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单项体育 (体育保健学)教案 第一次课:1-2学时 理论部分 (一)体育保健学概论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它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及人体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适应。 学习保育保健学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以达到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防治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 体育保健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上述基础理论及卫生学等有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监督和指导;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研究伤病后的训练以及多种疾病的体育康复的手段与方法。 体育保健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运动按摩和医疗体育等几个部分。 体育卫生:阐明人体卫生、精神卫生、环境卫生、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营养卫生以及儿童、女子以及中老年人体育卫生等。 医务监督:阐明人体形态和机能检查、测定的方法、指标与评定;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的医务监督;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运动损伤:阐明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运动损伤的急救、病理与处理;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治疗及预防。 运动按摩:阐明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在运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常用穴位和穴位按摩法。 医疗体育:阐明医疗体育的原理、一般伤病后的体疗方法、体疗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意义在于掌握体育保健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自己在体育专业学习期间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以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水平。 学习体育保健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正确树立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影响结构。 正确树立有机体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人体各部分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的。体育锻炼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来共同完成的,这一观点在运动性伤病与医务监督等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正确树立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统一的观点,运用相关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改善运动环境,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促进身体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 人体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以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以肌肉为收缩动力所进行的各种位移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具有“双向效应”的适应性变化,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危害人体健康。正确分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内在联系,才可能正确指导人们从事符合其生理规律的体育运动。 (二)体育与健康概念 1.何为健康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健康”的解释各不相同。过去,人们总认为无病痛即健康。殊不知,即使没有任何躯体上的疾病,在生活中还会有烦恼,抑郁等不良的存在。长久以来,“没病就是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和“人的命天注定”的宿命论仍在社会人群中普遍存在,健康教育的生命任务之一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新的健康观。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躯体、精神和社会诸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大大超越了疾病的范畴,将人的健康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关系密切联系起来。躯体健康就是身体强壮、没有病伤。精神健康,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社会健康较难以理解,它有三个层次,一是个人对社会环境适应良好;二是要为家庭、他人、社区和全社会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三是要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去实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因此,从积极的健康观出发,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追求健康,都应对个人、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承担责任。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重申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并进一步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把对健康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健康不仅是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发达,民族昌盛的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维护和促进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护人员的事情,而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便是人们经常说的“大卫生观”。 面向未来,国际卫生机构和医学专家相继提出跨世纪卫生工作和人类健康新的认识和理论。1994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执委会提出了“健康新地平线”战略来迎接21世纪。明确提出,未来医学和卫生工作的侧重点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并且必须将重点放到有利于健康的工作上,作为人类发展的一部分。 2.健康的组成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指出。所谓健康,就是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方面的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而言,上述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1)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指一个人除了没有高度治疗的身体疾病外,还应有余力应付意义的挑战,并有足够的能力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另外,生理健康主要还体现在形体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牙齿洁白,睡眠良好等。你若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采取科学锻炼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积极科学的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的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能使人延年益寿。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且他还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情感认识、接受、表达、独立行为以及应付日常各种应急挑战的能力等。心理健康包括情绪健康和思维健康。情绪健康是指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神充沛。它涉及到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它是以情绪的稳定性为主要标志,主要是指个体能从容不迫应付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的能力;思维健康是指人们根据实际情况,认识世界,乐于承担责任,作出挑战反应,能面向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采取理性策略的能力。 (3)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指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作贡献,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善、美、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这种能力可使人更有自信感和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能使人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3.