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第一节 概述
一个分子吸收了外来辐射之后,它的能量变
化△ E,
△ Ee最大,一般在 1~ 2OeV之间。
△ Ev大约比 △ Ee小 10倍,一般在 0·05~ leV之间。
△ Er大约比 △ Ev小 10倍或 100倍,一般小于 0·O5eV
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
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
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
而只能得到 分子的振动 -转动光谱,这种谱
称为 红外吸收光谱 。
红外吸收光谱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 。
一、红外吸收光谱定义
?当样品受到 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 照射
时,分子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
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 偶极矩的净变化,
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
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 吸收区域的透
射光强度减弱 。 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
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曲线,就得到 红外
光谱 。
二、红外光谱的产生
三、红外光谱图
红外吸收光谱一般用 T ~ ?曲线或 T ~ δ ( 波数)曲线表示
。纵坐标为百分透射比 T%,因而吸收峰向下,向上则为
谷;横坐标是波长 ?( 单位为 μm ),或波数 δ(单位为
cm-1)。
波长 ?与 δ波数之间的关系为,
δ (波数) / cm-1 =104 /( ? / μm )
四、红外光区的划分
红外光谱在 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 之间,波
长范围约为 0.75 ~ 1000μm,根据仪器技术
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区分为三
个区,近红外光区 ( 0.75 ~ 2.5μm ),中
红外光区 ( 2.5 ~ 25μm ),远红外光区
( 25 ~ 1000 μm )。
近红外区 中红外区 远红外区
波
长
范
围
0.78~2.5 (μm) 2.5~25 (μm) 25~300 (μm)
特
点
1 低能电子跃迁
2 含 H基团伸缩
振动的倍频吸收
3 研究稀土和其
他过渡与金属离
子的化合物
1 绝大多数无机
及有机化合物的基
频吸收
2 最成熟、最强、
最有用、资料最全、
应用最广泛
3 可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
1 气体分子的
纯转动跃迁、变
角振动、骨架振
动、晶格振动
2 研究异构体、
氢键等
五、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用于研究不饱和有机
物,特别是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而 红
外光谱法主要研究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
的化合物 。因此,除了单原子和同核分子如 Ne、
He,O2,H2等之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在
红外光谱区均有吸收。
红外吸收带的波数位置、波峰的数目以及吸收谱
带的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以用来鉴
定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
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与分子组成或化学基团的含
量有关,可用以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鉴定 。
由于红外光谱分析特征性强,气体、液体、
固体样品都可测定,并具有用量少,分析
速度快,不破坏样品的特点。因此,红外
光谱法不仅与其它许多分析方法一样,能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是鉴定化合物
和测定分子结构的用效方法之一。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一、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条件
1,辐射能具有刚好能满足物质跃迁时所需要
的能量
只有与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一致
的红外辐射方可被物质吸收。
分子振动必须伴随偶极矩的变化。 红外跃迁
是偶极矩诱导的,即能量转移的机制是通过振动
过程所导致的偶极矩的变化和交变的电磁场(红
外线)相互作用 发生的 。
分子由于构成它的各原子的电负性的不同,
也显示不同的极性,称为 偶极子 。
⒉ 辐射与物质之间有耦合作用
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发生偶极矩变
化( △ ?≠ 0)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
该分子称之为 红外活性的 ; △ ?=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
外振动吸收,称为非红外活性的。
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
的振动频率和它一致,二者就会产生共振,此时光的能
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而传递给分子,这个基团 就吸
收一定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跃迁。如果用连
续改变频率的红外光照射某样品,由于试样对不
同频率的红外光吸收程度不同,使通过试样后的
红外光在一些波数范围减弱,在另一些波数范围
内仍然较强,用仪器记录该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
进行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分子中的原子以平衡点为中心,以非常小的振幅
(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相比)作周期性的振动。
由经典力学可导出该体系 基本振动频率 计算公式
)
11
1
(
2
1
2
1
2
1
21
21
21
mm
mm
mm
k
Cm
k
Cm
k
?
