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苗种是发展养殖业生产的基础,没有苗种就不能发展养殖。目前我国已能大批量生产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
长毛对虾、墨吉对虾及多种新对虾的苗种。本章主要介绍虾蟹类苗种生产的基本原理与通用性育苗技术。
第一节 育苗场设计的基本要求
场址的选择和育苗场的设计、建造是否合理,是决定该场能否维持正常生产,
更与该厂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因此,设计者必须根据建厂所需环境条件及幼体发育的生物学要求,因地制宜地设计既有利于幼体变态发育,又便于操作和节省能源的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育苗场。
一、育苗场场址条件
育苗场场址的选择涉及到培育种类、海况条件、地理、地质条件和社会、交通等条件。所以,首先应考虑主要培养对象所要求的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考虑育苗场的综合利用,设计多功能育苗场以提高育苗场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1,水质
水质清新无污染是首要前提。由于现代工农业的发展一些近海特别是内湾地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甲壳类对某些重金属盐类,特别是农药很敏感,应充分注意。各项物质的含量应符合对虾养殖水质标准。此外近年来,近年来近海内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海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的含量增加,
有害藻类和原生动物增多,致病微生物也相应增多,海区育苗相当困难。且生产的虾蟹苗往往是带菌或带病毒的,不仅影响育苗的效果,还影响到养成期的成活率。所以,育苗场不应建在养虾场集中的内湾。
海水的盐度应视培育品种而异,对虾类、
三疣梭子蟹育苗,盐度一般在 25~ 32之间,河蟹、罗氏沼虾则以半咸水为佳
( 10~ 20)。海水的 pH是衡量海水状况的综合指标,育苗用水的 pH应在 7.8~
8.4之间。
2.海水中浮游生物的组成与育苗
裸甲藻、原甲藻、蓝藻及夜光虫占优势的海区,育苗效果均不理想;相反,牟氏角毛藻、骨条藻、金藻、菱形藻为优势种的海区一般都是育苗的高产区。因此,应考虑海区浮游生物的组成及季节的变化情况。
3.背山面海的向阳海区,水温较高,热量不易散发,可减少热量的消耗。但地基必须牢固,具有一定坡度的岩石海岸是理想的地基,可减少造价并有利于饵料及用水的自然输送。具有天然热源和工业与热的地方是最理想的地点。
4,具有淡水水源,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淡水。
5,电源充足。育苗期间用电大,应满足供应并不得中断,为防止供电不足或断电,育苗场应设置备用发电机组。
6,交通方便,以利于亲虾和虾苗的运输及建设物质的输送。
第二节 育苗用水的处理一、正常海水的处理
各种因子均能满足育苗要求的海水处理比较简单,水质清净的海水只需经过数小时的沉淀,在经 150目筛网或菜瓜布
( scouring pad) 袋或造纸毡袋过滤即可。
混浊的海水至少要经过 48~ 96h,在经过砂滤或网滤后才能使用。饵料生物培养用水,必须经砂滤煮沸或消毒后使用。
二、盐度的调整
对虾育苗海水盐度最好在 25~ 32,有时也与亲虾原生存环境有关,亲虾来自于高盐度海区,则育苗时盐度也相应高一些,
反之盐度低一些。亲虾适盐范围较窄,
尤其是性腺进入大生长期的亲虾对盐度的突然变化较为敏感,对突变盐度的适应一般不超过 3。
三、海水酸碱度的调整
对虾育苗要求海水的 pH值在 7.8~ 8.4之间。而有些内湾或经过长渠道输进的海水,由于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pH值往往过高甚至达到 9以上,长期贮存的海水也有上述情况。因此育苗前必须调节 pH值。降低 pH值的方法有多种,
由于浮游生物光合作用使 pH升高,应将海水经黑暗沉淀以减少光合作用,也可向水中充入
CO2 以增加酸性。也可利用碳酸氢钠调节酸碱度。
四、海水中重金属盐类的调控
