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新理论
列昂惕夫之谜 (Leontifiev Paradox),列昂惕夫
(Wassily·Leontieve,于 197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于 1953 年利用美国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 1947 年美国的贸易结构,对赫克歇尔-奥林的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他将生产要素分为两类,资本和劳动,对
200 多个子部门进行了分析,再整合为五十个产业部门,其中有三十八个部门和国际贸易有关。 计算出每百万元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其中美国的进口是利用美国的进口替代产业的资料计算的。
生产要素的种类和单位出口产品 进口产品 进口产品 / 出口产品资本 ($) 2,550,78 9 3,091339
劳动 (人年) 18 2 17 0
19 47 年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资本 / 劳动 14,100 18,180
1.30
资本 ($) 22 56,800 2,303,40 0
劳动 (人年) 17 4 16 8
19 56 年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 资本 / 劳动 12,977 13,726 1.06
资本 ($) 1,876,00 0 2,132,00 0
劳动 (人年) 13 1 11 9
19 71 年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
( B aldwin
计算 )
资本 / 劳动 14,200 18,000
1.27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 。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可以分为谜内解释和谜外解释,谜内解释主要是在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第一种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入手,进行解释 。 第二类是从 H-O理论的假设入手,说明假设如果不成立
,则理论不能成立,第三种则是在 H-O理论的框架以外进行的 。
美国劳动力的效率论
列昂惕夫认为美国有比较高的劳动效率:
其原因是美国有比较好的企业家能力,企业组织,工作环境,因此在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的条件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劳动生产率的三倍 。 如果将美国的劳动供给乘以三倍
,美国将是劳动资源禀赋丰裕的国家 。 但是,
Kreinin 在 1965 年对 365家同时在美国和外国进行生产的跨国公司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外国的高 1.2-1.25 倍 。 因此列昂惕夫的劳动生产效率论不能解释自己的实证结论 。
2 关税和贸易壁垒阻碍论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 ( R.E,Ba ld win ) 认为是美国的关税政策保护了美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阻碍了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而列昂惕夫是根据 1947 年的美国的进口结构作为计算中对美国进口替代行业的选择依据。 如果排除关税的阻碍,鲍德温认为进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率将下降 5 %。 但是列昂惕夫 1947 年的计算结果是高于 30 %,而 51 年高于 6 %、
所以,仍然没有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要素密集度逆转但是在实证分析中证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发生概率只有 1 %。
K (K/L )x
(K/L )y
(K/L )y
(K/L )x
50y
60x
L
人力技能和人力资本理论
1965 年基幸 ( D,B,Keesing )对美国的劳动素质进行了分析,发现美国实际上是技术劳力丰裕的国家。他利用美国 1960 年人口普查资料,将企业人员按照熟练程度,分为 8 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制图人员;其他专业人员;经理;机械工、电工;其他熟练工;办事员、销售人员;非熟练工、并且按照这种划分。 对 14 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进行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
出 口 进 口熟练劳动 非熟练劳动 熟练劳动 非熟练劳动美 国 54,6 45,4 42,6 57,4
瑞 典 54 46 47,9 52,6
德 国 52,2 47,8 44,8 55,2
意大利 41,1 58,9 52,3 47,7
印 度 27,9 72,1 53,3 46,7
1980 年,世界”生产要素禀赋的份额非人力资本美国
33%
加拿大
4%
日本
16%
联邦德国
8%
法国
8%
英国
5%
世界其余
26%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结构 出口 / 进口,%
技术密集制成品 资本密集标准化制成品劳动密集制成品
1969 1985 1969 1985 1969 1985
日本 3.41 6.67 1.50 1.04 14.92 1.32
美国 1.78 0.75 0.53 0.31 0.33 0.13
加拿大 0.78 0.81 1.29 1.41 0.22 0.20
联邦德国
3.04 2.19 0.71 0.89 0.73 0.69
法国 1.13 1.22 0.83 1.02 1.31 0.79
英国 3.16 1.04 0.60 0.66 1.22 0.55
