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 退出
无机化学
第 4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Chapter 4 Chemical bond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返回
下页 退出上页
基本内容和重点要求
返回
4.1 离子键理论
4.2 共价键理论
4.3 金属键理论
4.4 分子间作用力
理解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及 σ 键和 π 键的区别;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并说明一些分子的构型;掌握分
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同核双原子分子和异核双原子分子
的分子轨道式及能级图;掌握分子的极化, 分子间力及氢键

下页 退出上页
4.1 离子键理论
返回
4.1.1 离子键的形成
4.1.2 离子键特点
4.1.3 离子特征
4.1.4 离子晶体
4.1.5 晶格能
下页 退出上页
4.1.1 离子键的形成
?电负性相差大的金属和非金属原子相遇时,有达到稳定结构倾向,容
易发生电子的转移,产生正、负离子。
?对主族元素,稳定结构是指具有稀有气体的电子结构,如钠和氯;对
过渡元素,d 轨道经常处于半充满(例外较多),如 Fe3+,( 3d5)。
?当正、负离子的吸引和排斥力达到平衡时,形成了离子键,如图 4-1
? 例,n Na( 3s1) ? n Na+( 2s22p6) ↘
n Cl( 3s23p5) ? n Cl-( 3s23p6) ↗
1916 年德国科学家 Kossel ( 科塞尔 ) 提出离子键理论
n NaCl
?原子间发生电子的转移,形成正、负离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
学键称为 离子键 。
?生成离子键的条件是 原子间电负性差较大,一般大于 2,0左右,由离子
键形成的化合物称为 离子化合物 。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卤素化合物
下页 退出上页
V
0
Vr0
r0 r
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r 为核间距
V为体系的势能
纵坐标的零点 当 r 无穷大时,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的势能。
下面来考察 Na+和 Cl - 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势能 V 的变化。
图中可见,r > r0, 当 r 减小时,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引,
势能 V 减小,体系趋于稳定。
4.1.1 离子键的形成
下页 退出上页
r = r0, V 有极小值,此时体系
最稳定,表明形成离子键。
r < r0, 当 r 减小时,V 急剧上升。
因为 Na+ 和 Cl- 彼此再接近时,电
子云之间的斥力急剧增加,导致势能
骤然上升。
V
0
V
0r
0r r
因此,离子相互吸引,保持一定距离时,体系最稳定。这
就意味着形成了离子键。 r0 和键长有关,而 V 和键能
有关。
4.1.1 离子键的形成
下页 退出上页
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1,元素的电负性差比较大
?X > 1.7,发生电子转移,产生正、负离子,形成离子键;
?X < 1.7,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共价键。( ?X > 1.7, 实际
上是指离子键的成分大于 50 %)
2,易形成稳定离子
Na + 2s 2 2p 6,Cl- 3s 2 3p 6,
只转移少数的电子就 达到稀有气体式稳定结构。
3,形成离子键时释放能量多
Na ( s ) + 1/2 Cl 2 ( g ) = NaCl ( s ) ? H = - 410.9 kJ·mol- 1
在形成离子键时,以放热的形式,释放较多的能量。
4.1.1 离子键的形成
下页 退出上页
4.1.2 离子键特点
( 1)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引力
2
21
r
qqF ??
q1, q2 分别为正负离子所带电量,
r 为正负离子的核间距离,F为静电引力。
( 2)离子键没有方向性
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子相吸引,所以无方向性
( 3)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此吸引,即无饱和性。
( 4)键的离子性与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X > 1.7,发生电子转移,形成 离子键 ;
?X < 1.7,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 共价键 。
下页 退出上页
4.1.3 离子特征
( 1)离子的电荷
( 2)离子的电子层构型
电荷高,离子键强
正离子的电子层构型大致有 5种
( 1) 2电子构型
( 2) 8电子构型
( 3) 18电子构型
( 4) ( 18+2)电子构型
( 5) 8 — 18电子构型
下页 退出上页
在离子的半径和电荷大致相同条件下,不同构型的正离子对
同种负离子的结合力的大小规律:
8电子构型离子 < 8—17电子构型离子 < 18或 18+2电子构型的离子
4.1.3 离子特征
( 3)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概念
将离子晶体中的离子看成是相切的球
体,正负离子的核间距 d 是 r + 和 r- 之和 。
d
r+ r -
d 值可由晶体的 X 射线衍射实验测定得到,
例如 MgO d = 210 pm 。
pm210rrd 22 OMg ??? ??