虾蟹类的卵与幼体对多种重金属离子都很敏感,尤其是汞、锌、铜等离子超标时,可使卵子不孵化或幼体死亡。当重金属离子超标时,可使用螯合剂螯合过多的离子。常用的螯合剂是乙二胺四乙酸( EDTA-2Na)。 常用浓度为 2- 10*
10- 6,该物对于亲虾的安全浓度为 35*
10- 6。最新的方式采用腐植酸吸附金属离子。
五、海水的消毒
由于近海的污染日益严重,对虾育苗中的疾病也越发突出。危害较大的是病毒病、细菌病和真菌病,与亲体带菌有关外,多数由环境带来。因此,育苗设施和用水的消毒越发重要消毒主要有化学和物理消毒两种。
常用有效氯 8%~ 10%的次氯酸溶液,以浓度( 120~ 150)* 10- 6施入海水,
较匀后静置 12 h,再用硫代硫酸钠消除氯。水中的余氯也可经充气而使其溢出海水。硫代硫酸钠会消耗水中的氧气,
所以除氯后必须向池内充气方能使用。
漂白粉也是最常用的消毒剂,漂白粉含有效氯 28%~ 32%,漂白粉含有效氯 60
%左右。经( 0.5~ 1.0)* 10- 6有效氯消毒后,对提高卵的孵化率和幼体成活率均有显著的效果。为防止余氯对卵子及幼体的毒害,施药后必须经 1~ 2天曝晒或充气方可使用。
以上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随海水中有机物的增多和 pH值的升高而减弱,这种情况可适当增大用药量。含氯消毒剂还可以杀死有毒藻类和原生动物,且有降低化学耗氧量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六、有害生物的处理
海水中裸甲藻 ( Gymnodinium spp,),夜光虫
(Noctiluca scientillans)等赤潮生物对育苗的影响已有报道,他们不仅影响卵的孵化,也影响幼体生存,对已进入摄食阶段的蚤状幼体毒性扰甚,
所以,在上述有害生物量较大时应予以消除 。 使用含氯消毒剂不仅可杀死赤潮生物,还能破坏溶于水中的有毒物质 。 有人用 2× l0— 6的硅酸铜将裸甲藻杀死,再用 ( 5~ 10) × 10- 6乙二胺四乙酸钠螯合铜离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此外,含有毒素的海水经过活性炭、沸石粉和麦饭石过滤,均有去毒或减毒的作用。
第三节 亲体培育
亲体是苗种生产之本,它的健康状况、个体大小和年龄是性腺发育的内在因素,适宜的环境是性腺发育的外部条件,只有内、外条件具备,
性腺才能正常发育,发育良好的成熟卵子可顺利地培育出健壮的子代,因此亲体培育是苗种生产的关键.我国在虾、蟹亲体培养跨入世界前列,多种虾类均可连续多代的全人工养殖,
现对亲体培育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一、亲体的年龄和规格
不少虾,蟹类都是 1龄成熟,即 1周岁时繁衍后代 。 河蟹是 2龄成熟,但在人工养殖情况下也有 1龄成熟的个体,成热的最小个体称为生物学最小型 。 如中国对虾雌虾最小成熟个体
18cm,而斑节对虾则需 16cm以上,这在人工养殖种类中是值得注意,养殖的个体通常小于自然生存的个体,这是某些种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难以成熟的原因之一 。 一般而言,l龄虾,
蟹的个体越大越易成熟 。 大的亲体不仅成熟快,
怀卵量大,其卵的体积也大 。 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的卵径要比天然虾的小,这就会影响后代的体质,所以应尽量选择大的个体做亲体 。
二、建立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条件
培养亲体的环境应尽量接近自然,在室外池塘能够过冬的地区,没有必要在室内培养。必须室内越冬时,也应充分考虑它们的习性,如底栖性虾、蟹类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潜沙的习性,潜沙不仅可躲避敌害,更是休息和减少能量消耗的最佳方式。所以,在室内培养亲体除了保持良好水质和饲料条件外,池底铺沙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最好的还是双层底循环水槽,这种水槽不仅为虾,蟹提供了潜居环境,并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海水可循环使用,换水量不大,从而可节省换水升温的能量消耗 。
