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实验与实习 李晓莉等编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第一部分 测量学课程实验指导书 测量学基础实验 测量学基础实验是课堂教学期间,某一章节内容讲授之后安排在课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测量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测量概念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测量工具的操作技能,也为实习本课程的后续内容打好基础,以便更好地掌握测量课程的基本内容。本章共列出22项实验,有些是验证性实验,有些是综合性实验,有些实验可分次进行,有些实验可合并进行。实验项目的取舍,应根据所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大纲要求来确定。每项实验的学时数一般为2学时左右,实验小组人数一般为4~5人,但也应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以及仪器设备条件作灵活安排,以保证每人都能进行观测、记录、做辅助工作等实践。每项实验的观测要求均列在注意事项中。在每项实验后列出了测量实验报告及相应的观测记录表格形式,在实验中应做到随时测量、随时记录、随时计算检核,实验完成后可以裁减下来,以便上交。 实验指导书上所列各实验项目,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和教学安排,有选择实施。 实验一 微倾式水准仪及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 高程是确定地面点位的主要参数之一。水准测量是高程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水准仪是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本实验通过对微倾水准仪及自动安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使同学们熟悉水准测量的常规仪器、附件、工具,正确掌握水准仪的操作。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1(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了解微倾式水准仪及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和性能,以及各螺旋名称及作用,掌握使用方法。 ⑵了解脚架的构造、作用,熟悉水准尺的刻划、标注规律及尺垫的作用。 ⑶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瞄准、精平、读数、记录和计算高差的方法。 三、仪器和工具 ⑴微倾式水准仪1台、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脚架1个、水准尺2根、尺垫2个、记录板1块、测伞1把。 ⑵自备:铅笔、草稿纸。 四、方法步骤 ⑴仪器介绍。指导教师现场通过演示讲解水准仪的构造、安置及使用方法;水准尺的刻划、标注规律及读数方法。 ⑵选择场地架设仪器。从仪器箱中取水准仪时,注意仪器装箱位置,以便用后装箱。 ⑶认识仪器。对照实物正确说出仪器的组成部分,各螺旋的名称及作用。 ⑷粗整平。先用双手按相对(或相反)方向旋转一对脚螺旋,观察圆水准器气泡移动方向与左手拇指运动方向之间运行规律,再用左手旋转第三个脚螺旋,经过反复调整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⑸瞄准。先将望远镜对准明亮背景,旋转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清晰;再用望远镜瞄准器照准竖立于测点的水准尺,旋转对光螺旋进行对光;最后旋转微动螺旋,使十字丝的竖丝位于水准尺中线位置上或尺边线上,完成对光,并消除视差。 ⑹精平(自动安平水准仪无此步骤)。旋转微倾螺旋,从符合式气泡观测窗观察气泡的移动,使两端气泡吻合。 ⑺读数。用十字丝中丝读取米、分米、厘米、估读出毫米位数字,并用铅笔记录。 如图5-1-1所示,十字丝中丝的读数为0907 mm,或0.907 m。十字丝下丝的读数为0989 mm(或0.989 m),十字丝上丝的读数为0825 mm(或0.825 m)。  观测水准尺读数 图1-1-1 ⑻计算。读取立于两个或更多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计算不同点间的高差。 ⑼交换。使用微倾式水准仪及相应水准尺的小组同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及相应水准尺的小组互换仪器及工具,重复以上8步操作。 五、注意事项 ⑴三脚架应支在平坦、坚固的地面上,架设高度应适中,架头应大致水平,架腿制动螺旋应紧固,整个三脚架应稳定。 ⑵安放仪器时应将仪器连接螺旋旋紧,防止仪器脱落。 ⑶各螺旋的旋转应稳、轻、慢,禁止用蛮力,最好使用螺旋运行的中间位置。 ⑷瞄准目标时必须注意消除误差,应习惯先用瞄准器寻找和瞄准。 ⑸立尺时,应站在水准尺后,双手扶尺,以使尺身保持竖直。 ⑹读数时不要忘记精平。 ⑺做到边观测、边记录、边计算。记录应使用铅笔。 ⑻避免水准尺靠在墙上或电杆上,以免摔坏;禁止用水准尺抬物,禁止坐在水准尺及仪器箱上。 ⑼发现异常问题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不得自行处理。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将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记录格式( 表1-1-1 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观测练习记录表 班级、小组 仪器号 观测员 记录员  点名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高 差 备 注  1      2            3            4            5            6       实验二 普通水准测量 水准路线一般布置成为闭合、附合、支线的形式。本实验通过对一条闭合水准路线按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施测,使同学们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 一、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2(3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练习水准路线的选点、布置。 ⑵掌握普通水准测量路线的观测、记录、计算检核以及集体配合、协调作业的施测过程。 ⑶掌握水准测量路线成果检核及数据处理方法。 ⑷学会独立完成一条闭合水准测量路线的实际作业过程。 三、仪器和工具 ⑴水准仪1台、脚架1个、双面水准尺2根、尺垫2个、木桩4~5个、斧头1把、记录板1块、测伞1把。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⑴领取仪器后,根据教师给定的已知高程点,在测区选点。选择4~5个待测高程点,钉木桩并标明点号,形成一条闭合水准路线。 ⑵在距已知高程点(起点)与第一个转点大致等距离处架设水准仪,在起点与第一个待测点上竖立尺。 ⑶仪器整平后便可进行观测,同时记录观测数据。用双仪器高法(或双尺面法)进行测站检核。 ⑷第一站施测完毕,检核无误后,水准仪搬至第二站,第一个待测点上的水准尺尺底位置不变,尺面转向仪器;另一把水准尺竖立在第二个待测点上,进行观测,依此类推。 ⑸当两点间距离较长或两点间的高差较大时,在两点间可选定一或两个转点作为分段点,进行分段测量。在转点上立尺时,尺子应立在尺垫上的凸起物顶上。 ⑹水准路线施测完毕后,应求出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以对水准测量路线成果进行检核。 ⑺在高差闭合差满足要求(,单位mm)时,对闭合差进行调整,求出数据处理后各待测点高程。 五、注意事项 ⑴前、后视距应大致相等。 ⑵读取读数前,应仔细对光以消除视差。 ⑶每次读数时,都应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式气泡吻合)。并注意勿将上、下丝的读数误读成中丝读数。 ⑷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粗平。若圆水准器气泡发生偏离,应整平仪器后,重新观测。 ⑸应做到边测量,边记录,边检核,误差超限应立即重测。 ⑹双仪器高法进行测站检核时,两次所测得的高差之差应小于等于6 mm;双面尺法检核时,两次所测得的高差尾数之差应小于等于5 mm(两次所测得的高差,因尺常数不同,理论值应相差0.1 m)。 ⑺尺垫仅在转点上使用,在转点前后两站测量未完成时,不得移动尺垫位置。 ⑻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容许值,单位mm。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普通水准测量记录及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三 光学及电子经纬仪的认识与使用 角度测量是测量的基本工作之一,经纬仪是测定角度的仪器。通过本实验可使同学们了解光学及电子经纬仪的组成、构造,经纬仪上各螺旋的名称、功能,以及电子经纬仪的特点。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1(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了解DJ6光学经纬仪及DT5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构造,以及主要部件的名称与作用。 ⑵掌握经纬仪的安置方法,学会使用光学及电子经纬仪。 三、仪器和工具 1.DJ6光学经纬仪(或DT5电子经纬仪)1台、记录板1块、测伞1把。 2.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一)光学经纬仪 ⑴仪器讲解。指导教师现场讲解DJ6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各螺旋的名称、功能及操作方法,仪器的安置及使用方法。 ⑵安置仪器。各小组在给定的测站点上架设仪器(从箱中取经纬仪时,应注意仪器的装箱位置,以便用后装箱)。在测站点上撑开三脚架,高度应适中,架头应大致水平;然后把经纬仪安放到三脚架的架头上。安放仪器时,一手扶住仪器,一手旋转位于架头底部的连接螺旋,使连接螺旋穿入经纬仪基座压板螺孔,并旋紧螺旋。 ⑶认识仪器。对照实物正确说出仪器的组成部分、各螺旋的名称及作用。 ⑷对中。对中有垂球对中和光学对中器对中两种方法。 方法一:垂球对中 ①在架头底部的连接螺旋的小挂钩上挂上垂球。 ②平移三脚架,使垂球尖大致对准地面上的测站点,并注意使架头大致水平,踩紧三脚架。 ③稍松底座下的连接螺旋,在架头上平移仪器,使垂球尖精确对准测站点(对中误差应小于等于3 mm),最后旋紧连接螺旋。 方法二:光学对中器对中 ①将仪器中心大致对准地面测站点。 ②通过旋转光学对中器的目镜调焦螺旋,使分划板对中圈清晰;通过推、拉光学对中器的镜管进行对光,使对中圈和地面测站点标志都清晰显示。 ③移动脚架或在架头上平移仪器,使地面测站点标志位于对中圈内。 ④逐一松开三脚架架腿制动螺旋并利用伸缩架腿(架脚点不得移位)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大致整平仪器。 ⑤用脚螺旋使照准部水准管气泡居中,整平仪器。 ⑥检查对中器中地面测站点是否偏离分划板对中圈。若发生偏离,则松开底座下的连接螺旋,在架头上轻轻平移仪器,使地面测站点回到对中器分划板刻对中圈内。 ⑦检查照准部水准管气泡是否居中。若气泡发生偏离,需再次整平,即重复前面过程,最后旋紧连接螺旋。(按方法二对中仪器后,可直接进入步骤6) ⑸整平。转动照准部,使水准管平行于任意一对脚螺旋,同时相对(或相反)旋转这两只脚螺旋(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左手大拇指行进方向一致),使水准管气泡居中;然后将照准部绕竖轴转动90o,再转动第三只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照准部转到任何方向,气泡在水准管内的偏移都不超过刻划线的一格为止。 ⑹瞄准。取下望远镜的镜盖,将望远镜对准天空(或远处明亮背景),转动望远镜的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最清晰;然后用望远镜上的照门和准星瞄准远处一线状目标(如:远处的避雷针、天线等),旋紧望远镜和照准部的制动螺旋,转动对光螺旋(物镜调焦螺旋),使目标影像清晰;再转动望远镜和照准部的微动螺旋,使目标被十字丝的纵向单丝平分,或被纵向双丝夹在中央。  DJ6光学经纬仪读数窗 图1-3-1 ⑺读数:瞄准目标后,调节反光镜的位置,使读数显微镜读数窗亮度适当,旋转显微镜的目镜调焦螺旋,使度盘及分微尺的刻划线清晰,读取落在分微尺上的度盘刻划线所示的度数,然后读出分微尺上0刻划线到这条度盘刻划线之间的分数,最后估读至1′的0.1位。(如图5-5-1所示,水平度盘读数为117o01.9′,竖盘读数为90o36.2′)。 ⑻设置度盘读数。可利用光学经纬仪的水平度盘读数变换手轮,改变水平度盘读数。作法是打开基座上的水平度盘读数变换手轮的护盖,拨动水平度盘读数变换手轮,观察水平度盘读数的变化,使水平度盘读数为一定值,关上护盖。 有些仪器配置的是复测扳手,要改变水平度盘读数,首先要旋转照准部,观察水平度盘读数的变化,使水平度盘读数为一定值,按下复测扳手将照准部和水平度盘卡住;再将照准部(带着水平度盘)转到需瞄准的方向上,打开复测扳手,使其复位。 ⑼记录。用2H或3H铅笔将观测的水平方向读数记录在表格中,用不同的方向值计算水平角。 (二)电子经纬仪 ⑴仪器讲解。指导教师现场演示讲解DT5电子经纬仪的各部件名称、操作键盘上各键的功能及显示与信号标记。如图5-5-2所示,为南方测绘仪器公司生产的ET-05型电子经纬仪,该仪器的键盘具有一键双重功能,操作键功能见表5-5-1。  图1-3-2 表1-3-1 ET-05型电子经纬仪操作键功能一览表 操作键 第一功能(角度测量模式:单独按下) 第二功能(距离测量模式:+键)   电源开关。开机后持续按键超过2s则关机    显示屏和十字丝照明键,按键一次,开灯照明;再按则关10s内不按则自动熄灭 记录键,令电子手簿执行记录功能   角度测量模式切换到距离测量模式 在特种功能模式中为减量键   竖直角和斜率百分比显示切换键 按该键交替显示斜距()、平距()、高差()。在特种功能模式中为增量键   连按两次水平方向置零 跟踪测距键,按此键每秒跟踪测距一次,精度达±0.01 m(只限测距)   连按两次水平方向读数被锁定,再按一次被解除 测距键,按此键连续精确测距   选择水平方向值向右旋转增大或向左旋转增大 专项特种功能模式  特种功能模式 听到3声蜂鸣后,松开键,仪器进入初始设置状态,屏幕显示下面一行8个数位分别表示了初始设置的8项内容(即所连接的测距仪的型号、象限蜂鸣设置、竖盘自动补偿开关、角度最小显示单位、自动关机时间、竖盘零位、角度单位),可按仪器说明书提供的代码对有关项目进行设置。在该功能模式下,按键使闪烁的光标向左移动到要改变的数字位;按键使闪烁的光标向右移动到要改变的数字位;按或键改变数字大小。  同时按下   ⑵安置仪器。各小组在给定的测站点上架设仪器。从箱中取经纬仪时,应注意仪器的装箱位置,以便用后装箱。 ⑶认识仪器。对照实物正确说出仪器的组成部分、各螺旋的名称及作用。并注意比较电子经纬仪与光学经纬仪的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 ⑷对中、整平。与光学经纬仪相应步骤完全相同。 ⑸在前述过程完成后,即可按键开机。显示屏显示如图5-5-3所示的全部符号。显示符号信息如表5-5-2所示。 表1-3-2 ET-05型电子经纬仪显示符号信息表 符号 含 义    V % H G HR HL    m ft T.P 照明状态 电池电量 竖盘读数或天顶距 斜率百分比 水平度盘读数 角度单位:格(角度采用“度”及“密度”作单位时无符号显示) 右旋(顺时针)水平角 左旋(逆时针)水平角 斜距 平距 高差 距离单位:米 距离单位:英尺 温度、气压(本仪器未采用)  上述信息显示2s后,出现如图5-5-4所示的界面。显示“V 0SET”,表明应进行竖盘初始化(即使竖盘指标归零),此时,应将望远镜上下转动,屏幕上“0SET”的位置上显示出竖直角值时,则可进入角度测量状态。   图1-3-3 图1-3-4 ⑹瞄准:取下望远镜的镜盖,将望远镜对准天空(或远处明亮背景),转动望远镜的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最清晰;用望远镜上的照门和准星瞄准远处一线状目标(如:远处的避雷针等),旋紧经纬仪照准部和望远镜的制动螺旋,转动物镜调焦螺旋(对光螺旋),使目标影像清晰(注意消除视差);再转动望远镜和照准部的微动螺旋,使目标被十字丝的纵向单丝平分,或被纵向双丝夹在中央。开机后屏幕显示的水平方向读数“HR 65o41′20″”为仪器内存的原始水平方向值,若不需要此值时,可以连续按两次键,使显示的水平方向读数为“HR 0o00′00″”(有时出现的角值可能与该值略有差异)。 ⑺读数。利用远处较高的建(构)筑物(如水塔、楼房)上的避雷针、天线等作为确定的两个方向目标,分别瞄准后,在显示屏幕上读取水平方向读数、竖直方向读数。 ⑻记录。用2H或3H铅笔将各水平方向的观测读数记录在表格中,利用不同水平方向值进行水平角的计算。 小组间光学经纬仪与电子经纬仪可以进行互换,以便对两种仪器进行了解。 五、注意事项 ⑴尽量使用光学对中器进行对中,对中误差应小于3 mm。 ⑵测量水平角瞄准目标时,应尽可能瞄准其底部,以减少目标倾斜所引起的误差。 ⑶观测过程中,注意避免碰动光学经纬仪的复测扳手或度盘变换手轮,以免发生读数错误。 ⑷日光下测量时应避免将物镜直接瞄准太阳。 ⑸仪器安放到三脚架上或取下时,要一手先握住仪器,以防仪器摔落。 ⑹电子经纬仪在装、卸电池时,必须先关掉仪器的电源开关(关机)。 ⑺勿用有机溶液擦试镜头、显示窗和键盘等。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将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四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水平角测量是角度测量工作之一,测回法是测定由两个方向所构成的单个水平角的主要方法,也是在测量工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本实验可使同学们了解测回法测量水平角的步骤和过程,掌握用光学或电子经纬仪按测回法测量水平角的方法。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1(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进一步熟悉DJ6光学经纬仪与DT5电子经纬仪的使用方法。 ⑵掌握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观测、记录和计算方法。 ⑶了解用DJ6光学经纬仪与DT5电子经纬仪按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各项技术指标。 三、仪器和工具 ⑴DJ6型光学经纬仪(或DT5电子经纬仪)1台、记录板1块、测伞1把、木桩3个、小钉3个、线垂2个、斧头1把、小竹杆6根。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一)光学经纬仪 ⑴在指定的场地内,选择边长大致相等的3个点打桩,在桩顶钉上小钉作为点的标志,分别以A,B,C命名。 ⑵在A,C两点用小竹杆做支撑架,悬挂线垂。使悬挂的垂球尖精确对准A,C两点。 ⑶将B点作为测站点,安置经纬仪进行对中、整平。 ⑷使望远镜位于盘左位置(即观测员用望远镜瞄准目标时,竖盘在望远镜的左边,也称正镜位置),瞄准左边第一个目标A,即瞄准A点垂线,用光学经纬仪的度盘变换手轮将水平度盘读数拨到0o或略大于0o的位置上,读数并做好记录。 ⑸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望远镜瞄准右边第二个目标C,读取水平度盘读数,记录,并在观测记录表格中计算盘左上半测回水平角值(C目标读数-A目标读数)。 ⑹将望远镜盘左位置换为盘右位置(即观测员用望远镜瞄准目标时,竖盘在望远镜的右边,也称倒镜位置),先瞄准右边第二个目标C,读取水平度盘读数,记录。 ⑺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望远镜瞄准左边第一个目标A,读取水平度盘读数,记录,并在观测记录表格中计算出盘右下半测回角值(C目标读数-A目标读数)。 ⑻比较计算的两个上、下半测回角值,若限差≤40″,则满足要求,取平均求出一测回平均水平角值。 ⑼如果需要对一个水平角测量n个测回,则在每测回盘左位置瞄准第一个目标A时,都需要配置度盘。每个测回度盘读数需变化(n为测回数)。(如:要对一个水平角测量3个测回,则每个测回度盘读数需变化,则3个测回盘左位置瞄准左边第一个目标A时,配置度盘的读数分别为:0o、60o、120o或略大于这些读数。) 采用复测结构的经纬仪在配置度盘时,可先转动照准部,在读数显微镜中观测读数变化,当需配置的水平度盘读数确定后,扳下复测扳手,在瞄准起始目标后,扳上复测扳手即可。 ⑽除需要配置度盘读数外,各测回观测方法与第一测回水平角的观测过程相同。比较各测回所测角值,若限差≤25″,则满足要求,取平均求出各测回平均角值。 (二)南方ET-05电子经纬仪 ⑴与光学经纬仪1(3步相同。 ⑵按键开机后,将望远镜上下转动,待屏幕上“0SET”的位置上显示出竖直方向值时,则可进入角度测量状态。 ⑶按键,使显示器显示“HR”,表明设置水平角为右旋增大的测量模式(若显示器上显示“HL”,则表明设置水平角为左旋的测量方式)。盘左位置瞄准左边第一个目标A(即瞄准A点垂线),按键两次,使目标A的水平方向读数为0o00′00″,做好记录。 ⑷顺时针方向转动(右旋)照准部,用望远镜瞄准右边第二个目标C(即瞄准C点垂线),显示器上显示C的水平方向读数,进行记录,并在观测记录表格中计算盘左上半测回水平角值(C目标读数-A目标读数)。 ⑸将望远镜盘左位置换为盘右位置,先瞄准右边第二个目标C(即瞄准C点垂线),读取水平方向读数,记录。 ⑹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用望远镜再瞄准左边第一个目标A(即瞄准A点垂线),读取水平方向读数,进行记录并在观测记录表格中计算出盘右下半测回角值(C目标读数-A目标读数)。 ⑺比较盘左、盘右两个半测回角值,若限差≤40″,则满足要求,取平均求出一测回的平均角值。 ⑻第二测回在配置度盘时,可在盘左位置状态下转动照准部,使显示器显示的水平方向读数变化到需配置的角度值上,然后按压健两次,进行锁定(此时照准部转动时,显示器显示的水平方向读数不再发生变化)。 ⑼然后瞄准起始目标A(即瞄准A点垂线),再按健一次,解除锁定。则按照与第一测回水平角的观测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测回水平角的观测。 ⑽比较各测回所测角值,若限差≤25″,则满足要求,在观测记录表格中取平均求出各测回平均角值。 ⑾各小组可分别以A,B,C作为测站,观测水平角∠A,∠B,∠C。 任务完成后。小组间光学经纬仪与电子经纬仪互换使用,以便学会用两种仪器按测回法进行水平角测量。 五、注意事项 ⑴观测过程中,若发现气泡偏移超过一格时,应重新整平仪器并重新观测该测回。 ⑵光学经纬仪在一测回观测过程中,注意避免碰动复测扳手或度盘变换手轮,以免发生读数错误。 ⑶计算半测回角值时,当第一目标读数a大于第二目标读数b时,则应在第一目标读数a上加上360o。 ⑷上、下半测回角值互差不应超过±40",超限须重新观测该测回。 ⑸各测回互差不应超过±25",超限须重新观测。 ⑹仪器迁站时,必须先关机,然后装箱搬运,严禁装在三脚架上迁站。 ⑺当显示器显示电池电量的符号由变为时,表示电量不足,应立即结束操作,更换电池。 ⑻使用中,若发现仪器功能异常,不可擅自拆卸仪器,应及时报告实验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将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五 用DJ2光学经纬仪按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 DJ2光学经纬仪是控制测量经常使用的高精度经纬仪。在三角网的控制测量中,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是必要工作之一。通过本实验可使同学们了解DJ2光学经纬仪及其使用,掌握用DJ2级光学经纬仪按全圆方向法测定水平角。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1(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了解DJ2光学经纬仪的基本构造、主要部件的名称与作用。 ⑵掌握DJ2光学经纬仪的使用方法。 ⑶掌握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观测、记录和计算方法。 ⑷了解DJ2光学经纬仪按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各项技术指标。 三、仪器和工具 ⑴DJ2光学经纬仪1台、觇牌4块、记录板1块、测伞1把。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1.)DJ2光学经纬仪的认识 指导教师现场介绍DJ2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各部件的名称与作用,指出与DJ6光学经纬仪的异同,讲解读数方法及按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过程。 2.)DJ2光学经纬仪的安置 ⑴各小组在给定的测站点上安置经纬仪,用光学对中器进行对中、整平。 ⑵在给定的A、B、C、D4个觇台上架设觇牌,作为目标。 3.)DJ2光学经纬仪的瞄准和读数 ⑴DJ2光学经纬仪的瞄准与DJ6光学经纬仪相同,瞄准目标时要注意消除视差,还应仔细判断目标相对于十字丝纵丝的对称性。 ⑵DJ2光学经纬仪的读数特点为: ①由于共用一个读数窗,故读数窗中同一时间只能显示水平度盘或竖盘影像中的一个,可用换像手轮交替调出水平度盘或竖盘的影像。 ②采用双光楔测微、对径分划符合法读数,故读数设备上配有测微轮。 ③读数时,转动换像手轮,使读数显微镜中的读数窗显示水平度盘影像,并调节水平度盘反光镜(竖盘另有反光镜),使读数窗亮度适当;调节读数显微镜目镜调焦螺旋,使读数窗内影像清晰,如图5-7-1(a)所示;转动测微轮,使上下对径分划影像严格对齐成一直线,如图5-7-2所示;在度盘影像上读取“度”及“10倍的分”值(图中所示为94o10′),再在测微器影像上读取“分”“秒”值,可估读到秒的0.1位(图中所示为2′44.6″),故图5-7-2(b)中的完整读数为94o12′44.6″。  (a) (b) DJ2光学经纬仪的读数 图1-5-1 4.)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 ⑴用盘左位置瞄准第一个目标A,转动换像手轮,使读数窗内显示水平度盘影像,旋转读数显微镜的目镜调焦螺旋使水平度盘及测微尺的刻划线清晰,再调节水平度盘反光镜使窗口亮度适当,转动水平度盘读数变换轮及测微轮,将水平度盘读数配置到略大于0o的位置上,精确瞄准目标A,读取A目标水平方向值a左,做好记录。 ⑵按顺时针方向,依此瞄准B→C→D→A分别读取读数,即各目标水平方向值b左、c左、d左、a左′),做好记录。 ⑶由A方向盘左两个读数之差a左- a左′(称为上半测回归零差)计算盘左上半测回归零差,如果归零差满足限差≤12″的要求,则求出a左与 a左′两个读数的平均值左,记在记录表格中,写在a左的顶部,否则应重新测量。 ⑷倒转望远镜盘左位置换为盘右位置,瞄准第一个目标A读数a右,并记录,按逆时针方向,依此瞄准第四个目标D→第三个目标C→第二个目标B→第一个目标A,分别读取读数,即各目标水平方向值d右、c右、b右、a右′,在记录表格中,由下往上记录。 ⑸由A方向盘右两个读数之差a右- a右′计算下半测回归零差,如果归零差满足限差≤12″的要求,则求出两个读数a右与a右′的平均值右,记在a右′的顶部。 ⑹对于同一目标,需用盘左读数尾数减去盘右读数尾数计算2c(两倍视准轴误差),2c应满足限差≤18″的要求,否则应重新测量。 ⑺将左与右取平均,求得归零方向的平均值=(左+右)/2;用各目标的盘左读数与盘右读数±180o的和除以2计算各目标方向值的平均值。 ⑻用各目标方向的平均值减去归零方向的平均值,可求出各目标归零后的水平方向值,则第一测回观测结束。 ⑼如果需要进行多测回观测,各测回操作的方法、步骤相同,只是每测回盘左位置瞄准第一个目标A时,都需要配置度盘。每个测回度盘读数需变化180o/n(n为测回数)。 ⑽各测回观测完成后,应对同一目标各测回的方向值进行比较,如果满足限差≤12″的要求,取平均求出各测回方向值的平均值。 五、注意事项 ⑴使用光学对中器进行对中,对中误差应小于2mm,整平应仔细。 ⑵可以选择远近适中、易于瞄准的清晰目标作为第一个目标。 ⑶每人独立完成一个测回的观测,测回间应变换水平度盘的位置。 ⑷应随时观测,随时记录,随时检核。 ⑸观测过程中,若发现气泡偏移超过一格时,应重新整平仪器并重新观测该测回。 ⑹各项误差指标超限时,必须重新观测。 ⑺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有关技术指标的限差规定如表5-7-1所示。 表1-5-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作业限差 仪器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DJ2 12 18 12  DJ6 18  24  ⑻2c=盘左读数-(盘右读数±180o)。 ⑼平均读数=[盘左读数+(盘右读数±180o)]/2。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将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六 竖直角观测与竖盘指标差的检校 竖直角是计算高差及水平距离的元素之一,在三角高程测量与视距测量中均需测量竖直角。竖直角测量时,要求竖盘指标位于正确的位置上。通过本实验可以使同学们了解用光学经纬仪及电子经纬仪进行竖直角测量的过程,掌握竖直角的测量方法,弄清竖盘指标差对竖直角的影响规律,学会对竖盘指标差的进行检校。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1~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了解光学经纬仪竖盘构造、竖盘注记形式;弄清竖盘、竖盘指标与竖盘指标水准管之间的关系;了解电子经纬仪竖盘零位的设置。 ⑵能够正确判断出所使用经纬仪竖直角计算的公式。 ⑶掌握竖直角观测、记录、计算的方法。 ⑷了解竖盘指标差检验和校正的方法。 三、仪器和工具 ⑴DJ6光学经纬仪(或DT5电子经纬仪)1台、校正针1根、小螺丝刀1把、记录板1块、测伞1把。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一)竖直角观测 1.光学经纬仪 ⑴领取仪器后,在各组给定的测站点上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对照实物说出竖盘部分各部件的名称与作用。 ⑵上下转动望远镜,观察竖盘读数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竖直角的推算公式,在记录表格备注拦内注明。 ⑶选定远处较高的建(构)筑物,如:水塔、楼房上的避雷针、天线等作为目标。 ⑷用望远镜盘左位置瞄准目标,用十字丝中丝切于目标顶端。 ⑸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倾螺旋,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有竖盘指标自动归零补偿装置的光学经纬仪无此步骤)。 ⑹读取竖盘读数L,在记录表格中做好记录,并计算盘左上半测回竖直角值左。 ⑺再用望远镜盘右位置瞄准同一目标,同法进行观测,读取竖盘读数R,记录并计算盘右下半测回竖直角值右。 ⑻计算竖盘指标差,在满足限差(|x|≤25″)要求的情况下,计算上、下半测回竖直角的平均值,即一测回竖角值。 ⑼同法进行第二测回的观测。检查各测回指标差互差(限差±25″)及竖直角值的互差(限差±25″)是否满足要求,如在限差要求之内,则可计算同一目标各测回竖直角的平均值。 2.电子经纬仪 ⑴竖直角在开始观测前就应根据测量需要进行初始设置。 ①设置竖直角0o方向的位置:天顶方向为竖盘0o位置或水平方向为竖盘0o位置。 方法:同时按键和键,至3声蜂鸣后松开按键,仪器进入初始设置模式状态,显示器显示。将下面一行8个数字中左起第三个数字设置为0,表明选择天顶方向为竖盘0o位置;设置为1表明选择水平方向为竖盘0o位置。按键或键可使闪烁的光标向左或向右移动到要改变的数字位;按和键可改变数字。如果竖直角选择天顶方向为竖盘0o位置,则显示器显示的“V”为天顶距,此时,竖直角可按与光学经纬仪相同的公式进行推算;如果竖直角选择水平方向为竖盘0o位置,则盘左位置显示器显示的“V”为竖直角。仪器的默认设置为天顶方向为竖盘0o位置,设置时可选择天顶方向为竖盘0o位置。设置完成后,最后按键予以确认。 ②设置竖盘指标零点补偿方式:自动补偿或无补偿。 方法:可与上面的设置同时进行,只要将,下面一行左起第六个数设置为1,表明选择了自动补偿;设置为0,表明选择了无补偿。仪器的默认设置为自动补偿,设置时可选择自动补偿。设置完成后,最后按键予以确认,仪器返回测量模式。 ⑵在各组给定的测站点上安置电子经纬仪,对中、整平。 ⑶开机后,显示器显示的竖盘值“V”为“0SET”,提示应使竖盘指标归零。纵向转动望远镜使竖盘指标归零,“V”行显示出竖盘值(天顶距)后,表示竖盘指标归零完成。 ⑷将望远镜盘左位置瞄准某一选定的目标,用十字丝中丝切于目标顶端,读取竖盘值L,记录并在记录表格中计算盘左上半测回竖直角值α左。 ⑸再用望远镜盘右位置瞄准同一目标,同法进行观测,记录并在记录表格中计算盘右下半测回竖直角值α右。 ⑹计算竖盘指标差x,在满足限差(|x|≤10″)要求的情况下,计算上、下半测回竖直角的平均值,即一测回竖直角值。 ⑺同法进行第二测回的观测。在各测回竖直角值的互差(限差±25″)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计算同一目标各测回竖直角的平均值。 ⑻另外,在测角模式下测量竖直角还可以转换成斜率百分比。按键显示器交替显示竖直角和斜率百分比(斜率百分比=(tgα)×100%)。斜率百分比范围从水平方向至±45o(±50G),若超过此值则仪器不显示斜率值。 3.交换仪器 练习用不同类型的经纬仪观测竖直角。 (二)竖盘指标差的检验与校正 1.光学经纬仪 检验方法:经纬仪安置好后,盘左、盘右观测一大致水平的目标,根据盘左位置竖盘读数L和盘右位置竖盘读数R计算指标差x=(L+R-360o)/2,若竖盘指标差|x|≥25″,应对仪器进行校正。 校正方法:保持仪器位置不动,仍以盘右瞄准原目标,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将原竖盘读数R调整到正确读数,这时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不再居中,用校正针拨动竖盘指标水准管一端的校正螺丝,一松、一紧,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 如此反复检校,直到指标差|x|≤25″为止。 