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第一章 概论全球一体化
市场全球一体化;
生产全球一体化;
投资的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
市场全球一体化:
历史上互不相同的工业部门和分割的各国国内市场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
有人认为不同国家居民的口味和偏好都朝全球标准趋同:信用卡、网上聊天
,可口可乐、麦当劳、足球,MTV。
非消费品市场(工业品和原料)的偏好趋同:石油、小麦、存储器、金融工具
。
生产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公司从全球不同地区寻求商品和服务的趋势。
全球产品的形成:
波音 777大型客机的 132500个零件由全世界 545家公司生产。
― 电信业产生了全球听众,运输业创造出全球村。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波士顿再到北京,普通老百姓看着音乐电视,穿着利维斯牛仔裤,
听着索尼随身听,这就和他们坐公交车上班一样。”
世贸组织总干事 雷那托 ·鲁洁罗
( Renato Ruggier )
我们正朝着具有市场、生产、所有权和管理全球化特征的未来之路走去。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实现 4700亿美元,可望从 1999年的世界第九位上升到第八位。
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关系。
查尔斯 ·金德尔伯格
–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分工、国际商品交换、国际间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数量、原因、过程及其趋势,
以及不同经济制度、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尔伯特 ·斯奈德
–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瓦尔特
– 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
劳务和资金转移所引发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陈彪如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独立主权国家相互作用的一些经济问题:贸易利得(收益)
、贸易格局(模式)、贸易政策、国际收支、汇率确定、国际政策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
保罗 ·克鲁格曼只要国家存在,国际经济学就必须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学科而单独存在的分析体系
。
彼得 ·林德特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是分析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模式
,国际贸易的利益产生和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汇理论、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平衡,国际储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的政策。
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经济一体化和生产要素流动)
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三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结合,( 总量分析、国民收入、就业、货币供需,汇率、进出口,国际交换价格的确定、利益的分配、关税,福利效应)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经济图形工具、
经济数学)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 以静态为主、发展经济学:比较利益陷井)
实证经济学( Positive Economics) 和规范经济学 ( Normative Economics)的结合 。
实证经济学力求描述现在的事物以及运行状态,解释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经济行为的前因后果
,而不论及结果的优劣。
实证经济学可以分为描述经济学和经济理论。 前者是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描述国际贸易的规模,流向,贸易品种的结构,汇率的确定,国际收支的变化等。后者是在对事物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和解释 。 提出原因和结构、行为和反应的一般规律。
规范经济学侧重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判断应该怎样做才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所以规范经济学通常被称为政策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为规范经济学提供分析的基础,离开实证分析的理论是缺乏说服力的,而仅有实证分析而没有规范研究则会失去经济学的社会意义 。
在国际经济学中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方向,贸易利益和分配;
利用规范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如何利用适当的国际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和合作,达到世界资源配置合理化。
在国际经济学中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流动、债权和债务以及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汇率的确定;利用规范经济学研究如何建立适当的国际金融制度,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国际 经济学的有关问题是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些特殊经济问题已引起,这里始终贯彻着
7个问题:贸易收益、贸易格局、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收支、汇率决定、国际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经济学分为两大部分:国际贸易的研究和国际金融的研究。国际贸易分析首先着眼与国际经济中实物的交易,即商品实物的转移或者经济资源的有形转移;国际金融重视国际经济学的金融方面,例如汇率的确定,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世界金融交易等等。在现实的世界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之间没有一条简单的界限划分。大多数国际贸易中包含着货币交易,许多货币变化是贸易的重要结果。
克鲁格曼第四节 国际经济学和国内经济学的区别
国际经济发生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而国内经济发生在一个主权国家之内。
国家与地区家庭不一样。国家可以在各国和本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竖起各种各样的的壁垒。作为主权国家,它可能觉得其它国家的利益无关宏旨。国家可以使用种种政策工具:他们自己的货币
、自己的贸易壁垒、自己的财政政策、自己的有关公民资格和居留权的种种法律。
只要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国际经济学就必然是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每个国家都有一整套国家政策。并且,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这些政策都是旨在为本国某些选民的利益服务的。人们应该记住,各国几乎都不会把外国人的利益和本国人的利益同等看待
。
国际经济发生在不完全竞争的、分割的市场环境中,
而国内经济发生在高度竞争的,统一的市场环境中。
国际经济发生在跨国环境中,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货币银行制度、税收保险制度,人们的收入水平
,偏好、文化习俗以及语言不同。而国内经济发生在相同的经济制度、文化习俗的环境中。
