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名词解释
1、“经济人”法则:所谓经济人是指,以自利为前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经济人假设”包含三个基本命题:(1)经济人是自私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2)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具有完备或较完备的知识和计算能力,能视市场和自身状况而使所追求的个人利益最大化。(3)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而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2、稀缺:指物品在超越免费供应时人们对它仍然有需求。即该物品在市场上保持一个正值价格。
3、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存联系的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4、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大经济学”,它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要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因而也被称为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5、实证经济分析:指在解释经济运行时,采用类似自然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把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具有函数关系或相关关系的一些变量。通过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经济问题“实际是怎样解决的”,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
6、规范经济分析:指以一定价值判断和伦理标准为基础,将带有价值判断色彩的标准作为建立经济理论的前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7、经济物品:指需要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的物品。经济物品的供应不足以满足所有人。
8、萨伊定律:即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1767――1832)提出的,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从而把市场机制推到了极优越的地位上。其主要内容是:(1)萨伊认为,在分工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为别人而生产,生产越多供给越多,则对别人产品需求越多,在交换中,货币只起一个短暂的媒介作用,卖主得到货币马上又会购买产品,所以卖主就是买主,供给者同时就是需求者;
(2)萨伊认为,任何生产的增加必定会产生同量的收入与支出的增加,同时由生产赚得的额外收入会购买额外的产出,故产品无论如何增加都不会出现过剩的经济危机;
(3)萨伊认为,每个要素所有者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被使用,如果不被使用就会降价,直至被使用,所以不会出现失业。
9、混合经济: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由“私营”和“公营”两部分组成,前者的不足之处可以由后者来弥补,因此他们将现代资本主义称为“混合经济”。
10、生产可能性边界:指社会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二、判断题
1、× 2、√ 3、×
三、选择题
1、C 2、D 3、B
四、问答题
答:经济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有经济行为,是由于人类的欲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的,而用以满足无限需要的手段,即及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资源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如何分配使用这些有限而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来满足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无限需要的问题,也就是“配置”资源的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就是如何合理配置稀缺的资源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因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生产和为谁生产,都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什么产品价格上升,人们就多生产一些,即社会多分配一些资源到这些产品的生产上。如何生产这些产品,即生产这些产品时用多少这种要素或那种要素,也是由要素的价格决定的。为谁生产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收人分配问题。要素的所有者把其资源出售给谁,也要看要素的价格。要素在哪种产品生产上所获得的报酬高,要素所有者就把要素出售给哪种产品的生产者。可见,为谁生产即收人分配问题,也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因此,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答:经济学中均衡的含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外界条件不变煌情况下,各个经济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答:规范经济学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预先提出某些准则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构建经济理论的前提、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实证经济学则企图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规范经济学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作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经济学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作出描述,并不作出好与坏的判断。2、)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经济学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经济学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3)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之间仍具有相互联系的一面。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则以规范经济学为指导。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最终目标,而规范经济学的结论往往又是实证分析的出发点。
4、“稀缺”是经济学研究对象产生的基本问题。经济学家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于什么历史时代——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例如,消费者希望从更多的消费品中得到更大的满足,但收入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必须
有选择地花费自己的收入;厂商希望提供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实现更多的利润,但厂商所能支配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必须节约使用资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所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有如何合理地使用资源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总之,各种经济问题的根源是资源的稀缺性。如果没有资源的稀缺现象,什么东西都可以无代价地按需而取,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将不存在。
资源的稀缺性迫使人们作出选择,即在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把具有竞争性用途的稀缺资源按需要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以便生产出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这就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其中,微观经济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宏观经济问
题包括一国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不变的,还是由于通货膨胀而下降;一个社会生产物品的能力是一直在增长,还是没有改变。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均衡价格
名词解释
1、需求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地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2、恩格尔定律:如果需求函数中的其它因素都固定不变,随着收入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不断减少。
3、比较静态分析: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内生变量的数值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内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
4、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替代品和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它们为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它们为互补品。
6、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7、外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8、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9、需求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它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0、需求函数:是用公式表示的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影响该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需求函数可以由数学形式加以表示。
11、供给函数:是用公式表示的一种商品的供应量与影响这一供给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2、需求量与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而需求量是指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13、价格机制:指需求与供给的变动最终将导致均衡价格发生变化。A、商品价格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无论相关因素怎样波动,市场价格最终总会趋向于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B、当供给不变,需求会引起价格和交易量同方向变化;C、当需求不变,供给会引起价格的反方向变化和交易量的同方向变化;D、当需求与供给同时同方向变动或同时异方向变动,但幅度不一样时,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化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三、选择题
1、C 2、D 3、A 4、D 5、D 6、B 7、B 8、C 9、C 10、C 11、A 12、B 13、C 14、C
1、答:厂商的销售收人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即TR=P·Q。若令厂商的销售量等于需求量,则厂商的销售收人又可以改写为TR=P·Qd.下面利用图给予简要说明。
在分图(a)中有一条平坦的需求曲线,它表示该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即ed>1.观察该需求曲线上的A、B两点,显然可见,较小的价格下降比例导致了较大的需求量的增加比例。于是有:降价前的销售收人TR1=P1·Q1,相当于矩形OP1AQ1的面积,而降价后的销售收人TR2=P2·Q2,相当于矩形OP2BQ2的面积,且TR1<TR2。也就是说,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销售收人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相类似地,在分图(b)中有一条陡峭的需求曲线,它表示该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即ed<1。观察该需求曲线上的A、B两点,显然可见,较大的价格下降比例却导致一个较小的需求量的增加比例。于是,降价前的销售收人TR1=P1 Ql(相当于矩形OP1AQ1的面积)大于降价后的销售收人TR2=P2·Q2(相当于矩形OP2BQ2的面积),即TR1>TR2。也就是说,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P P1 P A A
