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业发展战略与农业发展计划
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经济预测与决策
我国的农业发展计划第一节 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战略 是关系到全局和长远的根本性谋划和对策。 农业发展战略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资源条件,对未来较长时期内农业发展的全局所进行的根本性谋划和决策,是对农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重点、步骤、布局和措施等最基本的概括。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发展战略与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计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看,战略、规划和计划都是对未来的预期和谋划,不过,它们在层次上是不一样的。战略是最高层次的谋划和决策,
它为规划、计划指明方向;规划是实现战略的谋划,是战略的延续,属于低一层次的决策;计划是规划的具体化,是工作的安排,处于最低层次。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但它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另外,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区划也不是一回事。农业区划是按照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状况以及发展方向的类似性和差异性,
对农业进行的地域划分,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农业结构的合理确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区划仅是制定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并非农业发展战略本身。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发展战略,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以农业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较强的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稳定性、层次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农业发展战略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
正确的农业发展战略能指导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并为整个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农业发展战略失误,就会导致农业发展的曲折,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战略,对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首先,农业发展战略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全过程设定了基本框架和依据。农业发展战略确立了一定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步骤、重点和措施等,这就为农业宏观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依据。各项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农业发展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农业经济运行中的导向和约束、鼓励和监督等等,都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并在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引和约束下进行的,
农业宏观管理的成效,也要以是否符合发展战略的要求为分析评价的基本准则。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其次,农业发展战略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基本对策,决定着农业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效率。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农业发展战略是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基础上提出来的,如何发挥本国、本地区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避免国内外曾经出现的挫折和错误,组织和利用本国 (本地区 )和国外 (本地区外 )两种资源,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并取得优化的经济效益等等这样一些关键性问题,只有在战略的高度上才能得到科学的论证和正确的解决。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最后,农业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农业发展的成就与失误、顺利与挫折,是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最终要从发展战略上找原因。战略性的错误影响深远,比纠正一般政策造成的后果难度要大得多;
富有科学依据的战略将导致农业发展的成功并长期受益。
当然,战略的科学性是有条件的。成功的农业发展战略也不能一劳永逸,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寻求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农业宏观管理,就是要加强对发展战略的研究,
对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追踪研究,对战略修订和调整,
对战略实施进行检查,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战略指导地位。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农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特定的较长历史时期内,
农业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即在一定时期内农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程度,或所要呈现的状态。
战略目标是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首要环节,
又是战略实施的最终成果。因此,目标是战略的灵魂和核心,没有明确的目标,战略的其他内容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点:一是全面性。目标所反映的是有关战略全局的设想,
具有总体观。二是客观性。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而不是少数人主观臆想出来的、
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三是相对稳定性。目标必须保持基本稳定,除非遭遇突然事变或战略本身有错误,否则,不应作大的变动,只需要在实践中修正和补充。四是层次性。目标的设置不仅要有总体上的,而且也应有各个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由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目标体系。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既要有概括性文字表述,也要形成本部门所特有的指标体系,
以使战略目标具有鲜明性、动员性和坚定性。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二)农业发展战略重点 农业发展战略重点是指为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确定重点,突出重点,加强重点部门、地区的建设,不仅是因为在资源有限条件下优化其配置的需要,:还因为重点建设过程本身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或带动一系列部门、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战略目标。农业发展中的战略重点可能是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的关键部门,也可能是制约全局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农业经济中的潜在优势或具有扩散效应的部门。加强这些重点可以带动全局,达到预期的目标。重点选择得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三)农业发展战略布局 农业发展战略布局是农业资源配置的空间部署,是农业内部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地区间的分工、区内农业各部门的结合形式和比例关系及具体安排、各农业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相互关系等。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四)农业发展战略步骤 战略步骤是实现目标顺序过程的时间界定。实现战略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个完整的战略目标实现过程要划分若干阶段。一般说,在战略步骤上可分为三步:即准备期、发展期、
完善期。应明确规定每一步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使前一段为后期打基础,而后一段又为新的战略阶段创造条件。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对策是农业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被称之为发展战略的五大要素。
但是,从广义上讲,战略重点、战略布局、
战略步骤等,也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提出的一种对策,因为它们具有相对独立层次和突出的地位,才将它们单独列为战略要素。
三、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一)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原则
提出农业发展战略的设想,做出农业发展战略的决策的主要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国 (地区 )农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与判断。一个国家(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发展阶段是其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因此,对农业现在所具有的发展水平和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必须要有科学的认识和清醒的判断,过低或过高的估量都将影响到战略目标的确定和战略对策的选择。
三、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2.对农业发展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一个国家,(地区 )的农业发展,主要应建立在本国
(地区)拥有的可利用资源基础上。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与可利用资源条件取得平衡才能确定。因此,对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必须要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并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找到充分可靠的科学依据。
三、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3.对国际环境变动趋势的掌握。国际环境的动向要求一个国家 (地区 )的经济发展道路应立足于全球战略的高度。尤其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用高新技术武装的现代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更大范围的国际协作和生产专业化,世界经济越来越表现出全球化、区城化和一体化趋势。
三、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正确做出发展战略的决策,是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运用的结果。就农业发展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而言,主要是:①把握全局的原则。
即把握国内、国际的全局。②综合判断的原则。
因为任何发展战略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贯彻实施也必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故应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轻,做出综合判断。③
民主集中的原则。战略决策应符合民主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决策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各类专家的意见,领导层在民主的基础上,按法定的程序集中决策。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确定农业发展战略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民主的决策程序。
1.建立专门机构,聘请、任命专家。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既是一项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有大量的具体事情要做。必须建立专门机构 — 决策机构和工作机构。决策机构负责领导和组织制定农业发展战略的工作,了解、分析和研究农业的基本情况及各类影响和制约因素,听取工作机构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汇报,对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将其提交国家主管农业经济的机构作为决策参考。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这种决策机构由与农业有关的各方面知名专家组成,参加决策机构的专家可以是兼职的,但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专职专家。工作机构由有关方面专家或专业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战略的具体工作。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
提出基本设想并按照与决策机构讨论的结果制定具体方案;待战略成文后递交决策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提交法律机构讨论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以获得通过;在特定情况下,根据变化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战略进行符合法律程序的调整,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一般应是专职的。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2.搜集、整理、分析基本资料。和其他类型战略一样,农业发展战略的确定也是从搜集基本资料开始。实践证明,农业发展战略是否与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相一致,
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资料是否齐全、准确。基本资料的搜集,既可通过有关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来进行,也可利用普查与抽查形式来得到。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资料的收集为制定战略创造了前提,要使这些资料便于分析,还需要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和汇总。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国内外环境,以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基本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预测它的前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往往是互为依据、相互补充的。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3.确定战略任务,提出战略设想。通过对基本资料的分析,了解到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就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所谓 战略任务,是指依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由一定的权威机构提出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人们所担负的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工作。战略任务的确定,对于农业发展及其战略的确定关系极大。因为它能使人们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并为战略设想提供前提。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所谓 战略设想,是指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的初始时刻,在搜集、整理和分析基本资料的基础上,
