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给药 给药的基本知识 一、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因素 1、药物的剂量 剂量与效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作用也就越强。 2、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直接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在常用的给药途径中吸收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依次为:静脉、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肌内、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 3、药物的剂型 在相同的给药途径中,不同的剂型,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也有所不同。 4、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可发生在体外或体内,发生于体外的由于相互配伍的理化反应使药物发生变质,失效或产生有毒物质使药效降低的被称为配伍禁忌。、 (二)机体因素 1、生理因素 年龄和体重、 性别 、 遗传因素。 2、病理因素 于疾病可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改变及体内过程改变而影响药效。 3、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和对药物的信赖程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尤为密切。 (三)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饮食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而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或干扰药物的吸收,降低疗效。 二、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 (一)种类 内服药、注射药 、外用药、新颖药。 (二)药物的领取 病区内应备有一定基数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消耗量填写领药单,定期到药房领取补充。贵重药、剧毒药、麻醉药凭医生处方领取。 (三)药物的保管原则 药瓶、定期检查、分类保存 三、给药原则 (一)根据医嘱给药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给药过程中必须做到“三查、七对”。 1、“三查” 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查七对内容)。 2、“七对” 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三)正确实施给药 (四)观察 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及毒副反应较强的药物,应加强用药前的询问,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的观察,必要时作好记录。 四、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病变部位、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情况有所不同。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化、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吸入、直肠给药、 气管滴药、外敷等。 五、给药的时间安排 为使血液中药物浓度维持在最满意的治疗水平上,又不至于引起毒性反应,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外文缩写表示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口服给药法 一、用 物 药柜(内有各种药物、量杯、滴管、研钵、研锤、药匙、微湿纱布),服药本,小药卡,药盘,药杯,包药纸、弯盘。 二、取 药 护士洗手,带口罩,打开药柜,准备用物,根据药物的不同剂型,采取不同的取药方法。 三、摆 药 1查对 2摆药 3再次查对 四、发 药 (一)步骤1,2,3。 (二)注意事项 1、发药前护士应收集病人的有关资料。, 2、发药时病人如提出疑问,护士应认真听取,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耐心地给予解释,再给病人服下。 3、按药物性能指导病人正确服药。 第三节 注 射 法 注射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入体内,达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给药法。 一、注射原则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注射前必须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护士注射前必须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常规消毒皮肤。 (三)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四)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防止损伤血管和神经;注射部位局部应无炎症、化脓感染、硬结、疤痕及皮肤病。 (五)药液应现配现用 注射的药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临时抽取,立即注射,以防药物效价降低或受到污染。 (六)排尽空气以防意外 (七)检查有无回血 (八)运用无痛注射技术 二、注射用物 (一)注射盘 注射盘内放:无菌持物镊、2% 碘酊、70% 乙醇、砂轮、启瓶器、棉签、弯盘,静脉注射时需有止血带和小枕。 (二)注射器 (三)针头 包括针尖、针梗、针栓三部分。 三、药液抽吸法 (一)自安瓿内抽取药液法 (二)自密封瓶内抽取药液法  (三)其它剂型的药物抽取法 四、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 将少量的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1、目的 ⑴ 药物的过敏试验 ⑵ 预防接种 ⑶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1 ml注射器,41/2号针头,注射卡,药液。如作过敏试验,另备急救药品及相应用物。 3、部位 ⑴ 药物的过敏试验 选取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肤色较淡,易于辨认局部反应。 ⑵ 预防接种 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如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⑶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先在需要麻醉的局部皮内注入药物,形成一皮丘,再进行局部麻醉。 