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教学目的: 1、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着重理解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影响。 3、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 重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曲折演变情况及其原因 难点:如何坚持社会主义优越性与改革的统一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2、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授课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运用倒叙的方法,由现实问题引回到理论与历 史问题的学习. 引:当前中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朱鎔基20001年“两会”期间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话 ■当前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城乡二元体制与“三农”问题 ■思想理论界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认识状况 (一)要不要讲社会主义? 第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新写照:胡长青的日进斗金与下岗职工的生活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城乡差距的拉大(基尼系数的反映) 。 第三,东西差距扩大的趋势呈加速发展的态势(东部人的雄心勃勃与西部人放牛娃的故事);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公平的扩大,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表明在现实中国讲社会主义极其必要。 (二)我们还是不是社会主义?是怎样的社会主义? 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建立了新中国,并且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想快速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还设想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毛泽东等人极端仇视社会主义不公平,厌恶社会两极分化,厌恶各种社会等级制度,为此,他①在三年困难时期带头近半年多不吃肉②他严禁他的子女上学用公车③为了消除城乡差别,他把大量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④为了消除官僚、铲除腐败,消灭所谓既得利益阶层,他发动了“文革”。 但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被证明第一给中国带来了大跃进的灾难,第二造成了文革十年的浩劫,他想消灭的“三大差距”给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造成的是城市向农村看起。事实证明,他的社会主义观里面具有浓厚的民粹社会主义思想,即把平等理解为平均,否定了合理的差距。 (三)我们现在应该树立怎样的社会主义思想? --三个代表思想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 一、社会主义的由来--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社会理想 (一)追求建立一个平等的、公平的、没有差别、没有剥削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是人类早年就已经憧憬的梦想。 (二)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乌托邦》。 (三)中国:《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近代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其原因 (一)康有为与《大同书》。 1.《大同书》。 他融合已经兴起于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上文所说的“大同思想”,建立起了一个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式,妇女怀孕入胎教院;婴儿出生入育婴院;幼儿入怀幼院;童子按年龄入蒙养院及大、中、小各级学校;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至老迈则进入养老院。为了解决人民生活的困难,还设计有养病院、恤贫院、公共宿舍、公共食堂等。 2.去九界,弘扬“善心”。 怎样实现大同呢?他提出了去国界、去级界、去种界、去产界等所谓去“九界”的主张。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一切祸乱之源。欲去乱源,必从“去家界”作起,一旦消灭了家庭关系,“无有夫妇、父子之私”,私有财产也就自然消灭了。为此,他主张男女同居不得逾一年,届期须易人。“婚姻乃交好之约,不得有夫妇旧名。”在取消家庭以后, “去家界”的动力是什么呢?康有为指出:善心即不忍人之心,“一切仁政皆从不忍人之心生.……一核而成参天大树,一滴而成大海之水,人道之仁爱,人道之文明,人道之进货,至于天下大同,皆从此出”.扩充人类的不忍人之心的过程,实现世界大同的过程. (二)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1.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他多次明确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甚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一方面看到了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从而修正了他的社会奋斗目标;另一个方面又反映了急于改变中国近代落后面貌的典型民族心理,即穷即是坏事,又是好事,中国可以在短时间内赶上西方的思想,这一思想给毛泽东以较大的影响。 2.反对暴力手段,反对阶级斗争,而主张互助论。 “殊不知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这种共产主义的制度,就是先才讲过并不是由马克思发明出来的。照生物进化家说,人类是由禽兽进化而来的。先由兽类进化之后,便逐渐成为部落。在那个时候,人类的生活,便与兽类的生活不同。人类最先所成的社会,就是一个共产社会。……由于现在那些没有受过文明感化的社会都是共产,可见,我们的祖先的社会,一定也是共产的。”“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我们的头一个办法,是解决土地问题。……这种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所以国民党既是赞成了三民主义,便不应该反对共产主义。因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不过我们所主张的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这种将来的共产,是很公道的办法。第二个方法是节制资本,但是还要发达国家资本。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因为外国富,中国贫,外国生产过剩,中国生产不足,所以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资本。……所以我们讲到民生主义,虽然是很崇拜马克思的学问,但是不能用马克思的办法,到中国来实行。这个道理很明白,就是俄国实行马克思的办法,革命以后,行到今日,对于经济问题还是要改用新经济政策。俄国之所以要改用新经济政策,就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国,美国那样的发达,还是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俄国的社会经济程度,尚且比不上英国、美国,我们中国的社会经济程度,怎么能够比得上呢?又怎么能够行马克思的办法呢?所以照马克思的党徒,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的。”“不知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斗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政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战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战争,是社会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人类不能生存。因为人类不能生存,所以这种病症的结果,便起战争。”“人类求生存是甚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所以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容易。”