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选配
第一节 选配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第二节 个体选配
第三节 近交程度的分析
第四节 种群选配
第五节 选配计划的制订
第一节 选配的概念和作用
一、概念
选配是指人为确定个体或群体间的交配体制
( mating system),即有目的地选择公母畜
的配对,有意识地组合后代的遗传型,试图通
过 培育 而获得良种或合理利用良种的目的。
选配是对畜群交配的人工干预。
效应,
改变 基因型频率 分布,使得群体中性状的
均值和方差改变。
作用,
1、创造必要的变异;
2、加速基因纯化;
3、把握变异方向;
4、避免非亲和基因的配对;
5、控制近交程度,防止近交衰退。
二、选配与选种的关系
选种的作用:定向改变畜群各种基因的频率。
选配的作用:有意识地组合后代的遗传基础。
选种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 育种的成效
选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直接影响 育种的进度
关系,互相联系、彼此促进
1、选种是选配的基础,选配是选种的延续;
2、选配可验证和巩固选种的效果;
3、选种可加强选配:选配后还要选种
选配的分类
同质选配
品质选配
异质选配
个体选配
近交
亲缘选配
选配 远交 (非亲缘交配 )
纯种繁育 ( 本品种选育 )
群体选配
杂交繁育
第二节 个体选配
以个体为单位的选配方式
一、品质选配,
品质:既可指一般品质( 体质、体型、生物学
特性、生产性能、产品质量等方面 ),也可特
指遗传品质( 数量遗传学中指 EBV的高低 )。
品质选配:选型交配,考虑交配双方品质
对比情况的一种选配方式。
同质选配,异质选配
(一)同质选配
(选同交配或同型交配)
以表型相似性为基础的选配,
选用性状、性能表现一致,或育种值相似
的公母畜配种,以获得与亲代品质相似的
优秀后代。
实质,
交配双方愈相似,就愈有可能将共同的优
秀品质遗传给后代。即:优良基因纯合。
同质选配的作用
1、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纯合子增加),故将 导致群体分化 ;
2、同质选配结合选择可同时改变基因频
率和基因型频率
3、遗传同质选配的效果大于表型同质选
配;
注意(影响同质选配效果的因素),
以 基因型的准确判断 为基础;
应以一个 性状 为主,不应多于 2个;
遗传力 高的性状效果明显。
缺点,
长期同型选配会增大近交系数,降低群体
内的变异性,使原有的缺点更明显,适应
性与生活力都下降。故 应加强选择 。
同质选配的应用
一般在 保种 或杂交育种的 横交固定 阶段
采用同质选配。
保种 —— 保存品种内的有益(有价值)基因,
并使之在群体中的频率增加的过程。
横交固定 —— 指杂交育种进行到一定阶段,
当理想类型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采用同质选
配的方法使其尽快固定下来的过程。
(二)异质选配
选异交配或异型交配:以表型不同为基
础的选配。分两种类型,
1、以 综合优点 为目的异质选配:选具有不
同优异性状的个体交配,以将两性状结合
在一起,后代兼有双亲的不同优点。
2、以,以优改劣,为目的异质选配:选同
性状但优劣不同的个体交配,以好改坏、
以优改劣,是一种“改良选配”。
作用:后代表现间于双亲之间,属 中间型遗传
综合双亲优良性状;
丰富后代的遗传基础;
创造新的类型;
提高后代的适应性和生活力。
缺点,
对 连锁 和 负相关 的性状选配效果不好
注意,
同质选配多用于育种群
异质选配多用于繁殖群
(三)品质选配的运用
