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眼中的资本主义
教学目的:1、对马克思主义中的资本主义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着重理解毛泽东资本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及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吸收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积极 成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大业服务。
教学重点:1、着重理解毛泽东资本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及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2、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着重在两者互相学习、利用、借鉴上)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思考题:1、中国现在是否在走资本主义道路?
2、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与讲授式相结合
教学时数:3――4课时
引论:
一、研究资本主义理论的必要性
思考题1:现在还要不要研究资本主义?
要点:永远的热点理论课题和现当代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之所以要在社会主义中国研究资本主义,是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上世纪最有影响,而且是关系本世纪中国的走向和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的两大主义。在上个世纪,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取得了从一国到多国的辉煌成就,虽然后来遭受了严重挫折;而资本主义虽曾风雨飘摇,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内坚持改革、对外调整关系,促进了新科技革命,又获得了较大发展。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并存、斗争合作的新阶段,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自以“消灭私有制”为目标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这一问题就不断引起关注、思考和争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中国现当代无法绕开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在当代,姓“资”、姓“社”的问题一度成为我们推进改革大业的瓶颈,围绕这一问题于是就有了邓小平的南巡;于是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热烈争论;于是在落实加入wto后的各领域的各项改革措施时,又一次次再掀波澜:如是否允许私人办银行;是否允许外资办银行、办医院、办邮电……虽说改革有个进程,但终归要全面与狼共舞,是被狼吃掉还是让狼为我服务?怎么办?当务之急依然是如何吸收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来发展壮大自己。那么应该如何吸收呢?应该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思考题2、为什么要研究毛泽东眼中的资本主义?
二、研究毛泽东眼中的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要点: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无疑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和借鉴作用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的思想认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全面完整地研究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分析探讨这一思想理论的发展演变及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于今天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吸收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加速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部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前的资本主义理论
思考题3:资本主义有哪些积极作用?它的历史命运如何?
一、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一)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1、它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何谓资本主义?所谓资本主义可以用21个字加以简明定义: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制度,从萌发至今已有500来年了,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算起,也有363年了。
用唯物史观考察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历史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当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束缚新的生产力发展时,资产阶级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庞大的社会化大生产,它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典型的国家。其面积只不过比湖南省(是台湾省3万6 千平方公里的近6倍。)稍多一点。它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就兴起了一场以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从纺织工业开始,进一步扩展到各个生产部门。到19世纪30――40年代已基本完成。正如恩格斯所说:“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闻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海上霸主。到维多利亚女皇统治时期,英国进入了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日不落帝国”时期。对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恩格斯高度赞扬过它:“资本主义在一个世纪内创造的文明是它以前十几个世纪所创造的文明总和”。
2、增多、加快了各国各洲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全球化。
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宣告了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后的近100年时间中,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欧美各国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18世纪60年代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欧美各国的面貌,给它们的生产力注入了蓬勃生机。曾几何时,资本主义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征服了整个世界。19世纪,非洲、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先后沦为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从西欧北美逐步扩展到全球五大洲,它增多了、加快了各国各洲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总之,资本主义开创的社会化劳动和世界市场为全球化开道铺路,全球化又为资本主义的巩固和扩展扎根奠基。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
思考题4: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如何?怎么处理呢?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无产阶级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小生产者的自发分化,特别是通过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迅速建立起来的。如英国残酷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和逐渐资产阶级化的贵族阶层,用暴力手段强制地把小生产者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把他们的生产资料转化成资本而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资本论》第1卷第783页)。“资本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血”。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在人数上远远超过资产阶级的工业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当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还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时候,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进行反封建斗争,他们之间的矛盾处于次要地位,但随着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在政治上走向反动,在经济上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由反封建联盟日益走向阶级对立,到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并没有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相反,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大幅度地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当时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工作平均都在15小时以上,往往达到18或19小时,工资被压到最低限度,生活困苦不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无产阶级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
