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本章的重点是:
了解受扭构件的分类和受扭构件开裂、破坏
机理;
掌握受扭构件的设计计算方法;
熟悉公路桥涵工程与建筑工程关于受扭构件
计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熟悉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的构造要求。
§ 5.1概述
扭转是结构承受的五种基本受力状态之一 。 在钢
筋混凝土结构中,处于纯扭矩作用的结构很少,大多数
情况下都是处于弯矩、剪力和扭矩或压力、弯矩、剪力
和扭矩共同作用下的复合受力状态。例如雨篷梁,曲梁、
吊车架、螺旋楼梯、框架边梁以及框架结构角柱、有吊
车厂房柱等均属于弯、剪、扭或压、弯、剪、扭共同作
用下的结构,如图 5-1。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扭矩作用下,根据扭矩形成的原
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平衡扭转,二是协调扭转
或称为附加扭转。
若结构的扭矩是由荷载产生的,其扭矩可根据平衡
条件求得,与构件的抗扭刚度无关,这种扭转称为平衡
扭转。例如图 5-1的雨篷梁,在雨篷板荷载的作用下 在雨篷
架中产生扭矩。由于雨篷梁、板是静定结构不会发生塑性
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因此雨篷梁承受的扭矩内力数值不
会发生变化在设计中必须采用雨篷梁的受扭承载力来平衡
和抵抗全部的扭矩。
另一类是静定结构中由于变形的协调使截面产生的扭
转 称为协调扭转或附加扭转 例如图 5-l的框架边梁 由于框
架边梁具有一定的截面扭转刚度,它将约束楼面梁的弯曲
转动,使楼面梁在与框架边梁交点的支座处产生负弯矩作
为扭矩荷载在框架边梁产生扭矩。由于框架边梁及楼面梁
作为超静定结构,边梁及楼面梁混凝土开裂后其截面扭转
刚度将发生显著变化,边梁及楼面梁将产生塑性变形内力
重分布,楼面梁支座处负弯矩值减小,而其跨内弯矩值增
大;框架边梁扭矩也随扭矩荷载减小而减小。
本章介绍的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主要是针对平衡扭转
而言的。至于协调扭转 过去常不作专门计算,而仅仅适
当增配若干构造钢筋进行处理。协调扭转目前的设计方法
有以下两种:
1.,规范, 设计法
,规范, 规定支承梁 (框架边梁 )的扭矩值宜采用考虑
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将支承梁按弹性分析所得的梁端
扭矩内力设计值进行调整,T=(1-β)T弹 。
根据国内的试验研究,若支承梁、柱为现浇的整体式
结构,梁上板为预制板时,梁端扭矩调幅系数 β不超过 0.4;若支承梁、板柱为现浇整体式结构时,结构整体较好,
现浇板通过受弯、扭的形式承受支承梁的部分弯矩,故梁
端扭矩调幅系数 β可适当增大。
§ 5.2 受扭构件的试验研究
结构根据调幅后的扭矩设计值,进行受弯、剪扭构件的承
载力计算,并满足受扭纵筋及箍筋的构造要求,可满足混凝土
裂缝宽度的限值要求。
2.零刚度设计法
是目前国外一些国家规范通常采用的设计法。假定支承梁
(框架边梁 )的截面扭转刚度为零,则框架边梁的扭矩内力值为
零,在支承架内只配置相当于开裂扭矩时所需要的受扭构造钢
筋,用以满足支承梁的延性和裂缝宽度限值的要求。
以纯扭矩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构件为例,研究纯
扭构件的受力状态及破坏特征。当结构扭矩内力较小时,截
面内的应力也很小, 其应力与应变关系处于弹性阶段 由材料
力学公式可知,在纯扭构件的正截面上仅有切应力 τ 作用 。
截 面上切应力流的分布如图 5-3a,由图可见截面形心处切
应力值等于零,截面边缘处切应力值较大,其中截面长边中
点处切应力值为最大。截面在切应力 τ 作用下,如图 5-2,
相应产生的主拉应力 σ tp与主压应力 σ cp及最大切应力 τ max
为 σtp= -σcp= τmax= τ ( 5- 1)
截面主拉应力 σtp与构件纵轴线呈 45° 角;主拉应力 σtp
与主压应力 σcp互成 90° 角。
由上式可见:纯扭构件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主拉应
力和主压应力均相等,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ft低于受剪强度