这种双层底循环的方法,是在离池底 l0 cm处建沙床,塘养自养、异养细菌,利用充气管的气举作用,使池水不断地通过沙床上下循环,
由沙床上附着的细菌使水中的有机氮化合物,
通过矿化、硝化和脱氮作用,变成无毒的营养盐类或氮气逸至水外。
图 2— 1 双层底循环水槽断面图
1,池壁 2.池底 3,支撑水泥条 4,筛板 5.筛网( 40目) 6,砂层(
15~ 20cm) 7.散气石 6,气举管 l0,输气管三、虾蟹类的精荚移植
1.亲体的选择 雌虾应选体格健壮,个体己达性成熟的规格,最好在生殖蜕壳之后甲壳尚未完全硬化之前 (刚蜕壳虾不易进行 )进行,也可以在性腺进入大生长中期至产卵前 3天内,一般不应在产卵的前 1天进行,这是因为由雄虾精荚囊中取出的精荚,由凝胶体变成液体才能排出纳精囊,这个过程大约需 3天。用于取精荚的雄虾应是成熟的,其体外可以看到第五对步足上方的精荚囊内有一白色精荚,尽量选精荚大的雄虾。
2,精荚的取出 提取精荚有多种方法,
亲体充裕者可采用解剖法和指压法,方法简便,但亲虾只能使用一次 。 亲虾匮缺的单位可用电刺激法和吸取法,使雄虾排出精荚,雄虾放回水中 3~ 4天后可再次形成精荚,亲虾可多次使用 。 所有方法均应轻捷,并尽量按无菌要求操作 。
3.植入精荚 将雌虾用湿毛巾包着露出纳精囊,一人双手握住头胸部与腹部放在水盆中,腹面向上,另一人手持特制的薄型不锈钢镊子,插入纳精囊撑开口,
另一手用尖镊子把精荚植入纳精囊内,
每尾雌虾植入 1~ 2个精荚或输精管,轻压纳精囊口,然后放入水中。操作时切勿损伤亲虾,如有损伤立刻涂碘酒消毒以免纳精囊受感染。
四、促 熟
对虾和蟹类性腺发育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有关 。
环境条件中,水质、水温、日照长短、饵料是主要条件。水质是影响虾、蟹生存、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条件。水温的上升,不仅可促进摄食、
消化及新陈代谢,也是,春天,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活动,促进性腺的发育。
在研究虾、蟹性腺发育中,首先应摸清温度对性腺发育的影响,探明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生物学零度是指性腺发育的最低温度,以此为起点,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温度为有效温度 。 将每天的有效温度相加起来称为有效积温 。 在其他条件如水质,饵料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虾,
蟹首次性成熟产卵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即是一常数 。 查清虾,蟹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成熟所需的有效积温,可人为地控制性成熟和产卵的时间,做到有计划地安排生产 。
日照是指每天太阳的照射时间,日照的逐日增加也是春天到来的信息。许多生物都是在春天或初夏繁殖,就是因为日照的增加刺激了生物的神经系统,促进了促性成熟内分泌器官的活动,加速了性腺的发育。
内分泌器官中的 y— 器官和 x— 器官共同制约着卵巢的发育,y— 器官促进性腺的发育,x— 器官抑制卵巢的发育。所以,促进 y— 器官的功能或减弱 x— 器官的功能均有利于性腺的发育。
目前多采用减弱 x- 器官功能的办法,最早采用的办法是切除一侧眼柄,也有主张针刺入眼球,用挤压法破坏 x- 器官。以上方法均可造成创口,甚至对虾死亡。海洋所对虾组使用了镊烫法或激光切除法,可防止体液流出,减少细菌感染,提高了对虾成活率。
此法简便易行,现已广泛应用 。 方法是用酒精灯将中号医用镊子烧热,夹烫亲虾或亲蟹一侧的眼柄中部,待眼柄变白停止加热,放回水中,
数日后眼柄自行断落 。
摘除眼柄的时间很关键,x— 器官可能对卵母细胞卵黄的积累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卵巢的小生长期末或大生长期初进行手术最为适宜 。
营养是性腺发育的物质基础,进入大生长期的卵巢是卵黄积累时期,成熟卵巢可达亲虾体重的 23%,其主要成分是卵黄物质,化学成分是卵黄磷脂蛋白,这些物质全要靠从蛋白质中摄取,也有一小部分由体内肌肉等处积累的营养物转化而来,所以此时应投喂富含蛋自质和磷脂质的食物 。 生产中多以沙蚕,贝肉,乌贼肉,