按照战略任务的要求,依据农业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对整个战略(包括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
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措施等)所做的总体规划与构想,提出战略设想是制定农业发展战略的首要步骤,它处于完整的战略出现以前的关键时刻,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但战略设想不等于战略本身,而只是战略的轮廓,只是描绘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还不太精确和完整。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4.运用决策技术,制定战略方案。在确定战略任务和提出战略设想以后,就要着手制定和选择战略方案。所谓 战略方案,是指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对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所做出的具体设计和安排,它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战略方案是战略设想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战略实施的行动纲要,也是农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构想。它涉及到一定战略时期指导思想的提出,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的落实,指标体系的确定,战略措施的完善等。由于人们的认识有可能发生偏差,也因为今后一个时期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为了完成一定时期的战略任务,这样的方案不是一个而是二、三个或者更多,以供专家们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后选择。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5.进行可行性论证,选择方案和完善战略。制定出的各种战略方案,还不能直接送交权威机构讨论、通过和组织实施,而是要由决策机构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实际工作者和领导干部对它们进行可行性论证,以确认它们之中谁具有最佳的可实施性。如果大家认为由战略任务、战略依据和各种方案组成的战略己经比较完善,可以用民主的方式来决定方案的选择,如果大家认为还不甚令人满意,仍有待于修改、补充,可以把战略方案交由其制定者去进一步完善,然后,再用上述方式对方案进行选择,但方案的制定者最好不要参加选择方案的会议,避免不利影响。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6.提交权威机构讨论、通过、颁布,使发展战略具有法律效用。通过可行性论证的农业发展战略仍不具备可实施性,还应提交法律规定的权威机构讨论。如果权威机构在讨论后认为基本上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就可以将战略付诸表决,以待正式通过;倘若认为战略存在重大问题或表决没有获得通过,那就要作进一步修改、补充,待完善后重新提交讨论,
以获得通过为限。在法律规定的权威机构讨论通过以后,它就具有法律效用,可以正式颁布,组织实施。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还需要指出的是,一般地讲,战略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但在实践中战略的调整和修正是避免不了的,甚至还要进行战略的转换。农业发展战略的转换或调整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并将对农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带来明显的效果。但是要谨慎从事。若属于必要的一般性调整,只作具体对策的转换即可。战略目标的频繁变动是不适宜的。若作较大的调整或转换,则必须要按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法律程序进行。
四、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关于农业现代化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内容详见第八章和第十六章,
这里主要阐述科教兴农战略。
科教兴农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科教兴农,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农业科技实力及向农业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把农业与农村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一)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以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 21世纪头 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指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同时,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
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科教兴农,
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一)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1.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增加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总量。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和农业科技现状,贯彻,依靠、面向、攀高峰,的科技工作方针,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
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储备和有效供给量。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全面推进,为 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确保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显著提高,使农产品生产总量能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需求。力争粮食单产年均以 1.4%
以上的速度递增,粮食总产量由 2000年的 5亿吨增加到
2010年 5.2亿吨的目标;
(一)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新形式,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服务社会化,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 20世纪末的 30%— 40%,提高到 2010年 50%以上;
(一)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3.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农业教育要培养同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进入农村经济主战场,将我国农村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还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和培训,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才资源基础,加速成果转移和技术扩散,争取在 2010年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60%。使农业科技总水平迈进世界农业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为我国人口高峰期的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并为 21世纪中叶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技术基础。
(二)推进科教兴农的战略措施
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和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农业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3.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新世纪初科教兴农战略的新使命
本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继续肩负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要和日益提高的需求,将面临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科教兴农战略也面临新的使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树立知识经济的新观念,迎接知识农业的到来。
(三)新世纪初科教兴农战略的新使命
2.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力量步入市场经济,走上富裕之路。
3.进一步振兴农村经济,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第二节 农业经济预测与决策
一、农业经济预测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二、农业经济决策
(一)农业经济决策及其分类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三)农业经济决策的程序一、农业经济预测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农业经济预测是一种按照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即由农业经济的过去、现在推断未来,并受到农业经济演变实际进程检验的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业经济预测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也在不断加深。在农业现代化、商品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预测的内容、形式与技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而且日益多样化。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农业经济预测与农业经济决策、规划、计划的关系是:农业经济预测是对农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客观的科学分析,并和主观判断密切结合。预测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比较选择,是为决策、规划、计划服务的。农业经济决策、规划,
计划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一种选择和决断,是一种有目标的行动性质的谋略,是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要使决策、规划、计划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事先进行科学的预测。科学的预测可以揭示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和问题,使人们能够主动地调节和控制它们的发展进程,为推进农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经济预测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农业经济预测的主要内容已经涉及到资源、生态、
经济发展、技术改造、农业政策等许多领域,而且每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也在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1.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和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演变趋势和开发潜力,
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协调演变的关系,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和变化趋势。
2.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耕地、草原、山地、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趋势;各种农业工程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不同农作制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物质能量投入对生态系统、食物营养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趋势分析。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3.农产品需求变化趋势。人民食物结构和衣着构成变化动态的分析;各种农产品社会需求量分析;
农产品季节性消费和供给关系变化趋势;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4.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增长可能达到的水平;畜产品个体和群体生产量,饲料报酬利用率的变化,草原生产力增长的条件和速度;水产品生产增长趋势;
林木生长量的变化速度,速生丰产林的林木蓄积量,各种经济林生产水平和相应的生产条件分析。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5.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渔四业结构及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条件;和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关系,及其与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水平的关系;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比例关系;林业中的用材林、经济林、
薪炭林、防护林的比例关系;畜牧业中猪、牛、
羊、鸡、鸭、鹅、兔等的比例,畜产品中肉、蛋、
奶的关系;水产业中的养殖和捕捞、淡水水产和海水水产、海洋渔业中近海生产和远洋捕捞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6.农业的物质投入。不同时期有机肥和化肥可能达到的投入水平,化肥结构中氨、磷、钾肥、长效肥料和复合肥料用量和比例,以及它们将会出现的变化;水资源量、农田灌溉面积、灌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率、排水能力的变化;
农业机械化程度、农机设备利用率、完好率、农机技术指标变动趋势;农药使用量和使用结构;农用薄膜的使用量、
使用面积、增产效益。
7.农业技术改造。不同时期技术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水平,重大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国外引进技术在农业中可能产生的效益分析;
不同发展阶段重大农业技术领域可能出现的突破;不同部门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8.农产品综合利用。多层次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前景,
深度加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预测分析;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在多次加工过程中利用的趋势;不同类型地区优势资源加工利用的前景;加工农产品在出口创汇中的发展趋势。