1、生产上:以同质选配为主,也可将
二者结合使用。
2、育种上:先异质选配,稳定后再同
质选配。
注意,
异质选配不是“弥补选配”,相反缺陷
的交配可能会加重缺陷。
二、亲缘选配
考虑交配双方亲缘关系远近的选配。
如交配双方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畜牧学上
指双方到共同祖先的总代数不超过 6代)称
为 近亲交配,简称 近交 (所生后代近交系
数大于 0.78%);
如交配双方亲缘关系很远则叫 非亲缘交配,
或称 远亲交配,简称远交。
(一)近交的用途
1、固定优良性状:近交使基因纯合,从
而固定优良性状,减少分化。
2、暴露有害基因:使隐性有害基因纯合。
3、保持优良个体血统:提高优良个体的
交配机率而保存其优良基因
4、提高畜群的同质性:使基因纯合,造
成群体分化,用于提纯。
5、提供实验动物(近交系)
(二)近交衰退
近交使繁殖性能、生理活动及与适应性相关的性
状都降低的现象。
原因,
两性细胞差异减小,致后代 生活力 下降
基因 纯合使互作效应减小,D和 I降低
近交后代 生理 上的不足或机能失调
防止,
严格淘汰不良隐性纯合子;
加强饲养管理,缓解衰退相象;
导入外血,更新血缘;
做好选配,结合远交,多留公畜。
(三)远交
非亲缘交配:交配双方没有亲缘关系或
亲缘关系较远的选配方式
杂交,
不同群体间的远交,即“异种群选配”。
分为品种间杂交、系间杂交和远缘杂交
作用,
1、增加杂合子频率;
2、提高群体均值;
3、产生互补效应;
4、改变子一代的遗传方差
第三节 近交程度的分析
一、近交程度的表示方法
畜牧学上用来衡量和表示近交程度的方
法很多,常见的有,
罗马数字表示法
近交系数计算法
亲缘系数计算法
(一)罗马数字表示法
用罗马数字表示共同祖先在系谱中所处位置(世代
数)来表示近交程度。
1.查看系谱中 父系和母系双方有无共同祖先,如有,可用
△、☆或 √ 等符号将其标示出来。
2.用罗马数字分别写出共同祖先在母系和父系中出现的世
代数,中间用一横线隔开(横线左端为共同祖先在母系中
的世代数,横线右端为共同祖先在父系中的世代数)。
3.罗马数字写出后,按一定标准确定其近交程度。
例如,449号公羊
120 155 Ⅰ (亲代)
49 105△ 8& 105△ Ⅱ (祖代)
6 103☆ 8& 10※ 5 103☆ 8 10※ Ⅲ (曾祖代)
则有,105Ⅱ — Ⅱ ; 8Ⅲ — Ⅱ ; 103Ⅲ — Ⅲ ; 10Ⅲ — Ⅲ 。
判定标准
1.嫡亲交配,
横线两边数字之和为 3或 4。 Ⅰ — Ⅱ, Ⅱ — Ⅱ, Ⅰ — Ⅲ, Ⅲ — Ⅰ 。
2.近亲交配,
横线两边数字之和为 5或 6。 Ⅱ — Ⅲ, Ⅲ — Ⅱ, Ⅲ — Ⅲ, Ⅰ — Ⅳ,
Ⅳ — Ⅰ, Ⅱ — Ⅳ, Ⅳ — Ⅱ 。
3.中亲交配,
横线两边数字之和为 6至 8。 Ⅲ — Ⅳ, Ⅳ — Ⅲ, Ⅵ — Ⅱ, Ⅱ — Ⅵ,
Ⅰ — Ⅵ, Ⅵ — Ⅰ, Ⅰ — Ⅴ, Ⅴ — Ⅰ 。
4.远亲交配,
横线两边数字之和在 8以上 。 Ⅳ, Ⅲ — Ⅴ, Ⅴ — Ⅲ, Ⅱ — Ⅵ, Ⅵ — Ⅱ,
Ⅴ — Ⅴ, Ⅴ — Ⅵ, Ⅵ — Ⅴ, Ⅵ — Ⅵ, Ⅰ — Ⅶ, Ⅶ — Ⅰ 。
上述四种亲缘交配中,近交程度最高的为全同胞交配
( Ⅱ — Ⅱ, Ⅱ — Ⅱ )、母子交配( Ⅰ — Ⅱ )和父女交配
( Ⅱ — Ⅰ );其次为半同胞交配( Ⅱ — Ⅱ );再次为祖孙
交配( Ⅰ — Ⅲ 或 Ⅲ — Ⅰ )
(二)近交系数计算法
近交系数:表示纯合的相同等位基因来自共同
祖先的机率。也表示杂合基因比近交前所占比
例减少的程度;或 形成个体的两个配子间因近
交而造成的相关系数 ( S.Wright)。
根据 通径系数 原理,个体 x的近交系数即是形
成 x个体的两个配子间的相关系数,用 Fx表示。
)]1()
2
1
[( 121 Annx FF ?? ???