下页 退出上页
1927 年,Pauling 把最外层电子到核的距离,定义为离子
半径。并利用有效核电荷等数据,求出一套离子半径数值,
被称为 Pauling 半径 。
教材上两套数据均列出。在比较半径大小和讨论变化规律
时,多采用 Pauling 半径 。
= d MgO- = 210 - 132 = 78 ( pm )
这种半径为 哥德希密特半径 。
?2Mgr ?2Or
1926 年,哥德希密特 ( Goldschmidt ) 用光学方法测得
了 F- 和 O 2- 的半径,分别为 133 pm 和 132 pm。 结
合 X 射线衍射所得的 d 值,得到一系列离子半径。
4.1.3 离子特征
下页 退出上页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a ) 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增加,具有相同电荷数的离子半径增加。
Li + < Na + < K + < Rb + < Cs + F- < Cl- < Br- < I-
b ) 同周期 的主族元素,从左至右 离子电荷数升高,最高价离子半径
减小。 Na + > Mg 2 + > Al 3 + K + > Ca 2 +
过渡元素,离子半径变化规律不明显 。
c )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 的离子,电荷高的半径小。
如 Ti 4 + < Ti 3 + ; Fe 3 + < Fe 2 + 。
d ) 负离子 半径一般较大; 正离子 半径一般较小 。
e ) 周期表中 对角线 上,左上的元素和右下的元素的离子半径 相近 。
4.1.3 离子特征
下页 退出上页
4.1.4 离子晶体
构造,正负离子在空间呈规则排列,具有周期性。
?阴离子:大球,密堆积,形成空隙。
?阳离子:小球,填充空隙。
?规则:阴阳离子相互接触稳定;配位数大,稳定。
特点,
( 1) 离子晶体的特性
熔点、沸点较高 正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较强
硬度高 延展性差 因离子键强度大,所以硬度高 。但受
到外力冲击时,易发生位错,导致破碎 。
导电性 水溶液或熔融态通过离子的定向迁移而导电
无确定的分子量
NaCl 晶体是个大分子,晶体中无单独的 NaCl 分子存在。
NaCl 是化学式,因而 58.5 可以认为是式量,不是分子量 。
下页 退出上页
因离子键强度大,所以硬度高 。但受到外力冲击时,易发生位错,
导致破碎 。
硬度高 延展性差
F + +- - + +- -++ -- ++ --


+ +- - + +- -
++ -- ++ --
受力时发生错位,使正正离子相切,负负离子相切,彼此排斥,离子键失去
作用,故离子晶体无延展性 。如 CaCO3 可 用于雕刻,而不可用于锻造,即
不具有延展性 。
4.1.4 离子晶体
下页 退出上页
( 2)离子晶体的类型
( a) CsCl型晶体
属 简单立方 晶格
配位比 8 ? 8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Cs+,1个
Cl ̄,8?(1/8) = 1 个
AB型离子化合物的三种晶体结
构类型
4.1.4 离子晶体
( a)
下页 退出上页
( b) NaCl型晶体
属 立方面心 晶格
配位比 6 ? 6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Na+,4?(1/12)+1=4个
Cl ̄,8?(1/8)+6 ?(1/2) = 4 个
4.1.4 离子晶体
( c) 立方 ZnS型
属 立方面心 晶格 配位比 6 ? 6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Zn2+,4?(1/12)+1=4个
S2 ̄,6 ?(1/2) + 8?(1/8) = 4 个
下页 退出上页
(3) 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和晶体构型的关系
+


-+ +
+ +

r +/ r- = 0.414




+
+
++
+
+
++
++
r +/ r- > 0.414 r +/ r- < 0.414
4.1.4 离子晶体
配位数 6-8 4
晶体类型 NaCl,CsCl ZnS
下页 退出上页
r +/ r- 配位数 晶体类型 事 例
0.225~0.414 4 ZnS型 ZnS,ZnO,
BeS,BeO,
CuCl,CuBr
0.414~0.732 6 NaCl型 NaCl,KCl,NaBr,
LiF,CaO,MgO,
CaS,BaS
0.732~1 8 CsCl型 CsCl,CsBr,CsI,
NH4Cl,TlCN
AB型化合物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和晶体类型的关系
下页 退出上页
4.1.5 晶格能
?定义 ---互相远离的 气态正、负离子 结合生成 1 mol 离
子晶体 时所释放的 能量,用 U 表示。
Na + ( g ) + Cl- ( g ) = NaCl ( s ) U = -△ rHm ?
晶格能 U 越大,则形成离子键得到离子晶体时放出
的能量越多,离子键越强。
晶格能测定,玻恩 - 哈伯循环 ( Born - Haber Circulation )
Born 和 Haber 设计了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从已知
的热力学数据出发,利用 Hess定律 计算晶格能。
下页 退出上页
以 NaCl为例, Born-Haber循环
NaCl (s) Na (s) + 1/2 Cl2 (g)
Na (g) + Cl (g)Na+ (g) + Cl (g) + e-Na+ (g) + Cl- (g)
Na (g) +1/2 Cl2 (g)?fH
0
1/2D
E I
S
U
U = -?fH0 + S +1/2 D + I - E
= [-(-411)+109+121+496-349]
= 788 kJ·mol-1
4.1.5 晶格能
下页 退出上页
2,影响晶格能的因素
① 离子的电荷 (晶体类型相同时 )
② 离子的半径 (晶体类型相同时 )
③ 晶体的结构类型
④ 离子电子层结构类型
Z↑,U↑ 例,U(NaCl)<U(MgO)
R↑,U↓ 例,U(MgO)>U(CaO)
4.1.5 晶格能
下页 退出上页
4.2 共价键理论
4.2.1 价键理论
4.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2.2 杂化轨道理论
4.2.4 分子轨道理论
4.2.5 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
4.2.6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下页 退出上页
4.2.1 价键理论
( 1)共价键的本质
计算表明,若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自
旋的方式靠近,则 r 越小,V 越大。
此时,不形成化学键。 如图中上方
红色曲线所示,能量不降低 。
E
0
- D
Rro
??
??