“马克思认定阶级战争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这便是倒果为因。因为马克思的学说,颠倒因果,本源不清楚,所以从他的演说出世之后,各国社会上所发生的事实,便与他的学说不合,有的时候并且相反。”“我们现在要解除社会问题中的纷乱,便要改正这种错误,再不可说物质问题是历史的中心,要把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以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先把中心的民生问题研究清楚,然后对于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办法。”有鉴于此,孙中山主张,“近代文明进步,以日加速,……如此递推,太平之世,当在不远”,然而“达尔文在发明物种进化之物竞天择原则后,而学者多以为仁义道德皆属虚无,而竞争生存乃为实际,必欲以物种以之原则,而旋之于人类之进化”,这就阻碍了人类迈向进化的目的的即太平(大同)之世。他认为必须以互助作为道德原则来取代竞争原则,“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也,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人类遵循互助原则就能走入大同,“向于互助之原则,以求人类进货之目的点。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民族乐之乡。” (三)康有为与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异同点。 1.共同点: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也有弊,同时都主张用调和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2.不同点: 康有为认为不宜骤行社会主义,认为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级发达以后,时机才成熟;孙中山则认为必须立即开始搞社会主义,要毕其功于一役。 3.原因: 他们的主张反映了中国人希望尽快摆脱受辱历史,恢复自尊,重振大国声威的良好愿望,同是由于当时的时代环境,导致中国的积贫积弱,中国根本无力与西方国家相抗衡,相竞争,所以他们企图通过所谓弘扬人性的方式来建立一个没有竞争,只有合作的平等的、和平的社会,这反映了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也是他们事业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以“社会主义”理想作为改造中国的手段与目标--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人的自觉选择 (一)1920年以前,毛泽东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他在《第三札》中提出了“大同者,吾人之鹄也”的口号。1919年在新村主义、工读主义影响下,进一步将“大同”思想化为“新村”计划,在《湖南教育月刊》的《学生之工作》一文中,他提出要建立一种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为一体的“新村”。在这种“新村”里,有“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会、公共剧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等。特别是他也认为解决家庭问题至关重要,他在1920年11月26日给罗学瓒的信中指出要组织“拒婚同盟”。从这里折射出来的是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影响,他曾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然而他没有找到一条通向大同的道路"。历史证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紧紧相随。 (二)建党前后,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论战中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1.李大钊与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论战。 主要围绕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等两个问题展开的。其中的一方是张东荪、粱启超,他们提出了一些具有历史见解的问题,如中国只有先发展实业,让大多数人得到工作,过上人的生活,所以只有发展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只有发展实业才能救国:只有发展实业才能让中国"竞争"于世界。社会主义必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但中国实业不发达,和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因而中国现在不适宜讲社会主义,而应当发展资本主义。"马克思之经济进化论有相当的价值,现在中国就要实行社会主义似乎太越价了。梁还认为不要空谈社会主义,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义,第一问题,是发展生产,而生产事业,十中八九,不能不委诸将本求利之资本家。在工业不发达的中国,社会主义学说只好拿来做学问上解决思想的资料,讲到实行,且慢一步。一句话,在中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反对在中国搞社会主义,更反对阶级斗争学说。 另一方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式的国家政权。总之,通过争论他们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即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社会主义"在生产方面废除了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在分配方面废除了剩价值,才可以救济经济的危机及社会不安的状况。" 2.新民学会内部的争论与毛泽东建立起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在这场论战中,毛泽东是以新民学会内部讨论的形式参与的。当时,蔡和森认为: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中国将来的改造,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即"阶级战争一一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马克思主义及俄式革命,注重于组织共产党,先要组织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队。从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我意于二三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而萧子升则认为"主张温和的革命,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以工会、合作社会为实行改革之方法,""不认俄式、马克思革命为正当,而倾向于无政府飞毛泽东明确指出:主张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而回避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实质就是要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他认为用教育的方法便有产阶级觉悟,根本做不到,办教育一要有钱,二要有人,三要有机关。事实上要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除了彻底革命的手段外,没有别的办法。 在这个阶段,毛泽东树立了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更加深刻的理论思考,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大多是建立在当时流行的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解释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推翻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这个目标上,所以他们大多树立的主要是一种必须搞阶级斗争,进行暴力斗争的理论。如从1920年底到1922年,进行了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毛泽东初步接触到的就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史》、《社会主义史》,其基本原则就是"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阶级斗争是工具和根本动力气"共产主义的原则即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为罪恶之源,不公之源,共产主义即为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自由竞争导致工人失业,加重了社会不公,未来社会即为公平没有剥削压迫的自由发展的有计划发展的社会。"