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G16020 FKG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范本 (丘陵区、山区、高原区)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 1997年7月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大 纲 (丘陵区、山区、高原区) 主 编 单 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 编 单 位: 主 要 编 写 人 员: 软 件 开 发 单 位: 软 件 编 写 人 员: 勘测设计研究院 年 月 目 次 1. 编制依据 4 2. 工程概况 5 3. 工程地区环境状况 7 4. 评价范围和技术要求 7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好评价因子筛选 8 评价工作内容 11 评价成果和评价工作进度安排 24 质量保证和组织分工 25 评价工作经费概算 26 附录A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章节设置 28 附录B参考资料 30 提示:简述项目地理位置、规模;环评任务来由:环评大纲编制准备完成情况…等。   1. 编制依据 1.1 项目委托书及批文 (1) (项目建议书批文名称及文号); (2) (评价委托书名称)。 1.2 设计(评价)规范 (1) SDJ302—88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 (2) HJ/T2.1~2.3—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3) 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6年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4) SDJ214—83 水文计算规范; (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6) GB/T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7) GB/T15773—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8) GB/T15774—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9) GB/T16453.1~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10)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生产定额。 1.3 有关的法规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法规包括: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 (86)国环字第003号文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6) (88)环建字第117号文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若干意 见 (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 (8)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9) 省(市)地面水域功能划类管理规定 2 工程概况 2.1 流域规划简介 提示:工程所在流域的资源普查成果及开发利用规划过程和结果   2.2 工程规划设计简况 提示: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开发目标,勘测规划设计过程,方案比较选择结果   2.2.1 工程兴建的必要性 提示:对于水利工程,应说明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以及工程兴建所能取得的预期效果;对于水电工程,应说明地区电力生产情况、 电力供需矛盾,以及电站建设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2.2 工程组成与运行特点 提示:(1)工程组成:水电项目,包括大坝(拦河闸)枢纽、引水工程、发电厂房;灌溉项目,包括大坝 (拦河闸)、引水工程、配套渠系等。要求对各部分作简要文字说明,并附工程特性表和工程枢纽总布置示意图。工程特性标参见表1、表2,表中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调整。 (2)工程运行特点:包括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运行方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必要时列表说明。   表1 电站(或枢纽)工程特性表 序号 项 目 单 位 数量及说明  1  控制流域面积 km2   2  多年平均流量 m3/s   3  多年平均径流量 亿m3   4  多年平均输沙量 万t   5  正常蓄水位 m   6  死水位 m   7  总库容 亿m3   8  调节库容 亿m3   9  水库面积 km2   10  水库回水长度 km   11  引水隧洞 长 度 m     洞 径 m   12  最大坝(闸)高 m   13  平均水头 m   14  最大过水能力 m3/s   15  装机容量 MW   16  保证出力 MW   17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 亿kW.h   18  迁移人口 人   19  淹没耕地 ha   20  总投资 亿元   21  每千瓦投资 元   22  每千瓦小时投资 元   23  总工期 a   24  施工高峰人数 