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的养殖
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 Osbeck,
1965)] 又称东方对虾,俗称对虾、明虾。由于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耐低温、品质好,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沿海的优良对象。 1992年其产量占我国养殖虾类总产量的 78%,约占世界产量的 20%,
目前几乎全国沿海均可养殖,韩国、日本也进行了养殖。
第一节 中国对虾的生物学
一,中国对虾对环境的适应
1,中国对虾对温度的适应 对虾是变温动物,
环境水温决定着其体内生理,生化反应的速度,
因而决定其新陈代谢的速率,从而影响着对虾的生长,发育,繁殖,也决定着对虾在自然界的分布 。 中国对虾在我国沿海有两个地方种群,
分布于珠江口的种群属于高温虾类,耐低温能力较差:分布在黄渤海的种群既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又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这与其起源于南海有关,既保留了耐高温的特性,又适应刊北方的低温环境 。
黄渤海种群生活的水温范围在 8~ 26℃ 。 越冬场的最低水温可达 6℃,而仔虾生活的潮间带水温可达 92℃ 。 幼虾在 95~ 38℃ 时活动异常,
39℃ 中立即死亡 。 张伟权 ( 1984) 报道,越冬亲虾适温范围是 7~ 11℃,低于 7℃ 活力明显下降,4~ 5℃ 侧倒,2℃ 时绝大多数僵倒而死 。
在水温急剧变化时,耐温范围缩小,例如生活在 29℃ 中的仔虾,当水温急剧下降到 lO℃ 时便会引起部分个体死亡 。
2,对盐度的适应 中国对虾是一种广盐性虾类,
这意味着它对渗透压的调节能力较强 。 在自然条件下,中国对虾产卵,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都是在近海中完成的,盐度一般在 23~ 29。 仔虾具有溯河的习性,多分布在河口或河道内,
分布范围与河遭的径流量有关,径流量大时仔虾多分布于河口附近,径流量小时仔虾往往可溯河数十公里,发现仔虾处的量低盐度是 0.86。
幼虾期随着生长,逐渐游向外海 。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国对虾可在盐度为 40的盐田贮水池中生存,也可在盐度 1.5的鱼港中生长,但当盐度逐渐降至 0.25时,对虾身体变白,
不久便死亡,中国对虾不能在纯淡水中生存。
总之,中国对虾屑广盐性生物,仔幼虾多在半咸水域生活,成虾则生活在盐度较高的外海.对虾虽属广盐性生物,但对盐度的突然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3,对虾的栖息方式与底质 对虾是多种肉食性动物的禽饵,它既无攻击敌害的本,又无像贝类那样的坚硬贝壳,其防御敌害的本领是一逃、
二藏。活动中的对虾遇到敌害时会以连续的弹跳,避开敌害,休息时,特别是在白天它多潜入泥砂中,只有服和触须留于泥砂外,使敌害不易发现。潜居的另一个生物学意义是休息和减少能量的消耗。除自身的生理因累外,对虾的潜居还觉环境条件的制约,池底污染、水温过高、溶氧过低对虾多 潜居;水温低、强光和白天易潜居,但潜居不像日本对虾一定要昼伏夜出,在养成期白天也多出穴觅食。
4,对虾与水质 水是对虾生存的空间,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对虾的生理功 能,决定着对虾的生存和生长发育。
中国对虾的产卵场、幼虾培育场都在河口和内湾,这些海区最易受工农业排污的影响 对对虾的繁殖和生长是一重大威胁,特别是农业上使用的杀虫剂对对虾也是剧毒的。对虾的育苗和养成都存在影响,应引起注意.
自然海中的中国对虾的食性和食物组成是随着生长而变化的,渤海湾中国对虾的幼体阶段是以 l0μm左右的多甲藻等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其中多甲藻占食物组成的 86.1%,其次为硅藻,占 13.3%。
硅藻中以壳长 20~ 70μm的舟形藻为多,
另有少量的圆筛藻、斯氏根管藻及新月菱形藻,体长 6~ 9mm仔虾食物组成中多甲藻出现率下降,而以底栖的舟形藻为主,占食物组成的 71.5%,其次是曲舟藻和圆筛藻,也见到少量的动物性饵料,
如挠足类及其幼体、双壳类幼体等等,
幼虾则以小型甲壳类如介形类、糠虾类、
桡足类、端足类为主要食物,还摄食多毛类及软体动物的幼贝或幼体等,成虾主要以底栖的甲壳类为主,出现率在 80
%以上,另食多毛类、蛇尾类、小型双壳类及复足类等小型动物,此外,在虾胃中还常发现少量的植物碎片及种子、
砂粒等。
摄食强度也随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而不同,即使在同一生长期内,由于个体对饵料嗜好的差异,以及所处的生理状态不同(如蜕壳周期、
性腺发育、健康状况等),其摄食强度也有较大的变化。 7~ 9月是中国对虾主要索饵生长期,
虾胃多处于饱胃或半胃状态,交配期雄虾摄食强度下降,空胃和少胃占 62.1%,雌虾则在生殖蜕壳前后摄食强度下降。对虾交配结束后开始强烈索饵,冬季在越冬场和春季北上生殖洄游中摄食强度不高,当进入繁殖场后摄食强度增强,以满足性腺发育的营养需要,产卵期日摄食量可达体重的 15%~ 18%。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温、水质都直接影响着对虾的摄食强度。
中国对虾为雌、雄异体,雄虾生后约 5个月成熟,秋末冬初与雌虾交配,将含有精子的精荚囊授予雌虾纳精囊内,雌虾翌年 5月性成熟,将精和卵同时排入水中受精,受精卵在海水中发育孵化,经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期幼体,仔虾期进入幼虾,完成幼体发育。
1,交配 当年生的雄虾在 9月下旬精巢内即可见到成热的精子,此后堆虾产生婚姻色,体色变黄,群众称为,黄虾,。 此时,雌,雄虾聚群,10月中旬前后,当雌虾进行生殖蜕壳时,
雄虾与之交配,将一对精荚囊输入雌虾纳精囊内,精荚的瓣状体留于纳精囊之外,2~ 3天当雌虾甲壳变硬后,瓣状体脱落 。 交配后的纳精囊由凹平变成微凸,并隐约可见其内白色的精荚 。 在渤海中,至 10月 15日可见到 10% ~ 30%
的交配率 ( 雌虾 ),10月末交配串可达 80% ~
90%,至 11月上旬交配活动基本结束,交配期水温由 20℃ 降至 16℃,18~ 19℃ 为交配盛期 。
在寒潮期或大潮期间交配活跃 。
2,性腺发育 根据卵巢中生殖细胞发育特点,
中国对虾卵巢发育可分为六期 。
I期 ( 卵巢形成期 ),体长 10.8mm仔虾的切片中尚看不到卵巢结构,至体长 15mm时,可见沿背大动脉两侧出现一些嗜碱性很强的细胞团,
在围心腔膜腹面也有突起的细胞团,当仔虾进入幼虾期,体长 36mm时,可见腹部第一节处背大动脉两侧的细胞团与血管分离,卵巢形成 。
Ⅱ 期 ( 增殖期 ),是指卵原细胞分裂,数目增加的增殖期 。 卵原细胞个体小,细胞质少,细胞核相对较大,呈弱嗜碱性 。 卵巢体积缓慢增大,至 9月底,解剖肉眼可见透明的线状卵巢,
性腺指数小于 0.1% 。
Ⅲ 期 ( 小生长期 ),约在 10~ 11月,卵原细胞发育初级卵母细胞,细胞核逐渐增大,细胞质增加,胞径由 45μm发育到 75μm。 解剖观察可见乳白色条状卵巢,性腺指数 0.1% ~ 0.6%,
此期正是对虾交配期 。
Ⅳ 期 ( 大生长期 ),大生长期是指卵母细胞卵黄积累期 。 由于本期发育期较长,且与亲虾培育密切相关,故将本期人为地划分为三个亚期,
即大生长初期,中后期和末期 。 由于卵黄物质的积累,卵母细胞逐渐增大 。 卵巢体积增大,
绿色逐渐增浓 。
初期腹部第一节处卵巢宽度约占体宽的 2
/ 5,中期占 3/ 5,末期占 4/ 5。卵径初期从 75μm逐渐增大至 l00μpm,中期可达
175μm,末期达 240μm左右。大生长末期即近成熟期,卵子皮层内开始出现为数不多的椭圆形周边体,滤泡细胞扁平状。
与此同时,卵巢内还出现一批初期卵母细胞。卵巢呈灰绿色或深绿色。
Ⅴ 期 ( 成熟期 ) 卵巢丰满,性腺指数达 15% 以上,灰绿或褐绿色 。 卵巢腔内出现游离的卵子,
卵细胞皮层内充满棒状体,呈辐射排列,细胞核消失,滤胞层破裂或消失,卵径 250± 10μm。
卵巢中的小卵母细胞胞径增大至 90μm以上,开始了卵黄的积累 。 此时外界适宜即可产卵 。
Ⅵ 期 ( 恢复期 ),刚产过卵的亲虾,卵巢透明,
萎缩 。 卵巢内除有少量残留的成熟卵子外,小卵母细胞迅速积累卵黄,重复大生长期的发育过程,并再次成熟产卵 。 此过程可反复多次,
最多可达 7次 。
雄虾的精巢在幼小时透明,位于心脏与肝胰腺之间,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许多弯曲的盲管组成,发生区 ( germinative area) 位于盲管内层,
