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二部标准中国药典二部标准附录(2005年版)
(149种)
Ⅹ射线粉末衍射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Ⅸ F Ⅹ射线粉末衍射法
化合物的晶体,无论是单晶还是多晶,都有它自己特定的Ⅹ射线衍射图。衍射极大(点或线)间的距离及其相对强度可用作结晶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粉末衍射是用于结晶物质鉴别和纯度检查的常用技术,单晶衍射则主要用于分子量和晶体结构的测定。
固态物质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两大类。在晶体中,分子或原子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有序排列,形成所谓晶格结构。非晶质有时又称为玻璃质或无定形物质,它们不具有晶格结构。
由于非晶质中分子的无序排列,散射的Ⅹ射线相干性差,导致衍射图呈弥散状,这与结晶质具有尖锐的衍射极大有明显区别。
有些化合物存在不止一种晶格结构。虽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只有一种晶型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但由于从亚稳态转变为稳态的过程通常非常缓慢,因此,许多结晶质药物常存在多晶现象。
除同质多晶外,许多化合物还能形成溶剂化物,此时,溶剂分子参与晶体的晶格结构。与同质多晶体一样,溶剂化物也有它特征的衍射图。
一束准直的单色Ⅹ射线照射旋转单晶或粉末晶体时,便发生衍射现象,此时,晶体的作用犹如一块三维衍射光栅,发生衍射的条件应符合布拉格方程:

d<[hkι]>=————
2sinθ
式中 d<[hkι]>为面间距(hkι为晶面指数);
θ为衍射角。
用于Ⅹ射线衍射的辐射源通常是以铜、钥、铁、铬等元素为阳极靶材料的真空管,而铜靶又常用于有机化合物。一般多采用靶元素的K<[α]>辐射,为保证辐射的单色性,必须采用适当的滤光片,用以去除K<[β]>辐射
(如铜靶配镍滤光片)。辐射源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吸收特性和不产生原子荧光为宜。
当单色Ⅹ射线照射单晶时,只有有限数目的晶面处于符合布拉格方程的位置。但当照射到大量的随机取向的微晶粒时,每族晶面即可产生一个衍射圆锥。衍射图可用感光胶片、辐射计、影像板或电感耦合探测器等面探测器记录。当使用胶片时,衍射角可由胶片上量取并经计算测定,衍射强度则由测微光度计读取。使用辐射计或面探测器时,衍射角、衍射强度及面间距均可由粉末衍射仪方便地读取。
存在多种影响衍射强度的因素。总的来说,被任何一族晶面衍射的X射线强度决定于结构因子和实验条件。前者包括:(1)晶胞中原子的位置;(2)原子的散射因子;(3)原子的热运动。后者包括:(1)入射Ⅹ射线的波长及其强度;(2)供试品的结晶度、密度和体积;(3)实验温度;(4)记录强度数据的实验装置等。
试样的制备及有关实验技术 一般来说,晶粒的特定外形使试样在样品架上显示某种程度的优势取向。这种现象在针状晶和片状晶中显得尤为突出。试样的择优取向可影响各个晶面的相对衍射强度。用玛瑙研钵把样品小心地研磨成细粉可有效地改善晶粒取向的随机性。
为能准确地测定衍射角,可用少量标准物质与样品混合,在衍射图上测定标准物质的各面间距离,并与文献值比较,以此对样品的衍射数据和衍射仪进行校正。
定量测定时采用标准曲线法。内标物质的选择应遵循与供试品的衍射图不发生任何重叠的原则,同时它们的密度与对Ⅹ射线的吸收特性也应基本相同。由于基质对Ⅹ射线有吸收,因此在制作标准曲线与测定样品时,基质的取用量也应大致相同。通常,样品的取用量与基质之比以不超过10%
为宜。但由于本法的定量精度差,故通常仅用于少数特定的定量问题,如结晶度的测定和同质多晶混合物的相对量测定等。
结晶物质的鉴别可通过比较样品与已知物质的衍射图完成。各衍射线的衍射角(2θ),相对强度和面间距是进行鉴别的依据。样品与参照品的衍射角偏差应在衍射仪的允差范围内,衍射线的相对强度偏差可达20%。进行鉴别时,有两种情况应特别留意,即:(1)研磨样品的压力有时可造成晶型转变,从而导致衍射图变化;(2)有些同质多晶体的衍射图,彼此间的差别也许并不显著。遇此情况,作出结论时必须十分谨慎。
对于大多数有机结晶物质,2θ角的记录范围取0°~40°即可,对于无机盐,如有必要可把记录范围适当放宽。
pH值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Ⅵ H pH值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水溶液的pH值应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贡电极为参比电极的酸度计进行测定。酸度计应定期检定,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测定前,应采用下列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也可用国家标准物质管理部门发放的标示PH值准确至0.01PH单位的各种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
一、仪器校正用的标准缓冲液
(1)草酸盐标准缓冲液 精密称取在54℃±3℃干燥4~5小时的草酸三氢钾
12.71g,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2)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 精密称取在115℃±5℃干燥2~3小时的邻苯二甲酸氢钾10.21g,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3)磷酸盐标准缓冲液 精密称取在115℃±5℃干燥2~3小时的无水磷酸氢二钠3.55g与磷酸二氢钾3.40g,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4)硼砂标准缓冲液 精密称取硼砂3.81g(注意避免风化),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1000ml,置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塞,避免与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
(5)氢氧化钙标准缓冲液 于25℃,用无二氧化碳的水制备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取上清液使用。存放时应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一旦出现浑浊,应弃去重配。
上述标准缓冲液必须用PH值基准试剂配制。不同温度时标准缓冲液的pH值如下表。
──────────────────────────────────────────────────────────
温度 草酸盐 邻苯二甲酸氢钾 磷酸盐标准 氢氧化钙标准 硼砂标准
℃ 标准缓冲液 标准缓冲液 缓冲液(pH6.8) 缓冲液(25 ℃) 缓冲液
──────────────────────────────────────────────────────────
0 1.67 4.01 6.98 13.43 9.64
5 1.67 4.00 6.95 13.21 9.40
10 1.67 4.00 6.92 13.00 9.33
15 1.67 4.00 6.90 12.81 9.28
20 1.68 4.00 6.88 12.63 9.23
25 1.68 4.00 6.86 12.45 9.18
30 1.68 4.01 6.85 12.29 9.14
35 1.69 4.02 6.84 12.13 9.10
40 1.69 4.04 6.84 11.98 9.07
45 1.70 4.05 6.83 11.84 9.04
50 1.71 4.06 6.83 11.71 9.01
55 1.72 4.08 6.83 11.57 8.99
60 1.72 4.09 6.84 11.45 11.45
──────────────────────────────────────────────────────────
二、注意事项
测定pH值时,应严格按仪器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并注意下列事项。
(1)测定前,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择二种pH值约相差3个单位的标准缓冲液,使供试液的pH值处于二者之间。
(2)取与供试液pH值较接近的第一种标准缓冲液对仪器进行校正(定位),
使仪器示值与表列数值一致。
(3)仪器定位时,再用第二种标准缓冲液核对仪器示值,误差应不大于
±0.02pH值单位。若大于此偏差,则应小心调节斜率,使示值与第二种标准缓冲液的表列数值相符。重复上述定位与斜率调节操作,至仪器示值与标准缓冲液的规定数值相差不大于0.02pH单位。否则,须检查仪器或更换电极后,再行校正至符合要求。
(4)每次更换标准缓冲液或供试液前,应用纯化水充分洗涤电极,然后将水吸尽,也可用所换的标准缓冲液或供试液洗涤。
(5)在测定高pH值的供试品和标准缓冲液时,应注意碱误差的问题,必要时选用适用的玻璃电极测定。
(6)对弱缓冲液(如水)的pH值测定,先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后测定供试液,并重取供试液再测,直至pH值的读数在1分钟内改变不超过±0.05为止;然后再用硼砂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再如上法测定;二次
pH值的读数相差应不超过0.1,取二次读数的平均值为其pH值。
(7)配制标准缓冲液与溶解供试品的水,应是新沸过的冷的纯化水,其pH
值应为5.5~7.0。
(8)标准缓冲液一般可保存2~3个月,但发现有浑浊、发霉或沉淀等现象时,不能继续使用。
薄层色谱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Ⅴ B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样于薄层板上,经展开、检视后所得的色谱图,与适宜的对照品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作对比,用于药品的鉴别或杂质检查。
1.仪器与材料
(1) 自制薄层板 除另有规定外,玻板要求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晾,晾干。最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和硅胶HF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铝、氧化铝G、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F254等。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5~40μm。
薄层涂布,一般可分为无黏合剂和含黏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板上,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黏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CaSO4·2H2O在140℃加热4小时)混匀后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2%~0.5%)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板上。使用涂布器涂布应能使固定相在玻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匀薄层。
市售薄层板 分普通薄层板和高效薄层板,如硅胶薄层板、硅胶GF254薄层板、
聚酰胺薄膜和铝基片薄层板等。
(2)点样器 同纸色谱法项下
(3)展开容器 应使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严密的盖子,底部应平整光滑,或有双糟。
(4)显色剂 见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可采用喷雾显色、浸渍显色或置碘蒸气中显色,用以检出斑点。
(5)显色装置 喷雾显色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皿或用适宜的玻璃缸代替;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糟玻璃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6)检视装置 为装有可见光、短波紫外光(254nm)、长波紫外光(365nm)
光源及相应滤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色谱用,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2、操作方法
(1) 薄层板制备 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可通过透射光和反射光检视)。
市售薄层板 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聚酰受薄膜不需活化。铝基片薄层板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硅胶层不得有破损。如有贮放期间被空气中杂质污染,使用前可用适宜的溶剂在展开容器中上行展开预洗,110℃活化后,被干燥器中备用。
(2) 点样 除另有规定外,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样点直径2~4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3) 展开 展开缸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饱和,可在缸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并在壁上贴二条与缸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展开剂中,密封缸顶的盖,使系统平衡或按正文规定操作。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0.5~1.0cm(切勿将样点浸入展开剂中),密封缸盖,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10~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检测。
展开可以单向展开,即向一个方向进行,也可以进行双向展开,即先向一个方向展开,取出,待展开剂完全挥发后,将薄层板转动90°,再用原展开剂或另一种展开剂进行展开,亦可多次展开。
(4) 显色与检视 荧光薄层板可用荧光猝灭法;普通薄层板,有色物质可直接检视,无色物质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检视。物理方法是检出斑点的荧光颜色及强度;化学方法一般用化学试剂显色后,立即覆盖同样大小的玻板,检视。
3、系统适用性试验
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检测方法进行系统适用性试验,使斑点的检测灵敏度、比移值(Rf)的分离效能符合规定。
(1)检测灵敏度 系指杂质检查时,采用对照溶液稀释若干倍的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在同一块薄层板上点样、展开、
检视,前者应显示清晰的斑点。
(2)比移值(Rf)系指从基线至展开清晰的斑点。从基线至展开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
从基线至展开斑点中心的距离
Rf=————————————————————
从基线至展开剂前沿的距离
(3)分离效能 鉴别时,在对照品与结构相似药物的对照品制成混合对照溶液的色谱图中,应显示两个清晰分离的斑点。杂质检查时,在杂质对照品用供试品自身稀释的色谱图中,应显示两个清晰分离的斑点,或待测成分与相邻的杂质斑点应清晰分离。
4、测定法
(1)鉴别 可采用与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在同一块薄层板上点样、展开与检视,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颜色(或荧光)与位置(Rf)应与对照品溶液的主斑点一致,而且主斑点的大小与颜色的深浅也应大致相同。或采用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等体积混合,应显示单一、紧密的斑点;或选用与供试品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的主斑点比较,两者Rf应不同,或将上述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应显示两个清晰分离的斑点。
(2)杂质检查 可采用杂质对照品法、供试品溶液的自身稀释对照法或杂质对照品法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并用。供试品溶液除主斑点外的其他斑点应与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杂质对照品溶液的主斑点比较,或与供试品溶液的自身稀释地照溶液或系列自身稀释对照溶液的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通常应规定杂质的斑点数和单一杂质量,当采用系列自身稀释对照溶液时,
也可规定估计的杂质总量。
崩解时限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 A 崩解时限检查法
本法系用于检查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的崩解情况。
崩解系指口服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溶散或成碎粒,除不溶性包衣材料或破碎的胶囊壳外,应全部通过筛网。如又少量不能通过筛网,但已软化或轻质上漂且无硬心者,可作符合规定论。
凡规定检查 溶出度、释放度或融变时限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一、片剂
仪器装置 采 用升降式崩解仪,主要结构为一能升降的金属支架与下端镶有筛网的吊篮,并附有挡板。
升降的金属支架上下移动距离为55mm±2mm,往返频率为每分钟30~32次。
吊篮 玻璃管6根,管长77.5mm±2.5mm;内径21.5mm,壁厚2mm;透明塑料板
2块,直径90mm,厚6mm,板面有6个孔,孔径26mm;不锈钢板1块(放在上面一块塑料板上),直径90mm,厚1mm,板面有6个孔,孔径22mm;不锈钢丝筛网1张(放在下面一块塑料板下),直径90mm,筛孔内径2.0mm;以及不锈钢轴1根
(固定在上面一块塑料板与不锈钢板上),长80mm。将上述玻璃管6根垂直于2
块塑料板的孔中,并用3只螺丝将不锈钢板、塑料板和不锈钢丝筛网固定,即得(如图1)。(图略)
挡板 为一平整光滑的透明塑料块,相对密度1.18~1.20,直径20.7mm±0.15
mm,厚9.5mm±0.15mm;挡板共有5个孔,孔径2mm,中央1个孔,其余4个孔距中心
6mm,各孔间距相等;挡板侧边有4个等距离的V形槽,V形槽上端宽9.5mm,深
2.55mm,底部开口处的宽与深度均为1.6mm(如图2)。(图略)
检查法 将吊篮通过上端的不锈钢轴悬挂于金属支架上,浸入1000ml烧杯中,并调节吊篮位置使其下降时筛网距烧杯底部25mm,烧杯内盛有温度为
37℃±1℃的水,调节水位高度使吊篮上升时筛网在水面下15mm处。
除另有规定外,取药片6片,分别置上述吊篮的玻璃管中,启动崩解仪进行检查,各片均应在15分钟内全部崩解。如有1片崩解不完全,应另取6
片,按上述方法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薄膜衣片,按上述装置与方法检查,并可改在盐酸溶液(9→1000)中进行检查,应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如有1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按上述方法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糖衣片,按上述装置与方法检查,应在1小时内全部崩解。如有1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按上述方法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肠溶衣片,按上述装置与方法,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检查2小时,每片均不得有裂缝、崩解或软化现象;继将吊篮取出,用少量水洗涤后,每管各加入挡板1块,再按上述方法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进行检查,1小时内应全部崩解。如有1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按上述方法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含片 除另有规定外,按上述装置和方法检查,各片均应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或溶化。如有1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可溶片 除另有规定外,水温为15℃~25℃,按上述装置和方法检查,各片均应在3分钟内全部崩解并溶化。如有1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结肠定位肠溶片 除另有规定外,按上述装置照品种项下规定检查,各片在盐酸溶液(9→1000)及PH6.8以下的磷酸盐酸缓冲液中均应不释放或不崩解,而在
PH7.8~8.0的磷酸盐酸缓冲液中1小时内应全部释放或崩解,片心应崩解。如有1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泡腾片,取1片,置250ml烧杯中,烧杯内盛有200ml水,水温为15~25℃,
有许多气泡放出,当片剂或碎片周围的气体停止逸出时,片剂应崩解、溶解或分散在水中,无聚集的颗粒剩留。除另有规定外,按上述方法检查6片,
各片均应在5分钟内崩解。如有一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二、胶囊剂
硬胶囊剂或软胶囊剂,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6粒,按片剂的装置与方法
(如胶囊漂浮于液面,可加档板)检查。硬胶囊应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软胶囊应在1小时内全部崩解。软胶囊可改在人工胃液中进行检查。如有1粒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粒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肠溶胶囊剂,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6粒,按上述装置与方法,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检查2小时,每粒的囊壳均不得有裂缝或崩解现象;继将吊篮取出,用少量水洗涤后,每管各加入挡板一块,再按上述方法,改在人工肠液中进行检查,1小时内应全部崩解。如有1粒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粒复试,
均应符合规定。
三、滴丸剂
按片剂的装置,但不锈钢丝网的筛孔内径应为0.425mm;除另有规定外,
取滴丸6粒,按上述方法检查,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包衣滴丸应在1小时内全部溶散。如有1粒不能全部溶散,应另取6粒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以明胶为基质的滴丸,可改在人工胃液中进行检查。
【附注】 人工胃液 取稀盐酸16.4ml,加水约800ml与胃蛋白酶10g,摇匀后,加水稀释成1000ml,即得。
人工肠液 即磷酸盐缓冲液(含胰酶)(PH6.8)(见附录XV D缓冲液)图略
标准品与对照品表(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ⅤG 标准品与对照品表
标 准 品
乙酰螺旋霉素 合成缩宫素 妥布霉素 垂体后叶
大观霉素 多黏菌素B 肝素 卷曲霉素小诺霉素 庆大霉素 尿促性素 毒毛花苷G
巴龙霉素 红霉素 尿激酶 玻璃酸酶
去甲万古霉素 麦白霉素 阿米卡星 洋地黄卡那霉素 杆菌肽 阿奇霉素 绒促性素吉他霉素 两性霉索B 奈替米星 核糖霉索西索米星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胰岛素
黏菌素 链霉素 新霉素 凝血酶
葡萄糖酸锑钠 氯霉素 磺苄西林 磷霉素
对 照 品
乙二醇 双氯芬酸钠 2-甲基-5-硝基咪唑 地高辛
乙酰苯胺 水杨酸 甲萘醌 地蒽酚
乙酰唑胺 去乙酰毛花苷丙 甲硝唑 地塞米松
乙酰氨级酚 甘草酸二钾 甲硫氨酸 地塞米松磷酸钠
二甘醇 艾司唑仑 甲硫酸新斯的明 西咪替丁
二甲磺酸阿米三嗪 丙谷胺 甲巯咪唑 西洛他唑
二苯基-(2-氯苯基)甲醇β-丙氨酸 甲酰化重组人生长激素 灰黄霉素
二氧六环 丙硫氧嘧啶 甲磺酸二氢麦角碱 吗啡
2,3-二氢-6-苯基咪 丙烯酸乙酯 半乳糖 吗氯贝铵唑[2,1-b]噻唑盐酸盐 丙酸倍氯米松 半胱氨酸 肌苷
3,5-二氨基-6-氯吡嗪 丙酸氯倍他索 头孢他啶 钆喷酸葡甲胺
-2-梭酸甲酯 丙酸睾酮 头孢地尼 达那唑
(±)3,4-二羟基-2’- 左炔诺孕酮 头孢曲松 过氧化苯甲酰甲氨基苯乙酮-3,4-二新戊酸酯 左旋多巴 头孢克洛 曲安西龙高氯酸盐 石杉碱甲 头孢克洛δ-3异构体 曲安奈德二巯丁二酸 布洛芬 头孢呋辛 多西环素
十一酸睾酮 扑米酮 头孢呋辛酯 β-多西环素
丁溴东莨菪碱 卡马西平 头孢拉定 色甘酸钠丁酸氢化可的松 卡巴胆碱 头孢哌酮 色氨酸人生长激素单体-二聚体 卡托普利 头孢哌酮S-异构体 庆大霉素C1a
人胰岛素单体- 二聚体 卡托普利二硫化物 头孢哌酮杂质A 米诺地尔三唑仑 卡那霉素B 头孢唑啉 米诺地尔土霉素 卡前列甲酯 头孢氨苄 安乃近
门冬氨酸 卡铂 头孢羟氨苄 地西泮门冬酰胺酶 卡莫氟 头孢替唑 那可丁己酸羟孕酮 叶酸 头孢硫脒 异卡波肼
己烯雌酚 甲芬那酸 头孢噻吩 异维A酸
马来酸麦角新碱 甲地高辛 头孢噻肟 异喹啉物[1,2,
马来酸依那普利 甲苯咪唑 司帕沙星 3,4-四氢-2(4-磺酰胺 基马来酸苯那敏 甲苯磺酰胺 司坦咪醇 苯基)-4,4-二甲 基 -7-甲
无水4-N-去甲基安乃近 甲砜霉素 尼尔雌醇 氧基-1,3-二酮异喹啉]
无水葡萄糖 甲氧苄啶 对乙酰氨基酚 克林霉素无味氯霉素(A晶型)甲氧氯普胺 对甲苯磺酰胺 克拉维酸无味氯霉素(B晶型)6-甲氧基-2-萘乙酮 对氨基苯乙酰胺 克罗米通贝诺酯 甲氨蝶呤 对氨基苯甲酸 克霉唑壬苯醇醚 甲基丙烯酸 α-对羟基苯甘氨酸 苄达赖氨酸乌苯美司 甲基丙烯酸甲酯 对氯苯酚 苄星青霉素六甲蜜胺 5-甲基-3-异恶唑甲酸甲酯 丝裂霉素 苄氟噻嗪巴马汀 α-甲基吡啶 吉非罗齐 呋塞米比沙可啶 4 [2-(5-甲基吡嗪-2甲 亚叶酸钙 吡罗昔康双氢青蒿素 酰氨基)乙基]苯磺酰胺 亚硒酸钠 吡哌酸双氢苯甘氨酸 N-甲基哌嗪 亚硫酸氢钠甲萘醌 吡喹酮吲达帕胺 苯噻啶 氢溴酸山莨菪碱 盐酸多巴胺吲哚美辛 奋乃静 氢溴酸东莨菪碱 盐酸多塞平利巴韦林 肾上腺素 氢溴酸加兰他敏 盐酸多沙普仑利血平 果糖 氢醌 盐酸多柔比星利多卡因 咖啡因 重组人生长激素 盐酸安他唑啉利福平 依托咪酯 重组人胰岛素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谷氨酸 依那普利双酮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 盐酸芬氟拉明邻位甲酚 依那普利拉 顺式-盐酸曲马多 盐酸苄丝肼辛可尼丁 依诺沙星 胆石酸 盐酸纳洛酮泛昔洛韦 乳果糖 胆酸 盐酸妥拉唑林泛影酸 乳酸环丙沙星 胆影酸 盐酸苯海拉明阿米卡星杂质A 乳糖 胞磷胆碱钠 盐酸苯海索阿昔洛韦 组氨酸 穿琥宁(脱水穿心莲内 盐酸奈福泮
阿法骨化醇 炔诺孕酮 酯琥珀酸半酯) 盐酸昂丹司琼阿莫西林 炔诺酮 美他环素 盐酸罗通定阿替洛尔 炔雌醇 美罗培南 盐酸帕罗西汀阿魏酸 炔雌醚 美洛西林 盐酸伐昔洛韦阿魏酸哌嗪 法莫替丁 美洛昔康 盐酸伪麻黄碱
青蒿素 泼尼松龙 前列地尔 盐酸依米丁青蒿琥酯 泊洛沙姆 洋地黄毒苷 盐酸金霉素
青霉素 草乌甲素 柔红霉素 盐酸屈嗪青霉素V 茶苯海明 莪术醇 盐酸阿米洛利
青霉胺 茶碱 格列齐特 盐酸哌唑嗪
环己胺 荧光母素 格列吡嗪 盐酸哌替啶
环丙沙星 药根碱 格列苯脲 盐酸洛非西定
环戊噻嗪 E-枸橼酸他莫昔芬 格列喹酮 盐酸洛哌丁胺环吡酮胺 枸橼酸芬太尼 格隆溴铵 盐酸氟西泮环孢素 枸橼酸锌 盐酸乙胺丁醇 盐酸氟奋乃静
环氧乙烷 枸橼酸氯米芬 盐酸丁丙诺啡 盐酸氟桂利嗪
(-)-4,5α-环氧基 -3,14-二奎尼丁 盐酸三羟基苄丝肼 盐酸萘甲唑啉羟基吗啡喃-6-酮 哌拉西林 盐酸马普替林 盐酸格拉司琼环磷酰胺 哌嗪 盐酸去氯羟嗪 盐酸胺碘酮
表柔比星 哈西奈德 盐酸丙卡特罗 盐酸萘甲唑林林可霉素 咪唑 盐酸丙米嗪 盐酸酚苄明
林旦 氟化钠 盐酸左旋咪唑 盐酸麻黄碱
苯丁酸氮芥 氟尿嘧啶 盐酸平阳霉素 盐酸羟嗪
苯巴比妥 氟罗沙星 盐酸可乐定 盐酸 维拉帕米
α-苯甘氨酸 氟胞嘧啶 盐酸卡替洛尔 盐酸硫利达嗪
苯丙氨酯 氟哌啶醇 盐酸甲氯芬酯 盐酸氯丙那林
苯丙酸诺龙 氟康唑 盐酸四环素 盐酸氯米帕明
1-苯甲酰-3-甲基-5-氨基 氟喹啉酸 盐酸丝肼 盐酸普萘洛尔吡唑 5-氢-2-(2-二乙氨基乙氨基)- 盐酸地匹福林 盐酸雷尼替丁
苯甲酸雌二醇 2’-氟二苯甲酮盐酸盐 盐酸地尔硫卓 盐酸罂粟碱
苯甲醛 氢化可的松 盐酸地芬尼多 盐酸噻氯匹定
苯妥英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盐酸地芬诺酯 恩氟烷
苯唑西林 氢氯噻嗪 盐酸曲马多 氧氟沙星
氨力农 维生素D3 4-[2-(5-氯-2-甲氧基苯 甲酰胺 ) 羧甲司坦
氨甲环酸 维生素E -乙基]-苯磺酰氨基-甲酸乙酯 溶肉瘤素
氨苄西林 维生素K1 甲酸乙酯 聚甲基丙烯酸铵酯(I)
氨苯砜 维生素C钠 7-氯-5(2-氟苯基)-1,3-二 聚甲基丙烯酸铵酯(II)
氨苯碘胺 琥乙红霉素 氢-2H-1,4-苯并二氮杂-2-酮 碳酸锂
氨苯蝶啶 替加氟 2-酮 雌二醇
(+)α-氨基丁醇 替硝唑 氯唑西林 硅降钙素
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联苯双酯 氯硝西泮 精氨酸
2-氨基-2-氯-5-硝基二苯酮 联苯苄唑 氯氮平 硝酸去氧皮质酮
氨鲁米特 联苯苄醇 2-氯-4-硝基苯胺 醋酸可的松
倍他米松 蒂巴因 氯普噻吨 醋酸甲羟孕酮
倍他环糊精 葛根素 氯碘羟喹 醋酸地塞米松
胰蛋白酶 硝苯地平 氯霉素二醇物 醋酸曲安奈德
胱氨酸 硝苯地平有关杂质A 氯噻酮 醋酸阿拉瑞林
烟酸占替诺 硝苯地平有关杂质B 奥沙西泮 醋酸泼尼松
酒石酸长春瑞滨 硝酸毛果芫香碱 奥沙普秦 醋酸泼尼松龙
酒石酸美托洛尔 硝酸异山梨酯C 奥美拉唑 醋酸氟轻松
诺氟沙星 硝酸益康唑 奥美拉唑磺酰化物 醋酸氟氢可的松
萘普生 硝酸咪康唑 舒巴坦 醋酸氯己定
萘普生钠 硫鸟嘌呤 舒他西林 醋酸氯地孕酮
培氟沙星 硫唑嘌呤 舒必利 醋酸赖氨酸
黄体酮 硫酸长春地辛 舒林酸 醌式利福平
萝巴新 硫酸长春新碱 富马酸氯马斯汀 磺胺
酞丁安 硫酸吗啡 富马酸酮替芬 磺胺二甲嘧啶
酚磺乙胺 硫酸阿托品 6-巯基嘌呤 磺胺甲恶唑
辅酶Q10 硫酸肼 蒿甲醚 磺胺恶唑
羟甲香豆素 硫喷妥 酮洛芬 磷酸川芎嗪
1-(4-羟基-3-甲基苯基)硫酸沙丁胺醇 酮康唑 磷酸可待因
-2(叔丁氨基)乙醇 硫酸普拉睾酮 酪氨酸 磷酸苯丙哌林
3-羟基-1苄基吲唑 氯贝丁酯 酪蛋白 磷酸组胺
维生素B6 氯化胆碱 碘化钾 磷酸咯萘啶
维生素B12 氯化琥珀胆碱 碘他拉酸 磷酸氯喹
维A酸 4-[2-(5-氯-2甲氧 基 新霉胺 螺内酯
维生素D2 苯甲酰胺)-乙基]-苯磺酰胺
玻璃酸酶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C 玻璃酸酶测定法
试剂 (1) 醋酸-醋酸钾缓冲液 取醋酸钾14g与冰醋酸20.5ml,加水使成
1000ml。
(2) 磷酸盐缓冲液 取磷酸二氢钠2.5g、无水磷酸氢二钠1.0g与氯化钠
8.2g,加水使成1000ml。
(3) 水解明胶 取明胶50g,加水1000ml,在121℃加热90分钟,然后冷冻干燥。
(4) 水解明胶稀释液 取磷酸盐缓冲液与水各250ml,加水解明胶330mg,
摇匀,在0~4℃保存。如溶液不发生浑浊,可继续使用。
(5) 血清贮备液 取新鲜牛血清或冻干牛血清(先用水溶解并稀释至标示量体积)1份,加醋酸-醋酸钾缓冲液9份稀释,再以4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3.1,放置18~24小时后再用。在0~4℃保存,可应用30日。
(6) 血清溶液 血清贮备液中血清总固体(取牛血清适量,置装有洁净砂粒并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坩埚中,置水浴上蒸干后,再在105℃干燥至恒重)在8%左右者,取1份,用醋酸-醋酸钾缓冲液3份稀释;血清总固体在5%
左右者,取1份,用醋酸-醋酸钾缓冲液2份稀释;临用时配制。
(7) 玻璃酸钾贮备液 取预先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48小时的玻璃酸钾,
加水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在0℃以下保存,可应用30日。
(8) 玻璃酸钾溶液 取玻璃酸钾贮备液1份,用磷酸盐缓冲液1份稀释。临用时配制。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玻璃酸酶标准品适量,加冷的水解明胶稀释液制成每1ml中含1.5单位的溶液。临用时配制。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按估计单位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加冷的水解明胶稀释液制成每1ml中含1.5单位的溶液。临用时配制。
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大小相同的试管12支,按顺序加入标准品溶液
0.00ml、0.10ml、0.20ml、0.30ml、0.40ml与0.50ml,每份2支;再依次相应加入水解明胶稀释液0.50ml、0.40ml、0.30ml、0.20ml、0.10ml与0.00ml,每隔30秒钟顺序加入玻璃酸钾溶液0.50ml,使每一管的总体积为1.00ml,摇匀,置37℃±0.5℃水浴中;
每管准确保温30分钟后,每间隔30秒钟顺序取出,立即顺序加入血清溶液
4.0ml,摇匀,在室温放置30分钟,摇匀,在64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同时以磷酸盐缓冲液0.50ml代替玻璃酸钾溶液,加水解明胶稀释液0.50ml,摇匀,按上述方法自,置37℃±0.5℃的水浴中”起同法操作,作为空白。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标准品溶液的效价(单位)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法 取大小相同的试管6支,依次加供试品溶液0.20ml、0.30ml与0.40ml,
各2支;再依次相应加入水解明胶稀释液0.30ml、0.20ml与0.10ml,照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自“每隔30秒钟顺序加入玻璃酸钾溶液0.50ml”起,依法测定,自标准曲线上查得效价(单位)后,分别除以供试品的重量(mg),算出6份供试品的平均数,即为玻璃酸酶的效价(单位)。
搽剂 涂剂 涂膜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T  搽剂 涂剂 涂膜剂
搽剂 系指药物用乙醇、油或适宜的溶剂制成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
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的液体制剂。
涂剂 系指含药物的水性或油性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供临用前用纱布或棉花蘸取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
涂膜剂 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含成膜材料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
搽剂、涂剂、涂膜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搽剂、涂剂、涂膜剂应无毒、无局部刺激性。
二、搽剂或涂剂在贮藏时,如为乳状液有可能油相与水相分离,但经振摇易重新形成乳状液,如为混悬液放置后的沉淀物,经振摇应易分散,并具足够稳定性,以确保给药剂量的准确。易变质的搽剂或涂剂在临用前配制。
三、搽剂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液体石蜡、甘油或植物油等;涂剂大多为消毒或消炎药物的甘油溶液,也可用于乙醇、植物油等作溶剂。
四、搽剂中所含药物有些为表皮所吸收,用时须加在绒布或其他柔软物料上,轻轻涂裹患处,所用的绒布或其他柔软物料须洁净。涂膜剂用时涂布于患处,有机溶剂迅速挥发,形成薄膜保护患处,并缓慢释放药物 起治疗作用。涂膜剂一般用于无渗出液的损害性皮肤病等。涂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有聚乙烯醇、
聚乙烯吡咯烷酮、乙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缩甲乙醛等;增塑剂有甘油、丙二醇、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溶剂为乙醇等。
五、应无酸败、变色等现象,根据需要可加入防腐剂或抗氧剂。
六、除另有规定外,应遮光,密闭贮存。
七、除另有规定外,涂剂、涂膜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八、在标签上应注明“不可口服”。
除另有规定外,搽剂、涂膜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装量】除另有规定外,搽剂、涂剂、涂膜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
Ⅹ F)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澄清度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Ⅸ B 澄清度检查法
本法系在室温条件下,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与等量的浊度标准液分别置于配对的比浊用玻璃管(内径15~16mm,平底,具塞,
以无色、透明、中性硬质玻璃制成)中,在浊度标准液制备后5分钟后,在暗室内垂直同置于伞棚灯下,照度为1000lx,从水平方向观察、比较;用以检查溶液的澄清度或其浑浊程度。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溶解后应立即检视。
品种项下规定的“澄清”,系指供试品溶液的澄清度相同于所用溶剂,或未超过0.5号浊度标准液。
浊度标准贮备液的制备 称取于105℃干燥至恒重的硫酸肼1.00g,置100ml
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必要时可在40℃的水浴中温热溶解,并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4~6小时;取此溶液与等容量的10%乌洛托品溶液混合,摇匀,于25℃避光静置24小时,即得。本液置冷处避光保存,可在两个月内使用,用前摇匀。
浊度标准原液的制备 取浊度标准贮备液15.0ml,置10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取适量,置1cm吸收池中,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550nm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应在0.12~0.15范围内。本液应在
48小时内使用,用前摇匀。
浊度标准液的制备 取浊度标准原液与水,按下表配制,即得。本液应临用时制备,使用前充分摇匀。
───────────────────────────────────────────
级号 0.5 1 2 3 4
───────────────────────────────────────────
浊度标准原液/ml 2.50 5.0 10.0 30.0 50.0
水/ ml 97.50 95.0 90.0 70.0 50.0
───────────────────────────────────────────
炽灼残渣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N 炽灼残渣检查法
取供试品1.0~2.0g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重量,置已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
(如供试品分子中含有碱金属或氟元素,则应使用铂坩埚)中,精密称定,
缓缓炽灼至完全炭化,放冷;除另有规定外,加硫酸0.5~1ml使湿润,低温加热至硫酸蒸气除尽后,在700~800℃炽灼使完全灰化,移置干燥器内,放冷,
精密称定后,再在700~800℃炽灼至恒重,即得。
如需将残渣留作重金属检查,则炽灼温度必须控制在500~600℃。
氮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D 氮测定法
第一法(常量法) 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氮量25~30mg),精密称定,
供试品如为固体或半固体,可用滤纸称取,并连同滤纸置干燥的500ml凯氏烧瓶中;然后依次加入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钠)10g和硫酸铜粉末0.5g,再沿瓶壁缓缓加硫酸20ml;在凯氏烧瓶口放一小漏斗并使烧瓶成45°斜置,用直火缓缓加热,使溶液的温度保持在沸点以下,等泡沸停止,强热至沸腾,俟溶液成澄明的绿色后,除另有规定外,继续加热30分钟,放冷。沿瓶壁缓缓加水
250ml,振摇使混合,放冷后,加40%氢氧化钠溶液75ml,注意使沿瓶壁流至瓶底,自成一液层,加锌粒数粒,用氮气球将凯氏烧瓶与冷凝管连接;另取
2%硼酸溶液50ml,置500ml锥形瓶中,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
将冷凝管的下端插入硼酸溶液的液面下,轻轻摆动凯氏烧瓶,使溶液混合均匀,加热蒸馏,至接受液的总体积约为250ml时,将冷凝管尖端提出液面,
使蒸气冲洗约1分钟,用水淋洗尖端后停止蒸馏;馏出液用硫酸滴定液
(0.05mol/L)滴定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灰紫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硫酸滴定液(0.05m0l/L)相当于1.401mg的N。
第二法(半微量法) 蒸馏装置如图。图中A为1000ml圆底烧瓶,B为安全瓶,C为连有氮气球的蒸馏器,D为漏斗,E为直形冷凝管,F为100ml锥形瓶,G、H为橡皮管夹。(图略)
连接蒸馏装置,A瓶中加水适量与甲基红指示液数滴,加稀硫酸使成酸性,加玻璃珠或沸石数粒,从D漏斗加水约50ml,关闭G夹,开放冷凝水,
煮沸A瓶中的水,当蒸气从冷凝管尖端冷凝而出时,移去火源,关H夹,使C
瓶中的水反抽到B瓶,开G夹,放出B瓶中的水,关B瓶及G夹,将冷凝管尖端插入约50ml水中,使水自冷凝管尖端反抽至C瓶,再抽至B瓶,如上法放去。
如此将仪器洗涤2~3次。
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氮量1.0~2.0mg),精密称定,置干燥的
30~50ml凯氏烧瓶中,加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钠)0.3g与30%硫酸铜溶液5滴,
再沿瓶壁滴加硫酸2.0ml;在凯氏烧瓶口放一小漏斗,并使烧瓶成45°斜置,
用小火缓缓加热使溶液保持在沸点以下,等泡沸停止,逐步加大火力,沸腾至溶液成澄明的绿色后,除另有规定外,继续加热10分钟,放冷,加水
2ml。
取2%硼酸溶液10ml,置100ml锥形瓶中,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5滴,将冷凝管尖端插入液面下。然后,将凯氏烧瓶中内容物经由D漏斗转入C蒸馏瓶中,用水少量淋洗凯氏烧瓶及漏斗数次,再加入40%氢氧化钠溶液10ml,用少量水再洗漏斗数次,关G夹,加热A瓶进行蒸气蒸馏,至硼酸液开始由酒红色变为蓝绿色时起,继续蒸馏约10分钟后,将冷凝管尖端提出液面,使蒸气继续冲洗约1分钟,用水淋洗尖端后停止蒸馏。
馏出液用硫酸滴定液(0.005mol/L)滴定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灰紫色,
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空白和供试品所得馏出液的容积应基本相同,约70~75ml)校正。每1ml硫酸滴定液(0.005mol/L)相当于0.1401mg的N。
取用的供试品如在0.1g以上时,应适当增加硫酸的用量,使消解作用完全,并相应地增加40%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
鼻用制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R 鼻用制剂
鼻用制剂系指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全身或治疗作用的制剂。
鼻用制剂可分为鼻用液体制剂(滴鼻剂、洗鼻剂、鼻用喷雾剂)、鼻用半固体制剂(鼻用软膏剂、鼻用乳膏剂、鼻用凝胶剂)、鼻用固体制剂(鼻用软膏剂、鼻用粉雾剂和鼻用棒剂)。也要以固态形成包装,另备溶剂,在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
滴鼻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澄明溶液、混悬液或乳状液,供滴入鼻腔用的鼻用液体制剂,也可将药物以粉末、颗粒、块状或片状形式包装,另备溶剂,在临用前配成澄明溶液或混悬液。
洗鼻剂 系指由药物制成符合生理pH范围的等张水溶液,用于清洗鼻腔用的鼻用液体制剂,用于伤口或手术前使用者应无菌。
鼻用喷雾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 的澄明溶液、或混悬液或乳状液,供喷雾器雾化的鼻用液体制剂。
鼻用软膏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乳膏状的鼻用半固体制剂。
鼻用凝胶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凝胶状的鼻用半固体制剂。
鼻用散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制成的粉末、用适当的阀门系统喷出粉末的鼻用固体制剂。
鼻用粉雾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粉末,用适当的阀门系统喷出粉末的鼻用固体制剂。
鼻用棒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棒状或类棒状,供插入鼻腔用的鼻用固体制剂。
鼻用制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鼻用制剂通常含有调节黏度、控制PH值、增加药物溶解、提高制剂稳定性或能够赋形的辅料,除另有规定外,多剂量水性 介质鼻用制剂应当添加适宜浓度的抑菌剂,制剂本身如有足够的抑菌性能,可不加抑菌剂。
二、鼻用制剂多剂量包装容器应配有完整的滴管 或适宜材料组合成套,一般应配有橡胶乳头或塑料乳头的螺旋盖滴管。容器应无毒并清洗干净,不应与药物或辅料发生理化作用,容器的瓶壁要有一定的厚度且均匀,除另有规定外,
装量应不超过10ml或5g 。
三、鼻用溶液剂应澄清,不得有沉淀和异物;鼻用混悬液可能含沉淀物,但经振摇易分散;鼻用乳液有可能油相与水相分离,但经振摇易恢复成乳液。
四、鼻用粉雾剂中药物及所用附加剂的粉末粒径大多应在30~150um之间。
五、鼻用制剂应无刺激性,对鼻黏膜及其纤毛不应产生副作用。如为水性介质的鼻用制剂应等渗。
六、除另有规定外,鼻用制剂还应符合相应剂型制剂通则项下有关规定,如鼻用软膏剂还应符合软膏剂的规定。
七、鼻用制剂的含量均匀度等应符合规定。
八、除另有规定外,鼻用制剂应密闭贮存。
九、多剂量包装的鼻用制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除另有规定外,鼻用制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沉降体积比】 混悬型滴鼻剂照下述方法检查,沉降体积比应不低于0.90。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用具塞量筒量取供试品50ml,密塞,用力振摇1分钟,记下混悬物的开始高度H0,静置3小时,记下混悬物的最终高度H,按下式计算:
沉降体积比=H/H0
【重量差异】 除另有规定外,鼻用固体制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20个,分别称定(或称定内容物 ),计算平均重量,超过平均重量±10%者不得过2个,并不得有超过平均重量±20%者。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鼻用制剂,一般不再进行重量差异的检查。
【装量】鼻用半固体或液体制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Ⅹ F)检查,应符合规定。
【无菌】用于手术或创伤的鼻用制剂,照无菌检查法(附录XI H)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
符合规定。
滴定液(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Ⅴ F 滴定液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
C10H14N2Na2O8·2H2O=372.24 18.61g→1000ml
【配制】 取乙二胺四醋酸二钠19g,加适量的水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 取于约800℃灼烧至恒重的基准氧化锌0.12g,精密称定,加稀盐酸3ml使溶解,加水25ml,加0.025%甲基红的乙醇溶液1滴,滴加氨试液至溶液显微黄色,加水25ml与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10ml,再加铬黑T指示剂少量,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紫色变为纯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 相当于4.069mg的氧化锌。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氧化锌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贮藏】 置玻璃塞瓶中,避免与橡皮塞、橡皮管等接触。
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
KOH=56.11 28.06g→1000ml
【配制】 取氢氧化钾35g,置锥形瓶中,加无醛乙醇适量使溶解并稀释成1000ml,用橡皮塞密塞,静置24小时后,迅速倾取上清液,置具橡皮塞的棕色玻瓶中。
【标定】 精密量取盐酸滴定液(0.5mol/L)25ml,加水50ml稀释后,加酚酞指示液数滴,用本液滴定。根据本液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本液临用前应标定浓度。
【贮藏】 置橡皮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四苯硼钠滴定液(0.02mol/L)
(C6H5)4BNa=342.22 6.845g→1000ml
【配制】 取四苯硼钠7.0g,加水50ml振摇使溶解,加入新配制的氢氧化铝凝胶(取三氯化铝1.0g,溶于25ml水中,在不断搅拌下缓缓滴加氢氧化钠试液至pH8~9),加氯化钠16.6g,充分搅匀,加水250ml,振摇15分钟,静置10分钟,
滤过,滤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试液至pH8~9,再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
【标定】 精密量取本液10ml,加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7)10ml与溴酚蓝指示液0.5ml,用烃铵盐滴定液(0.01mol/L)滴定至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烃铵盐滴定液(0.01mol/L)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本液临用前应标定浓度。
如需用四苯硼钠滴定液(0.01mol/L)时,可取四苯硼钠滴定液(0.02mol/L)在临用前加水稀释制成。必要时标定浓度。
【贮藏】 置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甲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1mol/L)
KOH=56.11 5.611g→1000ml
【配制】 取氢氧化钾6.8g,加水4ml使溶解,加甲醇稀释成1000ml,用橡皮塞密塞,静置24小时后,迅速倾取上清液,置具橡皮塞的棕色玻瓶中。
【标定】 同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的标定(附录ⅩⅤF)。
【贮藏】 置具橡皮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甲醇钠滴定液(0.1mol/L)
CH3ONa=54.02 5.402g→1000ml
【配制】 取无水甲醇(含水量0.2%以下)150ml,置于冰水冷却的容器中,分次加入新切的金属钠2.5g,俟完全溶解后,加无水苯(含水量0.02%以下)适量,使成1000ml,摇匀。
【标定】 取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至恒重的基准苯甲酸约
0.4g,精密称定,加无水甲醇15ml使溶解,加无水苯5ml与1%麝香草酚蓝的无水甲醇溶液1滴,用本液滴定至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
的甲醇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2.21mg的苯甲酸。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苯甲酸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本液标定时应注意防止二氧化碳的干扰和溶剂的挥发,每次临用前均应重新标定。
【贮藏】 置密闭的附有滴定装置的容器内,避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接触。
甲醇锂滴定液(0.1mol/L)
CH3OLi=37.97 3.797g→1000ml
除取新切的金属锂0.694g外,该滴定液的配制、标定、贮藏照甲醇钠滴定液(0.1mol/L)方法。
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
NaNO2=69.00 6.900g→1000ml
【配制】 取亚硝酸钠7.2g,加无水碳酸钠(Na2CO3)0.10g,加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 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对氨基苯磺酸约0.5g,精密称定,
加水30ml与浓氨试液3ml,溶解后,加盐酸(1→2)20ml,搅拌,在30℃以下用本液迅速滴定,滴定时将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约2/3处,随滴随搅拌;至近终点时,将滴定管尖端提出液面,用少量水洗涤尖端,洗液并入溶液中,继续缓缓滴定,用永停法(附录Ⅶ A)指示终点。每1ml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7.32mg的对氨基苯磺酸。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取用量,算出本液浓度,即得。
如需用亚硝酸钠滴定液(0.05mol/L)时,可取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加水稀释制成。必要时标定浓度。
【贮藏】 置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草酸滴定液(0.05mol/L)
C2H2O4·2H2O=126.07 6.304g→1000ml
【配制】 取草酸6.4g,加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 精密量取本液25ml,加水200ml与硫酸10ml,用高锰酸钾滴定液
(0.02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热至65℃,继续滴定至溶液显微红色,并保持30秒钟不褪;当滴定终了时,溶液温度应不低于55℃。根据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如需用草酸滴定液(0.25mol/L)时,可取草酸约32g,照上法配制与标定,但改用高锰酸钾滴定液(0.1mol/L)滴定。
【贮藏】 置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氢氧化四丁基铵滴定液(0.1mol/L)
(C4H9)4NOH=259.48 25.95g→1000ml
【配制】 取碘化四丁基铵40g,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无水甲醇90ml使溶解,
置冰浴中放冷,加氧化银细粉20g,密塞,剧烈振摇60分钟;取此混合液数毫升,离心,取上清液检查碘化物,若显碘化物正反应,则在上述混合液中再加氧化银2g,剧烈振摇30分钟后,再做碘化物试验,直至无碘化物反应为止。混合液用垂熔玻璃滤器滤过,容器和垂熔玻璃滤器用无水甲苯洗涤3
次,每次50ml;合并洗液和滤液,用无水甲苯 -无水甲醇(3:1)稀释至1000ml,摇匀,并通入不含二氧化碳的干燥氮气10分钟。若溶液不澄清,可再加少量无水甲醇。
【标定】 取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至恒重的基准苯甲酸约
90mg,精密称定,加二甲基甲酰胺10ml使溶解,加0.3%麝香苯酚蓝的无水甲醇溶液3滴,用本液滴定至蓝色(以电位法校对终点),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氢氧化四丁基铵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2.21mg的苯甲酸。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苯甲酸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贮藏】 置密闭的容器内,避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接触。
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0.5mol/L或0.1mol/L)
NaOH=40.00 40.00g→1000ml 20.00g→1000ml
4.000g→1000ml
【配制】 取氢氧化钠适量,加水振摇使溶解成饱和溶液,冷却后,置聚乙烯塑料瓶中,静置数日,澄清后备用。
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 取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56ml,加新沸过的冷水使成1000ml,摇匀。
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 取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28ml,加新沸过的冷水使成1000ml,摇匀。
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 取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5.6ml,加新沸过的冷水使成1000ml,摇匀。
【标定】 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 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约6g,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50ml,振摇,使其尽量溶解;加酚酞指示液2滴,用本液滴定;在接近终点时,应使邻苯二甲酸氢钾完全溶解,
滴定至溶液显粉红色。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 相当于204.2mg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邻苯二甲酸氢钾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 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约3g,照上法标定。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相当于102.1mg的邻苯二甲酸氢钾。
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 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约0.6g,照上法标定。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0.42mg的邻苯二甲酸氢钾。
如需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5mol/L、0.02mol/L或0.01mol/L)时,可取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加新沸过的冷水稀释制成。必要时,可用盐酸滴定液
(0.05mol/L、0.02mol/L或0.01mol/L)标定浓度。
【贮藏】 置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封保存;塞中有2孔,孔内各插入玻璃管1支,1管与钠石灰管相连,1管供吸出本液使用。
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 67mol/L)
K2Cr2O7=294.18 4.903g→1000ml
【配制】 取基准重铬酸钾,在120℃干燥至恒重后,称取4.903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烃铵盐滴定液(0.01mol/L)
【配制】 取氯化二甲基苄基烃铵3.8g,加水溶解后,加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7)10ml,再加水稀释成1000ml,摇匀。
【标定】 取在150℃干燥1小时的分析纯氯化钾约0.18g,精密称定,置
250ml量瓶中,加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7)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ml,置50ml量瓶中,精密加入四苯硼钠滴定液(0.02mol/L)2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经干燥滤纸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150ml锥形瓶中,加溴酚蓝指示液0.5ml,用本液滴定至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
1ml烃铵盐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0.7455mg的氯化钾。
盐酸滴定液(1mol/L、0.5mol/L、0.2mol/L或0.1mol/L)
HCl=36.46 36.46g→1000ml; 18.23g→1000ml
7.292g→1000ml; 3.646g→1000ml
【配制】 盐酸滴定液(1mol/L)  取盐酸90ml,加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
盐酸滴定液(0.5mol/L、0.2mol/L或0.1mol/L) 照上法配制,但盐酸的取用量分别为45ml、18ml或9.0ml。
【标定】 盐酸滴定液(1mol/L) 取在270~30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约1.5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时,煮沸2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紫色。每1ml盐酸滴定液(1mol/L)相当于
53.00mg的无水碳酸钠。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盐酸滴定液(0.5mol/L) 照上法标定,但基准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改为约
0.8g。每1ml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26.50ml的无水碳酸钠。
盐酸滴定液(0.2mol/L) 照上法标定,但基准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改为约
0.3g。每1ml盐酸滴定液(0.2mol/L)相当于10.60mg的无水碳酸钠。
盐酸滴定液(0.1mol/L) 照上法标定,但基准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改为约
0.15g。每1ml盐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5.30mg的无水碳酸钠。
如需用盐酸滴定液(0.05mol/L、0.02mol/L或0.01mol/L)时,可取盐酸滴定液
(1mol/L或0.1mol/L)加水稀释制成。必要时标定浓度。
高氯酸滴定液(0.1mol/L)
   HClO4=100.46 10.05g→1000ml
  【配制】 取无水冰醋酸(按含水量计算,每1g水加醋酐5.22ml)750ml,
加入高氯酸(70%~72%)8.5ml,摇匀,在室温下缓缓滴加醋酐23ml,边加边摇,加完后再振摇均匀,放冷,加无水冰醋酸适量使成1000ml,摇匀,放置24小时。若所测供试品易乙酰化,则须用水分测定法(附录Ⅷ M第一法)测定本液的含水量,再用水和醋酐调节至本液的含水量为0.01%~0.2%。
  【标定】 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约0.16g,精密称定,加无水冰醋酸20ml使溶解,加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本液缓缓滴定至蓝色,
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0.42mg
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邻苯二甲酸氢钾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如需用高氯酸滴定液(0.05mol/L或0.02mol/L)时,可取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用无水冰醋酸稀释制成,并标定浓度。
  本液也可用二氧六环配制。取高氯酸(70%~72%)8.5ml,加异丙醇100ml溶解后,再加二氧六环稀释至1000ml。标定时,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约0.16g,精密称定,加丙二醇25ml与异丙醇5ml,加热使溶解,放冷,加二氧六环30ml与甲基橙-二甲苯蓝FF混合指示液数滴,用本液滴定至由绿色变为蓝灰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即得。
【贮藏】 置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高氯酸钡滴定液(0.05mol/L)
Ba(ClO4)2·3H2O=390.32 19.52g→1000ml
【配制】 取氢氧化钡15.8g,加水75ml和高氯酸7.5ml,用高氯酸调节pH值至
3.0,必要时过滤。加乙醇150ml,加水稀释至250ml,用醋酸-醋酸钠缓冲液
(取无水醋酸钠10g,加水300ml使溶解,用冰醋酸调解pH值至3.7,用水稀释至
1000ml)稀释至1000ml。
【标定】 精密量取硫酸滴定液(0.05mol/L)5ml,加水5ml与上述醋酸-醋酸钠缓冲液50ml、乙醇60ml,以0.1%茜素红溶液0.5ml为指示液,用本液滴定至橙红色。根据本液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
KMnO4=158.03     3.161g→1000ml
【配制】 取高锰酸钾3.2g,加水1000ml,煮沸15分钟,密塞,静置2日以上,用垂熔玻璃滤器滤过,摇匀。
【标定】 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草酸钠约0.2g,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250ml与硫酸10ml,搅拌使溶解,自滴定管中迅速加入本液约25ml,(边加边振摇,以避免产生沉淀)待褪色后,加热至65℃,继续滴定至溶液显微红色并保持30秒钟不褪;当滴定终了时,溶液温度应不低于55℃,每1ml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相当于6.70mg的草酸钠。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草酸钠的取用量,
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如需用高锰酸钾滴定液(0.002mol/L)时,可取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 加水稀释,煮沸,放冷,必要时滤过,再标定其浓度。
【贮藏】 置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或0.05mol/L)
  Hg(NO3)2·H2O=342.62 6.85g→1000ml; 17.13g→1000ml
【配制】 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 取硝酸汞6.85g,加1mol/L硝酸溶液20ml使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
硝酸汞滴定液(0.05mol/L) 取硝酸汞17.2g,加水400ml与硝酸5ml溶解后,滤过,
再加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
【标定】 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 取在11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氯化钠约
15m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照电位滴定法(附录Ⅶ A),以铂电极作为指示电极,汞-硫酸亚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在不断搅拌下用本液滴定。每1ml硝酸汞滴定液(0.02mol/L)相当于2.338mg的氯化钠。 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氯化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硝酸汞滴定液(0.05mol/L) 取在11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氯化钠约0.15g,精密称定,加水100ml使溶解,加二苯偕肼指示液1ml,在剧烈振摇下用本液滴定至显淡玫瑰紫色。 每1ml硝酸汞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844mg的氯化钠。
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氯化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硝酸银滴定液(0.1mol/L)
AgNO3=169.87 16.99g→1000ml
【配制】 取硝酸银17.5g,加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 取在11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氯化钠约0.2g,精密称定,加水
50ml使溶解,再加糊精溶液(1→50)5ml、碳酸钙0.1g与荧光黄指示液8滴,用本液滴定至浑浊液由黄绿色变为微红色。每1ml硝酸银滴定液(0.1mol/L)相当于
5.844mg的氯化钠。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氯化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
即得。
如需用硝酸银滴定液(0.01mol/L)时,可取硝酸银滴定液(0.1mol/L)在临用前加水稀释制成。
【贮藏】 置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
Na2S2O3·5H2O=248.19 24.82g→1000ml
【配制】 取硫代硫酸钠26g与无水碳酸钠0.20g,加新沸过的冷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放置1个月后滤过。
【标定】 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0.15g,精密称定,置碘瓶中,加水50ml使溶解,加碘化钾2.0g,轻轻振摇使溶解,加稀硫酸40ml,摇匀,密塞;在暗处放置10分钟后,加水250ml稀释,用本液滴定至近终点时,
加淀粉指示液3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而显亮绿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每1m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4.903mg的重铬酸钾。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重铬酸钾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室温在25℃以上时,应将反应液及稀释用水降温至约20℃。
如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或0.005mol/L)时,可取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在临用前加新沸过的冷水稀释制成。
硫氰酸铵滴定液(0.1mol/L)
NH4SCN=76.12 7.612g→1000ml
【配制】 取硫氰酸铵8.0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 精密量取硝酸银滴定液(0.1mol/L)25ml,加水50ml,硝酸2ml与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本液滴定至溶液微显淡棕红色;经剧烈振摇后仍不褪色,即为终点。根据本液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硫氰酸钠滴定液(0.1mol/L)或硫氰酸钾滴定液(0.1mol/L)均可做为本液的代用品。
硫酸滴定液(0.5mol/L、0.25mol/L、0.1mol/L或0.05mol/L)
H2SO4=98.08 49.04g→1000ml; 24.52g→1000ml
9.81g→1000ml; 4.904g→1000ml
【配制】 硫酸滴定液(0.5mol/L) 取硫酸30ml,缓缓注入适量水中,冷却至室温,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
硫酸滴定液(0.25mol/L、0.1mol/L或0.05mol/L) 照上法配制,但硫酸的取用量分别为15ml、6.0ml或3.0ml。
【标定】 照盐酸滴定液(1mol/L、0.5mol/L、0.2mol/L或0.1mol/L) 项下的方法标定,即得。
如需用硫酸滴定液(0.01mol/L)时,可取硫酸滴定液(0.5mol/L、0.1mol/L或0.05mo
l/L)加水稀释制成,必要时标定浓度。
硫酸亚铁铵滴定液(0.1mol/L)
Fe(NH4)2(SO4)2·6H2O=392.13 39.21g→1000ml
【配制】 取硫酸亚铁铵40g,溶于预先冷却的40ml硫酸和200ml水的混合液中,加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
本液临用前应标定浓度。
【标定】 精密量取本液25ml,加邻二氮菲指示液2滴,用硫酸铈滴定液
(0.1mol/L)滴定至溶液由浅红色转变为淡绿色。根据硫酸铈滴定液(0.01mol/L) 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硫酸铈滴定液(0.1mol/L)
Ce(SO4)2·4H2O=404.30 40.43g→1000ml
【配制】 取硫酸铈42g(或硫酸铈铵70g),加含有硫酸28ml的水500ml,加热溶解后,放冷,加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
【标定】 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三氧化二砷0.15g,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10ml,微热使溶解,加水50ml、盐酸25ml、一氯化碘试液5ml与邻二氮菲指示液2滴,用本液滴定至近终点时,加热至50℃,继续滴定至溶液由浅红色转变为淡绿色。每1ml硫酸铈滴定液(0.1mol/L)相当于4.946mg
的三氧化砷。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三氧化二砷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如需用硫酸铈滴定液(0.01mol/L)时,可精密量取硫酸铈滴定液 (0.1mol/L),
用每100ml中含硫酸2.8ml的水定量稀释制成。
锌滴定液 (0.05mol/L)
Zn=65.39 3.270g→1000ml
【配制】 取硫酸锌15g(相当于锌约3.3g),加稀盐酸10ml与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 精密量取本液25ml,加0.025%甲基红的乙醇溶液1滴,滴加氨试液至溶液显微黄色,加水25ml、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10ml与铬黑T指示剂少量,用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由紫色变为纯蓝色,
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
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碘滴定液(0.1mol/L)
I2=253.81 12.69g→1000ml
【配制】 取碘13.0g,加碘化钾36g与水50ml溶解后,加盐酸3滴与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用垂熔玻璃滤器滤过。
【标定】 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三氧化二砷约0.15g,精密称定,
加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10ml,微热使溶解,加水20ml与甲基橙指示液1滴,加硫酸滴定液(0.5mol/L)适量使黄色转变为粉红色,再加碳酸氢钠2g、水50ml与淀粉指示液2ml,用本液滴定至溶液显浅蓝紫色。每1ml碘滴定液(0.1mol/L)相当于4.946mg的三氧化二砷。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三氧化二砷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如需用碘滴定液(0.05mol/L)时,可取碘滴定液(0.1mol/L)加水稀释制成。
【贮藏】 置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在凉处保存。
碘酸钾滴定液(0.05mol/L或0.016 67mol/L)
KIO3=214.00 10.700g→1000ml; 3.5667g→1000ml
【配制】 碘酸钾滴定液(0.05mol/L) 取基准碘酸钾,在105℃干燥至恒重后,精密称取10.700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碘酸钾滴定液(0.016 67mol/L) 取基准碘酸钾,在105℃干燥至恒重后,精密称取3.5667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溴滴定液(0.1mol/L)
Br2=159.81 7.990g→1000ml
【配制】 取溴酸钾3.0g与溴化钾15g,加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 精密量取本液25ml,置碘瓶中,加水100ml与碘化钾2.0g,振摇使溶解,加盐酸5ml,密塞,振摇,在暗处放置5分钟,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
(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根据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室温在25℃以上时,应将反应液降温至约20℃。本液每次临用前均应标定浓度。
如需用溴滴定液(0.005mol/L)时,可取溴滴定液(0.05mol/L)加水稀释制成,并标定浓度。
【贮藏】 置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在凉处保存。
溴酸钾滴定液(0.016 67mol/L)
KBrO3=167.00 2.784g→1000ml
【配制】 取溴酸钾2.8g,加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 精密量取本液25ml,置碘瓶中,加碘化钾2.0g与稀硫酸5ml,密塞,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后,加水100ml稀释,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
(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根据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室温在25℃以上时,应将反应液及稀释用水降温至约20℃。
醋酸钠滴定液(0.1mol/L)
C2H3NaO2=82.04 8.204g→1000ml
【配制】取无水碳酸钠5.3g,加无水冰醋酸(按含水量计算,每1g水加醋酐5.22ml)100ml,加无水冰醋酸至1000ml,摇匀。
【标定】精密量取高氯酸滴定液(0.1mol/L)15ml,加结晶紫指示液数滴,
用本液滴定至绿色。根据本液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滴眼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G 眼用制剂
眼用制剂系指直接用于眼部发挥治疗作用的制剂。
眼用制剂可分为眼用液体制剂(滴眼剂、洗眼剂、眼内注射溶液)、
眼用半固体制剂(眼膏剂、眼用乳膏剂、眼用凝胶剂)、眼用固体制剂
(眼膜剂、眼丸剂、眼内插入剂)等。也可以固态形式包装,另备溶剂,
在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
滴眼剂系指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无菌水性或油性澄明溶液、混悬液或乳状液,供滴入的眼用液体制剂,也可将药物以粉末、颗粒、块状或片状形式包装,另备溶剂,在临用前配成澄明溶液或混悬液。
洗眼剂 系指由药物帛成的无菌澄明水溶液,供冲洗眼部异物或分泌液、
中和外来化学物质的眼用液体制剂。
眼内注射溶液 系指由药物制成的无菌澄明水溶液,供眼周围 组织(包括球结膜下、筋膜下及球后)或眼内注射(包括前房注射、前房冲洗、玻璃体内注射、玻璃体内灌注等)的无菌眼用液体制剂。
眼膏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 无菌溶液型或混悬型膏状的眼用半固体制剂。
眼用乳膏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无菌乳膏状的眼用半固体制剂。
眼用凝胶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无菌凝胶状的眼用半固体制剂。
其黏度大,易与泪液混合。
眼膜剂 系指药物与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无菌药膜,可置于结膜囊内缓慢释放药用的眼用固体制剂。
眼内插入剂 系指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无菌的适当大小和形状,供插入结膜囊内缓慢释放药物的无菌眼用固体制剂。
眼用制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滴眼剂中可含有用于调节渗透压、pH值、黏度以及增加药物溶解度和制剂稳定的辅料,并可加适宜浓度的抑菌剂和抗氧剂。所用辅料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局部刺激。
二、除另有规定外,滴眼剂应与泪液等渗,并应进行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混悬型滴眼剂的沉降物不应结块或聚集,经 振摇应易再分散,并应检查沉降体积比。滴眼剂每个容器的装量,除另有规定外,应不超过10ml。
三、洗眼剂属用量较大的眼用制剂,应基本与泪液等渗 并具有相近的PH
值。多剂量的洗眼剂一般应加适当抑菌剂,并在使用期间内均能发挥抑菌作用。洗眼剂每个容器的装量,除另有规定外,应不超过200ml。
四,眼用半固体制剂基质应过滤并灭菌,不溶性药物应预先制成极细粉。眼膏剂、眼用乳膏剂、眼用凝胶剂应均匀、细腻、无刺激性,并易涂布于眼部,便于药物分散和吸收。每个包装的装量应不超过5g。
五、眼内注射溶液、眼内插入剂及供手术、伤口、角膜穿通伤用的眼用制剂,均不应加抑菌剂或抗氧剂或不适当的缓冲剂,且应包装于无菌容器内供一次性使用。
六、包装容器应不易破裂,并清洗干净及灭菌,其透明度应不影响可见异物检查。
七、除另有规定外,眼用制剂还应符合相应剂型制剂通则项下有关规定,
如眼用凝胶剂还应符合凝胶剂的规定。
八、眼用制剂的含量均匀度等应符合要求。
九、除另有规定外,眼用制剂应遮光密封贮存。
十、眼用制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除另有规定外,眼用制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可见异物】 除另有规定外,滴眼剂照可见异物检查法(附录IX H)中滴眼剂项下的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眼内注射液照可见异物检查法(附录IX H)
中注射液项下的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粒度】除另有规定外,混悬型眼用制剂照下述方法检查,粒度应符合规定。
混悬型滴眼剂检查法 取供试品强烈振摇,立即量取 适量 (相当于主药10
ug)置于载玻片上,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附录IX E第 一法 )检查,大于
50um的粒子不得过2个,且不得检出大于90um的粒子。
混悬型眼用半固体制剂检查法 取供试品10个,将内容物全部挤于合适的
容器中,搅拌均匀,取适量(相当于主药10ug)置于载玻片上,涂成薄层,薄层面积相当于盖玻片面积,共涂三片,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附录IX E第一法)检查,每个涂片中大于50um 的粒子不得过2个,且不得检出大于90um的粒子。
【沉降体积比】混悬型滴眼剂照下述方法检查,沉降体积 比应不低于0.90。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用具塞量筒量取供试品50ml,密塞,用力振摇1分钟,记下混悬物的开始高度H0,静置3小时,记下混悬物的最终高度H,按下式计算:
沉降体积比=H/H0
【金属性异物】 除另有规定外,眼用半固体制剂照下述方法检查,金属性异物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10个,分别将全部内容物置于底部平整光滑、无可见异物和气泡、直径为6cm的平底培养皿中,加盖,除另有规定外,在85℃保温2小时,使供试品摊布均匀,室温放冷至凝固后,倒置于适宜的显微镜台上,用聚光灯从上方以45℃角的入射光照射皿底,放大30倍,检视不小于50um且具有光泽的金属性异物数。10个中每个内含金属性异物超过8粒者,不得过1个,且其总数不得过50粒;如不符合上述规定,应另取20个复试 ;初试、复试结果合并计算,30个中每个内含金属性异物超过8粒者,不得过3个,且其总数不得过150
粒。
【重量差异】 除另有规定外,眼用固体制剂 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20个,分别称定(或称定内容物 ),计算平均重量,超过平均重量±10%者不得过2个,并不得有超过平均重量±20%者。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眼用制剂,一般不再进行重量差异的检查。
【装量】 眼用半固体或液体制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X F)检查,
应符合规定。
【无菌】 眼内注射溶液、眼内插入剂及供手术、伤口、角膜穿通伤用的眼用制剂,照无菌检查法(附录XI H)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 眼用液体制剂 除另有规定外,按薄膜过滤法或直接接种法(附录XI H)检查,至少从2支供试品抽取规定量(每种培养基各接种2支,
每支1ml),直接或处理后接种于硫乙醇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培养7
天,不得有菌生长。若有菌生长,应重新取2倍量供试品,分别依法复试,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
眼用半固体及固体制剂 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
XI J)检查,应符合规定。
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A 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是容量分析中用以确定终点或选择核对指示剂变色域的方法。选用适当的电极系统可以作氧化还原法、中和法(水溶液或非水溶液)、沉淀法、重氮化法或水分测定法等的终点指示。
电位滴定法选用2支不同的电极。1支为指示电极,其电极电势随溶液中被分析成分的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另1支为参比电极,其电极电势固定不变。在到达滴定终点时,因被分析成分的离子浓度急剧变化而引起指示电极的电势突减或突增,此转折点称为突跃点。
永停滴定法采用2支相同的铂电极,当在电极间加一低电压(例如50mV)时,
若电极在溶液中极化,则在未到滴定终点前,仅有很小或无电流通过;但当到达终点时,滴定液略有过剩,使电极去极化,溶液中即有电流通过,
电流计指针突然偏转,不再回复。反之,若电极由去极化变为极化,则电流计指针从有偏转回到零点,也不再变动。
仪器装置 电位滴定可用电位滴定仪、酸度计或电位差计,永停滴定可用永停滴定仪或按图示装置。(图略)
电流计的灵敏度除另有规定外,测定水分时用10<-6>A/格,重氮化法用
10<-9>A/格。所用电极可按下表选择。
─────────────────────────────────────────────────────────
方法 电极系统 说明
─────────────────────────────────────────────────────────
水溶液氧 铂-饱和甘汞 铂电极用加有少量三氯化铁的硝
化还原法 酸或用铬酸清洁液浸洗
─────────────────────────────────────────────────────────
水溶液中和法  玻璃-饱和甘汞
─────────────────────────────────────────────────────────
非水溶液 玻璃-饱和甘汞 饱和甘汞电极套管内装氯化钾的
中和法 饱和无水甲醇溶液。玻璃电极用
过后应即清洗并浸在水中保存
─────────────────────────────────────────────────────────
水溶液 银-玻璃 银电极可用稀硝酸迅速浸洗
银量法 银-硝酸钾盐桥-饱和甘汞
─────────────────────────────────────────────────────────
-C≡CH中氢置换法 玻璃-硝酸钾盐桥-饱和甘汞
─────────────────────────────────────────────────────────
硝酸汞电位 铂-汞-硫酸亚汞 铂电极可用10%(g/ml)硫代硫酸
 滴定法  钠溶液浸泡后用水清洗。汞-硫
酸亚汞电极可用稀硝酸浸泡后用
 水清洗。
─────────────────────────────────────────────────────────
永停法 铂-铂 铂电极用加有少量三氯化铁的硝
酸或用铬酸清洁液浸洗
─────────────────────────────────────────────────────────
滴定法 (1)电位滴定法 将盛有供试品溶液的烧杯置电磁搅拌器上,浸入电极,搅拌,并自滴定管中分次滴加滴定液;开始时可每次加入较多的量,搅拌,记录电位;至将近终点前,则应每次加入少量,搅拌,记录电位;至突跃点已过,仍应继续滴加几次滴定液,并记录电位。
滴定终点的确定 用坐标纸以电位(E)为纵坐标,以滴定液体积(V)
为横坐标,绘制E-V曲线,以此曲线的陡然上升或下降部分的中心为滴定终点。或以△E/△V(即相邻两次的电位差和加入滴定液的体积差之比)为纵坐标,以滴定液体积(V)为横坐标,绘制(△E/△V)-V曲线,与△E/△V
的极大值对应的体积即为滴定终点。也可采用二阶导数确定终点。根据求得的△E/△V值,计算相邻数值间的差值,即为△<2>E/△V<2>,绘制
(△<2>E/△V<2>)-V曲线,曲线过零时的体积即为滴定终点。
如系供指示剂变色域的选择核对,滴定前加入指示剂,观察终点前至终点后的颜色变化,以选定该品种终点时的指示剂颜色。
(2)永停滴定法 用作重氮化法的终点指示时,调节R<[1]>使加于电极上的电压约为50mV。取供试品适量,精密称定,置烧杯中,除另有规定外,可加水40ml与盐酸溶液(1→2)15ml,而后置电磁搅拌器上,搅拌使溶解,再加溴化钾2g,插入铂-铂电极后,将滴定管的尖端插入液面下约2/3处,用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或0.05mol/L)迅速滴定,随滴随搅拌,至近终点时,将滴定管的尖端提出液面,用少量水淋洗尖端,洗液并入溶液中,继续缓缓滴定,
至电流计指针突然偏转,并不再回复,即为滴定终点。
用作水分测定的终点指示时,可调节R<[1]>使电流计的初始电流为
5~10μA,待滴定到电流突增至50~150μA,并持续数分钟不退回,即为滴定终点。
电泳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Ⅴ F 电泳法
电泳法是指带电荷的供试品(蛋白质、核苷酸等)在惰性支持介质(如纸、醋酸纤维素、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中,在电场的作用下,
向其对应的电极方向按各自的速度进行泳动,使组分分离成狭窄的区带,用适宜的检测方法记录其电泳区带图谱或计算其含量(%)的方法。
各电泳法,除另有规定外,照下述方法操作。
第一法 纸电泳法
1.仪器装置 包括电泳室及直流电源两部分。
常用的水平式电泳室装置如图(图略),包括两个电泳槽A和一个可以密封的玻璃(或相应材料)盖B;两侧的电泳槽均用有机玻璃(或相应材料)板C
分成两部分;外格装有铂电极(直径0.5~0.8cm)D;里格为可放滤纸E的有机玻璃电泳槽架F,此架可从槽中取出;两侧电泳槽A内的铂电极D经隔离导线穿过槽壁与外接电泳仪电源相连。
电源为具有稳压器的直流电源,常压电泳一般在100~500V,高压电泳一般在500~10 000V。
2,操作法 (1) 电泳缓冲液 枸橼酸盐缓冲液(pH3.0)。取枸橼酸 (C6H8O7·H2O)
39.04g与枸橼酸钠(C6H5Na3O7·2H2O)4.12g,加水4000ml,使溶解。
(2) 滤纸 取色谱滤纸置1mol/L甲酸溶液中浸泡过夜,次日取出,用水漂洗至洗液的pH值不低于4,置60℃烘箱烘干,备用。可按需要裁成长27cm、宽18cm
的滤纸,或根据电泳室的大小裁剪,并在距长度方向一端5~8cm处划一起始线,每隔2.5~3cm处做一记号备点样用。 
(3) 点样 有湿点法和干点法。湿点法是将裁好的滤纸全部浸入枸橼酸盐缓冲液(pH3.0)中,湿润后,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的缓冲液,置电泳槽架上,
使起始线靠近阴极端,将滤纸两端浸入缓冲液中,然后用微量注射器精密点加供试品溶液,每点10μl,共 3点,并留2个空白位置。
干点法是将供试品溶液点于滤纸上,吹干、再点,反复数次,直至点完规定量的供试品溶液,然后用喷雾器将滤纸喷湿,点样处最后喷湿,本法适用于稀的供试品溶液。
(4) 电泳 于电泳槽中加入适量电泳缓冲液,浸没铂电极,接通电泳仪稳压电源档,调整电压梯度为18~20V/cm,电泳约1小时45分钟,取出,立即吹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用铅笔划出紫色斑点的位置。
(5) 含量测定 剪下供试品斑点和与斑点位置面积相近的空白滤纸,剪成细条,分别置试管中,各精密加入0.01mol/L盐酸溶液5ml,摇匀,放置1小时,用3号垂熔玻璃漏斗滤过,也可用自然沉降或离心法倾取上清液,按各药品项下的规定测定吸收度,并按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第二法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
1.仪器装置 电泳室及直流电源同纸电泳。
2.试剂 (1) 巴比妥缓冲液(pH8.6) 取巴比妥2.76g、巴比妥钠15.45g,加水溶解使成1000ml。
(2) 氨基黑染色液 取0.5g的氨基黑10B,溶于甲醇50ml、冰醋酸10ml及水40ml的混合液中。
(3) 漂洗液 取乙醇45ml、冰醋酸5ml及水50ml,混匀。
(4) 透明液 取冰醋酸25ml,加无水乙醇75ml,混匀。
3.操作法 (1) 醋酸纤维素薄膜 取醋酸纤维素薄膜,裁成2cm×8cm的膜条,
将无光泽面向下,浸入巴比妥缓冲液(pH8.6)中,待完全浸透,取出夹于滤纸中,轻轻吸去多余的缓冲液后,将膜条无光泽面向上,置电泳槽架上,经滤纸桥浸入巴比妥缓冲液(pH8.6)中。
(2) 点样与电泳 于膜条上距负极端2cm处,条状滴加蛋白含量约5%的供试品溶液2~3μl,在10~12V/cm电位梯度下电泳。电泳区带距离以4~5cm为宜。
(3) 染色 电泳完毕,将膜条取下浸于氨基黑染色液中,2~3分钟后,用漂洗液浸洗数次,直至脱去底色为止。
(4) 透明 将洗净并完全干后的膜条浸于透明液中10~15分钟,取出平铺于洁净的玻板上,干后即成透明薄膜,可于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和作标本长期保存。
(5) 含量测定 未经透明处理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图可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一般采用洗脱法或扫描法,测定各蛋白质组分的相对含量
(1%)。
洗脱法 将洗净的膜条用滤纸吸干,剪下供试品溶液各电泳图谱的电泳区带,分别浸于1.6%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振摇数次,至洗脱完全,于一定波长下测定吸收度。同时剪取与供试品膜条相应的无蛋白部位,同法操作作对照。先计算吸收值总和,再计算各蛋白组分所占比率(%)。
扫描法 将干燥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用色谱扫描仪通过反射 (未透明薄膜) 或透射(已透明薄膜)方式在记录器上自动绘出各蛋白组分曲线图,
横坐标为膜条的长度,纵坐标为吸收度,计算各蛋白组分的含量(%)。亦可用微机处理积分计算。
第三法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1.仪器装置 电泳室及直流电源同纸电泳。
2.试剂 (1) 醋酸-锂盐缓冲液(pH3.0) 取冰醋酸50ml,加水800ml混合后,用氢氧化锂调节pH值至3.0,再加水至1000ml。
(2) 甲苯胺蓝溶液 取甲苯胺蓝0.1g,加水100ml使溶解。
3.操作法 (1)制胶 取琼脂糖约0.2g,加水10ml,置水浴中加热使溶胀完全,
加温热的醋酸-锂盐缓冲液(pH3.0)10ml,混匀,趁热将胶液涂布于大小适宜
(2.5cm×7.5cm或4cm×9cm)的玻板上,厚度约3mm,静置,待凝胶结成无气泡的均匀薄层,即得。
(2) 标准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照各药品项下规定配制。
(3) 点样与电泳 在电泳槽内加入醋酸-锂盐缓冲液(pH3.0),将凝胶板置于电泳槽架上,经滤纸桥浸入缓冲液。于凝胶板负极端分别点样1μl,立即接通电源,在电压梯度约30V/cm、电流强度1~2mA/cm的条件下,电泳约20分钟,关闭电源。
(4) 染色与脱色 取下凝胶板,用甲苯胺蓝溶液染色,用水洗去多余的染色液至背景无色为止。
第四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1.仪器装置 通常由稳流电泳仪和圆盘电泳槽或平板电泳槽组成。其电泳室有上、下两槽,每个槽中都有固定的铂电极,铂电极经隔离电线接于电泳仪稳流挡上。
2.试剂 (1)溶液A 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36.6g,四甲基乙二胺0.23ml,加1mol/L
盐酸溶液48ml,再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内,在冰箱中保存。
(2)溶液B 取丙烯酰胺30.0g、次甲基双丙烯酰胺0.74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ml,滤过,置棕色瓶内,在冰箱中保存。
(3)电极缓冲液(pH8.3) 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6g、甘氨酸28.8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置冰箱中保存,用前稀释10倍。
(4)溴酚蓝指示液 取溴酚蓝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3.0ml与90%乙醇5ml,
微热使溶解,加20%乙醇制成250ml。
(5)染色液 取0.25%(g/ml)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2.5ml,加12.5%(g/ml)三氯醋酸溶液至10ml。
(6)稀染色液 取上述染色液2ml,加12.5%(g/ml)三氯醋酸溶液至10ml。
(7)脱色液 7%醋酸溶液。
3.操作法 (1)制胶 取溶液A2ml,溶液B5.4ml,加脲2.9g使溶解,再加水4ml,
混匀,抽气赶去溶液中气泡,加0.56%过硫酸铵溶液2ml,混匀制成胶液,立即用装有长针头的注射器或细滴管将胶液沿管壁加至底端有橡皮塞的小玻璃管(10cm×0.5cm)中,使胶层高度达6~7cm,然后徐徐滴加水少量,使覆盖胶面,管底气泡必须赶走,静置约30分钟,待出现明显界面时即聚合完毕,
吸去水层。
(2)标准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照各药品项下的规定。
(3)电泳 将已制好的凝胶玻璃管装入圆盘电泳槽内,每管加供试品或标准品溶液50~100μl,为防止扩散可加甘油或40%蔗糖溶液1~2滴及0.04%溴酚蓝指示液1滴,也可直接在上槽缓冲液中加0.04%溴酚蓝指示液数滴,玻璃管的上部用电极缓冲液充满,上端接负极、下端接正极。调节起始电流使每管为1mA,数分钟后,加大电流使每管为2~3mA,当溴酚蓝指示液移至距玻璃管底部1cm处,关闭电源。
(4)染色和脱色 电泳完毕,用装有长针头并吸满水的注射器,自胶管底部沿胶管壁将水压入,胶条即从管内滑出,将胶条浸入稀染色液过夜或用染色液浸泡10~30分钟,以水漂洗干净,再用脱色液脱色至无蛋白区带凝胶的底色透明为止。
(5)结果判断 将胶条置灯下观察,根据供试品与标准品的色带位置和色泽深浅程度进行判断。
相对迁移率 供试品和标准品的电泳区带有时可用相对迁移率(R※<[m]>)进行比较。其计算式如下,
进胶端到供试品或标准品区带的距离
相对迁移率(R※<[m]>)=───────────────────────────────
进胶端到溴酚蓝区带的距离
扫描 将清晰的胶条置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或凝胶电泳扫描仪中扫描并积分,由各组分的峰面积计算含量(1%)。
第五法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蛋白的原理是根据大多数蛋白都能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按重量比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分子所带的负电荷远远超过天然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消除了不同蛋白分子的电荷效应,使蛋白按分子大小分离。
1.仪器装置 恒压或恒流电源、垂直板或圆盘电泳槽和制胶模具。
2.试剂 (1)30%丙烯酰胺溶液 取丙烯酰胺60g与亚甲基双丙烯酰胺1.6g,加水至200ml,滤纸滤过,避光保存。
(2)分离胶缓冲液 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36.3g、加水70ml,用盐酸调节pH值至8.8,加水至100ml。
(3)浓缩胶缓冲液 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6.0g、加水70ml,用盐酸调节pH值至6.8,加水至100ml。
(4)电泳缓冲液 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6.0g、甘氨酸28.8g、十二烷基硫酸钠
1.0g,加水至1000ml。
3.操作法
(1)制胶 用30%丙烯酰胺溶液-分离胶缓冲液-20%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10%过硫酸铵溶液(新鲜配制)-四甲基乙二胺-水
(5.0∶1.5∶0.08∶0.1∶0.01∶5.3)制成分离胶液,灌入模具内至一定高度(剩余体积留作制备浓缩胶用),用水封顶,聚合完毕,倾去水层。再用30%丙烯酰胺溶液-浓缩胶缓冲液-20%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10%过硫酸铵溶液-四甲基乙二胺-水(0.8∶1.3∶0.025∶0.05∶0.005∶2.4)制成浓缩胶液,灌在分离胶上,插入样品梳(如为圆盘电泳,用水封顶),待浓缩胶液聚合后,小心除去样品梳或水。
(2)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照各药品项下的规定。
(3)电泳 垂直板电泳:恒压电泳,初始电压为80V,进入分离胶时调至
150~200V,当溴酚蓝迁移胶底处,停止电泳。
圆盘电泳:调节电流使每管8mA。
4.固定与染色
(1)考马斯亮蓝染色
①试剂 a.固定液 称取三氯醋酸5g,加水200ml溶解后,加甲醇200ml,再加水至500ml。
b.染色液 称取考马斯亮蓝R<[250]>0.5g,加水200ml溶解后,加甲醇200ml与冰醋酸50ml,再加水至500ml。
c.脱色液 取甲醇400ml、冰醋酸100ml,加水至1000ml,充分混合。
d.保存液 取冰醋酸75ml,加水至1000ml,摇匀。
②固定与染色 电泳完毕,取出胶片(条),置固定液中30分钟,取出胶片(条),置染色液中1~2小时,用脱色液脱色至凝胶背景透明后保存在保存液中。
(2)银染色
①试剂 a.硝酸银溶液 取硝酸银0.8g,加水至4.0ml,将此溶液滴加到
0.1mol/L氢氧化钠溶液20ml与25%氨溶液1.5ml的混合液中,摇匀,用水稀释至
100ml。
b.固定液 取甲醇50ml、37%甲醛溶液54μl,加水至100ml。
c.显色液 取1%枸橼酸溶液2.5ml、37%甲醛溶液270μl,加水至500ml。
d.终止液 取冰醋酸100ml,加水至1000ml。
②固定与染色 胶片浸在固定液中至少2小时后弃去固定液,用水浸洗至少1小时;胶片置1%戊二醛溶液中15分钟后,用水洗2次,每次15分钟;胶片置硝酸银溶液中15分钟后,用水洗3次,每次15分钟;胶片置显色液中,
待各带显出后置终止液中。
5.结果判断
用卡尺或用扫描定位法测量溴酚蓝指示剂和蛋白迁移距离(如为圆盘电泳还应测量染色前后胶条长度,垂直板电泳胶片厚度低于1mm,染色前后胶片长度基本不变)。按下式计算相对迁移率:
蛋白迁移距离 脱色前胶条长度
相对迁移率(R※<[m]>)=──────────────×────────────────────
脱色后胶条长度 溴酚蓝指示剂迁移距离
(1)供试品主成分迁移率应与对照品迁移率 一致。
(2)分子量 以R※<[m]>为横坐标,标准蛋白的分子量对数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由标准曲线求得供试品的分子量。
(3)纯度 取胶片(条),置薄层扫描仪,以峰面积按归一化法计算。
放射性药品检定法(一)(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Ⅲ 放射性药品检定法
放射性药品系指含有一种或几种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药品。放射性药品的生产、经营、检验、使用等,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一、有关术语及其含义
核素 系指有特定质量数、质子数和核能态,而且平均寿命长到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同位素 系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或彼此是同位素。
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 某些核素自发地放出一种或几种粒子或γ射线,
或在发生轨道电子俘获后放出X射线,或发生自发裂变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击性衰变 系指放射性核素自发地放射出一种或几种粒子或γ射线,
转变成为另一种核素或同种核素另一种能态的现象,亦称衰变或放射性蜕变。
主要衰变方式有:α衰变、β<->衰变、β<+>衰变、核外电子俘获以及γ跃迁和同质异能跃迁。
放射击性衰变规律 系指放射击性核素衰变遵循的规律,即指数衰变规律,
N<[t]>=N<[0]>e<-λt>
式中 N<[t]>为经过t时间后的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数;
N<[0]>为t=0时间的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数;
λ为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
t为经过的时间;
e为常用对数的底。
半衰期 系指放射性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目衰变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常用(T<[1/2]>)表示。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特定的半衰期,它与该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λ)关系如下,
0.693
T<[1/2]>=───────
λ
放射性活度 系指每一种放射性核素每秒的原子核衰变数。法定计量单位以贝可(Bq)计,1Bq=1次核衰变/秒。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贝可(kBq)、
兆贝可(MBq)、吉贝可(GBq)。
比活度 系指某一种放射性核素的元素或其化合物的单位质量的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浓度 系指溶液中某一种放射性核素单位体积的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核纯度 系指某一种指定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供试品放射性总活度的比例(%)。
放射化学纯度 系指某一指定化学形式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量占该核素总放射性量的比例(%)。
载体 系指放射性核素或其化合物中加入或存在该核素的稳定核素或其化合物。
二、鉴别试验
放射性药品的鉴别分为放射性核素鉴别和品种鉴别,后者可采用放射化学纯度项下的方法进行。
放射性核素的鉴别系利用每一放射性核素的固有衰变特征,定性辩认核素。精确测量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质量吸收系数或γ射线能谱,是鉴别放射性药品的基本手段。
1.γ谱仪法 测得的放射性核素γ射线能谱应与该核素固有的γ射线谱一致,其主要光子的能量应符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取供试品,用碘化钠或高纯锗半导体为探测器的多道γ谱仪,经过已知能量的γ射线系列源进行能量刻度,即可测量放射性药品中核素的γ射线能谱。
2.半衰期测定法 根据放射性核素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探测仪器,根据仪器可探测的测量范围和核素半衰期,将适量供试品制成一定形态的源,
并保持源与仪器探测的几何条件不变,然后按一定时间间隔测量计数率,
连续测量大约该核素的3个固有半衰期的时间,以时间为横坐标,测量的计数率为纵坐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作图,由图计算半衰期T<[1/2]>,与其固有的半衰期比较,误差应不大于±5%。
测量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仪器保持长期稳定性;
(2)保持测量装置的几何条件不变;
(3)根据放射性活度强弱,注意死时间校正。
注:几何条件 放射性核素有关刻度和测量的有效性(重复性)取决于源与探测器及其几何条件的可重现性。因此,在实际测量中应严格保证一致性。
死时间校正 死时间或失效时间τ系指探测系统能记录下来的两个相邻脉冲所需要的最小时间间隔。在实际测量时,如果计数率相当高,则必须加以校正,以求得真正的计数率。实测计数率m和真正计数率n的比,称为死时间校正因数f<[τ]>:
m
f<[τ]>=——— =1-mτ (mτ<<1)
n
3.质量吸收系数法 一般用于较长半衰期的纯β方射性核素。以<32>P为例:将<32>P溶液制成一个薄膜源,置于合适的计数器下(约20000计数/分),
选择重量厚度20~50mg/cm<2>各不相同的至少6片铝吸收片和一块至少
800mg/cm<2>的铝吸收片,单独并连续测定计数率。为了减少散射效应,样品和吸收片应尽可能地接近探测器,各吸收片的计数率减去800mg/cm<2>
或更厚吸收片的计数率,得到净β计数率,净β计数率的对数对总吸收厚度作图。总吸收厚度为铝吸收片厚度、计数器窗厚度和空气等效厚度(101kPa7
60mmHg、20℃条件下,样品与计数器之间的距离(cm)乘以1.205mg/cm<3>)之和。
吸收曲线近似直线。
选择相差20mg/cm<2>以上两种不同的总吸收片厚度值,均应落在吸收曲线的直线部分。照下列公式计算质量吸收系数,
1 N<[t1]>
μ=──────────── ln(────────)
t<[2]>-t<[1]> N<[t2]>
式中 t<[1]>、t<[2]>分别为较薄和较厚总吸收厚度,以mg/cm<2>表示;
 N<[t1]>、N<[t2]>分别为t<[1]>和t<[2]>吸收层相对应的净β计数率。
以上计算结果应与纯的同种核素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质量吸收系数比较,误差应不
以上计算结果应于纯的同种核素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质量吸收系数比较,误差大于±10%。
三、纯度检查
1.放射性核纯度测定法 放射性药品中可能存在放射性核素杂质,必须根据射线性质及对人体的辐射危害程度,确定其限量要求,一般用测量时刻的杂质核素的放射性活度或放射性药品的指定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供试品的放射性总活度的比例(%)表示。
本法选用锗半导体多道γ谱仪,在谱仪保持正常工作的环境条件下,固定刻度源与供试品源的形态大小及源与探测器的几何条件,并保持不变。采用已知活度和能量大小成系列的一组标准γ源,对谱仪进行能量和探测效率刻度后,根据已知的核素参数及对供试品测算的γ谱的峰面积计算,即可获得供试品的放射性核纯度。
有些放射性核素的衰变产物仍具有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核素及其衰变产物分别称为母体和子体,在计算放射性核纯度时子体不计为杂质。记载放射性核纯度时,应注明测定的日期和时间。
2.放射化学纯度测定法 放射性药品中放射化学杂质可能从药品自身分解或制备过程中产生。 放射化学纯度测定过程包括不同化学成分的分离及不同化学成分的放射性测量。
一法 取供试品适量(约20000计数/分),照上行纸色谱法(附录Ⅴ A)
试验,必要时,可按各品种项下规定,预先在点样基线上滴上载体溶液,干后,再在相同位置上点上供试品。展开后,取出,干燥,用合适的仪器测量色谱纸上的放射性分布,计算R<[f]>值和放射化学纯度。
放射性药品各品种鉴别项下,Rf值“约”字的含义是指测得的Rf值可在与规定值相差±10%的范围内。
规定化学形式的放射性净计数率
放射化学纯度(%)=─────────────────────────── ×100%
放射性净计数率总和
二法 取供试品适量,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照纸电泳(湿点法)或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附录Ⅴ F)试验,必要时,可按各品种项下规定,预先在点样基线上滴上载体溶液,再在相同位置上点供试品,点样基线应距电泳槽负极(或正极)支架1.5cm处,待电泳至规定的时间,取出,干燥,按一法测定,计算放射化学纯度。
三法 取供试品适量,照上行纸色谱法(附录V A),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多分离系统试验,试验后,取出,干燥,用合适的仪器测定每一系统色谱纸上的放射性分布。
若放射性药品A内含放射化学杂质B和C,用分离系统一能将B与(A+C)
分离;用分离系统二能将C与(A+B)分离,则放射性药品A的放射化学纯度可按下式计算而得。
 B峰的放射性净计数率
B的含量(%)=────────────────────────×100%
  系统一放射性净计数率总和
C峰的放射性净计数率
C的含量(%)=──────────────────────── ×100%
系统二放射性净计数率总和
A的放射化学纯度(%)=100%-[B的含量(%)+C的含量(%)]
另外,经过验证,确能有效分离各种放射化学杂质的其他分离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也可用于放射化学纯度测定。
四、颗粒细度测定法
对于胶体溶液或粒子混悬液的放射性药品,须测定颗粒直径及其分布。
一般用电子显微镜测定直径为钠米(nm)级粒子,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测定直径为微米(μm)级粒子。
电子显微镜测定法 取镀膜后的电镜制样铜网3mm(300孔),将供试品原液或稀释液适量滴于铜网上,自然干燥后,放入电镜中观察或拍照,选择粒子分布均匀的部位,随机测量100个以上粒子的直径,经电子放大倍数、光学放大倍数折算后,确定粒子直径及分布比例(%)。
显微镜测定法 将供试品原液或稀释液适量,滴于血球计数室,置显微镜载物台上,先以目镜(×10),物镜(×10),观察视野粒子分布的均匀程度,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以物镜(×40)观察或拍照,随机测量100个以上粒子的直径,经放大倍数折算后,确定粒子直径及分布比例(%)。
   五、pH值测定法
呈溶液状态的放射性药品,对其酸碱度(即pH值)均有一定要求,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射性药品的pH值,可采用经校正的精密pH试纸或用酸度计进行测定。
pH试纸法 取放射性药品1滴,滴于精密pH试纸上,与标准色板相比较,
即为该溶液的pH值。
酸度计法 可在有防护条件下照pH值测定法(附录Ⅵ H)测定。
六、放射性浓度测量法
放射性药品的放射性浓度测定采用井型电离室为探测器的活度计,所用的标准源应符合计量标准,总不确定度在±5%以下(置信概率99.7%)。
仪器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标定,确保测量的准确度要求。
1.活度计测定发射γ射线核素的放射性活度与放射性浓度。
(1) 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条件,使之充分预热,并将仪器置于所测核素条件下,测定本底或进行零点调节。
(2) 精确取样,根据所使用的活度计具使用要求制备供试品,然后将供试品放入井型电离室,并使其几何条件与标定时相同。
(3) 供试品放射性活度A。连续重复测定10次,取其平均值减去本底,即得供试品放射性活度A。
(4) 供试品放射性浓度C,如下式计算。
A
C=─────
V
式中 V为取供试品体积
2.活度计测定发射纯β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与放射性浓度
本法须用相同核素的标准源,在与供试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活度计进行标定,即可用于测量。其他测量程序及计算方法与γ射线核素相同。
活度计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度计必须符合国家强制计量器具要求,经国家计量部门检定并有合格证书。
(2)活度计测量结果应记载测量日期和时间,测得的活度值应为供试品放射性活度标示值的90.0%~110.0%或该品种项下规定的范围内。
(3)活度计必须稳定可靠,应配有长半衰期核素(如<137>Cs)监督源。
七、放射性药品有关规定
1.容器包装 放射性药品溶液应盛于盖有胶塞,能供多次抽用的小玻璃瓶内。按放射性防护的规定,容器表面辐射水平应符合规定。
2.有效期 系从说明书上放射性浓度测定的日期开始计算。已过有效期的药品,应停止使用,在有效期内产品如有异常情况,亦应停用。
3.标签和说明书 放射性药品的标签上应注明药品名称、生产单位、
批准文号、批号、放射性药品标志等;说明书上应注明药品名称、化学状态、生产日期、批号、放射性浓度,并注明测定日期和时间、装量(ml)、
放射性活度、有效期、生产单位、放射性药品标志、适应证、类别、用法、
用量、规格、包装、贮藏、注意等。
放射性药品中常用放射性核素物理性质表
───────────────────────────────────────────────────────
  粒子能量和转换概率   γ跃迁核参数
核素 半衰期 衰变 能量/MeV 转换 衰变 能量/Me 转换
方式 概率/% 方式 概率/%
───────────────────────────────────────────────────────
<137>Cs 30.2年 <e>A 0.004 7.8 X 0.005 1
(137mBa 0.026 0.8
,2.55分钟 <e>C 0.624 8 0.032~0.037 7
0.656 1.4 γ 0.661 85.4
0.660 0.4
β<-> 0.511① 94.6
1.173① 5.2
───────────────────────────────────────────────────────
<51>Cr 27.7天 <e>A 0.0004 144 X 0.0005 0.33
0.004 67 0.005 22.3
γ 0.320 9.83
───────────────────────────────────────────────────────
<57>Co 271天 <e>A 0.0007 249 X 0.0007 0.8
<e>A+<e>C 0.005~0.007 175 0.007 56
γ 0.014 9.5
<e>C 0.014 8.9 0.122 85.6
0.115 1.9 0.136 10.6
0.129 1.4 0.692 0.16
───────────────────────────────────────────────────────
<58>Co 70.8天 <e>A 0.0007 117 X 0.0007 0.4
0.006 49.4 0.006 26.2
β<+> 0.475① 15 γ 0.511 30②
0.811 99.4
0.864 0.7
1.675 0.5
───────────────────────────────────────────────────────
<60>Co 5.27年 β<-> 0.318① 99.9 γ 1.173 99.9
1.332 100
───────────────────────────────────────────────────────
<18>F 109.7分钟 β<+> 0.633 97 γ 0.511 1.94
<e>A+<e>C 3
───────────────────────────────────────────────────────
<66>Ga 9.4小时 <e>A 0.001 56   X 0.001 0.3
0.008 21 0.008~0.010 19
γ 0.511 113②
β<+> 0.361① 1 0.834 6
0.720~0.820 1.1 1.039 38
0.924① 4.1 1.333 1.3
1.780① 0.4 1.918 2.2
4.153① 50 2.190 5.8
2.422 2
2.752 23.5
4.295 3.5
───────────────────────────────────────────────────────
<67>Ga 3.26天 <e>A 0.001 169   X 0.001 1
0.007~0.010 60 0.008~0.010 55
<e>C 0.081~0.084 27 γ 0.091~0.093 38.5
0.090~0.093 6 0.185 22
0.175 0.4 0.209 2.4
0.300 16.5
0.394 4.5
0.494 0.09
0.888 0.14
───────────────────────────────────────────────────────
<198>Au 2.70天 <e>A 0.005~0.015 2.1 X 0.008~0.015 1.3
<e>C 0.329 2.9 0.069~0.083 2.8
0.397 1 γ 0.412 95.6
0.408 0.34 0.676 0.8
β<-> 0.290① 1 1.088 0.2
0.966① 98.9
───────────────────────────────────────────────────────
<199>Au 3.14天 <e>A 0.005~0.015 21 X 0.008~0.015 12.8
<e>A+<e>C 0.035~0.054 4.1 γ 0.050 0.33
<e>C 0.075 10.5 X 0.068~0.080 15.4
0.125 5.5
0.144 17.1 γ 0.158 36.9
0.155~0.158 5.8 0.208 8.4
0.193 2
β<-> 0.245① 18.9
0.294① 66.4
0.453① 14.7
───────────────────────────────────────────────────────
<111>In 2.8天 <e>A 0.002~0.004 101 X 0.003~0.004 6.3
0.018~0.027 16 0.023~0.02 82.4
<e>C 0.145 7.9 γ 0.171 90.9
0.167~0.171 1.2 0.245 94.2
0.219 4.9
0.241~0.245 0.9
───────────────────────────────────────────────────────
<114m>In 49.5天 <e>A,<e>C 1.99 95 X 0.023~0.028 40
(114In,β<-> γ 0.190 17.7
72秒) 0.558 4.6
0.725 4.6
───────────────────────────────────────────────────────
<123>I 13.2小时 <e>A 0.002~0.004 98 X 0.003~0.005 8
0.021~0.031 12 0.027~0.03 87
0.127 13.6 γ 0.159 83.4
0.154 1.8 0.346 0.1
0.158 0.4 0.440 0.4
0.505 0.3
0.529 1.4
0.538 0.4
───────────────────────────────────────────────────────
<124>I 4.2天 <e>A 0.003 64   X 0.004 6
<e>C 0.023 8 0.027~0.031 59
0.571 0.3 γ 0.511 46②
0.606 61
0.810 0.3 0.723 10
β<+> 1.532 11.3 1.325 1.5
2.135 11.3 1.376 1.7
1.509 3
1.691 10.5
───────────────────────────────────────────────────────
<125>I 60.1天 <e>A+<e>C 0.002~0.005 236   X 0.003~0.005 15
0.021~0.035 33 0.027 114
0.031 25
γ 0.035 6.7
───────────────────────────────────────────────────────
放射性药品检定法(二)(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Ⅲ 放射性药品检定法
放射性药品中常用放射性核素物理性质表
───────────────────────────────────────────────────────
  粒子能量和转换概率   γ跃迁核参数
核素 半衰期 衰变 能量/MeV 转换 衰变 能量/Me 转换
方式 概率/% 方式 概率/%
───────────────────────────────────────────────────────
<126>I 13.0天 <e>A 0.003 43.5   X 0.004 4.3
0.022 5.7 0.027~0.031 40
<e>C 0.354 0.5 γ 0.388 34
0.634 0.1
β<-> 0.371① 3.6 0.491 2.9
0.862① 32 0.511 6.7②
1.252① 8 0.666 33
β<+> 0.134① 3.3 0.754 4.2
0.880 0.8
1.420 0.3
───────────────────────────────────────────────────────
<131>I 8.04天 <e>A 0.003 5.1   X 0.004 0.6
0.025 0.6 0.029~0.034 5
<e>C 0.045 3.5 γ 0.080 2.6
0.075~0.079 0.6 0.284 6.1
0.250 0.25 0.365 81.2
0.330 1.5 0.637 7.3
1.359 0.25 0.722 1.8
β<-> 0.248a 2.1
0.304a 0.6
0.334a 7.4
0.606a 89.4
0.807a 0.4
───────────────────────────────────────────────────────
<85>Kr 10.7年 β<-> 0.173① 0.43   γ 0.514 0.43
0.687① 99.57
───────────────────────────────────────────────────────
<201>Pb 9.4小时 <e>A<e>C (*) (*)   X 0.070~0.073 68
0.083 19
γ 0.130 1.3
0.331 79
0.361 9.9
0.406 2.0
0.585 3.5
0.692 2.7
0.767 3.3
0.826 2.3
0.908 6
0.946 7.5
───────────────────────────────────────────────────────
<203>Pb 2.17天 <e>A 0.008 54 X 0.010 36
0.055 3 0.070~0.073 58
<e>C 0.194 13 0.083 19
0.316 0.5 γ 0.279 80
0.401 3.4
0.681 0.7
───────────────────────────────────────────────────────
<197m>Hg 23.8小时 <e>A 0.005~0.014 75 X 0.008~0.015 44
<e>A+<e>C 0.050~0.080 36 0.067~0.08 40.5
<e>C 0.116~0.130 50 γ 0.130 0.23
0.150 51 0.134 34
0.161 21 0.164 0.32
0.198 1.6 0.279 5.1
───────────────────────────────────────────────────────
<197>Hg 64.1小时 <e>A 0.005~0.014 91 X 0.008~0.017 52
<e>A+<e> C0.050~0.080 84 0.067~0.08 73
γ 0.077 18.3
0.191 0.57
0.269 0.05
───────────────────────────────────────────────────────
<203>Hg 46.8天 <e>A 0.005~0.015 9.3 X 0.009~0.015 5.4
0.055~0.085 0.44 0.071~0.085 13
<e>C 0.194 13.4 γ 0.279 81.4
0.264 3.9
0.276 1.2
β<-> 0.212 100
───────────────────────────────────────────────────────
<99>Mo 66.0小时 <e>A+<e>C 0.002 110 X 0.002 0.7
<e>C 0.015~0.020 7 γ 0.018~0.021 14
0.119~0.121 9.5 0.140 91
0.137~0.140 1.5 0.181 6
β<-> 0.436① 16.6 0.366 1.2
0.848① 1.2 0.740 12.3
1.214① 82 0.778 4.4
0.823 0.13
───────────────────────────────────────────────────────
<32>P 14.3天 β<-> 1.71① 100
───────────────────────────────────────────────────────
<103>Ru 39.3天 <e>A 0.002 77 X 0.003 4
(<103>Rh <e>A+<e>C 0.017 11 0.020~0.023 7.7
,56.1分钟 <e>C 0.036~0.039 91 γ 0.053 0.4
0.295 0.3
0.444 0.4
0.497 89.7
0.557 0.8
0.610 5.6
β<-> 0.112 6.4
0.225 87
0.722 6
───────────────────────────────────────────────────────
<75>Se 118.5天 <e>A 0.001 136 X 0.001 1
0.009 44 0.011 57
<e>C 0.013 4.3 γ 0.066 1
0.023 1.0 0.097 3.5
0.054 0.4 0.121 17.5
0.085 2.7 0.136 61
0.095 0.4 0.199 1.5
0.109 0.7 0.265 59.4
0.124 1.6 0.280 25.2
0.134 0.2 0.304 1.3
0.253 0.4 0.401 11.3
0.268 0.2
───────────────────────────────────────────────────────
<89>Sr 50.5天 β<-> 1.492① 100
───────────────────────────────────────────────────────
<90>Sr 29.1年 β<-> 0.546① 100
───────────────────────────────────────────────────────
<90>Sr/<90>Y 29.1年<9>Y β<-> 0.546① 100
0:64.0小时 2.284① 100
───────────────────────────────────────────────────────