人    表2 灌区主要特性表 序号 项 目 单 位 数量及说明  1  气候区  (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  2  地貌特征  (山区/丘陵/冲积扇/盆地)  3  引水方式  (有坝/无坝/自流/提水)  4  气候特征      气温 ℃     降水 mm     蒸发 mm     湿度 %   5  灌区面积 ha     耕地 ha     森林 ha     草地 ha     果园 ha     鱼塘 ha     荒地 ha   6  灌溉面积 ha   7  土地利用系数    8  农作物组成及复种指数    9  盐碱化土地和积水面积 ha   10  输水渠长度 km   11  水的利用系数    12  渠道衬砌情况    13  排水工程     2.2.3 工程施工规划 提示:施工场地布置、材料来源、交通运输、物资供应、进度安排、施工高峰人数等。   2.2.4 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规划 提示:简述水库淹没实物指标和移民安置的数量、去向等。   3 工程地区环境概况 3.1 自然环境 提示:简要描述工程所在流域或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泥沙等各种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   3.2 生物环境 提示:根据现有资料,简要介绍工程所在流域或地区的生物组成特点、自然保护区概况。   3.3 社会环境 提示:简要介绍工程所在地区的人口组成与分布特点、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情况。   4 评价范围与技术要求 4.1 评价范围 提示:研究或评价的区域和名称、范围。   4.2 评价标准 提示:评价中将采用的国家或地方颁发的标准名称、级别等。   (1) GB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 类标准); (2)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的 级标准); (3) GB12523—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4) GB3096—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5) GB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6)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7) GB11607—89 渔业用水水质标准; (8)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9) …… 4.3 评价水平年 提示:现状评价水平年一般为采用资料水平年,预测评价水平年为施工高峰年(施工期)和工程峻工后3~5年(运行期)。   4.4 评价程序 提示:反映评价技术路线,一般用框图表示,如图1。   项目任务书 工程特性分析 综合查勘、收资 影响分析(因子识别) 送审 环保部门 编制环评大纲 反馈 收资、查勘、补充调查 水质、水生生物现状监测 资料整编及工程特性分析 现状评价 影响预测与评价 对策措施研究 环境监测与管理 报批 送审 环保部门 行业主管部门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 批复 反馈 成果归档、技术总结 图1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框图 5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5.1 方法 采用矩阵法对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判别,如表3所示。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因子的重要性和受影响程序,筛选出本次评价的环境因子,如表4所示。 表3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 环境组成 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 工 程 活 动 评价等级     工 程 建 设 工 程 运 行      公路 改线 施工企业 布 置 弃碴 堆放 移民 安置 水库 蓄水 流量 下泄   自 然 环 境 地 貌 地貌          地 质 岸坡稳定           地下水位           诱发地震          土 壤 理化性状           水土流失          局地气候 气 温           降 水           蒸 发           湿 度          水 文 流 量           洪 水           水 位          自 然 环 境 泥 沙 淤 积           冲 刷          水 温 水温结构           季节变化          水 质 DO           BOD5           COD           PH           SS 其它参数          声学环境 噪 声          大气 粉 尘           有害气体         生物环境 陆生植物 区系组成           覆盖度           珍稀物种         生 物 环 境 野 生 动 物 区系组成           栖息地           分布密度           水生植物         生 物 环 境 水生生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回游鱼类           鱼类越冬           鱼类繁殖           渔 业         社 会 环 境 社会经济 人口密度           就业机会           土 地           产 值           