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许多因素相约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健康人的机体机能和其生活,工作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影响人的健康。根据健康的整体观念,现代医学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结为四大类,即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1)生物学因素 从古代到本世纪初,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失常等。这些致病微生物和遗传因素称为生物性致病因素。在社区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民族、性别,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染性,遗传危险性等,也是影响该社区健康水平的生物学因素。例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和依赖远远大于其他人群。 (2)环境因素 人生活于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所有人类健康问题与环境有关。自然环境恶劣,营养匮乏,卫生条件差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流行。社会环境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城市,在农村大力开展推行改水改厕,就是致力于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文明、健康、清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促进作用已越来越多的为实践所证实。 (3)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是卫生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了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保健手段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过程。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利用对人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的原因。如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习惯是致使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率不断进高的危险因素。1992年WHO估计,从全球看,生活方式原因导致疾病,发达国家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40~50%。 总之,对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在与环境的相互协调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和社会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对健康与疾病因果的关系的认识是健康观念的更新,是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认识基础。 (三)体质概述 体质作为人体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工作)能力、运动能力的特质基础。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表现在如下所示的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结构状况:体格、体型;身体姿势;生长发育。 2.生理机能:脉搏;血压;肺活量。 3.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运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爬、涉水等)。 4.心理发育、发展水平:本体感知能力;个性、意志等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5.适应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免疫能力。 一个人的体质强弱,是由身体形态和结构状况、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和发展水平、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的。因此,在进行体质检测和评价时,必须注意体质的综合性特点,以及检测和评价的多指标性质。 技术实践部分 1.讲解示范走的姿势要领:上体正直稍前倾,伸髋,向正前方顶膝,全掌着地,重心前移至前半掌,向后挺伸膝,前半掌蹬离地面,手臂自然前后摆动。重心平稳,两脚基本走在一条直线上。 2.走的练习 集体前行,一横排前行,单人行走。 纠正:内外八字脚,左右晃动,左右摆臂,重心留后、重心下沉、蹬伸不充分等问题。 3.计时1000m走, 4.课外作业: ①看《体育与健康教程》P173-178 ②分析1000米走成绩,将自己体力分类并记录。 ③用《心理健康综合测量指标》作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第三次课交) 第二次课:3-4学时 理论部分 (一)经络与穴位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总结、积累归纳上升而成的系统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就发现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刺激手上的合谷穴,可影响到头、面、鼻、喉,刺激内关穴,可影响到心脏和血管,刺激小腿的足三里穴,可影响到胃肠等。祖国医学把这种内在联系的途径叫做“经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是主干,分布于深部;络是分支,犹如网张,分布较浅,联络周身,无处不到。它们内属脏腑,外络支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腧(即穴位)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的功能。经络的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的功能,主要通过腧穴的反应来体现的。刺激一定的穴位,就可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调节脏腑,运行气血的功能,激发体内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经络以穴位为据点,腧穴以经络为通路,两者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经络尤如公共汽车的一条路线,腧穴则为其路线上的一个车站。 (二)十四经脉的名称与相互关系 经络包括的范围很广,但其体表与内脏联系的经络,主要有十二条,称十二经脉(或称十二正经),加上任脉和督脉称十四经脉,这是经络的主体。十二经脉中每一条联系一个脏(或腑),即心、肝、脾、肺、肾、心包六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左右)各一条。与心相连的叫心经,与胃相连的叫胃经(其它类推)。分布上肢的叫手经,分布下肢的叫足经。连属脏运行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桡缘的称太阴经,中间的称厥阴经,尺缘的称少阴经);连属腑运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桡缘的称阳明经,中间的称少阳经,尺缘的称太阳经)。脏阴经与腑阳经,相互间有络脉相联系,互为里表,有着对立的关系。如上肢内侧桡缘的手太阴肺经与外侧桡缘(相对)的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两经相通,故临床上肺、咽喉、鼻的病症,经常取大肠经上的合谷穴来治疗。十二经脉的名称及表里关系。任脉、督脉同源于胞宫(子宫),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躯干前腹中线和背后正中线。脏阴经分别与任脉相交连通,腑阳经分别与督脉相交连通。所以,任脉、督脉与十二经脉及脏腑关系密切。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表里关系 部位 脏经(内侧、属里、为阴) 腑经(外侧、属表、为阳)  前 手经 中 后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前 足经 中 后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三)十四经脉的体表循行及主要穴位和作用 1.分支规律 (1)阴经循行于腹面及四肢内侧。 (2)阳经循行于背面及四肢外侧。 (3)表里经脉在四肢内外侧相对循行。 2.走向规律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2)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4)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任、督二脉均起于会阴,循腹、背正中线。由下往上行。如举起手来,除督脉外,阴经均从下往上行,阳经均从上向下行。 3.经穴手指比量法 (1)拇指法:以拇指指关关节的横经表示一寸,多用于取四肢穴位的直寸。 (2)中指法:以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的纹头间的距离表示一寸,多用于四肢的直寸及背部的横寸。 (3)二指法:以食中二指的横径表示1.5寸。多用于躯干,肢体部位。 (4)四指法:四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指横纹处为准线,四指的横径表示3寸。多用于躯干及四肢部位。 4.头面部主要穴位和作用 ①百会:位于后发际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与脑正中线交点)。主治头痛、头晕、脱肛、子宫下垂、中风不语、精神病、高血压。 ②人中:位于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主治惊风、口眼歪斜、急性腰扭伤、精神病、中暑、休克、虚脱。 ③承浆:位于颏唇沟正中。主治面神经麻痹、牙关闭、牙痛、三叉神经痛、颈项强痛。 ④迎香:位于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主治鼻炎、鼻塞、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⑤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⑥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 ⑦风池: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即颈后大筋外侧凹陷处。主治偏头痛、感冒、神经衰弱、精神病、近视、高血压。 技术实践部分 头部自我保健按摩法: 1.十指梳头 取坐或立位均可。先把双手十指弯曲成耙子状,将十指尖端贴在前发际;然后向上推,经头顶一直推到后发际。如此反复20-30次,应每日早晚各做一回。 