fτ=(1~ 2)ft,混凝土的受剪强度 fτ低于抗压强度 fc,则 τ /ft>
τ /fτ > τ /fc (上式为应力与材料强度比,其比值可定义为
单位强度中之应力 )其中 τ/ft比值最大,它表明混凝土的开裂
是拉应力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应引起的 (混凝土最本质的
开 裂原因是拉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 )。因此当截面
主拉应力达到混凝士抗拉强度后,结构在垂直于主拉应力
σtp作用的平面内产生与纵轴呈 45° 角的斜裂缝,如图 5-2
试验表明:无筋矩形截
面混凝土构件在扭矩作用下
首先在截面长边中点附近最
薄弱处产生一条呈 45° 角方
向的斜裂缝,然后迅速地以
螺旋形向相邻两个面延伸,
最后形成一个三面开裂一面
受压的空间扭曲破坏面,使
结构立即破坏,破坏带有突
然性,具有典型脆性破坏性
质,在混凝上受扭构件中可
沿 45° 角主拉应力方向配置螺旋钢筋,并将螺旋钢筋配置
在构件截面的边缘处,由于 45° 角方向螺旋钢筋不便于施
工,为此,通常在构件中配置纵筋和箍筋来承受主拉应力
承受扭矩作用效应。
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在扭矩作用下,混凝土开裂以前
钢筋应力是很小的,当裂缝出现后开裂混凝土退出工作,
斜截面上拉应力主要由钢筋承受,斜裂缝的倾角 α 是变化
的,结构的破坏特征主要与配筋数量有关。
⑴当混凝土受扭构件配筋数且较少时 (少筋构件 )结构
在扭矩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开裂并退出工作,混凝土承担
的拉力转移给钢筋,由于结构配置纵筋及箍筋数量很少,
钢筋应力立即达到或超过屈服点,结构立即破坏。破坏形
态和性质同无筋混凝土受扭构件,共破坏类似于受弯构件
时的少筋梁,属于脆性破坏,在工程设计中应予避免。
(2)当混凝土受扭构件按正常数量配筋时 (适筋
构件 ),结构在扭矩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开裂并退出
工作,钢筋应力增加但没有达到屈服点。随着扭矩
荷载不断增加。结构纵筋及箍筋相继达到屈服点,
进而混凝土裂缝不断开展,最后由于受压区混凝土
达到抗压强度而破坏。结构破坏时,其变形及混凝
土裂缝宽度均较大,其破坏类似于受弯构件的适筋
梁,属于延性破坏。在工程设计中应普遍应用。
⑶当混凝土受扭构件配筋数量过大或混凝土强
度等级过低时 (超筋构件 )结构破坏时纵筋及箍筋均
未达到屈服点,受压区混凝土首先达到抗压强度而
破坏。结构破坏时其变形及混凝土裂缝宽度均较小
其破坏类似于受弯构件的超筋梁 属于脆性破
坏,在工程设计中应于避免。
当混凝土受扭构件的纵筋与箍筋比率相差较
大时 (部分超筋构件 )即一种钢筋配置数量较多,
另一种钢筋配置数量较少,随着扭矩荷载的不断
增加。配筋数量较少的钢筋达到屈服点最后受压
区混凝土达到抗压强度而破坏。结构破坏时配置
数量较多的钢筋并没有达到屈服点结构具有一定
的延性性质。
试验表明:受扭构件配置钢筋不能有效地提
高受扭构件的开裂扭矩,但却能较大幅度地提高
受扭构件破坏时的极限扭矩值。
§ 5.3建筑工程中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5.3.1纯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1,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
矩形截面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用的截面形式。纯扭
构件扭曲截面计算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为结构受扭的开裂
扭矩计算,二为结构受扭的承载力计算。如果结构扭矩大于
开裂扭矩值时应按 计算 配置受扭纵筋和箍筋用以满足截面
承载力要求;同时还应满足结构 受扭构造要求 。
⑴开裂扭矩计算
结构混凝土即将出现裂缝时,由于混凝土极限拉应变很
小,因此,钢筋的应力也很小,它对结构提高开裂荷载作用
不大,在进行开裂扭矩计算时可忽略钢筋的影响。
若将混凝土视为弹性材料,纯扭构件截面上切应力
流的分布,如图 5-3a。当截面上最大切应力或最大主拉应
力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度时,结构达到混凝上即将出现裂