<99m>Tc 6.02小时 <e>A+<e>C 0.002 100 X 0.002 0.5
<e>A 0.015~0.020 2.1 0.018~0.021 7.2
0.119~0.121 9.5
0.137~0.140 1.5 γ 0.140 89.3
───────────────────────────────────────────────────────
<99>Tc 2.14×10<5>年 β<-> 0.29① 100
───────────────────────────────────────────────────────
<200>Tl 1.09天 <e>A (*) (*) X 0.069~0.070 66
γ 0.080~0.083 19
0.368 88.4
0.579 14
0.661 2.3
0.828 11
0.886 2
1.206 30.0
1.226 3.4
1.274 3.3
1.363 3.5
1.515 4.1
───────────────────────────────────────────────────────
<201>Tl 3.05天 <e>A 0.005~0.015 77 X 0.008~0.015 45
<e>C 0.015~0.020 19 γ 0.031~0.032 0.6
<e>A+<e>C 0.027~0.032 6.4 X 0.069~0.071 75
0.052~0.085 27.3 0.079~0.083 21
<e>C 0.120~0.123 1.3 γ 0.135 2.8
0.132~0.135 0.4 0.116~0.167 10.7
0.153~0.155 2.8
0.164~0.167 0.8
───────────────────────────────────────────────────────
<202>Tl 12.2天 <e>A (*) (*) X 0.069~0.071 65
γ 0.080~0.083 19
0.440 95
───────────────────────────────────────────────────────
<3>H 12.3年 β<-> 0.29① 100
───────────────────────────────────────────────────────
<131m>Xe 11.9天 <e>A<e>C 0.003 26 X 0.004 3
0.025 6.8
0.129 61 0.029~0.034 54
0.158 28.6 γ 0.164 1.92
0.163 8.2
───────────────────────────────────────────────────────
<131>Xe 5.29天 <e>A 0.004 50 X 0.004 6
<e>C 0.025 6
β<-> 0.045 52 0.030~0.035 47
0.075 8.5 γ 0.081 37
0.266① 0.7
0.346① 99.3
───────────────────────────────────────────────────────
<131m>Xe 2.19天 <e>A 0.004 70 X 0.004 8
0.025 7.1
<e>C 0.198 64 0.030~0.035 57
0.228 21 γ 0.233 10.3
0.232 5
───────────────────────────────────────────────────────
<65>Zn 243.9天 <e>A 0.001 127 X 0.001 0.8
β<+> 0.007~0.010 48 0.008~0.010 38.7
0.330① 1.46 γ 0.511 2.92②
1.115 50.75
───────────────────────────────────────────────────────
①β光谱的最大能量(Maximum energy of the beta spectrum)。
②源的总烟没相应的最大转换概率(Maximum intensity corresponding to a total
annihilation in the source)。
注:<e>A表示电子俘获(Aiger electrons)。
<e>C表示同质异能跃迁(Conversion electrons)。
(*)表示目前不知其准确值(No precise values are known for the moment)。
非水溶液滴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B 非水溶液滴定法
非水溶液滴定法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滴定的方法。主要用来测定有机碱及其氢卤酸盐、磷酸盐、硫酸盐或有机酸盐,以及有机酸碱金属盐类药物的含量,也用于测定某些有机弱酸的含量。
非水溶剂的种类
(1) 酸性溶剂 有机弱碱在酸性溶剂中可显著地增强其相对碱度,最常用的酸性溶剂为冰醋酸。
(2) 碱性溶剂 有机弱酸在碱性溶剂中可显著地增强其相对酸度,最常用的碱性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
(3) 两性溶剂 兼有酸、碱两种性能,最常用的为甲醇。
(4) 惰性溶剂 这一类溶剂没有酸、碱性,如苯、氯仿等。
第一法 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约消耗高氯酸滴定液
(0.1mol/L)8ml],加冰醋酸10~30ml使溶解,加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指示液1~2
滴,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终点颜色应以电位滴定时的突跃点为准,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若滴定供试品与标定高氯酸滴定液时的温度差别超过10℃,则应重新标定;若未超过10℃,则可根据下式将高氯酸滴定液的浓度加以校正。
N<[0]>
N<[1]>=─────────────────
1+0.0011(t<[1]>-t<[0]>)
式中 0.0011为冰醋酸的膨胀系数;
t<[0]>为标定高氯酸滴定液时的温度;
t<[1]>为滴定样品时的温度;
N<[0]>为t<[0]>时高氯酸滴定液的浓度;
N<[1]>为t<[1]>时高氯酸滴定液的浓度。
供试品如为氢卤酸盐,应在加入醋酸汞试液3~5ml后,再进行滴定;供试品如为磷酸盐,可以直接滴定;硫酸盐也可直接滴定,但滴定至其成为硫酸氢盐为止;供试品如为硝酸盐时,因硝酸可使指示剂褪色,终点极难观察,遇此情况应以电位滴定法指示终点为宜。
电位滴定时用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玻璃套管内装氯化钾的饱和无水甲醇溶液)为参比电极。
第二法 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约消耗碱滴定液(0.1mol/L)
8ml],加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使溶解,再加规定的指示液1~2滴,用规定的碱滴定液(0.1mol/L)滴定。终点颜色应以电位滴定时的突跃点为准,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在滴定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溶剂和滴定液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以及滴定液中溶剂的挥发。
电位滴定时所用的电极同第一法。
分光光度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Ⅳ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波长范围为:(1)200~400nm的紫外光区;(2)400~760nm的可见光区;(3)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400cm<-1>)的红外光区。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保证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所有仪器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本附录规定,定期进行校正检定。
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被该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其关系如下式,
1
A=1g─── =ECL
T
式中 A为吸收度;
T为透光率;
E为吸收系数,采用的表示方法是(E1% 1cm),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数值;
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
L为液层厚度,cm。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以及相应的吸收系数是该物质的物理常数。当已知某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后,可用同样条件将该供试品配成溶液,测定其吸收度,即可由上式计算出供试品中该物质的含量。在可见光区,除某些物质对光有吸收外,很多物质本身并没有吸收,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显色试剂或经过处理使其显色后再测定,故又称比色分析。
由于显色时影响呈色深浅的因素较多,且常使用单色光纯度较差的仪器,
故测定时应用标准品或对照品同时操作。
分子排阻色谱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Ⅴ H 分子排阻色谱法
分子排阻色谱法是根据待测组分的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一种液相色谱技术。
分子排阻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为凝胶色谱柱的分子筛机制。色谱柱多以亲水硅胶、凝胶或经修饰凝胶如葡聚糖凝胶(Sephadex)和聚丙烯酰胺凝胶(Sepharose)
等为填充剂,这些填充剂表面分布着不同尺寸的孔径,药物分子进入色谱柱后,
它们中的不同组分按其分子大小进入相应的孔径内,大于所有孔径的分子不能进入填充剂颗粒内部,在色谱过程中不被保留,最早被流动相洗脱至柱外,表现为保留时间较短;小于所有孔径的分子能自由进入填充剂表面的所有孔径,
在色谱柱中滞留时间较长,表面为保留时间较长;其余分子按分子大小依法被洗脱。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分子排阻色谱法所需的进样器和检测器同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泵一般分常压、中压和高压。在药物分析中,尤其是分子量或分子量分布测定中,
通常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HPSEC)。应选用与供试品分子大小相适应的色谱柱填充剂。使用的流动相通常为水溶液或缓冲液,溶液的pH值不宜超出填充剂的耐受力,一般pH值在2~8范围。流动相中可加入适量的有机溶剂,但不宜过浓,一般不应超过30%,流速不宜过快,一般为0.5~1.0ml/min。
2、系统适用性试验
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中色谱性的理论板数(n)、分离度、
重复性、拖尾因子的测定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同高效液相色谱法项下方法,
但在高分子杂质检查时,某些药物分子的单体与其二聚体不能达到基线分离时,
其分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R= 二聚体的峰高/单体与二聚体之间的谷高
除另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2.0。
3、测定法
(1)分子量测定法
一般适用于蛋白质多肽的分子量测定。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选用与供试品分子大小相适宜的色谱柱和适宜分子量范围的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对照品与供试品均需使用二硫苏糖醇(DTT)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处理,以打开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二硫键,并使分子的构型与构象趋于一致,经处理的蛋白质和多肽分子通常以线性形式分离,以对照品分子量(Mw)的对数值对相应的保留时间(tR)制得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lgMw=a+btR,供试品以保留时间由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其分子量或亚基的分子量。
(2)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法
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如多糖、多聚核苷酸和胶原蛋白等具有分子大小不均一的特点,故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是控制该类产品的关键指标。
在测定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时,选用与供试品分子结构与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对照品十分重要。
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同样采用分子量对照品和适宜的
GPC软件,以对照品重均分子量(Mω)的对数值对相应的保留时间(tR)制得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lgMω=a+btR,供试品采用适宜的GPC软件处理结果,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出供试品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Mn=ΣRIi/Σ(RIi/Mi)
Mω=Σ(RIiMi)/ΣRIi
D=Mω/Mn
式中 Mn为数均分子量;
Mω为重均分子量
D为分布系数;
RIi为供试品在保留时间i时的峰高;
Mi为供试品在保留时间i时的分子量。
(3)高分子杂质测定法
高分子杂质系指供试品中含有分子量大于药物分子的杂质,通常是药物在生产或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高分子聚合物或在生产过程中未除尽的可能产生过敏反应的高分子物质。
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色谱条件进行分离。
定量方法
①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同高效液相色谱法项下规定。一般用于高分子杂质含量较低的品种。
②面积归一化法 同高效液相色谱法项下规定。
③限量法 除另有规定外,规定不得检出保留时间小于对照品保留时间的组分,一般用于混合物高分子物质的控制。
④自身对照外标法 一般用于Sephadex G-10凝胶色谱系统中β-内酰胺抗生素中高分子杂质的检查。在该分离系统中,除部分寡聚物外,β-内酰胺抗生素中高分子杂质在色谱过程中均不保留,即所有的高分子杂质表现为单一的色谱峰,
以供试品自身为对照品,按外标法计算供试品中高分子杂质的相对百分含量。
【附注】Sephadex G-10的处理方法
色谱柱的填装 装柱前先将约15g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用水浸泡48小时,
使之充分溶胀,搅拌除去空气泡,徐徐倾入玻璃柱,一次性装填完毕,以免分层,然后用水将附着玻璃管壁的Sephadex G-10洗下,使色谱柱面平整,新填装的色谱柱要先用水连续冲洗4~6小时,以排出柱中的气泡。
供试品的加入 进样可以采用自动性样阀,也可以直接将供试品加在床的表面
(此时,先将床表面的流动相吸干或渗干,立即将供试品溶液沿着色谱管壁转圈缓缓加入,注意勿使填充剂翻起,待之随着重力的作用渗入固定相后,再沿着色谱管壁转圈缓缓加入3~5ml流动相,以洗下残留在色谱管壁的供试品溶液)。
氟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E 氟检查法
氟对照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经105℃干燥1小时的氟化钠22.1mg,置100ml
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ml,置另一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20μg的F)。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氟2.0mg),精密称定,
照氧瓶燃烧法(附录Ⅶ C)进行有机破坏,用水20ml为吸收液,俟吸收完全后,再振摇2~3分钟,用少量水冲洗瓶塞及铂丝,合并洗液及吸收液,置
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检查法 精密量取对照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ml,分别置50ml量瓶中,各加茜素氟蓝试液10ml,摇匀,再加12%醋酸钠的稀醋酸溶液3.0ml与硝酸亚铈试液10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暗处放置1小时,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置吸收池中,在610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计算,
即得。
干燥失重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L 干燥失重测定法
取供试品,混合均匀(如为较大的结晶,应先迅速捣碎使成2mm以下的小粒)。取约1g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重量,置与供试品同样条件下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瓶中,精密称定,除另有规定外,在105℃干燥至恒重。从减失的重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干燥失重。
供试品干燥时,应平铺在扁形称量瓶中,厚度不可超过5mm,如为疏松物质,厚度不可超过10mm。放入烘箱或干燥器进行干燥时,应将瓶盖取下,
置称量瓶旁,或将瓶盖半开进行干燥;取出时,须将称量瓶盖好。置烘箱内干燥的供试品,应在干燥后取出置干燥器中放冷至室温,然后称定重量。
供试品如未达规定的干燥温度即融化时,应先将供试品于较低的温度下干燥至大部分水分除去后,再按规定条 件干燥。
当用减压干燥器或恒温减压干燥器时,除另有规定外,压力应在2.67kPa
(20mmHg)以下;干燥器中常用的干燥剂为无水氯化钙、硅胶或五氧化二磷,
恒温减压干燥器中常用的干燥剂为五氧化二磷,除另有规定外,温度为60℃。
干燥剂应保持在有效状态。
肝素生物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D 肝素生物测定法
本法系比较肝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延长新鲜兔血或兔、猪血浆凝结时间的作用,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肝素标准品适量,按标示效价加灭菌水溶解使成每1ml中含100单位的溶液,分装于适宜的容器内,4~8℃贮存,如无沉淀析出,可在3个月内使用。
标准品稀释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精密量取标准品溶液,按高、中、低剂量组(ds<[3]>、ds<[2]>、ds<[1]>)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3种浓度的稀释液,
相邻两浓度的比值(r)应相等;调节剂量使低剂量组各管的平均凝结时间较不加肝素对照管组明显延长。高剂量组各管的平均凝结时间,用新鲜兔血者,以不超过60分钟为宜,其稀释液一般可配成每1ml中含肝素2~5单位,
r为1:0.7左右;用血浆者,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其稀释液一般可配成每1ml中含肝素0.5~1.5单位,r为1∶0.85左右。
供试品溶液与稀释液的配制 按供试品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
照标准品溶液与稀释液的配制法配成高、中、低(dT<[3]>、dT<[2]>、dT<[1]>)
3种浓度的稀释液。相邻两浓度之比值(r)应与标准品相等,供试品与标准品各剂量组的凝结时间应相近。
血浆的制备 迅速收集兔或猪血置预先放有8%枸橼酸钠溶液的容器中,枸橼酸钠溶液与血液容积之比为1:19,边收集边轻轻振摇,混匀,迅速离心约20分钟(离心力不超过1500×g为宜,g为重力常数)。立即吸出血浆,
分成若干份分装于适宜容器内,低温冻结贮存。临用时置37℃±0.5℃水浴中融化,用两层纱布或快速滤纸过滤,使用过程中在4~8℃放置。
测定法 (1)新鲜兔血 取管径均匀(0.8cm×3.8cm或1.0cm×7.5cm)、清洁干燥的小试管若干支,每管加入一种浓度的标准品或供试品稀释液0.1ml,每种浓度不得少于3管,各浓度的试管支数相等。取刚抽出的兔血适量,分别注入小试管内,每管0.9ml,立即混匀,避免产生气泡,并开始计算时间。将小试管置37℃±0.5℃恒温水浴中,从动物采血时起至小试管放入恒温水浴的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注意观察并记录各管的凝结时间。
(2)血浆 取上述规格的小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血浆一定量,置
37℃±0.5℃恒温水浴中预热5~10分钟后,依次每管加入一种浓度的标准品或供试品稀释液及1%氯化钙溶液,每种浓度不得少于3管,各浓度的试管支数相等,血浆、肝素稀释液和氯化钙溶液的加入量分别为0.5ml、0.4ml和
0.1ml(或0.8ml、0.1ml和0.1ml),加入氯化钙溶液后,立即混匀,避免产生气泡,并开始计算时间,注意观察并记录各管凝结时间。将各管凝结时间换算成对数,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ⅩⅣ)中的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测定法(1)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10%。
测定法(2)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5%。
高效液相色谱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Ⅴ D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各成分在柱内被分离,并依次进入检测器,由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的填充剂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1)色谱柱 最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为化学键合硅胶。反相色谱系统使用非极性添充剂,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其他类型的硅烷键合硅胶(如氰基硅烷键合相和氨基硅烷键合相等)也有使用,正相色谱系统使用极性填充剂,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等。离子交换填充剂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高分子多孔微球等填充剂用于分子排阻色谱;
手性键合填充剂用于对映异构体的拆分分析。
填充剂的性能(如载体的形状、粒径、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含炭量和键合类型等)以及色谱柱的填充,直接影响待测物的保留行为和分离效果。孔径在15nm(1nm=10埃)以下的填料适合于分析分子量小于
2000的化合物,分子量大于2000的化合物则应选择孔径在30nm以上的填料。
以硅胶为载体的一般键合固定相填充剂适用PH2~8的流动相。当PH大于8时,
可使载体硅胶溶解;当PH小于2时,与硅胶相连的化学键合相易水解脱落。当色谱系统中需使用PH大于8的流动相时,应选用耐碱的填充剂,如采用高纯硅胶为载体并具有高表面覆盖度的键合硅胶、包裹聚合物填充剂、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或非硅胶填充剂等;当需使用PH小于2的流动相时,应选用耐酸的填充剂,如具有大体积侧链能产生空间位阻保护作用的二异丙基或二异丁基取代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等。
(2)检测器 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荧光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紫外、二极管阵列、荧光、电化学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其响应值不仅与待测溶液的浓度有关,还与化合物的结构有关;示差折光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为通用型检测器,对所有的化合物均有响应;蒸发光散检测器对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响应值几乎仅与待测物的质量有关;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以同时记录待测物在规定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故可用于待测物的光谱鉴定和色谱峰的纯度检查。
紫外、荧光、电化学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待测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响应值与待测溶液的浓度通常并不呈线性关系,必要时需对响应值进行数学转换后进行计算。
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如采用紫外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至少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项 下 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时,还应考虑有机相中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通常不允许使用含不挥发盐组分的流动相。
(3)流动相 由于C18链在水相环境中不易保持伸展状态,故对于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的反相色谱系统,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比例通常应不低于5%,否则C18链的随机卷曲将导致组分保留值变化,造成色谱系统不稳定。
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 组成、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成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的色谱系统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但对某些品种,必须用特定
牌号的填充剂方能满足分离要求者,可在该品种项下注明。
2.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系统的适用性试验通常包括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因子等四个指标。其中,分离度和重复性是系统适用性试验中更具实用意义的参数。
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如达不到要求,可对色谱分离条件作适当的调整。
(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 在规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峰高宽
(W<[h/2]> ),按n=5.54(t<[R]>/W<[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2) 分离度 无论是定性鉴别还是定量分析,均要求待测峰与其他峰、内标峰或特定的杂质对照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
2(t<[R2]>-t<[R1]>)
R= ───────────────
W<[1]>+W<[2]>
式中 t<[R2]>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t<[R1]>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
W<[1]>及W<[2]>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
除另外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
(3) 重复性 取各品种项下的对照溶液,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外,
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也可按各品种校正因子测定项下,配制相当于80%、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进样2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标准偏差也应不大于2.0%。
(4) 拖尾因子(T) 为保证分离效果和测量精度,应检查待测峰的拖尾因子是否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
W<[0.05h]>
T=──────────
2d<[1]>
式中 W<[0.05h]>为0.05峰高处的峰宽;
d<[1]>为峰极大至峰前沿之间的距离。
除另有规定外,峰高法定量时T应在0.95~1.05之间。峰面积法测定时,T值偏离过大,也会影响小峰的检测和定量的准确度。
3.测定法
(1) 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内标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精密量取各溶液,配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取一定量注入仪器,
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
A<[s]>/C<[s]>
校正因子(f)=─────────────
A<[R]>/C<[R]>
式中 A<[s]>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A<[R]>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C<[s]>为内标物质的浓度;
C<[R]>为对照品的浓度。
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
测量供试品中待测成分(或其杂质)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
A<[x]>
含量(C<[x]>)=f×─────────────
A<[s]>内/C<[s]>内
式中 A<[x]>为供试品(或其杂质)峰面积或峰高;
C<[x]>为供试品(或其杂质)的浓度;
As内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Cs内为内标物质的浓度;
f为较正因子。
当配制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和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使用同一浓度的内标物质溶液时,Cs=Cs内则配制内标物质溶液不必精密称(量)取。
(2) 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配制成溶液,分别精密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供试品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
A<[x]>
含量(C<[x]>)=C<[R]>────────
A<[R]>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由于微量注射器不易精确控制进样量,当采用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杂质或主成分含量时,以定量或或自动进样器进样为好。
(3)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测定杂质含量时,可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建立方法时,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杂质对照品和待测成分对照品各适量,配制测定杂质校正因子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按上述(1)
法计算杂质的校正因子。此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正文中,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这些需作较正计算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照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
测定杂质含量时,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溶液稀释成与杂质限度相当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调节仪器灵敏度(以噪音水平可接受为限)或进样量(以柱子不过载为限),使对照溶液的主成分色谱峰高约达满量程的10%~25%或其峰面积能准确积分[通常含量低于0.5%的杂质,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10%;含量在0.5%~2%的杂质,峰面积的RSD应小于2%]。然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适量,分别进样,供试品溶液的记录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主成分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依法计算各杂质含量。
(4)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当没有杂质对照品时,也可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同上述(3)法配制对照溶液并调节检测灵敏度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适量,分别进样,前者的记录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主成分保留时间的2倍,
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并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
计算杂质含量。
若供试品所含的部分杂质未与溶剂峰完全分离,则按规定先记录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Ⅰ,再记录等体积纯溶剂的色谱图Ⅱ。色谱图Ⅰ上杂质峰的总面积(包括溶剂峰),减去色谱图Ⅱ上的溶剂峰面积,即为总杂质峰的校正面积。然后依法计算。
(5) 面积归一化法
由于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误差大,因此,本法通常只能用于粗略考察供试品中的杂质含量。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宜用于微量杂质的检查。方法是测量各杂质峰的面积和色谱图上除溶剂峰以外的总色谱峰面积,计算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
过敏反应检查法 (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 K 过敏反应检查法
本法系将一定量的供试品溶液注入豚鼠体内,间隔一定时间后静脉注射供试品进行攻击,观察动物出现过敏反应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是否引起动物全身过敏反应。
供试用的豚鼠应健康合格,体重250~350g,豚鼠应无孕。在试验前和试验过程中,均应按正常饲养条件饲养。做过本试验的豚鼠不得重复使用。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除另有规定外,均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浓度配制成供试品溶液。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上述豚鼠6只,隔日每只每次腹腔注射供试品0.5ml,
共3次,进行致敏。然后将其均分为2组,每组3只,分别在首次注射后第14日和第21日,由静脉注射供试品1ml进行攻击。每日观察每只动物的行为和体征,首次致敏和攻击测定和记录每只动物的体重。观察攻击后30分钟内,动物有无竖毛、呼级困难、抽搐等过敏反应症状。
结果判断 静脉注射供试品后30分钟内,不得出现过敏反应。如有竖毛、喷嚏、干呕、连续咳嗽3声和呼级困难等现象中的2种或2种以上,或出现抽搐、休克、死亡现象之一者,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 E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或单剂量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的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10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者;其他制剂,每个标示量小于
2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者,以及透皮贴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对于药物的有效浓度与毒副反应浓度比较接近的品种或混匀工艺较困难的品种,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25mg者,也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一般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10片(个),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求其均值X和标准差S①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A=│100-X|);如A+1.80S≤15.0,即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S>15.0,则不符合规定 ;若A+1.80S>15.0,且A+S≤15.0,
则应另取20片(个)复试。根据初、复试结果,计算30片(个)的均值X、标准差
S和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如A+1.45S≤15.0,即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1.45S>15.0,则不符合规定。
含量均匀度的限度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除另有规定外,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剂、内充混悬物的软胶囊剂、胶囊型或泡囊型粉雾剂、单剂量包装的眼用、耳用、鼻用混悬剂、固体或半固体制剂,其限度均为±20%;
透皮贴剂、栓剂的限度为±25%。
如该药品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的限度为±20%或其他数值时,应将上述各判断式中的15.0改为20.0或其他相应的数值,但各判断式中的系数不变。
在含量测定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未能从响应值求出每片含量情况下,可取供试品10片(个),照该药品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定法的响应值Y(可为吸收度、
峰面积等),求其均值Y。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A]>,
由X<[A]>除以响应值的均值Y,得比例系数K(K=X<[A]>/Y)。将上述诸响应值Y与K相乘,求得每片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1%)X(X=KY),同上法求X和
S以及A,计算,判定结果,即得。
注 ①
┌──────────
│ Σ(X-X)<2>  
S= │──────────
│ n-1
  √

红外分光光度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Ⅳ C 红外分光光度法
1.仪器及其校正,可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或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用聚苯乙烯薄膜(厚度约为0.04mm)校正仪器,绘制其光谱,用
3027cm<-1>、2851cm<-1>、1601cm<-1>、1028cm<-1>、907cm<-1>处的吸收峰对仪器的波数进行校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3000cm<-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5cm<-1>以内,在1000cm<-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1cm<-1>。
仪器的分辨率要求在3110~2850cm<-1>范围内应能清晰地分辨出7个峰,
2924cm<-1>与2851cm<-1>吸收带的分辨深度不小于18%透光率,1601cm<-1>与
1583cm<-1>吸收带的分辨深度不小于12%透光率。仪器的标称分辨率,除另有规定外,应不低于2cm<-1>。
供试品的制备及测定
1、原料药鉴别 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订的《药品红外光谱集》各卷所收载各光谱图所规定的制备方法制备。具体操作技术可能见《药品红外光谱集》的说明。
2、制剂鉴别 品种项下应明确规定供试品的处理方法。如处理后辅料无干扰,则可直接与原料药的标准光谱进行对比;如辅料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则可参照原料药的标准光谱在指纹区内选择3~5个辅料无干扰的待测成分的特征吸收峰,列出它们的波数位置作为鉴别的依据,实测谱带的波数误差小于规定波数的0.5%。
3、晶型、异构体限度检查或含量测定 供试品制备和具体测定方法均按各种项下有关规定操作。
注意事项
1、各品种项下规定“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图)一致”,系指《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二卷(2000年版)和第三卷(2005年版)的图谱。同一化合物的图谱若在不同卷上均有收载时,则以后卷所收图谱为准。
2、具有多晶现象的固体药品,由于供测定的供试品晶型可能不同,导致绘制的光谱图与《药品红外光谱集》所收载的光谱图不一致。遇此情况,应按该药品光谱图中备注的方法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后再绘制比对。
如未规定药用晶型与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则可使用对照品,并采用适当的溶剂对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重结晶后,再依法规定比对。如已规定药用晶型的,则应采用相应药用晶型的对照品依法比对。
3、由于各种型号的仪器性能不同,试样制备时研磨程度的差异或吸水程度不同等原因,均会影响光谱的形状。因此,进行光谱对比时,应考虑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缓冲液(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Ⅴ D 缓冲液
乙醇-醋酸铵缓冲液(pH3.7) 取5mol/L醋酸溶液15.0ml,加乙醇60ml和水20ml,
用10mol/L氢氧化铵溶液调节pH值至3.7,用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三乙胺缓冲液 取磷酸8ml,三乙胺14ml,加水稀释至1000ml,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3.2,加水500ml,混匀,即得。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pH8.0) 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2.14g,加水800ml,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0ml,用6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8.0,即得。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pH8.1) 取氯化钙0.294g,加0.2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40ml使溶解,用1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8.1,加水稀释至100ml,
即得。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pH9.0) 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6.06g,加盐酸赖氨酸3.65g、氯化钠5.8g、乙二胺四醋酸二钠0.37g,再加水溶解使成1000ml,调节
pH值至9.0,即得。
乌洛托品缓冲液 取乌洛托品75g,加水溶解后,加浓氨溶液4.2ml,再用水稀释至250ml,即得。
巴比妥缓冲液(pH7.4) 取巴比妥钠4.42g,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400ml,用
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7.4,滤过,即得。
巴比妥缓冲液(pH8.6) 取巴比妥5.52g与巴比妥钠30.9g,加水使溶解成
2000ml,即得。
巴比妥-氯化钠缓冲液(pH7.8) 取巴比妥钠5.05g,加氯化钠3.7g及水适量使溶解,另取明胶0.5g加水适量,加热溶解后并入上述溶液中。然后用
0.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7.8,再用水稀释至500ml,即得。
甲酸钠缓冲液(pH3.3) 取2mol/L甲酸溶液25ml,加酚酞指示液1滴,用2mol/L
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加入2mol/L甲酸溶液75ml,用水稀释至200ml,调节pH值至
3.25~3.30,即得。
邻苯二甲酸盐缓冲液(pH5.6) 取邻苯二甲酸氢钾10g,加水900ml,搅拌使溶解,用氢氧化钠试液(必要时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5.6,加水稀释至1000ml,混匀,即得。
枸橼酸盐缓冲液 取枸橼酸4.2g,加1mol/L的20%乙醇制氢氧化钠溶液40ml使溶解,再用20%乙醇稀释至100ml,即得。
枸橼酸盐缓冲液(pH6.2) 取2.1%枸橼酸水溶液,用5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2,即得。
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pH4.0) 甲液:取枸橼酸21g或无水枸橼酸
19.2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置冰箱内保存。乙液:取磷酸氢二钠71.63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取上述甲液61.45ml与乙液38.55ml混合,摇匀,即得。
氨-氯化铵缓冲液(pH8.0) 取氯化铵1.07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再加稀氨溶液(1→30)调节pH值至8.0,即得。
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 取氯化铵5.4g,加水20ml溶解后,加浓氯溶液
35ml,再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
硼砂-氯化钙缓冲液(pH8.0) 取硼砂0.572g与氯化钙2.94g,加水约800ml溶解后,用1mol/L盐酸溶液约2.5ml调节pH值至8.0,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硼砂-碳酸钠缓冲液(pH10.8~11.2) 取无水碳酸钠5.30g,加水使溶解成
1000ml;另取硼砂1.91g,加水使溶解成100ml。临用前取碳酸钠溶液973ml 与硼砂溶液27ml,混匀,即得。
硼酸-氯化钾缓冲液(pH9.0) 取硼酸3.09g,加0.1mol/L氯化钾溶液500ml使溶解,
再加0.1mol/L氢氧化钠溶液210ml,即得。
醋酸盐缓冲液(pH3.5) 取醋酸铵25g,加水25ml溶解后,加7mol/L盐酸溶液
38ml,用2mol/L盐酸溶液或5mol/L氨溶液准确调节pH值至3.5(电位法指示),用水稀释至100ml,即得。
醋酸-锂盐缓冲液(pH3.0) 取冰醋酸50ml,加水800ml混合后,用氢氧化锂调节pH值至3.0,再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6) 取醋酸钠5.1g,加冰醋酸20ml,再加水稀释至
250ml,即得。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7) 取无水醋酸钠20g,加水300ml溶解后,加溴酚蓝指示液1ml及冰醋酸60~80ml,至溶液从蓝色转变为纯绿色,再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8) 取2mol/L醋酸钠溶液13ml与2mol/L醋酸溶液
87ml,加每1ml含铜1mg的硫酸铜溶液0.5ml,再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4.5) 取醋酸钠18g,加冰醋酸9.8ml,再加水稀释至
1000ml,即得。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4.6) 取醋酸钠5.4g,加水50ml使溶解,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4.6,再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6.0) 取醋酸钠54.6g,加1mol/L醋酸溶液20ml溶解后,加水稀释至500ml,即得。
醋酸-醋酸钾缓冲液(pH4.3) 取醋酸钾14g,加冰醋酸20.5ml,再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醋酸-醋酸铵缓冲液(pH4.5) 取醋酸铵7.7g,加水50ml溶解后,加冰醋酸
6ml与适量的水使成100ml,即得。
醋酸-醋酸铵缓冲液(pH6.0) 取醋酸铵100g,加水300ml使溶解,加冰醋酸7ml,摇匀,即得。
磷酸-三乙胺缓冲液 取磷酸约4ml与三乙胺约7ml,加50%甲醇稀释至
1000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3.2,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 取磷酸二氢钠38.0g,与磷酸氢二钠5.04g,加水使成1000ml,
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2.0) 甲液:取磷酸16.6ml,加水至1000ml,摇匀。乙液:
取磷酸氢二钠71.63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取上述甲液72.5ml与乙液27.5ml混合,摇匀,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2.5) 取磷酸二氢钾100g,加水800ml,用盐酸调节pH至
2.5,用水稀释至1000ml。
磷酸盐缓冲液(pH5.0) 取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一定量,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5.0,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5.8) 取磷酸二氢钾8.34g与磷酸氢二钾0.87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6.5) 取磷酸二氢钾0.68g,加0.1mol/L氢氧化钠溶液15.2ml,
用水稀释至100ml,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6.6) 取磷酸二氢钠1.74g、磷酸氢二钠2.7g与氯化钠1.7g,
加水使溶解成400ml,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含胰酶)(pH6.8) 取磷酸二氢钾6.8g,加水500ml使溶解,用
0.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8;另取胰酶10g,加水适量使溶解,将两液混合后,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6.8) 取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50ml,加0.2mol/L氢氧化钠溶液118ml,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7.0) 取磷酸二氢钾0.68g,加0.1mol/L氢氧化钠溶液29.1ml,
用水稀释至100ml,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7.2) 取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0ml与0.2mol/L氢氧化钠溶液35ml,加新沸过的冷水稀释至200ml,摇匀,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7.3) 取磷酸氢二钠1.9734g与磷酸二氢钾0.2245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调节pH值至7.3,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7.4) 取磷酸二氢钾1.36g,加0.1mol/L氢氧化钠溶液79ml,
用水稀释至200ml,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7.6) 取磷酸二氢钾27.22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取50ml,
加0.2mol/L氢氧化钠溶液42.4ml,再加水稀释至200ml,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7.8) 甲液:取磷酸氢二钠35.9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500ml。乙液:取磷酸二氢钠2.76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取上述甲液
91.5ml与乙液8.5ml混合,摇匀,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7.8~8.0) 取磷酸氢二钾5.59g与磷酸二氢钾0.41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即得。
缓释、控释制剂指导原则(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ⅩD 缓释、控释制剂指导原则
缓释、控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减少的制剂。由于设计要求,药物可缓慢地释放进入体内,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缓释、控释制剂也包括眼用、鼻腔、
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内注射及皮下植入,使药物缓慢释放吸收,避免门肝系统的“首过效应”的制剂。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如避免药物在胃内灭活或对胃的刺激,而延迟到肠内释放或在结肠定位释放的制剂,也包括在某种条件下突然释放的脉冲制剂。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也可利用渗透压或离于交换机制。释放过程可以用不同方程进行曲线拟合,如一级方程、Higuchi方程、零级方程等。缓释与控释的主要区别在于缓释制剂是按时间变化先多后少的非恒速释药,而控释制剂是按零级速率规律释放,释放是不受时间影响的恒速释药,可以得到更为平稳的血药浓度,即“峰谷”波动更小,直至基本吸收完全。通常缓释、控释制剂中所含的药物量比相应一次剂量的普通制剂多,工艺也较复杂。为了既能获得可靠的治疗效果又不致引起突然释放(突释)所带来毒副作用的危险性,必须在设计、
试制、生产等环节避免或减少突释。缓释、控释、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行为应符合临床要求,应不受或少受生理与食物因素的影响。所以应有一个能反映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的实验方法,以控制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本指导原则的缓释、控释制剂以口服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参考。
一,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定义
1.缓释制剂
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2.控释制剂
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
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3.迟释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肠溶制剂。
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即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二、体外药物释放度试验
本试验是在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如温度、介质的pH值、搅拌速率等),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最后制订出合理的体外药物释放度,
以监测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
1.仪器装置
除另有规定外,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体外药物释放度试验可采用溶出度测定仪进行。
贴剂可采用释放度测定法(附录Ⅹ D 第三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2.温度控制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模拟体温应控制在37℃±0.5℃,但贴剂应在32℃±0.5℃
模拟表皮温度。
3.释放介质
以去空气的新鲜水为最佳的释放介质,或根据药物的溶解特性、处方要求、吸收部位,使用稀盐酸(0.001~0.1mol/L)或pH3~8的磷酸盐缓冲液,对难溶性药物不宜采用有机溶剂,可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释放介质的体积应符合漏槽条件。
4.取样时间点
除迟释制剂外,体外释放速率试验应能反映出受试制剂释药速率的变化特征,且能满足统计学处理的需要,释药全过程的时间不应低于给药的间隔时间,且累积释放率要求达到90%以上。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将释药全过程的数据作累积释放百分率-时间的释药曲线图,制订出合理的释放度检查方法和限度。
缓释制剂从释药速率曲线图中至少选出3个取样时间点,第一点开始0.5~2
小时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药物是否有突释;第二点为中间的取样时间点,
用于确定释药特性;最后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释药量是否基本完全。此
3点可用于表征体外缓释制剂药物释放度。
控释制剂除以上3点外,还应增加2个取样时间点。此5点可用于表征体外控释制剂药物释放度。释放百分率的范围应小于缓释制剂。
如果需要,可以再增加取样时间点。
迟释制剂根据临床要求,设计释放度取样时间点。
多于一个药物成分的产品,至少须对其中一个主要药物成分按上述要求进行测定。
5.工艺的重现性与均一性试验
应考察至少3批,每批6片(粒)产品的批与批之间体外药物释放度的重现性,并考察同批产品,即1批6片(粒)的体外药物释放度取样时间点的均一性。
6.释药模型拟合
缓释制剂的释药数据可用一级方程和 Higuchi方程等拟合,即
ln(1—Mt/M∞)=—kt (一级方程)
Mt/M∞=kt<1/2> ( Higuchi方程 )
控释制剂的释药数据可用零级方程拟合,即
Mt/M∞=kt (零级方程)
以上式中,Mt为t时间的累积释放量,M∞为∞时累积释放量,Mt/M∞为t时累积释放率。拟合时以相关系数(r)最大而均方误差(MSE)最小的为拟合结果最好。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试验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应通过体内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试验。首先对缓释、控释、迟释制剂中药物特性的物理化学性质应有充分了解,包括有关同质多晶、粒子大小及其分布、溶解性、溶出速率、稳定性以及制剂可能遇到的其他生理环境极端条件下控制药物释放的变量。制剂可能遇到的其他生理环境极端条件下控制药物释放的变量。制剂中药物因受处分等的影响,溶解度等物理化学特性会发生变化,应测定相关条件下的溶解特性。
难熔性药物的制剂处方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时,需要了解其溶解特性。
关于药物的药动学性质,推荐采用该药物的普通制剂(静脉用或口服溶液,
或经批准的其他普通制剂)作为参考,对比其中药物释放、吸收情况、来评价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释放、吸收情况。当设计口服缓释、控释、迟释制剂时,测定药物在胃肠道各段(尤其是当在结肠 定位释药时的结肠段 )的吸收,
是很有意义的,食物的影响也应进行研究。
药物的药效学性质应反映出在足够广泛的剂量范围内药物浓度与临床响应值(治疗效果或副作用)之间的关系,此外,应对血药浓度和临床响应值之间的平衡时间特性进行研究。如果在药物或药物的代谢物与临床响应值之间已经有很确定的关系,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临床表现可以由血药浓度-时间关系的数据表示。如果无法得到这些数据,则应进行临床试验和药动学-药效学试验。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进行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试验,详见附录XIX B。
非口服的缓释、控释、迟释制剂还需对其作用部位的刺激性和(或)过敏性等进行试验。
四、体内-体外相关性
(一) 关于体内-体外相关性的方法
体内-体外相关性,指的是由制剂产生的生物学性质或由生物学性质衍生的参数(如tmax,Cmax或AUC),与同一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体外释放行为)
之间,建立了合理的定量关系。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要求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的试验,它应反映整个体外释放曲线与决定相关性的整个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体内外具有相关性,才能通过体外释放曲线预测体内情况。
体内外相关性可归纳为3种:①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曲线(即由血药浓度数据去卷积而得到的曲线)上对应的各个时间点应分别相关,这种相关简称点对点相关;②应用统计矩分析原理建立体外释放的平均时间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之间的相关,由于能产生相似的平均滞留时间可有很多不同的体内曲线,因此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不能代表体内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②将一个释放时间点(t<[50%]>、t<[90%]>等)与一个药代动力学参数(如AUC、CmAx或
t<[max]>)之间单点相关,但它只说明部分相关。
(二)本指导原则采用的方法
本指导原则缓释、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系指体内吸收相的吸收曲线与体外释放曲线之间对应的各个时间点回归,得到直线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符合要求,即可认为具有相关性。
1.体内-体外相关性的建立
(1)体外累积释放率-时间的体外释放曲线
如果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释放行为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就应该再制备两种试品(一种比原制剂释放更慢;另一种更快),研究影响其释放快慢的外界条件,并按体外释放度试验的最佳条件,得到体外累积释放率-时间的体外释放曲线。
(2)体内吸收率-时间的体内吸收曲线
根据单剂量交叉试验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数据,对在体内吸收呈现单室模型的药物,可换算成体内吸收率-时间的体内吸收曲线,体内任一时间药物的吸收率Fa可按以下Wagner-Nelson方程计算:
Fa=(Ct+kAUCo~t)/(kAUCo~∞)×100%
式中Ct为t时间的血药浓度,k为由普通制剂求得的消除速率常数。
双室模型药物可用简化的Loo-Rigelman方程计算各时间点的吸收百分率。
2.体内-体外相关性检验
当药物释放为体内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时,可利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原理,将同批试样体外释放曲线和体内吸收曲线上对应的各个时间点的释放率和吸收百分率回归,得直线回归方程。
如直线的相关系数大于临界相关系数(P<0.001),可确定体内外相关。
黄体生成素生物检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N 黄体生成素生物检定法
本法系比较尿促性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对幼大鼠精囊增重的作用,
以测定供试品黄体生成素的效价。
溶媒的配制 实验当日,称取牛血清白蛋白适量,加0.9%氯化钠溶液溶解,配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充分溶解后,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值至7.2±0.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按尿促性素标准品中黄体生成素的标示效价,用上述溶媒,按高、中、低剂量组(ds<[3]>,ds<[2]>,ds<[1]>)配成3种浓度的标准品溶液,相邻两浓度之比值(r)应相等,且不得大于1:0.5。一般高浓度标准品溶液可配成每1ml中含8~10单位。调节剂量使低剂量组精囊明显增重,高剂量组精囊增重不致达到极限。稀释液置4~8℃贮存,可供4日使用。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按供试品中黄体生成素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
照标准品溶液的配制法配成高、中、低(dT<[3]>、dT<[2]>、dT<[1]>)3种浓度的稀释液,相邻两浓度之比值(r)应与标准品相等,供试品与标准品各剂量组所致反应平均值应相近。
测定法 取健康合格、出生19~23日、体重36~50g、同一来源的雄性幼大鼠,一次实验所用幼大鼠的出生日期相差不得超过3日,体重相差不得超过10g;按体重随机分成6组,每组不少于6只,每日于大致相同的时间分别给每鼠皮下注入一种浓度的标准品或供试品稀释液0.5ml,每日一次,连续注入4次,于最后一次注入24小时后,将动物处死,解剖,摘出整个前列腺,由前叶和精囊交界处剥离出精囊,去除附着的组织,用滤纸吸去周围的液体,直接称重(精密至0.2mg),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ⅪⅤ)中的量反应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35%。
火焰光度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Ⅳ F 火焰光度法
某些含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元素的供试品溶液用喷雾装置以气溶胶形式引入火焰光源中,靠火焰的热能将供试品元素原子化并激发出它们的特征光谱,通过光电检测系统测量出待测元素特征光谱的发光强度可求出供试品中待 测元素的含量。通常借比较标准品和供试品的光强程度,求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仪器为火焰光度计,它由燃烧系统、单色器和检测系统等部件组成。
燃烧系统由喷雾装置、燃烧灯、燃料气体和助燃气体的供应等部分所组成。
燃烧火焰通常是用空气作助燃气,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作燃料气组成的火焰,
即空气-煤气或空气-液化石油气火焰。
仪器某些工作条件(如火焰类型、火焰状态、空气压缩机供应压力等)的变化可影响灵敏度、稳定程度和干扰情况,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用。
测定法
火焰光度法用于含量测定及杂质限量检查时,分别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D)中1法、2法进行测定与计算。
甲氧基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G 甲氧基测定法
仪器装置 如图(图略)。A为50ml圆底烧瓶,侧部具一内径为1mm的支管供导入二氧化碳或氮气流用;瓶颈垂直装有长约25cm、内径为9mm的直形空气冷凝管E,其上端弯曲成出口向下、并缩为内径2mm的玻璃毛细管,浸入内盛水约2ml的洗气瓶B中;洗气瓶具出口为一内径约7mm的玻璃管,其末端为内径4mm可拆卸的玻璃管,可浸入两个相连接的接受容器C、D中的第一个容器
C内液面之下。
测定法 取干燥的供试品(相当于甲氧基10mg),精密称定,置烧瓶中,加熔融的苯酚2.5ml与氢碘酸5ml,连接上述装置;另在两个接受容器内,
分别加入10%醋酸钾的冰醋酸溶液6ml与4ml,再各加溴0.2ml;通过支管将CO2
或N2气流缓慢而均衡地(每秒钟1~2个气泡为宜)通入烧瓶,缓缓加热使温度控制在恰使沸腾液体的蒸气上升至冷凝管的半高度(约至30分钟使油液温度上升至135~140℃),在此温度下通常在45分钟可完成反应(根据供试品的性质而定,如果供试品中含有多于二个甲氧基时,加热时间应延长到1~3小时)。
而后拆除装置,将两只接受器的内容物倾入250ml碘瓶(内盛25%醋酸钠溶液5ml)
中,并用水淋洗使总体积约为125ml,加入甲酸0.3ml,转动碘瓶至溴的颜色消失,再加入甲酸0.6ml,密塞振摇,使过量的溴完全消失,放置1~2 分钟,加入碘化钾1.0g与稀硫酸5ml,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0.5172mg的甲氧基。
附录 Ⅻ O 降钙素生物测定法
本法系通过比较钙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对大鼠血钙降低的程度,
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溶剂的配制 称取牛血清白蛋白0.2g,加水20ml,混匀,置56℃水浴中保温1
小时,取出放至室温,于—10~—20℃下冻存。实验前取出,于36℃±0.5℃水浴中将其融化。加至含有2g醋酸钠的水溶液中,加入浓盐酸约3.5ml,再加水至总量近200ml,用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3.5~4.5,最后加水至200ml。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按降钙素标准品的标示效价,用上述溶剂,
按高、低剂量组(ds2、ds1)配成2种浓度的标准品溶液。一般高浓度标准品溶液的浓度控制在50~100mIU/ml,高低浓度的比值(r)不得大于3: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按供试品中降钙素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照标准品溶液的配制法配成高、低(dT1、dT2)2种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其浓度之比值(r)应与标准品相等,供试品与标准品各剂量组所致反应平均值应相近。
测定法 取健康合格、体重40~250g、同一性别、同一来源大鼠。一次实验所用大鼠体相差不超过20g,实验前禁食16小时,自由饮用蒸馏水,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标准品高、低剂量组和供试品高、低剂量组,每组不少于5只。
将各级动物称重并编号,分别按体重给各组动物腹部皮入注射(或尾静脉注射)
相应浓度的标准品或供试品溶液,给药体积为0.4ml/100g体重。注射后每只准确计时1小时,然后按给药前后顺序分别自眼静脉从取血。用适宜的方法,如邻甲酚酞络合剂测定血钙值,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ⅩⅣ)中量反应平行 线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45%。
降压物质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 G 降压物质检查法
本法系比较组胺对照品(S)与供试品(T)引起麻醉猫血压下降的程度,以判定供试品中所含降压物质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磷酸组胺对照品适量,按组胺计算,加水溶解使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分装于适宜的容器内,4~8℃贮存,如无沉淀析出,可在3个月内使用。
对照品稀释液的配制 临用前,精密量取组胺对照品溶液适量,用氯化钠注射液配成每1ml中含组胺0.5μg的稀释液。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按品种项下规定的剂量,配成适当浓度的供试品溶液;
试验时,一般要求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稀释液的注入体积应相等。
检查法 取健康合格、体重2kg以上的猫,雌者无孕,用适宜的麻醉剂(如巴比妥类)麻醉后,固定于保温手术台上,分离气管并插入插管以使呼吸畅通,必要时可行人工呼吸。在一侧颈动脉插入连接测压计的动脉套管,管内充满适宜的抗凝剂溶液,以记录血压,也可用其他适当仪器记录血压。在一侧股静脉内插入静脉插管,供注射药液用。试验中应注意保持动物体温。全部手术完毕后,将测压计调节到与动物血压相当的高度(一般为13.3~16.0kPa),开启动脉夹,待血压稳定后,方可进行药液注射。各次注射速度应相同,每次注射后立即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钠注射液,相邻两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应一定(3~5分钟),
每次注射应在前一次反应恢复稳定以后进行。
自静脉轮流注入上述对照品稀释液,剂量按动物体重每1kg注射组胺0.05μg、
0.1μg及0.15μg,重复2~3次,如0.1μg剂量所致的血压下降值均不小于2.67kPa,同时相应各剂量所致反应的平均值有差别,可认为该动物的灵敏度符合规定。
取对照品稀释液按动物体重每1kg注射组胺0.1μg的剂量(ds),供试品溶液按品种项下规定的剂量(d<[T]>),照下列次序注射一组4个剂量:ds、d<[T]>、
d<[T]>、ds。然后以第一与第三、第二与第四剂量所致的反应分别比较;
如d<[T]>所致的反应值均不大于ds所致反应值的一半,即认为供试品的降压物质检查符合规定。否则应按上述次序继续注射一组4个剂量,并按相同方法分别比较两组内各对ds、d<[T]>剂量所致的反应值;如d<[T]>所致的反应值均不大于ds所致的反应值,仍认为供试品的降压物质检查符合规定;如d
<[T]>所致的反应值均大于ds所致的反应值,仍认为供试品的降压物质检查不符合规定;否则应另取动物复试。如复试的结果仍有d<[T]>所致的反应值大于ds所致的反应值,即认为供试品的降压物质检查不符合规定。
所用动物经灵敏度检查如仍符合规定,可继续用于降压物质检查。
胶囊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E 胶囊剂
胶囊剂系指药物或加有辅料充填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固体制剂。
胶囊剂分硬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主要供口服用。
硬胶囊(通称为胶囊) 系采用适宜的制剂技术,将药物或加适宜辅料制成粉末、颗粒、小片或小丸等充填于空心胶囊中的胶囊剂。
软胶囊剂系指将一定量的液体药物直接包封,或将固体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适宜的赋形剂中制备成溶液、混悬液、乳状液或半固体,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的胶囊剂。可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软质囊材是由胶囊用明胶、甘油或其他适宜的药用材料单独或混合制成。
缓释胶囊 系指在水中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胶囊剂。缓释胶囊应符合缓释制剂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控释胶囊 系指在水中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的胶囊剂。控释胶囊应符合控释制剂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肠溶胶囊 系指硬胶囊或软胶囊是用适宜的肠溶材料制备而得,或用经肠溶材料包衣的颗粒或小丸充填胶囊而制成的胶囊剂。肠溶胶囊不溶于胃液,但能在肠液中崩解而释放活性成分。除另有规定外,照释放度检查法(附录X D)
检查,应符合规定。
胶囊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胶囊剂内容物不论其活性成分或辅料,均不应造成胶囊壳的变质。
二、硬胶囊可根据下列的制剂技术制备不同形式内容物充填于空心胶囊中。
1、将药物加适宜的辅料如稀释剂、助流剂、崩解剂等制成均匀的粉末、
颗粒或小片。
2、将普通小丸、速释小丸、缓释小丸、控释小丸或肠溶小丸单独填充或混合填空,必要时加入适量空白小丸作填充剂。
3、将药物粉末直接填充。
4、将药物制成包合物、固体分散体、微囊或微球。
5、溶液、混悬液、乳状液等也可采用特帛灌囊机填充于空心胶囊中,必要时密封。
三、小剂量药物,应先用适宜的稀释剂稀释,并混合均匀。
四、胶囊剂应整洁,不得有黏结、变形、渗漏或囊壳破裂现象,并应无异臭。
五、胶囊剂的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微生物限度等应符合要求。
必要时,内容物包衣的胶囊剂应检查残留溶剂。
六、除另有规定外,胶囊剂应密封贮存,其存放环境温度不高于30℃,
温度应适宜,防止发霉、变质。
除另有规定外,胶囊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装量差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粒,分别精密称定重量后,倾出内容物(不得损失囊壳);硬胶囊用小刷或其他适宜用具拭净,软胶囊用乙醚等易挥发性溶剂洗净,置通风处使溶剂自然挥尽;再分别精密称定囊壳重量,求出每粒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每粒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
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胶囊不得多于2粒,并不得有1粒超出限度1倍。
──────────────────────────
平 均 装 量 装量差异限度
──────────────────────────
0.30g以下 ±10%
0.30g或0.30g以上 ±7.5%
──────────────────────────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胶囊剂,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查。
【崩解时限】 除另有规定外,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Ⅹ A)检查,
均应符合规定。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胶囊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结晶性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Ⅸ D 结晶性检查法
固态物质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两大类。可用下列方法检查物质的结晶性。
第一法(偏光显微镜法)许多晶体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当光线通过这些透明晶体时会发生双折射现象。
取供试品颗粒少许,置载玻片上,加液状石蜡适量使晶粒浸没其中,
在偏光显微镜下检视,当转动载物台时,应呈现双折射和消光位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晶体光学性质。
第二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结晶质呈现特征的衍射图(尖锐的衍射峰),
而非晶质的衍射图则呈弥散状。测定方法见附录Ⅸ F。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 (2005年版二部)
附录XIX K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系通过测定被测物质的近红外谱区(波长范围约在
780~2500nm,按波数计约为12800~4000cm-1)的特征光谱并利用适宜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提取相关信息后,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主要由C-H、N-H、O-H和S-H等基团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组成,
由于其吸收强度远低于中红外光谱(4000~400cm-1)的基频振动,而且吸收峰重叠严重,因此不能采用常规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必须对测得近红外光谱数据经验证的数学方法处理后,才能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一、应用范围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具有快速、准确、对样品无破坏的检测特性,不仅可用于对“离线”供试品的检验,还能直接对“在线”样品进行检测。可广泛地应用于药品的理化分析。
(一)化学分析
1、定性分析
可对药品的活性成分、辅料、制剂、中间产物、化学原料以及包装材料进行鉴别。
2、定量分析
可定量测定药品的活性成分和辅料;测定某些脂肪类化合物的化学值,如羟值、碘值和酸值等,水分的测定,羟基化程度测定以及溶剂量的控制。
3、过程控制
(二)物理分析
1、晶型和结晶性、多晶性、假多晶型性和粒度测定。
2、溶出行为、崩解模式、硬度测定。
3、薄膜包衣性质检测。
4、制剂过程控制,如对混合和制粒过程的监测。
二、仪器和仪器性能指标的控制
(一)仪器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记录波长范围为780~2500nm(按波数计为12800~4000cm-1)。
所有近红外光谱的测定分为透射和反射两种类型。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由光源、
单色器(或干涉仪)、检测器、数据处理和评价系统等组成。常用的单色器有声光可调型、光栅型和棱镜型。高强度的光源石英壳钨灯,如石英卤素钨灯较为常用,钨灯光源较为稳定。检测器常用的材料有硅、硫化铅、砷化铟、
铟镓砷、汞镉碲和氘代硫酸三甘肽。常规的普通样品池、光纤探头、液体透射池、积分球是一些常用的采样装置。需根据供试品的类型选择合格的检测器和采样系统。
(二)仪器性能指标的控制
1、波长
使用在780~2500nm(按波数计为12800~4000cm-1)范围内具有特征吸收的合适的标准物质(例如含镝、钬、铒等稀土氧化物)进行波长的校验,在校验的波长范围内至少需检查三个波长。对于傅立叶变换型的仪器,可以使用一个已被证明过的标准物质的狭窄谱线进行验证。可接受的波长不确定度为:
1200nm±1nm(8300cm-1±8cm-1),1600nm±1nm(6250cm-1±4cm-1),2000nm±1.5nm(5000cm-1±4cm-1)。
2、光度线性
用一组透射率或反射率已知标准物质检查分光光度计的线性。使用标准物质检查仪器响应值的稳定性。
3、噪声
用合适的反射标准物质或两个透射标准物质,一个相对高吸收率的标准物质、一个相对低吸收率的标准物质用于高、低通量下的噪声测试。当没有标准物质时,噪声测试利用100%吸收线测试。根据仪器说明书的推荐,使用适宜的波长(或波数)范围扫描反射标准物质,用峰对峰值计算仪器的噪声,
噪声应符合仪器的规定。
三、测量模式
1、透射模式
透射模式测量透光率(T),即给定波长处入射光穿过样品后衰减的强度。
将样品放置在光源与检测器之间。这种方法常用液体,对于固体透光率的测量要选择合适的采样附件。另一种透射测试为透反射,检测器和光源在样品的同侧,在测量透射反射率时,用一面镜子或一个漫反射的表面将穿透样品的近红外光第二次反射回样品。这两种情况,结果可以由透光率(T)或吸光度(A)表示。
T=I/Io
A=-lgT=lg(1/T)=lg(Io/I)
式中 Io为入射光强度;
I为透射光强度。
2、漫反射模式
漫反射模式测量反射率(R),即从样品反射回的光强度(I)与由背景或参考物质表面反射回的光强度(Ir)的比率。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固体。样品放置于适宜的装置中,近红外光进入到物质内部一定距离,一部分光被样品的倍频及合频振摇所吸收,未被吸收的光由样品反射回检测器。典型的近红外反射光谱可以通过计算,并以lg(1/R)对波长或波数作图得到。
R=I/Ir
AR=lg(1/R)=lg(Ir/I)
式中 I为从样品漫反射回的光强度。
Ir为从背影或参考物质表面反射回的光强度。
四、影响近红外光谱的主要因素
影响近红外光谱的主要因素有样品温度、样品的含水量和残留溶剂、样品厚度、样品的光学性质、多晶型和样品的实际贮存时间等。
五、应用近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要求
(一)定性分析
首先建立参考谱库,然后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评估,最后对数据库的专属性和耐用性进行验证。
1、参考谱库的建立
记录适宜数量批数的某物质的谱图,这批物质必须按照建立好的质量标准已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并包含了该物质的各种信息(如生产企业、物理形态、
粒度等的不同)。该套光谱各种鉴别信息,据此可用该谱库对被测物质进行鉴别。
2、数据预处理
建立一个分类或校正模型前,必须对谱图进行某种数学预处理,典型的方法有多元散射校正、Kubelka-Munk变换,能使噪声降低的谱图压缩技术以及谱图一阶或二阶导数的数学计算法。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归一化法。做任何数学转换时必须防止基础信息丢失或人为信息的引入,因此在所有情况下使用数学转换的合理性必须用文件阐明。
3、数据评估
数据评估是将被测物质的谱图在数学相关性或其他相应的算法基础上直接与谱库中单一或平均参考谱图比较。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样联用、SIMCA(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class analogy)及近外红外仪器中使用的其他软件。
4、数据库的验证
(1)专属性
专属性的验证系指利用数据库鉴别阳性化合物时能给出正确的结果,并足地区分阴性化合物。应使用一些与谱库中的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相近的物质进行桃战性验证,验证结果应能将这些物质与谱库中的物质区分。对谱库中有代表性而未用于建库(如不同批次、混合样)的同类样品,进行验证时应能给出阳性结果。
(2)耐用性
在预处理和校正算法的参数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考查分析中正常操作条件有微小变化的影响:
①不同操作者,环境条件(如实验室中的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
②样品温度、样品在光学窗口的位置、探头的深度以及被测物质的包装状况的影响。
③仪器部件或进样装置的更换。
(二)定量分析
首先建立一个校正模型的参考谱库,然后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最后进行方法学验证。
1、校正模型的参考谱库的建立
首先记录某指标含量已知,适宜数量样品的光谱集,然后建立近红外光谱与样品某指标含量联系起来的数学模型。可以使用任何一个经过校正、能够清楚而确切地由数学表达并给出正确结果的定量校正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法、主成分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法等。
2、数据的预处理
系指近红外谱图数据的数学变换,目的是在建立校正模型前增强光谱特征和(或)去除(或降低)不需要的变异源。根据应用目的可选择适宜的数据预处理和校正算法。
3、方法学验证
近红外定量分析的方法学验证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要求相似。对于每一个被验证的参数,其可被接受的限度范围必须与该方法应用的目的一致。通常应考虑专属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耐用性和界外点。
六、近红外模型的经常性评价
当被测物制裁物理性质发生改变,或物质的来源改变时均有必要对已建立的定量模型进行再验证。当产品组成发生变化、生产工艺发生改变及原料的来源(或级别)发生改变时,则需要对已建立的定量模型进行再验证。
七、近红外模型的传递
当近红外模型传递到另一台仪器上时,必须考虑仪器型号、数据格式、光谱范围、数据点数量、光谱分辨率等。必须用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数量依据模型确定)在一台仪器上建立模型,这批样品分别在建立模型仪器和另一台仪器扫描光谱,用建立模型仪器上所建立的模型分别预测两台仪器扫描的光谱,对两台仪器测定结果进行统计检验,以确证该模型在另一仪器上是否有效,否则另一台仪器所使用的模型应予重建。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 (2005年版二部)
附录XIX K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系通过测定被测物质的近红外谱区(波长范围约在
780~2500nm,按波数计约为12800~4000cm-1)的特征光谱并利用适宜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提取相关信息后,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主要由C-H、N-H、O-H和S-H等基团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组成,
由于其吸收强度远低于中红外光谱(4000~400cm-1)的基频振动,而且吸收峰重叠严重,因此不能采用常规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必须对测得近红外光谱数据经验证的数学方法处理后,才能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一、应用范围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具有快速、准确、对样品无破坏的检测特性,不仅可用于对“离线”供试品的检验,还能直接对“在线”样品进行检测。可广泛地应用于药品的理化分析。
(一)化学分析
1、定性分析
可对药品的活性成分、辅料、制剂、中间产物、化学原料以及包装材料进行鉴别。
2、定量分析
可定量测定药品的活性成分和辅料;测定某些脂肪类化合物的化学值,如羟值、碘值和酸值等,水分的测定,羟基化程度测定以及溶剂量的控制。
3、过程控制
(二)物理分析
1、晶型和结晶性、多晶性、假多晶型性和粒度测定。
2、溶出行为、崩解模式、硬度测定。
3、薄膜包衣性质检测。
4、制剂过程控制,如对混合和制粒过程的监测。
二、仪器和仪器性能指标的控制
(一)仪器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记录波长范围为780~2500nm(按波数计为12800~4000cm-1)。
所有近红外光谱的测定分为透射和反射两种类型。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由光源、
单色器(或干涉仪)、检测器、数据处理和评价系统等组成。常用的单色器有声光可调型、光栅型和棱镜型。高强度的光源石英壳钨灯,如石英卤素钨灯较为常用,钨灯光源较为稳定。检测器常用的材料有硅、硫化铅、砷化铟、
铟镓砷、汞镉碲和氘代硫酸三甘肽。常规的普通样品池、光纤探头、液体透射池、积分球是一些常用的采样装置。需根据供试品的类型选择合格的检测器和采样系统。
(二)仪器性能指标的控制
1、波长
使用在780~2500nm(按波数计为12800~4000cm-1)范围内具有特征吸收的合适的标准物质(例如含镝、钬、铒等稀土氧化物)进行波长的校验,在校验的波长范围内至少需检查三个波长。对于傅立叶变换型的仪器,可以使用一个已被证明过的标准物质的狭窄谱线进行验证。可接受的波长不确定度为:
1200nm±1nm(8300cm-1±8cm-1),1600nm±1nm(6250cm-1±4cm-1),2000nm±1.5nm(5000cm-1±4cm-1)。
2、光度线性
用一组透射率或反射率已知标准物质检查分光光度计的线性。使用标准物质检查仪器响应值的稳定性。
3、噪声
用合适的反射标准物质或两个透射标准物质,一个相对高吸收率的标准物质、一个相对低吸收率的标准物质用于高、低通量下的噪声测试。当没有标准物质时,噪声测试利用100%吸收线测试。根据仪器说明书的推荐,使用适宜的波长(或波数)范围扫描反射标准物质,用峰对峰值计算仪器的噪声,
噪声应符合仪器的规定。
三、测量模式
1、透射模式
透射模式测量透光率(T),即给定波长处入射光穿过样品后衰减的强度。
将样品放置在光源与检测器之间。这种方法常用液体,对于固体透光率的测量要选择合适的采样附件。另一种透射测试为透反射,检测器和光源在样品的同侧,在测量透射反射率时,用一面镜子或一个漫反射的表面将穿透样品的近红外光第二次反射回样品。这两种情况,结果可以由透光率(T)或吸光度(A)表示。
T=I/Io
A=-lgT=lg(1/T)=lg(Io/I)
式中 Io为入射光强度;
I为透射光强度。
2、漫反射模式
漫反射模式测量反射率(R),即从样品反射回的光强度(I)与由背景或参考物质表面反射回的光强度(Ir)的比率。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固体。样品放置于适宜的装置中,近红外光进入到物质内部一定距离,一部分光被样品的倍频及合频振摇所吸收,未被吸收的光由样品反射回检测器。典型的近红外反射光谱可以通过计算,并以lg(1/R)对波长或波数作图得到。
R=I/Ir
AR=lg(1/R)=lg(Ir/I)
式中 I为从样品漫反射回的光强度。
Ir为从背影或参考物质表面反射回的光强度。
四、影响近红外光谱的主要因素
影响近红外光谱的主要因素有样品温度、样品的含水量和残留溶剂、样品厚度、样品的光学性质、多晶型和样品的实际贮存时间等。
五、应用近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要求
(一)定性分析
首先建立参考谱库,然后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评估,最后对数据库的专属性和耐用性进行验证。
1、参考谱库的建立
记录适宜数量批数的某物质的谱图,这批物质必须按照建立好的质量标准已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并包含了该物质的各种信息(如生产企业、物理形态、
粒度等的不同)。该套光谱各种鉴别信息,据此可用该谱库对被测物质进行鉴别。
2、数据预处理
建立一个分类或校正模型前,必须对谱图进行某种数学预处理,典型的方法有多元散射校正、Kubelka-Munk变换,能使噪声降低的谱图压缩技术以及谱图一阶或二阶导数的数学计算法。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归一化法。做任何数学转换时必须防止基础信息丢失或人为信息的引入,因此在所有情况下使用数学转换的合理性必须用文件阐明。
3、数据评估
数据评估是将被测物质的谱图在数学相关性或其他相应的算法基础上直接与谱库中单一或平均参考谱图比较。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样联用、SIMCA(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class analogy)及近外红外仪器中使用的其他软件。
4、数据库的验证
(1)专属性
专属性的验证系指利用数据库鉴别阳性化合物时能给出正确的结果,并足地区分阴性化合物。应使用一些与谱库中的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相近的物质进行桃战性验证,验证结果应能将这些物质与谱库中的物质区分。对谱库中有代表性而未用于建库(如不同批次、混合样)的同类样品,进行验证时应能给出阳性结果。
(2)耐用性
在预处理和校正算法的参数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考查分析中正常操作条件有微小变化的影响:
①不同操作者,环境条件(如实验室中的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
②样品温度、样品在光学窗口的位置、探头的深度以及被测物质的包装状况的影响。
③仪器部件或进样装置的更换。
(二)定量分析
首先建立一个校正模型的参考谱库,然后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最后进行方法学验证。
1、校正模型的参考谱库的建立
首先记录某指标含量已知,适宜数量样品的光谱集,然后建立近红外光谱与样品某指标含量联系起来的数学模型。可以使用任何一个经过校正、能够清楚而确切地由数学表达并给出正确结果的定量校正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法、主成分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法等。
2、数据的预处理
系指近红外谱图数据的数学变换,目的是在建立校正模型前增强光谱特征和(或)去除(或降低)不需要的变异源。根据应用目的可选择适宜的数据预处理和校正算法。
3、方法学验证
近红外定量分析的方法学验证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要求相似。对于每一个被验证的参数,其可被接受的限度范围必须与该方法应用的目的一致。通常应考虑专属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耐用性和界外点。
六、近红外模型的经常性评价
当被测物制裁物理性质发生改变,或物质的来源改变时均有必要对已建立的定量模型进行再验证。当产品组成发生变化、生产工艺发生改变及原料的来源(或级别)发生改变时,则需要对已建立的定量模型进行再验证。
七、近红外模型的传递
当近红外模型传递到另一台仪器上时,必须考虑仪器型号、数据格式、光谱范围、数据点数量、光谱分辨率等。必须用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数量依据模型确定)在一台仪器上建立模型,这批样品分别在建立模型仪器和另一台仪器扫描光谱,用建立模型仪器上所建立的模型分别预测两台仪器扫描的光谱,对两台仪器测定结果进行统计检验,以确证该模型在另一仪器上是否有效,否则另一台仪器所使用的模型应予重建。
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延缓作用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H 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延缓作用检查法
本法系比较胰岛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降低家兔血糖的情况,
以判定供试品延缓作用是否符合规定。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胰岛素标准品适量,加入每100ml中含有苯酚0.2g并用盐酸调节pH值为2.5的0.9%氯化钠溶液,使溶解成每1ml所含效价
(单位)与供试品相同的溶液。
供试品溶液 直接注射,不稀释。
检查法 取体重2.0~3.0kg的健康家兔若干只,雌兔须无孕,分置笼中,每笼1只。实验前18~20小时移去饲料,但仍给予饮水,然后均分为两组,一组为胰岛素标准品组,一组为供试品组;两组间家兔的性别和体重的分配情况应尽可能相同。在实验过程中,应停止饮水,注意避免惊扰,分别自各兔耳静脉取血样(不得多于 1.5ml),供测定正常血糖值用。然后分别在各兔相同部位精确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胰岛素标准品溶液或供试品溶液,一般剂量为每兔1.2单位。胰岛素标准品组于注射后2小时及6小时,供试品组于注射后6小时及9小时,再分别自各兔取血样,用适宜的血糖测定法精密测定各血样的血糖值,以每100ml血液中所含葡萄糖的重量(mg)表示。
各次测定所得血糖值均不低于正常血糖值90%的家兔,或实验中途死亡的家兔,其记录均作废,不参加计算;参加计算的家兔,每组不得少于6
只,计算每兔在注射后的血糖值相当于该兔在注射前的正常血糖值的比率
(%)(简称血糖百分数),然后算出每一组内每一时间各兔血糖百分数的平均值。
结果判断 用于胰岛素标准品组的所有家兔,发生痉挛或实验中途死亡的动物数,不得超过1/5;胰岛素标准品组于注射后2小时的血糖百分数平均值应不高于65%,注射后6小时的血糖百分数平均值应不低于95%,
否则均应适当调整剂量,复试。供试品组于注射后6小时或9小时的血糖百分数平均值中较低的一值不得大于75%。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 A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本法系在适宜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效性)的方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包括两种方法,即管碟法和浊度法。
测定结果经计算所得的效价,如低于估计效价的90%或高于估计效价的110%
时,应调整其估计效价,重新试验。
除另有规定外,本法的可信限率不 得大于5%。
第一法 管碟法
本法系利用抗生素在琼脂培养基内的扩散作用,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两者对接种的试验菌产生抑菌圈的大小,以测定供试品效价的一种方法。
菌悬液的制备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悬液 取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的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盛有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在35~37℃
培养7日,用革兰氏染色法涂片镜检,应有芽孢85%以上。用灭菌水将芽孢洗下,在65℃加热30分钟,备用。
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悬液 取短小芽孢杆菌[CMCC(B)63202]的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照上述方法制备。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悬液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
[CMCC(B)26003]的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在
35~37℃培养20~22小时。临用时,用灭菌水或0.9%灭菌氯化钠溶液将菌苔洗下,备用。
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悬液 取藤黄微球菌[CMCC(B)28001]
的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盛有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在
26~27℃培养24小时,或采用适当方法制备的菌斜面,用培养基Ⅲ或0.9%灭菌氯化钠溶液将菌苔洗下,备用。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悬液 取大肠杆菌[CMCC(B)44103]的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在35~37℃培养20~22小时。临用时,用灭菌水将菌苔洗下,备用。
啤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悬液 取啤酒酵母菌(ATCC 9763)的
V号培养基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Ⅳ号培养基琼脂斜面上。在32~35℃培养
24小时,用灭菌水将菌苔洗下置含有灭菌玻璃珠的试管中,振摇均匀,备用。
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osiella Pneumoniae)悬液 取肺炎克雷伯氏菌
[CMCC(B)46117]的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在35~37℃
培养20~22小时。临用时,用灭菌水将菌苔洗下,备用。
支气管炎博德特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悬液 取支气管炎博德特菌[
CMCC(B)58 403]的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在32~35℃
培养24小时。临用时,用灭菌水将菌苔洗下,备用。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标准品的使用和保存,应照标准品说明书的规定。
临用时照表1的规定进行稀释。
标准品的品种、分子式及理论计算值见表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或量)取供试品适量,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溶解后,再按估计效价或标示量照表1的规定稀释至与标准品相当的浓度。
双碟的制备 取直径约90mm、高16~17mm的平底双碟,分别注入加热融化的培养基(照表 1)20ml,使在碟底内均匀摊布,放置水平台上使凝固,
作为底层。另取培养基适量加热融化后,放冷至48~50℃(芽孢可至60℃),
加入规定的试验菌悬液适量(能得清晰的抑菌圈为度。二剂量法标准品溶液的高浓度所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8~22mm,三剂量法标准品溶液的中心浓度所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5~18mm),摇匀,在每1双碟中分别加入5ml,使在底层上均匀摊布,作为菌层。放置水平台上冷却后,在每1双碟中以等距离均匀安置不锈钢小管(内径6.0mm±0.1mm,高10.0mm±0.1mm,外径7.8mm±0.1mm)4
个(二剂量法)或6个(三剂量法),用陶瓦圆盖覆盖备用。
检定法
二剂量法 取照上述方法制备的双碟不得少于4个,在每1双碟中对角的2
个不锈钢小管中分别滴装高浓度及低浓度的标准品溶液,其余2个小管中分别滴装相应的高低两种浓度的供试品溶液;高、低浓度的剂距为2:1或4:1。
在规定条件下培养后,测量各个抑菌圈的直径(或面积),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ⅩⅣ)中的(2.2 )法进行可靠性测验及效价计算。
三剂量法 取照上述方法制备的双碟不得少于6个,在每1双碟中间隔的3
个不锈钢小管中分别滴装高浓度(S<[3]>)、中浓度(S<[2]>)及低浓度(S<[1]>)的标准品溶液,其余3个小管分别滴装相应的高、中、低三种浓度的供试品溶液;三种浓度的剂距为1∶0.8。在规定条件下培养后,测量各个抑菌圈的直径(或面积),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ⅩⅣ)中的(3.3)法进行可靠性测验及效价计算。
第二法 浊度法
本法系利用抗生素在液体培养基中对试验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培养后细菌浊度值的大小,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对试验菌生长抑制的程度,以测定供试品效价的一种方法。
菌悬液制备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悬液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
26 003]的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在35~37℃培养20~22
小时。临用时,用灭菌水或0.9%灭菌氯化钠溶液将菌苔洗下,备用。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悬液 取大肠杆菌[CMCC(B)44 103]的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在35~37℃培养20~22小时。临用时,用灭菌水将菌苔洗下,备用。
白色念株菌(Candida albicans)悬液 取白色念株菌[CMCC(F)98 001]的改良马丁琼脂斜面的新鲜培养物,接种于10mlIX号培养基中,置35~37℃培养8小时,再用IX号培养基稀释至适宜浓度,备用。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标准品的使用和保存,应照标准品说明书的规定。临用时照表3的规定进行稀释。
标准品的品种、分子式及理论计算值见表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或量)取供试品适量,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溶解后,再按估计效价或标示量照表3的规定稀释至标准品相当的程度。
含试验菌液体培养基的制备 临用前,取规定的试验菌悬液适量(35~37℃培养
3~4小时后测定的吸光值在0.3~0.7之间,且剂距为2的相邻剂量间的吸光度差值不小于0.1),加入到各规定的液体培养基中,混合,使在试验条件下能得到满意的剂量-反应关系和适宜的测定浊度。
已接种试验菌的液体培养基应立即使用。
表1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试验设计表
───────────────────────────────────────────────────────────────────────
培养基 灭菌 抗生素浓度 培养条件
抗生素类别 试验菌 缓冲液 范围 温度℃ 时间小时
编号 pH值 pH值 单位/ml
链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Ⅰ7.8~8.0 7.8 0.6~1.6 35~37 14~16
卡那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Ⅰ7.8~8.0 7.8 0.9~4.5 35~37 14~16
阿米卡星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Ⅰ7.8~8.0 7.8 0.9~4.5 35~37 14~16
巴龙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Ⅰ 7.8~8.0 7.8 0.9~4.5 35~37 14~16
核糖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Ⅰ 7.8~8.0 7.8 2.0~12.0 35~37 14~16
卷曲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Ⅰ 7.8~8.0 7.8 10.0~40.0 35~37 14~16
磺苄西林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Ⅰ 6.5~6.6 6.0 5.0~10.0 35~37 14~16
去甲万古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Ⅷ 6.0 6.0 9.0~43.7 35~37 14~16
庆大霉素 短小芽孢杆菌[CMCC(B) 63202] Ⅰ 7.8~8.0 7.8 2.0~12.0 35~37 14~16
红霉素 短小芽孢杆菌[CMCC(B) 63202] Ⅰ 7.8~8.0 7.8 5.0~20.0 35~37 14~16
新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Ⅱ 7.8~8.0 7.8③ 4.0~25.0 35~37 14~16
四环素 藤黄微球菌[CMCC(B) 28001] Ⅱ 6.5~6.6 6.0 10.0~40.0 35~37 16~18
土霉素 藤黄微球菌[CMCC(B) 28001]   Ⅱ 6.5~6.6 6.0 10.0~40.0 35~37 16~18
金霉素 藤黄微球菌[CMCC(B) 28001]   Ⅱ 6.5~6.6 6.0 4.0~25.0 35~37 16~18
氯霉素 藤黄微球菌[CMCC(B) 28001]   Ⅱ 6.5~6.6 6.0 30.0~80.0 35~37 16~18
杆菌肽 藤黄微球菌[CMCC(B) 28001]   Ⅱ 6.5~6.6 6.0 2.0~12.0 35~37 16~18
黏菌素 大肠杆菌[CMCC(B) 44103] Ⅵ 7.2~7.4 6.0 614~2344 35~37 16~18
两性霉素B ① 啤酒酵母菌 (ATCC 9763) Ⅳ 6.0~6.2 10.5 0.5~2.0 35~37 24~36
奈替米星 短小芽孢杆菌[CMCC(B)] 63202 Ⅰ 7.8~8.0 7.8 5~20 35~37 14~16
西索米星 短小芽孢杆菌[CMCC(B)] 63202 Ⅰ 7.8~8.0 7.8 5~20 35~37 14~16
阿奇霉素 短小芽孢杆菌[CMCC(B)] 63202 Ⅰ 7.8~8.0 7.8 0.5~20 35~37 16~18
磷霉素 藤黄微球菌[CMCC(B)] 28001 Ⅱ 7.8~8.0 7.8 5~20 35~37 18~24
乙酰螺旋霉素②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Ⅱ 8.0~8.2 7.8 5~40 35~37 14~16
妥布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 63501 Ⅰ 7.8~8.0 7.8 1~4 35~37 14~16
罗红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Ⅱ 7.8~8.0 7.8 5~10 35~37 16~18
克拉霉素 短小芽孢杆菌[CMCC(B) 63202] Ⅰ 7.8~8.0 7.8 2.0~8.0 35~37 14~16
盐酸大观霉素 克雷伯肺炎杆菌[CMCC(B)46117] Ⅱ 7.8~8.0 7.0 50~200 35~37 16~18
吉他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II ④ 8.0~8.2 7.8 20~40 35~37 16~18
麦白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营养琼 8.0~8.2 7.8 5~40 35~37 16~18
脂 培养基小诺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 63501 I 7.8~8.0 7.8 0.5~2.0 35`37 14~16
多黏菌素B 支气管炎博德特菌 多黏菌素B 6.5~6.7 6.0 4~25 35~37 16~18
[CMCC(B)]58403 用培养基
───────────────────────────────────────────────────────────────────────
① 两性霉素B双碟的制备,用菌层15ml代替两层。
② 乙酰螺旋霉素。抗Ⅱ检定培养基,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8.0~8.2。
③ 含3%氯化钠。
④ 加0.3%葡萄糖。
表2 抗生素标准品品种与理论值
─────────────────────────────────────────────────────────
标准品品种 标准品分子式或品名 理论计算值 u/mg
────────────────────────────────────────────────────────
链霉素    (C21H39N7O12)2·3H2SO4 798,3
卡那霉素 C18H36N4O11·H2SO4 831.6
阿米卡星 C22H43N5O13
糖霉素 C17H34N4O10·nH2SO4(n<2)
新霉素 硫酸新霉素
庆大霉素 硫酸庆大霉素
磺苄西林 C16H16N2Na2O7S2 904.0
四环素 C22H24N2O8·HCl 1000
土霉素 C22H24N2O9·2H2O 927
西索米星 (C19H37N5O7)2 *5H2SO4 646.3
磷霉素 C3H5CaO4P*H2O 711.5
乙酰螺旋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克拉霉素 C38H69N03 1000
大观霉素 C14H24N2O7*2HCL*5H2O 670.9
小诺霉素 C20H41N507*5/2H2SO4 654.3
多黏菌素B 硫酸多黏菌素B
金霉素 C22H23ClN2O8·HCl 1000
红霉素 C37H67NO13 1000
氯霉素 C11H12Cl2N2O5 1000
杆菌肽 杆肽菌
黏菌素 硫酸黏菌素
去甲万古霉素 C65H73Cl2N9O24·HCl 975.23
卷曲霉素 硫酸卷曲霉素
两性霉素B C47H73NO17 1000
奈替米星 (C21H41N5O7)2*5H2SO4 660.1
阿奇霉素 C38H72N2012 1000
妥布霉素 C18H37N509 1000
罗红霉素 C41H76N2015 1000
吉他霉素 吉他霉素麦白霉素 麦白霉素巴龙霉素 C23H45014*nH2SO4
────────────────────────────────────────────────────────
表3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浊度法试验设计表
────────────────────────────────────────────────────────
抗生素类别 试验菌 培养基编号 PHZ值 灭菌缓冲 抗生素浓度 培养条件
液PH值 范围单位/ml 温度/℃
─────────────────────────────────────────────────────────
庆大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 Ⅲ 7.0~7.2 7.8 0.15~1.0 35~37
[CMCC(B)26003]
──────────────────────────────────────────────────────────
检定法
标准曲线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适宜的大小厚度均匀的已灭菌试管,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剂量反应线性范围内,以线性浓度范围的中间值作为中间浓度,标准品溶液选择5个剂量,剂量间的比例应适宜(通常为1:1.25或 更小),
供试品根据估计效价或标示量溶液选择中间剂量,每一剂量不少于3个试管。
在各试验管内精密加入各浓度的标准品或供试品溶液各1.0 ml,立即混匀,按随机区组分配将各管在规定条件下培养至适宜测量的浊度值(通常为4小时),
在线测定或取出立即加入甲醛溶液(1→3)0.5ml 以终止 微生物生长,在530nm
或580nm波长处测定各管的吸光度。同时另取2支试管各加入药品稀释 剂1.0ml,
再分别加入含试验菌的液体培养基9.0ml,其中一支试管与上述各管同法操作作为细菌生长情况的阳性对照,另一支试管立即加入甲 醛溶液0.5ml,混匀,
作为吸光度测定的空白液。照标准曲线法进行可靠性测验和效价计算。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标准曲线法的计算及统计学检验
1.标准曲线的计算
标准品的各浓度1g值及相对应的吸光度列成表4。
表4 抗生素标准品浓度1g值与吸光度表
──────────────────────────────────────────
组数 抗生素浓度1g值 吸光度
──────────────────────────────────────────
1 x1 y1
2 x 2 y2
3 x3 y3
4 x4 y4
┄ ┄ ┄
n Xn Yn
────────────────────────────────────────
  平均值 xˉ yˉ
 ─────────────────────────────────────────
按公式(1)和(2)分别计算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系数(即斜率)b和截距a,从而得到相应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3)。
回归系数,∑(Xi-Xˉ)(Yi-Yˉ) ∑ XiYi-Xˉ∑Yi
b= ─────────────= ───────── (1)
∑(Xi-Xˉ)(Xi-Xˉ) ∑XiXi -Xˉ∑ Xi
截距:a=Yˉ- bXˉ (2)
直线回归方程:Y=bX+a (3)
2.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测验
判断回归得到的方程是否成立,即X、Y是否存在着回归关系,可采用t检验。
假设H0:b=0,在假设H0成立的条件下,按公式(4)~(6)计算t值。
估计标准差:Sy,x=√ ∑(Yi-Y)(Yi-Y)/n-2 (4)
回归系数标准误:Sb=Sy,x/√ ∑ (Xi-Xˉ)(Xi-Xˉ) (5)
t=b-0/ Sb (6)
式中 Yi 为标准品的实际吸光度;
Y为估计吸光度[由标准曲线的 直线回归方程(3)计算得到];
Yˉ为标准品实际吸光度的均值;
Xi 为抗生素标准品实际浓度1g值;
Xˉ 为抗生素标准品实际浓度1g值的均值。
对于相应自由度(2n-4)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通常α =0.05),查表得tα -(2n-4),
若│t │>tα -(2n-4),则拒绝H0,认为回归效果显著,即X、Y具有直线回归关系;
│t │<tα -(2n-4),则接受H0,认为回归效果不显著,即X、Y不具有直线回归关系。
3,测定结果的计算及可信限率估计
3.1抗生素浓度1g值的计算 当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意义时,测得供试品吸光度的均值后,根据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3),按方程(7)计算抗生素的浓度1g值。
抗生素的浓度1g值:X0=Y0-a/b (7)
3.2 抗生素浓度(或数学转换值)可信限 的计算 按公式(4)和(8)计算得到的抗生素浓度1g值在95%置信水平(α =0.05)的可信限。
X0的可信限,FL=X0±tα (2n-2),Sy,x 1 1 (X0-Xˉ) (X0-Xˉ)
───,√── + ── + ─────────── (8)
│b│ m n ∑Xi.Xi-Xˉ ∑Xi
式中 n为标准品的平行测定数;
m 为供试品的平行测定数;
X0为根据线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抗生素的浓度1g值;
Y0为抗生素供试品吸光度的均值 。
3.3 可信限率的计算 按公式(9)计算得到的抗生素浓度(或数学转换值)
的可信限率。
可信限率FL%=(X0高限-Y0低限)/2 X0 *100% (9)
式中,X0应以浓度为单位。
其可信限率除另有规定外,应不大于5%。
3.4 供试品含量的计算 将计算得到的抗生素浓度( 将1g值转换为浓度)再乘以供试品的稀释度,即得供试品中抗生素的量。
二剂量法或三剂量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大小一致 的已灭菌的试管,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剂量反应线性范围内,选择适宜的高、(中,)低浓度,分别精密加入各浓度的标准品和供试品溶液1.0 ml,二剂量的剂距为2:1或4:1,三剂量的剂距为1:0.8。同标准曲线法操作,每一浓度组不少于4个试管,按随机区组分配将各试管在规定条件下培养。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XIV)中的(2.2)法和(3.3)法进行可靠性测验及效价计算。
标准品的品种、分子式及理论计算值见表2。
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培养基I
胨 5g 琼脂 15~20g
牛肉浸出粉 3g 水 1000ml
磷酸氢二钾 3g
除琼脂外,混合上述成分,调节pH使比最终的pH值略高0.2~0.4,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滤过,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8~8.0或6.5~6.6,在115℃灭菌30分钟。
培养基Ⅱ
胨 6g 葡萄糖 1g
牛肉浸出粉 1.5g 琼脂 15~20g
酵母浸出粉 6g 水 1000ml
除琼脂和葡萄糖外,混合上述成分,调节pH使比最终的pH值略高
0.2~0.4,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滤过,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8~8.0或6.5~6.6,在115℃灭菌30分钟。
培养基Ⅲ
胨 5g 磷酸氢二钾 3.68g
牛肉浸出粉 1.5g 磷酸二氢钾 1.32g
酵母浸出粉 3g 葡萄糖 1g
氯化钠 3.5g 水 1000ml
除葡萄糖外,混合上述成分,加热溶化后滤过,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0~7.2,在115℃灭菌30分钟。
培养基Ⅳ
胨 10g 葡萄糖 10g
氯化钠 10g 琼脂 20~30g
枸橼酸钠 10g 水 1000ml
除琼脂和葡萄糖外,混合上述成分,调节pH使比最终的pH值略高
0.2~0.4,加入琼脂,在109℃加热15分钟,于70℃以上保温静置1小时后滤过,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6.0~6.2,在115℃灭菌30
分钟。
培养基Ⅴ
胨 10g 琼脂 15~20g
麦芽糖 40g 水 1000ml
除琼脂和麦芽糖外,混合上述成分,调节pH使比最终的pH值略高
0.2~0.4,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滤过,加麦芽糖溶解后,摇匀,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7.4,按需要分装,在115℃灭菌30分钟,趁热斜放使凝固成斜面。
培养基Ⅵ
  胨   8g   磷酸二氢钾   1g  
牛肉浸出粉  3g  葡萄糖    2.5g
  酵母浸出粉  5g  琼脂  15~20g 
  氯化钠   45g    水   1000ml
  磷酸氢二钾  3.3g 
除琼脂和葡萄糖外,混合上述成分,调节pH使比最终的pH值略高
0.2~0.4,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滤过,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7.4,在115℃灭菌30分钟。
培养基Ⅶ
胨 5g 枸橼酸钠 10g
牛肉浸出粉 3g 琼脂 15~20g
磷酸氢二钾 7g 水  1000ml
磷酸二氢钾 3g
除琼脂外,混合上述成分,调节pH使比最终的pH值略高0.2~0.4,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滤过,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6.5~6.6,在115℃灭菌30分钟。
培养基Ⅷ
酵母浸出粉 1g 琼脂 15~20g
硫酸铵 1g 磷酸盐缓冲液(pH6.0) 1000ml
葡萄糖 5g
混合上述成分,加热溶化后滤过,在115℃灭菌30分钟。
培养基IX
蛋白胨 10g 氯化钠 5.0g
酵母膏 2.0g 葡萄糖 10.0 g
牛肉浸出粉 1.0g 水 1000ml
除葡萄糖外,混合上述成分,加热溶化后滤过,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
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6.5,在115℃灭菌30分钟。
营养肉汤培养基
胨 10 g 肉浸液 1000ml
氯化钠 5g
取胨和氯化钠加入肉浸液内,微温溶解后,调节PH值为弱碱性,煮沸,滤清,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在115 ℃灭菌30分钟。
营养肉汤培养基
胨 10 g 琼脂 15~20 g
氯化钠 5g 肉浸液 1000ml
除琼脂外,混合上述成分,调节pH使比最终的pH值略高0.2~0.4,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滤过,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 7.2~7.4,分装,在115℃灭菌
30分钟,趁热斜放使凝固成斜面。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
胨 5.0 g 酵母浸出液 2.0 g
硫酸镁 0.5 g 琼脂 15~20 g
磷酸氢二钾 1.0 g 水 1000ml
葡萄糖 20.0 g
取葡萄糖和琼脂外,混合上述成分,微温溶解,调节PH值约为6.8,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滤过,加入葡萄糖溶解后,摇匀,条件PH值使灭菌后为6.4±0.2
,分装,在115℃灭菌30分钟,趁热斜放使凝固成斜面。
多黏菌素B用培养基
蛋白胨 6.0g 酵母浸膏 3.0g
牛肉浸膏 1.5g 琼脂 15~20g
胰消化酪素 4.0g 水 1000ml
葡萄糖 1.0g
除琼脂外,混合上述成分,调节PH值使比最终的PH值略高0.2~0.4,加入琼脂,
加热溶化后滤过,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6.5~6.7,在115℃灭菌30分钟。
培养基可以采用相同成分的脱水培养基代替,临用时,照使用说明配制和灭菌,备用。
灭菌缓冲液
磷酸盐缓冲液(pH6.0) 取磷酸氢二钾2g与磷酸二氢钾8g,加水使成1000ml,
滤过,在115℃灭菌30分钟。
磷酸盐缓冲液(pH7.0) 取磷酸氢二钠9.39g与磷酸二氢钾3.5g,加水使成
1000ml,滤过,在115℃灭菌30分钟。
磷酸盐缓冲液(pH7.8) 取磷酸氢二钾5.59g与磷酸二氢钾0.41g,加水使成
1000ml,滤过,在115℃灭菌30分钟。
磷酸盐缓冲液(pH10.5) 取磷酸氢二钾35g,加10mol/L氢氧化钾溶液2ml,加水使成1000ml,滤过,在115℃灭菌30分钟。
颗粒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N 颗粒剂
颗粒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的制剂;颗粒剂可分为可溶颗粒剂、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剂和控释颗粒等。供口服用。
混悬颗粒 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剂。临用前加水或其他适宜的液体振摇即可分散成混悬液供口服。
除另有规定外,混悬颗粒应进行溶出度检查。
泡腾颗粒 系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放出大量气体而呈泡腾状的颗粒剂。
泡腾颗粒中的药物应是易溶性的,加水产生气泡后应能溶解。有机酸一般用枸橼酸、酒石酸等。
泡腾颗粒应溶解或分散于水中后服用。
肠溶颗粒 系指采用肠溶材料包裹颗粒或其他适宜方法制成的颗粒剂。
肠溶颗粒耐胃酸而在肠液中释放活性成分,可防止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
避免对胃的刺激或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
肠溶颗粒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缓释颗粒 系指在水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颗粒剂。