)]1()
2
1
[( 121 Annx FF ?? ???
其中,n1为由父亲到共同祖先的代数;
n2为由母亲到共同祖先的代数;
FA为共同祖先本身的近交系数;
Σ 表示所有共同祖先计算值的总和
如共同祖先不是近交所生个体,公式简化
为,
121)
2
1
( ???? nnxF
举例,
半同胞交配后代的近交系数,
全同胞交配后代的近交系数,
亲子交配后代的近交系数,
111
11
1 2, 5 %
28x
F
??
??
? ? ???
??
1 1 1 1 1 1
11
25%
22x
F
? ? ? ?
? ? ? ?
? ? ?? ? ? ?
? ? ? ?
1 0 1
1
25%
2x
F
??
????
??
??
(三)群体近交程度的计算
A、畜群小时,分别求出各个体值,再平均。
B、畜群很大时,随机抽样计算平均值。
C、对于封闭群体,
其中,Δ F为畜群平均近交系数的每代增量;
NS为每代参加配种的公畜数;
ND为每代参加配种的母畜数
DSE NNN
F
8
1
8
1
2
1
????
当群体每代近交系数增量不变时,有,
Ft=1- (1- Δ F)t;
其中,t 为世代数;
Ft为第 t世代的近交系数
(四)亲缘系数的计算
亲缘系数表示双亲间的亲缘程度,是
说明双亲间的遗传相关程度
近交系数表明个体本身是由什么程度的
近交产生的。
亲属关系分为,
旁系亲属
直系亲属
旁系亲属间的亲缘系数,
)1)(1(
)]1()
2
1
[(
DS
A
N
SD
FF
F
R
??
?
?
?
其中,RSD表示个体 S和 D间的亲缘系数;
N为 S和 D分别到共同祖先的代数之和:
N=n1+n2
FS为个体 S的近交系数;
FD为个体 D的近交系数;
FA为共同祖先的近交系数
注意:个体的近交系数实际等于双亲的亲
缘系数乘以
若双亲均为非近交个体,即 FS= FD= 0,则
个体的近交系数等于其双亲亲缘系数的 1/2。
( 1 ) ( 1 )
2
SDFF??
)]1()
2
1[( 1
21
A
nn F???? ?
??
?
?
?
)1)(1(
)]1()
2
1
[(
DS
A
N
FF
F
( 1 ) ( 1 )
2
SDFF??
直系亲属间的亲缘系数,
— 个体与其某个祖先间的亲缘系数
式中,为个体到其祖先 A个体间的亲缘
系数;
N为由个体 X到其祖先 A的世代数;
为个体的近交系数;
为 A个体的近交系数。
R
F
FxA
N A
x
?
?
??
( )
1
2
1
1
xAR
xF
AF
举例,
全同胞间的亲缘系数,
半同胞间的亲缘系数,
亲子间的亲缘系数,
2
1
( 1 0 )
12
0, 2 5 2
4( 1 0 ) ( 1 0 )
S D xRF
??
????
??? ? ? ?
??
22
11
(1 0 )
22 1
0, 5 2
2(1 0 ) (1 0 )
S D xRF
??? ? ? ?
? ? ???? ? ? ?
? ? ? ???
? ? ? ?
??
X A
5.0
01
01)
2
1(
1
1)
2
1( 1 ?
?
??
?
