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D16010 FCD
水利水电工程 初步设计阶段
环境保护设计大纲范本
[平原区]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
1997年7月
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
环境保护设计大纲
主 编 单 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 编 单 位:
主 要 编 写 人 员:
软 件 开 发 单 位:
软 件 编 写 人 员:
勘测设计研究院
年 月
目 次
1. 概 述 4
2.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审批意见 4
3. 环境保护设计依据文件和设计标准及规范 5
4. 设计资料 6
环境保护设计 6
应提交的设计成果 15
1 概 述
1.1 设计任务简述
1.2 设计要求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其中第四条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发展相协调”;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第十九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其中第五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植被、树种、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1.2.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要求:
(1) 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审批意见有关环境保护要求,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
(2) 说明环境监测站网设置原则、站网布局、交通和通信设施;说明环境监测项目、监测制度、资料整编及报送制度;提出监测人员编制、主要设备及实施步骤。
(3) 说明环境保护项目划分原则和投资计算,提出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4) 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图和环境监测站网布置图。
1.2.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国家计委、国务院环委会1987年3月颁发)要求:
(1) 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有环境保护篇(章),具体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所确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2) 环境保护篇(章)应包括:环境保护设计依据;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名称、数量、浓度或强度及排放方式;规划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环保工程设施及其简要处理工艺流程、预期效果;对建设项目引起的生态变化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绿化设计;环境管理机构及定员;环境监测机构;环境保护投资概算;问题和建议等。
2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审批意见
2.1 评价结论
(1) 工程建设对 、 、 、 ……等没有影响。
(2) 工程建设对 、 、 ……等有一定影响,但不需要采取措施。
(3) 工程建设对 、 、 、 、 ……有一定影响,须采取 、 ……措施,减免或消除不利影响。
2.2 审批意见
(1) 原则同意 环境影响报告书及专家评审意见。
(2) 水环境保护、移民区环境保护、施工期环境保护……等措施,环境监测及管理,须在下一阶段提出具体设计方案及投资概算,并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
3 环境保护设计依据文件和设计标准及规范
3.1 设计依据文件
(1) 环境影响报告书及补充材料;
(2) 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文件;
(3) 初步设计任务书;
(4) 其它有关本工程的设计文件。
3.2 主要设计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 GB 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4) GB 3097-82 海水水质标准;
(5) GB 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6) GB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
(7)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提示:(3)((7)水质标准根据保护目标要求采用。
(8)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9) GB 3095-8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0) GB 3096-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1) GB 12523-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12) GB 4282-84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13) DL 5021-9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