P1 B P2
P2 D B
D
O Q 0 Q
Q1 Q2 Q1 Q2
(a) (b)
在分图(C)中的需求曲线上A、B两点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按中点公式计算)。由图可见,降价前、后的销售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即TR1=TR2,它们分别相当于两块面积相等的矩形面积(即矩形OP1AQ1和OP2BQ2相等)。这就是说,对于单位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变化对厂商的销售收入无影响。
2、答: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的变动既会引起需求的因素都保持不变,也会引起需求的变动,表现在图形上既会是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也会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保持不变,那么,这会引起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如果某种商品本身价格保持不变,但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了,那么,这种变动会引起整个需求曲线的上下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3、高级饭店的供给弹性较小,因此,为了使当日的消费得到保证,消费者需要事先预定。同时饭店这样做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炫耀性消费的心理,人为制造供不应求;而小饭店供给弹性较大,因此不需要提前预定。
4、此命题正确。因为对于低档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负;而在少数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会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就会出现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该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为正;当一种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作用相等时,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
5、答:(1)微观经济学是通过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来说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的。
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为出发点,微观经济学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并由此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而得到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并由此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到市场的供给曲线。运用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并进一步理解在所有的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其中,从经济资源配置的效果讲,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为了更完整地研究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论又将考察的范围从产品市场扩展到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方面的理论,从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出发,推导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的理论,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推导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据此,进一步说明生产要素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在讨论了单个商品市场和单个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及其作用之后,一般均衡理论讨论了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的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问题。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微观经济学进入了规范研究部分,即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要讨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后,微观经济学又讨论了市场失灵的问题。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经济学家又讨论和提出了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论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凯恩斯在《国富论》中写道:“每人都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他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6、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可用教材第28页图2-4与表2-3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当市场的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为6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200单位,供给量为800单位。面对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4元的水平。与此同时,随着价格由6元下降为4元,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200单位增加为400单位,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800单位减少为400单位,从而实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400单位。相反地,当市场的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由于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最终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到均衡价格4元的水平,同时需求量与供给量达到均衡数量400单位。即当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
7、答: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上段,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此时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降价或提价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下段,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降价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提价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
8、答: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这就使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所以,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是增加的。这就是“薄利多销”;而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如农产品来说,当农业丰收使农产品供给量增加时,其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其数量增加的幅度,最后导致农民总收入减少。这就是“谷贱伤农”。
9、答:(1)消费者将增加需求,导致需求曲线外移,均衡价格和销售量都将增加;
(2)由于橙子具有替代性,苹果的需求曲线将外移, 均衡价格和销售量都将增加;
(3)产量的下降将导致供给曲线向内移动,均衡价格上升,销售量下降;
(4)采摘者的增加将使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销售量上升;
(5)供给曲线将外移,均衡价格下降,销售量上升。
五、计算题
1、解:将P=35,QS=450及P=30,QS=350代入QS=-δ+γP,得
450=-δ+35γ
350=-δ+30γ
解得δ=250,γ=20,则有QS=-250+20P
将P=35,Qd=50及P=30,Qd=150代入 Qd=α-βP,得
50=α-35β
150=α-30β
解得α=750 β=20,则有Qd=750-20P
将QD=750-20P和QS=-250+20P代入均衡条件Qd=QS,得Pe=25,代入Qd=750-20P或者说QS=-250+20,得Qe=250。即均衡点为(250,25)
2、解:将P=8代入X的需求函数,得QX=40-0.5×8=36,由于X与Y的需求曲线在P=8的点上相交,所以Y的需求曲线必经点(36,8),在这一点X的需求弹性为Edx=-0.5×8/36=-1/9,它的绝对值是Y的需求弹性绝对值的一半,因此有:-1/9=1/2×1/KY×8/36,解得Y之需求曲线斜率为KY=-1,代入点斜式方程得:
PY-36=(-1) ×(QY-8),整理得QY=44-PY
3、解(1)将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代入均衡条件QS=Qd,有
50-5P=-10+5P
得Pe=6,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得Qe=20
所以,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e=6,Qe=20。如图所示。
(2)将需求函数Qd=60-5P和原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均衡条件QS=Qd,有
60-5P=-10+5P
解得Pe=7,代入Qd=60-5P得Qe=60-5×7=25
所以,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分别为Pe=7,Qe=25
(3)将原需求函数Qd=50-5P和现供给函数QS=-5+5P代入均衡条件QS=Qd,有
50-5P=-5+5P,解得Pe=5.5,代入Qd=50-5P,得Qe=22.5
所以,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分别为Pe=5.5,Qe=22.5
4、解:根据中点公式
(P1+P2)/2
Ed=-△Q/△P×—————— ,有
(Q1+Q2)/2
(2+4)/2
Ed=200/2×——————— =1.5
(300+100)/2
(2)P=2时,Qd=500-100×2=300,所以有
Ed=- dQ/dP ×P/Q=-(-100) ×2/300=2/3
5、解:(1)由P=150-6QA得QA=25-P/6,由P=180-3QB得QB=60-P/3
市场需求函数为Qd=QA+QB=(25-P/6)+(60-P/3)=85-P/2
(2)A:P=30时,QA=25-30/6=20,Ed=- dQ/dP ×P/Q=1/6×30/20=0.25
B: P=30时, QB=60-30/3=50, Ed=- dQ/dP ×P/Q=1/3×30/50=0.2
市场:P=30时, Qd=85-30/2=70, Ed=- dQ/dP ×P/Q=1/2×30/70=0.21
第三章 效用论
一、名词解释
1、替代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收入效应:指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4、 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5、序数效用:指把主观满足表达成一种可排序的偏好的方式。序数效用是新古典消费需求理论的基石。
6、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7、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8、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9、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0、恩格尔定律:如果需求函数中的其它因素都固定不变,随着收入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不断减少。
11、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2、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三、选择
1、C 2、D 3、B 4、D 5、C 6、B 7、A 8、B 9、A 10、B 11、C 12、B 13、C 14、C 15、A
