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虾幼体的营养需要
据报告,用乌贼、糠虾、鸡蛋、豆粉、
小麦粉、鲱油,CMC混合无机盐和混合维生素为基础原料,对配方中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的配合做了四个量级,共配出 16个配方。试验结果是,当微型饵料中蛋白质含量 50%~ 55
%,脂肪含量 12%~ 16%,碳水化合物含量 14%~ 18%,矿物盐含量 12%~ 16
%时,对虾幼体获得了最高存活率。
用示踪原子研究南美白对虾( Penaaeus
vannamei)幼体所需的必须氨基酸基酸,它们是蛋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 10种。各种必需氨基酸在饵料中适宜含量是每 100g干饵料中含蛋氨酸 1.5g、赖氨酸 5.0g、
亮氨酸 4.2g、异亮氨酸 2.8g、苯丙氨酸 2.6g、
缬氨酸 2.5g、精氨酸 3.5g、组氨酸 1.5g、苏氨酸 2.0h、色氨酸 0.6g。用同样方法研究了南美白对虾的必需脂肪酸艘,它们是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其需要量分别是 0.7%,0.8%,0.9%,0.9%。虾蟹类食性基本一致,所以以上研究结果也适用于其他虾蟹类幼体。
三、常用饵料的饲育效果与评价
虾、蟹幼体培育的常用饵料可分为活体饵料与非活体饵料两大类。活体饵料是指海水中天然生长或人工培养的微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非活体饵料是指人工制做的饲料。活饵料具有不污染水,营养全面井具有某些生理活性物质,是虾蟹类育苗最理想的食物,但是人工培养活体饵料需增加许多设施及培养繁殖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且常因某些因素掌握不住,生产不稳定而难以满足需要。
1.骨条藻类 (Genus Skeletonema)是应用于对虾育苗最早的生物饵料,一直被公认为最佳饵料。本属具有广温、广盐性,自然分布甚广,
易于人工培养。本属是由多细胞连接而成的长链状群体,易被虾、蟹幼体捕食,因营养丰富易消化而被广泛应用。日本及我国常用的种类是中肋骨条藻( S,costatum),适温 15~
20℃ 。近年还从东南亚引进的大型耐高温骨条藻,可在 20~ 30℃ 温度下生长,很适于高温地区的培养,南方广泛应用。
2.菱形藻( Genus Nitzschia)类是自然中虾、蟹幼体的重要饵料,这些藻类无论是个体大小还是营养成分很适合对虾幼体的需要。最常用的是小新月菱形藻
( N,closterium f,minutissim),该种适温较低,在 15~ 20℃ 生长较快,28℃
停止生长并易沉淀,北方使用较多。
3.三角褐指藻( Ph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由许多梭形、卵形或椭圆形个体形成的三角形群体。在培养中有时出现菱形、梭形等多种形态。本种生态习性与小新月菱形藻相似并容易培养,是对虾育苗中常用的饵料。
4.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muelleri)
是一种个体很小的单细胞角毛藻类,由于具有四根角毛,所以很容易被虾、蟹幼体捕食,其适温为 25~ 30℃,适盐范围为 10~ 28,很适于向对虾幼体培育池中接种培育,是对虾幼体理想的饵料。
另有细质角毛藻( C,gracilis)也是一种优良的饵料生物。
5.扁藻( Genus Platymonas)是具有四条鞭毛的较大型单细胞绿藻,它适应性强易于培养,
是虾、蟹育苗常用的饵料。本属海水种常用的有四乳突扁藻( P,tetratela)、亚心形扁藻 (P,
subcordiformis)、青岛大扁藻( P,
ha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等三种。前两种个体较小,长 15~ 18μ m,青岛大扁藻体长可达 20~ 24μ m。扁藻做为对虾幼体的饵料比较理想,但是难以被对虾第一期蚤状幼体消化,所以不宜过早投饵。式投喂,试验组比对照组出苗率提高 19.3%及 9.5%。在中国对虾育苗中,蚤状幼体提高成活率 20%,糠虾幼体期提高 22%,单位水体出苗量比对照组提高 5.1
万尾。
8,酵母苗也是近年常用的虾类幼体饲料。
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生理活性物质。常用的有鲜面包酵母,
啤酒酵母及活性干面包酵母。由于其脂肪酸蛆成满足不了对虾幼体需要,仅能充当辅助饵料,食母生和干酵母也是育苗常用的饵料。
9,轮虫是一类很小的多细胞动物,因其前端有一纤毛构成的轮盘,故称轮虫。近海有多种轮虫,作为鱼、虾幼体饵料的一般用褶绉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其被甲长 190~
200μ m、宽 152~ 202μ m。轮虫营养丰富,
含蛋白质 52.1%、粗脂肪 15.6%、灰分 17.7%,
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是虾,蟹幼体理想的开口饵料。由于培养轮虫的饵料来源不同,
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各异,利用鲜酵母培养的轮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使用前应进行强化培育。即投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绿藻,或鱼油(或鱼肝油)拌合酵母投喂两天,然后再作为虾、蟹幼体的饵料。
轮虫的塘养可用室内工厂化培育和室外土池培育两种方法,后者较为经济。近期为了早期育苗的需要,许多单位还选育了耐低温轮虫,可在 15~ 20℃ 的温度中繁殖生长。
卤虫幼体是虾蟹类育苗不可缺少的饵料,也是高密度育苗的必需条件。刚孵化出的卤虫无节幼体含粗蛋白质 57.4%、粗脂肪 7.4%、灰分
19.2%。含有与对虾组成相似的氨基酸与脂肪酸,因此卤虫幼体是虾,蟹幼体最理想的饵料。