?? ?
x
AN
xA F
FR
第四节 种群选配(纯繁和杂交)
种群:即种用群体,大到品种或种属,小
到畜群或品系,多指一个品种。
一、种群选配,
种群选配主要是研究与配个体所隶属的种群
特性和配种关系,是根据与配双方是隶属于
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种群而进行的选配。
由此,形成两种基本形式的类型,
纯种繁育:相同品种或品系的个体间交配
杂交繁育:不同品种或品系个体间交配,
二、纯种繁育
简称纯繁,是指在同一种群范围内,通过选种
选配、品系繁育、改善培育条件等措施,以提
高种群性能的一种方法。
目的,
当一个种群的生产性能基本能满足经济生产需求,
不必作大的方向性改变时,使用以保持和发展一个
种群的优良特性,增加种群内优良个体的比重,同
时,克服种群的某些缺点,达到 保持种群纯度和提
高种群质量 的目的。
作用,
巩固种群遗传性(优良品质);提高种群品质
三、杂交
杂交:具有差异的群体间的个体交配,即“异
种群选配”。这种差异体现在表型、基因型或
群体特性等三个方面。
杂交:不同品种间的交配
系间杂交:不同品系间的交配
远缘杂交:分类学上不同种或不同属间的交配
作用,
1、杂交育种:实现遗传材料的重组,即使基因和性
状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遗传型。
2、杂交利用:利用杂种优势--杂交后代在生活力、
适应性、抗逆性、生产性能方面优于纯种个体的特
性。
第五节 选配计划的制订
一、选配的实施原则,
1、目的明确;
2、进行亲和力的筛选;
3、公畜等级高于母畜;
4、相同缺陷或相反缺陷的个体不能交配;
5、慎用近交;
6、注意品质选配的使用
二、选配的准备和程序
准备,
1、了解畜群和品种情况,如系谱和群体特性;
2、分析以前的交配方案;
3、分析与配公母畜的系谱和个体品质
方法,
1、分析与配双方的优缺点;
2、绘制畜群系谱图;
3、分析系、族间亲和力
三、选配计划
内容,
每头家畜的与配畜号及品质说明
选配目的
选配原则
亲缘关系
选配方法
预期效果
选配计划制定的步骤,
1、了解畜群和品种情况,如系谱和群
体特性
2、分析与配公母畜的系谱和个体品质
3、明确选配目的
保种、纯繁、杂交育种、杂交利用
4、确定选配方法
品质选配、亲缘选配
5、制订详细配种计划,进行效果预测
第一节 选配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第二节 个体选配
第三节 近交程度的分析
第四节 种群选配
第五节 选配计划的制订
第一节 选配的概念和作用
一、概念
选配是指人为确定个体或群体间的交配体制
( mating system),即有目的地选择公母畜
的配对,有意识地组合后代的遗传型,试图通
过 培育 而获得良种或合理利用良种的目的。
选配是对畜群交配的人工干预。
效应,
改变 基因型频率 分布,使得群体中性状的
均值和方差改变。
作用,
1、创造必要的变异;
2、加速基因纯化;
3、把握变异方向;
4、避免非亲和基因的配对;
5、控制近交程度,防止近交衰退。
二、选配与选种的关系
选种的作用:定向改变畜群各种基因的频率。
选配的作用:有意识地组合后代的遗传基础。
选种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 育种的成效
选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直接影响 育种的进度
关系,互相联系、彼此促进
1、选种是选配的基础,选配是选种的延续;
2、选配可验证和巩固选种的效果;
3、选种可加强选配:选配后还要选种
选配的分类
同质选配
品质选配
异质选配
个体选配
近交
亲缘选配
选配 远交 (非亲缘交配 )
纯种繁育 ( 本品种选育 )