精原细胞圆或椭圆状,直径约 10~ 12μpm,核圆,核径 9μm,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有丝分裂时,纺锤体占细胞的大部分区域 。 初级精母细胞近圆形,直径约 8μm,核圆,核径 6μm,有很浓的染色质 。 次级精母细胞排列松散,近圆形,直径 5~ 6μm,核圆,直径 3~ 4μm,染色质浓 。 精细胞近圆形,直径约 4μm,核圆,核径约 2.5μm,其内充满染色质 。 成熟的精于呈鸭梨状,分主体部和棘状锥体部,全长约 5μm。
对虾精于的发生为非同步,精巢盲管基端细胞发生早于末端,不同盲管内的细胞发育亦不同步 。 在一个发育期内,雄配于的发生持续约两个月的时间 。
8月初几乎所有精巢内皆已产生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较大的个体已产生精于。当精于形成并相继掉出精巢时,
精原细胞数量增多,并继续分裂发育,
至 10月中、下旬交尾期内精于的发生仍未停息.交尾期后,精原细胞停止分裂。
但翌年 5 6月雄虾仍可产生精子(陈俅等,
1986)。
成熟的精于通过输精管,进入精荚囊的精荚内,待交配时再输入雌虾的纳精囊内。
3,产卵 黄渤海的中国对虾越冬后于 4月初进入产卵场,4月下旬黄海乳山渔场即有开始产卵,
5月为产卵盛期,一直可延至 6月底 。 但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各年略有早晚 。 产卵期的水温在
13~ 18℃ 。 广东珠江口的中国对虾的产卵期是
2~ 3月,中国对虾产卵期多集中在河口和内湾,
如辽河口的辽东湾,海河口的渤海湾,黄河口的莱州湾,临洪河口的海州湾,珠江口等 。 产卵场多在 10m以下的浅海区,软泥底质,海水浑浊,透明度较小,盐度变化较大,一般为
0.023~ 0,032,海水 pH8.0~ 8.2,总碱度在
2700mol/ L以上,有机质多且浮游生物串富的海区产卵 。
对虾的怀卵量因个体大小而异,一般在 50.7
万~ 108.9万粒之间,
产卵活动多在夜间,降雨,大风天气可促使对虾集中产卵 。 一个繁殖期内可以多次产卵,待水温升至 20℃ 时性腺发育终止 。 张煜 ( 1965)
根据标志放流结果,认为约有 2% 的 2龄以上对虾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产卵,但多数中国对虾在第一年产卵后衰弱而死,或被鱼类吃掉 。
对虾在产卵的同时,排出纳精囊内的精子,精卵在水中受精。在静止水中,受精卵为产沉性卵,但在流动或有波浪的水中,受精卵则随波逐流漂于水中。所以,对虾多在风浪天气和有潮流的海区产卵,这是具有生物学保护意义的。
4,受精与胚胎发育 刚产出卵的直径在 240~
320μm之间,正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末期或中期初 。 在产卵的同时,由于第四对步足基节恰如其分地运动,产生类似泵的作用,使
纳精囊内的精子顺着外覆刚毛,从又细又深的通道(从纳精囊中板通往受精腔)进入受精腔,
与卵子相遇,一个卵子表面会有许多精子附着,
但只有一个精子(可能是最先附着的)能与卵子结合。精于附着后,周边体排出花瓣状凝胶,
并很快形成凝胶层,精子经初级和次级顶体反应后进入卵内,精卵结合,受精卵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出现一个极体,接着卵膜举起,将第一极体撑到卵膜之外。
不久受精卵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在卵表面形成第二极体 。 正常受精卵卵膜 ( 又称受精膜或孵化膜 ) 的直径 330~ 440μm。
中国对虾卵属于中黄卵,卵裂为完全均等的分裂,从第二次卵裂开始表现出螺旋分裂的特征,
并受螺旋分裂的影响,分裂球排列不很规则,
但分割球的大小仍相等 。 当分裂至 32细胞时,
胚体发育为圆球状的囊胚期,植物极的分割球稍大于动物极分割球 。 64细胞的末期植物极稍平,开始以内陷方式形成原肠胚 。 此时从切片中可见有两个内胚层母细胞内陷入囊胚腔中,
至 128细胞期,中胚层细胞内陷 。 由于内陷和内卷作用,胚孔三角形 。 大约受精后 15~ 16h,
原肠作用完成,胚孔闭合 。
受精后 17~ 18h,胚体两侧出现三对芽状突起,逐渐向胚体腹面伸长,即第一第二触角和大颚,此期称为肢芽期。此后第二触角和大颚又分出内肢和外肢,肢端生出刚毛,胚体前端腹面生出黑色单眼,胚体可逐渐在膜内转动和抽搐,做间歇性运动,此时称为膜内无节幼体。
在水温 21℃ 时,受精后约 24h孵化。
四、中国对虾的生长
中国对虾生长具有以下特点:
1,生长迅速 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在对虾类中属上中等,次于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较长毛对虾,日本对虾快 。 当年繁殖的虾苗,雄性至 9月末体长可达 140~ 150mm,体重 30~ 38g,
雌虾 10月上,中旬生殖蜕壳后体长可达 175~
185mm,体重 60~ 70g。 此后,进入低温期,
生长缓慢,翌年春汛,雄虾体长 140~ 155mm,
体重 30~ 43g,雌虾体长 180~ 190mm,体重
65~ 80g。 如果冬季水温适宜,仍可继续较快生长,两年生的雄虾体长可达 170~ 175mm,
体重 55~ 65g,雌虾 210~ 240ram,体重 110~
165g。
渤晦中中国对虾各月龄 的增长数据如表
7- 3所示 。 从表 7- 3中可知对虾在 6~ 10
月间生长迅速,平均每日体长增长 1mm,
最快的 8月份每日平均增长 1.9mm,体重的增长值也是高水温的 8月最快,月增长
24g,乎均日增长 0.88。
人工养殖的对虾,由于环境和饵料的限制,生长速度差异很大,大多数要低于上述生 长速度 。
2,生长与蜕壳
甲壳不仅具有保护作用,但也会限制对虾体积的增长,对虾的生长必 须要进行蜕壳,每蜕一次壳,体积产生一次飞跃地增长 。 但是也必须认清生长与蜕壳的因 果关系,依笔者所见蜕壳是生长的结果,决不是固蜕壳而引起生长,对虾生长是营养物质积累与同化的结果,
在蜕壳间期,对虾大量摄食,进行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同化,体内营养 物质增加,体液减少,
蜕壳之后,对虾迅速吸收水分,增大体积,产生千次体积的飞跃增大 。
当营养条件不佳时,对虾即便是蜕了壳也不 增长,甚至出现负生长 。 因此,主张用物理或化学 ( 各类蜕壳素 ) 方法促进对虾蜕壳,以 便达到促进对虾生长的目的是图劳的,甚至是有害的,蜕壳不仅要增加虾体的消耗,对不 成熟的退蜕,
也往往是造成对虾死亡的一个因素 。
但是,对虾在蜕皮期间也是会生长的,
这主要是靠各甲壳之间的关节膜深长来实现的。中国对虾各期蚤状幼体体长在蜕皮间期的变化,蚤状幼体 1~ 3期在不蜕皮的情况下,体长可分别增长 12%、
11%和 7%。
3,对虾生长与环境
对虾的生长固然有自身的内在规律,但是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水温,盐度,
水质,营养条件与生长关系极为密切 。
1)水温:水温对变温动物的新陈代谢速率影响很大,在适温范围中,水温升高,新陈代谢增快,生长也就加快。中国对虾与水温的关系,
报告 25℃ 是中国对虾生长的最佳水温,超过
25℃ 生长速度下降。实验结果与其不同,在
20~ 30℃ 的范围中,生长速度随水温上升而显著增加,两次试验都是在 30℃ 中生长最快,
34℃ 时生长速度下降,
第二节 中国对虾的苗种生产
中国对虾苗种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已能按计划地大批量生产,每立方米水体的单茬育苗量可达 10万~ 20万只虾苗
( P7~ 10),个别场和池子可达 30万~
50万只。育苗工艺包括亲虾的培育与催熟、产卵与孵化、各期幼体的饲养、水质调控及防病治病等。各环节是相辅相成,只有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育苗的顺利进行。
一、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而周密的准备是育苗成功的保障。
准备工作包括育苗计划的制定,人力的分工与培训,实验室的准备,育苗设施的维修与试运转,工具的准备,饲料的准备及常用药物的准备等等。这一切都应在育苗前办妥,某一方面的忽视与遗漏都会贻误育苗的顺利进行。
亲虾的选择与运输
1,亲虾的选择 目前我国亲虾来源有二,
一是人工越冬培育的亲虾;二是采捕海中亲虾 。 后者是主要来源,为了保护黄渤海对虾资源,渔政局规定只允许捕捞黄海沿岸及向渤海生殖洄游途中的,过路虾,,禁止捕捞已进入渤海产卵场的亲虾 。 所以多是从 3月中旬到 4月底在黄海区捕捞,在选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
( 1) 亲虾健康是首要条件,应遗体壮力强的个体,淘汰身体瘦软,体色异常,黑鳃烂鳃和身粘异物以及有严重外伤的个体 。 在有条件时,
应由检疫部门进行病毒病的诊断,例如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
