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控系统的时域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对闭环系统的基本要求及系统的时域分析。 教学重点: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教学难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公式推导。 §3-1 系统典型环节 闭环控制系统的系统的性能要求 系统应该是稳定的:是工作前提。 系统要满足暂态品质要求。 系统要满足稳态误差要求。 讲法:结合闭环调速系统及轧纲控制系统实例加以分析。 简述四种典型输入信号 单位阶跃信号 2.单位斜坡信号 3.单位抛物线信号 4.单位脉冲信号 脉冲传递函数 求脉冲响应函数 Xc(S)=W(S)Xr(S) Xr(S)=  图3-1 由脉冲响应求传递函数: 四.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图3-2 系统的数字描述:  取拉氏变换: T=RC 一阶系统也称惯性环节。 阶跃响应:  图3-3 Xc(s)= Xe(t)= 响应曲线: 五.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一)典型二阶系统 系统结构图:(位置随动系统) 图3-4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Wk(s)= Kk= Kk---------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3-1) 闭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  (3-2) 开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 (3-3) (二)典型传递函数暂态特性: 初始为零条件下,输入单位阶跃信号时  (3-4) 特征方程: (3-5) 特征方程的根: 二阶系统响应特性取决于两个参数,在不变情况下取决于。 过阻尼(>1)的情况 图3-5 特征根及分布情况       阶跃响应   (3-6)  响应曲线 图3-6 欠阻尼的情况 特征方程根及分布   - 阶跃响应   (3-7)       (3-8) 响应曲线 图3-7 临界阻尼 特征根及分布   阶跃响应   响应曲线 图3-8 无阻尼时的情况 特征根及分布   阶跃响应   响应曲线 图3-9 结论:1、不同阻尼比有不同的响应,决定系统的动态性能。 2、实际工程系统 二、二阶系统暂态特性指标 二阶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是:  当阻尼比时,则系统响应如图 图3-10 上升时间:在暂态过程中第一次达到稳态值的时间.对于二阶系统,假定情况下,暂态响应:               令时 则  经整理得  (3-9) 2.最大超调量:暂态过程中被控量的最大数超过稳态值的百分数。      即                  (3-10) 最大超调量发生在第一个周期中时刻,叫峰值时间。 在时刻对求导,令其等于零。经整理可得:                       (3-11)                      (3-12) 3调节时间:输出量与稳态值之间的偏差达到允许范围(2%-5%)      并维持在允许范围内所需要的时间。              (3-13)               (3-14) 4振荡次数:在调节时间内波动次数。            式中        (3-15) 结论:若使二阶系统具有满意的性能指标,必须选合适的,,增大可使下降(快速性),可以提高开环放大系数k实现,增大阻尼比,可减小振荡。可通过降低开环放大系数实现。 三、二阶工程最佳参数 二阶工程最佳参数是设计系统的依据,选择参数 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暂态性能指标: 最大超调量:  (3-16) 上升时间:  (3-17) 调节时间:  (用近似公式求为8T) (3-18)         (用近似公式求为6T) (3-19) 四、举例 有一位置随动系统,其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求该系统(1)自然震荡角频率;(2)系统阻尼比(3)超调量和调节时间(4)如要求怎样改变系统值。   (3-20) 标准形式: (3-21)      图3-11 自然震荡角频率: 阻尼比 :   由 得  超调量:      调节时间: 要求  即 所以渐小可使阻尼比增大,改善系统动态性能,但是系统静态误差增大。 为改善系统暂态响应性能,满足单位阶跃输入下,系统超调量小于5%,今加入微分反馈,如图所示求微分时间常数。 图3-12     (3-22)      (3-23) 减小倍        (3-24) 为使  结论:加微分局部负反馈,相当于增加了系统阻尼比,提高了系统稳定性但同时降低了开环放大系数,但于上例相比,同样保证 但远大于0.5,提高了稳态精度。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对闭环系统的基本要求及系统的时域分析。尤其对二阶系统进行时域分析,并掌握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公式推导。明确描述系统暂态特性指标的物理意义,并能计算 §3-2 系统动态分析 教学目的:了解系统增加闭环零点,对系统的作用,及闭环主导极点概念。 教学重点:在正向通道加入比例微分环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暂态性能指标的推倒。 环传递函数具有零点的二阶系统的暂态的响应。 暂态分析 闭环传递函数    (3-25) 其中—时间常数,令 则 (3-26) 令  系统框图: 图3-13 极点分布:                 图3-14 阶数响应:  (3-27)   (3-28)    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1.