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小企业概况 第一节 企业的涵义 一、定义 ——企业(Enterprise)是集合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单位。企业是一种营利性机构,其目标是创造利润;为了获取利润,企业必须具有效率;而企业的效率又来自于它的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两个方面。制度效率是由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活动中的集合方式决定的;经营效率则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方式决定的。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经营,可以使企业减低来自外部环境的不可避免的风险,从而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 二、生产要素的涵义及其作用 土地。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指土地本身以及它所包含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所能提供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前提。 劳动力。劳动力是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人。由工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以及其他成千上万的人组成。 资本。资本不仅仅是指货币,而且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的厂房和机器设备。 技术。指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如果把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称为三个古典的生产要素,技术则是现代企业不必可少的第四个生产要素。 三、企业的特征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必须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产品是指通过有目的生产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质资料;服务是一种可供销售的活动,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南昌提供的劳务活动。企业必须是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企业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利润是产品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它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集中反映。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机构,“利润的创造”是其生存的条件。 企业必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在利润动机下,实行独立核算,力争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盈利。但经营的结构,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如果企业盈利,企业就将得到发展;如果出现亏损,企业必须扭亏为盈,否则将会倒闭、破产。 企业是纳税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国家作为经济管理职能的行使者,企业必须照章向国家纳税。这是企业和国家间的唯一关系。 企业行使企业应有的职能。企业的职能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企业不能行使政府的职能 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包括:产品决定权、产品销售权、人事权、分配权。企业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雇佣什么样的人从事生产和管理;税后利润如何分配等,不拥有这些经营自主权,就不能称其为企业。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中小企业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模糊的概念,给它下一个确切完整的定义,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困难的。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也不同,很难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达成一致。第二,即使是在同一国家和地区,有关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也会因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第三,企业本身的发展是动态的、复杂的,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标准或指标把这些因素全部包含进来。另外,界定中小企业的范围,就是要确定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含盖面。既然划分中小企业的目的主要是要确定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覆盖面,是为促进和帮助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就经济理论研究而言,比较模糊的企业规模界定,不会严重影响到它对问题的研究。通常经济学所提到的中小企业,都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相对于同时代的其它企业,其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不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 1、中小企业“量”的界定 “中小企业”一词的关键首先是“中小”。“中小”是规模(size)概念,企业的规模可以通过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经营结果的状况反映出来。各世界各国的实践看,衡量企业规模的标准主要是企业雇用人数(employee)、企业资产(assets)和企业销售(经营)收入(turnover),这些都是数量定义(quantitative definition)。 (1)企业雇用人数 该标准较为清楚和简单,以中小企业作为增加就业手段的国家,是其政府及相关部门首选的标准。标准中的企业雇用人数,指的是企业工资劳动者或全职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35小时),不包括企业所有者和其实际上在企业中工作的家人。 中小企业雇用人数的标准因不同国家和不同产业而不同,由于制造业一般是一国代表性的产业,故多数国家以制造业中小企业标准为统计依据。 