( ELISA) 检测及分子杂交检验技术,进行病毒病的快速诊断,淘汰带病毒亲虾,是生产无病毒虾苗的前提 。
( 2) 卵巢发育正常,丰满,纵贯整个虾体背面,无变红或变白的间断处浅绿色,边缘轮廓清晰,无白色边缘 。
( 3) 纳精囊饱满,能看到其内乳白色的精荚 。
( 4)个体越大,怀卵量也大,应选大个体亲虾。
2,亲虾数量 根据雌虾怀卵量公式计算,1尾
100g的亲虾可怀卵 850万粒,但实际上不可能全部成熟排出,首次产卵平均数约在 60万左右,
二次成熟产卵在 30万~ 50万粒,虽然亲虾还可以产几次卵,但因时间太晚,已无实用价值。
如按集卵率 70%,孵化率 80%计算,每尾海捕虾两次产的卵可孵出无节幼体 56万只,足够
1m3水体培育。但是为了能集中获得早批卵子,
加快布池进度,每立方米水体购买 2尾亲虾已可满足。越冬虾虽然产卵量少,但时间充足,
亦可按上述标准购买。亲虾过多不仅对资金和资源是浪费,由于数量多,密度大,也常常导致产卵量和孵化率的下降
3,亲虾的运输 根据路程的长短和运输条件,
亲虾可采用陆运,水运或空运等方式。 陆运是用帆布桶等容器装虾,用汽车或拖拉机载运.其优点是灵活性大,不受天气条件影响,
适合于 24h以内路程的运输.亲虾装运密度根据路途远近、气温等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
直径 80cm的帆布桶,水深 40~ 50cm,可装亲虾 50尾左右,水温 8~ 10℃,运输时间在 4h以内,密度可适当增加。陆运应备用充气机或氧气瓶,以备装卸车或中途停车时充气。
水运是指用船装载帆布桶等容器或用活水仓运输。其优点是取海水方便,可以经常换水或流水运输,可增大亲虾密度,但常受天气或潮汐等影响,造成亲虾的死亡。
空运是用尼龙袋装亲虾用飞机运输,适于国际间或国内长距离运输.方法是用 20L的尼龙袋,
装水 1/ 3,可放入亲虾 5~ 8尾,充满氧气扎口后装于纸箱或保温箱内运输。高温期运输还应放冰袋降温。中国对虾保持在 10℃ 左右,日本对虾 14~ 15℃,斑节对虾 18℃ 左右。但不应与原生活的水温相差太大。为了防止额角刺破尼龙袋,可在额剑上套一段自行车气门管。空运应周密计划,使陆运与空运紧密衔接,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如因故延长运输时间,应进行重新充氧,以免造成亲虾的损伤或死亡。
三、亲虾催熟培育
亲虾培育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产卵率的高低,也关系到卵子质量、孵化率及幼体变态发育成活率的高低,所以亲虾培育是育苗的关键。
1,亲虾培育密度 亲虾培育目前多采用把亲虾直接放入池中的培育方法,所以培育密度与性腺发育密切相关。密度大,
水质条件差,环境压力大,亲虾摄食量下降,势必会影响到性腺发育的质量,
降低亲虾的成活率。因此,培育密度不能过大,海捕虾不应超过 8尾/ m2,人工培育的亲虾不得超过 15尾/ mL。
2,水温控制 在适温范围内,性腺发育速度与水温呈正比,水温高性腺发育快,所以搞到亲虾之后应升温促熟 。 但是,如果升温过快或过高都会促使卵子异常发育而降低卵的孵化率 。 所以亲虾入池时,与海中的温差不要超过 3℃,入池后稳定
1~ 2天,而后每日升温 0.5~ 1.0℃,当水温升到
15℃ 左右时即可产卵 。 为了使亲虾同期产卵,可特性腺发育不同程度的亲虾分池培育,利用不同的温差,促使亲虾性腺同步发育,达到同期产卵之目的 。
3,光线控制 亲虾属夜行动物,怕强光,因此,亲虾培育室应用黑布帘遮光,把光强控制在 500Lx
左右,这样不仅可增加亲虾的摄食量,也可减少生产操作时对亲虾的惊扰,有利于性腺发育。
4,饵料 卵巢的发育是营养物质(卵黄)的积累,这不仅需要足够的蛋白质及脂肪,更重要的是构成这些物质的氨基酸、脂肪酸及胆固醇等的组成以及维生素等微量成分。试验证明,
随卵巢之发育,其中脂肪酸( PUFA),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 EPA) 增加 1.2~ 3.2倍。但是在对未成熟草虾给予含有丰富 EPA的鳕鱼肝油及不含 EPA的大豆油,同量添加于饲料中进行对比试验,均无促熟的显著差异。但在鳕鱼肝油中加入维生素 E后,则可促进草虾成熟,
并产了卵。这是因为饲料中增强维生素 E,可使 PUFA充分发挥功能,EPA是前列腺素
( prostaglandin 简称 PG) 激素的前驱体,而 PG
在甲壳类及许多无脊椎动物之成熟及产卵起重要作用。
EPA是虾类之必需脂肪酸,但是配合饲料中的 EPA很不稳定,尤其是在催熟高水温中很易氧化,维生衰 E则可防止饲料中乃至被吸收后亦可防止体内的 EPA过氧化作用,使 EPA充分发挥作用 。
生产实践中已证明,活沙蚕、活贝,乌贼、蟹肉等都具有促进性腺发育之功用,
而且多种混合使用比单纯一种更好。国内研制的亲虾配合饲料,也取得了与鲜活饲料相似的效果。
催熟期日投饵率一般在 8%~ 10%,最高可达 15%。根据亲虾夜间摄食多的习性,
傍晚应投日投饵量的 2/ 3,早晨投 1/ 3。
5,水质调控 首先应保持盐度的相对稳定,盐度变化不要太大 。 低盐海区,亲虾入池时,池内盐度与原生活区盐度差应控制在 3‰ 以内 。
盐度过低时应用食盐或高盐卤水将盐度调整到原海水盐度,放入亲虾后再缓慢地添加当地海水,使盐度逐渐过渡到当地的含量 。 演化速度应控制在 24h降低 3‰ 。
亲虾催熟期间应保持水质良好,每日彻底换水一次,井清除池底残饵、粪便及病、死虾。为了保持充足的熔解氧,应昼夜连续充气,但充气量不要过大,避免惊扰亲虾。
6,防病 亲虾入池前先用 300× 10— 6浓度福尔马林浸泡消毒 3~ 5min,以杀死体外及鳃丝上附着的寄生物.亦可在亲虾培育池中先加入
10cm深的海水,施入 100× 10-6浓度的福尔马林,
放入亲虾,浸泡 1h后逐渐加水至 100cm。 为防止捕捞或运输中的损伤感染,还可在池中施
1× 10— 6浓度的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或呋喃西林。以后每 1~ 2天施药一次、防止细菌病的发生。也可每日施 0.5× 10- 6浓度的优氯净或漂粉精,不仅可以杀灭水中的细菌,也可防止病毒病的传播.亲虾开始产卵后,一般不再用烈性药物,以免影响精、卵之受精。
四、产卵与孵化
1,产卵 产卵池 50m3水体左右,应刷洗干净并消毒,池内设散气石或散气管并设有加热臂。
待发现首尾对虾产卵后,一般 3天后进入产卵高潮.在此之前应将卵巢发育至大生长末期的对虾挑选人产卵池。为了确保卵子质量,产卵池亲虾密度不宜过大,海捕亲虾不超过 8尾/
m2,人工培育亲虾不超过 15尾/ m2。 水源应使用砂滤水,水温比原培育水温高 0.5℃,但不应高于 15℃,后期可控制在 16℃ 。
南方人工培育亲虾水温应控制在 13~ 14℃,水温过高产卵质量下降,孵化串也下降。池内要连续充气,但充气量应控制在 1%~ 2%,过大会影响卵子质量和受精率,甚至使卵子破裂.水中重金屑高子浓度超标时,应加入
( 2~ 0)× 10- 5乙二胺四乙酸钠( EDTA二钠),以螯合过多的重金属离子。产卵期仍应投饵,以活沙蚕最理想。一切准备就绪,应遮光,夜间关闭灯光,待其产卵。亲虾密度较大时,亦可采用流水产卵法,不仅可保持优良水质,也有刺激产卵的作用。
2,集卵与卵的处理 将产卵池或亲虾培育池中产的卵子,收集起来称为集卵。
集卵多数是用 80~ 100目网箱放于集卵槽水中,用虹吸管或产卵池排水管将卵子收集于网箱内。集卵应做到早、轻、敏。
3,孵卵 中国对虾孵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集好的卵经消毒等处理后,直接投到幼体培育池中孵化,另一种方法,将卵子放入孵化桶内高密度孵化,孵出的幼体经选优,将健康幼体投入培育池内培育,其卵子孵化密度每立方米可达数千万,最高者每立方米水体投卵 8000万粒,孵化率可达 90%(杜占林,1991)。
其优点是幼体计数准确;可避免把死卵、
不孵卵带入培育池,防止死卵中病原体传染幼体,机动灵活,可充分利用育苗水体。
方法是利用容量为 1~ 2m3水的玻璃钢或塑料桶,放于池边或浮于幼体培育池内,
桶内放 1~ 2个散气石,连续缓慢充气,
卵子经过滤冲洗和消毒之后,投入桶内孵化。孵化水温 16~ 18℃ 。
已知影响因素如下:
( 1) 与卵子质量有关,在亲虾的捕捞,暂养,
运输中的机械损伤,饥饿,缺氧,环境突变,
冻伤等都会影响到处于大生长期卵子的发育,
这批卵即使能排出,孵化率也不会高 。 在此情况下,应促使其首批卵子尽快排出,第二次成熟的卵子孵化率可恢复正常 。
( 2)亲虾自身污染也会影响产出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在亲虾培育期,特别是产卵时亲虾过密,水质条件极差,会直接影响卵子的受精和初期胚胎的发育。遇此情况,可试用降低亲虾密度的办法解决。
( 3) 过肥的水质也会影响卵的孵化率,
水中有机物过多,COD超过 5mg/ L,浮游生物过密,透明度在 30cm以内都会影响卵的受精与孵化 。 在此情况下,采用砂滤水或用三氧化铁 ( 5~ 10) × 10- 6浓度,使悬浮的有机物沉淀 ( 24h) 具有一定的效果 。
