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晶体结构和类型第十章 固体结构
§ 10.5 层状晶体
§ 10.4 分子晶体
§ 10.3 离子晶体
§ 10.2 金属晶体
10.1.1 晶体结构的特征与晶格理论
§ 10.1 晶体结构和类型
10.1.4 晶体类型
10.1.3 球的密堆积
10.1.2 晶体缺陷 非晶体晶胞,晶体的最小重复单元,通过晶胞在空间平移无隙地堆砌而成晶体。
由晶胞参数 a,b,c,
α,β,γ表示,a,b,c
为六面体边长,α,β,
γ 分别是 bc,ca,ab 所组成的夹角。
10.1.1 晶体结构的特征与晶格理论晶胞的两个要素:
1,晶胞的大小与形状:
2,晶胞的内容,粒子的种类,数目及它在晶胞中的相对位置。
按晶胞参数的差异将晶体分成七种晶系。
晶系 边长 夹角 晶体实例立方晶系 a = b = c α = β = γ = 90
0
N a C l
三方晶系 a = b = c α = β = γ ≠ 90
0
Al
2
O
3
四方晶系 a = b ≠ c α = β = γ = 90
0
S n O
2
六方晶系 a = b ≠ c α = β = 90
0
,γ = 1 2 0
0
A g I
正交晶系 a ≠ b ≠ c α = β = γ = 90
0
H g C l
2
单斜晶系 a ≠ b ≠ c α = β = 90
0
,γ ≠ 90
0
K C l O
3
三斜晶系 a ≠ b ≠ c α ≠ β ≠ γ ≠ 90
0
C u S O
4
· 5H
2
O
按带心型式分类,将七大晶系分为 14种型式。例如,立方晶系分为简单立方、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三种型式。
1.六方密堆积,hcp
配位数,12
空间占有率:
74.05%
第三层与第一层对齐,产生
ABAB… 方式。
10.1.3 球的密堆积
2.面心立方密堆积,fcc
配位数,12
空间占有率,
74.05%
第三层与第一层有错位,

ABCABC…
方式排列。
3.体心立方堆积,bcc
配位数,8
空间占有率:
68.02%
密堆积层间的两类空隙
四面体空隙:
一层的三个球与上或下层密堆积的球间的空隙。
八面体空隙:
一层的三个球与错位排列的另一层三个球间的空隙。
晶体的分类物理性质组成粒子粒子间作用力 熔沸点 硬度熔融导电性例金属晶体原子离子金属键 高低 大小 好
C r,
K
原子晶体 原子 共价键 高 大 差离子晶体 离子 离子键高 大好 Na C l
分子晶体 分子分子间力低 小 差 干冰
2SiO
10.1.4 晶体类型
10.2.1 金属晶体的结构
§ 10.2 金属晶体
10.2.3 金属合金
10.2.2 金属键理论金属晶体是金属原子或离子彼此靠金属键结合而成的。金属键没有方向性,金属晶体内原子以配位数高为特征。
金属晶体的结构:等径球的密堆积。
10.2.1 金属晶体的结构金属晶体中粒子的排列方式常见的有三种:
六方密堆积 (Hexgonal close Packing);
面心立方密堆积 (Face-centred Cubic clode
Packing);
体心立方堆积 (Body-centred Cubic Packing)。
10.3.1 离子晶体的特征结构
§ 10.3 离子晶体
10.3.3 离子极化
10.3.2 晶格能离子晶体:密堆积空隙的填充。
阴离子:大球,密堆积,形成空隙。
阳离子:小球,填充空隙。
规则:阴阳离子相互接触稳定;
配位数大,稳定。
10.3.1 离子晶体的特征结构
1.三种典型的离子晶体
NaCl型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个,41
4
112 Na 个,4
2
16
8
18 Cl
晶格:面心立方配位比,6:6
(红球- Na+,
绿球- Cl-)
CsCl型晶胞中离子的个数,个,1 Cs?
个,1818 Cl -
(红球- Cs+,
绿球- Cl-)
晶格:
简单立方配位比,8:8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个,4 Zn 2?