5 波士纳 Posner 技术差距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 M,U.Posner )在 1961 年提出,技术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在移动阶段,国家之间会出现技术的差距,那么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波斯纳认为,在技术领先的国家创新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生产流程,而其他国家尚未掌握时,就产生了国际的技术差距 (Technology gap) 这种技术差距将保持一定的时间。 除了知识产权以外的因素,还存在,模仿时延”
,模仿时延”由消费者的需求时延和生产者的反应时延构成。
同时为了获得技术优势,各国会投入大量的研究和开发 ( R&D )资本,以形成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是以先进技术和耗资巨大的装备为基础的,例如飞机制造业; 也可以是以高技能、高智能的技术人员为基础的产业,例如电子通讯和电脑软件业。格鲁伯 ( W.H.Gruber) 和弗农 ( Ramond.Vernon )
对美国 19 个行业进行调查,结果编码,其中 5 个行业:航天航空,汽车、电子、石油精炼和钢铁的 R$D
的费用为 19 个行业 89.4%,科学家和研究员占 85.3%,
出口占 72% 。
林德偏好相似理论 ( ference Similatity Theory )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 Stanfan Burenstam Linder )在
1961 年认为,H-O 理论只适合解释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适合解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林德还认为 H-O 理论偏重于供给方面的分析,而忽略了需求的差异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所以他提出了需求相似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解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偏好相似区间图质量
Y
500 4000 5000 平均收入
8 维农 ( Raymond 〃 Vernon )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是属于谜外解的理论之一。 是将时间因素引进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中,对比较优势的转移进行了动态分析。
净出口美国 其他工业国 发展中国家
0 T0 T 1 T 2 T3 时间净进口
0 - T0,弗农认为美国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所以,在这一阶段,美国进行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首先推出新的产品。在新产品推出阶段,厂商需要得到市场的反馈,以便对产品进一步改进,需要靠近市场,所以仅在国内市场销售。
T0- T1,在这阶段的前期,美国开始向西欧和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出口比较成熟的新产品,成为新产品的净出口国,而西欧和日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产品的净进口国。在这一阶段的中期,新产品的技术日臻完善和标准化。美国厂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开始向西欧和日本投资建厂,而西欧和日本的厂商业开始模仿美国技术,此时,因而西欧和日本的净进口减少,美国的净出口也下降。
T1- T 2,在这一阶段,新产品的技术日臻完善和标准化,美国失去了比较优势,而成为产品的净进口国,西欧和日本成为产品的净出口国。
T2-T3,发展中的国家在劳动工资上的优势以及在和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在缩小,所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或者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这类产品,并且逐步成为世界上的进出口国和地区。
例如,纺织、服装、皮革制品、以及计算器、电子手表、电脑配件等等、商品生产国的转移。 但是也有例外,如果某种产品的发展面临技术问题,这种转移可能遭受到阻碍。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贸易理论二战以后,尤其是 60 年代以来的世界国际贸易的格局和现象: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 要素禀赋相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以及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 ( 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日益增长,利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此现象无法解释。
80 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差异产品的概念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模式。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新的分析框架,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 其地位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人们称之为新贸易理论 ( Neo- T rade T heory )
规模报酬递增:
假设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中,厂商的目标是取得垄断利润。 在存在报酬递增时,大厂商总比小厂商有优势,这样的市场趋于被一国厂商所支配 (垄断)或者被一些厂商所支配 ( 寡头垄断)。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就变得不完全竞争了。
一.垄断竞争模型
1 规模经济的概念固定规模报酬,报酬等于投入的倍数规模经济,报酬大于投入的倍数产出 总劳动投入 平均劳动投入 (总劳动投入 / 产出)
