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论
绪论
机械设计概论
绪 论
一、引言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三、本课程研究的内容、特点和任务
一、引言
1、机械工程与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机械工程与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
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古代人类使用 杠杆, 滚子, 绳轮 和 凸轮 等简单工具,后来
逐渐发明了 指南针, 地动仪, 纺织机 和 蒸汽机 等许多机械。
经过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当今世界以知识经济为特
征的产业革命的推动,人类又发明了 电子计算机, 数控机
床, 人造卫星 和 火星探测仪 等高新技术产品。
2、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机械工业的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标
志之一。
以机械科学为基础的 制造业 是一个 国家的支柱产业,是社
会的财富,也是国家富强和国防稳固的基础。据报道,
美国约 60%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日本约 50%的国民生产
总值是由制造业创造的。
据统计,80年代我国制造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1/4强。
目前已达到 38%以上。
3、机械工业的主要任务
研究, 设计 和 发展新的机械装备及仪器,以适应当前和将来
的社会需要。
各个产业和工程领域 要求机械及其系统性能优良,以便提高
能源、材料、劳动和设备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和寿命;要求机械及其系统与电子技
术相结合,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线柔性,以便适应
多品种、小批量、常变化的新生产方式。
4、机械设计的地位与作用
①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设计和制造能力竞争
工业化国家的财富 60— 80%是制造业创造的
制造是将科技转化为财富的最后环节
各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
② 机械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
③ 制造业市场竞争围绕 TQCSF 展开
④ 竞争的焦点之一是设计
成功的设计赢得了市场
设计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
设计是引进技术实现国产化的重要环节
没有现代化设计就没有现代化产品
⑤ 设计在生产中的地位
设计是影响产品技术与经济指标的关键
现代企业三部分
开发设计
制造
市场销售
将核心工作放在本企业,两头在内,中间在外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课程的性质
机械设计是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机械
各类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是主干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
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
面重视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
般规律,具有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
· 初步具有一定机械系统方案优化及决策的能力与素质;
· 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 具有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及 CAD软件等技术资
料和实用软件的能力;
· 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2、研究对象
机械 机构 (mechanism):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臵
机器 (machine):转换机械能,或用机械能作功。
机械的发展过程,
天然工具 → 简单机器 → 工业革命 → 现代机器
如,火车发展
蒸汽机车 → 内燃机车 → 电力机车 → 高速列车 → 磁浮列车(常导
→ 高温超导)
轿车发展
红旗 → 桑塔纳、捷达、奥迪 → 别克、本田、帕萨特
三、本课程研究的内容、特点和任务
1、内容
研究普通工作条件下,一般尺寸参数的通用零件的设计理
论与方法 。
具体内容,
①总论:机械设计中带有共性的问题,有关设计的理论和
原则;
②联接零件:螺纹联接、键及花键联接等;
③传动零件:带、链、齿轮、蜗杆传动等;
④轴系部分:轴、轴承等;
⑤其它部分:弹簧、箱体、变速器等。
2、特点
性质,以通用零件为核心,论述设计理论及方法的一门设计
性 技术基础课 。
特点,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制图、力学、金属学(材料及工
艺)和公差配合等。
①综合性较强;
②实践性;
③逻辑性较差。
3、任务
? 培养学生掌握通用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
的一般规律;
? 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
政策;
? 具有使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 掌握典型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 了解机械设计的新发展。
机械设计概论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机械设计新发展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设计问题的综合性
社会学
心理学
经济学
科学技术 工艺性 造型艺术
机械设计
§ 1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
1.1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使用功能的要求
,经济性要求
? ?三化? --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 劳动保护要求
? 可靠性要求
? 其它专业要求
1.2 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及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计划阶段
方案设计
技术设计
技术文件的编制
试制、试验、鉴定、生产







机械零件
设计的内容
分析工作原理 类型选择 受力分析
改进与发展
结果分析与设计 简化模型
失效分析
建立计算准则
2.1 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工作能力
1、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失效 零部件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称为 失效。











整体断裂, 拉,压,弯,扭
零件表面的破坏, 磨损、腐蚀、接触疲劳
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 打滑,共振,胶合
过大的残余应力, 加工,热处理
§ 2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
2、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
零件不发生失效的安全工作限度称为工作能力。对载荷而言
的工作能力称为承载能力。有时,零件工作能力是针对变
形、速度、温度或压力而言的安全工作限度。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
? 避免在预期寿命期内 失效 的要求(强度、刚度、耐磨性、
振动稳定性、可靠性等)
? 结构工艺性的要求
? 经济性要求
? 质量小的要求
? 可靠性要求
2.2 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
设计准则 计算公式 失效形式 典型零部件
强度准则 ?? ? lim /S 断裂、疲劳
破坏、残余
变形
轴、齿轮,带
轮等
刚度准则 y ? [y ] 弹性变形 轴、蜗杆等
寿命准则 满足额定寿