蟹肉等为饵料,可促进性腺发育 。 卵巢进入大生长期的亲体食欲旺盛,食量增加,在体质健壮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日摄食量可达体重的
18% 以上,所以,此期保证虾,蟹食物的质量和数量至关重要 。
第四节 产卵与孵化一、产卵类型与方式
虾蟹类产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卵直接产在水中,同时纳精囊内排出精子,
精卵在水中受精并发育孵化,对虾科的虾类即是这种类型。另一种象沼虾类、
蟹类,把产出的卵附着在腹部附肢的刚毛上,由亲体保护受精卵的发育,胚体在卵内发育至滑状幼体破卵膜而孵化。
第一种繁殖类型的产卵方法也有多种,最早的方法是在幼体培育池内放置大眼网箱,把亲体放其中产卵,产卵后卵滑入池内,移走网箱,
留下卵子在池内孵化,并在该池内培育幼体。
此法优点是比较省事,但网箱内亲虾密度过大,
将影响亲虾生活,产出的卵质量欠佳,孵化率较低。第二种方法是把亲虾、亲蟹直接放在幼体培育池,池内放入 0.7~ 1.0m深的海水,挑选即将产卵的亲体投入池中,待产足卵数捞出亲体,在原池内孵卵及培育幼体。
此法适于小水池育苗,斑节对虾多采用此法,
其特点是克服了上法缺点,使亲虾在较水体内生存,活动 。 但以上两种方法对池水污染较重,
对幼体培育有一定影响,也容易把亲虾的疾病传给后代 。 1982年首先在天津滨海虾场使用洗卵后移池培养,继之,发展为集卵移池培养法,
该法是利用几个池子集中饲养亲虾并让其在池内产卵,次日清晨利用放水收卵的办法,把卵子移到新准备的池内培养 。 移卵时可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了亲体疾病的传播,且克服了前述两种方法的不足 。
对于抱卵类型的虾,蟹,则是发现抱卵亲体应及时移到新池内饲养,每日换水投饵,为胚体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
关于产卵的诱导方法,像亲体换池、升温、流水均有诱发产卵的作用,但关键还是性腺充分成熟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卵子,所以目前生产中主要是靠精心饲养亲体,让其自然产卵。
二、人工授精
人工培育的亲虾,由于环境或体质或大小悬殊等原因交配率很低,这时除进行精荚移植外,尚可用人工授精加以补救。
人工授精技术也是虾、蟹杂交育种的必要手段,但虾类卵子是在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受精的,时机很难掌握,难度较大,生产中尚未大量应用。
有报道,由已具有产卵特征,在夜间上浮游动的亲虾卵巢中解剖出的卵子,加入精液不受精,;取已经排到输卵管中的卵子放入海水中,加入精子后受精率可达 95%,孵化率可达 33%;采用封闭纳精囊的办法,由雌虾自行产卵,加入精子,受精率可达 98%,孵化率可达 45
%。目前也有采用解剖法取卵而获得人工授精成功的报道。
卵子和精子入水后的时间长短对受精的影响也很大,一般来说,受精率随入水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 卵子入水后 l0 min失去受精力,精子入水后 5~ 15min内受精率最高 。
通过干法、半干法和湿法三种授精方法的对比试验,证明中国对虾以湿法授精为最好。
目前虾、蟹养殖病害成灾,许多疾病都是通过母体的排泄物,将病毒和细菌等传给后一代,
如已查明肝胰腺细小样病毒、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日本对虾中肠腺杆状病毒等以及多种细菌病都是由于幼体吞食了水中的病原体而受到感染。所以,许多学者提出了无病毒虾苗生产技术,其方法之一是切断亲体与幼体之间的传染途径,即进行洗卵或卵子消毒及消毒海水培育等。
洗卵是将收起的卵子,先用 30目 (网目 516~m)
滤去残饵及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
3min,冲洗去水中的病毒及细苗,再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育。日本人采用这种方法至 1987年基本控制了幼体培育中中肠腺杆状病毒病的发生。为了能彻底消灭附在卵上的病原体,许多学者还在研究卵子的消毒技术,探寻一种既能杀死病原体又不影响卵子质量的消毒剂。如日本桃山和夫 (1989)提出利用碱性皂氯化苄乙氧胺( hyamine) 100× 10- 6溶液消毒 l0 min。