就每个主权国家来说,他不仅有一种单独货币,而且政府有其自己的财政开支和征税的权利。不同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差异,一般来说要比国内省市之间在税收政策上的差异更为明显。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税收的差异会造成大量的资金和商品流动。
银行纷纷去巴哈马建立分行,因为那里的资本收益率税率低,帐目检查比较松。海运公司纷纷到利比里亚和巴拉马注册,因为那儿的注册费用很低,而且可以不必像其它国家那样必须雇用工资较高的该国海员。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源、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效率不高; 国内经济的要素流动效率相对比较高 。 古典经济学家强调要素在国内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在国际上则不行,目前虽然资本,劳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流动,但是在各国之间仍然存在要素收益的差异。
第五节 国际经济学的沿革和发展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ts)
15 世纪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萌发,封建庄园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各国国内的统一市场形成,世界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 西欧各国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早期的资本主要是以商品资本的形态出现,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贵金属。
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
世界的贵金属是有限的,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盈利就是另一国的损失。
为了实现国家贵金属存量的增加的目的,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实行保护性贸易的政策。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 Stanford 和法国的 Montchrestien。
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
货币差额论? 。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Thomas·Mun。 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 贸易差额论,。
― 我们倘使只看到农夫在下种时候的行为,只看到他将许多很好的谷粒抛在地上,我们就会说他是一个疯子而不是一个农夫了。 但是当我们按照他的收获,也就是他的努力的最终结果,来估计他的劳动时候,我们就会知道他的行动的价值及其丰富的收获了?。
托马斯 ·孟
英国得之对外贸易的财富?
商务印书馆 1978,P19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
– 禁止金银出口。
– 禁止出口商接收外国非金银货币。
– 汇率由官方直接控制
,实行固定汇率制。
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手段,
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
– 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
– 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 外国商人离境时 只能带走商品,不能带走本国货币。
– 鼓励中转贸易
– 保护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
– 实行奖励出口政策 。
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外人身上的,也会立即在他们的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于我们身上。
托马斯 ·孟
所有处于弱小产业时期的制造业不仅需要关心,而且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来哺育他们,以便使他们发展到强有力的生气勃勃的阶段。
一个重商主义者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自由贸易主义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 60 年代,欧美先进的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产业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国家的范围,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代表商业资本的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代表产业资本的自由贸易主义 。
重商主义的两大缺陷十八世纪中期,大卫 ·休穆,在 <<论贸易平衡 >>一书中提出了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原理。即古典经济学中的物价 ——铸币流动机制
。他指出在金本位制度下,贵金属的流入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量,抬高国内的物价水平。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相反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低廉,进口增加,贵金属流向国外。
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指出一国的实际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劳务的种类和数量。
亚当 ·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亚当 ·斯密( Adam·Smith) 1766年在其? 国富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 )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中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观点,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 。
―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的准则,从不在家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 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在每个私人家庭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给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 。
亚当 ·斯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绝对利益怎么办?这种担心一直存在于那个时代的英国人的头脑里,如果荷兰人在制造任何产品上都比他们更有效率怎么办?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的时代,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经济方面,这一矛盾集中在?谷物法?的存废上。
谷物法规定:必须在国内谷物价格上升到一定限额以上
,才允许进口。而谷物法又不断提高这个限额。
李嘉图认为:
因为人口增加- >对谷物需求上升 - >谷物价格上升,
农产品价格上升,地主地租收入上升,农业工人收入上升
,同时生活费用上升,工厂工人工资上升,资本家的利润下降,导致资本积累减少。
所以李嘉图认为必须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
,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国外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提高国内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使工资水平下降,利润水平提高,积累增加,社会财富增加。