?1927年,德国化学家 W.Heitler和 F.London首先把 量子力学 用
于研究 H2分子结构,后由美国 L.Pauling发展,提出 杂化轨道
法,建立了现代 价键理论 。
下页 退出上页
H2 中的化学键,可以认为是电子自旋相反成对,结果使体系的能量
降低 。
从电子云的观点考虑,可认为 H 的 1s 轨道在两核间重叠,使电子在
两核间出现的几率大,形成负电区。两核吸引核间负电区,使 2 个 H结
合在一起。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r = r 0 时,V 值最小,为 E= - D ( D > 0,
- D < 0 ), 表明此时两个 H 原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
共价键的本质 ——两原子互相接近时,由于 原子轨道重叠,
两原子 共用自旋相反的电子对, 使体系能量降低,而形成化
学键 (共价健),
4.2.1 价键理论
下页 退出上页
( a) 电子配对原理
( 2)成键的原理
4.2.1 价键理论
成键时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尽可能按最大程度的重叠方式进行,
重叠越大, 共价键越牢固, 分子越稳定 。 成键原子轨道的重叠部
分波函数 Ψ的符号必须相同 。
A,B两原子各有一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它们可以互相配
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单键,这对电子为两个原子所共有。同理,
可形成共价双键、叁键等。如 N2,H2O等。
( b) 能量最低原理
( c) 原子轨道对大重叠原理
下页 退出上页
( 3)共价键的特点
( a) 结合力的大小决定于共用电子的数目和重叠方式
( b) 共用电子对在两核间几率密度最大
( c) 具有饱和性
( d) 具有方向性
( e) 共价键具有不同的键型
4.2.1 价键理论
下页 退出上页
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共价键的数目由原子中单电子数决定,包括原有的和激发而生成的。
例如氧有两个单电子,H 有一个单电子,所以结合成水分子时,只
能形成 2 个共价键。 C 最多能与 4 个 H 形成共价键。原子中单电
子数决定了共价键的数目。即为共价键的饱和性。
各原子轨道在空间分布方向是固定的,为了满足轨道的最大
程度重叠,原子间成的共价键,当然要具有方向性。
4.2.1 价键理论
下页 退出上页
以 HCl 为例。
++
+
1s
z+
3pz
z
4.2.1 价键理论
下页 退出上页
4.2.1 价键理论
Cl 的 3pz 和 H 的 1s 轨道重叠,只有沿着 z 轴重叠,才能保证
最大程度的重叠,而且不改变原有的对称性。
Cl 2 分子中成键的原子轨道,也要保持对称性和最大程度的重叠。
pz
z
pz
+ +z
+ +
下页 退出上页
4.2.1 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键型
成键的两个原子核间的连线称为键轴。 按成键轨道与键轴之间的关
系,共价键的键型主要分为两种。
? 键 将成键轨道沿着键轴旋转任意角度,图形及符号均保持不
变。 即 ? 键 的键轴是成键轨道的任意多重轴。
一种形象化描述,? 键是成键轨道的“头碰头” 重叠。
如 HCl 分子中的 3p 和 1s 的成键,
和 Cl 2 中的 3p 和 3p 的成键 。 ++
+ +
下页 退出上页
4.2.1 价键理论
?键 成键轨道绕键轴旋转 180° 时,图形复原,但符号变为相反。 例
如两个 px 沿 z 轴方向重叠的情况。
xx
++
px
z
绕键轴旋转
180°
+ +
YOZ 平面是成键轨道的通过键轴的节面。则 ? 键的对称性可以描述为,
对通过键轴的节面呈反对称,即图形相同,但符号相反。
下页 退出上页
4.2.1 价键理论
形象化的描述,?键是成键轨道 的, 肩并肩, 重叠 。
px py pz
? ??
N2 分子中两个原子各有三个单电子
沿 z 轴成键时,pz 与 pz, 头碰头, 形成一个 ? 键 。
此时,px 和 px, py 和 py 以, 肩并肩, 形式重叠,
形成两个 ? 键。
所以 N2 分子的 3 键中,有 1 个 ? 键,2 个 ? 键 。
下页 退出上页
4.2.2 杂化轨道理论
CH4 形成的过程中,C 原子的电子曾有过如下的激发步骤,以得到 4 个
单电子。
显然,这 4 个单电子所在原子轨道不一致。利用这些原子轨道与 4 个 H
原子形成的化学键,应该不完全相同,也不应该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
点。 CH4 为什么是正四面体结构?
AlCl 3 键角 120°,NH4+ 键角 109° 28 ′。在成键过程中,轨道之间
的夹角是怎样形成的?
电子激发
2p
2s
? ?
?
?
2p
2s
??
? ?
下页 退出上页
? 1930年代,由 L.Pauling提出,未有实验证据。
? 1.要点:
? (1)原子轨道杂化
? 同一原子的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互相叠加,重新
组成能量完全相等的杂化原子轨道 。
? (2)轨道数目守恒,
? 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 =组成的杂化轨道数目
? (3) 与原来的原子轨道相比,杂化轨道的 空间伸展
方向改变,成键能力更强 ;不同的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
不同,由此 决定了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 不同。
4.2.2 杂化轨道理论
下页 退出上页
4.2.2 杂化轨道理论
( 1)杂化与杂化轨道的概念
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
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原子轨道。这个过程叫
做 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做 杂化轨道 。
如形成 CH4 分子时,中心碳原子的 2s 和 2px,2py,2pz
等四条原子轨道发生杂化,形成一组(四条)新的杂化轨
道,即 4 条 sp3 杂化轨道,这些 sp3 杂化轨道不同于 s 轨
道,也不同于 p 轨道 。 杂化轨道有自己的 波函数、能量、
形状和空间取向 。
下页 退出上页
4.2.2 杂化轨道理论
( 2)杂化轨道的类型
( a) sp 杂化 _ +
+
+
_
+ ++ = +
sp 杂化轨道 组成, s 和 p 的成份各 ?