9.国内外市场销售。包括国内外市场销售预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弹性、需求量、消费水平、购买力水平的变动趋势等方面。
10.农业经济政策。农产品价格、成本和比价的变动趋势,
及其和产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农业信贷、税收的调节作用和变化动向;农业基本建设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水平上可能实现的投资额;以工建农、以工补农和财政支农的变化趋势;农业资金的投向和投资效果的变化。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农业经济预测,可根据不同的因素,如预测方法、时间、
功能、对象、范围、逻辑推理方式等进行分类:
1.按预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预测、定量和综合预测。
定性预测又称经验判断预测,较多地使用经验判断方法,
主要是依靠人们的主观判断及以农业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等为依据,对农业发展做出明显的趋势性判断。定量预测较多地使用经济数学和统计分析方法,一般通过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依据各种调查数据,运用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对农业发展过程作出数量化的判断,尽力使预测对象的演变得到数量的表述。综合预测是将定性与定量、多种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综合运用而进行的预测,它能够提高预测精度和可靠性。一般农业经济预测都应采用综合预测的方法。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2.按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近期预测、短期预测、
中期预测、长期预测和超长期预测。根据农业经济预测项目的要求,通常把时间在一年以内的称为近期预测,一年到两年的称为短期预测,两年到五年的称为中期预测,五年到十五年的称为长期预测,十五年以上的称为超长期预测。
一般情况下,在提出农业发展长远设想、制定长期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时,需要先进行长期预测。
在制定农业五年发展规划时,需要先进行中期预测。在安排第二年农业生产计划时,需要进行短期预测。在安排季节性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计划时,
需要做出近期预测。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3.按预测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
宏观预测是对宏观农业总体发展的预测,一般是指对县以上的部门齐全的农业宏观运行趋势进行分析。微观预测是对农业的某个部门或县以下的
(包括农户和农场 )农业变化情况进行的预测。宏观预测要建立在微观预测基础之上,微观预测必须在宏观预测的指导下进行。两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不应完全割裂开来。一般说来,宏观预测涉及的部门多,关系比较复杂,分析比较全面。
在进行宏观农业预测时,往往要采用多种预测方法,有时甚至要建立比较复杂的宏观农业发展模型。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4.按预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综合预测和单项预测。综合预测是指对整个农业的变化动态进行的预测。进行这种预测,往往需要把农业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进行单独预测,再综合起来进行整体预测。单项预测是指对某种农产品、农业物质能量投入、
农业单项技术变化动态进行的预测。综合预测常常能指导单项预测,而单项预测又是综合预测的基础。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5.按预测目的不同可分为计划性预测和非计划性预测。计划性预测 是需要预测的部门或委托者可以控制若干个影响因素,来干预农业的发展,为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和行动决策而要求进行的预测。非计划性预测 是预测的承担者或使用者并不掌握任何影响因素干预农业的发展,只是根据农业客观变化的实际,对以后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一般不参予农业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农业生产的决策。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6.按预测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预测、目标预测和反馈性预测。探索性预测是仅仅考虑未来农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而没有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的预测。目标预测是将农业的目标、要求和制约条件作为规范要素进行的预测。这两种预测是互相补充,配合应用的。如果没有目标预测,提不出对农业某个部门的发展、某项技术进步的需要,通常就无法对这种发展和进步进行探索性预测,
反之,如果探索性预测指出不可能达到某种目标时,就不需要进行目标预测。反馈性预测 是由探索性预测和目标预测相互补充,处于一个不断反馈的统一整体中构成的。
这种预测是一种完整的预测方法,有助于人们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克服保守思想的影响,集中力量积极主动地推动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一般农业预测的工作程序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和内容:
1.确定预测目的,制订预测计划。预测是围绕着预测目的而进行的。预测目的要明确具体,指标要选准,预测工作就可能组织得较好,就可能以较少的耗费取得较好的预测成果。
确定预测目的后,要制定一项周密而较为详尽的预测工作计划,才能使整个预测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预测工作计划要根据工作任务和内容的需要,明确分工和职责,
确定预测工作进度,选用适宜的预测方法,确定系统和分项的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在预测工作中,可以按照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修改相补充,使计划更加符合预测时的实际要求。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2.收集、整理、分析预测资料。预测资料关系到预测精度。根据预测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广泛收集预测项目的历史和现状资料,进行必要的检验、
校正、整理、分类,这是预测工作的基础。
为使收集到的资料准确可靠,符合预测目的要求,
还必须对资料进行检查、整理和分析,如对统计口径、计算方法、统计时间、计值价格、计量单位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看其是否具有可比性,经过检查后的资料还必须重新进行分类整理、核实、
补充,从中找出规律性,为预测打好基础。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3.选择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目前国内外用于预测的方法已达 150多种,最常用的也有 20多种。但是,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局限性。因此必须选择正确的预测方法。选择预测方法时要考虑五个主要因素,即预测目的、预测期限、已经或可能收集到的资料的数量及完整程度、预测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预测费用等。预测方法确定之后,就要按照选择方法的要求和步骤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求出初步预测结果。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3.选择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目前国内外用于预测的方法已达 150多种,最常用的也有 20多种。但是,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局限性。因此必须选择正确的预测方法。选择预测方法时要考虑五个主要因素,即预测目的、预测期限、已经或可能收集到的资料的数量及完整程度、预测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预测费用等。预测方法确定之后,就要按照选择方法的要求和步骤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求出初步预测结果。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4.分析预测结果,提出预测报告。预测是对未来的推断。预测值与实际值总有误差,
误差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料的准确度和完整程度、预测方法、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预测时期的选择等。因此,任何一项农业预测都要进行必要的检验和修正,使预测结果尽可能趋近于实际。以提高预测质量。
三、农业经济决策
(一)农业经济决策及其分类
决策就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所作出的选择与决定。农业经济决策是指人们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关问题作出的决策。农业经济决策不单纯指做出决策的一瞬间,而是指从收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目标,设计各种行动方案,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的全过程。也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过程,其实质是方案选优。
(一)农业经济决策及其分类
农业经济决策是管理经济活动的起点,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和中心环节,起决定性作用。农业经济决策贯穿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农业经济管理活动过程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决策的正确与失误决定着事业的成败。正确进行农业经济决策,必须以科学的农业经济预测为前提,逐步完善农业经济决策体系和决策程序,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实现农业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一)农业经济决策及其分类
农业经济决策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1.按照决策的性质和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战略性决策和一般管理性决策。
战略性决策是指影响农业经济总体长远发展的全局性决策。一般管理性决策是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个别问题或局部性问题所做的决策。它应符合战略性决策的要求,成为战略性决策的实现手段。
2,按照决策的形成不同可分为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规范性决策又称为程序化决策,要解决的是在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凭借以往的经验建立的制度和程序来解决。非规范性决策是指对第一次出现的比较复杂的新问题所做的决策。一般的说,管理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非规范性决策就越多。
照决策的不同层次可分为个人决策,企业决策,部门决策和国家决策。各个不同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决策范围和权限,不能互相取代,但要互相配合,
互相衔接。
4.按照决策的可靠程度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各种方案所许条件都是已知的,并能预先准确了解决策后果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各种可行方案所需条件大都是已知的,但每一方案的执行都会出现几种不同结果,并且各种后果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概率,决策存在风险。不确定型决策是各种方案出现的后果是未知的,出现的可能性也无法用概率估计而作出的决策。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重大的战略措施。
2.按照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制定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步骤和进度。
3.编制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计划,制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实现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的各项具体政策和措施。
4.确定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全局发展,对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农业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生产决策。主要是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方向、生产结构、生产规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技术措施的选择等。
2.投资决策。主要是确定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投资规模、投资方式等。
3.供销决策。主要是选择原材料供应渠道、供应方式和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价格、市场开发策略等。
4.财务决策。主要是确定资金的来源及构成、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收益分配等。
5.人事组织决策。主要是确定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职权划分、劳动组织等。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三)农业经济决策的程序
为提高农业经济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决策。农业经济决策的程序是:
1.确定决策目标。决策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进行决策首先就必须摆明问题,包括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问题,
通过分析研究,将问题确定下来,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问题明确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从这个意义说,摆明问题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2.拟定备选方案。拟定备选方案是为达到目标寻找途径和方式。实现目标,常常存在着多种途径和方法。因此,应制定多种方案,使决策者有比较、选择的余地。
在拟定备选方案时,必须研究实现该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时间、技术以及其他条件,
还要研究方案实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困难和障碍,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制订预防措施,准备应急对策,以便在发生问题时及时解决。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3.评价、选择方案。评价方案就是对方案实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由于目标的确定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因此可以说对方案的评价,就是对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4.跟踪检查、修正方案。优选出方案之后,
就应组织实施。为此,要将决策目标具体化,落实到每个执行单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力,确定执行的期限及方式等。决策付诸实施后,应跟踪检查,将每个部分实施结果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及时掌握决策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以便纠正偏差,确保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决策目标的实现。
