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及其动力学
与新药开发
新药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满足临床预防、治疗、诊断需要;
通过改善效应强度、选择性或新的作
用机制,使安全性或有效性优于目前
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案 ;
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或药物代谢特
征, 给药更方便、更少药物相互作用。
新药研究得益于新技术
的开展和广泛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 ; 重组水蛭素、超氧
化物歧化酶;
高通量筛选技术(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techniques) ;
药物合成化学技术(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
巨大挑战、巨大风险、巨大投入
激烈的市场竞争;
昂贵的现代技术;
更加严格的注册管理和规范要求;
极高的失败率。
300million$美元,历时 10年
新药开发的过程
到 12张
新药开发的过程
Discovery:利用作用靶点资料信息,通
过合成、合理药物设计,发现新的化
学单体( chemical entities)
新药开发的过程
HTS:寻找高浓度时具有期望效应的
前导药物( lead drugs)
新药开发的过程
理化性质:确定前导药物的溶解度、
脂溶性及稳定性一有助于预测药物的
蛋白结合、组织分布、经肠道吸收特
性 ;
新药开发的过程
前导药物鉴别 (Lead identification),通过化
学合成或组合药物设计寻找一定浓度
时对靶器官 (部位细胞 )有期望活性的
具有良好理化性质的候选药物 (drug
candidates)。
新药开发的过程
In vitro:微粒体、肝细胞、组
织切片 -鉴别代谢物,评价代谢途
径和代谢速率; Caco.2细胞株 -评
价透细胞吸收;器官特异性细胞
株 -获取细胞毒性数据。
新药开发的过程
前导药物的优化 ( Lead optionization),寻
找活性强、安全的前导药物,确定毒
理研究与人类最接近的、种属的动物。
必须重申:体外有活性并不表明体有活
性;必须制成合适的制制;良好药代
动力学特征;理想作用持续时间。
1 药物代谢及其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传统方法:根据已知活性与结构的关系,在一
定结构范围内寻找具有理想活性的药物。
体外活性很强的化合物,体内无活性,或有
很强毒性;
毒性产生则可能源于毒性代谢物生成。
现代方法:综合考虑药物代谢及其动力学性质,
参考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数据,寻找
有效、安全、方便的药物。
1.1代谢与药物设计
1.hard drug 理想药物应该安全;体内代
谢过程已知;不被代谢。
无活性中间产物或活性代谢物引起的
毒性;
经胆汁或肾脏排泄,药代动力学过程
简单;
可根据肾功能预测动物与人药代动力
学性质的差异。
2.Soft drug 具有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可预知、
可调控,代谢物无无活性。
设计原则:尽可能避免氧化代谢;并利用水
解酶达到可预知、可调控的代谢。
阿曲溴铵含季铵功能基团和酯结构,于体内
经 Hofmann降解生成能胺和烯烃,或在酯酶作用
下水解。
雷米芬太尼含甲酯结构,经酯酶广泛代谢 ( 90%)
为无活性的酸性产物后经尿液排泄。
1.1代谢与药物设计
1.1 代谢与药物设计
3.代谢物比原形 更少不良反应
生物转化为灭活过程;
许多药物代谢为具有药理活性的代
谢产物;
多数代谢物经历 Ⅱ 相除,更安全。
a dozen of metabolites by o-
deethylation,
N-deacethylation and hydroxylation
processes
乙酰氨基酚,非那西汀的 O-去乙基代谢物,
止痛作用更强;而无少高缺血红蛋白血症,溶
血性贫血发生。 N-羟基 非那西汀与非那西汀的
不良反应有关。
羟基保太松,保太松对羟基活性代谢产物,
有更好消炎止痛作用;更少胃肠道反应。
吗啡,吗啡 -6-糖醛酸络合物比原形吗啡有更
强 u-阿片受体拮抗作用,有更好止痛作用;而无
吗啡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1代谢与药物设计
1.1代谢与药物设计
4.活性代谢物比原形 有更好药动学性质
许多苯二氮卓类药物可生成具有与原
形相似药理活性,但 比原形有更好药动
学性质 的代谢物。
去甲羟基安定为利眼宁、三氟甲安定
等的活性代谢物,其葡萄醛酸化作用代