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迫切需要开辟世界性的商品市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方位,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第545页)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它们向全世界殖民提供了保证。19世纪初,当非洲、美洲、大洋洲的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先后沦为英、法等国的殖民地后,它们又开始千方百计地要让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
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中,列强利用强迫中国签订的1182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近1/6的国土,勒索了多达1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3倍,当年全国工矿总额的55倍。至于通过其他途径、其他方式从中国抢掠了多少财富,则难以胜计。如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从当时世界上最宏伟最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劫掠了无数稀世珍宝,最后为掩盖罪证,又放火将整个园林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仅从清王朝国库和各王府掠走的白银就达400多万两。1937年7月—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华北、华中后,直接从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等53家公私银行中掠走4.12亿元,这笔巨大的财富大部分运往日本。仅1943年一年,日本侵略者就从沦陷区掠去1060万吨铁砂,180多万吨生铁,5000多万吨煤炭,这一连串的直接抢掠,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除了直接抢掠外,列强还依仗特权和雄厚的资本,对中国进行残酷的掠夺。如操纵中国财政金融时间最长的英商汇丰银行,依靠列强的侵略特权,通过在中国发行纸币,垄断进出口贸易、操纵外汇牌价等各种手段,从19世纪80年代起,它每年纯利在100万银元以上,1890年达到267万银元,1923年达到500万银元,1930年更高达720万银元!连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喉舌《字林西报》也以羡慕的口吻说:“这样大的利润,据我所知,是伦敦任何银行所未曾有过的!”同时,为了掠夺中国廉价的生丝、茶叶、棉花等原料和劳动力,攫取罕见的高额利润,陆续在中国各地设立了繅丝厂、砝茶厂、打包厂。并对中国工人进行残酷剥削,和外国工人相比,中国工人的工资只有1/4或1/6。女工和童工的工资更少得可怜。中国工人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少则10小时,多达15小时以上,工厂里劳动条件恶劣,伤亡事故不断。大量的中国民族工业被其压制,甚至兼并而不能得到发展。之外,帝国主义还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设立租界;在中国筑铁路、开办学校、享有领事裁判权、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驻军和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等。这样,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主权都被帝国主义所强夺和控制。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了向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任何可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与剥削,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对内多重剥削,对外殖民掠夺的资产阶级必定会招来国内外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在这种此起彼伏的斗争中,资本主义命运如何?无产阶级前途怎样?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用唯物史观考察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历史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深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的激化。这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同上第257页)因此,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同时他认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同上第261页),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坚定性和组织纪律性,是一切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代表和领袖。因此,无产阶级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当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革命首先应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
2、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
对于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在1916年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阐述: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各国在竞争中往往以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方式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内部的冲突加深,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统治战线的薄弱环节;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就没有别的出路;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的存在,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以上条件汇合,就可以形成一种直接的革命形势,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
所谓社会主义,恰好与资本主义的21字定义相反,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制度。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则证明了他以上理论的正确。
(三)革命胜利的主要方法:统一战线
所谓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反对主要敌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简言之就是寻找革命同盟军的问题。对于统一战线理论,经典作家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
1、统一战线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统战思想
要点:“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无产阶级内部联盟→工农联盟+采取革命行动的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原则性地阐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的自身团结及与其他工人政党和各国民主政党间的关系,号召“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同上第285页)必须支持一切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时在这种联合中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并始终注意“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同上第285页)。最后,《宣言》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要求全世界无产者不分国别、族别、界别、产别、职别、性别,在组织上行动上联合起来,建立无产阶级广泛的统一战线。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是无产阶级在本阶级的阵营内建立统一战线。但随着他们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及在革命中的作用,尤其是经过1848欧洲革命,他们对《共产党宣言》中所阐发的统一战线思想作了许多发展。特别提出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认为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中,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无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农民的“合唱”就会变成“孤鸿哀鸣”。并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也存在着统一性,“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君主专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同上第285页)马克思还强调:“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43页)马克思恩格斯以上科学论断,为统一战线理论奠定了基础。
(2)列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要点:工农联盟+和工农有共同利益的各国和国内资产阶级的一些集团或类别
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列宁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他不仅强调要依靠基本劳动群众,而且要注意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深入论述了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解决了工农联盟的问题,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倾幼稚病》一文中,列宁强调“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第180页)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中国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列宁主要是从斗争策略的角度论述和运用统一战线的。
二、毛泽东眼中的资本主义