卤虫幼体是由卤虫卵孵化而得的,卤虫卵的特性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不同产地卤虫卵的质量相差甚大,衡量卤虫卵质量好坏的通用指标是孵化率与孵化效率。孵化率是表示卵子孵出幼体的百分比。孵化效率是指每克卵在标准条件下(盐度 35、温度 25℃,光照 1000lx以上、
48h)孵出的幼体总数。
美国产的卤虫卵卵径小,我国产的卵径较大。
我国埕口盐场产的商品卤虫卵每克 22万粒左右,
美国进口的每克 30万~ 38万粒左右。最优良的卤虫卵每克可孵出无节幼体 30万只。
刚产出的耐久卵又称冬卵,必须经过一个滞育期及静止期才能孵化 。 卤虫卵的滞育状态是进行卵生生活史不可欠缺的,只有在经过特定的因子将滞育卵激活后,滞育期才能结束 。 被激活的虫卵称为活性卵 。 活性卵在环境适宜时
( 一定范围的水温,盐度,光照及 pH值等 ) 开始发育并孵出无节幼体 。
在环境不利时停止发育的卵称为静止期卵。静止期卵在条件适宜时又会发育和孵化,商品卤虫卵是静止期卵。激活因子有低温、脱水干燥及一些人为的理化因子,如将埕口卤虫产下的卵在 30%的饱和盐水中浸泡 2~ 3个月,孵化率可达 91%~ 94%,莺歌海卤虫卵在室温下,粗盐饱和液中浸泡 2~ 5个月,孵化率可达 80%~
91%,柯柯虫卵在波美 10~ 15度的卤水中,
5℃ 了放置 2~ 3个且,孵化率可达 96%~ 98%,
Lavens et al,(1986)用 3%过氧化氢漫泡
30min大盐湖卤虫卵,孵化率可达 77%。而过氧化氢对国产卤虫卵处理看不出激活的效果。
购买群众采捕的卤虫卵应经过一 20℃ 或饱和卤水贮存数月才能获得较高的孵化率。
影响孵化率的因素如下:
(1)温度:多数卤虫卵的最佳孵化温度是 25~ 30℃ 。
低于 25℃ 孵化时间延长,高于 33℃ 胚胎的新陈代谢停止,卵孵化不出来,孵化期间最好能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 。
(2)盐度与 pH值:生产上孵化卤虫卵多使用天然海水,
但对某些晶系来说半咸水 (盐度 5)更为有利。这主要是低盐度有利于虫卵吸水,并可减少为了破壳而必须产生的甘油数量,保持无节幼体所含的能量。我国三个品系卤虫卵孵化的最适盐度埕口盐场是 30,
鸳歌盐场是 20,柯柯盐场是 35。孵化前用淡水浸泡
2~ 3h孵化率有明显提高。在孵化过程中由于呼吸作用使 pH下降,使用 20%的碳酸氢钠对于保持 pH值不低于 8有作用。
(3)溶解氧;卤虫的胚胎发育过程需要有充足的氧气 。 孵化中,在 2mg/ L以上,
充气不仅提供氧气,还有搅拌和防止沉淀的作用 。
(4)光照,光是激活滞育期虫卵的条件之一,尤其是淡水浸泡时化槽水面应保证
2000lx以上的照度。
(5)卤虫卵的消毒:虫卵中的杂质及附着在卵壳上的细菌,霉菌孢子,有机碎屑等会影响孵化率,其中的细菌,原生动物等会危及饲育对象 。
所以,使用土法生产的粗品卵在孵化前必须经过淘洗,最好使用药物消毒 。 用含有效氯
20× 10- 8的漂白粉或漂白精溶液浸泡 1~ 2h,
或用 200× 10- 6的有效氯处理 20min用 3% 的双氧水浸泡 10~ 15min,既可消毒又可提高孵化率 。 还可用 60× 10- 6浓度的福尔马林浸泡
15min。 卵子消毒后应充分漂洗再进行孵化 。
卤虫卵的孵化最好用锥形底的卤虫孵化桶,也可用锥形底水泥池或平底池 。 孵化池内应有充气设备,水温控制在 25~ 30℃,待卤虫孵出一定数量时,停止充气,等卵壳下沉后由中层排水,用滤网收取卤虫,未孵化的卵还可加入海水再孵化一次,以提高卤虫卵的利用率 。 收集起来的卤虫幼体充分洗涤后,最好用 100× 10
- 6的福尔马林消毒 5~ 10min,然后再投喂 。 因卤虫幼体的营养价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故应及时投喂 。
桡足类及枝角类动物是仔虾及大眼幼体的优良饵料,可捕捞投喂,也可经冷冻保存后投喂 。
虾,蟹幼体的人工饵料种类繁多,有自制饵料和商品饵料等,自制饵料有蛋黄,
豆浆,蛋羹,碎蛤肉,碎糠虾肉,毛虾粉等,这些取材方便,价格便宜 。 豆浆和蛋黄一般用于溞状期饵料,其他用于糠虾幼体期和仔虾期 。 商品饵料又称为
,人工浮游生物,,大致可分为微粒
( M,B,D,),微胶囊 ( M,E,D,)
和微型被膜 ( M,C,D,) 三种类型 。
饵料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其营养成分。除蛋白质、脂质含量高低外,更重要的是其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研究证明,虽然纯顶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 (61.2% )远比牟氏角毛藻的含量 (25.3% )高,但饲育糠虾幼体效果却远不如后者。主要是因为牟氏角毛藻含有螺旋藻所没有的吨系列的 20碳 5烯酸。从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来看,中肋骨条藻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占 55.7%,限制性氨基酸中的蛋氨酸含量 1.9%也最高,接近对虾肌肉中 2.2%的比例,所以中肋骨藻是公认的优良饵料。决定微藻营养价值的是氨基酸组成和不饱和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所以几种饵料合理搭配,利用营养互补,可以提高饲育效果。
决定微藻饲育效果的另一因素是能否被消化吸收.如扁藻含有比角毛藻较多的蛋白质,可细胞壁较厚,第 Ⅰ 期溞状幼体不能消化,故用于早期幼体的饲育并不合适。此外,某些能分泌毒素的藻类,
如裸甲藻类、膝沟藻类不仅虾类幼体不能利用,甚至产生的毒素会造成幼体的死亡。老化的藻类对对虾幼体也具有抑制等毒性作用。
单胞藻类是溞状幼体的理想饵料,但如全靠其投喂往往难以满足,因藻类培养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故在生产上多采用接种方法,让其直接在虾、蟹培育池中繁殖起来,满足早期幼体之摄食需要。这不仅节省饵料,更可借单胞藻的光合作用改善池内水环境,有利幼体之发育。通常在对虾幼体发育至无节幼体 2~ 4期时将藻种接种于池内,根据水质状况可酌情施加无机肥料。即便在不接种的情况下也可在池中施肥以繁殖天然饵料。施肥量氮肥首次