四、问答
1、答:由于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故两者的效用水平是一样的,增加X所增加的效用要等于因减少Y而减少的效用。所以有:MUX·△X=-MUY·△Y
2、答:序数效用论的均衡条件是RCSXY=PX/PY。当RCSXY>PX/PY时,消费者会不断地减少对商品Y的购买,增加对商品X的购买,直到RCSXY=PX/PY。因为此时在维持同样效用水平的条件下,减少Y商品所需要增加的X商品少于Y的减少量。所以此时减少商品Y的购买,增加商品X的购买能使总效用增加。反之,当RCSXY<PX/PY时,消费者会不断地减少对商品X的购买,增加对商品Y的购买,从而使总效用增加。直到RCSXY=PX/PY。
3、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商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不少数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就会出现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商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情况,这种特殊低档品就是吉芬商品。可见,吉芬商品一定是低档品,但低档品不一定是吉芬商品。
4、答: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5、答:图略(见教材第91页)
如图,E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因为就无差异曲线U3来说,虽然它代表的效用水平高于无差异曲线U2,但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说明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无法实现无差异曲线U3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的购买。就无差异曲线U1来说,虽然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相交于a、b两点,这表明消费者利用现有收入可以购买a、b两点的商品组合。但是,这两点的效用水平低于无差异曲线U2,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用全部收入去购买无差异曲线U1上的a、b两点的商品组合。事实上,就a点和b点来说,若消费者能改变购买组合,选择AB线上位于a点右边或b点左边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则都可达到比U1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以获得比a点和b点更大的效用水平。这种沿着AB线段由a点住右和由b点往左的运动,最后一定在E点达到均衡。显然,只有当既定的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点时,消费者才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满足。故E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在切点E,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者的斜率是相等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来表示,故此均衡点E有:MRS12=P1/P2。
6、答:随着消费者对某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对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即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7、答:(1)基数效用论认为可以用具体数据来衡量,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效用无法用具体数据来衡量,但可以按偏好大小对物品进行排序;
(2)基数效用论采用商品边际效用和货币边际效用的平衡来分析均衡;而序数效用论则依据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来说明均衡;
(3)基数效用论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导出需求曲线,而后者用价格消费曲线导出需求曲线;
(4)二者均强调边际效用递减,且得出的均衡条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8、答:可用提高自来水使用价格的办法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因为自来水价格提高,一方面,用户会减少用水;另一方面,可刺激厂商增加自来水的生产或供给。其结果将使自来水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或消除。
(1)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影响是节约了用水,可将其用于人们更需要的用途上,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
(2)如果城市居民的收入不变,因自来水价格提高所引起支出的增加必然会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
五、计算
1、解: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Ux/MUy=Px/Py
而根据U=3XY2得
MUX=dTU/dX=3Y2
MUY=dTU/dY=6XY
于是有:3Y2/6XY=20/30
整理得Y=4/3X (1)
将(1)代入预算约束条件20X+30Y=540,得
20X+30·4/3X=540
解得 X*=9 代入(1)得
Y*=12
因此,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该为:
X=9,Y=12
将这个最优商品组合代入效用函数,得U*=3X*(Y*)2=3×9×122=3888
它表明:该消费者的最优商品购买组合给他带来的最大效用水平为3888。
2、解:(1)图中的横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X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X=2元,所以,消费者收入I=2×30=60元
(2)图中的纵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Y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入I=60元,所以商品Y的价格PY=I/20=60/20=3元
(3)由于预算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PXX×PYY=I,所以,由(1)、(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3Y=60
(4)(3)可以进一步整理得:Y=-2/3X+20,显然预算线的斜率为-2/3
3、解:(1)由已知条件可得:
4PX+6PY=I ①
12PX+2PY=I ②
将I视为常数,解得PX=(I-6PY)/4 ③
将③代入②,解得:PY=I/8
将PY=I/8代入③,解得:PX=I/16
故预算线方程可写为16PX=I或8PY=I
(2)由PX=I/16与PY=I/8得X与Y的价格比为I/16÷I/8=1/2
第四章 生产论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3、等产量线: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所有生产同一数量产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的组合所构成的曲线。
4、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属于长期生产的概念,涉及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后,企业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如果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递减的阶段。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管理困难。各方面难以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5、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投入量就是边际技术替代率,假设增加的劳动为△L,减少的资本为△K,那么,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 -△K/△L ,它也就是等产量线上某点的斜率。
6、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7、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提出,其一般形式为:
Q=ALαKβ,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分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分额。
8、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其他投入不变时,在生产中不断增加某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当这种投入的总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单位该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即边际产量)不断增加;但当可变投入的总量超过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是逐渐减少的。
9、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0、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11、边际产量:边际产量(MP)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MP=△TP/△L
12、脊线:指所有等产量曲线上生产要素K的边际产量为零的点的连线以及所有等产量曲线上生产要素L的边际产量为零的点的连线。脊线将等产量曲线上斜率为正的区域与斜率为负值的区域分开。脊线以内的区域为有效经济区域,地此区域内,增加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都会导致产量的增加。脊线以外为非经济区域,此时增加要素投入产量反而下降。
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
1、(3) 2、(2)3、(4)4、(3)5、(2)6、(3)7、(1)8、(1)9、(1)10、(1)11、(4)12、(4)13、(3)14、(2)15、(1)
16、(2)
四、1、生产者在既定产量条件下会力求实现最小的成本。
K A A/ a A//
K1 E
b Q
L1B//B/ B L
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
如图,3条等成本线具有相同的斜率(表两要素的价格是既定的)。但代表3个不同的成本量。但成本线AB代表的成本>等成本线A/B/,成本线A/B/代表的成本>等成本线A//B//。
唯一的等产量曲线Q与其中一条等成本线A/B/相切于点E,这就是生产的均衡点或最优要素组合点。它表示:在既定的产量条件下,生产者应该选择E点的要素组合(OK1,OL1),才能实现最小的成本。
原因:等成本线A//B//的成本较低。但它于Q既无交点又无切点,它无法实现Q所代表的产量。AB与Q交于a、b点,但AB的成本过多,通过沿Q由a点向E点或由b点向E点的移动,都可获得相同的产量而使成本下降。所以,只有在切点E,才是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
进一步分析等产量曲线Q与等成本线AB的两个交点a点和b点。若厂商开始时在a点进行生产,如图,在a点,│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等成本线斜率│,即在a点,两要素的MRTSLK>ω/γ,如MRTSLK=-d K/d L=3/1>2/1。据不等式左边,在生产过程中,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可用1单位的劳动去替代3单位的资本(因为MRTSLK=-d K/d L=3/1)。而不等式的右边,在生产要素市场上,3单位资本的购买成本却可购买到1.5单位的劳动,(ω/γ=2/1)。于是,厂商因节省了0.5单位劳动的购买成本而得利。不需多购买0.5单位的劳动而使Q不变。使成本C最小化。
相反,若厂商开始时在b点进行生产,如图,在b点│等产量线的斜率│<│等成本线斜率│。表示在b点,MRTSLK <ω/γ,如MRTSLK=-d K/d L=2/4<2/1=ω/γ。 此时,厂商可在生产过程中用2单位的资本去替代4单位的劳动。并保持相同的产量水平(因为MRTSLK=-d K/d L=2/4)。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4单位劳动的购买成本可购买到8单位的资本(因为2/1=ω/γ)。于是,厂商因节省了6单位资本的购买而得利。不需多购买6单位的资本而使Q不变。
所以,只要MRTSLK>ω/γ,厂商就会不断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即在图中沿着等产量线Q由a点不断向E点靠近;只要MRTSLK<ω/γ,厂商就会不断地用资本去替代劳动,即在图中沿着等产量曲线Q由b点不断向E点靠近,在以上调整中,厂商不断以更低的成本来生产相同的产量,最后,厂商在MRTSLK=ω/γ时实现生产的均衡。在图中,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和等成本线A/B/的切点E便是生产的均衡点。
同理:在E点,│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等成本线的斜率│
表示,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从而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同理, MRTSLK=MPL/MPK=ω/γ