思考题5:中国资本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相比有何异同?在20世纪20年代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和20世纪20年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的(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进一步发展(1869—1894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共50个,总资本500万元;1895—190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至79家,总资本1700元,每个企业的平均资本仅20万元,),尤其是辛亥革命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随之发展壮大。(有人统计1916年全国动力机器总数为2030,马力总数为111851,尚不敌美国匹次堡一城动力之大,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动力是搁置不动的。)。中国的资产阶级与欧洲前辈相比,虽有作为剥削者的共性,但是,由于它诞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里,在外来帝国主义、本国官僚买办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压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规模狭小、资金不足、技术、设备和管理落后、结构畸形。(如1949年全国民族资本工业企业12.3万家,全部资本仅20多亿元。由于资力薄弱,许多企业都与外国企业公司、银行或其他团体有债务关系,常常陷入无力自拔的境地。据1936年对89家较大的私营工厂调查统计,他们的负债平均占到资产总值的39.4%。1946年上海10家纱厂的负债平均占他们资本总值的80%。民族资本大量负债,成为不断被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兼并的原因之一。一般工业部门,机器设备粗陋不全,工艺操作许多还保存着手工业性质;从工业结构看,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根本不能构成一个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这固然是由于轻工业周转较快,能够比较迅速地提供利润,符合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目的,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即使有一些重工业企业,也都直接间接地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中国的资本主义没能成长为主要的经济形式。(中国近代工业虽然经历了100来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很小。如1936年,分散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占国民经济的90%,而近代工业只占10%左右。到了1949年近代大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不过17%。在工业生产中手工业劳动仍占很大比重,以机器制造业为例,1933年该产业总产值中手工业仍占73%。全国职工总数809万人,只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4.4%。工业固定资产从清朝李鸿章、张之洞办洋务起,经过80多年的积累总共只有124亿元。作为衡量一个近代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的生产资料工业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来。机械工业基本上是修配业,只能生产一些小电机、皮带车床等简单机器。重要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依靠进口。如钢铁工业从1898――1948年的50年间总共生产了600多万吨钢,最高年(1943)总产量92.3万吨;1949年下降到15.8吨,而同年美国的钢产量为7074万吨,是中国的477.72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其出生较晚,且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因此,又与欧洲前辈有所不同。所以,特别是当欧洲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中国却仍处于反封建、求独立的民主革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的资产阶级起到了它能起的最大作用,推翻了清王朝,但由于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身上。
思考题6:你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资本主义上有何对错?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论概况:从肯定到否定
用无产阶级革命的办法来消灭资本主义――>大部分是动力
少部分是对手――>肯定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对中国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对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的简单理解,导致对中国革命目的、对象及革命性质认识的模糊、混乱甚至错误。在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的主张。在党的二大确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这种把资产阶级当成革命对象,主张用无产阶级革命的办法来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有了改变。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极具创造性地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成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而代表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革命具有双重态度,是一个动摇不定的阶级。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革命阵营,致使党内许多人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认为资产阶级的两部分已成为革命的阻力,应该和买办资产阶级同等对待, “只有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方才能够进行到底。”[2]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左”倾错误不仅主张反帝反封建,还要反资本主义,甚至提出“没收中国资产阶级工厂”的激进政策。这一政策引起毛泽东的注意,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党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3]此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实施和策略的转变,鼓励私人工商业发展的方针得到切实实行,而且在政治上承认工商业资本家享有公民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基于对这个问题长期的研究思考,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及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反复深入地阐明了允许资本主义工商业长期存在,并鼓励其有利于国计民生部分的广大发展的思想。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强调:“我们这样肯定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对于这个问题,在我们党内有些人相当长的时间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种民粹派的思想。”毛泽东批评说:“这种思想,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俄国的民粹派就是这样。”“他们'左'得要命,要更快地搞社会主义,不发展资本主义。结果呢,他们变成了反革命。布尔什维克就不是这样。……我们不要怕发展资本主义。……我们的同志对消灭资本主义急得很。”“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4] 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到底何时开始全线进攻,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15年”。后来又说:20年后,我们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其情况即转入社会主义。论述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必然性。他说:“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他还指出:“就我们的整个经济政策说来,是限制私人资本的,只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才不在限制之列。”[5]
(二)评析:
通过以上对毛泽东眼中的资本主义思想轨迹的梳理和考察,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和思考
思考题7: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从否定到肯定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1、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从否定到肯定的变化,是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反思与创新。
如从建党之初对资本主义的完全否定,到40年代的基本肯定并主张有一个“广大的发展”,其间经历了国民革命的失败和土地革命的艰难曲折,在党内也经历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导致的失败和王明“左”倾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的沉痛教训。而这两种错误倾向的思想理论根源,从本质上讲都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陈独秀是“二次革命论”者,他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领导,放弃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从而导致了大革命的惨败;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则主张“毕其功于一役”,两步并做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前做社会主义的事,既反帝反封建,又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革命根据地推行一系列打击工商业的“左”的经济政策,实行“关门主义”,白白丧失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好时机,几乎断送了红军和中国革命。
思考题8:当中共在左右错误中摸索革命道路时,这时的国民党正在明确地做什么?它明显的优势是什么?
