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讨论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即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
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1、假设我们所分析的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企业部门。企业投资是自主 ( Autonomous) 的,
即不随利率和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2、假设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时也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
GDP,NDP,NI和 PI就都相等。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1,公式表示:
Y= c+ i 或 y- c= s= i
注意:
[1]、这里的投资和储蓄相等,是指意愿投资与储蓄相等。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与储蓄相等系指事后的或非意愿的情况。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2]、上式中的 y,c,i 都用小写字母表示,分别代表实际的(而不是名义的 )产出、消费、
投资。
2,含义: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第二节 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1、影响因素:
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益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
2、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凯恩斯认为收入对消费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从诸多因素中单独抽出来进行分析。
他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在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幅度大。
这被称为凯恩斯基本心理定律。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为消费函数或者消费倾向。
用公式表示为:
c=c( y)
3,边际消费倾向 (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通常用 MPC表示。指在增加的一个单位的收入当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即
MPC= Δ c/Δ y 或 β = Δ c/Δ y
平均消费倾向 (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通常用 APC表示。指任何一个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即
APC= c/y
4、消费曲线
Y
C=c(y)
C
O
B···
45o
图 1— 1消费曲线
A
C
(1)、有关消费曲线
A,消费曲线向右延伸使得他与 45度线的距离越来越大,
表明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B,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都是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的连线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都是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

C,随着消费曲线向右方延伸,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都是递减的,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都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D,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 0而小于 1,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小于 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小于收入。
5、消费函数及经济意义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是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C = α + β y 其中,α 为自发性消费,β 为引致消费上式的经济意义为: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三、储蓄函数
储蓄是未被消费的那一部分收入,既然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增的。
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其公式为:
S=s(y)
1,边际储蓄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通常用 MPS表示。 指在增加的一个单位的收入当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即
MPS= Δ s/Δ y
2,平均储蓄倾向(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通常用 APS表示。 指任何一个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即
APS= s/y
3、储蓄曲线: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B点是储蓄曲线和横轴的交点,表示这时的消费与收入相等即收支平衡,
B点往右有正储蓄,B点往左有负储蓄,随着储蓄曲线向右延伸它与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随收入而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如图 1所示
s
o y
图 1— 2储蓄曲线
B
A
C
S=s(y)
y
s
o
S=- α +( 1- β ) y
图 1— 3线性储蓄函数如果储蓄和收入的关系呈线性关系即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为一直线的话,则,
由于 s= y- c且 c= α + β y,
因此:
s = y- c= y-( α + β y )
=- α +( 1- β ) y。 如图 2
所示四、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为互补函数,两者之和等于总收入如图所示
2、若 APC和 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 APC> MPC,
则 APS和 MPS都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 APS< MPS。
如图所示
c,s
yo
45 0
A
Y0
d
-d
C=c(y)
S=s(y)
