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MIS的系统分析
采用任何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均需进行系统分析,只是每种开发方法的系统分析详细程度不同。
本章以“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为背景,说明系统分析的基本过程与原理。
一般来讲,系统分析的任务就是定义用户的需求,提出系统的初步(逻辑)模型。
§5.1 可行性分析及详细调查概述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内容
任务:明确开发MIS的必要性、可行性。
必要性 ——〉取决于开发任务的紧迫性。
可行性 ——〉取决于实现系统的资源、条件。
内容:⑴ 管理上的可行性,包括:
A.管理人员(高、种、低层)的态度;
B.管理环境:
管理方法正确与否;管理制度健全与否;原始数据正确否。
⑵ 技术上的可行性,包括:
A.软、硬件技术(速度、存储能力等);
B.开发人员水平(内、外兼有)。
⑶ 经济上的可行性,包括:
软硬件、开发及培训等方面的成本效益。
可行性分析报告
内容:
⑴ 系统概述(IS、业务等方面现状);
⑵ 项目目标;
⑶ 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
⑷ 可行性分析的结论。
详细调查的目的、原则
与系统的“初步调查”不同,详细调查主要针对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及数据流程进行。
目的:
原则:用户参与
调查的方法:
⑴ 访问; ⑵ 开调查会;
⑶ 发调查表; ⑷ 参加业务活动。
调查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图表):
⑴ 用户(组织)结构图;
⑵ 管理业务流程图;
⑶ 表格分配图;
⑷ 数据流程图;
⑸ 判定树;
⑹ 决策表。
§5.2 管理业务调查
环境 —— 不包含在系统中,但又
对本系统产生较大影
响的因素的集合。
一般而言,环境就是管理系统(规
章制度、政策法规等)。
开发一个新系统,意味着需要重新设计一个组织。其前提工作就是管理业务调查,内容包括: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1.组织结构调查
“组织结构的调查”的结果,要形成相应的“组织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并配之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其中包括组织中各级部门的职能、工作职责、决策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等。
2.管理功能调查
管理功能 —— 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一般用“功能层次图”描述,如下图所示(实际当中,可能会有多层)。
3.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原则:按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一进行。
工具:管理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
内容:⑴ 各业务环节的处理步骤、方法(含计算方法;
⑵ 各业务环节的信息来源;
⑶ 各业务环节的信息去向;
⑷ 提供信息的形式(报表、图表、屏幕显示)、时间等。
符号※(绘制管理业务流程图的符号):
1)管理业务流程图
例题:
某企业的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如下:车间填写领料单到仓库领料,库长根据用料计划审批领料单,未批准的领料单退回车间。库工收到已批准的领料单后,首先查阅库存帐,若有货,则通知车间前来领取所需物料,并登记用料流水帐,否则,将缺货通知采购人员。采购人员根据缺货通知,查阅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则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就临时申请补充订货。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立即向订货单位发出提货通知。采购人员收到提货通知单后,办理入货手续,接着,库工验收入库,并通知车间领料。此外,库工还要依据库存帐和用料流水帐定期生成库存报表呈送有关部门。
分析:
弄清上述问题涉及到哪些人员、部门,这些人员、部门中,哪两个之间存在业务往来?