(14)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15) 国家计委、国务院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环委会1987年3月
(16) 全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编号规定(暂行);
(17) (88)水规设字第8号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试行)。
4 设计资料
4.1 基本资料
进行环境保护设计的有关资料。包括:
(1) 工程影响范围内的水文、气象、泥沙、土壤、地质、地貌、陆生动植物、水生生物、水质、社会经济、人群健康、污染源等调查资料;
(2)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时进行的水质、污染源、生物、底泥、土壤等专项监测资料;
(3) 工程可行性研究时进行的水文调查分析、地质勘察、社会调查等专题研究成果资料。
4.2 专项资料
进行专项环保设计时,还应补充收集的一些专项资料。包括:
(1) 专业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
提示:进行专项环保设计,必须依照有关专业的设计规范进行,并尽可能收集
一些有关设计手册作参考。如进行移民安置区环保设计时,要收集淹没
占地处理规范等;进行污水处理设计和防污调度设计时,要收集室外排
水规范,给排水设计手册,河流水污染防治条例,水资源保护办法等;
进行文物保护设计时,需收集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
(2) 国内外有关的专项设计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
(3) 必要的勘察、测试资料;
提示:针对初设阶段的环保设计深度要求,需进行补充勘察、测试,如进行防
污调度和污水处理设计时,需对污染源、水质进行加密监测断面和增加
监测频次;在进行浸没处理设计时,应进行浸没治理效果小区试验等。
(4) 其它有关资料。
5 环境保护设计
5.1 自然环境保护设计
5.1.1 水 质
(1) 复核工程带来的主要水质问题,尽可能量化,确定设计依据;
(2) 确定水质管理规划;
提示:应根据河、湖水域功能提出水质管理规划。水质管理规划包括水质保护范围、功能水域分区、保护标准、保护措施实施计划、监控方式、管理机构及定员、监测成果编报及保护效果分析等,有关内容不得有悖于现行有关法规。
(3) 水质优化调度方案;
(4) 污水处理设施设计。
提示:城镇集中点污染源排放口,确需进行污水处理时,需进行工艺流程、结构计算、建筑物设计、设备选型安装、投资概算、预期效果分析等内容设计,有关设计要求可按TJ/4-7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5.1.2 土 壤
提示:平源水利水电工程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地下水变化导致土壤潜育化、
沼泽化、次生盐碱化及灌溉污染土壤等。
(1) 复核工程带来的主要土壤环境问题,确定影响程度和保护设计范围;
(2) 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提示: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在平原低洼及滨海地区,可采用排水、截渗和排
灌蓄滞结合控制水盐运动等措施。设计中视具体情况定。
(3) 升高地下水位措施;
提示:沿河地区可抬高河道节制闸蓄水位;利用汛期降雨,在沟渠上设堵水设
施,进行地下水回灌。
(4) 水土保持措施;
(5) 防污解毒措施。
5.1.3 生 物
提示:平原水利水电工程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淹没和占地对林木及人工栽培
植被的影响;工程引起水生生物栖息和繁殖环境的变化,阻隔鱼类、虾、
蟹回游通道。
(1) 陆生生物保护区设计;
(2) 水生生物保护区设计;
(3) 过鱼设施设计;
提示:对于平原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采用鱼道,其结构形式常用的有池式、槽式、 隔板式等,具体采用时应根据鱼类品种、数量及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确定。
(4) 渔业增殖站设计;
(5) 防污调度设计。
提示:平原径流河道进行人工渠化后,易在纳污河段形成污染物富积。汛前开闸集中排污,常造成下游河段(或海、湖口)集中污染,水生生物受影响。
应从防洪、灌溉、供水、养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订合适的污水调度方案,达到综合效益最好。
5.2 社会环境保护设计
5.2.1 移民安置
提示:移民安置保护设计内容包括:
(1)农村移民;
(2)城镇迁移;
(3)自然资源开发;
(4)安置区水土保持;
(5)安置区污染控制或防治;
(6)文物保护;
(7)自然保护区保护;
(8)民族生活习惯保护;
(9)行洪保安措施;
(10)撤退报警措施等。
其中前8项内容与山丘区水利水电工程类同,可参照有关文件编制。
(1) 农村移民安置;
(2) 城镇迁移安置;
(3) 移民安置区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
(4) 安置区水土保持;
(5) 安置区污染控制或防治;
(6) 文物保护;
(7) 自然保护区保护;
(8) 民族生活习惯保护;
(9) 行洪保安措施;