所以,MPL/ω=MPK/γ 表示:为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2、如图,在两要素的投入组合沿着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0由a点运动到b,c和d点的过程中,劳动投入量等量地也由L1加到L2,再增加到L3和L4。
K
K1 a
K2 b
K3 c
K4 d
QO
L1 L2 L3 L4 L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劳动的投入量等量增加
OL2-OL1=OL3-OL2=OL4-OL3
资本投入量的减少量,OK1-OK2>OK2-OK3>OK3-OK4
表示,在产量不变时,在劳动投入量不断增加和资本投入量不断减少的替代过程中,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3、把厂商的等产量曲线和相应的等成本线画在同一平面坐标中,就可以确定厂商在既定成本下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即生产的均衡点。
K
A a
K1 E Q3
Q2
b Q1
O L1 B L
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
图中,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其中一条等产量曲线Q2相切于点E,该点就是生产的均衡点。表示,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应该按照E点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即劳动投入量为OL1和资本投入量OK1。这样,厂商就会获得最大的产量。
为什么E点就是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呢?这需要分析代表既定成本的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Q3之间的关系。先看等产量线Q3,Q3代表的产量高于Q2,但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表明Q3的产量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因为厂商利用既定成本只能购买位于AB线上或线内区域的要素组合。再看Q1。Q1与AB相交于a、b两点,但Q1所代表的产量是较低的。因为,此时厂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只需由a点出发向右或由b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改变要素组和,就可提高产量。
只有在唯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任何更高的产量在既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更低的产量都是低效率的。
再进一步具体分析等产量线Q与等成本线AB的两个交点a点和b点,若厂商开始在a点进行生产。如图,a点│等产量曲线斜率│>│等成本线斜率│,表示在a点上的两要素的MRTSLK>ω/γ,如在a点,MRTSLK=-d K/d L=4/1>1/1=ω/γ。此时,由不等式右边的1/1=ω/γ,可知,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的条件下,减少一单位资本购买就可以增加一单位的劳动购买,而由不等式左边的MRTSLK=-d K/d L=4/1可知,在生产过程中,厂商在减少1单位的资本投入量时,只需增加0.25单位的劳动投资量,就可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结果,厂商因为在生产中多得到0.75单位的劳动投入量而使总产量增加。所以,只需MRTSLK>ω/γ,厂商就会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的情况下不断地用劳动去替代资本。表现在图中就是厂商的生产会沿着等成本线AB由a点不断向E点靠近。
若厂商开始时在b点进行生产,在b点,等产量线的斜率绝对值小于等成本线的斜率绝对值,这表示在b点的两要素的MRTSLK<ω/γ。如,在b点MRTSLK=-d K/d L=1/4<1/1=ω/γ,与a点做法相反。厂商会在不改变成本总支出的情况下,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以少购买1单位劳动的成本支出去多购买1单位的资本(ω/γ=1)。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厂商在减少1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时,只需增加0.25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就可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因为MRTSLK=-d K/d L=1/4)所以,厂商因为在生产中多得到0.75单位的资本投入量而使总产量增加。所以,只要MRTSLK<ω/γ,厂商就会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的条件下不断地用资本去替代劳动。表现在图中就是厂商的生产会沿着等成本线AB由b点不断向E点靠近。
所以,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反映了两要素在生产中的替代率,要素的价格比例反映了两要素在购买中的替代率。所以,只要二者不等,厂商总可以在总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要素组合的重新选择,使总产量得到增加。只有在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和两要素的价格比例相等时,生产者才能实现生产的均衡。
所以,在生产均衡点E:
MRTSLK=ω/γ(生产者均衡条件)
表示: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这就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
3、区别: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者均衡点,这些生产者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联系: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两要素的价格比例是固定的,又由于生产的均衡条件为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所以,在扩展线上的所有的生产均衡点上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这意味着,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
5、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图可知,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曲线先上升,在B点达到最高点,然后再降,利用此图,可分析TPL、APL、MPL相互关系。它反映了短期生产的有关产量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Q C
D
第Ⅰ阶段 第Ⅱ阶段 第Ⅲ阶段 TPL
B
A B/
A/ C/
A// APL
O L1 L2 L3 L4 L MPL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第一: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据边际产量的定义公式MPL=d TPL(L,K)/dL可知,过TPL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L值,例如,图中,当劳动投入量为L1时,过TPL曲线上A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 MPL值,它等于A/L1的高度,(L1点的MPL值在MPL曲线上)。
因为每一个劳动投入量上的MPL值就是相应的TPL曲线的斜率,所以在图中MPL曲线和TPL曲线之间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在劳动投入量小于L4的区域,MPL均为正值,则相应的TPL曲线的斜率为正,即TPL曲线是上升的,在劳动投入量大于L4的区域,MPL均为负值,则相应的TPL曲线的斜率为负,即TPL曲线是下降的。当劳动投入量恰好为L4时,MPL为0,相应TPL曲线的斜率为0,即TPL曲线达极大值点。即曲线的零值点D/和TPL曲线的最大值点D是相互对应的。
MPL曲线和TPL曲线的对应关系: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点。
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产量MPL 曲线先上升在B/点达到最大值,再下降,所以,相应的TPL曲线的斜率先是递增的,在B点达到拐点,然后再递减。即MPL曲线的最大值点B/和TPL曲线的拐点B是相对应的。
第二: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平均产量的定义公式APL=TPL(L,K)/L 可知,连结TPL 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L值。
如图,当劳动投入量为L1时,连结TPL曲线上A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OA的斜率即AL1/OL1,是相应的APL值,它等于A//L1的高度,所以,当APL曲线在C点达到最大值时,TPL曲线必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切点为C点,即最大的APL值。
第三: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MPL曲线和APL曲线之间存在的关系:两条曲线相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C/,在C/点以前,MPL曲线高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拉上,在C/点以后,MPL曲线低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拉下,不论是上升还是下降,MPL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PL曲线的变动。
五、1、APL=TPL(L,K)/L=ALαK1-α/L=ALα-1K1-α,
MPL=d[TPL(L,K)]/dL= d[ALαK1-α]/dL=αALα-1 K1-α
2、Q=3K=4L=12,
K=4,L=3,
r=4,w=1
TC=kr+wL=4*4+3*1=19
3. MPL=dQ/dL=d[L2/3K1/3]/dL=2/3(L/K) 1/3
MPK=dQ/dK=d[L2/3K1/3]/dK=2/3(L/K) 2/3
MPL/ω=MPK/γ 2/3(L/K) 1/3/2=2/3(L/K) 2/3/1
kr+WL=c k.1+W.2=3000
K=L=1000, Q=1000
4.总产量最大时,边际产量为0,
dQ/dL=21+18L—3L2=0
L1= 4,L2=2
L=3,MPL=48,APL=39
5、B)3K=4L=10
K=10/3,L=10/4
第五章 成本理论
1: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
2: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面对若干选择项目,如果选择其中某一项目,所放弃其余项目中的最大一项收益则构成所选项目的机会成本。当资源本身是闲置的即没有选择余地时,机会成本则为零;结合机会成本考虑,如选择结果净收益为负,则表明选择不当。
3: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4: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5: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6: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则是企业的外在不经济
7: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8: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
9: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10: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11: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12:外在成本一个群体的活动,对另一个群体产生影响,而所引起的外在成本,
13:包络线本身不包括在曲线族中,但过这一曲线上的每一点,有曲线族中的一条曲线和它在这点相切。
14: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改善了,称为外在经济。
二、判断题
1、×,2、×,3、×,4、√,5、×,
三、选择题
1、④,2、②,3、③,4、④,5、①,6、④,7、④,8、①,9、②,10、②,11、③,12、①,13、①,14、④
四、问答题
1、考虑A、B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如果B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变,生产A产品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则B产品的机会成本下降。相反,如果A产品生产的利润收入不变,而B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则B产品的机会成本上升。由此可见,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越高,说明这种物品的生产效率或效益就越低。
2、C AC
MC
D
(b)
AVC
F
A
A AFC
2.5 4 5 Q
短期成本曲线综合图