人员/部门:
库长、库工、采购员
车间、供货单位、有关部门
业务往来:
车间 —— 库长; 库长 —— 库工;
库工 —— 车间; 库工 —— 采购员;
库工 —— 有关部门;采购员 —— 供货单位
分别绘制出上述“业务往来”的业务流程图:
① 车间 —— 库长
② 库长 —— 库工
③ 库工 —— 车间
④ 库工 —— 采购员
⑤ 库工 —— 有关部门
⑥ 采购员 —— 供货单位
C.把上述各个“业务往来”对应的业务流程图综合到一起,便得到本问题的答案(见下页)。
课堂练习:
⑴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绘制相应的“管理业务流程图”。
⑵ P131,5.2
2)表格分配图
例题:
§5.3 数据流程图
仔细考查一下“管理业务流程图”会发现它有以下特点:
⑴ 没有脱离“物”的因素;
⑵ 不够抽象、概括。
显然,这两个特点不适合于计算机信息处理,为此,必须做进一步的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⑴ 收集所有原始单据和存储介质的格式;
⑵ 进一步弄清各业务环节的处理方法、计算方法;
⑶ 明确各单据、帐本的下列“属性”:
出处;份数;报送处;发生量等。
⑷ 明确单据、帐本上的数据类型、长度、范围等。
有了上述准备,便可以着手绘制“数据流程图”了。
符号※:
绘制方法 —— 逐步求精法(分层法),即,根据对现行系统的了解程度,逐层画出相应的数据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例题:某厂销售子系统的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⑴ 根据初步了解(常识),可得到顶层的数据流程图如下:
⑵ 经过深入调查,得知销售时有以下几种情形(即“销售处理”包含的具体内容):
① 赊购;
② 等有货再处理;
③ 先付款,再发货。
因此,可把顶层的“销售处理”细化为:
当然,上述的数据流程图可以进一步“细化”下去,直到不必要细化为止。
不难发现,与业务流程图相比,数据流程图具有以下特点:
⑴ 抽象性 —— 舍去了“物”的因素;
⑵ 概括性 —— 把各个业务过程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
进行数据流程分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⑴ 仔细地考虑各种异常情况、边缘情况的处理,以增强未来系统的适应性;
⑵ “数据存储”和“处理”的编码方法不唯一。
有关绘制“数据流程图”的其它实例,请参见P113(图5.6)和P126(实例5.1)。
课堂练习:
P131,5.3
§5.4 数据字典
数据流程图中,与数据有关的各个要素(数据流、数据存储等)只是表现为一个个的“名称”,还不足以用来开发新系统。为此,要对数据流程图中涉及的各个概念进行详细的定义与描述,其结果便是数据字典。
一般而言,数据字典中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数据项 数据结构 数据流
处理(逻辑) 数据存储 外部实体
实际应用中,相应定义中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需要进行取舍。
1.数据项的定义
数据项 —— 最小的数据单位,一般称为“数据元素”,可以用来构成“数据结构”、“数据流”等。
例:
数据项编号:
I02-01
数据项名称:
材料编号
别 名:
材料编号
简 述:
某种材料的编码
类 型:
字符型
长 度:
4
范 围:
‘0001’-‘9999’
2.数据结构的定义
数据结构 —— 由若干数据项和若干数据结构组成。其定义中包括名称、编号、简述及组成等。
例:
DS03-01:用户订货单
DS03-02:订货单标识
DS03-03:用户情况
DS03-04:配件情况
I1:订货单编号
I3:用户代码
I10:配件代码
I2:日期
I4:用户名称
I11:配件名称
I5:用户地址
I12:配件规格
I6:用户姓名
I13:订货数量
I7:电话
I8:开户银行
I9:账号
3.数据流的定义
数据流由一个或一组数据项组成,其定义中一般包含编号、名称、简述、来源、去向、组成、流量以及高峰流量等。
例:
数据类编号:
F03-08
数据类名称:
领料单
简 述:
车间开出的领料单
数据类来源:
车间
数据类去向:
发料处理模块
数据流组成:
材料编号 + 材料名称 + 日期 +领料单位
数据流流量:
10份/小时
高峰期流量:
20份/小时(上午9:00-10:00)
4.处理逻辑的定义
—— 仅对最底层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逻辑定义,内容包括:编号、名称、简述、输入的数据流、处理、输出的数据流以及处理频率等。
处理逻辑编号:
P02-02
处理逻辑名称:
计算电费
简 述:
计算应交纳的电费
输入的数据流:
电费价格 —— 来源于价格表(数据存储);
电 量 —— 来源于读电表数字(处理);
用户类别 —— 来源于用户文件(数据存储)。
处 理:
根据输入的数据流确定用户类型及相应的用电价格,然后计算该用户的应交电费。
输出的数据流:
电费 —— 流向“用户”(外部实体)和用户应交纳电费(数据存储)。
处 理 频 率:
对每个用户每月处理一次。
5.数据存储的定义
—— 在此,只涉及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不涉及其物理结构。内容包括编号、名称、简述、构成、关键字以及关联处理等。
数据存储编号:
F03-08
数据存储名称:
库存帐
简 述:
存放配件的库存量和单价。
数据存储组成:
配件编号 + 配件名称 + 单价 + 备注
关 键 字:
配件编号
相关联的处理:
P02,P03
6.外部实体的定义
—— 包括:编号、名称、简述以及有关数据流的输出和输入。
外部实体编号:
S03-01
外部实体名称:
用户
简 述:
购买本单位配件的客户。
输入的数据流:
D03-06,D03-08
输出的数据流:
D03-01
§5.5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数据流程图中,仅仅给出“处理”的名称,“数据字典”中只对简单的计算进行了定义,那些复杂的运算(判断)则需要另行说明
