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讲义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一)变证治则 (原文 16上 /P75)
太阳病
病程 ---三日
辨治经过 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
决诊:坏病
治则:,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仍不解。
(二)辨寒热真假 (原文 11/P76)


真寒假热 ---身大热, 反欲得衣 -----
热在皮肤, 寒在骨
真热假寒 ---身大寒, 反不欲得衣 ------
寒在皮肤, 热在骨 。
附:寒热真假辨别参考表
真寒假热 ( 阴极似阳 )
望诊,舌淡, 苔黑滑润;两颧色红如妆, 不
红则白中带青;时烦, 状若阳证, 但精神萎顿 。
闻诊,语声细微, 气息低弱;无秽恶气味,
大便不臭 。
问诊,口不渴, 或喜热饮, 量不多;身大热
反欲得衣, 喜近火炉;小便清长, 大便自利或
便秘;若咽痛, 但不红肿 。
切诊,脉虽浮数, 按之无力;或细微欲绝;
腹部按之不蒸手, 初按似热, 久按则不觉热 。
真热假寒 ( 阳极似阴 )
望诊,舌苔白质糙, 或舌绛刺裂 。 面色虽
灰滞, 但目张炯炯有神 。 神情昏昏, 状若阴证,
但或时烦躁, 扬手顿足, 谵语 。
闻诊,语气扬厉, 气粗息壮;热气臭秽喷
人, 大便臭秽 。
问诊,口渴喜冷;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小
便赤涩, 大便燥结, 或稀粪旁流, 肛门有灼热
感 。
切诊,虽沉有力, 浮取紧数, 沉取坚实 。
四肢虽冷, 胸腹热而蒸手 。
太阳病误吐而致胃气耗伤的变证
(原文 120/P77 )



当恶寒, 发热 ---寒邪束表, 正邪交争
现证
自汗出 ---中阳不足, 卫阳受损, 开合失度
不恶寒发热 ---表证已解;
关脉 细 ---阴液不足
数 ---脾胃虚阳躁动
吐后
中阳损伤
邪陷中焦
两种
情形
一二日误吐 饥而不欲饮食
胃伤不重, 尚有食欲
三四日误吐 朝食暮吐 ---不能腐熟水谷
欲食冷食 ----阳虚躁动
不喜糜粥 ---不能纳食化谷 。
胃伤较重
讨论胃虚呕吐证 (原文 122/P77)


虚证
因机:误汗, 过汗 ----胃中虚寒, 胃气上逆
证 呕吐 ( 清冷 ) ---胃寒气逆
不思饮食 ---胃中虚冷, 纳化不佳
脉:数无力 ---胃中虚阳躁动 ----数为客热
实证
因机:胃热亢盛, 机能亢奋
证:消谷引食 ---胃热亢盛
脉:数有力 ---胃中实热
(三)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P79)
太阳病,
发汗后
虚证
恶寒甚, 不发热 汗后伤阳
阳气大虚, 机体失温
治则 ---温阳益气
方药 ---根据三阴证而选
实证
不恶寒但热, 必烦, 便秘 ---汗后阴伤
邪从燥化, 内结阳明之腑
治疗:当和胃气 ---通腑泻热, 顺承胃气
方药:调胃承气汤
下后复汗,表里阴阳俱虚的脉证
(原文 60/P79)



因机 先攻下 ----阴亏里虚
后发汗 ----阳气外耗
微 ---阳虚推动无力
细 ---阴虚脉道不充
振寒 ---筋脉失温, 身乏自持
恶寒 ---阳气亏虚, 机体不得温煦
治法:温阳和阴
方药:以茯苓四逆汤化裁 。
内外俱虚


重发汗损伤心阳及汗后水饮伤肺的证治
(原文 75/P80)


望诊:病人叉手自冒心 ---心阳虚故喜按
闻诊:教试令咳而不咳 心肾不足
耳窍失养
决诊:耳聋无闻
原因:重发汗, 虚故也 ---虚证耳聋
转机:饮水多必喘
以水灌之亦喘
形寒饮冷伤肺,
肺虚气逆
(四)表里先后治则 ( 原文 90/P81 )
表里同病
表证为急为重 ---先表后里为顺
若先里后表为逆
里证为重为急 ----先里后表为顺
若先表后里为逆 。
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
(原文 56/P82)