5
10
15
20
25
10
15
20
25
30
2
1.5
1.3333
1.25
1.2
每个国家生产部分种类的产品,则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肯定大于各自生产所有产品的规模。 因此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世界获得了更多的商品。
国际贸易使得各国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有限的商品,而又不降低消费商品的种类范围,各国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各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使得各国又能消费更多种类的产品。
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行业规模扩大的外部规模效益,
单一厂商规模扩大的内部规模效益。
外部规模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
D1 D2 S1
价格 b
S2
a
c
行业的平均成本线产量当需求扩大,价格可能从 a 上升到 b,但是由于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厂商扩大生产,行业的供给曲线从 S1 右移到 S2,而在 c 点上实现了均衡。
内部规模效益:
如果行业的产出不变,但是厂家的数目减少,导致劳动效率的提高,
就是内部规模效益。 内部规模经济可能来自于:
大型技术设备的不可分割性;
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
可以承担高额的科研费用;
巨额原材料的购买等等。
外部规模效益是行业扩大,厂商数目的增加,所以其市场还是完全竞争的。
内部规模效益,使得大的厂商对于小的厂商具有成本优势,会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 一个厂商不必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太多而担心价格下降。 因为,一个厂商的产品数量在整个市场中的比例很小。厂商面临是一条平行于 X 轴的价格线 ( 需求线 ) 。 但是,如果只有少数厂商生产某种产品时,情况就不同了。 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厂商的产品存在差异,厂商为了多销售产品,只要降价就可以实现。
完全垄断价格
Pm
AC
M C D
MR
Qm
产量不完全垄断竞争价格
Pm
AC
M C D
MR
Qm
产量不完全垄断竞争价格
AC
Pm
M C D
MR
Qm
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斜线,依赖于价格的垄断者的商品销售量可以由以下模型表达:
PBAX 1
X 为厂商卖出商品的数量; A 为待定参数,B 为需求曲线的斜率,P 产品的价格。
XBBAP )/1()/( 2
厂商的收益等于销售量和价格之积
XXBBAPXR ))/1()/((
如果厂商的销量增加了 d x,
其收益为 )) ) ()()/1()/((''' dXXdXXXBBAXPR
将 1,2 式代入,可得:
2
))(/1()/1(' dXBX dXBP dXRR
( dX)
2
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X d XBP d XRR )/1('
X d XBP d XRR )/1('
XBPMRRR )/1()'(
所以边际收益 )/( BXPMR
BXMRP /
寡头垄断:
在现实中完全垄断是很少见的,一个厂商能够取得垄断利润必定会导致其他厂商的参与竞争。以内部规模经济为特征的市场结构产生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的市场特点,厂商的定价是相互依赖的,每个厂商在制定价格时,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反应,而且需要考虑其他竞争者的反应。 这些反应又建立对该厂商行为的预期上。
寡头垄断竞争的特例:
垄断竞争模型:
假设每个厂商的产品存在差别,消费者不会因为有一个细小的价差而去购买其他厂家的产品,产品的差别可以保证每个厂商的产品可以在某一行业中拥有垄断的地位。 第二个假设是每个厂商把其他厂商的定价看成是既定的,他不考虑自己的价格会冲击其他厂商的价格。 这样,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即使每个厂商实际上面临其他厂商的竞争,但是其行为和他是一个垄断者的行为是相似的。 所以称为垄断竞争模型。
模型的假设,
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如果需求量越大,竞争对手定价越高,
该厂商的销量越大。 如果该行业的厂商越多,该厂商的要价越高,他的销量越少。
)(/1( PPbnSX
3
X,是某厂商的销量,S 该行业的总销量,n 该行业的厂商数量,
P 某厂商的定价,P 为竞争对手定价的平均价格。
1,如果所有的厂商定价相同,则所有的竞争者各占 1/n 的市场份额。
2,如果该厂商的定 价低于其他厂商的平 均价格,他的市场份额将会扩大,反之,他的市场份额将减少。
3 。 S 是市场规模的度量,如果所有的厂商定价是一致的,每个厂商的销量为 S/n 。
国际贸易对垄断竞争模式的影响。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假设在垄断竞争行业内的厂商们之间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都是相同的。
1 厂商数目和平均成本由于在模型中,厂商是均值的,所以在垄断市场均衡时,他们的定价是相同的,当所有的厂商定价相同时,P=
P
,X = S / n,每个厂商的产出是全行业销量的 1/n,也可以得出
AC=F/ X+c=n × ( F/S ) +c
其他情况不变时,厂 商越多,平均成本越高,因为单位厂商的产出规模缩小。 这种趋势可以用下图的 cc 曲线表示厂商的数目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2 厂商数目和价格一般情况下,厂商越多,他们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
需求曲线是 PBAX
在垄断竞争的模式中,假如某厂商认为其他厂商的价格是既定的,不受自己定价的影响。即每个厂商认为
P
是确定的。
那么公式
)(/1( PPbnSX
可以写成需求曲线公式的形式,
)/( SbPPSbnSX
如果令 APSbnS/
SbB?