( 2~ 10) × 10- 6、磷肥( 0.2~ 1) × 10- 6。
以后每日补充首次量的 1/ 2,直至透明度达
50~ 60cm时为止。
另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是利用室外水泥池或土池,用 150目筛网滤入海水,施肥繁殖天然饵料,用此池水作为每日换水用水,不仅改善了池水,同时还带入大量饵料,是一简单有效的好方法。但前提是必须有适宜的饵料生物。如骨条藻或金藻为优势种时可行,而裸甲藻、原甲藻等赤潮种类则会给幼体带来危害。
使用蛋黄,豆粉,藻粉,虾粉等做饵料时,Z1— 2期需用 200目筛网搓滤,Z3期使用 150目,糠虾幼体期使用 100~ 120目网搓滤后再投喂,并应维持新鲜 。 仔虾期使用碎蛤肉,碎糠虾肉为饵时可用 40
目网搓滤,并滤去液汁 。 为防止饵料变质和沉淀,应将一日用量分 6~ 8次投喂,
并应现做现喂 。
轮虫和卤虫幼体在投喂前应以干净海水冲洗,勿使培养液入池。为防止病菌等有害生物带入幼体培育池,投喂前可用
300× 10- 6的福尔马林消毒 3~ 5min,冲洗后再投喂。
生产中往往多种饵料搭配使用,在此情况下,应酌情按搭配比例减少用量。 对虾幼体摄食量与水质状况及幼体健康情形有关,应经常检查幼体的摄食和拖便情况及池中饵料数量,以调整投喂量,
使幼体既吃得饱又避免过多的残饵,这是育好苗的关键。
第七节 幼体常见病与防治一、病毒病
海洋甲壳动物中,目前已发现有 30余种病毒或类病毒,其中多数分离自蟹和虾类。常见的病毒有 S-病毒( S-virus)、
P-病毒( P- virus),FN与 N2病毒、杆状病毒( culovirus)以及传染性皮下与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infection
hypodemic and haemopoielic necrosis
virus)。
养殖对虾中至少发现有 11种病毒性疾病,主要有对虾杆状病毒( Baculorius pendei,BP.)
对虾中肠腺坏死病毒( baculovirus
Midgutgland Nacrosis virus,BMNV)、斑节对虾杆状毒 (baculovirusmonodonvirus,MBV)、
传染性皮下与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1MHNV)、状病毒 (rhabdOcirus,RV)、肝胰腺细小样病毒
(hepatoopancreatic parro— like virus HPV)及呼肠孤病毒 (reo— like virus,REO)等。
幼体的病毒病症往往不如成体典型,难以单独从症状上确诊,虽然光镜下可看到病毒包溞体,但对于缺乏该病诊断经验的人来说,仍难免误诊。因此,在育苗中发现幼体活动力下降、停止摄食或挂脏等情形,确认水质、饵料无问题,
又找不到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就应考虑病毒病的可能性。
已有的研究证明,许多病毒是从口而入的,如 BP,BMNV,MBV和 HPV等都是由于摄食而感染的。一般说传染方式有三种类型:幼体摄食了感染有病毒的亲体粪便,育苗用水受到病毒侵染,如对虾杆状病毒粒子,可在水中存活数月至数年仍有感染力;幼体残食而导致病毒的传播。
预防本类疾病的根本措施在于切断传染源 。 如选用健康亲体,并力争排除无症状的带病毒亲体 。 如利用粪便检验法及免疫血清诊断技术,
能较准确地发现病毒携带者 。
对卵子及无节幼体进行消毒是非常重要的,此点详见前述。第三方面是使用消毒海水育苗,
如利用光氧管、紫外线消毒,也可使用消毒剂,
用 (5~ 10)× 10- 6的漂白粉消毒,经 1~ 2天充气或曝晒后即可使用。此外,使用无污染的饵料,严格消毒育苗器具也是预防病 毒性疾病的重要举措。
二、幼体菌血病
幼体菌血病系指细菌侵入幼体血淋巴系统引起的感染 。 其感染率,发病及死亡率均相当高,
严重时可致全池死亡 。
本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常见的有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 藻 酸 弧 菌
(V,alginolyticus),鳗弧菌 (V,anguillarum)、
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sp.)和气单胞杆菌
(Aeromoas sp.)等 。 这些细菌所引起的症状基本相似,主要表现为游泳力下降,趋光性消失,
多在水底无力游动,身体白浊,红色素扩张,
腹部弯曲不能伸直,最终死亡 。
出血症的发生多与培育水中细菌量有关,
细菌含量过多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病的防治在于有一个良好的水环境,降低水中细菌数量,增强幼体体质。常用的抑菌方法是经常换水,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抗菌素或杀菌剂,如发病时使用 (1~ 2)× 10- 6的氯霉素,或 (2~ 5)× 10— 6浓度的土霉素,或
(0.5~ 1)× 10- 6浓度的复方新诺明。
仔虾期可使用复方含氯消毒剂。此外,
生态防病技术也应倍加重视,如单胞藻类具有抑制弧菌的作用,保持水体中一定数量的单胞藻不仅可供作辅助饵料,
还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弧菌的作用,保持水体中一定数量的单胞藻不仅可供作辅助饵料,还可防止疾病的发生。
三、幼体真菌病幼体真苗病也是影响苗种生产的一大病害,此病的暴发亦可导致育苗的失败,故对此病的防治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已知真菌可侵害对虾、新对虾、罗氏沼虾、蟹类、龙虾及卤虫,对幼体的危害尤其严重。
常见的致病真菌属于卵菌纲 (Oomycetes)、链壶菌目 (Lagenidiales)、链壶菌科