提示:平原行洪区使用机遇较多,退水快,行洪保安工程一般有:庄台、保庄圩、避洪楼等。环保设计主要根据已确定的工程措施,针对性地提出居民粮食、柴草、饮水、卫生防疫等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措施。
(10) 撤退报警措施。
提示:平原蓄洪区使用机遇较少,退水较慢,保安措施一般是大洪水时确需进洪前报警撤退。环保设计主要是针对蓄洪时,撤出居民的衣、食、住、卫生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同时做好蓄洪区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处理设计(类似清库处理)。
5.2.2 人群健康
提示:人群健康环保设计内容包括:
(1)环境卫生处理;
(2)改善卫生条件,消灭病媒生物;
(3)饮食卫生处理;
(4)医疗卫生机构;
(5)计划免疫;
(6)疫情监测;
(1) 环境卫生处理;
提示:包括施工期移民搬迁后的粪坑、畜舍、坟场等清理和平原行蓄洪区进洪前粪坑、畜舍、坟场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清除或防水保护措施。
(2) 改善卫生条件,消灭病媒生物;
提示:包括施工期易感人群环境卫生改善、设置防鼠防蚊措施;水库消落区防病媒生物处理;行蓄洪工程进洪后,易感人群居住区的防有害人体健康的野生动物侵害措施。
(3) 饮食卫生处理;
提示:包括施工期饮用水源工程及生活区卫生检查,水库运行期水源地取水口的防污染保护,行蓄洪工程进洪后饮用水的消毒处理等。
(4) 医疗卫生机构;
(5) 计划免疫;
(6) 疫情监测。
5.2.3 景观与文物
(1) 设计方案选择;
提示:受工程影响的风景名胜保护,一般是异地仿建、工程防护或录像留存等措施;文物古迹一般是搬迁、发掘或防护等措施。由于这些措施投资相差悬殊、保护效果差距也较大,因此,在按环境影响报告书选择的处理方案进行设计前,应认真核实有关资料,与当地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确定保护方案。
(2) 风景名胜保护设计;
提示:异地仿建设计包括现场查勘、地质、地形测绘、仿建址选择、模型制作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投资概算、附图附表编制等。工程防护设计可参照有关堤防设计、规范、标准进行。
(3) 文物古迹保护设计。
提示:防护设计同上。搬迁、发掘方案设计应委托文物管理单位提出,环保设计单位根据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投资概算。
5.3 施工环境保护设计
5.3.1 施工区“三废”处理及噪声防治
(1) 生产废水;
提示:生产废水主要来自砂石料冲洗、混凝土拌和养护、工程机械冲洗等,其主要污染是固体悬浮颗粒,处理工艺宜采用一次沉沙池。
(2) 生活污水;
提示: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日常生活污水排放。污水中有机质、营养物质及细菌、病原菌含量较高时,宜采用氧化塘及污水生化处理厂工艺。
采用时应根据污水量、污染物质、处理效果、投资情况综合分析选定。
(3) 废 气;
提示:废气主要来自生产、生活用燃料及运输、开挖土石方爆破等生产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处理措施一般有:①提高机械设备质量,控制污染源;②将排污量大的污染源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③间歇性污染源尽量安排在利于废气扩散的天气排放;④劳动保护。
(4) 废 渣;
提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一般没有生产性有毒废渣,民工生活垃圾一般数量较少,采用坑埋措施即可。
(5) 噪 声。
提示:噪声主要来源于生产机具、交通运输及爆破等。主要措施是选用低噪声设备,建设隔声墙、隔音室和绿化隔离带等。
5.3.2 工程弃土及弃渣处理
提示:弃土场和弃渣场设计通常由施工专业人员完成,内容包括计算土石方开挖分片量及总弃渣量、弃渣场布置方案比选、渣场内外排水及边坡保护、渣场绿化及综合利用等。环保设计主要是从环境角度对弃渣场堆置和污染防护提出具体措施。
(1) 弃 土;
提示:平原河道工程弃土应堆置在河堤外,堆土场顶面平整,便于排水、复耕或绿化。若弃土中有老河道底泥,为防止二次污染,应将有毒底泥置于弃土堆底层,表层设防护层。防护层厚度一般为0.8m(1.0m。
(2) 弃 渣。
提示: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渣场的位置及堆筑高程,可应尽可能与长远的土地利用和工区景观恢复相结合;渣场的容积应大于工程弃渣量(松散方),其堆筑形态,渣场的外边坡应满足边坡稳定要求,位于水下或水位变动区部分必须采取工程保护措施;堆渣顶面应进行平整,并考虑覆盖0.3 m(0.5m厚土层。
若遇弃渣中含有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应按有关专业弃渣堆放卫生要求设计防护措施。
5.3.3 施工迹地的景观恢复和绿化
(1) 确定恢复和绿化的面积及范围
提示:平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迹地景观需恢复的区域有:枢纽和河道堤防施工临时占地,如民工生活工区、临时道路、临时仓库等。需绿化的范围一般指工程永久占地,如枢纽管理区用地、枢纽、堤防等工程建设区及按有关规定划出的工程防护区(如闸上、下游导墙两侧、堤防两侧等)。
(2) 景观恢复和绿化标准
提示:目前国内尚无统一规定,景观恢复一般是根据工程管理区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局部地形地貌的改造和合理利用。管理区人均绿化面积可按5m2(10m2标准设计。
(3) 景观恢复措施方案比较;
(4) 绿化设计;
提示:树种选择:根系发达,根孽性强,生长迅速,耐干旱脊薄,适应性强,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草种选择:根系发达,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生长年限较长,水土保持效果好。树草种植密度:树一般40 株/亩(70株/亩,草10窝/m2(20窝/m2,视树草品种而定。
