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农业中的劳动力管理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概念
劳动
劳动者
劳动力,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能够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狭义理解劳动力指人所具有的劳动的能力,广义理解劳动力指总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二,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一般指有劳动能力并且参加农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指劳动适龄人口中可以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和尚未达到或已经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 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等。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三,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2.农业劳动力以提供劳动能力的形式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
第二节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现状与趋势预测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概念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劳动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者的数量 。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1,我国农业 (村 )劳动力数量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3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对我国从 1998年到 2002年历年农村劳动力情况所作的统计分析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 70%以上,乡村劳动力总数一直在 4.6亿以上,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大约三分之二的水平上。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2,我国农业 (村 )劳动力质量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3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对我国 2002年农民家庭人口与劳动力情况所作的统计分析推断,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 11.1%,小学文化程度占 36.9%,初中文化程度占 43.7%,高中文化程度占
8.3%。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及趋势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内涵,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 数量需求质量需求 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的量的要求。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的质的要求。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及趋势预测
对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季节性
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对农业劳动力有需求的场所具有分散性三、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对比分析
农业劳动力供求量的对比
农业劳动力供求质的对比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剩余:从某个数量里减去一部分以后遗留下来的部分 。
富裕:足够而有剩余 。
就业:得到职业,参加工作 。
从业: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 。
失业: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就业和失业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最主要的两个指标,是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劳动就业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处于被利用或被赋闲的两种状态。
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就业 可分为充足和不充足。劳动时间充足、劳动报酬达到一定标准的就业为充足就业,否则为不充足就业。
失业 可分为 显性失业 和 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主要指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就业以及边际利润为零或负数的就业。实际上,隐性失业人员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富余人员,富余人员中的绝大部分也是就业不充足人员。
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就业 与 从业 近似,经常交替使用,一般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界定就业的含义涉及 年龄、参照期、劳动时间及 劳动报酬 四个要素。就业的年龄下限为 16周岁,与,劳动法,规定一致,为便于了解全部劳动力的情况,与国际惯例接轨,不设年龄上限。从国际经验来看,参照期大都为周。在就业群体中,按劳动时间长短分类统计,以周工作 40小时为标准劳动时间,分为工作少于 20小时的和 20小时以上的。
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界定失业的含义涉及 年龄、参照期、失业程度三个要素。失业的年龄下限同就业的界定,失业也没有年龄上限。参照期统一为周。失业程度分为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没有劳动收入,工作时间为零的属于没有工作。我国的失业可以界定为 16岁以上,在调查周没有工作、愿意接受最低标准的工作并能及时就业、并已采取相应措施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就业和失业都以当地常住人口作为统计对象基础,而不以户籍为依据。失业只统计城镇范围,农业人口都视为就业。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包括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 ),也包括农村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相对应,属于地域范畴;农业剩余劳动力与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相对应,
属于产业范畴。但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范围难以界定,从数量上看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1.零边际生产率说。在 20世纪 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城市资本主义化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并在由两大部门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框架中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认为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缺乏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要工业部门需要,就可从农业部门中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2.“农业剩余”说。乔根森 1961年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论认为,农业剩余是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基础。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基础是农业剩余 (而非劳动剩余 )的存在。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当农业剩余大于零时,才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才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越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就越大。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3.地劳比例说。郭熙保的地劳比例说将侧重点放在农业的种植业上,他 (1995)认为,当一个国家 (或地区 )
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我们认为该国 (或地区 )存在农业剩余劳动 (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取决于劳均耕地。无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何值,只要农业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从而使劳均耕地面积下降,就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章铮 (1995)则以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开发为前提,根据中国自然资源的全部存量来计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合理数量。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4.有效工时说。何景熙 (1999)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将有效工时不足所引起的不充分就业作为劳动力剩余的界定标准。他参照我国城市劳动力平均标准工作时数来界定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工时,
将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标准界定为每劳每年有效工时 2000个(每周工作 5天,每天工作 8小时)。凡有效工时低于劳动力充分就业标准的劳动力均为不充分就业。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5.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和城市就业概率说。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在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提出了农村劳动者向城市流动的模型。托达罗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存在,
