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其他宏观经济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
哈罗德 -多马模型
索罗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
新增长模型一、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简单而言,就是经济总产量或者人均产量的增加,
表示为 Gt=(Yt-Yt-1)/ Yt-1( 总产量),或者
gt=(yt-yt-1)/yt-1
产出增长率 =(劳动力份额 *劳动力增长率) +
(资本份额 *资本增长率) +技术进步增长率,
其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一、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
2.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因素: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
间接影响因素:技术、制度、结构变迁等
3.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
粗放型增长方式: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而引起的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二、哈罗德 -多马模型
1.假定
( 1)收入用于消费与储蓄,储蓄与收入的比率不变;
( 2)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不能相互替代,其中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率不变;
( 3)劳动力按不变的、由外部因素决定的速度 n增长;
( 4)规模报酬不变;
( 5)不存在技术进步。
二、哈罗德 -多马模型
2.基本模型
( 1)储蓄( S) 是国民收入( Y) 的某种比率 s,
S=sY;
( 2) 投资( I) 为资本存量 K的增加额,I=?K,
因为 Y/K=?Y/?K=v,所以?K=v*?Y;
( 3) 因为 I=S,所以 sY=v?Y,两边同时除以
v,Y,则得到 gw=s/v
二、哈罗德 -多马模型
3.模型的含义、评价及修正
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然有 g=gw=gn( 实际增长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实际上难以保证三个量相等。
储蓄和投资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问题是储蓄和投资是经济加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资本产出比 v在短期中不变的假定加以改变,它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乃至 80年代罗默等人提出的新增长理论是可以相容的 。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1,假定
( 1)社会储蓄函数为 S=sY,其中 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
( 2)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 n增长;
( 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2.基本思路设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 Y=F(K,L),则有人均量生产函数 Y/L=F(K/L,1),即 y=f(k),其中 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拥有资本量 。
随着每个工人拥有的资本量的上升,即 k的增加,
每个工人的产量也增加,但由于报酬递减规律,
人均产量增加的速度是递减的。如图 13-1。
根据增长率分解式,在假定( 2)和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产出增长率就唯一地由资本增长率来解释。
y
yA
syA A
kA kO
(n+?)k
f(k)
sf(k)
图 13-1 经济增长的稳态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3.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资本存量的变化有两个原因:投资增加了资本存量,折旧减少了资本存量,用公式表示为?k=i-?k=sf(k)-?k;
当?k=0时,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称为资本的稳态水平,
也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
储蓄率 s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产量水平;
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即?k=sf(k)-?k-nk,
其中 (?+n)k是使人均资本存量不变所必需的投资量。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4.稳态分析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所谓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稳态之下,k和 y达到一个持久性的水平。
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稳态条件是 sy=(n+?)k。 需要注意,稳态虽然意味着 y和 k的值固定,但总产量和资本存量都在增长。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5储蓄率的增加从短期看,更高的储蓄率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
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又回落到人口增长的水平。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结论是: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用更专业的话说,就是储蓄率的增加只有水平效应,
绝没有增长效应。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6.技术进步(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
Y=F(K,AL),令 k=K/AL( 每单位效率劳动的人均资本量),y=Y/AL( 每单位效率劳动的产量)。
新古典增长理论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技术进步是外生给定的,即假定 A以一个固定的比率 g来增长,则有?k=sf(k)-(?+n+g)k,技术进步的引入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我们关于稳态的分析。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7.评价
( 1)该理论没有讨论技术进步的来源及成本问题;
( 2)只描述了技术进步的第一种形态,即生产率的提高;
( 3)该类模型对一些重要的经济增长事实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例如该类理论认为各国的经济增长将趋于一致,
而事实是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
( 4)该类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给定的,经济的自发运行使经济最终处于最优增长路径上,经济政策不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因而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四、新增长理论所谓新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新增长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萌芽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四、新增长理论
1.新增长模型的早期研究其开创性的工作始于 20世纪 60年代阿罗的,干中学,
模型和宇泽弘文模型。
阿罗的,干中学,模型是第一部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他将技术进步视为资本积累的产物,集中讨论了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来获取知识,促进技术进步;
宇泽弘文模型的基本研究框架是一个有物质部门和教育部门组成的经济抽象体系,模型中教育部门提供技术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此来内生化技术进步。
四、新增长理论
2.新增长模型的第一阶段(以罗默和卢卡斯的模型为代表)
罗默模型沿用了阿罗的思路,强调了知识的,溢出效应,和知识的
,部分排他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他认为知识的这两个特性,
使得任何企业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产生知识的社会受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才不会因固定生产要素的存在而无限降低,从而整个社会的生产才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进而经济的持续增长才能得以实现 。