对任何一对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边际量>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上。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平均量必达到本身的极值点。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C曲线有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所以,AC曲线和AVC曲线也必定将是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MC曲线必定会分别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如图,U型的MC曲线分别与U型的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与U型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与此相似,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
对于产量变化的反应,MC要比AC和AVC敏感的多,反映在图中,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曲线和AVC曲线。
最后,比较图中A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D与AV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F,发现前者的出现慢于后者,并且前者的位置高于后者,即,AVC曲线降到最低点F时,AC曲线还没有降到最低点D,而且AC曲线的最小值大于AVC曲线的最小值。因为在平均总成本中不仅包括平均可变成本还包括平均不变成本。正是由于平均不变成本的作用,才使得AC曲线的最低点D的出现既慢于,又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
3、不对,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才与SAC曲线的最低点相切。
4、规模报酬的递增阶段对应着LAC曲线的下降阶段,规模报酬的不变阶段对应着LAC曲线的最低点,规模报酬的递减阶段对应着LAC曲线的上升阶段。
5、(1)TVC=Q3-10Q2+17Q,TFC=66,(2)TVC(Q)=Q3-10Q2+17Q,AC(Q)= Q2-10Q+17+66/Q
AFC(Q)=66/Q,MC(Q)= 3Q2-20Q+17
6、
Q
TC
TFC
TVC
AVC
AFC
AC
MC
1
1000
100
900
900
100
1000
1000
2
1800
100
1700
850
50
900
800
3
1400
100
1500
500
33
533
700
4
3300
100
3200
800
25
825
1900
5
4500
100
4400
880
20
900
1200
6
7500
100
7400
1233
17
1250
1500
7
8000
100
7900
1128
14
1142
500
8
10400
100
10300
1288
12
1300
2400
9
1400
100
1300
144
11
155
-9000
五、1、TC=3000+480+15000×0.2=6480
FC=3480
AC=6480/15000=0.432
2 、FC=0.04Q3-0.8Q2+10Q
AC=0.04Q2-0.8Q+10
d AC/ d Q = d(0.04Q2-0.8Q+10)/ d Q=0,
Q=20
Min AC=14.4
3、1)Q=, L=Q2/K= Q2/4
TC=100+5/2 Q2
AC=100/Q+5/2×Q
MC=5Q
2)P=MC
40=5Q, Q=8
TR=PQ- TC=40×5-100-5/2×8=80
4、MC=Q+4
TC=∫MCdQ=∫(Q+4)dQ= 1/2 Q2+4Q
ACV=1/2 Q+4
5、1)AC=100/Q—3Q+4 Q2,Q=2
TC= AC Q=120
TFC=100
TVC=20
MC=36
AFC=50
AC=6
2)AVC= —3Q+12 Q2
Min dAVC/dQ=-3+12×2 Q=0, Q=3/24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指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洽点。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和。市场和厂商的类型是一致的。
2: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的均衡点称为收支相抵点。
3: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每一个价格量是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5: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该均衡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6: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从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一条水平线。
7: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这样的市场称为完全竞争市场。
8: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9:边际收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收益。
10: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这样的行业称为成本递减行业。
11: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这样的行业称为成本递增行业。
12:完全竞争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13: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二、1、√2、√3、√4、√5、×6、√7、√
三、1、②,2、④,3、③,4、②,5、④,6、③,7、①,8、①,9、①,10、③,11、③,12、②,13、②,
四、1、因为在理论上完全竞争厂商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的的信息,无需作广告。厂商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得的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能按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厂商不愿作广告。
2、SMC曲线与纵轴相交。
3、假定厂商的销售量等于厂商所面临的需求量。
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个销售量上,厂商的销售价格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必然有AR=MR=P
4、 (a)
P S= S(P)
P1 a
P2 b
P3 c AVC
P4 d
SMC
Q4 Q3Q2 Q1 Q
( b)
当市场价格分别为P1、P2、P3、P4时,厂商据P=MR=SMC的原则,选择的最优产量顺次为Q1`、Q2、Q3、Q4,SMC曲线上的E1、E2、E3、E4点明确地表示了这些不同的价格水平与相应的不同的最优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必须注意到,厂商只有在P≥AVC时,才会进行生产,而在P<AVC时,厂商会停止生产。所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如图(b)所示,SMC曲线上的实线部分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S=S(P),该曲线上的a、b、c、d点分别与图(a)中的SMC曲线上的E1、E2、E3、E4点相对应。
从图(b)可见,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每一价格水平的供给量是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某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
价格P
销售量Q
总收益TR=PQ
平均收益AR=TR/Q
边际收益MR=△TR/△Q
1
1
1
1
1
100
200
300
400
500
100
200
300
400
500
1
1
1
1
1
1
1
1
1
1
据上表可绘制下图:
P P TR
4
3 300
2 d(AR=MR=P) 200
1 100
100 200 300 400 Q 100 200 300 400 Q
某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总收益>总成本所形成的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极大的必要条件是MR>MC
因为:π=TR-TC
所以d π/d Q=d TR/d Q-d TC/d Q
为满足利润极大,令d π/d Q=0,即d TR/d Q-d TC/d Q=0。
d TR/d Q=d TC/d Q MR=MC
利润极大化的充分条件是利润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0,即d2TR/d Q2<d2TC/d Q2。
即,边际收益的变化率<MC的变化率 。
由图可知,完全竞争厂商的AR曲线、MR曲线和需求曲线3条线重叠。原因:厂商的每一个销售水平都有AR=MR=P,且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一条既定价格的水平线。
5、在短期,不管固定成本有多高,只要销售收益能补偿可变成本,厂商总可以营业。在长期,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就不存在固定成本高不高的问题了,因此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高固定成本不能是厂商关门的原因。
6、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生产中,市场的价格是给定的,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是无法变动的,即生产规模也是给定的。所以,在短期,厂商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当厂商实现MR=SMC时,有可能获得利润,也有可能亏损。
把各种情况考虑在内,有以下5种情况:
P
SMC SAC
E d(AR=MR=P)
P0 F
O Q* Q
(a):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MR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E,相应的均衡产量为Q*,在Q*的产量上,平均成本为FQ*。由于平均收益(价格P)大于平均成本,厂商获得利润。厂商的单位产品的利润为EF,产量为OQ*,两者的乘积EF·OQ*等于总利润量,它相当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P
SMC SAC
P0 E d (AR=MR=P)
O Q* Q
(b):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SAC曲线的最低点,这点是SA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点也正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E,在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都为EQ*,厂商的利润为0,但厂商的正常利润实现了。以为在这一均衡点E上,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所以该均衡点称为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P
SMC
SAC
AVC
F
P0 E d (AR=MR=P)
G
O Q* Q
(c):由均衡点E和均衡点Q*可知,厂商的平均收益<平均成本,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但在Q*的产量上,厂商的平均收益AR>平均可变成本AVC。所以,厂商虽然亏损。但仍继续生产,因为只有这样厂商才能在用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以后还有剩余,以弥补在短期内总是存在的不变成本的一部分。所以,在这种亏损情况下,厂商生产比不生产强。
P
SMC
SAC
AVC
P0 E d (AR=MR=P)
O Q* Q
(d):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AVC曲线的最低点,这点是AV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点也恰好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均衡产量Q*上,厂商是亏损的,起亏损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这是因为,若厂商生产的话,则全部收益只能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得不到任何弥补,若不生产,厂商虽不必支付可变成本,但全部不变成本仍然存在。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称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P
SMC
SAC
AVC
G
PO d=(AR=MR=P)
E
O Q* Q
(e):在均衡产量Q*上,厂商的亏损量相当于阴影部分的面积,厂商的AR<AVC,厂商将停止生产,否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弥补,就别说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事实上,只要厂商停止生产,可变成本就可以降为0,此时不生产比生产强。
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短期生产的均衡条件:
MR=SMC
式中,MR=AR=P,在短期均衡时,利润可能>0
=0
<0
7、厂商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们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生产为例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呢?