2.搓掌浴面 取坐或立位,先将两手掌相对,搓热后,左手贴左脸,右手贴右脸,从前额沿中线(眼鼻)下行至下颌,再向外绕行,上颊车、耳前、鬓角,回到前额,上颊车、耳前、鬓角,回到前额,如此为1次,共可擦摩10-20次。也可以反方向擦摩。宜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3.熨日转晴 双手相摩擦,掌心搓热后,双眼紧闭,掌心对准敷于其上,无温热感后,反复再做,至少三次;然后用力睁开眼睛,眼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7圈,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7圈,最后闭目养神片刻,再睁开眼睛。 4.擦鼻迎香 拇指与示指成“八字”形,其余3指屈曲,拇指找抵于颌下,两手示指贴在鼻翼两侧,上下来回擦动10-15次,或以发热为度,向上擦到鼻根,向下擦到鼻孔两侧,一上一下为1次。 5.搓耳益聪 取坐或立位,头微前俯。先用双手手掌捂住两侧耳孔,然后向前搓动使耳轮向前卷合盖住耳孔,随即向后搓命耳轮还原。如此往返搓动20-30次或以发热为度。每日做2-3次。 6.鸣鼓清脑 取坐或立位均可。双手掌心紧贴在两侧耳孔上,两手的中间3个手指轻轻叩击头后枕骨36次,可听到“咚咚”声响。接着双手掌心按住两侧耳孔,四指紧按头后枕骨部不动,两掌骤然抬离,此时听到“嘭”一声轻响,如此重复10次。最后双手用示指(或中指)插入耳孔,转动3-5次后骤然将手指拨出,此时也听到“嘭”一声轻响,如此重复3-5次。 7.彭漱咽津 闭口,口中如含物。然后用腮和舌做漱口动作36次。做漱口动作时,唾液腺分泌增加,待唾液充满口内时,宜分3次慢慢下咽。初练彭漱法时可能唾液不多,但坚持每天锻炼后就会逐渐增多。 8.叩击固齿 口轻闭,上下门牙相互轻轻叩击36次,然后两侧上下磨牙再用力叩击36次,最后再分三口将津液咽下。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课外作业: 1.每天做一至两次,并记录头部感觉。 2.走的练习,20′—30′,每天1-2次。 第三次课:5-6学时 理论部分 (一)肩颈部主要穴位和作用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热病、外感、疟疾、项强、背肩病、支气管炎、哮喘、瘫痪、癫痫、精神病、落枕。 2.肩井: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主治项强、头痛、落枕、肩背痛、乳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子宫出血。 3.肩髃:位于肩峰下方,肩关节外展时呈凹陷中。主治肩臂痛、偏瘫、上肢麻痹。 4.肩髎:位于肩峰外下方,肩髃穴后1寸许凹陷中。主治肩臂酸痛、肩关节障碍。 5.肩外俞: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肩背冷痛、颈项强痛、上肢麻痛。 6.肩中俞:位于大椎穴旁开2寸。主治肩背冷痛、颈项疼痛、咳嗽、气喘、视物不清。 (二)上肢主要穴位和作用 1.曲尺:位于屈肘,当时横纹外侧头。主治肘臂肿痛、偏瘫、发热、高血压、荨麻疹、甲状腺肿大。 2.内关:位于腕横纹2寸,当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心悸、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精神病。 3.劳宫:位于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间所对的掌心点。主治精神病、心悸、中暑、呕吐、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4.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结合部与虎口边缘联线中点处。主治头痛、牙痛、咽喉痛、目赤、耳鸣、耳聋、面神经麻木、外感发热、上肢关节痛、上肢偏瘫、神经衰弱。 (三)胸腹部 1.气海:位于脐下1.5寸。主治遗精、阳萎、痛经、腹泻、月经不调、神衰。 2.神厥:位于肚脐正中。主治腹痛、腹泻、肠炎、水肿、脱肛。 3.中脘:位于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消化不良、高血压、神衰、精神病。 4.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两乳连线中点。主治咳嗽、哮喘、胸闷、胸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肋间神经痛。 5.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喘咳、失语、支气管炎、咽炎、流涎。 6.中府:位于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喘、胸闷、胸痛、肩背痛。 (四)腰背部主要穴位和作用 1.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腰痛、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腹泻、头痛、耳鸣。 2.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肾炎、腰痛、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神衰。 (五)下肢主要穴位和作用 1.承扶:位于臂下横纹中央。主治腰痛痛、坐骨神经痛、痔疮、便秘、闭尿。 2.委中:位于腘横纹中。主治腰痛、膝关节屈伸不利、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 3.承山:位于腓肠肌两侧肌腹之间凹陷中的顶端。主治腰腿痛、腹泻、腓肠肌痉挛。 4.三阴交: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失眠、遗尿、尿潴留、梦遗、失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高血压。 5.涌泉:位于足底前1/3后2/3交界处。主治头顶痛、偏头痛、高血压、小儿发热、小儿抽搐、昏迷中暑、脑溢血、失眠、吐泻、癔病。 6.足三里:位于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脊一横指处。主治胃炎、溃疡、腹泻、腹胀、便秘、消化不良、高血压、偏瘫、神衰。 技术实践部分: 肩颈部保健按摩: (1)拿捏法:受术者坐位或俯卧位,术者站其侧,先双手分别拿捏两侧肩部肩井穴;再以一手扶患者头部,另一手食指或中指与拇指相对分置于两侧风池穴用力向前拿捏,进而拿捏颈后部肌筋。拿捏要有节律性。 (2)按揉弹拨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站其则,一手扶头,一手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以颈部三条线的肌筋,从上向下,反复按揉并横向弹拨。三线是:风府——大椎(项韧带,棘突正中线);天柱——大杼(竖脊肌斜方肌),翳风——缺盆(胸锁乳突肌一线)。 (3)拿肩井法:坐位或俯卧位,术者站在受术者后面,以双手拇指掌侧,置受术者两肩的斜方肌后,余四指置于肩前面,双手同时着力拿提肩井穴,或左右交替拿提之,反复拿提5-10次。提拿前可以指腹点按肩井穴1-2min。 (4)按肩胛内缘法:受术者俯卧位,微挺胸,上肢后仰,术者以拇指指端先置于肩胛内上缘肩中俞穴处着力点按,然后沿肩胛内缘逐步下移,连续点按,直至肩胛下角。反复数次。 (5)掌推肩胛法:受术者坐位或俯卧位,双手叉腰,上臂后伸,术后站或坐其侧,以一手固定受术者肩部,另一手用掌根部自肩胛内上缘肩中俞穴,沿肩胛骨的脊柱缘,向外下方斜推至腋中线止,反复操作5-10次。 (6)叩击法:术者双手五指并拢,屈曲成空拳,以腕关节的一起一落带动双拳,交替着力叩击颈肩部,反复1min左右。 课外作业: 1.头部自我按摩 2.走的练习 3.下次课前给三人以上作颈肩部保健按摩 第四次课:7-8学时 理论部分 有氧代谢运动 (一)有氧代谢运动的价值 体育锻炼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而关键环节应该是提高心肺功能和心血管的输氧能力,这对增进健康至关重要。 耐力运动对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心血管系统载荷及输送氧的能力,以及组织的有氧代谢利用氧的能力有显著的训练作用。因此,有氧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有生理学的、生化学的、心理学的及社会学的多方面的运动效果。有氧运动是恒常运动。所谓恒常运动也称稳定运动,是人体活动时的一种功能状态。这种运动强度的运动刺激使各种生理功能惰性逐渐被克服,呼吸、循环功能提高,人体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体内不发生乳酸堆积,心率、输出量和肺通气量等保持稳定状态,因此持续运动时间长,安全性高,脂肪消耗的多,提高最大摄氧量和无氧性作业阈值、改善有氧能力等。简明地说,恒常运动是持续5分钟以上尚有余力的运动,而非恒常运动是5分钟以内便疲倦了的运动。 (二)超量恢复原理 人体对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刺激有个适应过程,一般分为负荷、恢复和超量恢复三个阶段。在负荷阶段能量物质被大量消耗,物质代谢产物(乳酸、尿素等)被蓄积起来,人体机能能力下降,产生疲劳。停止运动后,到了恢复和超量恢复阶段,机体环境(热、酸碱和水)恢复平衡,肌肉内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得到补充,并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如果在超量恢复阶段内再进行下一次超负荷锻炼,肌肉物质和肌力就会逐步积累起来,就会逐步提高机体能力和训练水平。一般来说,超量恢复常在运动后1~2天内出现。 (三)全面身心健康概念 库珀博士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与研究,创造性的揭示了保持人体全面身心健康的奥秘。他认为这主要是保持人体生理、心理平衡。人体每天需要一定量的营养以保证细胞生长和代谢的需求;需要适当时间的休息,以放松与工作造成的疲劳;还需要适当的体力活动,以保持肌肉、筋骨和内脏器官的功能。而有氧代谢运动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最在效、最科学的运动方式。运动锻炼固然重要,但还应注意保持理想体重、合理膳食、戒烟及控制饮酒等。 (四)按率心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 1.年龄减算法 运动适宜心率=180(或170)-年龄 如果60岁以上或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则用170减年龄。此法是用于身体健康的人。 2.美国学者根据运动时心率和强度相关关系提出如下标准 心率16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是80%; 心率14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是70%; 心率12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是60%; 心率11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是50%; 国内外科研成果表明,最适宜的锻炼强度在65-75%,即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间。