陈秀男 (1991)提出利用碘附和福尔马林溶液两次消毒法。作者通过试验,认为漂粉精 (含有效氯 62%~ 66% )、碘液 (2
% )、碘附等都可用做卵子的消毒,而以漂粉精最为理想,卵子的忍受浓度远远超过其杀菌浓度,见表对虾卵子对几种消毒剂的忍受浓度及该药的最低杀菌浓度消毒剂 卵耐受浓度与时间 杀灭细菌病毒的最低浓度漂白精
( 62%)
( 5~ 10)× 10- 6,2min[ 有效氯( 3~ 6)× 10- 6]
有效氯 0.2× 10- 6,30s杀死
100%细菌繁殖体有效氯 0.2× 10- 6,50s杀死
99.8%腺病毒有效氯 1× 10- 6,3min杀死
99.6%柯蕯基病毒碘液 ( 2%) 200× 10- 6,1~ 2 min( 有效碘 4× 10- 6)
有效碘 1× 10- 6,10min灭活牛痘病毒和粘液病毒有效碘 50× 10- 6,10 min杀灭一般细菌繁殖体碘液
(安得福)
( 15~ 20)× 10- 6,1min 15× 10- 6,1min杀死各种繁殖体
150× 10- 6,10min破坏乙肝表面抗原
消毒后的卵子,最好是在消毒海水中孵化及培育幼体,海水可用 (1~ 2)× l0— 6漂粉精消毒后,经 1~ 2天的充气或曝晒后再使用 。 也可用臭氧消毒海水 。
此外,还可以在幼体尚未开口摄食之前,
对无节幼体进行消毒 。
真菌病是河蟹育苗的常见病,在抱卵蟹入池前,放入 10× 10— 6浓度的孔雀绿或新洁尔灭溶液中消毒 30min,再移入孵化池,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
四、受精卵的孵化
非抱卵性虾类卵子的孵化多数是将消毒后的卵子移至幼体培育池内孵化。但也有将卵子收集在专门的孵化桶内,高密度孵化,1m3水体投卵 8000万粒,孵化率可达 90%,将孵出的无节幼体分散到幼体培育池中培育。此法的优点是可避免不孵化的死卵对幼体培育水的污染及死卵中病害的传播。
在受精卵的孵化中,主要的技术工作是控温、调气、改善水质及防病.虾、蟹的胚胎发育速度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但是升温的速度与幅度一定不能太快和太大,每小时升温速度不应超过 0.5℃,日升温幅度不超过 2℃,
还应防止温度的急剧波动。为了防止受精卵的下沉,孵化过程一定要充气,但充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胚体的发育,
甚至造成卵子破裂,所以应以水面有轻微水波为宜。
近年来,对虾育苗中经常出现孵化率过低,甚至不孵化的情况,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从内因来说,对虾体质不佳、患病均影响卵子的质。第二种情况是在亲虾的捕捞、运辅和入池时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的大幅度变化,
影响了进入大生长期卵子的营养物质的积累,
即使产广卵也难以正常发育,多固出现畸形胚胎而中止发育。遇到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是逐渐升温 1~ 2℃,促使其将坏卵早日排出,促进第二批卵母细胞的发育,二次成熟的卵子的孵化率会明显提高。
第三种情况是水质问题,天然水过肥或因亲虾饲养过密或产卵时亲虾过密造成自身污染,均会影响卵子的受精和发育,降低孵化率 。 第四种情况是设施中含有有毒物质,溶到水中致使卵子不孵化,如锌离子过多,配方不合理的环氧树脂等均对卵子和幼体有剧毒 。 第五种情况是育苗用水中含有有毒的生物,如裸甲藻,膝沟藻等大量繁殖时也会使卵子不孵化 。
第五节 育苗池内环境因子的调控
虾蟹类幼体对水的理化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类在不同的胚胎发育阶段和幼体发育阶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一样,卵子有卵膜的保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早期幼体。另一方面,随着幼体的变态发育,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