?
?
?
?????
?
??
?
?
?
?
?
式中 k为化学键的力常数 (单位为 N?cm-1), 定
义为 将两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单位长度时的恢复
力
单键、双键和三键的力常数分别近似为 5,10和
15 N?cm-1; c为光速( 2.998?1010cm ?s-1),?为
折合质量,单位为 g,
? 根据小球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上式可
写成
M
k
c
N A
π
σ =
2
2/1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为折合相对原子质量
在红外光谱分析中,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力常数
原子对 k 折合质量 吸收峰位置 σ(cm-1)
C-C 4.5 6 1429
C=C 9.6 6 1667
CC三键 15.6 6 2222
C- O 5.0 6.85
C= O 12.1 6.85
C- H 5.1 0.923 2920
O-H 7.7 0.941
C-N 5.8 6.16
N-H 6.4 0.933
化学键的力常数 k越大,折合相对原子质量 Ar?越
小,则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高,吸收峰将出现在
高波数区;反之,则出现在低数区。
例如 ?C–C?,?C?C?,?C?C?三种碳碳键
的质量相同,键力常数的顺序是三键 > 双键 >单
键。因此在红外光谱中,?C?C?的吸收峰出现在
2222 cm-1,而 ?C?C?约在 1667 cm-1, ?C-C?在
1429 cm-1。
三、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多原子分子由于原子数目增多,组成分子的键或
基团和空间结构不同,其振动光谱比双原子分子
要复杂。但是可以把它们的振动分解成许多 简单
的基本振动,即 简正振动 。
1, 简正振动
简正振动的振动状态是分子质心保持不变,
整体不转动,每个原子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
简谐振动,其振动频率和相位都相同,即每个
原子都在同一瞬间通过其平衡位置,而且同时
达到其最大位移值。分子中任何一个复杂振动
都可以看成这些简正振动的线性组合。
2,简正振动的基本形式
一般将振动形式分成两类,伸缩振动 和 变形振动 。
( 1)伸缩振动
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键长发生变化而键
角不变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用符号 ?表示。
它又可以分为 对称伸缩振动( ?s)和不对称伸
缩振动( ? as ) 。 对同一基团,不对称伸缩振
动的频率要稍高于对称伸缩振动 。
⑵ 变形振动(又称弯曲振动或变角振动)
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称为变形振动,
用符号 ?表示 。
变形振动又分为面内变形和面外变形振动 。
面内变形振动 又分为 剪式(以 ?表示 ) 和 平面摇摆振
动(以 ?表示 ) 。
面外变形振动又分为 非平面摇摆 (以 ?表示 )和 扭
曲振动 (以 ?表示 )。
⒊ 基本振动的理论数
简正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每个振动自由度
相当于红外光谱图上一个基频吸收带。
设分子由 n个原子组成,每个原子在空间都
有 3个自由度,原子在空间的位置可以用直角坐
标中的 3个坐标 x,y,z表示,因此,n个原子组
成的分子总共应有 3n个自由度,即 3n种运动状态。
但在这 3n种运动状态中,包括 3个整个分子
的质心沿 x,y,z方向平移运动和 3个整个分子绕
x,y,z轴的转动运动。这 6种运动都不是分子振
动,因此,振动形式应有( 3n-6)种。
但对于 直线型分子,
若贯穿所有原子的轴
是在 x方向,则整个
分子只能绕 y,z轴转动,
因此,直线性分子的
振动形式为( 3n-5)种。
非直线型分子以水分子为例
直线型分子以 CO2为例
不对称伸缩振动
伸
缩
振
动
改
变
键
长
平面摇摆弯曲振动
弯
曲
振
动
改
变
键
角
平面箭式弯曲振动
弯
曲
振
动
改
变
键
平面外摇摆弯曲振动
弯
曲
振
动
改
变
键
角
平面外扭曲弯曲振动
弯
曲
振
动
改
变
键
角
?每种简正振动都有其特定的振动频率,似乎都
应有相应的红外吸收带。实际上,绝大多数化