第三节 我国的农业发展计划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计划是指人们对未来行动的部署和安排,
是准备付诸实施的行动方案。农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未来农业发展所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是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在一定期限内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而市场调节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作用的。因此,坚持和改善对农业的计划指导和调节,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农业发展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农业发展计划规定了任务和发展方向,农业发展计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基础。
可见,做好农业发展的计划管理和调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农业发展计划具有四个突出的特征。
(一)宏观性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但市场调节是在宏观调控下进行的,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计划不仅要反映市场供求,引导和调控市场供求,还要对市场机制无效或失灵的领域进行调节,因此,宏观计划的作用,更广泛地覆盖了农业。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二) 战略性 计划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具有谋划未来农业发展的功能。在一定的国内外大环境和资源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安排。,计,
高一筹,就能争取时间,以较少的投入收到事半功功之效果。明智的、高超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的选择,战略对策的谋划,决定了具体计划的方向和内容,并成为长期资源配置和短期调控的基本根据,农业发展计划的战略性,就是要把农业发展计划置于战略的高度,提出大思路,出大主意,抓大事情,注重大目标和长远发展。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三)政策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的农业发展计划对于农业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来说,它是预测性、导向性、信息性的计划,总体上是指导性计划。它主要是依靠经济政策、经济信息和经济杠杆来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户。当然,这并不排斥农业发展计划也有指令性部分,如对国家预算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保留了指令性计划,而对微观主体并不采取指令性计划形式。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四)区域性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各种自然因素在不同地区又存在显著差异。而自然条件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农业发展计划既要反映各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计划指标应留有余地,
以便在意外情况下,能对原计划进行修改补充,建立新的平衡。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
农业发展计划是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它包括各级、各类计划,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计划体系。
1,计划管理层次划分,可分为中央、省、地、县各级农业发展计划。
2.按计划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农业生产计划、农业劳动力计划、农业物资供应计划、农产品购销流通计划、农业经济效益计划、农产品成本计划、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土地利用计划、农业现代化计划、农民收入增长计划、农业资金使用与资金来源及信贷计划,等等。
3.按计划的调控程度划分,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4.按计划所含的期限划分,可分为长期计划 (10年或 10年以上,亦称农业发展规划 )、中期计划 (5年左右,以 5年计划为主 )和短期计划 (主要指年度计划 )。
5.按计划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全国农业发展计划和地区 (包括行政省区、经济区、地域自然区等 )农业发展计划。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另外,农业发展计划还可以分为综合计划和专项计划;经济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和科技发展计划等等。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计划总体上实行以指导性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这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积极作用:适应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和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区域性特点明显,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实际情况,农业指导性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既在总体上发挥了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又使地方及农户有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的自主灵活性;有利于在保持农业生产格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状况,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持农林牧渔各业以及各业内部基本合理的比例关系,实现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国家预算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要求合理组合,可以通过调整建设布局,促进落后产业和地区的发展,等等。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的规定和指导农业发展的需要,现行农业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农业生产计划。包括农、林、牧、渔及其他产业的生产计划,一般采取产品和产值两种计划形式。
主要农产品计划。根据指导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的需要,主要农产品计划应按部门、
行业分列各项计划指标。主要计划指标有:粮食、
棉花、油料、糖料、烤烟、肉类、水产品及天然橡胶等 8种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粮食、棉花播种面积等。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农业产值计划。农业产值是利用货币形式,
通过价值量来反映农业经济活动成果的综合指标。过去只计算农业总产值,现在计算农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及收入等。农业产值及增加值是研究农业发展速度,安排国民经济和农业内部比例关系,计算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指标。
农业产值还可分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和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产值。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2.农业经济效益计划。农业经济效益计划的主要指标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粮食净商品率,造林成活率,牲畜出栏率,淡水鱼塘养殖单位产量,国有农、林、牧、渔企业资金利税率,费用产出率,土地生产率 (即单位面积产量 )等。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3.农业现代化计划。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农民素质现代化四项基本内容。目前只对农业生产手段方面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提出发展指标要求。
4.农业产前、产后服务计划。农业产前、产后服务计划涉及的范围较广,生产资料供应、经营辅导,技术服务、咨询、培训、市场信息,贷款等属于产前服务;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属于产后服务。这些计划分别包括在国民经济各专业计划之中。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5.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它是农业固定资产更新和扩大再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计划。主要包括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规模、质量标准、工程量、工程进度、配套设备、受益面积、用工量、
总投资等计划指标。
6.农民收入增长计划 主要包括农业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等计划指标。
7.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三、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国家农业发展计划肩负看宏观调控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点突出计划管理的宏观性、政策性和预测性。农业计划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进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农业中长期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农业资源情况,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从总体上做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农村内部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重大建设项目等的规划三、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2.以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中心,制定农业生产计划、资源配置及生产资料供应计划。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国家计划主要是对全社会的生产与需求进行协调,对重要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如粮、棉、油、糖)和国家掌握的资源(如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进行调控。
3.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微观个体向宏观调控目标靠拢,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协调。产业政策的要点应包括: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鼓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农业资源,开展科教兴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推行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农、工,、商、贸一条龙等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
鼓励利用外资发展农业;限制消费和破坏生物资源、水土资源、污染环境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生产。
三、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4.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主要有:按价值规律建立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购销制度,形成基本合理的工农产品比价、
农产品内部比价关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风险基金、安全储备制度和投资政策,以利于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吞吐调节和实现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建设农村信息体系,
加强信息对农业计划管理的支撑作用和对微观经济的引导。
四、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改革和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旧体制过渡尤其是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中,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和任务,农业计划管理要实现计划观念、
计划重点、计划手段、计划内容和计划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强化农业计划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政策制定、平衡协调、资源配置、规范约束和支持保护的功能,使农业计划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农业计划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应该有以下几项:
1.建立起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计划管理模式。今后,凡是应该由市场而且有条件让市场起作用的经济活动,都要交给市场去调节。国家计划的作用,主要通过制定、
实施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及产业政策,正确引导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合理有效运用由国家直接掌握和分配的资源,如国家农业投资、支农物资和外汇等,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2.实行以间接调控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直接调控的计划管理体系。
新的农业计划调节,应改变过去采用大量计划指标和主要实行指标分解的集中管理模式。无论是中长期计划还是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都要搞好市场预测。农业计划主要是制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协调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方向和力度。农业计划要完善预测、信息、咨询体系和制度。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按照经济规律施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运行。农业计划要逐步建立在法制的原则上,强化法律手段的作用。
四、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改革和完善
3.完善中央和地方分级决策和调控体系。要改变长期沿袭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做法,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明确划分各级计划、财税、投资的决策权和调控权,健全各级计划的权、责相统一的制度及约束机制。广泛开展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建立适应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计划方法和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宏观计划决策支持系统,使国家计划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农业发展计划的制定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计划达成社会共识。