一、水温的调控
众所周知,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虾、蟹的幼体发育越快,所以适当提高水温对提早出苗,
提高幼体成活率及提高育苗设施的利用率均有好处。水温的控制应合理,尽量控制在该生物自然环境下繁殖的温度或略高于其自然温度,
切忌高温育苗。此外,温差的大小也是应注意的问题,胚胎发育期对温度的波动较敏感,应尽量保持稳定,需调温时也要缓慢升降。虾,
蟹苗出池前两天应逐渐降温到自然水温。换水、
洗卵用水都应预热至原池水温度。
二、盐度的调控
育苗水的盐度影响着幼体体内的渗透压。虾,
蟹类对适应环境渗透压有一定的能力,但其幼体的调节能力却有一定的限度,日本对虾的幼体不能耐受盐度低于 25的海水,中国对虾一般需控制在 23以上,而 35以上的盐度对幼体成活不利。幼体培育期间应稳定盐度,以免把能量消耗在调节洛透压上。河蟹育苗时,在进入大眼幼体 3~ 4天后,应逐渐降低盐度以过渡到淡水中。罗氏沼虾的情况与河蟹相似,幼体培育期的盐度应控制在 12左右,变为仔虾后,出苗前应在 12h内把仔虾过渡到淡水中。
三,pH值的调控
pH的高低是育苗水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幼体的新陈代谢,并左右着其他化学因子的变化,所以 pH是对虾育苗中的一个常规测定指标。
日本今村( 1978)报道,pH为 8.7时会引起日本对虾无节幼体的大量死亡。黄海水产研究所报道 pH对中国对虾的影响情况,胚胎期对 pH
的适应范围最窄,在 7.50~ 8.78之间,无节幼体 7.45~ 9.00,并随着变态发育的进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
pH对虾、蟹幼体的间接影响主要是 pH左右着水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水中 + 浓度增加时使水中的 S2— 向 H2S方向转化,当
OH— 增多时,可使无毒的 NH+ 向有毒的
NH3转化。所以,虾蟹类育苗时,pH一般控制在 8.0~ 8.6之间以接近正常海水的范围。
影响育苗用水 pH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幼体的呼吸作用及残饵,排泄物的分解作用 。 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 CO2,使池水 pH上升;而呼吸作用及有机物分解产生 CO2,
使 pH下降 。 另外,新的水泥池溶解出大量的碱性物质使 pH上升 。 由此看来,低 pH有利于饵料生物的光合作用,高 pH有利于幼体的呼吸作用,故育苗期间的 pH保持在 8~ 8.6之间对幼体发育有利 。
育苗时,pH的调控方法主要是通过换水,充气,
控制单胞藻密度即泼洒豆浆等方法解决 。
四、自身污染的调控
污染源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物及病原体的污染,
如亲虾和幼体的排泄物、多余的精卵液、死亡的幼体及亲体和死卵、饵料的溶出物和残饵、
沙滤池及滤水袋中的生物尸体等。其分解过程可产生多种毒物,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中间或终产物也有毒性。像组氨酸产生的组胺,赖氨酸产生的尸胺,鸟氨敢产生的腐胺,精氨酸产生的精胺以及终产物氨和尿素均有毒性。胱氮酸和半胱氨酸腐败所产生的 H2S,毒性更大。
山东垦利县对虾育苗场 1987年因一个滤水袋数天没冲洗,大量挠足类等尸体腐解,换水时冲入池中,结果该池中的糠虾幼体中毒,经大量换水后才得到缓解。
生产实践还证明,育苗池底沉积物较多,
病害也较多.使育苗不顺。所以,应适量投饵,砂滤池应经常反冲或除污,池内应经常吸污,以减少自身的污染。自身污染水质的化学指标是 COD,BOD、
TOC,氨氮及硫化氢的含量的升高。
化学耗氧量 (COD)是测定水质污染状况最常用的指标,近岸海水的 COD值多在
3mg/ L以下,而育苗池中有时高达 7~
mg/ L以上,这种过营养型肥水对幼体有害。育苗水源的 COD值最好在 l mg/ L
以下,池内应控制在 5mg/ L以下,氨氨含量应在 0.6 mg/ L以下。
有机物污染调控的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换水和吸污,池底严重污染时应采取换池的办法。