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的峰数远小于理论上
计算的振动数。
例如,二氧化碳在理论上计算其基本振动数为 4,共有 4
个振动形式,在红外图谱上有 4个吸收峰。但在实际红外
图谱中,只出现 667 cm-1和 2349 cm-1两个基频吸收峰。
因为对称伸缩振动偶极矩变化为零,不产生吸收,而面
内变形和面外变形振动的吸收频率完全一样,发生简并。
原因,
( 1)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
( 2)相同频率的振动吸收重叠,即简并;
( 3)仪器不能区别频率十分接近的振动,或吸收带
很弱,仪器无法检测;
( 4)有些吸收带落在仪器检测范围之外。
四、吸收谱带的强度
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度取决于分子振动时偶极
矩的变化,而偶极矩与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有关 。
振动的对称性越高,振动中分子偶极矩变化
越小,谱带强度也就越弱。一般地,极性较强的
基团(如 C=0,C-X等)振动,吸收强度较大;
极性较弱的基团(如 C=C,C-C,N=N等)振动,
吸收较弱。
?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一般定性地用很强( vs)、
强( s)、中( m)、弱( w)和很弱( vw)等
表示。
ε>100 20<ε<100 10<ε<20 1<ε<10
非常强峰 (vs) 强 峰 (s) 中强峰 (m) 弱 峰 (w)
第三节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通常把能代表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
吸收谱带称为 基团频率 。其所在位置一般
又称为 特征吸收峰。
一、基团频率区和指纹区
(一)基团频率区
中红外光谱区可分成 4000 cm-1 ~1300( 1800) cm-1
和 1800 ( 1300 ) cm-1 ~ 600 cm-1两个区域。
最有分析价值的基团频率 在 4000 cm-1 ~ 1300 cm-1
之间,这一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或特征区 。
区内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比较稀疏,容
易辨认,常用于鉴定官能团。
?在 1800 cm-1 ( 1300 cm-1 ) ~600 cm-1 区域内,
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
谱带。这种振动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
?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
基团频率区可分为三个区域,
( 1) 4000 ~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
X可以是 O,N,C或 S等原子。
O-H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 3650 ~3200 cm-1 范
围内,它可以作为判断有无醇类、酚类和有机
酸类的重要依据。
?当醇和酚溶于非极性溶剂(如 CCl4),浓度于
0.01mol,dm-3时,在 3650 ~3580 cm-1 处出现游
离 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形尖锐,且没有
其它吸收峰干扰,易于识别。当试样浓度增加
时,羟基化合物产生缔合现象,O-H基的伸缩
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位移,在 3400 ~3200
cm-1 出现一个宽而强的吸收峰。
⑵ 2500~1900 为叁键和累积双键区
主要包括 -C?C,-C?N等叁键的伸缩振动,以及 -C
=C=C,-C=C=O等累积双键的不对称性伸缩振动。
对于炔烃类化合物,可以分成 R-C?CH和 R?-C ?C-R两种
类型 。
R-C?CH的伸缩振动出现在 2100~2140 cm-1附近;
R?-C ?C-R出现在 2190~2260 cm-1附近;
R-C ?C-R分子是对称,则为非红外活性 。
?-C ?N 基的伸缩振动在非共轭的情况下出现
2240~2260 cm-1附近。 当与不饱和键或芳香核
共轭时,该峰位移到 2220~2230 cm-1附近 。若
分子中含有 C,H,N原子,-C ?N基吸收比较
