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 6.1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热力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1,体系和环境,热力学中研究的对象为体系,
称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为环境,
2,状态和状态函数
3,过程和途径 可逆过程
4,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
1.解决反应热量问题
2.判断变化的方向问题
N2(g) + 3H2(g) = 2NH3(g)
各计量数?( N2)= -1?( H2)= -3
( NH3)= 2
反应进度?,单位是 mol
如上述反应消耗了 1.5mol N2 4.5molH2
生成了 3 mol的 NH3
则该反应进度为?= - 1.5mol /-1
= - 4.5mol/-3
= 3 mol/2 = 1.5mol
注意:对不同反应式有不同的进度;如同样反应消耗 1.5mol N2对上述反应进度为 1.5mol,但对于
下式反应 1/2N2(g) + 3/2H2(g) = NH3(g)
反应进度为 3 mol
反应热的测量,
Q或 q 表示热量,单位用 J(焦耳)、
kJ(千焦 )
系统放出热量,则 q 为负值;系统吸收环境的热量,则 q为正值
装置图 P12 图 1.2
一般用已知燃烧热的样品测试量热计的热容 C,q(已知 )= -CT
C含水的总热容和 仪器的热容
q (未知 )= -CT ‘
§ 1.2 反应热理论计算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能量守恒定律
2、焓的定义
3,qv与 qp差别
4、反应热的表示
5、盖斯定律
二、标准摩尔生成焓在温度 T、标准压力 p?( 100kPa) ) 下,
由稳定单质生成 1mol某物质时,所产生的反应热就叫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热,单位,kJ.mol-1,符号?fH m?
注,稳定单质?对于存在多种单质形式的有特指,如磷指白磷,碳指石墨等。
该温度、压力下的稳定状态:如书中数据常是标准压力,298K的数据。该条件下氯的稳定状态是 Cl2( g),而不是 Cl2( l) ;溴是 Br2( l ),
而不是 Br2( g ) ;碘是 I2( s),而不是 I2( l) ;
H2 (g)+1/2 O2(g)? H2O (g)
Hm? (298.15)=-241.82 KJ.mol-1fHm?
C (s)+O2(g)? CO2 (g)?fHm? (g,CO2)=-393.5
2H2 (g) +O2(g)? 2H2O (g)
Hm? (298.15)=-483.64 kJ.mol-1
H2 (g) +1/2O2(g)? 2H2O (l)
fHm? (l,298.15)=-285.83 kJ.mol-1
有了标准生成焓数据,任意反应即可查表计算反应热 。
如,4NH3(g) +5 O2(g)? 4NO(g) + 6H2O(g)
查表,?fHm?( NH3,g) = -46.11 kJ.mol-1
fHm?( NO,g) = 90.25kJ.mol-1
fHm?( H2O,g) = -241.82 kJ.mol-1
rHm?= 4?fHm?( NO,g) +6?fHm?( H2O,g) -
4?fHm?( NH3,g)
= 4× 90.25+ 6× ( -241.82) -4× ( -46.11)
= -905.48 kJ.mol-1
三、从其它数据计算反应热
1.从燃烧热?c?m?计算
CH3OH(l) + O2? CO2 + 2H2O?c?m?= -726.6
CH2O(g) + O2? CO2 + H2O?c?m?= -563.6
CH3OH(l) + O2? CH2O(g) +H2O (l)
r?m?= -726.6- (-563.6)= -163.0 kJ·mol-1
2
1
2.从键能估算反应热
Ec=c= 602,EO-H= 458.8,EC-H= 411
Ec-c= 345.6,Ec-o= 357.7 kJ·mol-1
r?m?= 4 EC-H +1× Ec=c +2× EO-H
-[5 EC-H + 1× Ec-c + 1× Ec-o + 1× EO-H]
= Ec=c+ EO-H - EC-H - Ec-c- Ec-o
= 602+459-411-346-358
= -54 kJ·mol-1
§ 6-3化学反应的方向一、影响反应方向因素为什么总是 H2 + O2? H2O
r?m?< 0? 体系释放能量,使体系趋向稳定?
2H2(g) + O2 (g)? 2H2O (g)?r?m?= -483.64
C+ O2 (g)? CO2 (g)?r?m?= -393.51
HCl + NaOH? NaCl + H2O?r?m?= -55 kJ·mol-1
但是
CaCO3(s)? CaO (s)+ CO2 (g)?r?m?= 159
NH4HCO3 (s)? NH3+ H2O+ CO2?r?m?= 185.6
常温下冰的融化 …?r?m?>0
二、反应自发性判断三、吉布斯自由能变计算
§ 2.2反应程度和化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