不大便六七日 ---燥实内结, 腑气不通
头痛 ----浊热上扰 ( 以前额为甚 )
发热 ( 蒸蒸发热 ) ---里热蒸腾
小便黄赤 ---热郁于里
诊断:阳明里证
证 ( 二 )
不大便六七日 ( 腹无所苦 ) ----肺气不宣
腑气不降
头痛 ---邪郁太阳经络 ( 头痛连项 )
发热 ( 翕翕发热 ) ---邪正相争
小便清 ----无里热
诊断:病在表, 治:宜桂枝汤
转归:头痛者必衄 ----邪郁, 损伤阳络


(五)标本缓急治则 (原文 91/P83 )




误治:医下之
证:下利清谷不止 ----脾肾阳衰, 阴寒内盛
身体疼痛 ---表证未解 。
病机:表证不解, 真阳大伤
治疗:急当救里 ( 回阳救逆 ) ---四逆汤
药后:清便自调 ( 利止 ) ---里阳已复
身疼痛 ----表证仍在
病机:里阳已复, 表证独在
治疗:急当救表 ( 解肌祛风 )
方药:桂枝汤
表里同病,舍证从脉 (原文 92/P84)


证:发热头痛 ---风寒束表
脉反沉 ---少阴阳虚, 证属表里同病 。
治疗经过:与表里双解 ---不差
目前情况:身体疼痛 ---表证不除
下利清谷 ---里虚较急
治疗:当救其里 ---四逆汤 ----回阳救逆 。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病因:误汗吐下, 正虚邪陷


较轻者:虚烦不得眠 ---余热留扰胸膈
较重者:反复颠倒 ---卧起不安
心中懊憹 ---烦闷殊甚, 不可名状
重者:胸中窒, 心中结痛 ---邪热阻隔, 气机不畅


治疗:栀子豉汤 ---清热宣郁除烦
兼少气:热扰胸膈, 中气受损 ---栀子甘草豉汤
兼呕者:热扰胸膈, 胃气不和 ---栀子生姜豉汤
兼腹满:热扰胸膈, 腑气不畅 ---栀子厚朴汤
兼中寒:热扰胸膈, 中阳受伤 ---栀子干 姜汤
禁例:旧微溏者禁之 ---脾胃(肾)虚寒者不宜
鉴别:
虚烦:
无形之邪热内扰胸膈 。 心烦不眠, 微热
实烦:
阳明腑实内结致烦 。 腹满不大便, 谵语, 潮热
阴烦:
虚寒危证 。 无热恶寒, 神情淡漠或昏睡, 脉微细
沉伏 。
( 二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 63/P92,162/P93)
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因:汗后伤津
禁治:不可更行桂枝汤 ---已无桂枝证
证:汗出 ---里热熏蒸, 津液外泄
喘 ---热邪壅肺, 肺气上逆
无大热 ---热甚于里, 表热不甚
治:麻杏甘石汤 ---清热宣肺平喘 。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 26/P95)
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病的证治






大汗出 ---表邪虽解, 津液耗伤
大烦渴 ----里热灼津
发热不退 ---里热炽盛
脉:洪大 ----热邪内盛, 脉道充盈
治:白虎加人参汤 ---清热益气生津
(四)葛根芩连汤证 (原文 34/P97)
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的两种证治

















桂枝证 ---桂枝汤, 解肌祛风
医反下之 ----表证误下, 是为误治
( 二 ) 利不止 ----理同上
喘息 ----里热迫肺, 肺失清肃
汗出 ----邪热内盛, 迫津外出
治:葛根芩连汤 ---清热止利兼透表
(二 ) 利不止 ----表邪内陷, 胃肠受伤
脉促 ----表邪未解, 正气抗邪
( 补 ),无汗 ---表寒犹在, 毛窍不开
治,( 补 ) 用葛根汤
鉴别
葛根芩连汤证与葛根汤证:
同点:下利
异点:
表实无汗 ---葛根汤证
里热有汗 ----葛根芩连汤证
三、虚证
(一) 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虚心悸证 )
( 原文 64/P100)



因:汗多损伤心阳
证:叉手自冒心 ---望诊所见体征
心下悸 ----心阳不足
欲得按 ---虚则喜按
治:桂枝甘草汤 ----辛甘化合, 恢复心阳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心阳虚烦躁证 )(原文 118/P101)