大卫 ·李嘉图的相对利益理论
大卫 ·李嘉图( David·Ricardo)在 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税负原理”(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中提出了相对利益理论:
– 如果一个国家出口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进口其最小比较利益产品和服务,这个国家就能在贸易中获利 。
相对利益理论成为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
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
约翰 ·穆勒( John·Mill) 1848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根据大卫 ·李嘉图的相对利益理论,
提出了相互需求法则
( The Law of reciprocal demand ),
1 进口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生产成本决定的,而是由获得成本决定的。 获得成本是指为了获得进口商品所偿付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决定的。
2 物物交换的比率是在交易双方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形成的界限之间摆动。
3 这一比率所形成的国际价值必须满足国际需求方程:
I国进口商品数量量 × 其国际价值= II国进口商品数量 × 其国际价值
4 国际价值的摆动方向和幅度取决于两国的需求和价格弹性 。
米德技巧和提供曲线
马歇尔( Alfred·Marshall)使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利用提供曲线解释了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
哈勃勒 (G·Harberler) 提出用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代替劳动成本;
列昂惕夫( Wassily·Leotief) 和勒纳 (A·P·Lerner) 将无差异曲线表示需求引入马歇尔的国际均衡模型;
米德( J·E·Meade)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并且和无差异曲线相结合,推导出提供曲线,得出国际 贸易的 均衡价格。 这种分析方法称为米德技巧
(Meade’s Technique )
要素禀赋理论
如果两国的生产率水平相同,是否存在国际贸易的基础?
191 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Heckscher ) 在?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中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他的学生奥林(
B·Ohlin ) 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论文中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提出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此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逊在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理论。所以人们又称为 H-O-S 理论。
列昂惕夫之谜
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对美国的国际贸易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美国的贸易模式和 S-H 理论相悖。这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
基辛的人类技能理论
凯能的人力资本理论
波士纳的技术差距理论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
格鲁贝尔、保罗 ·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等等。
国际经济学中国际金融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对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规模的测定以及一个国家与外国的总体经济关系的表现。
货币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个对国际经济活动和关系的调节政策和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运用。
国际金融理论的沿革
大卫 ·休谟 (David·Hume) 1752 年在其 ‘政治讲义’( Political Discourse )
中,提出了黄金物价流动机制理论( Gold - Specie-flow mechanism ),开创国际金融理论的先河:国际贸易顺差-黄金内流-通货扩张-对商品需求增加-物价上升-出口成本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黄金外流
-国际贸易收支均衡。
詹姆斯 ·斯图亚特 (James· Steuart ) 1776 年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原理?
(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提出了近代意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
葛逊( G·Goschen) 1861 年在其?外汇理论?( 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 书中,对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进行了研究,提出国际借贷理论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认为汇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借贷引起的对外汇供求决定的。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 1914 年 - 1922 年对纸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 1919 年后的货币与 外汇理论?( 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9)中,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凯恩斯在 1936 年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 中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总量分析,以消费倾向、乘数、流动偏好等概念分析了非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
。
1937 年凯恩斯学派的罗宾逊夫人( John·Robinson)利用 马歇尔的弹性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收支,提出了进口需求弹性的概念,分析了汇率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经济学家勒纳提出马歇尔-勒纳条件,结合进口需求弹性和出口需求弹性,进一步完善了罗宾逊夫人的结论。
1952年 亚力山大( Sidney·Alexander)在? 贬值对于贸易差额的影响
的论文中,对罗宾逊夫人的弹性理论的假设条件提出了质疑,提出了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有关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理论(
Absorption Approach).
米德在其? 国际贸易政策之原理:国际收支? (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The Balance of Payments )提出了米德法则:经济系统的两大目标,国内经济均衡和对外经济均衡
,可以利用收入调整和价格调整实现这两大目标。收入调整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价格调整可以通过汇率和工资的变化实现。
1962年罗伯特 ·蒙代尔在? 固定汇率条件下适当援用财政和货币政策?