个,4818216 S -2
ZnS型 (立方型 )
晶格:面心立方
(红球- Zn2+,
绿球- S2-)
配位比,4:4
半径比 (r+/r-)规则:
NaCl晶体其中一层横截面:
22 )22(2)4( rrr
4 1 4.0/ rr
1r令
4 1 4.0/ rr 理想的稳定结构 (NaCl)
rr /
配位数 构型
0.225 → 0.414 4 ZnS 型
0.414 → 0.732 6 NaCl 型
0.732 → 1.00 8 CsCl 型半径比规则定义,在标准状态下,按下列化学反应计量式使离子晶体变为气体正离子和气态负离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晶格能,用
U 表示。
-1m o lkJ786U
10.3.2 晶格能
MaXb(s) aMb+(g) + bXa-(g)
-1m o lkJ786rH m△
(g)Cl+(g)NaNaCl(s) -+例如,rHm△
1.Born-Haber循环
(g)Br?
)s(K )l(Br
2
1
2
K(g)
Br (g)
U?
(g )Br21 2
(g)K +
+
KBr(s)+
升华焓电离能气化热键能21
电子亲和能
fH m△
rHm,1△
rHm,2△
rHm,3△
rHm,4△
rHm,5△
rHm,6△
则,U =689.1kJ·mol-1
=89.2kJ·mol-1rH m,1△ =418.8kJ·mol-1rH m,2△
=15.5kJ·mol-1rH m,3△ =96.5kJ·mol-1rH m,4△
=-324.7kJ·mol-1rH m,5△
=-689.1kJ·mol-1rH m,6△
=295.3kJ·mol-1fH m△
上述数据代入上式求得:
rH m,5△ rH m,6△+ +
rH m,1△ rH m,2△ rH m,3△ rH m,4△fH m△ + + +=
2.Born-Lande公式
)11(
0
21
nR
ZK A ZU
式中:
R0— 正负离子核间距离,
Z1,Z2 — 分别为正负离子电荷的绝对值,
A — Madelung常数,与晶体类型有关,
n — Born指数,与离子电子层结构类型有关。
1
0
21 m o lkJ )11(1 3 8 9 4 0
nR
ZAZU
为单位时,以,以当 m o lkJ pm 10UR
A的取值:
CsCl型 A=1.763
NaCl型 A=1.748
ZnS型 A=1.638
n的取值:
离子电子层构型
He Ne Ar Kr Xe
n 值 5 7 9 10 12
)Au( +)(Ag+)(Cu+
3.Калустинский公式



}{
5.341
}{
10202.1 215
rrrr
ZZU
nn
n
:晶体分子式中正离子的个数
n
:晶体分子式中负离子的个数
321 C a C l 2例如:
1m o lkJ7 6 2
)
18195
5.341(
18195
1210202.1)N a C l( 5
U
影响晶格能的因素:
① 离子的电荷 (晶体类型相同时 )
② 离子的半径 (晶体类型相同时 )
③ 晶体的结构类型
④ 离子电子层结构类型
Z↑,U↑ 例,U(NaCl)<U(MgO)
R↑,U↓ 例,U(MgO)>U(CaO)
离子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的离子晶体晶格能大,相应表现为熔点高、硬度大等性能。
Na C l 型离子晶体
Z
1
Z
2
r
+
/ pm
r
-
/ pm
U
/k J · m o l
-1
熔点
/
o
C
硬度
Na F
Na C l
Na B r
Na I
M g O
C aO
Sr O
B aO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95
95
95
95
65
99
1 1 3
1 3 5
1 3 6
1 8 1
1 9 5
2 1 6
1 4 0
1 4 0
1 4 0
1 4 0
9 2 0
7 7 0
7 3 3
6 8 3
4 1 4 7
3 5 5 7
3 3 6 0
3 0 9 1
9 9 2
8 0 1
7 4 7
6 6 2
2 8 0 0
2 5 7 6
2 4 3 0
1 9 2 3
3,2
2,5
< 2,5
< 2,5
5,5
4,5
3,5
3,3
晶格能对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描述一个离子对其他离子变形的影响能力。
离子的极化力 (f ):
描述离子本身变形性的物理量。
离子的极化率 (α):
10.3.3 离子极化未极化的负离子 极化的负离子
1.离子的极化率 (α )
① 离子半径 r,r 愈大,α 愈大。
如 α,Li+<Na+<K+<Rb+<Cs+; F- <Cl- <Br- <I-
② 负离子极化率大于正离子的极化率。
③ 离子电荷:正离子电荷少的极化率大。
如,α (Na+) >α (Mg2+)
④ 离子电荷:负离子电荷多的极化率大。
如,α (S2- ) >α (Cl- )
⑤ 离子的电子层构型,(18+2)e-,18e-> 9- 17e->8e-
如,α (Cd2+) >α (Ca2+); α (Cu+) >α (Na+)
r/pm 97 99 96 95
一般规律:
2.离子极化力 (f )
① 离子半径 r,r 小者,极化力大。
②离子电荷:电荷多者,极化力大。
③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
f,(18+2)e-,18e- > 9- 17e- >8e-
当正负离子混合在一起时,着重考虑正离子的极化力,负离子的极化率,但是
18e构型的正离子 (Ag+,Cd2+ 等 )也要考虑其变形性。
一般规律:
3.离子极化的结果
① 键型过渡 (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 )
Ag+ I-
r/pm 126+216 (= 342)
R0/pm 299
如,AgF AgCl AgBr AgI
核间距缩短。
离子键 共价键
② 晶型改变
AgCl AgBr AgI
r+/r- 0.695 0.63 0.58
理论上晶型 NaCl NaCl NaCl
实际上晶型 NaCl NaCl ZnS
配位数 6 6 4
③ 性质改变例如;溶解度 AgCl > AgBr > AgI
NaCl 易溶于水,CuCl 难溶于水。
思考题:
解释碱土金属氯化物的熔点变化规律:
2BeCl 2BaCl2M gCl 2CaCl 2SrCl
熔点 /℃ 405 714 782 876 962
10.4.1 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
§ 10.4 分子晶体
10.4.3 氢键
10.4.2 分子间的吸引作用
1.分子的偶极矩 (μ):用于定量地表示极性分子的极性大小。
lq
3NH 3BF,,CH 4 2CO
,8S 4P
极性分子
μ≠0
非极性分子
μ=0
双原子分子:
多原子分子:
2O2N2H
同核:
O3( V字形)
式中 q 为极上所带电量,l 为偶极长度。
10.4.1 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异核,HX
分子的偶极矩与键矩的关系:
极性键构成的双原子分子:
分子偶极矩 = 键矩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 = 键矩的矢量和,
例如,μ(SF6) = 0,键矩互相抵消,
μ(H2O)≠0,键矩未能抵消。
分子式 偶极矩 分子式 偶极矩
H
2
N
2
CO
2
CS
2
CH
4
CO
C HC l
3
H
2
S
0
0
0
0
0
0,4 0
3,5 0
3,6 7
SO
2
H
2
O
NH
3
HC N
HF
HC l
HB r
HI
5,3 3
6,1 7
4,9 0
9,8 5
6,3 7
3,5 7
2,6 7
1,4 0
分子的偶极矩 μ(× 10- 30 C·m)
2.分子的极化率:
用于定量地表示分子的变形性大小。分子的变形性大小指的是正电中心与负电中心发生位移 (由重合变不重合,由偶极长度小变偶极长度大 ) 。
外因,外加电场愈强,分子变形愈厉害;
内因,分子愈大,分子变形愈厉害。
影响分子变形性大小的因素:
分子式 极化率 分子式 极化率
He
Ne
Ar
Kr
Xe
H
2
O
2
N
2
Cl
2
Br
2
0,2 2 7
0,4 3 7
1,8 1
2,7 3
4,4 5
0,8 9 2
1,7 4
1,9 3
5,0 1
7,1 5
HC l
HB r
HI
H
2
O
H
2
S
CO
CO
2
NH
3
CH
4
C
2
H
6
2,8 5
3,8 6
5,7 8
1,6 1
4,0 5
2,1 4
2,8 7
2,3 9
3,0 0
4,8 1
分子的极化率 α(× 10- 40C·m2 ·V - 1)
非极性分子的瞬时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具有吸引作用的根本原因:任何分子都有正、负电中心;任何分子都有变形的性能。
由于瞬时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10.4.2 分子间的吸引作用
1.色散作用 (色散力 ):
+ _
+ _ + _一大段时间内 的大体情况色散力与分子极化率有关。 α 大,色散力大。
每一瞬间
+_ +_
2.诱导作用 (诱导力 ):
决定诱导作用强弱的因素: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μ愈大,诱导作用愈强。
非极性分子的极化率,
α愈大,诱导作用愈强。
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 _
分子离得较远 分子靠近时
+ _ + _
两个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分子发生转动,并按异极相邻状态取向,分子进一步相互靠近。
3.取向作用 (趋向力 ):
两个固有偶极间存在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定向作用称为取向作用。
+
_ +
_
+_ +_
+_+_分子离得较远趋向诱导思考:
1.取向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因素?