( 4) 亲虾培育期间升温过急或过高,都可致使卵子孵化率下降 。
( 5) 赤潮生物如裸甲藻,夜光虫大量繁殖时,
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卵的孵化率 。 此时,可用
( 0.5~ 1.0) × 10- 6浓度的硫酸铜杀灭贮水池中的有毒生物,再在产卵池中施用 EDTA二钠,
消除铜离子 。
( 6)有毒物及药物的影响,锌离子、不凝固的环氧树脂、消毒后过多的余氯或过量的硫代硫酸钠都会影响卵的孵化。此时应针对原因采取消除措施。
五、幼体培育
幼体培育是指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形幼体和仔虾 5个阶段的培育 。 由于各阶段对环境理化条件及饵料需求不同,
培育方法各异,只有适时地满足各发育阶段的需要,幼体才能顺利变态发育,
育苗才会成功 。 正常情况下,无节幼体 6
期需发育 4天,3期蚤状幼体需 4天,3期糠虾形幼体需 4天,培育到体长 8~ 10mm
的仔虾约需 7~ 10天 。
培育期的主要工作如下:
l,幼体密度 幼体培育密度取决于培育条件,特别是饵料条件,饵料好,活饵料多密度可以增高,反之则减,目前无节幼体的布池密度在 10
万~ 50万只/ mL,以 20万~ 30万只较为适合 。
盲目地追求高密度育苗,其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
2,水环境的控制 水温是幼体发育的一个重要环境条件,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幼体发育越快 。 但是过高的水温会起到拔苗助长的效果,
培育的虾苗体质弱,适应能力差,不利于养成 。
根据以上原则,卵孵化后可以每日缓慢升温
1℃,升至 25℃ 不再升温,直至出苗前期 。
3,饵料 中国对虾幼体食性与其他虾类相似,早期以浮游植物为主,中后期还需补充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也能利用豆浆,蛋黄,酵母,
蛤肉糜等代用饵料及人工配合饲料,虾片,螺旋藻粉等 。 在生产中多采用早期投喂或接种单细胞藻类的办法,中后期主要靠人工投入的饵料 。
鸡 蛋 ( 去皮 ) 50% 虾用无机盐
3%
糠 虾 ( 或杂鱼,虾 ) 20% 抑菌防腐剂
1%
蛤 肉 20% 鱼 油 3%
虾用多维素 3%
将上述各物放入高速捣碎机中粉碎混合,
经 80目筛目过滤,蒸至蛋白凝固,用不同筛网网搓滤后,投喂各期幼体 。
4,防病 对虾幼体培育期间病害繁多,
危害严重,防病工作十分重要,危害较大,常见的病害有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弧菌或单孢杆菌病引起的菌血症,体内寄生的链壶菌等真菌病,体内寄生的鞭毛虫 ( 细滴虫 ),纤毛虫及一种尚未定名的鞭毛虫病等四大类疫病 。 常常造成整池,甚至全场幼体的死亡 。 所以应把防病工作贯彻育苗之始终,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保证育苗工作之顺利进行 。
仔虾经过 7~ 10天的培育,当全长长至 0.8~
1.0cm时即可出池放养 。 出池前两天应停止加温,通过换水使水温逐渐降至天然水温,如果养成池盐度过低,还应在育苗池内通过加淡水的办法,使之与养成池盐度差不大于 3‰ 。
出苗多是采用排水收苗法,少数单位用捞网或拖网在池内捞取 。 计数方法以带水称重法最好,
既准确又不损伤虾苗 。 较小的虾苗宜采用带水容量计数法 。
五、对虾摄食习性与投饵
投饵是对虾养成中技术性强,难度高的工作,
这是因为一方面池塘中存虾数难以估准,另一方面对虾在水底摄食,食物的丰欠不要观察 。
因此,投饵量不易掌握,投少了影响对虾生长,
投多了不仅浪费了饵料,而且造成水质败坏,
影响对虾生长,甚至引起发病或浮头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掌握对虾摄食特点,
准确而合理的投饵是提高养虾效益的关键 。
1,对虾的摄食习性
( 1) 对虾脑欠发达,不能像鱼类那样形成投饵的条件反射,因此,不能利用条件刺激作为投饵的信号,投饵不能过于集中 。
( 2) 对虾视觉较差,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因此,投饵要分散,勤投少喂,以保持饵料的味道 。 在饲料中添加乌贼肉,牛硝酸和甘氨酸等诱禽剂,有利于对虾的觅食 。
( 3)对虾是以螯足掠取食物,用颚足抱持禽物,不能摄取粉状食物。因此,配合饵料在水中至少应能保持 2h不溶散,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 4) 对虾争食能力很差,摄食时又怕惊动,
所以池内应不放或少放争食性动物,梭鱼,白虾,蟹类的争食能力都比对虾强,从提高饵料利用率的角度不主张与虾混养 。
( 5) 中国对虾有明显地嗜食性,喜专吃一种饵料,更换新饵料时摄禽量下降 。 所以在养成中更换饵料时应减少投饵量,逐渐增加至正常的投饵量 。
( 6)中国对虾搔食有明显的日变化,以黎明及傍晚摄食量多,中午和午夜摄食较少。所以在傍晚或黎明前应各投喂全天量的 30%以上.越在养殖后期越是如此。
( 7) 中国对虾有沿池四周觅食之习性,
故投饵时应沿池四周投喂,随对虾生长,
逐渐向较深处 ( 1.0m) 左右转移,但绝不能投到中心沟等深水区 。
( 8)在水质不佳,溶解氧下降,氨氮硫化氢增高,水温超过 32℃ 以上或降至
10℃ 以下时对虾摄食量下降,应减少投饵数量,否则会构成危险的恶性循环,
造成对虾的死亡。
2,中国对虾的饲料
对虾的饲料分为鲜活饲料与配合饲料两大类。
鲜活饲料有低值贝类,小杂鱼虾、卤虫等,其中最佳者有蓝蛤、寻氏肌蛤、鲳螺等小型活贝类,由于其个体小、壳薄,可以活着投入池中,
只要对虾早期长得好,一般都能咬碎当年生的贝类,它们不仅对水的污染轻,而且由于其有滤食作用,尚可吃掉池中过多的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其本身的营养价值又是任何人工饲料无法比拟的。
近年由于虾类营养研究的进展及饲料工业技术的进步,配合饲料质量日趋完善,
应用越来越多,有取代天然饲料之势 。
中国对虾配合饲料质量要求是:蛋白质
40% ~ 45%,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应占 1/
3以上,粗脂肪含量 4% ~ 6%,碳水化合物 20% 以下,无机盐 10% ~ 20%,其中钙,磷总量约占 2%,钙,磷比 l,1到 1:
1.7。
此外,尚需维生素,固醇类等,特别是耐高温的维生素 c( 维生素 C- 2— 三聚磷酯等 ) 对提高对虾抗病力,耐低氧力,
提高成活率具有一定作用 。
在饲料加工质量方面,要求颗粒表面光滑无刺毛和裂纹,原料粉碎粒度在 40目以下,拌料均匀,颗粒直径应根据虾的大小分别为 2~ 3.5mm,长度为直径的 1~
2倍,含水量 13% 以下,在水中 3h不溶散 。
3,投饵量 投饵量的确定较为复杂,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每天或每段时间内的投饵数量 。 可参考以下各个因素,
( 1) 参考对虾日摄食量公式:已知中国对虾日摄食量与体长,体重呈反比,日摄食率与体长,体重呈反比 。 日摄食蛤肉量与体长,体重呈如下关系式:
F= 0.06132L1.5613 或 F= 0.6301W0.5119
F为每尾虾每日摄食蛤肉克数; L为体长,单位
cm; W为体重,单位 g。 配合饲料大约是蛤肉量的 25% ~ 30% 。 应强调的是摄食量不等于投饵量,而且其投饵量还受池塘中饵料生物丰歉,
水质条件,气象条件等诸多固索的影响 。 因此,
投饵公式仅是一个参考数字 。
( 2) 根据对虾撮食情况调节投饵数量:
开始可按计算的数字,将全天的用量分 4
次投喂,如果投饵后 1h有 Z/ 3的对虾达饱胃或半胃,说明投饵充足,如果投饵后 6h,仍有半数以上处于饱胃或半胃,
说明投饵过量,应减少投饵量 。 还可潜入池底检查残饵情况,如在下次投饵之前池内仍有残饵,就应少投或不投 。
( 3)利用投饵盘监测对虾摄食情况;在池内不同位置设几个投饵盘,投饵时撒上与池内相同密度的饵料,投饵后 2~ 3h
检查网上有无残饵,如仍有较多残饵,
则下次应减少投饵数量,如投饵后很快被吃光,则应增加投饵量,小池塘也可只在投饵盘上投饵,吃完后随时补充。
( 4) 根据对虾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6~ 7月份对虾平均日增长量应达 1.2~ 1.5mm,8月份应达
0.~ 1.0mm,9月份应达 0.5~ 0.8mm。 如达不到上述生长速度,水质又无问题,则应考虑到是否是投饵量不足或者是饵料质量不佳,应查清原因,
对症处理 。 此外,对虾大小分化 ( 因肝胰腺细小病毒感染例外 ),肠道粗而弯曲都是饵料长期不足的表现 。
( 5) 根据水环境条件调整投饵量:水温超过
32℃ 以上,或 12℃ 以下摄食量下降,盐度突然下降,溶解氧低于 3mg/ L以下,氨氮超过 1.0mg/
L,池底发臭有硫化氢和甲烷逸出均可引起对虾摄食量下降,此时应减少投饵量并努力改变水质条件,待情况好转后再恢复正常投饵量 。