缝极限状态,根据材料力学公式,结构开裂扭矩值为
Tcr=βb2hft (5-2)
式中 β 值为与截面长边和短边 h/b比值有关的系数,当比
值 h/b=1~ 10时,β =0.208~0.313。
若将混凝土视为理想的弹塑性材料,当截面上最大
切应力值达到材料强度时,结构材料进人塑性阶段 由于
材料的塑性截面上切应力重新分布,如图 5-3b。当截面
上切应力全截面达到混凝上抗拉强度时,结构达到混凝
上即将出现裂缝极限状态.根据塑性力学理论,可将截
面上切应力划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切应力的合力,如
图 5-3c。
根据极限平衡条件,结构受扭开裂扭矩值为
(5-3)
实际上,混凝上既非弹性材料 又非理想的塑性材
料。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弹塑性材料、对于低强度等
级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塑性性质;对于高强度等级混
凝土,其脆性显著增大,截面上混凝土切应力不会象
理想塑性材料那样完全的应力重分布,而且混凝土应
力也不会全截面达到抗拉强度 ft因此投式 (5-2)计算的受
扭开裂扭矩值比试验值低,按式 (5-3)计算的受扭开裂
扭矩值比试验值偏高。
为实用计算方便,纯扭构件受扭开裂扭矩设计时
采用理想塑性材料截面的应力分布计算模式,但结构
受扭开裂扭矩值要适当降低。试验表明,对于低强度
等级混凝上降低系数为 0.8,对于高强度等级混凝上降
低系数近似为 0.8。为统一开裂扭矩值的计算公式,并
满足一定的可靠度要求其计算公式为
Tcr= 0,7ftWt (5-4)
式中 ft—— 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Wt—— 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对于矩形截面
Wt= b2(3h-b)/6 (5-5)
式中 b和 h分别为矩形截面的短边边长和长边边长。
(2)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如 图 5-3所示构件受扭时截面周边附近纤维的扭转变形和
应力较大,而扭转中心附近纤维的扭转变形和应力较小、如
果设想将截面中间部分挖去,即忽略该部分截面的抗扭影响
,则截面可用图 5-4c的空心杆件替代。空心杆件每个面上的受
力情况相当于一个平面桁架,纵筋为桁架的弦杆,箍筋相当
于桁架的竖杆。裂缝间混凝上相当于桁架的斜腹杆 因此,
整个构件犹如一空间行架。如前所述,斜裂缝与杆件
轴线的夹角 α 会随纵筋与箍筋的强度比值 ξ 而变化、
,规范, 关于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的计算,便是建立
在这个变角空间桁架模型的基础之上的。
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的试验结果表明,构件的抗
扭承载力由混凝土的抗扭承载力 Tc和箍筋与纵筋的抗
扭承载力 Ts,两部分构成,即
Tu=Tc+Ts (5-6)
由前述纯扭构件的空间桁架模型可以看出,混凝土的抗扭
承载力和箍筋与纵筋的抗扭承载力并非彼此完全独立的变量,
而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应将构件的抗扭承载力作为一个整体
来考虑,,规范, 采用的方法是先确定有关的基本变量 然后根
据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到抗扭承载力计算
的经验公式。
对于混凝土的抗扭承载力 Tc,可以借用 ftWt作为基本变量;而对于箍筋与纵筋的抗扭承载力 Ts,则根据空间桁架模型以
及试验数据的分析,选取箍筋的单肢配筋承载力 fyvAstl/s与截面
核心部分面积 Acor的乘积作为基本变量再用来反映纵筋与箍筋
的共同工作,于是,式 (5-6)可进一步表达为
(5-7)
式中,α 1和 α 2系数可由试验实测数据确定
为便于分析,将式 (5-7)两边同除以 ftWt, 得
以 Tu/ ftWt和 fyvAst1Acor/ (ftWts)分别为纵横坐标如图 5-5
建立无量纲坐标系并标出纯扭试件的实测抗扭承载力结
果。由回归分析可求得抗扭承载力的双直线表达式,图
中 AB和 BC两段直线。其中 B点以下的试验点一般具有适
筋构件的破坏特征,BC之间的试验点一般具有部分超配
筋构件的破坏特征。 C点以上的试验点则大都具有完全超
配筋构件的破坏特征。
?