强而尖锐。 若分子中含有 O原子,且 O原子离 -
C ?N基越近,-C ?N基的吸收越弱,甚至观察
不到。
O 2 N C C C O O H
H2O
苯环氢
羧基
炔基
⑶ 1900~1200 cm-1为双键伸缩振动区
该区域重要包括三种伸缩振动,
① C=O伸缩振动出现在 1900~1650 cm-1,是红
外光谱中特征的且往往是最强的吸收,以此很
容易判断酮类、醛类、酸类、酯类以及酸酐等
有机化合物。 酸酐的羰基吸收带由于振动耦合
而呈现双峰。
② C=C伸缩振动。烯烃 的 C=C伸缩振动出现在
1680~1620cm-1,一般很弱。 单核芳烃的 C=C
伸缩振动出现在 1600 cm-1和 1500 cm-1附近,有
两个峰,这是芳环的骨架结构,用于确认有无
芳核的存在 。
③ 苯的衍生物的泛频谱带,出现在 2000~1650
cm-1范围,是 C-H面外和 C=C面内变形振动的
泛频吸收,虽然强度很弱,但它们的吸收面貌
在表征芳核取代类型上有一定的作用。
(二)指纹区
?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
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这种情况就像人
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 指纹区 。
1300~ 600cm- 1
划分 1300~ 900cm- 1 900~600cm- 1
意义
1 C- O,C- N,C- F,C- P、
C- S,P- O,Si- O伸缩振动
2 C= S,S= O,P= O伸缩振
动
⒈ 划分
⒉ 应用
⑴ (CH2)n,n≥4,722; n减小,吸收峰红移;
⑵ 烯烃
RCH= CH2
RHC= CHR
顺式 反式
890(较强 ) 690(弱 ) 970(强 )
⑶, (1370~ 1380)+(1380~1385)双峰
⑷ 苯环取代情况
利用苯环的 C-H面外变形振动吸收峰和 2000~
1667cm-1区域苯的倍频或组合频吸收峰,可以
共同配合确定苯环的取代类型。下图为不同的苯
环取代类型在 2000~ 1667cm-1和 900~600cm-1
区域的光谱。
C
C H 3
C H 3
二、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
㈠ 内部因素,
1,电子效应
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中介效应,它们都是
由于化学键的电子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
( 1)诱导效应( I 效应)
由于取代基具有不同的电负性,通过静电
诱导作用,引起分子中 电子分布的变化 。从而
改变了键力常数,使基团的特征频率发生了位
移。
例如,一般电负性大的基团或原子吸电子能力较
强,与烷基酮羰基上的碳原子相连时,由于诱导
效应就会发生电子云由氧原子转向双键的中间,
增加了 C=O键的力常数,使 C=O的振动频率升高,
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随着取代原子电负性的增
大或取代数目的增加,诱导效应越强,吸收峰向
高波数移动的程度越显著。
( 2)共轭效应 (C效应 )
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
均化,结果使原来的双键略有伸长 (即电子云密
度降低 )、力常数减小,使其吸收频率向低波数
方向移动。例如酮的 c=o,因与苯环共扼而使
c=o的力常数减小,振动频率降低。
( 3)中介效应( M效应)
当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 O,S,N等)与具
有多重键的原子相连时,也可起类似的共轭作用,
称为中介效应 。例如:酰胺
C=O因氮原子的共轭作用,使 C=O上的电子
云更移向氧原子,C=O双键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
造成 C=O键的力常数下降,使吸收频率向低波数
位移。
?若诱导效应 (I)和中介效应 (M)同时存在,吸收
频率的越大要根据两种作用的总结果来决定,
I > M 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I < M 向低波数移动。
化合物 RCOOR RCOR’ RCOSR RCONH2
νC= O 1735 1715 1690 1680
I > M I = M I < M
2, 氢键的影响
氢键的形成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从而使伸缩振动