而且事实上正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和城市的就业概率。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6.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差异说。侯风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行为选择是一种理性行为。即使在地劳比例大,边际生产率为正,劳动力的有效工时大于等于充分就业标准的情况下,如果务农收入远远低于务工收入,则农业劳动力也会表现为,剩余,。
只要条件允许理性的农民在比较利益驱动下会选择做工而非种地。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差距的拉大造成了农民对农村劳动的不满足,从而产生流向城市的愿望。
只要农民有这种愿望,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所有具有流向城市愿望的农民构成了农村中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1.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 ( 农村中的 )
其它产业转移
兼业型转移指将农业剩余劳动时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劳动力和家庭收入极大化的目标,这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快速转移的主要渠道。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推进乡镇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
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有明显作用,
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
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2.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是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地理位置转移和职业的转变过程。
3,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中国向别国转移第四节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也称 人力资本,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劳动生产能力,人的这种劳动生产能力可以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体现人与资本的双重特性,应是人的特点与资本的特点相结合。从人力特征来看,
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生产力中的物质要素只有与劳动者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从人力所具备的资本特征来看,人是技艺、知识、能力等的载体,人力资本依附于人身,具有可投资性和增值性。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村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可以提高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增值效应。 20世纪 6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
已有大量的经验表明了教育培训所带来的效应。韦尔奇研究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则对新技术的反应会变得敏感,会更及时地采用新技术,相应低也可获得更高的收入。世界银行对低收入国家农民所接受的教育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接受过 4年初等教育的农民其种植粮食的产量比从未受过教育的农民种植粮食的产量要高出 8.7%。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2,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源,2004年一号文件强调必须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我国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3,培训规划范例 —— 中 国 兴 农 网
( www.CNAN.GOV.CN)
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2003--2010年 )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针对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 WTO后,三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农业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特制定
,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背景
指导思想和原则
目标和任务
培训重点与内容
保障措施
一、概念
劳动
劳动者
劳动力,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能够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狭义理解劳动力指人所具有的劳动的能力,广义理解劳动力指总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二,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一般指有劳动能力并且参加农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指劳动适龄人口中可以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和尚未达到或已经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 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等。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三,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2.农业劳动力以提供劳动能力的形式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
第二节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现状与趋势预测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概念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劳动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者的数量 。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1,我国农业 (村 )劳动力数量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3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对我国从 1998年到 2002年历年农村劳动力情况所作的统计分析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 70%以上,乡村劳动力总数一直在 4.6亿以上,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大约三分之二的水平上。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2,我国农业 (村 )劳动力质量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3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对我国 2002年农民家庭人口与劳动力情况所作的统计分析推断,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 11.1%,小学文化程度占 36.9%,初中文化程度占 43.7%,高中文化程度占
8.3%。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及趋势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内涵,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 数量需求质量需求 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的量的要求。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的质的要求。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及趋势预测
对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季节性
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对农业劳动力有需求的场所具有分散性三、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对比分析
农业劳动力供求量的对比
农业劳动力供求质的对比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剩余:从某个数量里减去一部分以后遗留下来的部分 。
富裕:足够而有剩余 。
就业:得到职业,参加工作 。
从业: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 。
失业: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就业和失业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最主要的两个指标,是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劳动就业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处于被利用或被赋闲的两种状态。
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就业 可分为充足和不充足。劳动时间充足、劳动报酬达到一定标准的就业为充足就业,否则为不充足就业。
失业 可分为 显性失业 和 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主要指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就业以及边际利润为零或负数的就业。实际上,隐性失业人员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富余人员,富余人员中的绝大部分也是就业不充足人员。