缓释颗粒应符合缓释制剂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控释颗粒 系指在水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 慢地恒速或接近于恒速释放药物的颗粒剂。
控释颗粒 系指在水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 地恒速或接近于恒速释放药物的颗粒剂。
控释颗粒应符合控释制剂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颗粒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药物与辅料应均匀混合;凡属挥发性药物或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应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条件,凡遇光不稳定的药物应避光操作。
二、颗粒剂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潮、软化、结块、潮解等现象。
三、根据需要可加入适宜的矫味剂、芳香剂、着色剂、分散剂和防腐剂等添加剂。
四、颗粒剂的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微生物限度等应符合要求,
必要时,包衣颗粒剂应检查残留溶剂。
五、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应密封,置干燥处 贮存,防止受潮。
六、单剂量包装的颗粒剂在标签上要标明每个袋(瓶)中活性成分的名称及含量。多剂量包装的颗粒剂除应有确切的分剂量 方法外,在标签上要标明颗粒中活性成分的名称和重量。
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粒度】 除另有规定外,照粒度测定法[附录Ⅸ E 第二法(2)]检查,不能通过一号筛(2000μm)与能通过五号筛(180μm)的总和不得超过供试量的15%。
  【干燥失重】 除另有规定外,照干燥失重测定法(附录Ⅷ L)测定,
含糖颗粒剂宜在80℃真空干燥,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
  【溶化性】 除另有规定外,可溶颗粒和泡腾颗粒照下述方法检查,溶化性应符合规定。
可溶性颗粒检查法 取颗粒剂10g,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可溶颗粒剂应全部溶化或轻微浑浊,但不得有异物。
泡腾颗粒检查法 取单剂量泡腾颗粒剂6袋,分别精密称定,每袋(瓶)
内容物的重量,求出每袋(瓶)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每袋(瓶)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凡无含量测定的颗粒剂,每袋 (瓶)装量应与标示装量比较]
,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颗粒剂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 1袋(瓶)超出装量差异限度1倍。
───────────────────────────────────
平均装量或标示装量 装量差异限度
────────────────────────────────────
1.0 g及1.0g以下 ± 10%
1.0g以上至1.5g ±8%
1.5g以上至6.0g ±7%
6.0g以上 ±5%
──────────────────────────────────────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颗粒剂,可不再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查。
【装量】 多剂量包装的颗粒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Ⅹ F)检查,
应符合规定。
可见异物检查法 (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Ⅸ H 可见异物检查法
可见异物是存在于注射剂、滴眼剂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μm。
注射剂、滴眼剂应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条件下生产,产品在出厂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逐一检查并同时剔除不合格产品。
可见异物检查法有灯检法和光散射法。一般常用灯检法,也可采用光散射法。
灯检法不适用的品种(如用有色透明容器包装或液体色泽较深的品种)应选用光散射法。
实验室检测时应避免引入可见异物。当供试品溶液的容器(如不透明、不规则形状容器等)不适于检测,需转移至专用玻璃容器中时,均应在100级的洁净环境(如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一、灯检法
灯检法应在暗室中进行。
检查装置 如下图所示(图略)。
A为带有遮光板的日光灯光器:光照度可在1000~4000lx范围内调节。
B为不反光的黑色背景。
C为不反光的白色背景和底部(供检查有色异物)。
D为反光的白色背景(指遮光板内侧)。
检查人员条件 远距离和近距离视力测验,均应为4.9或4.9以上(矫正后视力应为5.0或5.0以上),应无色盲。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支(瓶),除去容器标签,擦净容器外壁,轻轻旋转和翻转容器使药液中存在的可见异物悬浮(注意不使药液产生气泡),必要时将药液转移至洁净透明的专用玻璃容器内;置供试品于遮光板边缘处,在明视距离(指供试品至人眼的距离,通常为25cm),分别在黑色和白色背景下,手持供试品颈部使药液轻轻翻转,用目检视。
无色注射液或滴眼剂的检查,光照度应为1000~1500lx,透明塑料容器或有色溶液注射液或滴眼剂的检查。光照度应为2000~3000lx;混悬型注射液和混悬液滴眼剂,光照度为4000lx,仅检查色块、纤毛等可见异物。
结果判定
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注射用浓溶液和滴眼剂 20支(瓶)供试品中,均不得检出可见异物。如检出可见异物的供试品超过1支(瓶),应另取20支(瓶)同法检查,均不得检出。
混悬型注射液和混悬型滴眼剂 20支(瓶)供试品中,均不得检出色块、纤毛等可见异物。
溶液型非静脉用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 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光散射法
当一束单色激光照射溶液时,溶液中存在的不溶性物质使入射光发生散射,
散射的能量与不溶性物质的大小有关。本方法通过对溶液中不溶性物质引起的光散射能量的测量,并与规定的阈值比较,以检查可见异物。
不溶性物质的光散射能量可通过被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设不溶性物质的光散射能量为E,通过光电信号转换,即可用摄像机采集到一个锥体高度为H、直径为D的相应立体图像。散射能量E为D和H的一个单词函数,即E=f(D,H)。同时,
假设不溶性物质的光散射强度为q,摄像曝光时间为T,则又有E=g(q,T),由此可以得出图象中的D与q、T之间的关系为D=w(q,T),也为一个单调函数关系。在测定图象中的D值后,即可根据函数曲线计算出不溶性物质的光散射能量。
仪器装置和检测原理 仪器由旋瓶装置、激光光源、图像采集器、数据处理系统和终端显示系统组成,并配有自动上瓶和下瓶装置。
供试品通过上瓶装置被送至旋瓶装置,旋瓶装置应能使供试品沿垂直中轴线高速旋转一定时间后迅速停止,同时激光光源发出的均匀激光束照射在供试品上;当药液涡流基本消失,瓶内药液因惯性继续旋转,图像采集器在特定角度对旋转药液中悬浮的不溶性物质引起的散射光能量进行连续摄像,采集图像不少于75幅,数据处理系统对采集的序列图像进行处理,然后根据预先设定的阈值自动判定超过一定大小的不溶性物质的有无,或在终端显示器上显示图像供人工判定,同时记录检测结果,指令下瓶装置自动分检合格与不合格供试品。
仪器校准 仪器应具备自动校准功能,在检测供试品前可采用标准粒子进行校准。
除另有规定外,分别用粒径为40μm和60μm的标准粒子对仪器进行标定。根据标定结果得到曲线方程并计算出与粒径50μm相对应的检测像素值。
当把检测像素参数设定为与粒径50μm相对应的数值时,对60μm的标准粒子溶液测定3次,应均能检出。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从仪器提供的菜单中选择与供试品规格相应的测定参数,并根据供试品瓶体大小对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后,将供试品检测3次。
凡仪器判定有1次不合格者,用灯检法确认。用有色透明容器包装或液体色泽较深等灯检法检查困难的品种不用灯检法确认。
一般情况下,取样视窗的左右边线和底线应与瓶体重合,上边线与液面的弯月面成切线;旋转时间的设置应能使液面漩涡到底,以能带动固体物质悬浮并消除气泡;静默时间的设置应可能短,但不能短于液面漩涡平复的时间,
以避免气泡干扰,同时也保证摄像启动时固体物质仍在转动;嵌瓶松紧度参数与瓶底直径(mm)基本相同,可根据安瓿质量调整,如瓶体不平正,转动时瓶体摇匀幅度较大,气泡易产生,则应将嵌瓶松紧度调大以减少摇动,但同时应延长旋转时间,使漩涡仍能到底。
注射液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支(瓶),除去不透明标签,擦净污渍,置仪器上瓶装置上,启动仪器并记录检测结果,应不得检出可见异物。
如经确认检出可见异物的不超过1支(瓶),另取20支(瓶)同法复试,均不得检出。
滴眼剂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支(瓶),将药液转移至洁净透明的专用玻璃容器内,置仪器的上瓶装置上,启动仪器并记录检测结果,应不得检出可见异物。如经确认检出可见异物的不超过1支(瓶),另取20支(瓶)
同法复试,均不得检出。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O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
口服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适宜溶剂中制成澄清溶液供口服的液体制剂。
口服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制成混悬液供口服的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旋液。
口服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制成供口服的稳定的水包油型乳液制剂。
用适宜的量具以小体积或以滴计量的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的液体制剂称为滴剂。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口服溶液剂的溶剂、口服混悬剂的分散介质常用纯化水。
二、根据需要可加入适宜的附加剂,如防腐剂、分散剂、助悬剂、增稠剂、助溶剂、润湿剂、缓冲剂、乳化剂、稳定剂、矫味剂以及 色素等,其品种与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不影响产品的 稳定性,并避免对检验产生干扰。
 三、不得有发霉、酸败、变色、异臭、异物、产生气体或其他变质现象。
四、口服乳剂应呈均匀的乳白色,以半径为10cm的离心剂每分钟4000转的转速(约1800×g)离心15分钟,不应有分层现象。
五、口服混悬剂的混悬物应分散均匀,放置后有沉降物经振摇应易再分散
,并应检查沉降体积比。
  六、口服滴剂包装内一般应附有滴管和吸球或其他量具。
七、单剂量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的含量均匀度等应符合规定。
八、除另有规定外,应密封,遮光贮存。
九、口服混悬剂在标签上应 注明“用前摇匀,;以滴剂量的滴剂在标签上要标明每豪升或每克液体制剂相当的滴数。
除另有规定外,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重量差异】 除另有规定,单剂量包装的干混悬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20个(袋),分别称量内容物,计算平均重量,超过平均重量±10%者不得过2个,并不得有超过平均重量±20%者。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者,一般不再进行重量差异检查。
【装量】 除另有规定外,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取供试品10个(袋、支),分别将内容物倾尽,测定其装量,每个(袋、
支)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
多剂量包装的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口服滴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X F)检查,应符合规定。
【干燥失重】 除另有规定外,干混悬剂照干燥失重测定 法(附录Ⅷ L)
检查,减失重量不得过2.0%。
【沉降体积比】 口服混悬剂照下述方法检查,沉降体积比应不低于0.90。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用具塞量筒量盛供试品50ml,密塞,用力振摇1
分钟,记下混悬物的开始高度H0,静置3小时,记下混悬物的最终高度H,
按下式计算:
沉降体积比=H/H0
干混悬剂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比例加水振摇,应均匀分散,并照上法检查沉降体积比,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 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Ⅸ E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本法用于测定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分布。其中第一法、
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限度,第三法用于测定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粒度分布。
第一法(显微镜法)
本法中的粒度,系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长度表示。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用以确定使用同一显微镜及特定倍数的物镜、目镜和镜筒长度时,目镜测微尺上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将镜台测微尺置于显微镜台上,对光调焦,并移动测微尺于视野中央;
取下目镜,旋下接目镜的目镜盖,将目镜测微尺放入目镜筒中部的光栏上
(正面向上),旋上目镜盖后返置镜筒上。此时在视野中可同时观察到镜台测微尺的像及目镜测微尺的分度小格,移动镜台测微尺和旋转目镜,使两种量尺的刻度平行。并令左边的“0”刻度重合,寻找第二条重合刻度,记录两条刻度的读数,并根据比值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小格在该物镜条件下所相当的长度(μm),由于镜台测微尺每格相当于10μm,故目镜测微尺每1小格的长度为:
10×相重区间镜台测微尺的格数÷相重区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
当测定时要用不同的放大倍数时,应分别标定。
测定法 取供试品,用力摇匀,黏度较大者可按该药品项下的规定加适量甘油溶液(1→2)稀释,取1~2滴,照该剂型或该药品项下的规定,量取供试品,置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轻压使颗粒分布均匀,注意防止气泡混入,
半固体可直接涂在载玻片上,立即在50~100倍显微镜下检视盖玻片全部视野,应无凝聚现象,并不得检出该品种项下规定的50μm及以上的粒子。再在200~500倍的显微镜下检视该剂型或品种项下规定的视野内的总粒数及规定大小的粒数,并计算其所占比例(%)。
第二法(筛分法)
1.单筛分法 称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供试品,置规定号的药筛内,筛上加盖并在筛下配有密合的接收容器。按水平方向旋转振摇至少3分钟,并不时在垂直方向轻叩筛。取筛下的颗粒及粉末,称定重量,计算其所占比例(%)。
2.双筛分法 取单剂量包装的5包(瓶)或多剂量包装的1包(瓶),称定重量,置该剂型或该药品规定的药筛中,保持水平状态过筛,左右往返,边筛动边拍打3分钟。取不能通过小号筛和能通过大号筛的颗粒及粉末,称定重量,计算其所占比例(%)。
第三法(光散射法)
单色光束照射到颗粒供试品后即发生散射现象。由于散射光的能量分布与颗粒的大小有关,通过测量散射光的能量分布(散射角),依据米氏散射理论和弗朗霍夫近似理论,即可计算出颗粒的粒度分布。本法的测量范围可达0.02~3500μm。所用仪器为激光散射粒度分布仪。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散射仪 光源发出的激光强度应稳定,并且能够自动扣除电子背景和光学背景等的干扰。
采用粒径分布特征值[d(0.1)、d(0.5)、d(0.9)]已知的“标准粒子” 对仪器进行评价。通常用相对标准偏差(RSD)表征“标准粒子”的粒径分布范围,当RSD
小于50%(最大粒径与最小粒径批率约为10:1)时,平行测定5次,“标准粒子”的d(0.5)均值与其特征值的偏差应小于3%,平行测定的RSD不得过3%;“标准粒子”的d(0.1)和d(0.9)均值与其特征值的偏差均应小于5%,平行测定 的RSD均不过5%;对粒径小于10um的“标准粒子”,测定d(0.5)均值与其特征值的偏差应小于
6%,平行测定的RSD不得过6%,d(0.1) 和d(0.9) 的均值与其特征值的偏差应小于
10%,平行测定的RSD均不得过10%。
2、测定法
根据供试品的性状和溶解性能,选择湿法测定或干法测定;湿法测定用于测定混悬供试品或不溶于分散介质的供试品,干法测定用于测定水溶液性或无合适分散介质的固志供试品。
湿法测定 湿法测定的检测下限通常为20nm。
根据供试品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分散方法使供试品分散成稳定的混悬液,
通常可采用物理分散的方法如超声、搅拌等,通过调节超声功率和搅拌速度,
必要时可加适量的化学分散剂或表面活性剂,使分散体系成稳定状态,以保证供试品能够均匀稳定地通过检测窗口,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只有当分散体系的双电层电位(Zeta电位)处于一定范围内,体系才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在制备供试品的分散体系时,应注意测量体系Zeta电位,
以保证分散体系的重现性。
湿性测量所需要的供试品量通常应达到检测器遮光度范围的8%~20%;最先进的激光粒度仪对遮光度的下限要求可低于0.2%。
干法测定 干法测定的检测下限通常为200nm。
通常采用密闭测量法,以减少供试品吸潮。选用的干法进样器及样品池需克服偏流效应,根据供试品分散的难易,调节分散器的气流压力,使不同大小的粒子以同样的速度均匀稳定地通过检测窗口,以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对于化学原料药,应采用喷射式分散器。在样品盘中先加入适量的金属小球,再加入供试品,调节振动进样速度、分散气压(通常为0~0.4MPa)的样品出口的狭缝宽度,以控制供试品的分散程度和通过检测器的供试品量。
干法测定所需要的供试品量通常应达到检测器遮光度范围的0.5%~5%。
【附注】
(1)仪器光学参数的设置与供试品的粒度分布有关。粒度大于10um的微粒,对系统折光率和吸光度的影响较小;粒径小于10um的微粒,对系统折光率和吸光度的影响较大。在对不同原料和制剂的粒度进行分析时,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理论用于指导对仪器光学参数的设置,应由实验比较决定,并采用标准粒子对仪器进行校准。
(2)对有色物质、乳化液和粒径小于10um的物质进行粒度分布测量时,为了测量误差,应使用米氏理论计算结果,避免使用以弗郎霍夫近似理论为基础的计算公式。
(3)对粒径分布范围较宽的供试品进行测定时,不宜采用分段测 量的方法,而应使用涵盖整个测量范围的单一量程检测器,以减少测量误差。
硫化物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C 硫化物检查法
仪器装置 照砷盐检查法项下(附录Ⅷ J)下第一法的仪器装置;但在测试时,导气管C中不装入醋酸铅棉花,并将旋塞D的顶端平面上的溴化汞试纸改用醋酸铅试纸。
标准硫化钠溶液的制备 取硫化钠约1.0g,加水溶解成200ml,摇匀。精密量取50ml,置碘瓶中,精密加碘滴定液(0.05mol/L)25ml与盐酸2ml,摇匀,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
相当于1.603mg的S。根据上述测定结果,量取剩余的原溶液适量,用水精密稀释成每1ml中含5μg的S,即得。
本液需新鲜配制。
标准硫斑的制备 精密量取标准硫化钠溶液1ml,置A瓶中,加水10ml与稀盐酸10ml,迅即将照上法装妥的导气管C密塞于A瓶上,摇匀,并将A瓶置
80~90℃水浴中加热10分钟,取出醋酸铅试纸,即得。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置A瓶中,加水(如供试品为油状液,改用乙醇)10ml与稀盐酸10ml,迅即将照上法装妥的导气管C密塞于A瓶上,摇匀,并将A瓶置80~90℃水浴中加热10分钟,取出醋酸铅试纸,将生成的硫斑与上述标准硫斑比较,即得。
硫酸盐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B 硫酸盐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约40ml(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盐酸使成中性);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另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标准硫酸钾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25%氯化钡溶液5ml,用水稀释至50ml,充分摇匀,放置10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即得。
供试溶液如带颜色,除另有规定外,可取供试溶液两份,分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一份中加25%氯化钡溶液5ml,摇匀,放置10分钟,如显浑浊,可反复滤过,至滤液完全澄清,再加规定量的标准硫酸钾溶液与水适量使成50ml,
摇匀,放置10分钟,作为对照溶液;另一份中加25%氯化钡溶液5ml与水适量使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按上述方法与对照溶液比较,即得。
标准硫酸钾溶液的制备 称取硫酸钾0.181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0μg的SO4)。
硫酸鱼精蛋白生物检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J 硫酸鱼精蛋白生物检定法
本法系测定硫酸鱼精蛋白供试品(T)中和肝素标准品(S)所致延长新鲜兔血或猪、兔血浆凝结时间的程度,以测定供试品效价的方法。
肝素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肝素标准品适量,按标示效价加0.9%
氯化钠溶液溶解使成几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相邻两种浓度每1ml中所含肝素效价(单位)相差应相等,且不超过5个单位,一般可配成每1ml中含85单位、
90单位、95单位、100单位、105单位、110单位、115单位、120单位、125单位等的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供试品如为粉末,精密称取适量,按干燥品计算,加
0.9%氯化钠溶液溶解使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供试品如为注射液,则按标示量加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同样浓度。
血浆的制备 按肝素生物检定法中血浆制备法制备(附录Ⅻ D)。
检定法 取管径均匀(0.8cm×3.8cm)清洁干燥的小试管8支,第1管和第8管为空白对照管,加入0.9%氯化钠溶液0.2ml,第2~7管为供试品管,每管均加入供试品溶液0.1ml,再每管分别加入上述一种浓度的肝素标准品稀释液0.1ml,立即混匀。取刚抽出的兔血适量,分别加入上述8支试管内,每管0.8ml,立即混匀,避免产生气泡,并开始计算时间,将小试管置37℃±0.5℃恒温水浴中,从采动物血时起至小试管放入恒温水浴的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如用血浆,则分别于上述各管中加入0.7ml的血浆,置37℃±0.5℃恒温水浴中预热5~10分钟,每管分别加入1%氯化钙溶液0.1ml,立即混匀,避免产生气泡,并开始计算时间。观察并记录各管凝结时间。
结果判断 两支对照管的凝结时间相差不得超过1.35倍。在供试品管的凝结时间不超过两支对照管平均凝结时间150%的各管中,以肝素浓度最高的一管作为终点管。
同样重复5次,5次试验测得终点管的肝素浓度,相差不得大于10个单位。5次结果的平均值,即为硫酸鱼精蛋白供试品(干燥品)1mg中和肝素的效价(单位)。
馏程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Ⅵ B 馏程测定法
馏程系指一种液体照下述方法蒸馏,校正到标准压力[101.3kPa(760mmHg)]
下,自开始馏出第5滴算起,至供试品仅剩3~4ml或一定比例的容积馏出时的温度范围。
某些液体药品具有一定的馏程,测定馏程可以区别或检查药品的纯杂程度。
仪器装置 如图。用国产19标准磨口蒸馏装置一套。A为蒸馏瓶;B为冷凝管,馏程在130℃以下用水冷却,馏程在130℃以上用空气冷凝管;C为具有
0.5ml刻度的25ml量筒;D为分浸型具有0.5℃刻度的温度计,预先经过校正,温度计汞球的上端与蒸馏瓶出口支管的下壁相齐;根据供试品馏程的不同,
可选用不同的加热器,通常馏程在80℃以下时用水浴(其液面始终不得超过供试品液面),80℃以上时用直接火焰或其他电热器加热。
测定法 取供试品25ml,经长颈的干燥小漏斗,转移至干燥蒸馏瓶中,
加入洁净的无釉小瓷片数片,插上带有磨口的温度计,冷凝管的下端通过接流管接以25ml量筒为接收器。如用直接火焰加热,则将蒸馏瓶置石棉板中心的小圆孔上(石棉板宽12~15cm,厚0.3~0.5cm,孔径2.5~3.0cm),并使蒸馏瓶壁与小圆孔边缘紧密贴合,以免汽化后的蒸气继续受热,然后用直接火焰加热使供试品受热沸腾,调节温度,使每分钟馏出2~3ml,注意检读自冷凝管开始馏出第5滴时与供试品仅剩3~4ml或一定比例的容积馏出时,温度计上所显示的温度范围,即为供试品的馏程。
测定时,如要求供试品在馏程范围内馏出不少于90%以上时,应使用
100ml蒸馏瓶,并量取供试品50ml,接收器用50ml量筒。
测定时,气压如在101.3kPa(760mmHg)以上,每高0.36kPa(2.7mmHg),应将测得的温度减去0.1℃;如在101.3kPa(760mmHg)以下,每低0.36kPa(2.7mmHg),应增加
0.1℃。
氯化物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A 氯化物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品种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25ml(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硝酸使成中性),再加稀硝酸10ml;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另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l,
加水使成40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使成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即得。
供试溶液如带颜色,除另有规定外,可取供试溶液两份,分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一份中加硝酸银试液1.0ml,摇匀,放置10分钟,如显浑浊,
可反复滤过,至滤液完全澄清,再加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与水适量使成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作为对照溶液;另一份中加硝酸银试液
1.0ml与水适量使成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按上述方法与对照溶液比较,即得。
标准氯化钠溶液的制备 称取氯化钠0.165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Cl)。
【附注】 用滤纸过滤时,滤纸中如含有氯化物,可预先用含有硝酸的水溶液洗净后使用。
卵泡刺激素生物检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M 卵泡刺激素生物检定法
本法系比较尿促性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对幼大鼠卵巢增重的作用,
以测定供试品中卵泡刺激素的效价。
溶媒的配制 实验当日,称取牛血清白蛋白适量,加0.9%氯化钠溶液溶解,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充分溶解后,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
值至7.2±0.2。
精密取已知效价的绒促性素(原料或粉针剂均可),加入上述溶液中溶解,制成每1ml中含20单位的溶液,混匀备用。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按尿促性素标准品中卵泡刺激素的标示效价,用上述溶媒,按高、中、低剂量组(ds<[3]>,ds<[2]>、ds<[1]>)配成3
种浓度的稀释液,相邻两浓度之比值(r)应相等,且不得大于1:0.5。一般高浓度稀释液可配成每1ml中含2~5单位。调节剂量使低剂量组卵巢明显增重,高剂量组卵巢增重不致达到极限。稀释液置4~8℃贮存,可供3日使用。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按供试品中卵泡刺激素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
(A<[T]>),照标准品溶液的配制法配成高、中、低(dT<[3]>、dT<[2]>、dT<[1]>)
3种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相邻两浓度之比值(r)应与标准品相等,供试品与标准品各剂量组所致反应平均值应相近 。
测定法 取健康合格,出生19~23日、体重36~50g、同一来源的雌性幼大鼠,一次实验所用幼大鼠的出生日期相差不得超过3日,体重相差不得超过10g;按体重随机分成6组,每组不少于8只,每日于大致相同的时间分别给每鼠皮下注入一种浓度的标准品或供试品稀释液0.5ml,每日一次,连续注入3次,于最后一次注入24小时后,将动物处死,解剖,摘出卵巢,
剥离附着的组织,去除输卵管,用滤纸吸去周围的液体,直接称重(精密至0.2mg),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ⅪⅤ)中的量反应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45%。
毛细管电泳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Ⅴ G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单位电场强度下的迁移速度)和(或)
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各组分分离的一种分析方法。
当熔融石英毛细管内充满操作缓冲液时,管内壁上硅羟基解离释放氢离子至溶液中使管壁带负电荷并与溶液形成双电层(ζ电位),即使在较低PH值的缓冲液中情况也如此。当毛细管两端加上直流电压时将使带正电的溶液整体地移向负极端。此种在电场作用下溶液的整体移动称为电渗流(EOF)。内壁硅羟基的解离度与操作缓冲液PH值和添加的改性剂有关。降低溶液PH值会降低解离度,减小电渗流;增高溶液PH值提高解离度,增加电渗流。有机添加剂的加入有时会抑制内壁硅羟基的解离,减小电渗流。在操作缓冲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速度向极性相反的方向移动,形成电泳。在操作缓冲液中带电粒子运动速度等于其电泳速度和电渗速度的矢量和。电渗速度通常大于电泳速度,因此电泳时各组分即使是阴离子也会从毛细管阳极端流向阴极端。为了减小或消除电渗流,除了降低操作缓冲液PH值之外,还可以采用内壁聚合物涂层的毛细管。这种涂层毛细管可减少大分子在管壁上的吸附。
1.分离模式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有以下几种。
(1)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将待分析溶液引入毛细管进样一端,施加直接电压后,各组分按各自的电脉流和电渗流的矢量和流向毛细管出口端,
按阳离子、中性粒子和阴离子及其电荷大小的顺序通过检测器。中性组分彼此不能分离。出峰时间为迁移时间(tm),相当于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中的保留时间。
(2)毛细管凝胶电泳(CGE),在毛细管中装入单体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生成凝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DNA等大分子化合物 。另外还可以利用聚合物溶液,如葡聚糖等的筛分作用进行分析,称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有时将它们统称为毛细管筛分电泳,下分为凝胶和无胶筛分两类。
(3)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采用前导电解质和尾随电解质,在毛细管中充入前导电解质后,进样,电极槽中换用尾随电解质进行电泳分析,带不同电荷的组分迁移至各个狭窄的区带,然后依次通过检测器。
(4)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 将毛细管 内壁涂覆聚合物减小电渗流,再将供试品和两性电解质混合进样,两个电极槽中分别加入酸液和碱液,施加电压后毛细管中的操作电解质溶液逐渐形成PH梯度,各溶质在毛细管中迁移至各自的等电点(PI)时变为中性形成聚焦的区带,而后用压力或改变检测器末端电极槽储液的PH值的方法使溶质通过检测器。
(5)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或MECC) 当操作缓冲液中加入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表面活性剂就聚集形成胶束,其亲水端朝外、
疏水非极性核朝内,溶质则在水和胶束两相间分配,各溶质因分配系数存在差别而被分离。对于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进样后极强亲水性组分不能进入胶束,随操作缓冲液流过检测器(容量因子k *=0);极强梳水性组分则进入胶束的核中不再回到水相,最后达到检测器(k*=∞)。常用的其他胶束试剂还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胆酸等。
(6)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EC) 将细粒径固定相填充到毛细管中或在毛细管内壁涂覆固定相以电渗流驱动操作缓冲液(有时再加辅助压力)进行分离。
以上分离模式(1)和(5)使用较多。(5)和(6)两种模式的分离机理以色谱为主,但对荷电溶质则兼有电泳作用。
操作缓冲液中加入各种添加剂可获得多种分离效果。如加入环糊精、衍生化环糊精、冠醚、血清蛋白、多糖、胆酸盐或某些抗生素等,可拆分手性化合物;加入有机溶剂可改善某些组分的分离效果,以至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分析。
2、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毛细管电泳仪的主要部件及其性能要求如下。
(1)毛细管 用弹性石英毛细管,内径50um和75um两种使用较多(毛细管电色谱有时用内径更大些的毛细管)。细内径分离效果好,且焦耳热下,允许施加较高电压;但若采用柱上检测,则因光程较短,其检测限比较粗内径管要差。毛细管长度称为总长度,根据分离度的要求,可选用20~100cm长度;进样端至检测器间的长度称为有效长度。毛细管常盘放在管架上控制在一定温度下操作,以控制焦耳热,操作缓冲液的黏度和电导度,对测定的重复性很重要。
(2)直流高压电源 采用0~30kv(或相近)可调节直流电源,可供应约300uA
电流,具有稳压和温流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3)电极和电极槽 两个电极槽里放入操作缓冲液,分别插入毛细管的进口端与出口端以及铂电极;铂电极连接至直流高压电源,正负极可切换。多种型号的仪器将试样瓶同时用做电极槽。
(4)冲洗进样系统 每次进样之前毛细管要用不同溶液冲洗,选用自动冲洗进样仪器较为方便。进样方法有压力(加压)进样、负压(减压)进样、
虹吸进样和电动(电迁移)进样等。进样时通过控制压力或电压及时间来控制进样量。
(5)检测系统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激发诱导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均可用作毛细管电泳的检测器。其中以紫外-可见光光度检测器应用最广,包括单波长、程序波长和二极管阵列 检测器。将毛细管接近出口端的外层聚合物剥去约2mm一段,使石英管壁裸露,毛细管量侧各放置一个石英聚光球,使光源聚焦在毛细管上,透过毛细管到达光电池。对无光吸收(或荧光)的溶质的检测,还可采用间接测定法,即在操作缓冲液中加入对光有吸收
(或荧光)的添加剂,在溶质到达检测窗口时出现反方向的峰。
( 6)数据处理系统 与一般色谱数据处理系统基本相同。
3.系统适用性试验
为考察所配置的毛细管分析系统和设定的参数是否适用,系统适用性的测试项目和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 相同,相关 的计算式 和要求也相同;如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容量因子、毛细管理论板数、分离度
,拖尾因子、线性范围、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等,可参照 测定。具体 指标
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特别是进样精度和不同荷电溶质迁移速度的差异对分析精密度的影响。
4.基本操作
(1)按照仪器操作手册开机,预热、输入各项参数,如毛细管温度、操作
缓冲液需过滤和脱气。冲洗液、缓冲液等放置于样品瓶中,依次放入进样器。
(2)毛细管处理的好坏,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未涂层新毛细管要用较浓碱液在较高温度(例如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60℃)冲洗,使毛细管内壁生成硅羟基,再依次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水和操作缓冲液各冲洗数分钟。两次进样中间可仅用缓冲液冲洗,但若发现分离性能改变,则开始须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冲洗,甚至要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升温冲洗。凝胶毛细管、涂层毛细管、
填充毛细管的冲洗则应按照所附说明书操作。冲洗时将盛溶液的试样瓶依次置于进样器,设定顺序和时间进行。
(3)操作缓冲液的种类、PH值和浓度,以及添加剂(用以增加溶质的溶解度和(或)控制溶质的解离度,手性拆分等)的选定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也很大,应照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配制,根据初试 的结果调整、优化。
(4)将待测供试品溶液瓶置于进样器中,设定操作参数,如进样压力(
电动进样电压)、进样时间、正极端或负极端进样、操作电压或电流、检测器参数等,开始测试。根据初试的电泳谱图调整仪器参数和操作缓冲液以获得优化结果。而后用优化条件正式测试。
(5)测试完毕后用水冲洗细管,注意将毛细管两端浸入水中保存,如果长久不用应将毛细管用氮吹干,最后关机。
(6)由于进样方法的限制,目前毛细管电泳的精密度比用定量阀进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要差,故定量测定以采用内标 法为宜。用加压或减压法进样时,供试品溶液黏度会影响进样体积,应注意 保持试样 溶液和对照溶液黏度一致;用电动法进样时,被测组分因电歧视现象和溶液离子强度会影响待测组分的迁移量,也要注意其影响。
灭菌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Ⅶ 灭菌法
灭菌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的方法。 本法适用于制剂、原料、辅料及医疗器械等物品的灭菌。
无菌物品是指品中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对于任何一批灭菌产品来说,
绝对无菌既无法保证,也无法用试验来证实。实际生产过程中,灭菌是指将物品中污染的微生物残存概率下降至一定水平,以无菌保证水平SAL(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表示。最终灭菌的产品微生物存活概率不得高10{-6}。已灭菌产品达到的无菌保证水平可通过验证确定。
灭菌产品达到的无菌保证不能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无菌检验,而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采用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管理和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灭菌工艺的确定应综合考虑被灭菌物品的性质、灭菌方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灭菌后物品的完整性等因素。
灭菌程序的验证是无菌保证的必要条件。灭菌程序经验证后,方可交付正式使用。验证内容包括:
(1)撰写验证方案及制定评估标准。
(2) 确认灭菌设备技术资料齐全、安装正确,并能处于正常运行(安装确认)。
(3)确认关键控制设备和仪表能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正常运行(运行确认)。
(4)采用被灭菌物品或模拟物品进行重复试验,确认灭菌效果符合规定
(性能确认)。
(5)汇总并完善各种文件和记录,撰写验证报告。
日常生产中,应对灭菌程序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确认关键参数(如温度、
压力、时间、湿度、灭菌气体浓度及吸收的辐照剂量等)均在验证确定的范围内。灭菌程序应定期进行再验证。当灭菌设备或程序发生变更(包括灭菌物品装载方式和数量的改变)时,应进行再验证。
产品的无菌保证与灭菌前产品被污染的程度及污染的特性相关。因此,应严格监控被灭菌品灭菌前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及污染菌的耐受性,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污染,确保微生物污染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
灭菌冷却阶段,应采取措施防止已灭菌物品被再次污染。任何情况下,都应要求容器及其密封系统确保产品的有效期内符合无菌要求。
灭菌方法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辐射灭菌法、气体灭菌法和过滤除菌法。可根据被灭菌物品的特性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组合灭菌。只要产品允许,应尽可能选用最终灭菌法灭菌。若产品不适合采用最终灭菌法,可选用过滤除菌法或无菌生产工艺达到无菌保证要求,只要可能,应对非最终灭菌的产品作补充性灭菌处理(如流通蒸汽灭菌)。
一、湿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灭菌柜内利用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该法灭菌能力强,
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菌。流通蒸汽不能完全杀灭细菌孢子,一般可作为不耐热无菌产品的辅助灭菌手段。
湿热灭菌条件通常采用121℃*15min、121℃*30min、或116℃*40min的程序,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但必须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对热稳定的物品,可采用过度杀灭法,其SAL应《10-12。热稳定性较差产品的标准灭菌时间
F0[指灭菌温度为121℃,生物指示菌的耐热参数D值为1分,灭菌温度系数Z值为10.0℃时的标准灭菌时间(121℃下计算的微生物等效灭活率)]一般不低于
8min。如产品的热稳定性很差时,可允许湿热灭菌的F0低于8,此情况下,应在生产全过程中,对产品中污染的微生物严加监控,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微生物污染水平,确保被灭菌产品达到无菌保证要求。
采用湿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湿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在不同装载时可能存在的冷点。当用生物指示剂进一步确认灭菌效果时,应将其置于冷点处。本法生物指示剂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二、干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材质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石蜡等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或250℃*45min
以上,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应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干热过度杀灭后物品的SAL应《10-12,此时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前污染微生物的测定。250℃*45min的干热灭菌也可除去无菌产品包装容器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中的热原物质。
采用干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干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中的温度分布符合设定的标准及确定最冷点位置等。
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是证明除热原过程有效性的试验。一般将小于1000单位的细菌内毒素加入待去热原的物品中,证明该去热原工艺能使内毒素至少下降3个对数单位。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所用的细菌内毒素一般为大肠埃希菌内毒素
(Escherichia coli endoxin )。
三、辐射灭菌法
本法系指灭菌物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最常用的60Co-γ射线辐射灭菌。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采用辐射灭菌法灭菌后的产品其SAL应《10-6。γ射线辐射灭菌所控制的参数主要是辐射剂量(指灭菌物品的吸收剂量)。该剂量的制定应考虑灭菌物品的适应性及可能污染的微生物最大数量及最强抗辐射力,事先应验证所使用的剂量不影响被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
25KGy。对最终产品、原料药、某些医疗器材应尽可能采用低辐射 剂量灭菌。灭菌前,应对被灭菌物品微生物污染的数量和抗辐射强度进行测定,以评价灭菌过程赋予该灭菌物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灭菌时,应采用适当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对灭菌物品吸收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控,
以充分证实灭菌物品吸收的剂量是在规定的限度内。如采用 与灭菌物品一起被辐射的放射性剂量计,剂量计要置于规定的部位。在初安装时剂量计应用标准源进行校正,并定期进行再校正。
60Co-γ射线辐射灭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短小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pumilus)。
四、气体灭菌法
本法系指用化学消毒剂形成的气体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O3)等,本法适用 于在气体中稳定的物品灭菌。采用气体灭菌法时,应注意灭菌气体的可燃可爆性、致畸性和残留毒性。
本法中最常用的气体是环氧乙烷,一般与80%~90%的惰性气体混合使用,在充有灭菌气体的高压腔室内进行。该法可用于医疗器械,塑料制品等不能采用高温灭菌的物品灭菌。含氯的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则不宜使用本法灭菌。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灭菌柜内的温度、湿度、灭菌气体浓度、灭菌时间是影响灭菌效果的重要因数。可采用下列灭菌条件:
温度 (54±10)℃
相对湿度(60±10)%
灭菌压力 8*10〈5〉Pa
灭菌时间 90min
灭菌条件应予验证 灭菌时,将灭菌腔室先抽成真空,然后通入蒸汽使腔室内达到设定的温湿度平衡的额定值,再通入经过滤和预热的环氧乙烷气体。灭菌过程中,应严密监控腔室的温度、湿度、压力、环氧乙烷浓度及灭菌时间。
必要时使用生物指示剂监控灭菌效果。本法灭菌程序的控制具有一定难度,整个灭菌过程应在技术熟练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灭菌后,应采取新鲜空气置换,
使残留环氧乙烷和其他易挥发性残留物消散。并对灭菌物品中的环氧乙烷残留物和反应产物进行监控,以证明其不超过规定的限度,避免产生毒性。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应进行泄露试验,以确认灭菌腔室的密闭性。灭菌程序确认时,还应考虑物品包装材料和灭菌腔室中物品的排列方式对灭菌气体的扩散和渗透的影响。生物指示剂一般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五、过滤除菌法
本法系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具空滤材的原理以除去气体或液体中微生物的方法。常用于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原料的除菌。
除菌过滤器采用孔径分布均匀的微孔滤膜作过滤材料,微孔滤膜分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滤膜材质依过滤物品的性质及过滤目的而定。药品生产中采用的除菌滤膜孔径一般不超过0.22um。过滤器不得对被滤过成分有吸附作用,也不能释放物质,不得有纤维脱落,禁用含石棉的过滤器。滤器和滤膜在使用前应进行洁净处理,并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或作在线灭菌。更换品种和批次应先清洗滤器,再更换滤膜。
过滤过程中无菌保证与过滤液体的初始生物负荷及过滤器的对数下降值LRV(
log reduction value )有关。LRV系指规定条件下,被过滤液体过滤前的微生物数量与过滤后的微生物数量比的常用对数值。即:
LRV =lgN0-lgN
式中 N0为产品除菌前的微生物数量;
N为产品除菌后的微生物数量。
LRV用于表示过滤器的过滤除菌效率,对孔径为0.22um的过滤器而言,要求每
1cm2有效过滤器面积的LRV应不小于7。因此过滤除菌时,被过滤产品总的污染量应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为保证过滤除菌效果,可使用两个过滤器串连过滤,
或在灌装前用过滤器进行再次过滤。
在过滤除菌中,一般无法对全过程中过滤器的关键参数(滤膜孔径的大小及分布,滤膜的完整性及LRV)进行监控。因此,在每一次过滤除菌前后均应作滤器的完整性试验,即气泡点试验或压力维持试验或气体扩散流量试验,确认滤膜在除菌过滤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除菌过滤器的使用时间应进行验证,
一般不应超过一个工作日,否则应进行验证。
过滤除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
通过过滤除菌法达到无菌产品应严密监控其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建议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过滤操作。相关的设备、包装容器、塞子及其他物品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灭菌,并防止再污染。
六、无菌生产工艺
无菌生产工艺系指必须在无菌控制条件下生产无菌制剂的方法,无菌分装及无菌冻干是最常见的无菌生产工艺。后者在工艺过程中须采用过滤除菌法。
无菌生产工艺应严密监控其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并应在无菌控制的环境下进行过滤操作。相关的设备、包装容器、塞子及其他物品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灭菌,并防止被再次污染。
无菌生产工艺过程的无菌保证应通过培养基无菌灌装模拟试验验证。在生产过程中,应严密监控生产环境的无菌空气质量、操作人员的素质、各物品的无菌性。
无菌生产工艺应定期进行验证,包括对环境空气过滤系统有效性验证及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生物指示剂
生物指示剂系一类特殊的活微生物制品,可用于确认灭菌设备的性能、灭菌程序的验证、生产过程灭菌效果的监控等。用于灭菌验证中的生物指示剂一般是细菌的孢子。
1.制备生物指示剂用微生物的基本要求
不同的灭菌方法使用不同的生物指示剂,制备生物指示剂所选用的微生物必须具备以下特性:
(1)菌种的耐受性应大于需灭菌产品中所有可能污染菌的耐受性。
(2)菌种应无致病性。
(3)菌珠应稳定。存活期长,易于保存。
(4)易于培养。若使用休眠孢子,生物指示剂中休眠孢子含量要在90%以上。
2.生物指示剂的制备
生物指示剂的制备应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制备前,需先确定所用微生物的特性,如D值(微生物的耐热参数,系指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所需的
时间,以分表示)等。菌珠应用适宜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物应制成悬浮液,
其中孢子的数量应占优势,孢子应悬浮于无营养的液体中保存。
生物指示剂中包含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多种孢子,可制成多种形式。通常是将
一定数量的孢子附着在惰性的载体上,如滤纸条、玻片、不锈钢、塑料制品等;
孢子悬浮液也可密封于安培中;有的生物指示剂还配有培养基系统。生物指示
剂应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并设定有效期。载体和 包装材料在保护生物指示剂
不致污染的同时,还应保证灭菌剂穿透并能与生物指示剂 充分接触。载体和包装的设计原则是便于贮存、运输、取样、转移接种。
有些生物指示剂可直接将孢子接种至液体灭菌 物或具有与其相似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替代品中。使用替代品时,应用数据证明二者 的等效性。
3.生物指示剂的应用
在灭菌程序的验证中,尽管可通过灭菌过程 某些参数的监控来评估灭菌效
果,但生物指示剂的被杀灭程度,则是评价一个灭菌程序有效性最直观的指标。可使用市售的标准生物指示剂,也可使用由日常生产污染菌监控中分离的耐受性最强的微生物制备的孢子。在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中,需确定孢子在实际灭菌条件下的耐受性,并测定孢子的纯度和数量。验证时,生物指示剂的微生物用量应比日常检出的微生物污染量大,耐受性强,以保证灭菌程序有更大的安全性。在最终灭菌法中,生物指示剂应放在灭菌柜的不同部位。并避免指示剂直接接触到被灭菌物品。生物指示剂按设定的条件灭菌后取出,分别置培养基中培养,确定生物指示剂中的孢子是否被完全杀灭。
过度杀灭产品灭菌验证一般不考虑微生物污染水平,可采用市售的生物指示剂。对灭菌手段耐受性差的产品,设计灭菌程序时,根据经验预计在该生产工艺中产品微生物污染的水平,选择生物指示剂的菌种和孢子数量。这类产品的
无菌保证应通过监控每批灭菌前的微生物污染的数量、耐受性和灭菌程序验证
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评估。
4.常用生物指示剂
(1)湿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最常用的生物指示剂 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
(Spores of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如NCTC 10 007、NCIMB8157、ATCC 7953)。D值为
1.5~3.0min,每片(或每瓶)活孢子数5*10〈5〉~5*10〈6〉个,在121℃、19min下应被
完全杀灭。此外,还可使用生孢梭菌孢子(Spores of Clostridium sporogenes,如NCTC8594、
NCIMB8053、ATCC7955),D值为0.4~0.8min。
(2)干热灭菌 法 干热灭菌法最常用的生物指示剂 为枯草芽孢杆菌孢子(
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如NCIMB8058、ATCC 9372)。D值大于1.5min,每片活孢子数
5*10〈5〉~5*10〈6〉个。去热原验证时使用大肠埃希菌内毒素(Escherichia coli
endoxin),加量不小于1000细菌内毒素单位。
(3)辐射 灭菌法 辐射灭菌法最常用的生物指示 剂为短小芽孢杆菌孢子(
Spores of Bacillus pumilus,如NCTC 10327、NCIMB 10692、ATCC 27142)。每片活孢子数
10〈7〉~10〈8〉,置于放射剂量25KGy条件下,D值约3KGy。但应注意灭菌产品
中所负载的微生物可能比短下芽孢杆菌孢子显示更强的抗辐射力。因此短小
芽孢杆菌孢子可用于监控灭菌过程,但不能用于灭菌辐射剂量建立的依据。
(4)气体灭菌法 环氧乙烷灭菌最常用的生物指示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孢
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如NCTC10073、ATCC9372)。气态过氧化氢灭菌最常用
的生物指示剂 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如NCTC
10007、NCIMB8157、ATCC 7953)。每片活孢子数1*10〈5〉~5*10〈6〉个。环氧乙烷
灭菌中,枯草芽孢杆菌孢子D值大于2.5min,在环氧乙烷浓度为600mg/L,相对湿
度为60%,温度为54℃下灭菌,60min应被杀灭 。
(5)过滤除菌法 过滤除菌法最常用的生物指示 剂为缺陷假单胞菌(Pseudo
monas diminuta,如ATCC19 146),用于滤膜孔径为0.22um的滤器;黏质沙雷菌(Serratin
marcescens )(ATCC 14756)用于滤膜孔径为0.45um的滤器。
膜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M   膜剂
膜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供口服或黏膜外用。
膜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成膜材料及其辅料应无毒、无刺激性、性质稳定、与药物不起作用。常用的成膜材料有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类、纤维素类及其他天然高分子材料。
二、药物如为水溶性,应与成膜材料制成具有一定黏度的溶液;如为不溶性药物,应粉碎成极细粉,并与成膜材料等混合均匀。
三、膜剂外观应完整光洁,厚度一致,色泽均匀,无明显气泡。多剂量的膜剂,分格压痕应均匀清晰,并能按压痕撕开。
四、膜剂所用的包装材料应无毒性,易于防止污染,方便使用,并不能与药物或成膜材料发生理化作用。
五、除另有规定外,膜剂宜密封保存,防止受潮、发霉、变质,并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膜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重量差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膜片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重量,再分别精密称定各片的重量。每片重量与平均重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
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膜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的1倍。
──────────────────────────────
平 均 重 量 重量差异限度
──────────────────────────────
0.02g以下至0.02g ±15%
0.02g以上至0.20g ±10%
0.20g以上 ±7.5%
──────────────────────────────
凡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的膜剂,一般不再进行重量差异检查。
【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
应符合规定。
凝点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Ⅵ D 凝点测定法
凝点系指一种物质照下述方法测定,由液体凝结为固体时,在短时间内停留不变的最高温度。
某些药品具有一定的凝点,纯度变更,凝点亦随之改变。测定凝点可以区别或检查药品的纯杂程度。
仪器装置 如图:(图略)。内管A为内径约25mm、长约170mm的干燥试管,
用软木塞固定在内径约40mm、长约160mm的外管B中,管底间距约10mm。内管用一软木塞塞住,通过软木塞插入刻度为0.1℃的温度计C与搅拌器D,温度计汞球的末端距内管底约10mm。搅拌器D为玻璃棒,上端略弯,末端先铸一小圈,直径约为18mm,然后弯成直角。内管连同外管垂直固定于盛有水或其他适宜冷却液的1000ml烧杯中,并使冷却液的液面离烧杯口约20mm。
测定法 取供试品(如为液体,量取15ml;如为固体,称取15~20g,加微温使熔融),置内管中,使迅速冷却,并测定供试品的近似凝点。再将内管置较近似凝点约高5~10℃的水浴中,使凝结物仅剩极微量未熔融。将仪器按上述装妥,烧杯中加入较供试品近似凝点约低5℃的水或其他适宜的冷却液。
用搅拌器不断搅拌供试品,每隔30秒钟观察温度1次,至液体开始凝结,停止搅拌并每隔5~10秒钟观察温度1次,至温度计的汞柱在一点能停留约1分钟不变,或微上升至最高温度后停留约1分钟不变,即将该温度作为供试品的凝点。
【附注】 如某些药品在一般冷却条件下不易凝固,需另用少量供试品在较低温度使凝固后,取少量作为母晶加到供试品中,方能测出其凝点。
凝胶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U 凝胶剂
凝胶剂系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均一、混悬或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除另有规定外,凝胶剂限局部用于皮肤及体腔如鼻腔、阴道和直肠。乳状液型凝胶剂又称为乳胶剂。由于天然高分子基质如西黄蓍胶制成的凝胶剂也可称为胶浆剂。小分子无机药物(氢氧化铝)凝胶剂是由分散的药物胶体小粒子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中,属两相分散系统,也称混悬凝胶剂。
混悬剂凝胶剂可有触变性,静止时形成半固体而搅拌或振摇时成为液体。
凝胶剂基质属单相分散系统,有水性凝胶剂与油性凝胶剂之分。水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一般由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
西黄耆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
凝胶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混悬型凝胶剂中胶粒应分散均匀,不应下沉结块。
二、凝胶剂应均匀、细腻,在常温时保持胶状,不干涸或液化。
三、凝胶剂根据需要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乳化剂、增稠剂和透皮促进剂等。
四、凝胶剂基质不应与药物发生理化作用。
五、除另有规定外,凝胶剂应置避光密封,宜 置25℃以下贮存,并应防冻。
六、混悬型凝胶剂在标签上应注明“用前摇匀,。
除另有规定外,凝胶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粒度】除另有规定外,混悬型凝胶剂取适量的供试品,涂成薄层,薄层面积相当于盖玻片面积,共涂三片,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附录Ⅸ E第一法)检查,均不得检出大于180μm的粒子。
【装量】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Ⅹ F)检查,应符合规定。
【无菌】用于严重创伤的凝胶剂,照无菌检查法(附录Ⅺ H)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片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IA 片剂
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
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也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与肠溶片等。
含片 系指含于口腔中,药物缓慢溶解产生持久局部作用的片剂。
含片中的药物应是易溶性的,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或局部麻醉作用。
含片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X A)检查,除另有规定外,30分钟内应全部崩解。
舌下片 系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化,药物经舌下黏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舌下片中的药物与辅料应是易溶性的,舌下片主要适用于急症的治疗。
舌下片按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X A)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应在5分钟内全部溶化。
口腔贴片 系指粘贴于口腔,经黏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口腔贴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
咀嚼片 系指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剂溶化后吞服,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或经胃肠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咀嚼片一般应选择甘露醇、山梨醇、蔗糖等水溶性辅料作填充剂和黏合剂。咀嚼片的硬度应适宜。
分散片 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
分散片中的药物应是难溶性的。分散片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
分散片 应进行溶出度和分散均匀性检查。
可溶片 系指临用前能溶解于水的非包衣片和薄膜包衣片剂。
可溶片应溶解于水中,溶液可呈轻微乳光。可供口服、外用、含濑等用。
泡腾片 系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产生气体而呈泡腾状的片剂。
泡腾片中的药物应是易溶性的。加水产生气泡后应能溶解。有机酸一般用枸橼酸、酒石酸、富马酸等。
阴道片与阴道泡腾片 系指置于阴道内应用的片剂。阴道片和阴道泡腾片的形状应易置于阴道内。可借助器具将阴道片送入阴道。阴道片可以是普通片,
阴道片在阴道内应易溶化、溶散或融化、崩解并释放药物,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作用,也可给予性激素类药物。具有局部刺激性的药物,不得制成阴道片。
阴道片照融变时限检查法(附录X B)检查,应符合规定。
阴道泡腾片照发泡量检查,应符合规定。
缓释片 系指在水中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片剂。
缓释片应符合缓释制剂的有关要求(附录XⅨ D )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控释片 系指在水中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恒速成接近恒速释放药物的片剂。控释片应符合控释制剂的有关要求(附录XⅨ D)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肠溶片 系指用肠溶性包衣材料进行包衣的片剂。
为防止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对胃的刺激或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可对片剂包肠溶衣;为治疗结肠部位疾病等,可对片剂包结肠定位肠溶衣。
肠溶片除另有规定外,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片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原料药与辅料混合均匀。含药量小或含毒、剧药物的片剂,应采用适宜方法使药物分散均匀。
二、凡属挥发性或对光、热不稳定的药物,在制片过程中应避光、避热,以避免成分损失或失效。
三、压片前的物料或颗粒应适当地控制水分,以适应制片工艺的需要,
防止片剂在贮藏期间发霉、变质。
四、含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等根据需要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等附加剂。
五、为增加稳定性、掩盖药物不良臭味、改善片剂外观等,可对片剂进行包衣。
六、片剂的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有适宜的硬度和耐磨性,除另有规定外,对于非包衣片,应符合片剂脆碎度检查法的要求,防止包装、运输过程 中发生磨损或破碎。
七、片剂的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微生物限度等应符合要求。必要时,薄膜包衣片剂应检查残留溶剂。
八、除另有规定外,片剂应密封贮存。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重量差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片的重量,每片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凡无含量测定的片剂,每片重量应与标示片重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
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
────────────────────────────────────
平 均 片重或标示片重 重量差异限度
────────────────────────────────────
0.30g以下 ±7.5%
0.30g或0.30g以上 ±5%
────────────────────────────────────
糖衣片的片芯应检查重量差异并符合规定,包糖衣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薄膜衣片应在薄膜衣后检查重量差异并符合规定。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可不进行重量差异的检查。
【崩解时限】 按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X A)检查,应符合规定。
阴道片照融变时检查法(附录X B)检查,应符合规定。
咀嚼片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释放度的片剂,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发泡量】阴道泡腾片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25ml具塞刻度试管(内径1.5cm)10支,各精密加水2ml,置37℃±1℃
水浴中5分钟后,各管中分别投入供试品1片,密塞,20分钟内观察最大发泡量的体积,平均发泡体积应不少于6ml,且少于3ml的不得超过2片。
  【分散均匀性】分散片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2片,置20℃±1℃的100ml水中,振摇3分钟,应全部崩解并通过二号筛。
【微生物限度】口腔贴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和外用可溶片等局部用片剂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片剂脆碎度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 G 片剂脆碎度检查法
本法用于检查非包衣片的脆碎情况及其他物理强度,如压碎强度等。
仪器 装置 内径约为286mm,深度为39mm,内壁抛光,一边可打开的透明耐磨塑料圆筒,筒内有一自中心向外壁延伸的弧形隔片(内径为80mm±1mm,内弧表面与轴套向外壁相切),使圆筒转动时,片剂产生滚动(见图)。(图略)圆筒固定于同轴水平转轴上,转轴与电动机相连,转速为每分钟25转±1转。每转动一圈,片剂滚动或滑动至筒壁或其他片剂上。
检查法 片重为0.65g或以下者取若干片,使其总重约为6.5g;片重大于
0.65g者取10片。用吹风机吹去脱落的粉末,精密称重,置圆筒中,转动100
次。取出,同法除去粉末,精密称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且不得检出断裂、龟裂及粉碎的片。本试验一般仅作1次。如减失重量超过1%时,可复检2次,3次的平均减失重量不得过1%,并不得检出断裂、龟裂及粉碎的片。
如供试品的形状或大小使片剂在圆筒中形成不规则滚动时,可调节圆筒的底座,使与桌面成约10°的角,试验时片剂不再聚集,能顺利下落。
对于形状或大小在圆筒中形成不规则滚动或特殊工艺生产的片剂,不适于本法检查,可不进行脆碎度检查。
对易吸水的制剂,操作时应注意防止吸湿(通常控制相对湿度小于40%)。
葡萄糖酸锑钠毒力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L 葡萄糖酸锑钠毒力检查法
本法系比较葡萄糖酸锑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引致小鼠死亡的鼠数,以判定供试品毒力是否符合规定。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葡萄糖酸锑钠标准品适量,按含锑量计算,加适量温水,搅拌使溶解,加热(约70℃,15分钟),补足水至一定量,于50℃恒温条件下加温30分钟(避免水分蒸发),放冷至室温。用下述规格的小鼠按每1g体重自尾静脉注入0.02ml标准品溶液,调节浓度,应能使约半数的小鼠死亡,死亡率在20%至80%之间即为适宜浓度。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如为粉末,按标准品溶液的配制方法配制。如为注射液,用水稀释,于50℃恒温条件下加温30分钟(避免水分蒸发),放冷至室温,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应为标准品溶液浓度的83%。
检查法 取健康合格、体重17~25g的小鼠40只或20只,每次试验各鼠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3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或10只,一组为标准品组,
一组为供试品组,分别按小鼠体重每1g自尾静脉注入0.02ml标准品溶液或供试品溶液,每只应在4~5秒钟内匀速注射完毕。立即观察15分钟,记录小鼠死亡数。
结果判断 用40只小鼠检查时,若供试品组小鼠死亡数较标准品组小鼠死亡数少或两组小鼠死亡数相同,即可认为供试品的毒力符合规定;若供试品组的小鼠死亡数较标准品组小鼠死亡数多,则认为供试品的毒力不符合规定。
用20只小鼠检查时,若供试品组小鼠死亡数较标准品组小鼠死亡数少2
只或2只以上,即可认为供试品的毒力符合规定;若供试品组小鼠死亡数较标准品组小鼠死亡数多2只或2只以上,即可认为供试品的毒力不符合规定;若两组小鼠死亡数相同或仅相差1只,须另取小鼠20只重新试验,将前后两次试验结果合并计算,按上述使用40只小鼠的判断方法处理结果。
气(粉)雾剂和喷雾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L 气雾剂 粉雾剂 喷雾剂
气(粉)雾剂和喷雾剂系指药物以特殊装置给药,经呼吸道深部、腔道、
黏膜或皮肤等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的制剂。该类制剂的用药途径分为吸入、非吸入和外用。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和吸入喷雾剂可以单剂量或多剂量给药。
该类制剂应对皮肤、呼吸道与腔道黏膜和纤毛无刺激性、无毒性。
气雾剂
气雾剂系指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物喷出,
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黏膜、皮肤及空间消毒的制剂。按用药途径可分为吸入气雾剂、非吸入气雾剂及外用气雾剂。按处方组成可分为二相气雾剂
(气相与液相)和三相气雾剂(气相、液相、固相或液相)。按给药定量与否,气雾剂还可分为定量气雾剂和非定量气雾剂。
气雾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根据需要可加入溶剂、助溶剂、抗氧剂、防腐剂、表面活性剂等附加剂。吸入气雾剂中所有附加剂均应对呼吸道黏膜和纤毛无刺激性、无毒性。非吸入气雾剂及外用气雾剂中所有附加剂均应对皮肤或黏膜无刺激性。
二、二相气雾剂应按处 方制得澄清的溶液,按规定量分装。三相气雾剂应将微粉化(或乳化)药物和附加剂充分混合制得稳定的混悬液或乳状液,如有必要,抽样检查,符合要求后分装。在制备过程中还应严格控制原料药、抛射剂、容器、用具的含水量,防止水分混入;易吸湿的药物应快速调配、分装。吸入气雾剂的雾滴大小应控制在10μm以下,其中大多数应为5μm以下。
三、气雾剂常用的抛射剂为适宜的低沸点液体。根据气雾剂所需压力,
可将两种或几种抛射剂以适宜比例混合使用。
四、气雾剂的容器,应能耐受气雾剂所需的压力,各组成部件均不得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理化作用,其尺寸精度与溶胀性必须符合要求,每揿压一次,必须喷出均匀的雾滴(粒)。定量气雾 剂释出 的主药含量应准确。
五、制成的气雾剂应进行泄漏和压力检查,确保使用安全。
六、气雾剂应置凉暗处贮存,并避免曝晒、受热、敲打、撞击。
七、定量气雾剂应标明:(1)每瓶的装量;(2)主药含量;(3)总揿次;(4)每揿主药含量。
除另有规定外,气雾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泄漏率】 气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年泄漏率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12瓶,用乙醇将表面清冼干净,室温垂直(直立)放置24小时,分别精密称定重量(ω1),再在室温放置72小时(精确至30分钟),
分别精密称定重量(ω2),置-4~20℃冷却后,迅速在铝盖上面钻一小孔,放置至室温,待抛射剂完全气化挥尽后,将瓶与阀分离,用乙醇洗净,干燥,分别精密称定重量(ω3),按下式计算每瓶年泄漏率。平均年泄漏率应小于3.5%,并不得有1瓶大于5%。
年泄漏率=365×24×(ω1-ω2)/[72× (ω1-ω3)×100%
【每瓶总揿次】 定量气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每瓶总揿次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4瓶,分别除去帽盖,精密称重(ω1),充分振摇,在通风橱内,向已加入适量吸收液的容器内喷射最初10喷,用溶剂洗净套口,充分干燥后,精密称重(ω2);振摇后向上述容器内连续喷射10次,用溶剂洗净套口,
充分干燥后,精密称重(ω3),在铝盖上钻一小孔,待抛射剂完全气化挥尽后,弃去药液,用溶剂洗净供试品容器,充分干燥后,精密称重(ω4),按下式计算每瓶总揿次,均应不少于每瓶标示总掀次。
总掀次=10×(ω1-ω4)/(ω2-ω3)
【每揿主药含量】 定量气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每揿主药含量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1瓶,充分振摇,除去帽盖,试喷5次,用溶剂洗净套口,充分干燥后,倒置于已加入一定量吸收液的适宜烧杯中,将套口浸入吸收液面下(至少25mm),揿压喷射10或20次(注意每次喷射间隔5秒并缓缓振摇),取出供试品,用吸收液洗净套口内外,合并吸收液,转移至适宜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后,按各品种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所得结果除以10或20,即为平均每揿主药含量,每揿主药含量应为每揿主药含量标示量的80%~120%。
【雾滴(粒)分布】 除另有规定外,吸入气雾剂应检查雾滴(粒)大小分布。照吸入气雾剂雾滴(粒)分布测定法(附录X H)检查,雾滴(粒)药物量不少于每掀主药含量标示量的15%。
【喷射速率】非定量气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喷射速率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4瓶,除去帽盖,分别喷射数秒后,擦净,精密称定,将其浸入恒温水浴(25℃±1℃)中半小时,取出,擦干,除另有规定外,连续喷射
5秒钟,擦净,分别精密称重操作3次,计算每瓶的平均喷射速率(克/秒),均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喷出总量】 非定量气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喷出总量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4,除去帽盖,精密称定,在通风橱内,分别连续喷射于
1000ml或2000ml锥形瓶中,直至喷尽为止,擦净,分别精密称定,每瓶喷出量均不得少于标示装量的85%。
【无菌】 用于烧伤、创伤或溃疡的气雾剂照无菌检查法(附录XI J)检查,
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
应符合规定。
粉雾剂
粉雾剂按用途可分为吸入粉雾剂、非吸入粉雾剂和外用粉雾剂。吸入粉雾剂系指微粉化药物或与载体以胶囊、泡囊或多剂量贮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至肺部的制剂。非吸入粉雾剂系指药物或与载体以胶囊或泡囊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给药装置,将雾化药物喷至腔道黏膜的制剂。外用粉雾剂系指药物或适宜的附加剂灌装于特制的干粉给药器具中,
使用时借助外力将药物喷至皮肤或黏膜的制剂。
粉雾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配制粉雾剂时,为改善粉末的流动性,可加入适宜的载体和润滑剂。
吸入粉雾剂中所有附加剂均为生理可接受物质,且对呼吸道黏膜和纤毛无刺激性、无毒性。非吸入粉雾剂及外用粉雾剂中所有附加剂均应对皮肤或黏膜无刺激性。
二、粉雾剂给药装置使用的各组成部件均应采用无毒、无刺激性、性质稳定、与药物不起作用的材料制备。
三、吸入粉雾剂中药物粒度大小应控制在10μm以下,其中大多数应在
5μm以下。
四、除另有规定外,外用粉雾剂应符合散剂项下有 关的各项规定。
五、粉雾剂应置凉暗处保存,防止吸潮。
六、胶囊型、泡囊型吸入粉雾剂应标明:(1)每粒胶囊或泡囊中药物含量;
(2)胶囊应置于吸入装置中吸入,而非吞服;(3)有效期;(4)贮藏条件。
多剂量贮库型吸入粉雾剂应标明:(1)每瓶的装量;(2)主药含量;(3)总吸次;
(4)每吸主药含量。
除另有规定外,粉雾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含量均匀度】 除另有规定外,胶囊型或泡囊型粉雾剂,照含量均匀度检查法(附录ⅩE)检查,应符合规定。
【装量差异】 除另有规定外,胶囊型或泡囊型粉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粒,分别精密称定重量后,倾出内容物
(不得损失囊壳),用小刷或其他适宜用具拭 净残留内容物,分别精密称定囊壳重量,求出每粒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每粒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粒,并不得有1粒超出限度1倍。
────────────────────────────────────
平均装量 装量差异限度
─────────────────────────────────────
0.30g以下 ±10%
0.30g及 0.30g 以上 ±7.5%
────────────────────────────────────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粉雾剂,一般不在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查
【排空率】 胶囊型或泡囊型粉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排空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10粒,分别精密称定,逐粒置于吸入装置内,用每分钟60升±5升的气流抽吸4次,每次1.5秒,称定重量,用小刷或用每分钟60L±5L的气流抽吸4次,每次1.5秒,称定重量,用小刷或适宜用具拭净残留内容物,再分别称定囊壳重量,求出每粒的排空率,排空率应不低于90%。
【每瓶总吸次】 多剂量贮库型粉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每瓶总吸次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1瓶,旋转装置底部,释出一个剂量药物,以每分钟60升±5升的气流速度抽吸,重复上述操作,测定标示吸次最后1吸的药物含量,检查4瓶的最后一吸的药物量,每瓶总吸次均不得低于标示 总吸次。
【每吸主药含量】 多剂量贮库型粉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每吸主药含量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6瓶,分别去除帽盖,弃去最初5吸,采用吸入粉雾剂释药均匀度测定装置(见图:图略),装置内置20ml适宜的接收液。
吸入器采用合适的橡胶接口与装置相接,以保证连接处的密封。吸入器每旋转一次(相当于1吸),用每分钟60升±5升的抽气速度抽吸5秒,重复操作10次或20
次,用空白接受液将整个装置内壁的药物洗脱下来,合并,定容,测定,所得结果除以10或20,即为每吸主药含量。每吸主药含量应为每吸主药含量标示量的65%~135%,即符合规定。如有1瓶或2瓶超出此范围,但不超出标示量的
50%~150%,可复试,另取12瓶测定,若18瓶中超出65%~135%但不超出
50%~150%的,不超过2瓶,亦符合规定。
【雾滴(粒)分布】 除另有规定外,吸入粉雾剂 应检查雾 滴(粒)大小分布。照吸入粉雾剂雾滴(粒)分布测定法(附录X H)检查,雾滴(粒)
药物量应少于每吸主药含量标示量的10%。
【微生物限度】 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喷雾剂
喷雾剂系指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填充于特制的装置中,使用时借助手动泵的压力、高压气体、超声振动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呈雾状物释出,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黏膜、皮肤及空间消毒的制剂。按用药途径可分为吸入喷雾剂、非吸入喷雾剂及外用喷雾剂。按给药定量与否,喷雾剂还可分为定量喷雾剂和非定量喷雾剂。
喷雾剂在生产和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根据需要可加入溶剂、助溶剂、抗氧剂、防腐剂、表面活性剂等附加剂。吸入喷雾剂中所有附加剂均应为生理可接受物质,且对呼吸黏膜和纤毛无刺激性、无毒性。非吸入喷雾剂及外用喷雾剂中所有附加剂均应对皮肤或黏膜无刺激性。
二、喷雾剂装置中各组成部件均应采用无毒、无刺激性、性质稳定、
与药物不起作用的材料制备。
三、溶液型喷雾剂药液应澄清;乳状液型液滴在液体介质中应分散均匀;
混悬型喷雾剂应将药物细粉和附加剂充分混匀,制成稳定的混悬剂。吸入喷雾剂的雾滴(粒)大小应控制在10um以下,其中大多数应为5um 以下。
四、喷雾剂应置凉暗处贮存,防止细潮。
五、单剂量吸入喷雾剂应标明:(1)每剂药物 含量;(2)液体使用前置于吸入装置中吸入,而非口服;(3)有效期(4)贮藏条件。
多剂量喷雾剂应标明:(1)每瓶的装量 (2)主药含量 ( 3)总喷次;
(4)每喷主药含量;(5)贮藏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喷雾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每瓶总喷次】 多剂量喷雾剂应进行每瓶总喷次测定,检查法及限度与吸入气雾剂项下相同,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4瓶,分别除去帽盖,精密称重(w1 ),充分振摇,在通风橱内,照使用说明书操作,向已加入适量吸收液的容器内喷射最初10喷,用溶剂洗净套口,充分干燥后,精密称重(w2);振摇后向上述容器内连续喷射10次,
用溶剂洗净套口,充分干燥后,精密称重(w3);打开储液灌,弃去药液,用溶剂洗净供试品容器,干燥后,精密称重(w4),按下式计算每瓶总喷次,均应不少于每瓶标示总喷次。
总喷次=10*(w1-w4)/(w2-w3)
【每喷喷量】 除另有规定外,定量喷雾剂照下述方法检查,每喷喷量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4瓶,照使用说明书操作,分别试喷数次后,擦净,精密称定,再连续喷射3次,每次喷射后均擦净,紧密称定,计算每次喷量,连续喷射10次,擦净,精密称定,再按上述方法再测定4次喷量,计算每瓶10次喷量的平均值。除另有规定外,均应为标示喷量的80%~120%。
凡规定测定每喷主药含量的喷雾剂,不再进行每喷喷量的测定。
【每喷主药含量】 除另有规定外,定量喷雾剂 照下述方法检查,每喷主药含量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1瓶,照使用说明书操作,试喷5次,用溶剂洗净喷口,
充分干燥后,喷射10次或20次(注意喷射每次间隔5秒并缓缓振摇),收集于一定量的吸收溶剂中(防止损失),转移至适宜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测定,所得结果除以10或20,即为平均每揿含药量,每揿主药含量应为标示含量的80%~120%。
【雾滴(粒)分布】 除另有规定外,吸入喷雾剂 应检查雾滴(粒)大小分布。照吸入喷雾剂雾滴(粒)分布测定法(附录X H)检查,雾滴(粒)药物量应不少于每喷主药含量标示量的15%。
【装量差异】除另有规定外,单剂量喷雾剂装量差异,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个,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求出每个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每个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个,并不得有1个超出限度1倍。
──────────────────────────────
平均装量 装量差异限度
─────────────────────────────
0.30g以下 ± 10%
0.30g及0.30g以上 ± 7.5%
──────────────────────────────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单剂量喷雾剂,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查。
【装量】 多剂量喷雾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X F)检查,应符合规定。
【无菌】 烧伤、创伤、溃疡用喷雾剂照无菌检查法(附录Ⅺ H)检查,
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 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
应符合规定。
气相色谱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Ⅴ E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系采用气体为流动相(载气)流经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物质或其衍生物气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各组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由载气源、进样部分、色谱柱、柱温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进样部分、色谱柱和检测器的温度均在控制状态。
(1)载气源 气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氦、氮和氢可用作载气,可由高压瓶或高纯度气体发生器提供,经过适当的减压装置,以一定的流速经过进样器和色谱柱;根据供试品的性质和检测器种类选择载气,除另有规定外,常用载气为氮气。
(2)进样部分 进样方式一般可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或顶空进样。
溶液直接进样采用微量注射器、微量进样阀或有分流装置的气化室进样;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时,进样口温度应高于柱温30℃ ~50℃ ;进样量一般不超过数微升;柱径越细,进样量应越少,采用毛细管柱时,一般应分流以免过载。
顶空进样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的分离和测定。将固态或液态的供试品制成供试液后,置于密闭小瓶中,在恒温控制的加热室中加热至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在非气态和气态达至平衡后,由进样器自动吸取一定体积的顶空气注入色谱柱中。
(3)色谱柱 色谱柱为填充柱或毛细管柱。填充柱的材质为不锈钢或玻璃,
内径为2~4mm,柱长为2~4m,内装吸附剂、高分子多孔小球或涂渍固定液的载体,
粒径为0.25~0.18mm、0.18~0.15mm、或0.15~0.125mm。常用载体为经酸洗并硅烷化处理的硅藻土或高分子多孔小球,常用固定液有甲基聚硅氧烷、聚乙二醇等。毛细管柱的材质为玻璃或石英,内壁或载体经涂渍或交联固定液,内径一般为
0.25mm、0.32mm或0.53mm,柱长5~60m,固定液膜厚0.1~5.0um,常用的固定液有甲基聚硅氧烷、不同比例组成的苯基甲基聚硅氧烷、聚乙二醇等。
新填充柱和毛细管柱在使用前需老化以除去残留溶剂及低分子量的聚合物,
色谱柱如长期未用,使用前应老化处理,使基 线稳定。
(4)柱温箱 由于柱温箱稳定的波动会影响色谱 分析结果的重现性,因此柱温箱精度应在±1℃,且温度波动小于每小时0.1℃。温度控制系统分为恒温和程序升温亮种。
(5)检测器 适合气相色谱法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热导检测器(TCD)、氮磷检测器(NP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质谱检测器(MS)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碳氢化合物响应良好,
适合检测大多数的药物;氮磷检测器对含氮、磷元素的化合物灵敏度高;火焰光度检测器对含磷、硫元素的化合物灵敏度高;电子捕获检测器适于含卤素的化合物;质谱检测器还能给出供试品某个成分相应的结构信息,可用于结构确证,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用氢气作为燃气,空气作用协燃气。在使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时,检测器的温度一般应高于柱温,并不得低于150℃,以免水汽凝结,通常为250~350℃ 。
(6)数据处理系统 可分为记录仪、积分仪以及计算机工作站等。
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色谱条件、除检测器种类、固定液品种及特殊指定的色谱柱材料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载体牌号、粒度、固定液涂布浓度、载气流速、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符合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一般色谱图约于30分钟内记录完毕。
2.系统适用性试验
除另有规定外,应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 D)项 下的 规定。
3.测定法
(1)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 或主成分含量。
(2)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3)面积归一法
上述(1)~(3)法的具体内容均同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 V D)项下相应的规定。
(4)标准溶液加入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 或主成分含量。
精密称(量)取某个杂质或待测成分对照品含量,配制成适当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取一定量,精密加入到供试品溶液中,根据外标法或内标法测定杂质或主成分含量,再加除加入的对照品溶液含量,即得供试液溶液中某个杂质和主成分含量。
也可按下述公式进行计算,加入对照品溶液前后校正因子应相同,即:
Ais/Ax=Cx+△Cx/Cx
则待测组分的浓度Cx可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Cx= △Cx/(Ais/Ax)-1
式中 Cx 为供试品中组分X的浓度;
Ax 为供试品中组分X的色谱峰面积;
△Cx为所加入的已知浓度的待测组分对照品的浓度;
Ais为加入对照品后组分X的色谱峰面积。
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当采用手工进样时,由于留针时间和室温等对进样量的影响,使进样量不易精确控制,故最好采用内标法定量;而采用自动进样器时,由于进样重复性的提高,在保证进样误差的前提下,也可采用外标法定量。当采用顶空进样技术时,由于供试品和对照品处于不完全相同的基质中,
故可采用标准溶液加入法以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当标准溶液加入法与其他定量方法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标准加入法结果为准。
青霉素酶及其活力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 B 青霉素酶及其活力测定法
培养基
胨 15g 甘油 50g
氯化钠 4g 0.1%硫酸亚铁(FeSO4·7H2O)溶液 0.5ml
枸橼酸钠 5.88g 20%硫酸镁(MgSO4·7H2O)溶液 1ml
磷酸氢二钾 4g 肉浸液 1000ml
混合上述成分,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0~7.2,分装于500ml锥形瓶内,
每瓶80ml,在115℃灭菌30分钟。
青霉素酶溶液的制备
取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MCC(B)63301]的斜面培养物,接种至上述一瓶培养基内,在25℃摇床培养18小时后,取此培养物接种至其余各瓶培养基内,
每瓶接种10ml,同时每瓶加入无菌青霉素4500单位,在25℃摇床培养24小时,再加无菌青霉素2万单位,继续培养24小时,再加无菌青霉素2万单位,继续培养24
小时,离心沉淀菌体,调节pH值至约8.5,用滤柱滤过除菌,滤液用无菌操作调
pH值至近中性后,分装于适宜容器内,在10℃以下贮存,备用。
酶活力测定法
青霉素溶液 称取青霉素钠(钾)适量,用磷酸盐缓冲液(pH7.0)溶解成每1ml
中含青霉素1万单位的溶液。
青霉素酶稀释液 取青霉素酶溶液,按估计单位用磷酸盐缓冲液(pH7.0) 稀释成每1ml中约含青霉素酶8000~12 000单位的溶液,在37℃预热。
测定法 精密量取青霉素溶液50ml,置100ml量瓶中,预热至37℃后,精密加入已预热的青霉素酶稀释液25ml,迅速混匀,在37℃准确放置1小时,精密量取3ml,立即加至已精密量取的碘滴定液(0.005mol/L)[精密量取碘滴定液
(0.05mol/L)10ml,置100ml量瓶中,用醋酸钠缓冲液(pH4.5)稀释至刻度]25ml中,
在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 滴定,至近终点时,
加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空白试验 取已预热的青霉素溶液2ml,在37℃放置1小时,精密加入上述碘滴定液(0.005mol/L)25ml,然后精密加青霉素酶稀释液1ml,在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滴定。按下式计算,
E=(B-A)×M×F×D×100
式中 E为青霉素酶活力,单位/(ml·小时);
B为空白滴定所消耗的上述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容量,ml;
A为样品滴定所消耗的上述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容量,ml;
M为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浓度,mol/L;
F为在相同条件下,每1ml的上述碘滴定液(0.005mol/L)相当于青霉素的效价,单位;
D为青霉素酶溶液的稀释倍数。
【附注】 磷酸盐缓冲液(pH7.0) 取磷酸氢二钾7.36g与磷酸二氢钾3.14g,加水使成1000ml。
醋酸钠缓冲液(pH4.5) 取冰醋酸13.86ml,加水使成250ml;另取结晶醋酸钠
27.30g,加水使成200ml,两液混合均匀。
氰化物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F 氰化物检查法
第一法
仪器装置 照砷盐检查法项下第一法的仪器装置;但在使用时,导气管
C中不装醋酸铅棉花,并将旋塞D的顶端平面上的溴化汞试纸改用碱性硫酸亚铁试纸(临用前,取滤纸片,加硫酸亚铁试液与氢氧化钠试液各1滴,使湿透,即得)。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置A瓶中,加水10ml与10%酒石酸溶液3ml,迅速将照上法装妥的导气管C密塞于A瓶上,摇匀,小火加热,微沸1分钟。取下碱性硫酸亚铁试纸,加三氯化铁试液与盐酸各1滴,15分钟内不得显绿色或蓝色。
第二法
仪器装置 如图(图略)。A为200ml的具塞锥形瓶;B为5ml的烧杯,其口径大小应能置于A瓶中。
标准氰化钾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氰化钾25mg,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临用时,精密量取5ml,置25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2μg的CN)。
本液须新鲜配制。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置A瓶中,加水至5ml,摇匀,立即将精密加有三硝基苯酚锂试液1ml的B杯置入A瓶中,密塞,在暗处放置过夜;取出B杯,精密加水2ml于B杯中,混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50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与该药品项下规定量的标准氰化钾溶液加水至5ml按同法操作所测得的吸光度相比较,不得更大。
热分析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Q 热分析法
热分析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准确记录物质理化性质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研究其受热过程所发生的晶型转化、熔融、蒸发、脱水等物理变化或热分解、
氧化等化学变化以及伴随发生的温度、能量或重量改变的方法。
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在发生相变或化学反应时,必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同时根据相律,物相转化时的温度(如熔点、沸点等)保持不变。纯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相转换温度和相应的热焓变化(△H)。这些常数可用于物质的定性分析,而供试品的实际测定值与这些常数的偏离及其偏离程度又可用于检查供试品的纯度。
热分析法广泛应用于物质的多晶 型、物相转化、结晶水、结晶溶剂,
热分解以及药物的纯度、相容性和稳定性可等研究中。
一、热重法
热重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重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记录的重量变化对温度的关系曲线即热重曲线(TG曲线)。由于物相变化
(如失去结晶水、结晶溶剂,或热分解等)时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热重曲线通常呈台阶状,重量基本不变的区段称平台。利用这种特性,可以方便地区供试品所含水分是吸附水还是结晶水,并根据平台之间的失重率可以计算出所含结晶水的分子比。
通常,在加热过程中,吸附水的失去是一个渐进过程,而结晶水的失去则发生在特定的温度或温度范围(与升温速率有关 ),在此温度由于失重率发生突跃而呈台阶状。
热重法有时也用于某些药物的干燥失重测定。
二、差热分析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在对供试品与热惰性的参比物进行同时加热的条件下,当供试品发生某些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时,由于这些变化的热效应,使供试品与参比物之间产生温度差(△T)。这种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定供试品与参比物之间温度差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技术称为差热分析(DTA)。而测量输给供试品与参比物热量差(dQ/dT)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技术称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可自动调节输给供试品的加热功率,以补偿供试品发生变化时的热效应,从而使供试品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T=0)。在后者实验中,由于△T=0,所以供试品与参比物之间没有附加的热传导。也正因为如此,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的定量测定准确度通常好于差热分析。
DTA曲线与DSC曲线的形状极为相似,横坐标均为温度T(或时间t),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的众坐标为△T而后者为dQ/dT。在两者的曲线上,随供试品而异而显示不同的吸热峰或放热峰。
差热分析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可用于下列数据的测量。
1.转换温度
DTA或DSC两种实验方法均客观地记录了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温度。例如熔融曲线可显示熔融发生时的温度和峰值温度。但这两种温度值与按附录VI C法测定的熔点值可能并不一致。因此,测定时必须依法用标准物质对仪器的温度标尺进行严格的较正。
2.转换热焓
吸热或放热峰的峰面积正比于相应的热焓变化,即,
M.△H=K.A
式中 M为物质的质量;
△H为单位质量物质的转换热焓;
A为实测的峰面积;
K为仪器常数。
先用已知 △H值的标准物质测定仪器常数K后,即可方便地利用上式由实验求取供试品的转换热焓。
3.纯度
理论上,固体物质均具有一定的熔点(T0)或 无限 窄 的熔距,并吸收一定的热量(熔融热焓 △Hf )。任何熔距的展宽或熔点下降意外着物质纯度的下降。杂质所引起的熔点下降可由范特霍夫方程表示。
dT/dX2=RT*T*(k-1)/ △Hf
式中 T为热力学温度,K;
X2为杂质的浓度(摩尔分数)
△Hf为纯物质的摩尔熔融热焓;
R为气体常数;
k为熔融时杂质在固相与液相中的分配系数。
假定熔融时无固溶体形成,即k=0,此时可对式(1)积分,得:
X2=(T0-Tm) △Hf/RT0*T0
式中 T0为纯物质的溶点,K;
Tm为供试品的实测溶点,K。
由实验测得 △Hf,T0和Tm后,代入式中即可求取供试品中杂质的含量。
三、测定法
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和差示扫描热分析的测定方法,应按各仪器说明书操作。为了尽可能得到客观的和能重现的热分析曲线,首先应在室温至比分解温度(或熔点)高10~20℃的宽度范围内,以较高的升温速率(每分钟10~20℃)
做预试验,然后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以较低的升温速率(必要时可降至每每分钟1℃)进行仔细的重复试验,以获得满意的热分析结果。
热分析报告应附测定条件,包括仪器型号、温度的较正值、供试品的取用量和颗粒细度、大气压、温度变化的方向和速率,以及仪器的灵敏度等。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范特霍夫方程测定纯度时,是建立在杂质不形成固溶体的假设之上的,所以本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当供试品为多晶型混合物或熔融时分解的物质,就难以准确地测定其纯度。
热原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 D 热原检查法
本法系将一定剂量的供试品,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供试用家兔 供试用的家兔应健康合格,体重1.7~3.0kg,雌兔应无孕。
预测体温前7日即应用同一饲料饲养,在此期间内,体重应不减轻,精神、食欲、排泄等不得有异常现象。未曾用于热原检查的家兔;或供试品判定为符合规定,但组内升温达0.6℃的家兔;或3周内未曾使用的家兔,均应在检查供试品前3~7日内预测体温,进行挑选。挑选试验的条件与检查供试品时相同,仅不注射药液,每隔30分钟测量体温1次,共测8次,8次体温均在38.0~39.6℃的范围内,且最高与最低体温的差不超过0.4℃的家兔,方可供热原检查用。用于热原检查后的家兔,如供试品判定为符合规定,至少应休息48小时方可再供热原检查用。如供试品判定为不符合规定,则组内全部家兔不再使用。每一家兔的使用次数,用于一般药品的检查,不应超过10次。
试验前的准备 在作热原检查前1~2日,供试用家兔应尽可能处于同一温度的环境中,实验室和饲养室的温度相差不得大于5℃,实验室的温度应在17~28℃,在试验全部过程中,应注意室温变化不得大于3℃,防止动物骚动并避免噪声干扰。家兔在试验前至少1小时开始停止给食并置于适宜的装置中,直至试验完毕。测量家兔体温应使用精密度为±0.1℃的测温装置。测温探头或肛温剂插入肛门的深度和时间各兔应相同,深度一般约6cm,时间不得少于1分半钟,
每隔30分钟测量体温1次,一般测量2次,两次体温之差不得超过0.2℃,以此两次体温的平均值作为该兔的正常体温。当日使用的家兔,正常体温应在38.0~
39.6℃的范围内,且各兔间正常体温之差不得超过1℃。
试验用的注射器、针头及一切和供试品溶液接触的器皿,应置烘箱中用
250℃加热30分钟,也可用其他适宜的方法除去热原。
检查法 取适用的家兔3只,测定其正常体温后15分钟以内,自耳静脉缓缓注入规定剂量并温热至约38℃的供试品溶液,然后每隔30分钟按前法测量其体温1次,共测6次,以6次体温中最高的一次减去正常体温,即为该兔体温的升高温度(℃)。如3只家兔中有1只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或3只家兔体温升高均低于0.6℃,但体温升高的总和达1.4℃或1.4℃以上,应另取5只家兔复试,检查方法同上。
结果判断 在初试3只家兔中,体温升高均低于0.6℃,并且3只家兔体温升高总和低于1.4℃;或在复试的5只家兔中,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的家兔不超过1只,并且初试、复试合并8只家兔的体温升高总和为3.5℃或3.5℃
以下,均判为供试品的热原检查符合规定。
在初试3只家兔中,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的家兔超过1只;或在复试的5只家兔中,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的家兔超过1只;或在初试、复试合并8只家兔的体温升高总和超过3.5℃,均判为供试品的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
当家兔升温为负值时,均以0℃计。
融变时限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 B 融变时限检查法
本法系用于检查栓剂、阴道片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的融化、软化或溶散情况。
一、栓剂
仪器装置 由透明的套筒与金属架组成(如图1)。(图略)
透明套筒 为玻璃或适宜的塑料材料制成,高为60mm,内径为52mm,及适当的壁厚。
金属架 由两片不锈钢的金属圆板及3个金属挂钩焊接而成。每个圆板直径为50mm,具39个孔径为4mm的圆孔(如图2)(图略);两板相距30mm,通过
3个等距的挂钩焊接在一起。
检查法 取供试品3粒,在室温放置1小时后,分别放在3个金属架的下层圆板上,装入各自的套筒内,并用挂钩固定。除另有规定外,将上述装置分别垂直浸入盛有不少于4L的37.0℃±0.5℃水的容器中,其上端位置应在水面下90mm处。容器中装一转动器,每隔10分钟在溶液中翻转该装置一次。
结果判断 除另有规定外,脂肪性基质的栓剂3粒均应在30分钟内全部融化、软化或触压时无硬心;水溶性基质的栓剂3粒均应在60分钟内全部溶解。
如有1粒不合格,应另取3粒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二、阴道片
仪器装置 同上述栓剂的检查装置,但应将金属架挂钩的钩端向下,倒置于容器内,如图3示意。(图略)
检查法 调节水液面至上层金属圆盘的孔恰为均匀的一层水覆盖。取供试品3 片,分别置于上面的金属圆盘上,装置上盖一玻璃板,以保证空气潮湿。
结果判断 除另有规定外,阴道片3片,均应在30分钟内全部融化或崩解溶散并通过开孔金属圆盘,或仅残留少量无固体硬心的软性团块。如有1片不合格,应另取3片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熔点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Ⅵ C 熔点测定法
依照待测物质的性质不同,测定法分为下列3种。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均系指第一法。
第一法 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
取供试品适量,研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各药品项下干燥失重的条件进行干燥。若该药品为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围低限在135℃以上、受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105℃干燥;熔点在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用其他适宜的干燥方法干燥,如恒温减压干燥。
分取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简称毛细管,由中性硬质玻璃管制成,长9cm以上,内径0.9~1.1mm,壁厚0.10~0.15mm,一端熔封;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6cm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3cm以上)
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洁净玻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的熔封端。装入供试品的高度为3mm。另将温度计(分浸型,具有0.5℃刻度,经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放入盛装传温液(熔点在80℃以下者,用水;熔点在80℃以上者,用硅油或液状石蜡)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2.5cm以上(用内加热的容器,温度计汞球与加热器上表面距离2.5cm以上);加入传温液以使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将传温液加热,俟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约低10℃
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浸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可用橡皮圈或毛细管夹固定),位置须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部分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1.0~1.5℃,加热时须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持均匀,记录供试品在初熔至全熔时的温度,重复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初熔”系指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
,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测定熔融同时分解的供试品时,方法如上述,但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2.5~3.0℃;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时(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遇有固相消失不明显时,应以供试品分解物开始膨胀上升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其初熔、全熔时,可以其发生突变时的温度作为熔点。
第二法 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如脂肪、脂肪酸、石蜡、羊毛脂等)。
取供试品,注意用尽可能低的温度熔融后,吸入两端开口的毛细管(同第一法,但管端不熔封)中,使高达约10mm。在10℃或10℃以下的冷处静置
24小时,或置冰上放冷不少于2小时,凝固后用橡皮圈将毛细管紧缚在温度计
(同第一法)上,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照第一法将毛细管连同温度计浸入传温液中,供试品的上端应适在传温液液面下约10mm处;小心加热,俟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尚低约5℃时,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不超过0.5℃,至供试品在毛细管中开始上升时,检读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即得。
第三法 测定凡士林或其他类似物质。
取供试品适量,缓缓搅拌并加热至温度达90~92℃时,放入一平底耐热容器中,使供试品厚度达到12mm±1mm,放冷至较规定的熔点上限高8~10℃;
取刻度为0.2℃、水银球长18~28mm、直径5~6mm的温度计(其上部预先套上软木塞,在塞子边缘开一小槽),使冷至5℃后,擦干并小心地将温度计汞球部垂直插入上述熔融的供试品中,直至碰到容器的底部(浸没12mm),随即取出,
直立悬置,俟黏附在温度计球部的供试品表面浑浊,将温度计浸入16℃以下的水中5分钟,取出,再将温度计插入一外径约25mm、长150mm的试管中,塞紧,使温度计悬于其中,并使温度计球部的底端距试管底部约为15mm;将试管浸入约16℃的水浴中,通过软木塞在试管口处调节试管的高度使温度计上分浸线同水面相平;加热使水浴温度以每分钟2℃的速率升至38℃,再以每分钟
1℃的速率升温至供试品的第一滴脱离温度计为止;检读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即可作为供试品的近似熔点。再取供试品,照前法反复测定数次;如前后3次测得的熔点相差不超过1℃,可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供试品的熔点;如3次测得的熔点相差超过1℃时,可再测定2次,并取5次的平均值作为供试品的熔点。
溶出度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 C 溶出度测定法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第一法
仪器装置 如图1。(图略)
(1)转篮 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金属材料(所用材料不应有吸附反应或干扰试验中供试品有效成分的测定)制成,其形状尺寸如图1所示
(图略),篮体A由不锈钢丝编织的方孔筛网(丝径为0.25mm,网孔0.40mm)焊接而成,呈圆柱形,内径为22.2mm±1.0mm,上下两端都有金属封边。篮轴B的直径为
9.75±0.35mm,轴的末端连一金属片,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一通气孔(孔径2.0mm);
盖边系两层,上层外径与转篮外径相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相同;盖上的三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角。
(2)溶出杯 由硬质玻璃或其他惰性材料制成的透明或棕色的、底部为半球形的1000ml杯状容器,内径为102mm±4mm,高为168mm±8mm;溶出杯配有适宜的盖子,防止溶液蒸发;盖上有适当的孔,中心孔为蓝轴的位置,其他孔供取样或测量温度用,溶出杯置适当的恒温水浴中。
(3)篮轴与电动机相连,由速度调节装置控制电动机的转速,使篮轴的转速在各种品种项下规定转速的±4%范围之内。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均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括装置所处的环境)。转篮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得大于2 mm,且摆动幅度不得偏离轴心1.0mm 。
(4)仪器应装有6套操作装置,可一次测定供试品6片(粒,袋)。
测定法 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转篮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 mm±2mm。除另有规定外,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900ml,置各溶出杯内,加温,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后,取供试品6片(粒、袋),
分别投入6个干燥的转篮内,按照各品种项下的规定调节电动机转速,待其平稳后,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自供试品接触溶出介质起,立即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吸取溶出液适量(取样位置应在转篮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10mm处;在多次取样时,所量取溶出介质的体积之和应在溶出介质的±1%之内,如超过总体积的1%时,应及时补充溶出介质,或在计算时加以较正),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孔应不大于0.8um,并使用惰性材料制成的滤器,以免吸附活性成分或干扰分析测定)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取澄清滤液,照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 (粒、袋)的溶出量。
结果判断 符合下述条件之以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1)6片(粒、袋)中,每片(粒、袋)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不低于规定限度(Q);
(2)6片(粒、袋)中,如有1~2片(粒、袋)低于Q,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3)6片(粒、袋)中,有1~2片(粒、袋)低于Q,其中仅有1片(粒、袋)
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度不低于Q时,应另取6片(粒、袋)
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袋)中有1~3片(粒、袋)低于Q,其中仅有1片(
粒、袋)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的10%、20%是指相对于标示量的百分率(%)。
第二法
仪器装置 如图2。(图略) 除将转篮换成搅拌桨(A)外,其他装置和要求与第一法相同。搅拌桨由不锈钢金属材料(同第一法)制成,搅拌桨的下端及桨叶部分可使用涂有合适的惰性物质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其形状尺寸如图
2所示。桨杆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差均不得大于2mm ;搅拌桨旋转时A、B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超过0.5mm。
测定法 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 ±2mm。除另有规定外,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置各个溶出杯内,加温,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按照各品种项下的规定调节电动机转速,待其平稳后,取供试品6片(袋、粒),分别投入6个溶出杯内(
除另有规定外,如片剂或胶囊剂浮于液面,应先装人沉降篮内,其形状尺寸如图3所示),自供试品接触溶出介质起,立即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吸取溶出液适量(取样位置应在桨叶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10mm处;在多次取样时,操作同第一法),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同第一法)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取澄清滤液,照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袋、粒)的溶出量。
结果判断 同第一法。
第三法
仪器装置 如图3(图略)
(1)搅拌桨 形状尺寸如图5所示,由不锈钢金属材料(同第一法)制成;
桨杆上部直径为9.75~0.35mm,桨杆下部直径为6.0mm±0.2mm,桨杆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差均不得大于2mm;搅拌桨旋转时A、B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超过0.5mm。
(2)溶出杯 由硬质玻璃或其他惰性材料制成的透明或棕色的、底部为半球形的250ml杯状容器,内径为62mm±3mm,高为126mm±6mm,其他要求同第一法
(2)。
(3)桨杆与电动机相连,转速应在各品种项下规定转速的±1转范围内。其他要求同第二法。
测定法 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15mm±2mm。除另有规定外,分别量取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100~250ml,
置各溶出杯内(用于胶囊剂测定时,如胶囊上浮,可用一小段腐蚀的细金属丝轻张于胶囊外壳)。以下操作同第二法,取样位置应在桨叶及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6mm处。
结果判断 同第一法。
溶出条件和注意事项
(1)溶出度仪的校正 除仪器的各项机械性能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用校正仪器,按照校正片说明书操作,试验结果应符合校正片的规定。
(2)溶出介质 应使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出介质,并应新鲜制备和经脱气处理[溶解的气体在试验中可能形成气泡,从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溶解的气体应在试验之前除去。脱气方法,取溶出介质,在缓慢搅拌下加热至约41℃,
并在真空条件下不断搅拌5分钟以上,或煮沸15分钟(约5000ml);或超声、抽滤等其他有效的除气方法];如果溶出介质为缓冲液,调节pH值至规定pH值±0.05
之内。
(3)取样时间 应按照品种各论中规定的取样时间取样,自6杯中完成取样的时间应在1分钟内。
(4)如胶囊壳对分析有干扰,应取不少于6粒胶囊,尽可能完全地除尽内容物,置同一溶出杯内,用该品种项下规定体积的溶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该品种项下的分析方法测定每个空胶囊的空白值,作必要的校正。如校正值大于标示量的25%,试验无效。如校正值大于标示量的2%,可忽略不计。
(5)除另有规定外,取样时间45分钟,取度(Q)为标示量的70%。
(6)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每个溶出杯中允许投入供试品1片(粒、袋),
不得多投。
溶液颜色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Ⅸ A 溶液颜色检查法
药物溶液的颜色及其与规定颜色的差异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药物的纯度。本法系将药物溶液的颜色与规定的标准比色液相比较,或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检查其颜色。
品种项下规定的“无色或几乎无色”,其“无色”系指供试品溶液的颜色相同于所用溶剂,“几乎无色”系指浅于用水稀释1倍后的相应色调1号标准比色液。
第一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 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置于25ml
的纳氏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10ml。另取规 定色调和色号的标准比色液
10ml,置于另一25ml纳氏比色管中,两管同置白色背景上,自上向下透视,或同置白色背景前,平视观察;供试品管呈现的颜色与对照管比较,不得更深。
如供试品管呈现的颜色与对照管的颜色深浅非常接近或色调不尽一致,使目视观察无法辨别二者的深浅时,应改用第三法(色差计法)测定,并将 其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比色用重铬酸钾液 精密称取 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0.4000g,
置500ml量瓶中,加适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溶液中含
0.800mg的K2Cr2O7。
比色用硫酸铜液 取硫酸铜约32.5g,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溶解成
500ml,精密量取10ml,置碘量瓶中,加水50ml、醋酸4ml与碘化钾2g,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每1m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4.97mg的CuSO4·5H2O。根据上述测定结果,在剩余的原溶液中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每1ml溶液中适含62.4mg的CuSO4·5H2O,即得。
