验区,到 1978
年 7月已拥有 300个用户。
到 90年代,光纤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每秒 T比特
级;
“T”是什么概念呢?
? T数量级为 10的 12次方,1T bit/s的速率意味着我们可以
用一对只有头发丝 1/10粗细的光纤在 1秒钟之内将 300年
的泰晤士报传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或者同时
传送 10万路电视节目,或同时通 1200万路电话。试想
如果像电缆那样把十几根或上百根光纤组成光缆 (即空
间复用 ),再使用波分复用技术,其通信容量就会大得
惊人。
传输线路
传输话路数
平衡电缆
3,000
微波
50,000
同轴电缆
100,000
毫米波导管
300,000
光缆
5,000,000以上
体积和重量上的优势
下面的数据将说明光纤通信在体积和重量
上的优势:相同话路的光缆要比电缆轻
90%~ 95%(光缆重量仅为电缆重量的十分
之一到二十分之一 ),而直径不到电缆的五
分之一。通 2万 1千话路的 900对双绞线,其
直径为 3英寸,重量为 8 吨 /公里;通讯量为
其十倍的光缆,直径仅 0.5英寸,重量仅 450
磅 /公里。
我国电信通信的历史沿革
1949年以前: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的通信
1949——— 1978:比美国落后 75年
1979——— 1985:国民经济最薄弱环节
1986— 现在:建成世界最大通信网
伴随着电信技术进步的脚步
电信市场结构
多种运营主体出现
多种业务提供方式
世界通信业的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进步带来了什么?
? 通信水平的提高
? 通信产业的发展壮大
? 生产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
? 运营体制的变革
? 市场结构的变革
? 一系列新的经济管理问题。。。
通信业发展靠技术还是靠需求驱动?
? 技术创新
? 新技术的采用
作业
参观后,就你感兴趣的议题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