日本池上教授认为,运动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血压、血液、尿和心电图等指标均无明变化,健身不大;心率为14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接近并达到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为150次/分时心脏每搏输出量最大、健身效果最好;心率在160-170次/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但也未出现更好的健身效果;心率达到180次/分时,体内免疫蛋白减少,易感染疾病,并易产生疲劳或运动作病。因此,运动最佳心率范围如下: 男15-20岁(女10-15岁):160-170次/分; 男21-30岁(女16-25岁):150-160次/分; 男31-40岁(女26-35岁):140-150次/分; 男41-50岁(女36-45岁):130-140次/分; 男51-60岁(女46-55岁):120-130次/分; 男60岁以上(女55岁):100-120次/分; 体力年龄性别运动强度与心率的关系 运动 强度 % 100% 80% 60% 40% 20%   负荷强度 最大强度 强度 中等度 轻度   运动的大致目标 运动强度的极限值 中老年人增进健康应在此范围内持续运动 初学者可以此水平运动 这种程度算不上为运动  体 力 年 龄 组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10~ 20~ 30~ 40~ 50~ 60~ 70~ 202 195 188 181 175 168 161 195 186 175 165 155 146 136 174 168 162 157 152 146 141 168 161 152 144 136 127 121 146 141 137 133 129 125 121 141 136 129 123 117 112 106 117 114 111 108 106 103 100 114 110 106 102 98 94 90 88 87 86 84 83 82 80 87 85 83 81 79 77 75  运动感觉 非常费力 很费力 慢跑程度 轻松运动 很轻松   (五)运动时间 指每次持续运动的时间,由于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乘积决定运动量,因此,即使等量的运动量,因运动目的不同而有运动强度和时间不同的处方。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以强度小而时间长的处方效果好(中老年人),对于青少年来说以短时间的激烈运动反复多次的处方,对增进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据研究每次进行20-60分钟的耐力性运动是比较适宜的。从运动生理来说,5分钟是全身耐力运动所需的最短时间,60分钟对于坚持坚持正常工作的人是最大限度的时间,库珀研究认为,心率达到150次/分以上时,最少持续5分钟即可开始收到效果,如果心率在150次/分以下,那就需要5分钟以上才会有效果。 一次必要的运动时间,也是根据运动强度、运动频度、运动目的、年龄及身体条件等而不同,不能一概而定。这要看某种强度的刺激对呼吸、循环功能,从运动开始到达恒常运动所需的时间。为了给予呼吸、循环系统有效的刺激,使各种生理功能充分发动起来,达到恒常运动的时间轻运动时为5分钟左右,强运动时需3分钟左右。由此可见,5分钟内的运动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刺激还是不充分的。因此,在达到恒常生活以后需要继续运动一些时间,这样合计运动时间则为10分钟以上。再加上准备活动及整理活动至少需要5-8分钟,所以,实际所需要的时间为15-20分钟。这是比较可观的最低限度。 一般可在持续有氧运动20-60分钟范围内,按运动强度及身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便是运动处方的要点。每周锻炼几次为好?有人研究观察到: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摄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锻炼次数增加到5次以上时的提高就很小;而每周锻炼少于2次时,通常不引起改变。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率。但由于运动效应和蓄积作用,间隔不宜超过3天。作为一般健身保健或出于退休和疗养条件者,坚持每天锻炼一次当然更好。 关于必要的运动频度,据日本池上晴夫的研究结果是:一周运动一次时,运动效果不蓄积,肌肉痛和疲劳每次都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且易发生伤害事故;一周运动2次,疼痛和疲劳减轻,效果一点一点蓄积,但不显著;一周运动3次,基本上是隔日运动,不仅效果可充分蓄积,也不产生疲劳,如果增加频率为每周4次或5次,效果也相应提高。 (六)有氧代谢运动方法 1990年4月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对健康成人发展并保持心肺于肌肉素质的运动量的建议,是以184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的。他们认为,效果取决于锻炼的次数、运动强度、持续时间、活动形式及锻炼者的身体素质水平,很值得参考。 1.锻炼次数:每周3-5次。 2.运动强度:60%-90%最大心率,50-80%最大摄氧量或最大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的60%-90%+安静心率。 3.运动持续时间:20-60分钟的有氧运动。若运动强度较低,则持续时间应长此,反之则短此。 4.活动形式(即运动种类):任何使用大肌肉群,能持续进行的运动,并应具有节律性和有氧性,如步行、慢跑、自行车、越野滑雪、游泳、滑冰、跳绳、登楼梯以及各种耐力性游戏活动。 5.力量锻炼:能充分发展和保持去脂体重(瘦体重)的中强度的力量锻炼,是成人健身锻炼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每周至少应锻炼2次(天)。每次采用包括较大肌群的练习8-10组,每组练习重复8-12次。训练活动应是动力性、向心性、有节奏的。锻炼计划中应包含柔韧性练习及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技术实践部分: 一、健身跑的技术:原地前后摆臂,向前向上顶膝、抬大腿、小腿放松,脚尖落地滚动至前半掌、全掌。前半掌蹬地、伸踝、膝、髋。 1.原地前后摆臂。 2.原地走至跑、手腿配合。 3.400m跑,体会动作。 二、健身跑的呼吸方法: 1.充分呼、充分吸,口鼻并用呼吸练习。 2.原地跑配合,2步或3步,一呼一吸练习。 3.女生400米、男生800米跑,体会动作与呼吸方法、节奏。 课外作业:除前作业外,练习健身跑的技术与呼吸方法,每天女生800米以上,男生1200以上。 第五次课:9-10学时 理论部分 一、疲劳的消除 (一)运动性疲劳的表现 运动性疲劳大体上可分为肌肉疲劳、神经疲劳和内脏疲劳3类。肌肉疲劳时,肌力下降,肌肉收缩速度和放松速度减慢,收缩时间比正常时延长4-5倍,放松时间延长可达12倍,严重影响肌肉的快速、协调动作。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可能是由于机械负荷使肌纤维发生细小损伤、乳酸等代谢产物的积累和水分的积蓄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神经疲劳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等。此时,大脑皮层其他部位及皮层下中枢功能亢进,膝跳反射发生改变,脑干及小脑功能低下,动作协调性受到了破坏。内脏疲劳多表现为呼吸和心脏的疲劳,呼吸肌疲劳使呼吸变浅变快,气体交换能力下降。心脏疲劳时,心肌收缩力量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电图发生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同时,各内脏器官、肌肉和血液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促进疲劳的发生。因此,疲劳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 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有各种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时机体内能量物质(ATP、CP和糖元)消耗过多。 (2)肌肉活动时释放出来的酸性物质,如乳酸、二氧化碳、丙酮酸等来不及消除,在体内积累过多。 (3)体内各种物质失去平衡,造成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4)中枢神经系统因高度的紧张活动而造成的功能下降。 (5)食物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以及某些无机盐。 (三)判断疲劳的简易办法 疲劳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疲劳。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学生或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如疲乏、头痛、腿痛、心悸、恶心等)和某些外部表现(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注意力等)来判断疲劳的程度。有时也可测定某些生理指标以作判断疲劳程度的依据。 疲劳程度的标志 内容 轻度疲劳 中度疲劳 非常疲劳  自我感觉 无任何不舒服 疲乏、腿痛、心悸 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这些征象保持相当久  面色 稍红 相当红 十分红或苍白,有时呈紫蓝色  排汗量 不多 甚多,特别是肩带部分 非常多,尤其是整个躯干部分。在颞部及汗衫和衬衣上可出现白色盐迹  呼吸 中等度加快 显著加快 显著加快,并且表浅(其中有少数深呼吸出现),有时呼吸节律紊乱  动作 步态轻稳 步伐摇摆不稳 摇摆现象显著,在行进时掉队,出现不协调动作  注意力 比较好,能正确执行指标 执行口令不准确,改变方向时发生错误 执行口令缓慢,只有大声口令才能接受   (四)消除疲劳的方法 坚持合理的生活制度 它包括规定并遵守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条件,注意饮食卫生,克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嗜好等。睡眠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青少年和成人运动员每天要分别保证有10小时与8-9小时的睡眠时间。在大运动量训练或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要创造安静、空气鹇、卧具清洁卫生的睡眠环境。 2.合理安排膳食 合理营养是消除疲劳和提高抗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急性疲劳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夏季或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量给运动员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3.物理疗法 运动后进行按摩、温水浴或局部热敷,可以促进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加速致疲劳物质的排除。温水浴的水温以42℃±2℃为最适宜,沐浴时间一般为10-15min,最长不超过20min,每天不要超过两次。局部热敷的温度以47℃-48℃为宜。在运动前,对负荷量较大的部位作10分钟的热敷,可推迟运动中出现疲劳的时间。 4.药物 除维生素B1、B6和C外,中药黄芪、刺五加、参三七等,都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和补气壮筋的作用,对促进疲劳的消除也有一定的效果。