比色用氯化钴液 取氯化钴约32.5g,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溶解成
500ml,精密量取2ml,置锥形瓶中,加水200ml,摇匀,加氨试液至溶液由浅红色转变至绿色后,加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6.0)10ml,加热至60℃,再加二甲酚橙指示液5滴,用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黄色,每1m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11.90mg的CoCl2·6H2O。根据上述测定结果,在剩余的原溶液中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每1ml溶液中适含59.5mgCoCl2·6H2O,即得。
各种色调标准贮备液的制备 按下表量取比色用氯化钴液、比色用重铬酸钾液、比色用硫酸铜液与水,摇匀,即得。
各种色调标准贮备液的配制表
────────────────────────────────────────────────────────
色调 比色用氯化钴液 比色用重铬酸钾液 比色用硫酸铜液 水
ml ml ml ml
────────────────────────────────────────────────────────
黄绿色 1.2 22.8 7.2 68.8
黄色 4.0 23.3 0 72.7
橙黄色 10.6 19.0 4.0 66.4
橙红色 12.0 20.0 0 68.0
棕红色 22.5 12.5 20.0 45.0
────────────────────────────────────────────────────────
各种色调色号标准比色液的制备 按下表量取各色调标准贮备液与水,
摇匀,即得。
各种色调色号标准比色液的配制表
─────────────────────────────────────────────
色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
贮备液(ml) 0.5 1.0 1.5 2.0 2.5 3.0 4.5 6.0 7.5 10.0
加水量(ml) 9.5 9.0 8.5 8.0 7.5 7.0 5.5 4.0 2.5 0
─────────────────────────────────────────────
第二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品种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10ml,必要时滤过,滤液照分光光度法于规定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超过规定值。
第三法(色差计法)
本法是通过色差计直接测定溶液的透射三刺激值,对其颜色进行定量表述和分析的方法。当目视比色法较难判定供试品与标准比色液之间的差异时,应考虑采用本法进行测定与判断。
供试品与标准比色液之间的颜色差异,可以通过分别比较它们与水之间的色差值来得到,也可以通过直接比较它们之间的色差值来得到。
现代颜色视觉理论认为,在人眼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的锥形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敏感。颜色视觉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视网膜上三种独立的锥体感色物质,有选择地吸收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
同时每一物质又可单独产生白和黑的反应,即在强光作用下产生白的反应,
无外界刺激时产生黑的反应;第二阶段,在神经兴奋由锥体感受器向视觉中枢的传导过程中,这三种反应又重新组合,最后形成三对对立性的神经反应,即红或绿、黄或蓝、白或黑的反应。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各种颜色感觉。
自然界中的每种颜色都可以用选定的、能刺激人眼中三种受体细胞的红、绿、蓝三原色,按适当比例混合而成。由此引入一个新的概念——三刺激值,即在给定的三色系统中与待测色达到色匹配所需要的三个原刺激量,分别以X、Y、Z表示。通过对众多具有正常色觉的人体(称为标准观察者,即标准眼)进行广泛的颜色比较试验,测定了每一种可见波长
(380~780nm)的光引起每种锥体刺激的相对数量的色匹配函数,这些色匹配函数分别用x(λ)y(λ)z(λ)来表示。把这些色匹配函数组合起来,描绘成曲线,就叫做CIE色度标准观察者的光谱三刺激值曲线(见图1)。(图略)
色匹配函数和三刺激值间的关系以下列方程表示:
X=K∫S(λ)P(λ)x(λ)d(λ)
Y=K∫S(λ)P(λ)y(λ)d(λ)
Z=K∫S(λ)P(λ)z(λ)d(λ)
式中 K为归化系数;
S(λ)为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
P(λ)为物质色的光谱反射比或透射比;
x(λ)y(λ)z(λ)为标准观察者的色匹配函数;
d(λ)为波长间隔,一般采用10nm或5nm。
当某种颜色的三刺激值确定之后,则可用其计算出该颜色在一个理想的三维颜色空间中的坐标,由此推导出许多组的颜色方程(称为表色系统)
来定义这一空间。如:CIE1931-XYZ表色系统,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CIE1976L<*>a*b*色空间(CIELab均匀色空间),Hunter表色系统等。
为便于理解和比对,人们通常采用CIELab均匀色空间来表示颜色及色差。该色空间由直角坐标L<*>a*b*构成。在三维色坐标系的任一点都代表一种颜色,其与参比点之间的几何距离代表两种颜色之间的色差(见图2)
(图略)。相等的距离代表相同的色差值。用仪器法对供试品溶液与其规定的标准比色液的颜色进行比较时,需比较的参数就是空白对照品的颜色和供试溶液或其规定的标准比色液颜色在均匀色空间中的差值。
在CIELab均匀色空间中,三维色坐标L<*>a*b*与三刺激值X、Y、Z和色差之间的关系如下:
明度指数L<*>=116×(Y/Yn)<1/3>-16
色品指数a*=500×[(X/Xn)<1/3>-(Y/Yn)<1/3>]
色品指数b*=200×[(Y/Yn)<1/3>-(Z/Zn)<1/3>]
色差△E<*>=(△L<*><2>+(△a*)<2>+(△b*)<2>
以上公式仅适用于X/Xn、Y/Yn、Z/Zn>0.008856时。
式中 X、Y、Z为待测样品的三刺激值;
Xn、Yn、Zn为完全漫反射体的三刺激值;
△E<*>为供试品色与标准比色液色的色差;
△L<*>为供试品与标准比色液色的明度指数之差,其中△L<*>为正,表示供试品比标准色液颜色亮(鲜艳);
△a*、△b*为供试品色与标准比色液色的色品指数之差,其中△a*、
△b*为正,表示供试品比标准比色液颜色更深(饱和)。
色差计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即是模拟人眼的视觉系统,利用仪器内部的模拟积分光学系统,把光谱光度数据的三刺激值进行积分而得到颜色的数学表达式,从而计算出L<*>、a*、b*值及对比色的色差。图4为色差计的工作示意图(图略)。在仪器使用的标准光源与日常观察样品所使用光源光谱功率分布一致(比如昼光),其光电响应接收条件与标准观察者的色觉特性一致(比如10°视场)的条件下,用仪器方法测定颜色,不但能够精确、
定量地测定颜色和色差,而且比目测法更为科学客观,且不随时间、地点、人员变化而发生变化。
1.对仪器的般要求
使用的测色仪器一般为光电积分型色差计,照明观察条件为o/d条件或
d/o条件,D65光源照明,10°视场,可直接测出三刺激值X、Y、Z,并能直接计算给出L<*>、a*、b*和△E<*>及供试品溶液的色调色号。
因溶液的颜色随着被测定的溶液液层厚度而变,所以除另有规定外,
测量透射色时,应使用1cm厚度液槽。
为保证测量的可靠性,应定期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定。在每次测量时,要用无彩色物质如水或空气对仪器进行校准,并规定它在所有波长下的透射率均为1.000。
室温时,在D65为光源、10°视场条件下,水或空气的三刺激值分别为
X=94.81;Y=100.00;Z=107.32
2.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用水对仪器进行校准,取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制得的供试品溶液和标准比色液,置仪器上进行测定。供试品溶液与水的色差值△E<*>应不超过相应色调的标准比色液与水的色差值△E<*>。
如品种项下规定的色调有两种,且供试品溶液的实际色调介于两种规定色调之间,且难以判断更倾向何种色调时,将测得的供试品溶液与水的色差值
(△E*)与两种色调标准比色液与水的色差值的平均值
[△E*≤(△E*s1+△E*s2)/2]比较,不得更深。
绒促性素生物检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E 绒促性素生物检定法
本法系比较绒促性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对幼小鼠子宫增重的作用,
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按绒促性素标准品的标示效价加0.9%氯化钠溶液配成每1ml中含10单位的溶液,充分溶解后,再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按高、中、低剂量组(ds<[3]>、ds<[2]>、ds<[1]>)配成3种浓度的稀释液,
相邻两浓度之比值(r)应相等,且不得大于1∶0.5。 一般高浓度稀释液可配成每1ml中含0.3~0.8单位。调节剂量使低剂量组子宫较正常子宫明显增重,高剂量组子宫增重不致达到极限。稀释液置4~8℃贮存,可供3日使用。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按供试品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照标准品溶液的配制法配成高、中、低(dT<[3]>、dT<[2]>、dT<[1]>)3种浓度的稀释液,相邻两浓度之比值(r)应与标准品相等,供试品与标准品各剂量组所致反应平均值应相近。
测定法 取健康合格、出生17~23日、体重9~13g、同一来源的雌性幼小鼠,一次实验所用幼小鼠的出生日数相差不得超过3日,体重相差不得超过
3g;按体重随机分成6组,每组不少于15只。每日于大致相同的时间分别给每鼠皮下注入一种浓度的标准品或供试品稀释液0.2ml,每日一次,连续注入3次,于最后一次注入24小时后,将动物处死,称体重,解剖,于阴道和子宫交接处剪断,摘出子宫,剥离附着的组织,去掉卵巢,压干子宫内液,直接称重(精密至0.5mg)并换算成每10g体重的子宫重,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ⅩⅣ)中的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25%。
软膏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F 软膏剂 乳膏剂 糊剂
软膏剂 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因药物在基质中分散状态不同,有溶液型软膏剂和混悬型软膏剂之分。
溶液型软膏剂为药物溶解(或共熔)于基质或基质组分中制成的软膏剂;混悬型软膏剂为药物细粉均匀分散于基质中制成的软膏剂。
乳膏剂 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乳膏剂由于基质不同,可分为水包油型乳膏剂与油包水型乳膏剂。
糊剂 系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地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可分为单相含水凝胶性糊剂或脂肪糊剂。
软膏剂、乳膏剂、糊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软膏剂、乳膏剂、糊剂选用基质应根据各剂型的特点、药物的性质、
制剂的疗效和产品的稳定性。基质也可由不同类型基质混合组成。
软膏剂的基质可分为油脂性基质和水溶性基质。油脂性基质常用的有凡士林、石蜡、液状石蜡、硅油、蜂蜡、硬脂酸、羊毛脂等;水溶性基质主要有聚乙二醇。乳膏剂常用的乳化剂可分为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水包油型乳化剂有钠皂、三乙醇胺皂类、脂肪醇硫酸(酯)钠类(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山梨酯类;油包水型乳化剂有钙皂、羊毛脂、单甘油酯、脂肪醇等。
二、软膏剂、乳膏剂、糊剂基质应均匀、细腻,涂于皮肤或黏膜上应无刺激性。混悬型软膏剂中不溶性固体药物及糊剂的固体成分,均应预先用适宜方法磨成细粉;确保粒度符合规定。
三、软膏剂、乳膏剂根据需要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增稠剂、抗氧剂及透皮促进剂。
四、软膏剂、乳膏剂应具有适当的黏稠度,糊剂稠度一般较大。但均应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不融化,黏稠度随季节变化应很小。
五、软膏剂、乳膏剂、糊剂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乳膏剂不得有油水分离及胀气现象。
六、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糊剂应遮光容器中密闭贮存;乳膏剂应遮光密封,宜置25℃以下贮存,不得冷冻。
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乳膏剂、糊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粒度】 除另有规定外,混悬型软膏剂取适量的供试品,涂成薄层,薄层面积相当于盖玻片面积,共涂三片,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附录Ⅸ E 第一法)检查,均不得检出大于180μm的粒子。
【装量】 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Ⅹ F)检查,应符合规定。
【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软膏剂与乳膏剂,照无菌检查法(附录XI H)
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 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
应符合规定。
散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P 散剂
散剂系指药物或与适宜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
口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也可直接用水送服。
局部用散剂可供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外应用;专供治疗、预防和滑润皮肤为目的散剂亦可称为撒布剂或撒粉。
散剂在生产和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供制散剂的成分均应粉碎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口服服散剂应为细粉,局部用散剂应为极细粉。
二、散剂应干燥、松散、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制备含有毒性药物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
三、散剂中可含有或不含辅料,根据需要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着色剂等。
四、散剂可单剂量包装亦可多剂量包(分)装,多剂量包装者应附分剂量的用具。
五、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避光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可吸潮药物的散剂以及泡腾散剂应密封贮存。
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粒度】除另有规定外,局部用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粒度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约10g,精密称定,置七号筛,筛上加盖,并在筛下配有密合的接受容器。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附录ⅨE 第二法,单筛分法)检查,精密称定通过筛网的粉末重量,不应低于95%。
【外观均匀度】检查法 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呈现均匀的色泽、无花纹与色斑。
【干燥失重】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按干燥失重测定法(附录Ⅷ L)
测定。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2.0%。
【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散剂10包(瓶),除去包装,分别精密称定每包(瓶)内容物的重量,求出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每包装量与平均装量(凡无含量测定的散剂,每包装量应与标示装量相比较)相比应符合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散剂不得多于2包(瓶),并不得有1包(瓶)超出装量差异限度1倍。
────────────────────────────────
平均装量或 标示装量 装量差异限度
  ────────────────────────────────
0.10g或0.10g以下 ±15%
0.10g以上至0.30g ±10%
0.30g以上至1.50g ±8%
1.50g以上至6.0g ±7%
6.0g以上     ±5%
  ───────────────────────────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散剂,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查。
【装量】 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X F)检查,应符合规定。
【无菌】用于烧伤或创伤的局部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附录Ⅺ H)检查,
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色谱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Ⅴ 色谱法
色谱法根据其分离原理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吸附色谱法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吸附能力的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分配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被涂布或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交换能力的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为水或含有机溶剂的缓冲液。分子排阻色谱法又称凝胶色谱法,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大小的不同导致在填料上渗透程度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根据固定相和供试品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色谱法又可根据分离方法分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所用溶剂应与供试品不起化学反应,纯度要求较高。分析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操作。
分离后各成分的检出,应采用各品种项下所规定的方法。采用纸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或柱色谱法分离有色物质时,可根据其色带进行区分;分离无色物质时,可在短波(254nm)或长波(365nm)紫外光灯下检视,其中纸色谱或薄层色谱也可喷以显色剂使之显色,或在薄层色谱中用加有荧光物质的薄层硅胶,采用荧光猝灭法检视。柱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接于色谱柱出口处的各种检测器检测。柱色谱法还可分部收集流出液后用适宜方法测定。
砷盐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J 砷盐检查法
标准砷溶液的制备 称取三氧化二砷0.132g,置1000ml量瓶中,加20%氢氧化钠溶液5ml溶解后,用适量的稀硫酸中和,再加稀硫酸1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0ml量瓶中,加稀硫酸1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μg的As)。
第一法(古蔡氏法)
仪器装置 如图1。(图略)A为100ml标准磨口锥形瓶;B为中空的标准磨口塞,上连导气管C(外径8.0mm,内径6.0mm),全长约180mm;D为具孔的有机玻璃旋塞,其上部为圆形平面,中央有一圆孔,孔径与导气管C的内径一致,其下部孔径与导气管C的外径相适应,将导气管C的顶端套入旋塞下部孔内,
并使管壁与旋塞的圆孔适相吻合。黏合固定;E为中央具有圆孔(孔径6.0mm)
的有机玻璃旋塞盖,与D紧密吻合。
测试时,于导气管C中装入醋酸铅棉花60mg(装管高度为60~80mm),再于旋塞D的顶端平面上放一片溴化汞试纸(试纸大小以能覆盖孔径而不露出平面外为宜),盖上旋塞盖E并旋紧,即得。
标准砷斑的制备 精密量取标准砷溶液2ml,置A瓶中,加盐酸5ml与水
21ml,再加碘化钾试液5ml与酸性氯化亚锡试液5滴,在室温放置10分钟后,
加锌粒2g,立即将照上法装妥的导气管C密塞于A瓶上,并将A瓶置25~40℃
水浴中,反应45分钟,取出溴化汞纸试,即得。
若供试品需经有机破坏后再行检砷,则应取标准砷溶液代替供试品,
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同法处理后,依法制备标准砷斑。
检查法 取按各品种项下规定方法制成的供试品溶 液,置A瓶中,照标准砷斑的制备,自“再加碘化钾试液5ml”起,依法操作。将生成的砷斑与标准砷斑比较,不得更深。
第二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
仪器装置 如图2。(图略)A为100ml标准磨口锥形瓶;B为中空的标准磨口塞,上连导气管C(一端的外径为8mm,内径为6mm;另一端长180mm,外径
4mm,内径1.6mm,尖端内径为1mm)。 D为平底玻璃管(长180mm,内径10mm,
于5.0ml处有一刻度)。
测试时,于导气管C中装入醋酸铅棉花60mg(装管高度约80mm),并于
D管中精密加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试液5ml。
标准砷对照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标准砷溶液5ml,置A瓶中,加盐酸5ml与水21ml,再加碘化钾试液5ml与酸性氯化亚锡试液5滴,在室温放置10分钟后,
加锌粒2g,立即将导气管C与A瓶密塞,使生成的砷化氢气体导入D管中,并将A瓶置25~40℃水浴中反应45分钟,取出D管,添加三氯甲烷至刻度,混匀,
即得。
若供试品需经有机破坏后再行检砷,则应取标准砷溶液代替供试品,
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同法处理后,依法制备标准砷对照液。
检查法 取照各药品项下规定方法制成的供试液,置A瓶中,照标准砷对照液的制备,自“再加碘化钾试液5ml”起,依法操作。将所得溶液与标准砷对照液同置白色背景上,从D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所得溶液的颜色不得比标准砷对照液更深。必要时,可将所得溶液转移至1cm吸收池中,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510nm波长处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试液作空白,测定吸光度,与标准砷对照液按同法测得的吸光度比较,
即得。
【附注】 (1)所用仪器和试液等照本法检查,均不应生成砷斑,或至多生成仅可辩认的斑痕。
(2)制备标准砷斑或标准砷对照液,应与供试品检查同时进行。
(3)本法所用锌粒应无砷,以能通过一号筛的的细粒为宜,如使用的锌粒较大时,用量应酌情增加,反应时间亦应延长为1小时。
(4)醋酸铅棉花系取脱脂棉1.0g,浸入醋酸铅试液与水的等容混合液
12ml中,湿透后,挤压除去过多的溶液,并使之疏松,在100℃以下干燥后,
贮于玻璃塞瓶中备用。
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Ⅸ G 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
溶剂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阻止渗透所需施加的压力,即渗透压。生物膜,例如人体的细胞膜或毛细血管壁,一般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在制备注射剂、滴眼剂等药物制剂时,必须考虑其渗透压。对静脉补液、营养液、电解质或渗透利尿药(如甘露醇注射液),应在标签上注明溶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以提供临床医生参考。
渗透压摩尔浓度的单位,通常以每千克溶剂中溶质的毫渗透压摩尔来表示,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理想毫渗透压摩尔浓度(mOsmol/kg):
每千克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克数
毫渗透压摩尔浓度(mOsmol/kg)=————————───────────────—×n×1000
分子量(g)
式中n为溶质分子溶解时形成的粒子数,在理想溶液中,例如葡萄糖n=1,氯化钠或硫酸镁n=2,氯化钙n=3,枸橼酸钠n=4。
在生理范围及很稀的溶液中,其渗透压摩尔浓度与理想状态下的计算值偏差较小;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与计算值比较,实际渗透压摩尔浓度下降,例如0.9%氯化钠注射液,理想渗透压摩尔浓度是2×1000×9/58.4=308mOsmol/kg,
而实际上在此浓度时氯化钠溶液的n稍小于2,其实际测得值是286mOsmol/kg;复杂混合物,如水解蛋白注射液的理论渗透压摩尔浓度不容易计算,因此通常采用实际测定值表示。
仪器 通常采用测量溶液的冰点下降来测定其渗透压摩 尔浓度。在理想的稀溶液中,冰点下降符合△Tf=Kf.m的关系,式中,△Tf 为冰点下降,Kf为冰点下降常数(当水为溶剂时为1.86),m 为重量摩尔浓度。而渗透压符合P0=K0,m的关系,式中,P0为渗透压,K0为渗透压常数,m为溶液的重量摩尔浓度。由于两式中的浓度等同,故可以用冰点下降法测定溶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常用的所谓渗透压计即是采用冰点下降的原理设计的。
渗透压计由一个供试溶液测定试管、带有温度调节器的冷却装置和一对热敏电阻组成。测定时将探头浸入试验管的溶液中心,并降至冷却部分同时启动冷却装置,使溶液结冰,仪器具有将被测得的温度(冰点)转换为电信号并显示测量值的系统。
毫渗透压摩尔浓度的测定 用一定体积(按仪器说明书规定)的水(新鲜制备)调节零点,由下表选择两种较正用标准液(它们的渗透压摩尔浓度应跨于供试品预计值的两侧)较正仪器,再测定供试溶液的毫渗透压摩尔浓度(或冰点下降)。当供试溶液的毫渗透压摩尔浓度大于仪器的测定范围时,用适宜的溶剂稀释至可测定的毫渗透压摩尔浓度范围,供试品若为固体,先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中,再进行测定。
渗透压计校正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按照表中所列数据,精密称取经500~
650℃干燥40~50分钟并置干燥器(硅胶)中放冷至室温的氯化钠(基准试剂)一定量,加水1kg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
每1kg水中氯化钠的重量/g 毫渗透压摩尔浓度/mosmol/kg 冰点下降/℃
──────────────────────────────────────────────────────────
3.087 100 0.186
6.260 200 0.372
9.463 300 0.558
12.684 400 0.744
15.916 500 0.930
19.147 600 1.116
22.380 700 1.302
─────────────────────────────────────────────────────────
毫渗透压摩尔浓度比的测定 供试品与0.9%(g/ml)氯化钠溶液的毫渗透压比率称为毫渗透压摩尔浓度比。用渗透压计分别测得供试品与标准溶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O<[T]>与O<[S]>,并用下列公式计算毫渗透压浓度比:
O<[T]>
渗透压比=————
O<[S]>
毫 渗透压摩尔比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经500~650℃干燥40~50分钟并置干燥器(硅胶)中放冷的氯化钠(基准试剂)0.900g,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注射剂、滴眼剂等制剂处方中的氯化钠,其作用若主要为调节制剂的渗透压,则可通过渗透压摩尔浓度的测定取代氯化钠的定量测定。
附录 Ⅻ P 生长激素生物测定法
1、去垂体大鼠体重法
本法系通过比较生长激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对幼龄去垂体大鼠体重增加的程度,以测定供试品效价的一种方法。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取标准品,按标示效价用含0.1%牛血清白蛋白的0.9%氯化钠溶液,配制成高、低两种浓度的标准品溶液。一般高浓度标准品溶液配成每1ml含0.1~0.2IU,低浓度标准品溶液配成每1ml含0.025~0.05IU,高低两浓度比值(r)一般为1:0.25,标准品溶液分装成每天剂量并密封于—15℃以下保存,临用时隔化。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按供试品的标示效价或估计效价(AT),照标准品溶液的配制及保存方法配制和保存。
测定法 取同一来源、品系,出生26~28天,体重60~80g,同一性别,健康的大鼠,试验前2~3周手术摘除垂体,手术后于清洁级以上动物室饲养使其恢复。
取去垂体手术后2~3周,体重变化小于手术前±10%的大鼠,按体重均匀分成
4组,每组至少8只,每只编号并记录体重。分别自颈部皮下注射一种浓度的标准品溶液或供试品溶液0.5ml,每日一次,连续6日。于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
处死大鼠,称重,必要时实验结束后可进行尸检,切开蝶鞍区,肉眼检查有无垂体残留,剔除有垂体残存的大鼠。每只动物给药后体重增加的克数作为反应值。供试品与标准品各剂量组所致反应的平均值应相当,低剂量组应较正常动物体重有明显的增加,高剂量组体重增加不致达极限。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ⅩⅣ)中的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可信限奉FL(%)不得大于50%。
2、去垂体大鼠胫骨法
本法系通过比较生长激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对去垂体大鼠胫骨骨骺板宽度增加的程度,以测定供试品效价的一种方法。
标准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同体重法。
测定法 本法可与去垂体大鼠体重法同步进行。待体重法实验结束后,取下两腿胫骨,置10%甲醛溶液保存,从胫骨近心端顶部中间沿矢状面切开,置10%
甲醛溶液中保存,水洗10分钟后,置丙酮溶液中10分钟,水洗3分钟,置2%硝酸银溶液中染色2分钟,水洗后置水中强光照射至变棕黑色,于10%硫代硫酸钠溶液固定30秒钟,置80%乙醇溶液中供测量用。测量时沿刨面切1mm左右薄片,置显微镜下测量胫骨骨骺板宽度,作为反应值。照生物检定 法(附录XIV)中的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50%。
生物检定统计法(一)(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Ⅳ  生物检定统计法
一、总则
生物检定法是利用药物对生物体或其离体器官组织等所起的药理作用来检定药物效价的方法,用于无适当理化方法进行检定的药物。
生物检定统计法主要叙述应用生物检定时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一般要求、实验设计及统计方法。有关品种用生物检定的具体实验条件和要求,
必须按照该品种生物检定法项下的规定。
生物检定标准品 凡中国药典规定用生物检定的品种都有它的生物检定标准品(S)。(S)都有标示效价,以效价单位(u)表示,其含义和相应的国际标准品的效价单位一致。
供试品 供试品(T)或(U)是供检定其效价的样品,它的活性组分应与标准品基本相同。
A<[T]>或A<[u]>是T或U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
等反应剂量对比 生物检定是将T和其S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时对生物体或其离体器官组织等的作用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计算出它们的等反应剂量比值(R),以测得(T)的效价P<[T]>。
R是S和T等反应剂量(ds、d<[T]>)的比值,即R=ds/d<[T]>。
M是S和T的对数等反应剂量(xs、x<[T]>)之差,
即M=lgds-lgd<[T]>=xs-x<[T]>。R=antilgM。
P<[T]>是通过检定测得T的效价含量,称T的测得效价,是将效价比值(R)
用T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校正之后而得。即P<[T]>=A<[T]>·R或P<[T]>=
A<[T]>·antilgM。
检定时,S按标示效价计算剂量,T按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计算剂量,注意调节T的剂量或调整其标示量或估计效价,使S和T的相应剂量组所致的反应程度相近。
生物变异的控制 生物检定具有一定的实验误差,其主要来源是生物变异性。因此生物检定必须注意控制生物变异,或减少生物变异本身,或用适宜的实验设计来减小生物变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减小实验误差。
控制生物变异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生物来源、饲养或培养条件必需均一。
(2) 对影响实验误差的条件和因子,在实验设计时应尽可能作为因级限制,将选取的因级随机分配至各组。例如体重、性别、窝别、双碟和给药次序等都是因子,不同体重是体重因子的级,雌性雄性是性别因子的级,
不同窝的动物是窝别因子的级,不同双碟是碟间因子的级,给药先后是次序因子的级等。按程度划分的级(如动物体重),在选级时,应选动物较多的邻近几级,不要间隔跳越选级。
(3) 按实验设计类型的要求将限制的因级分组时,也必须严格遵守随机的原则。
误差项 指从实验结果的总变异中分去不同剂量及不同因级对变异的影响后,剩余的变异成分,用方差(S<2>)表示。对于因实验设计类型的限制无法分离的变异成分,或估计某种因级对变异的影响小,可不予分离者,
都并入S<2>。但剂间变异必须分离。
误差项的大小影响标准误S<[M]>和可信限(FL)。
不同的检定方法和实验设计类型,分别按有关的公式计算S<2>。
可靠性测验 平行线检定要求在实验所用的剂量范围内,对数剂量的反应(或反应的函数)呈直线关系,供试品和标准品的直线应平行。可靠性测验即验证供试品和标准品的对数剂量反应关系是否显著偏离平行偏离直线,对不是显著偏离平行偏离直线(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的实验结果,
认为可靠性成立,方可按有关公式计算供试品的效价和可信限。
可信限 可信限(FL)标志检定结果的精密度。M的可信限是M的标准误S<[M]>和t值的乘积(t·S<[M]>),用95%的概率水平。M+t·S<[M]>是可信限的高限;M-t·S<[M]>是可信限的低限。用其反对数计算得R和P<[T]>的可信限低限及高限,是在95%的概率水平下从样品的检定结果估计其真实结果的所在范围。
R或P<[T]>的可信限率(FL%)是用R或P<[T]>的可信限计算而得。
计算可信限的t值是根据S<2>的自由度(f)查t值表而得。
t值与f的关系见表一。
表一 t值表(P=0.95)
─────────────────────────────────
f t f t f t f t
──────────────────────────────────
3 3.18 8 2.31 14 2.15 30 2.04
4 2.78 9 2.26 16 2.12 40 2.02
5 2.57 10 2.23 18 2.10 60 2.00
6 2.45 11 2.20 20 2.09 120 1.98
7 2.37 12 2.18 25 2.06 ∞ 1.96
──────────────────────────────────
各品种的检定方法项下都有其可信限率的规定,如果检定结果不符合规定,可缩小动物体重范围或年龄范围,或调整对供试品的估计效价或调节剂量,重复实验以减小可信限率。
对同批供试品重复试验所得n次实验结果(包括FL%超过规定的结果),
可按实验结果的合并计算法算得P<[T]>的均值及其FL%作为检定结果。
  二、直接测定法
直接测得药物对各个动物最小效量或最小致死量的检定方法。如洋地黄及其制剂的效价测定。
xS和xT为S和T组各只动物的对数最小致死量,它们的均值 xS和xT为
S和T的等反应剂量,ns和nT为S和T组的动物数。
1.效价计算
按(1)~(3)式计算M、R和P<[T]>。
M=xS -xT (1)
R=antilg(xS -xT )=antilgM (2)
P<[T]>=A<[T]>·R (3)
2.误差项及可信限计算
按(4)~(8)式计算S<2>、S<[M]>及R或P<[T]>的FL和FL%。
(∑Xs)<2> (∑X<[T]>)<2>
∑X<2>s- ──────── +∑X<2><[T]>-──────────
ns n<[T]>
S<2> =─────────────────────────────────────────
ns+n<[T]>-2 (4)
f=ns+nT-2 用此自由度查表一得t值
┌─────────────
│ ns+nT
S<[M]>= │ S<2> ·────────
√ ns·nT
R的FL=antilg(M±t·S<[M]>) (6)
antilg(M+t·S<[M]>)是R的高限
antilg(M-t·S<[M]>)是R的低限
P<[T]>的FL=A<[T]>·antilg(M±t·S<[M]>) (7)
A<[T]>·antilg(M+t·S<[M]>)是P<[T]>的高限
A<[T]>·antilg(M-t·S<[M]>)是P<[T]>的低限
R(或P<[T]>)高限-R(或P<[T]>)低限
R(或P<[T]>)的FL%=[ ──────────────────────────×100] % (8)
2R(或2P<[T]>)
当两批以上供试品(T、U……)和标准品同时比较时,按(9)式计算
S、T、U的合并方差S<2>。
(∑Xs)<2> (∑XT)<2> (∑Xu)<2>
∑X<2>s - —————+∑X<2><[T]>- —————+∑X<2>U- ————— +…
ns nT nU
S<2>=────────────────────────────────────────────────────
ns-1+nT-1+nu-1+…
f=ns-1+nT-1+nU-1+…
效价P<[T]>、P<[U]>…则是T、U分别与S比较,按(1)~(3)式计算。
例1 直接测定法
洋地黄效价测定───鸽最小致死量(MLD)法
S为洋地黄标准品,按标示效价配成1.0u/ml的酊剂,临试验前稀释25倍。
T为洋地黄叶粉,估计效价A<[T]>=10u/g,配成1.0u/ml的酊剂,临试验前配成稀释液(1→25)。测定结果见表1-1。
表1-1 洋地黄效价测定结果
───────────────────────────────────────────────────────
S T
──────────────────────────────────────────────────
MLDs (ds) XS MLDT (dT) x<[T]>
───────────────────────────────────────────────────
u/Kg 体重 log(ds×10) u/Kg 体重 log(dT×10)
───────────────────────────────────────────────────
1.15 1.061 1.11 1.045
1.01 1.004 1.23 1.090
1.10 1.041 1.06 1.025
1.14 1.057 1.31 1.117
1.06 1.025 0.94 0.973
0.95 0.978 1.36 1.134
────────────────────────────────────────────────────
∑xs 6.166 ∑x<[T]> 6.384
xs 1.028 x T 1.064
────────────────────────────────────────────────────
按(1)~(3)式
M=1.028-1.064=-0.036
R=antilg(-0.036)=0.9204
P<[T]>=10×0.9204=9.20u/g
按(4)~(8)式计算S<2>,S<[M]>、P<[T]>的FL和FL%
6.166<2> 6.384<2>
1.061<2>+1.004<2>+…+0.978<2> - ────── +1.045<2> +1.090<2>…+1.134<2> -──────
6 6
S<2>=────────────────────────────────────────────────────────
6+6-2
=0.002 373
f=6+6-2=10 查表一 t=2.23
┌──────────
│ 6+6
S<[M]>=│0.002 373×──── = 0.028 12
√ 6×6
P<[T]>的FL=10.antilg(-0.036±2.23×0.028 12)=7.97~10.6(u/g)
10.6-7.97
P<[T]>的FL%=[ ───────×100] %=14.3%
2×9.20
三、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
药物对生物体所引起的反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产生的量变可以测量者,称量反应。量反应检定用平行线测定法,要求在一定剂量范围内,S和T的对数剂量x和反应或反应的特定函数y呈直线关系,当S和T的活性组分基本相同时,两直线平行。
本药典量反应检定主要用(2.2)法、(3.3)法或(2.2.2)法、(3.3.3)法,即S、T(或U)
各用2个剂量组或3个剂量组,统称(k.k)法或(k·k·k)法;如果S和T的剂量组数不相等,则称(k,k′)法;前面的k代表S的剂量组数,后面的k或k′代表T的剂量组数。一般都是按(k·k)法实验设计,当S或T的端剂量所致的反应未达阈值,或趋于极限,去除此端剂量后,对数剂量和反应的直线关系成立,这就形成了(k·k′)
法。例如(3.3)法设计就可能形成(2.3)或(3.2)法等。因此,(k·k′)法中的k只可能比
k′多一组或少一组剂量。(k·k′)法的计算结果可供重复试验时调节剂量或调整供试品估计效价时参考。无论是(k·k) 法、(k·k′)法或(k.k.k)法,都以K代表S和T
的剂量组数之和,故K=k+k、K=k+k′或K=k+k+k。
本药典平行线测定法的计算都用简算法,因此对各种(k·k)法要求,
(1) S和T相邻高低剂量组的比值(r)要相等,一般r用1:0.8~1:0.5,logr=I;
(2) 各剂量组的反应个数(m)应相等。
1.平行线测定的实验设计类型
根据不同的检定方法可加以限制的因级数采用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
本版药典主要用下面三种实验设计类型。
(1) 随机设计 剂量组内不加因级限制,有关因子的各级随机分配到各剂量组。本设计类型的实验结果只能分离不同剂量(剂间)所致变异,如绒促性素的生物检定。
(2) 随机区组设计 将实验动物或实验对象分成区组,一个区组可以是一窝动物、一只双碟或一次实验。在剂量组内的各行间加以区组间(如窝间、碟间、实验次序间)的因级限制。随机区组设计要求每一区组的容量
(如每一窝动物的受试动物只数、每一只双碟能容纳的小杯数等)必须和剂量组数相同,这样可以使每一窝动物或每一只双碟都能接受到各个不同的剂量。因此随机区组设计除了从总变异中分离剂间变异之外,还可以分离区组间变异,减小实验误差。例如抗生素杯碟法效价测定。
(3) 交叉设计 同一动物可以分两次进行实验者适合用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将动物分组,每组可以是一只动物,也可以是几只动物,但各组的动物只数应相等。标准品(S)和供试品(T)对比时,一组动物在第一次试验时接受S的一个剂量,第二次试验时则接受T的一个剂量,如此调换交叉进行,可以在同一动物身上进行不同试品、不同剂量的比较,以去除动物间差异对实验误差的影响,提高实验精确度,节约实验动物。
(2.2)法S和T各两组剂量,用双交叉设计,将动物分成四组;对各组中的每一只动物都标上识别号。每一只动物都按给药次序表进行两次实验。
双交叉设计两次实验的给药次序表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
第一次实验 ds<[1]> ds<[2]> dT<[1]> dT<[2]>
第二次实验 dT<[2]> dT<[1]> ds<[2]> ds<[1]>
──────────────────────────────────────
2.平行线测定法的方差分析和可靠性测验
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和可靠性测验
(1) 将反应值或其规定的函数(y)按S和T的剂量分组列成方阵表 见表二。
表二 剂量分组方阵表
───────────────────────────────────────────────────────
S和T的剂量组 总 和
───────────────────────────────────────────────────────
(1) (2) (3) … (k) ∑y<[m]>
───────────────────────────────────────────────────────
  行 1 y<[1]>(1) y<[1]>(2) y<[1]>(3) … y<[1]>(k) ∑y<[1]>
间 2 y<[2]>(1) y<[2]>(2) y<[2]>(3) … y<[2]>(k) ∑y<[2]>
组 3 y<[3]>(1) y<[3]>(2) y<[3]>(3) … y<[3]>(k) ∑y<[3]>
内 … … … … … … …
m y<[m]>(1) y<[m]>(2) y<[m]>(3) … y<[m]>(k) ∑y<[m]>
──────────────────────────────────────────────────────
总和 ∑y(k) ∑y(1) ∑y(2) ∑y(3) … ∑y(k) ∑y
──────────────────────────────────────────────────────
方阵中,K为S和T的剂量组数和,m为各剂量组内y的个数,如为随机区组设计,m为行间或组内所加的因级限制;n为反应的总个数,n=mK。
(2) 特异反应剔除和缺项补足
特异反应剔除 在同一剂量组内的各个反应中,如出现个别特大或特小的反应,应按下法判断其是否可以剔除。
设y<[a]>表示特异反应值(或其规定的函数),y<[m]>为与y<[a]>相对的另一极端的反应值,y<[2]>、y<[3]>为与y<[a]>最接近的两个反应值,y<[m-1]>、
y<[m-2]>为与y<[m]>最接近的两个反应值,m是该剂量组内的反应个数,将各数值按大小次序排列如下:
y<[a]>、y<[2]>、y<[3]>…y<[m-2]>、y<[m-1]>、y<[m]>
如y<[a]>为特大值,则依次递减,y<[m]>最小;如y<[a]>为特小值则依次递升,y<[m]>最大。按(10)~(12)式计算J值。
当m=3~7时,
y<[2]>-y<[a]>
J<[1]>=──────────── (10)
y<[m]>-y<[a]>
当m=8~13时,
y<[3]>-y<[a]>
J<[2]>=──────────── (11)
y<[m-1]>-y<[a]>
当m=14~20时,
y<[3]>-y<[a]>
J<[3]>=────────────   (12)
y<[m-2]>-y<[a]>
如J的计算值大于J值表(表三)中规定的相应数值时,y<[a]>即可剔除。
表三 剔除特异反应的J值表
────────────────────────────────────────
m 3 4 5 6 7
────────────────────────────────────────
J<[1]> 0.98 0.85 0.73 0.64 0.59
────────────────────────────────────────
m 8 9 10 11 12 13
────────────────────────────────────────
J<[2]> 0.78 0.73 0.68 0.64 0.61 0.58
────────────────────────────────────────
m 14 15 16 17 18 19 20
────────────────────────────────────────
J<[3]> 0.60 0.58 0.56 0.54 0.53 0.51 0.50
────────────────────────────────────────
缺项补足 因反应值被剔除或因故反应值缺失造成缺项,致m不等时,根据实验设计类型做缺项补足,使各剂量组的反应个数m相等。
随机设计 对缺失数据的剂量组,以该组的反应均值补入,缺1个反应补1个均值,缺2个反应补2个均值。
随机区组设计 按(13)式计算,补足缺项。
KC+mR-G
缺项y=───────────── (13)
(K-1)(m-1)
式中 C为缺项所在剂量组内的反应值总和;
R为缺项所在行的反应值总和;
G为全部反应值总和。
如果缺1项以上,可以分别以y<[1]>、y<[2]>、y<[3]>等代表各缺项,然后在计算其中之一时,把其他缺项y直接用符号y<[1]>、y<[2]>等当作未缺项代入(13)式,这样可得与缺项数相同的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得。
随机区组设计 当剂量组内安排的区组数较多时,也可将缺项所在的整个区组除去。
随机设计的实验结果中,如在个别剂量组多出1~2个反应值,可按严格的随机原则去除,使各剂量组的反应个数m相等。
不论哪种实验设计,每补足一个缺项,就需把S<2>的自由度减去1,缺项不得超过反应总个数的5%。
(3)方差分析 方阵表(表二)的实验结果,按(14)~(21)式计算各项变异的差方和、自由度(f)及误差项的方差(S<2>)。
随机设计 按(14)式、(15)式计算差方和(总)、差方和(剂间)。按(20)式计算差方和(误差)。按(18)式或(21)式计算S<2>。
随机区组设计 按(14)~(17)式计算差方和(总)、差方和(剂间)、差方和(区组间)、差方和(误差)。按(18)式或(19)式计算S<2>。
(∑y)<2>
差方和(总)=∑y<2> - ───────── (14)
mK
f(总)=mK-1
∑[∑y(k)]<2> (∑y)<2>
差方和(剂间)=─────────── - ──────── (15)
m mK
f(剂间)=K-1
∑[∑y<[m]>]<2> (∑y)<2>
差方和(区组间)=───────────-──────── (16)
K mK
f(区组间)=m-1
差方和(误差)=差方和(总)-差方和(剂间)-差方和(区组间) (17)
f(误差)=f(总)-f(剂间)-f(区组间)=(K-1)(m-1)
各变异项差方和
各变异项方差=───────────── (18)
各变异项自由度
差方和(误差)
误差项方差(S<2>)= ────────────
f(误差)
Km∑y<2>-k·∑[∑y(k)]<2>-m·∑(∑y<[m]>)<2>+(∑y)<2>
或S<2>=──────────────────────────────────────(19)
Km(K-1)(m-1)
f=(K-1)(m-1)
差方和(误差)=差方和(总)-差方和(剂间) (20)
f(误差)=f(总)-f(剂间)=K(m-1)
m∑y<2>-∑[∑y(k)]<2>
S<2>=─────────────────── (21)
Km(m-1)
f=K(m-1)
(4)可靠性测验 通过对剂间变异的分析,以测验S和T的对数剂量和反应的关系是否显著偏离平行直线。(2.2)法和(2.2.2)法的剂间变异分析为试品间、
回归、偏离平行三项,其他(k·k)法还需再分析二次曲线、反向二次曲线等。
可靠性测验的剂间变异分析
(k·k)法、(k·k′)法。按表四计算各变异项的m·∑C<[i]><2>及∑(C<[i]>·∑y(k)),按
(22)式计算各项变异的差方和。
[∑(C<[i]>·∑y(k))]<2>
各项变异的差方和=──────────────── (22)
m·∑C<[i]><2>
f=1
(k·k·k)法按(23)式、(24)式计算试品间差方和。
(2.2.2)法
(S<[2]>+S<[1]>)<2>+(T<[2]>+T<[1]>)<2>
+(U<[2]>+U<[1]>)<2> (∑y)<2>
差方和(试品间)=──────────────────────────────-─────── (23) 2m mK
2m mK
f=2
(3.3.3)法
(S<[1]>+S<[2]>+S<[3]>)<2>+(T<[1]>+T<[2]>
+T<[3]>)<2>+(U<[1]>+U<[2]>+U<[3]>)<2> (∑y)<2>
差方和(试品间)=───────────────────────────────── -─────── (24) 3m
3m mk
f=2
按表五计算回归、二次曲线、反向二次曲线各项变异的m·∑C<[i]><2>
及∑[C<[i]>·∑y(k)];按(22)式计算差方和(回归)、差方和(二次曲线)。
按(25)式计算差方和(偏离平行)及差方和(反向二次曲线)。
2∑[∑(C<[i]>·∑y(k))]<2>
差方和(偏离平行)、差方和(反向二次曲线)=──────────────── (25)
∑(m·∑C<[i]><2>)
f=2
按(18)式计算各项变异的方差。
生物检定统计法(二)(2000年版二部)
附录ⅩⅣ 生物检定统计法
表四 (k·k)法、(k·k′)法可靠性测验正交多项系数表
────────────────────────────────────────────────────────
方法 变异来源 ∑y(k)的正交多项系数(Ci) m·∑Ci<2> ∑[Ci·∑y(k)]
S1 S2 S3 S4 T1 T2 T3 T4
────────────────────────────────────────────────────────
(2.2) 试品间 -1 -1 1 1 4m T2+T1-S2-S1
回归 -1 1 -1 1 4m T2-T1+S2-S1
偏离平行 1 -1 -1 1 4m T2-T1-S2+S1
────────────────────────────────────────────────────────
(3.3) 试品间 -1 -1 -1 1 1 1 6m T3+T2+T1-S3-S2-S1
回归 -1 0 1 -1 0 1 4m T3-T1+S3-S1
偏离平行 1 0 -1 -1 0 1 4m T3-T1-S3+S1
二次曲线 1 -2 1 1 -2 1 12m T3-2T2+T1+S3-2S2+S1
反向二次曲线 -1 2 -1 1 -2 1 12m T3-2T2+T1-S3+2S2-S1
────────────────────────────────────────────────────────
(4.4) 试品间 -1 -1 -1 -1 1 1 1 1 8m T4+T3+T2+T1-S4-S3-S2-S1
回归 -3 -1 1 3 -3 -1 1 3 40m 3T4+T3-T2-3T1+3S4+S3-S2-3S1
偏离平行 3 1 -1 -3 -3 -1 1 3 40m 3T4+T3-T2-3T1-3S4-S3+S2+3S1
二次曲线 1 -1 -1 1 1 -1 -1 1 8m T4-T3-T2+T1+S4-S3-S2+S1
反向二次曲线 -1 1 1 -1 1 -1 -1 1 8m T4-T3-T2+T1-S4+S3+S2-S1
────────────────────────────────────────────────────────
(3.2) 试品间 -2 -2 -2 3 3 30m 3(T2+T1)-2(S3+S2+S1)
回归 -2 0 2 -1 1 10m T2-T1+2(S3-S1)
偏离平行 1 0 -1 -2 2 10m 2(T2-T1)-S3+S1
二次曲线 1 -2 1 0 0 6m S3-2S2+S1
────────────────────────────────────────────────────────
(4.3) 试品间 -3 -3 -3 -3 4 4 4 84m 4(T3+T2+T1)-3(S4+S3+S2+S1)
回归 -3 -1 1 3 -2 0 2 28m 2(T3-T1)+3(S4-S1)-S2+S3
偏离平行 3 1 -1 -3 -5 0 5 70m 5(T3-T1)-3(S4-S1)-S3+S2
二次曲线 3 -3 -3 3 2 -4 2 60m 2(T3+T1)-4T2+3(S4-S3-S2+S1)
反向二次曲线 -1 1 1 -1 1 -2 1 10m T3-2T2+T1-S4+S3+S2-S1
────────────────────────────────────────────────────────
注:表中字母T、S后面的数字1、2、3、4均表示其的下标
用(2.3)法及(3.4)法时,分别将(3.2)法及(4.3)法中S和T的正交多项系数互换即得。
表中S<[1]>、S<[2]>…T<[1]>、T<[2]>…在量反应分别为标准品和供试品每一剂量组内的反应值或它们规定函数的总和(相当于表二的∑y(k)各项)。所有足序1、2、3…都是顺次由小剂量到大剂量,C<[i]>是与之相应的正交多项系数。
m·∑C<[i]><2>是该项变异各正交多项系数的平方之和与m的乘积,∑[C<[i]>·∑y(k)]
为S<[1]>、S<[2]>…T<[1]>、T<[2]>…分别与该项正交多项系数乘积之和。
将方差分析结果列表进行可靠性测验。例如随机区组设计(3.3)法可靠性测验结果列表,见表六。
表六中概率P是以该变异项的自由度为分子,误差项(S<2>)的自由度为分母,查F值表(表七),将查表所得F值与表六F项下的计算值比较而得。 当
F计算值大于P=0.05或P=0.01的查表值时,则P<0.05或P<0.01,即为在此概率水平下该项变异有显著意义。
表五 (K·K·K)法可靠性测验正交多项系数表
────────────────────────────────────────────────────────
方 法 变异来源 ∑y(k)的正交多项系数(Ci) m·∑Ci<2> ∑[Ci,∑y(k)]
S1 S2 S3 T1 T2 T3 U1 U2 U3
────────────────────────────────────────────────────────
(2.2.2) 回 归 -1 1 -1 1 -1 1 6m S2-S1+T2-T1+U2-U1
偏 离 1 -1 -1 1 4m T2-T1-S2+S1
平 行 1 -1 -1 1 4m U2-U1-S2+S1
1 -1 -1 1 4m U2-U1-T2+T1
────────────────────────────────────────────────────────
(3.3.3) 回 归 -1 0 1 -1 0 1 -1 0 1 6m U3-U1+T3-T1+S3-S1
偏 离 1 0 -1 -1 0 1 4m T3-T1-S3+S1
平 行 1 0 -1 -1 0 1 4m U3-U1-S3+S1
1 0 -1 -1 0 1 4m U3-U1-T3+T1
二次曲线 1 -2 1 1 -2 1 1 -2 1 18m U3-2U2+U1+T3-2T2
+T1+S3-2S2+S1
反向二 -1 2 -1 1 -2 1 12m T3-2T2+T1-S3+2S2-S1
次曲线 -1 2 -1 1 -2 1 12m U3-2U2+U1-S3+2S2-S1
-1 2 -1 1 -2 1 12m U3-2U2+U1-T3+2T2-T1
────────────────────────────────────────────────────────
注:表中字母S、T、U后面的数字1、2、3均表示其的下标
表六 随机区组设计(3.3)法可靠性测验结果
────────────────────────────────────────────────────────
变异来源 f 差方和 方 差 F P
────────────────────────────────────────────────────────
试品间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
回归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
偏离平行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
二次曲线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
反向二次曲线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
────────────────────────────────────────────────────────
剂间 k-1 (15)式 差方和/f 方差/S<2>
区组间 m-1 (16)式 差方和/f 方差/S<2>
误差 (k-1)(m-1) (17)式 差方和/f(S<2>)
────────────────────────────────────────────────────────
总 mK-1 (14)式
────────────────────────────────────────────────────────
随机设计没有区组间变异项。
可靠性测验结果判断
可靠性测验结果,回归项应非常显著(P<0.01)。
(2.2)法、(2.2.2)法偏离平行应不显著(P>0.05)。
其他(k·k)法、(k·k·k)法偏离平行、二次曲线、反向二次曲线各项均应不显著(P>0.05)。
试品间一项不作为可靠性测验的判断标准,试品间变异非常显著者,
重复试验时,应参考所得结果重新估计T的效价或重新调整剂量试验。
双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和可靠性测验
(1) 双交叉设计实验结果的方阵表 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成四组,各组的动物数(m)相等,四组的动物总数为4m。对四组中的每一只动物都加以识别标记,按双交叉设计给药次序表进行实验,各组的每一只动物都给药两次,共得2×4m个反应值。将S、T各两个剂量组两次实验所得反应值排列成表,见表八。
表七 F值表
──────────────────────────────────────────
f1(分子的自由度)
──────────────────────────────────────────
1 2 3 4 6 12 20 40 ∞
──────────────────────────────────────────
1 161 200 216 225 234 244 248 251 254
4052 4999 5403 5625 5859 6106 6208 6286 6366
2 18.51 19.00 19.16 19.25 19.33 19.41 19.44 19.47 19.50
98.49 99.00 99.17 90.25 99.33 99.42 99.45 99.48 99.50
3 10.13 9.55 9.28 9.12 8.94 8.74 8.66 8.60 8.53
34.12 30.82 29.46 28.71 27.91 27.05 26.69 26.41 26.12
4 7.71 6.94 6.59 6.39 6.16 5.91 5.80 5.71 5.63
21.20 18.00 16.69 15.98 15.21 14.37 14.02 13.74 13.46
5 6.61 5.79 5.41 5.19 4.95 4.68 4.56 4.46 4.36
16.26 13.27 12.06 11.39 10.67 9.89 9.55 9.29 9.02
6 5.99 5.14 4.76 4.53 4.28 4.00 3.87 3.77 3.67
f2 13.74 10.92 9.78 9.15 8.47 7.72 7.39 7.14 6.88
分 7 5.59 4.74 4.35 4.12 3.87 3.57 3.44 3.34 3.23
母 12.25 9.55 8.45 7.85 7.19 6.47 6.15 5.90 5.65
的 8 5.32 4.46 4.07 3.84 3.58 3.28 3.15 3.05 2.93
自 11.26 8.65 7.59 7.01 6.37 5.67 5.36 5.11 4.86
由 9 5.12 4.26 3.86 3.63 3.37 3.07 2.93 2.82 2.71
度 10.56 8.02 6.99 6.42 5.80 5.11 4.80 4.56 4.31
10 4.96 4.10 3.71 3.48 3.22 2.91 2.77 2.67 2.54
10.04 7.56 6.55 5.99 5.39 4.71 4.41 4.17 3.91
15 4.54 3.68 3.29 3.06 2.79 2.48 2.33 2.21 2.07
8.68 6.36 5.42 4.89 4.32 3.67 3.36 3.12 2.87
20 4.35 3.49 3.10 2.87 2.60 2.28 2.12 1.99 1.84
8.10 5.85 4.94 4.43 3.87 3.23 2.94 2.69 2.42
30 4.17 3.32 2.92 2.69 2.42 2.09 1.93 1.79 1.62
7.56 5.39 4.51 4.02 3.47 2.84 2.55 2.29 2.01
40 4.08 3.23 2.84 2.61 2.34 2.00 1.84 1.69 1.51
7.31 5.18 4.31 3.83 3.29 2.66 2.37 2.11 1.81
60 4.00 3.15 2.76 2.52 2.25 1.92 1.75 1.59 1.39
7.08 4.98 4.13 3.65 3.12 2.50 2.20 1.93 1.60
∞ 3.84 2.99 2.60 2.37 2.09 1.75 1.57 1.40 1.00
6.64 4.60 3.78 3.32 2.80 2.18 1.87 1.59 1.00
─────────────────────────────────────────
表八 双交叉实验结果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
第1次 第2次 两次 第1次 第2次 两次 第1次 第2次 两次 第1次 第2次 两次
dS1 dT2 反应和 dS2  dT1 反应和 dS1  dT2 反应和 dS2  dT1 反应和
────────────────────────────────────────────────────────────
y yS1(1) yT2(2) y(1)+y(2) yS2(1) yT1(2) y(1)+y(2) yT1(1) yS2(2) y(1)+y(2) yT2(1) yS1(2) y(1)+y(2)
…   … …   …   … … … … … … … …
总和
────────────────────────────────────────────────────────────
  S1(1) S1(2) S1
∑     S2(1) S2(2) S2
T1(2) T1(1) T1
 T2(2) T2(1) T2
────────────────────────────────────────────────────────────
注:表中的1(1)、2(2)、2(1)、1(2)均为其下标。
(2) 缺项补足 表八中如有个别组的1个反应值因故缺失,均作该只动物缺失处理,在组内形成两个缺项。此时,可分别用两次实验中该组动物其余各反应值的均值补入;也可在其余三组内用严格随机的方法各去除一只动物,
使各组的动物数相等。每补足一个缺项,误差(Ⅰ)和误差(Ⅱ)的方差S<2>Ⅰ和
S<2>Ⅱ的自由度都要减去1。缺项不得超过反应总个数的5%。同一组内缺失的动物不得超过1只。
(3) 方差分析 双交叉设计的总变异中,包含有动物间变异和动物内变异。对表八的2×4m个反应值进行方差分析时,总变异的差方和(总)按(26)式计算。
(∑y)<2>
差方和(总)=∑y<2>-───────── (26)
2×4m
f(总)=2×4m-1
动物间变异是每一只动物两次实验所得反应值的和(表八每组动物的第三列)之间的变异,其差方和按(27)式计算。
∑[y(1)+y(2)]<2> (∑y)<2>
差方和(动物间)=────────────- ──────── (27)
2 2×4m
f(动物间)=4m-1
总变异中分除动物间变异,余下为动物内变异。
动物间变异和动物内变异的分析 将表八中S和T各剂量组第(1)次实验所得反应值之和S<[1]>(1)、S<[2]>(1)、T<[1]>(1)、T<[2]>(1)及第(2)次实验反应值之和
S<[1]>(2)、S<[2]>(2)、T<[1]>(2)、T<[2]>(2)按表九双交叉设计正交系数表计算各项变异的m·∑C<[i]><2>及∑(C<[i]>·y),按(22)式计算各项变异的差方和。
总变异的差方和减去动物间变异的差方和,再减去动物内各项变异的差方和,余项为误差(Ⅰ)的差方和,按(28)式计算。
差方和(误差Ⅰ)=差方和(总)-差方和(动物间)-差方和(试品间)-差方
和(回归)-差方和(次间)-差方和(次间×偏离平行) (28)
f(误差Ⅰ)=f(总)-f(动物间)-f(试品间)-f(回归)-f(次间)-f(次间×偏离平行)
=4(m-1)
误差(Ⅰ)的方差S<2>,用以计算实验误差S<[M]>、FL,及进行动物内各项变异(表九中*标记者)的F测验。
误差(Ⅱ)的差方和为动物间变异的差方和减去表九中其余三项变异(表九中无*标记者)的差方和,按(29)式计算。
差方和(误差Ⅱ)=差方和(动物间)-差方和(偏离平行)-差方和(次间×试品间)
-差方和(次间×回归) (29)
f(误差Ⅱ)=f(动物间)-f(偏离平行)-f(次间×试品间)-f(次间×回归)
=4(m-1)
误差(Ⅱ)的方差S<2>Ⅱ用以进行上述三项变异的F测验。
表九 双交叉设计正交系数表
────────────────────────────────────────────────────────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m·∑Ci<2> ∑(Ci·∑y)
变异来源 S1(1)S2(1)T1(1)T2(1) S1(2)S2(2)T1(2)T2(2)
正 交 多 项 系 数 Ci
───────────────────────────────────────────────────────────
试品间*   -1 -1 1 1   -1 -1 1 1  8m T2(1)+T1(1)-S2(1)-S1(1)+T2(2)+T1(2)-S2(2)-S1(2)
回 归*   -1 1 -1 1 -1 1 -1 1  8m T2(1)-T1(1)+S2(1)-S1(1)+T2(2)-T1(2)+S2(2)-S1(2)
偏离平行   1-1 -1 1 1 -1 -1 1 8m T2(1)-T1(1)-S2(1)+S1(1)+T2(2)-T1(2)-S2(2)+S1(2)
次 间* -1-1 -1-1 1 1 1 1  8m T2(2)+T1(2)+S2(2)+S1(2)-T2(1)-T1(1)-S2(1)-S1(1)
次间×试品间 1 1 -1-1  -1 -1 1 1  8m T2(2)+T1(2)-S2(2)-S1(2)-T2(1)-T1(1)+S2(1)+S1(1)
次间×回归 1 -1 1-1 -1 1 -1 1 8m T2(2)-T1(2)+S2(2)-S1(2)-T2(1)+T1(1)-S2(1)+S1(1)
次间×偏离平行* -1 1 1 -1  1 -1 -1 1  8m T2(2)-T1(2)-S2(2)+S1(2)-T2(1)+T1(1)+S2(1)-S1(1)
───────────────────────────────────────────────────────────
注:表中字母S、T后面的数字1(1)、2(2)、1(2)、2(1)均表示其的下标。
①各项变异的自由度均为1。有*号标记的四项为动物内变异,其余三项为动物间变异。
  (4) 可靠性测验 将方差分析及F测验的结果列表,如表十。
表十中的概率P,计算同表六,但表的上半部分是以S<2>Ⅱ的自由度为分母,表的下半部分以S<[2]>的自由度为分母,查F值表(表七),将查表所得的F值与表+F项下的计算值比较而得。
可靠性测验结果判断 回归、偏离平行、试品间三项的判断标准同(2.2)法。
次间×试品间、次间×回归、次间×偏离平行三项中,如有F测验非常显著者,说明该项变异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的结果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对出现这种情况的检定结果,下结论时应慎重,最好复试。
3.效价(P<[T]>)及可信限(FL)计算
各种(k·k)法都按表十一计算V、W、D、A、B、g等数值,代入(30)~(33)式及(3)式、(8)式计算R、P<[T]>、S<[M]>以及R、P<[T]>的FL和FL%等。
IV
R=D·antilg──── (30)
W
表十 双交叉设计可靠性测验结果
─────────────────────────────────────────────────────
变异来源 f 差方和 方 差 F P
─────────────────────────────────────────────────────
偏离平行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Ⅱ
次间×试品间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Ⅱ
次间×回归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Ⅱ
误差 (Ⅱ) 4(m-1) (29)式 差方和/f(S<2>Ⅱ)
─────────────────────────────────────────────────────
动物间 4m-1 (27)式 差方和/f 方差/S<2>
试品间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
回归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
次间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
次间×偏离平行 1 (22)式 差方和/f 方差/S<2>
误差 (Ⅰ) 4(m-1) (28)式 差方和/f(S<2>)
─────────────────────────────────────────────────────
总 2×4m-1 (26)式
─────────────────────────────────────────────────────
 表十一 量反应平行线检定法的计算公式①
───────────────────────────────────────────────────────────
方法 S T 效价计算用数值 S<[M]>计算用数值
(k1.k2) V    W   D A B  g
───────────────────────────────────────────────────────────
ds2 t2s2m
2.2 ds1ds2 dT1dT2 1/2(T1+T2-S1-S2) 1/2(T2-T1+S2-S1) ——— 1 1 ———
dT2 W<2 >
───────────────────────────────────────────────────────────
ds3 t2s2m 
3.3 ds1ds2ds3 dT1dT2dT3 1/3(T1+T2+T3 1/4(T3-T1+S3-S1) ——— 2/3 1/4 ————
-S1-S2-S3) dT3 4W<2>
───────────────────────────────────────────────────────────
ds4 t2s2m
4.4 ds1ds2ds3ds 4dT1dT2dT3dT4T4 1/4(T1+T2+T3+T4 1/20[(T3-T2+S3-S2) ——— 1/2 1/10———
-S1-S2-S3-S4) +3(T4-T1+S4-S1)] dT4 10W<2>
───────────────────────────────────────────────────────────
ds3 1
3.2 ds1ds2ds3 dT1dT2 1/2(T2+T1)- 1/3 1/5[(T2-T1)+ ——·——
(S1+S2+S3) 2(S3-S1)] dT2 √ r t2s2m 2t2s2m
────────────────────────────────────────────── 5/6 2/5 ———
2.3 ds1ds2 dT1dT2dT3 1/3(T1+T2+T3) 1/5[2(T3-T1) ds2/dT3· √ r 5W<2>
-1/2(S1+S2) +(S2-S1)]
───────────────────────────────────────────────────────────
4.3 ds1ds2ds3ds4 dT1dT2dT3 1/3(T2+T2+T3)- 1/14[2(T3-T1) ds4/dT3· √ r
1/4(S1+S2+S3+ S4) +(S3-S2)+3(S4-S1)]
t2s2m
─────────────────────────────────────────────── 7/1 21/7──────
7W<2>
3.4 ds1ds2ds3 dT1dT2dT3dT4 1/4(T1+T2+T3+ 1/14[2(S3-S1) +(T3 ds3/dT4· √ r
T4)-1/3(S1+S2+S3) -T2)+3(T4 dT4-T1)]
──────────────────────────────────────────────────────────
2.2.2 ds1ds2 dT1dT2 1/2(T1+T2-S1-S2) 1/3(T2-T1+U2 ds2/dT2 2t2s2m
-U1+S2-S1) 1 2/3 ————
dU1dU2 1/2(U1+U2-S1-S2) ds2/dU2 3W<2>
──────────────────────────────────────────────────────────
3.3.3 ds1ds2ds3 dT1dT2dT3 1/3(T1+T2+T3 1/6(T3-T1+U3 ds3/dT3 t2s2m
-S1-S2-S3) -U1+S3-S1) 2/3 1/6 ————   ds3 6W<2> 
dU1dU2dU3 1/3(U1+U2+U3 ds3/dU3 6W<2>
-S1-S2-S3)
──────────────────────────────────────────────────────────
注:表中字母S、T、U后面的数字1、2、3均表示其下标;表中S<[M]>计算用数值下的字母t、s后面的数字2均表示其上标。
① 表中ds、dT分别为S和T的剂量,下角1、2、3是顺次由小剂到大剂。V、W
、D、g等数值。
I ┌─────────────────────
S<[M]>=───────── √ms<2>[(1-g)AW<2>+BV<2>] (31)
W<2>(1-g)
lgR
R的FL=antilg[──────±t·S<[M]>] (32)
1 - g
lgR
P<[T]>的FL=A<[T]>·antilg[─────±t·S<[M]>] (33)
1 - g
(2.2)法双交叉设计 计算方法同上述(2.2)法。 双交叉设计各剂量组都进行两次试验,S和T每一剂量组的反应值个数为组内动物数的两倍(2m)。
(1)双交叉设计用S和T各组剂量两次试验所得各反应值之和(表八中的
S<[1]>、S<[2]>、T<[1]>、T<[2]>)按表十一(2.2)法公式计算V、W、D、g等数值。
(2) 参照(31)式计算S<[M]>,因每只动物进行两次实验,式中m用2m代替,
(2.2)法A=1,B=1,S<[M]>的公式为
I ┌───────────────────
S<[M]>=─────────√2ms<2>[(1-g)W<2>+V<2>]  (34)
  W<2> (1-g)
式中 S<2>为表十中误差(Ⅰ)的方差 
s<2>·t<2>·2m
g=──────────
W<2>
例2 量反应平行线测定随机设计(3.3.3)法
绒促性素(HCG)效价测定──小鼠子宫增重法
S为绒促性素标准品
ds<[1]>∶0.135u/鼠 ds<[2]>∶0.225u/鼠 ds<[3]>∶0.375u/鼠
T为绒促性素 估计效价A<[T]>∶2500u/mg
dT<[1]>∶0.135u/鼠 dT<[2]>∶0.225u/鼠 dT<[3]>∶0.375u/鼠
U为绒促性素粉针,标示量A<[U]>∶500u/安瓿
dU<[1]>∶0.144u/鼠 dU<[2]>∶0.240u/鼠 dU<[3]>∶0.400U/鼠
r=1:0.6 I=0.222
反应(y):10g体重的子宫重(mg)
测定结果见表2-1。
生物检定统计法(三)(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Ⅳ 生物检定统计法
表2-1 HCG效价测定结果
────────────────────────────────────────────────────────
剂 量 ds1 ds2 ds3 dT1 dT2 dT3 dU1 dU2 dU3
u/ 鼠 0.135 0.225 0.375 0.135 0.225 0.375 0.144 0.240 0.400
────────────────────────────────────────────────────────
9.31 33.70 15.10 20.80 25.70 35.60 26.20 10.00 55.00
17.50 56.80 47.20 16.40 6.37 48.40 10.00 40.20 41.70
21.90 44.60 51.80 5.66 38.30 41.90 19.22 22.30 15.40
14.60 32.30 47.30 9.50 46.80 44.70 22.00 40.50 53.60
8.20 16.70 49.90 9.27 43.40 29.80 20.70 50.90 53.70
11.00 6.17 47.20 7.56 27.80 38.80 23.20 23.50 33.00
24.40 41.50 47.10 15.40 26.00 37.40 18.70 19.60 44.30
y 16.80 36.20 45.10 20.30 27.20 33.70 12.60 27.20 44.70
29.90 9.83 46.40 11.50 27.30 35.40 20.90 30.30 23.00
8.95 20.00 52.90 22.20 11.90 47.90 19.10 58.80 31.60
17.80 22.00 32.50 20.60 33.40 14.60 19.40 55.30 49.20
18.00 60.60 56.40 13.90 29.00 49.80 14.50 40.70 55.30
13.70 6.43 39.50 12.60 6.43 14.50 11.40 35.40 23.80
8.82 26.00 8.08 7.25 27.80 42.00 16.20 15.20 21.80
17.80 34.80 37.10 15.80 17.70 11.50 20.80 28.70 36.00
────────────────────────────────────────────────────────
238.68 447.63 623.58 208.74 395.10 526.00 274.92 498.60 582.10 ∑y
∑y(k) S1 S2 S3 T1 T2 T3 U1 U2 U3 3795.35
────────────────────────────────────────────────────────
(3.3.3)法,K=9;每组15只小鼠,m=15
(1) 按(14)式、(15)式、(20)式计算各项的差方和
(3795.35)<2>
差方和(总)=9.31<2>+17.50<2>+…+23.80<2>+21.80<2>+36.00<2> - ─────────
9×15
=29 868.26
f(总)=9×15-1=134
238.68<2>+477.63<2>+…+582.10<2> (3795.35)<2>
差方和(剂间)=─────────────────────── -─────────=12 336.55
15 9×15
f(剂间)=9-1=8
差方和(误差)=29 868.26-12 336.55=17 531.71
f(误差)=134-8=126
(2) 剂间变异分析及可靠性测验 按(24)式及表五(3.3.3)法分析。
(238.68+447.63+623.58)<2>+(208.74+395.10+526.00)<2>
差方和(试品间)=─────────────────────────────────
3×15
(274.92+498.60+582.10)<2> (3795.35)<2>
+ ───────────────── - ───────── =633.23
3×15 9×15
f(试品间)=2
各项分析结果见表2-2、表2-3。
表2-2 HCG(3.3.3)法剂间变异分析
──────────────────────────────────────────────────────────
① ∑y(k)  
──────────────────────────────────────────────────────────
变异来源 S1  S2  S3  T1  T2  T3  U1  U2  U3 
238.68 447.63 623.58 208.74 395.10 526.00 274.92 498.60 582.10
──────────────────────────────────────────────────────────
    正交多项系数Ci
──────────────────────────────────────────────────────────
回归  -1 0 1   -1 0 1   -1 0 1  
──────────────────────────────────────────────────────────
1 0   -1  -1 0 1  
偏离平行 1 0   -1  -1 0 1  
    1 0   -1  -1 0 1  
──────────────────────────────────────────────────────────
二次曲线 1   -2 1 1   -2 1 1   -2 1  
──────────────────────────────────────────────────────────
  -1 2   -1 1   -2 1  
反向二
次曲线 -1 2   -1   1   -2 1  
  -1 2   -1 1   -2 1  
──────────────────────────────────────────────────────────
──────────────────────────────────────────────────────────
②    差方和
 分 母 ∑[Ci·∑y(k)] [∑(Ci·∑y(k))]<2> 2∑[∑(Ci·∑y(k))]<2> 
m·∑Ci<2> ─────────── ─────────────
m·∑Ci<2>   ∑(m·∑Ci<2>)
──────────────────────────────────────────────────────────
  15×6    1009.34 11319.64  
──────────────────────────────────────────────────────────
15×4  -67.64 119.08
 15×4  -77.72
 15×4  -10.08
──────────────────────────────────────────────────────────
15×18 -228.64 193.62
──────────────────────────────────────────────────────────
  15×12 -22.46 71.0
15×12 -107.18
  15×12 -87.72
──────────────────────────────────────────────────────────
注:上表中②连接①。表中S、T、U后面的数字1、2、3均为其下标。
表2-3 HCG效价测定(3.3.3)法可靠性测验结果
─────────────────────────────────────────────────────
变异来源 f 差方和 方 差 F P
─────────────────────────────────────────────────────
试品间 2 633.2 316.6 2.28 >0.05
回归 1 11319.64 11319.64 81.35 <0.01
偏离平行 2 119.08 59.54 <1 >0.05
二次曲线 1 193.62 193.62 1.39 >0.05
反向二次曲线 2 71.00 35.50 <1 >0.05
─────────────────────────────────────────────────────
剂间 8 12336.55 1542.07 11.08 <0.01
误差 126 17531.71 139.14(s<2>)
─────────────────────────────────────────────────────
总 134 29868.26
─────────────────────────────────────────────────────
结论:回归非常显著,偏离平行、二次曲线、反向二次曲线均不显著,实验结果成立。
(3) 效价(P<[T]>)(P<[U]>)及可信限(FL)计算 按表十一(3.3.3)法及(30)~(33)式、
(3)式、(8)式计算。
r=1:0.6 I=0.222
 s<2>=139.14 f=126 t=1.98
P<[T]>及其FL计算
V=1/3(208.74+395.10+526.00-238.68-447.63-623.58)=-60.017
W=1/6(526.00-208.74+623.58-238.68+582.10-274.92)=168.223
139.14×1.98<2>×15
g=───────────── =0.048
6×(168.223)<2>
0.375 -60.017
R<[T]>=───────·antilg(───────×0.222)=0.833
0.375 168.223
P<[T]>=2500×0.833=2082.5(u/mg)
0.222 ┌───────────────────────────────
SM<[T]>= ──────────────×√ 15×139.14[(1-0.048)2/3×168.223<2>+1/6(-60.017)<2>]
(168.223)<2>(1-0.048)
=0.051 29
lg0.833
R<[T]>的FL=antilg[────── ±1.98×0.051 29]=0.653~1.043
1-0.048
P<[T]>的FL=2500(0.653~1.043)=1632.5~2607.5(u/mg)
2607.5-1632.5
P<[T]>的FL%=[─────────×100]%=23.4%
2×2082.5
P<[U]>及其FL计算
V=1/3(274.92+498.60+582.10-238.68-447.63-623.58)=15.243
W=168.223g=0.048
0.375 15.243
R<[U]>=────·antilg(──────×0.222)=0.982
0.400 168.223
P<[U]>=500×0.982=491.0(u/安瓿)
0.222 ┌───────────────────────────────
S<[MU]>=─────────────×√ 15×139.14[(1-0.048)2/3×168.223<2>+1/6×15.243<2>]
168.223<2>(1-0.048)
=0.050 51
lg0.982
R<[U]>的FL=antilg[─────── ±1.98×0.050 51]=0.779~1.235
(1-0.048)
P<[U]>的FL=500(0.779~1.235)=389.5~617.5(u/安瓿)
617.5-389.5
P<[U]>的FL%=[────────×100]%=23.2%
2×491.0
按(21)式计算S<2>
15(9.31<2>+17.50<2>+…+21.80<2>+36.00<2>)-(238.68<2>+447.63<2>+… +582.10<2>)
S<2>=───────────────────────────────────────────────────
9×15(15-1)
=139.14
与表2-3结果相同。
例3 量反应平行线测定随机区组设计(3.3)法
新霉素效价测定──杯碟法
S为新霉素标准品
稀释液ds<[1]>∶8.0u/ml ds<[2]>∶10.0u/ml ds<[3]>∶12.5u/ml
T为新霉素 标示量 A<[T]>∶670u/mg
稀释液d<[T]><[1]>∶8.0u/ml d<[T]><[2]>∶10.0u/ml d<[T]><[3]>∶12.5u/ml
r=1∶0.8 I=0.0969
反应(y)∶抑菌圈直径(mm)
测定结果见表3-1。
表3-1 新霉素效价测定结果
──────────────────────────────────
剂 量 ds1 ds2 ds3 dT1 dT2 dT3 ∑ym
u/ml 8.0 10.0 12.5 8.0 10.0 12.5
16.05 16.20 16.50 15.80 16.35 16.60 97.50
16.20 16.45 16.65 16.20 16.45 16.70 98.65
y 16.00 16.45 16.70 16.05 16.35 16.70 98.25
15.95 16.35 16.60 16.00 16.25 16.60 97.75
15.70 16.25 16.60 15.85 16.25 16.60 97.25
15.55 16.20 16.55 15.70 16.20 16.60 96.80
15.65 16.20 16.40 15.80 16.15 16.40 96.60
15.90 16.10 16.45 15.80 16.10 16.50 96.85
15.90 16.00 16.30 15.70 15.95 16.30 95.85
───────────────────────────────────
142.60 146.20 148.75 142.90 146.05 149.00 875.50
∑y(k) S1 S2 S3 T1 T2 T3
───────────────────────────────────
随机区组设计(3.3)法,K=6
不同双碟(碟间)是剂量组内所加的因级限制,共9个双碟,m=9。
(1) 按(14)~(18)式计算各项差方和
875.5<2>
差方和(总)=16.05<2>+16.20<2>+…+16.50<2>+16.30<2>-───────=5.4709
9×6
f=9×6-1=53
(142.60)<2>+(146.20)<2>+…+(146.05)<2>+149.00<2> (875.5)<2>
差方和(剂间)=────────────────────────────────-─────── =4.1926
9 9×6
f=6-1=5
(97.50)<2>+(98.65)<2>+…+(96.85)<2>+(95.85)<2> 875.5<2>
差方和(碟间)=────────────────────────────── - ───────
6 9×6
=1.0018
f=9-1=8
差方和(误差)=5.4709-4.1926-1.0018=0.2765
f=53-5-8=40
(2) 剂间变异分析及可靠性测验 按表四(3.3)法计算,结果见表3-2、
表3-3。
表3-2 新霉素(3.3)法剂间变异分析
──────────────────────────────────────────────────────────
① ∑y(k)  
──────────────────────────────────────────────────────────
变异来源 S1  S2  S3  T1  T2  T3 
142.60 146.20 148.75 142.90 146.05 149.00
──────────────────────────────────────────────────────────
    正交多项系数Ci
──────────────────────────────────────────────────────────
试品间  -1 -1 -1 +1 +1 +1
回归   -1  0   +1 -1 0  +1  
偏离平行  +1  0 -1 -1   0  +1  
二次曲线 +1 -2  +1  +1 -2  +1 
反向二次曲线 -1   +2 -1  +1   -2  +1  
──────────────────────────────────────────────────────────
──────────────────────────────────────────────────────────
②    差方和
  m·∑Ci<2>   ∑[Ci·∑y(k)] 2∑[∑(Ci·∑y(k))]<2> 
─────────────
∑(m·∑Ci<2>)
──────────────────────────────────────────────────────────
  9×6    0.4000 0.002963
──────────────────────────────────────────────────────────
9×4  12.25 4.168
 9×4  0.05000  0.00006944
 9×12  1.250  0.01447
──────────────────────────────────────────────────────────
9×12 0.8500   0.006690
──────────────────────────────────────────────────────────
  注:上表中②连接①。表中S、T、U后面的数字1、2、3均为其下标。
表3-3 新霉素效价测定(3.3)法可靠性测验结果
──────────────────────────────────────────────────
变 异 来 源 f 差 方 和 方 差 F P
──────────────────────────────────────────────────
试品间 1 0.002 963 0.002 963 <1 >0.05
回归 1 4.168 4.168 602.9 <0.01
偏离平行 1 0.000 069 44 0.000 069 44 <1 >0.05
二次曲线 1 0.014 47 0.014 47 2.1 >0.05
反向二次曲线 1 0.006 690 0.006 690 <1 >0.05
──────────────────────────────────────────────────
剂间 5 4.1926 0.8385 121.3 <0.01
碟间 8 1.0018 0.1252 18.1 <0.01
误差 40 0.2765 0.006912(s<2>)
──────────────────────────────────────────────────
总 53 5.4709
──────────────────────────────────────────────────
结论:回归非常显著(P<0.01),偏离平行、二次曲线、反向二次曲线均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成立。 组内(碟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分离碟间差异,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3) 效价(PT)及可信限(FL)计算 按表十一(3.3)法及(30)~(33)式、(3)
式、(8)式计算。
r=1:0.8 I=0.0969 S<2>=0.006 912 f=40
t=2.02(P=0.95)
PT及其FL计算
V=1/3(142.90+146.05+149.00-142.6-146.2-148.75)=0.1333
W=1/4(149.0-142.9+148.75-142.6)=3.0625
2.02<2>×0.006 912×9
g=──────────────=0.007
4×3.0625<2>
12.5 0.1333
R=─────,antilg(──────×0.0969)=1.01
12.5 3.0625
P<[T]>=670×1.01=676.70(u/mg)
0.0969 ┌─────────────────────────
S<[M]> = ────────────×√ 0.006 912×9[(1-0.007)2/3×3.0625<2>+1/4×0.1333<2>]
3.0625<2>(1-0.007)
=0.006 469
lg1.010
R的FL=antilg[─────── ±2.02×0.006 469]=0.980~1.041
(1-0.007)
P<[T]>的FL=670(0.980~1.041)=656.60~697.47(u/mg)
697.47-656.60
P<[T]>的FL%=[───────────×100]%=3.0%
2×676.70
按(19)式计算S<2>
6×9(16.05<2>+16.20<2>+…16.50<2>+16.30<2>)
S<2>= ─────────────────────────────
6×9(6-1)(9-1)
6(142.6<2>+…+149.0<2>)-9(97.5<2>+…+95.85<2>)+875.5<2>
- ───────────────────────────────────── = 0.006 912
6×9(6-1)(9-1)
f=(6-1)(9-1)=40
和表3-3结果相同。
例4 量反应平行线测定随机区组设计(2.2)法
缩宫素效价测定──大鼠离体子宫法
S为缩宫素标准品
ds<[1]>∶0.0068u ds<[2]>∶0.009u
T为缩宫素注射液 标示量 A<[T]>∶10u/ml
dT<[1]>∶0.008u dT<[2]>∶0.0106u
r=1∶0.75 I=0.125
反应(y):子宫收缩高度(mm)
测定结果见表4-1。
(1) 特异反应处理
表4-1第三列第四行dT<[1]>的第4个数值特小,本例为随机区组设计按
(10)式计算决定此值是否属特异值。
m=5 y<[a]>=15 y<[2]>=35 y<[m]>=41
y<[2]>-y<[a]> 35-15
J<[1]>=─────────── =─────=0.77
y<[m]>-y<[a]> 41-15
查表三,m=5时,J<[1]>=0.73,小于计算值0.77,故此值可以剔除。剔除后形成的缺项按(13)式补足。
C=149 R=149.5 G=929.5
K=4 m=5
4×149+5×149.5-929.5
缺项补足值y=─────────────=34.5
(4-1)(5-1)
表4-1 缩宫素效价测定结果
──────────────────────────────────
剂量u ds<[1]> ds<[2]> dT<[1]> dT<[2]> ∑ym
0.0068 0.0090 0.0080 0.0106
──────────────────────────────────
39.5 68.0 41.0 71.0 219.5
37.0 62.5 36.0 53.0 188.5
y 35.0 63.0 37.0 62.0 197.0
34.5
31.5 58.0 (15.0) 60.0 184.0
30.0 50.0 35.0 60.0 175.0
──────────────────────────────────
∑y(k) 173.0 301.5 183.5 306.0 946.0
S<[1]> S<[2]> T<[1]> T<[2]>
──────────────────────────────────
随机区组设计(2.2)法,K=4。每组4个剂量为一区组,其给药次序为剂量组内所加因级限制。各剂量组均为5个反应,m=5。
(2) 按(14)~(18)式计算各项差方和 补足了一个缺项,误差项的自由度按
(17)式再减1。
964.0<2>
差方和(总)=39.5<2>+37.0<2>+…+60.0<2>+60.0<2>-──────=3600.20
5×4
f=5×4-1=19
173.0<2>+301.5<2>+183.5<2>+306.0<2> 964.0<2>
差方和(剂间)=───────────────────────── - ─────── = 3163.10
5 5×4
f=4-1=3
219.5<2>+188.5<2>+…+184.0<2>+175.0<2> 964.0<2>
差方和(区组间)=─────────────────────────── ─ ────── = 285.82
4 5×4
f=5-1=4
差方和(误差)=3600.20-3163.10-285.82=151.28
f=19-3-4-1=11
(3) 剂间变异分析及可靠性测验 按表四(2.2)法计算,结果见表4-2、
表4-3。
结论:回归非常显著(P<0.01),偏离平行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成立。
区组间差异显著(P<0.05),分离区组间变异,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缩宫素离体子宫效价测定,如区组间变异不显著,也可以不分离区组间变异,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法计算。
生物检定统计法(四)(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Ⅳ 生物检定统计法
表4-2 缩宫素(2.2)法剂间变异分析
──────────────────────────────────────────────────────────
∑y(k)   差方和
────────────────────
变异 S1 S2 T1 T2  2∑[∑(Ci·∑y(k))]<2>
来源 173.0 301.5 183.5 306.0 m·∑Ci<2> ∑[Ci·∑y(k)] ─────────────
─────────────────── ∑(m·∑Ci<2>)
  正交多项系数Ci 
──────────────────────────────────────────────────────────
试品间 -1 -1 1 1 5×4 15.0 11.25
回归  -1 1 -1 1 5×4 251.0 3150.05
偏离平行 1 -1 -1 1 5×4 -6.00 1.80
──────────────────────────────────────────────────────────
表4-3 缩宫素效价测定(2.2)法可靠性测验结果
──────────────────────────────────────────────────
变 异 来 源 f 差 方 和 方 差 F P
──────────────────────────────────────────────────
试品间 1 11.25 11.25 <1 >0.05
回归 1 3150.05 3150.05 229.06 <0.01
偏离平行 1 1.80 1.80 <1 >0.05
──────────────────────────────────────────────────
剂间 3 3163.10 1054.37 76.67 <0.01
区组间 4 285.82 71.46 5.20 <0.05
误差 11 151.27 13.75(s<2>) >0.01
──────────────────────────────────────────────────
总 19 3600.20
──────────────────────────────────────────────────
结论:回归非常显著(P<0.01),偏离平行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成立。
区组间差异显著(P<0.05),分离区组间变异,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缩宫素离体子宫效价测定,如区组间变异不显著,也可以不分离区组间变异,
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法计算。
(4) 效价(P<[T]>)及可信限(FL)计算 按表十一(2.2)法及(30)~(33)式、(3)式、(8)
式计算。
r=1:0.75 I=0.125 S<2>=13.75
f=11 t=2.20
P<[T]>及其FL计算
V=1/2(183.5+306.0-173.0-301.5)=7.5
W=1/2(306.0-183.5+301.5-173.0)=125.5
13.75-2.20<2>×5
g=───────────= 0.021
125.5<2>
0.009 7.5
R=─────,antilg(────×0.125)=0.864
0.0106 125.5
P<[T]>=10×0.864=8.64u/ml
0.125 ┌────────────────
S<[M]>=───────────√ 5×13.75[(1-0.021)125.5<2>+7.5<2>] = 0.008 362
125.5<2>(1-0.021)
lg0.864
R的FL=antilg[─────── ±2.20×0.008 362]=0.826~0.899
(1-0.021)
P<[T]>的FL=10(0.826~0.899)=8.26~8.99u/ml
8.99-8.26
P<[T]>的FL%=[──────×100%]%=4.2%
2×8.64
例5 量反应平行线测定(2.2)法双交叉设计
胰岛素效价测定──小鼠血糖法
S为胰岛素标准品
dS<[1]>∶25mu/ml,0.25ml/鼠
dS<[2]>∶50mu/ml,0.25ml/鼠
T为胰岛素 标示量A<[T]>:27u/mg
dT<[1]>∶25mu/ml,0.25ml/鼠
dT<[2]>∶50mu/ml,0.25ml/鼠
r=1:0.5 I=0.301
反应值y∶血糖值(mg%)
每组用鼠10只,m=10
测定结果按表八排列,见表5-1
(1) 方差分析 按公式(26)、(27)计算
(7766.15)<2>
差方和(总)=103.99<2>+113.21<2>+…+89.58<2>+110.93<2>-─────────=25 865.8223
2×4×10
f(总)=2×4×10-1=79
191.00<2>+217.82<2>+…+151.41<2>+206.49<2> (7766.15)<2>
差方和(动物间)= ───────────────────────────── - ─────────
2 2×4×10
=11 320.6387
f(动物间)=4×10-1=39
(2) 将表5-1中S、T各剂量组每一次反应值之和按表九及公式(22)式、(28)
式、(29)式、(18)式计算各项变异的m·∑C<2><[i]>、∑(C<[i]>·∑y)及差方和、方差,
并进行可靠性测验,结果见表5-2、表5-3。
按(28)、(29)式计算
差方和(误差Ⅰ)=25 865.8223-11 320.6387-84.8102-9249.0855-1267.7893-369.4991
=3573.9995
f(误差Ⅰ)=4×(10-1)=36
差方和(误差Ⅱ)=11 320.6387-71.2720-215.7917-137.8388=10 895.7362
f(误差Ⅱ)=4×(10-1)=36
结论:回归非常显著,偏离平行不显著,实验结果成立。两次实验间的差异非常显著,用双交叉设计可以消除实验间变异对实验误差的影响,
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3) 效价(P<[T]>)及可信限(FL)计算
表5-1 胰 岛 素 效 价 测 定 结 果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
第(1)次第(2)次 两次 第(1)次第(2)次 两次 第(1)次第(2)次 两次 第(1)次第(2)次 两次
ds1 dT2 反应和 ds2 dT1 反应和 dT1 ds2 反应和 dT2 ds1 反应和
──────────────────────────────────────────────────────────
ys1(1) yT2(2) y(1)+y(2) ys2(1) yT1(2) y(1)+y(2) yT1(1) ys2(2) y(1)+y(2) yT2(1) ys1(2) y(1)+y(2)
103.99 87.01 191.00 83.21 119.43 202.64 116.54 85.82 202.36 105.37 128.92 234.29
113.21 104.61 217.82 61.05 76.53 137.58 94.19 77.72 171.91 73.40 126.95 200.35
106.94 100.26 207.20 85.56 139.40 224.96 92.82 100.26 193.08 74.38 106.19 180.57
94.19 96.10 190.29 76.54 126.95 203.49 103.99 79.89 183.88 72.42 100.26 172.68
103.99 74.56 178.55 76.54 97.49 174.03 113.21 87.01 200.22 66.54 90.77 157.31
92.82 82.27 175.09 78.70 130.90 209.60 101.05 100.26 201.31 106.94 109.35 216.29
108.50 87.01 195.51 72.42 93.34 165.76 106.94 122.99 229.93 98.31 103.22 201.53
89.09 84.64 173.73 77.52 121.21 198.73 92.82 82.27 175.09 113.21 132.88 246.09
131.45 93.34 224.79 76.54 110.93 187.47 98.31 91.95 190.26 61.83 89.58 151.41
111.64 88.20 199.84 64.58 94.72 159.30 127.53 106.19 233.72 95.56 110.93 206.49总和
──────────────────────────────────────────────────────────
1055.82 1099.05 S1 2154.87
S1(1) S1(2)
752.66 934.36
S2(1) S2(2) S2 1687.02
1110.90 1047.40
∑ T1(2) T1(1) T1 2158.30
898.00
T2(2) 867.96 T2 1765.96
T2(1)
──────────────────────────────────────────────────────────
∑y 7766.15
──────────────────────────────────────────────────────────
表5-2 胰岛素双交叉法剂间变异分析
──────────────────────────────────────────────────────────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y(1) ∑y(2) 差方和
变异 ───────────────────────────── [∑(Ci.∑y)]<2>
来源 S1(1) S2(1) T1(1) T2(1) S1(2) S2(2) T1(2) T2(2) m.∑Ci<2> ∑(Ci.∑y) ──────────
1055.82 752.66 1047.40 867.96 1099.05 934.36 1110.90 898.00 m.∑Ci<2>
─────────────────────────────
(Ci.∑y)
──────────────────────────────────────────────────────────
试品间*   -1 -1 1 1 -1 -1 1 1 10× 8 82.37 84.8102
回 归 * -1 1 -1 1 -1 1 -1 1 10× 8 -860.19 9249.0855
偏离平行   1 -1 -1 1 1 -1 -1 1 10× 8 75.51 71.2720
次 间 * -1 -1 -1 -1 1 1 1 -1 10× 8 318.47 1267.7893
次间×试品间  1 1 -1 -1 -1 -1 1 -1 10× 8 -131.39 215.7917
次间×回归 1 -1 1 -1 -1 1 -1 -1 10× 8 105.01 137.8388
次间×偏离平行* -1 1 1 -1 1 -1 -1 1 10× 8 -171.93 369.4991
──────────────────────────────────────────────────────────
表5-3 胰岛素双交叉法可靠性测验结果
──────────────────────────────────────────────────
变 异 来 源 f 差 方 和 方 差 F P
──────────────────────────────────────────────────
偏离平行 1 71.2720 71.2720 <1 >0.05
次间×试品间 1 215.7917 215.7917 <1 >0.05
次间×回归 1 137.8388 137.8388 <1 >0.05
误差(Ⅱ) 36 10 895.7362 302.6593(S<2>Ⅱ)
──────────────────────────────────────────────────
动物间 39 11320.6387 290.2728 2.92
试品间 1 84.8102 84.8102 <1 >0.05
回归 1 9249.0855 9249.0855 93.16 <0.01
次间 1 1267.7893 1267.7893 12.77 <0.01
次间×偏离平行 1 369.4991 369.4991 3.72 >0.05
误差(Ⅱ) 36 3573.9995 99.2778(s<2>)
──────────────────────────────────────────────────
总 79 25865.8223
──────────────────────────────────────────────────
用表5-1的S<[1]>、S<[2]>、T<[1]>、T<[2]>,按表十一(2.2)法及(30)式、
(32)~(34)式等公式计算
r=1:0.5 I=0.301
S<2>=99.2778 f=36 t=2.03
V=1/2 (1765.96+2158.30-1687.02-2154.87)=41.185
W=1/2(1765.96-2158.30+1687.02-2154.87)=-430.095
50 41.185
R=────,antilg(───────×0.301)=0.936
50 -430.095
P<[T]>=27×0.936=25.27u/mg
99.2778×2.03<2>×2×10
g=───────────────=0.044
(-430.095)<2>
0.301 ┌─────────────────────────────
S<[M]>=──────────────×√ 2×10×99.2778[(1-0.044)(-430.095)<2>+41.185<2>]
(-430.095)<2>(1-0.044)
=0.03204
lg0.936
R的FL=antilg[──────── ±2.03×0.03204]
(1-0.044)
=0.803~1.084
P<[T]>的FL=27(0.803~1.084)=21.68~29.27u/mg
29.27-21.68
P<[T]>的FL%=(─────────×100)%=15.0%
2×25.27
四、实验结果的合并计算
同一批供试品重复n次测定,所得n个测定结果,可用合并计算的方法求其效价P<[T]>的均值及其FL。
参加合并计算的n个结果应该是,
(1) 各个实验结果是独立的,完整的,是在动物来源、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标准品同时比较所得的检定结果(P<[T]>)。
(2) 各次检定结果,经用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校正后,取其对数值
(lgP<[T]>)参加合并计算。
计算时,令lgP<[T]>=M
n次实验结果共n个M值,按(35)式进行χ<2>测验
(∑WM)<2>
χ<2>=∑WM<2>-────────── (35)
∑W
f=n-1
式中W为各次实验结果的权重,相当于各次实验S<[M]>平方的倒数,

1
W=───────── (36)
S<2><[M]>
按(35)式的自由度(f)查χ<2>值表(表十二),得χ<2><[(f)0.05]>查表值;当χ<
2>计算值小于χ<2><[(f)0.05]>查表值时,认为n个实验结果均一,可按(37)式、
(38)式、(39)式计算n个M的加权均值M、S<[M]>及其FL。
∑WM
M=─────── (37)
∑W
┌─────
│ 1
S<[M]>=│ ──── (38)
√ ∑W
合并计算的自由度(f)是n个实验结果的S<2>自由度之和。(f=∑f<[i]>),按此f查t值表(表一)得t值。
M的FL=M±t·S<[M]> (39)
P<[T]>及其可信限按(40)式、(41)式计算,
P<[T]>=antilgM
P<[T]>的FL=antilg(M±t·S<[M]>) (40)
FL%按(8)式计算。 (41)
当χ<2>计算值大于χ<2><[(f)0.05]>查表值时,则n个实验结果不均一,可用以下方法进行合并计算。
(1) 如为个别实验结果影响n次实验结果的均一性,可以剔除个别结果,将其余均一的结果按以上公式进行合并计算。
(2) 如果n次实验结果的不均一性并非个别实验结果的影响,则按(42)式、
(43)式计算 n个M的不加权均值M及其S<[M]>,再按(39)式、(40)式、(41)式计算M的FL、
P<[T]>及其FL。
∑M
M= ───── (42)
n
┌────────────
│ (∑M)<2>
│ ∑(M)<2>-────────
S<[M]> │ n
S<[M]>=────── │ ───────────────── (43)
┌── √ n(n-1)
√ n
f=n-1
例6 肝素钠五次测定结果的合并计算
测定结果见表6-1。
表6-1 肝素钠的效价测定结果
───────────────────────────────────────────────────────
P<[T]> M(logP<[T]>) S<[M]> W(1/ S<2><[M]>) WM WM<2>
(u/mg)
───────────────────────────────────────────────────────
189.28 2.2771 0.0289 1197.30 2726.37 6208.22
180.13 2.2556 0.0144 4822.53 10877.70 24535.74
189.72 2.2781 0.0105 9070.29 20663.03 47072.44
185.27 2.2678 0.006 33 24 957.01 56597.511 28351.83
181.25 2.2583 0.0278 1293.93 2922.08 6598.94
───────────────────────────────────────────────────────
∑ 41341.06 93 786.69 212 767.17
───────────────────────────────────────────────────────
按(35)式计算
93 786.69<2>
χ<2>=212 767.17- ─────────=1.86
41 341.06
f=5-1=4,查表十二,χ<2><[(4)0.05]>=9.49
χ<2>计算值1.86<χ<2><[(4)0.05]>查表值,五次结果均一。
按(37)~(41)式
93 786.69
M=─────── =2.2686
41 341.06
P<[T]>=antilg2.2686=185.61(u/mg)
┌───────
│ 1
S<[M]>= │ ──────=0.004 92
√ 41 341.06
五次实验均用(3.3)法,随机设计,每剂5管,各次实验S<2>的自由度f<[i]>
均为,f<[i]>=29-5=24。
合并计算的自由度f=5×24=120,t=1.96
P<[T]>的FL=antilg(2.2686±1.96×0.004 92)
=181.53~189.78(u/mg)
189.78-181.53
FL%=[──────────×100]%=2.2%。
2×185.61
例7 胰岛素六次效价测定结果的合并计算
测定结果见表7-1。
表7-1 胰岛素效价测定结果
───────────────────────────────────────────────────────
P<[T]> M(logP<[T]>) M<2> S<[M]> W(1/ S<2><[M]>) WM WM<2>
(u/mg)
───────────────────────────────────────────────────────
25.91 1.4135 1.9980 0.096 03 108.44 153.28 216.66
23.15 1.3646 1.8621 0.006 202 25 997.79 35476.59 48411.35
27.48 1.4390 2.0707 0.026 09 1469.10 2114.04 3042.10
28.39 1.4532 2.1118 0.031 77 990.75 1439.76 2092.26
27.56 1.4403 2.0745 0.035 60 789.04 1136.46 1636.84
25.79 1.4115 1.9923 0.031 81 988.26 1394.93 1968.95
───────────────────────────────────────────────────────
∑ 8.5221 12.1094 30343.38 41715.06 57368.16
───────────────────────────────────────────────────────
按(35)式计算
41 715.06<2>
χ<2>=57 368.16-────────=19.70
30 343.38
f=6-1=5 查表十二,χ<2><[(5)0.05]>=11.1
χ<2>计算值19.70>χ<2><[(5)0.05]>查表值,六次结果不均一。
按(42)、(43)式计算
8.5221
M=──────=1.4203
6
P<[T]>=antilg1.4203=26.32(u/mg)
┌──────────────────────
│ 8.5221<2>
│ 1.4135<2>+1.3646<2>+…+1.4115<2>-───────
 │ 6
S<[M]>=│────────────────────────────────=0.013
√ 6(6-1)
f=6-1=5 t=2.57
P<[T]>的FL=antilg(1.4203±2.57×0.013)
=24.37~28.43(u/mg)
28.43-24.37
FL%=[────────×100]%=7.7%
2×26.32
表十二 χ<2>值表(P=0.05)
───────────────────────────────
f χ<2> f χ<2> f χ<2> f χ<2>
───────────────────────────────
1 3.84 9 16.9 17 27.6 25 37.6
2 5.99 10 18.3 18 28.9 26 38.9
3 7.82 11 19.7 19 30.1 27 40.1
4 9.49 12 21.0 20 31.4 28 41.3
5 11.1 13 22.4 21 32.7 29 42.6
6 12.6 14 23.7 22 33.9 30 43.8
7 14.1 15 25.0 23 35.2
8 15.5 16 26.3 24 36.4
───────────────────────────────
生物检定统计法(五)(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Ⅳ 生物检定统计法
五、符 号
A S<[M]>计算公式中的数值
A<[T]> 供试品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
B S<[M]>计算公式中的数值
C 缺项所在列各反应值之和
C<[i]> 可靠性测验用正交多项系数
D 效价计算用数值
ds<[1]>,ds<[2]>… 标准品的各剂量
dT<[1]>,dT<[2]>… 供试品的各剂量
F 两方差值之比,用于方差分析等
FL 可信限
FL% 可信限率
f 自由度
G 缺项补足式中除缺项外各反应值之和
g 回归的显著性系数
I 相邻高低剂量比值的对数,I=lgr
J<[1]>,J<[2]>… 特异反应剔除用的J值
K S和T的剂量组数和
k·k※ S或T的剂量组数
M S和T的对数等反应剂量之差,即效价比值(R)的对数,M=lgR
m 平行线测定法各剂量组内反应的个数或动物数
n S和T反应个数之和
ns 最小效量法S反应的个数
nT 最小效量法T反应的个数
P 概率
P<[T]>、P<[U]> 供试品(T)、(U)的测得效价
R S和T的等反应剂量比值
R 缺项所在行反应值之和
r S和T相邻高低剂量的比值
S 标准品
S<[1]>,S<[2]>… 平行线测定标准品(S)各剂量组反应值之和,等于S各剂量组的∑y(k)
S<[M]> M的标准误
S<2> 实验的误差项
T 供试品
T<[1]>,T<[2]>… 平行线测定供试品(T)各剂量组反应值之和,相当于T各剂量组的∑y(k)
t 可信限计算用t值,见表一
U 供试品的另一符号
U<[1]>,U<[2]>… 平行线测定供试品(U)各剂量组反应值之和,相当于U各剂量组的∑y(k)
u 供试品的效价单位
V 平行线测定效价计算用数值,见表七
W 同V
W 合并计算中为各次实验结果的权重
Wc 权重系数
nWc 权重
x 对数剂量,x=lgd
xs S的对数剂量或S的对数最小效量
xT T的对数剂量或T的对数最小效量
Ys 直线测定法中,S组对数最小效量的均值
YT 直接测定法中,T组对数最小效量的均值
y 反应或其规定的函数
y<[a]>-y<[m]> 特异反应所在组的两极端值
∑ 总和
∑y(k) S和T各剂量组反应值之和
∑y(m) S和T各剂量组内各区组反应值之和
χ<2> 卡方
(注):由于计算机中无均值表示符,故用Ys、YT分别表示xs、xT的均值
升压素生物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A 升压素生物测定法
本法系比较垂体后叶标准品(S)与供试品(T)两者引起大鼠血压升高的程度,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标准晶溶液的配制 迅速、精密称取垂体后叶标准品适量,避免吸潮,先加少量0.25%醋酸溶液,仔细研磨,移置硬质大试管中,再精密加入0.25%醋酸溶液使成每1ml中含升压素1单位的溶液,管口轻放一玻璃塞,浸入沸水浴中,
时时振摇,加热(煮沸)5分钟取出,迅速冷却,滤过,滤液分装于适宜的容器中,4~8℃贮藏,如无沉淀析出,可在3个月内使用。
标准品稀释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精密量取标准品溶液适量,加氯化钠注射液制成两种浓度的稀释液,高低剂量的比值(γ)一般不得大于1:0.6,
调节剂量使低剂量能引起血压升高,高剂量应不致使血压升高达到极限。
供试品溶液与稀释液的配制 按供试品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照标准品溶液与稀释液的配制法配成两种浓度的稀释液,其比值(γ)应与标准品相等,标准品与供试品高低剂量所致的反应均值应相近。
测定法 取健康合格,体重300g以上的成年雄性大鼠,用适宜的麻醉剂
(如腹腔注射乌拉坦1g/kg)麻醉后,固定于保温手术台上,分离气管,必要时插入气管插管,以使呼吸畅通。在一侧颈静脉或股静脉插入静 脉插管,供注射药液用,按每100g体重注入肝素溶液50~100单位。然后剥离另一侧颈动脉,插入与血压计 相连的动脉插管,在血压计与插管通路中充满氯化钠注射液,并于动脉插管中注入适量肝素(约200~400单 位)抗凝,全部手术完毕后,将血压计调节到与动物血压相当的高度,开启动脉夹,记录血压。
缓缓注入适宜的交感神经阻断药(如酚妥拉明,按大鼠每100g体重注入0.1mg,
隔5~10分钟用相同剂量再注射一次),待血压稳定后,即可进行药液注射,
各次药液的注射速度应基本相同,并于每次注射后立即注入氯化钠注射液
0.3~0.5ml。每次注射应在前一次注射的反应基本稳定以后进行,相邻两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应相同(约10~15分钟)。标准品稀释液和供试品稀释液各取高低两个剂量(ds<[1]>、ds<[2]>,dT<[1]>、dT<[2]>)为一组,按随机区组设计的次序轮流注入,每组4个剂量,重复4~6组。测量各剂量所致血压升高的高度,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ⅪⅤ)中的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20%。
升压物质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 F 升压物质检查法
本法系比较垂体后叶标准品(S)与供试品(T)升高大鼠血压的程度,以判定供试品中所含升压物质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照缩宫素生物测定法标准品溶液的配制法(附录
XII F),按垂体后叶标准品升压素单位计算,配成每1ml中含1单位的溶液,
分装于适宜的容器内,4~8℃贮存,如无沉淀析出,可在3个月内使用。
标准品稀释液的配制 临用前,精密量取标准品溶液适量,用氯化钠注射液配成每1ml中含0.1单位的稀释液。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按品种项下规定的限量,配成适当浓度的供试品溶液;
试验时,供试品溶液与标准品稀释液的注入体积应相等。
检查法 取健康合格、体重300g以上的成年雄性大鼠,用适宜的麻醉剂
(如腹腔注射乌拉坦1g/kg)麻醉后,固定于保温手术台上,分离气管,
必要时插入插管,以使呼吸通畅。在一侧颈静脉或股静脉插入静脉插管,
供注射药液用,按体重每100g注入肝素溶液50~100单位,然后剥离另一侧颈动脉,插入与测压计相连的动脉插管,在插管与测压计通路中充满含适量肝素钠的氯化钠注射液。全部手术完毕后,将测压计的读数调节到与动物血压相当的高度,开启动脉夹,记录血压。缓缓注入适宜的交感神经阻断药
(如甲磺酸酚妥拉明,按大鼠每100g体重注入0.1mg,隔5~10分钟用相同剂量再注射一次),待血压稳定后,即可进行药液注射。各次注射速度应基本相同,并于注射后立即注入氯化钠注射液0.5ml,相邻两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应基本相同(一般约为5~10分钟),每次注射应在前一次反应恢复稳定以后进行。
选定高低两剂量的垂体后叶标准品稀释液(ml),高低剂量之比约为
1∶0.6,低剂量应能使大鼠血压升高1.33~3.33kPa,将高低剂量轮流重复注入
2~3次,如高剂量所致反应的平均值大于低剂量所致反应的平均值,可认为该动物的灵敏度符合规定。
在上述高低剂量范围内选定标准品稀释液的剂量(ds),供试品溶液按品种项下规定的剂量(d<[T]>),照下列次序注射一组4个剂量:ds、d<[T]>、
d<[T]>、ds,然后以第一与第三、第二与第四剂量所致的反应分别比较;如
d<[T]>所致的反应值均不大于ds所致反应值的一半,即认为供试品的升压物质检查符合规定。否则应按上述次序继续注射一组4个剂量,并按相同方法分别比较两组内各对ds、d<[T]>所致的反应值;如d<[T]>所致的反应值均不大于ds所致的反应值,仍认为供试品的升压物质检查符合规定,如d<[T]>所致的反应值均大于ds所致的反应值,即认为供试品的升压物质检查不符合规定;否则应另取动物复试。如复试的结果仍有d<[T]>所致的反应值大于ds
所致的反应值,即认为供试品的升压物质检查不符合规定。
释放度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 D 释放度测定法
释放度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凡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缓释、控释、肠溶制剂的分类照缓释、控释制剂指导原则(附录ⅩⅫ)
的规定。
仪器装置 除另有规定处,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Ⅹ C)项下所示。
第一法 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测定法 照溶出度测定法项下进行,但至少采用三个时间取样,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并及时补充所耗的溶剂。取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的释放量。
结果判断
除另有规定外,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1)6 片(粒)中,每片(粒)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均未超出规定范围;
(2)6片(粒)中,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但未超出规定范围的10%,且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3)6片(粒)中,在每个时间点测得地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的10%,但 未 超出规定范围的20%,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应另取6片(粒)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
中,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
(粒)超出规定范围的10%,但未超出规定范围的20%,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以上结果判断为所示规定范围的10%、20%是指相对于标示量的百分率(%),
其中超出规定范围10%是指: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不低于低限的-10%,或不超过高限的+10%;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应包括最终时间测得的释放量。
第二法 用于肠溶制剂
方法1 酸中释放量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0.1mol/L盐酸溶液750ml,注入每个溶出杯,加温使溶液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并保持稳定,取6片(个)
分别投入转篮或溶出杯中,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开动仪器运转2小时,立即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滤液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个)的酸中释放量。
缓冲液中释放量 上述酸液中加入0.2mol/L磷酸钠溶液250ml(必要时用2mol/L