P SMC
Pe E d(AR=MR=P)
O Q1 Q* Q2
利润最大化(一)
图中,有某完全竞争厂商的一条短期生产的边际成本SMC曲线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Pe出发的水平的需求曲线。它们相交于E点,E点就是厂商实现最大化利润的生产均衡点。相应的Q*就是厂商实现最大化利润时的均衡产量。
注:纵轴表示的是货币数量,可同时用来表示收益R,成本C、利润π和价格P。
此外,完全竞争厂商的TR曲线是条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不变的直线。因为在每个销售水平,MR值是TR曲线的斜率,且MR等于固定不变的价格水平,用公式表示如下:
MR=d TR/d Q=d(P,Q)/d Q=P
因为,当产量<均衡产量Q*时,厂商的MR>SMC,表明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带来总收益的增加量大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即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可使利润得到增加。所以,如图中指向右方的箭头所示,只要MR>SMC,厂商就会增加产量,同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MR保持不变而SMC是逐步增加的,最后MR>SMC的状况会逐步变化成MR=SMC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厂商得到了扩大产量所带来的全部好处,获得了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大利润,相反,当产量大于均衡产量Q*,如为Q2时,厂商的MR<SMC,表明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量小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即厂商增加产量是不利的,会使利润减少。所以,如图中指向左方的箭头所示,只要MR<SMC,厂商就会减少产量,同时,随着产量的减少,厂商的MR仍保持不变,而厂商的SMC是逐步下降,最后MR<SMC的状况会逐步变成MR=SMC,在这一过程中,厂商获得的利润逐步达到最高水平。
不管是增产还是减产,厂商都在寻找能带来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就是使MR=MC的产量。
所以,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该条件就是完全竞争厂商通过调整产量选择最优的产量,使得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均衡条件)一般,MR=MC时,厂商获利,是相对最大利润厂商亏损,是相对最小亏损。
8、为0,因为厂商在长期生产中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在各个行业之间调整,生产要素总是会流向能获得更大利润的行业,也总会从亏损的行业退出。正是行业间的这种调整,使得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为0。
五、1、1)P=1/5,Q=4600,2)P=1/5
2、MR=LMC时,利润最大化,3Q2—24Q—60=0,Q=10
AC=20,TR=PQ—TC=100×10—200=800
3、Q=66,AC=37,TR=176
4、1)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P=0.1q+1
市场的供给曲线QS=1000P—1000
P=4,Q=3000
5、PS=0.12Q2–1.6Q+10(Q≥10)
第七章 非完全竞争市场
一、名词解释
1、垄断竞争市场: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与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但这些产品可互相替代,市场上企业规模较小,进入与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2、多余的生产能力: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
3、理想的产量: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理想产量。
4、纯粹寡头行业:该寡头市场上寡头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
5、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
6、垄断市场:是指整个市场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7、不完全竞争市场: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可以被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四种市场结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这三种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8、生产集团: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生产集团。
9、自然垄断:该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它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
10、主观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11、客观比例需求曲线: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且集团内的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12、弯折的需求曲线:寡头厂商推测其它厂商对自己价格变动的态度是跟跌不跟涨,即认为自己降价时,竞争者也会降价,以免他们丧失自己的市场,而涨价时,竞争者不涨价,以便 他们夺取市场,因此,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就是拐折的。拐点以上的需求曲线比拐点以下的需求曲线要平坦些。
13、纳什均衡:在任何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它参与者不改变策略。
14、占优策略:无论其它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二、判断题
1、×××√√ 6、××√√√ 11、√√
三、选择题
1、②③②④④ 6、④②①①④ 11、③①④①
四、问答题
1、答:(1)含义: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有两种,它们通常被区分为主观需求曲线和客观需求曲线。①主观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该厂商想通过降价来增加自己产品的销售量,因为它认为,它降价以后不仅能增加自己产品的原有买者的销售量,而且还能把买者从生产集团内的其它厂商那里吸引过来。②客观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且集团内的其它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该垄断竞争厂商降价后,由于其它厂商也跟着降价,其结果是使自己的销售量的增加只来自于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的下降,小于预期的销售量。
(2)关系:第一,当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产品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的位置沿着客观需求曲线发生平移。第二,由于主观需求曲线表示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时所预期的产量,客观需求曲线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实际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所以,主观需求曲线和客观需求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第三,主观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客观需求曲线,即前者较后者更平坦。
2、答: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相应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总收益曲线的一般特征为:第一,由于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总是等于商品的价格,所以,它的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迭,都是同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第二,由于平均收益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则根据平均量和边际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推知,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左下方,且边际收益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第三,由于 每一销售量上的边际收益什就是相应的总收益曲线的斜率,所以当边际收益大于0时,总收益曲线的斜率为正,当边际收益小于0时,总收益曲线的斜率为负,当边际收益等于0时,总收益曲线达到最大值。
3、答:这是因为,只要MR﹥MC,垄断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得到的收益增量就会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增量。这时,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随着产量的增加,MR会下降,而MC会上升,两者之间的差额会逐步缩小,最后达到MR=MC的均衡点,厂商也由此得到了增加产量的全部好处。而MR﹤MC时,情况正好与上面相反。所以垄断厂商的利润在MR﹦MC处达到最大值。
4、答:在长期,完全竞争厂商是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MR=L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这种调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自由地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另一方面为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因为这样,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发生在LAC曲线的最低点。所以,它的长期利润为0。
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垄断行业排除了其它厂商进入的可能性,因此,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如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那么,他的利润在长期内不会因为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垄断厂商在长期内是可以保持利润的。
5、答:(1)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它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2)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对生产的调整一般可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但在长期又不存在一个可以使它获得利润的最优生产规模,于是该厂商退出生产。第二种是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在长期内它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摆脱了亏损的状况,甚至获得利润。第三种是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利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获得了利润,在长期中它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垄断厂商在长期内获得经济利润的原因在于长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可调整的和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
6、答:(1)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垄断厂商能实行价格歧视,是因为它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就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
(2)垄断厂商对分割的市场收取不同的价格,这是三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市场而言,厂商会根据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来决定销售量,还应使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各市场相等的边际收益。这样,因为MR=P(1-1/ED),这就要求垄断厂商在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提高价格,在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降低产品价格。
7、答:经济效率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不同市场组织下的经济效率是不相同的,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一般来说,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反之,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低。
8、答: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主要是用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的,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若行业中的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则其他的厂商都不会跟着提价,这便使得单独提价的厂商的销售量大幅度地养活;相反,若行业中的一个害羞厂商降低价格,则其他的厂商都会将价格降低到同一水平,这便使得首先单独降价的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幅度是有限的。这样,单个寡头厂商所面临的就是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对应于单个厂商的单独提价部分,是该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的一部分;对应于单个厂商首先降价而后其他厂商都降价的部分,则是该厂商的实际需求曲线。在折点以上的部分是主观需求曲线,其弹性较大,较平坦;在折点以下的部分是实际需求曲线,其弹性较小,较陡峭。