群体选配
杂交繁育
第二节 个体选配
以个体为单位的选配方式
一、品质选配,
品质:既可指一般品质( 体质、体型、生物学
特性、生产性能、产品质量等方面 ),也可特
指遗传品质( 数量遗传学中指 EBV的高低 )。
品质选配:选型交配,考虑交配双方品质
对比情况的一种选配方式。
同质选配,异质选配
(一)同质选配
(选同交配或同型交配)
以表型相似性为基础的选配,
选用性状、性能表现一致,或育种值相似
的公母畜配种,以获得与亲代品质相似的
优秀后代。
实质,
交配双方愈相似,就愈有可能将共同的优
秀品质遗传给后代。即:优良基因纯合。
同质选配的作用
1、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纯合子增加),故将 导致群体分化 ;
2、同质选配结合选择可同时改变基因频
率和基因型频率
3、遗传同质选配的效果大于表型同质选
配;
注意(影响同质选配效果的因素),
以 基因型的准确判断 为基础;
应以一个 性状 为主,不应多于 2个;
遗传力 高的性状效果明显。
缺点,
长期同型选配会增大近交系数,降低群体
内的变异性,使原有的缺点更明显,适应
性与生活力都下降。故 应加强选择 。
同质选配的应用
一般在 保种 或杂交育种的 横交固定 阶段
采用同质选配。
保种 —— 保存品种内的有益(有价值)基因,
并使之在群体中的频率增加的过程。
横交固定 —— 指杂交育种进行到一定阶段,
当理想类型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采用同质选
配的方法使其尽快固定下来的过程。
(二)异质选配
选异交配或异型交配:以表型不同为基
础的选配。分两种类型,
1、以 综合优点 为目的异质选配:选具有不
同优异性状的个体交配,以将两性状结合
在一起,后代兼有双亲的不同优点。
2、以,以优改劣,为目的异质选配:选同
性状但优劣不同的个体交配,以好改坏、
以优改劣,是一种“改良选配”。
作用:后代表现间于双亲之间,属 中间型遗传
综合双亲优良性状;
丰富后代的遗传基础;
创造新的类型;
提高后代的适应性和生活力。
缺点,
对 连锁 和 负相关 的性状选配效果不好
注意,
同质选配多用于育种群
异质选配多用于繁殖群
(三)品质选配的运用
1、生产上:以同质选配为主,也可将
二者结合使用。
2、育种上:先异质选配,稳定后再同
质选配。
注意,
异质选配不是“弥补选配”,相反缺陷
的交配可能会加重缺陷。
二、亲缘选配
考虑交配双方亲缘关系远近的选配。
如交配双方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畜牧学上
指双方到共同祖先的总代数不超过 6代)称
为 近亲交配,简称 近交 (所生后代近交系
数大于 0.78%);
如交配双方亲缘关系很远则叫 非亲缘交配,
或称 远亲交配,简称远交。
(一)近交的用途
1、固定优良性状:近交使基因纯合,从
而固定优良性状,减少分化。
2、暴露有害基因:使隐性有害基因纯合。
3、保持优良个体血统:提高优良个体的
交配机率而保存其优良基因
4、提高畜群的同质性:使基因纯合,造
成群体分化,用于提纯。
5、提供实验动物(近交系)
(二)近交衰退
近交使繁殖性能、生理活动及与适应性相关的性
状都降低的现象。
原因,
两性细胞差异减小,致后代 生活力 下降
基因 纯合使互作效应减小,D和 I降低
近交后代 生理 上的不足或机能失调
防止,
严格淘汰不良隐性纯合子;
加强饲养管理,缓解衰退相象;
导入外血,更新血缘;
做好选配,结合远交,多留公畜。
(三)远交
非亲缘交配:交配双方没有亲缘关系或
亲缘关系较远的选配方式
杂交,
不同群体间的远交,即“异种群选配”。
分为品种间杂交、系间杂交和远缘杂交
作用,
1、增加杂合子频率;
2、提高群体均值;
3、产生互补效应;
