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3102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植保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资源与环保专业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2学期总 学 时:3 0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20;实验课学时10
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详细介绍植物基本类群的进化与分类的基础知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农学、植保、园艺、园林、资环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详细介绍植物基本类群的进化与分类的基础知识。
3、总体要求:熟练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主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重要科的特点,并能初步鉴定植物。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和《植物遗传学》等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5、修订的依据:2000年植科院《植物分类学》教学大纲。
二、教学大纲内容: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了解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学名的命名法则及植物检索表的使用。
教学内容:
(1)植物分类的方法;
(2)植物分类采用的各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3)植物的命名法则、林奈的双名法及其意义;
(4)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植物的命名法规,及植物检索表的应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植物学名的命名法则及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5、自学指导:植物分类的其它方法。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1、教学目的:了解植物界主要门的特征及代表植物,掌握世代交替,明确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
2、教学内容:
低等植物:低等植物的特征及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藻类:
1、藻类的主要特征;
2、藻类分门概述:
蓝藻门的主要特征,列举颤藻属、念珠藻属及鱼腥藻属的形态与繁殖的原始性及其经济意义;
绿藻门的主要特征,列举衣藻属、团藻属、水绵属、轮藻属的形态特征与繁殖方式,通过以各属代表植物的不同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说明绿藻的演化进程;
眼虫藻门的主要特征,列举裸藻属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及其经济意义;
褐藻门和红藻门的主要特征,列举海带、紫菜等主要形态及其经济意义。
菌类:
1、菌类的主要特征;
2、菌类分门概述:
细菌门的特征,细菌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细菌的主要作用;
粘菌门的特征,列举发网菌的形态特征及繁殖;
真菌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区别,藻菌纲以黑根霉为代表,简要介绍其形态与繁殖;子囊菌纲简要说明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形成,列举酵母菌属、青霉菌属,简要介绍其形态及繁殖;担子菌纲简要说明担子及担孢子的形成,列举伞菌属的有关形态与繁殖;半知菌纲的主要特征。
地衣门:介绍地衣的特征、类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的主要特征和高等植物的起源及其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苔藓植物门的主要特征,列举了地钱、葫芦藓的形态特征,及藓纲植物的经济意义;
蕨类植物门的主要特征,以水龙骨生活史为例说明世代交替,经济意义;
种子植物门的主要特征,列举蕨类植物门和种子植物门在繁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上常用的两套对应名词;讲述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的特征,分纲、代表植物,以及各门的生活史和世代交替特点。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植物界主要门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突出讲述高等植物,选择少数典型代表,讲述其生活史。难点在于搞清楚世代交替的概念与高等植物各门世代交替的特点。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实验一:低等植物类群代表植物形态结构掌握蓝藻、绿藻、细菌、真菌、地衣的结构。
实验二:高等植物类群代表植物形态结构掌握苔藓、真蕨、松属的形态结构。
6、自学指导:裸藻、红藻及黏菌特征。
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基础
1、教学目的:了解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基础与术语。
2、教学内容:
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基础知识茎茎的性质:木本,草本;
茎的生长习性:直立茎,平卧茎,匍匐茎,攀援茎,缠绕茎。
叶茎的形态:叶片,叶尖,叶缘,叶基,叶裂,脉序等;
单叶与复叶。
花与花序花序类型:
无限花序:总状花序,穗状花序,鞣荑花序,圆锥花序,伞房花序,头状花序,隐头花序;
有限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单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
花冠类型及其在花芽中排列方式;
雄蕊的类型;
雌蕊的类型;
胚珠类型;
花程式与花图式;
果实单果:肉质果,干果;
聚合果:聚合瘦果,聚合核果,聚合坚果;
复果(聚花果)。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术语及主要科的基本特征与代表植物。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花与果实各部分结构形态学术语,难点在子房的类型,胎座、雌蕊的类型,花程式与花图式的概念。
5、自学指导:叶的形态术语。
第四章: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
1、教学目的:了解被子植物主要科的基本特征与代表植物,并掌握重点科的特征。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双子叶植物纲(Bicotyledoneae)
木兰科(Magnoliaceae)
毛茛科Ranunculaceae)
十字花科(Cruciferae)
石竹科(Caryophllaceae)
蓼科(Polygonaceae)
藜科(Chenopodiaceae)
苋科(Amaranthaceae)
葫芦科(Cuaurbitaceae)
椴树科(Titiaceae)
锦葵科(Malvaceae)
大戟科(Euphorbiaceae)
蔷薇科(Rosaceae)
豆科(Leguminosae)
杨柳科(Salicaeae)
壳斗科(Fagaceae)
芸香科(Rutaceae)
伞形科(Unbertliferae)
菊科(Compositae)
茄科(Solanaceae)
旋花科(Convlvulaceae)
唇形科(Labiatae)
第二节:单子叶植物纲(Momocotyledomeae)
泽泻科(Alismataceae0
百合科(Liliaceae)
天南星科(Araceae)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莎草科(Cyperaceae)
禾本科(Gramineae)
第三节: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恩格勒系统;
哈钦松系统。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术语及主要科的基本特征与代表植物。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授在系统进化上比较重要的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主要科的特征,适当介绍进化趋势和分类方法。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实验三:被子植物分科(一)
掌握毛茛科、十字花科、豆科、菊科特点。
实验四:被子植物分科(二)
掌握葫芦科、蔷薇科、杨柳科、茄科特点。
实验五:被子植物分科(三)
掌握唇形科、百合科、伞形科、禾本科特点。
6、自学指导: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章 节
各 章 名 称
理论课周次
理论课时数
实验课时数
总课时数
第一章
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1次
2
2
第二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3次
6
4
10
第三章
被子植物形态学术语
1次
2
第四章
被子植物的分科
4次
10
6
16
观看录相片
1次
2
2
合 计
10次
20
10
30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序 号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目 的
学 时
周 次
一
低等植物类群、代表植物形态结构
掌握蓝藻、绿藻、细菌、真菌、地衣的特征
2
1
二
高等植物类群、代表植物形态结构
掌握苔藓、真蕨、松属的形态结构
2
1
三
被子植物分科(一)
掌握毛茛科、十字花科、豆科、菊科的主要特征
2
1
四
被子植物分科(二)
掌握葫芦科、蔷薇科、杨柳科、茄科的主要特征
2
1
五
被子植物分科(三)
掌握唇形科、百合科、伞形科、禾本科的主要特征
2
1
参考书
《植物学》,李杨汉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植物学》(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植物学》,中山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种子解剖学》(第二版),伊稍.K(李正理),上海科技出版社。
五、大纲编写人:张美萍 韩文革
修订日期:200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