形状,一头大一头小
空间伸展方向,两条杂化轨道呈直线形分布互成 180° 角
BeCl2 分子直线形
2 条 sp 杂化轨道呈 直线形 分布,分别与 2 个 Cl 的 3p 轨道成键,故分子为
直线形。
Be sp 杂化
2s 2 2p0
激 发杂 化
下页 退出上页
sp 杂化
下页 退出上页
4.2.2 杂化轨道理论
( b) sp2 杂化
3 个 sp2 杂化轨道呈三角形分布,分别与 3 个 Cl 的 3p 成 σ
键,故 BCl 3 分子构型为三角形。
BCl 3 平面三角形构型
B sp2杂化
sp2 杂化轨道 组成,s 成份 1/3,p成份 2/3
形状,一头大一头小
空间伸展方向,三条杂化轨道呈三角形分布互成 120° 角
下页 退出上页
sp2 杂化
下页 退出上页
(c) sp3 杂化
(d) sp3d2
sp3d2 杂化
4.2.2 杂化轨道理论
sp3 杂化轨道 组成,s 成份 1/4,p成份 3/4
形状,一头大一头小
空间伸展方向,四个杂化轨道呈四
面体,彼此夹角 109.5° 角
如 SF6 呈正八面体形状,S,sp3d2 杂化。
下页 退出上页
sp3 杂化
CH4 是正四面体结构,C sp3 杂化,4 个轨道 呈正四面体分布,分别与
4 个 H 的 1s 成 σ键。没有未杂化的电子,故 CH4 无双键。
下页 退出上页
(3) 等性杂化与不等性杂化
等性杂化
如 C 的 sp3 杂化, 4 条 sp3 杂化轨道能量一致
不等性杂化
H2O V 形结构, O sp3 不等性杂化 。
有单电子的 sp3 杂化轨道 与 H 的 1s 成 σ键,有对电子的
sp3 不成键,为孤对电子,故 H2O 分子呈 V 字 形结构 。
HOH 键角本应 109° 28 ′,但由
于孤对电子的斥力,该角变小,为 104° 45 ′。
O
H H
??
??
判断是否等性杂化,要看各条杂化轨道的能量是否相等,不看未参
加杂化的轨道的能量。
下页 退出上页
4.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940 年 Sidgwick 提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以 判断分子的几何
构型 。分子 ABn 中,A 为中心,B 为配体,n 为配体的个数。配体
B 均与 A 有键联关系。本节讨论的 ABn 型分子中,A 为主族元素
的原子。
1 理论要点
( a) ABn 型分子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中心 A 的价层中电子对的排
斥作用。 分子的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排斥力最小的形式 。
( b) ABn 型分子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中心 A 的价层电子对的数目
和类型
( c) 多重键的处理 双键三键作为一个电子对
( d) 电子对间的夹角和成键情况决定相互 排斥作用的大小
下页 退出上页
? 价层电子对互斥作用的顺序,
孤电子对 -孤电子对
> 孤电子对 -成键电子对
> 成键电子对 -成键电子对
? 双键、叁键或单个电子 均 按单键 处理, 排斥作用大小,
叁键 > 双键 > 单键
? 中心原子 A的 价层电子数的计算方法:
A原子价层电子总数 =
A原子价电子数
+配位原子提供的共用电子数 (但氧族元素原子作为配位
原子时,不提供电子)
+阴离子带电荷数 ( 或,?阳离子带电荷数)
下页 退出上页
( 2) 判断共价分子结构的一般规则
( a) 确定 中心价层电子的总数和对数
( b) 根据中心原子 A周围的电子对数,找出相应的理想
几何结构图形
( c) 画出结构图
( d) 确定排斥力最小的稳定结构
下页 退出上页
? 例 1,CH4,CCl4,NH4+,SO42-,PO43-
? CH4, C价层电子总数 =4+1× 4=8
→4 对 价电子几何构型,正四面体
分子几何构型, 正四面体
? NH4+, 5+1× 4-1=8 → 4对
? SO42-,6+2=8 → 4对
? PO43-, 5+3=8 → 4对
( 3)判断共价分子结构的实例
下页 退出上页
? 例 2,NH3( AX 3E型分子)
N价层电子总数 =5+1× 3=8→4对
价电子几何构型,四面体;
分子几何构型,三角锥(不计算孤电子对)
→ 中心原子有孤电子对,二者不一致。
? 例3,H2O( AX 2 E2 型分子)
价电子几何构型:四面体
分子几何构型,V型(不计算孤电子对)
6 8 8 8 5 10
3 4 4 4 3 5
三角形 正四面体 正四面体 正四面体 三角形 三角双锥
分子构型
三角形 V字构型 三角锥 正四面体 V字形 T字形
Al
Cl
ClCl
S
O O O
N
H
H
HH N OO
F
F
F
S
H H
例 4 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下列分子和离子的几何构型。
要求写出价层电子总数、对数、电子对构型和分子构型 。
AlCl3 H2S SO32 - NH4 + NO2 IF3
解:总数
对数
电子对构型
下页 退出上页
例 5 PCl5 (PF5,AsF5)
P价层电子几何总数 =5+1× 5=10→5对
价电子几何构型与分子几何构型都是 三角双锥体 ( tbp)
例 6 ClF3 (ICl3)(重卤素原子为中心原子)
ClF3,Cl价层电子总数 7+1× 3=10→5对
价层电子几何构型,三角双锥体 ( tbp)
分子几何构型,T型
ClF3分子可能的几何排列, a,b,c
下页 退出上页
4.2.4 分子轨道理论
1930年,由美国 R.S.Mulliken和德国的 Hund提出
强调分子中的电子在整个分子的势场中运动(非定域键)
而 VB法的共价键局限于成键两原子之间,是“定域键”。
( 1)理论要点
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
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 分子轨道的数目与参与组合
的原子轨道数目相等。
H 2 中的两个 H, 有两个 ? 1s, 可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
? MO = c1 ? 1 + c2 ? 2, ? * MO = c1 ? 1 - c2 ? 2
电子的排布也遵从原子轨道电子排布的原则
每一个分子轨道都有一相应的能量和图象
( 2) 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类型
s-s重叠,s-p重叠,p-p重叠,p-d重叠,d-d重叠
(3) 线性组合 的 原则
原子轨道必须满足以下 3个原则,才能有效组成分子轨道。
? ① 对称性匹配;
? ② 能量相近;
? ③ 轨道最大重叠。
分子轨道分为:
成键分子轨道
反键分子轨道
非键轨道
下页 退出上页
对称性一致原则
对核间连线呈相同的对称性的轨道可以进行线性组合。 除上述的 s - s
,p - p 之外,还有 s - px 沿 x 方向的组合,两者的对称性一致。
组成 σ 分子 轨道 。
d xy py
+
+ +
+
py - dxy 沿 x 方向,也可以组合成有效的 π 分子 轨道 。
s px
+ +
下页 退出上页
( 4)同核双原子分子的 分子轨道能级图
同核双原子分子的 分子轨道能级图分为 A 图 和 B 图
两种。
A 图适用于 O2, F2 分子;
B 图适用于 B2,C2,N2 等分子
必须注意 A 图和 B 图之间的差别
2p2p
2s 2s
? 2s
?*2s
? 1s
?*1s
MO
1s 1s
AO AO
A 图
?*2
xp
?*2
zp
?*2
yp
? 2
yp
? 2
zp
? 2
xp
1s 1s
? 1s
?*1s
2s 2s
? 2s
?*2s
AO
2p2p
MO AO
?*2
xp
?*2
zp
?*2
yp
? 2
yp
? 2
zp
? 2
xp
B 图
下页 退出上页
H2 分子轨道图
AO AO
1s 1s? ?