考虑到设计应用上的方便, 规范, 采用一根略为偏低
的直线表达式,即与图中直线 A′C′相应的表达式。在式 (5-
7)。取 α1=0.35,α2=1.2。如进一步写成极限状态表达式,
则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的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5-8)
式中 T—— 扭矩设计值;
ft——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Wt—— 截面的抗扭塑性抵抗矩;
fyv—— 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5-9)
式中 Astl—— 对称布置在截面中的全部抗扭纵筋的截
面面积;
fy—— 抗扭纵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ucor—— 核芯部分的周长。 ucor=2(bcor+hcor),bcor
和 hcor分别为箍筋内 表面计算的截面核芯 部分的短边
和长边尺寸 。
ζ应满足,0.6≤ ζ≤ 1.7的条件。
Astl —— 箍筋的单肢截面面积;
s —— 箍筋的间距;
Acor—— 截面核芯部分的面积 Acor = bcor hcor;
ξ—— 抗扭纵筋与箍筋的配筋强度比,按下式计算
为了避免出现“少筋’和“完全超配筋”这两类具有脆
性破坏性质的构件,在接式 (5-8)进行抗扭承载力计算时还需
满足一定的构造要求。见 § 5.3.4
2.T形和工字形截面纯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试验表明,T形和工字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
当 b> hf,b> hf′时,结构的第一条斜裂缝出现在腹板侧面的
中部,其破坏形态和规律性与矩形截面纯扭构件相似。
如图 5-6所示,当 T形截面腹板宽度大于翼缘厚度时,如
果将其悬挑翼缘部分去掉,则可看出腹板侧面斜裂缝与其顶
面裂缝基本相连,形成不连续螺旋形斜裂缝,斜裂缝是随较
宽的腹板而独立形成,基本不受悬挑翼级存在的影响。这说
明结构受扭承载力满足腹板的完整性原则,为将 T形及工字
形截面划分数个矩形块分别进行计算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图 5-6 b> hf′时 T形截面纯扭构件 裂缝图
理论上 T形及工字形截面划分矩形块的原则是,首先满
足较宽矩形截面的完整性,即当 b> hf和 hf′ 时,腹板矩形取
b× h; 当 b≤ hf和 hf′ 时,翼缘矩形块取 b′ × hf′, b× hf。
,规范, 为了简化起见,统一按图 5-7划分矩形块。
扭矩作用。, 规范, 规定,悬挑计算长度不得超过其厚度的
3倍。
试验还表明,当 T形和工字形截面构件的扭剪比
(υv=T/Vb)不小于 0.4时,斜裂缝呈扭转的螺旋形开展,结构
试验表明:对于 T形
及工字形截面配有封闭
箍筋的翼缘,结构受扭
承载力是随着翼缘的悬
挑宽度的增加而提高,
当悬挑长度过小时 (一般
小于冀缘的厚度 ),其提
高效果不显著,当悬挑
长度过大时 翼缘与腹板
连接处整体刚度相对减
弱,翼缘扭曲变形后易
于开裂 不能承受
破坏形态是扭型破坏;当扭的比小于 0.4时,腹板两侧均是
同向倾斜的剪切斜裂缝结构破坏形态是剪型破坏、对于剪
型破坏结构 由于扭矩作用较小,翼缘处于截面受压区,因
此,翼缘中纵筋和箍筋的受扭作用不大,设计时翼缘可按
构造要求配置受扭纵筋和箍筋。
T形和工字形截面纯扭构件承受扭矩 T时 可将截面划
分为腹板、受压翼缘及受拉翼缘等三个矩形块 (图 5-7),将
总的扭矩 T按各矩形块的受扭塑性抵抗拒分配给各矩形块