4、方法 ⑴ 病人如对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进行皮试,应与医生联系,更换其它药物。 ⑵ 忌用碘酊消毒,以免脱碘不彻底或对碘过敏影响结果的观察和判断。 (二)皮下注射法 将少量的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1、目的 ⑴ 不宜经口服法给药,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药效时。 ⑵ 预防接种。 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1 ml~2 ml 注射器,51/2或6号针头,注射卡,药物。 3、部位 常选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外侧方。 4、方法 ⑴ 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后携至床旁,查对病人并解释。 ⑵ 选择注射部位,用2% 碘酊,70% 乙醇消毒皮肤,待干。 ⑶ 再次核对并排尽注射器内空气。 ⑷ 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O~40O角,迅速刺入针梗的1/2~2/3。松开左手,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如无回血,缓慢推。 ⑸ 注射毕,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快速拔针。 5、注意事项 ⑴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一般不作皮下注射。 ⑵ 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 ⑶ 对长期皮下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证药物的充分吸收。 ⑷ 如注射的药物少于1 ml,需用1 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物的剂量准确。 (三)肌内注射法 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1、目的 ⑴ 不能或不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采用。 ⑵ 适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剂量较大的药物。 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2 ml或5 ml注射器,6或61/2号针头,药液,注射卡。 3、部位 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离大血管,大神经相对较远的部位。其中最常用的是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上臂三角肌和股外侧肌。 ⑴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射时为避免损伤坐骨神经,有两种定位法 1) 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引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下角为注射部位。 2)联线法 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的外1/3 处为注射部位。 ⑵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 三角区法 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示指、中指和髂嵴三者构成的三角区域即为注射部位 2) 三横指法 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为注射部位,患儿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⑶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取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为注射部位。此处肌肉较薄,只能作小剂量注射。 ⑷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 取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位于膝上10 cm,髋关节下10 cm,宽约7.5 cm的范围。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4、方法 ⑴ 护士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后携至床旁,核对并解释。 ⑵ 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以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 ⑶ 用2% 碘酊消毒局部注射部位,待干后用70% 乙醇脱碘。 ⑷ 再次核对,排尽空气。 ⑸ 左手拇指、示指绷紧皮肤,右手呈执笔势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皮肤呈90°角,以手臂带动手腕的力量,迅速刺入针梗的1/2 ~2/3。 ⑹ 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推药。 ⑺ 注射毕,用干棉签轻按进针处,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 5、注意事项 ⑴ 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从根部衔接处折断。 ⑵ 2岁以内的婴幼儿宜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其独立行走前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为避 免损伤坐骨神经,不宜采用臀大肌注射。 ⑶ 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应合理的更换注射部位,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若已出现硬结,可采用热敷,理疗等措施。 ⑷ 需同时注射两种药物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四、常用注射法 (四)静脉注射法自静脉注入无菌药液的方法。 1、目的 ⑴ 适用于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的药物或需迅速发生药效者。 ⑵ 作诊断性检查,如肾功能试验,胆囊X线摄片检查等。 ⑶ 输液或输血。 ⑷ 静脉营养疗法。 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无菌注射器、针头为61/2、7号或头皮针、止血带、软枕、药物、注射卡、胶布。 3、部位 常用的有四肢浅静脉,如上肢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以及腕部和手背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足背静脉等。 