?*1s
? 1s
MO
分子轨道式
( ?1s ) 2
电子填充在成键轨道中,能量比在原子轨道中低 。
这个能量差就是分子轨道理论中化学键的本质 。
可用键级表示分子中键的个数
键级 = ( 成键电子数 - 反键电子数 ) / 2
H2 分子中,键级 = ( 2 - 0 ) / 2 = 1 (单键 )
下页 退出上页
N2 分子轨道图
2p2p
?*2
xp
?*2
zp
?*2
yp
? 2
yp
? 2
zp
? 2 xp
1s 1s
? 1s
?*1s
2s
2s? 2s
?*2s
AO MO AO
分子轨道式
( ? 1s ) 2 ( ?*1s )2( ? 2s ) 2
( ?*2s ) 2 ( ) 2 ( )2
( ) 2
? 2
yp
? 2
zp
? 2
xp
或简写成
[ N 2 ] ( ) 2 ( ) 2
( ) 2
? 2
yp
? 2
zp
? 2
xp
三 键 一个 ? 键,两个 ? 键
( 5) 异核双原子分子的
分子轨道能级图
O MO C
? 2
xp
? 2
yp
? 2
zp
?*2
yp
?*2
zp
1s ? 1s
?*1s
??
??
1s????
2s ? 2s
?*2s
??
??
2s????
2p
2p
? ?
?? ? ?
?? ??
??
分子轨道图 ?*2
xp
CO 异核双原子分子 CO 和 N2
是 等电子体 。 其分子轨道能级
图与 N2 相似。值得注意的是 C
和 O 的相应的 原子轨道 能量并
不相等。
同类轨道,Z 大的能量低。
分子轨道式
[ Be 2 ] ( ) 2 ( ) 2 ( ) 2? 2
yp
? 2
zp
? 2
xp
三键 一个 ? 键,两个 ? 键。
无单电子,显抗磁性 。
下页 退出上页
4.2.5 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
( 1) 键级
键级 =(成键电子数 -反键电子数) /2
( 2)键能
AB ( g ) —— A ( g ) + B ( g ) ? H = EAB
对于双原子分子,键能 EAB 等于解离能 DAB 。 但对于多
原子分子,则要注意键能与解离能的区别与联系。如 NH3,
NH3 ( g ) —— H ( g ) + NH2 ( g ) D1 = 435.1 kJ·mol- 1
NH2 ( g ) —— H ( g ) + NH ( g ) D2 = 397.5 kJ·mol- 1
NH ( g ) —— H ( g ) + N ( g ) D3 = 338.9 kJ·mol- 1
三个 D 值不同。 D1 > D2 > D3, 为什么?
E N- H = = 390.5 ( kJ·mol- 1 )
3
DDD 321 ??