(Lagenidlaceae)、链壶菌属 (Lagenidium)、离壶菌科 (Sirolpidiaceae)、离壶菌属
(Sirolpidiumdlaceae)、链壶菌属 (Lagenidium)、
离壶菌科 (Sirolpidiaceae)、离壶菌属
(Sirolpidium)及海壶菌属 (Haliphthoros)的多种真菌。
以上三类真菌侵犯的对象是广泛的,巳知虾、蟹类的卵和各期幼体以至成体均可被侵染,但危害最大的是卵及幼体,
其感染及死亡率均达 100%,在仔虾期仍可造成整池死亡除甲壳类外,卤虫及贝类幼体也可因感染而死亡。
真菌病病原体的来源主要有亲体、轮虫、卤虫幼体、沙滤器中生物尸体。以及含有游动孢子的海水。成热的菌丝体形成孢子囊和排放管,
将成热的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遇到新的寄主时,附着于体表,停止活动,退去鞭毛,
生出被膜,称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的休眠以后,就向宿主体内萌发出发芽管,
发芽管生长为菌丝体。苗丝体吸收宿主体内营养而发育成熟,再排放出游动孢子。海壶苗的游动孢子是多次性的,即游动休眠、再游动、
再休眠,以至于经过 3~ 4次重复才生出发芽管。
真菌还常与弧菌混合感染。
预防真菌病主要是切断传染源,并定期施用药物防病 。
( 1)沙滤器及育苗设施的消毒;沙滤器是滋生真菌的温床,所以每年都应更换新沙,育苗过程每 2~ 3d进行反冲或更换上层 5cm厚的砂层。培育池和工具都应以 500× 10- 6漂白粉彻底消毒。
( 2) 亲体的选择与消毒:检查亲体鳃及附肢有无受真菌感染,抱卵式虾,蟹还应检查卵子有无感染,剔除带菌个体 。 亲体入池前应用
300× 10- 6的福尔马林加 0.3× 10— 6的孔雀绿消毒浸浴 10 ~ 20min。 河蟹卵孵化前尚可用
10× 10- 6孔雀绿浸浴 10min。
( 3)亲虾产卵时,可在产卵池施用 (6~
10)× 10— 6浓度的孔雀绿防病。在无节幼体 4~
5期及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各施药 1~ 2次,
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 4) 及时清除池底死卵及污物,以防滋生真菌 。
( 5) 检查每批活饵料:不用带菌饵料 。
( 6)经常检查池底死卵及不活泼幼体,发现有真菌感染时,及时投入 10× 10- 6的孔雀石绿,12h后再投一次。以后根据情况每日投药 1
次。但连续使用不得超过 5次。注意孔雀绿应使用不含铜和锌的孔雀绿草酸盐,分子式为
( C28H25N2) 2C2O4·2H2C24。
二、幼体数量的测定
幼体数量的变化,反映着幼体健康及死亡状况.在虾类育苗中每日减少 1%~ 2
%的数量是正常情况,如果减少数超过
10%,则说明有严重疾病的存在,应仔细查明数量减少的原因。换水的流失与贴网死亡也是减数的一个原因。
卵子定量时,应使用搅水板将沉于池底的卵子搅起之后,从池子的四边中间的气泡处各取 100mL左右的池水,数清其中卵子数目,由池水和取样水体之比,
求出全池卵子总数。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及糠虾幼体游动力弱,受充气搅动池水的影响,在水中分布较均匀,可在池子两端有气泡处各取水 100~ 200mL左右,
按上述方法计数。
健康的幼体都有趋光性,将盛有幼体的烧杯放在宙前或灯光处,幼体很快游向光线入射处,游在上层光线入射处者为强趋光性,游到杯底反光点处者为弱趋光性,在杯底层中间者为无趋光性 。 后者多为患病或垂死个体 。
幼体的体色也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正常的虾,蟹幼体体色透明,由于色素的分布,体呈浅黄褐色 。 在显微镜下观查,
眼柄,神经索及尾肢上都有红,黄,蓝的色素体 。 生病幼体的色素出现明显变化,有的黑色素增加,有的红色素增多,
使幼体呈现浅红色,仔虾期甚至在腹部出现 — 条深色的红线,其原因是虾,蟹的色素可能参与防御机制 。
摄食情况也与健康状况有关,生病的幼体摄食量减少或停止摄食,在显微镜下可清楚地判断幼体胃和肠道饱满情况 。
对虾蚤状幼体常拖有一条数倍于体长的粪便,简称拖便,拖便与否也是判断是否摄食的依据 。 而患有病毒病,肠道细菌病或菌血症的幼体,因摄食减弱而不拖便 。 当然摄食亦与饵料多寡及质量有关 。
挂脏是虾蟹类育苗中常见病症,这是指幼体身体上附着一些硅藻,鞭毛虫,固着类纤毛虫,
丝状细菌,长杆菌及粘附的有机碎屑等污物颗粒 。 正常幼体每日 ( 或两天 ) 蜕一次皮,一般是不会挂脏的,出现挂脏多因幼体受细菌,病毒感染或营养不良,幼体不能按时蜕皮所致 。
一些刺激性药物如高锰酸钾等用量过大时,刺激幼体表皮,幼体为了保护免受刺激而分泌粘液,从而粘附了水中污物也会形成挂脏 。
四、环境因子的检测
环境检测是指育苗池内环境的理化因子的检测,这些因子的变化对幼体成活的影响甚大,一时的疏忽都会造成整池幼体的死亡,所以环境条件的监测应成为育苗的常规工作,由专人定时地进行检测 。
1,水温 目前国内水温的控制多是通过人工控制,所以应有专人管理,保持水温在幼体发育的最适范围内,特别是换水后升温时,既不能升温过快,又不能使其超过要求的温度界限 。 因升温不慎,
烫死幼体的情况时有发生,切需注意 。
一般升温时应随时观察升温情况 。
2,水化学的测定 在众多的水化因子中,
最关键的有盐度,pH值,化学耗氧量,
生物虾苗,漓去海水,倒入桶内,称取重量,减去桶及水重即为虾苗重量 。 根据所取样标数,计算出全桶内虾苗数量 。
此法准确且省时省力,对虾苗无损伤,
故应提倡使用 。
无水重量计数法;适合于体长 1cm以上或耐干力强的虾苗之计数 。 与带水重量计数法一样,先测出每克或每公斤虾苗的数量,而后将虾苗捞入托网或托盘中,
漓去水分并称取重量,计算出虾苗尾数 。
此法准确且方便易行 。 但因对虾苗有一定影响,故每次称量不宜太多 。
复习思考题
1,设计虾蟹类育苗场应考虑哪些条件?
2,育苗用水标准及处理方法与原理 。
3,亲体的来源,选择与培育方法,如何进行人工交配?性腺促熟的原理与方法?
4,比较各种产卵方法的优缺点 。
5,洗卵消毒的意义,原理与方法?