收 入           经济结构          人群健康 地方病           传染病          文化财产 文 物           景 观          基础设施 用水设施           交 通           文 化          基础设施 教 育           医 疗          注:(1) “+”表示有利影响,“-”表示不利影响,无+、-号表示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表示有待进一步研究; (2) 3、2、1表示影响强度为强、中、弱; (3) III、II、I分别表示环境因子在本工程中的评价等级为可忽略、相对次要、重要; (4) R和L分别表示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5.2 筛选结果 5.2.1 评价内容 工程对自然、生物和社会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 、 ……以及社会经济等的影响,其次是对 、 ……的影响。本次评价应该阐明上述内容,详见表4。 表4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结果表 环境组成 环境要素 环 境 因 子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特征   环境地质  诱发地震、水库渗漏、滑坡、坍塌、泥石流、地下水   土 壤  理化性状、土壤侵蚀   气 象  气温、降水、蒸发、湿度、风、光照   水文泥沙  径流、洪水、水位、淤积、冲刷  自然环境 水 温  水温结构、年(月)平均值、季节变化   水 质  DO、COD、BOD5、矿化度、PH、悬浮物(SS)、重金属、有 毒物质等  生物环境 陆生植物  植物区系及组成、植被类型及分布、森林覆盖、珍稀濒危物种、资源植物等   野生动物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密度、珍稀濒危动物   自然保护区  名称、位置、级别、保护对象、面积、管理人员数量、管理费用等   鱼 类  种类组成、分布、生活习性、珍稀鱼类、洄游鱼类、渔业状况等   其它水生物  水草、着生藻类、浮游生物、底栖无脊椎动物  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  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文化财产等   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结构、工农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等   资 源  土地、矿产、森林、水、旅游资源及其它   基础设施  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及后勤服务设施   5.2.2 评价重点 提示:根据项目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选择评价重点,并说明理由。一般情况 下,敏感问题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应作为评价重点。   5.3 环境保护目标 从流域功能、环境组成特点和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分析,本工程的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工程地区良好的植被,保持水土; (2) 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珍稀物种; (3) 保护下游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渔业用水; (4) 保护工程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安全; (5) 保护民族文化财产; (6) 保护下游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 (7) ……。 6 评价工作内容 6.1 重点评价项目 提示:根据筛选结果选择重点评价项目和一般评价项目。   6.1.1 气候 6.1.1.1 研究的必要性 水库面积 km2,较天然河道水面增大了 倍(或开发灌区),将对局地气候产生一定的效应。 据初步调查,工程地区有 气象站 年以来的观测资料,由于 ,对库区的代表性差,为预测本工程对局地气候的影响,需进行补充观测。 6.1.1.2 调查 (1) 进一步调查,收集库区(或灌区)附近 气象观测站(哨)的观测资料,并注明站(哨)点位置、高程; (2) 收集库区河谷两岸气象灾害资料。 6.1.1.3 监测 (1) 范围: 海拔 m以下(或 km以内)。 提示:水库气候效应影响的最大高度一般为330m,最大水平距离约8km,视地形条件和水 库面积而定。   (2) 布点:从代表性、可靠性和交通方便性考虑,拟在 、 ……等处设 个观测剖面。各剖面的观测点数及控制高程详见表5“监测内容”。 (3) 监测内容: 表5 监 测 项 目 内 容 表 剖 面 测点 高程,m 观测项目 备 注   1# …      1# …      1# …      提示:采用常规方法评价时,可只做常规项目的监测;采用“中小尺度模型”预测时,除常规项目监测外,还需进行梯度温度、梯度湿度和梯度风等观测,站(点)的高差按50m~100m控制,水平距离按3km~5km控制。   (4) 监测频率、周期: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每日08h、14h、20h各观测一次,观测时间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监测周期(年。 6.1.1.4 现状评价 (1) 内容:光热条件(如温度、湿度、降水、光照等)随季节、地形的变化情况,气象灾害。 (2) 方法:常规统计分析法。 (3) 表述方法:成果统计表、相关曲线图,结合文字描述。 6.1.1.5 预测评价 (1) 范围:同调查监测范围或略小于监测范围。 (2) 因子:温度、湿度、降水、蒸发等。 (3) 标准:以主要农作物各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的各气候参数上、下限值为标准。 (4) 方法 提示:预测评价方法一般有: (1) 简单分析法:根据现状观测资料及水体气候效应分析成果,推断工程兴建的 影响。 (2) 类此法:以已建水库(以及灌区)气候效应资料为类比依据,作相关定性、 准定量分析。 (3) 数学模型法:利用“中小尺度模型”进行(准)定量预测。   (5) 结果表述方法 以相关曲线表示各参数值的年、月变化,并作简要说明。 6.1.1.6 对策措施 根据影响程度和工程地区环境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下同)。 6.1.2 水文及泥沙 6.1.2.1 现状调查范围 现状调查范围包括全流域,重点是工程区及下游河段。 6.1.2.2 调查内容 (1) 收集工程区及上、下游水文站历年的径流、洪水、泥沙资料; (2) 调查下游可能受影响河段的河道特征,含河道比降、岸坡及河床质状况、区间径流以及下游用水情况。 6.1.2.3 现状评价 (1) 内容:流域产流、产沙状况,以及坝址断面的径流、泥沙、洪水特征。 (2) 方法:简单分析法。 (3) 表述方式:图、表及文字说明。 6.1.2.4 预测评价 (1) 范围:工程地区及下游地区。 (2) 内容: 1)计算丰、中、枯典型水文年的库水位、下泄流量的年内变化及日变化。 2)按入库挟沙水流条件,分别进行干流和支流 库区淤积计算,汇口以下按挟沙水流同步合成,推算至坝前。 3)计算水库蓄水后坝址以上水量平衡的变化。 4)根据上述调查、计算,结合水库及其运行特性,对库内水文、泥沙情势变化、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对岸坡的冲刷影响以及下游用水的影响进行分析。 (3) 方法:常规方法。 (4) 结果表述方式:图、表及文字说明。 6.1.2.5 对测措施 6.1.3 水质 6.1.3.1 研究的必要性 水库具有季调节性能,属 分层型(或混合型)水库。水库建成后,水面增宽,水深加大,水体流速变缓,这些因素势必对库区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或灌区的开发会给下游河流引起水质变化)。 6.1.3.2 现状调查 (1) 调查范围 控制流域范围及下游可能受影响河段,重点是工程区及其周围地区、上游邻近河段及支流。 (2) 调查内容: 1)污染源调查:水库集水区内工业污染源类型、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浓度等,并收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推算预测水平年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对于面污染源,调查上游集水区(或 、 等 县)内的农药、化肥品种、施用量及近年的变化,并推算预测水平年的施用水平。 2) 收集 流域内近 年地面水水质监测资料。 3) 了解水库周围及下游用水户对水质的要求。 4) 时段: 年 月至 年 月。 6.1.3.3 现状监测 (1) 监测范围:水库河段及上、下游邻近河段和支流。 (2) 监测布点:根据地矿背景和流域工农业布局,进行流域布点;对库区、库周及邻近河段(或支流),则根据河道及水流特征、支流汇入情况、排污口位置、排污量与稀释扩散情况,布设监测断面。因此,本工程共设 个监测断面(点),分别是 、 ……(具体位置用图示)。 (3) 监测内容:按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全分析,包括:水温、PH、色度、浊度、总硬度、总悬浮物、溶解氧、高锰盐酸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铁、总锰、总铜、总锌、硝酸盐、亚硝酸盐、非离子氨、凯氏氮、总磷、COD、BOD5、氟化物、硒、总砷、总汞、总镉、六价铭、总铅、总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大肠菌群、苯并(a)芘等。 (4) 监测周期、频率:自 年 月至 年 月,监测周期 年,各年分丰、平、枯水期采样各一次。 6.1.3.4 现状评价 (1) 污染原评价 1)内容:与调查内容同。 2)方法:污染源评价采用如下模式: 某污染源(j)某污染物(i)的等标污染负荷; Pij=CijQj/Coi= qij/Coi (1) 式中:Cij( J污染源i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Coi( i污染物评价标准,mg/L; Qj( j污染源废水排放量,t/a; qij( j污染源i污染物排放量,t/a。 某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  (2) 某区域等标污染负荷:  (3) 等标污染负荷比:  (4) 按Ki、Kj值进行排序,累计等标污染负荷比达80%以上的即为主要污染物或主要污染源。 3)标准:污染源评价采用(标准编号)《 标准》。 4)表述方式:各主要污染源调查统计表,等标污染负荷排序表,以及结果分析。 (2) 水质单项评价 1)内容:根据监测结果和各参数的代表性,选择 、 、 等共 项作为评价参数。 2)方法:标准指数法。 ①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的标准指数:  (5) ② DO的标准指数:  DOj(DOs (6)  DOj<DOs (7)  (8) ③PH的标准指数:  PH; (7.0 (9)  (10)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大于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式中: Ci,j—污染物i在评价点(或监测点)j的浓度,mg/L; Csi—污染物i的标准浓度,mg/L; DDf—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DOj—溶解氧在j点的实测浓度,mg/L; DOs—溶解氧的标准浓度,mg/L; T — 水温,℃; PHj—第j点的PH值; PHsd、PHsu—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上限。 