从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仍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标准,见表1。 (表1—1) 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1](P48) 国家及地区 名称及划分标准  奥地利 小企业:企业人员为1-99人。中企业:从业人员为100-499人  比利时 小工业企业: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  丹麦 小企业:制造业、建设业、商业、服务业、 修理业以及手工业在100人以下。  芬兰 小企业:雇佣人数在100人以下。中企业:雇佣人数在500人以下。  法国 中小企业:制造业、服务业中从业人员在11人以上, 500人以下。 手工业: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  德国 (原西德) 质的规定:1.不能从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本;2.经营者直接承担风险; 3.经营者独立并与从业人员一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小企业:制造业、服务业中雇佣人数为49人以下。 中企业:制造业、服务业中雇佣人数在499人以下  希腊 中小企业:雇佣人数为10-99人。  荷兰 中小企业:雇佣人数在100人以下的私人企业。  爱尔兰 中小企业:雇佣人数为50人或100人以下。  意大利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数在500人以下,投入资本金15 亿里拉以下。  日本 中小企业:制造业等: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批发业: 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 零售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在50 人以下  挪威 中小制造业:雇佣人数在100人以下。小工业: 雇佣人数在20人以下。  葡萄牙 中小企业:从业人数为6-500人。  西班牙 小企业: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中企业:雇佣人数在50-499人之间。  瑞典 中小企业:雇佣人数在200人以下。  瑞士 中小企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中雇佣人数在499人以下。  英国 质的规定:1.市场份额较小;2.所有者依据个人判断进行经营; 3.所有经营者独立于外部支配。 小企业: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在200人以下; 建筑业、矿业:从业人员数在20人以下。  澳大利亚 小企业:所有者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 有一两个所有者进行全部重要的经营决策,雇佣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大部分企业。  巴西 中企业:雇佣人数在50-249人之间;小企业:雇佣人数在5-49人之间。  墨西哥 小规模企业:雇佣人数在25人以下。  哥伦比亚 中小企业:雇佣人数在5-99人之间。  香港特别行政区 小工业企业:雇佣人数在100人以下。  印度尼西亚 小企业:雇佣人数在5-19人之间;中企业:雇佣人数在20-99人之间。  马来西亚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在250人以下。  以色列 小企业: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  韩国 中小企业:1.制造业、运输业从业人员数在300人以下; 2.建筑业中从业人员数在50人以下; 3.商业、服务业中从业人数在50人以下;4.批发业人员数在50人以下。  印度 小企业:机械设备投资额在200万卢比以下;零售经营:投资额在20万卢比以下; 协力企业: 投资额在250 万卢比以下且生产经营活动在59%以上是为其他企业 进行零部件生产、组装、 设备修理等活动。  尼泊尔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数在10人以下(使用动力);从业人员数在25人以下(无动力)。   (2)企业资产量 企业资产量的多少,既能反映企业规模,也能反映企业运行的质量基础。这一指标多为金融部门所偏好。欧美和亚洲各国对中小企业资产量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 与雇佣人数标准相比,资产量比较难于计量和统计。原因在于:一方面,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家庭背景的企业中,企业资产与家庭资产难以区分;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有些处在中小企业边缘的企业主就可能隐瞒自己的资产量,这在技术上是不困难的。评估企业设备有相当大的难度,有些设备可能已过了折旧年限,企业厂房或可能与家庭住所在一起,或可能是租借来的。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资本市场,评估企业资产有更大的难度(见表1—2)。 (表1—2) 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国家及地区 名称及划分标准  新加坡 小企业:固定资产额在500万新元以下;中企业:固定资产额为500万新元-1000万新元。  斯里兰卡 小企业:投资总额为200万或机械设备投资总额在100万卢比以下。  台湾地区 中小企业:1.制造业:资本金在4000万新台币以下,总资产额在1.2亿新台币以下; 2.矿业:资本金在4000万新台币以下;3.商业运输业等: 年销售额在4000万新台币以下。  泰国 小企业:注册资本金在200万泰铢以下, 从业人员数在50人以下。  土耳其 小企业:劳动者在10人以下,且使用动力在10马力以下。  美国 制造业:一般行业从业人员在500人以下,汽车制造业在1000人以下,航空机械制造业在1500人以下。零售服务业:年销售额在8万美元以下。批发业: 年销售额在22万美元以下。农业:年销售额在100万美元以下。  巴基斯坦 小企业:建筑物、机械设备投资在75万卢比以下。 中小企业:总资产额在25万以上、1000万比索以下;  菲律宾 小规模工业:所有者主导生产以外的一切活动,且雇佣人数为5人-99人,资产额为10万比索-100万比索。总资产额在25万比索以下者属于家庭工业。   (3)企业经营收入 企业经营收入包括企业销售收入和服务的收入。企业收入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企业活动的规模。但是,这是一个极易变动的量,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季节、通货膨胀的不同水平都可能对其产生很大影响。与资产量相比,经营收入的统计更容易因人为的原因增加难度和缺乏可信性,更何况不同产业特点,决定了经营收入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这一标准缺乏可比性。因此,在市场稳定,会计、统计、税收制度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如美国等)采用这一标准较易操作,发展中国家采用这一标准则有一定的难度。