6,掌握育苗池水质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充气的作用与方法 。
7,牢固掌握对虾幼体的摄食习性及育苗中常用饵料的特点与作用 。
8,掌握虾蟹类育苗中主要疾病种类和防治方法 。
据报告,用乌贼、糠虾、鸡蛋、豆粉、
小麦粉、鲱油,CMC混合无机盐和混合维生素为基础原料,对配方中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的配合做了四个量级,共配出 16个配方。试验结果是,当微型饵料中蛋白质含量 50%~ 55
%,脂肪含量 12%~ 16%,碳水化合物含量 14%~ 18%,矿物盐含量 12%~ 16
%时,对虾幼体获得了最高存活率。
用示踪原子研究南美白对虾( Penaaeus
vannamei)幼体所需的必须氨基酸基酸,它们是蛋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 10种。各种必需氨基酸在饵料中适宜含量是每 100g干饵料中含蛋氨酸 1.5g、赖氨酸 5.0g、
亮氨酸 4.2g、异亮氨酸 2.8g、苯丙氨酸 2.6g、
缬氨酸 2.5g、精氨酸 3.5g、组氨酸 1.5g、苏氨酸 2.0h、色氨酸 0.6g。用同样方法研究了南美白对虾的必需脂肪酸艘,它们是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其需要量分别是 0.7%,0.8%,0.9%,0.9%。虾蟹类食性基本一致,所以以上研究结果也适用于其他虾蟹类幼体。
三、常用饵料的饲育效果与评价
虾、蟹幼体培育的常用饵料可分为活体饵料与非活体饵料两大类。活体饵料是指海水中天然生长或人工培养的微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非活体饵料是指人工制做的饲料。活饵料具有不污染水,营养全面井具有某些生理活性物质,是虾蟹类育苗最理想的食物,但是人工培养活体饵料需增加许多设施及培养繁殖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且常因某些因素掌握不住,生产不稳定而难以满足需要。
1.骨条藻类 (Genus Skeletonema)是应用于对虾育苗最早的生物饵料,一直被公认为最佳饵料。本属具有广温、广盐性,自然分布甚广,
易于人工培养。本属是由多细胞连接而成的长链状群体,易被虾、蟹幼体捕食,因营养丰富易消化而被广泛应用。日本及我国常用的种类是中肋骨条藻( S,costatum),适温 15~
20℃ 。近年还从东南亚引进的大型耐高温骨条藻,可在 20~ 30℃ 温度下生长,很适于高温地区的培养,南方广泛应用。
2.菱形藻( Genus Nitzschia)类是自然中虾、蟹幼体的重要饵料,这些藻类无论是个体大小还是营养成分很适合对虾幼体的需要。最常用的是小新月菱形藻
( N,closterium f,minutissim),该种适温较低,在 15~ 20℃ 生长较快,28℃
停止生长并易沉淀,北方使用较多。
3.三角褐指藻( Ph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由许多梭形、卵形或椭圆形个体形成的三角形群体。在培养中有时出现菱形、梭形等多种形态。本种生态习性与小新月菱形藻相似并容易培养,是对虾育苗中常用的饵料。
4.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muelleri)
是一种个体很小的单细胞角毛藻类,由于具有四根角毛,所以很容易被虾、蟹幼体捕食,其适温为 25~ 30℃,适盐范围为 10~ 28,很适于向对虾幼体培育池中接种培育,是对虾幼体理想的饵料。
另有细质角毛藻( C,gracilis)也是一种优良的饵料生物。
5.扁藻( Genus Platymonas)是具有四条鞭毛的较大型单细胞绿藻,它适应性强易于培养,
是虾、蟹育苗常用的饵料。本属海水种常用的有四乳突扁藻( P,tetratela)、亚心形扁藻 (P,
subcordiformis)、青岛大扁藻( P,
ha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等三种。前两种个体较小,长 15~ 18μ m,青岛大扁藻体长可达 20~ 24μ m。扁藻做为对虾幼体的饵料比较理想,但是难以被对虾第一期蚤状幼体消化,所以不宜过早投饵。式投喂,试验组比对照组出苗率提高 19.3%及 9.5%。在中国对虾育苗中,蚤状幼体提高成活率 20%,糠虾幼体期提高 22%,单位水体出苗量比对照组提高 5.1
万尾。
8,酵母苗也是近年常用的虾类幼体饲料。
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生理活性物质。常用的有鲜面包酵母,
啤酒酵母及活性干面包酵母。由于其脂肪酸蛆成满足不了对虾幼体需要,仅能充当辅助饵料,食母生和干酵母也是育苗常用的饵料。
9,轮虫是一类很小的多细胞动物,因其前端有一纤毛构成的轮盘,故称轮虫。近海有多种轮虫,作为鱼、虾幼体饵料的一般用褶绉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其被甲长 190~
200μ m、宽 152~ 202μ m。轮虫营养丰富,
含蛋白质 52.1%、粗脂肪 15.6%、灰分 17.7%,
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是虾,蟹幼体理想的开口饵料。由于培养轮虫的饵料来源不同,
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各异,利用鲜酵母培养的轮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使用前应进行强化培育。即投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绿藻,或鱼油(或鱼肝油)拌合酵母投喂两天,然后再作为虾、蟹幼体的饵料。
轮虫的塘养可用室内工厂化培育和室外土池培育两种方法,后者较为经济。近期为了早期育苗的需要,许多单位还选育了耐低温轮虫,可在 15~ 20℃ 的温度中繁殖生长。
卤虫幼体是虾蟹类育苗不可缺少的饵料,也是高密度育苗的必需条件。刚孵化出的卤虫无节幼体含粗蛋白质 57.4%、粗脂肪 7.4%、灰分