4、改变子一代的遗传方差
第三节 近交程度的分析
一、近交程度的表示方法
畜牧学上用来衡量和表示近交程度的方
法很多,常见的有,
罗马数字表示法
近交系数计算法
亲缘系数计算法
(一)罗马数字表示法
用罗马数字表示共同祖先在系谱中所处位置(世代
数)来表示近交程度。
1.查看系谱中 父系和母系双方有无共同祖先,如有,可用
△、☆或 √ 等符号将其标示出来。
2.用罗马数字分别写出共同祖先在母系和父系中出现的世
代数,中间用一横线隔开(横线左端为共同祖先在母系中
的世代数,横线右端为共同祖先在父系中的世代数)。
3.罗马数字写出后,按一定标准确定其近交程度。
例如,449号公羊
120 155 Ⅰ (亲代)
49 105△ 8& 105△ Ⅱ (祖代)
6 103☆ 8& 10※ 5 103☆ 8 10※ Ⅲ (曾祖代)
则有,105Ⅱ — Ⅱ ; 8Ⅲ — Ⅱ ; 103Ⅲ — Ⅲ ; 10Ⅲ — Ⅲ 。
判定标准
1.嫡亲交配,
横线两边数字之和为 3或 4。 Ⅰ — Ⅱ, Ⅱ — Ⅱ, Ⅰ — Ⅲ, Ⅲ — Ⅰ 。
2.近亲交配,
横线两边数字之和为 5或 6。 Ⅱ — Ⅲ, Ⅲ — Ⅱ, Ⅲ — Ⅲ, Ⅰ — Ⅳ,
Ⅳ — Ⅰ, Ⅱ — Ⅳ, Ⅳ — Ⅱ 。
3.中亲交配,
横线两边数字之和为 6至 8。 Ⅲ — Ⅳ, Ⅳ — Ⅲ, Ⅵ — Ⅱ, Ⅱ — Ⅵ,
Ⅰ — Ⅵ, Ⅵ — Ⅰ, Ⅰ — Ⅴ, Ⅴ — Ⅰ 。
4.远亲交配,
横线两边数字之和在 8以上 。 Ⅳ, Ⅲ — Ⅴ, Ⅴ — Ⅲ, Ⅱ — Ⅵ, Ⅵ — Ⅱ,
Ⅴ — Ⅴ, Ⅴ — Ⅵ, Ⅵ — Ⅴ, Ⅵ — Ⅵ, Ⅰ — Ⅶ, Ⅶ — Ⅰ 。
上述四种亲缘交配中,近交程度最高的为全同胞交配
( Ⅱ — Ⅱ, Ⅱ — Ⅱ )、母子交配( Ⅰ — Ⅱ )和父女交配
( Ⅱ — Ⅰ );其次为半同胞交配( Ⅱ — Ⅱ );再次为祖孙
交配( Ⅰ — Ⅲ 或 Ⅲ — Ⅰ )
(二)近交系数计算法
近交系数:表示纯合的相同等位基因来自共同
祖先的机率。也表示杂合基因比近交前所占比
例减少的程度;或 形成个体的两个配子间因近
交而造成的相关系数 ( S.Wright)。
根据 通径系数 原理,个体 x的近交系数即是形
成 x个体的两个配子间的相关系数,用 Fx表示。
)]1()
2
1
[( 121 Annx FF ?? ???
)]1()
2
1
[( 121 Annx FF ?? ???
其中,n1为由父亲到共同祖先的代数;
n2为由母亲到共同祖先的代数;
FA为共同祖先本身的近交系数;
Σ 表示所有共同祖先计算值的总和
如共同祖先不是近交所生个体,公式简化
为,
121)
2
1
( ???? nnxF
举例,
半同胞交配后代的近交系数,
全同胞交配后代的近交系数,
亲子交配后代的近交系数,
111
11
1 2, 5 %
28x
F
??
??
? ? ???
??
1 1 1 1 1 1
11
25%
22x
F
? ? ? ?
? ? ? ?
? ? ?? ? ? ?
? ? ? ?
1 0 1
1
25%
2x
F
??
????
??
??
(三)群体近交程度的计算
A、畜群小时,分别求出各个体值,再平均。
B、畜群很大时,随机抽样计算平均值。
C、对于封闭群体,
其中,Δ F为畜群平均近交系数的每代增量;
NS为每代参加配种的公畜数;
ND为每代参加配种的母畜数
DSE NNN
F
8
1
8
1
2
1
????
当群体每代近交系数增量不变时,有,
Ft=1- (1- Δ F)t;
其中,t 为世代数;
Ft为第 t世代的近交系数
(四)亲缘系数的计算
亲缘系数表示双亲间的亲缘程度,是
说明双亲间的遗传相关程度
近交系数表明个体本身是由什么程度的
近交产生的。
亲属关系分为,
旁系亲属
直系亲属
旁系亲属间的亲缘系数,
)1)(1(
)]1()
2
1
[(
DS
A
N
SD
FF
F
R
??
?
?
?