下页 退出上页
( 3)键长
分子中成键两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叫键长。 一般键长越小,键越强。
在不同化合物中,相同的键,键长和键能并不相等。 例如,CH3OH
中和 C2H6 中均有 C - H 键,而它们的键长和键能不同。
键长 / pm 键能 / kJ·mol-1
C - C 154 345.6
C = C 133 602.0
C ? C 120 835.1
下页 退出上页
( 4)键角
如 H2S, H- S- H 键角为 92 °,决定了 H2S 分子的
构型为, V, 字形
又如 CO2, O- C- O 的键角为 180°,则 CO2 分子
为直线形 。
键角是决定分子几何构型的重要因素。
( 5)键的极性
?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键为极性键;反之
为非极性键 。
下页 退出上页
4.2.6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 1)分子晶体
?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价键组成分子,以分子为质点组成分子
晶体。
?晶格质点是分子,质点间作用是分子间力,比离子键和共
价键弱。
?分子内共价键。
?一般具有较低的熔点、沸点和硬度。
?固体熔化时不导电,强极性分子型晶体溶解水中能导电。
下页 退出上页
下页 退出上页
?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价键相连, 扩展到整个晶体, 形
成原子晶体 。
?晶体中的质点是原子, 质点间作用
是共价键 。
?在晶体中没有独立的小分子, 晶体有多大, 分
子就多大 。
?具有较高的熔点, 沸点
和硬度 。
?通常情况下不导电 。 但硅, 碳化硅等半导体, 可有
条件地导电 。
( 2)原子晶体
下页 退出上页
在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中
性原子,原子间以坚强的共价键相
结合,如单质硅( Si),金钢石
( C),二氧化硅( SiO2),碳化
硅( SiC) 金刚砂、金刚石( C)
和氮化硼 BN( 立方)等。以典型
原子晶体 二氧化硅晶体 ( SiO2方石
英)为例,每一个硅原子位于正四
而体的中心,氧原子位于正四面体
的顶点,每一个氧原子和两硅原子
相连。如果这种连接向整个空间延
伸,就形成了三维网状结构的巨型
“分子”。
下页 退出上页
4.3 金属键理论
4.3.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4.3.2 离子键特点
4.3.3 离子特征
下页 退出上页
金属键的形象说法是,失去电子的金属离子浸在自由电
子的海洋中。
金属离子通过吸引自由电子联系在一起,形成金属晶体
。这就是金属键。
金属键 无方向性, 无固定的键能,金属键的强弱和自由电
子的多少有关,也和离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等其它许多因素有
关,很复杂。
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 金属原子化热 等来衡量。 金属原子化热
是指 1 mol 金属变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热量。金属原子化热数
值小时, 其熔点低, 质地软 ; 反之则熔点高, 硬度大。
4.3.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下页 退出上页
例如 Na Al
原子化热 108.4 kJ?mol- 1 326.4 kJ?mol- 1
m.p,97.5℃ 660 ℃
b.p,880 ℃ 1800 ℃
金属可以吸收波长范围极广的光,并重新反射出,故金属晶体 不透明,
且 有金属光泽 。
金属受外力发生变形时,金属键不被破坏,故金属有很好的 延展性,与
离子晶体的情况相反。
在外电压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可以定向移动,故 有导电性 。
受热时通过自由电子的碰撞及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碰撞,传递能量。故
金属是 热的良导体 。
下页 退出上页
自由电子 + 金属离子 金属原子
位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页 退出上页
4.3.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理论要点
( 1)电子是离域的
所有电子属于金属晶体,或说为整个金属大分子所共有,不
再属于哪个原子。我们称电子是离域的 。
( 2)组成金属能带 ( Energy Band)
Na2 有分子轨道 3s 3s
?3s
?3s*
也可以写成
3s3s ?3s
?3s*
下页 退出上页
Na 晶体中, n 个 3s 轨道组成 n 条分子轨道 。 这 n 条分子轨
道之间能量差小, 电子跃迁所需能量小 。 这些能量相近的能级组
成能带。 能带的能量范围很宽, 有时可达数百 kJ?mol- 1。
Na 的 n 个 3s 轨道,形成 n个 Na 金属的分子轨道 —— 3s
能带。
……..
能带如下图所示
下页 退出上页
( 3)满带 导带和空带
以 Li 为例, 1s2 2s1 2p0
2s 轨道电子半充满, 组成的能带电子也 半 满, 称为 导带 。
2p 能带中无电子, 称为 空带 。
从满带顶到导带底 ( 或空带底 )的能量间隔很大, 电子跃
迁困难。 这个能 量间隔称为 禁带 。
1s 轨道充满电子, 故组成的能带充满电子, 称为 满带 。
( 4)能带重叠
相邻近的能带,有时可以重叠。 即
能量范围有交叉。 如 Be 的 2s 能带
和 2p 能带, 可以部分重叠 。
Be 的 2s 能带是满带, 通过重叠电
子可以跃迁到 2p 空带 中去。
3n 个 2p
n 个 2s
n 个 1s
3n 个 2p
n 个 2s
下页 退出上页
4.3.3 金属晶体
六方紧密堆积 —— IIIB,IVB
面心立方紧密堆积 —— IB,Ni,Pd,Pt
立方体心堆积 —— IA,VB,VIB
金属的
堆积方式
金属晶体中离子是以紧密堆积的形式存在的 。
六方紧堆晶格 面心立方紧堆晶格
下页 退出上页
4.4 分子间作用力
4.4.1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4.4.2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
4.4.3 离子极化
4.4.4 氢键
下页 退出上页