3)标准:由污染源、污染物特点和水域功能确定《 标准》的 类标准为评价标准。 4)表述方式:监测成果统计表、质量指数排序表,并作简要文字描述。 (3) 水质综合评价 1)内容:根据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特点、单项评价结果及水域功能,选定 、 、 等项作为综合评价参数。 2)方法: ①内梅罗指数法:  (11) ②均值型指数:  (12) ③加权均值型指数:  (13) ④W值水质评价法,即各参数评分累计法。 以上各式中:Ii (参数分指标指数; Wi (参数权重。 3)标准:以类比或经验确定水质划分等级标准。 4)表述方式:文字叙述。 6.1.3.5 预测评价 (1) 范围:水库区及下游受影响地区。 (2) 因子:污染物负荷水平及 、……等。 (3) 标准GB3838—88中的 类标准。 (4) 方法: 1)类比法 2)预测模式 ①持久性污染物采用完全混合模式: C=(CPQP+ChQh)/(QP+Qh) (14) 式中:C(污染物混合浓度,mg/L; 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Qh(河流流量,m3/s。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一、二级评价采用“S—P”模式(略);三级评价采用均匀混合模式如下:  (15) 式中:Q(河段流量,m3/s; C0(初始断面污染物浓度,mg/L; K(污染物衰减系数,1/d; V(河段水体体积,m3。 (5) 结果表达方式,图、表及文字描述。 6.1.3.6 对策措施 6.1.4 水温 根据(、(指标判断,本水库具备形成稳定温度分层的条件,库内水温结构和下泄水温都将异于天然状况。据初步了解,下游的主要用水户有 、 等,对水温的要求 。 流域内各水文站仅有08时的长系列观测资料,但不能满足水温计算的要求,因此,需进行补充监测工作。 6.1.4.1 调查 (1) 调查范围:水库区及下游河段。 (2) 调查内容:收集现有的 、 、 等水文站的水温观测资料;了解下游用水户对水温的要求。 6.1.4.2 监测 (1) 监测范围:水库区河段。 (2) 监测布点:设 个观测点,分别为 、 和 。其中, 观测点为入库控制点, 观测点为出库控制点(各观测点的位置用图示)。 (3) 监测内容:河流表层水温。 (4) 监测周期、频率:各测点自 年 月至 年 月进行观测,观测周期 年;每日08时、14时和20时各观测一次。 6.1.4.3 现状评价 (1) 现状评价内容:年、月平均水温及沿程变化。 (2) 现状评价方法:加权平均法与统计分析法。 (3) 现状评价表述方式:表、曲线图及文字说明。 6.1.4.4 预测评价 (1) 预测评价范围:水库河段及下游河道。 (2) 预测评价因子:库内水温沿程变化、垂向结构、下泄水温及下游水温沿程变化。 (3) 预测评价标准:以下游用水户的要求为标准。 (4) 预测评价方法: 1)水库水温沿程变化采用类比法,以 、 水库为类比对象。 水库为 型, 与本工程相似,可比性强; 2)水库水温结构计算,采用SDJ214—83附录中的[附5.3.3—3]式,或其他一维模型; 3)下泄水温,采用丹江口、刘家峡水库的经验公式; 4)下游河道水温沿程变化,采用SDJ214—83中[附5.4.2—1]式计算。 (5) 结果表述方式:曲线图结合文字说明。 6.1.4.5 对策措施 6.1.5 环境地质 提示:研究的必要性: 当拟建工程区不良地质现象多,如滑坡、坍塌和泥石流等。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上升,并随水库水位频繁波动,有可能加速不稳定体的滑移、崩塌。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和大坝的安全,也是当地政府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此外,水库水体巨大,诱发地震问题亦值得重视。此时,有必要研究环境地质。   6.1.5.1 调查 (1) 调查范围:工程区、下游及诱发地震可能波及区。 (2) 调查内容:收集工程地区的区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水文地质等资料;了解滑坡体的微地形和积水情况,滑坡面的结构、滑坡体和泥石流的范围、规模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6.4.5.2 监测 (1) 监测范围; (2) 监测布点: (3) 监测内容:不稳定体滑移速度、动因。 (4) 周期、频率: 年 月至 年 月,监测周期 年,不定期观测。 6.1.5.3 现状评价 (1) 内容:构造稳定性、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危害情况。 (2) 方法:地质专业常规方法。 (3) 表述方式:文字描述为主,并在图上表明不稳定体的分布情况。 6.1.5.4 预测评价 (1) 范围:与调查范围同。 (2) 因子:滑坡、塌岸、诱发地震及其危害对象(包括人口、财产、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等)。 (3) 结果表述方式:统计表及文字说明。 6.1.5.5 对策措施 6.1.6 陆生生物 提示:当工程地区动、植物种质资源较丰富。拟建工程建设,特别是其水库的形成,将导致该地区水、热条件改变、交通交况改善、人类活动加刷,从而可能引起动、植物区系的变化。且前人对该地区所作的调查研究工作不多,可获得的资料大多是多年以前的,不能满足评价的需要。为了查明当地的物种资料,正确评价工程可能造成的影响,以便制定相应的工程协调措施,保护良好的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需要做详细的补充调查研究工作。   6.1.6.1 调查 (1) 调查范围:工程河段分水岭以内地区,重点是海拔 m以下河谷地区。 (2) 调查布点:经过初步踏勘,选出 、 、 等 个具有代表性的垂向调查剖面(用图示)。 (3) 调查内容: 1) 植被类型、植物区系、分布规律、覆盖率、演变规律;珍稀植物的种类、生态条件、分布范围、保护价值等。 