频率降低 。
例如:羧酸中的 羰基和羟基之间容易形成氢键,使
羰基的频率降低。
游离羧酸的 C=O键频率出现在 1760 cm-1 左右,在固
体或液体中,由于羧酸形成二聚体,C=O键频率出现在
1700 cm-1 。
分子内氢键不受浓度影响,分子间氢键受浓度影响
较大。
3,振动耦合
当两个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基团相邻具有
一公共原子时,由于一个键的振动通过公共原子
使另一个 键的长度 发生改变,产生一个“微扰”,
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振动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使振
动频率发生变化,一个向高频移动,另一个向低
频移动,谱带分裂。振动耦合常出现在一些二羰
基化合物中,如,羧酸酐。
两个羰基的振动
耦合,使 ?C=O吸
收峰分裂成两个
峰,波数分别为
1820 cm-1 (反
对耦合)和
1760 cm-1 (对
称耦合)
㈡ 外部因素
⒈ 状态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时,由于分子间相互作
用力不同,所得光谱也往往不同。分子在气态时,
其相互作用力很弱,此时可以观察到伴随振动光
谱的转动精细结构。液态和固态分子间的作用力
较强,在有极性基团存在时,可能发生分子间的
缔合或形成氢键,导致特征吸收带频率、强度和
形状有较大改变。例如,丙酮在气态时的 νC= O为
1742cm- 1,而在液态时为 17I8cm- 1 。
⒉ 溶剂效应
在溶液中测定光谱时,由于溶剂的种
类、溶液的浓度和测定时的温度不同,同
一物质所测得的光谱也不相同。通常在极
性溶剂中,溶质分子的极性基团的伸缩振
动频率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向低波数方向
移动,并且强度增大。因此,在红外光谱
曲定中,应尽量采用非极性溶剂。
第四节 红外光谱仪
? 目前主要有两类红外光谱仪: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和 Fourier(傅立叶)
变换红外光谱仪。
一、色散型红外光谱仪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一般均采用双光束。将光
源发射的红外光分成两束,一束通过试样,另一
束通过参比,利用半圆扇形镜使试样光束和参比
光束交替通过单色器,然后被检测器检测。当试
样光束与参比光束强度相等时,检测器不产生交
流信号;当试样有吸收,两光束强度不等时,检
测器产生与光强差成正比的交流信号,从而获得
吸收光谱。
1, 光源
红外光谱仪中所用的光源通常是一种惰性固
体,用电加热使之发射高强度的连续红外辐射 。
常用的是 Nernst灯或硅碳棒 。
Nernst灯是用氧化锆、氧化钇和氧化钍烧
结而成的中空棒和实心棒。工作温度约为
1700℃,在此高温下导电并发射红外线。但在
室温下是非导体,因此,在工作之前要 预热 。
它的特点是发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稳定性
较好。
硅碳棒是由碳化硅烧结而成,工作温度在
1200-1500℃ 左右 。
2, 吸收池
因玻璃、石英等材料不能透过红外光,红外
吸收池要用 可透过红外光的 NaCl,KBr,CsI、
KRS-5( TlI 58%,TlBr42%) 等材料制成窗片 。
用 NaCl,KBr,CsI等材料制成的窗片需注意防潮。
固体试样常与纯 KBr混匀压片,然后直接进行测
定。
3, 单色器
单色器由色散元件、准直镜和狭缝构成。
色散元件常用 复制的闪耀光栅 。由于闪耀光
栅存在次级光谱的干扰,因此,需要将光栅和用
来分离次光谱的滤光器或前置棱镜结合起来使用。
4, 检测器
常用的红外检测器有 高真空热电偶、热释电检测器和碲
镉汞检测器 。
第五节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
1, 已知物的鉴定
将试样的谱图与标准的谱图进行对照,或
者与文献上的谱图进行对照 。如果两张谱图各
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完全相同,峰的相对强度
一样,就可以认为样品是该种标准物。如果两
张谱图不一样,或峰位不一致,则说明两者不
为同一化合物,或样品有杂质。
?如用计算机谱图检索,则采用相似度来判别。
使用文献上的谱图应当注意试样的物态、结晶
状态、溶剂、测定条件以及所用仪器类型均应
与标准谱图相同。
2, 未知物结构的测定
测定未知物的结构,是红外光谱法定性分析的一
个重要用途。如果未知物不是新化合物,可以通过两
