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脂肪的消化和代谢微生物水解 脂肪酸 +甘油发酵丙酸琥珀酸和乳酸不饱和脂肪酸 氢化 饱和脂肪酸脂肪
4.维生素的合成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多种 B族维生素 。其中有硫胺素、生物素、泛酸和吡哆醇等,能被瘤胃吸收。
叶酸、核黄素、尼克酸和维生素 B12等大都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瘤胃只能微量吸收。此外瘤胃微生物还能合成 维生素 K。
5.气体的产生在瘤胃微生物强烈发酵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大量气体。牛一昼夜产生气体 600~ 1300L,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还有少量的氮和微量的氢、氧和硫化氢,
其中二氧化碳占 50~ 70%,甲烷占 30~ 40%。
瘤胃中的气体,约 1/4通过瘤胃壁吸收入血后经肺排出;一部分为瘤胃微生物所利用;一小部分随饲料残渣经胃肠道排出;但大部分是靠嗳气( eructation)
排出。
果聚糖戊聚糖淀 粉果 胶蔗 糖葡萄糖细 菌纤毛虫 纤维二糖葡萄糖纤维素细 菌纤毛虫
VFA
甲烷
CO2
VFA
甲烷
CO2
乳 酸丙酮酸
*VFA主要是乙酸、丙酸和丁酸,三种酸的比例为,70:
20,10
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
(一)网瘤胃的运动整个前胃运动从网胃两相收缩开始。第一相收缩程度较弱,只收缩一半,然后舒张(牛)或不完全舒张
(羊),此收缩作用使漂浮在网胃上部的粗糙饲料压向瘤胃。第二相收缩十分强烈,其内腔几乎消失。此时网胃如有铁钉等异物,易造成创伤性网胃炎或网胃心包炎。
反刍时,在两相收缩之前还出现一次额外的附加收缩,
使胃内食物逆呕回口腔。
( 4)促使前庭内的液状食糜逆流而发生逆呕。
网胃收缩的作用
( 1)驱使一部分液体食糜流进瘤胃前庭。
( 2)驱使比重轻的食糜流进瘤胃背囊。
( 3)控制部分液状食糜从网瓣口进入瓣胃。
当网胃的第二相收缩至高峰时,瘤胃开始收缩。瘤胃的收缩先由前庭开始,沿背囊依次向后背盲囊传播,然后转入后腹盲囊,由后向前传播,
最后终止于瘤胃前部。这种起源于网胃两相收缩的收缩运动,称为瘤胃的 原发性收缩,这时所描记的收缩波形称为 A波 。
在 A波收缩之后,有时瘤胃还可发生一次独立收缩,这种与网胃的两相收缩无关的独立收缩,
称为瘤胃的 继发性收缩 (或称 B波收缩 )。 B波是由瘤胃本身产生的,收缩波通常开始于腹盲囊或同时开始于腹盲囊和背盲囊,行进到后背囊和前囊,最后到达主腹囊。在瘤胃出现继发性收缩时,
动物往往发生嗳气。
(二)瓣胃运动
(三)前胃运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中枢,延髓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枢的传出冲动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到前胃,支配其节律性活动。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前胃各部的收缩加强。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前胃各部的收缩。
2.体液调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对瘤胃运动有抑制性作用;胃泌素对瘤胃运动有兴奋作用。
(四)反刍反刍( rumination)是指反刍动物将没有充分咀嚼而咽入瘤胃内的饲料经浸泡软化和一定时间的发酵后,在休息时返回口腔仔细咀嚼的特殊消化活动。反刍分为四个阶段:逆呕、再咀嚼、再混入唾液和再吞咽。
反刍的生理意义动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快地摄取大量食物,贮存于瘤胃中,然后在休息时将食物逆呕回口腔,充分咀嚼。
是反刍动物在进化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学适应,
借以避免在采食时受到各种肉食动物的侵袭。其功能是将饲料嚼细并混入大量唾液,以便更好地消化。
(五)嗳气瘤胃中气体部分通过食管向外排出的过程,
称为嗳气( eructation)。
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它是由于瘤胃内气体增多,对瘤胃背囊壁的压力增大,兴奋了瘤胃背囊和贲门括约肌处的牵张感受器,经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到延髓嗳气中枢,