其中,RSD表示个体 S和 D间的亲缘系数;
N为 S和 D分别到共同祖先的代数之和:
N=n1+n2
FS为个体 S的近交系数;
FD为个体 D的近交系数;
FA为共同祖先的近交系数
注意:个体的近交系数实际等于双亲的亲
缘系数乘以
若双亲均为非近交个体,即 FS= FD= 0,则
个体的近交系数等于其双亲亲缘系数的 1/2。
( 1 ) ( 1 )
2
SDFF??
)]1()
2
1[( 1
21
A
nn F???? ?
??
?
?
?
)1)(1(
)]1()
2
1
[(
DS
A
N
FF
F
( 1 ) ( 1 )
2
SDFF??
直系亲属间的亲缘系数,
— 个体与其某个祖先间的亲缘系数
式中,为个体到其祖先 A个体间的亲缘
系数;
N为由个体 X到其祖先 A的世代数;
为个体的近交系数;
为 A个体的近交系数。
R
F
FxA
N A
x
?
?
??
( )
1
2
1
1
xAR
xF
AF
举例,
全同胞间的亲缘系数,
半同胞间的亲缘系数,
亲子间的亲缘系数,
2
1
( 1 0 )
12
0, 2 5 2
4( 1 0 ) ( 1 0 )
S D xRF
??
????
??? ? ? ?
??
22
11
(1 0 )
22 1
0, 5 2
2(1 0 ) (1 0 )
S D xRF
??? ? ? ?
? ? ???? ? ? ?
? ? ? ???
? ? ? ?
??
X A
5.0
01
01)
2
1(
1
1)
2
1( 1 ?
?
??
?
?? ?
x
AN
xA F
FR
第四节 种群选配(纯繁和杂交)
种群:即种用群体,大到品种或种属,小
到畜群或品系,多指一个品种。
一、种群选配,
种群选配主要是研究与配个体所隶属的种群
特性和配种关系,是根据与配双方是隶属于
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种群而进行的选配。
由此,形成两种基本形式的类型,
纯种繁育:相同品种或品系的个体间交配
杂交繁育:不同品种或品系个体间交配,
二、纯种繁育
简称纯繁,是指在同一种群范围内,通过选种
选配、品系繁育、改善培育条件等措施,以提
高种群性能的一种方法。
目的,
当一个种群的生产性能基本能满足经济生产需求,
不必作大的方向性改变时,使用以保持和发展一个
种群的优良特性,增加种群内优良个体的比重,同
时,克服种群的某些缺点,达到 保持种群纯度和提
高种群质量 的目的。
作用,
巩固种群遗传性(优良品质);提高种群品质
三、杂交
杂交:具有差异的群体间的个体交配,即“异
种群选配”。这种差异体现在表型、基因型或
群体特性等三个方面。
杂交:不同品种间的交配
系间杂交:不同品系间的交配
远缘杂交:分类学上不同种或不同属间的交配
作用,
1、杂交育种:实现遗传材料的重组,即使基因和性
状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遗传型。
2、杂交利用:利用杂种优势--杂交后代在生活力、
适应性、抗逆性、生产性能方面优于纯种个体的特
性。
第五节 选配计划的制订
一、选配的实施原则,
1、目的明确;
2、进行亲和力的筛选;
3、公畜等级高于母畜;
4、相同缺陷或相反缺陷的个体不能交配;
5、慎用近交;
6、注意品质选配的使用
二、选配的准备和程序
准备,
1、了解畜群和品种情况,如系谱和群体特性;
2、分析以前的交配方案;
3、分析与配公母畜的系谱和个体品质
方法,
1、分析与配双方的优缺点;
2、绘制畜群系谱图;
3、分析系、族间亲和力
三、选配计划
内容,
每头家畜的与配畜号及品质说明
选配目的
选配原则
亲缘关系
选配方法
预期效果
选配计划制定的步骤,
1、了解畜群和品种情况,如系谱和群
体特性
2、分析与配公母畜的系谱和个体品质
3、明确选配目的
保种、纯繁、杂交育种、杂交利用
4、确定选配方法
品质选配、亲缘选配
5、制订详细配种计划,进行效果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