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经济预测与决策
我国的农业发展计划第一节 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战略 是关系到全局和长远的根本性谋划和对策。 农业发展战略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资源条件,对未来较长时期内农业发展的全局所进行的根本性谋划和决策,是对农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重点、步骤、布局和措施等最基本的概括。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发展战略与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计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看,战略、规划和计划都是对未来的预期和谋划,不过,它们在层次上是不一样的。战略是最高层次的谋划和决策,
它为规划、计划指明方向;规划是实现战略的谋划,是战略的延续,属于低一层次的决策;计划是规划的具体化,是工作的安排,处于最低层次。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但它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另外,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区划也不是一回事。农业区划是按照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状况以及发展方向的类似性和差异性,
对农业进行的地域划分,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农业结构的合理确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区划仅是制定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并非农业发展战略本身。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发展战略,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以农业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较强的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稳定性、层次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农业发展战略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
正确的农业发展战略能指导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并为整个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农业发展战略失误,就会导致农业发展的曲折,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战略,对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首先,农业发展战略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全过程设定了基本框架和依据。农业发展战略确立了一定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步骤、重点和措施等,这就为农业宏观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依据。各项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农业发展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农业经济运行中的导向和约束、鼓励和监督等等,都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并在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引和约束下进行的,
农业宏观管理的成效,也要以是否符合发展战略的要求为分析评价的基本准则。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其次,农业发展战略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基本对策,决定着农业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效率。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农业发展战略是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基础上提出来的,如何发挥本国、本地区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避免国内外曾经出现的挫折和错误,组织和利用本国 (本地区 )和国外 (本地区外 )两种资源,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并取得优化的经济效益等等这样一些关键性问题,只有在战略的高度上才能得到科学的论证和正确的解决。
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最后,农业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农业发展的成就与失误、顺利与挫折,是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最终要从发展战略上找原因。战略性的错误影响深远,比纠正一般政策造成的后果难度要大得多;
富有科学依据的战略将导致农业发展的成功并长期受益。
当然,战略的科学性是有条件的。成功的农业发展战略也不能一劳永逸,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寻求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农业宏观管理,就是要加强对发展战略的研究,
对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追踪研究,对战略修订和调整,
对战略实施进行检查,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战略指导地位。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农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特定的较长历史时期内,
农业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即在一定时期内农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程度,或所要呈现的状态。
战略目标是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首要环节,
又是战略实施的最终成果。因此,目标是战略的灵魂和核心,没有明确的目标,战略的其他内容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点:一是全面性。目标所反映的是有关战略全局的设想,
具有总体观。二是客观性。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而不是少数人主观臆想出来的、
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三是相对稳定性。目标必须保持基本稳定,除非遭遇突然事变或战略本身有错误,否则,不应作大的变动,只需要在实践中修正和补充。四是层次性。目标的设置不仅要有总体上的,而且也应有各个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由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目标体系。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既要有概括性文字表述,也要形成本部门所特有的指标体系,
以使战略目标具有鲜明性、动员性和坚定性。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二)农业发展战略重点 农业发展战略重点是指为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确定重点,突出重点,加强重点部门、地区的建设,不仅是因为在资源有限条件下优化其配置的需要,:还因为重点建设过程本身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或带动一系列部门、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战略目标。农业发展中的战略重点可能是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的关键部门,也可能是制约全局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农业经济中的潜在优势或具有扩散效应的部门。加强这些重点可以带动全局,达到预期的目标。重点选择得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三)农业发展战略布局 农业发展战略布局是农业资源配置的空间部署,是农业内部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地区间的分工、区内农业各部门的结合形式和比例关系及具体安排、各农业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相互关系等。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四)农业发展战略步骤 战略步骤是实现目标顺序过程的时间界定。实现战略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个完整的战略目标实现过程要划分若干阶段。一般说,在战略步骤上可分为三步:即准备期、发展期、
完善期。应明确规定每一步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使前一段为后期打基础,而后一段又为新的战略阶段创造条件。
二、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对策是农业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被称之为发展战略的五大要素。
但是,从广义上讲,战略重点、战略布局、
战略步骤等,也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提出的一种对策,因为它们具有相对独立层次和突出的地位,才将它们单独列为战略要素。
三、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一)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原则
提出农业发展战略的设想,做出农业发展战略的决策的主要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国 (地区 )农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与判断。一个国家(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发展阶段是其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因此,对农业现在所具有的发展水平和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必须要有科学的认识和清醒的判断,过低或过高的估量都将影响到战略目标的确定和战略对策的选择。
三、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2.对农业发展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一个国家,(地区 )的农业发展,主要应建立在本国
(地区)拥有的可利用资源基础上。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与可利用资源条件取得平衡才能确定。因此,对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必须要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并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找到充分可靠的科学依据。
三、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3.对国际环境变动趋势的掌握。国际环境的动向要求一个国家 (地区 )的经济发展道路应立足于全球战略的高度。尤其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用高新技术武装的现代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更大范围的国际协作和生产专业化,世界经济越来越表现出全球化、区城化和一体化趋势。
三、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及程序
正确做出发展战略的决策,是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运用的结果。就农业发展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而言,主要是:①把握全局的原则。
即把握国内、国际的全局。②综合判断的原则。
因为任何发展战略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贯彻实施也必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故应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轻,做出综合判断。③
民主集中的原则。战略决策应符合民主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决策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各类专家的意见,领导层在民主的基础上,按法定的程序集中决策。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确定农业发展战略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民主的决策程序。
1.建立专门机构,聘请、任命专家。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既是一项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有大量的具体事情要做。必须建立专门机构 — 决策机构和工作机构。决策机构负责领导和组织制定农业发展战略的工作,了解、分析和研究农业的基本情况及各类影响和制约因素,听取工作机构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汇报,对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将其提交国家主管农业经济的机构作为决策参考。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这种决策机构由与农业有关的各方面知名专家组成,参加决策机构的专家可以是兼职的,但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专职专家。工作机构由有关方面专家或专业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战略的具体工作。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
提出基本设想并按照与决策机构讨论的结果制定具体方案;待战略成文后递交决策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提交法律机构讨论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以获得通过;在特定情况下,根据变化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战略进行符合法律程序的调整,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一般应是专职的。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2.搜集、整理、分析基本资料。和其他类型战略一样,农业发展战略的确定也是从搜集基本资料开始。实践证明,农业发展战略是否与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相一致,
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资料是否齐全、准确。基本资料的搜集,既可通过有关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来进行,也可利用普查与抽查形式来得到。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资料的收集为制定战略创造了前提,要使这些资料便于分析,还需要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和汇总。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国内外环境,以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基本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预测它的前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往往是互为依据、相互补充的。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3.确定战略任务,提出战略设想。通过对基本资料的分析,了解到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就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所谓 战略任务,是指依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由一定的权威机构提出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人们所担负的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工作。战略任务的确定,对于农业发展及其战略的确定关系极大。因为它能使人们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并为战略设想提供前提。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所谓 战略设想,是指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的初始时刻,在搜集、整理和分析基本资料的基础上,