就和需求曲线公式有相同的形式了,这样,我们可以将 B 代入到边际收益公式中,
)/( BXPMR
)/( SbXPMR
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将使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成本,
cSbXPMR )/(
)/( SbXcP
如果所有的厂商定价相同,每家厂商的市场份额为
nSX /?
可得下式:
)/1( bncP
由上式可知,厂商的数目越多,每家厂商的定价越低 。 在图中用向下倾斜的曲线 PP 表示厂商数目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价格
AC3 C
P1 P
P2,AC2 E
AC1
P3
C
P
N1 N2 N3 厂商数目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在贸易中运用垄断竞争的基础是扩大市场规模,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商品的种类和生产的规模都受制于市场的规模。 而国际贸易能够将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大于国家的市场。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企业就可以不受国内市场的约束,
而进行专业化生产,而各国的消费者通过贸易可以消费更多的商品、所以各国在技术和资源上没有差别,贸易仍然提高了互利的机会。
扩大市场规模效应:
价格
P C1
P1 C2
P2
C1
C2 P
N1 n2 厂商数目
AC=F/ X+c=n × ( F/S ) +c
CC 曲线表示厂商的数目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厂商数目是确定的情况下,总销量的增长可以降低平均成本。 所以大市场的平均成本线为 C2 。低于小市场的平均成本线。
PP 线表示厂商数目和定价之间的关系,销量的增加不改变 PP 线。
P=C+1/( bn )
在价格为 P1 时,厂商数目为 n1,当市场规模扩大以后,
销量增加,价格下降,厂商的数目比小市场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弹性小于价格的下降。 表示在大市场中,消费者可以在较低的价格水平中,进行更多的选择。
在垄断竞争模型中的贸易可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制成品交换农产品,是属于行业间的贸易,一个是用制成品交换制成品,是行业内的贸易。
行业间贸易反映了比较利益,行业内贸易反映了规模经济,
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确定的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大的行业内贸易比重大。
列昂惕夫之谜 (Leontifiev Paradox),列昂惕夫
(Wassily·Leontieve,于 197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于 1953 年利用美国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 1947 年美国的贸易结构,对赫克歇尔-奥林的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他将生产要素分为两类,资本和劳动,对
200 多个子部门进行了分析,再整合为五十个产业部门,其中有三十八个部门和国际贸易有关。 计算出每百万元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其中美国的进口是利用美国的进口替代产业的资料计算的。
生产要素的种类和单位出口产品 进口产品 进口产品 / 出口产品资本 ($) 2,550,78 9 3,091339
劳动 (人年) 18 2 17 0
19 47 年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资本 / 劳动 14,100 18,180
1.30
资本 ($) 22 56,800 2,303,40 0
劳动 (人年) 17 4 16 8
19 56 年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 资本 / 劳动 12,977 13,726 1.06
资本 ($) 1,876,00 0 2,132,00 0
劳动 (人年) 13 1 11 9
19 71 年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
( B aldwin
计算 )
资本 / 劳动 14,200 18,000
1.27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 。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可以分为谜内解释和谜外解释,谜内解释主要是在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第一种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入手,进行解释 。 第二类是从 H-O理论的假设入手,说明假设如果不成立
,则理论不能成立,第三种则是在 H-O理论的框架以外进行的 。
美国劳动力的效率论
列昂惕夫认为美国有比较高的劳动效率:
其原因是美国有比较好的企业家能力,企业组织,工作环境,因此在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的条件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劳动生产率的三倍 。 如果将美国的劳动供给乘以三倍
,美国将是劳动资源禀赋丰裕的国家 。 但是,
Kreinin 在 1965 年对 365家同时在美国和外国进行生产的跨国公司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外国的高 1.2-1.25 倍 。 因此列昂惕夫的劳动生产效率论不能解释自己的实证结论 。
