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高等教育的概念与职能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
(一 )教育的定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都可称
为教育。它可能是自觉的有组织的,也可能是自
发的偶然的。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一般有一定场所的学校教育,是根据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按照社会的要求,
在一定的期限内,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引导和培养,
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有时也指学校的德育。
(二 )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
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
社会活动。
1.高等教育作为第三级教育,是建立在中
等教育基础上的高级教育,是在三级教育体系
中处于最高层次。
2.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
的专业教育,有别于以普通教育为目的的基础
教育和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三 )相关概念的分析
1.高等教育与大学
(1)大学的严格内涵
科学意义上的特指的“大学”,系指那些
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和学位教育的综合性、
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即英语中的
University。在此“定义”中,对大学有如下
限定:
( 1)必须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正规的
学历教育,即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 2)必须是综合性、多科系的,至少设有
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
( 3)必须是全日制高等学校。
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限定条件,才是严格意义
上的名副其实的大学。
(2)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区别
①高等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各
种专业教育,大学实施的只是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
学历教育乃至终端教育。
③,高等教育”的同义词或代名词近年来主要有“中
学后教育”( Post Secondary Education)和“第
三级教育”( Tertiary Education)。其内涵与外延
已有了相当的扩展;而“大学”( University)则一
直是约定俗成,没有使用其他替代词。
④实施高等教育的法定机构很多,大学只属于普通高
等教育机构中“高等学校”类别内的一种。其法定
的教育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是一个特定的而不是
泛化的规范化概念。
2.大学与学院、高等学校的区别
(1)大学不等于学院
◎ 学院,① 大学的组成部分 。 按科类设置, 如文
学院, 理学院, 法学院, 工学院等 。 下设若干本
科类的系, 进行的教学和研究 。 在行政管理上起
大学分支机构的作用 。 ② 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 。
学术地位一般比大学低 。 或指设置的某一专门科
类, 系科的独立学院, 一般均为专业学院, 如独
立的工学院, 师范学院等 。 有时指提供专科层次
教育, 授予副学士学位或颁发各种相应证书的高
等学校 。 ③ 我国一般规定没有超过三个学科体系,
实施大学层次教育的高等院校为独立学院 。
(2)大学不等于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一个上位概念,它与“大学”
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大学”只是“高等学校”
的一个层次、一种类型,二者不是并列关系,更
不是等同关系。因此,不能把泛指意义上的“高
校”与特定意义上的“大学”混为一谈。正如英
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研究部主任基思 · 卢因
教授所言:“中国的‘大学’概念较为广泛,往
往等同于‘高等学校’。事实上,只有中国的
‘重点大学’才接近于英国的‘大学’的概念。”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三、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一 )现代大学的发展历史与
大学职能的不断扩充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 国外最早的大学 —— 雅典大学
√ 世界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大学是加鲁因
大学和爱资哈尔大学
√ 12世纪的五所大学 —— 意大利的波伦亚
大学和萨勒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
蒙比利埃大学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 ——
的产生,标示着近代大学的起源。
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
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
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
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地过程中不断发展。
—— 克拉克:, 高等教育新论,
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
定了其基本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这
是现代大学的首要职能。
√ 洪堡于 1810年 10月 6日创办的柏林大学 (又称
柏林洪堡大学 )确立了现代大学理念 —— 大
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
相统一。
√ 19世纪法国作家圣伯夫称大学为, 象牙
塔, (Ivory Tower)
柏林大学的创立,标示着现代大学
开始具有了第二种职能 —— 发展科学。
√1962 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 莫里尔法
案,,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 赠地学院,
活动。其中有名的是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星
大学。而威斯康星思想明确的提出把服务社
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美国的大学教育,使现代大学具
有了第三项重要职能 —— 直接为社会
服务。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
根本使命
(二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
职能
(三 )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
延伸
(二 )中国大学演变简介
◆ 商 —— 右学
◆周 —— 五学
上庠
∣
瞽宗 — 太学 — 东序
∣
成均
◆战国 —— 稷下学宫
◆汉 —— 太学
◆晋以后 —— 国子学、书院
◆ 中国近代开办的第一所具有大学雏形的
高校是由盛宣 怀于 1895年奏议、光绪帝
批准的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
◆ 1898年在维新运动中孕育、创办的京师
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由政府正式开办的
第一所最完备的公立大学。
◆中国近现代的著名大学
北京大学 (1898) 清华大学 (1911)
燕京大学 (1919) 南开大学 (1919)
南京大学 (1902) 中山大学 (1924)
复旦大学 (1905) 浙江大学 (1928)
四、大学的精神与使命
(一 )大学何以称, 大,
大学之“大”,因有
“大家” —— 思想解放、富有远见、敢为人先
的大学校长
“大师” —— 德高望重、造诣精深、诲人不倦
的大学教授
“大业” —— 校舍充足、设施先进、资料丰富
的大学物业
“大度” ——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学术自由
的大学涵养
“大雅” —— 尚德求真、校园文明、美化人生
的大学氛围
(二 )大学的精神
⊙ 自由精神:大学的自由和学术自由
⊙ 民主精神: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
主进步的精神
⊙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调
统一
⊙ 创新精神: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
化过程中体现的指向社会未
来发展的“常为新”、“常向
上”
的精神
(三 )大学的使命
1.根本使命
以新的思想导引和推动社会,以新的人才和新
的知识成果服务于社会。
2.21世纪中国大学的使命
★不断创造新思想和新知识,导引社会沿着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健康发展;
★注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使之逐渐成为社会发展
的领导力量;
★加速知识的生产、传递和转化的一体化过程,逐
步由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其中心;
★有全球视野,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桥梁作
用。
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