中枢的兴奋通过迷走神经传出引起背囊收缩,收缩波由后向前推进压迫气体进入瘤胃前庭,同时前肌柱和网瘤胃褶收缩,
阻挡液状食糜前涌;贲门区的液面下降,贲门括约肌舒张,
气体向前和向腹面流动而进入食管 。 当气体充满食管时,贲门括约肌关闭,咽 —食管括约肌舒张,气体被迫由食管进入鼻咽腔 。 此时,鼻咽关闭,声门开放,少量气体从口腔逸出,
其余的气体经气管进入肺脏,并随呼吸呼出体外 。
(六)食管沟(网胃沟)反射食管沟反射与吞咽动作是同时发生的,感受器分布在唇、舌、口腔和咽部的粘膜上,传入神经为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和三叉神经的咽支,反射的中枢位于延髓内,与吸吮中枢紧密相关。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若切断两侧迷走神经,网胃沟闭合反射就会消失。幼畜哺乳时,吸吮动作可反射性的引起食管沟的两唇闭合成管状,形成将乳汁通向皱胃的直接通道。
( 1)动物的摄乳方式。如当犊牛用桶饮乳时,食管沟闭合不完全,乳汁容易进入网胃和瘤胃。由于网瘤胃发育不完善,漏入的乳汁不能顺利排出,时间长后易发生酸败而引起腹泻。当用人工哺乳器慢慢吸吮时,食管沟闭合完全。
影响食管沟反射的因素
( 2)某些无机盐类有刺激食管沟使其闭合的作用。
Cu2+和 Na+对羊作用明显,如 CuSO4,NaHCO3等;对牛来说,Na+比 Cu2+更为有效,如 NaCl,NaHCO3等。在兽医实践中,往往借助上述溶液对食管沟反射的刺激作用,先给予上述溶液,再投药能使药物直接经食管沟进入皱胃发挥作用。
三、皱胃内消化皱胃消化的特点
1.幼畜胃液中含凝乳酶。
2.酸度较低。
3.胃液分泌是持续进行的,胃液量和酸度,取决于从瓣胃进入皱胃内容物的容量和其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而与饲料的性质关系不大。
4.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只能使皱胃运动减弱,并不能使其运动停止 。
1.简述瘤胃内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2.简述瘤胃内微生物的作用。
3.试述三大营养物质在瘤胃内的消化和代谢过程。
思考题
4.维生素的合成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多种 B族维生素 。其中有硫胺素、生物素、泛酸和吡哆醇等,能被瘤胃吸收。
叶酸、核黄素、尼克酸和维生素 B12等大都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瘤胃只能微量吸收。此外瘤胃微生物还能合成 维生素 K。
5.气体的产生在瘤胃微生物强烈发酵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大量气体。牛一昼夜产生气体 600~ 1300L,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还有少量的氮和微量的氢、氧和硫化氢,
其中二氧化碳占 50~ 70%,甲烷占 30~ 40%。
瘤胃中的气体,约 1/4通过瘤胃壁吸收入血后经肺排出;一部分为瘤胃微生物所利用;一小部分随饲料残渣经胃肠道排出;但大部分是靠嗳气( eructation)
排出。
果聚糖戊聚糖淀 粉果 胶蔗 糖葡萄糖细 菌纤毛虫 纤维二糖葡萄糖纤维素细 菌纤毛虫
VFA
甲烷
CO2
VFA
甲烷
CO2
乳 酸丙酮酸
*VFA主要是乙酸、丙酸和丁酸,三种酸的比例为,70:
20,10
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
(一)网瘤胃的运动整个前胃运动从网胃两相收缩开始。第一相收缩程度较弱,只收缩一半,然后舒张(牛)或不完全舒张
(羊),此收缩作用使漂浮在网胃上部的粗糙饲料压向瘤胃。第二相收缩十分强烈,其内腔几乎消失。此时网胃如有铁钉等异物,易造成创伤性网胃炎或网胃心包炎。
反刍时,在两相收缩之前还出现一次额外的附加收缩,
使胃内食物逆呕回口腔。
( 4)促使前庭内的液状食糜逆流而发生逆呕。
网胃收缩的作用
( 1)驱使一部分液体食糜流进瘤胃前庭。
( 2)驱使比重轻的食糜流进瘤胃背囊。
( 3)控制部分液状食糜从网瓣口进入瓣胃。
当网胃的第二相收缩至高峰时,瘤胃开始收缩。瘤胃的收缩先由前庭开始,沿背囊依次向后背盲囊传播,然后转入后腹盲囊,由后向前传播,
最后终止于瘤胃前部。这种起源于网胃两相收缩的收缩运动,称为瘤胃的 原发性收缩,这时所描记的收缩波形称为 A波 。
