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一般均衡  课 时 1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一般均衡的含义  重 点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区别、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难 点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区别  讲 授 内 容 第一节 一般均衡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1、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是否存在一组均衡价格,在该价格体系下,所有商品的供求均相等呢? 2、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除此之外,他还对一般均衡的唯一性、稳定性及最优性等问题做过探索)。并采取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方式(交换的一般均衡→ 生产的一般均衡→ 考虑资本积累的一般均衡;实物经济→货币经济)。 3、然而,瓦尔拉斯对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却是错误的。 4、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 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1、实际经济体系是否会达到理论上的一般均衡状态呢? 2、瓦尔拉斯通过引入“拍卖人”来解决上述问题。而拍卖人是通过不断的“试探过程”来找到满足一般均衡的价格体系的。 第二节 经济效率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属于一种规范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简言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帕累托标准:假定A、B代表任意两种资源配置状态,如果社会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全社会的观点看A一定优于B。 如果对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至少使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动为帕累托改进。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 要实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要求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两个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就构成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 连接各个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连线被称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 在没有关于社会福利分配偏好的假定情况下,不能比较契约曲线上任意两点的优劣。 第四节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要求任意两个生产者对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两个生产者等产量曲线的切点就构成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 连接各个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连线被称为“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 在没有关于社会福利分配偏好的假定情况下,不能比较契约曲线上任意两点的优劣。 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一、问题和假定 假设两个消费者和两个生产者,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效用函数与生产函数给定;资源禀赋(及生产要素总量)给定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1、从“生产契约曲线”到“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帕累托最优的投入组合,同时对应于一个最优的产出组合。 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 第一,它向右下方倾斜;第二,它向右上方突出 3、边际转换率及其递增规律 (1)所谓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RT)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计算公式为  (2)边际转换率递增的原因在于要素的边际报酬在递减。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要求任意两个生产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且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 第六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 一、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具体分析与结论 设存在一组满足一般均衡条件的价格 。由于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和每个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所以上述均衡价格体系对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相同的。 1、完全竞争经济中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2、完全竞争经济中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3、完全竞争经济中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总之,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七节 社会福利函数 二、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函数给出了效用可能性区域或整个效用空间中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它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 如果社会福利函数存在,则可以通过寻找“社会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可能性曲线之间切点的方式确定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点。 然而,社会福利函数究竟存在与否?能否从不同个人的偏好当中合理地形成社会偏好呢?“不可能性定理”对此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三、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适 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第八节 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平的增进;二是公平的增进也不一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2、缺乏效率的公平增进 (1)平等化的直接效率损失 为收入转移而消耗掉的资源就是平等化的直接效率损失——因为它们本来可以用于增加社会的生产,提高经济的效率。这部分损失数量较小,也比较容易测量。 (2)平等化的间接效率损失 这是指,平等化本身所可能造成的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等经济活动的各种“反刺激”效应。这部分损失更重要,也更复杂。 政府税收政策,特别是税率的高低会扭曲市场经济中的“努力-报酬”机制,从而影响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 二、“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 1、效率优先 所谓效率优先,就是在决定收入分配的问题上,首先考虑效率,把效率当作决定收入分配的第一位因素。只是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再考虑兼顾公平问题。 要做到效率优先,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领域里充分发挥作用,就是要让市场的供求关系去决定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去决定收入的分配,承认一切合法合理的差别。 2、兼顾公平 在坚持效率优先的条件下,还必须兼顾公平。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减少和消除不合理的收入;促进机会平等;限制某些行业、某些个人的垄断性收入;实现生存权利和消灭贫困。 三、收入再分配的具体措施 税收政策、政府支出和其他措施  课外作业  复习与思考第1、2题  参考文献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著,《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