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就业 与 从业 近似,经常交替使用,一般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界定就业的含义涉及 年龄、参照期、劳动时间及 劳动报酬 四个要素。就业的年龄下限为 16周岁,与,劳动法,规定一致,为便于了解全部劳动力的情况,与国际惯例接轨,不设年龄上限。从国际经验来看,参照期大都为周。在就业群体中,按劳动时间长短分类统计,以周工作 40小时为标准劳动时间,分为工作少于 20小时的和 20小时以上的。
一、就业、失业与剩余劳动力
界定失业的含义涉及 年龄、参照期、失业程度三个要素。失业的年龄下限同就业的界定,失业也没有年龄上限。参照期统一为周。失业程度分为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没有劳动收入,工作时间为零的属于没有工作。我国的失业可以界定为 16岁以上,在调查周没有工作、愿意接受最低标准的工作并能及时就业、并已采取相应措施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就业和失业都以当地常住人口作为统计对象基础,而不以户籍为依据。失业只统计城镇范围,农业人口都视为就业。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包括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 ),也包括农村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相对应,属于地域范畴;农业剩余劳动力与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相对应,
属于产业范畴。但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范围难以界定,从数量上看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1.零边际生产率说。在 20世纪 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城市资本主义化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并在由两大部门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框架中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认为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缺乏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要工业部门需要,就可从农业部门中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2.“农业剩余”说。乔根森 1961年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论认为,农业剩余是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基础。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基础是农业剩余 (而非劳动剩余 )的存在。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当农业剩余大于零时,才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才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越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就越大。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3.地劳比例说。郭熙保的地劳比例说将侧重点放在农业的种植业上,他 (1995)认为,当一个国家 (或地区 )
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我们认为该国 (或地区 )存在农业剩余劳动 (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取决于劳均耕地。无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何值,只要农业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从而使劳均耕地面积下降,就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章铮 (1995)则以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开发为前提,根据中国自然资源的全部存量来计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合理数量。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4.有效工时说。何景熙 (1999)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将有效工时不足所引起的不充分就业作为劳动力剩余的界定标准。他参照我国城市劳动力平均标准工作时数来界定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工时,
将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标准界定为每劳每年有效工时 2000个(每周工作 5天,每天工作 8小时)。凡有效工时低于劳动力充分就业标准的劳动力均为不充分就业。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5.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和城市就业概率说。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在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提出了农村劳动者向城市流动的模型。托达罗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存在,
而且事实上正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和城市的就业概率。
三、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6.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差异说。侯风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行为选择是一种理性行为。即使在地劳比例大,边际生产率为正,劳动力的有效工时大于等于充分就业标准的情况下,如果务农收入远远低于务工收入,则农业劳动力也会表现为,剩余,。
只要条件允许理性的农民在比较利益驱动下会选择做工而非种地。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差距的拉大造成了农民对农村劳动的不满足,从而产生流向城市的愿望。
只要农民有这种愿望,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所有具有流向城市愿望的农民构成了农村中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1.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 ( 农村中的 )
其它产业转移
兼业型转移指将农业剩余劳动时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劳动力和家庭收入极大化的目标,这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快速转移的主要渠道。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推进乡镇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
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有明显作用,
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
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2.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是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地理位置转移和职业的转变过程。
3,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中国向别国转移第四节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也称 人力资本,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劳动生产能力,人的这种劳动生产能力可以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体现人与资本的双重特性,应是人的特点与资本的特点相结合。从人力特征来看,
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生产力中的物质要素只有与劳动者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从人力所具备的资本特征来看,人是技艺、知识、能力等的载体,人力资本依附于人身,具有可投资性和增值性。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村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可以提高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增值效应。 20世纪 6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
已有大量的经验表明了教育培训所带来的效应。韦尔奇研究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则对新技术的反应会变得敏感,会更及时地采用新技术,相应低也可获得更高的收入。世界银行对低收入国家农民所接受的教育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接受过 4年初等教育的农民其种植粮食的产量比从未受过教育的农民种植粮食的产量要高出 8.7%。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2,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源,2004年一号文件强调必须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我国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3,培训规划范例 —— 中 国 兴 农 网
( www.CNAN.GOV.CN)
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2003--2010年 )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针对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 WTO后,三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农业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特制定
,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四、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充分就业
背景
指导思想和原则
目标和任务
培训重点与内容
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