(见表1—3) (表1-3) 欧美一些国家中小企业的标准 国家及地区 经营收入  美国 0~1亿美元  英国 0~575亿英磅  德国 0~100万马克  法国 0~180万法朗  瑞士 0~10万瑞士法朗   (4)量的标准及评述 上述三个标准中,有些国家单独使用其中之一标准,有些国家则复合使用其中的两个甚至三个,进行中小企业的界定。 表1-3 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中小企业的标准概述 国别 雇用人数 资产量 经营收入  美国 0-500 0-24亿美元 0-1亿美元  英国 0-200  0-575万英镑  德国 1-500  0-100万德国马克  法国 10-500  0-180万法郎  意大利 1-99    瑞典 0-200    瑞士 1-200  0-10万瑞士法郎  丹麦 1-50    中国大陆  0-5000万人民币 0-5000万人民币  香港特别行政区 0-100    日本 1-300 0-1亿日元   澳大利亚 0-100 0-20万澳元   菲律宾 5-99 10-100万菲律宾比索   马来西亚 0-25 0-25万林吉特   泰国 0-50 0-200万泰铢   新加坡 0-50 0-25万新加坡元   印度尼西亚 0-9 0-50万印尼盾    表1-4 中小企业定义中三种定量标准的优点、缺点及采用率 选用标准 优点 缺点 采用率  从业人员数 易于获得数据 易于比较 显示社会影响 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 只考虑一个生产要素 企业之间缺乏相似性 对小企业有过低估计增长潜力的可能 最常用于经济统计和调查研究  产品产量 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 限于在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未考虑产品质量 极少采用  营业金额 数据随时可取 要校正会计账目时影响较少 企业愿意公开的数据 不能对生产状况提供清晰概念 只能在同行业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调整 较多采用  资产金额 数据易于获得 并不经常与生产能力相符 含有非生产性投资 在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比较中难以采用 会估低小企业的作用 在许多有关企业发展的研究中采用   2、中小企业“质”的界定 从企业的性质上提出中小企业标准并进行定义(qualitative definition)。如: 从企业管理模式上,认为“由一两个人掌握和决策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从现代生产方式上来看,印度尼西亚规定全部以手工劳动方式的企业不属于中小企业; 从雇用劳动关系角度看,对于无工资劳动者的经济组织即家庭企业,由于家庭活动与经济活动结合在一起,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和组织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经济组织不属于“企业”的范畴,当然也不能进入中小企业的行列。如德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将中小企业雇用劳动者标准的下限要求大于0;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将独立拥有和运行作为小企业标准之一,以避免有些由大企业控股或支配的企业也享受小企业的待遇。 综上可见,中小企业定义及标准林林总总,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一个国家内部,关于中小企业的定义也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因此,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最终给出科学的中小企业标准,或给出制定中小企业标准的科学依据,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一,什么是制定中小企业标准的基本原则。制定中小企业标准,是为了将一部分企业从企业群体中划分出来,以便于政府实施特殊政策。将哪部分企业划出来,取决于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目的。 政府(包括其具体实施部门)定义中小企业出于不同的政策目标,就可能对中小企业有不同的定义。如侧重于解决就业问题,就可能强调起点雇佣人数;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就可能对中小企业在质量上有一定的限制。如新加坡发展中小企业主要不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是着眼于促进投资和产业发展,故在金融部门定义中小企业时,就对其固定资产的起点有较高的限制,对企业类型(如技术含量和是否是发展型企业)有一定的限制。有些国家鼓励中小企业进行集团化经营,集团化以后的中小企业仍然享受原来的待遇。有些国家,如瑞典,则将被其他企业参股或控股的中小企业划在中小企业定义以外。 第二,中小企业是否应该有统一标准,什么是制定标准的基础。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政府导向的差别,国家之间无疑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在一国内部,各部门可以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有所区别和侧重,如侧重于技术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或侧重于残疾人、妇女、少数民族等的中小企业,但不应该制定各自部门的中小企业标准。 国家应根据各中小企业所处产业的特点,制定中小企业的标准。在制造业中,雇佣400人的企业是中小企业, 但在服务行业中同样的雇佣人数则可能是大企业。在制造业中1000万元固定资产是中小企业,而在零售业中则可能是大企业。在一个产业内部,中小企业标准(无论是雇佣人数、固定资产数还是经营收入),其上限主要应根据该企业所在产业的竞争程度、行业中企业的平均规模、企业的开办成本、行业的进入障碍程度,还应考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变化趋势,来自其他行业的竞争状况等因素。其中,行业的竞争程度和平均规模是最重要的因素。 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将行业中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列为政府和其他机构扶持的对象,使其在开办、运行和扩展等不同阶段,得到金融、税收、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的修订,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做法是,将中小企业所在的产业分为农业、矿业、建筑、加工业、运输电气、连锁经营、零售、金融保险、服务业等十类。在每类中又分为若干亚类,如加工业分为115个亚类,运输业分为16个亚类,零售业分为24个亚类,中小企业的标准有所区别。在所定标准中,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分别以雇佣人数和总经营收入来衡量。 第三,是否将自我雇用划入中小企业的范畴。从理论上讲,自我雇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美国80年代在这一问题上不明朗,90年代则提出,广义上将自我雇用企业划入中小企业的范畴。 在现实中,从解决就业着眼,自我雇用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自我雇用划入中小企业的范围,由政府和有关机构进行扶持。