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 Osbeck,
1965)] 又称东方对虾,俗称对虾、明虾。由于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耐低温、品质好,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沿海的优良对象。 1992年其产量占我国养殖虾类总产量的 78%,约占世界产量的 20%,
目前几乎全国沿海均可养殖,韩国、日本也进行了养殖。
第一节 中国对虾的生物学
一,中国对虾对环境的适应
1,中国对虾对温度的适应 对虾是变温动物,
环境水温决定着其体内生理,生化反应的速度,
因而决定其新陈代谢的速率,从而影响着对虾的生长,发育,繁殖,也决定着对虾在自然界的分布 。 中国对虾在我国沿海有两个地方种群,
分布于珠江口的种群属于高温虾类,耐低温能力较差:分布在黄渤海的种群既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又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这与其起源于南海有关,既保留了耐高温的特性,又适应刊北方的低温环境 。
黄渤海种群生活的水温范围在 8~ 26℃ 。 越冬场的最低水温可达 6℃,而仔虾生活的潮间带水温可达 92℃ 。 幼虾在 95~ 38℃ 时活动异常,
39℃ 中立即死亡 。 张伟权 ( 1984) 报道,越冬亲虾适温范围是 7~ 11℃,低于 7℃ 活力明显下降,4~ 5℃ 侧倒,2℃ 时绝大多数僵倒而死 。
在水温急剧变化时,耐温范围缩小,例如生活在 29℃ 中的仔虾,当水温急剧下降到 lO℃ 时便会引起部分个体死亡 。
2,对盐度的适应 中国对虾是一种广盐性虾类,
这意味着它对渗透压的调节能力较强 。 在自然条件下,中国对虾产卵,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都是在近海中完成的,盐度一般在 23~ 29。 仔虾具有溯河的习性,多分布在河口或河道内,
分布范围与河遭的径流量有关,径流量大时仔虾多分布于河口附近,径流量小时仔虾往往可溯河数十公里,发现仔虾处的量低盐度是 0.86。
幼虾期随着生长,逐渐游向外海 。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国对虾可在盐度为 40的盐田贮水池中生存,也可在盐度 1.5的鱼港中生长,但当盐度逐渐降至 0.25时,对虾身体变白,
不久便死亡,中国对虾不能在纯淡水中生存。
总之,中国对虾屑广盐性生物,仔幼虾多在半咸水域生活,成虾则生活在盐度较高的外海.对虾虽属广盐性生物,但对盐度的突然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3,对虾的栖息方式与底质 对虾是多种肉食性动物的禽饵,它既无攻击敌害的本,又无像贝类那样的坚硬贝壳,其防御敌害的本领是一逃、
二藏。活动中的对虾遇到敌害时会以连续的弹跳,避开敌害,休息时,特别是在白天它多潜入泥砂中,只有服和触须留于泥砂外,使敌害不易发现。潜居的另一个生物学意义是休息和减少能量的消耗。除自身的生理因累外,对虾的潜居还觉环境条件的制约,池底污染、水温过高、溶氧过低对虾多 潜居;水温低、强光和白天易潜居,但潜居不像日本对虾一定要昼伏夜出,在养成期白天也多出穴觅食。
4,对虾与水质 水是对虾生存的空间,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对虾的生理功 能,决定着对虾的生存和生长发育。
中国对虾的产卵场、幼虾培育场都在河口和内湾,这些海区最易受工农业排污的影响 对对虾的繁殖和生长是一重大威胁,特别是农业上使用的杀虫剂对对虾也是剧毒的。对虾的育苗和养成都存在影响,应引起注意.
自然海中的中国对虾的食性和食物组成是随着生长而变化的,渤海湾中国对虾的幼体阶段是以 l0μm左右的多甲藻等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其中多甲藻占食物组成的 86.1%,其次为硅藻,占 13.3%。
硅藻中以壳长 20~ 70μm的舟形藻为多,
另有少量的圆筛藻、斯氏根管藻及新月菱形藻,体长 6~ 9mm仔虾食物组成中多甲藻出现率下降,而以底栖的舟形藻为主,占食物组成的 71.5%,其次是曲舟藻和圆筛藻,也见到少量的动物性饵料,
如挠足类及其幼体、双壳类幼体等等,
幼虾则以小型甲壳类如介形类、糠虾类、
桡足类、端足类为主要食物,还摄食多毛类及软体动物的幼贝或幼体等,成虾主要以底栖的甲壳类为主,出现率在 80
%以上,另食多毛类、蛇尾类、小型双壳类及复足类等小型动物,此外,在虾胃中还常发现少量的植物碎片及种子、
砂粒等。
摄食强度也随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而不同,即使在同一生长期内,由于个体对饵料嗜好的差异,以及所处的生理状态不同(如蜕壳周期、
性腺发育、健康状况等),其摄食强度也有较大的变化。 7~ 9月是中国对虾主要索饵生长期,
虾胃多处于饱胃或半胃状态,交配期雄虾摄食强度下降,空胃和少胃占 62.1%,雌虾则在生殖蜕壳前后摄食强度下降。对虾交配结束后开始强烈索饵,冬季在越冬场和春季北上生殖洄游中摄食强度不高,当进入繁殖场后摄食强度增强,以满足性腺发育的营养需要,产卵期日摄食量可达体重的 15%~ 18%。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温、水质都直接影响着对虾的摄食强度。
中国对虾为雌、雄异体,雄虾生后约 5个月成熟,秋末冬初与雌虾交配,将含有精子的精荚囊授予雌虾纳精囊内,雌虾翌年 5月性成熟,将精和卵同时排入水中受精,受精卵在海水中发育孵化,经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期幼体,仔虾期进入幼虾,完成幼体发育。
1,交配 当年生的雄虾在 9月下旬精巢内即可见到成热的精子,此后堆虾产生婚姻色,体色变黄,群众称为,黄虾,。 此时,雌,雄虾聚群,10月中旬前后,当雌虾进行生殖蜕壳时,
雄虾与之交配,将一对精荚囊输入雌虾纳精囊内,精荚的瓣状体留于纳精囊之外,2~ 3天当雌虾甲壳变硬后,瓣状体脱落 。 交配后的纳精囊由凹平变成微凸,并隐约可见其内白色的精荚 。 在渤海中,至 10月 15日可见到 10% ~ 30%
的交配率 ( 雌虾 ),10月末交配串可达 80% ~
90%,至 11月上旬交配活动基本结束,交配期水温由 20℃ 降至 16℃,18~ 19℃ 为交配盛期 。
在寒潮期或大潮期间交配活跃 。
2,性腺发育 根据卵巢中生殖细胞发育特点,
中国对虾卵巢发育可分为六期 。
I期 ( 卵巢形成期 ),体长 10.8mm仔虾的切片中尚看不到卵巢结构,至体长 15mm时,可见沿背大动脉两侧出现一些嗜碱性很强的细胞团,
在围心腔膜腹面也有突起的细胞团,当仔虾进入幼虾期,体长 36mm时,可见腹部第一节处背大动脉两侧的细胞团与血管分离,卵巢形成 。
Ⅱ 期 ( 增殖期 ),是指卵原细胞分裂,数目增加的增殖期 。 卵原细胞个体小,细胞质少,细胞核相对较大,呈弱嗜碱性 。 卵巢体积缓慢增大,至 9月底,解剖肉眼可见透明的线状卵巢,
性腺指数小于 0.1% 。
Ⅲ 期 ( 小生长期 ),约在 10~ 11月,卵原细胞发育初级卵母细胞,细胞核逐渐增大,细胞质增加,胞径由 45μm发育到 75μm。 解剖观察可见乳白色条状卵巢,性腺指数 0.1% ~ 0.6%,
此期正是对虾交配期 。
Ⅳ 期 ( 大生长期 ),大生长期是指卵母细胞卵黄积累期 。 由于本期发育期较长,且与亲虾培育密切相关,故将本期人为地划分为三个亚期,
即大生长初期,中后期和末期 。 由于卵黄物质的积累,卵母细胞逐渐增大 。 卵巢体积增大,
绿色逐渐增浓 。
初期腹部第一节处卵巢宽度约占体宽的 2
/ 5,中期占 3/ 5,末期占 4/ 5。卵径初期从 75μm逐渐增大至 l00μpm,中期可达
175μm,末期达 240μm左右。大生长末期即近成熟期,卵子皮层内开始出现为数不多的椭圆形周边体,滤泡细胞扁平状。
与此同时,卵巢内还出现一批初期卵母细胞。卵巢呈灰绿色或深绿色。
Ⅴ 期 ( 成熟期 ) 卵巢丰满,性腺指数达 15% 以上,灰绿或褐绿色 。 卵巢腔内出现游离的卵子,
卵细胞皮层内充满棒状体,呈辐射排列,细胞核消失,滤胞层破裂或消失,卵径 250± 10μm。
卵巢中的小卵母细胞胞径增大至 90μm以上,开始了卵黄的积累 。 此时外界适宜即可产卵 。
Ⅵ 期 ( 恢复期 ),刚产过卵的亲虾,卵巢透明,
萎缩 。 卵巢内除有少量残留的成熟卵子外,小卵母细胞迅速积累卵黄,重复大生长期的发育过程,并再次成熟产卵 。 此过程可反复多次,
最多可达 7次 。
雄虾的精巢在幼小时透明,位于心脏与肝胰腺之间,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许多弯曲的盲管组成,发生区 ( germinative area) 位于盲管内层,