对疲劳征象明显、持续时间又稍长的运动员,也可使用维生素B12、三磷酸腺苷等。 5.积极性休息 在紧张的比赛或大运动量训练后,应在舒适、幽雅的环境中休息,如在海滨公园内散步、听音乐、欣赏戏居和参观旅游等,对消除因体力消耗和精神紧张所引起的疲劳,具有特别良好的作用。 此外,采用氧和阴离子吸入等,对加快消除疲劳也有一定的效果。 二、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的内容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两个方面。 主观感觉 1.一般感觉 它是人体功能状况,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的反映。身体健康的人,总是精力充沛、活泼愉快的。但在患病或过度训练时,就会感到精神萎靡不振,软弱无力,倦怠或容易激动等。在进行记录时,若精力充沛,活泼愉快,则可记为“良好”;若精神萎靡不振,软弱无力,倦怠或易激动时,则可记为“不好”;若精神状况一般,但又未出现上述不良现象时,则可记为“平常”。 2.运动心情 运动心情与精神状况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心情愉快、乐意参加运动的人,若出现对运动不感兴趣,表示冷淡或厌倦,则可能是教学、训练方法不当或疲劳的表示,也可能是过度训练的早期征象。根据个人的运动心情,分别记录为很想训练、愿意训练、不想训练、冷淡或厌倦等。 3.不良感觉 在剧烈运动或比赛后,由于机体疲劳,多数人都有肌肉酸痛、四肢无力等不良感觉,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经过适当的休息后,这些现象很快消失,训练水平越高,这些现象消失得越快。但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除了出现上述现象外,还有头痛、头晕、恶心、气喘、胸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时,则表示运动量过头或健康状况不良。在记录时应写清具体感觉。 4.睡眠 经常参加运动的人,睡眠应该是良好的,表现在入睡快、睡得熟、少梦或无梦,醒后精神抖擞、精力充沛。如果出现失眠、屡醒、多梦或嗜睡,次日清晨精神不振,则应检查教学训练的方法和运动量是否适当。记录时可分别填写良好、一般、入睡迟、易醒、多梦、失眠等。 5.食欲 体育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较多,所以经常参加运动的人,一般食欲都较好。但运动刚结束后立即进餐,则食欲较差。如果在正常进食时间内,出现食欲减退、容易口渴等现象时,可能与过度训练或健康状况不良有关。记录时可按食欲程度的不同,填写良好、平常、减退或厌食等。 6.排汗量 发汗是人体蒸发散热的一种方式。运动时人体排汗量的多寡。常与运动负荷、训练水平、饮水量、气温、气湿、风速及衣着有关。如果其他因素相同,人体的排汗量将随运动负荷的加大南昌增多,又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当饮水量增加、气温增高、空气湿度加大时,排汗量也会相应增多。在适宜的外界条件和运动负荷下,若出现大量排汗,甚至发生夜间盗汗等反常现象时,则可能是近期内运动负荷过大或身体功能状态不良、健康状况下降的反应。训练良好的运动员,在同样条件下又重新现大量排汗的现象,则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象。记录时应根据排汗量的多寡,填写为汗量平常、减少、增多、面部或汗衫上有盐迹或盗汗等。 (二)客观检查 1.脉率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安静时的脉率较慢。脉率与训练水平有关,一般经过半年训练后可下降3-4次/min,经过一年训练后呆下降5-8次/min。这主要是通过系统训练,使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迷走神经张力盯对占优势的结果。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尤其是参加耐力项目训练的运动员,常出现心动徐缓,这是系统训练后的良好反应。在训练水平提高或下降时,脉率也可发生相应改变。 在自我医务监督中,常用清晨卧位脉率来评定训练水平和身体功能状况。据调查,清晨卧位脉率若逐渐下降或不变,即说明功能反应良好,训练有潜力;若每分钟增加12次以上,说明机体反应不良,可能与睡眠不好或患病等悄况有关,必须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在排除其他原因后,清晨卧位脉率经常保持较快的水平,则可能与过度训练有关。此外,清晨脉率与自我感觉之间也有一定关系。有人调查,当早晨脉率每10 s增加1次时,有20%的人自我感觉不良;若每10s增加2次时,有40%的人自我感觉不良;若每10 s增加3次时,有60%的人自我感觉不良。如发现脉搏节律不齐或停跳现象时,必须做进一步检查。 在测量清晨卧位脉率时,一般记录10 s内的脉搏次数,但需求其稳定值,即连续两次测量的数值是一样,否则重测;也可测量30s内的脉搏次数,然后再计算出每分钟的脉率数。 在自我监督中,检查脉率变化的规律时,还必须注意年龄、性别差异和体温状况。一般人的心率,男性为60—80次/min,女性为70—90次/min,正常值为60—100次/min。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婴儿120—140次/min,5岁为80—90次/min,14岁为70—80次/min。脉率与呼吸频率之比为4:1。脉率与体温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体温每升高1℃,脉率约增加8~12次/min。 2.体重 每次运动后,体重常会下降,运动强度越大,运动持续的时间越长,则体重下降的幅度也越大。 当参加系统的体育运动后,体重变化的情况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的体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机体失去过多的水分和脂肪的结果。这个阶段一般持续3—4周,在此阶段内,体重一般下降2—3 kg,即相当于自身总重量的3%—4%,对体型较胖或参加系统训练前较少活动者,体重下降的幅度还要小些。进入第2阶段时,体重处于稳定。在此期间,运动后减轻的体重在1—2天内得到完全恢复,这个阶段持续5—6周以上。以后进入第3阶段,即因肌肉等组织的逐渐发达,体重有所增加,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在进行自我监督时,每周可测量体重1—2次,每次测量应在一天的同一时间内(最好是早晨)进行。若条件允许,要做到空腹、排空大小便、女性穿短裤背心及男性穿短裤。此外,还可测定运动前后的体重变化,以观察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如果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并伴有其他异常征象时,可能是过度训练或患有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儿童少年的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倘若体重增加缓慢并与年龄不相称,甚至体重下降时,应查明原因。 3.运动成绩 坚持进行合理训练,运动成绩能逐渐提高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动作的协调性好。如果照常训练而成绩没有提高甚至下降,运作协调性破坏,熟练的动作不能完成,则可能是功能状况不良的反映或是早期过度训练。记录时,若动作协调性良好,运动成绩基本保持原有水平为“一般”;动作协调性破坏,运动成绩下降为“不良”。 自我监督指标的选用,应因人而异。一般学生所采用的指标可以少一些,参加大运动量训练的运动员可多些。每天训练的运动员应每天做记录,不是每天都训练的运动员,在运动的当天和次日的早晨做简要记录,也可与训练日记结合进行。自我监督卡要认真填写。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保健人员应定期审查学生或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记录材料。对健康和发育不良的学生或近期内健康状况和功能状况下降的运动员审查记录材料的次数要多些,若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 常用的自我监督表(卡)有两种(表5—3、表5—4);女子还应填写月经卡(见女子体育卫生)。 技术实践部分 一、测试12分钟健身跑(参考中农社、邓编183页评价标准)自测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二、差生测健身走1600米 课外作业:同前 第六次课:11-12学时 理论部分 常见运动性病症 (一)运动性腹痛 腹痛是运动员运动中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并时常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时发生。这种直接由运动引起的腹部疼痛称为运动中腹痛。主要见于中长跑、竞走、马拉松、自行车、篮球等运动项目。以右上腹痛为多见。 1、病因与发病机理 运动性腹痛的发生和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训练水平,运动前准备活动情况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往往是运动中腹痛的原因。有关发病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肝脾淤血 肝脾淤血的发生原因主要是运动员准备活动不够,心脏机能水平低下以及运动中呼吸动作的协调性较差等: 如果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够,影响了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活动,使之无法承担运动时所应承担的较大运动负荷.尤其是循环系统功能的低下,心肌收缩力较弱,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腔静脉压增高,从而造成肝脾瘀血肿胀,结果增加了肝脾被膜张力,使被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而产生上腹部疼痛: 运动中呼吸动作的不协调,呼吸急促而表浅.可使胸内压上升,影响腔静脉回流,同样可造成肝脾瘀血: (2)胃肠道痉挛或胃肠功能紊乱 运动时胃肠道痉挛,使胃肠壁及肠系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而产生腹痛,凡饭后过早参加运动,运动前吃得过饱,喝得过多。 空腹运动以及运动前吃丁易产气或难消化的食物,都可能因机械刺激胃肠道引起腹痛。 同时,运动时尤其在剧烈运动时,大量血液从腹腔内转移到了骨骼肌,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加上代谢产物的刺激,更容易引起胃肠道的痉挛和功能紊乱。 (3)呼吸肌痉挛 运动过程中若未能注意调整好呼吸节奏,呼吸急促、表浅,可使得肋间肌、膈肌等呼吸肌收缩活动紊乱,严重者出现痉挛性收缩,进而引起腹痛:此外,准备活动的不充分或不做准备活动,也会影响呼吸肌的活动机能状态,造成呼吸肌缺氧,从而使腹痛加剧。由此产生的腹痛,当呼吸加深时,疼痛明显。 (4)腹腔脏器病变 腹腔脏器病变,如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胆道疾病、消化道溃疡、炎症及胸部病变等是运动中腹痛的潜在因素,运动可使病变器官受牵扯、震动等刺激而诱发腹痛。 2、症状与体征 运动性腹痛的发生和运动有直接关系,疼痛程度和运动负荷大小、运动强度密切相关。