毛泽东正是在总结“左”和右的错误的基础上,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想争夺革命的领导权,都在“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上下功夫;而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在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地主的支持下,把持了国家政权,其势力远大于革命势力;且往往对革命势力进行白色恐怖的统治。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各阶级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在国内,“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2页)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是抗战时期他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理论:
◆※大资产阶级的特性、作用和党的因应之策
◆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因此,他们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在特定时期,它们中的大部分却可能是我们暂时的盟友。
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中国的地主、商人和官僚中分化出一批人,形成了一个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服务的买办阶级。以后,这些人又把自己积累的财富投到产业中去,变成了买办资本。19世纪60年代,中国又出现了洋务派官僚创办的官僚资本。这些买办官僚企业,从产生之日起,就对外依附帝国主义,对内勾结封建主义,带有浓厚的买办性和封建性,并掌握着军工、邮电、交通、银行等主要经济部门。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的雏形是洋务企业,北洋军阀时代是它的中期和发展阶段,国民党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则是它的后期和最高阶段。
所以毛泽东指出:“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和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因此,他们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地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在这种一定的时期内,中国无产阶级为了削弱敌人和加强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可能的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之”。(《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06—607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成为统一战线中的右翼集团,是共产党暂时的同盟者。这就说明了与其建立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如:当日本帝国主义试图灭亡中国时,亲日派和非亲日派的地主买办阶级间就会出现后者反对前者的矛盾。毛泽东说:“你们看,不是有点奇怪吗?并不奇怪,这不过是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争斗,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一种又痒又痛的矛盾。但是这点争斗,这个缺口,这种矛盾,对于革命的人民却是有用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48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笼统地提反对地主买办阶级,而是要把亲日派的地主买办作为主要的对象。实行
(1)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就是要把过去是敌人而今可能成为友军的人们,从敌人营垒中拉过来。为了打击当时最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背叛民族利益的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势力,中国共产党先是利用国民党内亲日派与抗日派势力间的矛盾,再利用不愿打内战的东北军、西北军与要求其打内战的蒋介石间的矛盾,争取了张学良、杨虎城的合作,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势力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1)利用各派别之间的矛盾,实施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国民党顽固派的策略。在统一战线中,蒋介石国民党顽固派实行反革命的两面政策,即“一面尚在主张团结抗日,一面又执行摧残进步势力的极端反动政策,”因此革命人民必须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即一面“争取他们留在抗日统一战线里,这种时间越长久越好。”另一方面又必须对“他们的反共反进步政策给以坚决的打击。”中国共产党根据各成员在抗战中的表现,认为统一战线中的三种势力:①坚决抗日的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应不顾顽固派的限制、阻挠,中间派的怀疑、犹豫来发展自己的力量,只有进步力量发展了,才会使顽固派不敢轻举妄动而阻止其分裂妥协行为;也才会消除中间派的疑虑,使它感到有所依靠而停止动摇。②对那些可以同我们共同抗日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但害怕土地革命、在同顽固派作斗争时有些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参加,有些会保持暂时的中立的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土和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势力力量大,是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我们应争取。毛泽东认为争取他们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我们要有充足的力量;其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其三是我们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没有这些条件,中间势力就会动摇起来,或蜕变为顽固派向我进攻的同盟军,因为顽固派也正在极力争取中间派以便使我们孤立。(《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47――748页)
中国共产党不仅又成功地利用各派别之间的矛盾,实施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国民党顽固派的策略。而且清醒地认识到:
2)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①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各方面
因为当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一道向共同敌人作斗争时,他仍然是很反动的,它坚决反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发展,而要加以限制,并采取欺骗、诱惑、“溶解”和打击等等政策破坏共产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因此,无产阶级在同大资产阶级联合的时候,对其反动政策,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其总原则是“我们一定不要破裂统一战线,但又决不可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0页)即在有利于巩固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如:党在政治上对国民党作了让步,换得了国民党的一些让步,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红军的改编,红色区域的改制,暴动政策的取消,就不能实现全国的抗日战争。让了前者就得到了后者,消极的步骤达到了积极的目的。”同时,党一方面反对了党内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斗争,向国民党反人民政策让步,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观点;一方面又冲破国民党对共产党发展的限制政策,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在军事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发展人民军队;政治上,坚持实行放手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组织上,把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到全国;思想上,坚持共产主义旗帜,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②党还提出了对付国民党的种种措施,如他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1938)一文中所说:“在现时,有些应该先得国民党同意,例如将三个师的番号扩编为三个军的番号,这叫做先奏后斩。有些则造成既成事实再告诉它,例如发展二十余万军队,这叫做先斩后奏。有些则暂时斩而不奏,估计它现时不会同意,例如召集边区议会之类。有些则暂时不斩不奏,例如那些如果做了就要妨碍大局的事情。”(《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0页)
(3)而在被迫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又必须敢于并善于同其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以革命武装消灭反革命武装,直到推翻其反动统治,如我们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那样。