精原细胞圆或椭圆状,直径约 10~ 12μpm,核圆,核径 9μm,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有丝分裂时,纺锤体占细胞的大部分区域 。 初级精母细胞近圆形,直径约 8μm,核圆,核径 6μm,有很浓的染色质 。 次级精母细胞排列松散,近圆形,直径 5~ 6μm,核圆,直径 3~ 4μm,染色质浓 。 精细胞近圆形,直径约 4μm,核圆,核径约 2.5μm,其内充满染色质 。 成熟的精于呈鸭梨状,分主体部和棘状锥体部,全长约 5μm。
对虾精于的发生为非同步,精巢盲管基端细胞发生早于末端,不同盲管内的细胞发育亦不同步 。 在一个发育期内,雄配于的发生持续约两个月的时间 。
8月初几乎所有精巢内皆已产生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较大的个体已产生精于。当精于形成并相继掉出精巢时,
精原细胞数量增多,并继续分裂发育,
至 10月中、下旬交尾期内精于的发生仍未停息.交尾期后,精原细胞停止分裂。
但翌年 5 6月雄虾仍可产生精子(陈俅等,
1986)。
成熟的精于通过输精管,进入精荚囊的精荚内,待交配时再输入雌虾的纳精囊内。
3,产卵 黄渤海的中国对虾越冬后于 4月初进入产卵场,4月下旬黄海乳山渔场即有开始产卵,
5月为产卵盛期,一直可延至 6月底 。 但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各年略有早晚 。 产卵期的水温在
13~ 18℃ 。 广东珠江口的中国对虾的产卵期是
2~ 3月,中国对虾产卵期多集中在河口和内湾,
如辽河口的辽东湾,海河口的渤海湾,黄河口的莱州湾,临洪河口的海州湾,珠江口等 。 产卵场多在 10m以下的浅海区,软泥底质,海水浑浊,透明度较小,盐度变化较大,一般为
0.023~ 0,032,海水 pH8.0~ 8.2,总碱度在
2700mol/ L以上,有机质多且浮游生物串富的海区产卵 。
对虾的怀卵量因个体大小而异,一般在 50.7
万~ 108.9万粒之间,
产卵活动多在夜间,降雨,大风天气可促使对虾集中产卵 。 一个繁殖期内可以多次产卵,待水温升至 20℃ 时性腺发育终止 。 张煜 ( 1965)
根据标志放流结果,认为约有 2% 的 2龄以上对虾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产卵,但多数中国对虾在第一年产卵后衰弱而死,或被鱼类吃掉 。
对虾在产卵的同时,排出纳精囊内的精子,精卵在水中受精。在静止水中,受精卵为产沉性卵,但在流动或有波浪的水中,受精卵则随波逐流漂于水中。所以,对虾多在风浪天气和有潮流的海区产卵,这是具有生物学保护意义的。
4,受精与胚胎发育 刚产出卵的直径在 240~
320μm之间,正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末期或中期初 。 在产卵的同时,由于第四对步足基节恰如其分地运动,产生类似泵的作用,使
纳精囊内的精子顺着外覆刚毛,从又细又深的通道(从纳精囊中板通往受精腔)进入受精腔,
与卵子相遇,一个卵子表面会有许多精子附着,
但只有一个精子(可能是最先附着的)能与卵子结合。精于附着后,周边体排出花瓣状凝胶,
并很快形成凝胶层,精子经初级和次级顶体反应后进入卵内,精卵结合,受精卵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出现一个极体,接着卵膜举起,将第一极体撑到卵膜之外。
不久受精卵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在卵表面形成第二极体 。 正常受精卵卵膜 ( 又称受精膜或孵化膜 ) 的直径 330~ 440μm。
中国对虾卵属于中黄卵,卵裂为完全均等的分裂,从第二次卵裂开始表现出螺旋分裂的特征,
并受螺旋分裂的影响,分裂球排列不很规则,
但分割球的大小仍相等 。 当分裂至 32细胞时,
胚体发育为圆球状的囊胚期,植物极的分割球稍大于动物极分割球 。 64细胞的末期植物极稍平,开始以内陷方式形成原肠胚 。 此时从切片中可见有两个内胚层母细胞内陷入囊胚腔中,
至 128细胞期,中胚层细胞内陷 。 由于内陷和内卷作用,胚孔三角形 。 大约受精后 15~ 16h,
原肠作用完成,胚孔闭合 。
受精后 17~ 18h,胚体两侧出现三对芽状突起,逐渐向胚体腹面伸长,即第一第二触角和大颚,此期称为肢芽期。此后第二触角和大颚又分出内肢和外肢,肢端生出刚毛,胚体前端腹面生出黑色单眼,胚体可逐渐在膜内转动和抽搐,做间歇性运动,此时称为膜内无节幼体。
在水温 21℃ 时,受精后约 24h孵化。
四、中国对虾的生长
中国对虾生长具有以下特点:
1,生长迅速 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在对虾类中属上中等,次于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较长毛对虾,日本对虾快 。 当年繁殖的虾苗,雄性至 9月末体长可达 140~ 150mm,体重 30~ 38g,
雌虾 10月上,中旬生殖蜕壳后体长可达 175~
185mm,体重 60~ 70g。 此后,进入低温期,
生长缓慢,翌年春汛,雄虾体长 140~ 155mm,
体重 30~ 43g,雌虾体长 180~ 190mm,体重
65~ 80g。 如果冬季水温适宜,仍可继续较快生长,两年生的雄虾体长可达 170~ 175mm,
体重 55~ 65g,雌虾 210~ 240ram,体重 110~
165g。
渤晦中中国对虾各月龄 的增长数据如表
7- 3所示 。 从表 7- 3中可知对虾在 6~ 10
月间生长迅速,平均每日体长增长 1mm,
最快的 8月份每日平均增长 1.9mm,体重的增长值也是高水温的 8月最快,月增长
24g,乎均日增长 0.88。
人工养殖的对虾,由于环境和饵料的限制,生长速度差异很大,大多数要低于上述生 长速度 。
2,生长与蜕壳
甲壳不仅具有保护作用,但也会限制对虾体积的增长,对虾的生长必 须要进行蜕壳,每蜕一次壳,体积产生一次飞跃地增长 。 但是也必须认清生长与蜕壳的因 果关系,依笔者所见蜕壳是生长的结果,决不是固蜕壳而引起生长,对虾生长是营养物质积累与同化的结果,
在蜕壳间期,对虾大量摄食,进行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同化,体内营养 物质增加,体液减少,
蜕壳之后,对虾迅速吸收水分,增大体积,产生千次体积的飞跃增大 。
当营养条件不佳时,对虾即便是蜕了壳也不 增长,甚至出现负生长 。 因此,主张用物理或化学 ( 各类蜕壳素 ) 方法促进对虾蜕壳,以 便达到促进对虾生长的目的是图劳的,甚至是有害的,蜕壳不仅要增加虾体的消耗,对不 成熟的退蜕,
也往往是造成对虾死亡的一个因素 。
但是,对虾在蜕皮期间也是会生长的,
这主要是靠各甲壳之间的关节膜深长来实现的。中国对虾各期蚤状幼体体长在蜕皮间期的变化,蚤状幼体 1~ 3期在不蜕皮的情况下,体长可分别增长 12%、
11%和 7%。
3,对虾生长与环境
对虾的生长固然有自身的内在规律,但是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水温,盐度,
水质,营养条件与生长关系极为密切 。
1)水温:水温对变温动物的新陈代谢速率影响很大,在适温范围中,水温升高,新陈代谢增快,生长也就加快。中国对虾与水温的关系,
报告 25℃ 是中国对虾生长的最佳水温,超过
25℃ 生长速度下降。实验结果与其不同,在
20~ 30℃ 的范围中,生长速度随水温上升而显著增加,两次试验都是在 30℃ 中生长最快,
34℃ 时生长速度下降,
第二节 中国对虾的苗种生产
中国对虾苗种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已能按计划地大批量生产,每立方米水体的单茬育苗量可达 10万~ 20万只虾苗
( P7~ 10),个别场和池子可达 30万~
50万只。育苗工艺包括亲虾的培育与催熟、产卵与孵化、各期幼体的饲养、水质调控及防病治病等。各环节是相辅相成,只有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育苗的顺利进行。
一、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而周密的准备是育苗成功的保障。
准备工作包括育苗计划的制定,人力的分工与培训,实验室的准备,育苗设施的维修与试运转,工具的准备,饲料的准备及常用药物的准备等等。这一切都应在育苗前办妥,某一方面的忽视与遗漏都会贻误育苗的顺利进行。
亲虾的选择与运输
1,亲虾的选择 目前我国亲虾来源有二,
一是人工越冬培育的亲虾;二是采捕海中亲虾 。 后者是主要来源,为了保护黄渤海对虾资源,渔政局规定只允许捕捞黄海沿岸及向渤海生殖洄游途中的,过路虾,,禁止捕捞已进入渤海产卵场的亲虾 。 所以多是从 3月中旬到 4月底在黄海区捕捞,在选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
( 1) 亲虾健康是首要条件,应遗体壮力强的个体,淘汰身体瘦软,体色异常,黑鳃烂鳃和身粘异物以及有严重外伤的个体 。 在有条件时,
应由检疫部门进行病毒病的诊断,例如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
