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目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产生,并在积极总结人类经济实践活动新经验和探索经济关系变化新情况中不断发展。通过学习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概要的了解。 主要内容: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问题。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以《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为基本标志。进入20世纪,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各国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从理论上概括和阐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前的各社会形态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无论是奴隶主庄园的经济活动,还是封建主领地的经济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因此当时的思想家在使用“经济”这一概念,谈论“经济学”这一理论时,更多地是指家庭管理、庄园管理或领地管理。例如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4年)曾在论述经济问题的专著中,首次使用“经济”一词来概括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而希腊文的“经济”是由 “家庭“和“管理”两字组成。现代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前的各社会形态中,经济过程和经济理论已被许多思想家所关注和考察,但它们只是大一统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政治经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在17世纪初开始产生的。最早把以专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作为己任的社会科学称为政治经济学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蒙克莱田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的提出,表明重商主义的经济理论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崛起,试图冲破自然经济束缚,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和提出一些经济政策。重商主义学派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第一个学派。重商主义者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但他们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流通过程,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到17世纪中叶,随着工场手工业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代表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规律的过程中,实现了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部分。但由于阶级利益的局限性,他们又把资本主义看做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而不能正确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规律。到19世纪30年代,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至此庸俗的说教代替了科学的探讨,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 “政治经济学”一词自17世纪被认定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名称后,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两者在外延和内涵上是相通的。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也不应理解为从政治角度研究经济的学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不是马克思的发明,由于基本立场或理论观点的不同曾出现过各种类型的政治经济学。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终结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和无产阶级斗争日益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中叶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并彻底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资产阶级在它的100多年的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眼界,为正确、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内在的联系,提供了前提。然而,19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地位的确立,资产阶级又处于曾经被它所推翻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地位,它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现存的生产力发生冲突,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其突出表现就是愈来愈危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发展,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同时,与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冲突的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日益成熟,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它迫切要求有一种科学的、严谨的经济理论作为指导,推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实践,直至取得最终胜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彻底的革命性与鲜明的阶级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前人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也从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得到很大的启发。 产生于17世纪后半叶、完成于19世纪初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创始人是威廉·配第,重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的主要成就:一是初步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把劳动看做是价值的源泉,以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时间来衡量价值。二是触及到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的问题,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那么利润、地租和利息的起源显然同劳动是分不开的。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作了经济上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但受阶级利益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真实关系。不过,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和理论的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对它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吸取其中正确有益的因素,结合新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科学。 19世纪初,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也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理论以很大的启发。他们的主要成就:一是提出了社会历史是发展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它不过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圣西门把资本主义制度看做是“是非颠倒的世界”,傅立叶称它为“复活的奴隶制”,欧文则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三是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甚至不惜花功夫去试建尽管他们的理论具有进步意义,但总的说来未能突破唯心史观的束缚,尤其在怎样实现他们所提出的理想社会问题上,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才人物的出现和资产者及当权者的善意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空想。不过,他们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地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从而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体现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论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不可避免要经历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揭示了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剩余价值范畴,揭示了剩余价值来源,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根本的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自于丰富的社会经济实践,而社会经济实践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近一百多年来,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的程度是前人难以想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不仅具有伴随着时代而行进的机制,而且具有站在时代前列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社会不断行进的机制。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用社会经济实践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坚持正确的基本原理,放弃过时的个别结论;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根据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总结新经验、汲取新成果,进行创新和发展。正是这一基本特征的存在,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跟随时代化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地作出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还在于它始终坚持全方位的开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收各种经济学研究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孕育、形成、成熟、发展于时代怀抱中和人类文明大道上,直面时代发展的需要,依靠人类精神文明的积累,采用批判继承、变革创新的方式,把解决时代课题的努力与深化真理认识的努力结合起来,构成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合力。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对人类文化精华和成果的尊重,不仅包括着纵向的,而且包括着横向的,即对同时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流派和学说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各种流派和学说,不是盲目排斥和否定,也不简单汲取和采纳,而是在批判中剖析其错误实质,吸收其中合理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紧跟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和富有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的科学,还在于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追求和开拓创新。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实际,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斯大林在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和重大发展。正是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对活生生的经济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创造性的理论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要深入认识这一研究对象,就必须考察物质资料的生产,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们按照预定的目标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使之满足生产者需要的过程,也是人类保护自然,适应自然界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必须解决衣、食、住、用、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人类社会能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础就是进行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出发点只能是物质资料生产。 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体,是联结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手段。