斗争的原则是有理即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就是斗争的防御性;有利即胜利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要进行有准备的斗争,要善于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决不可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这就是斗争的局部性;有节即休战原则:斗争胜利后,不穷追不舍,而是及时告一段落,适可而止,实行双方休战,签署和平协定。这就是斗争的暂时性。
◆※在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上,党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1)“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有参加革命斗争的可能性,反对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48
(2)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忽视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纲领、政策、思想间的原则差别,反对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作必要的斗争。如“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思想。
总的来说,对大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不同于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对前者的联合,是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的暂时合作,对其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从政治的批判到武器的批判;对后者的联合,是把他作为革命力量的长期合作,对其斗争,主要是批评教育,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又联合又斗争,其关系到底应如何处理呢?正如毛泽东强调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要善于通过斗争达到团结。总之,既要建立统一战线,又不要用“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这样的口号来束缚自己的手脚,要站稳自己的脚跟求统一。
正因为毛泽东在经验教训中科学地依据当政的国民党的阶级特性、作用和内部矛盾制定了相应的可操作性对策;同时还科学地依据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作用,实施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并鼓励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有一个大的发展;注意团结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的中间阶层,同他们合作共事,最后一起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极富特色、极具创造性的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题9 :毛泽东以上的资本主义政策完全是出于什么考虑?是否只是一种缓兵之计?
2、30、40年代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肯定和相应政策,主要是从落后的中国国情出发,发展逐步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综合国力来制定的。
对于毛泽东肯定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有些学者认为毛泽东完全是或者主要是出于政治上和统战策略上的考虑,采取的不过是一种为了进攻而临时退却的缓兵之计。我认为以上观点有失偏颇。
正如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强调的: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最根本依据,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基本国情。当时党对其的估计是:现代性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农业、手工业占90%左右。依据中国这样的基本国情,要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毛泽东提出必须实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政策时,反复强调了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在《论联合政府》中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11] 在将保护民族工商业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时,他一再强调民族工商业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曾批评那种认为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的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在党的七大上他就反复强调:“要发展中国的落后经济,必须利用本国资本和外国资本。” 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到底何时开始全线进攻,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15年”。后来又说:20年后,我们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其情况即转入社会主义。论述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必然性。他说:“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也强调了要利用国内外资本主义来为中国服务的思想。
毛泽东正是基于落后的中国国情,从发展综合国力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在中国存在和发展问题的,这与建国后他明确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包括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在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为了争取和建立国际国内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废止国民党一党专制,从政治上也需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保护民族工商业,以便孤立和最后战胜蒋介石反动政府。但决不能由此认定毛泽东利用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想仅仅是一种政治策略。
第二部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资本主义理论
思考题10:掌权的无产阶级应该怎样对待与其同舟共济建立新政权的民族资产阶级呢?
一、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问题。
1、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非常复杂,要“走一条迂回的道路”。但在其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上有反复。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经济存在着盲目性、投机性、自发性,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因而提出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大发展之后,将来的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以克服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弊病。可是不发达国家是什么情况呢?拿苏联来说,尽管十月革命前1913年时工业发展占国民经济的42。1%,但是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列宁说,甚至还存在着封建性的宗法经济。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急于消灭资本主义,消灭商品、市场、货币。到1921年列宁认识到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不对的。1921年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中,指出:“回想一下我们党从1917年到1918年初所作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声明就可以发现”,“在估计可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我甚至不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
后来,列宁在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时,多次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企图在两个革命中间建筑起一道人为的万里长城,企图不用无产阶级的准备程度、无产阶级同贫农联合的程度而用其他什么东西来分开这两个革命,就是极端地歪曲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第35卷,第302页。)即他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一个从前者转入后者的过渡时期。“无论如何要有几十年的时间才行”。这是因为“革命爆发的时候,情形并不像一个人死的时候那样,只要把尸体抬出去就完事了。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尸体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朽发臭并且毒害我们”(《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第34卷,第380页。)无产阶级政党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不要操之过急。因为列宁从本国落后国情出发,认为当时还没有超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几个阶段的俄国,“向新制度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第33卷,第110页。)这些特点在大多数文明国家内是没有的。