( ELISA) 检测及分子杂交检验技术,进行病毒病的快速诊断,淘汰带病毒亲虾,是生产无病毒虾苗的前提 。
( 2) 卵巢发育正常,丰满,纵贯整个虾体背面,无变红或变白的间断处浅绿色,边缘轮廓清晰,无白色边缘 。
( 3) 纳精囊饱满,能看到其内乳白色的精荚 。
( 4)个体越大,怀卵量也大,应选大个体亲虾。
2,亲虾数量 根据雌虾怀卵量公式计算,1尾
100g的亲虾可怀卵 850万粒,但实际上不可能全部成熟排出,首次产卵平均数约在 60万左右,
二次成熟产卵在 30万~ 50万粒,虽然亲虾还可以产几次卵,但因时间太晚,已无实用价值。
如按集卵率 70%,孵化率 80%计算,每尾海捕虾两次产的卵可孵出无节幼体 56万只,足够
1m3水体培育。但是为了能集中获得早批卵子,
加快布池进度,每立方米水体购买 2尾亲虾已可满足。越冬虾虽然产卵量少,但时间充足,
亦可按上述标准购买。亲虾过多不仅对资金和资源是浪费,由于数量多,密度大,也常常导致产卵量和孵化率的下降
3,亲虾的运输 根据路程的长短和运输条件,
亲虾可采用陆运,水运或空运等方式。 陆运是用帆布桶等容器装虾,用汽车或拖拉机载运.其优点是灵活性大,不受天气条件影响,
适合于 24h以内路程的运输.亲虾装运密度根据路途远近、气温等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
直径 80cm的帆布桶,水深 40~ 50cm,可装亲虾 50尾左右,水温 8~ 10℃,运输时间在 4h以内,密度可适当增加。陆运应备用充气机或氧气瓶,以备装卸车或中途停车时充气。
水运是指用船装载帆布桶等容器或用活水仓运输。其优点是取海水方便,可以经常换水或流水运输,可增大亲虾密度,但常受天气或潮汐等影响,造成亲虾的死亡。
空运是用尼龙袋装亲虾用飞机运输,适于国际间或国内长距离运输.方法是用 20L的尼龙袋,
装水 1/ 3,可放入亲虾 5~ 8尾,充满氧气扎口后装于纸箱或保温箱内运输。高温期运输还应放冰袋降温。中国对虾保持在 10℃ 左右,日本对虾 14~ 15℃,斑节对虾 18℃ 左右。但不应与原生活的水温相差太大。为了防止额角刺破尼龙袋,可在额剑上套一段自行车气门管。空运应周密计划,使陆运与空运紧密衔接,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如因故延长运输时间,应进行重新充氧,以免造成亲虾的损伤或死亡。
三、亲虾催熟培育
亲虾培育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产卵率的高低,也关系到卵子质量、孵化率及幼体变态发育成活率的高低,所以亲虾培育是育苗的关键。
1,亲虾培育密度 亲虾培育目前多采用把亲虾直接放入池中的培育方法,所以培育密度与性腺发育密切相关。密度大,
水质条件差,环境压力大,亲虾摄食量下降,势必会影响到性腺发育的质量,
降低亲虾的成活率。因此,培育密度不能过大,海捕虾不应超过 8尾/ m2,人工培育的亲虾不得超过 15尾/ mL。
2,水温控制 在适温范围内,性腺发育速度与水温呈正比,水温高性腺发育快,所以搞到亲虾之后应升温促熟 。 但是,如果升温过快或过高都会促使卵子异常发育而降低卵的孵化率 。 所以亲虾入池时,与海中的温差不要超过 3℃,入池后稳定
1~ 2天,而后每日升温 0.5~ 1.0℃,当水温升到
15℃ 左右时即可产卵 。 为了使亲虾同期产卵,可特性腺发育不同程度的亲虾分池培育,利用不同的温差,促使亲虾性腺同步发育,达到同期产卵之目的 。
3,光线控制 亲虾属夜行动物,怕强光,因此,亲虾培育室应用黑布帘遮光,把光强控制在 500Lx
左右,这样不仅可增加亲虾的摄食量,也可减少生产操作时对亲虾的惊扰,有利于性腺发育。
4,饵料 卵巢的发育是营养物质(卵黄)的积累,这不仅需要足够的蛋白质及脂肪,更重要的是构成这些物质的氨基酸、脂肪酸及胆固醇等的组成以及维生素等微量成分。试验证明,
随卵巢之发育,其中脂肪酸( PUFA),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 EPA) 增加 1.2~ 3.2倍。但是在对未成熟草虾给予含有丰富 EPA的鳕鱼肝油及不含 EPA的大豆油,同量添加于饲料中进行对比试验,均无促熟的显著差异。但在鳕鱼肝油中加入维生素 E后,则可促进草虾成熟,
并产了卵。这是因为饲料中增强维生素 E,可使 PUFA充分发挥功能,EPA是前列腺素
( prostaglandin 简称 PG) 激素的前驱体,而 PG
在甲壳类及许多无脊椎动物之成熟及产卵起重要作用。
EPA是虾类之必需脂肪酸,但是配合饲料中的 EPA很不稳定,尤其是在催熟高水温中很易氧化,维生衰 E则可防止饲料中乃至被吸收后亦可防止体内的 EPA过氧化作用,使 EPA充分发挥作用 。
生产实践中已证明,活沙蚕、活贝,乌贼、蟹肉等都具有促进性腺发育之功用,
而且多种混合使用比单纯一种更好。国内研制的亲虾配合饲料,也取得了与鲜活饲料相似的效果。
催熟期日投饵率一般在 8%~ 10%,最高可达 15%。根据亲虾夜间摄食多的习性,
傍晚应投日投饵量的 2/ 3,早晨投 1/ 3。
5,水质调控 首先应保持盐度的相对稳定,盐度变化不要太大 。 低盐海区,亲虾入池时,池内盐度与原生活区盐度差应控制在 3‰ 以内 。
盐度过低时应用食盐或高盐卤水将盐度调整到原海水盐度,放入亲虾后再缓慢地添加当地海水,使盐度逐渐过渡到当地的含量 。 演化速度应控制在 24h降低 3‰ 。
亲虾催熟期间应保持水质良好,每日彻底换水一次,井清除池底残饵、粪便及病、死虾。为了保持充足的熔解氧,应昼夜连续充气,但充气量不要过大,避免惊扰亲虾。
6,防病 亲虾入池前先用 300× 10— 6浓度福尔马林浸泡消毒 3~ 5min,以杀死体外及鳃丝上附着的寄生物.亦可在亲虾培育池中先加入
10cm深的海水,施入 100× 10-6浓度的福尔马林,
放入亲虾,浸泡 1h后逐渐加水至 100cm。 为防止捕捞或运输中的损伤感染,还可在池中施
1× 10— 6浓度的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或呋喃西林。以后每 1~ 2天施药一次、防止细菌病的发生。也可每日施 0.5× 10- 6浓度的优氯净或漂粉精,不仅可以杀灭水中的细菌,也可防止病毒病的传播.亲虾开始产卵后,一般不再用烈性药物,以免影响精、卵之受精。
四、产卵与孵化
1,产卵 产卵池 50m3水体左右,应刷洗干净并消毒,池内设散气石或散气管并设有加热臂。
待发现首尾对虾产卵后,一般 3天后进入产卵高潮.在此之前应将卵巢发育至大生长末期的对虾挑选人产卵池。为了确保卵子质量,产卵池亲虾密度不宜过大,海捕亲虾不超过 8尾/
m2,人工培育亲虾不超过 15尾/ m2。 水源应使用砂滤水,水温比原培育水温高 0.5℃,但不应高于 15℃,后期可控制在 16℃ 。
南方人工培育亲虾水温应控制在 13~ 14℃,水温过高产卵质量下降,孵化串也下降。池内要连续充气,但充气量应控制在 1%~ 2%,过大会影响卵子质量和受精率,甚至使卵子破裂.水中重金屑高子浓度超标时,应加入
( 2~ 0)× 10- 5乙二胺四乙酸钠( EDTA二钠),以螯合过多的重金属离子。产卵期仍应投饵,以活沙蚕最理想。一切准备就绪,应遮光,夜间关闭灯光,待其产卵。亲虾密度较大时,亦可采用流水产卵法,不仅可保持优良水质,也有刺激产卵的作用。
2,集卵与卵的处理 将产卵池或亲虾培育池中产的卵子,收集起来称为集卵。
集卵多数是用 80~ 100目网箱放于集卵槽水中,用虹吸管或产卵池排水管将卵子收集于网箱内。集卵应做到早、轻、敏。
3,孵卵 中国对虾孵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集好的卵经消毒等处理后,直接投到幼体培育池中孵化,另一种方法,将卵子放入孵化桶内高密度孵化,孵出的幼体经选优,将健康幼体投入培育池内培育,其卵子孵化密度每立方米可达数千万,最高者每立方米水体投卵 8000万粒,孵化率可达 90%(杜占林,1991)。
其优点是幼体计数准确;可避免把死卵、
不孵卵带入培育池,防止死卵中病原体传染幼体,机动灵活,可充分利用育苗水体。
方法是利用容量为 1~ 2m3水的玻璃钢或塑料桶,放于池边或浮于幼体培育池内,
桶内放 1~ 2个散气石,连续缓慢充气,
卵子经过滤冲洗和消毒之后,投入桶内孵化。孵化水温 16~ 18℃ 。
已知影响因素如下:
( 1) 与卵子质量有关,在亲虾的捕捞,暂养,
运输中的机械损伤,饥饿,缺氧,环境突变,
冻伤等都会影响到处于大生长期卵子的发育,
这批卵即使能排出,孵化率也不会高 。 在此情况下,应促使其首批卵子尽快排出,第二次成熟的卵子孵化率可恢复正常 。
( 2)亲虾自身污染也会影响产出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在亲虾培育期,特别是产卵时亲虾过密,水质条件极差,会直接影响卵子的受精和初期胚胎的发育。遇此情况,可试用降低亲虾密度的办法解决。
( 3) 过肥的水质也会影响卵的孵化率,
水中有机物过多,COD超过 5mg/ L,浮游生物过密,透明度在 30cm以内都会影响卵的受精与孵化 。 在此情况下,采用砂滤水或用三氧化铁 ( 5~ 10) × 10- 6浓度,使悬浮的有机物沉淀 ( 24h) 具有一定的效果 。
( 4) 亲虾培育期间升温过急或过高,都可致使卵子孵化率下降 。
( 5) 赤潮生物如裸甲藻,夜光虫大量繁殖时,