承担,各矩形块承担的扭矩即为
⑴ 腹板
⑵受压器缘
⑶受拉翼缘
( 5-10)
( 5-11)
( 5-12)
式中 Wt—— 工字形截面的受扭塑性抵抗矩
Wt=Wtw+Wtf′+Wtf ;
Wtw,Wtf′, Wtf—— 分别为腹板、受压翼缘、受拉
翼缘矩形块的受扭塑性抵抗矩
按下列公式计算
( 5-13)
( 5-14)
( 5-15)
§ 5.3.2 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1,矩形截面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弯矩、剪力和扭矩作用下
其受力状态及破坏形态十分复杂,结构的破坏形
态及其承载力,与结构弯矩、剪力和扭矩的比值
,即与扭弯比 υm(υm=T/Vb)和扭剪比 υv(υv=T/Vb)有
关;还与结构的截面形状、尺寸、配筋形式、数
量和材料强度等因素有关。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
随弯矩、剪力、和扭矩比值和配筋不同,有三种
破坏类型,如图 5-9。
第 Ⅰ 类型 —— 结构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当弯矩较大
扭矩较小时 (即扭弯比较小 )扭矩产生的拉应力减少了截面
上部的弯压区钢筋压应力 如因 5-9a,结构破坏自截面下部
弯拉区受拉纵筋首先开始屈服,其破坏形态通常称为“弯
型”破坏。
第 Ⅱ 类型 —— 结构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当纵筋在截
面的顶部及底部配置较多,两侧面配置较少而截面宽高比
(b/ h)较小或作用的剪力和扭矩较大时,破坏自剪力和扭
矩所产生主拉应力相迭加的一侧面开始,而另一侧面处于
受压状态 如图 5-9b,其破坏形态通常称为“弯剪扭” 破
坏。
第 Ⅲ 类型 —— 结构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当扭矩较大
弯矩较小时 (即扭弯比较大 )截面上部弯压区在较大的扭矩
作用下,由受压转变为受拉状态,弯曲压应力减少了扭转
拉应力,相对地提高结构受扭承载力.结构破坏自纵筋面
积较小的顶部一侧开始,受压区在流截面底部 如图 5-9c,
其破坏形态通常称为“扭型”破坏。
试验表明,无扭矩作用下的弯剪构件会发生剪压式破
坏,对于弯剪扭共同作用下的构件,若剪力较大扭矩较小
时 (即扭剪比较小 ),还可能发生类似于的压式破坏的, 剪
型, 破坏。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弯扭及弯剪扭共同作用下属于空间
受力问题,按变角空间桁架模型和斜弯理论进行承载力计
算时十分繁琐,在国内大量试验研究和按变角空间桁架模
型分析的基础上, 规范, 给出弯扭及弯剪扭构件承载力的
实用计算法。
受弯扭 (M,T)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分别按受纯弯矩 (M)
和受纯扭矩 (T)计算纵筋和箍筋,然后将相应的钢筋截面
面积进行迭加,即弯扭构件的纵筋用量则由受扭 (弯矩为
M)的纵筋和受扭 (扭矩为 T)的纵筋截面面积之和,而箍筋
用量则由受扭 (扭矩为 T)箍筋所决定。
弯剪扭 (M,V,T)构件承载力计算 分别按受弯和受扭
计算的纵筋截面面积相迭加;分别按受剪和受扭计算的箍
筋截面面积相迭加。
受弯构件的纵筋用量可按纯弯 (弯矩为 M)公式进行算,受剪
和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中,应考虑了混凝土的作用 因此剪
扭承载力计算公式中 应考虑扭矩对混凝土受剪承载力和剪
力对混凝土受扭承载力的相互影响。