判断树(也称判定树)
当求得一个结果所需确定的条件较少时,一般使用判断树进行描述。
例:
决策表(也称判断表)
当求得一个结果所需确定的条件较多时,一般使用判断树进行描述。
决策规则号
1
2
3
4
5
6
其它
条件
欠款时间≤30天
Y
Y
N
N
N
N
欠款时间≥100天
N
N
Y
Y
N
N
需求量≤库存量
Y
N
Y
N
Y
N
应采取的行动
立即发货
√
√
先按库存量发货,进货后再补发
√
先付款,再发货
√
不发货
√
要求先付欠款
√
√
结构化英语
结构化英语是一种“类自然语言”,常用的结构有以下两种:
① IF 条件 THEN 动作;
② IF 条件1 THEN 动作1
ELSE动作2;
显然,“结构化英语表示法”是一种模仿计算机高级语言的描述方法。
§5.6 系统化分析
—— 针对原系统的业务/数据流程的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方法,给出新系统应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分析系统目标
*系统目标,事关重大,要在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调整系统目标是一个非/半结构化问题。
分析业务流程
具体内容包括:
⑴ 分析原有流程
有价值?—— 合并?删除?
合 理?—— 改进?优化?
⑵ 业务流程的优化
—— 去掉冗余的信息处理,以避免/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⑶ 确定新的业务流程
—— 新系统(组织)的业务流程。
⑷ 明确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分析数据流程
具体内容包括:
⑴ 分析原有流程
有价值?—— 合并?删除?
合 理?—— 改进?优化?
⑵ 数据流程的优化
—— 去掉冗余的信息处理,以避免/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⑶ 确定新的数据流程
—— 新系统(MIS)的数据流程。
⑷ 明确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4.功能分析和子系统划分
⑴ 功能分析
⑵ 子系统划分
目前,子系统划分的方法尚不统一。常用的方法有U/C矩阵法、输入/输出表法等。
一旦子系统划分完毕,需要进一步分析数据流程图,以确定是否要增加、取消、合并或改进某些功能。
5.数据属性分析
⑴ 数据的静态属性
包括:数据类型、长度、取值范围、发生量等。
⑵ 数据的动态属性分析
包括: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和随机变动属性。
—— 使用RDBMS后,数据的动态属性分析已经不很重要了。
6.数据存储分析
即数据库(DB)概念设计,方法有E-R图法等。
7.数据查询要求的分析
查询要求包括:
查询方式、查询时间、查询结果的输出形式、使用查询的部门等。(请参见P123图5.11)
8.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
9.绘制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⑴ 在2,3的基础上进行;
⑵ 完善数据字典。
10.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脱机处理(成批处理)、联机处理
§5.7 研究和确定管理模型
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原本在应用中受到限制的管理模型能够容易地得到应用。
系统分析过程中,强调充分地了解各个业务环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从而能够为每个(或若干个)业务环节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型。
教材中列举了若干类常用的管理模型。
综合计划模型
如:
企业中长期计划模型;
厂长任期目标分解模型;
中长期计划滚动模型等。
生产计划管理模型
生产计划大纲类:
规划模型(如,优化生产计划模型);
MRP;
投入产出模型;
能力需求计划模型等。
生产作业计划类:
网络计划(PERT)模型;
设备平衡模型等。
库存管理模型
库存物资分类法;
库存管理模型;
最佳经济批量模型等。
财务成本管理模型
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
(参见P124-126,课后阅读)
§5.8 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新系统的逻辑方案是系统分析的阶段性成果,是“系统设计”的基础。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内容包括:
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⑴ 原系统业务流程的不足;
⑵ 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⑶ 新系统人机界面的划分(人机分工)。
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⑴ 原系统数据流程的不足;
⑵ 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⑶ 新系统人机界面的划分(人机分工)。
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即,新系统子系统的划分。
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
分布式? 集中式?
新系统中使用的管理模型
课后思考及练习题:
实例2.1
P131 5.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