4.4.1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双原子分子 HCl 的正负电重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若
正电( 和负电 )重心上的电荷的电量为 q, 正负电重心之
间的距离为 d ( 称偶极矩长 ),则偶极矩 μ = q d 。
( 1) 永久偶极
分子的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不重合,则为极性分子,其
极性的大小可以用偶极矩 μ来度量。
偶极矩以德拜( D) 为单位,当 q = 1.62 ? 10- 1 9 库仑
(电子的电量 ),d = 1.0 ? 10- 10 m ( ? ) 时,μ = 4.8 D
双原子分子的偶极矩就是极性键的键矩。
可以通过下列的数据体会偶极矩单位 D 的大小:
HI HBr HCl NH3 H2O 乙醚
μ/ D 0.38 0.79 1.03 1.66 1.85 1.15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称为永久偶极。
B
C l
C l C l
非极性分子偶极矩为零,但各键矩不一定为零,如 BCl 3 。
BCl3 分子O
偶 极 矩
HH
键 矩 矢 量
H2O 分子
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是各键矩的矢量和,如 H2O 分子 。
下页 退出上页
非极性分子在外电场的
作用下,可以变成具有一定
偶极矩的极性分子。
_
+ _ +
_


μ
μ △ μ
_ +

_
△ μμ = 0
诱导偶极用 ? μ表示,其强度大小和电场强度成正比,也和
分子的变形性成正比。所谓 分子的变形性,即分子的正负电重心
的可分程度,分子体积越大,电子越多,变形性越大。
( 2) 诱导偶极和瞬间偶极
而极性分子在外电场作
用下,其偶极也可以增大。
在电场的影响下产生的偶极
称为 诱导偶极 。
下页 退出上页
非极性分子在无外电场作用时,由于运动、碰撞,
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对位置变化 … … 其正负电重心
可有瞬间的不重合;极性分子也会由于上述原因改
变正负电重心。
这种由于分子在一瞬间正负电重心不重合而造
成的偶极叫瞬间偶极。
瞬间偶极和分子的变形性大小有关。
下页 退出上页
化学键的结合能一般在 1.0 ?10 2 kJ · mol- 1 数量级,而分子间力
的能量只有几个 kJ · mol- 1 。
(1) 取向力
极性分子之间的永久偶极 —— 永久偶极作用称为取向力,它仅存 在于
极性分子之间,F ∝ μ2 。
(2) 诱导力
诱导偶极 —— 永久偶极之间的作用称为诱导力。
极性分子作为电场,使非极性分子产生诱导偶极或使极性分子的偶
极增大(也产生诱导偶极),这时诱导偶极与永久偶极之间产生诱导力
。因此诱导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与
极性分子之间。
4.4.2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
下页 退出上页
(3) 色散力
瞬间偶极 —瞬间偶极 之间有色散力。
由于各种分子均有瞬间偶极,故色散力存在于极性分 和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和 非极性分子及非极性分子 和 非极性分
子之间 。
色散力不仅存在广泛,而且在分子间力中,色散力经常
是重要的。下面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
kJ?mol- 1 取向力 诱导力 色散力
Ar 0 0 8.49
HCl 3.305 1.104 16.82
下页 退出上页
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统称 范德华力,具有以下的共性:
a ) 永远存在于分子之间;
b ) 力的作用很小;
c ) 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d ) 是近程力,F ∝ 1 / r7;
e ) 经常是以色散力为主。
He,Ne,Ar,Kr,Xe 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分子半径)依
次增大,变形性增大,色散力增强,分子间结合力增大,故
b,p,依次增高。可见,范德华力的大小与物质的 m,p., b,p,
等物理性质有关。
下页 退出上页
4.4.3 离子极化
离子在电场中产生诱导偶极的现象称为 离子极化现象 。
离子具有变形性,所以可以被电场极化。
离子作为带电微粒,自身又可以起电场作用,去使其它离子
变形。离子这种能力称为 极化能力 。
故离子有二重性,变形性和极化能力 。



-+

+-
+-
(1) 影响变形性的因素
? 简单离子
r 大则变形性大,故阴离子的变形性显得主要。阳离子中只
有 r 相当大的如 Hg 2 +, Pb 2 +, Ag + 等才考虑其变形性。
? 复杂阴离子变形性小
SO4 2-, ClO4-, NO3- r 虽大,但离子对称性高,中心
氧化数又高,拉电子能力强,不易变形。
电荷数的代数值越大,变形性越小,如
Si 4 + < Al 3 + < Mg 2 + < Na+ < ( Ne ) < F- < O 2-
电子构型,外层(次外层)电子越多,变形性越大 。
Na+ < Cu+ ; Ca 2 + < Cd 2 +
综合考虑,变形性大的有 I-, S2-, Ag+,Hg2 +,Pb2 + ;
变形性小的有 Be 2 +,Al 3 +,Si 4 +,SO4 2- 等。
(2) 影响极化能力的因素
极化能力的实质是离子作为电场时电场强度的体现。
r 小则极化能力强,因此 Na + > K + > Rb + > Cs +,
Li + 的极化能力很大,H+ 的体积和半径均极小,故极化能
力最强。
r 相近,电荷相同时,外层电子数越多,极化能力越强 。原
因是外层电子对核的中和较小,故有效电荷高些。
Pb 2 +,Zn 2 + ( 18,18 + 2 ) >
> Fe 2 +,Ni 2 + ( 8 ~ 18 ) >
> Ca 2 +,Mg 2 + ( 8 e )
r 相近时,电荷数越高极化能力越强 。
Mg 2 + ( 8e,65 pm ) < Ti 4 + ( 8e,68 pm )
(3) 离子极化对化学键类型的影响
离子键是离子之间的引力。正离子的电子转移给了负离子 。
当极化能力强的正离子和变形性大的负离子接近时,发生极化现
象。负离子的电子云变形,即负离子的电子被拉向两核之间,使
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于是离子键的百分数减少,共价键的
百分数增大,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
离子极化的结果 使离子晶体中出现离子对或分子单位, 离子