2 关税和贸易壁垒阻碍论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 ( R.E,Ba ld win ) 认为是美国的关税政策保护了美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阻碍了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而列昂惕夫是根据 1947 年的美国的进口结构作为计算中对美国进口替代行业的选择依据。 如果排除关税的阻碍,鲍德温认为进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率将下降 5 %。 但是列昂惕夫 1947 年的计算结果是高于 30 %,而 51 年高于 6 %、
所以,仍然没有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要素密集度逆转但是在实证分析中证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发生概率只有 1 %。
K (K/L )x
(K/L )y
(K/L )y
(K/L )x
50y
60x
L
人力技能和人力资本理论
1965 年基幸 ( D,B,Keesing )对美国的劳动素质进行了分析,发现美国实际上是技术劳力丰裕的国家。他利用美国 1960 年人口普查资料,将企业人员按照熟练程度,分为 8 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制图人员;其他专业人员;经理;机械工、电工;其他熟练工;办事员、销售人员;非熟练工、并且按照这种划分。 对 14 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进行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
出 口 进 口熟练劳动 非熟练劳动 熟练劳动 非熟练劳动美 国 54,6 45,4 42,6 57,4
瑞 典 54 46 47,9 52,6
德 国 52,2 47,8 44,8 55,2
意大利 41,1 58,9 52,3 47,7
印 度 27,9 72,1 53,3 46,7
1980 年,世界”生产要素禀赋的份额非人力资本美国
33%
加拿大
4%
日本
16%
联邦德国
8%
法国
8%
英国
5%
世界其余
26%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结构 出口 / 进口,%
技术密集制成品 资本密集标准化制成品劳动密集制成品
1969 1985 1969 1985 1969 1985
日本 3.41 6.67 1.50 1.04 14.92 1.32
美国 1.78 0.75 0.53 0.31 0.33 0.13
加拿大 0.78 0.81 1.29 1.41 0.22 0.20
联邦德国
3.04 2.19 0.71 0.89 0.73 0.69
法国 1.13 1.22 0.83 1.02 1.31 0.79
英国 3.16 1.04 0.60 0.66 1.22 0.55
5 波士纳 Posner 技术差距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 M,U.Posner )在 1961 年提出,技术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在移动阶段,国家之间会出现技术的差距,那么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波斯纳认为,在技术领先的国家创新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生产流程,而其他国家尚未掌握时,就产生了国际的技术差距 (Technology gap) 这种技术差距将保持一定的时间。 除了知识产权以外的因素,还存在,模仿时延”
,模仿时延”由消费者的需求时延和生产者的反应时延构成。
同时为了获得技术优势,各国会投入大量的研究和开发 ( R&D )资本,以形成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是以先进技术和耗资巨大的装备为基础的,例如飞机制造业; 也可以是以高技能、高智能的技术人员为基础的产业,例如电子通讯和电脑软件业。格鲁伯 ( W.H.Gruber) 和弗农 ( Ramond.Vernon )
对美国 19 个行业进行调查,结果编码,其中 5 个行业:航天航空,汽车、电子、石油精炼和钢铁的 R$D
的费用为 19 个行业 89.4%,科学家和研究员占 85.3%,
出口占 72% 。
林德偏好相似理论 ( ference Similatity Theory )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 Stanfan Burenstam Linder )在
1961 年认为,H-O 理论只适合解释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适合解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林德还认为 H-O 理论偏重于供给方面的分析,而忽略了需求的差异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所以他提出了需求相似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解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偏好相似区间图质量
Y
500 4000 5000 平均收入
8 维农 ( Raymond 〃 Vernon )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是属于谜外解的理论之一。 是将时间因素引进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中,对比较优势的转移进行了动态分析。
净出口美国 其他工业国 发展中国家
0 T0 T 1 T 2 T3 时间净进口
0 - T0,弗农认为美国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所以,在这一阶段,美国进行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首先推出新的产品。在新产品推出阶段,厂商需要得到市场的反馈,以便对产品进一步改进,需要靠近市场,所以仅在国内市场销售。