在 A波收缩之后,有时瘤胃还可发生一次独立收缩,这种与网胃的两相收缩无关的独立收缩,
称为瘤胃的 继发性收缩 (或称 B波收缩 )。 B波是由瘤胃本身产生的,收缩波通常开始于腹盲囊或同时开始于腹盲囊和背盲囊,行进到后背囊和前囊,最后到达主腹囊。在瘤胃出现继发性收缩时,
动物往往发生嗳气。
(二)瓣胃运动
(三)前胃运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中枢,延髓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枢的传出冲动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到前胃,支配其节律性活动。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前胃各部的收缩加强。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前胃各部的收缩。
2.体液调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对瘤胃运动有抑制性作用;胃泌素对瘤胃运动有兴奋作用。
(四)反刍反刍( rumination)是指反刍动物将没有充分咀嚼而咽入瘤胃内的饲料经浸泡软化和一定时间的发酵后,在休息时返回口腔仔细咀嚼的特殊消化活动。反刍分为四个阶段:逆呕、再咀嚼、再混入唾液和再吞咽。
反刍的生理意义动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快地摄取大量食物,贮存于瘤胃中,然后在休息时将食物逆呕回口腔,充分咀嚼。
是反刍动物在进化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学适应,
借以避免在采食时受到各种肉食动物的侵袭。其功能是将饲料嚼细并混入大量唾液,以便更好地消化。
(五)嗳气瘤胃中气体部分通过食管向外排出的过程,
称为嗳气( eructation)。
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它是由于瘤胃内气体增多,对瘤胃背囊壁的压力增大,兴奋了瘤胃背囊和贲门括约肌处的牵张感受器,经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到延髓嗳气中枢,
中枢的兴奋通过迷走神经传出引起背囊收缩,收缩波由后向前推进压迫气体进入瘤胃前庭,同时前肌柱和网瘤胃褶收缩,
阻挡液状食糜前涌;贲门区的液面下降,贲门括约肌舒张,
气体向前和向腹面流动而进入食管 。 当气体充满食管时,贲门括约肌关闭,咽 —食管括约肌舒张,气体被迫由食管进入鼻咽腔 。 此时,鼻咽关闭,声门开放,少量气体从口腔逸出,
其余的气体经气管进入肺脏,并随呼吸呼出体外 。
(六)食管沟(网胃沟)反射食管沟反射与吞咽动作是同时发生的,感受器分布在唇、舌、口腔和咽部的粘膜上,传入神经为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和三叉神经的咽支,反射的中枢位于延髓内,与吸吮中枢紧密相关。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若切断两侧迷走神经,网胃沟闭合反射就会消失。幼畜哺乳时,吸吮动作可反射性的引起食管沟的两唇闭合成管状,形成将乳汁通向皱胃的直接通道。
( 1)动物的摄乳方式。如当犊牛用桶饮乳时,食管沟闭合不完全,乳汁容易进入网胃和瘤胃。由于网瘤胃发育不完善,漏入的乳汁不能顺利排出,时间长后易发生酸败而引起腹泻。当用人工哺乳器慢慢吸吮时,食管沟闭合完全。
影响食管沟反射的因素
( 2)某些无机盐类有刺激食管沟使其闭合的作用。
Cu2+和 Na+对羊作用明显,如 CuSO4,NaHCO3等;对牛来说,Na+比 Cu2+更为有效,如 NaCl,NaHCO3等。在兽医实践中,往往借助上述溶液对食管沟反射的刺激作用,先给予上述溶液,再投药能使药物直接经食管沟进入皱胃发挥作用。
三、皱胃内消化皱胃消化的特点
1.幼畜胃液中含凝乳酶。
2.酸度较低。
3.胃液分泌是持续进行的,胃液量和酸度,取决于从瓣胃进入皱胃内容物的容量和其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而与饲料的性质关系不大。
4.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只能使皱胃运动减弱,并不能使其运动停止 。
1.简述瘤胃内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2.简述瘤胃内微生物的作用。
3.试述三大营养物质在瘤胃内的消化和代谢过程。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