因:火逆 ----火疗劫汗
下之 ----攻下
变证:烦躁 -----心阳虚损, 心神浮越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 ----温补心阳, 重镇安神 。
更伤阳气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证(心阳虚惊狂 ) (原文 112/P103)


脉浮 ---表证之脉
误治 ---以火迫劫之 ----火疗夺汗
诊断:亡阳 ----大汗, 心阳浮越于外
变证:惊狂 ---火热内迫, 扰乱神明
卧起不安 ----惊狂时作, 神志不宁
救治:救逆汤 ----温通心阳, 重镇安神兼涤痰浊
4.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奔豚 )
(原文 117/P105)



误治:烧针令其汗 ---烧针取汗, 表邪未解, 心阳被伤
机转:针处被寒 ----处理不当, 寒邪从针孔而入

核起而赤 ---气血凝滞, 针处红肿如核
必发奔豚 ----心阳虚, 复感外寒, 引起肾水上犯
气从少腹上冲心 ----寒水之气上逆
治 外治 ---灸其核上各一壮 ----散针处寒邪
内治 ---服桂枝加桂汤 ----平冲降逆, 兼解表邪 。
小结
( 1)火逆变证
① 扰乱心神:烦躁, 惊狂, 谵语等
② 扰乱气机:腹满, 小便难, 甚则气从少腹上冲
心而发奔豚
③ 热郁胃肠:腹满不大便, 但头汗出
④ 热毒上炎:口干, 咽燥, 咽烂
⑤ 热入血分:衄血, 吐血, 便血, 发黄
⑥ 灼伤阴津:口干, 小便少, 身体枯燥
(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 ----轻 ---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 ----中 ---烦躁
救逆汤证 ----------重 ---惊狂
( 3)药同,比例不同,功效殊然
桂枝汤,桂 =芍 调和营卫
桂枝加桂汤, 桂 〉 芍 平冲降逆
桂枝加芍药汤, 芍 〉桂 缓急止痛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 65/P106)

因:过汗损伤心, 肾之阳
证:脐下悸, 欲作奔豚 ----水停下焦有上逆之势
治:苓桂甘枣汤 ----温壮心阳, 行气化水
(二)脾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脾虚水停证)( 原文 67/P108)


治疗经过:若吐若下 ----误吐下后, 脾伤停饮
证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饮邪阻逆于胸脘之间
起则头眩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脉:沉紧 ---里有水饮
治:苓桂术甘汤 ---温中阳, 化水气
治禁:发汗 ---阳气更伤, 水饮更盛
误治后果:动经 ---扰动经脉
身为振振摇 ----身体振颤, 摇动不定
救治:真武汤 ( 补 ) 。
2.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证
(脾虚气滞腹胀证)( 原文 66/P110)

因:过汗损伤脾阳
证:腹胀满
神疲乏力 ( 补 )
治: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 ---通补兼施 。
中虚失运
气滞不通 。
3.小建中汤证
(原文 102/P112)
伤寒
病程:二三日
证:心中悸, 烦 ---气血阴阳俱虚
治:小建中汤 ----温中补虚, 化生气血
4.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 163/P113)
太阳病
原有病:外证未除 ----尚有寒热头痛脉浮等证
治疗经过:数下之 ----里气受伤, 表邪内陷

遂协热而利 ----里气虚寒, 挟未陷之表热下利
利不止 ---脾胃虚寒, 中阳不升
心下痞硬 ---升降失调, 阴寒上逆
诊断:表里不解 ---表证发热, 里证腹泻
治:桂枝人参汤 ( 理中汤加桂枝 ) --温里解表
协热下利
葛根芩连汤证
表里俱热的协热利 ---辛寒清热
桂枝人参汤证
表里俱寒的协热利 -----辛温扶阳
葛根芩连汤证
病机:表证误下, 邪从热化, 病入阳明
证候:身热下利, 汗出而喘
治法:清热解表, 坚阴止利
鉴别要点:表里俱热 ( 以里为主 )
桂枝人参汤证
病机:表证误下, 邪从寒化, 病入太阴
证候:身热恶寒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
治法:温中和表
鉴别要点:表里俱寒
(三)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肾阳虚烦躁证)
(原文 61/P115)