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
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发
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教育
的途径。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
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
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它是一种
教育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它虽然是由人们主
观提出的,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 人类历史上的三种教育目的观
§ 个体本位论
§ 社会本位论
§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教育
目的观
(二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
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培养人的质量规
格的总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
向 。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
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 对受教育
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 。
学校教育目标:是一所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培
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所确立的具体的育人标准。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
1.1961年:, 高校六十条,
2.1978年:暂行工作条例
3.1998年:高等教育法
(二 )我国高等教育的亚培养目标
三、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理
论基础 —— 人的全面发展学
说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含义
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
由和发展和运用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
展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1.,原始的全面性”阶段
2.片面发展阶段
3.全面发展阶段
(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
法
(四 )全面发展的教育
1.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2.高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教学工作
(2)科研训练
(3)社会实践
四、我国大学培养目标的缺陷
及其矫正
(一 )中国大学目标长期以来存在的问
题 (五过 )
◎ 过窄的专业教育
◎过重的功利导向
◎过弱的人文陶冶
◎过强的共性制约
◎过度的校园禁锢
(二 )21世纪中国大学应倡导的
目标 (五统 )
◎ 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统一
◎授业解惑与启思导创统一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统一
◎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统一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一
五、通才教育与英才教育
(一 )通才教育的特征
通才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通识教育、博
雅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
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
自我发展的人才。它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
感的陶冶。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二 )专才教育的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
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
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会造成学
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三 )一专多能:大学培养人才的
价值取向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
(一 )教育的定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都可称
为教育。它可能是自觉的有组织的,也可能是自
发的偶然的。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一般有一定场所的学校教育,是根据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按照社会的要求,
在一定的期限内,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引导和培养,
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有时也指学校的德育。
(二 )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
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
社会活动。
1.高等教育作为第三级教育,是建立在中
等教育基础上的高级教育,是在三级教育体系
中处于最高层次。
2.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
的专业教育,有别于以普通教育为目的的基础
教育和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三 )相关概念的分析
1.高等教育与大学
(1)大学的严格内涵
科学意义上的特指的“大学”,系指那些
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和学位教育的综合性、
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即英语中的
University。在此“定义”中,对大学有如下
限定:
( 1)必须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正规的
学历教育,即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 2)必须是综合性、多科系的,至少设有
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
( 3)必须是全日制高等学校。
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限定条件,才是严格意义
上的名副其实的大学。
(2)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区别
①高等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各
种专业教育,大学实施的只是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
学历教育乃至终端教育。
③,高等教育”的同义词或代名词近年来主要有“中
学后教育”( Post Secondary Education)和“第
三级教育”( Tertiary Education)。其内涵与外延
已有了相当的扩展;而“大学”( University)则一
直是约定俗成,没有使用其他替代词。
④实施高等教育的法定机构很多,大学只属于普通高
等教育机构中“高等学校”类别内的一种。其法定
的教育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是一个特定的而不是
泛化的规范化概念。
2.大学与学院、高等学校的区别
(1)大学不等于学院
◎ 学院,① 大学的组成部分 。 按科类设置, 如文
学院, 理学院, 法学院, 工学院等 。 下设若干本
科类的系, 进行的教学和研究 。 在行政管理上起
大学分支机构的作用 。 ② 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 。
学术地位一般比大学低 。 或指设置的某一专门科
类, 系科的独立学院, 一般均为专业学院, 如独
立的工学院, 师范学院等 。 有时指提供专科层次
教育, 授予副学士学位或颁发各种相应证书的高
等学校 。 ③ 我国一般规定没有超过三个学科体系,
实施大学层次教育的高等院校为独立学院 。
(2)大学不等于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一个上位概念,它与“大学”
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大学”只是“高等学校”
的一个层次、一种类型,二者不是并列关系,更
不是等同关系。因此,不能把泛指意义上的“高
校”与特定意义上的“大学”混为一谈。正如英
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研究部主任基思 · 卢因
教授所言:“中国的‘大学’概念较为广泛,往
往等同于‘高等学校’。事实上,只有中国的
‘重点大学’才接近于英国的‘大学’的概念。”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三、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一 )现代大学的发展历史与
大学职能的不断扩充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 国外最早的大学 —— 雅典大学
√ 世界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大学是加鲁因