这无疑切合了中国大多数人的要求,平等,也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符合大多数小资产阶级的追求。对此,毛泽东及在第二次思想在论战中的人都没有怀疑过,也就是说他们从未认真过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究竟该如何建设,一方面认为太遥远,另一方面认为不过如此,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只是从方法论上作了选择,即"阶级斗争"。此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也缘于此,与孙中山的合作也缘于此,以后的失败也缘于此。"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在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囚个字:6阶级斗争,老老实实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经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都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3.几点评价: 这场争论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迈过了空想的门槛,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员人还无法也没有真正从理论上思考社会主义的内涵。从论战中反映出的社会主义观就是:消灭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实行计划经济和共同分配的制。可否这样说,消灭商品生产、市场经济,使他们绝种是上述思想的必然逻辑结果?在这里反映了毛泽东思维的误区还是传统理论的内在缺陷?所以毛泽东在反"左"的时期走不出怪圈。作者以为当时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前提,即发达的生产力。相应的就是他们不可能对资本主义及中国的资产阶级有好感与理性的态度。在这一问题上张东荪等人的思想倒是让人感觉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三)以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提出为标志,表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达到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生命力的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说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新民主主义论》P675 “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而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和合作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千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论联合政府》 2.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为社会主义创造和发达经济基础。 在这个阶段,在经济体制上必须实行五种经济成份并存,其中即有国家资本主义和私营经济、个体工商业者,在经济政策上明确提出要“保护民族工商业”,在政治上民族资本阶级是统治阶级之一。 “有些人怀疑中国共产党人不赞成发展个性,不赞成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不赞成保护私有财产,其实是不对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束缚着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破坏着广大人的财产。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和停止这种破坏,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能够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 “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是太少了。。。。。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会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 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任何的空谈和欺骗,是不会让它迷惑我们的清醒头脑的。” 3.必须批判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1948年毛泽东指出:现在农村中浒一种破坏工商业,在分配土地的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性质是反对的,落后的,倒退的,我们应当批判这种思想。为此,新华社发表了《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农业社会主义"是指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平均主义思想。抱有这种思想的人们,企图用小农经济的标准,来认识和改造全世界,以为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造为划一的‘平均的’小农经济,就是实行社会主义,而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其"平均的结果,不独是破坏封建的土地财产关系,而且要破坏非封建的即自然资本主义的财产关系,就是要平均主义地破坏工商业及一部分中农和新式富农的土地和财产,因而也要打击广大工业和农业生产者的向上的积极性。这样,就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而且必然要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大大降低和后退。"问答还指出:要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竞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允许这种竞争,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广大地发展起来:所以这种私有经济基础上的竞争,有其一定的进步性,"然而农业社会主义"否认或者反对这种竞争和分化,结果就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一种反对的空想。" 4.新民主主义思想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其现实意义已被看得越来越清楚。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中国最终是要走向社会主义的,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谁忘记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第二,中国要搞社会主义,现在的时机和条件都不成熟,也就是说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基础还不具备。为此,中国社会必须经历特殊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这是一个马克思没有说过的,完全是毛泽东理论创新的产物,但是他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的,确实是符合其基本原理的东西,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东西。 四、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曲折与反复 (一)刘少奇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与毛泽东过渡时期总路线之争。 建国以后,繁重的任务摆在中共面前,毛泽东逐渐改变了“新民主主义”思想,而转变向苏联模式靠拢。即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搞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模式。 1.“天津谈话”、东北富农事件与“春耦斋讲话”。 1951年7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对中央马列学院学员作报告-《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的建国大纲: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过渡需要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的,大约在15-30年之间;   二、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就不变。