T0- T1,在这阶段的前期,美国开始向西欧和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出口比较成熟的新产品,成为新产品的净出口国,而西欧和日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产品的净进口国。在这一阶段的中期,新产品的技术日臻完善和标准化。美国厂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开始向西欧和日本投资建厂,而西欧和日本的厂商业开始模仿美国技术,此时,因而西欧和日本的净进口减少,美国的净出口也下降。
T1- T 2,在这一阶段,新产品的技术日臻完善和标准化,美国失去了比较优势,而成为产品的净进口国,西欧和日本成为产品的净出口国。
T2-T3,发展中的国家在劳动工资上的优势以及在和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在缩小,所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或者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这类产品,并且逐步成为世界上的进出口国和地区。
例如,纺织、服装、皮革制品、以及计算器、电子手表、电脑配件等等、商品生产国的转移。 但是也有例外,如果某种产品的发展面临技术问题,这种转移可能遭受到阻碍。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贸易理论二战以后,尤其是 60 年代以来的世界国际贸易的格局和现象: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 要素禀赋相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以及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 ( 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日益增长,利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此现象无法解释。
80 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差异产品的概念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模式。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新的分析框架,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 其地位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人们称之为新贸易理论 ( Neo- T rade T heory )
规模报酬递增:
假设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中,厂商的目标是取得垄断利润。 在存在报酬递增时,大厂商总比小厂商有优势,这样的市场趋于被一国厂商所支配 (垄断)或者被一些厂商所支配 ( 寡头垄断)。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就变得不完全竞争了。
一.垄断竞争模型
1 规模经济的概念固定规模报酬,报酬等于投入的倍数规模经济,报酬大于投入的倍数产出 总劳动投入 平均劳动投入 (总劳动投入 / 产出)
5
10
15
20
25
10
15
20
25
30
2
1.5
1.3333
1.25
1.2
每个国家生产部分种类的产品,则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肯定大于各自生产所有产品的规模。 因此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世界获得了更多的商品。
国际贸易使得各国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有限的商品,而又不降低消费商品的种类范围,各国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各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使得各国又能消费更多种类的产品。
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行业规模扩大的外部规模效益,
单一厂商规模扩大的内部规模效益。
外部规模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
D1 D2 S1
价格 b
S2
a
c
行业的平均成本线产量当需求扩大,价格可能从 a 上升到 b,但是由于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厂商扩大生产,行业的供给曲线从 S1 右移到 S2,而在 c 点上实现了均衡。
内部规模效益:
如果行业的产出不变,但是厂家的数目减少,导致劳动效率的提高,
就是内部规模效益。 内部规模经济可能来自于:
大型技术设备的不可分割性;
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
可以承担高额的科研费用;
巨额原材料的购买等等。
外部规模效益是行业扩大,厂商数目的增加,所以其市场还是完全竞争的。
内部规模效益,使得大的厂商对于小的厂商具有成本优势,会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 一个厂商不必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太多而担心价格下降。 因为,一个厂商的产品数量在整个市场中的比例很小。厂商面临是一条平行于 X 轴的价格线 ( 需求线 ) 。 但是,如果只有少数厂商生产某种产品时,情况就不同了。 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厂商的产品存在差异,厂商为了多销售产品,只要降价就可以实现。
完全垄断价格
Pm
AC
M C D
MR
Qm
产量不完全垄断竞争价格
Pm
AC
M C D
MR
Qm
产量不完全垄断竞争价格
AC
Pm
M C D
MR
Qm
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斜线,依赖于价格的垄断者的商品销售量可以由以下模型表达:
PBAX 1
X 为厂商卖出商品的数量; A 为待定参数,B 为需求曲线的斜率,P 产品的价格。
XBBAP )/1()/( 2
厂商的收益等于销售量和价格之积
XXBBAPXR ))/1()/((
如果厂商的销量增加了 d x,
其收益为 )) ) ()()/1()/((''' dXXdXXXBBAXPR