闭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        (3-29) 2.阶跃响应:  (3-30) 3.系统分析  图3-15 若实根距虚轴较远,而共轭复数距虚轴较近,系统暂态特性主要由决定,系统呈二阶系统特性。若实根距虚轴近,暂态特性主要由决定呈一阶系统特性。 三、高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1.高阶系统的一般表达式  (3-31) 其中~闭环传递函数实极点;q为实极点个数;r为共轭极点对数;闭环传递函数零点。 2.单位阶跃响应 (3-32)  (3-33) 3.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  图3-16 图3-17 闭环主导极点:拒虚轴最近,又远离零点的闭环极点,在系统过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个极点称为主导极点,若以共轭形式出现,该系统可近似看成二阶系统。 小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阶系统动态指标的求解方法及主导极点的概念,掌握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结合根的分布几动态响应过程进行分析。 8 §3-3 自动控制系统的代数判稳 教学目的:掌握稳定概念,能用劳斯判据和胡尔维茨稳定判据判稳。 教学重点:用劳斯判据判定系统稳定性。 教学难点:两种特殊情况的判稳。 一、稳定的概念及条件: ⒈ 稳定概念:如果系统受扰动后,偏离了原来的工作状态,而当扰动取消后,系统又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则称系统是稳定的。 ⒉ 稳定条件:系统特征方程式所有的根都位于s平面的右半平面。 二、判定系统稳定的方法: ⒈ 一、二阶系统稳定条件:特征方程的各项系数均为正。 ⒉ 高阶系统应用劳斯判据和胡尔维茨稳定判据。 ㈠ 劳斯判据 系统特征方程的标准形式:  (3-34) 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特征方程所有系数均为正,则系统可能稳定,则可用劳斯判据判稳。 列劳斯表:  举例:三阶系统特征方程式:  列劳斯表:  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特殊情况一(第一列中有一元素为零) 例:特征方程: 列劳斯表:  当,劳斯表第一列系数数值符号改变2次,有,两个根位于右半平面,系统不稳定。 特殊情况二(劳斯表中一行元素均为零):至少有三种情况:1。特征方程有一对实根,大小相等,符号相反。2。有一对虚根。3有对称于S平面原点的共轭复根。 举例:系统特征方程为: 列劳斯表:  辅助方程: 第一列没改变符号,右半平面没有根。所以,有一对共轭虚根。辅助方程:  (二)胡尔维茨稳定判据 系统特征方程: (3-35)  (胡尔维茨行列式) 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特征方程的全部系数都为正,且主行列式及对角线上的子行列式都大于零。 即: 举例:试用劳斯判据确定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K的取值范围。 图3-18  (3-36) 系统特征方程式: (3-37) 列劳斯表:  为使系统稳定,40k>0即k>0; 560-40k.>0 k<14 0<k<14 三、相对稳定性和稳定裕量 劳斯判据主要用于判断系统是否稳定来确定参数的允许范围,但不能表明特征根距虚轴的远近,为保证系统稳定,且具有好的动态特性,希望特征根在S左半面与虚轴有一定距离,通常称为稳定裕量。 接上例若要求闭环系统极点,全部位于S=-1垂线之左,K应取何值? 令S=z-1 代入原特征方程:  (3-38)  (3-39) 列劳斯表:  40k-27>0 , 165-(40k-27)>0 0.675<k<4.8 小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掌握稳定概念,能用劳斯判据和胡尔维茨稳定判据判稳。重点掌握利用劳斯判据判定系统稳定性。了解两种特殊情况的判稳。 §3-4 自动控制系统的代数判稳 教学目的:掌握稳态误差的概念,会求给定稳态误差和朝扰动稳态误差。 教学重点:会计算稳态误差 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系统讲述稳态误差和给定稳态误差的概念。 一、误差及稳态误差概念定义 图3-19 1.误差:给定信号与反馈信号之差。  当系统为单位反馈时:  2.稳态误差:系统稳态时,输出的实际值与希望值之差(稳定系统误差的终值)。  3.稳态误差的计算公式: 终值定理: (3-40) 二、扰动稳态误差: 图3-20 当给定量不变,扰动量变化,这时的变化量是扰动误差。 扰动误差的拉氏变换: (3-41) 误差传递函数: (3-42) 稳态误差:  (3-43) 三、举例: 如图具有比例调节器速度反馈系统结构图,求阶跃扰动稳态误差。 图3-21 图3-22 图3-23 给定量不变,扰动量变化,则输出量的变化量为扰动误差:  (3-44) 其中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当负载为阶跃函数时 (3-45) 则系统稳态误差: (3-46) 该系统是有差系统将比例调节器换成积分调节器。 图3-24 将上式用代换得:  (3-47) 当负载电流作阶跃变化时:  (3-48) 结论:当比例调节器换成积分调节器时,其稳态误差变为0,是无差系统。 四、给定稳态误差 图3-25 误差拉氏变换:  (3-49) 误差传递函数: 误差的拉氏变换: (3-50) 给定稳态误差: (3-51) 结论:给定误差由和决定 小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掌握稳态误差的概念,会求给定稳态误差和朝扰动稳态误差。会计算稳态误差,结合实际系统讲述稳态误差和给定稳态误差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