二十年、三十年不爆发战争,我们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埋头苦干,责无旁贷,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强国;   三、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五种经济成份,即国营、集体、私营、合营、个体应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只有在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份,才能逐步地、稳当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后,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及必要的军事工业。只有先发展农业、轻工业,才能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并积累资金去发展重工业;   五、反对过早地动摇、削弱甚至否定私有制,反对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步骤。搞建设性急不得,不可能一晚上吃成个大胖子,那只会得浮肿病。如果过早实行社会主义,势必会在城市和乡村触动私有制。中国产业落后,过早实行国有化,只会伤害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发展生产大不利。在农村,不顾条件去推行集体化,搞苏联式的集体农庄,动摇私有经济,是太岁头上动土,你去动一下,结果农民认为你是搞共产,就把猪牛羊都杀掉吃掉,私有树木也砍掉用掉,只会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   六、只有稳妥地渡过了新民主主义阶段(需要二、三十年时间),工业发展了,农业发展了,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家经济主体的目标实现了,我们的经济企业管理干部也成长起来了并日渐成熟了,各行业的技术专家也大批培养出来了,工农联盟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巩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并提高了,那时,我们才能真正实行社会主义的步骤。 2.“三反”运动、“五反”运动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建国前,从毛泽东、周恩来到刘少奇都是强调要经过10至20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才走向社会主义的。但是,在1952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却开始有新的提法。关于这种改变在过渡的方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以及过渡的目标和任务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在过渡的时间(以前是18年后才过渡并还有一个过渡的阶段,现在就是18年)、步骤(改变了先工业化后改造,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新的提法有偏重生产关系的意思)、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增加了一个改造,以前是利用限制)、方法上(主要矛盾和任务变了,把工业化转移为集体化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却有了变化。主要原因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独立性质把握不准,理论上照搬苏联模式:第二是存在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此外,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不断壮大,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积极作用估计不足,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影响,哲学上的变化和不断革命思想的形成。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然性及其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两者的分歧是:刘少奇侧重于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强调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而毛泽东侧重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强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了反腐败,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政权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变质,他强调要限制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虽然包括“一化”“三改”的两方面内容,从理论上说是比较完整的,但是我们在执行中一再缩短了时间,三年多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所以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放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特别是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上,虽然创造了和平赎买资本主义的经验,但是改造留下了大量的问题。 标志着毛泽东开始侧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同时也是脱离中国实际的表现,片面照搬苏联经验的体现。 问题:①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加强党的建设?十六大报告对此作了更加清楚的回答。 ②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当时的社会心理下,象刘少奇这样清醒的理论家不多,就是他本人也在毛泽东的批评下很快放弃了自己的主张,而当时的毛泽东应该还是能够容许自由发表意见的,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 (二)“三面红旗”运动与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蜕变。 1.毛泽东以苏联模式为参照,试图通过高速度的发展在中国发达社会主义。 针对苏联模式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毛泽东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一些努力,如提出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试图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文化上对苏联模式有所克服。确实,这段时间探索社会主义的成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留下了不少极其宝贵的财富,很多内容直接成了邓小平改革的渊源或起点。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设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等。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抛弃苏联模式,而是想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更快的道路。结果是他发动了“三面红旗”运动。 2.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想通过战争年代的所谓群众运动方式来搞经济建设。 这是一种不讲究国民经济平衡,不讲经济效益与不计成本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与失衡。丰产不丰收,环境破坏也极其严重。总之,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3.极力推行和维护人民公社,试图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其实质就是企图在广泛的基层,不顾群众的情绪和其他基本情况,建立起消除了社会分工、消除了城乡差别、废除了商品生产与交换、废除了私有财产的集体所有制,产品实行按需分配、吃饭不要钱,建立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体系。毛泽东企图通过建立人民公社,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的一条途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撇开中国生产力的现状,不顾当时极其困难的经济状况,表示坚决要维护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这表明他把这两个东西看作是其心仪的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准。