它包括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条件(如土地、建筑物、道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人类智力和劳动技能的结晶,是人脑和人手的延长,它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大小的尺度,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劳动对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自然物质对象。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们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产品,即原材料,如做家具用的木材,炼钢用的生铁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创造了极为丰富的、自然界不能直接提供的新的劳动对象,如原子能、太阳能、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和半导体材料等。这就表明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增加。可见,劳动对象的水平与状况也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劳动者的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上的活动。很明显,离开了劳动本身,所有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将成为无用之物。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然具备以上三个要素。劳动者的劳动是主观条件,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它是生产的客观条件,是进行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这三个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的终结是劳动产品。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前者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表现为生产力,后者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现为生产关系。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都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1.社会生产力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便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人类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也包括被利用的自然力和科学技术以及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等社会结合方式。 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践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离开了劳动者的劳动,所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一堆死的东西。人类之所以能够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关键在于人的劳动。所以,劳动者是生产力最根本的力量。 生产力的另一个因素是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其中的劳动资料起着传导人类劳动的作用,而劳动对象起着吸收人类劳动的作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利用劳动资料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能,增强自己的劳动能力,加工于劳动对象。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科学技术会渗透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能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改进和完善生产工具,增进和丰富劳动对象。又有增进劳动者的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研究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后提出,“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着重研究了20世纪中叶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由科学技术进步所推动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中已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社会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除了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以外,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紧密的相互联系。人们在和自然界作斗争时,从来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进行。因此,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生产。马克思说:“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在社会生产中,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资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生产关系首先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这是狭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这个范围,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指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它涵盖整个社会范围,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在这个社会生产总过程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按照各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按照其权利,各自分得应得的部分,这样就在人们之间产生了分配关系。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人们所获得的产品,往往不是或不完全是他们所直接需要的,这就必须在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从而产生了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然后人们把通过分配和交换所获得的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的消费,从而就在人们之间产生了消费关系。总之,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经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终进入消费,然后社会生产过程重新开始进行。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或称生产关系体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者之间还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着主导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另一方面,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变化。 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受到上层建筑影响的,因此要揭示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就必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的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有机的必然联系,是对立的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概括地说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各种类型、性质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如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会局部发生变化或实现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力所决定,它也会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的新的变革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就能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全部发展历史表明,生产力不会永久地、长期地停留在一定点上,而是经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然后才有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第一,生产关系不能过分长久地落后于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法语的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建立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新型的生产关系。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认识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因此,政治经济学虽然不是专门研究生产力的学科,但应当重视对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考察,既要分析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又要分析它的现状,还要探讨它的各个层次及其发展变化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还要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在一个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性质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建立起一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上层建筑也会或早或迟地相应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旧的腐朽的上层建筑,则为维护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延缓它的死亡,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发展。可见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重大的。因此,政治经济学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上层建筑的学科,但是,既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就不能脱离开上层建筑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通过与上层建筑的有机联系,来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否则就不能了解生产关系变化和变革所需要的社会政治条件,就不能适时地改革或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所以只有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三)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但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通过对不同生产关系的考察来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各种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完全不变的,它们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着规律。在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在这些经济现象背后,有着共同的、本质的、普遍的、经常起作用的东西,各种现象中都具有其必然的发展趋势。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经济规律一旦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人们就不能消灭它、改造它;无论人们认识还是未认识经济规律,它都在按照自己的要求发生作用,任何人若违反它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就要遭到破坏,人们就要受到惩罚。一切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呢?因为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如天体运动,生物进化,声、光、电的物理变化和物质的化学变化等,都是独立于人之外,按照自身规律来发展、变化的。但是,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则不同,人们自身就处于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是过程的参加者。而人们参加经济活动时,总是有自己的意图、计划,总是想方设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当目的达到时,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人们可以左右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实际上就是错误的。无论从社会总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经常的经济活动来看,都是经济规律支配经济发展过程,而不是哪一个人的意志支配经济发展过程。如在商品交换中,卖者希望卖得贵些,买者希望买得便宜些,但是,价格并不受任何一方意志的支配,而是由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所支配的。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但这决不是说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就告诉我们,尽管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从而可以较快地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可见,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不应该完全被动,而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达到预期目的。