五、
1、Q=800 P=6200
2、∏=350 Q=10 P=60
3、⑴P=360 Q=80
⑵A=368
4、⑴Q=200 P=40
⑵Ed=-8
⑶P=45-0.025Q
5、⑴TR=64
⑵TR=96 CS=32
⑶CS=16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一、名词解释
1、平均要素成本:
2、边际产品价值(VMP):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它等于要素边际产品MP与既定产品P的乘积。
3、边际要素成本(MFC):指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
4、边际收益产品(MRP):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它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MR和要素的边际产品MP的乘积。
二、判断题
1、√√√√√ 6、××
三、选择题
1、④②② ① 6、①① ①
四、问答题
1、答:要点如下:
第一,厂商在使用要素时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第二,在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成本是“边际要素成本”(MFC)。所以,一般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MRP=MFC;
第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而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价格”。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即MFC=VMP。
2、答:要点如下:
第一,厂商在使用要素时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第二,在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成本是“边际要素成本”(MFC)。所以,一般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MRP=MFC。
3、答:要点如下:
第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第二,如果不考虑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因为如果不考虑其他厂商的调整活动,则要素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产品的价格,从而不会改变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第三,如果考虑厂商所在行业其他厂商进行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这是因为,要素价格变动不仅引起厂商、而且引起所有其他厂商的要素需求量和使用量、从而其产量的变动。尽管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的产量不影响价格,但全体厂商的产量都时却不是如此。要素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全体厂商的产量变动将改变产品的供给曲线,从而在产品市场需求量不变时,将改变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价格的改变再反过来使每一个厂商,从而该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改变,因此,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这条线叫做行业的调整曲线。
第四,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所有厂商的行业调整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
4、答:要点如下:
第一,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的延伸和发展。
第三,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入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5、答:要点如下:
第一,厂商在使用要素时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第二,在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成本是“边际要素成本”(MFC)。所以,一般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MRP=MFC;
第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而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价格”。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即VMP=W。
五、
1、L=16 =350
2、L=9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一、名词解释
1、租金: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2、经济租:其要素收入数量的减少不会引起要素供给量的减少,即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这一部分要素收入就叫做经济租。
3、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4、地租:当土地供给固定时的土地服务价格。
5、基尼系数: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一般在0和1之间。
6、洛兰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兰兹提出的,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累计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所得到的一条曲线。
二、判断题
1、×√√√√ 6、√√√√√ 11、√
三、选择题
1、④②②④②
6:④ 7:③ 8:① 9、③
四、论述
1: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提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攻击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W1时,劳动者的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于是劳动供给曲线从工作W1处开始向后弯曲。
2:图中劳动需求曲线D和劳动供给曲线S的交点是劳动市场的均衡点。该均衡点决定了均衡工资为W0,均衡劳动数量为L0 因此,均衡工资水平由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决定,且随着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而变化。
3:所谓‘边际生产率分配论’。它的含义时:每一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都得到了各自对生产所做出的贡献(各自的边际生产率)作为报酬(工资,利息和地租);其目的在于证明,资本主义是一个按劳取酬,不存在剥削的社会。所有的否定边际生产率分配论的意见姑且承认它是正确的,那它仍然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因为,一个完整的分配论不但要象边际生产率分配论那样,能够解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人群或阶级得到不同收入的理由,而且还要说明一定的社会条件得以行程的原因。我们虽然对边际生产率分配持有非定的意见,但它们和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都是被普遍使用的衡量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工具。
4:租金是指供给数量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准租金是指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经济租金是指从某一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将其减去而不影响要素的供给的那部分要素收入。三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五:计算题
1:解(1)由于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所以厂商使用要求的原则为:
MP*P=W 即:dQ/dL*p=W 代入得:
(a-2bL)*p=w 即:L=a/2b-w/zbp
(2)由(1)中得到厂商的对劳动的需求函数: L=a/2b-w/zbp得知:
当工资W增加,L减少,相反,工资W减少,L增加,所以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反方向变化.
(3)同理, 由(1)中得到厂商的对劳动的需求函数: L=a/2b-w/zbp得知:当产品价格P上升,W/2P变小,从而L变大.所以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产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化.
2:解(1)∵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
∴厂商要利润最大的最优要素使用原则为:MP*P=W
由已知条件得: MP*P=W dQ/dL*p=W
即(-0.03L^2+L+36)*0.10=4.80
L1=60 L2=20/3
即:厂商每天将投入60劳动小时
(2)∏=p*Q-4.8L-50
=0.1*(-0.01*60^3+60^2+30*60)-4.8*60-50
=22
3:解(1)由DL=SL得6000-100W=100W
W=30
(2)当政府对工人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时,均衡等式为:
6000-100W=100(W-10)
W=35
4:解(1)DL=SL得:-10W+150=20W
W=5
(2)设政府需补贴X元给企业,则有:20*6=-10*6+150*X
X=30
新的就业水平为:20*6=120
企业付给职工的总补贴为30
5:解:∵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为MP*P=W
∴MPL=W/P 即:100/L=5/12 L=240
MPK=r/P 即:50/K=100/12 K=6
6:解:准租金=TR-TVC
=P*Q-AVC*Q=10*100-5*100=500
经济利润=TR-TC
=P*Q-(AFC+AVC)*Q=10*100-(5+4)*100
即:两者不相等
7:解:∵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最优要素原则为:
MP*P=W
又:MPL=dQ/Dl=-3L^2+40L+72
代入MP*P=W中得:W=(-3*12^2+40*12+72)*75=9000
(2)∏=P*Q-TC-5000-R-W总(其中R表示地租)
3200=75*(-12^3+20*12^2+72*12)-(12000+3000)-5000-R-9000*12
R=80
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函数。
2: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有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为怕累托最优状态
3: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4:效用可能性曲线:她代表消费者所有最优效用水平组合的集合,说明了当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给定之后,另一个消费者所可能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
5:契约曲线:分为交换和生产契约曲线。其中,交换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契约曲线表示连种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
6:福利经济学:表示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
7:社会福利函数: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函数。
8:市场社会主义:以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的关于在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经济学。
9: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要素K,L一定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组合,X,Y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该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反,它向右下方倾斜切凹向原点
二:判断题
1:错2:对3:对4:对5:错6:对7:对8:错9:对10:错11:错12:错
三:单选题
1:①2:①3:③4:④5:④6:④7:③
四:问答题
1:要想得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必须找到A、B消费者分别的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又∵无差异曲线相切点有共同的切线,∴切线的斜率相等,对于A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MPSAQ1Q1=PQ1/PQ2 同理对于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MPSBQ1Q1=PQ1/PQ2 ∴MPS AQ1Q1=MPSBQ1Q1
2:图见P333。在图中所示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假定两种要素分别为L,K,两个生产者分别为C,D。ⅠC,ⅡC,ⅢC表示C的三条等产量线。ⅠD,ⅡD,ⅢD表示D的三条等产量线