4、方法 ⑵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6 cm处扎紧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⑷ 再次核对,排尽注射器内空气。 ⑸ 穿刺时,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0°角,从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见回血后,表明针头已进入静脉,可顺静脉再推进少许。 ⑹ 松止血带,同时嘱病人松拳,右手固定针头,左手缓慢推药。 ⑺ 注射过程中要试抽回血。如局部疼痛、肿胀,无回血,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针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⑻ 注射毕,用干棉签放于穿刺点并迅速拔针,继续按压穿刺点片刻以防止局部渗血 5、静脉穿刺常见的失败原因。 ⑴ 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静脉,部分在血管外,抽吸可有回血,但推药时部分药液溢至皮下导致局部隆起,病人有疼痛感。 ⑵ 针头刺入较深,针头斜面一部分穿破对侧血管壁,抽吸有回血,推药时部分药液溢至深层组织,病人疼痛感明显,但局部无隆起。 ⑶ 针头穿破静脉壁进入深层组织,抽吸无回血,注射局部无隆起,但病人主诉疼痛。 (五)股静脉注射法 1、目的 常用于急救时加压输液、输血和采集血标本。 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无菌10 ml或20 ml干燥注射器,无菌纱布,试管和药物。 3、部位 股静脉位于由缝匠肌,长收肌,腹股沟韧带构成的股三角区内。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间划一联线,股动脉走向与该线中点相交,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0.5 cm处。 4、方法 (1) 操作者位于穿刺侧,协助病人仰卧,下肢伸直略向外展,膝关节微屈。 (2)用2% 碘酊,70% 乙醇消毒病人局部皮肤和术者左手的示指、中指。 (3)在股三角区内扪及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90°或45°角,在股动脉内侧0.5 cm处刺入。抽动活塞见有暗红色血被抽出,提示针头已进入股静脉,固定针头,根据需要抽血或注入药物。 (4) 抽血或注射毕,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按压3 min~5 min,以免引起出血或形成血肿。 (5)再次查对,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并清理用物。 5、注意事项 ⑴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防止感染。 ⑵ 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此法注射。 ⑶ 如抽出鲜红色血液,提示刺入股动脉,应立即拔针,用无菌纱布紧压穿刺处5 min~ 10 min直至无出血为止。 第四节 吸入给药法 吸入给药法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从呼吸道吸入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给药方法。 一、超声波雾化吸入技术 超声波雾化吸入技术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着病人的吸气进入呼吸道,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常用的药物及其作用 1、抗生素 用于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2、祛痰药 用于稀释痰液,帮助祛痰,如α-糜蛋白酶、易咳净等。 3、解痉平喘药 用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如氨茶碱、舒喘灵等。 4、糖皮质激素 用于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如地塞米松,常与抗生素联用,增强抗炎效果。 (二)操作方法 1、用物准备 治疗车上置超声雾化器一套、药液、生理盐水、冷蒸馏水、水温计。 2、操作步骤 (1)用物备齐后携至床旁,核对病人并解释,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2)接通电源,调节定时开关,打开电源开关,指示灯亮后,再将雾量调节旋钮旋至所需量,此时药液呈雾状喷出。 (3)将面罩放于病人口鼻部或将口含嘴放入病人口中,指导其作深而慢的吸气。 (4)治疗完毕,取下面罩或口含嘴。先关闭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否则电子管易损坏。 (5)擦净病人面部,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二、氧气雾化吸入技术 氧气雾化吸入技术是利用高速的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病人的吸气进入呼吸道以达到控制呼吸道感染和改善通气功能为目的的一种给药方法。 (一)氧气雾化吸入器的构造和原理 (二)常用药物及作用 同超声波雾化吸入给药法。 (三)操作方法 1、用物准备 氧气雾化吸入器,药液,5 ml注射器,蒸馏水,氧气装置一套( 湿化瓶不放水)。 2、操作步骤 (1)按医嘱抽取药液,用蒸馏水稀释至5 ml注入雾化罐内。 (2)协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漱口清洁口腔。 (3)将雾化器A管接在氧气装置的橡胶管上,调节氧气流量至6~10 L/min。 (4)病人手持雾化器,将喷气口C放入口中。 (5) 吸入毕,取出雾化器,关闭氧气开关,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整理用物。雾化器放于消毒液中浸泡1 h后,洗净,擦干备用。 第五节 药物过敏试验法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法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一)过敏反应的原因 过敏反应系由抗原与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青霉素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和组织蛋白氨基酸上的氨基相结合形成全抗原。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E,IgE粘附于某些组织如皮肤、鼻、咽、声带、支气管粘膜下微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上及血液中的白细胞表面,使机体对抗原呈现出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与该抗原接触时,抗原即和特异性抗体(IgE)相结合,导致肥大细胞破裂,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强,因而出现各种症状。 (二)过敏试验法 1、试验液的配制 准确配制青霉素试验液是预防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的重要环节。 