按照战略任务的要求,依据农业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对整个战略(包括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
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措施等)所做的总体规划与构想,提出战略设想是制定农业发展战略的首要步骤,它处于完整的战略出现以前的关键时刻,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但战略设想不等于战略本身,而只是战略的轮廓,只是描绘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还不太精确和完整。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4.运用决策技术,制定战略方案。在确定战略任务和提出战略设想以后,就要着手制定和选择战略方案。所谓 战略方案,是指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对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所做出的具体设计和安排,它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战略方案是战略设想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战略实施的行动纲要,也是农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构想。它涉及到一定战略时期指导思想的提出,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的落实,指标体系的确定,战略措施的完善等。由于人们的认识有可能发生偏差,也因为今后一个时期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为了完成一定时期的战略任务,这样的方案不是一个而是二、三个或者更多,以供专家们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后选择。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5.进行可行性论证,选择方案和完善战略。制定出的各种战略方案,还不能直接送交权威机构讨论、通过和组织实施,而是要由决策机构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实际工作者和领导干部对它们进行可行性论证,以确认它们之中谁具有最佳的可实施性。如果大家认为由战略任务、战略依据和各种方案组成的战略己经比较完善,可以用民主的方式来决定方案的选择,如果大家认为还不甚令人满意,仍有待于修改、补充,可以把战略方案交由其制定者去进一步完善,然后,再用上述方式对方案进行选择,但方案的制定者最好不要参加选择方案的会议,避免不利影响。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6.提交权威机构讨论、通过、颁布,使发展战略具有法律效用。通过可行性论证的农业发展战略仍不具备可实施性,还应提交法律规定的权威机构讨论。如果权威机构在讨论后认为基本上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就可以将战略付诸表决,以待正式通过;倘若认为战略存在重大问题或表决没有获得通过,那就要作进一步修改、补充,待完善后重新提交讨论,
以获得通过为限。在法律规定的权威机构讨论通过以后,它就具有法律效用,可以正式颁布,组织实施。
(二)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的程序
还需要指出的是,一般地讲,战略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但在实践中战略的调整和修正是避免不了的,甚至还要进行战略的转换。农业发展战略的转换或调整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并将对农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带来明显的效果。但是要谨慎从事。若属于必要的一般性调整,只作具体对策的转换即可。战略目标的频繁变动是不适宜的。若作较大的调整或转换,则必须要按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法律程序进行。
四、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关于农业现代化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内容详见第八章和第十六章,
这里主要阐述科教兴农战略。
科教兴农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科教兴农,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农业科技实力及向农业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把农业与农村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一)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以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 21世纪头 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指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同时,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
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科教兴农,
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一)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1.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增加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总量。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和农业科技现状,贯彻,依靠、面向、攀高峰,的科技工作方针,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
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储备和有效供给量。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全面推进,为 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确保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显著提高,使农产品生产总量能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需求。力争粮食单产年均以 1.4%
以上的速度递增,粮食总产量由 2000年的 5亿吨增加到
2010年 5.2亿吨的目标;
(一)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新形式,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服务社会化,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 20世纪末的 30%— 40%,提高到 2010年 50%以上;
(一)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3.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农业教育要培养同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进入农村经济主战场,将我国农村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还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和培训,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才资源基础,加速成果转移和技术扩散,争取在 2010年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60%。使农业科技总水平迈进世界农业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为我国人口高峰期的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并为 21世纪中叶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技术基础。
(二)推进科教兴农的战略措施
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和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农业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3.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新世纪初科教兴农战略的新使命
本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继续肩负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要和日益提高的需求,将面临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科教兴农战略也面临新的使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树立知识经济的新观念,迎接知识农业的到来。
(三)新世纪初科教兴农战略的新使命
2.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力量步入市场经济,走上富裕之路。
3.进一步振兴农村经济,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第二节 农业经济预测与决策
一、农业经济预测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二、农业经济决策
(一)农业经济决策及其分类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三)农业经济决策的程序一、农业经济预测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农业经济预测是一种按照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即由农业经济的过去、现在推断未来,并受到农业经济演变实际进程检验的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业经济预测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也在不断加深。在农业现代化、商品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预测的内容、形式与技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而且日益多样化。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农业经济预测与农业经济决策、规划、计划的关系是:农业经济预测是对农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客观的科学分析,并和主观判断密切结合。预测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比较选择,是为决策、规划、计划服务的。农业经济决策、规划,
计划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一种选择和决断,是一种有目标的行动性质的谋略,是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要使决策、规划、计划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事先进行科学的预测。科学的预测可以揭示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和问题,使人们能够主动地调节和控制它们的发展进程,为推进农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经济预测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农业经济预测的主要内容已经涉及到资源、生态、
经济发展、技术改造、农业政策等许多领域,而且每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也在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1.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和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演变趋势和开发潜力,
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协调演变的关系,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和变化趋势。
2.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耕地、草原、山地、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趋势;各种农业工程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不同农作制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物质能量投入对生态系统、食物营养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趋势分析。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3.农产品需求变化趋势。人民食物结构和衣着构成变化动态的分析;各种农产品社会需求量分析;
农产品季节性消费和供给关系变化趋势;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4.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增长可能达到的水平;畜产品个体和群体生产量,饲料报酬利用率的变化,草原生产力增长的条件和速度;水产品生产增长趋势;
林木生长量的变化速度,速生丰产林的林木蓄积量,各种经济林生产水平和相应的生产条件分析。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5.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渔四业结构及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条件;和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关系,及其与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水平的关系;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比例关系;林业中的用材林、经济林、
薪炭林、防护林的比例关系;畜牧业中猪、牛、
羊、鸡、鸭、鹅、兔等的比例,畜产品中肉、蛋、
奶的关系;水产业中的养殖和捕捞、淡水水产和海水水产、海洋渔业中近海生产和远洋捕捞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6.农业的物质投入。不同时期有机肥和化肥可能达到的投入水平,化肥结构中氨、磷、钾肥、长效肥料和复合肥料用量和比例,以及它们将会出现的变化;水资源量、农田灌溉面积、灌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率、排水能力的变化;
农业机械化程度、农机设备利用率、完好率、农机技术指标变动趋势;农药使用量和使用结构;农用薄膜的使用量、
使用面积、增产效益。
7.农业技术改造。不同时期技术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水平,重大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国外引进技术在农业中可能产生的效益分析;
不同发展阶段重大农业技术领域可能出现的突破;不同部门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农业经济预测的概念及内容
8.农产品综合利用。多层次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前景,
深度加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预测分析;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在多次加工过程中利用的趋势;不同类型地区优势资源加工利用的前景;加工农产品在出口创汇中的发展趋势。