2.极性分子之间除了有取向作用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分子极性 色散作用 诱导作用 取向作用非 - 非 √
非 - 极 √ √
极 - 极 √ √ √
分子间力是三种吸引力的总称,其大小一般为几 kJ·mol- 1,比化学键小 1- 2 个数量级。
分子 取向能 诱导能 色散能 总和
He
Ar
Xe
CO
C C l
4
H C l
H B r
HI
H
2
O
NH
3
0
0
0
0,0 0 0 2 1
0
1,2
0,3 9
0,0 2 1
1 1,9
5,2
0
0
0
0,0 0 3 7
0
0,3 6
0,2 8
0,1 0
0,6 5
0,6 3
0,0 5
2,9
18
4,6
1 1 6
7,8
15
33
2,6
5,6
0,0 5
2,9
18
4,6
1 1 6
9,4
16
33
15
11
分子间的吸引作用 (× 10- 22 J)
分子间力的特点:
不同情况下,分子间力的组成不同。
例如,非极性分子之间只有色散力;极性分子之间有三种力,并以色散力为主,仅仅极性很大的 H2O 分子例外。
分子间力作用的范围很小 (一般是 300-
500pm)。
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既无方向性又无饱和性。
分子量色散作用分子间力沸点熔点水中溶解度
He Ne Ar Kr Xe
小 大小 大小 大小 大低 高小 大决定物质的熔、沸点、气化热、熔化热、
蒸气压、溶解度及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分子间力的意义:
10.4.3 氢键
HF HCl HBr HI
沸点 /0C - 85.0 - 66.7 - 35.419.9
极化率 小 大色散作用 弱 强沸点 低 高
HF为何反常的高? 原因 —— 存在 氢键 。
HF 分子中,共用电子对强烈偏向电负性大的 F 原子一侧。在几乎裸露的 H 原子核与另一个 HF 分子中 F 原子的某一孤对电子之间产生的吸引作用称为氢键。
氢键的形成条件:
分子中有 H和 电负性大、半径小 且有 孤对电子 的元素 (F,O,N)形成氢键。
① 键长 特殊,F- H F 270pm
② 键能 小 E(F- H F) 28kJ·mol- 1
③ 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氢键的特点:
除了 HF,H2O,NH3 有 分子间氢键 外,
在有机羧酸,醇、酚、胺、氨基酸和蛋白质中也有氢键的存在。例如:甲酸靠氢键形成二聚体。
H C
O
O H
H O
O
HC
除了分子间氢键外,
还有 分子内氢键 。例如,
硝酸的分子内氢键使其熔、沸点较低。
石墨具有层状结构,称为层状晶体。
§ 10.5 层状晶体层间为分子间力同一层,C- C 键长为 142pm,C 原子采用 sp2 杂化轨道,与周围三个 C 原子形成三个 σ键,键角为 1200,每个 C 原子还有一个 2p 轨道,垂直于 sp2 杂化轨道平面,
2p 电子参与形成了 π键,这种包含着很多原子的 π键称为 大 π键 。
层与层间:距离为 340pm,靠 分子间力 结合起来。
石墨晶体既有共价键,又有分子间力,
是混合键型的晶体。
思考: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传热性,又常用作润滑剂,各与什么结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