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因为其数量巨大,使政府及有关机构有限的资源不堪负担。我国的做法是通过建立扶持门槛,在税收优惠、咨询服务等方面的门槛略低些,在融资、政府补贴和政府项目方面的门槛略高些。而在某些国家,如新加坡,就业压力较小,也可以将自我雇用划到政府扶持政策之外。 二、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 1、英国 质的方面(经济方面)的定义: 英国博尔顿委员会认为识别中小企业应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小。这就意味着它对价格、数量或所处的环境具有较小的影响力,或者说没有力量施加影响。但中小企业有可能独占某个小型专业化市场的很大份额。(2)中小企业是由一个或几个业主亲自管理,而不是由一个正式的机构来管理。但是,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形式上的变化各不相同,随着企业的发展,业主个人管理已部分地或全部地为专业管理部门所取代。(3)中小企业不受母公司控制。企业是独立的,其企主兼经理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不受外界的控制。但是,中小企业也常常不可避免地依赖于顾客、顾问、供应厂商和银行家所形成的网络。 量的方面(统计方面)的定义: 欧洲联盟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界定时,以企业雇员人数的多少和年营业额的大小作为标准。在欧盟,将雇员人数不超过250人、年营业额不超过4000万欧洲货币单位或者年资产负责总计不超过270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公司称为中小企业。 2、美国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确定500名员工和350万美元销售额作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标准界限。美国小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隆内克提出识别中小企业的标准:(1)企业的出资人是个人或一个小群体,仅在个别情况下出资人超过15人;(2)除了销售活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均在本地进行;(3)与同行业最大企业比较,企业相对较小;(4)企业中员工数目少于100人。 3、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国别 比重 地位或作用 定义  意大利 小企业数量多、比重大,而政府又比较重视小企业的国家;1991年,制造业部门的中小企业比重为99.82%;建筑业部门的比例为99.96%;第三产业比例为97.47%。 中小企业在意大利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不仅吸纳绝大多数的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而且以丰富多彩的产品供应市场,负担着重要的产品出口任务。 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上为大企业;500人~1人为中小企业,其中500~100人为中型企业,99~1人为小型企业。  中国台湾   制造业常雇员工不超过300人;服务业不超过50人。  美国 在高科技领域十分活跃,一大批中小企业从事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技术的研究、试制、转让等风险经营,大约有50%的科技发明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中小企业对美国科学技术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并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起了重大的作用。 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英雄”,从1991-1996年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有85%来自最小的公司。 几乎所有的联邦机构都把自己预算的2%用来支持小企业的革新活动;美国国家预算每年拨款100亿美元来保证中小企业计划的实施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出版的《小企业状况》中,把制造业小企业定为雇员在500人以下,近年来又规定制造业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不超过1000人。  日本 1991年日本的非一次产业中,中小企业比重为99.1%,从业人员占79.2%。1992年,在制造业的全部收入中,中小企业占51.8%,超过了大企业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专业化协作很有特色;对战后日本增加就业、稳定经济、稳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工业领域中凡资本额或出资额为1亿日元以下,经常雇员为300人以下的公司及个人者为中小企业;商业零售业50人以下为中小企业。1967年修订的《相互银行法》中,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有所扩大,规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资金在2亿日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英国 在制造业,中小企业数量占94%;零售业占96%;批发业占77%;各种服务业占90%。 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及产业结构调整,大企业解体成中小企业;8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导致大公司员工过剩,创办自己的中小企业;80年代以来人均收入的提高导致需求模式的变化,人性化、机能化与特色化的消费结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技术革新为专业化人才的创业提供了机遇。因此,中小企业在英国的地位不断提高 雇员人数少于200人和年营业额不超过50万英镑。各行业还有更具体的划分标准。  德国 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中小企业所从事的主要行业是:生产和生活服务、批发与零售贸易、手工业生产、加工工业等。中小企业的法律形式一般为个体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公司等。在工业领域中,中小企业在机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印刷业中占有优势,在手工业、商业贸易和服务业中也有相当的比重。 中小企业吸收大量劳动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缓解了联邦德国低就业率的社会难题,每年能解决100万人的就业岗位,80%的新就业机会是由不到20人的小企业提供的。 