(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Fixed Exchange Rates) 提出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理论( Fiscal -
Monetary policy mix)。 认为货币政策比较财政政策在调节对外平衡上有比较优势。
70 年代以来,货币主义学派在国际金融理论上的影响日益上升,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米尔顿 ·弗里德曼 ( M·Friedman)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价定理( The law of
One Price ),在一价定理的基础上,货币主义认为汇率是货币的价格,两国间的汇率是决定于两国货币的相对供需关系。
资产选择分析 ( The theory of portfolio selection )的 汇率决定
。
1973 年以来,主要工业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现在的国际交易额中的三分之二发生在资本项目。因此,货币被当成一种资产,是本国居民拥有的诸多金融资产的一部分。汇率的决定取决于人们对金融资产的供需。
国际投资和国际合作
间接投资理论
直接投资理论
经济一体化理论
主要参考书:
1 国际经济学,萨尔瓦多著 张二震翻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 国际经济学:冬家栋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3国际经济学,彼得 ·林德特 经济科学出版社
4 International Economy Paul R.Krugman
5 International Economy Kenen
6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ominick Salvadore
第一篇 国际贸易纯理论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几个假设条件:
– 2× 2× 2模式,两个国家、两种资源,两种商品
– 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 进行贸易的国家国际收支处于完全平衡状态,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
– 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限制;
– 完美市场: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自由竞争 ;
– 不考虑运输成本;
– 不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
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 国际贸易的基础(原因)
– 国际贸易的模式(流向)
– 国际贸易的规模(数量)
– 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均衡价格)
–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18 世纪到 19 世纪初,重商主义的保护主义从根本上阻碍了新兴资产阶级从海外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廉价原料和在海外寻找产品市场的努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和萌发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哲学和政治思想上的天赋人权和自然秩序; 在经济思想上产生了亚当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亚当 ·斯密认为
– 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 交换产生分工;
–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 分工的依据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亚当 ·斯密( Adam·Smith) 1766年在其? 国富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 )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中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的准则,从不在家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 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
― 在每个私人家庭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给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
亚当 ·斯密不变的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是指为了得到一单位的商品,在贸易中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数量。 例如在 I 国,
1蒲式耳小麦的机会成本是 0.5码布,而 II国小麦的机会的机会成本是 1.5 码布。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表示一个实现了充分就业和发挥了其最大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的经济可以生产的不同产品的所有组合。
见 word 文件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第一章 概论全球一体化
市场全球一体化;
生产全球一体化;
投资的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
市场全球一体化:
历史上互不相同的工业部门和分割的各国国内市场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
有人认为不同国家居民的口味和偏好都朝全球标准趋同:信用卡、网上聊天
,可口可乐、麦当劳、足球,MTV。
非消费品市场(工业品和原料)的偏好趋同:石油、小麦、存储器、金融工具
。
生产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公司从全球不同地区寻求商品和服务的趋势。
全球产品的形成:
波音 777大型客机的 132500个零件由全世界 545家公司生产。
― 电信业产生了全球听众,运输业创造出全球村。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波士顿再到北京,普通老百姓看着音乐电视,穿着利维斯牛仔裤,
听着索尼随身听,这就和他们坐公交车上班一样。”
世贸组织总干事 雷那托 ·鲁洁罗
( Renato Ruggier )
我们正朝着具有市场、生产、所有权和管理全球化特征的未来之路走去。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实现 4700亿美元,可望从 1999年的世界第九位上升到第八位。
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关系。
查尔斯 ·金德尔伯格
–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分工、国际商品交换、国际间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数量、原因、过程及其趋势,
以及不同经济制度、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尔伯特 ·斯奈德
–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瓦尔特
– 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
劳务和资金转移所引发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陈彪如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独立主权国家相互作用的一些经济问题:贸易利得(收益)
、贸易格局(模式)、贸易政策、国际收支、汇率确定、国际政策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
保罗 ·克鲁格曼只要国家存在,国际经济学就必须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学科而单独存在的分析体系
。
彼得 ·林德特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是分析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模式
