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1)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7 教学目的: 了解分散体系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稀溶液依数性的变化规律和计算 教学重点: 水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水的三相图)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和拉乌尔定律 溶液沸点上升和溶液凝固点下降 溶液的渗透压和范特霍夫关系式 教学难点: 水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水的三相图)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教学方法:powerpoin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教学过程 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简介) (约8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五种,复习) 稀溶液的依数性(重点讲解) 水的相图 稀溶液的依数性 1 稀溶液蒸气压下降 2 稀溶液沸点上升 3 稀溶液凝固点下降 4 溶液的渗透压 主要内容:分散体系简介,水的相图,稀溶液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稀溶液沸点上升,稀溶液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渗透压,范特霍夫关系式。 七、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作业:p25 习题9,10,11 教案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2)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7 教学目的: 了解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和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了解固体对气体和在溶液中的吸附规律 掌握溶胶的性质和胶团结构 了解电动电位φ的产生 教学重点: 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规律和近似计算 溶胶的性质和胶团结构 电动电位的产生 教学难点: 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的理解 胶团结构 电动电位φ的产生 教学方法:powerpoin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教学过程 复习上次课中稀溶液的依数性规律和拉乌尔定律,与本次课内容衔接(约5min语言表述) 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约1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强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和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第四节 胶体溶液 (约6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表面吸附 1 固体对气体的吸附 2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溶胶的性质 1 光学性质——Tyndall效应 2 动力学性质——Brownian运动 3 电学性质——电泳和电渗现象 胶团结构与电动电势φ 七、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本章第四节和第五节的内容。 八、作业:p25 习题13 教案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3)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7 一、教学目的: 了解溶胶的动力学稳定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 掌握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了解乳浊液的类型 了解表面活性物质的结构特点 了解乳化剂与乳浊液类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表面活性物质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乳化剂与乳浊液类型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powerpoin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中胶体溶液的性质和胶团结构,引出本次课的内容。(约5 min) 第四节 胶体溶液 (约3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四、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1、溶胶的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 2、溶胶的聚沉——热力学不稳定性 3、溶胶的保护——高分子溶液和敏化作用 第五节 乳状液 (约4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表面活性物质 乳状液 乳化剂与乳状液类型的关系 主要内容:表面活性物质,乳化剂与乳状液的类型的关系。 七、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第二章 第一节、第二节和第三节 作业:p25 习题6,7,14 教案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1) 3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7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热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了解在不同条件下体积功的计算 3、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语言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重点: 1、热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体积功的计算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3、过程的热——定容热和定压热的计算和相互关系 4、反应进度( ,热化学方程式 5、热化学定律——Hess定律 6、标准摩尔生成焓(fHm0(B)、标准摩尔燃烧焓(cHm,T0(B)和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计算 三、教学难点: 1、状态和状态函数 2、体积功的计算 3、过程的热——定容热和定压热的计算和相互关系 4、定律——Hess定律 5、标准摩尔生成焓(fHm0(B)和标准摩尔燃烧焓(cHm,T0(B)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PowerPoin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引言 简介热力学的应用和意义 (约3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热力学基础知识 (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系统与环境 系统的状态与状态函数 热和功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过程的热——定容热和定压热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 (约27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反应进度( 反应的摩尔焓变(rHm 热化学方程式 第三节 热化学定律 (约5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热化学定律——Hess定律 标准摩尔生成焓(fHm0(B) 标准摩尔燃烧焓(cHm,T0(B) 七、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本章第四节 八、作业: p54~55 习题 教案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2)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7 一、教学目的 了解自发过程的特点 了解熵和自由能的概念 掌握判断反应自发性的熵判据和自由能判据 掌握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和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的方向与反应热、混乱度以及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熵和自由能的概念 反应自发性的熵判据和自由能判据 反应标准摩尔熵和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 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性的熵判据和自由能判据 反应标准摩尔熵和反应标准摩尔自由能的计算 吉布斯-亥姆赫兹方程的讨论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PowerPoin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化学反应的方向 (约8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热 (约3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反应的方向与系统的混乱度 (约3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熵的概念和反应的标准摩尔熵的计算 (约19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吉布斯自由能 (约5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1、吉布斯自由能(Gibbs) 2、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ΔfGm0和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ΔrGm0 3、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Gibbs-Helmholtz) 七、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下章第一二节 八、作业:p54~55 习题 教案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1)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 一、教学目的: 了解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和本章须解决的问题。 了解薛定谔方程。 了解波函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径向分布图。 二、教学重点: 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薛定谔方程的结果。 波函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径向分布图。 三、教学难点: 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薛定谔方程的结果。 波函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径向分布图。 四、教学方法:pp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4-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约2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氢原子光谱 二、玻尔理论 主要内容:量子力学简介。 §4-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约6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象 主要内容:薛定谔方程,波函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径向分布图。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本章第二节(四、四个量子数),第三节。 八、作业:暂不布置。 教案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2)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 教学目的: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和物理意义。 掌握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了解屏蔽作用和穿透作用。 