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章 中国工资管理体制
与企业薪酬制度问题
?我们认为在对西方薪酬设计管理理念和
工具进行学习之前,应对我国企业薪酬
制度所依赖的工资管理体制及其沿革的
历史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
对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具有
中国本土特色的薪酬体系和制度以及其
中存在的问题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掌握:
1,中国工资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2,我国学者对中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
评价
3,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工资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1)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中国企业的工资
制度
第一阶段 (1949~ 1952年 ):供给制与旧薪金
制度并存阶段。
第二阶段 (1952~ 1956年 ),薪金分制付期。
第三阶段 (1956一 1978年 )等级薪金制时期。
建国后中国企业工资制度的主要弊病是:
建国后中国企业工资制度的主要弊病是:
第一,工资分配体制是由田家直接按劳动者
提供的个人劳动量分配,实行统一的工资
等级制度 。
第二,调整工资完全由因家统一部署;按照
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调资比例、统一的调
资幅度进行 。
弊病的关键是分配主体问题,“国家作为分
配主体取代企业主体。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
第一阶段 (1978—1983年 ),这一阶段首要任务
是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拨乱反正,重新认识按
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第二阶段 (1983—1985年),随着利改税的实施,
企业的奖金不再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
取,而是改为由企业奖励基金开支 。
第三阶段 (1985~ 1992年 ) 建立一种与经济休制
改革配套的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具体任务
是推行工费与效益挂钩的工资制度 。
这一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厂第一
次突破,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
为补充。
第四阶段 (1993—1996年 ),这一阶段我国的个
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第二次突破,即党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第五阶段 (1997—2002 年 ):这一阶段我国的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第三次突破,即党
的十五大报告在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
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卡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
合起来”。
第六阶段( 2002年至今):中共十六大使社
会主义分配理论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3.2
我国企业薪酬管理
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分析
曾湘泉认为:
①品位分类而非职位分类,员工的工资是身
份工资而非职位工资;
②资历而非能力和绩效导向;
③结构而非水平问题突出,薪酬不是建立在
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基础之上;
④几乎没有工资制度,工资等级差别很小,
不能体现职位的价值和工作绩效的差别。
姜农娟、邓冬认为:
①薪酬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或错位;
②薪酬设计有不科学之处,调查数据缺乏真实
可靠性,没有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
③薪酬支付缺乏公开性、透明性;
④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起不到
激励作用,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与个人
业绩基本没有关系;
⑤企业已有的薪酬结构很难整合,薪酬标准能
上不能下。
丁世青、李陶( 2002)认为:
①常用的技术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不能全面反映员工在
不同劳动岗位上的差别;
②薪酬较低,矛盾较突出,薪酬很难做出调整;
③工资结构不合理,等级工资标准长期不动;
④薪资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实际上形成了终身待
遇;
⑤没有建立工作分析岗位鉴定制度,使企业在考核晋级
和作业标准上无标准,难以有先进、合理的工作定
额和薪酬制度;
⑥企业决定薪酬水平的自主权扩大,劳动者争取薪酬的
力量则处于劣势。
吴维薇 (2002)从个案分析的角度提出:
①企业内部没有系统性的职位序列,缺乏
公平付薪的依据;
②薪资数据脱离了市场水平;
③薪资上升曲线背离市场竞争趋势。
3.2.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概括
1)薪酬以岗位级别而不是以职位能力
为基础,导致升职、加薪不科学
?许多企业在设计设计薪酬系统时是以岗位
级别为基础的。
?而岗位级别的高与低跟岗位对企业贡献的
大与小并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
?这种以岗位级别为基础的薪酬系统显然是
不能解决薪酬系统内部的公平性问题。
2)薪酬结构和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
( 1)我国许多企业的薪酬结构存在着多而散的问
题。很多企业的薪酬表上都能看到多达十几项的
薪酬构成:基本工资(本金)、职位工资、绩效
工资、医疗津贴、工龄津贴、生活津贴、住房津
贴、交通津贴、学历津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养老保险、书报费、洗理费等。
( 2)即使从薪酬结构内部各部分所占的比例来看
也不尽合理,一般来讲,基本工资占 50%左右,
福利与津贴占 40%左右,而绩效工资(奖金)则
只占 10%左右。这种薪酬结构平衡有余,弹性不
足,薪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 3)岗位之间收入差距小,工资的导向
作用难以体现。
?岗位重要性没有明显的区别,不同岗位
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小,这样不利于责任
大、贡献大的关键岗位的人才稳定,也
失去了岗位工资的真正内涵。
( 4)薪酬系统的激励手段单一,对用工的约束
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我国目前的薪酬制度来讲,要么与绩效没有
明显的联系,要么激励手段单一,起不到激励
的作用。
? 还有的企业为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实行了
“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增人不增资,减
人不减资”的政策,它的直接表现就是人浮于
事、劳逸不均,人力资源运用不当。
5)薪酬管理目标定位错误,与企业的发展战
略相脱节。
在薪酬管理目标的定位上普遍存在着两个错误:
一是企业本身没有建立战略和远景目标。
二是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远
景目标,但企业的薪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
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脱节。
6)薪酬管理过程不透明,企业和员工缺
乏沟通。
?薪酬管理过程的薪酬绝对保密制度,以
及薪酬设计过程中与员工缺乏有效的互
动和沟通。
?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是否具有战略导向
性和激励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
于薪酬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本章追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工资管理体制
发展的历史,目的是通过探寻我国企业工资管理体
制的发展史,使大家对当前找到存在于我国企业薪
酬制度和管理当中的问题的历史根源,抓住薪酬改
革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够把握未来我国企业薪酬管
理的发展动向。
1.我国工资管理体制经历了哪几个关键性的阶段?