谢产物较前体现药物半衰期短,从而具
有速效催眠镇静作用。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药物应该安全、有效,但不是唯一条件,
还应有良好的 药代动力学性质
半衰期太长、太短,广泛首过代谢、生
物利用度低;
40%( 77/198)胎死腹中,半途而废。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1.吸收
生理、物理、化学因素影响药物吸收
的速度和程度。
平衡脂溶性与透膜作用。膜透过性增
加,清除率增加,首过代谢广泛,生
物利用度低。脂溶性通过增加药物与
酶的亲合力影响代谢清除率。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塞康唑外用治疗皮肤、阴道霉菌感染,口服无
效。
原因:口服存在广泛首过代谢,血浆蛋白结合
高,生物利用度低。
对策:降低脂溶性及蛋白结合,增加代谢稳定
性。
化学修饰:用 1,2,4-三氮唑( triazole)取代
依咪唑( imidazole)脂溶性降低,吸收及药动
学性质良好,但有严重肝毒性,与 2,4-二氯苯
( dichlorophenyl)有关。引入 fluorine 终成
氟康唑,即有良好药动学性质,较少肝毒性。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2.前药( prodrug)
目的:改善吸收,定位释放
改善吸收,巴氨西林、氨苄青霉素肽
酯、匹氨西林)为氨苄青霉素的前药,
生物利用度由 50%提高到 98%-99%
依那普利为依那普利拉的前药,生物
利用度由 10%增至 60%
定位释放, r-谷氨酰多巴可特异性释
放 L-多巴。 L-dopa为多巴胺信使,作用于
中枢神经系统,亦作用于肾脏受体,具有扩
血管作用。大鼠腹腔注射 r-谷氨酰多巴,
在富集于肾脏的 r -谷胺酰胺转肽酶和 L-芳
胺酸脱羧酶的作用下,使肾脏多巴胺的量 5
倍于给予相同剂量的 L-多巴。
r -谷胺酰多巴可用于肾血流不佳患者。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3.分布
药物的亲酯性越强,蛋白结合率越高,
分布越广泛。
甾类激素血脑屏障透过率与氢键数密
切相关,氢键数越多,透过率越低。
亲脂性是影响大脑透过率的重要因素,
但仅在一定范围内相关。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4.半衰期
半衰期是确定给药间隔,频率的重要参数。
增加药物分布容积或降低清除率可延长半衰
期。
制成缓控释制剂或进行化学修饰可降低清
除率,延长半衰期。
缓、控释制剂, Modified,control,slow-release
preparations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化学修饰,尼非地平经历广泛首过代谢,半
衰期短,需频繁给药。在二氢吡啶二甲基侧链
连接烷氨基侧链,形成新的化合物阿莫地平,
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加,半衰期延长,而抗高血
压活性不变。
联合用药,同服抑制药代酶的药物,如环
包霉素 A+氟康唑 ;同服抑制某药排泄的药物,
如丙磺舒 +青霉素 ;制成复方制剂,primaxin
(亚胺硫霉素 +西司他汀),sinemet( L-
dopa + carbidopa)。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5.手性药物
立体异构物存在药动学和药效学量和质的差异。
Levo-dopa,左氧氟沙星等单体用于临床,仍
有 500种以消旋体方式用于临床。
发生有利的手性转化 外消旋体布洛芬于体内
发生手性转化,由无活性的 R型转化为有活性的
S-型。
增加治疗作用 吲哒克酮为( +)和( -)型异
构体混合物( 9,1),二者均有促尿酸排泄作用,
但( -)型有更强利尿作用。
1.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设计
开发新药的依据 特定组织内某种受体亚型存
在手性优势,从而可作为新药开发的依据。
人体存在两种 β -肾上腺素受体,β 1-受体主
要分布于心、肺,β 2-受体主要分布于眼。
塞吗心安两种异构体均有 β 1和 β 2活性,但
β 1受体立体选择性 R:S比却高于 β 2受体。
阻断荷兰猪心房、气管 β -受体,R:S为 1:80-1:
90,阻断兔眼 β -受体,R:S为 1,3
S型主要用于高血压,R型主要用于青光眼 。
2 代谢与药物毒性
动物与人类存在差异,结果有一定欺
骗性,不能外推于人类。
动物的药物代谢及动力学差异,有助
于解释毒性的种属差异。
伦理限制,毒性研究必须先进行动物
实验。
2.1 药物代谢的种属差异
所有哺乳动物起源于同一祖先,种属间存在
相似性、差异性;
细胞色素 P450源于 13.6亿年前的原始基因,已
发现存在 14个家族。
所有 P450家族有高度完整的氨基酸序列,但各