9.国内外市场销售。包括国内外市场销售预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弹性、需求量、消费水平、购买力水平的变动趋势等方面。
10.农业经济政策。农产品价格、成本和比价的变动趋势,
及其和产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农业信贷、税收的调节作用和变化动向;农业基本建设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水平上可能实现的投资额;以工建农、以工补农和财政支农的变化趋势;农业资金的投向和投资效果的变化。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农业经济预测,可根据不同的因素,如预测方法、时间、
功能、对象、范围、逻辑推理方式等进行分类:
1.按预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预测、定量和综合预测。
定性预测又称经验判断预测,较多地使用经验判断方法,
主要是依靠人们的主观判断及以农业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等为依据,对农业发展做出明显的趋势性判断。定量预测较多地使用经济数学和统计分析方法,一般通过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依据各种调查数据,运用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对农业发展过程作出数量化的判断,尽力使预测对象的演变得到数量的表述。综合预测是将定性与定量、多种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综合运用而进行的预测,它能够提高预测精度和可靠性。一般农业经济预测都应采用综合预测的方法。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2.按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近期预测、短期预测、
中期预测、长期预测和超长期预测。根据农业经济预测项目的要求,通常把时间在一年以内的称为近期预测,一年到两年的称为短期预测,两年到五年的称为中期预测,五年到十五年的称为长期预测,十五年以上的称为超长期预测。
一般情况下,在提出农业发展长远设想、制定长期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时,需要先进行长期预测。
在制定农业五年发展规划时,需要先进行中期预测。在安排第二年农业生产计划时,需要进行短期预测。在安排季节性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计划时,
需要做出近期预测。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3.按预测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
宏观预测是对宏观农业总体发展的预测,一般是指对县以上的部门齐全的农业宏观运行趋势进行分析。微观预测是对农业的某个部门或县以下的
(包括农户和农场 )农业变化情况进行的预测。宏观预测要建立在微观预测基础之上,微观预测必须在宏观预测的指导下进行。两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不应完全割裂开来。一般说来,宏观预测涉及的部门多,关系比较复杂,分析比较全面。
在进行宏观农业预测时,往往要采用多种预测方法,有时甚至要建立比较复杂的宏观农业发展模型。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4.按预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综合预测和单项预测。综合预测是指对整个农业的变化动态进行的预测。进行这种预测,往往需要把农业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进行单独预测,再综合起来进行整体预测。单项预测是指对某种农产品、农业物质能量投入、
农业单项技术变化动态进行的预测。综合预测常常能指导单项预测,而单项预测又是综合预测的基础。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5.按预测目的不同可分为计划性预测和非计划性预测。计划性预测 是需要预测的部门或委托者可以控制若干个影响因素,来干预农业的发展,为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和行动决策而要求进行的预测。非计划性预测 是预测的承担者或使用者并不掌握任何影响因素干预农业的发展,只是根据农业客观变化的实际,对以后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一般不参予农业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农业生产的决策。
(二)农业经济预测的分类
6.按预测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预测、目标预测和反馈性预测。探索性预测是仅仅考虑未来农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而没有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的预测。目标预测是将农业的目标、要求和制约条件作为规范要素进行的预测。这两种预测是互相补充,配合应用的。如果没有目标预测,提不出对农业某个部门的发展、某项技术进步的需要,通常就无法对这种发展和进步进行探索性预测,
反之,如果探索性预测指出不可能达到某种目标时,就不需要进行目标预测。反馈性预测 是由探索性预测和目标预测相互补充,处于一个不断反馈的统一整体中构成的。
这种预测是一种完整的预测方法,有助于人们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克服保守思想的影响,集中力量积极主动地推动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一般农业预测的工作程序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和内容:
1.确定预测目的,制订预测计划。预测是围绕着预测目的而进行的。预测目的要明确具体,指标要选准,预测工作就可能组织得较好,就可能以较少的耗费取得较好的预测成果。
确定预测目的后,要制定一项周密而较为详尽的预测工作计划,才能使整个预测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预测工作计划要根据工作任务和内容的需要,明确分工和职责,
确定预测工作进度,选用适宜的预测方法,确定系统和分项的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在预测工作中,可以按照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修改相补充,使计划更加符合预测时的实际要求。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2.收集、整理、分析预测资料。预测资料关系到预测精度。根据预测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广泛收集预测项目的历史和现状资料,进行必要的检验、
校正、整理、分类,这是预测工作的基础。
为使收集到的资料准确可靠,符合预测目的要求,
还必须对资料进行检查、整理和分析,如对统计口径、计算方法、统计时间、计值价格、计量单位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看其是否具有可比性,经过检查后的资料还必须重新进行分类整理、核实、
补充,从中找出规律性,为预测打好基础。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3.选择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目前国内外用于预测的方法已达 150多种,最常用的也有 20多种。但是,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局限性。因此必须选择正确的预测方法。选择预测方法时要考虑五个主要因素,即预测目的、预测期限、已经或可能收集到的资料的数量及完整程度、预测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预测费用等。预测方法确定之后,就要按照选择方法的要求和步骤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求出初步预测结果。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3.选择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目前国内外用于预测的方法已达 150多种,最常用的也有 20多种。但是,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局限性。因此必须选择正确的预测方法。选择预测方法时要考虑五个主要因素,即预测目的、预测期限、已经或可能收集到的资料的数量及完整程度、预测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预测费用等。预测方法确定之后,就要按照选择方法的要求和步骤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求出初步预测结果。
(三)农业经济预测的工作程序
4.分析预测结果,提出预测报告。预测是对未来的推断。预测值与实际值总有误差,
误差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料的准确度和完整程度、预测方法、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预测时期的选择等。因此,任何一项农业预测都要进行必要的检验和修正,使预测结果尽可能趋近于实际。以提高预测质量。
三、农业经济决策
(一)农业经济决策及其分类
决策就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所作出的选择与决定。农业经济决策是指人们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关问题作出的决策。农业经济决策不单纯指做出决策的一瞬间,而是指从收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目标,设计各种行动方案,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的全过程。也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过程,其实质是方案选优。
(一)农业经济决策及其分类
农业经济决策是管理经济活动的起点,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和中心环节,起决定性作用。农业经济决策贯穿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农业经济管理活动过程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决策的正确与失误决定着事业的成败。正确进行农业经济决策,必须以科学的农业经济预测为前提,逐步完善农业经济决策体系和决策程序,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实现农业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一)农业经济决策及其分类
农业经济决策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1.按照决策的性质和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战略性决策和一般管理性决策。
战略性决策是指影响农业经济总体长远发展的全局性决策。一般管理性决策是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个别问题或局部性问题所做的决策。它应符合战略性决策的要求,成为战略性决策的实现手段。
2,按照决策的形成不同可分为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规范性决策又称为程序化决策,要解决的是在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凭借以往的经验建立的制度和程序来解决。非规范性决策是指对第一次出现的比较复杂的新问题所做的决策。一般的说,管理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非规范性决策就越多。
照决策的不同层次可分为个人决策,企业决策,部门决策和国家决策。各个不同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决策范围和权限,不能互相取代,但要互相配合,
互相衔接。
4.按照决策的可靠程度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各种方案所许条件都是已知的,并能预先准确了解决策后果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各种可行方案所需条件大都是已知的,但每一方案的执行都会出现几种不同结果,并且各种后果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概率,决策存在风险。不确定型决策是各种方案出现的后果是未知的,出现的可能性也无法用概率估计而作出的决策。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重大的战略措施。
2.按照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制定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步骤和进度。
3.编制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计划,制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实现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的各项具体政策和措施。
4.确定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全局发展,对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农业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生产决策。主要是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方向、生产结构、生产规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技术措施的选择等。
2.投资决策。主要是确定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投资规模、投资方式等。
3.供销决策。主要是选择原材料供应渠道、供应方式和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价格、市场开发策略等。
4.财务决策。主要是确定资金的来源及构成、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收益分配等。
5.人事组织决策。主要是确定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职权划分、劳动组织等。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三)农业经济决策的程序
为提高农业经济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决策。农业经济决策的程序是:
1.确定决策目标。决策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进行决策首先就必须摆明问题,包括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问题,
通过分析研究,将问题确定下来,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问题明确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从这个意义说,摆明问题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2.拟定备选方案。拟定备选方案是为达到目标寻找途径和方式。实现目标,常常存在着多种途径和方法。因此,应制定多种方案,使决策者有比较、选择的余地。
在拟定备选方案时,必须研究实现该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时间、技术以及其他条件,
还要研究方案实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困难和障碍,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制订预防措施,准备应急对策,以便在发生问题时及时解决。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3.评价、选择方案。评价方案就是对方案实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由于目标的确定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因此可以说对方案的评价,就是对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二 )农业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4.跟踪检查、修正方案。优选出方案之后,
就应组织实施。为此,要将决策目标具体化,落实到每个执行单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力,确定执行的期限及方式等。决策付诸实施后,应跟踪检查,将每个部分实施结果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及时掌握决策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以便纠正偏差,确保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决策目标的实现。
第三节 我国的农业发展计划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计划是指人们对未来行动的部署和安排,