卢卡斯则在宇泽模型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两部门的人力资本模型 。
他将社会经济系统划分为消费品,物质资本生产部门和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 人力资本生产具有溢出效应,即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个体能对其周围的人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他们的生产率 。
因而消费品,物质资本生产部门的生产,便能在人力资本生产外部性的作用下,显示出收益递增的发展态势 。
四、新增长理论
3.新增长模型的第二阶段( 20世纪 90年代)
分工被认为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观点继承了斯密和阿林?杨等经济学家的思想。
分工范畴的引入,带来了新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表现形式探讨的突破,更着重探讨了产品质量改进和产品品种增加这两种表现形式的技术进步;这一时期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细分为三种类型:产品品种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改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模型的构建上,垄断竞争框架成为大多数模型的首选。
四、新增长理论
4.评价内生增长模型与新古典模型在结构上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在作为模型基础的假设和得出的结论方面则被认为存在差异。
最为明显的理论区别源于 3个因素:内生增长模型抛弃了新古典关于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允许总产出的规模收益增长,以及更为注重在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决定上外部化的作用。
简单模型,Y=AK,其中 A是想要表示的影响技术的任何要素,K是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主要经济周期理论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1.经济周期的含义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使经济总量螺旋式增长 。
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 GDP
相对于潜在 GDP上升 ( 扩张 ) 或下降 ( 收缩或衰退 ) 的时候 。 如图 13-2所示 。
实际 GDP
潜在 GDP
E
D
C
B
A
O
产出时间图 13-2 经济周期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2.经济周期的特征一个完整的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其中衰退阶段、扩张阶段为两个主要阶段。
衰退阶段的特征为:
( 1) 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下降,总产出下降 。
( 2)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尤其是劳动的需求下降 。
( 3) 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 。
( 4) 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 。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情景与衰退阶段的特征正好呈现反方向的变动 。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3.经济周期的分类
朱格拉(法国,1860年)中周期,平均长度 9~10年
基钦(美国,1923年)短周期,平均长度 3.5年
康德拉季耶夫(俄国,1925年)长周期,平均 50年
库兹涅茨(美国,1930年)中长周期,平均长度 20年
熊彼特(美国,1939年)综合周期:每一个 50~60年的长周期包括 6个 9~10年的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长度约 40个月的短周期。
二、主要经济周期理论
1.乘数 -加速数模型假设由于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的数量增长;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人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由于加速原理起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 。 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大,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
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大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降为零,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减少;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 。
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持续下降,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
二、主要经济周期理论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的推动力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生产率增长率。
这种推动力主要是由引起新技术创造与使用的研究与开发过程引起的。
在大多数时间里,技术变革是稳定的,生产率以适当的速度增长。但有时生产率增长加速,而且偶然生产率也下降 —— 平均而言劳动的生产率下降。
生产率迅速增长时期引起强有力的经济周期扩张,
而生产率下降引起衰退。
二、主要经济周期理论
3.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把货币存量的波动作为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
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中推动力是货币量增长率。
货币增长加快引起扩张,货币增长放慢引起衰退。
货币量增长率变动的根源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行为。
二主要经济周期理论
4.理性预期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以货币工资由物价水平的理性预期决定的观点为基础的理论;已经提出来两种显然不同的理性预期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把总需求未预期到的波动最为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这种理论依据了卢卡斯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
另一种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也把总需求未预期到的波动最为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但它为预期的需求波动起作用留下了余地。
二、主要经济周期理论总结尽管有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但它们对周期的一个内容都是一致的:投资和资本积累起了中心的作用;无论伤害经济的冲击是什么,它们都伤害了一个关键变量:投资。
当新资本投资放慢时,衰退开始。当投资加快时,
衰退转为扩张。投资和资本像自转的地球和太阳一样相互作用引起持续的周期。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失业及其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成因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一、失业及其原因分析
1.失业及其种类在一般意义上,失业即劳动者没有就业的状态。
失业分为两类: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一般情况下,自愿失业不包括在失业统计资料中,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根据失业的原因,分为几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一、失业及其原因分析
2.失业原因分析 —— 新古典学派的观点新古典学派认为,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是具有伸缩性的,可以随劳动供求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 。 如果经济衰退导致劳动需求减少,劳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到,
均衡工资将下降,则劳动供给量减少,如图 13-3。
新古典学派认为,L0和 L1都是充分就业状态,而 L0L1表示一部分失业人员,这些劳动者是因不愿接受现行工资
W1而失业的,所以是自愿失业 。 现实经济中如果出现非自愿失业,将是暂时的,工资很快会调整,非自愿失业消失,因此,所有失业都是自愿失业 。