盐酸溶液或2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8±0.05),继续运转45分钟,或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时间,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分钟内完成,滤液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个)的缓冲液中释放量。
方法2 酸中释放量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0.1mol/L盐酸溶液900ml,注入每个容出杯中,照1法酸中释放量项下进行测定。
缓冲液中释放量 弃去上述各溶出杯酸液,立即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H6.8)[
取0.1mol/L盐酸溶液和0.2mol/L磷酸钠溶液,按3:1混合均匀,必要时用2mol/L盐酸溶液或2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8±0.05]900ml,或将每片(个)转移入另一盛有磷酸盐缓冲液(pH6.8)900ml的容器中,照方法1缓冲液中释放量项下进行测定。
结果判断 除另有规定外,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酸中释放量 (1)6片(粒)中,每片(粒)释放量均应不大于标示量的10%,
(2)6片(粒)中,有1`2片(粒)大于10%,但其平均释放量不大于10%。
缓冲液中释放量 (1)6片(粒)中,每片(粒)的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低于规定限度(Q);除另有规定外,Q应为标示量的70%。
(2)6片(粒)中仅有1~2片(粒)低于Q,但不低 于Q-10%,且其平均释放量不低于Q;
(3)6片(粒)中如有1~2片( 粒)低于Q,其中仅有1片(粒)低于Q-10%,
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释放量不低于Q时,应 另取6片(粒)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中有1~3片(粒)低于Q,其中仅有1片(粒)低于Q-10%,但不低于
Q-20%,且其平均释放量不低于Q。
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的10%、20%是指相对于标示量的百分率(%)。
第三法 用于透皮贴剂
仪器装置 搅拌桨、容器按溶出度测定法(附录Ⅹ C 第二法),但另用网碟组成其桨碟装置(见图1)(图略)。置贴片的不锈钢网碟的结构见图2。
(图略)
测定方法 将释放介质加入溶出杯内,预温至32℃±0.5℃,将透皮贴剂固定于两层碟片的中央,释放面朝上,再将网碟置于烧杯下部,并使贴剂与桨底旋转面平行,两者相距25mm±2mm,开始搅拌并定时取样。取样位置在介质液面与桨叶上端之间正中,离杯壁不得少于1cm。取样后应补充等体积的空白释放介质。
取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同第一法。
结果判定 除另有规定外,同第一法。
试药(一)(2005年版一部)
附录ⅩⅤ A 试药
试药系指在本版药典(二部)中供各项试验用的试剂,但不包括各种色谱用的吸附剂、载体与填充剂。除生化试剂与指示剂外,一般常用化学试剂分为基准试剂、优级纯、分析纯与化学纯4个等级,选用时可参考下列原则,
(1) 标定滴定液用基准试剂;
(2) 制备滴定液可采用分析纯或化学纯试剂,但不经标定直接按称重计算浓度者,则应采用基准试剂;
(3) 制备杂质限度检查用的标准溶液,采用优级纯或分析纯试剂;
(4) 制备试液与缓冲液等可采用分析纯或化学纯试剂。
一水合碳酸钠 Sodium Carbonate Monohydrate [Na2CO3·H2O=124.00]
本品为白色斜方晶体;有引湿性,加热至100℃失水。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不溶。
一氧化铅 Lead Monoxide [PbO=223.20]
本品为黄色至橙黄色粉末或结晶;加热至300~500℃时变为四氧化三铅,温度再升高时又变为一氧化铅。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醋酸或稀硝酸中溶解。
一氯化碘 Iodine Monochloride [ICl=162.36]
本品为棕红色油状液体或暗红色结晶;具强烈刺激性,有氯和碘的臭气;有腐蚀性和氧化性。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 Disodium Edetate [C10H14N2Na2O8·2H2O=372.24]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极微溶解。
乙二醇甲醚 Eth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C3H803=76.10]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愉快气味,有毒。与水、醇、醚、甘油、丙酮和二甲基甲酰胺能混合。沸点为124.3 ℃ 。
乙氧基黄叱精 Ethoxychrysoidine Hydrochloride [C14H16N4O·HCl=292.77]
本品为深红棕色或黑褐色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 N-Ethylmaleimide [C6H7N02=125.12]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乙醇和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乙腈 Acetonitrile [CH3CN=41.05]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微有醚样臭;易燃。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乙酰丙酮 Acetylacetone [CH3COCH2COCH3=100.12]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微有丙酮和乙酸的臭气;易燃。与水、乙醇、乙醚或氯仿能任意混合。
乙酰苯胺 Acetanilide [C8H9NO=135.16]
本品为有光泽的鳞片结晶,有时成白色粉末。微有灼烧味。约在95℃挥发。在乙醇、三氯甲烷、乙醚、丙酮和热水中易溶,在水中微溶,在石油醚中几乎不溶。
乙酰氯 Acetyl Chloride [CH3COCl=78.50]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刺激性臭;能发烟,易燃;对皮肤及黏膜有强刺激性;遇水或乙醇引起剧烈分解。在三氯甲烷、乙醚、苯、石油醚或冰醋酸中溶解。 N-乙酰-L-酪氨酸乙酯 N-Acetyl-L-tyrosine Ethyl Ester [C13H17NO4=251.28]
本品为白色粉末。生化试剂,供糜蛋白酶效价测定用。
乙酸乙酯 Ethyl Acetate [CH3COOC2H5=88.11]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与丙酮、三氯甲烷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溶解。
乙酸丁酯 Butyl Acetate [CH3COO(CH2)3=88.11]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与乙醇或乙醚任意混合,在水中不溶。
乙酸甲酯 Methyl Acetate [CH3COOCH3=74.08]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与水、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乙酸戊酯 Amyl Acetate [CH3COOC5H11=130.19]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水果香味;易燃。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
乙酸异丁酯 Isobutyl Acetate [CH3COOCH2CH(CH3)2=116.16]
本品为无色液体;易燃。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
乙酸异戊酯 Isoamyl Acetate [CH3COOCH2CH2CH(CH3)2=130.19]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香蕉样特臭。与乙酸乙酯、乙醇、戊醇、乙醚、苯或二硫化碳能任意混合,在水中极微溶解。
乙醇 Ethanol [C2H5OH=46.07]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与水、乙醚或苯能任意混合。
乙醚 Ether [C2H5OC2H5=74.12]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麻而甜涩的刺激味,易挥发,易燃;有麻醉性;遇光或久置空气中可被氧化成过氧化物。沸点为34.6℃。
乙醛 Acetaldehyde [CH3CHO=4 4.05]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窒息性臭气;易挥发;易燃;易氧化成醋酸;久贮可聚合使液体产生浑浊或沉淀现象。与水、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二乙胺 Diethylamine [(C2H5)2NH=73.14]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氨样特臭;强碱性;具腐蚀性;易挥发、易燃。
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Sodium Diethyldithiocarbamate [(C2H5)2NCS2Na·3H2
O=225.31]
本品为白色结晶;溶液呈碱性并逐渐分解,遇酸能分离出二硫化碳而使溶液浑浊。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 Silver Diethyldithiocarbamate [(C2H5)2NCS2Ag=
256.14]
本品为淡黄色结晶。在吡啶中易溶,在氯仿中溶解,在水、乙醇、丙酮或苯中不溶。
二甲苯 Xylene [C6H4(CH3)2=106.17]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为邻、间、对三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具特臭;
易燃。与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不溶。沸程为137~140℃。
二甲苯蓝FF Xylene Cyanol Blue FF [C25H27N2NaO6S2=538.62]
本品为棕色或蓝黑色粉末。在乙醇中易溶,在水中溶解。
二甲基亚砜 Dimethylsulfoxide [(CH3)2SO=78.14]
本品为无色黏稠液体;微有苦味;有强引湿性。在室温下遇氯能发生猛烈反应。在水、乙醇、丙酮、三氯甲烷、乙醚或苯中溶解。
二甲基黄 Dimethyl Yellow [C14H15N3=225.29]
本品为金黄色结晶性粉末。在乙醇、三氯甲烷、乙醚、苯、石油醚或硫酸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二甲酚橙 Xylenol Orange [C31H28N2Na4O13S=760.59]
本品为红棕色结晶性粉末;易潮解。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不溶。
二甲基甲酰胺 Dimethylformamide [HCON(CH3)2=73.09]
本品为无色液体;微有氨臭。与水、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二苯胺 Diphenylamine [(C6H5)2NH=169.23]
本品为白色结晶;有芳香臭;遇光逐渐变色。在乙醚、苯、冰醋酸或二硫化碳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二苯偕肼 Diphenylcarbazide [C6H5NHNHCONHNHC6H5=242.28]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空气中渐变红色。在热乙醇、丙酮或冰醋酸中溶解,在水中极微溶解。
二盐酸萘基乙二胺 N-Naphthylethylenediamine Dihydrochloride [C12H14N2·2
HCl=259.18]
本品为白色或微带红色的结晶。在热水、乙醇或稀盐酸中易溶,在水、无水乙醇或丙酮中微溶。
二盐酸N,N-二甲基对苯二胺 N,N-Dimethyl-p-Phenylenediamine Dihydrochlori
de [C8H12N2·2HCl=209.12]
本品为白色或灰白色结晶性粉末;置空气中色渐变暗;易吸湿。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二氧化钛 Titanium Dioxide [TiO2=79.88]
本品为白色粉末。在氢氟酸或热浓硫酸中溶解,在水、盐酸、硝酸或稀硫酸中不溶。
二氧化锰 Manganese Dioxide [MnO2=86.94]
本品为黑色结晶或粉末;与有机物或其他还原性物质摩擦或共热能引起燃烧或爆炸。在水、硝酸或冷硫酸中不溶,有过氧化氢或草酸存在时,在硝酸或稀硫酸中溶解。
二氧六环 Dioxane [C4H8O2=88.11]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醚样特臭;易燃;易吸收氧形成过氧化物。与水或多数有机溶剂能任意混合。沸程为100~103℃。
2,3-二氨基萘 2,3-Diaminonaphthalene [C10H10N2=158.20]
本品为叶状结晶。在乙醇或乙醚中溶解。
3,5-二羟基甲苯 3,5-Dihydroxytoluene [C7H8O2·H2O=142.14]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空气中易氧化变红色,有不愉快气味,味甜。在水或乙醇中溶解;在苯、三氯甲烷或二硫化碳中微溶。
2,7-二羟基萘 2,7-Dihydroxynaphthalene [C10H8O2=160.17]
本品为白色针状或片状结晶。溶液颜色在空气中迅速变深。在热水、
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三氯甲烷或苯中微溶。
二硫化碳 Carbon Disulfide [CS2=76.14]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纯品有醚臭,一般商品有恶臭;易燃;久置易分解。在乙醇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不溶。能溶解碘、溴、硫、脂肪、橡胶等。沸点为46.5℃。
3,5-二硝基苯甲酸 3,5-Dinitrobenzoic Acid [C7H4N2O6=212.12]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能随水蒸气挥发。在乙醇或冰醋酸中易溶,
在水、乙醚、苯或二硫化碳中微溶。
2,4-二硝基苯肼 2,4-Dinitrophenylhydrazine [C6H6N4O4=198.14]
本品为红色结晶性粉末;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
在热乙醇、醋酸乙酯、苯胺或稀无机酸中溶解,在水或乙醇中微溶。
2,4-二硝基苯胺 2,4-Dinitroaniline [C6H5N3O4=183.12]
本品为黄色或黄绿色结晶。在氯仿或乙醚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中不溶。
2,4-二硝基苯酚 2,4-Dinitrophenol [C6H4N2O5=184.11]
本品为黄色斜方结晶;加热易升华。在乙醇、乙醚、三氯甲烷或苯中溶解;在冷水中极微溶解。
2,4-二硝基氯苯 2,4-Dinitrochlorobenzene [C6H3ClN2O4=202.55]
本品为黄色结晶;遇热至高温即爆炸。在热乙醇中易溶,在乙醚、苯或二硫化碳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二氯化汞 Mercuric Dichloride [HgCl2=271.5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常温下微量挥发;遇光分解成氯化亚汞。在水、乙醇、丙酮或乙醚中溶解。
二氯化氧锆 Zirconyl Dichloride [ZrOCl2·8H2O=322.25]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或乙醇中易溶。
  二氯甲烷 Dichloromethane [CH2Cl2=84.93]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醚样特臭。与乙醇、乙醚或二甲基甲酰胺能均匀混合,在水中略溶。沸程为40~41℃。
二氯靛酚钠 2,6-Dichloroindophenol Sodium [C12H6Cl2NNaO2·2H2O=326.11]
本品为草绿色荧光结晶或深绿色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十二烷基硫酸钠 Sodium Laurylsulfate [CH3(CH2)10CH2OSO3Na=288.38]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粉末;有特臭;在湿热空气中分解;本品为含8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与其他同系的烷基硫酸钠的混合物。在水中易溶,其10%水溶液在低温时不透明,在热乙醇中溶解。
2,3-丁二酮 2,3-Butanedione [C4H6O2=86.09]
本品为黄绿色液体;有特臭。与乙醇或乙醚能混匀;在水中溶解。
丁二酮肟 Dimethylglyoxime [CH3C(NOH)C(NOH)CH3=116.12]
本品为白色粉末。在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丁酮 Butanone [CH3COC2H5=72.11]
本品为无色液体;易挥发,易燃;与水能共沸;对鼻、眼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丁醇(正丁醇) Butanol(n-Butanol) [CH3(CH2)3OH=74.12]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臭,易燃;具强折光性。与乙醇、乙醚或苯能任意混合,在水中溶解。沸程为117~118℃。
儿茶酚 Catechol [C6H6O2=110.11]
本品为无色或淡灰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能随水蒸气挥发。在水、乙醇或苯中易溶。
儿茶酚紫 Catechol Violet [C19H14O7S=386.38]
本品为红棕色结晶性粉末,带金属光泽。在水或乙醇中易溶。
三乙二胺 Triethylenediamine [C6H12N2·6H2O=220.27]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有特臭;有引湿性。在水、甲醇或乙醇中易溶。
三乙胺 Triethylamine [(C2H5)3N=101.19]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强烈氨臭。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沸点为89.5℃。
三乙醇胺 Triethanolamine [N(CH2CH2OH)3=149.19]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黏稠状液体;久置色变褐,露置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呈强碱性。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三甲基戊烷 Trimethylpentane [(CH3)3CCH2CH(CH3)2=114.23]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易燃。在丙酮、三氯甲烷、乙醚或苯中溶解,在水中不溶。沸点为99.2℃。
三氟醋酸 Trifluoroacetic Acid [CF3COOH=114.02]
本品为无色发烟液体;有吸湿性;有强腐蚀性。在水、乙醇、丙酮或乙醚中易溶。
三氧化二砷 Arsenic Trioxide [As2O3=197.84]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徐徐加热能升华而不分解。在沸水、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几乎不溶。
三氧化铬 Chromium Trioxide [CrO3=99.99]
本品为暗红色结晶;有强氧化性与腐蚀性;有引湿性;与有机物接触能引起燃烧。在水中易溶,在硫酸中溶解。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Trometamol [C4H11NO3=121.14]
本品为白色结晶;具强碱性。在水中溶解,在乙醚中不溶。
三硝基苯酚 Trinitrophenol [C6H3N3O7=229.11]
本品为淡黄色结晶;无臭,味苦;干燥时遇强热或撞击、摩擦易发生猛烈爆炸。在热水、乙醇或苯中溶解。
三氯化铁 Ferric Chloride [FeCl3·6H2O=270.30]
本品为棕黄色或橙黄色结晶形块状物;极易引湿。在水、乙醇、丙酮、乙醚或甘油中易溶。
三氯化铝 Aluminium Trichloride [AlCl3=133.34]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具盐酸的特臭;在空气中发烟;遇水发热甚至爆炸;有引湿性;有腐蚀性。在水或乙醚中溶解。
三氯化锑 Antimony Trichloride [SbCl3=228.11]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空气中发烟;有引湿性;有腐蚀性。在乙醇、丙酮、乙醚或苯中溶解。在水中溶解并分解为不溶的氢氧化锑。
三氯化碘 Iodine Trichloride [ICl3=233.26]
本品为黄色或淡棕色结晶;有强刺激臭;在室温中能挥发,遇水易分解;有引湿性;有腐蚀性。在水、乙醇、乙醚或苯中溶解。
三氯甲烷 Chloroform [CHCl3=119.38]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质重,有折光性,易挥发。与乙醇、乙醚、苯、石油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
三氯醋酸 Trichloroacetic Acid [CCl3COOH=163.39]
本品为无色结晶;有特臭;有引湿性;有腐蚀性;水溶液呈强酸性。
在乙醇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溶解。
己二酸聚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Glycol Adipate HO[CH2CH2OCO(CH2)4COO]nH
本品为白色粉末或结晶。在中三氯甲烷溶解,在水、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己烷磺酸钠 Sodium Hexanesulfonate [C6H13NaO3S=188.18]
本品为白色粉末。在水中溶解。
刃天青 Resazurin [C12H7NO4=229.19]
本品为深红色结晶,有绿色光泽。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在乙醇或冰醋酸中微溶,在水或乙醚中不溶。
马铃薯淀粉 Potato Starch [(C6H10O5)n]
本品为白色无定型粉末;无臭、无味;有强引湿性。在水或乙醇中不溶;在热水中形成微带蓝色的溶胶。
无水乙醇 Ethanol,Absolute [C2H5OH=46.07]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醇香味;易燃;有引湿性;含水不得过0.3%。
与水、丙酮或乙醚能任意混合。沸点为78.5℃。
无水乙醚 Diethyl Ether,Anhydrous [(C2H5)2O=74.12] 参见乙醚项。但水分含量较少。
无水甲酸 Formic Acid,Anhydrous [HCOOH=46.03]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特臭;有强腐蚀性,呈强酸性。含
HCOOH不少于98%。与水、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无水甲醇 Methanol,Anhydrous [CH3OH=32.04]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燃烧时无烟,有蓝色火焰;含水分不得过0.05%。与水、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沸点为64.7℃。
无水亚硫酸钠 Sodium Sulfite,Anhydrous [Na2SO3=126.04]
本品为白色细小结晶或粉末。在水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中极微溶解。
无水吗啡 Morphine,Anhydrous [C17H19NO3=285.34]
本品为斜方晶型短柱状棱晶(苯甲醚中结晶);加热至254℃时分解。
无水吡啶 Pyridine,Anhydrous [C5H5N=79.10]
取试剂吡啶200ml,加苯40ml,混合后在砂浴上加热蒸馏,收集115~116℃的馏出物,密封,备用。
无水硫酸钠 Sodium Sulfate,Anhydrous [Na2SO4=142.04]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无水硫酸酮 Cupric Sulfate,Anhydrous [CuSO4=159.61]
本品为灰白色或绿白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有引湿性。在水中溶解,
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无水碳酸钠 Sodium Carbonate,Anhydrous [Na2CO3=105.99]
本品为白色粉末或颗粒;在空气中能吸收1分子水。在水中溶解,水溶液呈强碱性。在乙醇中不溶。
无水碳酸钾 Potassium Carbonate,Anhydrous [K2CO3=138.21]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有引湿性。在水中溶解,水溶液呈强碱性。在乙醇中不溶。
无水醋酸钠 Sodium Acetate,Anhydrous [NaC2H3O2=82.03]
本品为白色粉末;有引湿性。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
无水磷酸氢二钠 Disodium Hydrogen Phosphate,Anhydrous [Na2HPO4=141.96]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久置空气中能吸收2~7分子结晶水。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不溶。
无氨水 Purified Water,Ammonia Free
取纯化水1000ml,加稀硫酸1ml与高锰酸钾试液1ml,蒸馏,即得。
[检查] 取本品50ml,加碱性碘化汞钾试液1ml,不得显色。
无硝酸盐与无亚硝酸盐的水 Water,Nitrate-Free and Nitrite-Free
取无氨水或去离子水,即得。
[检查] 取本品,照纯化水项下硝酸盐与亚硝酸盐检查,不得显色。
无氮硫酸 Sulfuric Acid,Nitrogen Free
取硫酸适量,置瓷蒸发皿内,在砂浴上加热至出现三氧化硫蒸气(约需
2小时),再继续加热15分钟,置空干燥器内放冷,即得。
无醇三氯甲烷 Chloroform,Ethanol Free [CHCl3=119.38]
取三氯甲烷500ml,用水洗涤3次,每次50ml,分取氯仿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12小时以上,用脱脂棉滤过,蒸馏,即得。临用新制。
无醛乙醇 Ethanol,Aldehyde Free
取醋酸铅2.5g,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水5ml溶解后,加乙醇1000ml,摇匀,
缓缓加乙醇制氢氧化钾溶液(1→5)25ml,放置1小时,强力振摇后,静置12小时,倾取上清液,蒸馏即得。
[检查] 取本品25ml,置锥形瓶中,加二硝基苯肼试液7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24小时,蒸去乙醇,加2%(ml/ml)硫酸溶液200ml,放置24小时后,应无结晶析出。
五氧化二矾 Vanadium Pentoxide [V2O5=181.88]
本品为橙黄色结晶性粉末或红棕色针状结晶。在酸或碱溶液中溶解,
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不溶。
五氧化二碘 Iodine Pentoxide [I2O5=333.81]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遇光易分解;有引湿性。在水中易溶而形成碘酸,在无水乙醇、三氯甲烷、乙醚或二硫化碳中不溶。
五氧化二磷 Phosphorus Pentoxide [P2O5=141.94]
本品为白色粉末;有蒜样特臭;有腐蚀性;极易引湿。
太坦黄 Titan Yellow [C28H19N5NaO6S4=695.73]
本品为淡黄色或棕色粉末。在水、乙醇、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
中性红 Nevtral Red [C15H17N4Cl=288.78]
本品为深绿色或棕黑色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水合氯醛 Chloral Hydrate [C2H3Cl3O2=165.40]
本品为白色结晶;有刺激性特臭,对皮肤有刺激性;露置空气中逐渐挥发,放置时间稍久即转变为黄色。在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中溶解并解离。
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C7H6O3=138.12]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味甜后变辛辣;见光渐变色;76℃即升华。
在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水杨酸钠 Sodium Salicylate [C7H5NaO3=160.10]
本品为白色鳞片或粉末;无臭;久置光线下变为粉红色。在水或甘油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三氯甲烷、乙醚或苯中几乎不溶。
水杨醛 Salicylaldehyde [C6H4(OH)CHO=122.12]
本品为无色或淡褐色油状液体;有杏仁味。在乙醇、乙醚或苯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牛肉浸膏 Beef Extract
本品为黄褐色至深褐色膏状物质;有肉香样特臭;味酸。在水中溶解。
[检查] 氯化物 本品含氯化物以NaCl计算,不得过固性物的6%。
硝酸盐 取本品的溶液(1→10),加活性炭煮沸脱色后,滤过,分取滤液
1滴,加入二苯胺的硫酸溶液(1→100)3滴中,不得显蓝色。
乙醇中不溶物 取本品的溶液(1→10)25ml,加乙醇50ml,振摇混合后,滤过,滤渣用乙醇溶液(2→3)洗净,在105℃干燥2小时,遗留残渣不得过固性物的10%。
醇溶性氮 取乙醇中不溶物项下得到的滤液测定,含氮量不得少于醇溶物质的6%。
固性物 取本品的溶液(1→10)10ml,加洁净砂粒或石棉混合后,在105℃
干燥16小时,遗留残渣不得少于0.75g。
炽灼残渣 不得过固性物的30%(附录VIII N)。
牛血红蛋白 Beef Hemoglobin
本品为深棕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或稀酸中溶解。
[检查] 纯度 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后,应得到一条电泳区带。
总氮量 含总氮量不得少于16.0%(附录Ⅶ D第一法)。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5%(附录
Ⅷ L)。
炽灼残渣 不得过1.0%(附录Ⅷ N)。
牛磺胆酸钠 Sodium Taurocholate [C26H44NNaO7S=537.69]
本品为白色结晶,味先甜而后苦。 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
乌洛托品 Urotropine [C6H12N4=140.19]
本品为白色结晶;无臭。在水、乙醇或氯仿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 Bis(cyclohexanone)oxalyldihydrazone [C14H22N4O2=278.36]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热甲醇或乙醇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孔雀绿 Malachite Green [2C23H25N2·3C2H2O4=929.04]
本品为绿色片状结晶;带金属光泽。在热水或乙醇中易溶,在水中极微溶解。
巴比妥 Barbital [C8H12N2O3=184.19]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味微苦。在热水、乙醇、乙醚或碱性溶液中溶解。
巴比妥纳 Barbital Sodium [C8H11N2NaO3=206.18]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味苦。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正十四烷 n-Tetradecane [CH3(CH2)12CH3=198.39]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不溶。
正丁醇 见丁醇。
正己烷 n-Hexane [C6H14=86.18]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微有特臭;极易挥发;对呼吸道有刺激性。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不溶。 沸点为69℃。
正丙醇 见丙醇。
正戊醇 见戊醇。
正庚烷 见庚烷。
去氧胆酸钠 Sodium Deoxycholate [C24H39NaO4=414.56]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类似胆汁特臭;味极苦;有引湿性。在水中易溶,在无水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甘油 Glycerin [C3H8O3=92.09]
本品为无色澄明黏稠状液体;无臭;味甜;有引湿性。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甘氨酸 Glycine [C2H5NO2=75.07]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与吡啶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甘露醇 Mannitol [C6H14O6=182.17]
本品为白色结晶;无臭,味甜。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可溶性淀粉 Soluble Starch
本品为白色粉末;无臭,无味。在沸水中溶解,在水、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丙二酸 Malonic Acid [C3H4O4=104.06]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有强刺激性。在水、甲醇、乙醇、乙醚或吡啶中溶解。
丙二醇 Propylene Glycol [C3H8O2=76.10]
本品为无色黏稠状液体;味微辛辣。与水、丙酮或氯仿能任意混合。
丙烯酰胺 Acrylamide [C3H5NO=71.08]
本品为白色薄片状结晶。在水、乙醇、乙醚、丙酮或三氯甲烷中溶解,在甲苯中微溶,在苯及正庚烷中不溶。
丙酮 Acetone [CH3COCH3=58.08]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臭;易挥发;易燃。 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丙醇(正丙醇) Propanol [CH3CH2CH2OH=60.10]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易燃。与水、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沸点为
97.2℃。
石油醚 Petroleum Ether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臭;易燃;低沸点规格品极易挥发。与无水乙醇、乙醚或苯能任意混合,在水中不溶。沸程为30~60℃;60~90℃;
90~120℃。
石蕊 Litmus
本品为蓝色粉末或块状。 在水或乙醇中能部分溶解。
戊烷磺酸钠 Sodium Pentanesulfonate [C5H11NaO3S.H2O=192.21]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溶解。
戊醇(正戊醇) 1-Pentanol [C5H12O=88.15]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特臭。其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沸点为138.1℃。
甲苯 Toluene [C6H5CH3=92.14]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苯样特臭;易燃。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沸点为110.6℃。
甲苯胺蓝 Toluidine Blue [C15H16ClN3S=305.83]
本品为深绿色粉末,具有古铜色光泽。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在三氯甲烷中极微溶解;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甲基异丁基酮 (甲基异丁酮) Methyl Isobutyl Ketone [CH3COCH2CH(CH3)2=100
.16]
本品为无色液体;易燃。与乙醇、乙醚或苯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
甲基红 Methyl Red [C15H15N3O2=269.30]
本品为紫红色结晶。在乙醇或醋酸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甲基橙 Methyl Orange [C14H14N3NaO3S=327.34]
本品为橙黄色结晶或粉末。在热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甲酚红 Cresol Red [C21H18O5S=382.44]
本品为深红色、红棕色或深绿色粉末。在乙醇或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甲酰胺 Formamide [HCONH2=45.04]
本品为无色略带黏性的液体;微具氨臭;有引湿性;有刺激性。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甲酸 Formic Acid [HCOOH=46.03]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特臭;对皮肤有腐蚀性。含HCOOH不少于85%。与水、乙醇、乙醚或甘油能任意混合。
甲酸钠 Sodium Formate [HCOONa·2H2O=104.04]
本品为白色结晶;微有甲酸臭气;有引湿性。在水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甲醇 Methanol [CH3OH=32.04]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挥发性;易燃;含水分为0.1%。与水、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沸程为64~65℃。
甲醛溶液 Formaldehyde Solution [HCHO=30.03]
本品为无色液体;遇冷聚合变浑浊;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成甲酸;有刺激性。含HCHO约37%。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四甲基乙二胺 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 (C6H16N2=116.21)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四苯硼钠 Sodium Tetraphenylborion [(C6H5)4BNa=342.22]
本品为白色结晶;无臭。在水、甲醇、无水乙醇或丙酮中易溶。
四庚基溴化铵 Tetraheptylammonium Bromide [C28H60BrN=490.71]
色谱纯,熔点89~91℃。
四氢呋喃 Tetrahydrofuran [C4H8O=72.11]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醚样特臭;易燃;在贮存中易形成过氧化物。与水、乙醇、丙酮或乙醚能任意混合。沸点为66℃。
四羟蒽醌(醌茜素) Quinalizarin [C14H8O6=272.21]
本品为红色或暗红色结晶或粉末;带绿的金属光泽。在醋酸中溶解为黄色,在硫酸中溶解为蓝紫色,在碱性水溶液中呈红紫色,在水中不溶。
四氮唑蓝 Tetrazolium Blue [C40H32Cl2N8O2=727.65]
本品为无色或黄色结晶。在甲醇、乙醇或氯仿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153.82]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臭;质重。与乙醇、三氯甲烷、乙醚或苯能任意混合;在水中极微溶解。
四溴酚酞乙酯钾 Ethyl Tetrabromophenolphthalein Potassium [C22H13Br4KO4=
700.06]
本品为深绿色或紫蓝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p-Dimethylaminobenzaldehyde [C9H11NO=149.19]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有特臭;遇光渐变红。在乙醇、丙酮、三氯甲烷、乙醚或醋酸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α-对甲苯磺酰-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 p-Tosyl-L-Arginine Methyl Ester Hydr
ochloride [C14H22N4O4S·HCl=378.88]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与甲醇中溶解。
对甲苯磺酸 p-Toluenesulfonic Acid [CH3C6H4SO3H·H2O=190.22]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易溶,在乙醇和乙醚中溶解。
对甲氨基苯酚硫酸盐 p-Methylaminophenol Sulfate [C14H18N2O2·H2SO4=344.
39]
本品为白色结晶;见光变灰色。在水中溶解,在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对苯二胺 p-Diaminobenzene [C6H4(NH2)2=108.14]
本品为白色或淡红色结晶;露置空气中色变暗;受热易升华。在乙醇、
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对苯二酚 Hydroquinone [C6H4(OH)2=110.11]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见光易变色。在热水中易溶,在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
对氨基苯甲酸 p-Aminobenzoic Acid [C7H7NO2=137.14]
本品为白色结晶,置空气或光线中渐变淡黄色。在沸水、乙醇、乙醚或醋酸中易溶,在水中极微溶解。
对氨基苯磺酸 Sulfanilic Acid [C6H7NO3S=173.19]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见光易变色。在氨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易溶,在热水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对氨基酚 p-Aminophenol [C6H7NO=109.13]
本品为白色或黄色结晶性粉末;置空气中或光线中渐变色。在热水或乙醇中溶解。
α-对羟基苯甘氨酸 p-Hydroxyphenylglycine [C8H9NO3=167.16]
本品为白色有光泽的薄片结晶。在盐酸溶液(1→5)中易溶,在酸或碱中溶解,在水、乙醇、乙醚、丙酮、三氯甲烷、苯、冰醋酸或醋酸乙酯中几乎不溶。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Methyl p-Hydroxybenzoate [C8H8O3=152.14]
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气味或微有刺激性气味。在乙醇、乙醚或丙酮中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Ethyl P-Hydroxybenzoate [C9H10O3=166.17]
本品为白色结晶;无臭,无味。在乙醇、乙醚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Propyl p-Hydroxybenzoate [C10H12O3=180.20]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乙醇或乙醚中易溶,在沸水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对羟基联苯 p-Hydroxydiphenyl [C6H5C6H4OH=170.21]
本品为类白色结晶。在乙醇或乙醚中易溶,在碱溶液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对硝基苯胺 p-Nitroaniline [C6H6N2O2=138.13]
本品为黄色结晶或粉末。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对硝基苯偶氮间苯二酚 (P-Nitrophenyl-azo)-resorcinol [C12H9N3O4=259.22]
本品为红棕色粉末。在沸乙醇、丙酮、醋酸乙酯及甲苯中微溶,在水中不溶;在稀碱溶液中溶解。
对硝基酚 p-Nitrophenol [C6H5NO3=139.11]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能升华;易燃。在乙醇、三氯甲烷、乙醚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对氯苯胺 p-Chloroaniline [C6H6ClN=127.57]
本品为白色或暗黄色结晶。在热水、乙醇、乙醛或丙酮中溶解。
对氯苯酚 p-Chlorophenol [C6H5ClO=128.56]
本品为白色结晶;有酚样特臭。在乙醇、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发烟硝酸 Nitric Acid,Fuming [HNO3=63.01]
本品为无色或微黄棕色的透明液体;有强氧化性与腐蚀性;能产生二氧化氮及四氧化二氮的红黄色烟雾。与水能任意混合。
考马斯亮蓝G250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 [C47H48N3NaO7S2=854.04]
本品为紫色结晶性粉末。在热水或乙醇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考马斯亮蓝R250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R250 [C45H44N3NaO7S2=825.99]
本品为紫色粉末。在热水或乙醇中微溶,在水中不溶。
亚甲蓝 Methylene Blue [C16H18ClN3S·3H2O=373.90]
本品为鲜深绿色结晶或深褐色粉末;带青铜样金属光泽。在热水中易溶。
亚铁氰化钾 Potassium Ferrocyanide [K4Fe(CN)6·3H2O=422.39]
本品为黄色结晶或颗粒;水溶液易变质。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亚硒酸 Selenious Acid [H2SeO3=128.97]
本品为白色结晶;有引湿性;能被多数还原剂还原成硒。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氨溶液中不溶。
亚硒酸钠 Sodium Selenite [Na2SeO3=172.94]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易风化;易被还原剂还原。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不溶。
亚硫酸钠 Sodium Sulfite [Na2SO3·7H2O=252.15]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有亚硫酸样特臭;易风化;在空气中易氧化成硫酸钠。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极微溶解。
亚硫酸氢钠 Sodium Bisulfite [NaHSO3=104.06]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二氧化硫样特臭;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硫酸盐。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1-亚硝基-2-萘酚-3,6-二磺酸钠 Sodium 1-Nitroso-2-naphthol-3,6-dis
ulfonate [C10H5NNa2O8S2=377.26]
本品为金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亚硝基铁氰化钠 Sodium Nitroprusside [Na2Fe(NO)(CN)5·2H2O=297.95]
本品为深红色透明结晶。水溶液渐分解变为绿色。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亚硝酸钠 Sodium Nitrite [NaNO2=69.00]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颗粒;有引湿性;与有机物接触能燃烧和爆炸,并放出有毒和刺激性的过氧化氮和氧化氮气体。在水中溶解,在乙醇或乙醚中微溶。
亚硝酸钴钠 Sodium Cobaltinitrite [Na3Co(NO2)6=403.94]
本品为黄色或黄棕色结晶性粉末;易分解。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亚碲酸钠 Sodium Tellurite [Na2TeO3=221.58]
本品为白色粉末。在热水中易溶,
试药(二)(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Ⅴ A 试药
西黄蓍胶 Tragacenth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无臭。在碱溶液或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刚果红 Congo Red [C32H22N6Na2O6S2=696.68]
本品为红棕色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冰醋酸 Acetic Red [CH3COOH=60.05]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特臭;有腐蚀性;温度低于凝固点(16.7℃)
时即凝固为冰状晶体。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次甲基双丙烯酰胺 N,N※-Methylene Bisacrylamide [C7H10N2O2=154.17]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水溶液可因水解而形成丙烯酸和氨。在水中略溶。
次磷酸 Hypophosphorous Acid [H3PO2=66.00]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过冷时形成无色油状液体;无臭;有引湿性;系强还原剂。在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
次氯酸钠溶液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NaOCl=74.44]
本品为淡黄色澄明液体;有腐蚀性;具强氧化性及强碱性。与水能任意混合。
异丁醇 Isobutanol [(CH3)2CHCH2OH=74.12]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具强折光性;易燃。与水、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沸程为107.3~108.3℃。
异丙醇 Isopropanol [(CH3)2CHOH=60.10]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臭;味微苦。与水、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沸程为82.0~83.0℃。
异丙醚 Isopropyl Ether [C6H14O=102.18]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易燃。与乙醇、三氯甲烷、乙醚或苯混溶;在水中微溶。
异戊醇 Isoamylol [(CH3)2CHCH2CH2OH=88.15]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特臭;易燃。与有机溶剂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沸点为132 ℃。
异辛烷 见三甲基戊烷。
异烟肼 Isoniazide [C6H7N3O=137.14] 见本版药典正文。
红碘化汞 Mercuric Iodide,Red [HgI2=454.40]
本品为鲜红色粉末,质量;无臭。在乙醚、硫代硫酸钠或碘化钾溶液中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微溶,在水中不溶。
麦芽糖 Maltose [C12H22O11=342.30]
本品为白色结晶(β型);味甜。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比旋度[α]<[D]>为+125°至+137°。
汞 Mercury [Hg=200.59]
本品为银白色有光泽的液态金属;质重;在常温下微量挥发;能与铁以外的金属形成汞齐。在稀硝酸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苏丹Ⅳ Sudan Ⅳ [C24H20N4O=380.45]
本品为深褐色粉末。在乙醇、三氯甲烷、乙醚、苯或苯酚中溶解,在丙酮中微溶,在水中不溶。
抗坏血酸 Ascorbic Acid [C6H8O6=176.13] 见本版药典正文维生素C。 连二亚硫酸钠 Sodium Hydrosulfite [Na2S2O4=174.11]
连二亚硫酸钠 Sodium Hydrosulfite [Na2S2O4=174.11]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有特臭;有引湿性;受热或露置空气中能加速分解乃至燃烧。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不溶。
坚固蓝BB盐 Fast Blue BB Salt [C17H18ClN3O3.1/2ZnCl2=415.96]
本品为浅米红色粉末。
吡啶 Pyridine [C5H5N=79.10]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恶臭;味辛辣;有引湿性,易燃。与水、乙醇、乙醚或石油醚能任意混合。
邻二氮菲 o-Phenanthroline [C12H8N2·H2O=198.22]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久贮易变色。在乙醇或丙酮中溶解,在水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邻甲基苯胺 o-Toluidine [C7H9N=107.16]
本品为淡黄色液体;见光或露置空气中逐渐变为棕红色。在乙醇、乙醚或稀酸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ibutyl Phthalate [C16H22O4=278.35]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在乙醇、丙酮、乙醚或苯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ioctyl Phthalate [C24H38O4=390.56]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微有特臭。与有机溶剂能任意混合,
在水中不溶。
邻苯二甲酸氢钾 Potassium Biphthalate [KHC6H4(COO)2=204.22]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邻苯二醛 o-Phthalaldehyde [C8H6O2=134.13]
本品为淡黄色针状结晶。在水、乙醇与乙醚中溶解,在石油醚中微溶。
间二硝基苯 m-Dihitrobenzene [C6H4(NO2)2=168.11]
本品为淡黄色结晶;易燃。在三氯甲烷、醋酸乙酯或苯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间甲酚紫 m-Cresol Purple [C21H18O5S=382.44]
本品为红黄色或棕绿色粉末。在甲醇、乙醇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
在水中微溶。
间苯二酚 Resorcinol [C6H4(OH)2=110.11]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遇光、空气或与铁接触即变为淡红色。在水、
乙醇或乙醚中溶解。
间苯三酚 Phloroglucinol [C6H3(OH)3·2H2O=162.14]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味甜;见光易变为淡红色。在乙醇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辛可宁 Cinchonine [C19H22N2O=294.4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味微苦;见光颜色变暗。在乙醇或三氯甲烷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辛烷磺酸钠 Sodium Octanesulfonate [C8H17NaO3S=216.28]
没食子酸 Gallic Acid [C7H6O5·H2O=188.14]
本品为白色或淡褐色结晶或粉末。在热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三氯甲烷或苯中不溶。
阿拉伯胶 Acacia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或粉末。在水中易溶,形成黏性液体;在乙醇中不溶。
环己烷 Cyclohexane [C6H12=84.16]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易燃。与甲醇、乙醇、丙酮、乙醚、苯或四氯化碳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几乎不溶。沸点为80.7℃。
苦酮酸 Picrolonic Acid [C10H8N4O5=264.21]
本品为黄色叶状结晶。在乙醇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苯 Benzene [C6H6=78.11]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臭;易燃。与乙醇、乙醚、丙酮、四氯化碳、二硫化碳或醋酸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沸点为80.1℃。
苯替甘氨酸(α-苯甘氨酸) Anilinoacetic Acid [C8H9NO2=151.16]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在乙醇或乙醚中微溶。
苯甲酰氯 Benzoyl Chloride [C6H5COCl=140.57]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腐蚀性;在潮湿空气中会发烟;蒸气有腐蚀性;能引起流泪。与乙醚、苯、二硫化碳或油类能任意混合,在水或乙醇中分解。
苯甲酸 Benzoic Acid [C6H5COOH=122.12] 见本版药典正文。
苯肼 Phenylhydrazine [C6H8N2=108.14]
本品为黄色油状液体,在23℃以下为片状结晶;露置空气中或见光易变为褐色;有腐蚀性;易燃。与乙醇、乙醚、三氯甲烷或苯能混溶;在稀酸中溶解,在水或石油醚中微溶。
苯胺 Aniline [C6H5NH2=93.13]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有特臭;露置空气中或见光渐变为棕色;易燃。与乙醇、乙醚或苯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
苯氧乙醇 Phenoxyethanol [C6H5OCH2CH2OH=138.17]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臭。在乙醇、乙醚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苯酚 Phenol [C6H6O=94.11] 见本版药典正文。
苯醌 Benzoquinone [C6H4O2=108.10]
本品为黄色结晶;有特臭;能升华。在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茚三酮 Ninhydrine [C9H6O4=178.14]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见光或露置空气中逐渐变色。在水或乙醇中溶解,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微溶。
叔丁羟甲苯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C15H24O=220.4]
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约为70℃。
叔丁醇 t-Butanol [(CH3)3COH=74.12]
本品为白色结晶,含少量水时为液体;似樟脑臭;有引湿性;易燃。
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溶解。 沸点为82.4℃。
明胶 Gelatin 见本版药典正文。
{占}吨氢醇 Xanthydrol [C13H10O2=198.22]
本品为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在乙醇、三氯甲烷、乙醚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罗丹明B Rhodamine B [C28H31ClN2O3=479.02]
本品为带绿色光泽的结晶或红紫色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易溶,水溶液呈蓝红色,稀释后有强荧光;在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微溶。
钍试剂 Thorin [C16H11AsN2Na2O10S2=576.30]
本品为红色结晶。在水中易溶,在有机溶剂中不溶。
钒酸铵 Ammonium Vanadate [NH4VO3=116.98]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在热水或稀氨溶液中易溶,在冷水中微溶,在乙醇中不溶。
乳酸 Lactic Acid [CH3CH(OH)COOH=90.08] 见本药典正文。
乳酸锂 Lithium Lactate [LiC3H5O3=96.01]
本品为白色粉末;无臭。 在水中溶解。
变色酸 Chromotropic Acid [C10H8O8S2·2H2O=356.33]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溶解。
变色酸钠 Sodium Chromotropate [C10H6Na2O8S2·2H2O=400.29]
本品为白色或灰色粉末。在水中溶解。溶液呈浅褐色。
庚烷(正庚烷) Heptane [C7H16=100.20]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易燃。与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能混溶;在水中不溶。沸点为98.4℃。
庚烷磺酸钠 Sodium Heptanesulfonate [C7H15NaO3S·H2O=220.27]
茜素红 Alizarin Red [C14H7NaO7S·H2O=360.28]
本品为黄棕色或橙黄色粉末。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苯或三氯甲烷中不溶。
茜素氟蓝 Alizarin Fluoro-Blue [C19H15NO8=385.33]
本品为橙黄色粉末。在水、乙醇或乙醚中微溶。
茜素磺酸钠 Sodium Alizarinsulfonate [C14H7NaO7S·H2O=360.28]
本品为橙黄色或黄棕色粉末。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三氯甲烷或苯中不溶。
草酸 Oxalic Acid [H2C2O4·2H2O=126.07]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结晶性颗粒;易风化。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苯中不溶。
草酸三氢钾 Potassium Trihydrogen Oxalate [KH3(C2O4)2·2H2O=254.19]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草酸钠 Sodium Oxalate [Na2C2O4=134.00]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草酸铵 Ammonium Oxalate [(NH4)2C2O4·H2O=142.11]
本品为白色结晶,加热易分解。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茴香醛 Anisaldehyde [C8H8O2=136.15]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
荧光母素 Fluorane [C20H12O3=300.31]
荧光黄 Fluorescein [C20H12O5=332.11]
本品为橙黄色或红色粉末.在热乙醇、冰醋酸、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在水、氯仿或苯中不溶。
玻璃酸钾 Potassium Hyaluronate
本品为白色疏松絮状或片状物。在水中易溶。
[检查] 干燥失重 取本品,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至恒重,
减失重量不得过10%(附录Ⅷ L)。
总氮量 按干燥品计算,含总氮量应为3%~4%(附录Ⅶ D 第一法)。
炽灼残渣 遗留残渣按干燥品计算为14%~18%(附录Ⅷ N)。
黏度 0.15%水溶液的运动黏度(附录Ⅵ G 第一法)为5~6mm<2>/s。
pH值 0.15%水溶液的pH值(附录Ⅵ H)应为6.0~7.0。
枸橼酸 Citric Acid [C6H8O7·H2O=210.14]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颗粒,易风化,有引湿性。在水或乙醇中易溶。
枸橼酸钠 Sodium Citrate [C6H5Na3O7·2H2O=294.1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不溶。
枸橼酸铵 Ammonium Citrate,Tribasic [C6H17N3O7=243.22]
本品为白色粉末;易潮解。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丙酮或乙醚中不溶。
胃蛋白酶(猪) Pepsin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鳞片或颗粒;味微酸咸;有引湿性。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几乎不溶。
咪唑 Imidazole [C3H4N2=68.08]
本品为白色半透明结晶。在水、乙醇、乙醚或吡啶中易溶,在苯中微溶,在石油醚中极微溶解。
钙黄绿素 Calcein [C30H24N2Na2O13=666.51]
本品为鲜黄色粉末。在水中溶解,在无水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钙紫红素 Calcon [C20H13N2NaO5S=416.39]
本品为棕色或棕黑色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钙-羧酸 Calcon Carboxylic Acid
本品为棕色到黑色结晶或褐色粉末。易溶于碱液和浓氨溶液,微溶于水。
  钠石灰 Soda Lime
本品为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混合物,经用特殊指示剂着色后制成的粉红色小粒,吸收二氧化碳后颜色逐渐变淡。
钨酸钠 Sodium Wolframate [Na2WO4·2H2O=329.86]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易风化。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氟化钠 Sodium Fluoride [NaF=41.99]
本品为白色粉末或方形结晶。在水中溶解,水溶液有腐蚀性,能使玻璃发毛;在乙醇中不溶。
氢氟酸 Hydrofluoric Acid [HF=20.01]
本品为无色发烟液体;有刺激臭,对金属与玻璃有强烈的腐蚀性。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氢氧化四乙基铵 Tetraethylammonium Hydroxide [C8H21NO=147.26]
本品游离碱仅存在于溶液中或以水合物的形式存在,一般制成10%、
25%或60%的水溶液,水溶液无色;具强腐蚀性;具极强碱性,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四甲基铵 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 [N(CH3)4OH=91.15]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易吸收二氧化碳;有腐蚀性。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氢氧化钙 Calcium Hydroxide [Ca(OH)2=74.09]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易吸收二氧化碳而变成碳酸钙。在水中微溶。
氢氧化钡 Barium Hydroxide [Ba(OH)2·8H2O=315.46]
本品为白色结晶;易吸收二氧化碳而变成碳酸钡。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氢氧化钠 Sodium Hydroxide [NaOH=40.00]
本品为白色颗粒或片状物;易吸收二氧化碳与水;有引湿性。在水、
乙醇或甘油中易溶。
氢氧化钾 Potassium Hydroxide [KOH=56.11]
本品为白色颗粒或棒状物;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钾;有引湿性。
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氢氧化铝 Aluminium Hydroxide [Al(OH)3=78.00]
本品为白色粉末;无味。在盐酸、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在水或乙醇中不溶。
氢氧化锶 Strontium Hydroxide [Sr(OH)2·8H2O=265.76]
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易潮解;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盐;在干燥空气中能失去7分子结晶水。在热水或酸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氢硼化钠 Sodium Borohydride [NaBH4=37.83]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在水、氨溶液、乙二胺或吡啶中溶解,在乙醚中不溶。
香草醛 Vanillin [C8H8O3=152.15]
本品为白色结晶;有愉快的香气。在乙醇、三氯甲烷、乙醚、冰醋酸或吡啶中易溶,在油类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
重铬酸钾 Potassium Dichromate [K2Cr2O7=294.18]
本品为橙红色结晶,有光泽;味苦;有强氧化性。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胨 Peptone
本品为黄色或淡棕色粉末;无臭;味微苦。在水中溶解,在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胆甾醇 Cholesterol [C27H46O=386.66]
本品的一水合物为白色或淡黄色片状结晶;70~80℃时成为无水物;
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变黄。在苯、石油醚或植物油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亮绿 Brilliant Green [C27H33N2·HSO4=482.64]
本品为金黄色结晶,有光泽。在水或乙醇中溶解,溶液呈绿色。
姜黄粉 Curcuma Powder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根茎的粉末,含有5%挥发油、黄色姜黄素、淀粉和树脂。
洋地黄皂苷 Digitonin [C56H92O29=1229.33]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无水乙醇中略溶,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几乎不溶。
浓过氧化氢溶液(30%) Concentrated Hydrogen Peroxide Solution [H2O2=34,01]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强氧化性及腐蚀性。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浓氨溶液 Concentrated Ammonia Solution [NH3.H2O=35.05]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腐蚀性。含NH3应为25%~28%(g/g)。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结晶紫 Crystal Violet [C25H30ClN3=407.99]
本品为暗绿色粉末,有金属光泽。在水、乙醇或三氯甲烷中溶解,在乙醚中不溶。
盐酸 Hydrochloric Acid [HCl=36.46]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特臭;有腐蚀性;在空气中冒白烟。
含HCl应为36%~38%(g/g)。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盐酸二氨基联苯胺 Diaminobenzidine Hydrochloride [C12H14N4·4HCl·2H2O=396.14]
本品为白色或灰色粉末。在水中溶解,溶液易氧化而变色。
盐酸甲胺 Methylamine Hydrochloride [CH3NH2·HCl=67.52]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有引湿性。在水或无水乙醇中溶解。
盐酸半胱氨酸 Cysteine Hydrochloride [CH2(SH)CH(NH2)COOH·HCl=157.62]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盐酸苯甲酰精氨酰萘胺 Benzoyl-DL-arginyl-naphthylamide Hydrochloride
[C22H25N5O2·HCl=439.94]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盐酸苯肼 Phenylhydrazine Hydrochloride [C6H8N2·HCl=144.60]
本品为白色或白色透明结晶;能升华。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
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盐酸萘乙二胺 N-Naphthylethylenediamine Dihydrochloride [C12H14N2·2HCl=259.18]
本品为白色微带红色或黄绿色结晶。在热水、乙醇或稀盐酸中易溶,
在水、无水乙醇或丙酮中微溶。
盐酸α-萘胺 α-Naphthylamine Hydrochloride [C10H9N·HCl=179.65]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置空气中变色。在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
盐酸副品红 Pararosaniline Hydrochloride [C19H18ClN3=323.8]
本品为白色结晶;吸湿后易分解;有腐蚀性。在水、乙醇或甘油中溶解。
盐酸羟胺 Hydroxylamine Hydrochloride [NH2OH·HCl=69.49]
本品为白色结晶;吸湿后易分解;有腐蚀性。在水、乙醇或甘油中溶解。
盐酸氨基脲 Semicarbazide Hydrochloride [NH2CONHNH2·HCl=111.53]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易溶,在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盐酸普鲁卡因 Procaine Hydrochloride [C13H20N2O2·HCl=272.78] 见本版药典正文。
原儿茶酸 Protocatechuic Acid [C7H6O4=154.12]
本品为白色或微带棕色的结晶,置空气中渐变色。在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钼酸钠 Sodium Molybdate [Na2MoO4·2H2O=241.95]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加热至100℃失去结晶水。在水中溶解。
钼酸铵 Ammonium Molybdate [(NH4)6Mo7O24·4H2O=1235.86]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绿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铁氨氰化钠 Sodium Ferricyanide,Ammoniated [Na3[Fe(CN)5NH3]·3H2O=325.98]
本品为黄色结晶。在水中溶解。
铁氰化钾 Potassium Ferricyanide [K3Fe(CN)6=329.25]
本品为红色结晶;见光、受热或遇酸都易分解。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氧化钬 Holmium Oxide [Ho2O3=377.86]
本品为黄色固体;微有引湿性;溶于酸后生成黄色盐。在水中易溶。
氧化铝 Aluminium Oxide [Al2O3=101.96]
本品为白色粉末;无味;有引湿性。在硫酸中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能缓慢溶解而生成氢氧化物,在水、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氧化银 Silver Oxide [Ag2O=231.74]
本品为棕黑色粉末;质重;见光渐分解;易燃。在稀酸或氨溶液中易溶,在水或乙醇中几乎不溶。
氧化锌 Zinc Oxide [ZnO=81.39]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在稀酸、浓碱或氨溶液中溶解,在水或乙醇中不溶。
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7-Aminodesacetoxycephalosporanic Acid
[C8H10N2O3S=214.25]
本品为白色或微带黄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乙醇或丙酮中不溶,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溶解。
4-氨基安替比林 4-Aminoantipyrine [C11H13N3O=203.24]
本品为淡黄色结晶。在水、乙醇或苯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
1-氨基-2-萘酚-4-磺酸 1-Amino-2-naphtho1-4-sulfonic Acid [C10H9NO4S
=239.25]。
本品为白色或灰色结晶;见光易变色;有引湿性。在热的亚硫酸氢钠或碱溶液中溶解,溶液易氧化;在水、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氨基黑 10B Amido Black 10B [C22H14N6Na2O9S2=616.50]
本品为棕黑色粉末。在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其溶液为蓝黑色;在硫酸中溶解,溶液为绿色;在丙酮中微溶。
氨基磺酸 Sulfamic Acid [NH2SO3H=97.09]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溶解,溶液易水解生成硫酸氢铵;在甲醇或乙醇中微溶,在乙醚或丙酮中不溶。
氨基磺酸铵 Ammonium Sulfamate [NH2SO3NH4=114.13]
本品为白色结晶;有引湿性。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难溶。
L-胱氨酸 L-Cystine [C6H12N2O4S2=240.30]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酸或碱溶液中溶解,在水或乙醇中几乎不溶。
胰蛋白酶 Trypsin
本品为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胰酶 Pancreatin 见本版药典正文。
高氯酸 Perchloric Acid [HClO4=100.46]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为强氧化剂,极易引湿;具挥发性及腐蚀性。
与水能任意混合。
高氯酸钡 Barium perchlorate [Ba(ClO4)2·3H2O=390.32]
本品为无味晶体。有毒。在水或甲醇中溶解,在乙醇、醋酸乙酯或丙酮中微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高碘酸钠 Sodium Periodate [NaIO4=213.89]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盐酸、硝酸、硫酸或醋酸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高碘酸钾 Potassium Periodate [KIO4=230.00]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热水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高锰酸钾 Potassium Permanganate [KMnO4=158.03]
本品为深紫色结晶,有金属光泽;为强氧化剂。在乙醇、浓酸或其他有机溶剂中即分解而产生游离氧。在水中溶解。
烟酰酪氨酰肼 Nicotinyl-L-tyrosyl-hydrazide [C15H16N4O3=300.32]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热乙醇中溶解。
酒石酸 Tartaric Acid [H2C4H4O6=150.29]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甲醇、乙醇、丙醇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在三氯甲烷中不溶。
酒石酸氢钠 Sodium Bitartrate [NaHC4H4O6·H2O=190.09]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在热水中易溶,在水或乙醇中不溶。
酒石酸氢钾 Potassium Bitartrate [KHC4H4O6=188.18]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酒石酸钾钠 Potassium Sodium Tartrate [KNaC4H4O6·4H2O=282.22]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黄氧化汞 Mercuric Oxide,Yellow [HgO=216.59]
本品为黄色或橙黄色粉末;质重;见光渐变黑。在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中易溶,在水、乙醇、丙酮或乙醚中不溶。
α-萘酚 α-Naphthol [C10H7OH=144.17]
本品为白色或略带粉红色的结晶或粉末;有苯酚样特臭;遇光渐变黑。
在乙醇、三氯甲烷、乙醚或碱溶液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β-萘酚 β-Naphthol [C10H7OH=144.17]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粉末;有特臭;见光易变色。在乙醇、乙醚、甘油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在热水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α-萘酚苯甲醇 α-Naphtholbenzein [C27H20O3=392.45]
本品为红棕色粉末。在乙醇、乙醚、苯或冰醋酸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β-萘磺酸钠 Sodium β-Naphthalenesulfonate [C10H7NaO3S=230.22]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1,2-萘醌-4-磺酸钠 Sodium 1,2-Naphthoquinone-4-Sulfonate
[C10H5NaO5S=260.20]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难溶。
萘醌磺酸钾 Potassium Naphthoquinione Sulfonate [C10H5KO5S=276.31]
本品为金黄色结晶。在50%乙醇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酞紫 Phthalein Purple 又名金属酞Metalphthalein [C32H32N2O12=636.58]
本品为淡黄色或淡棕色粉末。
[检查] 灵敏度 取本品10mg,加浓氨溶液1ml,加水至100ml,摇匀;取5ml,加水95ml、浓氨溶液4ml、乙醇50ml、0.1mol/L氯化钡溶液0.1ml,应显蓝紫色。加
0.1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0.15ml,溶液应变色。
酚酞 Phenolphthalein [C20H14O4=318.33]
本品为白色粉末。在乙醇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酚磺酞 Phenolsulfonphthalein [C19H14O5S=354.38]
本品为深红色结晶性粉末。在乙醇、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
在水、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硅钨酸 Silicowolframic Acid [SiO2·12WO3·26H2O=3310.66]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有引湿性。在水或乙醇中易溶。
硅胶 Silicic gel [mSiO2·nH2O]
本品为白色半透明或乳白色颗粒或小球;有引湿性,一般含水约
3%~7%。吸湿量可达40%左右。
硅藻土 Kieselguhr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有强吸附力和良好的过滤性。在水、酸或碱溶液中均不溶解。
铝试剂(金精三羧酸铵) Ammonium Aurintricarboxylate [C22H23N3O9=473.44]
本品为棕黄色或暗红色的粉末或颗粒。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铬天青S Chrome Azurol S [C23H13Cl2Na3O9S=605.31]
本品为棕色粉末。在水中溶解,呈棕黄色溶液;在醇中溶解度较水中小,
呈红棕色。
铬黑T Eriochrome Black T [C20H12N3NaO7S=461.39]
本品为棕黑色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铬酸钾 Potassium Chromate [K2CrO4=194.19]
本品为淡黄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偶氮紫 Azo Violet [C12H9N3O4=259.22]
本品为红棕色粉末。在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或甲苯中溶解。
脲(尿素) Urea [NH2CONH2=60.06]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有氨臭。在水、乙醇或苯中溶解,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几乎不溶。
8-羟基喹啉 8-Hydroxyquinoline [C9H7NO=145.16]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有苯酚样特臭;见光易变黑。在乙醇、丙酮、三氯甲烷、苯或无机酸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琥珀酸 Succinic Acid [H2C4H4O4=118.09]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热水中溶解,在乙醇、丙酮或乙醚中微溶,在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或石油醚中不溶。
琼脂 Agar 见本版药典正文。
琼脂糖 Agarose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颗粒或粉末;有吸湿性。在热水中溶解。
2,2-联吡啶 2,2-Dipyridyl [C5H4NC5H4N=156.19]
本品为白色或淡红色结晶性粉末。在乙醇、三氯甲烷、乙醚、苯或石油醚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葡萄糖 Glucose [C6H12O6·H2O=198.17] 见本版药典正文。
硝基甲烷 Nitromethane [CH3NO2=61.04]
本品为无色油状液体;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水、乙醇或碱溶液能任意混合。
硝基苯 Nitrobenzene [C6H5NO2=123.11]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有苦杏仁臭。在乙醇、乙醚、苯或油类中易溶,在水中极微溶解。
硝酸 Nitric Acid [HNO3=63.01]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在空气中冒烟,有窒息性刺激气味;遇光能产生四氧化二氮而变成棕色。含HNO3应为69%~71%(g/g)。与水能任意混溶。
硝酸亚汞 Mercurous Nitrate [HgNO3·H2O=280.61]
本品为白色结晶;稍有硝酸臭。在水或稀硝酸中易溶;在大量水中分解为碱式盐而沉淀。
硝酸亚铈 Cerous Nitrate [Ce(NO3)3·6H2O=434.22]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在水、乙醇或丙酮中溶解。
硝酸亚铊 Thallous Nitrate [Hg(NO3)2.H2O=266.40]
本品为白色或无色结晶。有毒。极易溶于热水,能溶于冷水,不溶于醇。约在450℃分解。
硝酸汞 Mercuric Nitrate [Hg(NO3)2·H2O=342.62]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有硝酸气味,有引湿性。在水或稀硝酸中易溶;在大量水或沸水中生成碱式盐而沉淀。
硝酸钍 Thorium Nitrate [Th(NO3)4·4H2O=552.12]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为强氧化剂;有放射性,水溶液呈酸性。在水与乙醇中易溶。
硝酸钡 Barium Nitrate [Ba(NO3)2=261.34]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与有机物接触、摩擦或撞击能引起燃烧和爆炸。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硝酸钠 Sodium Nitrate [NaNO3=84.99]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颗粒;与有机物接触、摩擦或撞击能引起燃烧和爆炸。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硝酸钴 Cobaltous Nitrate [Co(NO3)2·6H2O=291.03]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颗粒。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或氨溶液中微溶。
硝酸钾 Potassium Nitrate [KNO3=101.1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与有机物接触、摩擦或撞击能引起燃烧和爆炸。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硝酸铅 Lead Nitrate [Pb(NO3)2=331.21]
本品为白色结晶;与有机物接触、摩擦或撞击能引起燃烧和爆炸。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硝酸铈铵 Ammonium Ceric Nitrate [Ce(NO3)4·2NH4NO3=548.22]
本品为橙红色结晶,有强氧化性。在水或乙醇中溶解,在浓硝酸中不溶。
硝酸铜 Cupric Nitrate [Cu(NO3)2·3H2O=241.60]
本品为蓝色柱状结晶,与碳末、硫黄或其他可燃性物质加热、摩擦或撞击,能引起燃烧和爆炸。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硝酸铵 Ammonium Nitrate [NH4NO3=80.04]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粉末。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硝酸银 Silver Nitrate [AgNO3=169.87]
本品为白色透明片状结晶。在氨溶液中易溶,在水或乙醇中溶解,在醚或甘油中微溶。
硝酸锆 Zirconium Nitrate [Zr(NO3)4·5H2O=429.32]
本品为白色结晶;易吸潮;热至100℃分解。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
硝酸镁 Magnesium Nitrate [Mg(NO3)2.6H2O=256.42]
本品为白色结晶。具潮解性。能溶于醇及氨溶液,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于330℃分解。与易燃的有机物混合能发热燃烧,有火灾及爆炸危险。
硝酸镉 Cadmium Nitrate [Cd(NO3)2.4H2O=308.49]
本品为白色针状或斜方形结晶。具潮解性。易溶于水,能溶于醇、丙酮和醋酸乙酯,几乎不溶于浓硝酸。与有机物混合时,发热自燃并爆炸。
硝酸镧 Lanthanum Nitrate [La(NO3)3·6H2O=433.01]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乙醇或丙酮中溶解。
硝酸镍 Nickeous Nitrate [Ni(NO3)2·6H2O=290.79]
本品为绿色结晶,水溶液呈酸性。在水中易溶、在乙醇或乙二醇中溶解,在丙酮中微溶。
硫乙醇酸(巯基醋酸) Thioglycollic Acid [CH2(SH)COOH=92.12]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臭气。与水、乙醇、乙醚或苯能混合。
硫乙醇酸钠 Sodium Thioglycollate [CH2(SH)COONa=114.10]
本品为白色结晶;有微臭;有引湿性。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硫化钠 Sodium Sulfide [Na2S·9H2O=240.18]
本品为白色结晶,水溶液呈碱性。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硫代乙酰胺 Thioacetamide [CH3CSNH2=75.13]
本品为无色或白色片状结晶。在水、乙醇或苯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
硫代硫酸钠 Sodium Thiosulfate [ Na2S2O3·5H2O=248.19]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白色颗粒。在水中溶解并吸热,在乙醇中微溶。
硫脲 Thiourea [NH2CSNH2=76.12]
本品为白色斜方晶体或针状结晶;味苦。在水或乙醇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
硫氰酸钾 Potassium Thiocyanate [KSCN=97.18]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硫氰酸铵 Ammonium Thiocyanate [NH4SCH=76.12]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甲醇或丙酮中溶解,在三氯甲烷或乙酸乙酯中几乎不溶。
硫氰酸铬铵 Ammonium Reineckate [NH4Cr(NH3)2(SCN)4·H2O=354.45]
本品为红色至深红色结晶;在水中能分解游离出氢氰酸而呈蓝色。在热水或乙醇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硫酸 Sulfuric Acid [H2SO4=98.08]
本品为无色透明的黏稠状液体;与水或乙醇混合时大量放热。含H2SO4
应为95%~98%(g/g)。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相对密度约为1.84。
硫酸亚铁 Ferrous Sulfate [FeSO4·7H2O=278.02]
本品为淡蓝绿色结晶或颗粒。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硫酸肼 Hydrazine Sulfate [(NH2)2·H2SO4=130.12]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热水中易溶,在水或乙醇中微溶。
硫酸奎宁 Quinine Sulfate [(C20H24N2O2)2·H2SO4·2H2O=782.96]
本品为白色细微的针状结晶,无臭,味极苦,遇光渐变色;水溶液显中性反应。在三氯甲烷-无水乙醇(2:1)的混合液中易溶,在水、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微溶。
硫酸氢钾 Potassium Bisulfate [KHSO4=136.17]
本品为白色结晶,水溶液呈强酸性。在水中溶解。
硫酸钙 Calcium Sulfate [CaSO4·2H2O=172.17]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铵盐溶液、硫代硫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或酸类中溶解,在水或乙醇中不溶。
硫酸钾 Potassium Sulfate [K2SO4=174.26]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硫酸铁铵 Ferric Ammonium Sulfate [FeNH4(SO4)2·12H2O=482.20]
本品为白色至淡紫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硫酸铈 Ceric Sulfate [Ce(SO4)2=332.24]
本品为深黄色结晶。在热的酸溶液中溶解;在水中微溶,并分解成碱式盐。
硫酸铈铵 Ammonium Ceric Sulfate [Ce(SO4)2·2(NH4)2SO4·4H2O=668.58]
本品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性粉末。在酸溶液中溶解,在水中微溶,在醋酸中不溶。
硫酸铜 Cupric Sulfate [CuSO4·5H2O=249.69]
本品为蓝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硫酸铵 Ammonium Sulfate [(NH4)2SO4=132.14]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颗粒。在水中溶解,在乙醇或丙酮中不溶。
硫酸锂 Lithium Sulfate [Li2SO4·H2O=127.96]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硫酸铝 Aluminium Sulfate [Al2(SO4)3·18H2O=666.43]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光泽。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试药(三)(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Ⅴ A 试药
硫酸铝钾(明矾) Potassium Aluminium Sulfate [AlK(SO4)2·12H2O=474.39]
本品为白色透明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微甜而涩。在水或甘油中易溶,在乙醇或丙酮中不溶。
硫酸锌 Zinc Sulfate [ZnSO4·7H2O=287.56]
本品为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在水中易溶,在甘油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硫酸锰 Manganese Sulfate [MnSO4·H2O=169.02]
本品为粉红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硫酸镁 Magnesium Sulfate [MgSO4·7H2O=246.48]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易风化。在水中易溶,在甘油中缓缓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硫酸镍 Nickelous Sulfate [NiSO4·7H2O=280.86]
本品为绿色透明结晶。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硫酸镍铵 Ammonium Nickelous Sulfate [NiSO4·(NH4)2SO4·6H2O=394.99]
本品为蓝绿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喹哪啶红 Quinaldine Red [C21H23IN2=430.33]
本品为深红色粉末。在乙醇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锌 Zinc [Zn=65.39]
本品为灰白色颗粒,有金属光泽。在稀酸中溶解并放出氢,在氨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地溶解。
锌试剂 Zincon [C20H15N4NaO6S=462.42]
本品为棕色结晶性粉末。在乙醇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氰化钾 Potassium Cyanide [KCN=65.12]
本品为白色颗粒或熔块。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氰基醋酸乙酯 Ethyl Cyanoacetate [CH2(CN)COOC2H5=113.12]
本品为无色液体,有酯样特臭;味微甜。与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在氨溶液或碱性溶液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氯化二甲基苄基烃铵(苯扎氯铵) Benzalkonium Chloride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或胶状小片。在水、乙醇或丙酮中极易溶解,
在苯中微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氯化三苯四氮唑 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C19H15ClN4=334.81]
本品为白色结晶,遇光色变暗。在水、乙醇或丙酮中溶解,在乙醚中不溶。
氯化亚铊 Thallous Chloride [TlCl=239.85]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毒。在空气及光线中变成紫色。能溶于沸水,溶于260份冷水,不溶于醇,盐酸能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氯化亚锡 Stannous Chloride [SnCl2·2H2O=225.65]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乙醇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
氯化金 Auric Chloride [HAuCl4·3H2O=393.83]
本品为鲜黄色或橙黄色结晶。在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氯仿中微溶。
氯化钙 Calcium Chloride [CaCl2·2H2O=147.01]
本品为白色颗粒或块状物;有引湿性。在水或乙醇中易溶。
氯化钡 Barium Chloride [BaCl2·2H2O=244.26]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粒状粉末。在水或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丙酮或醋酸乙酯中几乎不溶。
氯化钠 Sodium Chloride [NaCl=58.44]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在水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或盐酸中极微溶解。
氯化钯 Palladium Chloride [PdCl2=177.33]
本品为红色针状结晶,有吸潮性。在水、乙醇、丙酮或氢溴酸中溶解。
氯化钴 Cobaltous Chloride [CoCl2·6H2O=237.93]
本品为红色或紫红色结晶。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
氯化钾 Potassium Chloride [KCl=74.55]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或甘油中易溶,在乙醇中难溶,
在丙酮或乙醚中不溶。
氯化铜 Cupric Chloride [CuCl2·2H2O=170.48]
本品为淡蓝绿色结晶。在水、乙醇或甲醇中溶解,在丙酮或醋酸乙酯中微溶。
氯化铵 Ammonium Chloride [NH4Cl=53.49]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氯化锂 Lithium Chloride [LiCl=42.39]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乙醇、丙酮、乙醚、异戊醇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
氯化锆酰 Zirconyl Chloride [ZrOCl2·8H2O=322.25]
本品为白色丝状或针状结晶;水溶液呈酸性。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盐酸中微溶。
氯化锌 Zinc Chlorid [ZnCl2=136.30]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熔块。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丙酮或乙醚中溶解。
氯化锶 Strontium Chloride [SrCl2·6H2O=266.64]
本品为无色透明结晶或颗粒;无气味;在空气中风化;在湿空气中潮解。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
氯化镁 Magnesium Chloride [MgCl2·6H2O=203.30]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氯亚氨基-2,6-二氯醌 2,6-Dichloroquinone Chlorimide [C6H2Cl3NO=210.45]
本品为灰黄色结晶性粉末。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易溶,在热乙醇或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氯铂酸 Chloroplatinic Acid [H2PtCl6·6H2O=517.91]
本品为橙红色结晶;易潮解。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丙酮或乙醚中溶解。
氯胺T Chloramine T [C7H7ClNNaO2S·3H2O=281.69]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微带氯臭。在水中溶解,在三氯甲烷、乙醚或苯中不溶。
氯酸钾 Potassium Chlorate [KClO3=122.55]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粉末。在沸水中易溶,在水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焦亚硫酸钠 Sodium Pyrosulfite [Na2S2O5=190.11]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微有二氧化硫臭气;有引湿性。在水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焦性没食子酸 Pyrogallic Acid [C6H3(OH)3=126.11]
本品为白色结晶,有光泽。在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三氯甲烷、苯或二硫化碳中微溶。
蒽酮 Anthrone [C14H10O=194.23]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乙醇、苯或热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酪胨 Pancreatin Hydrolysate
本品为黄色颗粒,以干酪素为原料经胰酶水解、活性炭脱色处理、精制而成,用作细菌培养基,特别是作无菌检验培养基。
酪氨酸 Tyrosine [C9H11NO3=181.19]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在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酪蛋白 Casein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的颗粒状粉末,无臭。在水或其他中性溶剂中不溶,在氨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
[检查] 碱度 取本品1g,加水20ml,振摇10分钟后滤过,滤液遇石蕊试纸不得显碱性反应。
含氮量 按干燥品计算,含氮量应为15.2%~16.0%(附录VII D)。
脂肪 不得过0.5%(附录VII H)。
水中溶解物 不得过0.1%。
炽灼残渣 不得过1%(附录VIII N)。
干燥失重 不得过10.0%(附录VIII L)。
碘 Iodine [I2=253.81]
本品为紫黑色鳞片状结晶或块状物,具金属光泽。在乙醇、乙醚或碘化钾溶液中溶解,在水中极微溶解。
碘化四丁基铵 Tetrabutylammonium Iodide [(C4H9)4NI=369.37]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在乙醇中易溶,在水中溶解,在三氯甲烷中微溶。
碘化钠 Sodium Iodide [NaI=149.89]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水、乙醇或甘油中溶解。
碘化钾 Potassium Iodide [KI=166.0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水、乙醇、丙酮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醚中不溶。
碘化镉 Cadmium Iodide [CdI2=366.22]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乙醇、乙醚、氨溶液或酸中溶解。
碘酸钾 Potassium Iodate [KIO3=214.0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稀硫酸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硼砂 Borax [NaB4O7·10H2O=381.37]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颗粒,质坚硬。在水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或酸中不溶。
硼酸 Boric Acid [H3BO3=61.83]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珍珠样光泽。在热水、热乙醇、
热甘油中易溶,在水或乙醇中溶解,在丙酮或乙醚中微溶。
羧甲基纤维素钠 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本品为白色粉末或细粒,有引湿性。在热水或水中易分散、膨胀,1%
溶液黏度为0.005~2.0Pa·s。
溴 Bromine [Br2=159.81]
本品为深红色液体,有窒息性刺激臭;发烟,易挥发。与乙醇、三氯甲烷、
乙醚、苯或二硫化碳能任意混合;在水中微溶。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etrimonium Bromide [C16H33N(CH3)3Br=364.45]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溴化汞 Mercuric Bromide [HgBr2=360.4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热乙醇、盐酸、氢溴酸或溴化钾溶液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微溶。
溴化钠 Sodium Bromide [NaBr=102.89]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溴化钾 Potassium Bromide [KBr=119.0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水、沸乙醇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溴甲酚紫 Bromocresol Purple [C21H14Br2O5S=540.23]
本品为淡黄色或淡红色结晶性粉末。在乙醇或稀碱溶液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溴甲酚绿 Bromocresol Green [C21H14Br4O5S=698.02]
本品为淡黄色或棕色粉末。在乙醇或稀碱溶液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溴酚蓝 Bromophenol Blue [C19H10Br4O5S=669.97]
本品为黄色粉末。在乙醇、乙醚、苯或稀碱溶液中溶解,在水中微溶。
溴酸钾 Potassium Bromate [KBrO3=167.0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溴麝香草酚蓝 Bromothymol Blue [C27H28Br2O5S=624.39]
本品为白色或淡红色结晶性粉末。在乙醇、稀碱溶液或氨溶液中易溶,
在水中微溶。
溶肉瘤素 Sarcolysin [C13H18Cl2N2O2=305.20]
本品为针状结晶。在乙醇或乙二醇中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溶剂蓝19 Solvent Blue 19
本品为1-氨基-4-苯氨基蒽醌与1-甲胺基-4-苯氨基蒽醌的混合物。
聚乙二醇 1500 Polyethylene Glycol 1500
本品为白色或乳白色蜡状固体;有轻微的特臭;遇热即熔化。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聚山梨酯80(吐温80) Polysorbate 80
本品为淡黄色至橙黄色的黏稠液体;微有特臭,在水、乙醇、甲醇或乙酸乙酯中易溶,在矿物油中极微溶解。
酵母浸出粉 Yeast Extract Powder
酵母浸膏 Yeast Extract
本品为红黄色至棕色粉末;有特臭,但无腐败臭。在水中溶解,溶液显弱酸性。
[检查] 氯化物 本品含氯化物以NaCl计算,不得过5%(附录VIII A)。
含氮量 按干燥品计算,含氮量应为7.2%~9.5%(附录VII D)。
可凝蛋白 取本品的水溶液(1→20),滤过后煮沸,不得发生沉淀。
干燥失重 不得过5.0%(附录VIII L)。
炽灼残渣 不得过15%(附录VIII N)。
碱性硝酸铋 Bismuth Subnitrate [ 4BiNO3(OH)2BiO(OH)=1461.99]
本品为白色粉末,质重;无臭;稍有引湿性。在盐酸、硝酸、稀硫酸或醋酸中溶解,在水或乙醇中几乎不溶。
碱性品红 Fuchsin Basic (Magenta)
本品为深绿色结晶,有金属光泽。在水或乙醇中溶解,在乙醚中不溶。
碳酸钙 Calcium Carbonate [CaCO3=100.09]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酸中溶解,在水或乙醇中不溶。
碳酸钠 Sodium Carbonate [Na2CO3·10H2O=286.14]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在水或甘油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碳酸氢钠 Sodium Bicarbonate [NaHCO3=84.01]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碳酸钾 Potassium Carbonate [K2CO3·1 1/2H2O=165.23]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颗粒。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碳酸铵 Ammonium Carbonate
本品为碳酸氢铵与氨基甲酸铵的混合物,为白色半透明的硬块或粉末;有氨臭。在水中溶解,但在热水中分解。在乙醇或浓氨溶液中不溶。
碳酸锂 Lithium Carbonate [Li2CO3=73.89]
本品为白色粉末或结晶;质轻。在稀酸中溶解,在水中微溶,在乙醇或丙酮中不溶。
精制煤油 Kerosene,Refined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有特臭。与三氯甲烷、苯或二硫化碳能混溶,在水或乙醇中不溶。
取市售煤油300ml,置500ml分液漏斗中,加粗硫酸洗涤4~5次,每次20ml,
至酸层显浅黑色为止,分取煤油层,用水将酸洗尽,再用氢氧化钠溶液
(1→5)20ml洗涤,最后用水洗净并用无水氯化钙脱水后,倾入蒸馏瓶中,在砂浴上附空气冷凝管蒸馏,收集160~250℃的馏出物,即得。
D-樟脑磺酸 Camphor Sulfonic Acid [C10H16O4S=232.30]
本品为白色柱状结晶。在甘油、冰醋酸或醋酸乙酯中微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橄榄油 Olive oil
本品为淡黄色或微带绿色的液体。与三氯甲烷、乙醚或二硫化碳能任意混合,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中不溶。
醋酐 Acetic Anhydride [(CH3CO)2O=102.09]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与三氯甲烷、乙醚或冰醋酸能任意混合,与水混溶生成醋酸,与乙醇混溶生成乙酸乙酯。
醋酸 Acetic Acid [C2H4O2=60.05]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含C2H4O2应为36%~37%(g/g)。与水、乙醇与乙醚能任意混合,在二硫化碳中不溶。
醋酸汞 Mercuric Acetate [Hg(C2H3O2)2=318.68]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有醋酸样特臭。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醋酸钠 Sodium Acetate [NaC2H3O2·3H2O=136.08]
本品为白色透明结晶或白色颗粒,易风化。在水中溶解。
醋酸钴 Cobaltous Acetate [Co(C2H3O2)2·4H2O=249.08]
本品为紫红色结晶。在水、乙醇、稀酸或醋酸戊酯中溶解。
醋酸钾 Potassium Acetate [KC2H3O2=98.14]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有引湿性。在水或乙醇中易溶。
醋酸铅 Lead Acetate [Pb(C2H3O2)2·3H2O=379.34]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水或甘油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
醋酸氧铀 Uranyl Acetate [UO2(C2H3O2)2·2H2O=424.15]
本品为黄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
醋酸铜 Cupric Acetate [Cu(C2H3O2)2·H2O=199.65]
本品为暗绿色结晶。在水或乙醇中溶解,在乙醚或甘油中微溶。
醋酸铵 Ammonium Acetate [NH4C2H3O2=77.08]
本品为白色颗粒或结晶,有引湿性。在水或乙醇中溶解,在丙酮中微溶。
醋酸联苯胺 Benzidine Acetate [C14H16N2O2=244.29]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粉末。在水、醋酸或盐酸中溶解,在乙醇中极微溶解。
醋酸锌 Zinc Acetate [Zn(C2H3O2)2· 2H2O=219.51]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或沸乙醇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醋酸镉 Cadmium Acetate [Cd(C2H3O2)2·2H2O=266.53]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乙醚中极微溶解。
镍铝合金 Aluminum Nickel alloy
本品为灰色金属合金。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铝被溶解放出氢气,所剩余的镍具有活性。
糊精 Dextrin 见本版药典正文。
缬氨酸 Valine [C5H11NO2=117.15]
本品为白色片状结晶,能升华。在水中溶解,在乙醇或乙醚中不溶。
靛胭脂 Indigo Carmine [C16H8N2Na2O8S2=466.36]
本品为蓝色结晶或粉末,有金属光泽。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不溶。
橙黄Ⅳ(金莲橙OO) Orange Ⅳ (Tropaeolin OO) [C18H14N3NaO3S=375.38]
本品为黄色粉末。 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磺胺 Sulfanilamide [C6H8N2O2S=172.21]
本品为白色叶状或针状结晶或粉末。在沸水、乙醇、丙酮、甘油、盐酸或苛性碱溶液中溶解,在水中微溶,在氯仿、乙醚或苯中不溶。
磺基丁二酸钠二辛酯 Dioctyl Sodium Sulfosuccinate [C20H37NaO7S=444.57]
本品为白色蜡样固体。在水、甲醇、丙酮、苯或四氯化碳中溶解,在碱性溶液中易水解。
磺基水杨酸 Sulfosalicylic Acid [C7H6O6S·2H2O=254.22]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遇微量铁时即变粉红色,高温时分解成酚或水杨酸。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乙醚中溶解。
磷钨酸 Phosphotungstic Acid [P2O5·20WO3·28H2O=5283.34]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在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
磷钼酸 Phosphomolybdic Acid [P2O5·20MoO3·51H2O=3939.49]
本品为鲜黄色结晶。在水、乙醇或乙醚中溶解。
磷酸 Phosphoric Acid [H3PO4=98.00]
本品为无色透明的黏稠状液体;有腐蚀性。在水中溶解。
磷酸二氢钠 Sod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NaH2PO4·H2O=137.99]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颗粒。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磷酸二氢钾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KH2PO4=136.09]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磷酸三辛酯 Trioctyl Phosphate [(C8H17)3·PO4=434.64]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在乙醇、丙酮或乙醚中溶解。
磷酸钠 Sodium Phosphate [Na3PO4·12H2O=380.12]
本品为无色或白色颗粒。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磷酸氢二钠 Disodium Hydrogen Phosphate (Na2HPO4·12H2O=358.14]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颗粒状粉末,易风化。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磷酸氢二钾 Dipotassium Hydrogen Phosphate [K2HPO4=174.18]
本品为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磷酸氢二铵 Diammonium Hydrogen Phosphate [(NH4)2HPO4=132.06]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露置空气中能失去氨而变成磷酸二氢铵。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磷酸铵钠 Sodium Ammonium Phosphate [Na(NH4)2PO4·4H2O=226.10]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颗粒,易风化并失去部分氨。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不溶。
曙红钠 Eosin Sodium [C20H6Br4Na2O5=691.86]
本品为红色粉末。在水中易溶,水溶液呈红色荧光;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糠醛 Furfural [C5H4O2=96.09]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置空气中或见光易变为棕色。与水、
乙醇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鞣酸 Tannic Acid [C76H52O46=1701.22]
本品为淡黄色或淡棕色粉末,质疏松;有特臭;置空气中或见光逐渐变深。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麝香草酚 Thymol [C10H14O=150.22]
本品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极微溶解。
麝香草酚酞 Thymolphthalein [C28H30O4=430.54]
本品为白色粉末。在乙醇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麝香草酚蓝 Thymol Blue [C27H30O5S=466.60]
本品为棕绿色结晶性粉末。在乙醇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试液(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Ⅴ B,试液
一氯化碘试液 取碘化钾0.14g与碘酸钾90mg,加水125ml使溶解,再加盐酸
125ml,即得。本液应置玻璃瓶内,密闭,在凉处保存。
N-乙酰-L-酪氨酸乙酯试液 取N-乙酰-L-酪氨酸乙酯24.0mg,加乙醇0.2ml使溶解,加磷酸盐缓冲液(取0.067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38.9ml与0.067mol/L
磷酸氢二钠溶液61.6ml,混合,pH值为7.0)2ml,加指示液(取等量的0.1%甲基红的乙醇溶液与0.05%亚甲蓝的乙醇溶液,混匀)1ml,用水稀释至10ml,即得。
乙醇制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 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g,加乙醇9.0ml与盐酸2.3ml使溶解,再加乙醇至100ml,即得。
乙醇制氢氧化钾试液 可取用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
乙醇制氨试液 取无水乙醇,加浓氨溶液使每100ml中含NH<[3]>9~11g,即得。本液应置橡皮塞瓶中保存。
乙醇制硝酸银试液 取硝酸银4g,加水10ml溶解后,加乙醇使成100ml,即得。
乙醇制溴化汞试液 取溴化汞2.5g,加乙醇50ml,微热使溶解,即得。本液应置玻璃塞瓶内,在暗处保存。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试液 取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0.1g,加水
100ml溶解后,滤过,即得。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试液 取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0.25g,加三氯甲烷适量与三乙胺1.8ml,加三氯甲烷至100ml,搅拌使溶解,放置过夜,用脱脂棉滤过,即得。 本液应置棕色玻璃瓶中,密塞,置阴凉处保存。
二苯胺试液 取二苯胺1g,加硫酸100ml使溶解,即得。
二氨基萘试液 取2,3-二氨基萘0.1g与盐酸羟胺0.5g,加0.1mol/L盐酸溶液
100ml,必要时加热使溶解,放冷滤过,即得。本液应临用新配,避光保存。
二硝基苯试液 取间二硝基苯2g,加乙醇使溶解成100ml,即得。
二硝基苯甲酸试液 取3,5-二硝基苯甲酸1g,加乙醇使溶解成100ml,
即得。
二硝基苯肼试液 取2,4-二硝基苯肼1.5g,加硫酸溶液(1→2)20ml,溶解后,加水使成100ml,滤过,即得。
稀二硝基苯肼试液 取2,4-二硝基苯肼0.15g,加含硫酸0.15ml的无醛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