19.2%。含有与对虾组成相似的氨基酸与脂肪酸,因此卤虫幼体是虾,蟹幼体最理想的饵料。
卤虫幼体是由卤虫卵孵化而得的,卤虫卵的特性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不同产地卤虫卵的质量相差甚大,衡量卤虫卵质量好坏的通用指标是孵化率与孵化效率。孵化率是表示卵子孵出幼体的百分比。孵化效率是指每克卵在标准条件下(盐度 35、温度 25℃,光照 1000lx以上、
48h)孵出的幼体总数。
美国产的卤虫卵卵径小,我国产的卵径较大。
我国埕口盐场产的商品卤虫卵每克 22万粒左右,
美国进口的每克 30万~ 38万粒左右。最优良的卤虫卵每克可孵出无节幼体 30万只。
刚产出的耐久卵又称冬卵,必须经过一个滞育期及静止期才能孵化 。 卤虫卵的滞育状态是进行卵生生活史不可欠缺的,只有在经过特定的因子将滞育卵激活后,滞育期才能结束 。 被激活的虫卵称为活性卵 。 活性卵在环境适宜时
( 一定范围的水温,盐度,光照及 pH值等 ) 开始发育并孵出无节幼体 。
在环境不利时停止发育的卵称为静止期卵。静止期卵在条件适宜时又会发育和孵化,商品卤虫卵是静止期卵。激活因子有低温、脱水干燥及一些人为的理化因子,如将埕口卤虫产下的卵在 30%的饱和盐水中浸泡 2~ 3个月,孵化率可达 91%~ 94%,莺歌海卤虫卵在室温下,粗盐饱和液中浸泡 2~ 5个月,孵化率可达 80%~
91%,柯柯虫卵在波美 10~ 15度的卤水中,
5℃ 了放置 2~ 3个且,孵化率可达 96%~ 98%,
Lavens et al,(1986)用 3%过氧化氢漫泡
30min大盐湖卤虫卵,孵化率可达 77%。而过氧化氢对国产卤虫卵处理看不出激活的效果。
购买群众采捕的卤虫卵应经过一 20℃ 或饱和卤水贮存数月才能获得较高的孵化率。
影响孵化率的因素如下:
(1)温度:多数卤虫卵的最佳孵化温度是 25~ 30℃ 。
低于 25℃ 孵化时间延长,高于 33℃ 胚胎的新陈代谢停止,卵孵化不出来,孵化期间最好能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 。
(2)盐度与 pH值:生产上孵化卤虫卵多使用天然海水,
但对某些晶系来说半咸水 (盐度 5)更为有利。这主要是低盐度有利于虫卵吸水,并可减少为了破壳而必须产生的甘油数量,保持无节幼体所含的能量。我国三个品系卤虫卵孵化的最适盐度埕口盐场是 30,
鸳歌盐场是 20,柯柯盐场是 35。孵化前用淡水浸泡
2~ 3h孵化率有明显提高。在孵化过程中由于呼吸作用使 pH下降,使用 20%的碳酸氢钠对于保持 pH值不低于 8有作用。
(3)溶解氧;卤虫的胚胎发育过程需要有充足的氧气 。 孵化中,在 2mg/ L以上,
充气不仅提供氧气,还有搅拌和防止沉淀的作用 。
(4)光照,光是激活滞育期虫卵的条件之一,尤其是淡水浸泡时化槽水面应保证
2000lx以上的照度。
(5)卤虫卵的消毒:虫卵中的杂质及附着在卵壳上的细菌,霉菌孢子,有机碎屑等会影响孵化率,其中的细菌,原生动物等会危及饲育对象 。
所以,使用土法生产的粗品卵在孵化前必须经过淘洗,最好使用药物消毒 。 用含有效氯
20× 10- 8的漂白粉或漂白精溶液浸泡 1~ 2h,
或用 200× 10- 6的有效氯处理 20min用 3% 的双氧水浸泡 10~ 15min,既可消毒又可提高孵化率 。 还可用 60× 10- 6浓度的福尔马林浸泡
15min。 卵子消毒后应充分漂洗再进行孵化 。
卤虫卵的孵化最好用锥形底的卤虫孵化桶,也可用锥形底水泥池或平底池 。 孵化池内应有充气设备,水温控制在 25~ 30℃,待卤虫孵出一定数量时,停止充气,等卵壳下沉后由中层排水,用滤网收取卤虫,未孵化的卵还可加入海水再孵化一次,以提高卤虫卵的利用率 。 收集起来的卤虫幼体充分洗涤后,最好用 100× 10
- 6的福尔马林消毒 5~ 10min,然后再投喂 。 因卤虫幼体的营养价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故应及时投喂 。
桡足类及枝角类动物是仔虾及大眼幼体的优良饵料,可捕捞投喂,也可经冷冻保存后投喂 。
虾,蟹幼体的人工饵料种类繁多,有自制饵料和商品饵料等,自制饵料有蛋黄,
豆浆,蛋羹,碎蛤肉,碎糠虾肉,毛虾粉等,这些取材方便,价格便宜 。 豆浆和蛋黄一般用于溞状期饵料,其他用于糠虾幼体期和仔虾期 。 商品饵料又称为
,人工浮游生物,,大致可分为微粒
( M,B,D,),微胶囊 ( M,E,D,)
和微型被膜 ( M,C,D,) 三种类型 。
饵料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其营养成分。除蛋白质、脂质含量高低外,更重要的是其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研究证明,虽然纯顶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 (61.2% )远比牟氏角毛藻的含量 (25.3% )高,但饲育糠虾幼体效果却远不如后者。主要是因为牟氏角毛藻含有螺旋藻所没有的吨系列的 20碳 5烯酸。从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来看,中肋骨条藻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占 55.7%,限制性氨基酸中的蛋氨酸含量 1.9%也最高,接近对虾肌肉中 2.2%的比例,所以中肋骨藻是公认的优良饵料。决定微藻营养价值的是氨基酸组成和不饱和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所以几种饵料合理搭配,利用营养互补,可以提高饲育效果。
决定微藻饲育效果的另一因素是能否被消化吸收.如扁藻含有比角毛藻较多的蛋白质,可细胞壁较厚,第 Ⅰ 期溞状幼体不能消化,故用于早期幼体的饲育并不合适。此外,某些能分泌毒素的藻类,
如裸甲藻类、膝沟藻类不仅虾类幼体不能利用,甚至产生的毒素会造成幼体的死亡。老化的藻类对对虾幼体也具有抑制等毒性作用。
单胞藻类是溞状幼体的理想饵料,但如全靠其投喂往往难以满足,因藻类培养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故在生产上多采用接种方法,让其直接在虾、蟹培育池中繁殖起来,满足早期幼体之摄食需要。这不仅节省饵料,更可借单胞藻的光合作用改善池内水环境,有利幼体之发育。通常在对虾幼体发育至无节幼体 2~ 4期时将藻种接种于池内,根据水质状况可酌情施加无机肥料。即便在不接种的情况下也可在池中施肥以繁殖天然饵料。施肥量氮肥首次