,国际贸易的利益产生和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汇理论、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平衡,国际储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的政策。
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经济一体化和生产要素流动)
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三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结合,( 总量分析、国民收入、就业、货币供需,汇率、进出口,国际交换价格的确定、利益的分配、关税,福利效应)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经济图形工具、
经济数学)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 以静态为主、发展经济学:比较利益陷井)
实证经济学( Positive Economics) 和规范经济学 ( Normative Economics)的结合 。
实证经济学力求描述现在的事物以及运行状态,解释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经济行为的前因后果
,而不论及结果的优劣。
实证经济学可以分为描述经济学和经济理论。 前者是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描述国际贸易的规模,流向,贸易品种的结构,汇率的确定,国际收支的变化等。后者是在对事物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和解释 。 提出原因和结构、行为和反应的一般规律。
规范经济学侧重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判断应该怎样做才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所以规范经济学通常被称为政策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为规范经济学提供分析的基础,离开实证分析的理论是缺乏说服力的,而仅有实证分析而没有规范研究则会失去经济学的社会意义 。
在国际经济学中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方向,贸易利益和分配;
利用规范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如何利用适当的国际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和合作,达到世界资源配置合理化。
在国际经济学中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流动、债权和债务以及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汇率的确定;利用规范经济学研究如何建立适当的国际金融制度,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国际 经济学的有关问题是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些特殊经济问题已引起,这里始终贯彻着
7个问题:贸易收益、贸易格局、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收支、汇率决定、国际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经济学分为两大部分:国际贸易的研究和国际金融的研究。国际贸易分析首先着眼与国际经济中实物的交易,即商品实物的转移或者经济资源的有形转移;国际金融重视国际经济学的金融方面,例如汇率的确定,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世界金融交易等等。在现实的世界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之间没有一条简单的界限划分。大多数国际贸易中包含着货币交易,许多货币变化是贸易的重要结果。
克鲁格曼第四节 国际经济学和国内经济学的区别
国际经济发生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而国内经济发生在一个主权国家之内。
国家与地区家庭不一样。国家可以在各国和本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竖起各种各样的的壁垒。作为主权国家,它可能觉得其它国家的利益无关宏旨。国家可以使用种种政策工具:他们自己的货币
、自己的贸易壁垒、自己的财政政策、自己的有关公民资格和居留权的种种法律。
只要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国际经济学就必然是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每个国家都有一整套国家政策。并且,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这些政策都是旨在为本国某些选民的利益服务的。人们应该记住,各国几乎都不会把外国人的利益和本国人的利益同等看待
。
国际经济发生在不完全竞争的、分割的市场环境中,
而国内经济发生在高度竞争的,统一的市场环境中。
国际经济发生在跨国环境中,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货币银行制度、税收保险制度,人们的收入水平
,偏好、文化习俗以及语言不同。而国内经济发生在相同的经济制度、文化习俗的环境中。
就每个主权国家来说,他不仅有一种单独货币,而且政府有其自己的财政开支和征税的权利。不同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差异,一般来说要比国内省市之间在税收政策上的差异更为明显。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税收的差异会造成大量的资金和商品流动。
银行纷纷去巴哈马建立分行,因为那里的资本收益率税率低,帐目检查比较松。海运公司纷纷到利比里亚和巴拉马注册,因为那儿的注册费用很低,而且可以不必像其它国家那样必须雇用工资较高的该国海员。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源、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效率不高; 国内经济的要素流动效率相对比较高 。 古典经济学家强调要素在国内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在国际上则不行,目前虽然资本,劳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流动,但是在各国之间仍然存在要素收益的差异。
第五节 国际经济学的沿革和发展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ts)
15 世纪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萌发,封建庄园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各国国内的统一市场形成,世界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 西欧各国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早期的资本主要是以商品资本的形态出现,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贵金属。
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
世界的贵金属是有限的,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盈利就是另一国的损失。
为了实现国家贵金属存量的增加的目的,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实行保护性贸易的政策。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 Stanford 和法国的 Montchrestien。
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
货币差额论? 。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Thomas·Mun。 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 贸易差额论,。
― 我们倘使只看到农夫在下种时候的行为,只看到他将许多很好的谷粒抛在地上,我们就会说他是一个疯子而不是一个农夫了。 但是当我们按照他的收获,也就是他的努力的最终结果,来估计他的劳动时候,我们就会知道他的行动的价值及其丰富的收获了?。
托马斯 ·孟
英国得之对外贸易的财富?