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卵的孵化率 。 此时,可用
( 0.5~ 1.0) × 10- 6浓度的硫酸铜杀灭贮水池中的有毒生物,再在产卵池中施用 EDTA二钠,
消除铜离子 。
( 6)有毒物及药物的影响,锌离子、不凝固的环氧树脂、消毒后过多的余氯或过量的硫代硫酸钠都会影响卵的孵化。此时应针对原因采取消除措施。
五、幼体培育
幼体培育是指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形幼体和仔虾 5个阶段的培育 。 由于各阶段对环境理化条件及饵料需求不同,
培育方法各异,只有适时地满足各发育阶段的需要,幼体才能顺利变态发育,
育苗才会成功 。 正常情况下,无节幼体 6
期需发育 4天,3期蚤状幼体需 4天,3期糠虾形幼体需 4天,培育到体长 8~ 10mm
的仔虾约需 7~ 10天 。
培育期的主要工作如下:
l,幼体密度 幼体培育密度取决于培育条件,特别是饵料条件,饵料好,活饵料多密度可以增高,反之则减,目前无节幼体的布池密度在 10
万~ 50万只/ mL,以 20万~ 30万只较为适合 。
盲目地追求高密度育苗,其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
2,水环境的控制 水温是幼体发育的一个重要环境条件,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幼体发育越快 。 但是过高的水温会起到拔苗助长的效果,
培育的虾苗体质弱,适应能力差,不利于养成 。
根据以上原则,卵孵化后可以每日缓慢升温
1℃,升至 25℃ 不再升温,直至出苗前期 。
3,饵料 中国对虾幼体食性与其他虾类相似,早期以浮游植物为主,中后期还需补充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也能利用豆浆,蛋黄,酵母,
蛤肉糜等代用饵料及人工配合饲料,虾片,螺旋藻粉等 。 在生产中多采用早期投喂或接种单细胞藻类的办法,中后期主要靠人工投入的饵料 。
鸡 蛋 ( 去皮 ) 50% 虾用无机盐
3%
糠 虾 ( 或杂鱼,虾 ) 20% 抑菌防腐剂
1%
蛤 肉 20% 鱼 油 3%
虾用多维素 3%
将上述各物放入高速捣碎机中粉碎混合,
经 80目筛目过滤,蒸至蛋白凝固,用不同筛网网搓滤后,投喂各期幼体 。
4,防病 对虾幼体培育期间病害繁多,
危害严重,防病工作十分重要,危害较大,常见的病害有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弧菌或单孢杆菌病引起的菌血症,体内寄生的链壶菌等真菌病,体内寄生的鞭毛虫 ( 细滴虫 ),纤毛虫及一种尚未定名的鞭毛虫病等四大类疫病 。 常常造成整池,甚至全场幼体的死亡 。 所以应把防病工作贯彻育苗之始终,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保证育苗工作之顺利进行 。
仔虾经过 7~ 10天的培育,当全长长至 0.8~
1.0cm时即可出池放养 。 出池前两天应停止加温,通过换水使水温逐渐降至天然水温,如果养成池盐度过低,还应在育苗池内通过加淡水的办法,使之与养成池盐度差不大于 3‰ 。
出苗多是采用排水收苗法,少数单位用捞网或拖网在池内捞取 。 计数方法以带水称重法最好,
既准确又不损伤虾苗 。 较小的虾苗宜采用带水容量计数法 。
五、对虾摄食习性与投饵
投饵是对虾养成中技术性强,难度高的工作,
这是因为一方面池塘中存虾数难以估准,另一方面对虾在水底摄食,食物的丰欠不要观察 。
因此,投饵量不易掌握,投少了影响对虾生长,
投多了不仅浪费了饵料,而且造成水质败坏,
影响对虾生长,甚至引起发病或浮头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掌握对虾摄食特点,
准确而合理的投饵是提高养虾效益的关键 。
1,对虾的摄食习性
( 1) 对虾脑欠发达,不能像鱼类那样形成投饵的条件反射,因此,不能利用条件刺激作为投饵的信号,投饵不能过于集中 。
( 2) 对虾视觉较差,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因此,投饵要分散,勤投少喂,以保持饵料的味道 。 在饲料中添加乌贼肉,牛硝酸和甘氨酸等诱禽剂,有利于对虾的觅食 。
( 3)对虾是以螯足掠取食物,用颚足抱持禽物,不能摄取粉状食物。因此,配合饵料在水中至少应能保持 2h不溶散,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 4) 对虾争食能力很差,摄食时又怕惊动,
所以池内应不放或少放争食性动物,梭鱼,白虾,蟹类的争食能力都比对虾强,从提高饵料利用率的角度不主张与虾混养 。
( 5) 中国对虾有明显地嗜食性,喜专吃一种饵料,更换新饵料时摄禽量下降 。 所以在养成中更换饵料时应减少投饵量,逐渐增加至正常的投饵量 。
( 6)中国对虾搔食有明显的日变化,以黎明及傍晚摄食量多,中午和午夜摄食较少。所以在傍晚或黎明前应各投喂全天量的 30%以上.越在养殖后期越是如此。
( 7) 中国对虾有沿池四周觅食之习性,
故投饵时应沿池四周投喂,随对虾生长,
逐渐向较深处 ( 1.0m) 左右转移,但绝不能投到中心沟等深水区 。
( 8)在水质不佳,溶解氧下降,氨氮硫化氢增高,水温超过 32℃ 以上或降至
10℃ 以下时对虾摄食量下降,应减少投饵数量,否则会构成危险的恶性循环,
造成对虾的死亡。
2,中国对虾的饲料
对虾的饲料分为鲜活饲料与配合饲料两大类。
鲜活饲料有低值贝类,小杂鱼虾、卤虫等,其中最佳者有蓝蛤、寻氏肌蛤、鲳螺等小型活贝类,由于其个体小、壳薄,可以活着投入池中,
只要对虾早期长得好,一般都能咬碎当年生的贝类,它们不仅对水的污染轻,而且由于其有滤食作用,尚可吃掉池中过多的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其本身的营养价值又是任何人工饲料无法比拟的。
近年由于虾类营养研究的进展及饲料工业技术的进步,配合饲料质量日趋完善,
应用越来越多,有取代天然饲料之势 。
中国对虾配合饲料质量要求是:蛋白质
40% ~ 45%,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应占 1/
3以上,粗脂肪含量 4% ~ 6%,碳水化合物 20% 以下,无机盐 10% ~ 20%,其中钙,磷总量约占 2%,钙,磷比 l,1到 1:
1.7。
此外,尚需维生素,固醇类等,特别是耐高温的维生素 c( 维生素 C- 2— 三聚磷酯等 ) 对提高对虾抗病力,耐低氧力,
提高成活率具有一定作用 。
在饲料加工质量方面,要求颗粒表面光滑无刺毛和裂纹,原料粉碎粒度在 40目以下,拌料均匀,颗粒直径应根据虾的大小分别为 2~ 3.5mm,长度为直径的 1~
2倍,含水量 13% 以下,在水中 3h不溶散 。
3,投饵量 投饵量的确定较为复杂,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每天或每段时间内的投饵数量 。 可参考以下各个因素,
( 1) 参考对虾日摄食量公式:已知中国对虾日摄食量与体长,体重呈反比,日摄食率与体长,体重呈反比 。 日摄食蛤肉量与体长,体重呈如下关系式:
F= 0.06132L1.5613 或 F= 0.6301W0.5119
F为每尾虾每日摄食蛤肉克数; L为体长,单位
cm; W为体重,单位 g。 配合饲料大约是蛤肉量的 25% ~ 30% 。 应强调的是摄食量不等于投饵量,而且其投饵量还受池塘中饵料生物丰歉,
水质条件,气象条件等诸多固索的影响 。 因此,
投饵公式仅是一个参考数字 。
( 2) 根据对虾撮食情况调节投饵数量:
开始可按计算的数字,将全天的用量分 4
次投喂,如果投饵后 1h有 Z/ 3的对虾达饱胃或半胃,说明投饵充足,如果投饵后 6h,仍有半数以上处于饱胃或半胃,
说明投饵过量,应减少投饵量 。 还可潜入池底检查残饵情况,如在下次投饵之前池内仍有残饵,就应少投或不投 。
( 3)利用投饵盘监测对虾摄食情况;在池内不同位置设几个投饵盘,投饵时撒上与池内相同密度的饵料,投饵后 2~ 3h
检查网上有无残饵,如仍有较多残饵,
则下次应减少投饵数量,如投饵后很快被吃光,则应增加投饵量,小池塘也可只在投饵盘上投饵,吃完后随时补充。
( 4) 根据对虾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6~ 7月份对虾平均日增长量应达 1.2~ 1.5mm,8月份应达
0.~ 1.0mm,9月份应达 0.5~ 0.8mm。 如达不到上述生长速度,水质又无问题,则应考虑到是否是投饵量不足或者是饵料质量不佳,应查清原因,
对症处理 。 此外,对虾大小分化 ( 因肝胰腺细小病毒感染例外 ),肠道粗而弯曲都是饵料长期不足的表现 。
( 5) 根据水环境条件调整投饵量:水温超过
32℃ 以上,或 12℃ 以下摄食量下降,盐度突然下降,溶解氧低于 3mg/ L以下,氨氮超过 1.0mg/
L,池底发臭有硫化氢和甲烷逸出均可引起对虾摄食量下降,此时应减少投饵量并努力改变水质条件,待情况好转后再恢复正常投饵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