种属间有很大改变。
氨基酸序列微小改变可引起底物特异性的显
著差异。
异构酶存在种族差异,药物代谢速率及模式
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而酶结构的不同,不同种
属动物对诱导剂、抑制剂和激素的反应不同。
2.1 药物代谢的种属差异
1.氧化作用和络合作用的种属差异
氯沙坦代谢存在种属差异
鼠,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单羟基化或氧化代谢
产物 ;
猴,发生葡萄醛酸络合反应,生成葡萄醛酸络
合物 ;
人,以某一途径为主,同时生成氧化和醛酸化
产物,
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代谢与药物性质和动
物有关
鼠:以葡萄糖醛酸化作用为主,硫酸化作用次
之;
狗、人:则以硫酸化作用为主;
2.1 药物代谢的种属差异
2.酶抑作用的种属差异
竞争酶活性中心;
与酶发生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酶结构自身破坏;
同似物的竞争作用。
以竞争抑制作用最普遍。竞争力取决
于底物 Km值;抑制剂解离常数;酶周围
抑制剂浓度。
2.1 药物代谢的种属差异
3.性别双态性
生长激素的性别双态性分泌调节肝细胞
色素 P450的表达。
与性别有关的药物代谢差异存在于鼠、
狗、人、猴等。氯氮卓的清除率男性高
于女性,地西泮和去甲地西泮则相反。
与性别有关的药物代谢的差异与月经周
期性激素及口服避孕药有关。
2.2种属与组织特异性
1.种属特异性毒性
乙酰氨基酚毒性与活性代谢物数量及肝脏
GSH数量有关。但乙酰氨基酚 rats体内半衰
期比 mice长 2-3倍。 200-300mg/kg可引起
mice肝毒性,rats则要 > 1500mg/kg。
血浆乙酰氨基酚及其葡萄糖醛酸、硫酸络
合物浓度与毒性缺乏相关性。
给予苯巴比妥,rats,mice半衰期很小改
变,但肝毒性增加。
2.2种属与组织特异性
正常代谢能力:乙酰氨基酚治疗剂量时,
主要代谢产物与葡糖醛酸形成络合物,很少被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谢,耐受性良好;过
量时 (单剂 10-15g),超过其正常代谢能力,N-
OH代谢物不可逆地使肝细胞蛋白质发生乙酰化、
芳香化和酰化作用。
GSH解毒能力:毒性代谢物由细胞内 GSH解
毒,过量时 GSH储备耗竭,解毒功能饱和。饮
酒或接受苯巴比妥治疗者,毒性代谢物生成增
加。
2.2 种属与组织特异性
2.部位特异性毒性
2-萘胺,4-氨基联苯膀胱癌的主要诱因,
2-氨基 -1-甲基 -6-苯基咪唑( 4,5,6)
吡啶于肝内转化为 N-OH-N-糖苷代谢物,经胆
汁排泄进入小肠后在细菌 β -糖苷酶作用下释
出致癌物羟胺,引起结肠癌。
肾脏富含 r-谷胺酰转肽酶。溴苯 → 2-溴 -
( 2-glutathion-S-yl)氢醌 → 2-溴 -(2-
cystein-S-yl) 氢醌 → 肾毒性。
2.3立体选择性和毒性
3.立体选择性毒性
药效动力学,由特异性酶或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决定;
药代动力学,由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决定。
对映体存在药效和药动学差异,而存在立体选择性毒
性。
环磷酰胺:磷原子上有一个手性中心,临床以外消旋
体应用。 R- ( -)型对鼠 ADJ/PC6细胞治疗指数为 S-
( +)型的 2倍。
巴比妥类:后效应从轻度震颤到癫痫发作。 S-( +)
引起广泛震颤,R-( -)型较少震颤作用,主要用于麻
醉前给药。
3 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与药物开发
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药物吸收的离体研究
蛋白结合的离体研究
3.1 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目的:确定代谢途径;鉴别药代酶;发现药物相互
作用
方法:利用动物、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及生物分
析、分子生物学技术
优点: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活体药物代谢模式;有
助于预测某些相互作用;有助于选择进行毒
理研究的种属动物。
不足:有一定局限性;肝脏切片,介质与细胞接触
不充分;细胞分离、培养过程中酶活性发生
改变。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1.确定代谢途径
研究方法
酮体酚:鼠肝细胞氧化作用;兔肝细胞
氧化作用,葡萄糖醛酸化作用,硫酸化作