为此,他还试图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吸收和借鉴有利于他的证据(邹鲁传批语)。 4.“三面红旗”反映了毛泽东企图通过阶级斗争的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想通过不断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来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想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探索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特别是实践中的做法表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当中的空想色彩又回来了,随之带来严重的后果显然就不奇怪了。 (三)“五七指示”及毛泽东回到道德领域来理解社会主义。 1.北戴河会议与“阶级斗争年年搞、月月搞、日日搞”思想的提出。 三年困难时期暂时让毛泽东放下了大跃进的急于求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是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放弃完善的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三面红旗”所蕴含的关于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所以后来毛泽东对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出现的一些问题非常警惕,把它们概括为“右倾翻案风”、“单干风”、“黑暗风”。并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搞、月月搞、天天搞。 虽然困难时期终于过去,但在毛泽东看来,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人们的革命热情正日益消减,社会等级制度日益巩固,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局势愈发紧张,而人们却日益关注自己的私事,对国家大事和集体的事情并不象以前一样感兴趣和热心,毛泽东对此忧心忡忡,特别是他日益感觉到他的指示并不象以前一样能够得到充分及时的贯彻实施。加之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刺激,让毛感到当前最大的危险是社会主义的变色问题变修问题,到了必须用非常手段来捍卫社会主义的时候了。 2.“五七指示”——毛泽东建设“新世界”的纲领性文献 “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当然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五七指示”既是人民公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毛泽东完美的社会主义蓝图。它既是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又批判资产阶级的社会组织,办成逐步限制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逐步限制按劳分配和物质原则,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同时又是一所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大学校。“文化大革命”正是一场触及人的灵魂的大革命,是斗私立公的革命,要狠斗私字一瞬间毛泽东对老革命老干部完全失望,他认为他们的思想全部停留在民主革命时期,文革中非常流行的口号是“老干部就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走资派就是反革命”。毛泽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人身上,寄托在红卫兵身上,他想通过“文革”来在大风大浪在锻炼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通过无产阶级教育运动来捍卫和发展社会主义。 在文革后期,毛泽东曾经在多次场合强调,新中国变得和旧社会差不多,一样有等级制度,一样有差别,有特权,有贪污有腐败,特别让他的不满的是广大的党员干部,他的民主革命时期的亲密战友,由于掌权当官了,思想不再革命了,而是高高在上,当官僚做老爷,搞官僚主义,追求个人的升官发财,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根本不感兴趣。毛泽东曾经设想过用社会主义教育的办法,来促使这部分人重新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和追求,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毛泽东再一次发现最大的阻力正是来自于当时的第一线中央,他们正形成了推行资本主义路线的司令部。 各种因素终于促使毛泽东完成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后一次蜕变: 一方面,毛泽东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富则修、修则反”,相反越穷则越革命。正因为如此,党的中心工作长期不能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还把抓经济建设批评为“唯生产力论”。邓小平的复出工作也最终不被毛泽东所容,认为他还是“黄猫黑猫”,认为他是在搞资本主义。“***”还趁势提出所谓“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谬论。 “抓革命、促生产”的实质,就是企图不是按照客观经济的要求,用抓革命的办法,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搞经济建设,还鼓吹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事实说明,文化大革命所谓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完全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阶级斗争。 另一方面,毛泽东企图沿袭人民公社的思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的公有化程度,另一方面着重加强对人民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再教育。 4.结论:在这场斗争中要解决的正是毛泽东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这完全回到了道德领域来通向社会主义。“文革”的举措标志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完全回到了康有为,倒退到了用道德来界定社会主义的层次,这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乌托邦,这就是发生大悲剧的根本原因。 五、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与加大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三个代表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 总之,该讲是毛泽东思想当中具有极端重要性的内容,因为社会主义的理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广大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终极目标,那么学习和掌握其基本内容就是极端必要的了。同时,通过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真正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既不否定其丰功伟绩,又不会对其盲目崇拜,特别是能够通过学习,进一步认清形势,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树立大局意识与全局意识。 讨论题: 1.如何理解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2.如何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 参考书目: 《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江流 徐崇温)、《社会主义流派史》(徐觉哉)、《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靳辉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毛泽东的艰辛开拓》(石仲泉)、《晚年毛泽东》(萧延中)、《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传统下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读书》(2002年第4、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