( 2~ 10) × 10- 6、磷肥( 0.2~ 1) × 10- 6。
以后每日补充首次量的 1/ 2,直至透明度达
50~ 60cm时为止。
另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是利用室外水泥池或土池,用 150目筛网滤入海水,施肥繁殖天然饵料,用此池水作为每日换水用水,不仅改善了池水,同时还带入大量饵料,是一简单有效的好方法。但前提是必须有适宜的饵料生物。如骨条藻或金藻为优势种时可行,而裸甲藻、原甲藻等赤潮种类则会给幼体带来危害。
使用蛋黄,豆粉,藻粉,虾粉等做饵料时,Z1— 2期需用 200目筛网搓滤,Z3期使用 150目,糠虾幼体期使用 100~ 120目网搓滤后再投喂,并应维持新鲜 。 仔虾期使用碎蛤肉,碎糠虾肉为饵时可用 40
目网搓滤,并滤去液汁 。 为防止饵料变质和沉淀,应将一日用量分 6~ 8次投喂,
并应现做现喂 。
轮虫和卤虫幼体在投喂前应以干净海水冲洗,勿使培养液入池。为防止病菌等有害生物带入幼体培育池,投喂前可用
300× 10- 6的福尔马林消毒 3~ 5min,冲洗后再投喂。
生产中往往多种饵料搭配使用,在此情况下,应酌情按搭配比例减少用量。 对虾幼体摄食量与水质状况及幼体健康情形有关,应经常检查幼体的摄食和拖便情况及池中饵料数量,以调整投喂量,
使幼体既吃得饱又避免过多的残饵,这是育好苗的关键。
第七节 幼体常见病与防治一、病毒病
海洋甲壳动物中,目前已发现有 30余种病毒或类病毒,其中多数分离自蟹和虾类。常见的病毒有 S-病毒( S-virus)、
P-病毒( P- virus),FN与 N2病毒、杆状病毒( culovirus)以及传染性皮下与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infection
hypodemic and haemopoielic necrosis
virus)。
养殖对虾中至少发现有 11种病毒性疾病,主要有对虾杆状病毒( Baculorius pendei,BP.)
对虾中肠腺坏死病毒( baculovirus
Midgutgland Nacrosis virus,BMNV)、斑节对虾杆状毒 (baculovirusmonodonvirus,MBV)、
传染性皮下与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1MHNV)、状病毒 (rhabdOcirus,RV)、肝胰腺细小样病毒
(hepatoopancreatic parro— like virus HPV)及呼肠孤病毒 (reo— like virus,REO)等。
幼体的病毒病症往往不如成体典型,难以单独从症状上确诊,虽然光镜下可看到病毒包溞体,但对于缺乏该病诊断经验的人来说,仍难免误诊。因此,在育苗中发现幼体活动力下降、停止摄食或挂脏等情形,确认水质、饵料无问题,
又找不到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就应考虑病毒病的可能性。
已有的研究证明,许多病毒是从口而入的,如 BP,BMNV,MBV和 HPV等都是由于摄食而感染的。一般说传染方式有三种类型:幼体摄食了感染有病毒的亲体粪便,育苗用水受到病毒侵染,如对虾杆状病毒粒子,可在水中存活数月至数年仍有感染力;幼体残食而导致病毒的传播。
预防本类疾病的根本措施在于切断传染源 。 如选用健康亲体,并力争排除无症状的带病毒亲体 。 如利用粪便检验法及免疫血清诊断技术,
能较准确地发现病毒携带者 。
对卵子及无节幼体进行消毒是非常重要的,此点详见前述。第三方面是使用消毒海水育苗,
如利用光氧管、紫外线消毒,也可使用消毒剂,
用 (5~ 10)× 10- 6的漂白粉消毒,经 1~ 2天充气或曝晒后即可使用。此外,使用无污染的饵料,严格消毒育苗器具也是预防病 毒性疾病的重要举措。
二、幼体菌血病
幼体菌血病系指细菌侵入幼体血淋巴系统引起的感染 。 其感染率,发病及死亡率均相当高,
严重时可致全池死亡 。
本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常见的有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 藻 酸 弧 菌
(V,alginolyticus),鳗弧菌 (V,anguillarum)、
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sp.)和气单胞杆菌
(Aeromoas sp.)等 。 这些细菌所引起的症状基本相似,主要表现为游泳力下降,趋光性消失,
多在水底无力游动,身体白浊,红色素扩张,
腹部弯曲不能伸直,最终死亡 。
出血症的发生多与培育水中细菌量有关,
细菌含量过多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病的防治在于有一个良好的水环境,降低水中细菌数量,增强幼体体质。常用的抑菌方法是经常换水,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抗菌素或杀菌剂,如发病时使用 (1~ 2)× 10- 6的氯霉素,或 (2~ 5)× 10— 6浓度的土霉素,或
(0.5~ 1)× 10- 6浓度的复方新诺明。
仔虾期可使用复方含氯消毒剂。此外,
生态防病技术也应倍加重视,如单胞藻类具有抑制弧菌的作用,保持水体中一定数量的单胞藻不仅可供作辅助饵料,
还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弧菌的作用,保持水体中一定数量的单胞藻不仅可供作辅助饵料,还可防止疾病的发生。
三、幼体真菌病幼体真苗病也是影响苗种生产的一大病害,此病的暴发亦可导致育苗的失败,故对此病的防治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已知真菌可侵害对虾、新对虾、罗氏沼虾、蟹类、龙虾及卤虫,对幼体的危害尤其严重。
常见的致病真菌属于卵菌纲 (Oomycetes)、链壶菌目 (Lagenidiales)、链壶菌科
(Lagenidlaceae)、链壶菌属 (Lagenidium)、离壶菌科 (Sirolpidiaceae)、离壶菌属
(Sirolpidiumdlaceae)、链壶菌属 (Lagenidium)、