(5) 编制实施计划。
编制景观恢复和绿化所需劳力、经费、物资、栽培管理技术……等实施计划。
5.3.4 施工对附近敏感区影响保护
提示:工程施工产生的“三废”、噪声及民工生活、疾病流行等可能对工区以外的城镇、重要设施、厂矿、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产生不利影响,
为维持其原有功能和保存价值,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此项设计常由施工专业人员牵头,受影响部门及环保专业人员参加,共同选定保护方案,由工程设计单位或委托专业部门进行保护措施设计。
5.3.5 施工期环境监测
(1) 监测内容与监测指标;
提示:(1)监测内容主要是针对施工区主要“三废”排放源和噪声源地进行大气、粉尘、水质和噪声的监测,并搜集或测试同步的气象、水文要素。
(2)监测指标选择按以下原则确定;
①水、气、声主要常规指标
②工程施工中主要排放污染物指标,如生产废水中浊度、悬浮物、油类等,生活污水中COD、BOD、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施工场地的粉尘、飘尘、机械燃烧排放CO、NOx、SO2等;
③施工区附近敏感区主要污染物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指标。
(3)需要同步搜集或测试的水文、气象要素包括气温、降水、蒸发、温度、风向、风力、流量、流速、水位、泥沙含量等。
(2) 监测周期;
提示:监测周期以能全面反映污染源排放量变化规律或全过程为原则。
(3) 监测范围;
提示:以施工区为主,适当扩大到可能影响区。
(4) 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提示:按现行有关规程规范执行。
(5) 监测实施;
提示: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5.4 环境监测站网设计
5.4.1 监测站网设置原则
提示:(1)监测站网的设置应能对环境因子变化状况起到较为全面的监控作用, 所获得的数据应具备有效性和可对比性。
(2)设置原则有以下几条:对需监测的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能起控制作用;站点布设应力求有关专业共用、粗简、有效;在未受工程影响的临近地区,应设置对比监测点;根据站网实际运行效果,可对测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减。
5.4.2 监测项目及技术要求
(1) 监测项目;
提示:(1)监测项目一般分为长期定点监测和定期跟踪监测两类。
(2)长期定点监测的项目一般选择水质,在具体设计时,应针对工程特点和污染源情况,列出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可在下列标准列出的指标中筛选出。标准为GB 3838-88、GB 5084-92、GB 11607-89、GB 5749-85。
(3)定期跟踪监测项目一般有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土壤、人群健康。在设计中应提出环境保护的要求,列出跟踪监测的内容,由运行部门定期组织有关专业部门进行综合考察,必要时,也可委托专业部门设 置专门性监测站。
(2) 技术要求。
对观测场的布设、监测断面定位、监测操作程序、分析方法,应按相应专业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提示:由于站网设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设计时可请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员参加或咨询,以提高设计质量。定期跟踪监测的个别重大项目亦可委托专业部门进行监测,以提高其科学性和权威性。
5.4.3 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设备配置只考虑长期定点监测项目,仪器配置的数量参考《全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编号规定》(暂行),对委托监测的项目,视具体情况考虑监测设备补充费用。
5.4.4 站网的土建、交通及通讯设施
提示:(1)对需长期定点监测项目,应提出各站点办公、生活设施的土建规划设计。站网应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站网的通讯设施必须满足监测数据及时、准确上报的需要。
(2)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各站点办公、生活设施的土建面积可按人均20(40m2考虑。视站网大小配备监测车1(2部和监测船1艘。通讯设施以有线通讯设施为主,尽可能利用当地邮电设施。
5.4.5 监测资料整编分析及报送制度
对定期监测项目,应按照相应规范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编,按时报送月报、季报、年报表。对不定期监测项目,应按有关规定整理资料及时上报。
监测资料在上报主管部门的同时,还应报送环保部门和工程设计单位。
5.4.6 环境监测实施步骤
环境监测应按下列步骤实施:前期准备(人员培训、建站征地、建房、仪器设备订购),现场安装、调试、预监测、正式监测。为了进行对比分析,环境监测应从工程投产前1(3年开始进行。
提示:监测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业务培训主要包括:熟悉并掌握该项环境因子观测的基本知识,仪器观测(操作)程序、数据记录及一般性整理、观测仪器的维护等。专业科室技术骨干应具备该专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5.5 环境保护管理