2) 森林资料普查情况,各类林地面积统计资料、现有森林覆盖率;优势树种、分布状况;森林生长量、木材蓄积量;森林采伐、更新情况及规划资料。 3) 野生动物区系组成、种类、生态习性、分布范围、数量的演变情况;珍稀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生态习性、保护级别等。 4) 草场类型、分布、质量、产草量、载畜能力、利用现状及其规划资料等。 6.1.6.2 现状评价 (1) 内容: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气候、土壤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类型、群落分布特点、演变趋势等进行分析;分析动物的区系成份、种群分布特点;分析发展草食牲畜的可能性。 (2) 方法:简单分析法。 (3) 表述方式:文字叙述为主,并附有关图表。 6.1.6.3 预测评价 (1) 范围:水库库周区、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 (2) 因子:植被覆盖率;动植物区系、种群、数量、分布;珍稀物种种群、数量等。 (3) 标准:以区内物种对环境因子的适应限度为标准。 (4) 方法: 1) 类比法:工程活动的直接影响主要采用类比分析,可以 、 工程为例; 2) 生态学方法:工程活动的间接影响,如局地气候变化、水库下泄低温水等带来的影响,从生存条件进行论证。 (5) 结果表述方式:文字叙述为主,附主要物种名录。 6.1.6.4 对策措施 6.1.7 水生生物 据历史调查资料, 江(河)鱼类约有 种,其中工程河段分布有 种,多属 复合体成份,适应 环境,主要经济鱼类有 、 、 等。本工程建设,对其栖息、生长、繁殖、越冬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6.1.7.1 鱼类调查 (1) 范围:从全流域着眼,重点工程河段。 (2) 内容: 1) 进一步收集有关 江(河)鱼类的历史调查资料; 2) 了解渔业生产情况,分析渔获物组成; 3) 从市场或定点设置标本箱收集鱼类标本; 4) 实地了解鱼类越冬场、产卵场的地形、 底质和水环境条件。 6.1.7.2 水生生物监测 (1) 范围:工程水库河段。 (2) 布点:共设 个监测断面,分别是: 、 、 、 、 等(监测断面位置用图示)。 (3) 内容:浮游生物、着生藻类、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等的种群和生物量;初级生产力。 (4) 周期、频率: 年至 年,监测周期 年;分丰、平、枯水期各取样一次。 6.1.7.3 现状评价 (1) 内容:鱼类区系组成特点、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鱼类资料消长情况、渔业生产情况;鱼类饵料生物的丰度。 (2) 方法:统计分析法。 (3) 表述方式:定性描述,列表示出种类名称及生物量。 6.1.7.4 预测评价 (1) 范围:着眼全流域,以本工程河段为重点。 (2) 因子:鱼类饵料生物种群、数量、鱼类种群、数量、产卵场、越冬场、水库鱼产力、发展渔业的可行性。 (3) 方法: 1) 类比法:水库鱼类种群变化,以 水库为例进行类比分析; 2) 生态学方法:从鱼类习性与变化后的生态条件对比,分析鱼类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 (4) 结果表述方式:对鱼类种群结构变化进行定性描述,其他方面需作定量或准定量描述。 6.1.7.5 对策措施 6.1.8 移民安置的环境问题 提示:移民安置的环境,可作如下类似描述,但是,应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修改; 水库淹没耕地 ha,迁移人口 人,数量较大(不大),就工程规模而言,在同类工程中是 。而且(然而),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土地资源质量差,现有人均耕地面积仅 km2左右,粮食不能自给。移民若全部采用后靠安置,势必要大量开垦土地,由于库周自然坡度大,水土流失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移民企业和新形成的集中居民点是潜在的污染源,搞好污染防治是保护水源的必要措施。   6.1.8.1 调查 (1) 范围: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区。 (2) 内容: 1) 水库淹没实物指标,按《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细则》执行; 2) 淹没涉及县、乡(镇)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性别、年龄结构、民族组成、文化程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近三年粮食单产、总产量;工农业总产量及各单项产值;农村人均总收入、纯收入; 3) 淹没涉及县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利用规划; 4) 规划的移民安置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基本情况; 5) 工程地区的交通、通讯、文教和医疗卫生等情况。 (3) 时段: 年 月至 年 月。 6.1.8.2 现状评价 (1) 内容:淹没涉及县(乡、镇)的社会经济状况;规划的移民安置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点。 (2) 方法:统计分析法。 (3) 表述方式:统计表及文字叙述。 6.1.8.3 预测评价 (1) 范围:淹没涉及县(乡、镇),重点是移民安置区。 (2) 因子:移民环境容量、植被、水土流失、移民企业污染、生活垃圾、水质、社会经济。 (3) 方法;统计分析与类比法。 (4) 结果表述方式:统计表及文字叙述。 6.1.8.4 对策措施 6.1.9 施工期环境问题 6.1.9.1 研究的必要性 …… 弃渣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 6.1.9.2 调查 (1) 范围:坝(闸首)区、厂房区、料场、渣场、运输线路沿线的重要居民点以及下游河段。 (2) 内容:气象要素、水质、植被、地貌景观;居民点位置、人口数量、人群健康状况;类比工程施工区噪声、废气、粉尘、水质、人群健康等资料。 (3) 时段: 年 月至 年 月。 6.1.9.3 现状评价 提示:简要叙述施工区的自然、社会环境特点。   6.1.9.4 预测评价 (1) 范围:工程施工区及其下游地区。 (2) 因子:施工“三废”、粉尘排放以及噪声等对当地居民、植被、河道水质、沿河建筑物的影响,施工占地和外来人口增加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3) 方法:主要采用总量控制法和类比法,以 为类比工程。 (4) 结果表述方式:文字描述为主。 6.1.9.5 对策措施 6.1.10 其他 提示:包括人群健康、漂木、文物古迹、景观等。也需进行调查,并做出简要的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其调查、评价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评价对象, 分述如下: (1)人群健康: 收集工程地区近3~5年的疫情资料,包括介水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地方病等;对高发区需进行抽样调查。根据各种疾病的发生条件,结合工程特性,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文物古迹: 调查、收集工程地区的文物古迹资料,包括名称、年代、地点、分布高 程、面积以及保护级别。预测工程兴建对文物古迹的影响。 (3)景观: 收集工程直接影响区及附近地区的景观资料,包括景点名称、功能、等级、游人容量及交通状况;了解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规划。预测工程对旅游景点和旅游业的影响。   6.2 一般评价项目 提示:简要描述次要环境影响因子的评价工作计划。   6.3 环境监测站网规划 提示:根据工程规模和环境问题,拟定环境监测规划的初步工作计划。   6.4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提示:一般采用效益—费用分析法。   6.5 公众参与 提示:简要描述公众参与的目的、方式、对象等。   6.6 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地区环境现状和工程兴建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阐明工程地区环境总体变化趋势,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工程兴建的可行性。 7 评价成果和进度安排 7.1 应提交的评价成果 (1) 环境影响报告书 《 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2) 专题报告 《 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 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分析》 《 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 水库水温结构及其对下游的影响分析》 《 对陆生生物的影响分析》 《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 《 水库移民安置的环境影响分析》 《 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及减免措施》 提示:根据实际工作内容,有选择地提供专题报告。   7.2 环境影响报告书章节设置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有关要求和本工程所涉及的环境问题,拟定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章节,见附录A。 7.3 评价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 工程设计总体计划安排,要求在 年 月完成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工作,相应的各项工作时间安排如表6。 工程环评工作进度 表6 项 目  年  年  年  年  年   工作准备        综合查勘        工作大纲编写及审查        环境调查及测试        内业分析        选址报告环境影响简章        单项评价及专题报告编写        专题报告审查        报告书编写        报告书预审及修改        环评工作技术小结        8 质量保证和组织分工 8.1 质量保证 提示:评价单位的质量、内部的技术机构、评价项目管理体系、外部技术援助等   8.2 组织分工 环境评价单位: (全称) 技术负责人: [ (职称)] [ (职称)] 各专题或专业分工见表7。 表7 工程环评专题、 专业分工表 专题项目 承担或协作单位 要求完成时间 负责人及职称   1.局地气候      2.水文、泥沙      3.水温      4.水质及污染源      5.环境地质      6.土壤      7.陆生生物      8.水生生物      9.社会经济     10.人群健康     11.景观、文物     12.施工环评     13.报告书编写      9 评价工作经费概算 9.1 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物价局《制定评价收费标准的原则与方法》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收费内容及计费原则》,编制本概算。 9.2 预算说明 (1) 各单项调研、监测及测试费等,统一按辖区内经物价部门批准的相关专业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计算; (2) 评价及报告书编写费,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定额》规定的标准收取; (3) 不可预见费按评价总直接费用的5%计; (4) 审查费按评价总经费的(5%~8%)计。 