列宁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农民人数相当可观的国家中,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采取特殊的形式,采用特殊的办法。他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就“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到‘围攻’”。“走一条迂回的道路”。以便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彻底解决“谁战胜谁”这一过渡时期的根本问题。于是提出新经济政策,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集市贸易与商品交换,通过商业,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经济,也允许发展一部分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经济,通过两种商品市场经济的斗争来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新经济政策一实施,当时党内外就到处传言说新经济政策是在耍政治手腕,是权宜之计。列宁早在1921年5月28日在《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中就写道:“党认为这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要求一切工作人员极其仔细和认真地加以执行。”(《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 版第41卷第327页)虽说列宁在1921年――1923年根据不同情况,认为新经济政策应是在“若干年内”或“几年之中”执行,尤其是在1923年他在《论合作社》中口授“新经济政策是一种进步……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 版第4卷第770页)从以上相关论述可知,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应该长期实行。如果不把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划分为若干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和解决任务的不同方法作出确切的分析,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俄国实际的正确政策,不可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可是很遗憾,在列宁逝世5年后的1930年,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斯大林提前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全面向资本主义进攻,搞农业全盘集体化,要在工商农各个领域都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急于在俄国自然、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商品市场经济还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产品计划经济,而且把计划经济绝对化,只搞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不搞指导性计划。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1939年又急于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早在1921年列宁便提出两个著名论断:1)“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2)蒸汽时代是资产阶级时代,电气时代是社会主义时代。由于计划经济集中了优势的人力、物力、财力,苏联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很快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电气化、机械化。事实说明,搞计划经济有一定的优势,但要清醒地看到,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世界正处于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可是二战后,美国带头掀起的以电子化、信息化为先导,从而出现了科技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趋势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充分暴露出苏联式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伴随着苏联科技水平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也愈难以显现出活力,造成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表现。这就是不顾本国国情盲目照搬马、恩观点必然带来的困境。
2、要战胜资产阶级,必须正确看待和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改造整个社会,“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同上第272页)而且还认为将来的社会主义要克服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弊病,应该实现产品经济、计划经济。
列宁也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决不只是推翻资产阶级或推翻地主”,而“是要保证建立秩序、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计算和监督,建立比过去更巩固更坚强的无产阶级苏维埃政权”(《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第34卷。第242页。)1919年6月,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就指出,“战胜资产阶级所需力量的最深源泉,这种胜利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只能是新的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只能是用社会主义的大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生产”。他认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又说:“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觉自愿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920年11月,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一著名公式。他指出,为了能尽快地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应该学会尊重科学,应该多向资产阶级专家和学者学习,少玩弄些行政手段。“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产阶级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列宁全集》第36卷,第6页。)
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是社会主义最完善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十月革命后,他就提出在苏维埃政权下,应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站。他说国家资本主义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形式,但是比苏俄当时大量存在的小生产状况,是一个进步,因为这不像小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那样,而是国家能够控制的经济。他说:“不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共有的东西(全民的计算和监督),就不能从俄国现时的经济情况前进一步”(《列宁选集》第3卷第546页)。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更明确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如租让制、合作制等,进一步发展生产,增加产量,同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他在著名的《论粮食税》一文中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在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了一种说法。他说,我们直到现在还常常这样议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但是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忘记了现存的各种社会经济结构的总和,而且从中抽出了两种成分来看。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还写过一个著名的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可见,列宁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懂得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没有陷入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形而上学之中。