离壶菌科 (Sirolpidiaceae)、离壶菌属
(Sirolpidium)及海壶菌属 (Haliphthoros)的多种真菌。
以上三类真菌侵犯的对象是广泛的,巳知虾、蟹类的卵和各期幼体以至成体均可被侵染,但危害最大的是卵及幼体,
其感染及死亡率均达 100%,在仔虾期仍可造成整池死亡除甲壳类外,卤虫及贝类幼体也可因感染而死亡。
真菌病病原体的来源主要有亲体、轮虫、卤虫幼体、沙滤器中生物尸体。以及含有游动孢子的海水。成热的菌丝体形成孢子囊和排放管,
将成热的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遇到新的寄主时,附着于体表,停止活动,退去鞭毛,
生出被膜,称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的休眠以后,就向宿主体内萌发出发芽管,
发芽管生长为菌丝体。苗丝体吸收宿主体内营养而发育成熟,再排放出游动孢子。海壶苗的游动孢子是多次性的,即游动休眠、再游动、
再休眠,以至于经过 3~ 4次重复才生出发芽管。
真菌还常与弧菌混合感染。
预防真菌病主要是切断传染源,并定期施用药物防病 。
( 1)沙滤器及育苗设施的消毒;沙滤器是滋生真菌的温床,所以每年都应更换新沙,育苗过程每 2~ 3d进行反冲或更换上层 5cm厚的砂层。培育池和工具都应以 500× 10- 6漂白粉彻底消毒。
( 2) 亲体的选择与消毒:检查亲体鳃及附肢有无受真菌感染,抱卵式虾,蟹还应检查卵子有无感染,剔除带菌个体 。 亲体入池前应用
300× 10- 6的福尔马林加 0.3× 10— 6的孔雀绿消毒浸浴 10 ~ 20min。 河蟹卵孵化前尚可用
10× 10- 6孔雀绿浸浴 10min。
( 3)亲虾产卵时,可在产卵池施用 (6~
10)× 10— 6浓度的孔雀绿防病。在无节幼体 4~
5期及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各施药 1~ 2次,
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 4) 及时清除池底死卵及污物,以防滋生真菌 。
( 5) 检查每批活饵料:不用带菌饵料 。
( 6)经常检查池底死卵及不活泼幼体,发现有真菌感染时,及时投入 10× 10- 6的孔雀石绿,12h后再投一次。以后根据情况每日投药 1
次。但连续使用不得超过 5次。注意孔雀绿应使用不含铜和锌的孔雀绿草酸盐,分子式为
( C28H25N2) 2C2O4·2H2C24。
二、幼体数量的测定
幼体数量的变化,反映着幼体健康及死亡状况.在虾类育苗中每日减少 1%~ 2
%的数量是正常情况,如果减少数超过
10%,则说明有严重疾病的存在,应仔细查明数量减少的原因。换水的流失与贴网死亡也是减数的一个原因。
卵子定量时,应使用搅水板将沉于池底的卵子搅起之后,从池子的四边中间的气泡处各取 100mL左右的池水,数清其中卵子数目,由池水和取样水体之比,
求出全池卵子总数。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及糠虾幼体游动力弱,受充气搅动池水的影响,在水中分布较均匀,可在池子两端有气泡处各取水 100~ 200mL左右,
按上述方法计数。
健康的幼体都有趋光性,将盛有幼体的烧杯放在宙前或灯光处,幼体很快游向光线入射处,游在上层光线入射处者为强趋光性,游到杯底反光点处者为弱趋光性,在杯底层中间者为无趋光性 。 后者多为患病或垂死个体 。
幼体的体色也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正常的虾,蟹幼体体色透明,由于色素的分布,体呈浅黄褐色 。 在显微镜下观查,
眼柄,神经索及尾肢上都有红,黄,蓝的色素体 。 生病幼体的色素出现明显变化,有的黑色素增加,有的红色素增多,
使幼体呈现浅红色,仔虾期甚至在腹部出现 — 条深色的红线,其原因是虾,蟹的色素可能参与防御机制 。
摄食情况也与健康状况有关,生病的幼体摄食量减少或停止摄食,在显微镜下可清楚地判断幼体胃和肠道饱满情况 。
对虾蚤状幼体常拖有一条数倍于体长的粪便,简称拖便,拖便与否也是判断是否摄食的依据 。 而患有病毒病,肠道细菌病或菌血症的幼体,因摄食减弱而不拖便 。 当然摄食亦与饵料多寡及质量有关 。
挂脏是虾蟹类育苗中常见病症,这是指幼体身体上附着一些硅藻,鞭毛虫,固着类纤毛虫,
丝状细菌,长杆菌及粘附的有机碎屑等污物颗粒 。 正常幼体每日 ( 或两天 ) 蜕一次皮,一般是不会挂脏的,出现挂脏多因幼体受细菌,病毒感染或营养不良,幼体不能按时蜕皮所致 。
一些刺激性药物如高锰酸钾等用量过大时,刺激幼体表皮,幼体为了保护免受刺激而分泌粘液,从而粘附了水中污物也会形成挂脏 。
四、环境因子的检测
环境检测是指育苗池内环境的理化因子的检测,这些因子的变化对幼体成活的影响甚大,一时的疏忽都会造成整池幼体的死亡,所以环境条件的监测应成为育苗的常规工作,由专人定时地进行检测 。
1,水温 目前国内水温的控制多是通过人工控制,所以应有专人管理,保持水温在幼体发育的最适范围内,特别是换水后升温时,既不能升温过快,又不能使其超过要求的温度界限 。 因升温不慎,
烫死幼体的情况时有发生,切需注意 。
一般升温时应随时观察升温情况 。
2,水化学的测定 在众多的水化因子中,
最关键的有盐度,pH值,化学耗氧量,
生物虾苗,漓去海水,倒入桶内,称取重量,减去桶及水重即为虾苗重量 。 根据所取样标数,计算出全桶内虾苗数量 。
此法准确且省时省力,对虾苗无损伤,
故应提倡使用 。
无水重量计数法;适合于体长 1cm以上或耐干力强的虾苗之计数 。 与带水重量计数法一样,先测出每克或每公斤虾苗的数量,而后将虾苗捞入托网或托盘中,
漓去水分并称取重量,计算出虾苗尾数 。
此法准确且方便易行 。 但因对虾苗有一定影响,故每次称量不宜太多 。
复习思考题
1,设计虾蟹类育苗场应考虑哪些条件?
2,育苗用水标准及处理方法与原理 。
3,亲体的来源,选择与培育方法,如何进行人工交配?性腺促熟的原理与方法?
4,比较各种产卵方法的优缺点 。
5,洗卵消毒的意义,原理与方法?
6,掌握育苗池水质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充气的作用与方法 。
7,牢固掌握对虾幼体的摄食习性及育苗中常用饵料的特点与作用 。
8,掌握虾蟹类育苗中主要疾病种类和防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