图 13-3 新古典主义对失业的解释
W
W0
W1
L1 L0 L
D1
D0 S
一、失业及其原因分析
3.失业原因分析 —— 新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中存在的失业并非全部是自愿失业,而是有非自愿失业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劳动市场通常处于非均衡中。
非均衡状态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二: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和工资调整的失灵。如图 13-4。
W
W0
L1 L0 L
D1
D0
S
图 13-4 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的解释初始点均衡工资为 W0,
均衡就业量为 L0。 当劳动需求由 D0减少为 D1
时,工资并没有下降,
仍维持在 W0。 在此工资水平上,劳动供给量大于劳动需求量。
愿接受现行工资的劳动者有 L0,厂商只愿雇佣 L1,所以,L1L0的失业为非自愿失业。
二、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持续上升。
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要注意两点:( 1)一般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商品与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上升;
( 2)持续地上升:价格水平不是短期或一次性的上升,
而是持续上升,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总之,物价上涨并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
二、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通货膨胀的类型根据通货膨胀程度划分:
( 1)温和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为 10%以内的状况。
( 2) 急剧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 10%—
100%之间的状况。
( 3) 恶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 100%以上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通货膨胀的类型根据对物价影响的差别划分:
( 1)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以相同比例上升,包括产品、生产要素以及劳务的价格,诸如工资率、租金率、利率等。
( 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例如,家电涨价幅度大于食品的涨价幅度。
二、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通货膨胀的类型根据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程度划分:
( 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涨;
这种通货膨胀一般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 2)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速度是人们能够事先预料到的;这种通货膨胀一般在相当长时期较为稳定 。
二、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对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就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而言,
通货膨胀有利于前者,不利于后者;就债权人和债务人而言,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
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的发生通常是人们未预期到的,如果这种通货膨胀是温和的通货膨胀,那么,它对生产具有刺激作用;在长期内,由于人们会较准确地预期到通货膨胀水平,通货膨胀对产量和就业没有促进作用 。
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破坏作用。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过度增长并超过总供给所导致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总需求增长引起的,但并不意味着总需求增加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如图 13-5所示。
当经济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时,社会上存在大量尚未被充分利用的经济资源,总需求增加并不引起价格上升。
随着经济的扩张,社会资源将变得逐渐稀少,这时,总需求增加,
仍会刺激生产增加,但同时价格会有所上涨 。
当经济接近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总供给接近于无弹性,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对最终产品的过度需求,产品和劳务的价格趋于上升 。
AD0 AD1
P
P3
P2
P0
Y0 Y1 Y2 Y
AD2
AD3
AS
图 13-5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因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成本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认为,即使没有超额总需求的存在,也会出现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包括工资推进通货膨胀、利润推进通货膨胀、进口性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推进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通货膨胀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即存在垄断。
13-6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P
P1
P0
Y1 Yf Y
AD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
由于工资或利润推进,
引起价格上涨,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而生产能力并没有改变。厂商愿意提供任何一个既定产量的价格提高了。
在原来的价格水平 P0上,
总需求和新的总供给之间出现缺口,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造成通货膨胀压力 。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3.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学家认为,即使整个经济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
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也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 包括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 ) 。
在这种市场上,社会资源难以在不同行业间流动,资源配置的调整受到影响,因而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
四、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在 1861— 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当失业率较低时,厂商对劳动需求较高,厂商为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劳动力,需要提高工资吸引工人,这将推动工资迅速增加,即货币工资增长率上升;当失业率较高时,厂商的劳动需求减少,
工资的上升受到限制,则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
图 13-7 菲利普斯曲线
Δ W/W( 货币工资增长率 )
PC
U( 失业率 )
四、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弗里德曼等人认为,
菲利普斯曲线不是一条稳定的关系曲线,而只是短期内因人们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而暂时存在的曲线,如果人们的预期发生作用,菲利普斯曲线将会移动。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长期内,人们能够调整其预期通货膨胀率,使预期通货膨胀率总能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并适应这种预期而调整其经济行为,因此,在长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存在交替关系。
五、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
收入政策
人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