种方式利用标准谱图进行查对,
( 1)查阅标准谱图的谱带索引,与寻找试样光谱吸
收带相同的标准谱图;
( 2)进行光谱解析,判断试样的可能结构,然后在
由化学分类索引查找标准谱图对照核实。
在定性分析过程中,除了获得清晰可靠的图
谱外,最重要的是对谱图作出正确的解析。
谱图的解析 就是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
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
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
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进而推定分子的结构。
⑴ 准备工作
在进行未知物光谱解析之前,必须对样
品有透彻的了解,例如样品的来源、外观,根
据样品存在的形态,选择适当的制样方法;注
意视察样品的颜色、气味等,它们住往是判断
未知物结构的佐证。还应注意样品的纯度以及
样品的元素分析及其它物理常数的测定结果。
元素分析是推断未知样品结构的另一依据。样
品的相对分子质量、沸点、熔点、折光率、旋
光率等物理常数,可作光谱解释的旁证,并有
助于缩小化合物的范围。
⑵ 确定未知物的不饱和度
不饱和度是表示有机分子中碳原子的不饱和
程度。从不饱和度可推出化合物可能的范围。计
算不饱和度 ?的经验公式为,
?=1+n4+(n3-n1)/2
式中 n4,n3,n1分别为分子中所含的四价、三
价和一价元素原子的数目。 二价原子如 S,O等
不参加计算 。
当计算得,
当 ?=0时,表示分子是饱和的,应在 链状烃及其不
含双键的衍生物 。
当 ?=1时,可能有一个 双键或脂环 ;
当 ?=2时,可能有 两个双键和脂环,也可能有一个
叁键 ;
当 ?=4时,可能有一个 苯环 等。
⑶ 官能团分析
根据官能团的初步分析可以排除一部分结构
的可能性,肯定某些可能存在的结构,并初步可
以推测化合物的类别。
在红外光谱官能团初审申八个较重要的区域
列表,根据表可粗略估计可能存在的基团,并推
测其可能的化合物类别,然后进行红外的图谱解
析。
⑷ 图谱解析
图谱的解析主要是靠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
累,至今仍没有一一个特定的办法。一般程序是
先官能团区,后指纹区;先强峰后弱峰;先否定
后肯定。
首先,在官能团区( 4000~1300cm-1)搜寻官
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再根据指纹区的吸收情况。
其次,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
结合方式。如果是芳香族化合物,应定出苯环取
代位置。
最后,结合样品的其它分析资料,综合判
断分析结果,提出最可能的结构式,然后用已
知样品或标准图谱对照,核对判断的结果是否
正确。如果样品为新化合物,则需要结合紫外、
质谱、核磁等数据,才能决定所提的结构是否
正确。
二、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是通过对特征吸收谱带强度的测
量来求出组份含量 。
其理论依据是朗伯 -比耳定律。
1,选择吸收带的原则
( 1)必须是被测物质的 特征吸收带 。例如分析酸、酯,
醛、酮时,必须选择 >C=O基团的振动有关的特征
吸收带。
( 2)所选择的吸收带的吸收强度应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有
线性关系。
( 3)所选择的吸收带应有较大的吸收系数且周围尽可能
没有其它吸收带存在,以免干扰。
⒉ 定量分析方法
可用标准曲线法、求解联立方程法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基本原理,
? 红外光谱属于吸收光谱,是由于化
合物分子振动时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
而产生的,化学键振动所吸收的红外光
的波长取决于化学键动力常数和连接在
两端的原子折合质量,也就是取决于分
子的结构特征。这就是红外光谱测定化
合物结构的理论依据。
仪器使用范围,
? -有机物分析 (有机合成跟踪分析、石油化
工 )
-聚合物研究 (塑料分析、聚合物共混与改
性、纤维分析及改性研究、橡胶工业,粘
合剂分析及研究 )
-无机分析 (矿物、晶体材料、超导、纳米、
多层膜及界面分析 )
-环保分析 (水中有机污染物、农药、气体 )
-生物制药 (药物研究、生物材料 )
-物质的动态反应研究
-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