技术工人的培养场所 从业人员小于500人,年营业额不到1亿马克的企业列为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49人以下、年营业额在100万马克以下为小企业,50-499名雇员、年营业额在100万马克到1亿马克的企业为中等企业,500人以上的为大企业   三、我国对中小企业标准的界定 我国现行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是按照1988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五家联合发布的经企[1988]240 号文,关于发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通知和1992年以国务院经贸办、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联名下发的《关于公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补充标准和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的通知》来确定。该标准适应范围是以全部工业生产企业(包括国营和集体)的基层统计属行业统一标准执行。该标准依企业生产规模划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档)、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档)、小型四个类型(即三类、六档)。标准规定,凡产品品种单一的行业,能以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必须以产品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划分,凡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即依上年度财务决算数据)作为标准划分,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在补充标准中增加对市政公用工业、轻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工业、机械(轿车制造)的划分。 由于中型企业又分为中(一)和中(二)两类,实际工作中一般把中(一)划入大中型企业范围,中(二)企业常常被视同为小型企业并与小企业统称为中小企业。 我国确定大中小型企业标准的原则是:坚持政企分开,企业规模应当同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脱钩。 划分依据主要按企业的生产能力划分,生产品种繁多,难以按生产能力划分的少数行业的企业,则可按国家资产(原值)划分。 划分企业规模的范围,一般是以独立核算的基层生产单位为对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对企业的划分表现出很强的计划性。该标准的划分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上划分标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反映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合理地位和作用。 1.该标准发展的积极作用是:(1 )我国工业企业规模划分有了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概念和标准;(2 )有助于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和宏观指导,促进企业克服短期行为,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3 )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有利于各部门准确掌握企业情况。 2.该标准的不足之处是:(1)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忽视了市场变化对企业规模的影响;(2)划分的类别严格定量化,把企业捆得过死;(3)对企业从业人数和销售额并没有严格要求;(4)主要针对国有工业企业和集体企业划分企业的大小,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至今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划分标准,以上内容也是我国企业划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最大的不同之处。 四、对我国中小企业划分的再认识 从前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它涉及到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国家同一历史时期中的不同产业间,由于经济活动的特点构成了产业的不同结构,竞争的不同程度、企业的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启动成本、市场进入的不同障碍和不同企业规模对社会的不同贡献诸多因素,因此应当重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中小企业。 按照国际惯例,中国至少已经在考虑企业划型的标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生产能力、固定资产原值划分,改为按企业职工人数、资产总值和销售额来划分(狄娜、李庆华,2000)。在国家没有正式颁布企业划型标准的情况下,为了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明确法律的调整对象,并且不至于和将来国家颁布的标准有太大的出入,在中小企业法中规定“根据企业职工人数、资产和收入指标制定中小企业具体标准”的相关内容,应当是可行的。 (一)对中小企业的定性认识 按照我国法律注册的独立核算企业,不论企业的经济成分如何,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在本行业内都不占优势的企业称为小企业。 从企业的不同行业为出发点,探讨对企业规模的认识,有利于国家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宏观调控。这一认识吸取了国外有用的经验,符合“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方针。它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有以下七点积极意义:第一,无所有制的区别,体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趋势。第二,把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比较科学地反映出企业“大”与“小”的真实面貌。第三,综合考虑了企业规模划分的方法。避免了用单个指标对企业规模评定的局限性。单一指标对企业规模的评定,不能全面反映企业规模和企业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获利能力的大小。如果我们分别按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总产出、总销售额、总资产、资本金或从业人数的多少来划分同一规模的企业,可能会出现同一企业在不同的评价指标下,具有不同企业规模的不合理现象。所以,通过综合指标评价企业规模比用单一指标更合理。第四,有了中小企业定性的认识,国家有关部门就可以制定《我国各类经济实体的分类标准》,重新修订现有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第五,统计机关有了对中小企业进行统计的依据,可以此建立相应的统计体系。第六,国家有了制定政策法规的基本条件。第七,经济工作者和有关人员有了对中小企业研究的明确界定。 (二)对中小企业的定量认识 中小企业定量认识涉及面较宽较广,如新老行业、传统与现代生产方法和技术等方方面面,需要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在这里主要提出以下七点建议:第一,应充分考虑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时期的特点和市场经济对企业规模变革的影响。例如,在对现有乡镇企业的划分中属于工业的企业应归入第二产业,属于服务业的企业应划入第三产业,而不应再以企业行政归口和所有制性质的计划经济方法来分类。第二,我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国家,工业化程度和劳动力的平均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在以从业人员数作为一项标准时,应与国外发达国家有所区别,如不注意这种区别,而照搬国外的从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企业,我国会出现很多“大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的人均产值等等又远远不及国外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第三,应注意到我国现行的工业企业规模,是按生产能力划分或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来分类的,它忽视了市场、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规模影响的因素,出现过企业争当“大企业”不作“小企业”,以获取国家对大型企业的优惠政策的现象。第四,应鼓励中小企业资产的不断增值。第五,借鉴国外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殊性,综合考虑以就业人数、销售额、资本金、营业额、企业几年内的平均年收入等作为衡量规模的标准。第六,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使企业追求速度经济、技术创新和变革。应充分考虑高新科技领域的企业一般从业人员较少、开业资金不多、但是附加值较高、对社会贡献较大的特点。第七,定量认识应简洁、明了,容易进行统计和企业间的各种比较。 对中小企业再认识的探讨,是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法令和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基础。对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界定,可制定出与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并可以明确国家政策、法规、法令得以顺利实施和执行的这一组织机构的具体协调职责范围,并能够代表国家向中小企业传达国家的产业和经济政策;代表中小企业向国家决策部门反映中小企业需求,以促进市场经济下中小企业的规范运行,使各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分开,各司其责,各谋其政,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和必要的扶持条件,加快中小企业与旧的管理体制脱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改革成果 第三节 中小企业的特点 把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大型企业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特点和性质 一、数量多,比重大,分布面广 不仅在绝对数量上,而且在相对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日本在战后中小企业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1954年328.2万家;1986年644.8万家,增加了近一倍;1993年又达到654.2万家,中小企业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有的比重始终超过99%。据1988年日本中小企业厅的《中小企业白皮书》统计数据,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比重,日本为99.1%,美国为96.2%,英国为95.7%,意大利为99%,加拿大97%,联邦德国为90.7%;零售业中小企业的比重则为,日本为99.6%,美国为97.7%,英国为99.2%,联邦德国为99.3%。 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很广,几乎涉及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除了航天、金融保险等技术、资金密集度极高和国家专控的特殊行业外,广泛地分布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尤其是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业、农业、采掘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和其他服务业等。 二、中小企业产出规模小,资本与技术构成低,与大企业差距悬殊 中小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规模、资金、技术、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又与大企业有较大悬殊,这是中小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也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劣势。 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创业资本和运营资本相对匮乏,资信程度较低,筹措资金困难,因此,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资本有机构成一般较低,生产设备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低,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管理人员和生产者的素质也相对低,另外,市场份额小,在国民经济中不如大企业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三、机动灵活,生命力顽强 由于设备简单,所需资金少,从业人员少,因而开业容易,便于投产和经营,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较为灵活机动。一般小企业有机构成低,占用资金少,周转速度快,易于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变化随时调整经营方面,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四、竞争力较弱,受市场和外部冲击的影响较大 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的劣势,产品和技术往往属于模仿性质,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发展阶段,生产率低,技术开发能力差,平均寿命短。