腐蚀、磨
损、疲劳
滚动轴承等
振动稳定性 0,85f >f
p

1,15f< f
p
共振产生的
工作失常
滚动轴承、
齿轮、滑动
轴承
可靠性准则 R=N/N
0
2.3 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
1、理论设计
1)根据使用要求,选择零件的类型和结构。
2)根据机器的工作要求,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
名义载荷( F,P,T):力学公式计算出的载荷。
但:由于载荷作用的不平稳性、分布的不均匀性等
因素,实际载荷大于名义载荷。 —— 载荷系数 K
∴ 计算载荷 (Fc,Pc,Tc)=载荷系数 × 名义载荷
3)选择适当的材料。
4)根据零件工作能力准则,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
两种计算方法:
a)设计计算:直接求出危险截面尺寸 A。
][?
FA ?
b)校核计算:其他方法初步设计 → 验算。
5)画零件图。
2、经验设计
根据 经验关系式,用 类比 的方法所进行的设计。
如,箱体,传动件个各结构要素等
3、模型实验设计
把初步设计的零、部件或机器作成 小模型 或 小尺寸样机
进行实验。
如:飞机、桥梁的风洞实验。
? ???? ?? AF
§ 3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强度准则 是设计机械零件的最基本准则,即 。
强度问题,
静应力强度,通常认为在机械零件整个工作寿命期间应力变化次
数小于 103的通用零件,均按静应力强度进行设计。(材料力学范畴)
变应力强度,在变应力作用下,零件产生疲劳破坏。
疲劳破坏定义,金属材料试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试验而
发生的破坏。
疲劳破坏的特征,
1)零件的最大应力在远小于静应力的强度极限时,就可能发生破坏;
2)即使是塑性材料,在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下就可能发生突然的脆性
断裂。
疲劳破坏的原因,材料内部的缺陷、加工过程中的刀痕或零件局部的应
力集中等导致产生了微观裂纹,称为裂纹源,在交变应力作用下,随
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裂纹不断扩展,直至零件发生突然断裂。
Slim
?? ?
3.1 应力的分类
静应力,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或变化缓慢的应力。
零件相应的失效形式为塑性变形或断裂。
交变应力,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应力。零
件相应的失效形式为疲劳破坏。
例,
常见变应力及其基本变化规律
?
?
?
?
?
?
?
?
?
?
?
?
?
?
2
2
:
m i nm ax
m i nm ax
m ax
m i n
??
?
??
?
?
?
a
m
r
关系
变应力参数
O
σ
t
σ max
σ min
σ m
σ a
σ max — 最大应力
σ min — 最小应力
σ m — 平均应力
σ a — 应力幅
r — 变应力循环特性
对称循环变应力
σm= 0 r = -1
σmin= 0 r = 0
脉动循环变应力
例,火车轮轴、双向转动
的齿轮轮齿的弯曲应力
例,单向转动的齿轮轮齿
的弯曲应力
非对称循环变应力
-1< r < 0
0 < r < 1
t
O
σ
r= +1 静应力
变应力参数不随时间改变的变应力称为 稳定变应力 ;
变应力参数随时间改变的变应力称为 不稳定变应力 。
随机变应力
可看作循环变应力的 特例 !例:
定滑轮轴、自行车前轮轴的弯
曲应力。
σ m=σ max= σ min
t
O
σ
3.2 疲劳曲线
材料的疲劳性能是通过试验来测定的。在材料的标准试件上加
上一定循环特性 r(通常是对称循环)的等幅变应力,通过
试验,记录出在不同最大应力下引起试件疲劳破坏所经历
的应力循环次数 N。
材料的疲劳曲线( σ-N曲线)
σr
O N
C
D
ND
σ rN σ r∞
σrN
σr∞ 无限寿命疲劳极限
持久疲劳极限
对应于应力循环次数 N
时的弯曲疲劳极限
ND 分界转折点
水平直线段 N > ND 无限寿命区
曲线段 N ≤ N D 有限寿命区
mrrN NN 0?? ?
有限寿命(为 N)
时的疲劳极限
m — 随应力状态而不同的指数
N
Nr K?? ?
CNN mrmrN ?? 0??
σ r
— 循环基数
ND =106~25× 107
0
A′
D′ G′
C45° 45°
σ
0/
2
σ 0/ 2
σ S
σ m
σ a
O
σ a
σ -1
O
σ m
σ S
3.3 材料的极限应力线图
Sam ???? ???m ax
A′
D′ G′
C
σ 0/ 2
σ S
σ m
σ a
O
A
D G
?
??
Ke 11 ?? ?
?
?K2 0
e
K
1
1
?
?? ???
?
??
Ke 11 ?? ?
Smeae ??? ????
meeaee K ???
??
?
?
????? ?? 11
0
0121 ? ????
??
?? ???? ?KKe
?
?? ??kK ?
3.4 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
meaeK ???? ?? ????? 1或
3.5 单向稳定变应力时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步骤,
①根据零件载荷及结构情况,求 σ min,σ max及 σ a,σ m,
并将其标在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中,如图 2.6中 M,N点;
②求该工作应力点的零件疲劳极限 σ ′max。
SS ca ????
m a x
m a xl i m ????
说明
应遵循与工作应力变化规律相一致的原则,一般工作应力有三
种变化情况:
r=C(机器中转轴的应力状态);
σ m=C(加载振动弹簧);
σ min=C(受轴向力的紧螺栓联接)。
但通常采用 r=C来进行疲劳强度计算。
③建立计算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r=C的情况
当 r=C时,找出一个与工作应力变化规律相同的极限应力。
直线 OM′1方程:
直线 AG方程:
联解可求出 σ ′ae,σ ′me,于是 M′1点的零件极限应力
Crr
m
a ???????? 11
m i nm a x
m i nm a x ?? ????
m
a
me
ae ???? ???
meaeK ???? ?? ????? 1