二氯化汞试液 取二氯化汞6.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二氯靛酚钠试液 取2,6-二氯靛酚钠0.1g,加水100ml溶解后,滤过,即得。
丁二酮肟试液 取丁二酮肟1g,加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
三硝基苯酚试液 本液为三硝基苯酚的饱和水溶液。
三硝基苯酚锂试液 取碳酸锂0.25g与三硝基苯酚0.5g,加沸水80ml使溶解,
放冷,加水使成100ml,即得。
三氯化铁试液 取三氯化铁9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三氯醋酸试液 取三氯醋酸6g,加氯仿25ml溶解后,加30%过氧化氢溶液0.5ml,摇匀,即得。
五氧化二钒试液 取五氧化二钒适量,加磷酸激烈振摇2小时后得其饱和溶液,用垂熔玻璃漏斗滤过,取滤液1份加水3份,混匀,即得。
水合氯醛试液 取水合氯醛50g,加水15ml与甘油10ml使溶解,即得。
水杨酸铁试液 (1) 取硫酸铁铵0.1g,加稀硫酸2ml与水适量使成100ml。
(2) 取水杨酸钠1.1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
(3) 取醋酸钠13.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
(4) 取上述硫酸铁铵溶液1ml,水杨酸钠溶液0.5ml,醋酸钠溶液0.8ml与稀醋酸0.2ml,临用前混合,加水使成5ml,摇匀,即得。
甘油醋酸试液 取甘油、50%醋酸与水各1份,混合,即得。
甲醛试液 可取用“甲醛溶液”。
甲醛硫酸试液 取硫酸1ml,滴加甲醛试液1滴,摇匀,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 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0.125g,加无氮硫酸65ml与水35ml的冷混合液溶解后,加三氯化铁试液0.05ml,摇匀,即得。本液配制后在7日内使用。
对甲苯磺酰-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试液 取对甲苯磺酰-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98.5mg,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pH8.1)5ml使溶解,加指示液(取等量0.1%甲基红的乙醇溶液与0.05%亚甲蓝的乙醇溶液,混匀)0.25ml,用水稀释至25ml。
对氨基苯磺酸-α-萘胺试液 取无水对氨基苯磺酸0.5g,加醋酸150ml溶解后,另取盐酸-α-萘胺0.1g,加醋酸150ml使溶解,将两液混合,即得。本液久置显粉红色,用时可加锌粉脱色。
对羟基联苯试液 取对羟基联苯1.5g,加5%氢氧化钠溶液10ml与水少量溶解后,再加水稀释至100ml。本液贮存于棕色瓶中,可保存数月。
亚铁氰化钾试液 取亚铁氰化钾1g,加水10ml使溶解,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亚硫酸氢钠试液 取亚硫酸氢钠10g,加水使溶解成3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亚硫酸钠试液 取无水亚硫酸钠20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亚硝基铁氰化钠试液 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g,加水使溶解成20m,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亚硝基铁氰化钠乙醛试液 取1%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10ml,加乙醛1ml,
混匀,即得。
亚硝酸钠试液 取亚硝酸钠1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亚硝酸钴钠试液 取亚硝酸钴钠10g,加水使溶解成50ml,滤过,即得。
血红蛋白试验 取牛血红蛋白1g,加盐酸溶液(取1mol/L盐酸溶液65ml,加水至1000ml)使溶解成100ml,即得。本液置冰箱中保存,2日内使用。
过氧化氢试液 取浓过氧化氢溶液(30%),加水稀释成3%的溶液,即得。
次氯酸钠试液 取含氯石灰20g,缓缓加水100ml,研磨成均匀的混悬液后,加14%碳酸钠溶液100ml,随加随搅拌,用湿滤纸滤过,分取滤液5ml,
加碳酸钠试液数滴,如显浑浊,再加适量的碳酸钠溶液使石灰完全沉淀,
滤过,即得。含NaClO应不少于4%。本液应置棕色瓶内,在暗处保存。
次溴酸钠试液 取氢氧化钠20g,加水75ml溶解后,加溴5ml,再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异烟肼试液 取异烟肼0.25g,加盐酸0.31ml,加甲醇或无水乙醇使溶解成
500ml,即得。
多硫化铵试液 取硫化铵试液,加硫黄使饱和,即得。
邻苯二醛试液 取邻苯二醛1.0g,加甲醇5ml与0.4mol/L硼酸溶液(用45%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10.4)95ml,振摇使邻苯二醛溶解,加硫乙醇酸2ml,用45%
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10.4。
含碘酒石酸铜试液 取硫酸铜7.5g、酒石酸钾钠25g、无水碳酸钠25g、碳酸氢钠20g与碘化钾5g,依次溶于800ml水中;另取碘酸钾0.535g,加水适量溶解后,缓缓加入上述溶液中,再加水使成1000ml,即得。
间苯二酚试液 取间苯二酚1g,加盐酸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间苯三酚试液 取间苯三酚0.5g,加乙醇使溶解成25ml,即得。本液应置玻璃塞瓶内,在暗处保存。
苯酚二磺酸试液 取新蒸馏的苯酚3g,加硫酸20ml,置水浴上加热6小时,
趁其尚未凝固时倾入玻璃塞瓶内,即得。用时可置水浴上微热使融化。
茚三酮试液 取茚三酮2g,加乙醇使溶解成100ml,即得。
{占}吨氢醇甲醇试液 可取用85%{占}吨氢醇的甲醇溶液。
钒酸铵试液 取钒酸铵0.2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变色酸试液 取变色酸钠50mg,加硫酸与水的冷混合液(9:4)100ml使溶解,
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茜素氟蓝试液 取茜素氟蓝0.19g,加氢氧化钠溶液(1.2→100)12.5ml,加水
800ml与醋酸钠结晶0.25g,用稀盐酸调节pH值约为5.4,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
茜素锆试液 取硝酸锆5mg,加水5ml与盐酸1ml;另取茜素磺酸钠1mg,加水5ml,将两液混合,即得。
草酸试液 取草酸6.3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草酸铵试液 取草酸铵3.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枸橼酸醋酐试液 取枸橼酸2g,加醋酐100ml使溶解,即得。
品红亚硫酸试液 取碱式品红0.2g,加热水100ml溶解后,放冷,加亚硫酸钠溶液(1→10)20ml、盐酸2ml,用水稀释至200ml,加活性炭0.1g,搅拌并迅速滤过,放置1小时以上,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品红焦性没食子酸试液 取碱式品红0.1g,加新沸的热水50ml溶解后,冷却,加亚硫酸氢钠的饱和溶液2ml,放置3小时后,加盐酸0.9ml,放置过夜,加焦性没食子酸0.1g,振摇使溶解,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
氢氧化四甲基铵试液 取10%氢氧化四甲基铵溶液1ml,加无水乙醇使成
10ml,即得。
氢氧化钙试液 取氢氧化钙3g,置玻璃瓶内,加水1000ml,密塞,时时猛力振摇,放置1小时,即得。用时倾取上层的清液。
氢氧化钠试液 取氢氧化钠4.3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氢氧化钡试液 取氢氧化钡,加新沸过的冷水使成饱和的溶液,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氢氧化钾试液 取氢氧化钾6.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氟化钠试液 取氟化钠0.5g,加0.1mol/L盐酸溶液使溶解成10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配。
香草醛试液 取香草醛0.1g,加盐酸10ml使溶解,即得。
重铬酸钾试液 取重铬酸钾7.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重氮二硝基苯胺试液 取2,4-二硝基苯胺50mg,加盐酸1.5ml溶解后,加水
1.5ml,置冰浴中冷却,滴加10%亚硝酸钠溶液5ml,随加随振摇,即得。
重氮对硝基苯胺试液 取对硝基苯胺0.4g,加稀盐酸20ml与水40ml使溶解,
冷却至15℃,缓缓加入10%亚硝酸钠溶液,至取溶液1滴能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为蓝色,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重氮苯磺酸试液 取对氨基苯磺酸1.57g,加水80ml与稀盐酸10ml,在水浴上加热溶解后,放冷至15℃,缓缓加入亚硝酸钠溶液(1→10)6.5ml,随加随搅拌,
再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盐酸羟胺乙醇试液 取盐酸羟胺溶液(34.8→100)1份,醋酸钠-氢氧化钠试液1份和乙醇4份,混合。
盐酸羟胺试液 取盐酸羟胺3.5g,加60%乙醇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盐酸羟胺醋酸钠试液 取盐酸羟胺与无水醋酸钠各0.2g,加甲醇10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盐酸氨基脲试液 取盐酸氨基脲2.5g与醋酸钠3.3g,研磨均匀,用甲醇30ml
转移至锥形瓶中,在4℃以下放置30分钟,滤过,滤液加甲醇使成100ml,即得。
钼硫酸试液 取钼酸铵0.1g,加硫酸10ml使溶解,即得。
钼酸铵试液 取钼酸铵10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钼酸铵硫酸试液 取钼酸铵2.5g,加硫酸15ml,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本液配制后两周内使用。
铁氨氰化钠试液 取铁氨氰化钠1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铁氰化钾试液 取铁氰化钾1g,加水10ml使溶解,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稀铁氰化钾试液 取1%铁氰化钾溶液10ml,加5%三氯化铁溶液0.5ml与水40ml,摇匀,即得。
氨试液 取浓氨溶液400ml,加水使成1000ml,即得。
浓氨试液 可取浓氨溶液应用。
氨制硝酸银试液 取硝酸银1g,加水20ml溶解后,滴加氨试液,随加随搅拌,至初起的沉淀将近全溶,滤过,即得。本液应置棕色瓶内,在暗处保存。
氨制硝酸镍试液 取硝酸镍2.9g,加水100ml使溶解,再加氨试液40ml,振摇,滤过,即得。
氨制氯化铵试液 取浓氨试液,加等量的水稀释后,加氯化铵使饱和,
即得。
氨制氯化铜试液 取氯化铜22.5g,加水200ml溶解后,加浓氨试液100ml,摇匀,即得。
1-氨基-2-萘酚-4-磺酸试液 取无水亚硫酸钠5g、亚硫酸氢钠94.3g
与1-氨基-2-萘酚-4-磺酸0.7g,充分混匀;临用时取此混合物1.5g,加水10ml使溶解,必要时滤过,即得。
高碘酸钠试液 取高碘酸钠1.2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高锰酸钾试液 可取用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
酒石酸氢钠试液 取酒石酸氢钠1g,加水使溶解成1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硅钨酸试液 取硅钨酸10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铜吡啶试液 取硫酸铜4g,加水90ml溶解后,加吡啶3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铬酸钾试液 取铬酸钾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联吡啶试液 取2,2※-联吡啶0.2g、醋酸钠结晶1g与冰醋酸5.5ml,加水适量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硝酸亚汞试液 取硝酸亚汞15g,加水90ml与稀硝酸10ml使溶解,即得。本液应置棕色瓶内,加汞1滴,密塞保存。
硝酸亚铈试液 取硝酸亚铈0.22g,加水50ml使溶解,加硝酸0.1ml与盐酸羟胺
50mg,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
硝酸汞试液 取黄氧化汞40g,加硝酸32ml与水15ml使溶解,即得。本液应置玻璃塞瓶内,在暗处保存。
硝酸钡试液 取硝酸钡6.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硝酸铈铵试液 取硝酸铈铵25g,加稀硝酸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硝酸银试液 可取用硝酸银滴定液(0.1mol/L)。
硫化氢试液 本液为硫化氢的饱和水溶液。
本液应置棕色瓶内,在暗处保存。本液如无明显的硫化氢臭,或与等容的三氯化铁试液混合时不能生成大量的硫沉淀,即不适用。
硫化钠试液 取硫化钠1g,加水使溶解成1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硫化铵试液 取氨试液60ml,通硫化氢使饱和后,再加氨试液40ml,即得。
硫化铵试液 取氨试液60ml,通硫化氢使饱和后,再加氨试液40ml,即得。
本液应置棕色瓶内,在暗处保存,本液如发生 大量得硫沉淀,即不适用。
硫代乙酰胺试液 取硫代乙酰胺4g,加水使溶解成100ml,置冰箱中保存。
临用前取混合液[由1mol/L氢氧化钠溶液15ml、水5.0ml及甘油20ml组成]5.0ml,加上述硫代乙酰胺溶液1.0ml,置水浴上加热20秒钟,冷却,立即使用。
硫代硫酸钠试液 可取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
硫氰酸汞铵试液 取硫氰酸铵5g与二氯化汞4.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硫氰酸铵试液 取硫氰酸铵8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硫氰酸铬铵试液 取硫氰酸铬铵0.5g,加水20ml,振摇1小时后,滤过,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配成后48小时即不适用。
硫酸亚铁试液 取硫酸亚铁结晶8g,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硫酸汞试液 取黄氧化汞5g,加水40ml后,缓缓加硫酸20ml,随加随搅拌,
再加水40ml,搅拌使溶解,即得。
硫酸苯肼试液 取盐酸苯肼60mg,加硫酸溶液(1→2)100ml使溶解,即得。
硫酸钙试液 本液为硫酸钙的饱和水溶液。
硫酸钛试液 取二氧化钛0.1g,加硫酸100ml,加热使溶解,放冷,即得。
硫酸钾试液 取硫酸钾1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硫酸铜试液 取硫酸铜12.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硫酸铜铵试液 取硫酸铜试液适量,缓缓滴加氨试液,至初生的沉淀将近完全溶解,静置,倾取上层的清液,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硫酸镁试液 取未风化的硫酸镁结晶12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稀硫酸镁试液 取硫酸镁2.3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氰化钾试液 取氰化钾10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氯试液 本液为氯的饱和水溶液。本液应临用新制。
氯化三苯四氮唑试液 取氯化三苯四氮唑1g,加无水乙醇使溶解成200ml,
即得。
氯化亚锡试液 取氯化亚锡1.5g,加水10ml与少量的盐酸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氯化金试液 取氯化金1g,加水35ml使溶解,即得。
氯化钙试液 取氯化钙7.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氯化钡试液 取氯化钡的细粉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氯化钴试液 取氯化钴2g,加盐酸1ml,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即得。
氯铂酸试液 取氯铂酸2.6g,加水使溶解成20ml,即得。
氯化铵试液 取氯化铵10.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氯化铵镁试液 取氯化镁5.5g与氯化铵7g,加水65ml溶解后,加氨试液
35ml,置玻璃瓶内,放置数日后,滤过,即得。本液如显浑浊,应滤过后再用。
氯化锌碘试液 取氯化锌20g,加水10ml使溶解,加碘化钾2g溶解后,再加碘使饱和,即得。本液应置棕色玻璃瓶内保存。
氯亚氨基-2,6-二氯醌试液 取氯亚氨基-2,6-二氯醌1g,加乙醇
200ml使溶解,即得。
稀乙醇 取乙醇529ml,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本液在20℃时含C2H5OH
应为49.5%~50.5%(ml/ml)。
稀盐酸 取盐酸234ml,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本液含HCl应为
9.5%~10.5%。
稀硫酸 取硫酸57ml,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本液含H2SO4应为
9.5%~10.5%。
稀硝酸 取硝酸105ml,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本液含HNO3应为
9.5%~10.5%。
稀醋酸 取冰醋酸60ml,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碘试液 可取用碘滴定液(0.05mol/L)。
碘化汞钾试液 取二氯化汞1.36g,加水60ml使溶解,另取碘化钾5g,加水10ml使溶解,将两液混和,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
碘化铋钾试液 取次硝酸铋0.85g,加冰醋酸10ml与水40ml溶解后,加碘化钾溶液(4→10)20ml,摇匀,即得。
  稀碘化铋钾试液 取次硝酸铋0.85g,加冰醋酸10ml与水40ml溶解后,即得。
临用前取5ml,加碘化钾溶液(4→10)5ml,再加冰醋酸20ml,加水稀释至100ml,
即得。
  碘化钾试液 取碘化钾16.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碘化钾碘试液 取碘0.5g与碘化钾1.5g,加水25ml使溶解,即得。
碘化镉试液 取碘化镉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碘铂酸钾试液 取氯化铂20mg,加水2ml溶解后,加4%碘化钾溶液25ml,
如发生沉淀,可振摇使溶解。加水使成50ml,摇匀,即得。
浓碘铂酸钾试液 取氯铂酸0.15g与碘化钾3g,加水使溶解成60ml,即得。
溴试液 取溴2~3ml,置用凡士林涂塞的玻璃瓶中,加水100ml,振摇使成饱和的溶液,即得。本液应置暗处保存。
溴化钾溴试液 取溴30g与溴化钾30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溴化氰试液 取溴试液适量,滴加0.1mol/L硫氰酸铵溶液至溶液变为无色,
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有毒。
福林试液 取钨酸钠10g与钼酸钠2.5g,加水70ml、85%磷酸5ml与盐酸10ml,
置200ml烧瓶中,缓缓加热回流10小时,放冷,再加硫酸锂15g、水5ml与溴滴定液1滴煮沸约15分钟,至溴除尽,放冷至室温,加水使成100ml。 滤过,滤液作为贮备液。置棕色瓶中,于冰箱中保存。临用前,取贮备液2.5ml,加水稀释至10ml,摇匀,即得。
酸性茜素锆试液 取茜素磺酸钠70mg,加水50ml溶解后,缓缓加入0.6%二氯化氧锆(ZrOCl2·8H2O)溶液50ml中,用混合酸溶液(每1000ml中含盐酸123ml与硫酸
40ml)稀释至1000ml,放置1小时,即得。
酸性硫酸铁铵试液 取硫酸铁铵20g与硫酸9.4ml,加水至100ml,即得。
酸性氯化亚锡试液 取氯化亚锡20g,加盐酸使溶解成50ml,滤过,即得。
本液配成后3个月即不适用。
碱式醋酸铅试液 取一氧化铅14g,加水10ml,研磨成糊状,用水10ml洗入玻璃瓶中,加含醋酸铅22g的水溶液70ml,用力振摇5分钟后,时时振摇,放置7
日,滤过,加新沸过的冷水使成100ml,即得。
稀碱式醋酸铅试液 取碱式醋酸铅试液4ml,加新沸过的冷水使成100ml,
即得。
蒽酮试液 取蒽酮0.7g,加硫酸50ml使溶解,再以硫酸溶液(70→100)稀释至
500ml。
碱性三硝基苯酚试液 取1%三硝基苯酚溶液20ml,加5%氢氧化钠溶液
10ml,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碱性四氮唑蓝试液 取0.2%四氮唑蓝的甲醇溶液10ml与12%氢氧化钠的甲醇溶液30ml,临用时混合,即得。
碱性亚硝基铁氰化钠试液 取亚硝基铁氰化钠与碳酸钠各1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碱性连二亚硫酸钠试液 取连二亚硫酸钠50g,加水250ml使溶解,加含氢氧化钾28.57g的水溶液40ml,混合,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碱性枸橼酸铜试液 (1)取硫酸铜结晶17.3g与枸橼酸115.0g,加温热的水使溶解成200ml。
(2)取在180℃干燥2小时的无水碳酸钠185.3g,加水使溶解成500ml。
临用前取(2)液50ml,在不断振摇下,缓缓加入(1)液20ml内,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
碱性酒石酸铜试液 (1)取硫酸铜结晶6.93g,加水使溶解成100ml。
(2)取酒石酸钾钠结晶34.6g与氢氧化钠10g,加水使溶解成100ml。
用时将两液等量混合,即得。
碱性β-萘酚试液 取β-萘酚0.25g,加氢氧化钠溶液(1→10)10ml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碱性焦性没食子酸试液 取焦性没食子酸0.5g,加水2ml溶解后,加氢氧化钾12g的水溶液8ml,摇匀,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碱性碘化汞钾试液 取碘化钾10g,加水10ml溶解后,缓缓加入二氯化汞的饱和水溶液,随加随搅拌,至生成的红色沉淀不再溶解,加氢氧化钾30g,溶解后,再加二氯化汞的饱和水溶液1ml或1ml以上,并用适量的水稀释使成
200ml,静置,使沉淀,即得。用时倾取上层的澄明液应用。
[检查] 取本液2ml,加入含氨0.05mg的水50ml中,应即时显黄棕色。
碳酸氢钠试液 取碳酸氢钠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碳酸钠试液 取一水合碳酸钠12.5g或无水碳酸钠10.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
即得。
碳酸钾试液 取无水碳酸钾7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碳酸铵试液 取碳酸铵20g与氨试液20ml,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醋酸汞试液 取醋酸汞5g,研细,加温热的冰醋酸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本液应置棕色瓶内,密闭保存。
醋酸钠试液 取醋酸钠结晶13.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醋酸钠-氢氧化钠试液 取醋酸钠10.3g,氢氧化钠86.5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0ml 。
醋酸钴试液 取醋酸钴0.1g,加甲醇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醋酸钾试液 取醋酸钾10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醋酸氧铀锌试液 取醋酸氧铀10g,加冰醋酸5ml与水50ml,微热使溶解,
另取醋酸锌30g,加冰醋酸3ml与水30ml,微热使溶解,将两液混合,放冷,
滤过,即得。
醋酸铅试液 取醋酸铅10g,加新沸过的冷水溶解后,滴加醋酸使溶液澄清,再加新沸过的冷水使成100ml,即得。
醋酸铵试液 取醋酸铵10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醋酸铜试液 取醋酸铜0.1g,加水5ml与醋酸数滴溶解后,加水稀释至100ml,
滤过,即得。
浓醋酸铜试液 取醋酸铜13.3g,加水195ml与醋酸5ml使溶解,即得。
靛胭脂试液 取靛胭脂,加硫酸12ml与水80ml的混合液,使溶解成每100ml
中含C18H8N2O2(SO3Na)2 0.09~0.11g,即得。
磺胺试液 取磺胺50mg,加2mol/L盐酸溶液10ml使溶解,即得。
磺基丁二酸钠二辛酯试液 取磺基丁二酸钠二辛酯0.9g,加水50ml,微温使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加水稀释至200ml,即得。
磷试液 取对甲氨基苯酚硫酸盐0.2g,加水100ml使溶解后,加焦亚硫酸钠20g,溶解,即得。本液应置棕色具塞玻璃瓶中保存,配制后两周即不适用。
磷钨酸试液 取磷钨酸1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磷钨酸钼试液 取钨酸钠10g与磷钼酸2.4g,加水70ml与磷酸5ml,回流煮沸2
小时,放冷,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即得。本液应置玻璃瓶内,在暗处保存。
磷酸氢二钠试液 取磷酸氢二钠结晶12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鞣酸试液 取鞣酸1g,加乙醇1ml,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即得。本液应临用时新制。
试纸(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Ⅴ C 试纸
二氯化汞试纸 取滤纸条浸入二氯化汞的饱和溶液中,1小时后取出,
在暗处以60℃干燥,即得。
刚果红试纸 取滤纸条浸入刚果红指示液中,湿透后,取出晾干,即得。
红色石蕊试纸 取滤纸条浸入石蕊指示液中,加极少量的盐酸使成红色,取出,干燥,即得。
[检查] 灵敏度 取0.1mol/L氢氧化钠溶液0.5ml,置烧杯中,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混合后,投入10~12mm宽的红色石蕊试纸一条,不断搅拌,30秒钟内,试纸应立即变色。
姜黄试纸 取滤纸条浸入姜黄指示液中,湿透后,置玻璃板上,在100℃
干燥,即得。
氨制硝酸银试纸 取滤纸条浸入氨制硝酸银试液中,湿透后,取出,即得。
硝酸汞试纸 取硝酸汞的饱和溶液45ml,加硝酸1ml,摇匀,将滤纸条浸入此溶液中,湿透后,取出晾干,即得。
蓝色石蕊试纸 取滤纸条浸入石蕊指示液中,湿透后,取出,干燥,即得。
[检查] 灵敏度 取0.1mol/L盐酸溶液0.5ml,置烧杯中,加新沸过的冷水
100ml,混合后,投入10~12mm宽的蓝色石蕊试纸一条,不断搅拌,45秒钟内,试纸应即变色。
碘化钾淀粉试纸 取滤纸条浸入含有碘化钾0.5g的新制的淀粉指示液
100ml中,湿透后,取出干燥,即得。
溴化汞试纸 取滤纸条浸入乙醇制溴化汞试液中,1 小时后取出,在暗处干燥,即得。
醋酸铅试纸 取滤纸条浸入醋酸铅试液中,湿透后,取出,在100℃干燥,即得。
醋酸铜联苯胺试纸 取醋酸联苯胺的饱和溶液9ml,加水7ml与0.3%醋酸铜溶液16ml,将滤纸条浸入此溶液中,湿透后,取出晾干,即得。
醋酸镉试纸 取醋酸镉3g,加乙醇100ml使溶解,加氨试液至生成的沉淀绝大部分溶解,滤过,将滤纸条浸入滤液中,临用时取出晾干,即得。
栓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D   栓剂
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
栓剂因施用腔道的不同,分为直肠栓、阴道栓和尿道栓。直肠栓为鱼雷形、圆锥形或圆柱形等;阴道栓为鸭嘴形、球形或卵形等;尿道栓一般为棒状。
栓剂分为普通栓和持续释药的缓释栓。
栓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栓剂常用基质为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可可豆脂、聚氧乙烯硬脂酸酯、聚氧乙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氢化植物油、甘油明胶、泊洛沙姆、聚乙二醇类或其他适宜物质。
二、常用水溶性或水能混溶基质制备阴道栓。
三、除另有规定外,供制栓剂用的固体药物,应预先用适宜方法制成细粉,并全部通过六号筛。根据施用腔道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制成各种适宜的形状。
四、根据需要可加表面活性剂、稀释剂、吸收剂、润滑剂和防腐剂等。
五、栓剂中的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栓剂外形要完整光滑;塞入腔道后应无刺激性,应能融化、软化或溶化,并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出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并应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在包装或贮存时变形。
六、缓释栓剂应进行释放度检查,不再进行融变时限检查。
七、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0℃以下密闭保存,防止因受热、受潮而变形、
发霉、变质。
除另有规定外,栓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重量差异】 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10粒,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粒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各粒的重量。每粒重量与平均粒重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粒不得多于1粒,并不得超出限度1倍。
───────────────────────────
平均重量 重量差异限度
───────────────────────────
1.0g以下至1.0g ±10%
1.0g以上至3.0g ±7.5%
3.0g以上 ±5%
───────────────────────────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栓剂,一般不再进行重量差异检查。
【融变时限】除另有规定外,照融变时限检查法(附录X B)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水分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M 水分测定法
第一法(费休氏法)
A.容量滴定法
本法是根据碘和二氧化硫在吡啶和甲醇溶液中能与水起定量反应的原理以测定水分。所用仪器应干燥,并能避免空气中水分的侵入;测定操作宜在干燥处进行。
费休氏试液的制备与标定 (1) 制备 称取碘(置硫酸干燥器内48小时以上)
110g,置干燥的具塞烧瓶中,加无水吡啶160ml,注意冷却,振摇至碘全部溶解后,加无水甲醇300ml,称定重量,将锥形瓶置冰浴中冷却,在避免空气中水分侵入的条件下,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硫至重量增加72g,再加无水甲醇使成1000ml,密塞,摇匀,在暗处放置24小时。
本液应遮光,密封,置阴凉干燥处保存。临用前应标定浓度。
(2) 标定 用水分测定仪直接标定。或取干燥的具塞玻瓶,精密称入重蒸馏水约30mg,除另有规定外加无水甲醇2~5ml,在避免空气中水分侵入的条件下,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浅黄色变为红棕色,或用永停滴定法(附录Ⅶ A)指示终点;另作空白试验,按下式计算。
W
F=────────
A-B
式中 F为每1ml费休氏试液相当于水的重量,mg;
W为称取重蒸馏水的重量,mg;
A为滴定所消耗费休氏试液的容积,ml;
B为空白所消耗费休氏试液的容积,ml。
测定法 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约消耗费休氏试液1~5ml),除另有规定外,
溶剂为无水甲醇,用水分测定仪直接测定。或将供试品置干燥的具塞玻瓶中,
加溶剂2~5ml,在不断振摇(或搅拌)下用费休氏试液滴定至溶液由浅黄色变为红棕色,或用永停滴定法(附录Ⅶ A)指示终点;另作空白试验,按下式计算。
(A-B)F
供试品中水分含量(%)=────────×100%
W
式中 A为供试品所消耗费休氏试液的容积,ml;
B为空白所消耗费休氏试液的容积,ml;
F为每1ml费休氏试液相当于水的重量,mg;
W为供试品的重量,mg。
B.库仑滴定法
本法仍为卡尔-费休氏(Karl Fischer )反 应为基础,应用永 停滴定法(附录
VII A)测定水分。与容量滴定法相比,库仑滴定法 中滴定剂碘不是从滴定管加入,而是由含有碘离子的阳极电解液电解产生。一旦所有的水被滴定完全,阳极电解液中就会出现少量过量的碘,使铂电极极化而停止碘的产生。根据法拉第定律,产生的碘的量与通过的电量成正比,因次可以用测量滴定过程中流过的总电量的方法测定水分总量。本法主要用于测定含微 量水分(0.0001%~0.1%)
的物质,特别适用于测定化学惰性物质如烃类、醇类和酯类中的水分。所以用仪器应干燥,并能避免空气中水分的侵入;测定操作宜在干燥处进行。
费休氏试液 按卡尔-费休氏滴定仪的要求配制或购置滴定液。本法无须标定滴定液。
测定法 先将系统中的水分预滴定除去,而后精密量取供试品适量(含水量约为0.5~5mg),迅速转移至阳极电解液中,用卡尔-费休氏库仑 滴定仪直接测定,
以永停滴定法(附录VII A)指示终点,从仪器显示屏上直接读取供试品中水分的含量,其中每1mg水相当于10.72库仑的电量。
第二法(甲苯法)
仪器装置 如图。(图略)A为500ml的短颈圆底烧瓶;B为水分测定管;C为直形冷凝管,外管长40cm。使用前,全部仪器应清洁,并置烘箱中烘干。
测定法 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水量1~4ml),精密称定,置A瓶中,
加甲苯约200ml,必要时加入干燥、洁净的无釉小瓷片或玻璃珠数粒,将仪器各部分连接,自冷凝管顶端加入甲苯至充满B管的狭细部分。将A瓶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待甲苯开始沸腾时,调节温度,使每秒钟馏出2滴。
待水分完全馏出,即测定管刻度部分的水量不再增加时,将冷凝管内部先用甲苯冲洗,再用饱蘸甲苯的长刷或其他适宜方法,将管壁上附着的甲苯推下,继续蒸馏5分钟,放冷至室温,拆卸装置,如有水黏附在B管的管壁上,可用蘸甲苯的铜丝推下,放置使水分与甲苯完全分离(可加亚甲蓝粉末少量,使水染成蓝色,以便分离观察) 。检读水量,并计算成供试品的含水量(%)。
【附注】 甲苯须先加水少量充分振摇后放置,将水层分离弃去,经蒸馏后使用。
缩宫素生物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F 缩宫素生物测定法
本法系比较垂体后叶或合成缩宫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引起离体大鼠子宫收缩的作用,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迅速精密称取垂体后叶标准品适量,注意避免吸潮,先加少量0.25%醋酸溶液,仔细研磨,移置硬质大试管中,再精密加0.25%
醋酸溶液使成每1ml中含缩宫素1单位的溶液。管口轻放一玻璃塞,浸入沸腾的水中,时时振摇,加热煮沸5分钟取出,迅速冷却,滤过,滤液分装于适宜的容器内,4~8℃贮存,如无沉淀析出,可在3个月内使用。
标准品稀释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精密量取垂体后叶标准品溶液适量或取合成缩宫素标准品,按标示效价加入0.9%氯化钠溶液配成每1ml中含缩宫素1单位的溶液,按高低剂量组(ds<[2]>,ds<[1]>)加0.9%氯化钠溶液配成两种浓度的稀释液,一般高浓度稀释液可配成每1ml中含0.01~0.02单位,高低剂量的比值(r)一般不得大于1:0.7。调节剂量使低剂量能引起子宫收缩,一般在20~50mm;高剂量应不致使子宫收缩达到极限,记录仪指针一般为50~85mm,且高低剂量所致子宫的收缩应有明显差别。
供试品溶液与稀释液的配制 按供试品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照标准品溶液与其稀释液的配制法配成,高低两种浓度的稀释液,其比值(r)
应与标准品相等,供试品和标准品高低剂量所致的反应均值应相近。
子宫肌蓄养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取氯化钠9g、氯化钾0.42g,氯化钙
(按无水物计算)0.06g与葡萄糖0.5g,加水700ml使溶解,另取碳酸氢钠0.5g,
加水约200ml溶解后,缓缓倾注于前一溶液中,随加随搅拌,最后加水适量使成1000ml。
供试用动物 取健康合格的成年雌性大鼠,断乳后即与雄鼠隔离,出生后不超过 3个月,体重160~240g。试验当日,选择阴道涂片在动情前期的动物,也可用雌性激素处理使子宫涂片为动情前期或动情期的动物。
测定法 取选定的大鼠迅速处死,剖腹取出子宫,仔细分离附在子宫肌上的结 缔组织,注意避免因牵拉使子宫肌受损。在子宫分叉处剪下左右2
条,取一条将其下端固定于离体器官恒温水浴装置的浴杯底部,上端用线与记录装置相连,以描记子宫收缩;浴杯中加入一定量的子宫肌蓄养液
(约30~50ml),连续通入适量空气。蓄养液应调节至32~35℃之间并保持恒温(±0.5℃),子宫放入浴杯后,静置约15分钟,按次序准确注入等体积的标准品或供试品两种浓度的稀释液(0.3~0.8ml),待子宫肌收缩至最高点开始松驰时(约60~90秒钟),放去蓄养液并用蓄养液洗涤一次,再加入等量蓄养液,静置;相邻两次给药的间隔时间应相等(约3~5分钟),每次给药应在前一次反应恢复稳定以后进行。标准品稀释液和供试品稀释液各取高低两个剂量(ds<[2]>、ds<[1]>、d<[T]><[2]>、d<[T]><[1]>)为一组,按随机区组设计的次序轮流注入每组4个剂量,重复4~6组。测量各剂量所致子宫收缩的高度,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ⅩⅣ)中的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10%。
糖浆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K 糖浆剂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应用。
糖浆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二、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将药物用新煮沸过的水溶解,加入单糖浆;
如直接加入蔗糖配制,则需加水煮沸,必要时滤过,并自滤器上添加适量新煮沸过的水至处分规定量。
三、根据需要可加入附加剂。如需加入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得超过0.3%(其钾盐、钠盐的用量分别按酸计),羟苯甲酸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0.05%;如需加入其他附加剂,其品种与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不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并应避免对检验产生干扰。必要时可加入适量的乙醇、
甘油或其他多元醇。
四、除另有规定外,糖浆剂应澄清。在贮存期间不得有发霉、酸 败、产生气体或其它变质现象。
五、糖浆剂应密封,在不超过30℃处保存。
除另有规定外,糖浆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装量】 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Ⅹ F)检查,应符合规定 。
【微生物限度】 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XI J)检查,应符合规定。  
贴剂黏附力测定法 (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 J 贴剂黏附力测定法
贴剂为敷贴于皮肤表面的制剂,其与皮肤的黏附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制剂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应进行控制。通常贴剂的压敏胶与皮肤作用的黏附力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即初黏力、持黏力及剥离强度。初黏力表示压敏胶与皮肤轻轻地快速接触时表现出对皮肤的粘接能力,即通常所谓的手感黏性;持黏力表示压敏胶内聚力的大小,即压敏胶抵抗持久性剪切外力所引起蠕变破坏的能力;剥离强度表示压敏胶粘接力的大小。
第一法(贴剂初黏力的测定)
采用斜坡滚球停 止法测定贴剂初黏力 。将下表中适宜的系列钢球分别 滚过平放在倾斜板上的黏性面,根据供试品黏性面能够粘住的最大球号钢球,评价其初黏性的大小。
表 钢球球号及规格
球号 直径 每千个重量 球号 直径 每千个重量
/mm /kg /mm /kg
1 0.794 0.002 24 16.669 19.1
2 1.588 0.016 25 17.463 21.9
3 2.381 0.055 26 18.256 25.0
4 3.175 0.132 27 19.050 28.4
5 3.969 0.257 28 19.844 32.4
6 4.763 0.440 29 20.638 36.2
7 5.556 0.702 30 22.225 45.2
8 5.935 0.86 31 23.019 50
9 6.350 1.03 32 23.8131 55.5
10 7.144 1.50 33 25.400 57.4
11 7.938 2.06 34 26.988 80.8
12 8.731 2.66 35 28.575 95.5
13 9.525 3.55 36 30.163 112.8
14 10.319 4.43 37 31.750 131.9
15 11.113 5.64 38 33.338 152
16 11.509 6.20 39 34.925 175
17 11.906 6.93 40 36.513 198.1
18 12.303 7.5 41 38.100 227.3
19 12.700 8.42 42 41.275 287.57
20 13.494 10.1 43 42.863 320.4
21 14.288 12.0 44 44.450 361
22 15.081 14.1 45 47.625 439.5
23 15.875 16.5 46 50.800 538.8
1,试验装置 主要由倾斜板、底座、接球盒等组成(如略)。以厚约2mm的不锈钢板为倾斜板(倾斜角为45°);板上绘有两条相隔10mm的水平线,上线为钢球起始位置的标记,下线为供试品固定的标记;底座应能调节并保持装置的水平状态;接球盒用于接板上滚落的钢球,其内壁应衬有软质材料;钢球球号及规格应符合上表规定。
2,试验步骤
试验前,贴剂应除去包装材料,互不重叠地在室温放置2小时以上。
1、准备工作 擦净倾斜板和不锈钢表面。将贴剂黏性面向上用双面胶带固定在倾斜板上两条刻度线之间,供试品应平整地贴合在板上。用镊子把钢球放在起始线上,在正式试验前,一个供试品允许作多次试测,但应调节钢球的左右位置,使其每次滚动的轨迹不重合。预选较大钢球,观察滚下的钢球是否能在试验段内被粘住(停止移动超过5秒),从大到小,取不同球号的钢球进行适当次数的试验,直至找到试验段能被粘住的最大球号的钢球 。取前述能被粘住的最大球号钢球和与之球号相邻大小的两个球,在同一供试品上各进行一次试验,以确认最大的钢球球号。
2、测定 取供试品3片,用上述能被粘住的最大球号钢球各进行一次滚球试验,若其中一个供试品不能粘住此钢球,可换用比该球号小一号的钢球进行一次试验,若仍不能粘住,则须按上法重新试验确认能被粘住的最大球号钢球。
结果判断 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钢球球号,应符合规定。
在3个供试品各自粘住的钢球中,如果3个都为最大的钢球球号,或者两个为最大的钢球球号,而另一个的钢球球号仅小一号,则结果以最大的钢球球号表示,如果一个为最大的钢球球号,则另两个钢球球号仅小一号,则结果以仅小一号的钢球球号表示。
第二法、持黏力的测定
将贴剂粘贴于试验板表面,垂直放置,沿贴剂的长度方向悬挂一规定质量的砖码,记录贴剂滑移直至脱落的时间或在一定时间内下移的距离。
1、试验装置
(1)试验架 由可调节水平的底座和悬挂、固定试验板的支架组成。该架应使悬挂在支架上的试验板的工作面保持竖直方向。
(2) 试验板 试验板厚1.5~2.0mm、宽125mm、长125mm。试验板材质为不锈钢板,
试验板表面先用GB/T74991994规定的黏度为P280的耐水砂纸,先沿横向轻轻打磨,
在整个板面上磨出轻度痕迹,再沿纵向均匀打磨,除去这些痕迹。使用次数频繁及长期没有使用后,应再打磨后使用,试验表面有永久性污染或伤痕时,
应及时更换。
压辊 为用橡胶包覆的钢轴。
加载板 材质,尺寸及表面要求同试验板。
2、测定法
试验前,将贴剂除去供试品包装材料,使互不重叠在室温放置2小时以上。
用擦拭材料蘸清洗剂擦洗试验板和加载板,然后用干净的纱布仔细擦干,如此反复清洗三次以上,直至板的工作面经目视检查达到清洁为止,洁净后,不得用手或其他物体接触板的工作面。将供试品平行于板的纵向粘贴在紧挨着的试验板和加载板的中部,用压辊在试样上滚压。供试品在板上粘贴后,在室温放置20分钟,固定于试验架,记录测试起始的时间。
达到规定时间后,卸去重物。测量试验下滑的位移值,或者记录试样从试验板上脱落的时间。
3、结果判断 位移量或脱落时间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试验结果以一组供试品的位移量或脱落时间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三、剥离强度的测定
采用180°剥离强度试验法进行。
1、试验装置
(1)试验机 拉力试验机应使供试品的破坏负载在满标负荷的15%~85%之间;
力值示值误差不应大于1%,试验机以下降速度300mm/min±10mm/min连续剥离,应附有能自动记录剥离负荷的绘图装置。
(2)试验板 试验板厚1.5~2.0mm,宽50mm±1mm、长125mm±1mm。试验板材为不锈钢。
(3)聚酯薄膜 采用符合JB1256-77(6020聚酯薄膜)规定的厚度为0.025mm的薄膜,长度约为110mm,宽度比供试品约20mm。
2、测定法
试验前,将帖剂除去包装材料,使互不重叠地在室温下放置2小时以上。
将贴剂背面用双面胶固定在试验板上,用 胶黏带将供试品固定在倾斜板上,
必要时,也可以用胶黏带沿供试品上下两侧边缘加以固定,使供试吕平整地黏合在板上。
将供试品黏合剂与洁净的聚酯薄膜粘接,然后用压辊在供试品来回滚压,以确保粘接处无气泡存在。供试品粘贴后,应放置20~40分钟后进行试验。
将聚酯薄膜自由端对折(180°),把薄膜自由端和试验板分别上、下夹持于试验机上。应使剥离面与试验机线保持一致。试验机以下降速度300mm/min±
10mm/min连续剥离,并有自动记录仪绘出剥离曲线。
3、结果判断
剥离强度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贴剂180°剥离强度σ(kN/m)按下式计算:
σ=S/(LB)·C
式中 S为记录曲线中取值范围内的面积,mm2;
L为记录曲线中取值范围内的长度,mm;
B为供试品实际的宽度,mm;
C为记录纸单位高度的负荷,kN/m。
试验结果以剥离强度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铁盐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G 铁盐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25ml,移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盐酸4ml与过硫酸铵50mg,用水稀释使成35ml后,
加30%硫氰酸铵溶液3ml,再加水适量稀释成50ml,摇匀;如显色,立即与标准铁溶液一定量制成的对照溶液(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标准铁溶液,置
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25ml,加稀盐酸4ml与过硫酸铵50mg,用水稀释使成35ml,加30%硫氰酸铵溶液3ml,再加水适量稀释成50ml,摇匀)比较,即得。
如供试管与对照管色调不一致时,可分别移至分液漏斗中,各加正丁醇20ml提取,俟分层后,将正丁醇层移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再用正丁醇稀释至25ml,比较,即得。
标准铁溶液的制备 称取硫酸铁铵 [FeNH4(SO4)2·12H2O] 0.863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后,加硫酸2.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Fe)。
贴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V 贴剂
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该制剂由背衬层、有(或无)控释膜的药物贮库、黏贴层及临用前需除去的保护层。贴剂可用于完整皮肤表面,也可用于有疾患或不完整的皮肤表面。其中用于完整皮肤表面,能将药物输送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贴剂称为透皮贴剂。
透皮贴剂通过扩散而起作用,药物从贮库中扩散直接进入皮肤和血液循环,若有控释膜层和黏贴层则通过上述两层进入皮肤和血液循环。透皮贴剂的作用时间由透皮贴剂的药物含量及释药速率所定 。
透皮贴剂的覆盖层,活性成分不能透过,通常水也不能透过。
透皮贴剂的贮库可以是骨架型或控释膜型。
保护层起防黏和保护制剂的作用,通常为防粘纸、塑料或金属材料,当除去时,应不会引起贮库及黏贴层等的剥离。
当用于干燥、洁净、完整的皮肤表面,用手或手指轻压,贴剂能牢牢地贴于皮肤表面,从皮肤表面除去时应不对皮肤造成损伤,或引起制剂从背衬层剥离。贴剂在重复使用后对皮肤也无刺激或引起过敏。
透皮贴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贴剂所用的材料及辅料应符合国家标准有关规定,无毒、无刺激性、
性质稳定、与药物不起作用。常用的材料为铝箔-聚乙烯复合膜、防粘纸、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丙烯酸或聚异丁烯压敏胶、硅橡胶和聚乙二醇等。
二、贴剂根据需要可加入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或抗氧剂等。透皮贴剂还可加入透皮促进剂。
三、贴剂外观完整光洁,有均一的应用面积,冲切口应光滑,无锋利的边缘。
四、药物可以溶解在溶剂中,填充入贮库,药物贮库中不应有气泡,无泄漏。药物混悬在制剂中的必须保证混悬、涂布均匀。
五、压敏胶涂布需均匀,用有机溶剂涂布应照残留溶剂测定法(附录
VIII P)检查。
六、采用乙醇等溶剂应在包装中注明,过敏者慎用。
七、贴剂的含量均匀度、释放度、黏附力等应符合要求。
八、除另有规定外,贴剂应密封贮存。
九、贴剂应在标签中注明每贴所含药物剂量、总的作用时间及药物释放的有效面积。
除另有规定外,贴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含量均匀度】 透皮贴剂照含量均匀检查法(附录 X E)测定,应符合规定。
【释放度】透皮贴剂照释放度测定法(附录Ⅹ D 第三法)测定,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 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察法(附录XI J)检查,应符合规定。
丸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H 丸剂
丸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以适当方法制成的球状或类球状固体制剂。
丸剂包括滴丸、糖丸、小丸等。
滴丸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悬于基质中,再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成球状而制成的制剂,主要供口服应用。
糖丸 系指以适宜大小的糖粒或基丸为核心,用糖粉和其他辅料的混合物作为撒粉材料,选用适宜的黏合剂或润湿剂制丸,并将主药以适宜的方法分次包裹在糖丸中而制成的制剂。
小丸(通称为丸) 系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选用适宜的黏合剂或润湿剂以适当方法制成 的球状或类球状固体制剂。小丸粒径应为0.5
~3.5mm。
丸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滴丸基质包括水溶性基质和非水溶性基质,常用的有聚乙二醇类(如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等)、泊洛沙姆、硬脂酸聚烃氧(40)酯、明胶、
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等。 滴丸冷凝液必须安全无害,且与主药不发生作用,常用的有液状石蜡、植物油、甲基硅油和水等。
丸剂应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
二、丸剂的含量均匀度和微生物限度等应符合要求。
三、滴丸在滴制成丸后,应除去滴丸表面的 冷凝液。
四、根据药物的性质与使用、贮藏的要求,供口服的滴丸或小丸可包糖衣或薄膜衣。
五、除另有规定外,滴丸和小丸在包装前应在适宜条件下干燥,并按丸重大小要求用适宜筛号的药筛过筛处理。
六、除另有规定外,丸剂应密封贮存,防止受潮、发霉、变质。
除另有规定外,丸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重量差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 符合规定。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丸,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丸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各丸的重量。每丸重量与平均丸重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丸剂不得多于2丸,并不得有1丸超出限度1倍。
单剂量包装的小丸重量差异,可以取20个剂量单位进行检查,其重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上述规定。
───────────────────────────
平均重量 重量差异限度
───────────────────────────
0.03g以下或0.03g ±15%  
0.03g以上或0.3g ±10%
0.30g以上 ±7.5%
───────────────────────────
包糖衣丸剂应在包衣前检查丸心的重量差异,符合规定后方可包衣。包糖衣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薄膜衣丸应在包薄膜衣后检查重量差异并符合规定。
【溶散时限】除另有规定外,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Ⅹ A)检查,
均应符合规定。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ⅩE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囊技术制得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
药物制成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后,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可将液态药物固态化以便运输、应用与贮存,可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可使制剂具有缓释性、控释性,有的还具有靶向性。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具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
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的释药情况分为3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
(1)微囊 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通常粒径在
1~250μm之间的称微囊,而粒径在0.1~1um之间的称亚微囊,粒径在10~100nm
之间的称纳米囊。
(2)微球 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球,而粒径在0.1~1um之间的称亚微球,粒径在10~1000nm
之间的称纳米球。
(3)脂质体 系指药物被辅料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脂质体有单室与多室之分。小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20~80nm之间,大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1~1μm之间,多室脂质体的粒径在1~5μm之间。通常小单室脂质体也可称纳米脂质体。
二、常用辅料
通常可分为以下3类。
(1)天然材料 在体内可生物相容和生物降解的有明胶、蛋白质、淀粉、
壳聚糖、海藻酸盐、磷脂、胆固醇等。
(2)半合成材料 分为在体内生物降解与不生物降解两类。在体内生物降解的有氢化大豆磷脂、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磷脂酰乙醇胺等,不生物降解的有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梭甲基纤维素盐、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乙酸纤维素等。
(3)合成材料 分为在体内生物降解与不生物降解两类。生物降解材料应用较广的如聚乳酸、聚氨基酸、聚羟基丁酸酯、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等。不生物降解的材料如聚酰胺、聚乙烯醇、聚丙烯酸树脂、硅橡胶等。
此外,在制备微囊、微球、脂质体时,可加入润湿剂、乳化剂、抗氧剂或表面活性剂等。
三、生产过程与贮藏期间控制质量应检查的项目
1.有害有机溶剂的限度检查
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有害有机溶剂时,应按药典附录Ⅷ P残留溶剂测定法测定,凡未规定限度者,可参考ICH,否则应制定有害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方法与限度。
2.形态、粒径及其分布的检查
(1)形态观察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可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粒径小于
2μm的须用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应提供照片。
(2)粒径及其分布 应提供粒径的平均值及其分布的数据或图形。测定粒径有多种方法,如光学显微镜法、电感应法、光感应法或激光衍射法等。
测定不少于500个的粒径,由计算机软件或下式求得算术平均径dav:
dav=∑(nd)/∑n=(n1d1十n2d2十…十nndn)/(n1十n2十…十nn)
式中n1,n2…nn为具有粒径d1,d2…dn的粒子数。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的粒径分布数据,常用各粒径范围内的粒子数量
(个)或百分率表示;有时也可用跨距表示,跨距愈小分布愈窄,即粒子大小愈均匀。
跨距=(D90—D10)/D50
式中D10、D50、D90分别指有10%、50%、90%的粒子其粒径均小于该值所示的粒径。
如需作图,将所测得的粒径分布数据,以粒径为横坐标,以频率[每一粒径范围的粒子个数除以粒子总数所得的比例(%)]为纵坐标,即得粒径分布直方图;以各粒径范围的频率对各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可作粒径分布曲线。
3.载药量或包封率的检查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必须提供载药量或包封率的数据。
载药量是指微囊、微球与脂质体中所含药物的重量百分率,即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中所含药物重
载药量=———————————————————×100%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的总重
若得到的是分散在液体介质中的微囊、微球、脂质体,应通过适当方法(如凝胶柱色谱法、离心法或透析法)进行分离后测定,按下式计算包封率。
系统中包封的药量
包封率=————————————————————————×100%
系统中包封和未包封的总药量
系统中包封与未包封的总药量—液体介质中未包封的药量
=—————————————————————————————————×100%
系统中包封和未包封的总药量
包封率不得小于80%。
4.突释效应或渗漏率的检查
药物在微囊、微球、脂质体中的情况一般有3种,即吸附、包入和嵌入。
在体外释放试验时,表面吸附的药物会快速释放,称为突释效应。开始0.5小时内的释放量要求低于40%。
若微囊、微球与脂质体产品分散在液体介质中贮藏,应检查渗漏率,
可由下式计算。
产品在贮藏一定时间后渗漏到介质中的药量
渗漏率=—————————————————————————×100%
产品在贮藏前包封的药量
5.脂质体氧化程度的检查
脂质体含有的磷脂容易受氧化,这是脂质体突出的问题。在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混合物中,磷脂的氧化分3个阶段:单个双键的偶合、氧化产物的形成、乙醛的形成及键断裂。因为各阶段产物不同,氧化程度很难用一种试验方法评价。本指导原则采用氧化指数为指标。
氧化指数的测定 由于氧化偶合后的磷脂在波长230nm左右具有紫外吸收峰而有别于未氧化的磷脂。测定脂质体的卵磷脂时,其氧化指数应控制在0.2
以下。具体方法是:将磷脂溶于无水乙醇配成一定浓度的澄明溶液,分别测定在波长233nm及215nm的吸光度,由下式计算氯化指数。
氧化指数=A233nm/A215nm
6、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应符合有关制剂通则的规定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除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要求外,还应分别符合有关制剂通则(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眼用制剂、鼻用制剂、透皮贴剂、气雾剂等)的规定。
若微囊、微球、脂质体制成缓释、控释、迟释制剂,则应符合缓释、控释、迟释制剂指导原则的要求。
7.靶向制剂评价
靶向制剂应提供靶向性的数据,如药物体内分布数据及体内分布动力学数据等。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 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素、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
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5~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6℃±1℃。
检验结果的报告以1g、1ml、10g、10ml或10cm<2>为单位报告。
检验量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g、ml 或 cm<2>)。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的检验量为10 g或10ml;化学膜剂为100cm<2>;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验量可以酌减。要求检查沙门菌的供试品,其检验应增加10g或10ml。
检验时,应从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抽取供试品,膜剂还不得少于4片。
一般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检验用量(两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供试品。
供试液的制备
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可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如下。
1.液体供试品
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油剂可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2.固体、半固体或黏稠液供试品
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必要时加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并置水浴中适当加温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3.需用特殊供试液制备方法的供试品
(1)非水溶性供试品
方法1 取供试品5g(5ml),加入含溶化的(温度不超过45℃)5g司盘80、3g单硬脂酸甘油酯、10g聚山梨酯80无菌混合物的烧杯中,用无菌玻棒搅拌成团后,慢慢加入45℃左右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边加边搅拌,使供试品充分乳化,作为1:20的供试液。
方法2 取供试品10g,加至含20ml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制法见附录XI H无菌检查法中供试品的无菌检查项下)和无菌玻璃珠的适宜容器中,必要时可增加十四烷酸异丙酯的用量,充分振摇,使供试品溶解。然后加入45 ℃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0ml,振摇5~10分钟,萃取,静置使油水明显分层,取其水层作为1:10的供试液。
(2)膜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100cm2,剪碎,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0ml(必要时可增加稀释液),浸泡,振摇,作为1:10的供试液。
(3)肠溶及结肠溶制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10g,加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肠溶制剂)PH7.6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结肠溶制剂)至100ml,置45℃水浴中,振摇,使溶解,作为1:10的供试液。
(4)气雾剂、喷雾剂供试品
取规定量供试品,置冰冻室冷冻约1小时,取出,迅速消毒供试品开启部位,
用无菌钢锥在该部位钻一小孔,放至室温,并轻轻转动容器,使抛射剂缓缓全部释出。用无菌注射器吸出全部药液,加至适量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若含非水溶性成分,加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中,混匀,取相当于10g或
10ml的供试品,再稀释成1:10的供试液。
(5)具抑菌活性的供试品
当供试品有抑菌活性时,应消除供试液的抑菌活性后,再依法检查。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培养基稀释法 取规定量的供试液,至较大量的培养基中,使单位体积内的供试品含量减少,至不含抑菌作用。测定细菌、霉菌及酵母菌的菌数时,取同稀释级的供试液2ml,每1ml供试液可等量分注多个平皿,倾注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培养,计数。每1ml供试液所注的平皿中生长的菌数之和即为1ml的菌落数,计算每1ml供试液的平均菌落数,按平皿法计数规则报告菌数;控制菌检查时,可加大增菌培养基的用量。
②离心沉淀集菌法 取一定量的供试液,3000转/分离心20分钟(供试液如有沉淀,先以500转/分离心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再离心),弃去上清液,留底部集菌液约2ml,加稀释液补至原量。
③薄膜过滤法 见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项下的“薄膜过滤法”。
④中和法 凡含汞、砷或防腐剂等具有抑菌作用的供试品,可用适宜的中和剂或灭活剂消除其抑菌成分。中和剂或灭活剂可加在所用的稀释液或培养基中。
细菌、霉菌及酵母计数计数方法的验证
当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 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的测定。若药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验证。
验证时,按供试液的制备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所规定的方法及下列要求进行。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应逐一进行验证。
菌种 验证试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CMCC(B)44 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 [CMCC(B) 63 501]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CMCC(F) 98 001]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 [CMCC(F) 98 003] 
菌液制备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株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或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中,培养24~48小时。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培养5~7天,加入3~5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用管口带有薄的 无菌棉花或纱布能过滤菌丝的无菌毛细吸管)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
含孢子数50~100cfu 的孢子悬液。
验证方法 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并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
(1)试验组 平皿法计数时,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1ml 和50~100
cfu 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薄膜过滤法计数时,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过滤,冲洗,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50~100cfu试验菌,过虑,
按薄膜过滤法测定其菌数。
(2)菌液组 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3)供试品对照组 取规定量供试液,按菌 落计数方法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4)稀释剂对照组 若供试液制备需要分散、乳化、中和、离心或薄膜过滤等特殊处理时,应增加稀释剂对照组,以考察供试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受影响的程度。试验时,可用相应的稀释液替代供试品,加入试验菌,使最终菌浓度为每1ml供试液含50~100cfu,按试验组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菌落计数方法测定其菌数。
结果判断 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应均不低于70%。若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的值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均不低于70%,照该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法测定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若任一次试验中试验组的菌回收率低于70%,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 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验证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同时进行。
检查法
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和薄膜过滤法。检查时,按已验证的计数方法进行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菌数的测定。
取按验证的方法制备的均匀供试液,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稀释成
1:10、1:100、1:1000等稀释级。
1.平皿法
采用平皿法进行菌数测定时,应取适宜的连续2~3个稀释级的供试液。
取供试液1ml,置直径90mm的无菌平皿中,注入15~20ml 温度不超过45℃的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或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倒置培养。每稀释级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2个平板。
阴性对照试验 取试验用的稀释液1ml,置无菌平皿中,注入培养基,凝固,
倒置培养。每种计数的培养基各制备2个平板,均不得有菌生长。
培养和计数 除另有规定外,细菌培养48小时,逐日点计菌落数,一般以48小时的菌落数报告;霉菌、酵母菌培养72小时,逐日点计菌落数,一般以72小时的菌落数报告;必要时,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至5~7天进行菌落计数并报告。菌落蔓延生长成片的平板不宜计数。点计菌落数后,计算各稀释级供试液的平均菌落数,按菌数报告规则报告菌数。若同稀释级两个平板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15,
则两个平板的菌落数不能相差1倍或以上。
一般营养琼脂培养基用于细菌计数;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用于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酵母菌计数。在特殊情况下,若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长有霉菌和酵母菌、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上长有细菌,则应分别点计霉菌和酵母菌、细菌菌落数。然后将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霉菌和酵母菌数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数,与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中的霉菌和酵母菌数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的细菌数进行比较,以菌落数较高的培养基中的菌数为计数结果。
含蜂蜜、王浆的液体制剂,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测定霉菌数,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测定酵母菌数,合并计数。
菌数报告规则 宜选取细菌、酵母菌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霉菌宜平均菌落数在30~100之间的稀释级,作为菌数报告(取两位有效数字)的依据。
(1)当仅有1个稀释级的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以该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2)当同时有2个稀释级的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时,视两者比值(比值为高
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除以低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
而定。 若比值不大于2,以两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均值报告菌数;若比值大于2但不超过5时,以低稀释级的菌落乘以稀释倍落数大于或等于低稀释级的菌落数等异常情况时,应查明原因再行检查,必要时,应进行方法的重新验证。
(3)当各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以最低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4)如各稀释级的平板均无均落生长,或仅最低稀释级的平板有菌落生长,但平均菌落数小于1小时,以<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2.薄膜过滤法
采用薄膜过滤法,滤膜孔径不大于0.45um,直径约为50mm。选择滤膜材质时应保证供试品及其溶剂不影响微生物的充分被截留。滤器及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水溶性供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湿滤膜。油类供试品,其滤膜和过滤器在使用前应充分干燥。为发挥滤膜的最大过滤效率,应注意保持供试品 溶液及冲洗液覆盖整个滤膜表面。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 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为100ml。每片滤膜的总过量不宜过大,以避免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
取相当于每张滤膜含1g或1ml供试品的供试液,加至适量的稀释剂中,混匀,
过滤。若供试品没1g或1ml 所含的菌数较多时,可取适宜稀释级的供试液1ml,过滤。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其他适宜的冲洗液冲洗滤膜,冲洗方法和冲洗量同“计数方法的验证”。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培养基或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阴性对照试验 取试验用的稀释液1ml,照上述薄膜过滤法操作,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不得有菌生长。
培养和计数 培养条件和计数方法同平皿法,每片滤膜上的菌 落数 应超过100
个。
菌数报告规则 以相当于1g或1ml供试品的菌落数报告菌数;若滤膜上无菌生长,
以<1报告菌数(每张滤膜过滤 1g或1ml供试品),或<1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控制菌检查
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当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控制菌检查。若药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检查方法应重新验证。
验证时,依各品种项下微生物限度标准中规定检查的控制菌选择相应验证的菌株,验证大肠菌群检查法时,应采用大肠埃希菌作为验证菌株。验证试验按供试液的制备和控制菌检查法的规定及下列要求 进行。
菌种 对试验菌种的要求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CMCC(B)44 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 [CMCC(B) 50 094]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 10 104]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 64 941]
菌液制备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
成每1ml含菌数 为10~100cfu的菌悬液。
验证方法
(1)试验组 取规定量供试液及10~100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当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取规定量供试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过滤后,注入增菌培养基或取出滤膜接入增菌培养基中。
(2)阴性菌对照组 设立阴性菌对照组是为了验证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专属性。方法同试验组,验证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沙门菌检查法时的阴性对照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梭菌检查法时的阴性对照菌采用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菌不得检出。
结果判断 阴性菌对照组不得检出阴性对照菌。若试验组减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供试品的该 控制菌检查;若试验组未检出试验菌,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验证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同时进行。
检查法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应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增菌培养基的实际用量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阳性对照试验 进行供试品控制菌检查时,应做阳性对照试验。阳性对照验的加菌量为10~100cfu,方法同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阳性对照试验应检出
相应的控制菌。
阴性对照试验 取稀释液10ml照相应控制菌检查法检查,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1)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取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
10cm2),直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量(不少于100ml)的胆盐乳糖培养基中,培养
18~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
取上述培养物0.2ml,接种至含5ml MUG培养基的试管内,培养,于5小时、24小时在366nm紫外线下观察,同时用未接种的MUG培养基作本底对照。若管内培养物呈现荧光,为MUG阳性,不呈现荧光,为MUG阴性。观察后,沿培养管的管壁加入数滴靛基质试液,液面呈玫瑰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呈试剂本色,为靛基质阴性。本底对照应为MUG阴性和靛基质阴性。
如MUG阳性、靛基质阳性,判供试品检出大肠埃希菌;如MUG阴性,靛基质阴性,判供试品未检出大肠埃希菌;如MUG阳性、靛基质阴性,或MUG阴性、
靛基质阳性,均应取胆盐乳糖培养基的培养物划线于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
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与表1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不符,叛供试品未检出大肠埃希菌 。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表1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应进行分离、纯化、染色镜检和适宜的生化试验,确认是否为大肠埃希菌。
表1 大肠埃希菌菌落形态特征
─────────────────────────────────────────────────────
培养基 菌 落 形 态
─────────────────────────────────────────────────────
曙红亚甲蓝 呈紫黑色、浅紫色、蓝紫色或粉红色、菌落中心呈
琼脂 深紫色或无明显暗色中心、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
表面光滑,湿润,常有金属光泽
──────────────────────────────────────────────────────
麦康凯琼脂 鲜桃红色或微红色,菌落中心呈深桃红色,圆形,扁平,
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
(2)大肠菌群(Coliform) 取含适量(不少于10ml)的胆盐乳糖发酵培养基管
3支,分别加入1:1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1g或 0.1ml)、1:100的供试液1ml
(含供试品0.01g或 0.01ml )、1:1000的供试液1ml(含供试品0.001g或 0.001ml),
另取1支胆盐乳糖发酵培养基加入稀释液1ml作为阴性对照管。培养18~24小时。
胆盐乳糖发酵管若无菌生长、或有菌生长但不产酸产气,判该管未检出大肠菌群;若产酸产气,应将发酵管中的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于曙红亚甲蓝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
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与表2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不符或为非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判该管未检出大肠菌群;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表
2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且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应进行确证试验。
表2 大肠菌群落形态特征
────────────────────────────────────────────────────
培养基 菌落形态
─────────────────────────────────────────────────────
曙红亚甲蓝琼脂 呈紫黑色、紫红色、红色或粉红色,圆形,扁平
或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
麦康凯琼脂 鲜桃红色或粉红色,圆形,扁平
或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
确证试验 从上述分离平板上挑选4~5个疑似菌落,分别接种于乳糖发酵管中,
培养24~48小时。若产酸产气,判该胆盐乳糖发酵管检 出大肠菌群,否则判未检出大肠菌群。
根据大肠菌群的检出管数,按表3报告1g或1ml供试品 中的大肠菌群数。
表3 可能的大肠菌群数表
────────────────────────────────────────────────
各供试品量的检出结果 可能的大肠菌群数
─────────────────────────────── 群数N(个/g或ml)
0.1g或 0.01g或 0.001g或
0.1ml 0.01ml 0.001ml
─────────────────────────────────────────────────
+ + + >1000
+ + - 100 <N <1000
+ - - 10 <N <100
- - - N <10
──────────────────────────────────────────────────
注:+代表检出大肠菌群; -代表未检出大肠菌群。
(3)沙门菌(Salmonella) 取供试品10g或10ml,直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量(
不少于200ml)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用匀浆仪或其他适宜方法混匀,培养18~24
小时。
取上述培养物1ml,接种于10ml四硫酸钠亮绿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后,分别划线接种于胆盐硫乳琼脂(或沙门、志贺菌属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或曙红亚蓝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0~48小时)。
若平板上无菌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不同于表4所列的特征,判供试品未检出沙门菌。
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表4所列的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用接种针挑选
2~3个菌落分别于三糖铁琼脂培养基高层斜面上进行斜面和高层穿刺接种,培养
18~24小时,如斜面未见红色、底层未见黄色;或斜面黄色、底层无黑色,判供试品未检出沙门菌。否则,应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斜面的培养物进行适宜的生化试验和血清凝集试验,确认是否为沙门菌。
表4 沙门菌菌落形态特征
────────────────────────────────────────────────
培养基 菌 落 形 态
─────────────────────────────────────────────────
胆盐硫乳琼脂 无色至浅橙色,半透明,菌落中心带黑色
或全部黑色或无黑色
──────────────────────────────────────────────────
沙门、志贺菌属琼脂 无色至淡红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菌落中
心有时带黑褐色
───────────────────────────────────────────────────
曙红亚甲蓝琼脂 无色至浅橙色,透明或半透明,光滑湿润
的圆形菌落
───────────────────────────────────────────────────
麦康凯琼脂 无色至浅橙色,透明或半透明,菌落中心
有时为暗色
───────────────────────────────────────────────────
(4)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取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
1ml、10cm2),直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量(不少于100ml)的 胆盐乳糖培养基中,
培养18~24小时。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的
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
铜绿假单胞菌典型菌落呈扁平、无定形、周边扩散、表面湿润,灰白色,周围时有蓝绿色素扩散。如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态特征不符,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如平板上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应挑选2~3个菌落,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18~24小时。取斜面培养物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及氧化酶试验。
氧化酶试验 取洁净滤纸片置于平皿内,用无菌玻棒取斜面培养物涂于滤纸片上,滴加新配置的1%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30秒内培养物呈粉红色并逐渐变为紫红色为氧化酶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若斜面培养物为非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或氧化酶试验阴性,均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否则,应进行绿脓菌素试验。
绿脓菌素(Pyocyanin)试验 取斜面培养物接种于PDP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
24小时,加三氯甲烷3~5ml至培养管中,搅碎培养基并充分振摇。静置片刻,将三氯甲烷相移至另一试管中,加入1mol/l盐酸试液约1ml,振摇后,静置片刻,观察。若盐酸容易呈粉红色,为绿脓菌素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同时用未接种的PDP琼脂培养基斜面同法作阴性对照,阴性对照试验应呈阴性。
若上述疑似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及绿脓菌素试验阳性,判供试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若上述疑似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及绿脓菌素试验阴性,应继续进行适宜的生化试验,确认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5)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取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
10cm2),直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量(不少于100ml)亚碲酸钠(钾)肉汤(或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可延至48小时。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卵黄氯化钠琼脂培养基或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
24~72小时。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落不同于表5所列特征,判供试品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5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形态特
──────────────────────────────────────────────────────
培养基 菌 落 形 态
──────────────────────────────────────────────────────
甘露醇氯化钠琼脂 金黄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外围有黄色环,
菌落直径0.7~1mm
──────────────────────────────────────────────────────
卵黄氯化钠琼脂 金黄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外围有卵磷脂
分解的乳浊圈,菌落直径1~2mm
──────────────────────────────────────────────────────
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表5所列的菌落特征相符或疑似,应挑选2~3个菌落,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18~24小时。取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物进行革兰染色,并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作血浆凝固酶试验。
血浆凝固酶试验 取灭菌小试管3支,各加入血浆和 无菌水混合液(1:1)0.5
ml,再分别加入可疑菌株的营养肉汤培养物(或由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培养物
制备的浓菌悬液)0.5ml、金黄色葡萄球菌营养肉汤培养物(或由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培养物制备的浓菌悬液)0.5ml、营养肉汤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0.5ml,即
为试验管、阳性对照管和阴性对照管。将3管同时培养,3小时后开始观察直至
24小时。阴性对照管的血浆应流动自如,阳性 对照管血浆应凝固,若试验管血浆凝固者为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如阳性对照管或阴性对照管不
符合规定时,应另制备血浆,重新试验。
若上述疑似菌为非革兰阳性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阴性,判供试品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6)梭菌(Clostridium) 取供试液10ml (相当于供试品1g,1ml)2份,其中1份置80℃保温10分钟后迅速冷却。上述2份供试液直接或处理后分别接种至100ml的
0.1%新鲜庖肉培养基中。各培养基管在厌氧条件下培养72~96小时。如试验管不出现浑浊、产气、消化碎肉、臭气等现象,判供试品未检出梭菌;否则,应取上述培养物0.2ml,涂抹接种于含庆大霉素的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在厌氧条件下培养48~72小时。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判供试品未检出梭菌;若平板上有菌落生长,应挑选2~3个菌落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过氧化氢酶试验。
过氧化氢酶试验 取上述平板上的菌落,置洁净玻片上,滴加3%过氧化氢试液,若菌落表面有气泡产生,为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若上述可疑菌落为革兰阳性梭菌,有或无卵圆形或球形的芽孢,过氧化氢酶阴性,判供试品检出梭菌,否则判供试品未检出梭菌。
结果判断
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供试品的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应从同一批样品中随机抽样,独立复试两次,以3次结果的平均值报告菌数。
眼用制剂检出霉菌和酵母菌数时,须以两次复试结果均不得长菌,方可判供试品的霉菌和酵母菌数符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若供试品的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及控制菌三项检验结果均符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稀释液
稀释液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1.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照无菌检查法(附录 XI H)制备。
2.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7.6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按缓冲液(附录XV D)配制后,过滤,分装,灭菌。
如需要,可再上述稀释液灭菌前后或灭菌后加入表面活性剂或中和剂等。
3.0.9%无菌氯化钠溶液 取氯化钠9.0g,加水溶解使成1000ml,过滤,分装,灭菌。
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培养基可按以下处方制备,也可使用按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要求的脱水培养基。
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1.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及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
照无菌检查法(附录 XI H)制备。
2.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胨 5.0g 玫瑰红钠 0.0133g
葡萄糖 10.0g 琼脂 14.0g
磷酸二氢钾 1.0g 水 1000ml
硫酸镁 0.5g
除葡萄糖、玫瑰红钠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滤过,加入葡萄糖、
玫瑰红钠,分装,灭菌。
3.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
胨 10.0g 琼脂 14.0g
酵母浸出粉 5.0g 水 1000ml
葡萄糖 20.0g
除葡萄糖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滤过,加入葡萄糖,分装,灭菌。
4.胆盐乳糖培养基(BL)
胨 20.0 磷酸二氢钾 1.3g
乳糖 5.0g 牛胆盐 2.0g
氯化钠 5.0g (或去氧胆酸钠) (0.5g)
磷酸氢二钾 4.0g 水 1000ml
除乳糖、牛胆盐或去氧胆酸钠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4±0.2,煮沸,澄清,加入乳糖、牛胆盐或去氧胆酸钠,分装,灭菌。
5.胆盐乳糖发酵培养基
取未灭菌的胆盐乳糖培养基1000ml,加入0.04%溴甲酚紫指示液25ml,根据要求的用量分装于含倒管的试管中。灭菌。所用倒管的规格应保证产气结果的观察。
6.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 MB)
营养琼脂培养基 100 ml 曙红钠指示液 2ml
20%乳糖溶液 5ml 亚甲蓝指示液 1.3~1.6ml
取营养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后,冷至60℃,按无菌操作加入灭菌的其他3种溶液,摇匀,倾注平皿。
7.麦康凯琼脂培养基(MacC)
胨 20.0g 1%中性红指示液 3 ml
乳糖 10.0g 琼脂 14.0g
牛胆盐 5.0g 水 1000ml
氯化钠 5.0g
除乳糖、1%中性红指示液、牛胆盐及琼脂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
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再加入其余各成分,摇匀,分装,灭菌,冷至约60℃,倾注平皿。
8.4-甲基伞形酮葡萄苷酸(4-methylumbelliferyl-β-D-glu-curonide,MUG)培养基
胨 10.0g 磷酸二氢钾(无水) 0.9g
硫酸锰 0.5mg 磷酸氢二钠(无水) 6.2g
硫酸锌 0.5mg 亚硫酸钠 40mg
硫酸镁 0.1g 去氧胆酸钠 1.0g
氯化钠 5.0g MUG 75 mg
硫酸钙 50mg 水 1000ml
除MUG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3±0.1,加入
MUG,溶解,每管分装5ml,灭菌。
9.三糖铁琼脂培养基(TSI)
胨 20.0g 硫酸亚铁 0.2g
牛肉浸出粉 5.0g 硫代硫酸钠 0.2g
乳糖 10.0g 0.2%酚磺酞指示液 12.5ml
蔗糖 10.0g 琼脂 12.0g
葡萄糖 1.0g 水 1000ml
氯化钠 5.0g
除三种糖、0.2%酚磺酞指示液、琼脂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值使灭菌后7.3±0.1,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再加入其余各成分,摇匀,分装,灭菌,制成高底层(2~3cm)短斜面。
10.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TTB)
胨 5.0g 硫代硫酸钠 30.0g
牛胆盐 1.0 g 水 1000ml
碳酸钙 10.0g
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灭菌。
临用前,取上述培养基,每10ml加入碘试液0.2ml 和亮绿试液0.1ml,混匀。
11.沙门、志贺菌属琼脂培养基(SS)
胨 5.0g 硫代硫酸钠 8.5g
牛肉浸出粉 5.0g 中性红指示液 2.5 ml
乳糖 10.0g 亮绿试液 0.33ml
牛胆盐 8.5 g 琼脂 16.0g
枸橼酸钠 8.5 g 水 1000ml
枸橼酸铁铵 1.0 g
除乳糖、中性红指示液、琼脂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1,滤过,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再加入其余各成分,摇匀,
灭菌,冷至60℃,倾注平皿。
12.胆盐硫乳琼脂培养基(DHL)
胨 20.0g 枸橼酸钠 1.0g
牛肉浸出粉 3.0g 枸橼酸铁铵 1.0g
乳糖 10.0 g 中性红指示液 3ml
蔗糖 10.0 g 琼脂 16.0g
去氧胆酸钠 1.0g 水 1000ml
硫代硫酸钠 2.3 g
除糖、指示液及琼脂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1,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再加入其余成分,摇匀,冷至60℃,倾注平皿。
13.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
胨 10.0 g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0.3g
牛肉浸出粉 3.0g 琼脂 14.0g
氯化钠 5.0g 水 1000ml
除琼脂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5±0.1,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分装,灭菌,冷至60 ℃,倾注平皿。
14.亚蹄酸盐肉汤培养基
临用前,取灭菌的营养肉汤培养基,每100ml 中加入新配制的1%亚碲酸钠(
钾)试液0.2ml,混匀,即得。
15.卵黄氯化钠琼脂培养基
胨 6.0g 10%氯化钠卵黄液 100ml
牛肉浸出粉 1.8g 琼脂 14.0g
氯化钠 30.0g 水 650ml
维生素A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J 维生素A测定法
本法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在特定波长处的吸光度来计算其含量,以单位表示,每单位相当于全反式维生素A醋酸酯0.344μg或全反式维生素A醇0.300μg。
由于维生素A制剂中含有稀释用油和维生素A原料药中混有其他杂质,
所测得的吸收度不是维生素A独有的吸收。在以下规定的条件下,非维生素A物质的无关吸收所引入的误差可以用校正公式校正,以便得到正确结果。
校正公式系采用三点法,除其中一点是在吸收峰波长处测得外,其他两点分别在吸收峰两侧的波长处测定,因此仪器波长若不够准确时,即会有较大误差,故在测定前,应校正仪器波长。
测定应在半暗室中尽速进行。
合成维生素A和天然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是酯式维生素A。如供试品中干扰测定的杂质较少,能符合下列第一法测定的规定时,可直接用溶剂溶解供试品后测定;否则应按第二法,经皂化提取,除去干扰后测定。
第一法 取供试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环己烷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
1ml中含9~15单位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测定其吸收峰的波长,并在下列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各吸光度与波长328nm处吸光度的比值和波长328nm处的E1% 1cm值。
波长/nm 吸光度比值
300 0.555
316 0.907
328 1.000
340 0.811
360 0.299
如果吸收峰波长在326~329nm之间,且所测得各波长吸光度比值不超过上表中规定的±0.02,可用下式计算含量,
每1g供试品中含有的维生素A的单位=E1%1cm(328nm)×1900
如果吸收峰波长在326~329nm之间,但所测得的各波长吸光度比值超过表中规定值的±0.02,应按下式求出校正后的吸光度,然后再计算含量。
A<[328]>(校正)=3.52(2A<[328]>-A<[316]>-A<[340]>)
如果在328nm处的校正吸光度与未校正吸光度相差不超过±3.0%,则不用校正吸光度,仍以未经校正的吸光度计算含量。
如果校正吸光度与未校正吸光度相差在-15%至-3%之间,则以校正吸光度计算含量。
如果校正吸光度超过未校正吸光度的-15%或-3%,或者吸收峰波长不在
326~329nm之间,则供试品须按下述第二法测定。
第二法 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A总量500单位以上,重量不多于2g),置皂化瓶中,加乙醇30ml与50%(g/g)氢氧化钾溶液3ml,置水浴中煮沸回流30分钟,冷却后,自冷凝管顶端加水10ml冲洗冷凝管内部,将皂化液移至分液漏斗中(分液漏斗活塞涂以甘油淀粉润滑剂),皂化瓶用水60~
100ml分数次洗涤,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用不含过氧化物的乙醚振摇提取
4次,每次振摇约5分钟,第一次60ml,以后各次40ml,合并乙醚液,用水洗涤数次,每次约100ml,洗涤应缓缓旋动,避免乳化,直至水层遇酚酞指示液不再显红色,乙醚液用铺有脱脂棉与无水硫酸钠的滤器滤过,滤器用乙醚洗涤,洗液与乙醚液合并,放入250ml量瓶中,用乙醚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密量取适量,置蒸发皿内,在水浴上低温蒸发至5ml后,置减压干燥器中,抽干,迅速加异丙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维生素A9~15单位,
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300nm、310nm、325nm与334nm四个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并测定吸收峰的波长。吸收峰的波长应在323~327nm之间,
且300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与325nm波长处的吸光度的比值应不超过0.73,按下式计算校正吸光度。
A<[325]>(校正)=6.815A<[325]>-2.555A<[310]>-4.260A<[334]>
每1g供试品中含有的维生素A的单位=E1%1cm(325nm,校正)×1830
如果校正吸光度在未校正吸光度的(100±3)%以内,则仍以未经校正的吸光度计算含量。
如果吸收峰的波长不在323~327nm之间,或300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与325nm
波长处的吸光度的比值超过0.73,则应自上述皂化后的乙醚提取液250ml中,
另精密量取适量(相当于维生素A300~400单位),减压蒸去乙醚至约剩5ml,再在氮气流下吹干,立即精密加入甲醇3ml,溶解后,精密量取500μl,注入维生素D测定法(附录Ⅶ K)第二法项下的净化用色谱柱系统,准确收集含有维生素A的流出液,在氮气流下吹干,而后照上述方法自“迅速加异丙醇溶解”
起,依法操作并计算含量。
【附注】 (1)甘油淀粉润滑剂 取甘油22g,加入可溶性淀粉9g,加热至
140℃,保持30分钟并不断搅拌,放冷,即得。
(2)不含过氧化物的乙醚 照麻醉乙醚项下的过氧化物检查,如不符合规定,可用5%硫代硫酸钠溶液振摇,静置,分取乙醚层,再用水振摇洗涤
1次,重蒸,弃去首尾5%部分,馏出的乙醚再检查过氧化物,应符合规定。
维生素D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K 维生素D测定法
本法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Ⅴ D)测定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2]>和
D<[3]>,下同)及其制剂、维生素AD制剂或鱼肝油中所含维生素D及前维生素
D经折算成维生素D的总量,以单位表示,每单位相当于维生素D0.025μg。
测定应在半暗室中及避免氧化的情况下进行。
无维生素A醇及其他杂质干扰的供试品可用第一法测定,否则应按第二法处理后测定;如果按第二法处理后,前维生素D峰仍受杂质干扰,仅有维生素D峰可以分离时,则应按第三法测定。
第一法
对照品贮备溶液的制备 根据各制剂中所含维生素D的成分,精密称取相应的维生素D<[2]>或D<[3]>对照品25mg,置100ml棕色量瓶中,加异辛烷80ml,避免加热,用超声处理助溶1分钟使完全溶解,加异辛烷至刻度,摇匀,充氮密塞,避光,0℃以下保存。
测定维生素D<[2]>时,应另取维生素D<[3]>对照品25mg,同法制成维生素
D<[3]>对照品贮备溶液,供系统适用性试验用。
内标溶液的制备 称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5mg,置25ml量瓶中,加正己烷至刻度,摇匀。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硅胶为填充剂,正己烷-正戊醇(997: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量取维生素D<[3]>对照品贮备溶液5ml,置具塞玻璃容器中,通氮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小时,取出迅速冷却,加正己烷5ml,摇匀,置1cm具塞石英吸收池中,在2支8W主波长分别为254nm和365nm
的紫外光灯下,将石英吸收池斜放成45°,并距灯管5~6cm,照射5分钟,使溶液中含有前维生素D<[3]>、反式维生素D<[3]>、维生素D<[3]>和速甾醇D<[3]>;取此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维生素D<[3]>的峰值,先后进样5次,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前维生素D<[3]>(与维生素D<[3]>的比保留时间约为0.5)与反式维生素D<[3]>(与维生素D<[3]>的比保留时间约为 0.6)以及维生素D<[3]>与速甾醇D<[3]>(与维生素D<[3]>的比保留时间约为1.1)的峰分离度均应大于1.0。
校正因子测定 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和内标溶液各5ml,置50ml量瓶中,
加正己烷至刻度,摇匀;取一定量注入液相色谱仪,计算维生素D的校正因子f<[1]>。
另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入2,6-二叔丁基对甲酚结晶1粒,通氮排除空气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5小时,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精密加内标溶液5ml,加正己烷至刻度,摇匀;取一定量注入液相色谱仪,计算前维生素D折算成维生素D的校正因子f<[2]>。
f<[2]>=(A<[s]>m<[r]>-f<[1]>m<[s]>A<[r1]>)/A<[r2]>m<[s]>
式中 A<[s]>为内标的峰值;
m<[r]>为加入对照品的量;
f<[1]>为维生素D的校正因子;
m<[s]>为加入内标物质的量;
A<[r1]>为维生素D的峰值;
A<[r2]>为前维生素D的峰值。
含量测定 取各该制剂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按下列公式计算维生素D及前维生素D折算成维生素D的总量(m<[i]>)。
m<[i]>=(f<[1]>*A<[i1]>+f<[2]>*A<[i2]>)m<[s]>/A<[s]>
式中 A<[i1]>为维生素D的峰值;
A<[i2]>为前维生素D的峰值;
m<[s]>为加入内标物质的量;
A<[s]>为内标的峰值。
第二法
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相当于维生素D总量600单位以上,重量不超过
2.0g),置皂化瓶中,加乙醇30ml、抗坏血酸0.2g与50%(g/g)氢氧化钾溶液3ml
[若供试量为3g,则加50%(g/g)氢氧化钾溶液4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冷却后,自冷凝管顶端加水10ml冲洗冷凝管内壁,将皂化液移至分液漏斗中,皂化瓶用水60~100ml分数次洗涤,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用不含过氧化物的乙醚振摇提取3次,第一次60ml,以后每次40ml,合并乙醚液,
用水洗涤数次,每次约100ml,洗涤时应缓缓旋动,避免乳化,直至水层遇酚酞指示液不再显红色,静置,分取乙醚提取液,加入干燥滤纸条少许振摇除去乙醚提取液中残留的水分,分液漏斗及滤纸条再用少量乙醚洗涤,
洗液与提取液合并,置具塞圆底烧瓶中,在水浴上低温蒸发至约5ml,再用氮气流吹干,迅速精密加入甲醇3ml,密塞,超声处理助溶后,移入离心管中,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A。
净化用色谱柱系统分离收集维生素D 精密量取上述供试品溶液A 500μl,
注入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液相色谱柱,以甲醇-乙腈-水
(50:50:2) 为流动相进行分离,检测波长为254nm,从计录仪上观察色谱图,要求维生素D与前维生素D为叠峰,并能与维生素A及其他干扰含量测定的杂质分开;准确收集含有维生素D及前维生素D混合物的全部流出液,置具塞圆底烧瓶中,用氮气流迅速吹干,精密加入已知内标浓度的正己烷溶液适量
(不少于2ml,并使每1ml中含维生素D为50~140单位,内标物质与维生素D的重量比约为4∶1),密塞,超声处理助溶,即为供试品溶液B。
取供试品溶液B,按第一法进行含量测定,进样量为100~200μl。
第三法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各该制剂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A,按上述第二法净化用色谱柱系统分离维生素D项下的方法处理,至“用氮气流迅速吹干”后,
加入异辛烷2ml溶解,通氮排除空气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5小时后,立即通氮在2分钟内吹干,迅速精密加入正己烷2ml,溶解后,即为供试品溶液C。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适量,加异辛烷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维生素D 50单位,精密量取2ml置具塞圆底烧瓶中,照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方法,自“通氮排除空气后”起,依法操作,得对照品溶液。
含量测定 在上述第一法的色谱条件下,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C,
交替精密进样200μl,量取维生素D的峰值,按外标法计算含量。
无菌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 H 无菌检查法
无菌检查法系用于检查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若供试品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规定,仅表明了供试品在该检验条件下未发现微生物污染。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隔离系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培 养 基
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可按以下处方制备,也可使用按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制备好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
25℃、避光的环境。培养基若保存于非密闭容器中,一般在三周内使用;若保存于密闭容器中,一般可在一年内使用。
1.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用于培养好氧菌、厌气菌)
酪胨(胰酶水解) 15g 氯化钠 2.5g
葡萄糖 5g 新配制的0.1%刃天青溶液 1.0ml
L-胱氨酸 0.5g (或新配制的0.2%亚甲蓝溶液0.5ml)
硫乙醇酸钠 0.5g 琼脂 0.75g
(或硫乙醇酸0.3ml) 水 1000ml
酵母浸出粉 5g
除葡萄糖和刃天青溶液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后,调节
pH为弱碱性,煮沸,滤清,加入葡萄糖和刃天青溶液,摇匀,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1±0.2,分装至适宜的容器中,其装量与容器高度的比例应符合培养结束后培养基氧化层(粉红色)不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2。灭菌。 在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氧化层的高度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5,否则,须经100℃水浴加热至粉红色消失(不超过20分钟)迅速冷却,只限加热一次,并应防止被污染。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置30~35℃培养。
2.改良马丁培养基(用于培养真菌)
胨 5g  磷酸氢二钾 1g
酵母浸出粉 2g 硫酸镁 0.5g
葡萄糖 20g 水 1000ml
除葡萄糖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值约为6.8,煮沸,加入葡萄糖溶解后,摇匀,滤清,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6.4±0.2,分装,灭菌。
改良马丁培养基置23~28℃培养。
3.选择性培养基
按上述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在培养基灭菌或使用前加入适量的中和剂或表面活性剂,如对氨基苯甲酸(用于磺胺类供试品)、聚山梨酯80(用于非水溶性供试品)或β-内酰胺酶(用于β-内酰胺类供试品)等。中和剂或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应通过验证。
4.营养肉汤培养基
胨 10g 牛肉浸出粉 3.0 g
氯化钠 5g 葡萄糖 5.0 g
水 1000ml
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为弱碱性,煮沸,滤清,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灭菌。
5.营养琼脂培养基
按上述营养肉汤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加入14.0g琼脂,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灭菌。
6.0.5%葡萄糖肉汤培养基(用于硫酸链霉素 等抗生素的无菌检查)
胨 10g 葡萄糖 5g
氯化钠 5g 牛肉浸出粉 3.0 g 水 1000ml
除葡萄糖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后,调节pH为弱碱性,煮沸,
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滤清,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灭菌。
7.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
按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加入14.0g琼脂,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
6.4±0.2,分装,灭菌。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无菌检查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等应符合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及灵敏度检查的要求。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前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无菌性检查 每批培养基随机不少于5支(瓶),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
灵敏度检查。
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法
1.菌种 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 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 [CMCC(B) 63 501]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 64 941]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CMCC(F) 98 001]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 [CMCC(F) 98 003]  
菌液制备 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获营养琼脂培养基中,接种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株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或改良马丁培养基中,23~28 ℃培养24~48小时,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 含菌数小于100cfu (菌落形成单位)的菌悬液。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23~28℃培养5~7天,加入3~5ml0.9%
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用管口带有薄的无菌棉花或纱布能过滤菌丝的无菌毛细吸管)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 含孢子数小于100cfu 的孢子悬液。
培养基接种 取每管装量为12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9支,分别接种小于
100cfu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各2支,另
1支不接种作为空白对照,培养3天;取每管装量为9ml 的改良马丁培养基5支,分别接种小于100cfu 的白色念株菌、黑曲霉各2支,另1支不接种 作为 空白对照,培养5天。逐日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空白对照管应无菌生长,若加菌的培养基管菌生长良好,判该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符合规定。
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稀释液、冲洗液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1,0.1%蛋白胨水溶液 取蛋白胨1.0g,加水1000 ml,微温溶解,滤清,调节PH值至
7.1±0.2,分装,灭菌。
2.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取磷酸二氢钾3.56g、磷酸氢二钠7.23 g,氯化钠4.30g,
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灭菌。
如需要,可在上述稀释液或冲洗液的灭菌前或灭菌后加入表面活性剂或中和剂等。
方法验证试验当建立药品的无菌检查法时,应进行方法的验证,以证明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无菌检查。若药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检查方法应重新验证。
验证时,按“供试品的无菌检查”的规定及下列要求进行操作。对每一对试验菌应逐一进行验证。
菌种及菌液制备 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
薄膜过滤法 将规定量的供试品薄膜过滤法过滤,冲洗,在最后 一次 的冲洗液中加入小于100cfu的试验菌,过滤。取出滤膜接种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改良马丁培养基中,或将培养基加至滤筒内。另取一装有同体积培养基的容器,
加入等量试验菌,作为对照。按规定温度培养3~5天 。各试验菌同法操作。
直接接种法 取符合直接接种法培养基用量要求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8管,
分别接入小于100cfu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各2管;取符合直接接种法培养基用量要求的改良马丁培养基4管,分别接入小于100cfu的白色念株菌、黑曲霉各2管。其中1管接入规定量的供试品,另1
管作为对照品,按规定的温度培养3~5天。
结果判断 与对照管比较,如含供试品各容器中的试验菌均生长良好,则供试品的该检验条件下无抑菌作用或其抑菌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照此检查法和检查条件进行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如含供试品的任一容器中微生物生长微弱、缓慢或不生长,则供试品的该检验量在该检验条件下有抑菌作用,可采用增加冲洗量,或增加培养基的用量,或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如β-内酰胺酶、对氨基苯甲酸,或更换滤膜品种等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作用,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试验夜可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检验数量 检验数量是指一次试验所用供试品最小包装容器的数量。除另有规定外,出厂产品按表1规定;上市产品监督检查按表2、表3规定。表1、表2、
表3中最少检验数量不包括阳性对照试验的供试品用量。一般情况下,供试品无菌检查若采用薄膜过滤法,应增加1/2的最小检验数量作阳性对照用;若采用直接接种法,应增加供试品1支(或瓶)作阳性对照用。
检验量 使指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总量(g或ml)。除另有 规定外,每份培养基接种供试品的量按表2、表3规定。采用直接接种 法时,若每支(瓶)供试品的装量按规定足够接种两份培养基,则应分别接种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采用薄膜过滤法时,检验量应不少于直接接种法的供试品总接种量,只要供试品特性允许,应将所有容器内的全部内容物过滤。
阳性对照 应根据供试品特性选择阳性对照菌:无抑菌作用及抗革兰阴性菌为主的供试品以大肠埃希菌为对照菌;抗厌氧菌的供试品,以生孢梭菌为对照菌;抗真菌的供试品,以白色念株菌为对照菌。阳性对照试验的菌液制备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大肠埃希菌的菌液制备同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加菌量小于100cfu,供试品用量同供试品无菌检查每份培养基接种的样品量。阳性对照管培养48~72小时应生长良好。
阴性对照 供试品无菌检查时,应取相应溶剂和稀释液同法操作,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不得有菌生长。
无菌试验过程中,若需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中和剂等试剂,应证明其有效性,且对微生物生长及存活无影响。