掌握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重点: 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和物理意义。 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 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过渡元素电子排布。 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教学过程 §4-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约2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四、四个量子数 主要内容:四个量子数。 §4-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约6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主要内容: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屏蔽作用,穿透作用,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七、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本章第四节。 八、作业:p142 思考题与习题 4,5,6,7。 教案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3)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原子结构与周期、族、区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与原子半径、电离能的关系。 3、掌握电负性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 1、期、族、区。 2、电负性。 三、教学难点: 1、期、族、区。 2、电负性。 四、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4-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约4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三、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主要内容:周期、族、区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原子半径 二、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 三、电负性 主要内容: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本章第五节,第六节。 八、作业:p142-143 思考题与习题 9,11,13。 教案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4)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 一、教学目的: 掌握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了解离子键强度与离子型晶体某些物理性质的关系。 了解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 掌握价键理论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共价键的类型。 二、教学重点: 离子键的形成、特征和离子键的强度。 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 价键理论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共价键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 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 共价键的类型。 四、教学方法:pp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4-5 离子键 (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 二、离子的结构 三、离子键强度 主要内容:离子键理论要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离子键的强度,离子的结构。 §4-6 共价键 (约4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价键理论 主要内容:氢分子的形成,价键理论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共价键的类型。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本章第七节。 八、作业:暂不布置。 教案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5)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杂化轨道理论要点。 2、掌握杂化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关系。 3、了解分子间力的特性,能判断共价型分子之间存在的分子间力的类型。 4、了解氢键的特性,了解氢键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杂化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关系。 2、共价型分子之间存在的分子间力的类型。 3、氢键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 1、不等性杂化。 2、含( 键分子的杂化类型。 3、色散力的成因。 4、氢键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4-6 共价键 (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二、杂化轨道理论 主要内容:杂化轨道理论要点,杂化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sp杂化,sp2杂化,sp3杂化。 §4-7 分子间力和氢键 (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分子间力 氢键 主要内容: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化和变形性,分子间力及其特性,氢键的形成,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七、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第六章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八、作业:p143-144 思考题与习题 16,18,20,22。 教案 第六章 分析化学概论(1)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及发展趋势 了解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及试样制备 理解误差的表示方法、来源及减免方法 掌握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化的任务、方法及发展趋势 2、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及试样制备 3、误差的表示方法、来源及减免方法 4、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三、教学难点: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区别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四、教学方法: pp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 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分析化学概论 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及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简介分析方法分类,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的适用特点 (约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课本)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主要内容:试样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约1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课本) 第三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主要内容:误差的表示方法、误差的来源、减免方法 (约6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课本) 有效数据的统计处理 主要内容: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约1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课本)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 本章第四节~第五节 八、作业:p209 思考题5、6 教案 第六章 分析化学概论(2)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掌握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的概念及计算 理解可疑值的取舍方法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表示方法 理解显著性检验方法 理解滴定分析中的有关概念 理解滴定分析法的表示方法、滴定方式和滴定反应的要求 了解标准溶液浓度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二、教学重点: 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的概念及计算 可疑值的取舍方法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表示方法 显著性检验方法 滴定分析中的有关概念 滴定分析法的表示方法、滴定方式和滴定反应的要求 标准溶液浓度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的概念及计算 可疑值的取舍方法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表示方法 显著性检验方法 四、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第四节 有效数据的统计处理 主要内容: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可疑值的取舍和显著性检验 (约45min,电脑、黑板、课本) 滴定分析 主要内容:滴定过程的有关概念、滴定分析法的分类、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条件、滴定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化学分析的计算(略讲,自学) (约40min,电脑、黑板、课本)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 第七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第二节 八、作业:p209 习题7,8,9 教案 第七章 酸碱平衡(1)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2、学习找出溶液中的平衡及关系,掌握浓度和温度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质子酸碱的定义 酸碱离解平衡和离解常数 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三、教学难点: 共轭酸碱的强弱比较 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的关系 稀释定律的导出和同离子效应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ppt、黑板板书、书后附表和例题穿插教学。 边教边练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六、教学过程 [引言]从阿累尼乌斯酸碱定义和酸碱平衡引出。 (约10min,语言表述)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质子酸碱的概念 酸碱反应与酸碱离解常数 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及其平衡 主要内容:阿累尼乌斯酸碱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酸碱质子理论的优点;酸碱的共轭关系;酸碱反应;酸碱的离解常数(附录五);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的关系。 (约35min,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第二节 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 稀释定律 同离子效应 主要内容: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介绍平衡计算的三步计算方法;计算举例。 (约40min,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 第二节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 第三、酸度对弱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八、作业:p258 习题4 教案 第七章 酸碱平衡(2)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掌握分布系数的定义,了解分布系数的应用。 掌握酸碱平衡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分布系数的定义 各种溶液pH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分布系数与pH的关系 溶液pH的精确计算、近似计算和最简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 ppt、黑板板书、书后附表和例题穿插教学。 边教边练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六、教学过程 第二节 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 酸度对弱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主要内容:酸碱强弱(区分效应与拉平效应);分布系数的定义;一元、二元、三元弱酸的分布系数与pH关系曲线;分布系数的应用;计算举例。 (约45min,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第三节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主要内容:质子条件;强酸强碱溶液pH的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的精确计算、近似计算和最简计算;多元弱酸弱碱溶液pH的计算;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约40min,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第三节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五 缓冲溶液; 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 八、作业:p259 习题7 教案 第七章 酸碱平衡(3)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掌握缓冲溶液的原理和缓冲溶液pH值计算公式。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熟记甲基橙、甲基红和酚酞的变色范围和颜色变化。 二、教学重点: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和缓冲溶液pH值计算公式。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三、教学难点: 1、缓冲溶液pH值计算公式 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四、教学方法: 1、ppt、黑板板书、书后附表和例题穿插教学。 2、边教边练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三节 五、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缓冲溶液的pH值 缓冲溶液的分类及选择 主要内容: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与缓冲比和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分类;缓冲溶液的选择;溶液pH值计算的实际意义;酸中毒和碱中毒;一些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可直接查阅化学手册 (约45min,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 主要内容: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酸碱指示剂的组成、变色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使用酸碱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混合指示剂。 (约40min,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 第五节 酸碱滴定法 二、酸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八、作业:p259 习题9 教案 第七章 酸碱平衡(4)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掌握一元酸碱滴定曲线的制作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掌握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影响因素 掌握判断弱酸或弱碱能否被直接滴定的条件 掌握判断多元弱酸能否分步滴定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 一元酸碱滴定曲线的制作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影响因素 判断弱酸或弱碱能否被直接滴定的条件 判断多元弱酸能否分步滴定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一元酸碱滴定曲线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 1、ppt、黑板板书、书后附表和例题穿插教学。 2、边教边练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六、教学过程 第五节 酸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主要内容: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强酸滴定强碱的滴定曲线;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曲线;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多元弱酸、多元弱碱的滴定曲线;混合酸的滴定;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影响因素;判断弱酸或弱碱能否被直接滴定的条件;判断多元弱酸能否分步滴定的条件。 (约45min,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主要内容: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混合碱的分析;铵盐中氮的分析;。 (约45min,电脑、黑板、课本、附表)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 第一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八、作业:p259 习题10(1、3、8),11(1、4),12,16 教案 习题课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巩固酸碱平衡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酸碱平衡计算 三、教学方法:例题、学生练习 四、教学工具:电脑 五、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单一酸碱平衡的计算,由同离子效应存在时的计算,多元酸碱的计算,近似计算,分布系数,质子条件 (约90min,电脑、语言表述) 教案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1)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 一、教学目的: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 掌握溶度积规则。 掌握混合体系是否会生成沉淀,以及沉淀是否能溶解,沉淀的先后次序以及是否完全沉淀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溶度积规则。 有关沉淀平衡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沉淀平衡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ppt、课本、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8-1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约40min,课本、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溶度积常数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 三、溶度积规则 主要内容: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回顾第四章学过的化学反应等温式,引出溶度积规则。 §8-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约45min,课本、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沉淀的生成 二、分步沉淀 主要内容:用计算判断混合体系是否会生成沉淀,以及沉淀是否能溶解,沉淀的先后次序,是否完全沉淀。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本章第二节和第三节。 八、作业:暂时不布置。 教案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2)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 一、教学目的: 了解沉淀溶解的方法。 了解判断沉淀能否转化的计算方法。 了解沉淀滴定的各种滴定法。 二、教学重点: 沉淀能否转化的计算方法。 沉淀滴定的各种滴定法。 三、教学难点: 沉淀滴定的各种滴定法。 四、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8-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约50min,课本、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三、沉淀的溶解 四、沉淀的转化 主要内容:用计算判断两种沉淀转化的易难程度。 §8-3 沉淀滴定法 (约35min,课本、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莫尔法 二、佛尔哈德法 三、法扬斯法 主要内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本章第四节和第五节。 八、作业:暂时不布置。 教案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3) 1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重量分析的方法。 2、了解各种沉淀测定法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各种重量分析的方法。 2、沉淀测定法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难点: 沉淀测定法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8-4 重量分析法 (约15min,课本、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重量分析的方法分类 二、重量分析一般程序 三、对沉淀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四、沉淀的纯度及条件选择 五、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主要内容:介绍重量分析法的各种方法和具体操作要求。 §8-5 沉淀滴定法 (约25min,课本、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银量法的应用 二、重量分析法的应用 主要内容:几种沉淀测定法的应用实例。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第九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八、作业:p290 思考题与习题 9,12,13,14。 教案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1)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掌握形成配位键的必要条件 3、了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二、教学重点: 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形成配位键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难点: 1、多齿配体 2、配位数 3、螯合物和螯环效应 四、教学方法:pp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配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约6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配合物的组成 配合物的命名 主要内容:中心原子(离子),配位体,配位原子,单齿配体,多齿配体,螯合物,螯环效应,配位数,配位键,命名。 