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只要有某种经济条件存在,与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也必然存在并且发生作用。而当一定的经济条件改变或消失时,经济规律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所谓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在不同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大体说来,经济规律有三类:(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上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上都起作用的规律。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人们为了生活,都必须进行生产。而要进行生产,总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个方面,因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2)在几个社会阶段上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有的经济规律在几个社会阶段上都起作用,因而在这几个社会阶段中,都存在着这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价值规律就是在几个社会阶段上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从原始社会以后的各个社会阶段,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而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不过,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几个社会阶段中的地位和性质不同,价值规律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作用范围和结果则是不同的。(3)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上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有些经济规律只在某一社会阶段上起作用,这是因为只有在这种社会阶段上存在着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当这个社会阶段被另一个新的社会阶段所代替时,由于原来的经济条件消失了,在这个社会阶段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也就失去了作用,退出了历史舞台。比如,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这个规律所以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时,这个规律也就失去作用并退出历史舞台。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形态都有其特有的经济规律。这些特有规律是特定生产关系的最本质的表现。在各个社会阶段上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又是相互区别的。 在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有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其中必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规律,这就是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例如,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由于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因此,在一定的社会阶段里,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互相联系着,形成为经济规律的体系。资本主义社会有它自身的经济规律体系,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它自身的经济规律体系。在经济规律体系中,各种经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基本经济规律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其他经济规律也对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否则,不是徒劳而一事无成,就是歪曲研究对象的原貌,形成错误的观点,得出错误的结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揭示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并利用这种必然性去组织社会经济运行;才能认识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必然性,顺其潮流而勇往向前。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方法的运用,是通过科学的抽象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而得到具体贯彻。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简单说来,它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客观事物发展变化。马克思不仅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用来认识和解释自然。运用这种观点来研究政治经济学、解剖社会经济问题,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划分经济方面,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科学的政治学所研究不应该是物,而是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去剖析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并确认它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再从更深层次剖析下去,就会发现社会生产关系还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因为这种社会生产关系还必须有它的物质基础,从而必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性质或水平。这样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就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还原为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从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而言,还是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来说,都是如此。即都是遵循对立统一的、量变到质变和否定之否定等规律揭示客观经济过程的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内在的经济矛盾是推动该社会经济运动同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在其成熟过程中,必须进行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也是从它的内在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去说明其必要性;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则是前者内在经济矛盾对立充分发展的结果,是后者胚胎在前者母体中孕育成熟的结果。以上这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既不是突发式的偶然奇迹,也不是随便离开其内在因素而作外来式的主观强加。它们都是对立统一体从量变渐进到质变飞跃和经过否定之否不定期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科学的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通过科学的抽象法来进行。因为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可以通过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进行实验,撇开实验客体中的非本质的、偶估的干扰因素,找到科学的结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不能在实验室里进行试验。每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下交错纵横着许多庞杂零乱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其中有反映该时代的本质因素,又有过去时代的残余因素和未来时代的萌芽因素;它们之间既并行不悖地运行,又矛盾对立地存在。因此,要舍去错综复杂的种种干扰因素,探寻其本质的必然因素,就必须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去做排芜存真和去粗求精的分析工作。 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作为研究方法,要求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从占有大量具体材料入手,进行详细的科学分析,暂时舍去与本质无关的表面现象,揭开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去认识经济运动规律。概括说来,研究方法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的经济现象概括出本质规律性。叙述方法则采取相反的途径,即由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规定到现象说明。这样的叙述方法才能把研究所得,通过经济范围的理论推演,从最简单的本质抽象为起点,有序地去对各个复杂的具体现象做出科学的说明,使之成为一部内在联系的理论系统。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其实就是按照经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抽象逐步上升到具体的推理发展进程,它涉及逻辑与历史的相统一。逻辑方法,是指经济学说从最简单的和最基本的经济范畴为思维活动的始点,而后依次推及与其相关的比较复杂和比较具体的经济范畴,进而又这样逐步上升到最复杂和最具体的经济范畴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是指经济学说所阐明的经济范畴的发展进程,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史的真实进程轨迹而展开。由此可见,前者说的是思维逻辑,后者说的是历史逻辑,两种方法对待不同的研究课题有时可以是同向,有时却不一定是同向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则要求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统一。但是二者相统一并不等于相吻合,因为政治经济学运用历史方法,必须排除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干扰因素,进而阐述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否则,就与科学的抽象法相抵触了。但是,政治经济学并非经济史学,它排除了对每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年代的描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无产阶级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而且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因而对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与实践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了无产阶级如下的基本原理,即阶级剥削的不同形态和资本主义剥削秘密和源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其担负领导劳动人民去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历史重任。当无产阶级深刻认识到客观世界存在这些必然性时,就会变成进行社会革命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中,担负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是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并向共产主义迈进。这些任务必须由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去完成。完成第一个任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制定有本国特色的战略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曲折坎坷的革命道路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总结经验和修正错误,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第二个任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主题和本国国情,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原理,不断地自觉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原理,不断地自觉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原理,自觉地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不断巩固、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第三,政治经济学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又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我们长期在学习和运用它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各个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过程中,不但会增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也会不断抛弃自己主观世界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逐渐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当人们牢固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时,无论对本国发生的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还是对世界各国、不同社会制度发生纷繁庞杂的事件,都会有自觉辨别其本质的洞察力,从而增强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