小企业由于自身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导致竞争中处于劣势。在经济衰退时期,更易遭受打击。 五、经营领域广,形式多样 资金和技术的“门槛”较低,市场进行容易,经营手段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受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的影响小,即其生产经营的机会成本较小,可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 第四节 中小企业的分类 一、按企业所从事的经营范围分 可分为制造型、批发型、零售型和服务型等。 制造型中小企业:主要对工业产品的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的中小企业,又可分为两种类型:拥有自己的独立产品;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或为大企业承担最终产品的加工生产任务,依附性较强。 批发型中小企业: 零售型中小企业(占中小企业数量的40%):五金商店 服务业中小企业:传统的洗衣、理发、洗浴等个人服务业和修车、修理等生活服务业。近十年来,信息、咨询、娱乐等领域的服务型中小企业大量涌现。 美国商业部把中小企业划分为八个主要产业: 产业 中小企业例子  批发 医药批发公司、石油批发站  建筑 普通建筑承包商、电力承包商  零售 五金商店、餐馆  服务 旅游代理、美容院  财务、保险和不动产 本地保险代理、房地产代理  采矿 沙石公司、煤矿  运输、传媒和其它公共事业 出租汽车公司、本地广播站  生产 面包厂、机构公司   二、按与大型企业的协作关系分 分为专业型、协作型、间隙型三种。 专业型中小企业,又叫独立型中小企业。不从属于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独立产品,主要分布于两种部门:一种是专业技术程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如从事制鞋、家具、奢侈品、地方工艺品、土特产等产品的生产。其特点是生产批量较小,作业计划可变性大,采取手工劳动,较多依靠经验维持生产,产品技术独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特殊地位。另一种是高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如铸模、计算机软件、小型轴承加工等。这类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较雄厚,管理能力较强,有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市场,管理不断创新,少数可向大型企业过渡。 协作型中小企业,一般都从属于大型企业,不具有自己的独立产品。主要分布在塑胶制品、机械运输等“资本密集型”部门。这类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依附于大企业,生产范围窄、专门化程度高,一般作为大型企业的“卫星工厂”出现,如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大企业都拥有大量中小型协作企业。既是大企业的协作伙伴,也是大企业兼并的对象。 间隙型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大企业不进入的某些部门和行业所分布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在活跃市场、促进竞争以及提高技术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三、按时代特征分 分为现代型和传统型中小企业。 现代型中小企业 传统型中小企业  劳动力素质 素质较低 知识型、技术型;高科技型  资本构成 重视固定资产的积累,并较多 固定资产少,以无形资产为主  劳动方式和技术特点 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为主,如智力型企业   四、按创立方式分 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特许企业、合作社五种 独资企业:由个人或家庭内部成员经营的企业。创办易,受政府控制少,只交付个人所得税,不需交纳公司税;本小利微,难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经营范围窄。 合伙企业:即两个以上的人或独资企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结合在一起从事经营活动。创办费用低于股份公司,资金筹集量大于独资企业;创立方式简单,但合伙经营者必须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责任,风险较大。 股份公司:根据公司法等法律创立,创办费用比独资和合伙企业都大,而且受到严格的税务限制,且有法定义务向股东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本迅速筹集起来,一般的股份公司可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小企业的股份公司绝大多数属于有限责任公司,即股东对公司债务清偿责任以投资额为限,公司对债务的清偿责任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公司不公开发行股票,股票也不在交易所进行交易,只可在公司内部转让,在向外转让时需经股东大会许可。 特许企业:一般是指较大的公司通过建立合同关系授权某些有抱负的小企业家建立自己的企业。前者称为特许人,后者即为被特许人,被特许人以特许人的商标名称经营,并以指定的方式销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特许人可以通过星罗棋布的特许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的每个角落。特许中小企业分布于汽车销售、加油站、快餐、药店、小酒店等,比如快餐业中的麦当劳、肯德基都是特许企业的成功代表。 五、按照企业的财务状况分 中小企业在增长和盈利的潜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按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同将企业划分为:边际企业、极具吸引力的小企业和高潜力企业 第五节 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世界各国有增加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因素: 新技术的广泛出现。如数控机械工具,可以在小规模的条件下更有效的生产。 全球竞争加强的结果要求企业更大的灵活性,而这一要求有利于小企业发展。 大公司通过解体方式来提高效率无疑会有助于小企业数量的增加。在80年代,许多大公司把它们的外围业务和部门分离出去,以加强它们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增强效率。 在雇用劳动力方面,随着职业“母亲”数量在不断增长,小企业在雇用职业“母亲”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消费者更趋向选择个性化的产品,而不是标准化的产品,这为更小的企业打开了机遇之门。 早期大企业与国际银行系统间的协作优势已降低。 企业家精神的出现。 第五节 中小企业的特殊贡献 作为商业社会的一部分,中小企业有助于提高国家福利。在美国,大约50%的产品和服务由中小企业提供,因此,它们的一般经济贡献就类似于大企业。然而,中小企业拥有的一些特殊品质使它们不仅仅是大企业的缩影,而且在提供新的岗位、引进革新、帮助大企业和有效地生产产品和服务方面具有特殊的贡献。 