充气可使有机物凝聚而附在池壁上,从而减少水中有机物。除上述方法外,最根本的是在工艺技术上尽量减少污染,如改变亲虾饲养、产卵孵化及幼体培育同在一池。采用集卵法或集幼体的办法以减少亲虾、死卵等的污染,避免某些疾病的传播。人工饵料应勤投少喂井保持池内有一定数量的单胞藻,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利用池内的氮索和产生氧气,保持良好的小生态环境。
五、泛池的原因与处理
虾、蟹育苗池内经常会出现许多絮状物,有时将幼体粘住造成死亡.该絮状物是由幼体粪便、
有机物颗粒及细菌组成。其形成原因是有机物丰富,细菌大量繁衍的结果,有时排水过多,
充气量突增,也会将池底污物冲起来形成类似情况,此时应停止充气 20~ 30 min,待絮状物黏附池底后再继续充气。向水中施入 2× 10— 6
的氯霉素可防止上述现象的再次发生。向池内撒上一层砂也可防止池底上泛。
六、赤潮生物的监测与控制
在虾,蟹育苗中,应经常检查池水中有害生物的有无及数量 。 许多生物对幼体有害,例如多种裸甲藻 ( Gymnodinium spp,) 所分泌的毒素可使对虾幼体呈现麻痹状态并停止摄食而死亡 。 微型原甲藻 ( Proocentrum minimum) 量多时育苗一般不顺利 。 多边膝沟藻 ( Goniaulax
polyedra) 也有较强毒性 。 遇到这种情况,可用 ( 0,5 ~ 0,8 ) × 10— 6 的硫酸铜,或用
0.2× 10- 6的有效碘杀除,蓄水池内的赤湘生物可用 (4~ 5)× 10- 6的漂白粉杀除,池水经曝晒或充气后再使用 。
七、换水的作用和方法
换水是改善水质有效而经济的方法.幼体培育早期,活动能力差,易贴网致伤,多采取添水的办法改善水质,中、后期随着池水污染加重,
换水量逐渐增大。虾类到仔虾期,日换水量常达 100%,甚至改为流水培育。所以换水的方法值得考虑,实践中往往由于操作不慎或方法不当,而造成幼体的死亡或流失.最常用的排水方法是虹吸法,即把换水网箱漂于水面,用虹吸管排水。此法简便,只是管内装水较困难,
吸水口有时贴到网上使局部吸力过大将幼体吸到网上。
虹吸管不能过粗,过多,否则吸力过大,一般
80cm见方的网箱,只放一条口径 5cm左右的虹吸管即可。另一种方法是压力式排水网,排水时只要把网箱放到水中便自动排水,排毕将网箱吊出水面,这种方法装设时费事,使用时方便。第三种方式是自流式换水法,在池内设有滤水筒,排水管接在水位线的排水口上,超过水位线就自动排出,如此缓慢换水既不会造成幼体贴网致死又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水环境,克服了前面两种方法所造成的水质和水温的骤变对幼虾不利的弊病。
各种换水网具示意图
[ 1][ 2]网箱虹吸换水法
[ 3]压力换水法
[ 4]自流换水法
[ 5]连同控位换水法
1,池水 2,网框 3,滤水网
2,4,水管 5,控水位旋转管
换水量视水质情况而定,搔状期只添水或日换水量 10%~ 20%,糠虾期 30%~
40%,仔虾期 50%~ 60% (分两次换水 )。
近年由于某些疾病原因,幼体对换水较为敏感,换水易引起发病和死亡,故有人主张育苗期不换水。
八、充气的作用与方法
充气是虾蟹类育苗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其直接作用是使水中保持充足的溶解氧,供虾、蟹幼体呼吸的需要,以保证幼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充足的氧气还可促进水中有机物的分解,防止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有毒的中间和终产物,所以充气还具有保护水质和改善水质的作用。充气还可防止有机颗粒和人工饵料的下沉,既提高了饵料利用率又防止沉积物的厌氧分解。
由于气泡的气提浮选和吸附凝聚作用,使水中溶解的有机物凝聚为有机碎屑,降低了水体的有机负荷,把一些不能利用的可溶性有机物转变为可滤食的碎屑饵料,是生产天然饵料的一种方法。充气还使水上、下翻动,幼体和饵料均匀分布,避免了幼体和饵料生物因趋光性而造成的局部过密。翻动的池水使虾、蟹幼体随波逐流地漂浮水中,减少了上浮游动的能量消耗,而把能量用于变态发育。充气不断搅动池水,可使加热、施药、投饵、加水等均匀分布,
防止加热管附近局部过热而烫伤或烫死虾苗。
充气还可使水中的直射光变成散射光,既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又能减少直射光对幼体的伤害。