用;人肝细胞还原作用,葡萄糖醛酸化作
用,硫酸化作用。
联苯:人、狗,而非鼠,肝细胞研究氧
化作用和络合作用比肝切片研究低。肝细
胞在培养 24h内,细胞色素 P450酶含量丢失
明显。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药物或底物浓度
药物(底物)浓度不同,代谢途径可
能发生改变。
安定:治疗浓度( 2-4uM) N-甲基化
作用为主要代谢途径;
高于 100uM,3-羟基化作用为主要代
谢途径。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2.鉴别药代酶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抗体、探针底物的开发利用,
使药代酶实现了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体内、体外特
异同功酶的分离、纯化、鉴别成为可能。
研究方法,运用微粒体选择性抑制剂;
阐述以 cDNA矢量系统为基础的催化活性;
酶标志物与某种活性的相关性;
微粒体催化活性的免疫抑制作用;
纯化酶异构体的催化活性。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药物代谢存在立体选择性
华法林,6-17-羟基代谢具有立体选择性。
人,S-型 [CYP2C9] S-7-羟基华法林(大
量) + S-6-羟基华法林(少量);
R-型 [CYP1A2和 CYP2C19]R-6-羟基华法林
+ R-7-羟基华法林;
美芬妥因,4' -羟基化作用有立体选择性,
鼠,R-型 4‘ -羟基化速率为 S-型的 2-3倍。
S-型 CYP2C11,R-型 CYP3A1/2
人,S-型 CYP2C9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抑制剂浓度影响药物代谢
奎尼丁 CYP2D6抑制剂,2-10uM浓度时,
对丁呋心安 1' -羟基化有最大抑制作用。
大于 20uM,对 CYP3A4产生抑制作用,抑
制睾酮( testosterone)的 6β -羟基化
作用。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3.预测药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基础:代谢为大多数药物的主要消
除途径,许多药物竞争同一酶系。
危险药物:抗凝剂、抗抑郁剂、心血管药物小
治疗指数的药物。
特非那定经 CYP3A4代谢;酮康唑为 CYP3A4强抑
制剂,合用可引起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预测原则:联合用药的可能性;治疗窗的大小;
多种药物竞争同一酶 /酶系,而该酶 /酶系参与的
代谢反应为主要消除途径。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抑制剂和底物浓度决定抑制速率
Vmax最大速率; Km常数; S底物浓度; I抑制剂
浓度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一般情况下,治疗剂量范围内代谢反
应符合线性动力学,S/Km可忽略,但抗
病毒,抗肿瘤药物 S/Km比 I/Ki更相关。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华法林 +依诺沙星
华法林以对映体形式存在,S-型比 R-
型作用强;
S-型 CYP2C9 S-7-羟基华法林;
R-型 CYP1A2和 CYP2C19 R-6-羟基华
法 林;
依诺沙星使 R-型消除降低,但不影响S-型;不影响华法林的低凝血酶原效应
3.1药物代谢的离体研究
4.预测清除率( in vivo)
利用离体研究数据、信息预测活体代谢困难、
存在争议,但有效、常用。
乙氧基苯甲酰胺 → 水杨酰胺
Vmax Km
鼠肝微粒体 (vitro)3.46uM/min/Kg 0.378mM
二室模型( vivo) 3.77uM/min/Kg 0.192mM
3.2 药物吸收的离体研究
侯选药的主要标准之一;采用动物或离体系统;定量、
定性吸收过程
1,离体研究吸收数据外延
经肠吸收方式,1)透细胞作用:药物以被动和主动
转运方式经壁细胞进入循环为主要途径。 2)细胞旁路
作用:药物经壁细胞间隙进入循环受分子大小,立体构
型影响。
二磷酸盐生物利用度低(阿仑磷酸盐 0.7%,帕米磷酸
盐 0.3%,clodranate 1-2%)。
脂溶性低,透细胞作用差,主要经细胞旁路途径吸收
3.2 药物吸收的离体研究
2,动物吸收数据外延
影响因素:通透性:与药物亲脂性,分子
大小,pKa有关较小种属差异,生物膜相似。
胃肠道转运时间;
肠肝代谢;
首过代谢:吲哚那韦 狗、猴、鼠生物利用
度分别为 72%,19%和 24%。与猴、鼠广泛代谢
有关。
3.3蛋白结合的离体研究
药物作用强度与持续时间,与作用
部位游离药物的浓度有关。
1.离体 /活体蛋白结合研究