在小运动负荷和低强度运动时,腹痛往往不明显,而当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增加时,腹痛则随之而加剧。 腹痛的部位,视病变脏器所在之处而不同。肝脏淤血肿胀,胆道疾病为右上腹痛;脾脏淤血肿大为左上腹痛;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多为中上腹痛;阑尾炎、髂腰肌痉挛时右下腹痛;宿便刺激引起肠痉挛为左下腹痛;呼吸肌痉挛则季肋部痛。 腹痛的性质因腹痛原因的不同而异。直接由运动引起的,多数为钝痛、胀痛、腹腔脏器有病变者,则多锐痛、牵扯痛、钻顶样痛及阵发性绞痛等。 3、处理 运动中出现腹痛,可适当减慢速度,及时调整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协调好呼吸运动,同时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或弯腰跑一段,做几次深呼吸,疼痛可得到缓解。如上述处理效果不理想,则应停止运动,口服解痉药(阿托品、654—2),点掐穴位(内关、足三里)或请医生处理。 4、预防 加强全面训练,以提高人体生理机能。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合理安排膳食,运动前不宜饱餐或过多饮水。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注意呼吸和动作的协调性。中长跑中合理分配速度。对各种疾病引起的腹痛,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活动。 (二)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俗称抽筋。运动过程中肌肉痉挛最易发生在小腿腓肠肌,其次为足底部的屈趾肌。 1、病因与发病机理 (1)低温刺激 在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于低温环境中运动、训练、肌肉可因低温寒冷的刺激而兴奋性增高,以至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发生痉挛。多见于游泳时受到冷水刺激,以及冬季户外活动时受到了冷空气的刺激: (2)电解质的过多丢失 维持肌肉的应激性是电解质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体内电解质的平衡维持了正常的肌肉兴奋性。当在运动中大量出汗,如高温环境中运动或长时间剧烈运动时或运动员急性减体重,使体内的电解质(Ca++、Na+、C1-)随汗液大量流失,造成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肌肉痉挛。 (3)肌肉的收缩频率过快 紧张剧烈的运动,肌肉呈连续过快地收缩而放松不够(放松时间过短),因此可破坏肌肉收缩、舒张的协调性,使肌肉发生强直收缩引起痉挛,如在短跑、自行车运动中常可出现这种情况。 (4)肌肉损伤 运动所致肌肉损伤的结果,是Ca++进入细胞,使细胞内Ca++增多,从而造成肌纤维收缩失控,引起了局部肌肉痉挛。同时,损伤性疼痛亦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痉挛。 2、症状与体征 痉挛的肌肉疼痛难忍,触之僵硬,邻近关节因疼痛会出现暂时性功能障碍。 3、处理 牵引痉挛的肌肉是常用的缓解办法,例如:小腿腓肠肌痉挛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缓慢用力地将足部背伸;屈拇、屈趾肌痉挛时,则将足和足趾用力背伸:牵引过程中注意用力宜缓,切忌暴力,以防肌肉拉伤;同时,可配合局部按摩(如按压、揉、揉捏)、点穴(如承山、委中)等措施,有助于痉挛的迅速缓解。 在游泳时若发生了肌肉痉挛,首先自己不要惊慌,可先深吸一口气后仰浮于水面,然后采用同样方法对痉挛的肌肉进行牵引:例如:腓肠肌、足趾痉挛时,用同侧手掌压在痉挛侧髌骨上,另一侧手握住痉挛侧足趾,在促使膝关节伸直的同时,缓慢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可连续重复;大腿肌肉痉挛时,可先弯曲痉挛侧膝关节,然后双手抱住小腿用力使之向大腿靠近,再用力向前伸直。上肢肌肉痉挛,可做反复用力屈伸肘关节及用力握拳、张开等动作。待肌肉的痉挛得以缓解后,不要再继续游泳,应上岸休息,并注意保暖、对症治疗。如果自己未能掌握自救方法,应立即呼救。 4、预防 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冬季运动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运动注意及时补充水、盐、维生素Bl。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游泳时若水温较低,时间不要过长。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在运动前适当按摩。 (三)中暑 中暑是因高热环境或较长时间烈日暴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1、病因与发病机理 正常情况下,人体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体温于37℃左右:在运动、训练等情况下,体内代谢过程加快.产热量增加,体热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以及呼吸等方式散发于外界,以保持体温的正常。当气温超过了皮肤温度(约32℃—35℃)时,或环境中有热辐射源,或空气中温度高且通风不良时,皮肤不仅散热困难,反而会从外界受热,从而造成体内热量积蓄引起中暑。 中暑多发生在炎热的夏季里进行中长跑、马拉松跑、竞走、足球等运动项目时。在运动时,由于身体疲劳、机能低下、缺水、缺盐,更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有以下四种类型: (1)中暑衰竭 运动中排汗量显著增加。气温愈高、运动强度愈大,出汗愈多。如果此时不及时补充水分、矿物质等,可导致体内脱水、失盐、血液浓缩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上外周血管扩张,血容量更显不足,最终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2)中暑痉挛 运动中因出汗过多而大量补充水分,盐的补充则相对不足,体液中盐的浓度降低,从而使肌肉的兴奋性提高,于是肌肉发生痉挛。 (3)日射病 在烈日下运动,不注意保护头部(未戴帽子),使头部直接受到烈日暴晒,脑部温度上升为40℃-42℃,造成脑组织损伤、充血和水肿,而体温不升高。 (4)中暑高热 在高温环境下的大强度运动,体内产热过多,皮肤来不及迅速散热,或空气中湿度高,通风不良,影响了机体散热,造成体内热积蓄过多,体温迅速升高: 2、症状与体征 按病情的轻重分: (1)先兆中暑 为中暑最初表现。主要表现为运动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 由于对先兆中暑未及时采取措施所致。除前述表现外尚有下列症候群之一:体温在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征象;因大量出汗表现出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3)重症中暑 除有轻症中暑表现外,伴有昏厥、痉挛、高热(>40℃),皮肤干燥、无汗。可分四种类型: ①中暑衰竭 表现为外周循环衰竭的症状,如皮肤苍白、湿冷、软弱无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浅促,有昏厥或意识模糊,体温无明显波动。 ②中暑痉挛 四肢无力,肌肉痉挛疼痛,负荷较重的四肢肌肉最易出现痉挛。体温大多正常。 ③日射病 表现出强烈的机体反应。患者感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及烦躁不安。重者昏迷、惊厥。体温多正常。 ④中暑高热 大量出汗后很快无汗,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42℃以上,并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等症状。重者血压降低、神志逐渐模糊,以至于心功能不全及肝、肾、肺、脑功能受损而死亡: 3、处理 (1)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 迅速将患者脱离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给予清凉饮料、淡盐水、十滴水、人丹、解暑片或藿香正气丸等,患者可很快恢复。 (2)重症中暑 速将患者移至荫凉通风处,取平卧位,予以必要的针对性处理。 ①中暑衰竭 及时补充水分,扩充血容量,纠正循环衰竭。 ②中暑痉挛 给予含盐饮料或生理盐水,并牵引痉挛肌肉。 ③日射病 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以降温。 ④中暑高热 在及时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补充水、盐。 对有昏迷等较重症状的患者,除进行急救处理(针刺、点掐人中、涌泉、足三里)外,应迅速请医生或急送医院抢救。 4、预防 在夏季或烈日下运动,要加强个人防护,着装应宽松、透气、色浅,戴好防护帽,并事先备好清热、解暑饮料和急救药品。合理安排好运动训练时间,延长午休时间,避开烈日高温。室内运动要有通风设备、降温设备。身体患病、疲劳或体力不济时,不宜参加运动。 (四)晕厥 晕厥是由于脑部一时性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突然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多是因局部血管因素造成了普遍的暂时性脑缺血并伴有脑干网状结构血流的减少所致。表现为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出冷汗,进而出现意识丧失。一般数秒钟内便可恢复,少数人在数小时后清醒。其他异常体征不明显。 运动造成一时性脑部供血不足的原因不一。较多见于运动员精神过于紧张及情绪波动较大时,如初次参加大赛前表现出的心情过分激动等。这是因神经反射使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了广泛性小血管扩张,继而血压下降,脑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导致晕厥。其次,如站立时间过长或下蹲后突然站起及从卧位转为立位时,可因血管神经调节功能失调或血管中交感神经的紧张性较低,使下肢血管收缩的反身过程缓慢,加之血液本身的重力作用,致使血液淤滞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造成脑部一时性缺血。这种反应在举重运动员深吸气后憋气使劲推举杠铃时也常出现,这主要是由于吸气后憋气用力使胸腔及肺内压显著增高,影响了腔静脉回流;同时该动作结束后胸内压的突然降低,心脑暂时性的氧、血供给不足,而进一步使血液积聚于大血管中,延迟了正常回流而导致晕厥。运动员疾跑后突然停止跑步出现的晕厥称之为重力性休克,这和下肢血管突然失去了肌肉收缩对它们产生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使得大量血液淤滞于下肢,减少了回心血量有关。重力性休克多见于短跑、中长跑及自行车、竞走、滑雪等运动,以训练水平及身体素质较差的青少年运动员为多见。 处理 病情较轻者,只要保持安静平卧位,注意保暖,并予以必要的对症处理,口服镇静剂,吃容易消化的食物等。