3、剥夺剥夺者是采取强制没收还是和平赎买,取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的实际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提出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怎样实现“剥夺剥夺者”?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根据各国不同的历史特点和社会条件,采取不同的变革形式和方法。对于共产主义发展问题,他们不愿作更多的预言,而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探索和解决。那么,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呢?恩格斯在1847年撰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回答:“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也会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他当时设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之后将采取“没收”、“国营工业竞争”、“直接用纸币赎买”的办法剥夺剥夺者。马克思还说过,如果环境会使资本家和平屈服,应在赎买的条件下文明地、有组织地转到社会主义,那就要向资本家付出较高的价钱,向他们赎买,这种思想是完全可以容许的。直到恩格斯晚年即1894年11月撰写的《法德农民问题》中还谈到:“我们的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应该干脆地剥夺大土地占有者,就像剥夺工厂主一样。这一剥夺是否要用赎买来实行,这大半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时的情况……我们决不认为,赎买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容许的;马克思曾向我讲过(并且讲过好多次!)他的意见:假如我们能赎买下这整个匪帮,那对于我们最便宜不过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50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十月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列宁曾设想通过代购代销、合营制、租让制、租借制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他强调:“一方面对不文明的资本家,对那些既不肯接受任何国家资本主义,也不想实行任何妥协,继续以投机和收买贫民等方面来破坏苏维埃措施的资本家,无情地加以惩治;另一方面对文明的资本家,对那些肯接受并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能精明干练地组织真正以产品供应千百万人的大企业而对资产阶级有益的资本家谋求妥协或向他们实行赎买。”(《列宁选集》第530――53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但俄国资产阶级用怠工、关厂、直至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暴乱来反对苏维埃政权,苏维埃国家只能用暴力没收的强制手段把资本家企业收归国有。列宁尝试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俄国没能实现。
思考题:经典作家的这些理论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特点?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因还没有真正的社会实践,所以只是一种学术上的逻辑推演,只是大方向大问题的一些推断,还不够细化。是列宁把这一理论首先在实践中运用并加以发展,当然,列宁本人的理论也在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如1)从“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如2)有别于大多数文明国家,当时落后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更加复杂,对各个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将需要采取特殊的形式,采用特殊的办法。如3)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等等
另外,纵览经典作家的理论发展过程可知:从马、恩到列、斯,都犯过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只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晚年对自己的错误都有所认识和改正;而斯大林由于思想僵化并受封建专制主义影响深,至死都不认错,也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后继者也对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过渡,急于求成而积重难返,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许多困境。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一是从事实,而不是从观念出发。二是用历史的态度、发展的观点考察一切一样。经典作家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提出的是适宜任何国家的、绝对完善的金科玉律;而是要求各国按照自己的国情来因时、因地制宜地运用。
二、毛泽东的相关理论
(一)理论概况: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从肯定到彻底否定
鉴于当时生产力极端落后的状况,毛泽东认为“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1950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今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社会是需要的,有利的。……因为适应了人民的需要,改善了工人的生活。”[6]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与此同时,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戒备和警惕,随着政权的稳固和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也在逐渐提高。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草稿)》上批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7]这可以视为毛泽东改变新民主主义设想和对资本主义政策的一个信号。195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毛泽东反而批评那些不主张立即向资本主义发动进攻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同志:“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犯右倾的错误。”不久,中共中央公布了由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10月,毛泽东提出:“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6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8]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匆匆完成了三大改造。由于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过于彻底,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很快出现了吃饭难、穿衣难、行路难的问题。这种情况使毛泽东对彻底消灭资本主义问题不能不有所反思。1956年底,毛泽东在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讲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9]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本上是彻底否定
然而,反右派运动的兴起,中断了这一理性的思考,“新经济政策”也没能在中国真正推行。由于毛泽东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改变了中共八大确立的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论断,为后来“左”的错误的产生埋下隐患。1958年的人民公社规定,自留地收归集体经营,零星果树、股份基金等一两年后也变为公有,使生产关系大大变动,各种形式的私有经济遭到剿灭。这个时期,毛泽东还提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问题,认为,人民公社的建立,标志着对资产阶级法权的进一步破坏。所有制解决后,资产阶级法权制度还存在……要考虑取消薪水制,恢复供给制问题。后来城乡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可视为这种设想的尝试,反映了毛泽东试图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的途径,建立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以便实现“直接过渡”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接下来的3年困难时期的严酷现实,对毛泽东是一个大的触动,使他认识到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诸多弊端。1961年9月底,毛泽东写信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有关同志,决定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他说:我以为非走此路不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了6年之久的糊涂日子,第7年应该醒过来了吧。可惜的是,随着在土地承包问题上党内意见分歧的出现和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恶化,毛泽东头脑中阶级斗争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对资本主义的恶感也日益强烈。1962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阶级斗争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批判也逐步升级,提出“铲除资本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直至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对一切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沾边的事物都要进行彻底革命。
(二)评析:
思考题11:是什么原因使毛泽东对资本主义从肯定变化到彻底否定?
思考题12: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否过早?为什么?