商务印书馆 1978,P19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
– 禁止金银出口。
– 禁止出口商接收外国非金银货币。
– 汇率由官方直接控制
,实行固定汇率制。
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手段,
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
– 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
– 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 外国商人离境时 只能带走商品,不能带走本国货币。
– 鼓励中转贸易
– 保护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
– 实行奖励出口政策 。
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外人身上的,也会立即在他们的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于我们身上。
托马斯 ·孟
所有处于弱小产业时期的制造业不仅需要关心,而且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来哺育他们,以便使他们发展到强有力的生气勃勃的阶段。
一个重商主义者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自由贸易主义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 60 年代,欧美先进的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产业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国家的范围,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代表商业资本的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代表产业资本的自由贸易主义 。
重商主义的两大缺陷十八世纪中期,大卫 ·休穆,在 <<论贸易平衡 >>一书中提出了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原理。即古典经济学中的物价 ——铸币流动机制
。他指出在金本位制度下,贵金属的流入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量,抬高国内的物价水平。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相反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低廉,进口增加,贵金属流向国外。
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指出一国的实际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劳务的种类和数量。
亚当 ·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亚当 ·斯密( Adam·Smith) 1766年在其? 国富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 )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中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观点,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 。
―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的准则,从不在家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 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在每个私人家庭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给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 。
亚当 ·斯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绝对利益怎么办?这种担心一直存在于那个时代的英国人的头脑里,如果荷兰人在制造任何产品上都比他们更有效率怎么办?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的时代,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经济方面,这一矛盾集中在?谷物法?的存废上。
谷物法规定:必须在国内谷物价格上升到一定限额以上
,才允许进口。而谷物法又不断提高这个限额。
李嘉图认为:
因为人口增加- >对谷物需求上升 - >谷物价格上升,
农产品价格上升,地主地租收入上升,农业工人收入上升
,同时生活费用上升,工厂工人工资上升,资本家的利润下降,导致资本积累减少。
所以李嘉图认为必须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
,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国外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提高国内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使工资水平下降,利润水平提高,积累增加,社会财富增加。
大卫 ·李嘉图的相对利益理论
大卫 ·李嘉图( David·Ricardo)在 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税负原理”(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中提出了相对利益理论:
– 如果一个国家出口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进口其最小比较利益产品和服务,这个国家就能在贸易中获利 。
相对利益理论成为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
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
约翰 ·穆勒( John·Mill) 1848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根据大卫 ·李嘉图的相对利益理论,
提出了相互需求法则
( The Law of reciprocal demand ),
1 进口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生产成本决定的,而是由获得成本决定的。 获得成本是指为了获得进口商品所偿付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决定的。
2 物物交换的比率是在交易双方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形成的界限之间摆动。
3 这一比率所形成的国际价值必须满足国际需求方程:
I国进口商品数量量 × 其国际价值= II国进口商品数量 × 其国际价值
4 国际价值的摆动方向和幅度取决于两国的需求和价格弹性 。
米德技巧和提供曲线
马歇尔( Alfred·Marshall)使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利用提供曲线解释了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
哈勃勒 (G·Harberler) 提出用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代替劳动成本;
列昂惕夫( Wassily·Leotief) 和勒纳 (A·P·Lerner) 将无差异曲线表示需求引入马歇尔的国际均衡模型;
米德( J·E·Meade)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并且和无差异曲线相结合,推导出提供曲线,得出国际 贸易的 均衡价格。 这种分析方法称为米德技巧
(Meade’s Technique )
要素禀赋理论
如果两国的生产率水平相同,是否存在国际贸易的基础?
191 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Heckscher ) 在?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中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他的学生奥林(
B·Ohlin ) 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论文中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提出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此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逊在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理论。所以人们又称为 H-O-S 理论。
列昂惕夫之谜
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对美国的国际贸易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美国的贸易模式和 S-H 理论相悖。这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
基辛的人类技能理论
凯能的人力资本理论
波士纳的技术差距理论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
格鲁贝尔、保罗 ·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等等。
国际经济学中国际金融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对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规模的测定以及一个国家与外国的总体经济关系的表现。
货币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个对国际经济活动和关系的调节政策和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运用。
国际金融理论的沿革
大卫 ·休谟 (David·Hume) 1752 年在其 ‘政治讲义’( Political Discourse )
中,提出了黄金物价流动机制理论( Gold - Specie-flow mechanism ),开创国际金融理论的先河:国际贸易顺差-黄金内流-通货扩张-对商品需求增加-物价上升-出口成本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黄金外流
-国际贸易收支均衡。
詹姆斯 ·斯图亚特 (James· Steuart ) 1776 年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原理?