将 1,2 式代入,可得:
2
))(/1()/1(' dXBX dXBP dXRR
( dX)
2
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X d XBP d XRR )/1('
X d XBP d XRR )/1('
XBPMRRR )/1()'(
所以边际收益 )/( BXPMR
BXMRP /
寡头垄断:
在现实中完全垄断是很少见的,一个厂商能够取得垄断利润必定会导致其他厂商的参与竞争。以内部规模经济为特征的市场结构产生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的市场特点,厂商的定价是相互依赖的,每个厂商在制定价格时,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反应,而且需要考虑其他竞争者的反应。 这些反应又建立对该厂商行为的预期上。
寡头垄断竞争的特例:
垄断竞争模型:
假设每个厂商的产品存在差别,消费者不会因为有一个细小的价差而去购买其他厂家的产品,产品的差别可以保证每个厂商的产品可以在某一行业中拥有垄断的地位。 第二个假设是每个厂商把其他厂商的定价看成是既定的,他不考虑自己的价格会冲击其他厂商的价格。 这样,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即使每个厂商实际上面临其他厂商的竞争,但是其行为和他是一个垄断者的行为是相似的。 所以称为垄断竞争模型。
模型的假设,
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如果需求量越大,竞争对手定价越高,
该厂商的销量越大。 如果该行业的厂商越多,该厂商的要价越高,他的销量越少。
)(/1( PPbnSX
3
X,是某厂商的销量,S 该行业的总销量,n 该行业的厂商数量,
P 某厂商的定价,P 为竞争对手定价的平均价格。
1,如果所有的厂商定价相同,则所有的竞争者各占 1/n 的市场份额。
2,如果该厂商的定 价低于其他厂商的平 均价格,他的市场份额将会扩大,反之,他的市场份额将减少。
3 。 S 是市场规模的度量,如果所有的厂商定价是一致的,每个厂商的销量为 S/n 。
国际贸易对垄断竞争模式的影响。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假设在垄断竞争行业内的厂商们之间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都是相同的。
1 厂商数目和平均成本由于在模型中,厂商是均值的,所以在垄断市场均衡时,他们的定价是相同的,当所有的厂商定价相同时,P=
P
,X = S / n,每个厂商的产出是全行业销量的 1/n,也可以得出
AC=F/ X+c=n × ( F/S ) +c
其他情况不变时,厂 商越多,平均成本越高,因为单位厂商的产出规模缩小。 这种趋势可以用下图的 cc 曲线表示厂商的数目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2 厂商数目和价格一般情况下,厂商越多,他们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
需求曲线是 PBAX
在垄断竞争的模式中,假如某厂商认为其他厂商的价格是既定的,不受自己定价的影响。即每个厂商认为
P
是确定的。
那么公式
)(/1( PPbnSX
可以写成需求曲线公式的形式,
)/( SbPPSbnSX
如果令 APSbnS/
SbB?
就和需求曲线公式有相同的形式了,这样,我们可以将 B 代入到边际收益公式中,
)/( BXPMR
)/( SbXPMR
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将使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成本,
cSbXPMR )/(
)/( SbXcP
如果所有的厂商定价相同,每家厂商的市场份额为
nSX /?
可得下式:
)/1( bncP
由上式可知,厂商的数目越多,每家厂商的定价越低 。 在图中用向下倾斜的曲线 PP 表示厂商数目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价格
AC3 C
P1 P
P2,AC2 E
AC1
P3
C
P
N1 N2 N3 厂商数目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在贸易中运用垄断竞争的基础是扩大市场规模,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商品的种类和生产的规模都受制于市场的规模。 而国际贸易能够将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大于国家的市场。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企业就可以不受国内市场的约束,
而进行专业化生产,而各国的消费者通过贸易可以消费更多的商品、所以各国在技术和资源上没有差别,贸易仍然提高了互利的机会。
扩大市场规模效应:
价格
P C1
P1 C2
P2
C1
C2 P
N1 n2 厂商数目
AC=F/ X+c=n × ( F/S ) +c
CC 曲线表示厂商的数目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厂商数目是确定的情况下,总销量的增长可以降低平均成本。 所以大市场的平均成本线为 C2 。低于小市场的平均成本线。
PP 线表示厂商数目和定价之间的关系,销量的增加不改变 PP 线。
P=C+1/( bn )
在价格为 P1 时,厂商数目为 n1,当市场规模扩大以后,
销量增加,价格下降,厂商的数目比小市场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弹性小于价格的下降。 表示在大市场中,消费者可以在较低的价格水平中,进行更多的选择。
在垄断竞争模型中的贸易可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制成品交换农产品,是属于行业间的贸易,一个是用制成品交换制成品,是行业内的贸易。
行业间贸易反映了比较利益,行业内贸易反映了规模经济,
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确定的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大的行业内贸易比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