对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保持安静,取端坐位,给氧吸人及点掐内关、足三里穴;有昏迷者可加点人中、百会、涌泉等穴;若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必须立即就地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同时速请医生以作进一步处理;出现晕厥的病人,要平卧休息,保暖防寒,松解束带及领、袖,给氧吸人,或点掐人中、百会、涌泉等穴,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神志不清者严禁进食,意识不能迅速恢复者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预防 过度紧张的预防,首先在于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其次,在训练和比赛中,应结合身体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患病期间,可暂停训练,积极治疗并注意休息。伤病初愈者,要注意逐渐增加运动量。凡在重大比赛和大强度训练前均应作全面深入的体格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史、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患者或有家族病吏者应禁止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此外,饭后要休息2—3 h再进行运动和比赛。 (五)低血糖症 血糖是葡萄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亦是细胞.尤其是脑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正常生理情况下的空腹血糖浓度是相对恒定的,一般维持在80mg%—120mg%之间。若血糖浓度低于55mg%,便会出现一系列症状,称低血糖症。当血糖低于10mg%时会出现深度昏迷,称之为低血糖性休克:运动中低血糖症的发生,多见于长跑、超长跑、长距离滑雪及自行车运动等项运动比赛过程中或结束后: 1、病因与发病机理 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消耗了体内的大量血糖,运动强度是影响运动中糖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增加,进入肌细胞的葡萄糖量亦增加,因而提高了糖氧化速度。当运动强度达到最大吸氧量时,运动中听需能量完全由糖供给。自行车、马拉松和超长距离跑等运动项目如不在途中增加糖的摄入,可使体内糖贮备耗竭。运动前食物摄入不足,体内糖原储存不足,运动中又没有及时补充糖的消耗:训练或比赛前补充了大量血糖:随着大量的葡萄糖在短时间内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迅速提高,刺激了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很快便引起了血糖浓度的下降,出现“回跃性低血糖症”。精神过于紧张,强烈的情绪波动以及患病、饥饿等情况,干扰了中枢神经系统糖代谢调节机制,使迷走神经易于兴奋,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了低血糖发生。 2、症状与体征 低血糖症是一个综合症,虽病因不同,但在共同的临床症状。当发生低血糖时,首先出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脑功能障碍的症状;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糖原储备极少,并呈结合状态,不利进行氧化利用,脑细胞需直接从血糖不断取得营养,获得能量,因此大脑对低血糖极为敏感。症状轻者,有明显的饥饿感及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神志模糊,思维、语言迟钝,步态不稳,视物不清,甚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易怒、肌肉颤动,以至昏迷。体检时可见脉搏细速、呼吸短促、瞳孔扩大、四肢湿冷,血糖浓度下降至40mg%—50mg%以下。 3、处理 本症确诊后,轻者平卧休息。口服温热糖水或少量含糖流质饮食,症状短时间便可消除;症状较重或出现昏迷者,应迅速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100m1,一般即可纠正低血糖及消除症状-若病情仍不缓解,可继续予以5%—10%葡萄糖液静脉点滴,同时点掐人中、涌泉、合谷等穴,配合双下肢按摩,并迅速请医生前来处理。 4、预防 平时训练水平低、缺乏锻炼、身体机能差及空腹饥饿者,不可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如马拉松、自行车、长距离跑等项目。运动或比赛前要进食一定量的高糖饮食,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还需适量补充含糖饮料;儿童少年运动员由于体内肌糖原、肝糖原储备较少,加之代谢旺盛,运动前和运动中尤应注意补充糖类,以防止低血糖症的发生。 (六)游泳性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的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耳部疾病。游泳性中耳炎是游泳时细菌随水进入中耳而引起的中耳炎症。 1、病因与发病机理 在游泳过程中,游泳场所水质不清洁使被污染的水源进入了外耳道,并在外耳道潴留时间较长,将鼓膜浸软,使耳部产生不适感。此时若受机械刺激,鼓膜极易破损,水中病菌便会趁机入侵中耳引起炎症。游泳时呛水,水从咽部的咽鼓管进人中耳亦可引起中耳感染:特别是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如流感等疾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疾病未愈就下水游泳,水中致病菌更易乘虚而入,进入咽鼓管,并蔓延、扩散至中耳。在鼓膜破裂;穿孔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下水游泳,细菌则可直接入侵中耳。 2、症状与体征 耳部症状常见的是耳内剧烈疼痛,多为刺痛,伴有听力减退、耳鸣及耳后乳突部的明显压痛。如果发生了鼓膜穿孔,则可见有黄色脓液自外耳道流出。早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随病程进展进入化脓期,便可出现寒颤、发热、全身无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鼓膜穿孔后,全身症状和耳部症状均明显减轻: 急性中耳炎如不及时、彻底根治,常可转变为慢性中耳炎:此时,表现为症状反复发作,长时期或间歇性流脓,并有程度不同的听力障碍。严重者有剧烈头痛、眩晕等,还会出现慢性乳突炎、骨膜下脓肿,硬脑膜外脓肿等并发症。 3、处理 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治疗:需卧床休息。适量多饮水.多吃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药物使用青霉素或磺胺类等抗菌素类:如果鼓膜已穿孔,应保证引流通畅,并用双氧水洗涤外耳道。此外,还可在乳突部作热敷及红外线、超短波等照射。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应同时积极治疗以消除鼻咽部炎症。 4、预防 不要在不清洁的水中游泳,游泳时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以免呛水。参加游泳前需进行体检,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等疾病时,暂不宜游泳。若发现鼓膜已有穿孔,游泳时应将涂有凡士林的棉球或橡皮耳塞塞好耳朵。外耳道一旦进水,不要随便挖耳,可在上岸后采用同侧单足跳让水流出。或头偏向有水耳朵一侧,用手掌紧压该耳孔上,屏住呼吸,然后迅速提起手掌,以将水吸出。 (七)相关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 在剧烈运动时,特别在中长跑时,能量消耗大,下肢回流血量减少,氧债不断积累,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难忍、下肢沉重、动作不协调,甚至有恶心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 2.第二次呼吸 极点出出后,适当减慢运动速度,并注意加深呼吸,坚持下去,上述生理反应逐步缓解与消失。随后机能重新得到改善,氧供应增加,运动能力又将提高,动作得协调和有力。这种现象,运动生理学上称之为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出现后,循环机能将稳定在新的较高的水平上。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是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无需疑虑和恐惧,只要坚持经常锻炼和处理得当,极点现象是可以缓解和减轻的。 (八)溺水及其急救 1.原因与症象 在游泳时,因肌肉痉挛或技术上的原因导致溺水。溺水时,水经过口鼻进入肺内,造成呼吸道阻塞,或者因吸水的刺激,引起喉部肌肉痉挛,使气体不能进出,致窒息和昏迷。如果时间稍长,则因缺氧而危及生命。 窒息后,脸色苍白而肿胀,眼睛充血,口鼻充满泡沫,四肢冰冷,神志昏迷,胃腹吸满水而鼓起,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2.急救步骤 (1)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后,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和其它异物,并迅速进行倒水,但不要过分强调倒水而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2)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心跳已停止,应同时施行心脏胸外挤压法。人工呼吸心脏胸外挤压以1:4的频率进行,急救者之间应密切配合,进行积极而耐心的抢救,直至自主恢复呼吸为止。 (3)苏醒后,立即送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在运送途中,必要时继续进行人工呼吸。 对溺水者,常常需要对真死和假死的判断。其真死一般具有以下4个特征: 其一,呼吸停止。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呼吸运动,即使将细毛或发丝放在鼻腔前,也不见飘动。 其二,心跳停止。脉博消失,将耳朵贴在患者胸壁外或用听诊器也听不到心音。 其三,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亮光不能使瞳孔缩小,在黑暗处瞳孔也不见扩大。 其四,角膜反射消失。用手指或细毛触及角膜,不出现眨眼反应。 若溺水者只出现其中1-2个症象时,则并非为真死,称为假死。若4个症象都存在,且用手指从两侧挤压眼球时,瞳孔变成椭圆形,则可判为真死。必须记住,急救者切不可轻易判断为真死,在尚未完全出现真死症象之前,要刻不容缓地坚持抢救。 技术实践部分 一、学习八段锦养身健身法。 (1)两手托天理三焦:1.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臂松垂,手轻贴大腿外侧;头项正直,舌尖轻抵上颚,用鼻自然呼吸,目视前方。2.两臂微屈,两手由体侧移至腹前丹田处,十指交插互握,手心朝上。3.随吸气,两掌沿身体中线徐徐上举,至头前时,臂外旋,翻掌向上,双臂伸直,如托上状,同时双腿伸直,脚跟提起;头后仰,眼视手背。4.随呼气,两臂从体仙弧形下落,在腹前丹田交叉:脚跟轻轻落地。本试左、右为一遍,做3-4遍。 (2)左右开弓似射雕:1.随吸气左脚向左跨出一步,两臂屈时,沿身体腹中线上提至膻中穴交叉,随之,左手握拳,拇指撑开成八字,向左侧推出,右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右拉(拉弓状)同时,两腿下蹲成半马步;目视左手。2.随呼气,两手变掌,从体侧下落至腹前交叉:同时左脚收回还原:目视前方。3.下动同上,唯左右相反。本试左、右为一遍,做3-4遍。 (3)调理脾胃须单举:1.接上动,随吸气,左掌沿腹中线上提至头前翻掌向上举至肘直,掌心向上,四指并拢,拇指分开;同时,右臂伸肘,向下按掌至右髋侧,掌心向下;目视左手背。2.随呼气,两臂屈肘时,徐徐相向而行,双手在胸前膻中穴交叉。3.下动同上,唯左右相反。本试左、右为一遍,做3-4遍。 (4)五劳七伤往后瞧:1.接上动,随吸气,身体左转,同时右臂屈肘上提,右掌心贴附脑后,食指按在左风池穴上;左臂屈时向体后抬起,掌背贴靠命门穴。右手助头向左旋转,目视左后方。2.随呼气,身体回正,两臂自然回落于体侧,两掌轻贴在大腿外侧,目视前方。3.下动同上,唯左右相反。本试左、右为一遍,做3-4遍。 二、课外作业:(1)每天练习20-30分钟 (2)教会1-2人 第七次课:13-14学时 理论部分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一)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处理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局部皮肤或黏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称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在体育运动中常见的,称放性软组织损伤有擦伤、撕裂伤、刺伤。这些损伤的共同特点是有伤口和出血。 擦伤是身体表面与粗糙物相互摩擦造成皮肤组织的损伤;撕裂伤是由钝物打击所引起的皮和软组织裂开的损伤;刺伤则是由锐利器物刺人体内所致的损伤。处理轻度擦伤时应进行伤口表面消毒,注意保护伤口卫生。处理严重的擦伤、撕裂伤、刺伤时则需清洗伤口,并用抗菌药物治疗,伤口大者还需及时进行缝合、包扎,对有可能受污染的伤口,应注射破伤风抗菌素。 2.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局部皮肤或黏膜完善,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称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常见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挫伤、拉伤和扭伤。损伤部位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和关节囊等。这些损伤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挫伤是由于打击、挤压、碰撞、摔跌等钝力直接作用于人体,使局部软组织受损而造成的;拉伤是由于突然而不协调的动作使肌肉、肌腱、筋膜或韧带受到过度牵拉所致;扭伤是因动作不慎,如蹩扭、拧转、挤压等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使韧带和关节囊受到损伤。 处理方法: (1)减少或停止受伤肢体的局部活动或做局部固定,使受伤肢体得到休息。 (2)止血、防血肿。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后,均有内山血发生,所以,应尽快止血,以防止血肿的形成。共止血方法一般采川冷敷、抬高伤肢、加压包扎等。 (3)活血祛淤、消肿止痛。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经24~48h后,一般出血停止,这时可进行轻度推拿、按摩和热敷、理疗,达到活血祛淤、消肿止痛的日的。 (4)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受伤肢体黏连与萎缩,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以及活动能力的恢复。 3.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体育锻炼中常见的一种关节韧带损伤。多发生在球类、跑跳、滑冰等项目。常因跳起落地姿势不正确,或落在坑洼、石块上,不能使整个脚掌平着落地而致伤。 处理方法:立即冷敷(刚冷水冲洗,清洁的冰水毛巾或放上冰块),如果有关节变形,关节脱臼的特征,不应该试图复位,这样有害无益,只能急送医院,请医生复位。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为了减少以致消灭运动中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抓早抓小,炼治结合的原则,了解各项运动可能发生损伤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才有可能把事故程度降至最低的限度。 1.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1)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安全、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加强防伤观念,培养友爱作风,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2)合理安排锻炼和训练,提高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进行身体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等原则。 (3)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并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4)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加强医务监督与运动场地安全卫生的管理。 2.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口前国内外的综合研究材料表明,运动损伤的墓本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技术水平低,动作不熟练;体质弱,身体素质差;运动量(特别是局部负担量)过大;身体、心理状态不佳;组织教法不合理,锻炼或比赛安排不当;缺乏保护与帮助,或保护不及时、不正确;动作粗野,违反规则;运动服装、场地设备不合规范;光线不足或天气不良,等等。 3.预防措施 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严格遵守体育锻炼的原则,改进教学与训练方法,科学安排生理负荷量;做好准备活动,加强保护帮助和自我保护;加强身体全面锻炼;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三)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 运动损伤的急救,是指对突然意外发生的运动损伤作初步临时性的紧急处理。其目的在于保护受伤者的生命安全,防止伤情加重、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1.休克与抗休克 (1)休克的原因。休克是一种急性有效血液循环功能不全而引起的全身综合征。运动损伤性休克的原因,都是由于有效血溶量减少所致。引起有效血溶量减少的原因是:剧烈疼痛,如脑损伤、骨折等,因为剧烈疼痛,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使伤部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血溶量相对地减少。大出血,如腹部挫伤、肝脾破裂出血,使有效血液循环量减少等。 (2)症状。,早期常有烦躁不安、呻吟和叫唤、表情紧张、脉搏稍快、呼吸浅而急促等症状,此期常易被忽略。继后,由兴奋期过渡到抑制期,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口渴、畏寒、头晕、出冷汗、四肢发冷、脉搏无力、血压和体温下降等,严重者出现昏迷。 (3)抗休克措施 ①安静休息:让伤员安静平卧、松解衣领、注意保暖,给予亲切安慰和鼓励,并适当给予热茶或姜汤、盐水等,以减轻口渴。若头部受伤或呼吸困难者,应把头部稍抬高,以免颅内压增高,静脉回流受阻,以及横膈上升造成呼吸困难。②对症处理:因出血引起的休克,应立即进行止血。因外伤、骨折剧烈疼痛引起的休克,应给予镇痛剂进行止痛,并对骨折给予临时性固定;若已昏迷,应用针刺或掐点人中、百会、涌泉等穴位,使之苏醒。 2.止血 运动损伤一般都有出血现象。及时止血是运动损伤急救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特别是对伴有大量出血的伤者。止血的方法很多,有抬高伤肢、指压、加压包扎、上止血带和冷敷等。 指压止血法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用手指直接压迫出血部位直接指压止血法。采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手指按触到伤口,容易引起感染。间接指压法则是用手指将出血动脉近心端搏动的血管,按压在流经的骨骼上,阻断血流,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效果好。但只是临时性的紧急措施,不适于长时间止血,也不便于搬运受伤者。因此,还需使用止血带止血。 3.包扎 包扎是用绷带、三角巾等物遮盖和固定损伤部位;它能起到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与夹板的作用。包扎时要求动作迅速、准确、轻巧,做到包扎部位严密牢固、松紧适度。 4.搬运 受伤者经急救处理后,应迅速、安全地送到医院治疗。若搬运方法不当,会使伤情加剧或造成不良后果。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可根据伤情、现场条件和设备选用。如对脊柱骨折者,应在担架上放置木板,置伤者于木板上再搬运。 技术实践部分 一、学习八段锦养身健身法 (五)攒拳恕目增力气:1.随吸气,左脚向左横跨一步,曲膝半蹲成马步,同时曲肘抱于腰间,掌心向上,目视前方。2.随呼气,左拳快速从腰间向前冲击,臂内旋、转腰、顺肩、直肘、高与肩平、拳心朝下,力达拳面。同时右肩向后牵拉。目视左拳。3.随吸气,左拳快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4.随呼气,右拳快速从腰间向前冲击,臂内旋、转腰、顺肩、直肘、高与肩平,拳心朝下、力达拳面。同时左肩向后牵拉,目视右拳。5.以下动作同上,唯左右相反。本试左、右为一遍,做3-4遍。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1.接上动左脚收回,两脚并拢直立成自然站立姿势。随吸气、两臂向前扬起高举,掌心向前,上身后仰,目视两手。2.随呼气,上身前俯深屈,两膝挺直,同时,两臂前落,用手攀握脚尖;头略抬起,目视两手。3.随吸气,身体缓缓抬起背伸,同时两手经脚外侧移至脚跟,两掌心贴住两腿后面上行至背后,再用掌根按压在肾俞穴上;目视前方。4.随呼气,两掌往下轻贴大腿外侧,两臂自然下垂;身体正直,目视前方。本试左、右为一遍,做3-4遍。 (七)摇头摆尾去心火:1.左脚向左平跨一步成马步;两掌按在膝上,虎口朝内;目视前方。2.随吸气,头和上身向左后弧形旋转,头尽量向左伸出,目视左;而臀部尽量向右顶出。3.随呼吸还原成1.动作。4.下动同2.唯方向相反。本试左、右为一遍,做3-4遍。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1.直立姿势。随吸气,两臂屈肘后抬,两掌贴臀后上行至脊柱两侧,按压在肾俞穴上,掌根着力;同时脚跟随之上提;目平视。2.随呼气,脚跟轻轻下落着地;同时,两臂放松,两掌沿臀部下落至大腿外侧,目平视。3.上述动作重复练习数遍后,再散步数分钟,做整理运动结束。本试左、右为一遍,做3-4遍。 二、复习1-4式 三、课外作业:复习1-8式 第八次课:15-16学时 一、看录像 (1)1-2-3经络健身法;(2)太极拳等。 二、技评:八段锦1-8式。 三、收理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