2、试验方法 按皮内注射法在病人前臂掌侧注入青霉素皮试液0.1ml(含青霉素20u~50u),20 min后观察结果。 3、结果判断 ⑴ 阴性 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⑵ 阳性 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 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三)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1、过敏性休克 是最为严重的一种过敏反应。 ⑴ 呼吸道阻塞症状 表现为胸闷、气急伴濒危感,由喉头水肿和肺水肿所致。 ⑵ 循环衰竭症状 病人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紫绀、脉细弱、血压下降等症状。 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由于脑组织缺氧,表现为头晕眼花、面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⑷ 皮肤过敏反应症状 有瘙痒、荨麻疹等。 2、血清病型反应 一般于用药后7 d~12 d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有发热、关节肿痛、皮肤瘙痒、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等。 3、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⑴ 皮肤过敏反应 主要有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 ⑵ 呼吸道过敏反应 可引起哮喘或促使原有哮喘的发作。 ⑶ 消化道过敏反应 可引起过敏性紫癜,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 (四)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1、立即停药,使病人就地平卧,以利于脑部血液供应。同时报告医生。 2、立即皮下注射0.1% 盐酸肾上腺素0.5 ml~1 ml,病儿剂量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 min再皮下或静脉注射0.5 ml,直至病人脱离危险。盐酸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围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出量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改善缺氧症状,给病人氧气吸入。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同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山梗菜碱等。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 4、根据医嘱给药,如地塞米松5 mg~10 mg静脉推注或氢化可的松200 mg加入5%~10% 的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滴。 5、若病人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6、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 (五)过敏反应的预防 1、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使用青霉素之前,必须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及进行药物的过敏试验。对已有过敏史的患者禁止做过敏试验,对接受过青霉素治疗的患者,停药3 d后再用,或使用过程中药物的批号更换时,需重做过敏试验。 2、青霉素溶液应现配现用 因为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下易产生过敏物质引起过敏反应,还可使药物效价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二、链霉素过敏试验法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一)过敏试验法 1、试验液的配制 要求每毫升试验药液含链霉素2500u。 2、试验方法 按皮内注射法在病人前臂掌侧注入链霉素试验液0.1 ml(含链霉素250u),20 min后观察结果。 3、结果判断 同青霉素过敏试验。 (二) 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急救措施 链霉素的毒性反应较其过敏反应更常见,更严重。若发生中毒症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因链霉素与Ca2+ 络合,可使其毒性症状减轻。 三、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 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用药前应先做过敏试验。以前曾用过破伤风抗毒素,停药7 d再次使用者,需重新做皮内试验。 (一)过敏试验法 1、试验液的配制 取每支1 ml含1500 IU的TAT药液,抽吸0.1 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 ml,摇匀后即得皮试液(每ml含TAT 150IU)。 2、试验方法 按皮内注射法在病人前臂掌侧注入TAT试验液0.1 ml(含TAT 15 IU),20 min后观察结果。 3、结果判断 ⑴ 阴性 局部皮丘无变化,全身无反应。 ⑵ 阳性 局部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 cm,红晕直径超过4 cm,有时出现伪足 ,瘙痒。全身过敏反应、血清病型反应同青霉素过敏反应。 四、 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法 普鲁卡因是一种常用的麻醉剂。使用时偶有轻重不同的过敏反应。所以用该药前应作药物的过敏试验。 (一)过敏试验法  取0.25% 普鲁卡因0.1 ml做皮内注射,20 min后观察试验结果。 (二)结果判断和过敏反应的处理 同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五 、 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 细胞色素C是一种在体内进行物质代谢所必需的辅酶。它在细胞的呼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它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可引起过敏反应。所以注射前应作过敏试验。 六 、 碘过敏试验法 临床上常用碘化物造影剂做肾脏、胆囊、心脑血管造影。此类药物可使人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造影前须做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才能进行碘造影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