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从生产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从使用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也就是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及其具体构成项目在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从地域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
通过不变价GDP能够计算经济增长率,它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变动情况。通过GDP和人口数量能够计算出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它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状况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GDP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根据人均GDP来决定一个国家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
但是GDP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比如,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再比如,某些产品的生产会向空气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质,GDP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却不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显然,GDP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
■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目前,经济学家们对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尽管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把固定资本存量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财富能否有效地
增长,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还取决于其质量。如果固定资本的质量不好,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那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多也许都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的国民财富。
比如,我们在2001年建造了一座桥梁,2002年由于工程质量问题拆除了这座桥梁,2003年又重新建造一座同样的桥梁。2001年建造的桥梁增加了2001年的GDP,2003年建造的桥梁又增加了2003年的GDP,从而GDP增加了两次。然而2003年年底的国民财富中只包括当年建造的那座桥梁,2001年建造的那座桥梁因被拆除,在2002年年底的国民财富统计中就已经被剔除了。同时,2003年在建造这座桥梁时又消耗了一次自然资源(如果2001年建造的那座桥梁不出现质量问题,这些资源就不会被消耗掉),所以,与2001年年底的国民财富相比,2003年年底的国民财富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会减少。
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GDP的数量,还要注重它的质量。如果我们盖了许多厂房、住房,修了许多道路、桥梁、码头,而不注重其质量,没有多久就不得不拆除,虽然GDP表现得一派繁荣,但国民财富不会迅速增加,反而可能会减少。
■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有些非市场经济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家庭妇女做饭、照顾老人、养育儿童,等等,这些活动没有发生支付行为,按照国际标准,GDP不反映这些活动。但是,如果这些工作由雇佣的保姆来承担,雇主就要向保姆支付报酬,按照国际标准,相应的活动就必须反映在GDP中。可见,由于GDP不能反映某些非市场经济活动,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损失了客观性和可比性。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比如,大多数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育养,许多老人被送到养老院去照顾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家务劳动都由家庭成员自己来承担。同样的家务劳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高,对GDP的贡献就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低,对GDP的贡献就小。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发展中国家的GDP与发达国家的GDP并不完全可比。
■GDP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人均GDP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增加时,这个国家的平均福利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小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增加,或增加得较少,因此他们的福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或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从人均GDP中就看不出这种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状况而产生的福利的差异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