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一 正常与异常的概念,
如何定义异常?
异常心理至少应包括这些因素,
( a)精神痛苦;
( b)对环境知觉的歪曲;
( c)不合理或无法理解的思维,情感及行为;
( d)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和失控;
( e)脱离社会文化的, 自由, ;
( f)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 g)违背道德和行为标准。
(h) 适应不良, 涉及这些因素越多,就越被认
为异常。
异常心理的社会标准,
社会适应不良
异常心理的心理标准,
持久的精神痛苦
异常心理的生物学标准,
大脑的结构或功能障碍
二 判断异常心理的标准
1 主观体验标准(心理标准 ),
个体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观察者与
被观察者
持久的精神痛苦或不适,一般的防御机 制
和应对方式不能调节
2 医学标准,
心理异常是躯体疾病的一部分或症状表现,通
常是那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病
变导致了心理活动的明显该改变
大脑的病变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
医学标准的局限性
心理学改变与生物学改变的不一致性
心理学改变与生物学改变的不平行性
检测方式的局限性
病程阶段与症状形式的变化
3 社会适应标准,
那些符合社会文化规范的心理行为就被认为
是正常的,明显偏离社会文化规范的心理及行
为就被认为是异常的,
心理行为与社会文化的适应性
4 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是通过对各种心理变量建立正常常
模,就象医学诊断标准需要建立正常常模一样,
以此常模作为判断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心理评定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优点与局限性
临床上是如何判断异常的?
生物心理社会整合的标准
医学检查,
精神检查,
心理评估,
家属提供的情况
心理异常的诊断思路: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 心
理因素 统计学因素
(一 ) 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式
当今最普遍的研究异常的方法包括,
( a)生物医学模式;
( b)精神动力学的模式;
( c)学习模式
(d) 社会文化理论,每种模式都有助于对异
常的理解。
1 生物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异常是躯体的生物学原因所至,
如疾病、外伤、中毒或发育缺陷。按照生物
医学模式,心理异常的症状表明一个潜在的
生理紊乱或功能障碍可能源于基因、神经生
化、神经解剖或一个疾病过程所致。
从生物学机制解释异常决定治疗原则
主要是躯体治疗如:化学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生物治疗。
生物医学模式坚持还原论的观点:认为所有
的异常都可以还原到最基本的生物水平上的改
变,心理现象能够简化成相应的生物学现象。
2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变态心理是个体无意识
冲突不能得到合理解决的结果。本能的冲动与
内化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冲突,这
些冲突通常会产生焦虑。而焦虑是变态心理的
根源。
, 正常, 就是精神能量在本我,自我及超我三
者间的适当分配。
精神分析治疗异常的观点,
精神分析法,
自由联想
梦的解释
揭示无意识的心理冲突,在意识的层面加以解决
3 行为学理论
异常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是习得的。认为
所有的行为都是环境的产物,因为行为的原因
是外在的
治疗的观点,
重新的学习,行为矫正
4 社会文化理论,
什么人有异常或什么是异常经常因社会文
化的差异而存在异议, 有些异常是几乎所有文
化都被认为异常的,
适应不良行为
包括:成瘾行为
病理性赌博
偷窃癖
购物癖
搜集癖
进食障碍
性心理障碍
(一)成瘾行为
滥用、耐受、依赖、成瘾
化学物质成瘾:鸦片类物质、精神兴奋剂、
酒、致幻剂
活动成瘾:游戏成瘾、网络成瘾
其他成瘾活动
成瘾行为的共同特点,
心理渴求
指向获得成瘾物质的行为
认知歪曲
人际关系困难
人格改变
社会适应不良
(二)病理性赌博
病理性赌博(也称赌博癖):是指在个人生活
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频繁发作的赌博行为,且
行为对社会、职业、财产及家庭价值观念与义
务都造成损害。
病理性赌博往往有如下的特点,
参赌心切,若不能参赌,则六神无主
高频率、长时间参赌,乐此不疲
增加赌博时间、频率和赌资,会感到满足、
陶醉;
常常不顾后果地增加赌注,赌资越来越大。
赌博者自中有杀未遂者占 13.3%,有犯罪行为
者占 26.7%,虐待配偶者占 23.3%,虐待
子女者为 16.7%,失业者也较多,常在家庭
和工作中遭受挫折。
赌博癖,
失去正常生活的快乐
人格改变
(三)偷窃癖
偷窃癖又称病理性偷窃、偷窃狂,其特征为:
病人有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
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偷窃
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偷窃癖的主要临
床特征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一旦
冲动出现,患者即难以控制,并想方设法完成
偷窃。
患者将这些物品丢弃, 送人或收藏, 通常试图隐
瞒偷窃行为, 单独进行偷窃, 没有同伙 。 在商
店行窃 ( 或其他地点 ) 的间歇期可能会出现焦
虑, 沮丧及内疚, 但这并不会阻止他重复这类
行为 。
偷窃行为的特点,
无明显的外在目的
行窃前常无预谋
行窃前强烈的行动冲动伴增加的紧张感
多单独行动
间歇期感后悔、自责,但不能控制下一次的行窃
行为
( 4)购物癖
购物癖是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强烈的购
物冲动和欲望,并只有通过购物行为才能缓解
紧张、抑郁情绪时可诊断为购物癖。
? 购物癖通常起病于青年期,女性明显多于男
性,呈慢性发作性病程。发作期从几小时到几
天,间歇期从几周到几年。与其他冲动控制障
碍相仿,购物行为是由一种强烈的、无法抵制
的欲望与意想而产生,有些病人一旦面临某种
刺激或情景会立即出现这种冲动
正常购物:需求, 计划, 与经济能力相当, 无不
良后果
鉴别诊断:躁狂性购物
( 5)拔毛癖
拔毛癖是对体毛厌恶以至于要拔掉的一种冲动
控制障碍。临床特征为有拔除毛发的强烈欲望
并付诸行动,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
轻松感。
拔毛癖常起始于儿童, 多在儿童中期 ( 约 10岁
左右 ) 起病, 6岁以下起病者极为少见, 女性
患者占绝对优势, 也有起病较晚者, 可到成年
后才起病 。
拔毛范围可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
包括头发, 眉毛, 睫毛, 阴毛, 胡子, 体毛
等, 最常见的是头发 。
(6)搜集癖
一种源于内心的一种不可控制的搜集冲动, 这种
冲动使他们感到紧张, 焦虑和不安, 搜集行为
不但可以缓解他们的这种紧张情绪, 而且还可
使之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快感和满足感,
这些内心的体验又不断促使其反复搜集 。
搜集的物品多是一些既无经济价值, 又无观赏价
值在常人看来的废物, 这些物品也无任何共性
和共同之处, 他们的搜集行为既无计划性, 又
无目的性
过分沉溺于搜集的感受和行为,使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特点,
很差的有限的人际关系,忽视社交性行为
除了搜集没有其他兴趣
无法停止搜集,沉溺于搜集的乐趣,否则感到痛苦
职业功能受损
三 不良行为的诊断和治疗
(一)对不良行为进行评估
症状的特点
严重性
病程
可能的病因
自知之力、求治的动机
(二)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
(三) 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小组治疗,
(三)疗效评估及随访
症状改善
社会功能康复
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
立足于长期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