晶体向分子晶体过渡 。这种过渡则使得物质的熔点,沸点降低,
在水中的溶解性降低。
从离子键强度考虑,Al 2 O3 + 3 对 - 2 应比 MgO + 2 对 - 2 的
离子键强, m,p,高。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说明了 Al 2O 3 的共价成份比 Mg O 大。
离子键和共价键不是绝对的。离子键与共价键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
下面的例题得到说明。
从离子极化理论考虑,因为 Al 3 + 的极化能力强,造成 Al 2O3 比
MgO 更倾向于分子晶体 。
例 1 测得 KBr 的 μ= 10.41 D,键长 282 pm,通过计算,说明键的
离子 性 百分数。
解,282 pm = 2.82 ? 10- 10 m, 即 2.82 ?, 由 μ= qd,
故 q = μ/ d = 10.41 / ( 4.8 ? 2.82 ) = 0.77 ( 电子的电量 )
在 K+,Br- 上的电荷不是 + 1,- 1,而是 0.77,其余电荷 为 共用,
即为共价成份。故 键 的离子 性 百分数为 77% 。
(4) 相互极化
Al2O3 中 Al 3 + 对 O 2- 施加电场作用,使 O 2- 变形,当然 O 2- 对
Al 3 + 也有极化能力。但 Al 3 + 变形性极小,故这部分作用不必考虑;但
正离子若不是 8 e 的 Al 3 +,而是 ( 18 + 2 ) e, 18 e 的正离子,不考虑
自身的变形性则是不行的。
讨论 Zn I2 Cd I2 Hg I2 三者的 离子极化问题,若只考虑
Zn 2 +,Cd 2 +,Hg 2 + 对 I- 的极化作用,应得出 Zn I2 的极化程度最大
的结论 。 因为 三者的电荷相等,电子层结构相同,而 Zn 2 + 的 r 最小。
既考虑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又考虑阴离子对阳离子的极化,总
的结果称相互极化 。
但这与实验结果是不相符的。
即 Zn I2 的熔点,沸点低,而 Hg I2 的熔点,沸点高 。
结论,在遇到阳离子为 Pb 2 +,Ag +,Hg 2 + 等时,要注意用相互极化解
释问题。
N
O
O
O N
O
O
O
5
(5) 反极化作用
NO3- 中心 的 N ( V ),极化作用很强,使氧的电子云变形 。
NO3- 的结构
原因在于没有考虑 Zn 2 +,Cd 2 +,Hg 2 + 的变形性,没有考虑相互极化
。 Zn 2 + 的变形性最小,Hg 2 + 的变形性最大。故相互极化的总结果是 Hg I2
最大。
Zn I2,Cd I2,Hg I2 从左到右,熔点和溶解度 依次降低 。
HNO3 分子中,H+ 对 与其 邻近的氧原子的极化,与 N ( V ) 对 这个
氧原子的极化作用 的效果 相反。
OH N
O
O
我们称 H+ 的极化作用为反极化作用,就 是与 N ( V ) 的 极化 作用
相比较而言的 。
由于 H+ 的极化能力极强,这种反极化作用导致 O - N 键结合力
减弱,所以硝酸在较低的温度下将分解,生成 NO2 。
4 HNO3 —— 4 NO2 + 2 H2O + O2
Li + 的极化能力次于 H+, 但强于 Na +, 故 稳定性 关系有
HNO3 < LiNO3 < NaNO3
结论:一般含氧酸的盐比含氧酸稳定,例如 H2SO3,H2S2O3 等得不到
纯品,但其盐是比较稳定的。
硝酸及其盐的稳定性远高于亚硝酸及其盐 ;
AgNO3 444 ℃ 分解, AgNO2 140 ℃ 分解。
其原因就是 N ( V ) 的极化能力比 N ( III ) 的极化能力强,或者说抵
抗 Ag +, H+ 等阳离子的反极化作用的能力强。
以上是从阳离子的反极化能力考虑问题。若阳离子相同,则化合物的
稳定性将取决于中心的极化能力或说抵抗反极化 作用 的能力。
结论:高价含氧酸及其盐比(同一中心的)低价含氧酸及其盐稳定。
下页 退出上页
( 1 ) 氢键的形成
以 HF 为例,F 的电负性相当大, r 相当 小,电子对偏向
F,而 H 几乎成了质子。 这种 H 与其它分子中电负性相当大,r 小的原子相
互接近时,产生一种特殊的分子间力 —— 氢键 。 表示为 ···· 如 F -
H · · · · F - H
氢键的形成有两个两个条件,
( a) 与电负性大且 r 小的原子 ( F,O,N ) 相连的 H
(b) 在附近有电负性大,r 小的原子 ( F,O,N )
又如水分子之间的氢键
4.4.4 氢键
由于 H 的两侧电负性极大的原子的负电排斥,使两个原子在 H 两侧
呈直线排列。除非其它外力有较大影响时,才改变方向。
( b) 氢键的强度
氢键的强度 介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之间,其大小和 H 两侧的原
子的 电负性有关,见下列氢键的键能数据。
F - H ·· F O - H ·· O N - H ·· N
E / kJ ·mol- 1 28.0 18.8 5.4
( c) 分子内氢键
上面谈的氢键均在分子间形成,若 H 两侧的电负性大的原子属于同
一分子,则为分子内氢键。
( 2 ) 氢键的特点
( a) 饱和性和方向性
由于 H 的体积小,1 个 H 只能形成一个氢键 。
H
O
N
O
O
邻硝基苯酚
( 3) 氢键对于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存在氢键时,大大地影响了分子间的结合力,故物质的熔点、沸
点将升高。
HF HCl HBr HI
半径依次增大,色散力增加,b,p,依次增高,HCl < HBr < HI 但由
于 HF 分子间有氢键,故 HF 的 b,p,在这个序列中最高,破坏了从左
到右 b,p,升高的规律。 H2O,NH3 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存在,在同族氢
化物中 b,p,亦是最高。
H
N
O
OO
如 HNO3
CH3CH2OH
H3C- O- CH3
存在分子间氢键,而分子量相同的
无分子间氢键,故前者的 b,p,高 。
典型的例子是对硝基苯酚和邻硝基苯酚,
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势必削弱分子间氢键的形成。故有分子内
氢键的化合物的沸点,熔点不是很高。
H2O 分子间,HF 分子间氢键很强,以致于分子发生缔合。 经常 以
( H2O ) 2, ( H2O ) 3 和 ( HF ) 2, ( HF ) 3 形式存在。而其中 ( H2O ) 2 的
排列最紧密, 且 4 ℃ 时 ( H2O ) 2 比例最大,故 4 ℃ 时水的密度最大。
H
O
N
O
O
有分子内氢键
m,p,44 - 45 ℃
没有分子内氢键
m.p,113 - 114 ℃
O HNO 2
下页 退出上页
氢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