图 1— 4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的关系
3,APC和 APS之和恒等于 1,MPC和 MPS之和恒等于 1。
4、根据以上性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随之确立,当消费函数已知时,就可求得储蓄函数,当储蓄函数已知时,就可求得消费函数。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 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把第一节中的均衡收入 Y
和第二节中的消费函数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出:
y= c+ i
c= α+ αy
可得均衡收入
y=( α+ i) /( 1- β)
均衡收入决定也可以用作图的形式表示。
如图所示
c+i
yo
450
yE
E c+i
c=α+ βy
图 1— 5消费加投资曲线和线相交决定收入
Y
消费曲线 c加投资曲线 i得到消费投资曲线 c+i,
这条曲线就是总支出曲线。
投资始终假定为等于 i 美元的自发投资,因此,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所形成的总支出曲线与消费曲线相平行,其间垂直距离即 i 美元投资,
总支出线与四十五度线相交与 E点,E点所决定的收入水平就是均衡收入 Y美元 。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因为 i= y- c= s ( 投资等于储蓄)
而储蓄函数为:
s=- α+( 1- β) y ( 储蓄函数 )
将此两式联立可求得同样的均衡收入
y=( α+ i) /( 1- β) 如图所示
s+i
o y
i
S=- α+( 1- β) y
E
Ye
图 1— 6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收入图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和投资,s代表储蓄曲线,i代表投资曲线,由于投资是不随收入而变化的自发投资,因而,投资曲线与横轴平行,其间距离始终等于美元,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相交于 E点,与 E点对应的收入就是均衡收入。
以上两种方法,其实是从同一关系中引伸出来的,
因为储蓄函数本来就是从消费函数中派生出来的。
因此,无论使用消费函数还时使用储蓄函数,求得的均衡收入都是一样的。
第四节、乘数论
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如上一节中:如果将自发性投资 i由 600增加至 700亿美元,则国民收入将会从 8000亿美元增加到 8500亿美元,在这里,投资增加了
100亿美元,而收入却增加了 500亿美元,增加的收入是增加的投资的 5倍。如果用 k代表这个倍数,那么 k就成为投资乘数。
k= Δy/Δi
进一步推倒可知:
乘数= 1/( 1-边际消费倾向)用字母表示为:
K= 1/( 1- MPC) 如果用 β代表 MPC则上式变为:
K= 1/( 1- β) 由于 MPS= 1- MPC所以
K= 1/MPS
可见:乘数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投资乘数就越大。
同样的道理,投资减少也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减少,乘数效应是两方面的。
乘数效应如图所示在上图中,c+i代表原来的总支出线,c+i’代表新的总支出线 Δi= i’
- i,Δy= y’- y,Δy=
kΔi。 原来的均衡收入为 Y,新的均衡收入为
y’。
c+i
o yy
E
Y’
Δy
Δi
c+i’
c+i
图 1— 7乘数效应当投资从 600以增加至 700亿美元时,即 Δi=100亿美元时,收入从 8000亿美元增加到 8500亿美元,
即 Δy= 500亿美元,k=5。 以上说明的是投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变动有一乘数效应。
实际上,总需求的任何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
都会引起收入的若干倍的变动。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
加入政府部门以后,宏观均衡的条件为:
c+ i+ g= c+ s+ t 或
i+ g= s+ t
国民收入从总支出的角度看,包括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而从收入的角度看,则包括消费、储蓄、
收入。这里的收入指税收,是指总税收当中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的净纳税额。
它可分为两种情况:
在这两种情况下,所得的均衡收入并不相同。
一种是定量税即税收量不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
用 t来表示 。
另一种是比例税即税收量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
用 t=t(y)来表示。
例如:假定消费函数为 c=160+0.75yd,yd表示可支配收入,定量税为 t=80,投资 i=100,政府购买支出为 g=200。( 单位均为 10亿美元)求均衡收入。
解,yd=y- t=y - 80
根据消费函数可得出储蓄函数,s=yd - c=yd - (α
+ βyd)= - α+ (1- β)yd= - 160+ 0.25(y- 80)= 0.25y-
180
将 i,g,s,t代入经济均衡公式:
i+ g= s+ t 得出:
100+ 200= 0.25y- 180+ 80
可知,y= 400/0.25= 1600 即均衡收入为 16000亿美元。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税收从定量税改成比例税即 t=0.2y,求得的均衡收入为:
y=11500亿美元。
可见:如果将根据定量税求得的均衡收入称为 Y1,而将根据比例税率求得的均衡收入称为 Y2,显然,Y1> Y2。 两者的差异可用下图来说明
s+t
i+g
Y(亿美元 )o
i+g=3000
s+t=- 1000 + 0.25y
s+t(y)=- 1600+ 0.4y
E’ E
Y2=11500 Y1=16000- 1000
- 1600
3000
图 1— 8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在政府征收定量税和比例税率这两种情况下,均衡收入分别是 Y1和 Y2,这两者是不相等的。为什么?
1、定量税的改变会变动 s+t的截距。
当定量税 t增加时,
将会使 s+t在纵轴上 t的截距减少。
反之则相反。
2、税率的改变会变动 s+t(y)的斜率。
当税率 t增加时,
将会使 s+t(y)的斜率变大。反之则相反。
设税收为定量税 t 则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为
y= c+ i+ g= α+ β( y- t)+ i+ g 据此可得出: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Kg= dy/dg= 1/ 1- β
税收乘数 Kt = dy/dt= - β/ 1- 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tr= dy/dtr= β/1- β
平衡预算乘数 Kb= 1/ 1- β +( - β/ 1- β) = 1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设税收随收入变动,税率为 t ( 0< t< 1)
则上述乘数分别为:
Kg= 1/ 1- β(1- t)
Kt = - β/ 1- β (1- t)
Ktr = β/ 1- β (1- t)
Kb= 1- β /1- β (1-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