大企业的缩影 企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过程,通常大企业都是由成长快、适应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因此,中小企业可以看成是大企业的缩影和起步阶段。 提供新的工作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中小企业通过两种方式促进从业人员的增加:第一种是靠中小企业的新建;第二种是靠这些企业建立后的扩张。 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时还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应,如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所形成的下岗问题,经济衰退时期大公司的缩减和裁员问题,通过中小企业所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我国是一个工业化水平较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妥善解决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引进革新 大企业的研究实验室所发明的新产品对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许多科学的突破是由独立的发明家和小组织所创造的,20世纪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例子:复印机、胰岛素、真空管、棉花采摘器、拉链、自动传送系统、喷气发动机、直升机、动力方向盘、彩色电影、圆珠笔等。 大企业的研究部门趋于强调对现有产品的改造。一些新思想由于与现有产品不相关或由于它们不寻常的特征而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对现有产品的先入之见经常看低了新主意的价值。 杰斐A迪蒙认为,根据美国商业部的许多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50%的革新和95%的开创性革新来自于新建的小企业。在德国,约有2/3以上的专利技术是小企业研究出来并申请注册的。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美国科技发展项目中的一半以上是由小企业完成的,进入80年代,大约70%的创新是由小企业完成的。 无论是在不断发展的产业,还是在逐渐衰退的产业,小企业都是卓越的革新者,从所有产业的总体革新水平来看,大企业占31.0%,而小企业占36.0%;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的产业来看,大企业占36.3%,而小企业占42.6%;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的产业来看,大企业占17.2%,而小企业占20.2%。小企业的人均发明为大企业的2倍,小企业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2%、38%、17%和12%。 4、刺激经济竞争 从亚当?斯密开始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论述了经济竞争的内在价值,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生产者仅为少数大企业的情况下,大企业可以设立高价,阻碍技术发展,排除新的竞争者,或者滥用它们的权利,宰割消费者。 通过竞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大公司、大集团如果不加限制地过度发展将严重限制自由竞争,导致企业活力下降,国际竞争能力减弱。因此,各国都通过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来促进竞争。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批量小,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够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是活跃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的存在及在市场上的竞争,使大企业保持警惕和竞争性,促进了大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这一基本原则最积极的维持者。中小企业可能无法同占据行业主要地位的大企业竞争,然而,在一个行业中有多家健康小企业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防止垄断,因此,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 许多中小企业与大公司甚至是跨国公司成功地展开竞争,这对消费者和经济总体来说都有益处。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高效的特点,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历的环节也大大地缩短,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5、辅助大企业 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所发挥的某些有效作用有助于大企业的成功,这些职能包括分销功能、供应功能和服务功能。 分销功能:很少大的生产厂家自己愿意经营批发和零售业务。中小企业执行了一些产品的分销功能,如化妆用品、书籍、汽油、食品、PC机、办公用品、衣服、汽车、家具和其它一些工业品。许多批发和零售中小企业的建立,实现了联系顾客和产品生产者的经济功能。 供应功能:小企业作为大企业的供应商和分包商,执行了供应的职能,形成了“合作伙伴”和“战略性联合”等关系。日本厂商在与有信用的长期的供应商形成稳定的关系,构成“日本”式的企业经营模式,成为各国企业所仿效的对象,大的生产厂商与供应商订立长期的合同以保证商品以高品质、低价格和低成本的供应。 服务功能:除了直接给大企业提供配套等功能外,中小企业还为大企业的顾客提供服务。例如,它们对大企业生产的汽车、设备进行维修等售后服务。 6、有效地生产和提供服务 中小企业的贡献涉及到中小企业的效率问题,而不同产业最有效的规模有本质的差异。例如,汽车生产适合于大企业,而汽车修理则适于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广泛的存在这一事实本身也说明中小企业运行是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在经营成本、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等许多方面都比大企业更能有效地生产和提供服务。 本章要点回顾: 企业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包括定义、生产要素及功能、主要特征); 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和定义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的分类方法; 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对经济与社会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