( 疲劳强度计算公式 )
当工作应力点 N处于 OGC区时:
ma
meae K ???
?????
?? ?
?????? ? m a x1m a x
SKS
maca
?????? ? ??? ?????
??
1
m a x
m a xl i m
S?? ??m a x ma ??? ??m a x
SS
ma
S
ca ???
???
??
?
?
?
?
?
m a x
m a xl i m
2,σm=C的情况
联解直线 MM′2和 AG方程,可得 M′2点的坐标 σ ′ae,σ ′me,于是
M′2点的零件极限应力

? ?
?
?? ??????
K
K m
meae
???????? ? 1
m a x
? ?? ? S
K
KS
am
mca ???????? ? ?? ???????
?
??1
m a x
m a xl i m
3,σmin=C的情况
说明:
①具体设计零件时,如果难于确定应力可能变化的规律,
在实践中往往采用 r=C时的公式;
②对于剪切变应力,只需把以上各公式中的正应力符号 σ
改为切应力符号 τ 即可;
e e
b
F
s
d
F
例题,铆钉联接,两块
钢板材料均为 Q215,
F=500000N,
求,各部分尺寸。
M P ap
M P a
M P a
400
180
2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分析失效方式及计算公式
1 钉剪切
2 板挤压
3 板拉断
4 板边剪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
d
eF
d
es
F
sdbF
dbs
F
p
dsF
p
sd
F
p
d
F
d
F
)
2
(2
4
)
2
(2
)(
3
)(
2
4
2
1
4
2
????
?
?
????
?
?
???
?
?
????
F1= F2= F3= F4= F5 = F
由 1,d=18.8 取 d为 18
由 2,S=6.6 取 S为 7
由 3,b=54.7 取 b为 55
由 4,e= 29.3 取 e为 30
‘ 等强度原则’
§ 4 机械设计新发展
1、基础理论:深化、扩展 — 学科交叉与整合
(摩擦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断裂力学)
2、静态设计 → 机械系统 ? 动态设计 ?
3、新设计方法:
优化设计
可靠性设计
逆向设计
工业设计等。
4、设计技术发展:人工 →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AutoCAD,SolidEdge,UG,SolidWork,ProE等。
5、机械产品本身的转折:传统机械 → 机电一体化、智能化。
§ 5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1、摩擦(润滑状态)
干摩擦,表面间无润滑剂或保护膜的纯金属间的摩擦;
边界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
混合摩擦,
流体摩擦,表面被流体完全隔开。
.21
m i n
21
m i n
表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表面间最小油膜厚度;
膜厚比
——
———
aa
aa
RR
h
RR
h
?
??
1??
5~1??
5??
边界摩擦, 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
1??
按边界膜形成机理,边界膜分为:
物理吸附膜:润滑剂中脂肪酸的极性分子吸附在
吸附膜 金属表面而形成;
化学吸附膜:润滑剂中分子受化学键作用而吸附
在金属表面形成;
反应膜 —— 润滑剂中以原子形式存在的 S,Al,P元素与金
属反应生成化合物,在金属表面形成的薄膜。反
应膜具有较高的熔点,比吸附膜稳定。
3,润滑
润滑油的主要指标,粘度、油性、极压性
1)动力粘度
牛顿粘性定律:在流体中任意点处的切应力均与该处流体的
速度梯度成正比。
v=0
v=V
v
x
y
y
v
?
??? ??
力粘度。比例常数,即流体的动
速度梯度;流体垂直于运动方向的
力;流体单位面积上的切应
__
__
__
?
?
y
v
?
?
2)运动粘度: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该液体密度的比值
3)条件粘度:利用某种规格的粘度计,通过测定润滑油穿过
规定孔道的时间来进行计量的粘度。
油性 (润滑性):润滑油中的极性分子吸附在金属表面而形
成物理吸附边界膜的性能;
极压性,润滑油中加入含硫、氯、磷的化合物(极压添加
剂),在金属表面生成化学反应边界膜的性能。
sm /2??? ?
润滑脂的主要指标
① 针入度,重 1.5N的锥体,于 25° C恒温下 5s后刺入的深度;
② 滴点,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润滑脂从标准测量杯的孔口
滴下第一滴时的温度。
流体润滑原理
流体动压润滑,两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借助于相对速度
而产生的粘性流体膜来平衡外载荷;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高副接触中,接触应力使表面产生
局部弹性变形,在接触区形成弹性流体
动力润滑状态;
流体静压润滑,将加压后的流体送入摩擦表面之间,利
用流体静压力来平衡外载荷。
流体动压润滑
楔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