气体需经过散气石或多孔管道在池中散气,一般应 1m3 1颗散气石。在整个育苗期间充气量要求不同。产卵和孵化期充气量要小,水面有微波即可。随着幼体的发育,充气量应逐渐增大,到仔虾期充气量最大,使池水呈翻腾状态,这样可防止仔虾的相互残食,1 min的供气量大致在育苗水体的 1%~ 2%。育苗中要注意不断调整气泡石的位置以保持充气均匀。
中国对虾的育苗,室外池比室内池虾苗健壮,成活率高,同样在室内,强光处比暗处育苗好 。 所以,除亲虾,亲蟹培育外,应尽量采用强光培育,使池面光照强度达 10000lx以上 。 而罗氏沼虾和蟹类育苗时,由于幼体趋光性强,为防止过于集中应使光照均匀 。
第六节 对虾幼体的食性、营养与饵料
饵料是虾,蟹幼体生长变态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及数量的多少是决定幼体能否顺利变态的重要条件 。 虾,蟹幼体从孵化到苗种,要经过一系列的蜕皮和变态,这样复杂的发育过程没有满足各阶段营养需要和捕食条件的饵料是难以完成的 。 所以,首先应了解各期幼体的摄食习性和营养需要及各种饵料的营养成分,
根据不同发育阶段的要求,满足其摄食和营养要求 。
一、虾类幼体的摄食习性
1.对虾幼体的撮食种类 虾类无节幼体主要是靠体内的卵黄物质提供生长和蜕皮所需的营养。进入僵状幼体后消化道贯通井开始摄取外界营养,自然情况下,
以海中有机碎屑、浮游植物及小型原生动物等为饵料,随着生长摄食范围逐渐扩大,至糠虾期则以捕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仔虾期则以底栖藻类和小型底栖动物,如猛水蚤、涟虫等为主。
对虾的摄食能力用清滤率表示,即每个幼体每小时的滤水毫升数。实验证明,
长毛对虾第一期溞状幼体对角毛藻
( Chaetoceras sp.) 液的清滤率随着角毛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藻类密度为
104细胞/ mL时,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
以后不再随藻类密度的增长而下降。此时,第一、二期搔状幼体的清滤率约是
10mL/ 尾,h,第三期滑状幼体的清滤率约是 20mL/ 尾 ·h。
幼体的摄食率与藻类密度有关系,摄食率是指幼体每小时摄取的藻类的细胞数。
长毛对虾搔状幼体的摄食率随着水中藻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某一密度下达到最大值,这个密度值称为最大密度。
第一期搔状幼体的最大密度值是
24.96× 103细胞/ mL,此时其摄食率是
15万个角毛藻/尾 ·h。
吸收率是指对虾幼体摄入角毛藻的吸收率,其值随着水中角毛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某一密度下达到最大值,即最大吸收率,其对应的藻类密度称为最适密度。在第一期溞状幼体时为 7.5× 103
细胞/ mL,第二期搔状幼体时为
22× 103细胞/ mL,第三期溞状幼体时约为 25× 103细胞/ mL。 在最适密度下,
对虾幼体的营养要求得到充分满足。这应该是人工育苗中确定投饵密度的依据。
同样道理,对虾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摄取也存在最大捕食率、最大密度、最大吸收率和最适密度的同题.在生产上,
应用最大密度决定投饵量是不适的,只有最适密度才能获得最佳利用,从而收到最好的效益.长毛对虾各期幼体摄取卤虫无节幼体的最适密度和最大吸收率如表 2— 4。
了解虾、蟹幼体的摄食速度、消化速度对确定投饵方式也很重要。利用中性红染色豆浆后很容易观测到对虾幼体摄食和消化状况。饥饿状态下,第一期蚤状幼体在投饵后 5min即可充满肠胃,
15min后又可排空胃肠中的食物.第二、
三期溞状幼体,一般需 l0 min吃满肠胃,
15min开始排出粪便。第三期糠虾幼体投喂扁藻后 l0min胃肠内均充有食物,
20min开始排出粪便。因为它们的食物消化快,故生产中应该使水中一直保持有充足的饵料。
我们还对中国对虾第一期溞状幼体进行了耐饿力的观察,饥饿 4h后,其活动和摄食能力明显下降,饥饿 2天死亡率 50%,
饥饿 4天死亡率 93%,存活者也不变态,
呈垂死状。可见,第一期溞状幼体没有饵料是不能存活的。
上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