无菌检查法包括薄膜过滤法和直接接种法。只要供试品性状允许,应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供试品无菌检查时,所采用的检查方法和检验条件应与验证的方法相同。
操作时,用适宜的消毒液对供试品容器表面进行彻底消毒。如果容器内有一定的真空度,可用适宜的无菌器材(如带有除菌过滤器的针头),向供试品容器内导入无菌空气,再按无菌操作开启容器取出内容物。
供试品处理及接种培养基
除另有规定外,按下列方法进行。
1.薄膜过滤法
薄膜过滤法应优先采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也可使用 一般薄膜过滤器。无菌检查用的滤膜孔径应不大于0.45um,直径约为50mm 。根据供试品及其溶剂的特性选择滤膜材质。滤器及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
水溶性供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湿滤膜。油类供试品,其滤膜和过滤器在使用前应充分干燥。为发挥滤膜的最大过滤效率,应注意保持供试品溶液及冲洗液覆盖整个滤膜表面。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为100ml,且总冲洗量不宜过大,以避免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
水溶液供试品 取规定量,直接过滤,或混合至含适量稀释液的无菌容器内,
混匀,立即过滤。如供试品具有抑菌作用或含防腐剂,须用适量的冲洗液冲洗滤膜,冲洗次数不得少于三次。冲洗后,如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分别将100ml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加入相应的滤筒内。如采用一般薄膜过滤器,取出滤膜,将其剪成3等份,分别置于含50ml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容器中,其中一份做阳性对照用。
可溶于水的固体制剂供试品 取规定量,加适宜的稀释液溶解或按标签说明复溶,然后照水溶液供试品项下的方法操作。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供试品 取规定量,按水溶液或 固体制剂供试品的处理法处理,立即过滤,用适宜的冲洗液冲洗滤膜。再用含适量的 β-内酰胺酶的冲洗液清除残留在滤筒、滤膜上的抗生素后接种培养基,必要时培养基中可加少量的 β-内酰胺酶;或将滤膜直接接种至含适量 β-内酰胺酶的培养基中。接种培养基的方法照水溶液供试品项下的方法操作。
非水溶性制剂供试品 取规定量,直接过滤;或混合溶于含聚山梨酯80或其他适宜乳化剂的稀释液中,充分混合,立即过滤。用含0.1%~1%聚山梨酯80的冲洗液冲洗滤膜至少三次。滤膜于含或不含聚山梨酯80的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基接种照水溶液供试品项下的方法操作。
可溶于十四烷酸异丙酯的膏剂和黏性油剂供试品 取规定量,混合至适量的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中,剧烈振摇,使供试品充分溶解,如果需要可适当加热,
但温度不得超过44 ℃,趁热迅速过滤。若无法过滤,应加 入不少于 1000ml的稀释液,充分振摇萃取,静置,取下层水相作为供试液过滤。过滤后滤膜冲洗及培养基接种照非水溶性制剂供试品项下的方法操作。
无菌气(喷)雾剂供试品 取规定量,将各容器置 冰室冷冻约1小时。以无菌操作迅速在容器上端钻一小孔,释放抛射剂后再无菌开启容器,然后照水溶液或非水溶性制剂供试品项下的方法操作。
装有药物的注射器供试品 取规定量,装上无菌针头 (非包装中所佩带的),
若需要可吸入稀释液或用标签所示的溶剂溶解,然后照水溶液或非水溶性制剂供试品项下的方法操作。同时应采用直接接种法 进行包装中所配带的无菌针头的无菌检查。
具有导管的医疗器具(输血、输液袋等)供试品 取规定量,每个最小包装用50~100ml冲洗液分别冲洗内壁,收集冲洗液于无菌容器中,然后照水溶液供试品项下的方法操作。同时应采用直接接种法进行包装中所配 带的针头的无菌检查。
2,直接接种法
直接接种法即每支(或瓶)供试品按规定量分别接种至各 含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容器中。除另有规定外,每个容器中的培养基的用量应符合接种的供试品体积不得大于培养基体积的10%,同时,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5ml,改良马丁培养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0ml。培养基的用量和高度同方法验证试验;每种培养基接种的管数同供试品的检验数量。
混悬液等非澄清水溶液供试品 取规定量接种至各管培养基中。
固体制剂供试品 取规定量直接接种至各管培养基中,或加入适宜的稀释液溶解,或按标签说明复溶后,取规定量接种至各管培养基中。
β-内酰胺类或磺胺类供试品 取规定量,混合,加入适量的无菌β-内酰胺酶溶液或对氨基苯甲酸溶液使中和,接种至各管培养基中。或直接接入含β-内酰胺酶或对氨基苯甲酸的各管培养基中。
非水溶性制剂供试品 取规定量,混合,加入适量的聚山梨酯80或其他适宜的乳化剂及稀释剂使其乳化,接种至各管培养基中。或直接接种至含聚山梨酯
80或其他适宜乳化剂的各管培养基中。
敷料供试品 取规定数量,每个包装以无菌操作拆开,于不同部位剪取约100
mg或1cm*3cm 的供试品,接种于各管足以浸没供试品的适量培养基中。
肠线、缝合线等供试品 肠线、缝合线及其他一次性使用的医用材料按规定量取最小包装,无菌拆开包装,接种于各管足以浸没供试品的适量培养基中。
灭菌医用器具供试品 取规定量,必要时应将其拆散或切成小碎段,接种于各管足以浸没供试品的适量培养基中。
放射性药品 取供试品1瓶(支 ),接种于装量 为7.5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培养基中。每管接种量为0.2ml。
培养及观察
上述含培养基的容器按规定的温度培养14天 。培养期间应逐日观察并记录是否有菌生长。如在加入供试品后、或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出现浑浊,培养14
天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可取该培养基液适量转种至同种新鲜培养基中或划线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细菌培养2天、真菌培养3天,观察接种的同种新鲜培养基是否再出现浑浊或斜面是否有菌生长;或取培养液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菌。
结 果 判 断
若供试品均澄清,或虽显浑浊但经确证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供试品管中任何一管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除非能充分证明试验结果无效,即生长的微生物非供试品所含。当符合下列至少一个条件时,方可判试验结果无效:
(1)无菌检查试验所用的设备及环境的微生物监控结果不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要求;
(2)回顾无菌试验过程,发现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因素。
(3)阴性对照管有菌生长;
(4)供试品管中生长的微生物经鉴定后,确证是因无菌 试验中所使用的物品和(或)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
试验若经确认无效,应重试。重试时,重新取同量供试品,依法重试,若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表1 批出厂产品最少检验数量
──────────────────────────────────────────────────
供试品 批产量N(个) 每种培养基最少检验数量
 ───────────────────────────────────────────────────
注射剂
≤100 10%或4个(取较多者)
100〈N≤500 10个
〉500 2%或20个(取较少者)
大体积注射剂(>100ml) 2%或10个(取较少者)
──────────────────────────────────────────────────────
眼用及其他非注射产品
≤200 5%或2个(取较多者)
>200 10个
───────────────────────────────────────────────────────
桶装固体原料
≤4 每个容器
4 〈N≤50 20%或4个容器(取较大者)
>50 2%或10个(取较大者)
抗生素原料药(≥5g) 6个容器
───────────────────────────────────────────────────────
医疗器具
≤100 10%或4件(取较大者)
100〈N≤500 10件
〉500 2%或20件(取较小者)
───────────────────────────────────────────────────────
注:若每个容器中的装量不足接种两种培养基,那么表中的检验数量应加倍。
表2 上市抽验样品(液体制剂)的最少检验量 
────────────────────────────────────────────────
供试品装量V(ml) 每支样品接入每管 最少检验数量
培养基的最少样品量 (瓶或支)
─────────────────────────────────────────────────
≤1 全量 20 ①
1 <V<5 半量 10
5≤V<20 2ml 10
20≤V<50 5ml 10
50≤V<100 10ml 10
50≤V<100(静脉给药) 半量 10
100≤V≤500 半量 6
V>500 500 ml 6
──────────────────────────────────────────────────
①每种培养基各接种10支供试品。
表3 上市抽验样品(固体制剂)的最少 检验量
──────────────────────────────────────────────────
供试品装量M 每支样品接入每管培 最少检验数量
/支、瓶或个 养基的最少样品量 (瓶或支)
───────────────────────────────────────────────────
M<50mg 全量 20①
50mg≤V<300mg 半量 10   
300mg≤V<5g 150mg 10
M≥5g 500mg 10②
外科用敷料棉花及纱布 取100mg或1cm*3cm 10
缝合线、一次性医用材料 整个材料③ 20①
带导管的一次性医疗器具 10
(如输液袋)
其他医疗器具 整个器具③(切碎 20①
拆散开)
───────────────────────────────────────────────────
①每种培养基各接种10支供试品。
②抗生素粉针剂(≥5g)及抗生素原料药(≥5g)的最少检验 数量为6瓶(或支),桶装固体原料的最少检验数量为4个包装。
③如果医用器械体积过大,培养基用量可在2000ml以上,将其完全浸没。
硒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D 硒检查法
标准硒溶液的制备 取已知含量的亚硒酸钠适量,精密称定,加硝酸溶液(1→30)制成每1ml中含硒1.00mg的溶液;精密量取5ml置25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再精密量取5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即得(每1ml相当于1μg的Se)。
硒对照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标准硒溶液5ml,置100ml烧杯中,加硝酸溶液(1→30)25ml和水10ml,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照氧瓶燃烧法(附录Ⅶ C),用1000ml的燃烧瓶,以硝酸溶液(1→30)25ml为吸收液,进行有机破坏后,将吸收液移置100ml烧杯中,用水15ml分次冲洗燃烧瓶及铂丝,并入吸收液中,即得。
检查法 将上述硒对照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分别用氨试液调节pH值至2.0±0.2
后,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水少量分次洗涤烧杯,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
使成60ml,各加盐酸羟胺溶液(1→2)1ml,摇匀后,立即精密加二氨基萘试液5ml,摇匀,在室温下放置100分钟,精密加环己烷5ml,强烈振摇2分钟,静置分层,弃去水层,环己烷层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378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不得大于硒对照溶液的吸光度。
【附注】 亚硒酸钠含量测定法 取亚硒酸钠约0.1g,精密称定,置碘瓶中,加水50ml、碘化钾3g与盐酸溶液(1→2)10ml,密塞,放置5分钟,再加水
50ml,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由红棕色至橙红色,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溶液由蓝色至紫红色。 每1m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
(0.1mol/L)相当于4.324mg的Na2SeO3或1.974mg的Se。
吸入气(粉)雾剂有效部位药物沉积量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 H 吸入气(粉)雾剂有效部位药物沉积量测定法
评价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和吸入喷雾剂质量的最重要的参数为从吸入器中释出雾滴(粒)的大小分布。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的雾滴(粒)大小,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合适的显微镜法或光阻、光散射及光衍射法进行测定;但产品的雾滴(粒)分布,则应采用空气动力学的雾滴(粒)
直径大小分布来表示。采用本法测定的雾滴(粒)分布为其空气动力学雾滴
(粒)分布为其空气动力学雾滴(粒)直径小于一定大小的药物占每剂药物含量的比例。
仪器装置 装置各部分如图所示。(图略)
A:橡胶接口,连接吸人装置。
B:模拟喉部,由改进的50ml圆底烧瓶制成,入口为29/32磨口管,出口为24/39磨口塞。
C:模拟颈部。
D:一级沉积瓶,由24/29磨口100ml圆底烧瓶制成,出口为14/23磨口管。
E:连接管,由14口磨口塞与连接。
F:出口,接流量计,上有塑料螺纹帽(内含垫片)使E与F密封。
G:喷头,由聚丙烯滤器制成,滤器底部有4个直径为1.85mm±0.125mm的喷孔,喷孔中心有一直径为2mm、凸出2mm的凸出物。
H:二级沉积瓶,24口250ml锥形瓶。
玻璃仪器允许误差±1mm。
仪器照图安装,在室温20~25℃下,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在第一级沉积瓶D内,加入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7ml作吸收液,在第二级分布瓶H中加入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30ml作接受液,连接仪器各部件,使二级分布瓶的喷头G的凸出物与瓶底恰好相接触。用铁夹固定二级分布瓶,并保持各部位紧密连接,整个装置应处在一个竖直的平面上,使C与E平行,保持装置稳定。
将流量计入口与F相接,出口与真空泵相接;仪器入口处装好橡胶接口。并插入吸入装置,吸入装置嘴部必须与仪器喉部B水平轴平行(气雾剂的铝罐部分应朝上,并与仪器处于相同的竖直平面上);打开泵电源,调节流量计节流阀使流量达到60升/分±5升/分,关闭电源,取下吸入装置。流速设定后,节流阀在实验过程中不得再行调节,但检测流量。
测定法
1.吸入气雾剂测定
供试品1罐,在22℃±2℃至少放置1小时;充分振摇后,弃去数喷,将驱动器插入橡胶接口内,开启真空泵,振摇铝罐5秒钟,将铝罐插入驱动器上,立即喷射1次,取下铝罐后,振摇铝罐5秒钟,重新插入驱动器上,喷射第2次,重复此过程,直至完成10次或20次喷射,最后一次喷射后,取下驱动器和铝罐,计时,
等待5秒钟,关闭电源,拆除装置。
2.吸入粉雾剂按类型分别测定
(1)胶囊型粉雾剂 取供试品胶囊1粒,置吸入装置内,用手指揿压装置两侧按钮,将胶囊两端刺破,开启真空泵;吸入装置经适宜橡胶接口与模拟喉部B呈水平紧密相接,10秒钟后取下吸入器,重复上述操作,按品种项下的规定共测定10粒或20粒胶囊,关闭真空泵,拆除装置。
(2)泡囊型粉雾剂 用揿压装置,刺破供试品泡囊1粒,开启真空泵,吸入装置经适宜橡胶接口与装置模拟喉部B呈水平紧密相接,10秒钟后取下吸入器,重复上述规定,按品种项下的规定共测定10粒或20剂,关闭泵,拆除装置。
(3)贮库型粉雾剂 旋转或揿压装置,将供试品一个剂量的药物释放至贮库中,开启真空泵,吸入装置经适宜橡胶接口与装置模拟喉部B呈水平紧密相接,10秒钟后取下吸入器,重复上述操作,共抽吸10剂或20剂,关闭泵,拆除装置。
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
的雾滴(粒)分布测定法 (2005年版二部)
附录X H 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
的雾滴(粒)分布测定法
评价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和吸入喷雾剂质量的最重要的参数为从吸入器中释出雾滴(粒)的大小分布。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的雾滴(粒)大小,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合适的显微镜法或光阻、光散射及光衍射法进行测定;但产品的雾滴(粒)分布,则应采用空气动力学的雾滴
(粒)直径大小分布来表示。采用本法测定的雾滴(粒)分布为共空气动力学雾滴(粒)直径小于一定大小的药物占每剂药物含量的比例。
仪器装置 装置各部分如图所示(图略)。
A:橡胶接口,连接吸入装置。
B:模拟喉部,由改进的50ml圆底烧瓶制成,入口为29/30磨口管,出口为24/29
磨口塞。
C:模拟颈部。
D:一级分布瓶,由24/29磨口100ml圆底烧瓶制成,出口为14/23磨口管。
E:连接管,由14口磨口塞与D连接。
F:出口,接流量计,上有塑料螺纹帽(内含垫片)使E与F密封。
G:喷头,由聚丙烯滤器制成,滤器底部有4个直径为1.85mm±0.125mm的喷孔,
喷孔中心有一直径为2mm,凸出2mm的凸出物。
H:二级分布瓶,24口250ml锥形瓶。
玻璃仪器允许误差±1mm。
仪器照图安装,于20~25℃下,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在第一级分布瓶D中,
加入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7ml作为吸收液,在第二级分布瓶H中加入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30ml作为接受液,连接仪器各部件,使二级分布瓶的喷头G的凸出物与瓶底恰好相接触。用铁夹固定二级分布瓶,并保持各部位紧密连接,
整个装置应处在一个竖直的平面上,使C与E平行,保持装置稳定。将流量计入口与F相接,出口与真空泵相接;仪器入口处装好橡胶接口,并插入吸入装置,
吸入装置嘴部必须与仪器喉部B水平轴平行(气雾剂的铝缺罐部分应朝上,并与仪器处于相同的垂直平面上);打开泵电源,调节流量计节流阀使流量达到
60升/分钟±5升/分钟,关闭电源,取下吸入装置。流速设定后,节流阀在实验过程中不得再行调节,但监测流量。
测定法
1、吸入气雾剂
取供试品1罐,在22℃±2℃至少放置1小时,充分振摇后,弃去数喷,将驱动器插入橡胶接口内,开启真空泵,振摇铝罐5秒钟,重新插入驱动器上,喷射第2次;重复此过程,直至完成10次或20次喷射。在最后一次喷射后,取上驱动器和铝罐,计时,等待5秒钟,关闭真空泵,拆除装置。
2、吸入粉雾剂
(1)胶囊型粉雾剂 取供试品胶囊1粒,置吸入装置内,用手指揿压装置两侧按钮,将胶囊两端刺破,开启真空泵,吸入装置经适宜橡胶接口与模拟喉部B呈水平紧密相接,10秒钟后取下吸入器。重复上述操作,按品种项下的规定共测定10粒或20粒胶囊,关闭真空泵,拆除装置。
(2)泡囊型粉雾剂 用揿压装置,刺破供试品泡囊1粒,开启真空泵,吸入装置经适宜橡胶接口与装置模拟喉部B呈水平紧密相接,10秒钟后取下吸入器。
重复上述操作,按品种项下的规定共测定10粒或20粒泡囊,关闭泵,拆除装置。
(3)贮库型粉雾剂 旋转或揿压装置,将供试品一个剂量的药物释放至贮库中,开启真空泵,吸入装置经适宜橡胶接口与装置模拟喉部B呈水平紧密相接,10秒钟后取下吸入器。重复上述操作。按品种项下的规定共测定10剂或20
剂,关闭泵,拆除装置。
3、吸入喷雾剂
(1)单剂量吸入喷雾剂 取供试品1剂量,置吸入装置内,开启真空泵10分钟后,启动雾化装置使雾化,吸入装置经适宜橡胶接口与装置模拟喉部B呈水平紧密相接,60秒钟后关闭雾化装置,等待5秒钟后取下吸入器。重复上述操作,按品种项下的规定共测定10剂量或20剂量,关闭泵,拆除装置。
(2)多剂量吸入喷雾剂 取液化吸入剂1瓶,开启真空泵10秒钟后,启动雾化装置将供试品一个剂量的药物雾化。吸入装置经适宜橡胶接口与装置模似喉部B呈水平紧密相接,60秒钟后关闭雾化装置,等待5分钟后,再启动雾化装置,重复上述操作,按品种项下的规定共测定10剂量或20剂量,关闭泵,拆除装置。
判定与结果判断
用空白接受液清洗上述操作后的滤器、F接口及导入下部锥形瓶的导管内,
外壁及垫片凸出物的表面,洗液与第二级分布瓶H中的接受液合并,定量稀释至一定体积后,按品种项下的方法测定,所得 结果除以10或20,并与每揿标示含量相比较,即为药物雾(滴)粒分布量。
洗剂 冲洗剂 灌肠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S 洗剂 冲洗剂,灌肠剂
洗剂系指药物的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供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的液体制剂。
冲洗剂 系指用于冲洗开放性伤口或腔体的无菌溶液。
灌肠剂 系指灌注于直肠的水性、油性溶液或混悬液,以治疗、诊断或营养为目的的液体制剂。
洗剂、冲洗剂、灌肠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上述制剂均应无毒、无局部刺激性,冲洗剂应无菌。
二、洗剂在贮藏时,如为乳状液有可能油相与水相分离,但经振摇易重新形成乳状液;如为混悬液放置后的沉淀物,经振摇应易分散,并具足够稳定性,
以确保给药剂量的准确。易变质的洗剂应于临用前配制。
三、冲洗剂可由药物、电解质或等渗调节剂溶解在注射用水中制成,也可以为注射用水,标签注明为供冲洗用。
通常冲洗剂应调节至血液等渗。冲洗剂在适宜条件下目测,应澄清。
冲洗剂容器符合注射剂容器的规定。
四、冲洗剂不能用于注射,并注明该制剂仅能使用1次,未用完的均应弃去;
大体积的灌肠剂用前应将药液热至体温。
五、除另有规定外,洗剂应密闭,冲洗应严 封,灌肠剂 应 密封 贮存。
除另有规定外,洗剂、冲洗剂、灌肠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装量】除另有规定外,洗剂、冲洗剂与灌肠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Ⅹ F)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洗剂、灌肠剂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细菌内毒素】或【热原】 除另有规定外,冲洗剂照细菌 内毒素检查法(
附录 XI E)或热原检查法(附录XI D)检查,每1ml中含细菌内毒素应小于0.5EU
内毒素。
不能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冲洗剂应符合热原检查的 规定。除另有规定外,
剂量按家兔体重每1kg注射10ml。
细胞色素C活力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B 细胞色素C活力测定法
试剂 (1) 磷酸盐缓冲液(0.2mol/L) 取磷酸氢二钠71.64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
作为甲液。另取磷酸二氢钠27.60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作为乙液。取甲液81ml与乙液19ml,混匀,调节pH值至7.3。
(2) 磷酸盐缓冲液(0.1mol/L) 取磷酸盐缓冲液(0.2mol/L)500ml,加水稀释成1000
ml,调节pH值至7.3。
(3) 磷酸盐缓冲液(0.02mol/L) 取磷酸盐缓冲液 (0.2mol/L) 100ml,加水稀释成
1000ml,调节pH值至7.3。
(4) 琥珀酸盐溶液 取琥珀酸与氢氧化钾各4.72g,加水使溶解成100ml,调节pH值至7.3。
(5) 氰化钾溶液 取氰化钾0.6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后,用稀硫酸调节pH值至7.3。
(6) 去细胞色素C的心悬浮液 取新鲜猪(牛)心2只,除去脂肪与结缔组织,
切成条,用绞肉机绞碎,置纱布兜中,用自来水冲洗约2小时(经常搅动,挤出血色素),挤干,用水洗数次,挤干,置磷酸盐缓冲液(0.1mol/L)中浸泡约1小时,挤干,重复浸泡1次,用水洗数次,挤干,置组织捣碎机内,加磷酸盐缓冲液(0.02mol/L)适量恰使猪(牛)心浸没,捣成匀浆,离心10分钟(普通离心机),取上层混悬液,加冰块少量,迅速用稀醋酸调节pH值至约5.5,立即离心15分钟,取沉淀,加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0.1mol/L),用玻璃匀浆器磨匀后,贮存于冰箱中;临用时取1.0ml,加磷酸盐缓冲液(0.1mol/L)稀释成10ml.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供试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细胞色素C约3mg的溶液。
测定法 取磷酸盐缓冲液(0.2mol/L)5ml,琥珀酸盐溶液1.0ml与供试品溶液0.5ml(如系还原型制剂,应加入0.01mol/L铁氰化钾溶液0.05ml),置25ml具塞比色管中,加去细胞色素C的心悬浮液0.5ml与氰化钾溶液1.0ml,加水稀释至10ml,摇匀,以同样的试剂作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
在550nm的波长处附近,间隔0.5nm找出最大吸收波长,并测定吸光度,直至吸光度不再增大为止,作为酶还原吸收度;然后各加连二亚硫酸钠约5mg,
摇匀,放置约10分钟,在上述同一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直至吸光度不再增大为止,作为化学还原吸光度;按下式计算。
酶还原吸光度
细胞色素C活力=──────────────×100%
化学还原吸光度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 E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本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法结果为准。
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埃希菌提取精制而成。用于标定、复核、仲裁鲎试剂灵敏度和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的效价。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系以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为基准标定其效价,
用于试验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干扰试验及各种阳性对照。
凝胶法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系指内毒素含量小于0.015EU/ml的灭菌注射用水。
光度测定法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其内毒素的含量应小于0.005EU/ml 。
试验所用器皿需经处理,以除去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常用的方法是250℃干烤至少1小时,也可用其它确证不干扰细菌内毒素的适宜方法。若使用塑料器械,如微孔板和微量加样器配套的吸头等,应选用标明无内毒素并且对试验无干扰的器械。试验操作过程应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某些供试品需进行复 溶、稀释或在水性溶液中浸提制成供试品溶液。一般要求供试品溶液的PH值在6.0~8.0的范围内。对于过酸、过碱或本身有缓冲能力的供试品,需调节被测溶液(或其稀释液)的PH值,可使用酸、碱溶液或鲎试剂生产厂家推荐的适宜的缓冲液调节PH值。酸或碱溶液须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在已去除内毒素的容器中配制。缓冲液必须经过验证不含内毒素和干扰因子。
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药品、生物制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L)一般按以下公式确定:
L=K/M
式中 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以EU/ml、EU/mg 或EU/U(活性单位)表示;
K为人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以EU/(kg.h)表示,注射剂
K=5EU/(kg.h),放射性药品注射剂K=2.5EU/(kg.h),鞘内用注射剂K=0.2EU/(kg.h);
M为人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的最大供试品剂量,以ml/(kg.h)、mg/(kg.h)或U/(kg.h)
表示,人均体重按60kg计算,注射时间若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
按人用剂量计算限值时,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生产和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做必要调整,但需说明理由。
确定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 VD)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是指在试验中供试品溶液被允许稀释的最大倍数,在不超过此稀释倍数的浓度下进行内毒素限值的检测。
用以下公式来确定MVD:
MVD=CL/λ
式中 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
C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当L以EU/ml表示时,则C等于1.0ml/ml,当L以EU/mg
或EU/U 表示时,C的单位需为mg/ml或U/ml。如供试品为注射用无菌粉末或原料药,
则MVD取1,可计算供试品的最小有效稀释浓度C =λ/L;
λ 为在凝胶法中鲎试剂的标示灵敏度(EU/ml),或是在 光度测定法中所使用的标准曲线上最低的内毒素浓度。
方法1 凝胶法
凝胶法系通过鲎试剂与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检测或半定量内毒素的方法。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在本检查法规定的条件下,使鲎试剂产生凝集的内毒素的最低浓度即为鲎试剂的标示灵敏度,用EU/ml表示。当使用新批号的鲎试剂或试验条件发生了任何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改变时,应进行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根据鲎试剂灵敏度的标示值(λ),将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或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合15分钟,然后制成2.0λ、λ、0.5λ和0.25λ四个浓度的内毒素标准溶液,每稀释一步均应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30秒钟。取分装有0.1ml 鲎试剂溶液的10mm *75mm试管或复溶后的0.1ml/支规格的鲎试剂原安瓿18支,其中16管分别加入0.l ml 不同浓度的内毒素标准溶液,每一个内毒素浓度平行做4管;另外2管加入0.1 ml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作为阴性对照。将试管中溶液轻轻混匀后,封闭管口,垂直放入37℃±1℃的恒温器中,保温60分钟± 2分钟。
将试管从恒温器中轻轻取出,缓缓倒转180°,若管内形成凝胶,并且凝胶不变形、不从管壁滑脱者为阴性;未形成凝胶或形成的凝胶不坚实、变形并从管壁滑脱者为阴性。保温和拿取试管过程应避免受到振动造成 假阴性结果。
当最大浓度2 λ管均为阳性,最低浓度0.25λ管均为阴性,阴性对照管为阴性,
试验方为有效。按下式计算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鲎试剂灵敏度的测定值(λc)。
ΣX
 λc=lg<-1>───
4
式中X为反应终点浓度的对数值(lg)。反应终点浓度是指系列 递减的内毒素浓度中最后一个呈阳性结果的浓度。
当λc在0.5λ~2.0λ(包括0.5λ和2.0λ)时,方可用于细菌内毒素检查,并以标示灵敏度λ 为该批鲎试剂的灵敏度。
干扰试验。按表1制备溶液A、B、C和D,使用的供试品溶液应为未检验出内毒素且不超过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D)的溶液,按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项下操作。
只有当溶液A和阴性对照溶液D的所有平行管都为阴性,并且系列溶液C的结果在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范围内时,试验方为有效。按下列计算系列溶液C和B
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Es和Et)。
Es=1/lg(ΣXs/4)
Et=1/lg(ΣXt/4)
式中 Es、Et分别为系列溶液C和溶液B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对数值(lg)。
当Es在0.5λ ~2λ(包括0.5λ 和2λ)及0.5Es~2Es(包括0.5Es和2Es)时,认为供试品在该浓度下无干扰作用。若供试品溶液在小于MVD的稀释倍数下对试验有干扰,
应将供试品溶液进行不超过MVD的进一步稀释,再重复干扰试验。
表1 凝胶法干扰试验溶液的制备
───────────────────────────────────────────────────
编号 内毒素浓度/配制 稀释用液 稀释 所含内毒 平行
内毒素的溶液 倍数 素的浓度 管数
───────────────────────────────────────────────────
A 无/供试品溶液 2
────────────────────────────────────────────────────
B 2λ/供试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 1 2 λ 4
2 1λ 4
4 0.5λ 4
8 0.25λ 4
────────────────────────────────────────────────────
C 2λ/检查用水 检查用水 1 2 λ 4
2 1λ 4
4 0.5λ 4
8 0.25λ 4
────────────────────────────────────────────────────
D 无/检查用水 2
─────────────────────────────────────────────────────
注:A为供试品溶液;B为干扰试验系列;C为鲎试剂标示灵敏度的对照系列;D为阴性对照。
可通过对供试品进行更大倍数的稀释或通过其他适宜的方法(如滤过、中和、
透析或加热处理等)排除干扰。为确保所选择的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排除干扰且不会使内毒素失去活性,要使用预先添加了标准内毒素再经过处理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干扰实验。
当进行新药的内毒素检查试验前,或无内毒素检查项的品种建立内毒素检查法时,须进行干扰试验。
当鲎试剂、供试品的配方、生产工艺改变或试验环境中发生了任何有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变化时,须重新进行干扰试验。
检查法
(1)凝胶限量试验
按表2制备溶液A、B、C和D。使用稀释倍数为MVD并且已经排除干扰的供试品溶液来制备溶液A和B。按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项下操作。
表2 凝胶限量试验溶液的制备
──────────────────────────────────────────────
编号 内毒素浓度/配制内毒素的溶液 平行管数
──────────────────────────────────────────────
A 无/供试品溶液 2
───────────────────────────────────────────────
B 2λ/供试品溶液 2
────────────────────────────────────────────────
C 2λ /检查用水 2
────────────────────────────────────────────────
D 无/检查用水 2
─────────────────────────────────────────────────
注:A为供试品溶液;B为供试品阳性对照;C为阳性对照;D为阴性对照。
结果判断 保温60分钟±2分钟后观察结果。若阴性对照溶液D的平行管均为阴性,
供试品阳性对照溶液B的平行管均为阳性,阳性对照溶液C的平行管均为阳性,试验有效。
若溶液A的两个平行管均为阴性,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溶液A的两个平行管均为阳性,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若溶液A的两个平行管中的一管为阳性,另一管为阴性,需进行复试。复试时,溶液A需做4支平行管,若所有平行管均为阴性,判供试品符合规定;否则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2)凝胶半定量试验
本方法系通过确定反应终点浓度来量化供试品中内毒素的含量。按表3制备溶液A、B、C、和D。按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项下操作。
结果判断 若阴性对照溶液D的平行管均为阴性,供试品阳性对照溶液B的平行管均为阳性,系列溶液C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在0.5λ~2λ之间,试验有效。
系列溶液A中每一系列平行管的终点稀释倍数乘以λ,为每个系列的反应终点浓度,所有平行管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供试品溶液的内毒素浓度[按公式CE=lg<-1>( ΣX/2)]。如果检验时采用的是供试品的稀释数,则计算原始溶液内毒素浓度时要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如试验中供试品溶液的所有平行管均为阴性,应记为内毒素浓度小于λ(如果检验的是稀释过的供试品,则记为小于λ乘以供试品进行半定量试验的初始稀释倍数)。如果供试品溶液的所有平行管均为阳性,应记为内毒素的浓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稀释倍数乘以λ 。
表3 凝胶半定量试验溶液的制备
───────────────────────────────────────────────────
编号 内毒素浓度/配制 稀释用液 稀释 所含内毒 平行
内毒素的溶液 倍数 素的浓度 管数
───────────────────────────────────────────────────
A 无/供试品溶液 检查用水 1 2
2 2
4 2
8 2
────────────────────────────────────────────────────
B 2λ/供试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 1 2 λ 2
────────────────────────────────────────────────────
C 2λ/检查用水 检查用水 1 2 λ 2
2 1λ 2
4 0.5λ 2
8 0.25λ 2
────────────────────────────────────────────────────
D 无/检查用水 2
─────────────────────────────────────────────────────
注:A为不超过MVD并且通过干扰试验的供试品溶液。从通过干扰试验的稀释倍数开始用检查用水稀释至1倍、2倍、4倍和8倍,最后的稀释倍数不得超过MVD。
B为2 λ 浓度标准内毒素的溶液A(供试品阳性对照)。
C为鲎试剂标示灵敏度的对照系列。
D为阴性对照。
若内毒素浓度小于规定的限度,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内毒素浓度大于或等于规定的限值,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方法2 光度测定法
光度测定法分为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浊度法系利用检测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 而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根据检测原理,可分为终点浊度法和动态浊度法。终点浊度法是依据反应混合物中的内毒素浓度和其在孵育终止时的浊度(吸光度或透光率)之间存在着量化关系来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动态浊度法是检测反应混合物的浊度到达某一项先设定的吸光度所需要的反应时间,或是检测浊度增加速度的方法。
显色基质法系利用检测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释放出呈色团的多少而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根据检测原理,分为终点显色法和动态显色法。终点显色法是依据反应混合物中内毒素 浓度和其在孵育终止时释放出的呈色团的量之间存在的量化关系来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动态显色法是检测反应混合物的色度达到某一预先设定的吸光度所需要的反应时间,
或检测色度增长速度的方法。
光度测定试验需在特定的仪器中进行,温度一般为37℃±1℃。
供试品和鲎试剂的加样量、供试品和鲎试剂的比例以及保温时间等,参照所用仪器和试剂的有关说明进行。
为保证浊度和显色试验的有效性,应预先进行标准曲线的可靠性试验以及供试品的干扰试验。
标准曲线的可靠性试验 当使用新批号的鲎试剂或试验条件发生了任何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改变时,需进行标准曲线的可靠性试验。
用标准内毒素配成溶液,制成至少3个浓度的稀释液(相邻浓度间稀释倍数不得大于10),最低浓度不得低于所用鲎试剂的标示检测限。每一稀释步骤的混匀时间同凝胶法,每一浓度至少做3支平 行管。同时要求做2支阴行对照。当阴性对照的反应时间大于标准曲线最低浓度的反应时间,将全部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线性回归分析,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应大于或等于0.980,
试验方为有效。否则须重新试验。
干扰试验 选择标准曲线中点或一个靠近中点的内毒素浓度(设为λ m),作为供试品干扰试验中添加的内毒素浓度。按表4制备溶液A、B、C和D。
表4 光度测定法干扰试验溶液的制备
────────────────────────────────────────────
编号 内毒素浓度 配制内毒素的溶液 平行管数
─────────────────────────────────────────────
A 无 供试品溶液 不少于2个
─────────────────────────────────────────────
B 标准曲线的中点(或 附 供试品溶液 不少于2个
近点)的浓度(设为λ m)
─────────────────────────────────────────────
C 至少3个浓度(最低一点 检查用水 每一浓度
设定为λ) 不少于2个
──────────────────────────────────────────────
D 无 检查用水 不少于2个
───────────────────────────────────────────────
注:A为稀释倍数不超过MVD的供试品溶液。
B为加入了标准曲线中点或靠近中点的一个已知浓度内毒素的,且与溶液A有相同稀释倍数的供试品溶液。
C为如“标准曲线的可靠性试验”项下描述的,用于制备标准曲线的标准内毒素溶液。
D为阴性对照。
按所得线性回归方程分别计算出供试品溶液和含标准内毒素的供试品溶液的内毒素含量Ct和Cs,再按下式计算该试验条件下的回收率(R)。
R=(Cs - Ct)/ λ m *100%
当内毒素的回收率在50%~200%之间,则认为在此试验条件下供试品溶液不存在干扰作用。
当内毒素的回收率不在指定的范围内,须按,凝胶法干扰试验”中的方法去除干扰因素。并重复干扰试验来验证处理的有效性。
当鲎试剂、供试品的来源、配方、生产工艺改变或实验环境中发生了任何有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变化时,须重新进行干扰试验。
检查法
按“光度测定法的干扰试验”中的操作步骤进行检测。
使用系列溶液C生成的标准曲线来计算溶液A的每一个平行管的内毒素浓度。
试验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方为有效:
(1)系列溶液C的结果要符合“标准曲线的可靠性试验”中的要求;
(2)用溶液B中的内毒素浓度减去溶液A中的内毒素浓度后,计算出的内毒素的回收率要在50%~200%的范围内;
(3)溶液D的反应时间应大于标准曲线最低浓度的反应时间。
结果判断 若供试品溶液所有平行管的平均内毒素浓度乘以稀释倍数后,小于规定的内毒素限值,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大于或等于规定的内毒素限值,
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注:本检查法中,“管”的意思包括其他任何反应容器,如微孔板中的孔。
相对密度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Ⅵ A 相对密度测定法
相对密度系指在相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某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除另有规定外,温度为20℃。
纯物质的相对密度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不变的常数。但如物质的纯度不够,则其相对密度的测定值会随着纯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测定药品的相对密度,可用以检查药品的纯杂程度。
液体药品的相对密度,一般用比重瓶(如图1或图2)测定;测定易挥发液体的相对密度,可用韦氏比重秤(图3)。(图略)
用比重瓶测定时的环境(指比重瓶和天平的放置环境)温度应略低于
20℃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
1.比重瓶法
(1)取洁净、干燥并精密称定重量的比重瓶(如图1),装满供试品(温度应低于20℃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后,装上温度计(瓶中应无气泡),
置20℃(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的水浴中放置若干分钟,使内容物的温度达到20℃(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用滤纸除去溢出侧管的液体,立即盖上罩。然后将比重瓶自水浴中取出,再用滤纸将比重瓶的外面擦净,精密称定,减去比重瓶的重量,求得供试品的重量后,将供试品倾去,洗净比重瓶,装满新沸过的冷水,再照上法测得同一温度时水的重量,按下式计算,即得。
供试品重量
供试品的相对密度=───────────
水重量
(2)取洁净、干燥并精密称定重量的比重瓶(如图2),装满供试品(温度应低于20℃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后,插入中心有毛细孔的瓶塞,用滤纸将从塞孔溢出的液体擦干,置20℃(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恒温水浴中,放置若干分钟,随着供试液温度的上升,过多的液体将不断从塞孔溢出,随时用滤纸将瓶塞顶端擦干,待液体不再由塞孔溢出,迅即将比重瓶自水浴中取出,照上述(1)法,自“再用滤纸将比重瓶的外面擦净”起,依法测定,即得。
2.韦氏比重秤法
取20℃时相对密度为1的韦氏比重秤(图3),用新沸过的冷水将所附玻璃圆筒装至八分满,置20℃(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的水浴中,搅动玻璃圆筒内的水,调节温度至20℃(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将悬于秤端的玻璃锤浸入圆筒内的水中,秤臂右端悬挂游码于1.0000处,调节秤臂左端平衡用的螺旋使平衡,然后将玻璃圆筒内的水倾去,拭干,装入供试液至相同的高度,并用同法调节温度后,再把拭干的玻璃锤浸入供试液中,
调节秤臂上游码的数量与位置使平衡,读取数值,即得供试品的相对密度。
如该比重秤系在4℃时相对密度为1,则用水校准时游码应悬挂于0.9982
处,并应将在20℃测得的供试品相对密度除以0.9982。
旋光度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Ⅵ E 旋光度测定法
平面偏振光通过含有某些光学活性的化合物液体或溶液时,能引起旋光现象,使偏振光的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转。旋转的度数,称为旋光度。偏振光透过长1dm并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称为比旋度。测定比旋度(或旋光度)可以区别或检查某些药品的纯杂程度,亦可用以测定含量。
除另有规定外 本法系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测定旋光度,测定管长度为
1dm(如使用其他管长,应进行换算),测定温度为20℃。用读数至0.01°并经过检定的旋光计。
测定旋光度时,将测定管用供试液体或溶液(取固体供试品,按各药品项下的方法制成)冲洗数次,缓缓注入供试液体或溶液适量(注意勿使发生气泡),置于旋光计内检测读数,即得供试液的旋光度。使偏振光向右旋转者
(顺时针方向)为右旋,以“+”符号表示;使偏振光向左旋转者(反时针方向)
为左旋,以“-”符号表示。用同法读取旋光度3次,取3次的平均数,照下列公式计算,即得供试品的比旋度。
a
对液体供试品 [a]<t>D=────
ιd
  100α
对固体供试品 [a]<t>D=─────
ιc
式中 [a]为比旋度;
D为钠光谱的D线;
t为测定时的温度;
ι为测定管长度,dm;
α为测得的旋光度;
d为液体的相对密度;
c为每100ml溶液中含有被测物质的重量,g(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
旋光计的检定,可用标准石英旋光管进行,读数误差应符合规定。
【注意事项】 (1) 每次测定前应以溶剂作空白校正,测定后,再校正1
次,以确定在测定时零点有无变动;如第2次校正时发现零点有变动,则应重新测定旋光度。
(2) 配制溶液及测定时,均应调节温度至20℃±0.5℃(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温度)。
(3)供试的液体或固体物质的溶液充分溶解,供试液应澄清。
(4) 物质的比旋度与测定光源、测定波长、溶剂、浓度和温度等 因素有关。
因此,表示物质的比旋度时应注明测定条件。
洋地黄生物检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K 洋地黄生物检定法
本法系比较洋地黄标准品(S)与供试品(T)对鸽的最小致死量(u/kg),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迅速精密称取洋地黄标准品适量,避免吸潮,置玻璃容器内,按标示效价计算,每1单位精密加入76%乙醇1ml,密塞,连续振摇1小时,静置片刻,用干燥滤器迅速滤过,防止乙醇挥发,滤液即为每1ml
中含1单位的溶液,4~8℃贮存,如无沉淀析出,可在1个月内使用。
标准品稀释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精密量取标准品溶液适量,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稀释液浓度(u/ml)应调节适当(一般可用1→30),使鸽的平均最小致死量在25~34ml之间。
供试品溶液和稀释液的配制 供试品如为粉末,精密称取适量,按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照标准品溶液及其稀释液的配制法配制;供试品如为片剂,取20片以上,精密称重,求出平均片重,迅速研细,再精密称取不少于20片的粉末,按称重及标示量(A<[T]>)计算,照标准品溶液及其稀释液配制法配制。供试品稀释液和标准品稀释液的鸽平均最小致死量(ml)
应相近。
测定法 取健康合格的鸽,试验前16~24小时移去饲料,但仍给予饮水,临试验前准确称重,选取体重在250~400g的鸽(每次试验所用鸽的体重相差不得超过100g),分成两组,每组至少6只,一组为标准品组,一组为供试品组,两组间鸽的情况应尽可能相近。
将鸽仰缚于适宜的固定板上,在一侧翼静脉处拔除羽毛少许,露出翼静脉,插入与最小刻度不大于0.02ml的滴定管相连的注射针头,缓缓注入标准品稀释液或供试品稀释液,开始时,一次注入0.5ml,然后以每分钟0.2ml的等速连续注入,至鸽中毒死亡立即停止注入。一般死亡前有强烈颤抖、恶心呕吐、排便等现象发生,至瞳孔迅速放大、呼吸停止为终点。记录注入稀释液的总量(ml),换算成每1kg体重致死量(ml)中所含效价(u/Kg),取其10倍量的对数值作为反应值,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ⅩⅣ)中的直接测定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15%。
氧瓶燃烧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C 氧瓶燃烧法
本法系将分子中含有卤素或硫等元素的有机药物在充满氧气的燃烧瓶中进行燃烧,俟燃烧产物被吸入吸收液后,再采用适宜的分析方法来检查或测定卤素或硫等元素的含量。
仪器装置 燃烧瓶为500ml、1000ml或2000ml磨口、硬质玻璃锥形瓶,瓶塞应严密、空心,底部熔封铂丝一根(直径为1mm),铂丝下端作成网状或螺旋状,长度约为瓶身长度的2/3,如图A。(图略)
操作法 按各药品项下的规定,精密称取供试品(如为固体,应研细),除另有规定外,置于无灰滤纸(如图B)(图略)中心,按虚线折叠
(如图C)(图略)后,固定于铂丝下端的网内或螺旋处,使尾部露出。如为液体供试品,可在透明胶纸和滤纸做成的纸袋中称样,方法为将透明胶纸剪成规定的大小和形状(如图D)(图略),中部贴一约16mm×6mm的无灰滤纸条,
并于其突出部分贴一6mm×35mm的无灰滤纸条(如图E)(图略),将胶纸对折,
紧粘住底部及另一边,并使上口敞开(如图F)(图略);精密称定重量,用滴管将供试品从上口滴在无灰滤纸条上,立即捏紧粘住上口,精密称定重量,两次重量之差即为供试品重,将含有供试品的纸袋固定于铂丝下端的网内或螺旋处,使尾部露出。另在燃烧瓶内按各药品项下的规定加入吸收液,并将瓶口用水湿润,小心急速通入氧气约1分钟(通气管应接近液面,使瓶内空气排尽),立即用表面皿覆盖瓶口,移置他处;点燃包有供试品的滤纸尾部,迅速放入燃烧瓶中,按紧瓶塞,用水少量封闭瓶口,俟燃烧完毕(应无黑色碎片),充分振摇,使生成的烟雾完全吸入吸收液中,放置15分钟,
用水少量冲洗瓶塞及铂丝,合并洗液及吸收液。同法另作空白试验。然后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或测定。
【附注】 操作中在燃烧时要有防爆措施。
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 (2005年版二部)
附录XIX F 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
本附录为药品质量标准中化学合成或半合的有机原料药及其制剂杂质分析指导原则。供试品研究、生产质量标准起草和修订参考。
任何影响药品纯度的物质均称为杂质。药品质量标准中的杂质系指在按照经国家有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审查批准的规定工艺和规定原辅料生产的药品中,由其生产工艺或原辅料带入的杂质,或经稳定性试验确证的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药品质量标准中的杂质不包括变更生产工艺或变更原辅料而产生的新的杂质,也不包括掺入或污染的外来物质。药品生产企业变更生产工艺或原辅料,并由此带进新的杂质对原质量标准的修订,均应依法向有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批准。药品中不得掺入或污染药品或组分以外的外来物质。对于假劣药品,必要时应根据各具体情况,采用非法定分析方法予以检测。
1、杂质的分类及其在药品质量标准中的项目名称
按化学类别和特性,杂质可分为: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有机挥发性杂质。
按其来源,杂质可分为:有关物质(包括化学反应的前体、中间体、副产物和降解产物)、其他杂质和外来物质等。按结构关系,杂质又可分为:其他甾体、其他生物碱、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聚合物等。按其毒性,杂质又可分为:毒性杂质和普通杂质等。普通杂质即为在存在量下无显著不良生物作用的杂质,而毒性杂质为具强烈不良生物作用的杂质。由于杂质的分类方法甚多,所以,药品质量标准中检查项下杂质的项目名称,应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的《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规范。如有机杂质的项目名称可参考下列原则选用。
(1)检查对象明确为某一物质时,就以该杂质的化学名作为项目名称,如磷酸可待因中的“吗啡”,氯贝丁酯中的“对氯酚”,盐酸苯海索中的“哌啶苯丙酮”,
盐酸林可霉素中的“林可霉素B”,以及胰蛋白酶的“糜蛋白酶”等。如果该杂质的化学名太长,又无通用的简称,可参考螺内酯项下的“巯基化合物”、肾上腺素的“酮体”、盐酸地芬尼多中的“烯化合物”等,选用相宜的项目名称,在质量标准起草说明中应写明已明确杂质的结构式。
(2)检查对象不能明确为某一单一物质而又仅知为某一类物质时,则其项目名称可采用“其他甾体”、“其他生物碱”、“其他氨基酸”、“还原酸”、“脂肪酸”、
“芳香第一胺”、“含氯化合物”、“残留溶剂”或“有关物质”等。
(3)未知杂质,仅根据检测方法选用项目名称,如“杂质吸光度”“易氧化物”、“易炭化物”、“不挥发物”、“挥发性杂质”等。
2、质量标准中杂质检查项目的确定
新原料药和新制剂中的杂质,应按国家有关新药申报要求进行研究,也可参考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的文本Q3A(新原料药中的杂质)
和Q3B(新制剂中的杂质)进行研究,并对杂质和降解产物进行安全性评价。
新药研制部门对在合成、纯化和贮存中实际存在的杂质和潜在的杂质,应采用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对于表观含量在0.1%以上的杂质以及表观含量在0.1% 以下的具强烈生物作用的杂质或毒性杂质,予以定性或确证其结构。对于稳定性试验中出现的降解产物,也应按上述要求进行研究。新药质量标准中的杂质检查项目应包括经研究和稳定性考察检出的,并在批量生产中出现的杂质和降解产物,并包括相应的限度。除降解产物和毒性杂质外,在原料中已控制的杂质,在制剂中一般不再控制。原料药和制剂中的无机杂质,应根据其生产工艺、起始原料情况确定检查项目,但对于毒性无机杂质,应在质量标准中规定其检查项。
在仿制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中,如发现其杂质模式与其原始开发药品不同或与已有法定质量标准规定不同,需增加新的杂质检查项目,应按上述方法进行研究,申报新的质量标准或对原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并报有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共存的异构体和抗生素多组分一般不作为杂质检查项目,作为共存物质,必要时,在质量标准中规定其比例,以保证生产用的原料药与申报注册时的一致性。但当共存物质为毒性杂质时,该物质就不再认为是共存物质。单一对映体药物,其可能共存的其他对映体应作为杂质检查。消旋体药物,当已有其单一对映体药物的法定质量标准时,应在该消旋体药物的质量标准中设旋光度检查项目。
有机挥发性杂质,应根据生产工艺中所用有机溶剂及其残留情况,确定检查项目。可参考本药典关于残留溶剂的要求,或参考ICH文本Q3C(残留溶剂指导原则)。对残留的毒性溶剂,应规定其检查项目。
3、杂质检查分析方法和杂质的限度
杂质检查分析方法专属、灵敏。杂质检查应尽量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手段,主成分与杂质和降解产物均能分开,其检测限应满足限度检查的要求,对于需作定量检查的杂质,方法的定量限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杂质检查分析方法的建立应按本药典的要求作方法验证。在研究时,应采用几种不同的分离分析方法或不同测试条件以便比对结果,选择较佳的方法作为质量标准的检查方法。杂质检查分析方法的建立,应考虑普遍适用性,所用的仪器和试材应容易获得。对于特殊试材,应在质量标准中写明。在杂质分析的研究阶段,可用可能存在的杂质、强制降解产物,分别或加入主成分中,配制供试品溶液进行色谱分析,调整色谱条件,建立适用性要求,保证方法专属、
灵敏。
新药研究中杂质和降解产物,或在非新药中发现的新杂质和新降解产物,
应进行分离纯化制备或合成制备,以供进行安全性和质量研究。对确实无法获得的杂质和降解产物,研制部门应在申报资料和质量标准起草说明中写明理由。
在用现代色谱技术对杂质进行分离分析的情况下,对已知杂质和毒性杂质,
应使用杂质对照品进行定位,如无法获得该对照品时,可用相对保留值进行定位。应使用多波长检测器研究杂质在不同波长下的检测情况,并求得在确定的一个波长下,已知杂质,特别是毒性杂质对主成分的相对响应因子。已知杂质或毒性杂质对主成分的相对响应因子在0.9~1.1范围内时,可以用主成分的自身对照法计算含量。超出0.9~1.1范围时,宜用对照品对照法计算含量。也可用经验证的相对响应因子进行校正后计算。未知杂质的定量可用主成分自身对照品法进行计算。杂质定量计算方法应明确规定在质量标准中。一般,质量标准中还应有单个杂质限量和总杂质限量的规定。
在用薄层色谱分析杂质时,可采用杂质对照品或主成分的梯度浓度溶液比对,
对杂质斑点进行半定量评估,质量标准中应规定杂质的个数及期限度。
由于色谱法杂质限度检查受色谱参数设置值的影响较大,有关操作注意事项应在起草说明中写明,必要时,可在质量标准中予以规定。
杂质限度的制订应考虑如下因素:杂质及含一定限量杂质的药品的毒理学研究结果;给药途径;每日剂量,给药人群;杂质药理学可能的研究结果;原料药的来源,治疗周期,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药品生产企业对生产高质量药品需成本和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的承受力。
药品质量标准对毒性杂质和毒性残留有机溶剂应严格规定限度。残留有机溶剂的限度制订可参考本药典和ICH的有关文体。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Ⅹ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
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 定量或限度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测试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以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
1.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这一项不必再做。
2.杂质定量测定的 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如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情况下,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3.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
,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
二、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在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称为中间精密度;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含量测定和杂质定量测定应考虑方法的精密度。
1.重复性
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
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或将相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溶液,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2.中间精密度
为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变动因素为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
3.重现性
法定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进行重现性试验。例如,建立药典分析方法时,通过协同检验得出重现性结果。协同检验的目的、过程和重现性结果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的样品本身的质量均匀性和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4.数据要求
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可信限。
三、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
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
应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不含被测成分的样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均应呈负反应。
2.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
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专属性。并应标明诸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
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
对于杂质测定,也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考察杂质能否得到分离。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方法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或氧化的方法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可能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含量测定方法应比对二法的结果,杂质检查 应比对检出的杂质个数,必要时可采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峰纯度检查。
四、检测限
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药品的鉴别试验和杂质检查方法,均应通过测试确定方法的检测限。常用的方法如下。
1.非仪器分析目视法
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2.信噪比法
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3.数据要求
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检测限结果。
五、定量限
定量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 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杂质和降解产物用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时,应确定定量限。
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定量限。
六、线性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供试样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份供试样品。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
七、范围
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和要求确定。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20%;制剂含量均匀度检查,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根据剂型特点,如气雾剂、喷雾剂,范围可适当放宽,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范围应为限度的±20%;如规定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杂质测定,研究时,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拟订出规定限度的±20%。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测定,用百分归一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
八、耐用性
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方法可用于提供常规检查依据。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典型的变动`因素有:
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
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确保方法有效。
附表 检验项目和验证内容
────────────────────────────────────────────────
项目 鉴别 杂质测定 含量测定及溶出量测定
内容 定量 限度
────────────────────────────────────────────────
准确度 - + - +
精密度  - - - +
重复性 - + - +
中间精密度 - +① - +①
专属性② + + + +
检测限 - -③ + -
定量限 - + - -
线性 - + - +
范围 - + - +
耐用性 + + + +
────────────────────────────────────────────────
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Ⅹ C 原料药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原料药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3
批供试品进行。(2)原料药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实验所要求的批量,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的供试品应是放大试验的产品其处方与生产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每批放大试验的规模,片剂至少应为10 000片,
胶囊剂至少为10000粒。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根据情况另定(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查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在稳定性试验中,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6)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试验转入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三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
本指导原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第二部分为药物制剂。
一、原料药
原料药要进行以下试验。
(一)影响因素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与建立降解产物的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供试品可以用一批原料药进行,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0mm厚薄层,进行以下实验。
当试验结果发现降解产物有明显的变化,应考虑其潜在的危害性,必要时应对降解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1.高温试验
供试品开口置适宜的密封洁净容器中,60℃温度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若供试品含量低于规定限度则在40℃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60℃无明显变化,不再进行40℃试验。
2.高湿度试验
供试品开口置恒湿密闭容器中,在25℃分别于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要求检测,同时准确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的重量,以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潮解性能。若吸湿增重5%以上,则在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吸湿增重
5%以下,且其他考察项目符合要求,则不再进行此项试验。恒湿条件可在密闭容器如干燥器下部放置饱和盐溶液实现,根据不同相对湿度的要求,可以选择NaCl饱和溶液(相对湿度75%±1%,15.5~60℃),KNO3饱和溶液(相对湿度92.5%,25℃)。
3.强光照射试验
供试品开口放在装有日光灯的光照箱或其他适宜的光照装置内,于照度为4500lx±500lx的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特别要注意供试品的外观变化。
关于光照装置,建议采用定型设备“可调光照箱”,也可用光橱,在箱中安装日光灯数支使达到规定照度。箱中供试品台高度可以调节,箱上方安装抽风机以排除光源产生的热量,箱上配有照度计,可随时监测箱内照度,光照箱应不受自然光的干扰,并保持照度恒定。同时要防止尘埃进入光照箱。
此外,根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可设计实验,探讨pH值与氧及其他条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分解产物的分析方法。创新药物应对分解产物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分析。
(二)加速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超常的条件下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药物的稳定性,为制剂设计、包装、运输、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供试品要求3批,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
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所用设备应能控制温度±2℃,相对湿度±5%,并能对真实温度与湿度进行监测。在试验期间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末分别取样一次,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在上述条件下,如6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制订的质量标准,则应在中间条件下即在温度30℃±2℃,相对湿度60%±5%的情况下(可用NaCrO4饱和溶液,30℃,相对湿度64.8%)进行加速试验,时间仍为6个月。加速试验,建议采用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20~60℃)。
箱内放置具有一定相对湿度饱和盐溶液的干燥器,设备应能控制所需的温度,
且设备内各部分温度应该均匀,并适合长期使用。也可采用恒湿恒温箱或其他适宜设备。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预计只能在冰箱中(4~8℃)保存,此种药物的加速试验,可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进行,时间为6
个月。
(三)长期试验
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物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其目的为制订药物的有效期提供依据。供试品要求3批,市售包装,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
±10%的条件下放置12个月,每3个月取样一次,分别于0个月、3个月、6个月、
9个月、12个月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12个月以后仍需要继续考察,
分别于18个月、24个月、36个月仍需继续考察,取样进行检测。将结果与0月比较,以确定药物的有效期。由于实测数据的分散性,一般应按95%可信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合理的有效期。如3批统计分析结果差别较小,则取平均值为有效期,若差别较大则取其最短的为有效期。如果数据表明,测定结果变化很小,说明药物是很稳定的,则不作统计分析。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2℃的条件下放置12个月,按上述时间要求进行检测,12个月以后,仍需按规定继续考察,制订在低温贮存条件下的有效期。
长期试验采用的温度25℃±2℃、相对湿度为60%±10%,是根据国际气候带制定的,国际气候带见下表。
表 国际气候带
计算数据 推算数据
气候带 ———————————————————————————————————
温度①/℃ MKT② ℃ RH/% 温度/℃ RH/%
Ⅰ温带 20.0 20.0 42 21 45
Ⅱ地中海气候、亚热带 21.6 22.0 52 25 60
Ⅲ干热带 26.4 27.9 35 30 35
Ⅳ 湿热带 26.7 27.4 76 30 70
①记录温度。
②MKT为平均动力学温度。
温带主要有英国、北欧、俄罗斯;亚热带有美国、日本、西欧(葡萄牙—
希腊);干热带有伊朗、伊拉克、苏丹;温热带有巴西、加纳、印度尼西亚、
尼加拉瓜、菲律宾。中国总体来说属亚热带,故长期试须采用温度为25℃±2℃、
相对湿度为60%±10%,,与美、日、欧国际协调委员会(ICH)采用条件基本是一致的。
原料药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包装应采用模似小桶,但所用材料与封装条件应与大桶一致。
二、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首先应查阅原料药稳定性有关资料,特别了解温度、
湿度、光线对原料药稳定性影响,并在处方筛选与工艺设计过程中,根据主药与辅料的性质,参考原料药的试验方法,进行必要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同时考察包装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试验。
(一)加速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超常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制剂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为处分设计、工艺改进,质量研究、
包装改进、运输及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供试品要求3批,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所用设备应能控制温度
±2℃,相对湿度±5%,并能对真实温度与湿度进行监测。在试验期间第1个月、
2个月、3个月、6个月末取样一次,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在上述条件下,如6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制订的质量标准,则应在中间条件(即温度
30℃±2℃,相对湿度60%±5%的情况)下进行加速试验,时间仍为6个月。溶液剂、
混悬剂、乳剂、注射液等含水性介质的制剂可不要求相对湿度。试验所用设备与原料药相同。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制剂,预计只能在冰箱(4~8℃)内保存使用,此类药物制剂的加速试验,可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进行,时间为6个月。
乳剂、混悬剂、软膏剂,乳膏剂、糊剂、凝胶剂、眼膏剂、栓剂、气雾剂、泡腾片及泡腾颗粒宜直接采用温度30℃±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进行试验,其他要求与上述相同。
对于包装在半透性容器的药物制剂,则应在温度40℃±2℃、相对湿度20%
±2%的条件(可用CH3COOK.1.5H2O饱和溶液)进行试验。
(二)长期试验
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为制订药品的有效期提供依据。供试品要求3批,市售包装,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放置12个月。每3个月取样一次,分别于0个月、3个月、
6个月、9个月、12个月,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12个月以后,仍需继续考察,分别于18个月、24个月、36个月取样进行检测。将结果与0月比较以确定药品的有效期。由于实测数据的分散性,一般应按95%可信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合理的有效期。如3批统计分析结果差别较小,则取其平均值为有效期;若差别较大,则取其最短的为有效期。数据表明很稳定的药品,
不作统计分析。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品,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2℃的条件下放置12个月,按上述时间要求进行检测,12个月以后,仍需按规定继续考察,制订在低温贮存条件下的有效期。
此外,有些药物制剂还应考察配制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原料药及主要剂型的重点考察项目见附表,表中未列入的考察项目及剂型,可根据剂型及品种的特点制订。
附表 原料药及药物制剂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表
────────────────────────────────────────────────────────
剂型 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
原料药 性状、熔点、含量、有关物质、吸湿性以及根据药品性
质选定的考察项目
片剂 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崩解时限或释放度
胶囊剂 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崩解时限或溶出
度、水分。软胶囊要检查内容物有无沉淀
注射剂 性状、含量、pH值、可见异物、有关物质、应考察无菌
栓剂 性状、含量、融变时限、有关物质
软膏剂 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有关物质
乳膏剂 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有关物质、分层现象
糊剂 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有关物质、
凝胶剂 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有关物质、乳胶剂应检查
分层现象
眼用制剂 如为溶液,应考察性状、澄明度、含量、pH值、有关物
质如为混悬型,还应考察粒度、再分散性;洗眼剂还应考
察无菌度;眼丸剂应考察粒度与无菌度。
丸剂 性状、含量、色泽、有关物质,溶散时限
糖浆剂 性状、含量、澄清度、相对密度、有关物质、pH值
口服溶液剂 性状、含量、澄清度、有关物质
口服乳剂 性状、含量、分层现象、有关物质
口服混悬剂 性状、含量、沉降体积比、有关物质、再分散性
散剂 性状、含量、粒度、有关物质、外观均匀度
气雾剂 泄漏率、每瓶主药含量、有关物质、每瓶总揿次、每揿
主药含量、雾滴分布
粉雾剂 排空率、每瓶总吸次、每吸主药含量、有关物质、雾粒分布
喷雾剂 每瓶总吸次、每吸喷量、每吸主药含量、有关物质、雾滴分

颗粒剂 性状、含量、粒度、有关物质、溶化性或溶出度或释放度
(贴剂)透皮贴剂 性状、含量、有关物质、释放度,黏附力
冲洗剂、洗 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分层现象(乳状型)、分散性(混
剂、灌肠剂 悬型),冲洗剂还应考察无菌
搽剂、涂剂,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分层现象(乳状型)、分散性(混
涂膜剂 悬型),涂膜剂还应考察成膜性
耳用制剂 性状、含量、有关物质,耳用散剂、喷雾剂与半固体制剂分
别按相关剂型要求检查鼻用制剂 性状、pH值、含量、有关物质,鼻用散剂、喷雾剂与半固体制
剂分别按相关剂型要求检查
─────────────────────────────────────────────────────────
注: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应说明其生成产物的数目及量的变化。如有可能应说明有关物质中何者为原料中的中间体,何者为降解产物。稳定性试验中重点考察降解产物。
附录XIX J 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
药品的引湿性是指在一定温度及湿度条件下该物质吸收水分多少的特性。
本法仅作为表述药品引湿性的一种指征,适用于中国药典收载且满足该品种正文项下干燥失重或水分限度要求的药品。同时亦可作为药品选择适宜的包装和贮存条件的参考。
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1、取一定量供试品置一已精密称重(m1)的具塞玻璃称量瓶(外径为50mm,
高为15mm)中,精密称定(m2)。
2、把称量瓶口置于适宜的25℃±1℃恒温干燥器(下部放置氯化铵或硫酸铵饱和溶液)或人工气候箱(设定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80%±2%)内。
3、放置24小时。
4、盖好称量瓶盖子,精密称重(m3)。
增重百分率=(m3-m2)/(m2-m1)×100%
5、引湿性特征描述与引湿增重的界定
极具引湿性:引湿增重不小于15%。
有引湿性:引湿增重小于15%且不小于2%。
略有引湿性:引湿增重小于2%且不小于0.2%。
潮解:吸收足量水分形成液体。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Ⅹ B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的速率和程度。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反映其吸收速率和程度的主要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口服或其他非脉管内给药的制剂,其活性成分的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制剂工艺、药物粒径、晶型或多晶型,处方中的赋形剂、黏合剂、崩解剂、润滑剂、包衣材料、溶剂、助悬剂等。生物利用度是保证药品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生物等效性则是保证含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质量一致性的主要依据。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概念虽不完全相同,但试验方法基本一致。
为了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制订本指导原则。何种药物制剂需要进行生物等效性或生物利用度试验,可根据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要求进行。
进行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临床实验室和分析实验室,应提供机构名称以及医学、科学或分析负责人的姓名、职称和简历。
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定量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和灵敏度,是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成功的关键。首选色谱法,如HPLC、GC以及GC-MS、
LC-MS联用技术,一般应采用内标法定量。必要时也可采用生物学方法或生物化学方法。
由于生物样品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内源性物质(如无机盐、脂质、蛋白质、代谢物)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生物样品测定,所以必须根据待测物的结构、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建立适宜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
1.专属性
必须证明所测定的物质是原形药物或特定的活性代谢物,内源性物质和相应的代谢物不得干扰样品的测定。对于色谱法至少要提供空白生物样品色谱图、空白生物样品外加对照物质色谱图(注明浓度)及用药后的生物样品色谱图。对于复方制剂应特别加强专属性研究,以排除可能的干扰。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根据所测定物质的浓度与响应的相关性,用回归分析方法获得的标准曲线。标准曲线高低浓度范围为线性范围,在线性范围内浓度测定结果应可达到试验要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必须用至少6个浓度建立标准曲线,应使用与待测样品相同的生物介质,线性范围要能覆盖全部待测浓度,不允许将线性范围外推求算未知样品的浓度。标准曲线不包括零点。
3.精密度与准确度
要求选择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同时进行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低浓度选择在定量下限(LLOQ),在LLOQ的3倍以内,高浓度在标准曲线的上限,
中间选一个浓度,每一浓度至少测定5个样品。
精密度用质控样品的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差(RSD)表示,一般RSD应小于
15%,在LLOQ附近RSD应小于20%。
准确度是指用特定方法测得的生物样品浓度与真实浓度的接近程度,
一般应在85%~115%范围内,在LLOQ附近应在80%~120%范围内。
4.定量下限
定量下限是标准曲线上的最低浓度点,要求至少满足测定3~5个半衰期时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或C<[max]>的1/10~1/20时的药物浓度,其准确度在应在浓度的80%~120%范围内,RSD应小于20%,信噪比应大于5。
5.样品稳定性
根据具体情况,对含药生物样品在室温、冰冻和冻融条件下以及不同存放时间进行稳定性考察,以确定生物样品的存放条件和时间。
6.提取回收率
应考察高、中、低3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其结果应一致、精密和可重现。
7.质控样品
质控样品系将已知量的待测药物加入到生物介质中配制的样品,用于质量控制。
8.质量控制
应在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确证完成之后开始测试未知样品。每个未知样品一般测定一次,必要时可进行复测。生物样品每天测定时就建立新的标准曲线,并随行测定高、中、低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每个浓度双样本。质控样品测定结果的偏差一般应小于15%,低浓度点偏差一般应小于20%,最多允许两个不在同一浓度的质控样品结果超限,如不合格,则该天样品测试结果作废。
9、测试结果
应详细描述所有的分析方法,引用已有的参考文献,提供每天的标准曲线、
质控样品及未知样品的结果计算过程。还应提供全部未知样品分析的色谱图,
包括全部相关的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的色谱图,以供审查。
二、普通制剂
(一)受试者的选择
对参加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受试者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1.受试者条件
一般情况选健康男性,特殊情况说明原因,如妇科用药。儿童用药应在成人中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l)性别:男性。
(2)年龄:一般要求18~40岁;同一批试验年龄不宜相差10岁。
(3)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差±10%,同一批试验受试者体重应相近,体重单位以千克(kg)计。
(4)身体健康,无心、肝、肾、消化道、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异常等病史,并进行健康体检(如检查心电图、血压、心率、肝、肾、肺功能和血象等),应无异常。特殊药物还需要相应的其他指标,如降血糖药物应检查血糖水平。
(5)无过敏史,无体位性低血压史。
(6)两周前至实验期间不服用其他任何药物,实验期间禁烟、酒及含咖啡因的饮料。
(7)试验单位应与志愿受试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2.受试者的例数
受试者必须具有足够的例数,按有关规定要求18~24例。必要时可增加受试者人数。
(二)参比制剂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必须有参比制剂作对照。参比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该合格,参比制剂选择的原则如下:进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时选用上市的静脉注射剂为参比制剂。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时,应选择国内外同类上市主导产品作为参比制剂。
(三)受试制剂
受试制剂应为符合临床应用质量标准的放大试验产品,提供体外溶出度、稳定性、含量或效价等数据。个别药物尚需提供多晶型及光学异构体资料。
(四)试验设计
对于两个制剂,即一个为受试制剂,另一个为参比制剂,通常采用双周期两制剂交叉试验设计,以抵消实验周期和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即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先服用受试制剂,后服用参比制剂;另一组先服用参比制剂,后服用受试制剂。两个试验周期之间为洗净期,洗净期应不少于药物的10个半衰期,通常为1周或2周。
对于3个制剂,即两个受试制剂和一个参比制剂,此时宜采用3制剂、
3周期的二重3×3拉丁方式试验设计。每个周期之间的洗净期通常为1周或2周。
取样点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服药前取空白血样。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吸收相、分布相和消除相。一般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峰前部至少取4个点,峰后部取6个或6个以上的点,峰时间附近应有足够的取样点,总采样点不少于12个点。取样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血药浓度为
C<[max]>的110~1/20。
在不能用血药浓度测定时,可采用其他生物样品进行测定,如尿液,
但试验药品与试验方案应符合生物利用度测定要求。
(五)服药剂量确定
进行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时,药物剂量一般应与临床用药剂量一致。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最好应用等剂量。如需使用不相等剂量时,
应说明原因,若药物在此剂量范围内符合线性动力学规律,则计算生物利用度时应剂量校正。
(六)研究过程
受试者禁食过夜(10小时以上),于次日早晨空腹服用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用250ml温开水送服。服药后2小时后方可饮水,4小时后进统一标准餐。
受试者于服药后,按要求在不同时间取静脉血。根据需要取血样(全血、血浆或血清),并冷冻贮存,备测。受试者服药后避免剧烈活动。取血样在临床监护室中进行。如受试者有不良反应时应有应急措施,必要时应停止试验。
(七)药物动力学分析
将所得的各受试者不同时间样品的血药浓度数据及平均值与标准差列表并作图,然后分别对各受试者进行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求算,并求出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主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消除半衰期(t<[1/2]>)、峰浓度(C<[max]>)、峰时间(T<[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C<[max]>、
T<[max]>用实测值表示,不得内推。 AUC<[O-tn]>(零到t时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用梯形法或对数梯形法计算,tn是最后一次可测浓度的取样时间。AUC<[O→∞]>(零到无限大时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按下式计算,
AUC<[O→∞]>=AUC<[O-tn]>十C<[tn]>/λz。C<[tn]>是最后一点的血药浓度,λz是末端消除速度常数。λz可用对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线末端直线部分的斜率求得。t<[1/2]>=0.693/λz求出。
对于人体生物利用度试验,要求从零时间至最终采血点
(AUC<[O-tn]>/AUC<[O→∞]>)×100%>80%。
(八)生物利用度计算
1.单次给药
生物利用度F应用各个受试者的AUC<[O-tn]>和AUC<[O→∞]>分别计算,并求其均值与标准差。受试制剂(T)和参比制剂(R)剂量相同时,
(AUC<[O-tn]>T (AUC<[O→∞]>)T
F=————————×100%,F=—————————×100%
(AUC<[O-tn]>R (AUC<[O→∞]>R
若受试药物具有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也可采用不同剂量,可按下式以剂量予以校正。
(AUC<[O-tn]>T.D<[R]> (AUC<[O→∞]>)T.D<[R]>
F=———————————×100%,F=————————————×100%
(AUC<[O-tn]>R.D<[T]> (AUC<[O→∞]>R.D<[T]>
式中 D<[R]>为参比制剂的给药剂量,D<[T]>为受试制剂的给药剂量。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中药物的剂量,应按实测含量计算。
代谢产物数据:对于一些前体药物,由于药物在体内代谢极快,无法测定血中原型药物,此时可采用相应的活性代谢物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
结果判断以AUC<[O-tn]>为主,参考AUC<[O→∞]>
2.多次给药
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多次给药达稳态后,用稳态血药浓度估算生物利用度:(1)药物吸收程度相差不大,但吸收速度有较太差异;(2)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3)缓释、控释制剂;(4)当单次给药后原药或代谢产物浓度很低,不能用相应的分析方法精密测得。
多次给药,经等间隔(τ)给药至稳态后,在某一给药间隔时间内,多次采集样本,分析药物浓度,计算在稳态剂量间隔期间从0~τ时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SS>)。当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剂量相等时,即可用下式求得相对生物利用度。
SS
AUC<[T]>
F=——————×100%
SS
AUC<[R]>
SS SS
式中 AUC<[T]>和AUC<[R]>分别代表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稳态条件下的AUC。
(九)生物等效性评价(药物动力学数据统计分析)
应对药物动力学主要参数(如AUC、C<[max]>)进行统计分析,作出生物等效性评价。统计分析先将AUC和C<[max]>数据进行对数转换,然后进行方差分析与双单侧t检验处理,若受试制剂参数AUC的90%可信限落在参比制剂80%~125%范围内,C<[max]>落在70%~143%的范围内,则认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tmax可用非参数法进行检验。
为了便于生物等效性比较,每一受试者服用不同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AUC和cmax)应平行列表,还要列出受试制剂(T)和参比制剂(R)
参数之间的比值(T/R)和比值的对数。除了计算它们的算术均值外,还应该计算几何均值,都应该包括在报告中。
(十) 临床报告、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受试者病史、身体检查和化验结果,以及与研究相关的可能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均应报告。
三、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试验应在单次给药与多次给药两种条件下进行。
(一)单次给药双周期交叉实验
本实验目的是受试者在空腹条件下,比较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确认受试缓释、控释制剂与参比制剂是否为生物等效,并具有缓释、控释特征。
1.受试者要求与选择标准
同普通制剂。
2.参比制剂
一般应选用国内外同类上市的缓释、控释制剂主导产品为参比制剂。
若系创新的缓释、控释制剂,则应选择国内外上市的同类普通制剂主导产品为参比制剂。
3.试验过程
同普通制剂单次给药。
4.提供数据
(l)各个受试者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血药浓度平均值与标准差,列表并作图。
(2)计算各受试者药物动力学参数并求平均值与标准差。 C<[max]>、
Tmax、AUC<[O-tn]>、AUC<[O→∞]>和F;尽可能提供其他参数如平均滞留时间
(MRT)等。
(3)临床报告、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与普通制剂的要求相同。
5.生物等效性评价
若受试缓释、控释制剂与参比缓释、控释制剂比较,AUC、Cmax符合生物等效性要求,tmax统计上应无显著差异,则认为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若受试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AUC符合生物等效性要求(同普通制剂AUC生物等效评价),则认为吸收程度生物等效,Cmax有所降低,Tmax有所延长,并按“二、普通制剂(九)”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至少有一项指标不符合生物等效时,则表明受试制剂有缓释或控释特征。
(二)多次给药双周期交叉试验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受试缓释、控释制剂与参比制剂多次给药达稳态的速率与程度以及稳态血药浓度的波动情况。
1.受试者要求及选择标准
同单剂量项下,可继续用单剂量试验的受试者。受试者为18~24例,必要时可以适当增加。参比制剂同单次给药。
2.实验设计及过程
采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方法,多次服用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对于受试制剂,用拟定的用药剂量和方案。每日1次用药的制剂,受试者应在空腹
10小时以后晨间服药,服药后继续禁食2~4小时;每日2次的制剂,首剂应空腹10小时以后服药,服药后继续禁食2~4小时,第二次应在餐前或餐后2
小时服药,服药后继续禁食2小时。每次用250ml温开水送服,一般要求服药
1~2小时后,方可再饮水。以普通制剂为参比制剂时,按常规用药剂量与方法,但应与缓释、控释受试制剂剂量相等。
3.取样点的设计
连续服药时间至少经过7个消除半衰期后,连续测定3天的谷浓度(Cmin),
以确定血药浓度是否达稳态。取样点最好安排在不同天的同一时间(一般清晨),以抵消时辰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且便于比较。达稳态后,在最后一剂量间隔内,参照单次给药采样时间点设计,采取足够血样点,测定该间隔内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计算有关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如峰浓度、峰时间、稳态平均血药浓度(Cav)和AUC<SS>等。
4.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1)列出各受试者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血药浓度平均值与标准差,列表并作图。
(2)求出各受试者的Cmax、Cmin、Fmax、Cav、AUC<SS>及各参数的平均值与标准差。Cmax、Tmax按实测值,Cmin一般按最后一剂量间隔服药前与τ时间实测谷浓度的平均值计算,AUC<SS>按梯形法计算。
稳态平均血药浓度可用下式求出:
AUC<SS>
Cav=——————
τ
式中 AUC<SS>是在稳态剂量间隔期间从0~τ时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τ是服药间隔时间。
(3)计算稳态时的生物利用度
F=(AUCss)T/(AUCss)R×100%,F= (AUCss)T×DR/[(AUCss)R×DT]×100%
(4)血药浓度的波动度DF(%)可用下式计算:
Cmax-Cmin
DF=————————×100%
Cav
式中 Cmax是稳态给药期间最后一个给药剂量的实测药物峰浓度值,Cmin是稳态给药期间最后一个剂量实测的谷浓度。当参比制剂亦为相同剂型的缓释制剂时,则受试制剂的DF/τ值应不大于参比制剂DF/τ值的143%,当参比制剂为普通制剂时,受试制剂的DF/τ值应显著小于普通制剂。
(5)统计学分析和生物等效性评价
与缓释、控释制剂单次给药的方法和要求相同。
(6)临床报告、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与普通制剂的要求相同。
一般鉴别试验(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Ⅲ 一般鉴别试验
水杨酸盐
(1) 取供试品的稀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色。
(2) 取供试品溶液,加稀盐酸,即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分离,沉淀在醋酸铵试液中溶解。
丙二酰脲类
(1) 取供试品约0.1g,加碳酸钠试液1ml与水10ml,振摇2分钟,滤过,滤液中逐滴加入硝酸银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振摇,沉淀即溶解;继续滴加过量的硝酸银试液,沉淀不再溶解。
(2) 取供试品约50mg,加吡啶溶液(1→10)5ml,溶解后,加铜吡啶试液1ml,
即显紫色或生成紫色沉淀。
有机氟化物
取供试品约7mg,照氧瓶燃烧法(附录Ⅶ C)进行有机破坏,用水20ml与
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6.5ml为吸收液,俟燃烧完毕后,充分振摇;取吸收液
2ml,加茜素氟蓝试液0.5ml,再加12%醋酸钠的稀醋酸溶液0.2ml,用水稀释至
4ml,加硝酸亚铈试液0.5ml,即显蓝紫色;同时做空白对照试验。
亚硫酸盐或亚硫酸氢盐
(1) 取供试品,加盐酸,即发生二氧化硫的气体,有刺激性特臭,并能使硝酸亚汞试液湿润的滤纸显黑色。
(2) 取供试品溶液,滴加碘试液,碘的颜色即消褪。
亚锡盐
取供试品的水溶液1滴,点于磷钼酸铵试纸上,试纸应显蓝色。
托烷生物碱类
取供试品约10mg,加发烟硝酸5滴,置水浴上蒸干,得黄色的残渣,放冷,加乙醇2~3滴湿润,加固体氢氧化钾一小粒,即显深紫色。
汞盐
亚汞盐 (1) 取供试品,加氨试液或氢氧化钠试液,即变黑色。
(2) 取供试品,加碘化钾试液,振摇,即生成黄绿色沉淀,瞬即变为灰绿色,并逐渐转变为灰黑色。
汞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黄色沉淀。
(2) 取供试品的中性溶液,加碘化钾试液,即生成猩红色沉淀,能在过量的碘化钾试液中溶解;再以氢氧化钠试液碱化,加铵盐即生成红棕色的沉淀。
(3) 取不含过量硝酸的供试品溶液,涂于光亮的铜箔表面,擦试后即生成一层光亮似银的沉积物。
芳香第一胺类
取供试品约50mg,加稀盐酸1ml,必要时缓缓煮沸使溶解,放冷,加0.1mol/L
亚硝酸钠溶液数滴,滴加碱性β-萘酚试液数滴,视供试品不同,生成由橙黄到猩红色沉淀。
苯甲酸盐
(1) 取供试品的中性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即生成赭色沉淀;再加稀盐酸,变为白色沉淀。
(2) 取供试品,置干燥试管中,加硫酸后,加热,不炭化,但析出苯甲酸,在试管内壁凝结成白色升华物。
乳酸盐
取供试品溶液5ml(约相当于乳酸5mg),置试管中,加溴试液1ml与稀硫酸0.5ml,
置水浴上加热,并用玻棒小心搅拌至褪色,加硫酸铵4g,混匀,沿管壁逐滴加入10%亚硝基铁氰化钠的稀硫酸溶液0.2ml和浓氨试液1ml,使成两液层;在放置30分钟内,两液层的接界面处出现一暗绿色的环。
枸橼酸盐
(1) 取供试品溶液2ml(约相当于枸橼酸10mg),加稀硫酸数滴,加热至沸,
加高锰酸钾试液数滴,振摇,紫色即消失;溶液分成两份,一份中加硫酸汞试液1滴,另一份中逐滴加入溴试液,均生成白色沉淀。
(2) 取供试品约5mg,加吡啶-醋酐(3∶1)约5ml,振摇,即生成黄色到红色或紫红色的溶液。
钙盐
(1) 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供试品,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砖红色。
(2) 取供试品溶液(1→20),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
但可溶于盐酸。
钠盐
(1) 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供试品,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鲜黄色。
(2) 取供试品的中性溶液,加醋酸氧铀锌试液,即生成黄色沉淀。
钡盐
(1) 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供试品,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黄绿色;通过绿色玻璃透视,火焰显蓝色。
(2) 取供试品溶液,加稀硫酸,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酒石酸盐
(1) 取供试品的中性溶液,置洁净的试管中,加氨制硝酸银试液数滴,
置水浴中加热,银即游离并附在管的内壁成银镜。
(2) 取供试品溶液,加醋酸成酸性后,加硫酸亚铁试液1滴和过氧化氢试液1滴,俟溶液褪色后,用氢氧化钠试液碱化,溶液即显紫色。
铋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碘化钾试液,即生成红棕色溶液或暗棕色沉淀;
分离,沉淀能在过量碘化钾试液中溶解成黄棕色的溶液,再加水稀释,又生成橙色沉淀。
(2) 取供试品溶液,用稀硫酸酸化,加10%硫脲溶液,即显深黄色。
钾盐
(1) 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供试品,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紫色;但有少量的钠盐混存时,须隔蓝色玻璃透视,方能辨认。
(2) 取供试品,加热炽灼除去可能杂有的铵盐,放冷后,加水溶解,再加
0.1%四苯硼钠溶液与醋酸,即生成白色沉淀。
铁盐
亚铁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深蓝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稀盐酸中不溶,但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
(2) 取供试品溶液,加1%邻二氮菲的乙醇溶液数滴,即显深红色。
铁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深蓝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稀盐酸中不溶,但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
(2) 取供试品溶液,加硫氰酸铵试液,即显血红色。
铵盐
(1) 取供试品,加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后,加热,即分解,发生氨臭;
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能使之变蓝色,并能使硝酸亚汞试液湿润的滤纸显黑色。
(2) 取供试品溶液,加碱性碘化汞钾试液1滴,即生成红棕色沉淀。
银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稀盐酸,即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能在氨试液中溶解,加硝酸,沉淀复生成。
(2) 取供试品的中性溶液,滴加铬酸钾试液,即生成砖红色沉淀;分离,
沉淀能在硝酸中溶解。
铜盐
(1) 取供试品溶液,滴加氨试液,即生成淡蓝色沉淀;再加过量的氨试液,沉淀即溶解,生成深蓝色溶液。
(2) 取供试品溶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显红棕色或生成红棕色沉淀。
锂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碱化后,加入碳酸钠试液,煮沸,
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能在氯化铵试液中溶解。
(2) 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供试品,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显胭脂红色。
(3) 取供试品适量,加入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不生成沉淀(与锶盐区别)。
硫酸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2) 取供试品溶液,加醋酸铅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醋酸铵试液或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
(3) 取供试品溶液,加盐酸,不生成白色沉淀(与硫代硫酸盐区别)。
硝酸盐
(1) 取供试品溶液,置试管中,加等量的硫酸,注意混合,冷后,沿管壁加硫酸亚铁试液,使成两液层,接界面显棕色。
(2) 取供试品溶液,加硫酸与铜丝(或铜屑),加热,即发生红棕色的蒸气。
(3) 取供试品溶液,滴加高锰酸钾试液,紫色不应褪去(与亚硝酸盐区别)。
锌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稀盐酸中不溶解。
(2) 取供试品溶液,以稀硫酸酸化,加0.1%硫酸铜溶液1滴及硫氰酸汞铵试液数滴,即生成紫色沉淀。
锑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醋酸成酸性后,置水浴上加热,趁热加硫代硫酸钠试液数滴,逐渐生成橙红色沉淀。
(2) 取供试品溶液,加盐酸成酸性后,通硫化氢气,即生成橙色沉淀;
分离,沉淀能在硫化铵试液或硫化钠试液中溶解。
铝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分离,沉淀能在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
(2) 取供试品溶液,加氨试液至生成白色胶状沉淀,滴加茜素磺酸钠指示液数滴,沉淀即显樱红色。
氯化物
(1) 取供试品溶液,加硝酸使成酸性后,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加氨试液即溶解,再加硝酸,沉淀复生成。如供试品为生物碱或其他有机碱的盐酸盐,须先加氨试液使成碱性,将析出的沉淀滤过除去,取滤液进行试验。
(2) 取供试品少量,置试管中,加等量的二氧化锰,混匀,加硫酸湿润,缓缓加热,即发生氯气,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显蓝色。
溴化物
(1) 取供试品溶液,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淡黄色凝乳状沉淀;分离,
沉淀能在氨试液中微溶,但在硝酸中几乎不溶。
(2) 取供试品溶液,滴加氯试液,溴即游离,加三氯甲烷振摇,三氯甲烷层显黄色或红棕色。
碘化物
(1) 取供试品溶液,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黄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在硝酸或氨试液中均不溶解。
(2) 取供试品溶液,加少量的氯试液,碘即游离;如加三氯甲烷振摇,
三氯甲烷层显紫色;如加淀粉指示液,溶液显蓝色。
硼酸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盐酸成酸性后,能使姜黄试纸变成棕红色;放置干燥,颜色即变深,用氨试液湿润,即变为绿黑色。
(2) 取供试品,加硫酸,混合后,加甲醇,点火燃烧,即发生边缘带绿色的火焰。
碳酸盐与碳酸氢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稀酸,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导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
(2) 取供试品溶液,加硫酸镁试液,如为碳酸盐溶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如为碳酸氢盐溶液,须煮沸,始生成白色沉淀。
(3) 取供试品溶液,加酚酞指示液,如为碳酸盐溶液,即显深红色;如为碳酸氢盐溶液,不变色或仅显微红色。
镁盐
(1) 取供试品溶液,加氨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滴加氯化铵试液,沉淀溶解;再加磷酸氢二钠试液1滴,振摇,即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在氨试液中不溶。
(2) 取供试品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分成两份,一份中加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沉淀不溶;另一份中加碘试液,
沉淀转成红棕色。
醋酸盐
(1) 取供试品,加硫酸和乙醇后,加热,即分解发生醋酸乙酯的香气。
(2) 取供试品的中性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溶液呈深红色,加稀无机酸,红色即褪去。
磷酸盐
(1) 取供试品的中性溶液,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浅黄色沉淀;分离,
沉淀在氨试液或稀硝酸中均易溶解。
(2) 取供试品溶液,加氯化铵镁试液,即生成白色结晶性沉淀。
(3) 取供试品溶液,加钼酸铵试液与硝酸后,加热即生成黄色沉淀;分离,沉淀能在氨试液中溶解。
胰岛素生物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Ⅻ G 胰岛素生物测定法
本法系比较胰岛素标准品(S)与供试品(T)引起小鼠血糖下降的作用,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胰岛素标准品适量,按标示效价,加入每
100ml中含有苯酚0.2g并用盐酸调节pH值为2.5的0.9%氯化钠溶液,使溶解成每1ml中含20单位的溶液,4~8℃贮存,以不超过5天为宜。
标准品稀释液的配制 试验当日,精密量取标准品溶液适量,按高低剂量组(ds<[2]>、ds<[1]>)加0.9%氯化钠溶液(pH2.5)配成两种浓度的稀释液,高低剂量的比值(r)不得大于1:0.5。高浓度稀释液一般可配成每1ml中含0.06~0.12单位,调节剂量使低剂量能引起血糖明显下降,高剂量不致引起血糖过度降低,高低剂量间引起的血糖下降有明显差别。
供试品溶液与稀释液的配制 按供试品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A<[T]>),
照标准品溶液与其稀释液的配制法配成高、低两种浓度的稀释液,其比值
(r)应与标准品相等,供试品和标准品高低剂量所致的反应平均值应相近。
测定法 取健康合格、同一来源、同一性别、出生日期相近的成年小鼠,体重相差不得超过3g,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每组不少于10只,逐只编号,各组小鼠分别自皮下注入一种浓度的标准品或供试品稀释液,每鼠
0.2~0.3ml,但各鼠的注射体积(ml)应相等。注射后40分钟,按给药顺序分别自眼静脉丛采血,用适宜的方法,如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值。第一次给药后间隔至少3小时,按双交叉设计,对每组的各鼠进行第二次给药,并测定给药后40分钟的血糖值。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附录ⅩⅣ)
中量反应平行线测定双交叉设计法计算效价及实验误差。
本法的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25%。
乙醇量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E 乙醇量测定法
本法系用气相色谱法(附录Ⅴ E)测定各种制剂中在20℃时含有乙醇
(C2H5OH)的量(%)(ml/ml)。除另有规定外,按下列方法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直径为0.25~0.18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作为载体,柱温为120~150℃;另精密量取无水乙醇4ml、
5ml、6ml,分别精密加入正丙醇(作为内标物质)5ml,加水稀释成100ml,混匀(必要时可进一步稀释),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 E)测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用正丙醇计算的理论板数应大于700;
(2) 乙醇和正丙醇两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
(3) 上述3份溶液各注样5次,所得15个校正因子的变异系数不得大于2.0%。
测定法 精密量取恒温至20℃的供试品适量(相当于乙醇约5ml)和正丙醇
5ml,加水稀释成100ml,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量取恒温至20℃的无水乙醇和正丙醇各5ml,加水稀释成100ml,混匀,作为对照品溶液。上述两溶液必要时可进一步稀释。
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适量,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连续进样
3次,按内标法依峰面积计算供试品的乙醇含量,取3次计算的平均值作为结果。
【附注】 (1) 在不含内标物质的供试溶液的色谱图中,与内标物质峰相应的位置处应不出现杂质峰。
(2)对照品溶液和供试溶液各连续3次注样所得各次校正因子和乙醇含量与其相应的平均值的相对偏差,均不得大于1.5%,否则应重新测定。
(3) 选用其他载体时,系统适用性试验必须符合本法规定。
易炭化物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O 易炭化物检查法
取内径一致的比色管两支:甲管中加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对照液5ml;乙管中加硫酸[含H2SO4 94.5%~95.5%(g/g)]5ml后,分次缓缓加入规定量的供试品,振摇使溶解。除另有规定外,静置15分钟后,将甲乙两管同置白色背景前,平视观察,乙管中所显颜色不得较甲管更深。
供试品如为固体,应先研成细粉。如需加热才能溶解时,可取供试品与硫酸混合均匀,加热溶解后,放冷至室温,再移置比色管中。
异常毒性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 Ⅺ C 异常毒性检查法
本法系将一定剂量的供试品溶液注入小鼠体内或口服给药,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小鼠死亡情况,以判定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供试用的小鼠应健康合格,体重17~20g,在试验前及试验的观察期内,
均应按正常饲养条件饲养。作过本试验的小鼠不得重复使用。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除另有规定外,用氯化钠注射液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浓度制成供试品溶液。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上述小鼠5只,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给药途径,每只小鼠分别给予供试品溶液0.5ml。给药途径分为以下几种。
静脉注射 将供试品溶液注入小鼠尾静脉,应在4~5秒匀速注射完毕。规定缓慢注射的品种可延长至30秒。
腹腔注射 将供试品溶液注入小鼠腹腔。
皮下注射 将供试品溶液注入小鼠腹部或背部两侧皮下。
口服给药 将供试品溶液通过适宜的导管,灌入小鼠胃中。
结果判断 除另有规定外,全部小鼠在给药后48小时内不得有死亡;如有死亡时,应另取体重18~19g的小鼠10只复试,全部小鼠在48小时内不得有死亡。
荧光分析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Ⅳ E 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受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激发后能发射出比激发光波长较长的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可以用作该物质的定性分析。当激发光强度、波长、所用溶剂及温度等条件固定时,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发射光强度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可以用作定量分析。
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一般较紫外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为高,浓度太大的溶液会有“自熄灭”作用,以及由于在液面附近溶液会吸收激发光,使发射光强度下降,导致发射光强度与浓度不成正比,故荧光分析法应在低浓度溶液中进行。
测定法
所用的仪器为荧光计或荧光分光光度计,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定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并配制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
通常荧光分析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对照品溶液测定荧光强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再在每次测定前,用一定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校定仪器的灵敏度;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读取对照品溶液及其试剂空白的荧光读数与供试品溶液及其试剂空白的荧光读数,用下式计算供试品浓度,
Rx-Rxb
Cx=────────────×Cr
Rr-Rrb
式中 Cx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Cr为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Rx为供试品溶液的荧光读数;
Rxb为供试品溶液试剂空白的荧光读数;
Rr为对照品溶液的荧光读数;
Rrb为对照品溶液试剂空白的荧光读数。
因荧光分析法中的浓度与读数的线性较窄,故(Rx-Rxb)/(Rr-Rrb)应为0.50~2.0;
如有超过,应在调节溶液浓度后再测。偏离线性时应改用工作曲线法。
对易被光分解或驰豫时间较长的品种,为使仪器灵敏度定标准确,避免因激发光多次照射而影响荧光强度,可选择一种激发光和发射光波长与之近似而对光稳定的物质配成适当浓度的溶液,作为基准溶液,例如蓝色荧光可用硫酸奎宁的稀硫酸溶液,黄绿色荧光可用荧光素钠水溶液,红色荧光可用罗丹明
B水溶液等,在测定供试品溶液时用基准溶液代替对照品溶液校定仪器的灵敏度。
注意事项
荧光分析法因灵敏度高,故干扰因素也多。
1.溶剂不纯会带入较大误差,应先作空白检查,必要时,应用玻璃磨口蒸馏器蒸馏后再用。
2.溶液中的悬浮物对光有散射作用,必要时,应用垂熔玻璃滤器滤过或用离心法除去。
3.所用的玻璃仪器与测定池等也必须保持高度洁净。
4.温度对荧光强度有较大的影响,测定时应控制温度一致。
5.溶液中的溶氧有降低荧光作用,必要时可在测定前通入惰性气体除氧。
6.测定时需注意溶液的pH值和试剂的纯度等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P 残留溶剂测定法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 E)测定。
色谱柱
1.毛细管柱
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代使用。
(1)非极性色谱柱 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极性色谱柱 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3)中性色谱柱 固定液为(35%)二苯基-( 65%)甲基聚硅氧烷、(50%)
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 65%)甲基聚硅氧烷、
(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等。
2.填充柱
以直径为0.25~0.18 mm 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系统适用性试验
(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2) 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3) 以内标法测定 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1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顶空进样
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液的测定。根据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2.溶液直接进样
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用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使溶解;根据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各品种项下规定检查的有机溶剂适量,采用与制备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和溶剂制备对照品溶液。若为限度检查,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若为定量测定,为保证定量结果的正确性,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实际残留量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通常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峰面积与供试品溶液中对应的残留溶剂的色谱峰面积以不超过2倍为宜。必要时,