是准备付诸实施的行动方案。农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未来农业发展所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是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在一定期限内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而市场调节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作用的。因此,坚持和改善对农业的计划指导和调节,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农业发展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农业发展计划规定了任务和发展方向,农业发展计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基础。
可见,做好农业发展的计划管理和调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农业发展计划具有四个突出的特征。
(一)宏观性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但市场调节是在宏观调控下进行的,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计划不仅要反映市场供求,引导和调控市场供求,还要对市场机制无效或失灵的领域进行调节,因此,宏观计划的作用,更广泛地覆盖了农业。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二) 战略性 计划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具有谋划未来农业发展的功能。在一定的国内外大环境和资源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安排。,计,
高一筹,就能争取时间,以较少的投入收到事半功功之效果。明智的、高超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的选择,战略对策的谋划,决定了具体计划的方向和内容,并成为长期资源配置和短期调控的基本根据,农业发展计划的战略性,就是要把农业发展计划置于战略的高度,提出大思路,出大主意,抓大事情,注重大目标和长远发展。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三)政策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的农业发展计划对于农业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来说,它是预测性、导向性、信息性的计划,总体上是指导性计划。它主要是依靠经济政策、经济信息和经济杠杆来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户。当然,这并不排斥农业发展计划也有指令性部分,如对国家预算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保留了指令性计划,而对微观主体并不采取指令性计划形式。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涵义和特征
(四)区域性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各种自然因素在不同地区又存在显著差异。而自然条件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农业发展计划既要反映各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计划指标应留有余地,
以便在意外情况下,能对原计划进行修改补充,建立新的平衡。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一)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
农业发展计划是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它包括各级、各类计划,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计划体系。
1,计划管理层次划分,可分为中央、省、地、县各级农业发展计划。
2.按计划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农业生产计划、农业劳动力计划、农业物资供应计划、农产品购销流通计划、农业经济效益计划、农产品成本计划、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土地利用计划、农业现代化计划、农民收入增长计划、农业资金使用与资金来源及信贷计划,等等。
3.按计划的调控程度划分,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4.按计划所含的期限划分,可分为长期计划 (10年或 10年以上,亦称农业发展规划 )、中期计划 (5年左右,以 5年计划为主 )和短期计划 (主要指年度计划 )。
5.按计划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全国农业发展计划和地区 (包括行政省区、经济区、地域自然区等 )农业发展计划。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另外,农业发展计划还可以分为综合计划和专项计划;经济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和科技发展计划等等。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计划总体上实行以指导性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这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积极作用:适应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和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区域性特点明显,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实际情况,农业指导性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既在总体上发挥了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又使地方及农户有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的自主灵活性;有利于在保持农业生产格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状况,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持农林牧渔各业以及各业内部基本合理的比例关系,实现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国家预算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要求合理组合,可以通过调整建设布局,促进落后产业和地区的发展,等等。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的规定和指导农业发展的需要,现行农业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农业生产计划。包括农、林、牧、渔及其他产业的生产计划,一般采取产品和产值两种计划形式。
主要农产品计划。根据指导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的需要,主要农产品计划应按部门、
行业分列各项计划指标。主要计划指标有:粮食、
棉花、油料、糖料、烤烟、肉类、水产品及天然橡胶等 8种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粮食、棉花播种面积等。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农业产值计划。农业产值是利用货币形式,
通过价值量来反映农业经济活动成果的综合指标。过去只计算农业总产值,现在计算农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及收入等。农业产值及增加值是研究农业发展速度,安排国民经济和农业内部比例关系,计算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指标。
农业产值还可分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和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产值。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2.农业经济效益计划。农业经济效益计划的主要指标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粮食净商品率,造林成活率,牲畜出栏率,淡水鱼塘养殖单位产量,国有农、林、牧、渔企业资金利税率,费用产出率,土地生产率 (即单位面积产量 )等。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3.农业现代化计划。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农民素质现代化四项基本内容。目前只对农业生产手段方面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提出发展指标要求。
4.农业产前、产后服务计划。农业产前、产后服务计划涉及的范围较广,生产资料供应、经营辅导,技术服务、咨询、培训、市场信息,贷款等属于产前服务;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属于产后服务。这些计划分别包括在国民经济各专业计划之中。
二、农业发展计划的种类及内容
5.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它是农业固定资产更新和扩大再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计划。主要包括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规模、质量标准、工程量、工程进度、配套设备、受益面积、用工量、
总投资等计划指标。
6.农民收入增长计划 主要包括农业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等计划指标。
7.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三、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国家农业发展计划肩负看宏观调控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点突出计划管理的宏观性、政策性和预测性。农业计划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进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农业中长期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农业资源情况,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从总体上做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农村内部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重大建设项目等的规划三、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2.以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中心,制定农业生产计划、资源配置及生产资料供应计划。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国家计划主要是对全社会的生产与需求进行协调,对重要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如粮、棉、油、糖)和国家掌握的资源(如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进行调控。
3.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微观个体向宏观调控目标靠拢,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协调。产业政策的要点应包括: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鼓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农业资源,开展科教兴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推行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农、工,、商、贸一条龙等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
鼓励利用外资发展农业;限制消费和破坏生物资源、水土资源、污染环境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生产。
三、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4.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主要有:按价值规律建立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购销制度,形成基本合理的工农产品比价、
农产品内部比价关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风险基金、安全储备制度和投资政策,以利于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吞吐调节和实现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建设农村信息体系,
加强信息对农业计划管理的支撑作用和对微观经济的引导。
四、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改革和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旧体制过渡尤其是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中,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和任务,农业计划管理要实现计划观念、
计划重点、计划手段、计划内容和计划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强化农业计划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政策制定、平衡协调、资源配置、规范约束和支持保护的功能,使农业计划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农业计划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应该有以下几项:
1.建立起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计划管理模式。今后,凡是应该由市场而且有条件让市场起作用的经济活动,都要交给市场去调节。国家计划的作用,主要通过制定、
实施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及产业政策,正确引导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合理有效运用由国家直接掌握和分配的资源,如国家农业投资、支农物资和外汇等,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2.实行以间接调控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直接调控的计划管理体系。
新的农业计划调节,应改变过去采用大量计划指标和主要实行指标分解的集中管理模式。无论是中长期计划还是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都要搞好市场预测。农业计划主要是制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协调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方向和力度。农业计划要完善预测、信息、咨询体系和制度。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按照经济规律施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运行。农业计划要逐步建立在法制的原则上,强化法律手段的作用。
四、我国农业计划管理的改革和完善
3.完善中央和地方分级决策和调控体系。要改变长期沿袭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做法,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明确划分各级计划、财税、投资的决策权和调控权,健全各级计划的权、责相统一的制度及约束机制。广泛开展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建立适应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计划方法和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宏观计划决策支持系统,使国家计划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农业发展计划的制定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计划达成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