5.5.1 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提示:(1)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应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其基本任务是负责组织、落实、管理监督本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
(2)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根据工程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
管理机构应精简统一,提倡合理兼职,力求节约人力。管理机构可根据工程规模和环境影响大小实行分级管理。
5.5.2 管理机构职责、组织及管理制度
(1) 职 责
提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有:
(1)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2)组织制定和修改本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3)制定并组织实现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4)领导和组织本工程的环境监测;
(5)检查本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
(6)推广应用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经验;
(7)组织开展本工程的环境保护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8)组织开展本工程的环境保护科研和学术交流,并与区内有关专业机构测站组成网络。
(2) 组 织
提示:(1)管理机构一般分三级,即工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办公室((环境保护专业组和环境监测站。
(2)具体组织形式可按下列情况拟定:
①大型工程,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环保措施项目较多,环境监测站网规模较大的,一般可采用三级管理;
②大中型工程,对环境仅产生局部影响,环保措施项目少于五项,环境监测站网规模不大的,一般可采用两级管理;
③中小型工程,对环境影响较轻,环保措施及环境监测项目均不超过两项的,一般只需一级管理。
(3) 管理制度
提示:管理机构的管理制度,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环境监测成果上报制度。
5.5.3 管理机构的定员编制
提示:(1)工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工程管理机构中有关领导人员兼职及环保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组成,人数4(5人;
(2)工程环境保护专业组,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监测等专业,主要由专职技术人员和监测人员组成,人数10(40人。
(3)凡工程环境监测任务委托社会上专门机构承担的,均应减列环保机构的人数。
(4)工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人员,可由固定职工和临时工两部分组成,但其中固定职工不得少于总人数的70(。
5.6 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5.6.1 工程环境保护投资计算及投资分摊
提示:(1)工程环境保护投资计算,应根据确定的工程环境保护措施项目,按照部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几项具体工程费用编制规定》执行。并按造成不利影响各方责任的大小计算,工程方面只承担其应负责部分的费用。
(2)下列情况的工程设施和环境保护措施费用,不再列入工程环境保护投资。
①工程运行需要,又为环境保护服务的设施,如通航、过木、过鱼等工程设施,其费用已划入枢纽工程的;
②移民安置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其费用已计入移民安置经费中的;
③工程施工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其费用已列入施工经费中的;
④为改善环境和利用工程有利影响进行环境效益开发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可按“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实施。
5.6.2 投资及“三材”分年度计划
提示: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及“三材”分年度计划,应根据工程施工总进度和工程环境保护任务的需要进行编制。
5.6.3 环境保护措施效益
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两方面,论述环保投资的合理性。
6 应提交的设计成果
6.1 环保篇章
提示:(1)根据工程的环境保护任务和具体的保护措施项目,编写初步设计报告中的环保篇章。
(2)环保篇章的编写应符合DL 5021-93《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的要求。
6.2 专题研究报告
提示:对重大、复杂的环境问题所进行的专题研究,结论应写入环保篇章,其成果可作为初步设计报告的附件。
6.3 附 图
提示:附图一般有:工程环境保护总布置图;工程环境监测站网布置图;主要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