应重新调整供试品溶液或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测定法
第一法 (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等温法)
当需要检查有机溶剂的数量不多,且极性差异较小时,可采用此法。
色谱条件 柱温一般为40~100℃;常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每分钟1.0~2.0ml;
以水为溶剂时顶空瓶平衡温度为70~85℃,顶空瓶平衡时间为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 ;如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为 250℃。
测定法 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对色谱图中未知有机溶剂的鉴别,可参与附表2进行初筛。
第二法 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系统程序升温法
当需要检查的有机溶剂数量较多,且极性差异较大时,可采用此法。
色谱条件 如为非极性色谱系统,柱温一般先在30℃ 维持7分钟,再以8℃/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120℃,维持15分钟;如为极性色谱系统,柱温一般先在60℃ 维持
6分钟,再以8℃/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100℃,维持20分钟;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2.0ml/min;以水为溶剂时顶空瓶平衡温度为70~85℃,顶空瓶平衡时间为30~60
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FID检测器,进样口温度为250℃。
具体到某个品种的残留溶剂检查时,可根据该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组成调整升温程序。
测定法 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对色谱图中未知有机溶剂的鉴别,可参考附表3进行初筛。
第三法 溶液直接进样法
可采用填充柱,亦可采用适宜极性的毛细管柱。
测定法 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2~3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计算法
(1)限度检查 除另有规定外,按品种项下规定的供试品溶液浓度测定。
以内标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所得被测溶剂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的相应比值。以外标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所得被测溶剂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的相应峰面积。
(2)定量测定 按内标法或外标法计算各 残留溶剂 的量。
【附注】
(1)除另有规定外,顶空条件的选择
A.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沸点选择顶空平衡温度。对沸点较高的残留溶剂,通常选择较高的平衡温度;但此时应兼顾供试品的热分解特性,尽量避免供试品产生的挥发性热分解产物对测定的干扰。
B.顶空平衡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以保证供试品溶液的气-液两相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顶空平衡时间通常不宜过长,如超过60分钟,可能引起顶空瓶的气密性变差,导致定量准确性的降低。
C.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使用相同的顶空条件。
(2)定量方法的验证 当采用顶空进样时,供试品与对照品处于不完全相同的基质中,故应考虑气液平衡过程中的基质效应。由于标准加入 法可以消除供试品溶液基质与对照品溶液基质不同所致的基质效应的影响,故通常采用标准加入法验证定量方法的准确性;当标准加入法与其他定量方法的结果 不一致时,
应以标准加入法的结果为准。
(3)干扰峰的排除 供试品中的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易对残留溶剂的测定产生干扰。干扰作用包括在测定的色谱系统中未 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产物与待测物的结构相同(如甲氧基热裂解 产生甲醇)。当测定的残留溶剂超出限度,但未能确定供试品中是否有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对测定有干扰作用时,应通过试验排除干扰作用的存在。对第一类干扰作用,通常采用在另一种极性相反的色谱柱系统中对相同供试品再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色谱系统中对相同供试品再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色谱系统中测定结果的方法。如两者结果一致,则可以排除测定中有共出峰的干扰。对第二类干扰作用,通常要通过测定已知不含该溶剂的对照样品来加以判断。
(4)含氮碱性化合物的测定 普通气相色谱仪中的不锈钢管路、进样器的衬管等对有机胺等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致使其检出灵敏度降低,应采用惰性的硅钢材料或镍钢材料管路;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法测定时,
供试品溶液应不呈酸性,以免待测物与酸反应后不易汽化。
通常采用弱极性的色谱性或其填料预先经碱处理过的色谱柱分析含碱性化合物,如果采用胺分析专用柱进行分析,效果更好。
对不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含氮碱性化合物,如N-甲基吡咯烷酮等,可采用其他方法如离子色谱法等测定。
(5)检测器的选择 对含卤素元素的残留溶剂如三氯甲烷等,采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易得到高的灵敏度。
(6)由于不同的实验室在测定同一供试品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法,
当测定结果处于合格与不合格边缘时,以采用内标及标准加入法为准。
(7)甲酰胺、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等不宜用顶空进样方法测定。
原子量表(<12>C=12.00)(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Ⅷ 原子量表(<12>C=12.00)
(录自2001年国际原子量表)
──────────────────────────────────────────
中文名 英文名 符号 原子量
──────────────────────────────────────────
氢 Hydrogen H 1.00794(7)
氦 Helium He 4.002602(2)
锂 Lithium Li 6.941(2)
硼 Boron B 10.811(7)
碳 Carbon C 12.0107(8)
氮 Nitrogen N 14.0067(2)
氧 Oxygen O 15.9994(3)
氟 Fluorine F 18.9984032(5)
钠 Sodium(Natrium) Na 22.989770(2)
镁 Magnesium Mg 24.3050 (6)
铝 Aluminium Al 26.981538(2)
硅 Silicon Si 28.0855(3)
磷 Phosphorus P 30.973761(2)
硫 Sulfur S 32.065(5)
氯 Chlorine Cl 35.453(2)
氩 Argon Ar 39.948(1)
钾 Potassium(Kalium) K 39.0983(1)
钙 Calcium Ca 40.078(4)
钛 Titanium Ti 47.867(1)
钒 Vanadium V 50.9415(1)
铬 Chromium Cr 51.9961(6)
锰 Manganese Mn 54.938049(9)
铁 Iron(Ferrum) Fe 55.845(2)
钴 Cobalt Co 58.933200(9)
镍 Nickel Ni 58.6934(2)
铜 Copper(Cuprum) Cu 63.546(3)
锌 Zinc Zn 65.409(4)
镓 Gallium Ga 69.723(1)
锗 Germanium Ge 72.64(1)
砷 Arsenic As 74.92160(2)
硒 Selenium Se 78.96(3)
溴 Bromine Br 79.904(1)
锶 Strontium Sr 87.62(1)
锆 Zirconium Zr 91.224(2)
钼 Molybdenum Mo 95.94(1)
锝 Technetium Tc [99]
钯 Palladium Pd 106.42(1)
银 Silver(Argentum) Ag 107.8682(2)
镉 Cadmium Cd 112.411(8)
铟 Indium In 114.818(3)
锡 Tin(Stannum) Sn 118.710(7)
锑 Antimony(Stibium) Sb 121.760(1)
碘 Iodine I 126.90447(3)
碲 Tellurium Te 127.60(3)
氙 Xenon Xe 131.293(6)
钡 Barium Ba 137.327(7)
镧 Lanthanum La 138.9055(2)
铈 Cerium Ce 140.116(1)
钬 Holmium Ho 164.93032(2)
镱 Ytterbium Yb 173.04(3)
钨 Tungsten(Wolfram) W 183.84(1)
铂 Platinum Pt 195.078(2)
金 Gold(Aurum) Au 196.96655(2)
汞 Mercury(Hydrargyrum) Hg 200.59(2)
铅 Lead(Plumbum) Pb 207.2(1)
铋 Bismuth Bi 208.98038(2)
钍 Thorium Th 232.0381(1)
铀 Uranium U 238.02891(3)
──────────────────────────────────────────
注:1.原子量末位数的准确度加注在其后括号内。
2.中括号内的数字是半衰期最长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质量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Ⅳ D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量对象是呈原子状态的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系由待测元素灯发出的特征谱线通过供试品经原子化产生的原子蒸气时,
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通过测定辐射光强度减弱的程度,求出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原子吸收一般遵循分光光度法的吸收定律,通常借比较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求得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它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统等组成,另有背景校正系统、自动进样系统等。
1.光源 常用待测元素作为阴极的空心阴极灯。
2.原子化器 主要有四种类型;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氢化物发生原子化器及冷蒸气发生原子化器。
(1)火焰原子化器 由雾化器及燃烧灯头等主要部件组成。其功能是将供试品溶液雾化成气溶胶后,再与燃气混合,进入燃烧灯头产生的火焰中,以干燥
、蒸发、离解供试品,使待测元素形成基态原子。燃烧火焰由不同种类的气体混合物产生,常用乙炔-空气火焰。改变燃气和助燃气的种类及比例可以控制火焰的温度,以获得较好的火焰稳定性和测定灵敏度。
(2)石墨原子化器 由电热石墨炉及电源等部件组成。其功能是将供试品溶液干燥、灰化,再通过高温原子化阶段使待测元素形成基态原子。一般以石墨作为发热体,炉中通人保护气,以防氧化并能输送试样蒸气。
(3)氢化物发生原子化器 由氢化物发生器和原子吸收池组成,可用于砷、
硒、锡、锑等元素的测定。其功能是将待测元素的酸性介质中还原成低沸点、
易受热分解的氢化物,再由载气导入由石英管、加热器等组成的原子吸收池,
在吸收池中氢化物被加热分解,并形成基态原子。
(4)冷蒸气发生原子化器 由汞蒸气发生器和原子吸收池组成,专门用于汞的测定。其功能是将供试品溶液中的汞离子还原成汞蒸气,再由载气导入石英原子吸收池,进行测定。
3.单色器 其功能是从光源发射的电磁辐射中分离出所需要的电磁辐射,仪器光路应能保证有良好的光谱分辨率和在相当窄的光谱带(0.2nm)下正常工作的能力,波长范围一般为190.0~900.0nm。
4.检测系统 由检测器、信号处理器和指示记录器组成,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并能及时跟踪吸收信号的急速变化。
5.背景校正系统 其作用是校正供试品原子化时蒸气相对吸收测定的干扰,常用的背景校正系统有以下四种:连续光源(在紫外区通常用氘灯)、塞曼效应、
自吸效应、非吸收线等。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必须注意背景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对测定的干扰。仪器某些工作条件(如波长、狭缝、原子化条件等)的变化可影响灵敏度、稳定程度和干扰情况。在火焰法原子吸收测定中可采用选择适宜的测定谱线和狭缝、改变火焰温度、加入络合剂或释放剂、采用标准加入法等方法消除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中可采用选择适宜的背景校正系统、加入适宜的基体改进剂等方法消除干扰。具体方法应按个品种项下 的规定选用。
1.测定法
第一法(标准曲线法) 在仪器推荐的浓度范围内,制备含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至少3份,浓度依次递增,并分别加入供试品溶液配制中的相应试剂。同时以相应试剂制备空白对照溶液。将仪器按规定启动后,依次测定空白对照溶液和各浓度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记录读数。以每一浓度3次吸光度读数的平均值为纵坐标、相应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制备供试品溶液,使待测元素的估计浓度在标准曲线浓度范围内,测定吸光度,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浓度,计算元素的含量。
第二法(标准加入法) 取同体积按各品种项下规定制备的供试品溶液
4份,分别加至4个同体积的量瓶中,除(1)号量瓶外,其他量瓶分别精密加入不同浓度的待测元素对照品溶液,分别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制成从零开始递增的一系列溶液。按上述标准曲线法自“将仪器按规定启动后”操作,测定吸光度,
记录读数;将读数与相应的待测元素加入量作图,延长此直线至与含量轴的延长线相交,此交点与原点间的距离即相当于供试品溶液取用量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如图:图略)。再以此计算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此法仅适用于第一法标准曲线呈线性并通过原点的情况。
当用于杂质限度检查时,取供试品,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制备供试品溶液;另取等量的供试品,加入限度量的待测元素溶液,制备成对照溶液。照上述标准曲线法操作,设对照品溶液的读数为a,供试品溶液的读数为b,b值应小于
(a-b)。
折光率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Ⅵ F 折光率测定法
光线自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透明介质的时候,由于光线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使光线在两种介质的平滑界面上发生折射。常用的折光率系指光线在空气中进行的速度与在供试品中进行速度的比值。根据折射定律,折光率是光线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即
sini
n=─────
sinγ
式中 n为折光率;
sini为光线的入射角的正弦;
sinγ为折射角的正弦。
物质的折光率因温度或光线波长的不同而改变,透光物质的温度升高,
折光率变小;入射光的波长越短,折光率越大。折光率以n<t>D表示,D为钠光谱的D线,t为测定时的温度。测定折光率可以区别不同的油类或检查某些药品的纯杂程度。
本法系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测定供试品相对于空气的折光率(如用阿培氏折光计,可用白光光源),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温度为20℃。
测定用的折光计需能读数至0.0001,测量范围1.3~1.7,如用阿培氏折光计或与其相当的仪器,测定时应调节温度至20℃±0.5℃(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温度),测量后再重复读数两次,3次读数的平均值即为供试品的折光率。
测定前,折光计读数应用校正用棱镜或水进行校正,水的折光率20℃
时为1.3330,25℃时为1.3325,40℃时为1.3305。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2005年版二部)
附录XIX G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系指含有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的药品。它一般由医疗机构或者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于临床使用前制备。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两种来源:通过回旋加速器制备和发生器制备。本指导原则仅适用回旋加速器制备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质量控制。发生器制备的正电子类放射 性药品,参照《锝[99mTC]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进行质量控制。
为保证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用药安全有效,必须依据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对制备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进行质量控制。如果某种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尚未有国家标准,制备单位应起草该药品的质量标准,并经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复核,在确认后方可用于该药品的质量控制。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有以下特点。
1、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物理半衰期一般很短,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制备必须迅速。为保证操作人员免受过量的电离辐射,一般采用自动化合成系统。
2、一般于临用前由医疗机械自行制备和合成。鉴于氟[18F]的半衰期稍长,
含氟[18F]的放射性药品可由附近的具有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资格的医疗机构或生产企业制备和供应。
3、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批量较少,一般每批仅为数剂。
4、质量控制检验需快速可行。
鉴于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和质量控制的特点,临床使用前不可能对每一批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进行全项检验。为保证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质量,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规范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质量控制,根据《药品管理法》
和《放射性药品管理方法》,制订本指导原则。
一、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大于20分钟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如含氟18F的放射性药品]
每批药品在使用前,应对台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
1、性状检查
2、pH值检查
3、放射化学纯度测定
4、放射性活度或浓度测定
其他项目进行追溯性检验。
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小于或等于20分钟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如含碳
[11C]、氮[13N]、氧[{15}O]的放射性药品)
将在同一天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所有同品种制剂定义为一批,而在一天内每次制备的制剂称为亚批。将在相同条件下制备的第一个亚批用于质量控制,在制备其他亚批前,至少对如下项目进行质量检验:
1、性状检查
2、pH值检查
3、放射化学纯度测定
4、放射性活度或浓度测定
其他项目进行追溯性检验。
三、追溯性检验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追溯性检验,应对在同一操作规范下制备的成品进行至少连续六批样品检验。如结果均符合规定的则可定期进行抽验,但至少一个月进行一次全检。
四、检验结果
上述检验,如有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应立即停止制备和使用。待查明原因、合理解决,并经过三批成品验证符合规定后,方可继续制备。已用于临床时,应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按规定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质量保证措施
1、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具备与制备和检验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相适应的场所、仪器和设备。仪器设备应定期校验,确保状态正常,并有仪器设备操作和校验规程、使用和维修记录。
2、制备和检验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具有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并经过培训。质量控制人员应经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的机构有关放射性药品检验知识的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3、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和检验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应有制备的检验记录,记录至少保存一年。
4、确保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和检验所用原料、物料和试剂符俣相关规定的品质要求,并制定原料、物科和试剂的订购、贮存和使用管理规定。
5、为保证自动化合成工艺的稳定,对计算机和相关自动化设备应予以控制不得擅自改变参数。如需改变,必须经授权人员按规定进行,每次修改应予以记录和验证。
6、应定期对操作规程和控制工艺流程的计算机软件进行验证,一年至少验证一次。如变更操作规程或计算机软件,应进行重新验证,并对至少连续制备的三批成品进行检验,结果符合质量标准规定时,方可用于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制备。
7、在定期对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的净化间或超净台的净化性能进验证,
确保其符合要求。
8、医疗机构首次制备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用于临床前,需连续制备三批样品经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的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规定后,方可进入临床应用。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H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
液体供试品如因析出硬脂发生浑浊时,应先置50℃的水浴上加热,使完全熔化成澄清液体;加热后如仍显浑浊,可离心沉降或用干燥的保温滤器滤过使澄清;将得到的澄清液体搅匀,趁其尚未凝固,用附有滴管的称量瓶或附有玻勺的称量杯,分别称取将下述各项检验所需的供试品分别。固体供试品应先在不高于其熔点10℃的温度下熔化,离心沉降或滤过,再依法称取。
相对密度的测定 照相对密度测定法(附录Ⅵ A)测定。
折光率的测定 照折光率测定法(附录Ⅵ F)测定。
熔点的测定 照熔点测定法(附录Ⅵ C 第二法)测定。
脂肪酸凝点的测定 (1)脂肪酸的提取 取20%(g/g)氢氧化钾的甘油溶液75g,置800ml烧杯中,加供试品50g,于150℃在不断搅拌下皂化15分钟,
放冷至约100℃,加入新沸的水500ml,搅匀,缓缓加入硫酸溶液(1→4)50ml,
加热至脂肪酸明显分离为一个透明层;趁热将脂肪酸移入另一烧杯中,用新煮沸的水反复洗涤,至洗液加入甲基橙指示液显黄色,趁热将澄清的脂肪酸放入干燥的小烧杯中,加无水乙醇5ml,搅匀,用小火加热至无小气泡逸出,即得。
(2) 凝点的测定 取按上法制成的干燥脂肪酸,照凝点测定法(附录Ⅵ D)
测定。
酸值的测定 酸值系指中和脂肪、脂肪油或其他类似物质1g中含有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但在测定时可采用氢氧化钠滴定液
(0.1mol/L)进行滴定。
──────────────────────────────────────────
酸值 称重 (g) 酸值 称重/g
──────────────────────────────────────────
0.5 10 100 1
1 5 200 0.5
10 4 300 0.4
50 2
───────────────────────────────────────────
除另有规定外,按表中规定的重量,精密称取供试品,置250ml锥形瓶中,加乙醇-乙醚(1∶1)混合液[临用前加酚酞指示液1.0ml,用氢氧化钠滴定液
(0.1mol/L)调至微显粉红色]50ml,振摇使完全溶解(如不易溶解,可缓慢加热回流使溶解),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粉红色持续30秒钟不褪。以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为A,供试品的重量(g)为W,照下式计算酸值,
A×5.61
供试品的酸值=───────
W
滴定酸值在10以下的油脂时,可用10ml的半微量滴定管。
皂化值的测定 皂化值系指中和并皂化脂肪、脂肪油或其他类似物质1g
中含有的游离酸类和酯类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
取供试品适量[其重量(g)约相当于250/供试品的最大皂化值],精密称定,
置2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25ml,加热回流30
分钟,然后用乙醇10ml冲洗冷凝器的内壁和塞的下部,加酚酞指示液1.0ml,
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剩余的氢氧化钾,至溶液的粉红色刚好褪去,加热至沸,如溶液又出现粉红色,再滴定至粉红色刚好褪去;同时做空白试验。以供试品消耗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的容积(ml)为A,空白试验消耗的容积(ml)为B,供试品的重量(g)为W,照下式计算皂化值:
(B-A)×28.05
供试品的皂化值=──────────
W
羟值的测定 羟值系指供试品1g中含有的羟基,经用下法酰化后,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
───────────────────
羟值 称重/g
───────────────────
10~100 2.0
100~150 1.5
105~200 1.0
200~250 0.75
250~300 0.60
──────────────────
除另有规定外,按表中规定的重量,精密称取供试品,置干燥的250ml具塞锥形中,精密加入酰化剂(取对甲苯磺酸14.4g,置500ml锥形瓶中,加醋酸乙酯360ml,振摇溶解后,缓缓加入醋酐120ml,摇匀,放置3日后备用)5ml,用吡啶少许湿润瓶塞,稍拧紧,轻轻摇动使完全溶解,置50℃±1℃水浴中25分钟(每10分钟轻轻摇动)后,放冷,加吡啶-水(3:5)20ml,5分钟后加甲酚红-麝香草酚蓝混合指示液8~10滴,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滴定液
(1mol/L)滴定至溶液显灰蓝或蓝色;同时做空白试验。以供试品消耗的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的容积(ml)为A,空白试验消耗的容积(ml)为B,供试品的重量(g)为W,供试品的酸值为D,照下式计算羟值:
(B-A)×56.1
供试品的羟值=─────────+D
W
碘值的测定 碘值系指脂肪、脂肪油或其他类似物质100g,当充分卤化时所需的碘量(g)。
取供试品适量[其重量(g)约相当于25/供试品的最大碘值],精密称定,置250ml的干燥碘瓶中,加三氯甲烷10ml,溶解后,精密加入溴化碘溶液
25ml,密塞,摇匀,在暗处放置30分钟。加入新制的碘化钾试液10ml与水
100ml,摇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剩余的碘,滴定时注意充分振摇,待混合液的棕色变为淡黄色,加淀粉指示液1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同时做空白试验。以供试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容积
(ml)为A,空白试验消耗的容积(ml)为B,供试品的重量(g)为W,照下式计算碘值,
(B-A)×1.269
供试品的碘值=──────────
W
过氧化值的测定 过氧化值系指每1000g供试品中含有的其氧化能力与一定量的氧相当的过氧化物量。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g,精密称定,置250ml碘瓶中,加三氯甲烷-
冰醋酸(2:3)混合液30ml,振摇溶解后,加入碘化钾试液0.50ml,准确振摇萃取1分钟,然后加水30ml,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l/L)滴定,滴定时,
注意缓慢加入滴定液,并充分振摇直至黄色几乎消失,加淀粉指示液5ml,
继续滴定并充分振摇至蓝色消失,同时做空白试验。空白试验中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滴定的消耗量不得过0.1ml。供试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
(0.01mol/L) 的容积(ml)为A,空白试验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的容积(ml )为B,供试品的重量(g )为W,照下式计算过氧化值:
供试品的过氧化值=10(A-B)/W
加热试验 取供试品约50ml,置烧杯中,在砂浴上加热至280℃,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10℃,观察油的颜色和其他性状的变化。
杂质 取供试品约20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石油醚(沸程60~90℃)
20ml使溶解,用干燥至恒重的垂熔玻璃坩埚滤过(如溶液不易滤过,可添加石油醚适量),用石油醚洗净残渣和滤器,在105℃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定,
增加的重量即为供试品中杂质的重量。
水分与挥发物 取供试品约5g,置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瓶中,精密称定,
在105℃干燥40分钟取出,置干燥器内放冷,称定重量;再在105℃干燥20分钟,放冷,精密称定重量,至连续两次干燥后称重的差异不超过0.001g,如遇重量增加的情况,则以增重前的一次重量为恒重。减失的重量,即为供试品中含有水分与挥发物的重量。
【附注】 溴化碘溶液 取研细的碘13.0g,置干燥的具塞玻瓶中,加冰醋酸
1000ml,微温使碘完全溶解;另用吸管插入法量取溴2.5ml(或在通风橱中用架盘天平称取7.8g),加入上述碘溶液中,摇匀,即得。为了确定加溴量是否合适,可在加溴前精密取出20ml,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记下消耗的容积(ml);加溴后,摇匀,再精密取出20ml,加新制的碘化钾试液
10ml,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消耗的容积(ml),应略小于加溴前的2倍。
本液应置具塞玻瓶内,密塞,在暗处保存。
植入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 J 植入剂
植入剂系指药物与辅料制成的供值入体内的无菌固体制剂。植入剂一般采用特制的注射器植入,也可以用手术切开植入,在体内持续释放药物,维持较长的时间。植入剂应进行释放度测定。
植入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植入剂所用的辅料必须是生物相容的,可以用生物不降解材料如硅橡胶,
也可用生物降解材料。前者在达到预定时间后,应将材料取出。
二、植入剂应进行释放度测定。
三、植入剂应单剂量包装,包装容器应灭菌。
四、植入剂应严封,遮光贮存。
除另有规定外,植入剂应进行以下相应的检查。
【装量差异】除另有规定外,植入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5瓶(支),除去标签、铝盖,容器外壁用乙醇擦净,干燥,开启时注意避免玻璃屑等异物落入容器中,分别迅速精密称定,倾出内容物,容器用水或乙醇洗净,在适宜条件下干燥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一容器的重量,求出每1瓶(支)的装量与平均装量。每1瓶(支)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应符合下列规定,如有1瓶(支)不符合规定,应另取10瓶(支)复试,
应符合规定。
平均装量 装量差异限度
0.05g及0.05g 以下 ±15%
0.05g以上至0.15g ±10%
0.15以上至0.50g ±7%
0.50g以上 ±5%
【无菌】照无菌检查法(附录Ⅺ H)检查,应符合规定。
指示剂与指示液(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Ⅴ E 指示剂与指示液
乙氧基黄叱精指示液 取乙氧基黄叱精0.1g,加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3.5~5.5(红→黄)。
二甲基黄指示液 取二甲基黄0.1g,加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2.9~4.0(红→黄)。
二甲基黄-亚甲蓝混合指示液 取二甲基黄与亚甲蓝各15mg,加三氯甲烷
100ml,振摇使溶解(必要时微温),滤过,即得。
二甲基黄-溶剂蓝19混合指示液 取二甲基黄与溶剂蓝19各15mg,加三氯甲烷
100ml使溶解,即得。
二甲酚橙指示液 取二甲酚橙0.2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二苯偕肼指示液 取二苯偕肼1g,加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
儿茶酚紫指示液 取儿茶酚紫0.1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6.0~7.0~9.0(黄→紫→紫红)。
中性红指示液 取中性红0.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滤过,即得。
变色范围 pH6.8~8.0(红→黄)。
孔雀绿指示液 取孔雀绿0.3g,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0.0~2.0(黄→绿);11.0~13.5(绿→无色)
石蕊指示液 取石蕊粉末10g,加乙醇40ml,回流煮沸1小时,静置,倾去上清液,再用同一方法处理2次,每次用乙醇30ml,残渣用水10ml洗涤,倾去洗液,再加水50ml煮沸,放冷,滤过,即得。
变色范围 pH4.5~8.0(红→蓝)。
甲基红指示液 取甲基红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7.4ml使溶解,再加水稀释至200ml,即得。
变色范围 pH4.2~6.3(红→黄)。
甲基红-亚甲蓝混合指示液 取0.1%甲基红的乙醇溶液20ml,加0.2%亚甲蓝溶液8ml,摇匀,即得。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 取0.1%甲基红的乙醇溶液20ml,加0.2%
溴甲酚绿的乙醇溶液30ml,摇匀,即得。
甲基橙指示液 取甲基橙0.1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3.2~4.4(红→黄)。
甲基橙-二甲苯蓝FF混合指示液 取甲基橙与二甲苯蓝FF各0.1g,加乙醇
100ml使溶解,即得。
甲基橙-亚甲蓝混合指示液 取甲基橙指示液20ml,加0.2%亚甲蓝溶液8ml,
摇匀,即得。
甲酚红指示液 取甲酚红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5.3ml使溶解,再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
变色范围 pH7.2~8.8(黄→红)。
甲酚红-麝香草酚蓝混合指示液 取甲酚红指示液1份与0.1%麝香草酚蓝溶液3份,混合,即得。
四溴酚酞乙酯钾指示液 取四溴酚酞乙酯钾0.1g,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
即得。
对硝基酚指示液 取对硝基酚0.25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刚果红指示液 取刚果红0.5g,加10%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3.0~5.0(蓝→红)。
苏丹Ⅳ指示液 取苏丹Ⅳ0.5g,加三氯甲烷100ml使溶解,即得。
含锌碘化钾淀粉指示液 取水100ml,加碘化钾溶液(3→20)5ml与氯化锌溶液
(1→5)10ml,煮沸,加淀粉混悬液(取可溶性淀粉5g,加水30ml搅匀制成),
随加随搅拌,继续煮沸2分钟,放冷,即得。本液应在凉处密闭保存。
邻二氮菲指示液 取硫酸亚铁0.5g,加水100ml使溶解,加硫酸2滴与邻二氮菲0.5g,摇匀,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间甲酚紫指示液 取间甲酚紫0.1g,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10ml使溶解,
再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
变色范围 pH7.5~9.2(黄→紫)。
金属酚指示液(邻甲酚酞络合指示液) 取金属酞1g,加水100ml使溶解,
即得。
茜素磺酸钠指示液 取茜素磺酸钠0.1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3.7~5.2(黄→紫)。
荧光黄指示液 取荧光黄0.1g,加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
耐尔蓝指示液 取耐尔蓝1g,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10.1~11.1(蓝→红)。
钙黄绿素指示剂 取钙黄绿素0.1g,加氯化钾10g,研磨均匀,即得
钙紫红素指示剂 取钙紫红素0.1g,加无水硫酸钠10g,研磨均匀,即得。
亮绿指示液 取亮绿0.5g,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0.0~2.6(黄→绿)。
姜黄指示液 取姜黄粉末20g,用冷水浸渍4次,每次100ml,除去水溶性物质后,残渣在100℃干燥,加乙醇100ml,浸渍数日,滤过,即得。
结晶紫指示液 取结晶紫0.5g,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即得。
萘酚苯甲醇指示液 取α-萘酚苯甲醇0.5g,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8.5~9.8(黄→绿)。
酞紫指示液 取水10ml,用氨溶液调节PH值至11后,加入酞紫10mg,溶解,
即得。
酚红指示液 取酚红100mg,加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必要时滤过)。
酚酞指示液 取酚酞1g,加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8.3~10.0(无色→红)。
酚磺酞指示液 取酚磺酞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5.7ml使溶解,再加水稀释至200ml,即得。
变色范围 pH6.8~8.4(黄→红)。
铬黑T指示剂 取铬黑T 0.1g,加氯化钠10g,研磨均匀,即得。
铬酸钾指示液 取铬酸钾10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偶氮紫指示液 取偶氮紫0.1g,加二甲基甲酰胺100ml使溶解,即得。
淀粉指示液 取可溶性淀粉0.5g,加水5ml搅匀后,缓缓倾入100ml沸水中,
随加随搅拌,继续煮沸2分钟,放冷,倾取上层清液,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硫酸铁铵指示液 取硫酸铁铵8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喹哪啶红指示液 取喹哪啶红0.1g,加甲醇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1.4~3.2(无色→红)。
碘化钾淀粉指示液 取碘化钾0.2g,加新制的淀粉指示液100ml使溶解,
即得。
溴甲酚紫指示液 取溴甲酚紫0.1g,加0.02mol/L氢氧化钠溶液20ml使溶解,
再加水稀释至100ml,即得。
变色范围 pH5.2~6.8(黄→紫)。
溴甲酚绿指示液 取溴甲酚绿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2.8ml使溶解,
再加水稀释至200ml,即得。
变色范围 pH3.6~5.2(黄→蓝)。
溴酚蓝指示液 取溴酚蓝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3.0ml使溶解,再加水稀释至200ml,即得。
变色范围 pH2.8~4.6(黄→蓝绿)。
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 取溴麝香草酚蓝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3.2ml
使溶解,再加水稀释至200ml,即得。
变色范围 pH6.0~7.6(黄→蓝)。
溶剂蓝19指示液 取0.5g溶剂蓝19,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即得。
橙黄Ⅳ指示液 取橙黄Ⅳ0.5g,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1.4~3.2(红→黄)。
曙红钠指示液 取曙红钠0.5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麝香草酚酞指示液 取麝香草酚酞0.1g,加乙醇100ml使溶解,即得。
变色范围 pH9.3~10.5g(无色→蓝)。
麝香草酚蓝指示液 取麝香草酚蓝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4.3ml使溶解,再加水稀释至200ml,即得。
变色范围 pH1.2~2.8(红→黄);pH8.0~9.6(黄→紫蓝)。
纸色谱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Ⅴ A 纸色谱法
纸色谱法系以纸为载体,以纸上所含水分或其他物质为固定相,用展开剂进行展开的分配色谱。供试品经展开后,可用比移值(R<[f]>)表示其各组成成分的位置(比移值=原点中心至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中心至展开剂前沿的距离),但由于影响比移值的因素较多,因而一般采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对照物质对比以确定其异同。作为药品的鉴别时,供试品在色谱中所显主斑点的位置与颜色(或荧光),应与对照品在色谱中所显的主斑点相同。作为药品的纯度检查时,可取一定量的供试品,经展开后,按各药品项下的规定,检视其所显杂质斑点的个数或呈色深度或荧光强度。作为药品的含量测定时,将主色谱斑点剪下洗脱后,再用适宜的方法测定。
1.仪器与材料
(1) 展开容器 通常为圆形或长方形玻璃缸,缸上具有磨口玻璃盖,应能密闭。用于下行法 时,盖上有孔,可插入分液漏斗,用以加入展开剂。在近顶端有一用支架架起的玻璃槽作为展开剂的容器,槽内有一玻棒,用以压住色谱滤纸;槽的两侧各支一玻棒,用以支持色谱滤纸使其自然下垂,避免展开剂沿滤纸与溶剂槽之间发生虹吸现象。用于上行法时,在盖上的孔中加塞,塞中插入玻璃悬钩,以便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挂在钩上;并除去溶剂槽和支架。
(2) 点样器 常用具支架的微量注射器或定量毛细管,应能使点样位置正确、集中。
(3) 色谱滤纸 质地均匀平整,具有一定机械强度,不含影响展开效果的杂质;也不应与所用显色剂起作用,以致影响分离和鉴别效果,必要时可进行处理后再用。用于下行法时,取色谱滤纸按纤维长丝方向切成适当大小的纸条,离纸条上端适当的距离(使色谱纸上端能足够浸入溶剂槽内的展开剂中,并使点样基线能在溶剂槽侧的玻璃支持棒下数厘米处)用铅笔划一点样基线,必要时,可在色谱滤纸下端切成锯齿形便于展开剂滴下。用于上行法时,色谱滤纸长约25cm,宽度则按需要而定,必要时可将色谱滤纸卷成筒形;点样基线距底边约2.5cm。
2.操作方法
(1) 下行法 将供试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用微量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吸取溶液,点于点样基线上,溶液宜分次点加,每次点加后,俟其自然干燥、低温烘干或经温热气流吹干,样点直径为2~4mm,
点间距离约为1.5~2.0cm,样点通常应为圆形。
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上端放在溶剂槽内并用玻棒压住,使色谱纸通过槽侧玻璃支持棒自然下垂,点样基线在支持棒下数厘米处。展开前,展开缸内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的蒸气使之饱和,一般可在展开缸底部放一装有规定溶剂的平皿或将浸有规定溶剂的滤纸条附着在展开缸内壁上,放置一定时间,俟溶剂挥发使缸内充满饱和蒸气。然后添加展开剂使浸没溶剂槽内的滤纸,展开剂即经毛细管作用沿滤纸移动进行展开,展开至规定的距离后,取出滤纸,标明展开剂前沿位置,俟展开剂挥散后按规定方法检出色谱斑点。
(2) 上行法 点样方法同下行法。展开缸内加入展开剂适量,放置俟展开剂蒸气饱和后,再下降悬钩,使色谱滤纸浸入展开剂约0.5cm,展开剂即经毛细管作用沿色谱滤纸上升,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展开至约15cm后,取出晾干,按规定方法检视。
展开可以单向展开,即向一个方向进行;也可进行双向展开,即先向一个方向展开,取出,俟展开剂完全挥发后,将滤纸转动90°,再用原展开剂或另一种展开剂进行展开;亦可多次展开、连续展开或径向展开等。
制药用水(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Ⅵ 制药用水
水是药物生产中用量最大、使用最广的一种原料,用于生产过程及药物制剂的制备。
本版药典中所收载的制药用水,因其使用的范围不同而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及灭菌注射用水。
制药用水的原水通常为饮用水,为天然水经净化处理所得的水,其质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制药用水的制备从生产设计、材质选择、制备过程、贮存、分配和使用均应符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制水系统应经过验证,并建立日常监控、检测和报告制度,有完善的原始记录备查。贮缸和管道应采用适 宜方法(紫外灯管照射、加热灭菌等)定期清洗和灭菌。
饮用水 饮用水可作为药材净制时的漂洗、制药用具的粗洗用水。除另有规定外,也可作为药材的提取溶剂。
纯化水 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备的制药用水,不含任何附加剂。其质量符合二部纯化水项下的规定。
纯化水可作为配制普通药物制剂用的溶剂或试验用水;可作为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所用药材的提取溶剂;口服、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水。也用作非灭菌制剂所用药材的提取溶剂。纯化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纯化水有多种制备方法,应严格检测各生产环 节,防止维生素污染。用作溶剂、稀释剂或精洗用水,一般应临用前制备。
注射用水 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应符合细菌内毒素试验要求。注射用水必须在防止内毒素产生的设计条件下生产、贮藏及分装。其质量应符合二部注射用水项下的规定。
注射用水可作为配制注射剂用的溶剂或稀释剂及注射用容器的精洗。也可作为滴眼剂配制的溶剂。
为保证注射用水的质量,必须随时监控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各生产环节,
定期清洗与消毒注射用水制造与输送设备,严防内毒素产生。一般应在80℃
以上保温、65℃保温循环或4℃以下的无菌状态下存放,并在制备12小时内使用。
灭菌注射用水 为注射用水按照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备所得。主要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其质量符合灭菌注射用水项下的规定。
灭菌注射用水罐装规格应适应临床需要,避免大规格、多次使用造成的污染。
灭菌注射用水 为注射用水照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备所得。主要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稀释剂。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 (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R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
本法是用于检查制药用水有机碳总量进而控制有机物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
制药用水中的有机物质一般产生于水源、供水系统(包括净化、贮存和输送系统)以及水系统中菌膜的生长。总有机碳可反映制药用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
通常采用蔗糖作为易氧化的有机物、1,4-对苯醌作为难氧化的有机物,按规定制备其标准溶液,在总有机碳测定仪上分别测定相应的响应值,以考察仪器的氧化能力和系统的适用性。
总有机碳测定法的原理是基于将水中有机物分子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CO2),
检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然后计算出水中有机碳的浓度。制药用水中存在无机碳和有机碳两种形式的碳,因此测定总有机碳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从所测得的总碳(无机碳和有机碳)中减去所测得的无机碳;另一种是在氧化过程前事先除去无机碳。
由于有机物的污染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真实性。所以,测定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避免污染,取样时应采用密闭容器,容器顶空应尽量小。
取样后,应立即测试。所使用的玻璃器皿必须严格清除有机残留物,并必须用总有机碳检查用水做最后漂洗。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仪器应经校正,并按领土完整的方法采用标准溶液定期对仪器的适用性进行试验。要求其最低检出限为每升含碳0.05mg或更低。
总有机碳检查用水 应采用每升含总有机碳低于0.10mg,电导率低于1.0μS/cm
(25℃)的高纯水。所用总有机碳检查用水与制备对照品溶液及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用水应是同一容器所盛之水。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蔗糖对照品溶液 除另有规定外,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蔗糖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加总有机碳检查用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升中约含1.20mg的溶液(每升含碳0.50mg)。
1,4-对苯醌对照品溶液 除另有规定外,取1,4-对苯醌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总有机碳检查用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升中含0.75mg的溶液(每升含碳
0.50mg)。
系统适用性试验 取总有机碳检查用水,蔗糖对照品溶液和1,4-对苯醌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依次记录仪器总有机碳响应值。按下式计算,以百分数表示的响应效率应为85%~115%。
100[rss-rw]/(rs-rw)
式中 rw为总有机碳检查用水的空白响应值;
rs为蔗糖对照品溶液的响应值;
rss为1,4-对苯醌对照品溶液的响应值;
测定法 取供试制药用水适量,按仪器规定方法测定。记录仪器的响应值ru,
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制药用水的响应值应不大于rs-rw(0.50mg/L)。
此方法也可用于预先经校正、标化及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在线仪器操作。这种在线测定的水的质量取决于仪器放置在水系统中的位置。应注意仪器安放的位置必须真实反映所用水的质量。
质谱法 (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Ⅸ J 质谱法
质谱法是在高真空状态下将被测物质离子化,按离子的质荷比(m/z)大小分离而实现物质的成分和结构分析的分析方法。质谱图通过离子谱峰强度及相互关系,提供与分子结构有关的信息。
质谱是物质的固有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除一些异构体外,均有不同的质谱,利用这一性质可进行定性分析(包括分子质量和相关结构信息);质谱谱峰的强度与其代表的物质的含量成正比,据此可进行定量分析。
质谱仪一般由六部分组成:真空系统用来控制质谱仪不同组件的真空状态;
进样系统是根据电离方式的不同,将供试品送入离子源的适当部位;离子源使供试品分子电离,并使生成的离子会聚成有一定能量和几何形状的离子束;
质量分析器的利用电磁场(包括磁场、磁场和电场的组合、高频电场和高频脉冲电场等)的作用将来自离子源的离子束中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按空间位置、
时间先后或运动轨道稳定与否等形式进行分离;检测器用于接收、检测和记录被分离后的离子信号;数据处理系统实现计算机系统对整个仪器的控制,
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略)
一、真空系统
真空系统由机械泵和分子泵组成。为了获得准确的质量数,必须最大限度减少已电离的供试品离子与残余的供试品气体分子间的碰撞。能够达到目的手段就是在高真空下使离子进入磁场,电子被电子捕集器尽量捕集,残余的气体分子被真空抽走。为满足测试要求,离子源的压力减至10{-6}~10{-7}mmHg,
质量分析器的压力减至10{-7}~10{-8}mmHg。
二、进样系统
现代质谱仪有多种进样系统,可根据供试品的性质、状态和纯度合理选择。
一般可分分为直接进样通过接口两种方式将供试品导入质谱仪。
1、直接进样
在室温和常压下,气态或液态供试品可通过一个可调喷口装置以中性流的形式导入离子源。吸附在固体上或溶解在液体中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顶空分析器进行富集,利用吸附柱捕集,再采用程序升温的方式使之解吸,经毛细管导入质谱仪。
对于固体供试品,常用进样杆直接导入。将供试品置于进样杆顶部的小坩埚中,通过在离子源附近的真空环境中加热的方式导入供试品,或者通过在离子化室中将供试品从一可迅速加热的金属丝上解吸或者使用激光辅助解吸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可与电子轰击电离、化学电离以及场电离结合,适用于热稳定性差或者难挥发物的分析。
2、接口技术
目前质谱进样系统发展较快的是多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用以将色谱流出物导入质谱,经离子化后供质谱分析,可用于多组分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主要接口技术包括各种喷雾技术(电喷雾、热喷雾和离子喷雾)、
传送装置(粒子束)和粒子诱导解吸(快原子轰击)等。
(1)电喷雾接口
带有供试品的色谱流动相通过一个带有数千伏高压的针尖喷口喷出,生成带电液滴,经干燥气除去溶剂后,带电离子通过毛细管或者小孔直接进入质量分析器。传统的电喷雾接口只适用于流动相流速为1~5μl/min的体系,因此电喷雾接口主要适用于微柱液色谱。同时由于离子可以带多电荷,使得高分子物质的质荷比落入大多数四极杆或磁质量分析器的分析范围(质荷比小于400),
从而可分析分子量高达几十万的物质。
(2)热喷雾接口
存在于挥发性缓冲液流动相(加乙酸铵溶液)中的待测物,由细径管导入离子源,同时加热,溶剂在细径管中除去,待测物进入气相。其中性分子可以通过与气相中的缓冲液离子(如NH+4)反应,以化学电离的方式离子化,再被导入质量分析器。热喷雾接口适用的液体流量可达2ml/min,并适合于含有大量水的流动相,可用于测定各种极性化合物。由于在溶剂挥发时需要利用较高温度加热,因此待测物有可能受热分解。
(3)离子喷雾接口
在电喷雾接口基础上,利用气体辅助进行喷雾,可提高流动相流速达到
0.1ml/min。电喷雾和离子喷雾技术中使用的流动相体系含有的缓冲液必须是挥发性的。
(4) 粒子束接口
将色谱流出物转化为气溶胶,在脱溶剂室中先脱去溶剂,得到的中性待测分子导入离子源,使用电子轰击或者化学电离的方式将其离子化,获得的质谱为经典的电子轰击电离或者化学电离质谱图,其中前者含有丰富的供试品分子结构信息。但粒子束接口对供试品的极性、热稳定性和分子质量有一定限制,最适用于分子量在1000以下的有机小分子测定。
(5)解吸附技术
将微柱液相色谱与粒子诱导解吸的技术(快原子轰击和液相二次粒子质谱)
结合,一般使用的流速在1~10μl/min之间,流动相须加入微量难挥发液体(如甘油)。混合液本通过一根毛细管流到置于离子源中的金属靶上,经溶剂挥发后形成的液膜被高能原子或者离子轰击而离子化。得到的质谱图与快原子轰击(或液相二次离子质谱)的质谱图类似,但是本底却大大降低。
三、离子源
离子源的性能决定了离子化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质谱仪的灵敏度。常见的离子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供试品在离子源中以气体的形式被离子化,
另一种为从固体表面或溶液中溅射出带电离子。在很多情况下,进样和离子化是同时进行。
1、电子轰击(Electron Impact,EI)
气化后的供试品分子进入离子化室后,受到由钨或铼灯丝发射并加速的电子流的轰击产生正离子。离子化室压力保持在10{-4}~10{-6}mmHg。轰击电子的能量大于供试品分子的电离能,使供试品分子电离或碎裂。电子轰击质谱能提供有机化合物最丰富的结构信息,有较好的重现性,其裂解规律的研究也最为完善,已经建立了数万种有机化合物的标准谱图库可供检索。其缺点在于不适用于难挥发和热稳定性差的供试品。
2、化学电离(Chemical Ionization,CI)
引入一定压力的反应气进入离子化室,反应气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流的作用下电离或者裂解。生成的离子和反应气分子进一步反应或供试品分子发生离子-分子发应,通过质子交换使供试品分子电离。常用的反应气有甲烷、
异丁烷和氨气。化学电离通常得到准分子离子,如果供试品分子的质子亲和势大于反应气的质子亲和势,则生成[M+H]+,反之则生成[M-H]+。根据反应气压力不同,化学电离源分为大气压、中气压(0.1~10mmHg)和低气压
(10{-6}mmHg)三种。大气压化学电离源适合于色谱和质谱联用,检测灵敏度较一般的化学电离源要高2~3个数量级,低气压化学电离源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分析难挥发的供试品,并能使用难挥发的反应试剂,但是只能用于傅里叶变换质谱仪。
3、快原子轰击(Fast-atom Bombardment,FAB)
将供试品分散于基质(常用甘油等高沸点溶剂)中制成溶液,涂布于金属靶上送入FAB离子源中。将经强电场加速后的惰性气体中性原子束(如氩或氙)
对准靶上供试品轰击。基质中存在的缔合离子和经快原子轰击产生的供试品离子一起被溅射进入气相,并在电场作用下进入质量分析器。如用惰性气体离子束(如铯)来取代中性原子束进行轰击,所得质量称为液相二次离子质谱
(LSIMS)。
此法优点在于离子化能力强,可用于强极性、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和相对分子质量大的供试品及EI和CI难于得到有意义的质谱的供试品。FAB比EI容易得到比较强的分子离子或准分子离子;不同于CI的一个优势在于其所得质谱有较多的碎片离子峰信息,有助于结构解析。缺点是对非极性供试品灵敏度下降,
而且基质在低质量数区(400以下)产生较多干扰峰。FAB是一种表面分析技术,
需注意优化表面状况的样品处理过程。供试品分子与碱金属离子加合,如[M+
Na]和[M+K],有助于形成离子。这种现象有助于生物分子的离子化。因此,使用氯化钠溶液对供试品表面进行处理有助于提高加合离子的产率。在分析过程中加热供试品也有助于提高产率。
4、场电离(Field Ionization,FI)和场解吸(Field Desorp-tion,FD)
FI离子源由距离很近的阳极和阴极组成,两极间加上高电压后,阳极附近产生高达10{7}-10{8}V/cm的强电场。接近阳极的气态供试品分子产生电离形成正分子离子,然后加速进入质量分析器。对于液体供试品(固体供试品先溶于溶剂)可用FD来实现离子化。将金属丝浸入供试品溶液,待溶剂挥发后把金属丝作为发射体送入离子源,通过弱电流提供供试品解吸附所需能力,供试品分子即向高场强的发射区扩散并实现离子化。FD适用于难气化,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FI和FD均易得到分子离子峰。
5、大气压电离(Atmospheric-pressure Ionization,API)
API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最常用的离子化方式。常见的大气压电离有三种:
大气压电喷雾(APESI),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和大气压光电离(APPI)。
APESI是从去除溶剂后的带电液滴形成离子的过程,适用于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供试品或极性化合物。因具有多电荷能力,所以其分析的分子量范围很大,既可用于小分子分析,又可用于多肽、蛋白质和寡聚核甘酸分析。APCI
是大气压下利用电晕放电来使气相供试品和流动相电离的一种离子化技术,
要求供试品有一定的挥发性,适用于非极性或低、中等极性的化合物。由于极少形成多电荷离子,分析的分子量范围受到质量分析器质量范围的限制。
APPI是用紫外灯取代APCI的电晕放电,利用光化作用将气相中的供试品电离的离子化技术,适用于非极性化合物。由于大气压电离源是独立于高真空状态的质量分析器之外的,故不同大气压电离源之间的切换非常方便。
6、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LDI)
将溶于适当基质中的供试品涂布于金属靶上,用高强度的紫外或红外脉冲激光照射可实现供试品的离子化。此方式主要用于分子量的10000以上的大分子分析,仅限于作为飞行时间分析器(详见后面内容)的离子源使用。
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离子化
等离子体是由自由电子、离子和中性原子或分子组成,总体上成电中性的气体,其内部温度高达几千至一万度。供试品由载气携带从等离子体焰炬中央穿过,迅速被蒸发电离并通过离子引出接口导入到质量分析器。供试品在极高温度下完全蒸发和解离,电离的百分比高,因此几乎对所有元素均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由于该条件下化合物分子结构已经被破坏,所以ICP仅适用于元素分析。
四、质量分析器
质量分析器将带电离子根据其质荷比进行分离,用于记录各种离子的质量数和丰度。质量分析器的两个主要技术参数是所能测定的质荷比的范围(质量范围)和分辨率。根据结构的差异,质量分析器包括扇形磁场分析器、四极杆分析器、离子阱分析器、飞行时间分析器和傅里叶变换分析器等。
1、扇形磁场分析器
离子源中生成的离子通过扇形磁场和狭缝聚焦形成离子束。离子离开离子源后,进入垂直于其前进方向的磁场。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磁场的作用下,
前进方向产生不同的偏转,从而使离子束发散。由于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扇形磁场中有其特有的运动曲率半径,通过改变磁场强度,检测依次通过狭缝出口的离子,从而实现离子的空间分离形成质谱。
2、四级杆分析器
四级杆分析器由四根平行的棒状电级组成。离子束在与棒状电极平行的轴上聚焦,一个直流固定电太(DC)和一个射频电压(RF)作用在棒状电级上,
两对电级之间的电位相反。对于给定的直流和射频电压,特定质荷比的离子在轴向稳定运动,其他质荷比的离子则与电极碰撞湮灭。将DC和RF以固定的斜率变化,可以实现质谱扫描功能。四级杆分析器对选择离子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
3、离子阱分析器
由两个端盖电极和位于它们之间的类似四极杆的环电极构成。端盖电极施工加直流电压或接地,环电极施加射频电压(RF),通过施加适当电压就可以形成一个势能阱(离子阱)。根据RF电压的大小,离子阱就 就可捕获某一质量范围的离子。离子阱可以储存离子,待离子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升高环电极上的RF电压,离子按质量从高到低的次序依次离开离子阱,被电子倍增器检测。目前离子阱分析器已发展到可以分析质荷比高达数千的离子。离子阱在全扫描模式下仍然具有较高灵敏度,而且单个离子阱通过时间序列的设定就可以实理财多级质谱(MSn)的功能。
4、飞行时间分析器
具有相 同动能但不同质量的离子,因其飞行速度不同而分离。如果固定离子飞行距离,则不同质量离子的飞行时间不同,质量小的离子飞行时间短而首先到达检测器。各种离子的飞行时间与质荷比的平方根成正比。离子以离散包的形式引入质谱仪,这样可以统一飞行的起点,依次测量飞行时间。离子包通过一个脉冲或者一个栅系统连续产生,但只在一特定的时间引入飞行管。新发展的飞行时间分析器具有大的质量分析范围和较高的质量分辩率,
尤其适合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分析。
5,傅里叶变换分析器
在一定强度的磁场中,离子做圆周运动,离子运动轨道受共振变换电场限制。当变换电场频率和回旋频率相同时,离子稳定加速,运动轨道半径越来越大,动能也越来越大。当电场消失时,沿轨道飞行的离子在电极上产生交变电流。对信号频率进行分析可得出离子质量。将时间与相应的频率谱利用计算机经过傅里叶变换形成质谱。其优点为分辩率很高,质荷比可以精确到千分之一道尔顿。
五、串联质谱及联用技术
1,串质质谱
两个或更多的质谱连接在一起,称为串联质谱。最简单的串联质谱(MS/MS)
由两个质谱串联而成,其中第一个质量分析器(MS1)将离子预分离或加能量修饰,由第二级质量分析器 (MS2) 分析结果。最常见的串联质谱为三级四级杆串联质谱。第一级和第三级四级杆分析器分别为MS1和MS2,第二级四级杆分析器所起作用是将从MS1得到的各个峰进行轰击,实现母离子碎裂后进入
MS2再行分析。现在出现了多种质量分析器组成的串联质谱,如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 和飞行时间-飞行时间(TOF-TOF)串联质谱等,大大扩展了应用范围。离子阱和傅里叶变换分析器可在不同时间顺序实现时间序列多级质谱扫描功能。
MS/MS最基本的功级包括能说明MS1中的母离子和MS2中的子离子间的联系。
根据 MS1和MS2的扫描模式,如子离子扫描、母离子扫描和中性碎片丢失扫描,
可以查明不同质量数离子间的关系。母离子的碎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碰撞诱导解离、表面诱导解离和激光诱导解离。不用激发即可解离则称为亚稳态分解。
MS/MS在混合物分析中有很多优势。在质谱与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联用时,
即使色谱未能将物质完全分离,也可以进行鉴定。MS/MS 可从供试中选择母离子进行分析,而不受其他物质干扰。
MS/MS在药物领域有很多应用。子离子扫描可获得药物主要成分、杂质和其他物质的母离子的定性消息,有助于未知物的鉴别,也可用于肽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鉴别。
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对生物复杂基质中低浓度供试品进行定量分析,
可用多反应监督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消除干扰。如分析药物中某特定离子,而来自基质中其化化合物的信号可能会掩盖检测信号,用MS1
/ MS2对特定离子的碎片进行选择检测可以消除干扰。NRM也同时定量分析多个化合物。在药物代谢研究中,为发现与代谢前体具有相同结构特征的分子,使用中性碎片丢失扫描能找到所有丢失同种功能团的离子,如羧酸丢失中性二氧化碳。如果丢失的碎片是离子形式,则母离子扫描能找到所有 丢失这种碎片的离子。
2、联用技术
色谱可作为质谱的供试品导入装置,并对供试品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因此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对复杂体系进行分离分析。因为色谱可得到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质谱可给出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结构信息,故对复杂体系或混合物中化合物的鉴别和测定非常有效。在这些联用技术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已经广泛用于药物分析。
(1)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MS)
气相色谱的流出物已经是气相状态,可直接导入质谱。由于气相色谱与质谱的工作压力相差几个数量级,开始联用时在它们之间使用了各种气体分离器以解决工作压力的差异。随着毛细管气相色谱的应用和高速真空泵的使用,
现在气相色谱流出物已可直接导入质谱。
(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
液相色谱/质谱 联用的接口前已论及,主要用于分析GC/MS 不能分析,或热稳定性差、强极性和高分子量的物质,如生物样品(药物与其代谢产物)和生物大分子(肽、蛋白质、核酸和多糖)。
(3)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
毛细管电泳(CE)适用于分离分析极微量 样品(nl体积)和特定用途(如手性对映体分离等)。CE流出物可直接导入质谱,或加入辅助流动相以达到和质谱仪相匹配。
(4)超临界体色谱/质谱联用(SFC/MS)
常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作流动相,适用于小极性和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通过色谱柱和离子源泉之间的分离器可实现联用。
(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ICP/MS)。
由ICP作为离子源泉和MS实现联用,主要用玩元素分析和元素形态分析。
六、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检测器通常为光电倍增强或电子倍增器,将离子流转化为电流,所采集的信号经放大并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质谱图。
质谱离子的多少用丰度(Abundance)表示,即具有某质荷比离子的数量。由于某个具体离子的“数量”无法测定,故一般用相对丰度表示其强度,设最强的峰为基峰(BasePeak),其他离子的丰度用相对于基峰的百分数表示。在质谱仪测定的质量范围内,由离子的质荷比和其相对丰度构成质谱图。在LC/MS和
GC/MS中,常用各分析物质的色谱保留时间和由质谱得到其离子的相对强度组成色谱总离子流图。也可固定某质荷比,对整个色谱流出物进行选择离子检测(Selected Ion Monitoring,SIM),得到选择离子流图。
分 辩率(Resolution)、灵敏度(Sen sitivity)和质量范围(Mass Range)是质谱仪重要的性能指标。
分辩率是质谱仪分离离子的能力。理论分辩率规定为两个质量为M1和M2的相邻质谱峰刚好分开时仪器的分辩本领。用R表示,即两峰质量的平均值与它们的质量差的比值。
R=M/△M
式中,M=(M1+M2)/2; △M=|M1-M2|
通常,仪器的分辨率规定为两峰间峰谷高度为峰高10%时的测定值,也就是两峰各以5%的高度重叠。对于低、中、高分辨率的质谱,分别是指分辨率在100~200、200~10000和10000以 上。
(2)灵敏度
灵敏度是表示质谱峰强度与所需供试品量之间关系的量度。在实际工作中,
要求供试品用量越少越好,而记录到的质谱信号越强越好。一般来说,质谱仪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是相互制约的。
(3)质量范围
质量范围是指仪器能够准确测定离子的最大质量数。最大质量数的获得与加速电压有直接的联系。加速电压同质荷比(m/z)成反比,降低加速电压,
可提高所测的最大质量数,但 同时会造成分辨率和灵敏度的降低。
七、质谱的应用
质谱在药物领域的主要应用为药物的定性鉴别、定量分析和结构解析。
如果一个中性分子丢失或得到一个电子,则分子离子的质荷比与该分子质量数相同。使用高分辨率质谱可得到离子的精确质量数,然后计算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或者用参照物作峰匹配可以确证分子量和分子式。分子离子的各种化学键发生断裂后形成碎片离子,由此可推断其裂解方式,得到相应的结构信息。
定性分析,可用于确认化合物准分子离子峰,进行二级质谱扫描,推断结构化合物断裂机理,并结合其他表征及相关信息,推测化合物分子结构。
质谱用于定量分析,其选择性、精度和准确度较高。
质谱定量分析可采用外标法或内标法,后者精度高于前者。定量分析中的内标可选用类似结构物质或同位素物质。前者成本低,但精度和准确度以使用同位素质为高。使用同位素物质为内标时,要求在进样、分离和离化过程中不会丢失同位素物质。在使用FAB质谱和LC/MS(热喷雾 和电喷务)
进行定量分析时,一般都需要用稳定的同位素内标。分析物和内标离子的相对丰度采用选择离子监测(只监测分析物和内标的特定离子)的方式测定。 选择离子监测相对全范围扫描而言,由于离子流积分时间和而增加了选择性和灵敏度。利用分析物和内标的色谱峰面积比或峰高比得出校正曲线,然后计算供试品中分析物的色谱峰面积或其含量。
重金属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H 重金属检查法
重金属系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标准铅溶液的制备 称取硝酸铅0.160g,置1000ml量瓶中,加硝酸5ml与水
50m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Pb)。
配制与贮存用的玻璃容器均不得含铅。
第一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25ml纳氏比色管两支,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后,加水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
乙管中加入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制成的供试液25ml;若供试液带颜色,可在甲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焦糖溶液或其它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使之与乙管一致;
再在甲乙两管中分别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各2ml,摇匀,放置2分钟,同置白纸上,自上向下透视,乙管中显出的颜色与甲管比较,不得更深。
如在甲管中滴加稀焦糖溶液仍不能使颜色一致时,可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二倍量的供试品和试液,加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使成30ml,将溶液分成甲乙二等分,乙管中加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甲管中加入硫代乙酰胺试液2ml,摇匀,放置2分钟,经滤膜(孔径3μm)滤过,然后甲管中加入标准铅溶液一定量,加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使成25ml;再分别在乙管中加硫代乙酰胺试液2ml,甲管中加水2ml,照上述方法比较,即得。
供试品如含高铁盐影响重金属检查时,可取该药品项下规定方法制成的供试品溶液,加抗坏血酸0.5~1.0g,并在对照液中加入相同量的抗坏血酸,再照上述方法检查。
配制供试品溶液时,如使用的盐酸超过1.0ml(或与盐酸1.0ml相当的稀盐酸),氨试液超过2ml,或加入其他试剂进行处理者,除另有规定外,对照液中应取同样同量的试剂置瓷皿中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
15ml,微热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再用水稀释成25ml。
第二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该品种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加硝酸0.5ml,蒸干,
至氧化氮蒸气除尽后(或取供试品一定量,缓缓炽灼至完全炭化,放冷,
加硫酸0.5~1.0ml,使恰湿润,用低温加热至硫酸除尽后,加硝酸0.5ml,蒸干,
至氧化氮蒸气除尽后,放冷,在500~600℃炽灼使完全灰化),放冷,加盐酸
2ml,置水浴上蒸干后加水15ml,滴加氨试液至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再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微热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水稀释成
25ml;另取配制供试品溶液的试剂,置瓷皿中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
(pH3.5)2ml与水15ml,微热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再用水稀释成25ml;照上述第一法检查,即得。
第三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适量,加氢氧化钠试液5ml与水20ml溶解后,
置纳氏比色管中,加硫化钠试液5滴,摇匀,与一定量的标准铅溶液同样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
第四法
仪器装置 滤器由具有螺纹丝扣并能密封的上下二部,以及垫圈、滤膜和尼龙垫网所组成。如图。(图略)
A为滤器上盖部分,入口处应能与50ml注射器紧密连接;B为连接头;
C为垫圈(外径10mm,内径6mm);D为滤膜,直径10mm,孔径3.0μm,用前经在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E为尼龙垫网(孔径不限),直径10mm;F为滤器下部,
出口处套上一合适橡皮管。
标准铅斑的制备 精密量取标准铅溶液一定量,置小烧杯中,用水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10ml,加入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硫代乙酰胺试液1.0ml,摇匀,放置10分钟,用50ml注射器转移至上述滤器中进行压滤
(滤速约为每分钟1ml),滤毕,取下滤膜,放在滤纸上干燥,即得。
检查法 取按各药品项下规定方法制成的供试溶液10ml,照标准铅斑的制备,自“加入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起,依法操作,将生成的斑点与标准铅斑比较,不得更深。
若供试溶液有颜色或浑浊,应用滤膜进行预滤,如滤膜上有污染,应换滤膜再滤,直至滤膜不再染色;然后取滤液10ml,照标准铅斑的制备,自
“加入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起,依法操作,并照上述检查法中所述比较,
即得。
柱色谱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Ⅴ C 柱色谱法
1.吸附柱色谱
色谱管为内径均匀、下端缩口的硬质玻璃管,下端用棉花或玻璃纤维塞住,管内装入吸附剂。吸附剂的颗粒应尽可能保持大小均匀,以保证良好的分离效果。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多采用直径为0.07~0.15mm的颗粒。色谱柱的大小,吸附剂的品种和用量,以及洗脱时的流速,均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1) 吸附剂的填装 ①干法 将吸附剂一次加入色谱柱,振动管壁使其均匀下沉,然后沿管壁缓缓加入洗脱剂;或在色谱柱下端出口处连接活塞,
加入适量的洗脱剂,旋开活塞使洗脱剂缓缓滴出,然后自管顶缓缓加入吸附剂,使其均匀地润湿下沉,在管内形成松紧适度的吸附层。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有充分的洗脱剂留在吸附层的上面。
②湿法 将吸附剂与洗脱剂混合,搅拌除去空气泡,徐徐倾入色谱柱中,然后加入洗脱剂将附着管壁的吸附剂洗下,使色谱柱面平整。
俟填装吸附剂所用洗脱剂从色谱柱自然流下,液面和柱表面相平时,
即加供试品溶液。
(2) 供试品的加入 除另有规定外,将供试品溶于开始洗脱时使用的洗脱剂中,再沿色谱管壁缓缓加入,注意勿使吸附剂翻起。或将供试品溶于适当的溶剂中,与少量吸附剂混匀,再使溶剂挥发去尽使呈松散状,加在已制备好的色谱柱上面。如供试品在常用溶剂中不溶,可将供试品与适量的吸附剂在乳钵中研磨混匀后加入。
(3) 洗脱 除另有规定外,通常按洗脱剂洗脱能力大小递增变换洗脱剂的品种和比例,分别分部收集流出液,至流出液中所含成分显著减少或不再含有时,再改变洗脱剂的品种和比例。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有充分的洗脱剂留在吸附层的上面。
2.分配柱色谱
方法和吸附柱色谱基本一致。装柱前,先将载体和固定液混合,然后分次移入色谱柱中并用带有平面的玻棒压紧;供试品可溶于固定液,混以少量载体,加在预制好的色谱柱上端。
洗脱剂需先加固定液混合使之饱和,以避免洗脱过程中两相分配的改变。
注射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B 注射剂
注射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
注射液 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射入体内用的无菌溶液型注射液、乳状液型注射液或混悬型注射液。可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其中,
供静脉滴注用的大体积(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小于100ml)注射液也称静辅液。
注射用无菌粉末 系指药物制成 的供临用前用适宜的无菌溶液配制成澄清溶液或均匀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无菌块状物。可用适宜的注射溶剂配制后注射,也可用静脉输液配制后静脉滴注。无菌粉末用溶剂结晶法、喷雾干燥法或冷冻干燥法等制得。
注射用浓溶液 系指药物制成 的供临用前稀释供静脉滴注用的无菌浓溶液。
注射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溶液型注射液应澄明;除另有规定外,混悬型注射 液药物粒度应控制在15μm以下,含15~20μm(间有个别20~50μm)者,不超过10%,若有可见沉淀,
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注射;乳状液型注射液应稳定,不得有相分离现象,不得用于椎管注射,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分散相球粒的粒度9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 的球粒,静脉输液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二、注射剂所用溶剂必须完全无害,并不得影响疗效和质量。一般分为水性溶剂和非水性溶剂。
(1)水性溶剂:最常用的为注射用水,也可用0.9%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的水溶液。
(2)非水溶剂:常用的为植物油,主要为供注射用大豆油,其质量应符合“大豆油(供注射用)”其他还有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溶液。
三、配制注射剂时,可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附加剂。如渗透压调节剂、pH值调节剂、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抑菌剂、乳化剂、助悬剂等。
所用附加剂应不影响药物疗效,避免对检验产生干扰,使用浓度不得引起毒性或过度的刺激。常用的抗氧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一般浓度为0.1%~0.2%;常用的抑菌剂为0.5%苯酚、0.3%甲酚、0.5%三氯叔丁醇等。多剂量包装的注射液可加适宜的抑菌剂,抑菌剂用量应能抑制注射液内微生物的生长。加有抑菌剂的注射液,仍应用适宜的方法灭菌。静脉输液与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的注射液均不得加抑菌剂。除另有规定外,一次注射量超过
15ml的注射液,不得加抑菌剂。
四、注射剂常用容器有玻璃安瓿、玻璃瓶、塑料瓶(袋)等,容器的密封性,须用适宜的方法验证。除另有规定外,容器应符合有关注射用玻璃容器和塑料容器的国家标准规定,容器用胶塞特别是多剂量包装注射液用的胶塞要有足够的弹性,其质量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定。
五、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缩短注射剂的配制时间,防止微生物与热原的污染及药物变质。静脉输液的配制过程更应严格控制。制备混悬型注射液、乳状液型注射液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粒子大小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注射用无菌粉末应按无菌操作制备。
六、灌装标示装量为不大于50ml 的注射剂,应按下表适当增加装量。除另有规定外,多剂量包装的注射剂,每一容器的装量不得超过10次注射量,增加装量应能保证每次注射用量。
 ────────────────┬──────────────────────────
标示装量/ml │  增加量/ml
├──────────────┬────────────
  │ 易流动液 │ 黏稠液
────────────────┼──────────────┼───────────
0.5 │ 0.10 │  0.12
1 │ 0.10 │  0.15  
2 │ 0.15 │  0.25  
5 │ 0.30 │  0.50  
10 │ 0.50 │  0.70  
20 │ 0.60 │  0.90
50 │ 1.0 │  1.5 
 ─────────────────┴──────────────┴──────────
接触空气易变质的药物,在灌装过程中,应排除容器内空气,可填充二氧化碳或氮等气体,立即熔封或严封。
七,熔封或严封后,一般应根据药物性质选用适宜的方法灭菌,必须保证制成品无菌。注射剂在灭菌时或灭菌后,应采用减压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容器检漏。
八、除另有规定外,注射剂应避光贮存。
九,加有抑菌剂的注射剂,在标签中应标明所加抑菌剂的名称与浓度;
注射用无菌粉末,应标明所用溶剂。
除另有规定外,注射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装量】注射液及注射用浓溶液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注射液的标示装量为不大于2ml者取供试品5支,2ml以上至50ml者取供试品3支;开启时注意避免损失,将内容物分别用相应体积的干燥注射器及注射针头抽尽,然后注入标化的量具内(量具的大小应使待测体积至少占其额定体积的40%),在室温下检视。测定油溶液或混悬液的装量时,应先加温摇匀,再用干燥注射器及注射针头抽尽后,同前法操作,放冷,检视,每支注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
注射液的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至50ml的按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Ⅹ F)检查,应符合规定。
【装量差异】 除另有规定外,注射用无菌粉末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5瓶(支),除去标签、铝盖,容器外壁用乙醇洗净,干燥,开启时注意避免玻璃屑等异物落入容器中,分别迅速精密称定,倾出内容物,容器可用水、乙醇洗净,在适宜条件下干燥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一容器的重量,求出每1瓶(支)的装量与平均装量。每1瓶(支)中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应符合下列规定。如有1瓶(支)不符合,应另取10瓶(支)
复试,均符合规定。
──────────────────────────
平 均 装 量 装量差异限度
──────────────────────────
0.05g以下至0.05g ±15%
0.05g以上至0.15g ±10%
0.15g以上至0.50g ±7%
0.50g以上 ±5%
──────────────────────────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用无菌粉末,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可见异物】 除另有规定外,照可见异物检查法(附录Ⅸ H)检查,均应符合规定。
【不溶性微粒】除另有规定外,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照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附录Ⅸ C)检查,应符合规定。
【无菌】 照无菌检查法(附录Ⅺ H)检查,应符合规定。
【细菌内毒素】或【热原】除另有规定外,静脉用注射剂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照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附录XI E)或热原检查法(附录XI D)检查,
应符合规定。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Ⅸ C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本法系在可见异物检查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查溶液型静脉滴注用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除另有规定外,测定方法一般先采用光阻法;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用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方法都无法测定的注射液
,可用适宜的溶剂经适量稀释后测定。
试验环境及检测 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于引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应洁净、无微粒。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um 的微孔滤膜滤过。
取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50ml,按相应检查法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光阻法要求每10 ml中含10 um以上 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25 u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显微计数法要求每50ml中含10um 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0粒以下,含25u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
(或其他适宜溶剂)、玻璃仪器或试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检查。
一、光阻法
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流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
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成正比,光阻法检查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即依据此原理。
对仪器一般要求 仪器通常应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三部分。
测量范围应包括2~5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5000个/ml。
仪器的校正与检定 所使用的仪器应每6个月校正一次。
(1)取样体积 待仪器稳定后,取多于取样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置于取样杯中,称定重量,通过取样器由取样杯中量取一定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后,再次趁定重量。以两次称定的重量之差计算取样体积。连续测定3次,每次测得体积与量取体积的差应在±5%以内。测定体积的平均值与量取体积的差应在±3%
以内。也可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校正,结果应符合 上述规定。
(2)微粒计数 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μm或25μm的标准粒子,制成每1ml中含1000~5000微粒数的悬浮液,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依法测定3次,第一次数据不计,后两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与已知粒子数之差应在±20%以内。
注:如所使用仪器附有自检软件,可进行自检。
(3)传感器的分辨率
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μm的标准粒子(均值粒径的标准差应不大于1μm),制成每1ml中含1000~5000微粒数的悬浮液,超声处理(80~120W)
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10μm和12μm两个通道的粒子数,使得两个通道的差值计数与10μm
通道累计计数之比应不小于68%。若校正结果不符合规定,应重新调试仪器后再次进行校正,符合规定后方可使用。
注:如所使用仪器附有自检软件,可进行自检。
检查法
(1)标示装量为25ml或25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先倒出部分供试品溶液冲洗开启口及取样杯,再将供试品溶液倒入取样杯中,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不加搅拌),开启搅拌或手动缓缓转动,使溶液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
至少3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记录数据;另取至少2个供试品,同法测定。
每个供试品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2)标示装量为25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
不加搅拌,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记录数据;另取至少2个供试品,同法测定。第一个供试品的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在层流净化台上小心合并至少3个供试品的内容物
(使总体积不少于20ml),置于取样杯中,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后,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手动缓缓转动,使溶液均匀
(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3次,每次 取样应不少于5ml,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
(3)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或注射用浓溶液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开启瓶盖,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小心盖上瓶盖,缓缓振摇使内容物溶解(注射用浓溶液直接操作),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不加搅拌,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
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另取至少2个供试品,同法测定。
第一个供试品的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取至少3个供试品,在净化台上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
小心开启瓶盖,分别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缓缓振摇使内容物溶解(注射用浓溶液直接操作),小心合并容器中的溶液(使总体积不少于20ml),置于取样杯中,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后,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手动缓缓转动,使溶液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3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
结果判定
(1)标示装量为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 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
含10u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5粒,含25u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3粒。
(2)标示装量为100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中含10u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000粒,
含25u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00粒。
二、显微计数法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仪器通常包括层流净化台、显微镜、微孔滤膜及其滤
器、平皿等。
层流净化台 高效空气过滤器孔径0.45um,气流方向由里向外,应定期检查风速及净化台上空气中的微粒数。
显微镜 双筒大视野显微镜,目镜内附标定的测微尺(每格 0.05~0.1mm)。坐标轴前后、左右移动范围均应大于30mm,显微镜装置内附有光线投射角度、光强度均可调节的照明装置。检测时放大100倍。
微孔滤膜 白色,孔径0.45um,直径25mm或13mm,一面印有间隔3mm的格栅;
膜上如有10u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并不得有25um以上的微粒,必要时,可用微粒检查用水冲洗使符合要求。
检查前的准备 试验环境检测符合规定后,在层流净化 台上将滤器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冲洗至洁净,用平头无齿镊子夹取测定用滤膜,
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冲洗后,置滤器托架上;固定滤器,倒置,反复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冲洗滤器内壁,沥干后安装在抽滤瓶上,备用。
检查法
(1)标示装量为25ml或25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
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在层流净化台上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用适宜的方法抽取或量取供试品溶液25ml,沿滤器内壁缓缓注入经预处理的滤器(滤膜直径25mm)中,静置1分钟,缓缓抽滤至滤膜近干,再用微粒检查用水25ml,沿滤器内壁缓缓注入,洗涤并抽滤至滤膜近干,然后用平头镊子将滤膜移置平皿上(必要时,可涂抹极薄层的甘油使滤膜平整),微启盖子使滤膜适当干燥后,将平皿闭合,置显微镜载物台上。调好入射光,放大100
倍进行显微测量,调节显微镜至滤膜格栅清晰,移动坐标轴,分别测定有效滤过面积上最长粒径大于10um和25um的微粒数。
(2)标示装量为25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在层流净化台上小心翻转20次,使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用适宜的方法直接抽取每个容器中的全部溶液,沿滤器内壁缓缓注入经预处理的滤器(滤膜直径13mm)中,照上述(1)同法测定。
(3)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 除另有规定外,照光阻法中检查法的(3)制备供试品溶液,同上述(1)操作测定。
结果判定
(1)标示装量为100ml或100ml 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 ml 中含10u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12粒,含25u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粒。
(2)标示装量为100ml 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 除另有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中含10u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3000粒,含
25u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300粒。
紫外分光光度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ⅣA 紫外分光光度法
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1.波长 由于环境因素对机械部分的影响,仪器的波长经常会略有变动,因此除应定期对所用的仪器进行全面校正检定 外,还应于测定前校正测定波长。常用汞灯中的较强谱线237.83nm、253.65nm、275.28nm、296.73nm、313.16nm、334.15nm、
365.02nm、404.66nm、435.83nm、546.07nm与576.96nm,或用仪器中氘灯的486.02nm与
656.10nm谱线进行校正,钬玻璃在279.4nm、287.5nm、333.7nm、360.9nm、418.5nm、
460.0nm、484.5nm、536.2nm与637.5nm波长处有尖锐吸收峰,也可作波长校正用,
但因来源不同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微小的差别,使用时应注意。
2、吸光度的准确度可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检定。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精密称定,用0.005mol/L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并计算其吸收系数,并与规定的吸收系数比较,应符合表中的规定。
───────────────────────────────────────────────
波长/nm  235(最小) 257(最大) 313(最小) 350(最大)
────────────────────────────────────────────────
吸收系数E1% 1cm 124.5 144.0 48.62 106.6
的规定值
────────────────────────────────────────────────
吸收系数E1% 1cm 123.0~126.0 142.8~146.2 47.0~50.3 105.5~108.5
的许可范围
────────────────────────────────────────────────
3、杂散光的检查可按下页表的试剂和浓度,配制成水溶液,置1cm石英吸收池中,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透光率,应符合表中的规定。
────────────────────────────────────────────
试剂 浓度 %(g/ml) 测定用波长(nm) 透光率 %
────────────────────────────────────────────
碘化钠 1.00  220 <0.8
亚硝酸钠 5.00  340 <0.8
────────────────────────────────────────────
对溶剂的要求
含有杂原子的有机溶剂,通常均具有很强的末端吸收。因此,当作溶剂使用时,它们的使用范围均不能小于截止使用波长。例如甲醇、乙醇的截止使用波长为205nm 。另外,当溶剂不纯时,也可能增加干扰吸收。因此,在测定供试品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在供试品所用的波长附近是否符合要求,即将溶剂置1cm石英吸收池中,以空气为空白(即空白光路中不置任何物质)测定其吸收度。溶剂和吸收池的吸光度,在220~240nm 范围内不得超过0.40,在241~
25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20,在251~30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10,在300nm以上时不得超过0.05。
测定法 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收度,或由仪器在规定波长附近自动扫描测定,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否则应考虑该试样的真伪、纯度以及仪器波长的准确度,并以吸收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读数,以在0.3~0.7之间的误差较小。仪器的狭缝波带宽度应小于供试品吸收带的半宽度,否则测得的吸收度会偏低;狭缝宽度的选择,应以减小狭缝宽度时供试品的吸收度不再增加为准,由于吸收池和溶剂本身可能有空白吸收,因此测定供试品的吸光度后应减去空白读数,再计算含量。
当溶液的pH值对测定结果有影响时,应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
pH值调成一致。
1、鉴别和检查 分别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进行。
2、含量测定 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对照品比较法 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100%±10%,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收度后,按下式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C<[X]>=(A<[X]>/A<[R]>)C<[R]>
式中 C<[X]>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A<[X]>为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
C<[R]>为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A<[R]>为对照品溶液的吸收度。
(2) 吸收系数法 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用本法测定时,应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3) 计算分光光度法 计算分光光度法有多种,使用时均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当吸光度处在吸收曲线的陡然上升或下降的部位测定时,波长的微小变化可能对测定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故对照品和供试品测试条件应尽可能一致。计算分光光度法一般不宜用作含量测定。
(4)比色法 供试品本身在紫外-可见区没有强吸收,或在紫外区虽有吸收但为了避免干扰或提高灵敏度,可加入适当的显色剂显色后测定,这种方法为比色法。
用比色法测定时,由于显色时影响显色深浅的因素很多,应取供试品与对照品或标准品同时操作。除另有规定外,比色法所用的空白系指用 同体积 的溶剂代替对照品或供试品溶液,然后依次加入等量的相应试剂,并用同样方法处理。
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上述(1)法计算供试品浓度。
当吸光度和浓度关系不呈良好线性时,应取数份剃度量的 对照 品溶液,用溶剂补充至同一体积,显色后测定各份溶液的吸光度,然后以吸光度与相应的浓度绘制标准曲线,再根据供试品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其相应的浓度,并求出其含量。
最低装量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Ⅹ F 最低装量检查法
本法适用于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制剂。除制剂通则中规定检查重(装)量差异与装量的剂型及放射性药品外,按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表中规定。
检查法 重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重量计者)。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g以上者3个),除去外盖和标签,容器外壁用适宜的方法清洁并干燥,
分别精密称定重量,除去内容物,容器用适宜的溶剂洗净并干燥,再分别精密称定空容器的重量,求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均应符合下表的有关规定。如有1个容器装量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个(或3个)复试,
应全部符合规定。
容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容量计者)。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
(50ml以上者3个),开启时注意避免损失,将内容物分别用干燥并预经标化的注射器(包括注射针头)抽尽(50ml以上者可倾入预经标化的干燥量筒中),黏稠液体倾出后,将容器倒置15分钟,尽量倾净。读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并求其平均装量,均应符合规定。如有1个容器装量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个(或3个)复试,应全部符合规定。
────────────────────────────────────────────────────────
标示装量 固体、半固体、液体 黏 稠 液 体 (容量法)
平均装量 每个容器装量 平均装量 每个容器装量
────────────────────────────────────────────────────────
20g(ml)以下 不少于标 不少于标示 不少于标示 不少于标示
示装量 装量的93% 装量的90% 装量的85%
20g(ml)至50g(ml) 不少于标 不少于标示 不少于标示 不少于标示
示装量 装量的95% 装量的95% 装量的90%
50g(ml)至500g(ml) 不少于标 不少于标示 不少于标示 不少于标示
示装量 装量的97% 装量的95% 装量的93%
────────────────────────────────────────────────────────
铵盐检查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Ⅷ K 铵盐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置蒸馏瓶中,加无氨蒸馏水200ml,加氧化镁1g,加热蒸馏,馏出液导入加有稀盐酸1滴与无氨蒸馏水5ml的50ml纳氏比色管中,俟馏出液达40ml时,停止蒸馏,加氢氧化钠试液
5滴,加无氨蒸馏水至50ml,加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ml,摇匀,放置15分钟,
如显色,与标准氯化铵溶液2ml按上述方法制成的对照液比较,即得。
标准氯化铵溶液的制备 称取氯化铵31.5m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NH4)。
锝[99mTc]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2005年版二部)
附录XIX H 锝[99mTc]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锝[99mTc]放射性药品系指含有放射性核素锝[99mTc],用于临床诊断的药品。
它包括从钼-锝发生器淋洗得到的高锝[99mTc]酸钠注射液及利用高锝[99mTc]酸钠注射液和注射用配套药盒制备得到的放射性药品。
锝[99mTc]放射性药品一般由即时标记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或具有第三类以上
(包括第三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在无菌操作条件下,
以高锝[99mTc]酸钠注射液和相应注射用配套药盒制备得到。锝[99mTc]放射性药品的制备涉及环节较多,除高锝[99mTc]酸钠注射液和注射用配套药盒必须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外,对最终的成品必须进行质量检验。由于锝[99mTc]的物理半衰期仅为6.02小时,为此,以其制备的药品必须在制备后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内使用,不可能在完成全部质量检验后才发货或使用。根据《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锝[99mTc]放射性药品可边检验边发货或使用。同时,一批锝[99mTc]放射性药品仅为一剂或数剂药品(一般体积仅为数毫升),对每一批锝[99mTc]放射性药品进行全部质量检验是不现实的。
鉴于锝[99mTc]放射性药品的特殊性,为了保证锝[99mTc]放射性药品质量及其用药安全有效,根据《药品管理法》和《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即时标记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和自行制备锝[99m
Tc]放射性药品的医疗机构(具有第三类以上《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对锝[99mTc]放射性药品的质量控制。
一、发货或使用前必须进行检验的质量控制项目
1、性状
将锝[99mTc]放射性药品置于铅玻璃后通过肉眼观察,不得出现与其相应的质量标准有明显区别的性状(如规定为无色澄明液体,若发现颗粒状物质、
出现浑浊或颜色变化,应停止发货和使用)。
2、pH值
可用经过校正的精密pH试纸检查,其pH值应在相应法定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3、放射化学纯度
放射化学纯度应按相应的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鉴于有些检验方法耗时较长,为适应快速质量控制的要求,企业或医疗机构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快速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快速测定方法必须经过测定本单位配制的三批以上样品,每批样品不少于三个时间点(即制备后即刻、有效期中间点和有效期末点)的严格验证,其限值不得低于标准中的限值。在日常使用过程中,
应定期对该快速测定方法进行再验证(每年至少验证一次),确保其准确有效。
4、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活度应参照本放射性药品检定法(附录ⅩⅢ)的相应规定进行测定。
5、颗粒大小
凡标准中规定有颗粒大小检查项的锝[99mTc]放射性药品,在发货或使用前应按标准或放射性药品检定法(附录ⅩⅢ)项下的“颗粒细度测定法”进行检查。
颗粒大小应符合标准规定。
二、可以边检验边发货或使用的质量控制项目
1,细菌内毒素
按标准方法或参照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附录Ⅺ E)进行检验。含细菌内毒素量应符合规定。
2、无菌
按无菌检查法(附录Ⅺ H)进行检验。
3、生物分布
凡标准中规定生物分布试验的锝[99mTc]放射性药品,应按规定进行生物分布试验。所使用的试验动物应符合有关规定。
4、如果上述检验项目有不符合标准规定的结果时,应立即停止该批锝[99mTc]
放射性药品的制备、发货或使用,并检查原因。对已用于临床的,应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5、如果有足够的数据(连续六批以上)说明产品细菌内毒素、无菌和生物分布试验 结果均符合规定,则经菌内毒素、无菌和生物分布试验可定期检验。
间隔时间应视检验结果规定。
三、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
1、制备和检验锝[99mTc]放射性药品的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具备相适应的环境、仪器和设备。仪顺路设备应定期校验,确保状态正常,并有仪器设备操作和包装材料验规程、使用记录、维修记录。
2、制备和检验含锝[99mTc]放射性药品的相关人员,应具备放射性药品有关知识,并经相应地培训。质量控制人员应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所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的机构有关放射性药品检验知识的培训。
3、应制定锝[99mTc]放射性药品制备和检验的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各项操作。应有制备和检验记录,记录至少保存一年。
4、确保制备和检验含锝[99mTc]放射性药品所用有关原料药和物料符合相关规定的品质要求,并制定原料药和物料的订购、贮存和使用管理规定。
5、定期对用于含锝[99mTc]放射性药品制备的净化间或超净台的洁净性能进行验证,确保其洁净情况符合要求。
6、对即时标记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在购进新的铝-锝发生器,用于制备含锝[99mTc]放射性药品之前,应对从其淋洗 得到的高锝[99mTc]酸钠注射液按标准进行全检(核纯度项可检测含钼[99Mo]量)。如果同一厂家生产的连续多批
(6批以上)钼-锝发生器淋洗得到的高锝[99mTc]酸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和无菌检验结果均符合规定,则从该厂家生产的钼-锝发生器淋洗所得高锝[99mTc]
酸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和无菌检查可定期进行。但每月至少对高锝[99mTc]酸钠注射剂进行一次全检。在注射用配套药盒批号更换时,应对首批制备的锝
[99mTc]放射性药品进行验证性全检。
黏度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Ⅵ G 黏度测定法
黏度系指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本法中采用动力黏度、运动黏度或特性黏数表示。测定供试品黏度可用于纯度检查等。
流体分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两类。牛顿流体流动时所需剪应力不随流速的改变而改变,纯液体和低分子物质的溶液属于此类;非牛顿流体流动时所需剪应力随流速的改变而改变,高聚物的溶液、混悬液、乳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溶液属于此类。
黏度的测定可用黏度计。黏度计有多种类型,本药典采用毛细管式和旋转式两类黏度计。毛细管黏度计因不能调节线速度,不便测定非牛顿流体的黏度,但对高聚物的稀薄溶液或低黏度液体的黏度测定较方便;旋转式黏度计适用于非牛顿流体的黏度测定。
液体以1cm/s的速度流动时,在每1cm<2>平面上所需剪应力的大小,称为动力黏度,以Pa·s为单位。在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黏度与其密度的比值,再乘10-<6>,即得该液体的运动黏度,以mm<2>/s为单位。本法采用在规定条件下测定供试品在平氏黏度计中的流出时间(s),与该黏度计用已知黏度的标准液测得的黏度计常数(mm<2>/s<2>)相乘,即得供试品的运动黏度。
溶剂的黏度η<[o]>常因高聚物的溶入而增大,溶液的黏度η与溶剂的黏度η<[o]>的比值(η/η<[o]>)称为相对黏度(η<[r]>),通常在乌氏黏度计中的流出时间的比值(T/T<[o]>)表示;当高聚物溶液的浓度较稀时,其相对黏度的对数值与高聚物溶液浓度的比值,即为该高聚物的特性黏数[η]。根据高聚物的特性黏数可以计算其平均分子量。
仪器用具 (1)恒温水浴 可选用直径30cm以上、高40cm以上的玻璃缸或有机玻璃缸,附有电动搅拌器与电热装置,除另有规定外,在20±1℃测定运动黏度或动力黏度。
(2)温度计 分度为0.1℃。
(3)秒表 分度为0.2秒。
(4)平氏黏度计(图1)(图略)可根据需要分别选用毛细管内径为0.8mm±0.05mm、
1.0mm±0.05mm、1.2mm±0.05mm、1.5mm±0.1mm或2.0mm±0.1mm的平氏黏度计。
(5)旋转式黏度计。
(6)乌氏黏度计(图2)(图略)除另有规定外,毛细管E内径为0.5mm±0.05mm,长
140mm±5mm;测定球A的容量为3.5ml±0.5ml(选用流出时间在120~180秒之间为宜)。
第一法(用平氏黏度计测定运动黏度或动力黏度) 照各药品项下的规定,
取毛细管内径符合要求的平氏黏度计1支,在支管F上连接一橡皮管,用手指堵住管口2,倒置黏度计,将管口1插入供试品(或供试溶液,下同)中,自橡皮管的另一端抽气,使供试品充满球C与A并达到测定线m<[2]>处,提出黏度计并迅速倒转,抹去黏附于管外的供试品,取下橡皮管使连接于管口1上,
将黏度计垂直固定于恒温水浴中,并使水浴的液面高于球C的中部,放置15分钟后,自橡皮管的另一端抽气,使供试品充满球A并超过测定线m<[1]>,开放橡皮管口,使供试品在管内自然下落,用秒表准确记录液面自测定线m<[1]>
下降至测定线m<[2]>处的流出时间。依法重复测定3次以上,每次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差值不得超过平均值的±5%。另取一份供试品同样操作,并重复测定3次以上。以先后两次取样测得的总平均值按下式计算,即为供试品的运动黏度或供试溶液的动力黏度。
运动黏度(mm<2>/s)=Kt
动力黏度(Pa·s)=10<6>·Kt·ρ
式中 K为用已知黏度的标准液测得的黏度计常数,mm<2>/s<2>;
t 为测得的平均流出时间,s;
ρ为供试溶液在相同温度下的密度,Kg/m<3>。
第二法(用旋转式黏度计测定动力黏度) 用于测定液体动力黏度的旋转式黏度计通常都是根据在旋转过程中作用于液体介质中的切应力大小来完成测定的,并以下式计算供试品的动力黏度:
η=K(T/ω)
式中 K为用已知黏度的标准液测得的旋转式黏度计常数;
T为扭力矩;
ω为角速度。
常用的旋转式黏度计有以下几种。
(1)同轴双筒黏度计 将供试品注入同轴的内筒和外筒之间,并各自转动,
当一个筒以指定的角速度或扭力矩转动时,测定对另一个圆筒上产生的扭力矩或角速度,由此可计算出供试品的黏度。
(2)单筒转动黏度计 在单筒类型的黏度计中,将单筒浸入供试品溶液中,
并以一定的角速度转动,测量作用在圆筒表面上的扭力矩来计算黏度。
(3)锥板型黏度计 在锥板型黏度计中,供试品注入锥体和平板之间,锥体和平板可同轴转动,测量作用在锥体或平板上的扭力矩或角速度以计算黏度。
(4)转子型旋转黏度计 按各种项下的规定选择合适的转子浸入供试品溶液中,使转子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测量作用在转子上的扭力矩以计算黏度。
常用的旋转式黏度计有多种类型,可根据供试品的实际情况和黏度范围适当选用。
照各品种项下所规定的仪器,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并测定供试品的动力黏度。
第三法(用乌氏黏度计测定特性黏数) 取供试品,照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用3号垂熔玻璃漏斗滤过,弃去初滤液(约1ml),取续滤液(不得少于7ml)沿洁净、干燥乌氏黏度计的管2内壁注入B中,将黏度计垂直固定于恒温水浴(水浴温度除另有规定外,应为25℃±0.05℃)中,并使水浴的液面高于球C,放置15分钟后,将管口1、3各接一乳胶管,夹住管口3的胶管,自管口1处抽气,使供试品溶液的液面缓缓升高至球C的中部,先开放管口3,再开放管口1,使供试品溶液在管内自然下落,用秒表准确记录液面自测定线m<[1]>下降至测定线m<[2]>处的流出时间,重复测定两次,两次测定值相差不得超过0.1秒,取两次的平均值为供试液的流出时间(T)。取经3号垂熔玻璃漏斗滤过的溶剂同样操作,重复测定两次,两次测定值应相同,
为溶剂的流出时间(T<[0]>)。按下式计算特性黏数,
1nη<[r]>
特性黏数[η]=───────
c
式中 η<[r]>为T/T<[0]>;
c为供试液的浓度,g/ml。
羟丙氧基测定法(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Ⅶ F 羟丙氧基测定法
蒸馏装置 如图(图略)。图中D为25ml双颈蒸馏瓶,侧颈与外裹铝箔的长度为95mm的分馏柱E相连接;C为接流管,末端内径为0.25~1.25mm,插入蒸馏瓶内;B为蒸汽发生管(25mm×150mm),亦具末端内径为0.25~1.25mm的气体导入管,并与C相通;F为冷凝管,外管长100mm,与E连接。G为125ml具刻度的带玻塞锥形瓶,供收集馏液用。D与B均浸入可控温的电热油浴A中,维持温度为155℃。
测定法 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精密称定,置蒸馏瓶D中,加
30%(g/g)三氧化铬溶液10ml。于蒸汽发生管B中装入水至近接头处,连接蒸馏装置。将B与D均浸入油浴中(可为甘油),使油浴液面与D瓶中三氧化铬溶液的液面相一致。开启冷却水,必要时通入氮气流并控制其流速为每秒钟约1个气泡。于30分钟内将油浴升温至155℃,并维持此温度至收集馏液约50ml,将冷凝管自分馏柱上取下,用水冲洗,洗液并入收集液中加酚酞指示液2滴,
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滴定至pH值为6.9~7.1(用酸度计测定),记下消耗的容积V<[1]>(ml),而后加碳酸氢钠0.5g与稀硫酸10ml,静置至不再产生二氧化碳为止,加碘化钾1.0g,密塞,摇匀,置暗处放置5分钟,加淀粉指示液1ml,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2mol/L)滴定至终点,记下消耗的容积V<[2]>(ml)。另作空白试验,分别记下消耗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与硫代硫酸钠滴定液
(0.02mol/L)的容积V<[a]>与V<[b]>(ml),按下式计算,即得。
羟丙氧基的含量(%)=(V<[1]>M<[1]>-KV<[2]>M<[2]>)×(0.0751/W)×100%
式中 K为空白校正系数M<[1]>V<[a]>/M<[2]>V<[b]>;
V<[1]>为供试品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的容积,ml;
V<[2]>为供试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2mol/L)的容积,ml;
V<[a]>为空白试验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的容积,ml;
V<[b]>为空白试验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2mol/L)的容积,ml;
W为供试品的重量,g;
M<[1]>为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浓度,mol/L;
M<[2]>为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浓度,mol/L。
0.0751为羟丙氧基(OCH2CHOHCH3)的毫摩尔质量。
酊剂(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ⅠC 酊剂
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供口服或外用。
酊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剧药品的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药物10g;
其他酊剂,100ml相当于原药物20g。
二、含有毒剧药品酊剂的有效成分,应根据其半成品的含量加以调整,
使符合各该酊剂项下的规定。
三、酊剂可用溶解法、稀释法、浸渍法或渗漉法制备。
(1) 溶解法或稀释法 取药物的粉末或流浸膏,加规定浓度的乙醇适量,
溶解或稀释,静置,必要时滤过,即得。
(2) 浸渍法 取适当粉碎的药材,置有盖容器中,加入溶剂适量,密盖,
搅拌或振摇,浸渍3~5日或规定的时间,倾取上清液,再加入溶剂适量,依法浸渍至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合并浸出液,加溶剂至规定量后,静置24小时,滤过,即得。
(3) 渗漉法 照流浸膏剂项下的方法(本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O),用溶剂适量渗漉,至流出液达到规定量后,静置,滤过,即得。
四、酊剂久置产生沉淀时,在乙醇和有效成分含量符合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情况下,可滤过除去沉淀。
五、酊剂应置遮光容器内密封,在阴凉处贮存。
【装量】 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X F)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 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Ⅸ J)检查,
应符合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