大学和爱资哈尔大学
√ 12世纪的五所大学 —— 意大利的波伦亚
大学和萨勒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
蒙比利埃大学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 ——
的产生,标示着近代大学的起源。
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
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
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
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地过程中不断发展。
—— 克拉克:, 高等教育新论,
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
定了其基本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这
是现代大学的首要职能。
√ 洪堡于 1810年 10月 6日创办的柏林大学 (又称
柏林洪堡大学 )确立了现代大学理念 —— 大
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
相统一。
√ 19世纪法国作家圣伯夫称大学为, 象牙
塔, (Ivory Tower)
柏林大学的创立,标示着现代大学
开始具有了第二种职能 —— 发展科学。
√1962 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 莫里尔法
案,,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 赠地学院,
活动。其中有名的是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星
大学。而威斯康星思想明确的提出把服务社
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美国的大学教育,使现代大学具
有了第三项重要职能 —— 直接为社会
服务。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
根本使命
(二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
职能
(三 )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
延伸
(二 )中国大学演变简介
◆ 商 —— 右学
◆周 —— 五学
上庠
∣
瞽宗 — 太学 — 东序
∣
成均
◆战国 —— 稷下学宫
◆汉 —— 太学
◆晋以后 —— 国子学、书院
◆ 中国近代开办的第一所具有大学雏形的
高校是由盛宣 怀于 1895年奏议、光绪帝
批准的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
◆ 1898年在维新运动中孕育、创办的京师
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由政府正式开办的
第一所最完备的公立大学。
◆中国近现代的著名大学
北京大学 (1898) 清华大学 (1911)
燕京大学 (1919) 南开大学 (1919)
南京大学 (1902) 中山大学 (1924)
复旦大学 (1905) 浙江大学 (1928)
四、大学的精神与使命
(一 )大学何以称, 大,
大学之“大”,因有
“大家” —— 思想解放、富有远见、敢为人先
的大学校长
“大师” —— 德高望重、造诣精深、诲人不倦
的大学教授
“大业” —— 校舍充足、设施先进、资料丰富
的大学物业
“大度” ——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学术自由
的大学涵养
“大雅” —— 尚德求真、校园文明、美化人生
的大学氛围
(二 )大学的精神
⊙ 自由精神:大学的自由和学术自由
⊙ 民主精神: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
主进步的精神
⊙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调
统一
⊙ 创新精神: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
化过程中体现的指向社会未
来发展的“常为新”、“常向
上”
的精神
(三 )大学的使命
1.根本使命
以新的思想导引和推动社会,以新的人才和新
的知识成果服务于社会。
2.21世纪中国大学的使命
★不断创造新思想和新知识,导引社会沿着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健康发展;
★注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使之逐渐成为社会发展
的领导力量;
★加速知识的生产、传递和转化的一体化过程,逐
步由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其中心;
★有全球视野,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桥梁作
用。
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
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
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发
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教育
的途径。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
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
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它是一种
教育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它虽然是由人们主
观提出的,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 人类历史上的三种教育目的观
§ 个体本位论
§ 社会本位论
§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教育
目的观
(二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
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培养人的质量规
格的总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
向 。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
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 对受教育
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 。
学校教育目标:是一所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培
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所确立的具体的育人标准。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
1.1961年:, 高校六十条,
2.1978年:暂行工作条例
3.1998年:高等教育法
(二 )我国高等教育的亚培养目标
三、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理
论基础 —— 人的全面发展学
说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含义
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
由和发展和运用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
展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1.,原始的全面性”阶段
2.片面发展阶段
3.全面发展阶段
(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
法
(四 )全面发展的教育
1.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2.高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教学工作
(2)科研训练
(3)社会实践
四、我国大学培养目标的缺陷
及其矫正
(一 )中国大学目标长期以来存在的问
题 (五过 )
◎ 过窄的专业教育
◎过重的功利导向
◎过弱的人文陶冶
◎过强的共性制约
◎过度的校园禁锢
(二 )21世纪中国大学应倡导的
目标 (五统 )
◎ 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统一
◎授业解惑与启思导创统一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统一
◎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统一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一
五、通才教育与英才教育
(一 )通才教育的特征
通才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通识教育、博
雅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
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
自我发展的人才。它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
感的陶冶。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二 )专才教育的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
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
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会造成学
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三 )一专多能:大学培养人才的
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