9.3 费用概算 按照本次评价内容和前述各有关收费标准,编制本次评价费用概算如表8。 表8 环境评价费用概算 项 目 单 位 数 量 单 价 费 用   一、调研、监测及测试       1. 水温       2. 水质       3. 土壤       4. 陆生生物       5. 水生生物       二、评价与报告书编写       1. 气象       2. 水文、泥沙       3. 环境地质       4. 土壤       5. 水温       6. 水质       7. 陆生生物       8. 水生生物       9. 社会经济       10. 人群健康       11. 文物、景观       12. 施工环评       13 环境保护措施       14. 经济损益分析       15. 风险分析       16. 总报告编写       三、管理费       1. 行政管理费       2. 税金       四、杂项费       1. 差旅费       2. 资料费       3. 计算费       4. 印刷费       5. 交通费       6. 采样仪器折旧       7. 运杂费       8. 不可预见费       五、审查费       1. 评价大纲       2. 专题报告       3. 评价报告书       9.4 费用分年度计划 根据前述的工作安排,制定本费用年度计划,详见表9。 表9 评价工作经费分年度计划 单位:(万)元 项 目 分 年 度 费 用 合 计    年  年  年  年                 合 计        附录A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章节设置 综述(简要的环境特点、环境影响和减免措施以及评价结论) 目录(报告书目录及附图、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范围和水平年 1.3 研究过程与方法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的背景与开发目标 2.2 工程方案及论证过程 2.3 工程规模与特性 2.4 移民安置规划 3. 工程分析 4. 工程地区的环境状况 4.1 研究的区域 4.2 自然环境状况 4.2.1 地形地貌 4.2.2 地质 4.2.3 气候 4.2.4 水文泥沙 4.2.5 水质及污染源 4.2.6 水温 4.2.7 土壤 4.3 生物环境状况 4.3.1 陆生植物 4.3.2 陆生动物 4.3.3 水生生物 4.4 社会环境状况 4.4.1 人口 4.4.2 土地利用 4.4.3 工农业生产情况 4.4.4 矿产资源及其他非再生资源 4.4.5 人群健康 4.4.6 文物古迹 4.4.7 旅游资源及旅游业 4.4.8 漂木 4.4.9 工农业用水 5.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5.1 简介 5.2 工程环境效益 5.3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3.1 局地气候 5.3.2 水文泥沙情势 5.3.3 水质 5.3.4 水温 5.3.5 环境地质 5.3.6 土壤 5.4 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5.4.1 陆生植物 5.4.2 陆生动物 5.4.3 水生生物 5.5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5.5.1 社会经济 5.5.2 工农业用水 5.5.3 人群健康 5.5.4 文物古迹 5.5.5 旅游 5.6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 6. 替代方案环境影响分析 7. 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 8. 环境监测与实施管理 9. 环境经济分析 10. 风险评价 11. 公众参与 12. 综合评价结论和建议 附件: 附件1 参考资料 附件2 物种名录 附件3 公众参与有关材料 附件4 《 》(项目建议书批文) 附件5 《 》(评价委托书(合同)) 附件6 《 江(河)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附件7 《 》(评价大纲审查意见) 附件8 《 》(评价大纲批文) 附图①: 附图1 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2 工程枢纽总布置示意图 附图3 工程环境调查监测站点布置示意图 附图4 植被分布图(或森林分布图) 附图5 珍稀动物分布图 附图6 行政区划图 附图7 工程环境监测站(网)总体规划示意图 附图8 环境管理体系 附录B 参考资料 [1] 国家环境保护局开发监督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第一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 [2] 郦桂芬,环境质量评价(第一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0 [3]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he Pa cific,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asic proceduresfor developing countries”,UNTED NATIONS THE ENVIRONMENT PROGRAMME,1988 [4] John A.Dixon et al., Dam and the Environment:Considerations in World Bank Projects.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