试验表明,若构件中同时有的力和扭矩作用,剪力的存
在会降低构件的抗扭承载力 同样,由于扭矩的存在 也会引
起构件抗剪承载力的降低,这便是剪力和扭矩的相关性。
图 5-10给出了无腹筋构件在不同扭矩与的力比值下的承
载力试验结果,图中无量纲坐标系的纵坐标为 V0/ Vc0,横
坐标为 Tc/ Tc0,这里,Vc0和 Tc0分别为无腹筋构件在单纯受
剪力或扭矩作用时的抗剪和抗扭承载力,Vc和 Tc则为同时受
剪力和扭矩作用时的抗剪和抗扭承载力。
从图中可见无腹筋构件的抗剪和抗扭承载力相关关系大
致按 1/ 4圆弧规律变化,即随着同时作用的扭矩增大。构
件的抗的承载力逐渐降低 当扭矩达到构件的抗的扭承载力
时 其抗剪承载力下降为零。反之亦然。
对于有腹筋的的扭构件其混凝土部分所提供的抗扭
承载力 Tc和抗的承载力 Vc之间,可认为也存在如图 5-11所
示
的 1/ 4弧相关关系。这时坐标系中的 Vc0和 Tc0可分别取为
抗剪承载力公式中的混凝土作用项和纯扭构件抗扭承载力
公式中的混凝土作用项,即
( 5-19)
( 5-20)
为了简化计算,,规范, 建议用图 5-11所示的三段折线关
系近似地代替 1/ 4的圆弧关系。此三段折线表明:
(1)当 Tc/ Tc0< 0,5时,取 Vc/ Vc0=1.0。或者当 Tc<
0.5Tc0 =0.175ftwt时,取 Vc=Vc0=0.07fCbh0,即此时可忽略
扭矩的影响,仅按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
行计算。
(2)当 Vc/ Vc0≤0.5时,取 Tc/ Tc0=1.0。或者当
Vc≤0.5Vc0=0.035fCbh0或 V≤0.875/(λ+1)fCbh0时,取
Tc=0.5Tc0=0.35ftwt,即此时可忽略剪力的影响,仅按纯扭
构件的受扭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
(3)当 0.5< Tc/ Tc0≤1.0或 0.5< Vc/ Vc0≤1.0时,要考虑
剪扭相关性,但以线性相关代替圆弧相关。
现将 BG上任意点 C到纵坐标轴的距离用 βt表示,即
Tc/ Tc0=βt ( a)
则 C点到横坐标轴的距离为
Vc/ Vc0= 1.5-βt ( b)
(a),b)两式也可分别写为
Tc=βtTc0 ( 5-21)
Vc=(1.5-βt)Vc0 ( 5-22)
用式 (a)等号两边分别除式 (b)等号两边,即
由此得
将式 (5-19)和式 (5-20)代人式 (d),并用实际作用的剪力
设计值与扭矩设计值之比 V/T代替公式中的 Vc/ Tc,再
近似地取 ft=0.1fc,则有
(c)
(d)
(e)
简化后得
(5-23)
根据图 5-11,当 βt> 1.0时,应取 βt=1.0;当 βt< 0.5时,则取
βt=0.5。即 βt应符合,0.5≤βt≤1.0,故称 βt为剪扭构件的混凝
土强度降低系数。因此,当需要考虑剪力和扭矩的相关性
时,应对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公式和抗纯扭承载力公式分别
按下述规定予以修正:按照式 (5-22)对抗剪承载力公式中的
混凝土作用项乘以 (1.5-βt),按照式 (5-21)对抗纯扭承载力公
式中的混凝土作用项乘以 βt。这样,矩形截面剪扭构件的承
载力计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⑴按抗剪承载力计算需要的抗剪箍筋 nAsvl/sv
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按以下公式计算
00 25.1)5.1(7.0 hs
nAfbhfV
v
s v l
yvtt ??? ?
00)5.1(1
75.1 h
s
nAfbhfV
v
s v l
yvtt ???? ??