平衡透析法、动力透析法、超滤法、
超离心法、筛析色谱法
CSF/血清比值可用于预测活体药物蛋
白结合率。
3.3 蛋白结合的离体研究
苯妥英钠 去甲氯丙咪嗪
In vitro CSF/血清 0.155 0.035
in vivo 0.183 0.028
药物穿过血脑屏障作用非主动转运,例外 。
Enprofylline Theophylline
vitro 0.53 0.095
vivo 0.51 0.36
代谢物与蛋白结合且与原形有竞争作用时,例外 。
多唑胺存在于红细胞,90%以上代谢物为 N-去甲基代
谢物,与原形有相同活性,均与红细胞结合。
in vitro:全血含 30μM 多唑胺,红细胞 /血浆浓度比
为 200。大鼠 25mg/Kg iv,红细胞 /血浆浓度比低于 10%。
3.3 蛋白结合的离体研究
2.血浆和组织蛋白结合
Vp血浆体积 ;Vt组织体积 ;fp血浆游离
分数 ;ft组织游离分数 ; Vd与 fp成正比,
与 ft成反比。
3.3 蛋白结合的离体研究
Vt远大于 Vp,故 ft对 Vf的影响大于 fp
组织:完整器官,组织切片,组织匀浆
优点:直接
不足:处理过程改变结合特性
3.3 蛋白结合的离体研究
3.蛋白结合置换作用
人血浆含 60种蛋白,白蛋白与大多数药物
结合,含量为 650μM, α 1酸性糖蛋白为 10-
30μM 。
高药物浓度、低蛋白浓度 in vitro 结合
率高,活体不然。
消炎痛,in vitro 100μM 显著降低华法
林蛋白结合,in vivo 0.08-1.0μM, 无临床
意义
4 个体变异
从市场角度,对大多数患者有效的
剂量为理想剂量。
注意:大多数而不是全部。
4.1 药代动力学变异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变异
1.吸收变异
生物利用度高,变异程度低,反之则高。
与剂型、胃肠道生理状态及首过代谢有
关 ;
与胃排空时间,肠蠕动性有关 ;影响速
率、吸收程度
4.1 药代动力学变异
与饮食有关 ;成分: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
食增加茶碱和氨基比林代谢。
数量:阿莫西林,250ml水送服生物利用度增加。
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 高脂肪饮食增加亲脂
性药物吸收。
* 健康志愿者标准饮食所得吸收数据;
* 疾病则使吸收过程更复杂。
心得安 游离血浓度肝病 22ng/ml,健康人体
7.5ng/ml,生物利用度肝病 54%,健康人体 35%
4.1药代动力学变异
2.蛋白结合变异
药物:蛋白亲和力
个体:蛋白的质和量
量,疾病、感染性疾病、心机梗塞、恶性肿瘤、肾病
α 1酸性蛋白含量增加。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肾衰竭、
恶性病变、脓毒症由正常个体的 35mg/ml降为 10mg/ml。
质,结构改变,大剂量乙酰水杨酸使血清蛋白发生乙酰
化,从而使结合部位结构改变。
氰酸盐,修饰( carbamylate)白蛋白分子精氨酸残
基,降低尿毒症患者酸性药物蛋白结合。
4.1药代动力学变异
3.排泄变异
代谢、肝、肾排泄;头孢他定主要经肾排泄,
与肾病患者肌酐清除率线性相关;
靛青绿经胆汁排泄,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相关。
重吸收 ;亲脂性药物重吸收广泛,尿流、尿液
pH影响重吸收。
尿 pH4,5-8.5对弱酸、弱碱性药物影响大。
水杨酸 pH从 5升至 8,水杨酸肾排泄增加 8倍 。
4.2 药物代谢的遗传药理学
酶活性、含量由基因或基因产物调节;
进化和环境因素导致人群发生基因变
异 ;
药代酶基因变异引起酶活性改变、消
失,药物代谢速率改变,药理效应增
强或减弱。
4.2 药物代谢的遗传药理学
1.氧化作用多态性 CYP2D6,CYP2C19
2.乙酰化作用多态性 NAT
3.S-甲基化作用( TMT,hiomethyltransferase)
(TPMT thiopurinemethyltransferase)
Sulfhydryl drug
4.非典型丁酰胆碱酯酶 标准剂量显示异常肌松
作用
遗传多态性可引起许多麻烦,但并不能左右一
个新药取舍,综合评价其临床效应相关性,决定
go/no go
结 论
新药开发十分复杂,涉及多部门、多学科,
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极为重要。
用于人体之前,必须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
代谢性质进行广泛的动物和体外研究,但新
药用于人类仍应十分谨慎、小心。
药物代谢酶系存在种属差异和生理特点的相
似性,对这种相似和差异机制的认真鉴别和
评价分析,可保证根据动物数据预测人的代
谢模式和行为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