原发病:太阳阳明合病
误治:大下后, 复发汗 ---大伤阳气


昼日烦躁不得眠 昼日阳气虽虚
尚能与阴邪抗争
夜而安静 夜间阳气更虚
虚阳无力与阴邪相争
不呕, 不渴, 无表证 ---非三阳病
脉:沉微 -----里阳虚衰
身无大热 ----阳气暴虚, 浮越于外
治:干姜附子汤 ----急复其阳
2.茯苓四逆汤证
(阴阳两虚烦躁证 ) (原文 69/P116)

因:发汗, 下之 误汗下后
病传少阴 ( 心肾 )
证:病仍不解 ----病证不见好转
烦躁 -----阳虚心神不宁
应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治:茯芩四逆汤 回阳益阴
宁心安神
比较:
茯芩四逆汤
四逆汤 +人参 +茯芩 ---益气养阴, 宁心安神
大剂复方, 回阳益阴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 -甘草 ----取回阳之力, 功专效速
单捷小剂, 独任回阳 。
茯芩四逆汤证与干姜附子汤证比较:
主证:烦躁
茯四 ---以烦躁为主证 ( 不分昼夜 )
尚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干附 ---昼日烦躁夜安静, 身无大热, 脉沉微
病机:肾阳虚
茯四 ---阳虚为主, 阴亦不足或兼水气 ( 病重势缓 )
干附 ---阳气暴虚 ( 病重势急 )
治法:回阳救逆
茯四 ---回阳益阴 ( 兼伐水邪 )
干附 ---破阴回阳
方药:干姜, 生附子 // 茯四 ---加人参, 茯芩, 甘草
3.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 )
(原文 82/P118)








因:发汗 ----汗不如法

汗出不解 ---汗后病邪未除
仍发热 ---表证未罢, 变证已现
心下悸
头眩
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




凌心
清阳不升
侵犯四肢经脉
治:真武汤主之 ----温阳镇水
鉴别
真武汤证
阳虚水泛, 病在全身, 在肾
苓桂术甘汤证
阳虚水停, 病在局部, 在脾 。
(四)阴阳两虚证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原文 29/P120)









误汗,四肢厥, 咽干, 烦躁, 吐逆 ---阴阳更伤
处理,先作甘草干姜汤 -----先复其阳 (阳亏 )
然后随证施治
若厥愈足温, 脚不伸 ---作芍药甘草汤 ( 阴损 )
若谵语 ---调胃承气汤 ---( 热化 )
若重发汗, 复加温针 ---四逆汤 ( 寒化 )
原有证:阳虚 ---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恶寒;
阴虚 ----心烦, 脚挛急
治 ( 补 ),芍药甘草附子汤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 68/P123)

因:汗不得法
证,病不解 ---病证未好转
反恶寒 ---恶寒反加重
机理:虚故也 ---汗后阴阳两虚
治:芍药甘草附子汤 ----养阴扶阳
3.炙甘草汤证 (心阴阳两虚证 )
(原文 177/P123)
伤寒
脉证:脉结代
心动悸
治疗:炙甘草汤 ---补益气血阴阳
( 又名复脉汤 ---复断续之脉 )
气血阴阳俱虚,脉道不充
运行无力,心失所养
四、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证 (原文 173/P126)
证:胸中有热 ----阳热之气郁于胸中 ---上热
胃中有邪气 ---阴寒之气滞于胃中 ---下寒
腹中痛 ----寒气下滞
欲呕吐 ----热气上郁
治:黄连汤 ----清上温下


五、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证 (原文 71/P128)



发汗后, 大汗出, 转归:
( 一 ) 因:胃中干 ---胃中津液不足
证:烦躁, 不得眠 ----胃不和, 卧不安
渴欲饮水 ---口干思饮
处理:少少与饮之
( 二 ) 脉:浮
证:微热 ----表邪未解
消渴 ---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 外邪循经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处理:五苓散 ---解表利水
蓄水重证(水逆证)的证治
(原文 74/P128)