(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提出了近代意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
葛逊( G·Goschen) 1861 年在其?外汇理论?( 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 书中,对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进行了研究,提出国际借贷理论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认为汇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借贷引起的对外汇供求决定的。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 1914 年 - 1922 年对纸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 1919 年后的货币与 外汇理论?( 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9)中,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凯恩斯在 1936 年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 中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总量分析,以消费倾向、乘数、流动偏好等概念分析了非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
。
1937 年凯恩斯学派的罗宾逊夫人( John·Robinson)利用 马歇尔的弹性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收支,提出了进口需求弹性的概念,分析了汇率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经济学家勒纳提出马歇尔-勒纳条件,结合进口需求弹性和出口需求弹性,进一步完善了罗宾逊夫人的结论。
1952年 亚力山大( Sidney·Alexander)在? 贬值对于贸易差额的影响
的论文中,对罗宾逊夫人的弹性理论的假设条件提出了质疑,提出了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有关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理论(
Absorption Approach).
米德在其? 国际贸易政策之原理:国际收支? (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The Balance of Payments )提出了米德法则:经济系统的两大目标,国内经济均衡和对外经济均衡
,可以利用收入调整和价格调整实现这两大目标。收入调整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价格调整可以通过汇率和工资的变化实现。
1962年罗伯特 ·蒙代尔在? 固定汇率条件下适当援用财政和货币政策?
(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Fixed Exchange Rates) 提出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理论( Fiscal -
Monetary policy mix)。 认为货币政策比较财政政策在调节对外平衡上有比较优势。
70 年代以来,货币主义学派在国际金融理论上的影响日益上升,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米尔顿 ·弗里德曼 ( M·Friedman)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价定理( The law of
One Price ),在一价定理的基础上,货币主义认为汇率是货币的价格,两国间的汇率是决定于两国货币的相对供需关系。
资产选择分析 ( The theory of portfolio selection )的 汇率决定
。
1973 年以来,主要工业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现在的国际交易额中的三分之二发生在资本项目。因此,货币被当成一种资产,是本国居民拥有的诸多金融资产的一部分。汇率的决定取决于人们对金融资产的供需。
国际投资和国际合作
间接投资理论
直接投资理论
经济一体化理论
主要参考书:
1 国际经济学,萨尔瓦多著 张二震翻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 国际经济学:冬家栋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3国际经济学,彼得 ·林德特 经济科学出版社
4 International Economy Paul R.Krugman
5 International Economy Kenen
6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ominick Salvadore
第一篇 国际贸易纯理论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几个假设条件:
– 2× 2× 2模式,两个国家、两种资源,两种商品
– 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 进行贸易的国家国际收支处于完全平衡状态,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
– 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限制;
– 完美市场: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自由竞争 ;
– 不考虑运输成本;
– 不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
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 国际贸易的基础(原因)
– 国际贸易的模式(流向)
– 国际贸易的规模(数量)
– 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均衡价格)
–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18 世纪到 19 世纪初,重商主义的保护主义从根本上阻碍了新兴资产阶级从海外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廉价原料和在海外寻找产品市场的努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和萌发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哲学和政治思想上的天赋人权和自然秩序; 在经济思想上产生了亚当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亚当 ·斯密认为
– 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 交换产生分工;
–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 分工的依据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亚当 ·斯密( Adam·Smith) 1766年在其? 国富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 )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中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的准则,从不在家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 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
― 在每个私人家庭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给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
亚当 ·斯密不变的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是指为了得到一单位的商品,在贸易中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数量。 例如在 I 国,
1蒲式耳小麦的机会成本是 0.5码布,而 II国小麦的机会的机会成本是 1.5 码布。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表示一个实现了充分就业和发挥了其最大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的经济可以生产的不同产品的所有组合。
见 word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