对矩形截面独立梁,当集中荷载在支座截面中产生的
剪力占该截面总剪力 75%以上时,则改为按下式计算
式中,1.4≤ λ ≤ 3。同时,系数 β t也相应改为按下式计算
0
)1(2.01
5.1
T b h
VW tt ??? ??
(5-25)
(5-26)
(5-24)
同样应符合 0.5≤ β t≤ 1.0的要求。
t
c o rs v lyv
ttt s
AAf
WfT ?? 25.135.0 ??
(2)按抗扭承载力计算需要的抗扭箍筋 Astl/ St
构件的抗扭承载力按以下公式计算
(5-27)
式中的系数 βt应区别抗剪计算中出现的两种情
况,分别按式 (5-23)或式 (5-26)进行计算。
(3)按照迭加原则计算抗剪扭总的箍筋用量
Astl*/ s
由以上抗剪和抗扭计算分别确定所需的箍筋数
量后,还要按照迭加原则计算总的箍筋需要量。迭
加原则是指将抗剪计算所需要的箍筋用量中的单侧
箍筋用量 Astl/ Sv(如采用双肢箍筋,Astl/ Sv即为需
要量 nAstl/ Sv中的一半;如采用四肢箍筋,Astl/ Sv
即为需要量的 1/ 4)与抗扭所需的单肢箍筋用量 Astl
/ St相加,从而得到每侧箍筋总的需要量为
Astl*/ s= Astl/ Sv+ Astl/ St (5-28)
5.3.3 受扭构件计算的适用条件及构造要求
1.截面限制条件
在受扭构件计算时,为了保证结构截面尺寸及混凝土材
料强度不致过小,结构在破坏时混凝土不首先被压碎,因此
规定截面限制条件。, 规范, 在试验的基础上,对钢筋混凝
士剪扭构件,规定截面限制条件如下式,如图 5-12:
当 hw/ b≤4时
当 hw/ b≥ 6时
(5-35)
当 4< hw/ b< 6时,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式中 hw—— 截面的腹板高度,对于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
h0;对于 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
对于工字形截面取腹板净高度。
计算时如不满足式 (5-35)的要求,则需加大构件截面
尺寸,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
2.构造配筋
(1)构造配筋界限
钢筋混凝土构件承受的剪力及扭矩相当于结构混凝土
即将开裂时的力及扭矩值的界限状态称为构造配筋界限。
从理论上来说,结构处于界限状态时,由于混凝土尚未开
裂,混凝土能够承受荷载作用而不需要设置受剪及受扭钢
筋;但在设计时为了安全可靠以防止混凝土偶然开裂而丧
失承载力。按构造要求还应设置符合最小配筋率要求的钢
筋截面面积,,规范, 规定对剪扭构件构造配筋的界限如
下式,如图 5-13,
(5-36)
(2)最小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能够承受相当于素混凝土受扭构
件所能承受的极限承载力时,相应的配筋率称为受扭构件
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受扭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包括构件形筋最小配筋率及
纵筋最小配筋率。
在工程结构设计中,大多数均属于弯剪扭共同作用下
的结构,受纯扭的情况极少。, 规范, 在试验分析的基础
上规定。结构在剪扭共同作用下.结构受剪及受扭箍筋最
小配筋率为
yv
tsv
sv f
f
bs
A 28.0m i n,
m i n,???
(5-37)
Vb
T
f
f
bh
A
y
ts t l
tl 6.0
m i n,
m i n,???
(5-38)
对于结构在剪扭共同作用下 受扭纵筋的最小配筋率为
其中当 T/Vb>2时,取 T/Vb= 2。
结构设计时纵筋最小配筋率应取受弯及受扭纵筋最
小配筋率叠加值。
3.钢筋的构造要求
受扭箍筋应采用封闭式 设置在截面的周边;受扭
箍筋的弯钩搭接长度按构造规定 如图 5-14(略)所示。
受扭纵筋应对称设置于截面的周边 受扭纵筋伸入
支座长度应按充分利用强度的受拉钢筋考虑。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