病程:六七日不解
证,表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里证 小便不利 ( 补 ) ----膀胱气化失职
心烦 ----水饮上逆扰心
渴欲饮水 ----水饮内停, 津不上承
水入即吐 水饮上干胃腑
胃失和降, 水入不纳
治:五苓散 -----化气利水, 兼以解表 。
茯苓甘草汤证(胃虚水停证)
(原文 73/P131)
伤寒汗出
水停下焦:口渴 ----水津不得输布上承
小便不利
治以五苓散, 通阳利水
水停中焦:口不渴 ----胃阳受损, 水停中焦
心下悸 ( 补 )
治以茯苓甘草汤, 温胃散水
五苓散证
病机:外邪循经入腑, 膀胱气化不行, 水停下焦
证候:口渴, 发热, 脉浮, 小便不利
治法:用桂枝化气行水, 二苓, 泽, 术导水下行
茯苓甘草汤证
病机:胃阳不足, 水停中焦
证候:口不渴, 心下悸, 厥逆, 小便利
治法:重用生姜温胃散水, 桂, 茯, 化气蠲饮 。
苓桂三方比较
均温阳制水,一味之差,功效有别
苓桂术甘汤 ---白术配苓桂
重在温脾阳利水,治在脾
苓桂甘枣汤 ---重用茯苓, 桂枝, 通阳化气行水
配大枣培土制水,治在下焦欲动之水邪
苓桂甘姜汤 ----重用生姜, 温胃散水,治在胃
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
(原文 127/P131)



病因:饮水多 ---使吸收运化水分的机能影响
( 一 ) 小便利 ---膀胱气化无碍
心下悸 ----水气凌心

( 二 ) 小便少 ----膀胱气化失职
苦里急 ----小腹里急, 胀满难受
水停中焦
水停下焦
六、太阳蓄血证
(一)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蓄血轻证 ) 原文 106/P133



病 因:表邪化热入里, 与瘀血互结于小腹

其人如狂 ----瘀热扰心
少腹急结 ----瘀热结于下焦
( 补 ) 小便自利 瘀热结于下焦
膀胱气化未受影响转




( 1) 血自下, 下者愈
( 2) 外不解,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 -----表证已罢, 乃可攻之
桃核承气汤 -----活血化瘀, 导下瘀热
配伍
麻黄 ----解表
芍药 ----调和营卫
桂枝 配 甘草 ---温通心阳
桃仁 ----活血化瘀
重用 ----平冲降逆
(一)抵当汤证(蓄血重证 )
原文 124/P135



病程:六七日
证情:表证仍在 -----应见脉浮, 恶寒, 发热等脉证
其人发狂 ----瘀热内盛, 上扰神明
少腹硬满 ----瘀热互结, 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 ----病在血分, 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 ----表邪入里, 气血阻滞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 ----表邪内陷, 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外邪不解
循经入里化热, 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 ----破血逐瘀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 原文 125/P136)



病程:六七日
证情:表证仍在 -----应见脉浮恶寒发热等脉证
其人发狂 ----瘀热内盛, 上扰神明 ( 神志错乱 )
少腹硬满 ----瘀热互结, 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 ----病在血分, 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 ----表邪入里, 气血阻滞 ( 轻度沉脉 )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 ----表邪内陷, 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外邪不解, 循经入
里化热, 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 ----破血逐瘀
鉴别要点:
蓄血证:
脉微而沉, 与少腹硬满并见, 部位在下
结胸证:
脉沉紧,与心下、胸膈之硬满疼痛并见,
部位在上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原文 125/P136)



脉证 ( 湿热发黄 )
身黄 ----湿热发黄为瘀热在里之征
脉沉结 ---在里之气血, 壅滞不畅
少腹硬 -----水停膀胱, 气化不行
小便不利 ----瘀热结于气分, 邪无出路
治疗,( 补 ) 茵陈五苓散 ----清热利湿
(一)
续前:






脉证 ( 蓄血发黄 )
身黄 -----瘀血发黄为瘀热在里之证
脉沉结 ----在里之气血壅滞
少腹满 ---瘀热内结
小便自利 -----病邪不在气分
其人如狂 -----瘀热上扰, 神志不清治
疗:血证谛也, 抵当汤主之 ----逐瘀行血
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的治法
(原文 126/P137)


蓄水证
有热 ----表实无汗的发热证
少腹满 -----表邪内陷, 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 ------膀胱气化不利
蓄血证
少腹满 ----表邪内陷, 热与血结
小便反利 -----病在血分, 不在气分
为有血, 当下之 -----攻下瘀血
治疗:不可余药 -----不可将药渣留下
宜抵当丸 ----用抵当丸, 峻药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