1、毛泽东对资本主义从肯定到彻底否定的变化说明毛泽东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局限,也犯了“左”的错误。
苏联是第一个建成社会主义的大国,打败了法西斯国家后又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我们建国后又在贷款、物资、技术、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援助。所以这个阶段我们不能不大学苏联经验。对在建国前已突破传统的“城市中心论”、而成功地走了自己的革命道路的毛泽东来说,他不会完全照搬苏联经验,所以这个阶段又有他自己的新创造,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不采取苏联当年的排挤、没收政策,而是经过国家资本主义一种比较巧妙、比较温和、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实行逐步赎买政策,从统购统销到公私合营,“四马分肥”,即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资本家所得的占盈利的1/4,在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还发给他们年息5%的定息,共发10年。这些合情合理、逐步改造的方针政策很有中国特色,很有成效。
本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较长时间内有较大的发展,待将来实现国家工业化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在建国前夕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只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而不是规定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没有写我国的发展前途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可是到1952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除台湾及沿海部分岛屿以外国土的解放;镇压反革命、实施土改、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国内人民民主政权的稳固;随着3年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有效改造旧社会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奇迹的创造,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到国内工作上来的毛泽东产生了创造更大奇迹、争取更大成功的愿望。加上外部的强大压力(当时国际上两大阵营尖锐对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禁运封锁;苏联不赞同我国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并讥讽我们是对资本主义“采取的调情政策”,还要求我国加快向社会主义前进,否则就不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给予大力援助;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空前高涨,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加上50年代初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暴露出许多不法资本家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的“五毒”行为;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新的任务。落后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小农经济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的步子已经迈开,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这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促使毛泽东下决心提前采取向资本主义进攻的步骤。于是毛泽东提前结束了新民主主义论。
1953年他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10年到15年或更长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即当时简称的“一化三改”;又把工业化比喻为鸟的身躯,把“三改”比喻为鸟的两翼(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为一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另一翼)。本来提出总路线已是急于求成,而在贯彻执行中更加急于求成。俄国原有工业基础远比我国强(约占42%,我国只约占10%),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还用了19年(1917年――1936年),我国只用了7年(1949年――1956年),就在1956年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宣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鸟身才起动,两翼却提前飞到彼岸了。颠倒了主体和两翼的关系,片面重视社会主义改造,放松了工业化的建设;这一时的成功埋下了后来长期失误和挫折的根子。
综上所述,虽说有众多的新原因推动毛泽东从1952年起就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论,提前采取措施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虽说毛泽东本意也是想使中国早日富强;虽说毛泽东也想突破苏联模式,但由于他夸大了一些国内外情势,没能从中国极端落后的现实国情出发,没能顶住多方面压力来坚持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没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肯定资本主义积极作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过早地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否定,后在1956年虽有所反复,从毛泽东根据现实困境提出的他的“新经济政策”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已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后,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它一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二可以保留一定的竞争机制,三可以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这是毛泽东对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一种理性思考,也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宝贵的思想火花。但从1957年后则是越走越远,从而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局限,也犯了“左”的错误。
2、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思想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当然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思想认识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兴衰。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考察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思想轨迹,我们发现,当毛泽东能够客观地认识和看待资本主义,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比较符合中国实际,就能够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反之,社会主义事业则会遭受挫折和损害。例如40年代末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和取得最后胜利,建国头3年国民经济恢复奇迹的创造,都与毛泽东能够制定正确的对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政策密切相关。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的“左”的偏差和失误,都是由于在认识和政策上出现错误。1955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瓦解”,于是就有了1955年下半年开始的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在合作化高潮推动下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改造后期的一系列偏差和长时期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这些“左”的错误和偏差,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危害,这是令人痛惜的
然而,毛泽东毕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他在探索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昨日的探索是今天探索的基础和起点,今后的探索是今天探索的继续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沿着毛泽东指引的方向继续探索,在全新的历史高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以改革开放的实践实现了第二次伟大飞跃。当然,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会忘记毛泽东的艰辛开拓。
?
参考书目:
1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肖枫蓍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高放文集之二: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增订本)高放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3次印刷
3、《纵览世界风云》)高放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毛泽东选集》中的相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著
介绍一种权威观点:
▲高放先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我们应该认清资本主义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即实现了资本主义的近代或现代化,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文明成果。资本主义近代或现代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主要是实现“十化”,即:工业化、机械化、商品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知识化和大众化。可以说,生产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它第一次把个人的手工业生产劳动变成集体的劳动、机械化的劳动、社会化的劳动,使得整个社区、整个县、整个省、全国乃至世界各国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现在这种社会化已由民族化、国际化达到了全球化的高度。社会主义只有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优秀的文明成果,才能使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人类发展中的“扬弃”。
其次,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社会主义在充分继承资本主义优秀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要克服资本主义的诸多弊病。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现代化曾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但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新灾难。这种新灾难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正是在私人资本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社会化劳动的成果及劳动本身的异化。由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派生出三种阶级矛盾:第一种矛盾就是劳资之间的矛盾,即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说明资本主义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其目的并不是达到共同富裕;第二种矛盾就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要建立世界殖民体系,剥削第三世界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第三种矛盾就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要瓜分世界、统治世界,必然要互相进行争夺霸权的斗争,进而发动世界大战。
再次,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取代物。马克思正是基于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和三种阶级矛盾,提出只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克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一最深刻的“二律背反”现象。
最后,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创新物。社会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历史赋予社会主义不仅要继承、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社会制度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现代化水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显现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走向共产主义总趋势中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