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与企业薪酬制度问题
?我们认为在对西方薪酬设计管理理念和
工具进行学习之前,应对我国企业薪酬
制度所依赖的工资管理体制及其沿革的
历史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
对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具有
中国本土特色的薪酬体系和制度以及其
中存在的问题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掌握:
1,中国工资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2,我国学者对中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
评价
3,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工资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1)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中国企业的工资
制度
第一阶段 (1949~ 1952年 ):供给制与旧薪金
制度并存阶段。
第二阶段 (1952~ 1956年 ),薪金分制付期。
第三阶段 (1956一 1978年 )等级薪金制时期。
建国后中国企业工资制度的主要弊病是:
建国后中国企业工资制度的主要弊病是:
第一,工资分配体制是由田家直接按劳动者
提供的个人劳动量分配,实行统一的工资
等级制度 。
第二,调整工资完全由因家统一部署;按照
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调资比例、统一的调
资幅度进行 。
弊病的关键是分配主体问题,“国家作为分
配主体取代企业主体。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
第一阶段 (1978—1983年 ),这一阶段首要任务
是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拨乱反正,重新认识按
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第二阶段 (1983—1985年),随着利改税的实施,
企业的奖金不再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
取,而是改为由企业奖励基金开支 。
第三阶段 (1985~ 1992年 ) 建立一种与经济休制
改革配套的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具体任务
是推行工费与效益挂钩的工资制度 。
这一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厂第一
次突破,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
为补充。
第四阶段 (1993—1996年 ),这一阶段我国的个
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第二次突破,即党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第五阶段 (1997—2002 年 ):这一阶段我国的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第三次突破,即党
的十五大报告在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
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卡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
合起来”。
第六阶段( 2002年至今):中共十六大使社
会主义分配理论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3.2
我国企业薪酬管理
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分析
曾湘泉认为:
①品位分类而非职位分类,员工的工资是身
份工资而非职位工资;
②资历而非能力和绩效导向;
③结构而非水平问题突出,薪酬不是建立在
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基础之上;
④几乎没有工资制度,工资等级差别很小,
不能体现职位的价值和工作绩效的差别。
姜农娟、邓冬认为:
①薪酬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或错位;
②薪酬设计有不科学之处,调查数据缺乏真实
可靠性,没有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
③薪酬支付缺乏公开性、透明性;
④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起不到
激励作用,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与个人
业绩基本没有关系;
⑤企业已有的薪酬结构很难整合,薪酬标准能
上不能下。
丁世青、李陶( 2002)认为:
①常用的技术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不能全面反映员工在
不同劳动岗位上的差别;
②薪酬较低,矛盾较突出,薪酬很难做出调整;
③工资结构不合理,等级工资标准长期不动;
④薪资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实际上形成了终身待
遇;
⑤没有建立工作分析岗位鉴定制度,使企业在考核晋级
和作业标准上无标准,难以有先进、合理的工作定
额和薪酬制度;
⑥企业决定薪酬水平的自主权扩大,劳动者争取薪酬的
力量则处于劣势。
吴维薇 (2002)从个案分析的角度提出:
①企业内部没有系统性的职位序列,缺乏
公平付薪的依据;
②薪资数据脱离了市场水平;
③薪资上升曲线背离市场竞争趋势。
3.2.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概括
1)薪酬以岗位级别而不是以职位能力
为基础,导致升职、加薪不科学
?许多企业在设计设计薪酬系统时是以岗位
级别为基础的。
?而岗位级别的高与低跟岗位对企业贡献的
大与小并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
?这种以岗位级别为基础的薪酬系统显然是
不能解决薪酬系统内部的公平性问题。
2)薪酬结构和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
( 1)我国许多企业的薪酬结构存在着多而散的问
题。很多企业的薪酬表上都能看到多达十几项的
薪酬构成:基本工资(本金)、职位工资、绩效
工资、医疗津贴、工龄津贴、生活津贴、住房津
贴、交通津贴、学历津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养老保险、书报费、洗理费等。
( 2)即使从薪酬结构内部各部分所占的比例来看
也不尽合理,一般来讲,基本工资占 50%左右,
福利与津贴占 40%左右,而绩效工资(奖金)则
只占 10%左右。这种薪酬结构平衡有余,弹性不
足,薪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 3)岗位之间收入差距小,工资的导向
作用难以体现。
?岗位重要性没有明显的区别,不同岗位
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小,这样不利于责任
大、贡献大的关键岗位的人才稳定,也
失去了岗位工资的真正内涵。
( 4)薪酬系统的激励手段单一,对用工的约束
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我国目前的薪酬制度来讲,要么与绩效没有
明显的联系,要么激励手段单一,起不到激励
的作用。
? 还有的企业为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实行了
“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增人不增资,减
人不减资”的政策,它的直接表现就是人浮于
事、劳逸不均,人力资源运用不当。
5)薪酬管理目标定位错误,与企业的发展战
略相脱节。
在薪酬管理目标的定位上普遍存在着两个错误:
一是企业本身没有建立战略和远景目标。
二是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远
景目标,但企业的薪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
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脱节。
6)薪酬管理过程不透明,企业和员工缺
乏沟通。
?薪酬管理过程的薪酬绝对保密制度,以
及薪酬设计过程中与员工缺乏有效的互
动和沟通。
?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是否具有战略导向
性和激励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
于薪酬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本章追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工资管理体制
发展的历史,目的是通过探寻我国企业工资管理体
制的发展史,使大家对当前找到存在于我国企业薪
酬制度和管理当中的问题的历史根源,抓住薪酬改
革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够把握未来我国企业薪酬管
理的发展动向。
1.我国工资管理体制经历了哪几个关键性的阶段?
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主要问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