a'点表示ⅠC和ⅡD的交点,d'、c'、b'表示两生产者等产量线的切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a'点不是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因为:如果让a'点变动到c'点,生产者C的产量水平就从等产量线ⅠC提高到ⅡC,而生产者D的产量水平不变。说明a'仍存在帕累托改进,进而说明在两生产者等产量线为交点的状态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在考虑c'点的状态,从图中可以可知不论c'往b'移动还是c'往d'移动都会使生产者产量水平提高,而另一生产者产量水平降低∴称c'点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推出在两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的切点处为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MRSAXY=MRSBXY,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MRTSCLK=MRTSDLK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MRSXY=MRTXY,现在考虑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各种情况:①对任意一个消费者A在完全竞争中的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RSAXT=PX/PY;对任意一个消费者B在完全竞争中的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RSBXY=PX/PY,∴MRSAXY=MRSBXY成立。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同理②,对于任意一个生产者C在完全竞争中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TSCLK=PL/PK;对于任意一个生产者D在完全竞争中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TSDLK=PL/PK,从而有MRTSCLK=MRTSDLK,即要素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③:∵MRTXY=|△Y/△X|,即△X增加,就必须减少△Y,∴△Y便可以看成X的边际成本MCX,同理,△X减少,△Y增加,△X便可以看成Y的边际成本MCY。∴MRTXY=|△Y/△X|= |MCX/△MCY|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PX= MCX, PY= MCY即有:MCX/△MCY= PX/PY 再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MRSXY= PX/PY得:MRTXY= PX/PY= MRSXY ∴ 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4:福利函数是在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我们知道福利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在效用可能区域当中寻找一点或一些点,是社会的福利达到最大。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效用可能性区域或整个效用空间中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2:反脱拉斯法: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反对垄断,其中包括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罗宾逊-帕特曼法、惠特-李法和塞勒-凯弗维尔法
3:信息不完全假定: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民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的配置它们
4:市场失灵:当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不相等时,对整个社会而言,资源的配置就没有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
5:外部影响:某个人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带来好处或带来坏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或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
6:私人物品:及那些在普通的市场上常见的物品。它具有排他性和竟用性。
7:公共物品:通常把国防这一类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竟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
8:寻租: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地位的活动。
二:判断
1:对2:对3:错4:对5:错6:对7:错8:对
三:单选
1:④ 2:② 3:③ 4:④ 5:④ 6:③ 7:④ 8:② 9:C 10:B
四:问答
1:各种形式的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这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原因在于:①.外部经济的情况下,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为V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VS.由于存在外部经济,故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VP<VS 。如果个人采取该行动遭受的私人成本CP大雨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即有VP<CP<VS,则这个人显然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没得到实现,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②.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成本 和社会成本分别为CP和CS。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P〈C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过得到的私人利益VP大于其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即有CP <VP <CS,则这个人显然会采取该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观点看,该行动是不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也没有得到实现,也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解决外部影响的措施:第一,使用税收和津贴。第二,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第三,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2: 中国有句格言,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此相类,素有美国“宪法之父”之称的麦迪逊在《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平衡》中,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政府之存在不就是人性的最好说明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天使,政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任何一个公共权力机关,如果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那么它势必会衰颓和腐化。这种现象,已被历史所反复证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也概莫能外。震惊全国的山东泰安“胡建学窝案”,其首犯胡建学在被捕后坦白道:“官当到了我们这一级别,就没人能监督了。”贪官的自白从另一侧面向我们昭示着这个真理:只有被有效地制约的公共权力,才能被有效地监督,才能不至于被滥用、错用。改革现行的权力监督体制,真正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体制,才能遏制住腐败风气的蔓延,树立政府清正廉洁的形象。市场经济在客观上要求公共权力对其实行宏观调控,以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要求合理地划分权力界限,适度地实现分权,优化配置权力资源;市场经济要求公共权力与市场主体权力相互制约。⑺公共权力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其力度超出合理范围或乏力,都是不适当的。“矫枉过正”与“过犹不及”均有害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对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中的公共权力下放了很多;如果不对这些“下放”了的权力进行制约监督,就会对市场经济本身产生极恶劣的影响。总之,现代民主的国家制度,绝对不允许有绝对专断的权力存在,国家的一切公共权力都要处于有效的制约监督之中。权力如果失去有效的制约,阶级的代表就有可能转化为阶级的特权者,社会的公仆就有可能转化为社会的主人,人民的权力就有可能转化为压迫人民的工具。“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源泉和制度参考。
3: 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排他性和竞用性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然而在现实的经济中,还存在许多不满足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物品。如果一件物品不具有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便使用”,则它毫无疑问就会带来外部影响,并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而公共物品就是既不具有排他性有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因此不能靠市场来提供公共物品。
4:寻租行为是指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垄断租金)的活动。就单个的寻租者而言,他愿意花费在寻租活动上的代价不会超过垄断地位可能给他带来的好处,否则就不值得了。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单个寻租者的寻租代价要小于或者等于垄断利润或垄断租金,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争夺垄断地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寻租代价常常要接近甚至等于全部的垄断利润,这就意味着即使局限与考虑单个的寻租者,其寻租损失也往往大于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三角形,如果进一步考虑整个寻租市场,问题就更严重了。在寻租市场上,寻租者往往不只一个,单个寻租者的寻租代价只是正个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的一个部分。整个寻租活动的全部经济损失等于所有单个寻租者寻租活动的代价的总和,它们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安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
5:
图中横轴表示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D和MR分别为该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此外为简单起见,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它们由图中水平直线AC=MC 表示。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因此,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为qm 在该产量水平上,垄断价格为pm 显然,这个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上述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状况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形成了市场失灵
6:答: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协议签定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在这道题目中,这不是一项好的政策。道德风险说明,当被保险人的一方面能够影响导致赔偿的事件的可能性或程度时,道德风险就会发生。现在这个学校如果禁止给不及格成绩,学生就会认为,反正不管学习是否努力,总不会得到不及格的成绩,因而就有可能不努力学习,结果总体成绩就会下降,而不可能提高到良好或以上的水平。
五:计算题
1、(1)MCH=PH
即:2/100H=2
H=100
MCA=PA
2/100A=3
A=150
(2)如果苹果园和养蜂场合并。要根据总利润极大化原则决定产量,则TC=3A-A2/100+H+2H-H2/100
令d(TC)/dA=3-A/50=0 A=150
d(TC)/dH=3-H/50=0 H=150
(3)对社会来说,蜜蜂最佳产量应是150。如它们分开经营,为引导蜜蜂场生产最佳产量,对蜜蜂的价格补贴应是1元。这是因为,蜜蜂场边际成本函数是H/50,将H=150代入得MC=150/50=3。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价格应为3。而原价格为2。故应补贴一元。但果园不会提供这样的补贴,如补贴1元,果园就不能取得最大利润,但不补贴,又达不到社会最佳产量。
2、解:(1)实际捕捉量由需求曲线(D1)和私人成本曲线(MCP)相交处决定:0.401-0.0064F=-0.357+0.0573F 得F=0.758/0.0637=11.90(百万磅)
(2)社会有效需求量由需求曲线(D1)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CS)相交处决定:
0.401-0.0064F=-5.645+0.6509F 得F=6.055/0.6573=9.20(百万磅)
(3)渔民自由进入的社会成本指自由进入造成捕捉量远远超过社会有效水平而造成的损失(会使虾总数下降),在此,实际捕捉量是11.9。这时的边际社会成本是C=-5.645+0.6509*11.9=2.10(美元),而私人成本是C=-0.357+0.057*11.9=0.325(美元),差额为1.775(美元),实际捕捉超过有效捕捉量为270万磅,故社会成本为:1.775*270/2=239.625万美元。
3、(1)P=P1+P2+P3=300-6Q
(2)MR1=(P1*Q)’Q=(100-Q)*Q=-Q+100-Q=100-2Q
MR2=(P2*Q)’Q=100-4Q
MR3=(P3*Q)’Q=100-6Q
MR=(MR1+MR2+MR3)=MC
即:(100-2Q+100-4Q+100-6Q)
Q=25
(3)P1=100-25=75
P2=100-2*25=50
P3=100-3*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