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约2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价键理论的要点 主要内容:介绍配合物的一些特殊性质如稳定性、顺磁性和逆磁性、空间结构、颜色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本章第二节未讲部分和第三节。 八、作业:p328 习题9-1(1、2、3、4),9-2(1、2、3、4) 教案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2)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教学目的: 了解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与杂化类型的关系 了解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定义 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定义 掌握配位平衡的计算 教学重点: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与杂化类型的关系 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 配合物稳定常数和逐级稳定常数 配位平衡的计算 教学难点: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与杂化类型的关系 配位平衡的计算 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附录穿插教学 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教学过程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 配位平衡 (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配位平衡的移动 七、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习本章第四节。 八、作业:p328 习题9-13,9-14,9-15 教案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3)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了解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情况 了解酸效应和配位效应, 了解条件稳定常数的定义 了解配位滴定的滴定曲线及酸效应曲线 了解单一离子准确滴定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 EDTA的酸效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配位滴定的滴定曲线 单一离子准确滴定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1、EDTA的酸效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2、配位滴定的滴定曲线 3、酸效应曲线 四、教学方法:pp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第四节 EDTA的性质及配位滴定 (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EDTA的性质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 二、EDTA配合物的特点 主要内容: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EDTA水溶液中存在的平衡,EDTA配合物的特点。 第五节 配位滴定曲线 (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条件稳定常数 二、滴定曲线 主要内容:酸效应及酸效系数,条件稳定常数,滴定曲线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准确滴定的条件及酸效应曲线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本章第六节。 八、作业:p329 习题9-22 教案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4)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了解金属指示剂 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了解配位滴定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第六节 金属指示剂 (约6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一、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三、常用金属指示剂 四、指示剂的封闭、僵化与变质 第七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控制溶液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使用掩蔽剂提高选择性 利用解蔽作用提高选择性 第八节 应用实例 七、课程小结: (约3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课程。 八、作业:p329 习题9-22 教案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1)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的配平 了解组成原电池的各类电极和掌握原电池符号的书写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电极反应式的配平 原电池符号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电极反应式的配平 原电池符号 教学方法:pp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教学过程 1、氧化还原反应 (约5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主要内容:氧化数的定义和取值规则,氧化与还原,氧化还原电对,离子电子法配平。 2、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约3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原电池 主要内容:铜锌原电池,原电池符号,四类电极简介。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本章第二节未讲部分。 八、作业:暂时不布置 教案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2)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了解电极电势产生的原因 掌握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 掌握能斯特方程及电极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标准电极电势 能斯特方程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标准电极电势 能斯特方程 电极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附录穿插教学 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教学过程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约8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电极电势 能斯特公式 电极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主要内容: 电极电势的产生,标准氢电极,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标准电极电势表,能斯特方程,电极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七、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本节未讲部分和第三节。 八、作业:p 378 习题 10-5,10-7,10-12 教案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3)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掌握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 了解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及其选择 了解标准电动势与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关系 了解用氧化还原法测定溶度积常数和稳定常数的方法 了解元素的标准电势图及其应用 了解条件电极电势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电池电动势与自由能变的关系) 计算反应平衡常数,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 条件电极电势 三、教学难点: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 条件电极电势 四、教学方法:pp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第二节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约7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电极电势的应用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和反应平衡常数,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测定溶度积常数和稳定常数,元素的标准电势图。 氧化还原滴定法 (约15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条件电极电势 主要内容:副反应系数与条件电极电势 七、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本章第三节未讲部分。 八、作业:p379 习题 10-13,10-16 教案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4) 2学时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一、教学目的: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制作 了解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和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及其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了解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 二、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指示剂及其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和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 三、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指示剂及其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和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ppt、黑板板书、例题穿插教学 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 六、教学过程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约7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主要内容:滴定曲线,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 七、课程小结: (约20min,语言表述)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作业:p380 习题10-18 教案 习题课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巩固平衡计算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酸碱平衡、沉淀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互相竞争和同时平衡 三、教学方法:例题、学生练习 四、教学工具:电脑 五、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的互相竞争和同时平衡。 (约45min,电脑、语言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