2.电子经纬仪 检验方法:经纬仪安置好(对中、整平)开机后,用望远镜盘左位置照准任一清晰目标,读取观测读数L,用望远镜盘右位置照准同一目标,读取观测读数R。 如果天顶方向为度盘0o位置,则指标差x=(L+R-360o)/2;如果水平方向为度盘0o位置,则指标差x=(L+R-180o)/2或x=(L+R-540o)/2。若|x|≥10″,则需对竖盘指标零点重新设置。 校正方法(竖盘指标零点设置): ①整平仪器后,同时按键和键,3声蜂鸣后松开按键,显示屏显示。 ②盘左位置在水平方向附近,上下转动望远镜,待显示屏上行显示出竖盘值后,转动仪器精确照准与仪器同高的远处任一清晰稳定目标点A,按键,显示 ③纵转望远镜,使盘右精确照准同一目标点A,按键,设置完成,仪器返回测角模式。 ④重复检验步骤,重新测定指标差x。若指标差x仍不符合要求,则应检查以上1(3步的操作是否有误,目标照准是否准确等。按要求再重新进行校正或报告实验指导教师。 五、注意事项 ⑴光学经纬仪盘左位置,若望远镜上仰竖盘读数增大,则竖角计算公式为α左=L-90o,α右=270o(R;反之,若望远镜上仰竖盘读数减小,则竖角计算公式为α左=90o-L,α右= R -270o。 ⑵指标差偏离的方向与竖盘注记方向一致时,取正号;反之,取负号。计算公式为;一测回竖角计算公式为。 ⑶观测过程中,对同一目标应用十字丝中丝切准同一部位。 ⑷当光学经纬仪指标差|x|≥25″时、电子经纬仪指标差|x|≥10″时应对竖盘指标差进行校正。 ⑸同一目标各测回竖直角指标差的互差,光学经纬仪应小于±25″、电子经纬仪应小于±10″,超限应重新测量。 ⑹校正时,盘右位置竖盘正确读数,对竖角计算公式为:α左=L-90o,α右=270o-R 的仪器用式R =270o-α均计算;对竖角计算公式为α左=90o-L,α右= R -270o的仪器用式R =270o+α均进行计算。 ⑺检校应反复进行,直到满足要求为之。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七 钢尺量距与用罗盘仪测定磁方位角 水平距离和方位角是确定地面点平面位置的主要参数。距离测量是测量的基本工作之一,钢尺量距是距离测量中方法简便、成本较低、使用较广的一种方法。本实验通过使用钢尺丈量距离及用罗盘仪确定直线的磁方位角,使同学们熟悉距离丈量与磁方位角测定的工具、仪器、等,正确掌握其使用方法。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1~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熟悉距离丈量的工具、设备,认识罗盘仪。 ⑵掌握用钢尺按一般方法进行距离丈量。 ⑶掌握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磁方位角。 三、仪器和工具 ⑴钢尺1把,测钎1束,花杆3根,罗盘仪(带脚架)1个,木桩及小钉各2个,斧子1把,记录板1块。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1.定桩 在平坦场地上选定相距约80 m的A,B两点,打下木桩,在桩顶钉上小钉作为点位标志(若在坚硬的地面上可直接画细十字线作标记)。在直线AB两端各竖立1根花杆。 2.往测 ⑴后尺手手持钢尺尺头,站在A点花杆后,单眼瞄向A,B花杆。 ⑵前尺手手持钢尺尺盒并携带一根花杆和一束测钎沿A→B方向前行,行至约一整尺长处停下,根据后尺手指挥,左、右移动花杆,使之插在AB直线上。 ⑶后尺手将钢尺零点对准点A,前尺手在AB直线上拉紧钢尺并使之保持水平,在钢尺一整尺注记处插下第一根测钎,完成一个整尺段的丈量。 ⑷前后尺手同时提尺前进,当后尺手行至所插第一根测钎处,利用该测钎和点B处花杆定线,指挥前尺手将花杆插在第一根测钎与B点的直线上。 ⑸后尺手将钢尺零点对准第一根测钎,前尺手同法在钢尺拉平后在一整尺注记处插入第二根测钎,随后后尺手将第一根测钎拔出收起。 ⑹同法依次类推丈量其它各尺段。 ⑺到最后一段时,往往不足一整尺长。后尺手将尺的零端对准测钎,前尺手拉平拉紧钢尺对准B点,读出尺上读数,读至毫米位,即为余长q,做好记录。然后,后尺手拔出收起最后一根测钎。 ⑻此时,后尺手手中所收测钎数n即为AB距离的整尺数,整尺数乘以钢尺整尺长l加上最后一段余长q即为AB往测距离,即DAB=nl+q。 3.返测 往测结束后,再由B点向A点同法进行定线量距,得到返测距离DBA。 4.根据往、返测距离DAB和DBA计算量距相对误差,与容许误差相比较。若精度满足要求,则AB距离的平均值即为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5.罗盘仪定向 ⑴在A点架设罗盘仪,对中。通过刻度盘内正交两个方向上的水准管调整刻度盘,使刻度盘处于水平状态。 ⑵旋松罗盘仪刻度盘底部的磁针固定螺丝,使磁针落在顶针上。 ⑶用望远镜瞄准B点(注意保持刻度盘处于整平状态)。 ⑷当磁针摆动静止时,从刻度盘上读取磁针北端所指示的读数,估读到0.5o,即为AB边的磁方位角,做好记录。 ⑸同法在B点瞄准A点,测出BA边的磁方位角。最后检查正、反磁方位角的互差是否超限(限差≤1o)。 五、注意事项 ⑴钢尺必须经过检定才能使用。 ⑵拉尺时,尺面应保持水平、不得握住尺盒拉紧钢尺。收尺时,手摇柄要顺时针方向旋转。 ⑶钢卷尺尺质较脆,应避免过往行人、车辆的踩、压,避免在水中拖拉。 ⑷测磁方位角时,要认清磁针北端,应避免铁器干扰。搬迁罗盘仪时,要固定磁针。 ⑸限差要求为:量距的相对误差应小于1/3000,定向的误差应小于1o。超限时应新测量。 ⑹钢尺使用完毕,擦拭后归还。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将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八 D2000(D3000)红外光电测距仪的认识与使用 红外光电测距仪,是利用砷化镓(GaAs)发光二级管作为光源(发射器)发射波长为0.72~0.94μm的红外荧光,通过调制发出调制光信号,根据光波从起点出发经终点反射回到起点时,因往返时间差引起的相位差来计算距离,能够进行快速、高精度的距离测量。通过本实验可以加强同学们对电子测距仪器的认识,掌握测距仪的操作方法。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了解红外光电测距仪的构造及其测距原理。 ⑵掌握红外测距仪的使用方法。 三、仪器和工具 ⑴D3000(D2000)红外测距仪1台、电子经纬仪(包括三角架)1台、单反射棱镜(包括基座和三角架)1副、木桩2个、小钉2个、斧头一把、温度计1个、气压计1个、记录板1块。 ⑵自备:铅笔。 四、方法步骤 ⑴指导教师现场通过演示讲解D3000红外测距的构造、各部件名称、操作键盘各键的功能及显示、显示器信号标记。如图5-11-1所示为南方测绘仪器公司生产的ND3000型电子红外测距仪的操作界面。  南方D3000红外测距的操作面板及显示器 图1-8-1 各操作键功能如下表所示: 表1-8-1 ND3000红外测距仪功能键一览表 功能键 作 用               输入数字1和竖直角、水平角输入 输入数字2和温度、气压、棱镜常数输入,手动减光“-” 输入数字3和显示电池电压、光强 输入数字4和平均测距,手动减光“+” 输入数字5和连续测量 输入负号和置数、消除输入值 输入数字6和输入测站坐标值 输入数字7和显示目标点坐标值 输入数字8和斜距(s)、平距(H)、高差(V)转换 输入数字9和定线放样 输入数字0和跟踪测量 复位键和照明开关 电源开关(开机、关机)  ⑵在给定区域选定两点A,B钉木桩,并在桩顶钉小钉,作为所测距离AB的端点标志。 ⑶在点A安置经纬仪,(可先将电子经纬仪提柄的两个固定螺丝松开,取下提柄,再将红外测距仪安装在电子经纬仪原提柄的连接柱上,旋紧固定螺丝。量取经纬仪横轴与测距仪横轴的间距,调整反射棱镜中心与觇板中心的间距,使其相一致)开机,纵转望远镜使竖盘指标归零。 ⑷在测点B上安置反射棱镜,对中、整平后,用反射棱镜上的瞄准装置对准测站的仪器。 ⑸测量并读取温度、气压值,做好记录。 ⑹按键开机,仪器进行自检,显示屏出现如图5-11-1所示的全笔段显示,显示信息符号含义见表5-11-1。随即显示仪器预置的温度,图5-11-2(a)所示为15℃;然后切换到显示预置的气压,图5-11-2(b)所示为1013 mb;再切换到显示预置的棱镜常数,图5-11-2(c)所示为-30 mm。;切换到自检,图5-11-2(d)所示,合格后显示器显示“Dood”。 表1-8-1 显示符号含义 符号 含义 符号 含义 符号 含义     ANG TMP 坐标x 坐标y 坐标z 角度 温度    PRS SO 平距 高差 斜距 气压 放样预置 * m ft 光强信号 单位(米) 单位(英尺)   显示温度、气压及棱镜常数 图1-8-2 ⑺输入所测的温度、气压、棱镜常数。 ①按键,显示器显示已预置的温度值(15℃),按键,可清除原预置的温度值,按数字键可输入观测记录的相应的温度值(若温度为负值,可按键输入负号,如果数字输错,可按键清除后重输)。 ②按键,显示器显示已预置的气压值(1013),按键,可清除原预置的气压值,按数字键可输入观测记录的相应的气压值。 ③按键,显示器显示已预置的棱镜常数(-30 mm),按键,可清除原来预置的棱镜常数值,按数字键可输入所用棱镜的棱镜常数。 ⑻用电子经纬仪望远镜十字丝中心瞄准测点B上的觇板中心,在显示器显示“Dood”状态下,用测距仪十字丝中心瞄准反射棱镜中心,如果光强正常,机器鸣响,显示器显示“*”标志,同时电子经纬仪显示天顶距,做好记录。 ⑼在“Dood”状态下,按键,观测显示电池电压,如图5-11-3(a)所示;再按键显示光强值,如图5-11-3(b)所示,如需增加光强可按键,如需减小光强可按键。  显示电池电压及光强值 图1—8—3 ⑽按键进行连续测距(平均3秒自动测量一次。在测量中,若光速受挡或大气抖动,测量将暂被中断。此时,显示器上“*”标志消失,3个小数点同时点亮,待光强正常后继续自动测量;但是如果光束中断30秒,同时显示器显示“SIG LO”,光强恢复后,则显示回到初始状态,此时需自动减光正常后再按键进行重新测量;如果光强不能恢复,可按键复位或关机重新测量),屏幕显示测出的斜距,作好记录。 ⑾输入观测得到的天顶距,将斜距转化化成平距。(可在第10步前进行) ①按键,屏幕显示原来预置的天顶距角度值。 ②按键,可清除原来预置的天顶距角度值,如图5-11-4(a)所示。 ③按照光标位置从高位输入观测得到的天顶距角度值。如果相应数位上为零,应输入“0”,不能省略。如果需要输入水平角,可再按键,屏幕显示原来预置的水平角度值,按键可清除预置的角度值,如图5-11-4(b)所示,输入新的角值。  竖直角及水平角的输入界面 图1-8-4 ④天顶距输入完毕,确定瞄准无误后,按键显示斜距“S”,按键显示平距,再按键显示高差(持续按键,斜距、平距、高差交替显示)。 ⑿可设置一定的次数进行平均测距。按键屏幕显示原来预置的次数,再按键清除原来预置的次数,重新输入测距的次数,确定瞄准无误后,按键,显示器显示的结果则为各次测距结果的平均值。 ⒀测量完毕,将红外测距仪和电子经纬仪关机。 ⒁根据所记录的温度、气压计算温度、气压修正数,修正后按所测得的竖直角完成平距计算,并和仪器测出的平距比较。 五、注意事项 ⑴使用仪器时应特别小心,避免测距仪受到冲击和振动。 ⑵严禁将照准头瞄准太阳或其它强光。在观测边长较长时,不宜作逆光观测。在顺光观测中,要避免反射棱镜后方有强烈的反射物体(如白墙、玻璃等)。 ⑶在阳光下观测应撑保护仪器。在温度发生变化,仪器内部及镜头凝结有一层水汽时,应将仪器置于干燥处,使水汽蒸发。 ⑷不能用手触摸仪器镜面及反光镜镜面,也不得用有机溶液擦拭镜面、显示器等。 ⑸在电量不足时,仪器会显示“HELP”,此时应停止测量。 ⑹观测中如需使用斜距和高差成果,则在设置测点棱镜站时,应使棱镜中心至地面测点的高度与测站点到测距仪中心的高度相一致。若两者高度不一致,对所显示的斜距和高差则需按实际量取的仪器高和棱镜高重新计算高差。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九 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是根据光学原理,利用望远镜中的视距丝同时测定碎部点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受地形限制小,但精度仅能达到1/200~1/300。通过本实验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视距测量的理解,掌握视距测量的方法。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可安排为1~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进一步理解视距测量的原理。 ⑵练习用视距测量的方法测定地面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 ⑶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视距计算。 三、仪器和工具 ⑴经纬仪1台、视距尺1根、2 m钢卷尺1把、木桩2个、小钉2个、斧头一把,记录板1块、测伞2把。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⑴在地面选定间距大于40 m的A,B两点打木桩,在桩顶钉小钉作为AB两点的标志。 ⑵将经纬仪安置(对中、整平)于A点,用小卷尺量取仪器高i(地面点到仪器横轴的距离),精确到厘米,记录。 ⑶在B点上竖立视距尺。 ⑷上仰望远镜,根据读数变化规律确定竖角计算公式,写在记录表格表头。 ⑸望远镜盘左位置瞄准视距尺,使中丝对准视距尺上仪器高i的读数v处(即使v=i),读取下丝读数a及上丝读数b,记录,计算尺间隔l左= a- b。 ⑹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倾螺旋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电子经纬仪无此操作),读取竖盘读数L,记录,计算竖直角α左。 ⑺望远镜盘右位置重复第5,6步得尺间隔l右和α右。 ⑻计算竖盘指标差,在限差满足要求时,计算盘左、盘右尺间隔及竖直角的平均值,l,α。 ⑼用计算器根据l,α计算AB两点的水平距离DAB和高差hAB。当A点高程给定时,计算B点高程。 ⑽再将仪器安置于B点,重新用小卷尺量取仪器高i,在A点立尺,测定BA点间的水平距离DBA和高差hBA,对前面的观测结果予以检核,在限差满足要求时,取平均值求出两点间的距离DAB和高差hAB。(hAB=-hBA)。当A点高程给定时,计算B点高程。 ⑾上述观测完成后,可随机选择测站点附近的碎部点作为立尺点,进行视距测量练习。 五、注意事项 ⑴观测时,竖盘指标差应在±25′以内;上、中、下3丝读数应满足≤6 mm。 ⑵用光学经纬仪中丝读数前,应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 ⑶视距尺应立直。 ⑷水平距离往返观测的相对误差的限差;高差之差的限差。 ⑸公式 (式中k=100)用科学计算器(Konko KS-1058)计算,按健顺序为(显示器模式-DEG):α100 l 显示D值;α 2 l  100 2 i  v 显示h值。 ⑹若AB两点间高差较小,则可使视线水平,即盘左读数为90o(盘右读数为270o),读取上丝读数a'、下丝读数b',计算视距间隔l'= b'- a',再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v,计算水平距离D=kl,高差h=i-v。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将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十 航片的立体观察、量测与野外判读 利用航空摄影像片制作地形图是获得国家基本地形图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航测像片上通过分像设备观测立体像对得到立体视觉模型的过程称为立体观测。在航摄像片上,根据构象的规律与特点,识别地面上相应地物的性质、位置、大小、形状,称为像片判读。通过本实验可使同学们初步了解航摄像片的基本知识及航测成图的方法。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可安排为2~3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了解用航摄像片进行立体观察的条件,并能用立体镜进行正、反立体观察。 ⑵了解视差杆的构造,掌握用视差杆量测视差较的方法。 ⑶了解地物成像规律和特征,能在所摄区域对照实地辨认出典型的地物和地貌。 三、仪器和工具 ⑴反光立体镜(或简易立体镜)1个、立体像对2张、视差杆1个、放大镜1个、相片夹1个、图纸1张、红色铅笔1只。 ⑵自备:大头针。 四、方法步骤 ⑴实验指导教师演示、讲解实验全过程。 ⑵在一对航片上标出像片主点,并互相转刺,用铅笔连线得像片基线。 ⑶在一张50 cm×25 cm图纸上画一直线,然后将左、右像片放在上面,使影像区重叠部分向内,像片基线与图上直线重合,移动两像片,使其主点相距约260 mm。 ⑷在像对上方安置立体镜。移动立体镜,使眼基线与像片基线平行。 ⑸通过目镜观察像对,调整左、右像片间距,使双眼同时凝视影像,影像重合得正立体效应(将左、右像片位置互换,重叠区向外,同法得反立体效应。将左、右像片在原来位置上各自旋转90o,两像片基线互相平行,并与眼基线垂直,得零立体效应)。 ⑹观察视差杆分划值的刻划,在视差杆上进行读数练习,掌握视差杆的使用方法。 ⑺在正立体效应下,用视差杆对左、右像片的若干个同名像点进行量测,读至0.01 mm,得左、右视差(PL,PR)。 ⑻以已知航高的某点为起始点,计算它与各同名像点的左、右视差较(P,计算各点与已知点的高差及各点高程。 ⑼在室内立体观察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判读路线与判读的重点地物。 ⑽携带立体像对到像片影像地区进行实地判读。对照实地找出站立位置点在像片中的位置,并进行像片定向。 ⑾根据成像规律与影像特征,对站立点附近的地物进行判读。从形状、大小、色调、阴影与相关地物着手,重点判读房屋、道路、水系等。 ⑿按预定路线进行判读,并加以调绘。 五、注意事项 ⑴两同名像点的连线应尽可能与眼基线平行。 ⑵观察时,右眼只能看右边的像片,左眼只能看左边的像片。 ⑶实验过程中,禁止手摸立体镜的玻璃和透镜。 ⑷高差,式中b为两像片主点的间距,ΔP = PL -PR ,HA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定。 ⑸不能折叠、曝晒、淋湿、污损像片。 ⑹判读时,应注意像片的航摄季节及比例尺。 ⑺判读时应先易后难,先判读明显地物,后判读不明显地物,先实地后像片。 ⑻分析某一地物特征应综合考虑周围地物。 ⑼像片属保密资料,应妥善保管,用后应立即归还。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将各组有关判读资料及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十一 线路纵、横断面测量 线路纵断面测量又称线路水准测量,其任务是测定线路中线各里程桩的地面高程,绘制线路纵断面图,供线路坡度设计使用;横断面测量的任务是测定中线两侧垂直于中线的地面线,然后绘制成断面图,供路基设计、土石方计算和施工时确定路基填、挖边界之用。通过本实验,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线路纵、横断面水准测量的认识,为今后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打下基础。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可安排为2(3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初步掌握线路纵、横断面水准测量的过程及基本方法。 ⑵掌握纵、横断面图的绘制。 三、仪器和工具 ⑴水准仪1台、水准尺2根、尺垫2个、皮尺1把、木桩若干个、方向架1个、斧子1把、记录板1块、测伞1把、格网纸一张。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1.准备工作 ⑴指导教师现场讲解测量过程、方法及注意事项。 ⑵在给定区域,选定一条约300 m长的路线,在两端点钉木桩。用皮尺量距,每30 m处钉一中桩,并在坡度及方向变化处钉加桩,在木桩侧面标注桩号。起点桩桩号为0+000,如图5-17-1所示。  图1-11-1 2.纵断面测量 ⑴水准仪安置在起点桩与第一转点间适当位置作为第一站(I),瞄准(后视)立在附近水准点BM上的水准尺,读取后视读数a (读至毫米),填入记录表格,计算第一站视线高HI(=HBM+ a)。 ⑵统筹兼顾整个测量过程,选择前视方向上的第一个转点TP1,瞄准(前视)立在转点TP1上的水准尺,读取前视读数b(读至毫米),填入记录表格,计算转点TP1的高程(HTP1=HI-b)。 ⑶再依此瞄准(中视)本站所能测到的立在各中桩及加桩上的水准尺,读取中视读数Si(读至厘米),填入记录表格,利用视线高计算中桩及加桩的高程(Hi=HI-Si)。 ⑷仪器搬至第二站(Ⅱ),选择第二站前视方向上的2号转点TP2。仪器安置好后,瞄准(后视)TP1上的水准尺,读数,记录,计算第二站视线高HII;观测前视TP2上的水准尺,读数,记录并计算2号转点TP2的高程HTP2。同法继续进行观测,直至线路终点。 ⑸为了进行检核,可由线路终点返测至已知水准点,此时不需观测各中间点。 3.横断面测量 每人选一里程桩进行横断面水准测量。在里程桩上,用方向架确定线路的垂直方向,在中线左右两侧各测20 m,中桩至左、右侧各坡度变化点距离用皮尺丈量,读至分米;高差用水准仪测定,读至厘米,并将数据填入横断面测量记录表中。 4.纵横断面图的绘制 外业测量完成后,可在室内进行纵、横断面图的绘制。纵断面图:水平距离比例尺可取为1︰1 000,高程比例尺可取为1︰100;横断面图:水平距离比例尺可取为1︰100,高程比例尺可取为1︰100。纵横断面图绘制在格网纸上。(横断面图也可在现场边测、边绘并及时与实地对照检查)。 五、注意事项 ⑴中间视因无检核条件,所以读数与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互相核准,避免出错。 ⑵横断面水准测量与横断面绘制,应按线路延伸方向划定左右方向,切勿弄错,横断面图绘制最好在现场绘制。 ⑶线路往、返测量高差闭合差的限差应按普通水准测量的要求计算,,式中n为测站数。超限应重新测量。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将小组成果路线纵断面水准测量记录及纵断面图,个人成果横断面水准测量记录及横断面图,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十二 用全站仪测设水平角、水平距离及坐标 在道路、桥梁、渠道、管道、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施工中,往往要将已知的水平角、已知的水平距离、已知点的位置按设计施工图纸的要求,在地面上测设出来,以便指导施工。通过本实验使同学们对测设工作有一个综合性的了解,掌握用全站仪放样水平角、水平距离及坐标的方法,加深测量工作在工程中应用的认识,提高测量的综合能力。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可安排为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练习用全站仪在地面测设水平角。 ⑵练习用全站仪在地面测设水距离。 ⑶掌握用全站仪按给定坐标测设点位。 三、仪器和工具 ⑴SET500系列(或NTS-350系列)全站仪1台、单棱镜(包括对中杆)2套、小钢卷尺1把、测钎4根、木桩和小钉若干个、斧子1把、记录板1块、测伞1把、地形图1张。 ⑵自备:铅笔、三角板、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一)准备工作 ⑴实验指导教师交代实验程序,提供控制点位置、坐标数据及测设数据。 ⑵有必要时,可按照“实验十三”的做法,对仪器进行参数预置。 (二)SOKKIA SET500全站仪(键位以出厂默认位置为准) 1.水平角度测设 ⑴在给定的方向线的起点安置(对中、整平)全站仪,安装电池后按键开机,纵转望远镜使竖盘初始化;左右转动照准部使水平度盘初始化(SET510无需此动作),屏幕显示测量模式的第一页。 ⑵仪器瞄准给定的方向线的终点,按[置零]键两次,使显示的水平方向值为0o00′00″。 ⑶旋转照准部,直到屏幕显示的水平方向值约为测设的角度值,用制动螺旋固定照准部,转动微动螺旋,使屏幕显示的水平方向值为测设的角度值,在视线方向可作标志表示。 2.水平距离测设 ⑴按照水平角度测设第1步(第2步进行,量取仪器高,记录。 ⑵按键两次,进入测量模式的第三页,按[放样]键后,在显示的屏幕中用光标选择(Stn.Orientation)按键确认后,在接下来显示的屏幕中,选择(Stn.Coordinate)按键确认。 ⑶按[编辑]键后,输入测站坐标(EO,NO,ZO)、仪器高(Inst.h)及棱镜高(Tgt.h)后,按键确认,按[OK]键。 ⑷用光标选择(S-O data),按键确认。 ⑸按[▲S-O]键,显示放样水平距离功能模式界面(S-O H)。 ⑹按[编辑]键,输入放样水平距离值后,按键确认;同时输入放样水平方向值,按键确认,最后按[OK]键。 ⑺旋转照准部,直到屏幕显示的水平方向值约为输入的方向值,用制动螺旋固定照准部,转动微动螺旋,使屏幕显示的dHA为0o00′00″,将棱镜对中杆置于仪器视线方向上放样点的大致位置上。 ⑻按[观测]键开始距离测量,棱镜与放样目标点的距离显示在S-OH旁,前后移动棱镜对中杆,直到棱镜与目标点的距离显示为0。 ⑼当棱镜位于测设距离点附近时,屏幕上显示出上下左右4个表示调整方向的箭头,当棱镜进行相应调整,且所有箭头均消失后,按[停]键,标志地面点。 3.坐标测设 ⑴在测张点安置仪器后,开机,量取仪器高,记录。 ⑵按键两次,进入测量模式的第三页,按[放样]键后,在显示的屏幕中用光标选择(Stn.Orientation)按键确认后,在接下来显示的屏幕中,选择(Stn.Coordinate)按键确认。 ⑶按[编辑]键后,输入测站坐标(EO,NO,ZO)、仪器高(Inst.h)及棱镜高(Tgt.h)后,按键确认,按[OK]键。 ⑷用光标选择(Set H angle)按键确认。 ⑸在出现的界面中的选择(Back sihgt)按键确认。 ⑹按编辑]键后,分别输入后视点的坐标(Eb,Nb,Zb)后,按键确认,最后按[OK]键。 ⑺再按[OK]键后,瞄准后视点,然后,按[YES]键。 ⑻按[▲S-O]键,在坐标放样界面S-O Coord,按[编辑]键,输入给定的放样点P的坐标(Np,Ep,Hp)及目标棱镜高(Tgt.h)后,按键确认,按[OK]键。 ⑼按键(观测)开始坐标放样测量,按屏幕显示箭头指挥棱镜前后左右移动,直到屏幕显示箭头消失为止。则对中杆所确定的地面点即为测设目标点。按同样方法测设其他点。 (三)南方NTS-350系列全站仪按极坐标法进行点位的测设 ⑴将全站仪安置在给定方向线的起点上,用小钢卷尺量取仪器高并做好记录。 ⑵按键开机,仪器自检、竖盘初始化后,自动切换到角度测量模式屏幕。 ⑶仪器瞄准给定方向线的另一点作为后视点。 ⑷按[P1↓]键调出测量模式屏幕的第三页,按[R/L]键,设置水平方向值显示为“HR”。按[P1↓]键,返回第一页。 ⑸按[置盘]键后,按[输入]键,用输入给定的角值,按[回车]键,返回度测量模式。 ⑹向左旋转仪器照准部,直到屏幕上“HR”旁的水平角读数变为“0o00100″”,固定照准部,并在视线方向上竖立棱镜。 ⑺按键选择距离测量模式。 ⑻在距离测量模式界面,按[P1↓]键,调出距离模式屏幕的第二页,在该页按[放样]键,屏幕显示以前设置的数值,按键为选择放样平距。 ⑼按[输入]键,将测设距离的值输入,然后按[回车]键。则开始距离测量,屏幕显示出所测距离与放样距离的差值“dHD”,在视线方向上调整棱镜,直到所测距离与放样距离的差值为“0”为止,在地面标定测设目标点。 (四)用南方NTS-350系列全站仪按坐标进行点位的测设 ⑴第1步(第3步同上。 ⑵按键,进入“菜单(1/3)”模式后按键选择“存储管理”进入“存储管理1/3”模式屏幕 ⑶按[P↓]键翻到存储管理第二页(2/3),按键选择“输入坐标”,进入“选择文件”模式屏幕。 ⑷按[输入]键后,在“FN”旁输入设置的文件名,然后按[回车]键确认。 ⑸在随后显示的模式屏幕,按[输入]键后,输入测站点的点号,然后按[回车]键确认。 ⑹在随后显示屏幕,按[输入]键后,输入测站点的坐标后,然后按[回车]键确认。可按同法输入后视点及放样点的点号、坐标。 ⑺按键,返回“主菜单(1/3)”模式屏幕。按[放样]键后,调出“放样 2/2”模式屏幕。 ⑻在“放样2/2”模式,按键“选择文件”。在“选择文件”模式屏幕,按[调用]键,显示坐标数据文件。然后按即(▲)或即(▼)键,可使文件裂表上下滚动,选择所设置的文件(该文件名左边会出现一个“*”符),按[回车]键,所调用文件被确认,并返回“放样2/2”模式菜单。 ⑼在“放样2/2”模式,按[P↓]键到“放样1/2”模式菜单。然后按键选择“输入测站点”,则显示以前的测站点号数据。 ⑽按[输入]键后,输入测站点号,再按[回车]键确认。 ⑾再按[输入]键,以同样的方法输入仪器高后,再按[回车]键确认。屏幕模式返回“放样1/2”模式。 ⑿按键选择“输入后视点”选项,即显示原有测站点号数据,按[输入]键,输入后视点号后,再按[回车]键确认,屏幕随即显示后视方向的方位角。 ⒀瞄准后视点后,按[是]键,屏幕模式返回“放样1/2”模式。 ⒁按键选择“输入放样点”选项,进入“放样”模式屏幕,按[输入]键后,输入放样点名,再按[回车]键确认。(此时,实际上是通过点名调用内存中的坐标)。 ⒂在显示的界面按[输入]键后,输入反射镜高,再按[回车]键确认,则仪器进行放样元素的计算,并在屏幕中显示出来(“HR”:放样点的水平角计算值;“HD”:仪器到放样点的水平距离计算值)。 ⒃在放样点的估计位置立反射棱镜,按[角度]键,根据在模式屏幕中显示出反射棱镜应调整的角度值(dHR),调整反射棱镜的位置,当且dHR=0o00′00″时,表明已确定放样点的方向。 ⒄再按[距离]键,进行距离测量,根据反射棱镜位置离放样点的差距dHD调整反射棱镜的位置后,再按[距离]键,进行距离测量,逐步趋近。直到dHD为0.000,且按[角度]键,进行角度测量,dHR=0o00′00″时,表明已确定放样点的位置,在地面做好标志,确定放样点。按[坐标]键,可显示放样点的坐标。 ⒅按[继续]键,进入下一个放样点的测设过程。 ⒆在地形图上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物,按同样的方法在在地面放样出这个建筑物的位置。 五、注意事项 ⑴测设数据经校核无误后才能使用,测设完毕后还应进行检测。 ⑵在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时,计算值与检测值比较,检测边长D的相对误差应小于等于1/2 000。检测角∠APQ,∠AQP的误差应小于等于60"。在测设点的高程时,检测值与设计值之差应小于等于8 mm,超限应重新测量。 ⑶全站仪的仪器常数,一般在出厂时经严格测定并进行了设置,故一般不要自行进行此项设置,其余设置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⑷.在关闭电源时,全站仪最好处于主菜单显示屏或角度测量模式,这样可以确保存储器输入、输出的过程完整,避免数据丢失。 ⑸全站仪内存中的数据文件可以通过I/O接口传送到计算机,也可以从计算机将坐标数据文件和编码库数据直接装入仪器内存,有关内容可参阅仪器操作手册。 ⑹实验结束后将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实验十三 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设 在工程建筑的施工中,需要测设由设计所指定的高程,例如在场地平整、基坑开挖、确定坡度和定桥台桥墩的设计标高等场合,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设是工程单位广泛使用的方法。通过本实验,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用水准仪测设高程的方法,为今后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打下基础。 一、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可安排为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掌握用水准仪测设高程的基本方法。 ⑵测设一条给定的坡度线。 三、仪器和工具 ⑴水准仪1台,水准尺2根,皮尺1把,木桩若干个,斧子1把,记录板1块,测伞1把。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一)用水准仪进行高程的测设 ⑴在离给定的已知高程点A与待测点P(可在墙面上,也可在给定位置钉大木桩上)距离适中位置架设水准仪,在A点上竖立水准尺。 ⑵仪器整平后,瞄准A尺读取的后视读数a;根据A点高程HA和测设高程计算靠在所测设处的P点桩上的水准尺上的前视读数应该为b: b = HA + a - HP ⑶将水准尺紧贴P点木桩侧面,水准仪瞄准P尺读数,靠桩侧面上下移动调整P尺,当观测得到的P尺的前视读数等于计算所得b时,沿着尺底在木桩上画线,即为测设(放样)的高程HP的位置。 ⑷将水准尺底面置于设计高程位置,再次作前后视观测,进行检核。 ⑸同法可在其余各点桩上测设同样高程的位置。 (二)用水准仪进行坡度线的测设 ⑴实验指导教师在场地进行布置,给定已知点高程,设计的坡度i。 ⑵在地面上选择高差相差较大的两点M、N,(M为给定高程HM点)。 ⑶从M点起沿MN方向上按距离d钉木桩,直到N点。根据已知点高程HM设计坡度i及距离d推算各桩的设计高程:Hi=HM+i?d?n (n:桩的序号)。 ⑷在适当的位置安置水准仪,瞄准M点上水准尺,读取后视读数a求得视线高H=HM+a。 ⑸根据各点的设计高程Hi计算各桩应有的前视读数b=H-Hi。 ⑹水准尺分别立于各桩顶,读取各点的前视读数b',对比应有读数b,计算各桩顶的升、降数,并注记在木桩侧面。 五、注意事项 ⑴读数与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互相核准,避免出错。 ⑵当受到木桩长度的限制,无法标出测设的位置时,可定出与测设位置相差一数值的位置线,在线上标明差值。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附录 测量实验报告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一)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各部件名称及作用] 部 件 名 称 功 能  准星和照门 目镜角焦螺旋 物镜对光螺旋 制动螺旋 微动螺旋 脚螺旋 圆水准器 管水准器   [观测记录] 水准仪观测记录 点名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高 差 备 注  1    仪器号  2            3            4            5            6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二)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水准测量路线草图] [数据处理] 水 准 测 量 成 果 计 算 表 点号 距离 m 测站 实测高差 m 高差改正数 mm 改正后高差 m 高程 m 辅助计算         fh= fh容=                                                                                            Σ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普 通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实验二) 仪器 天气 班组 观测员 记录员  测 站 点 号 后视读数a m 前视读数b m 高 差h/m 平均高差 m 高 程 备注      ( (                                                                                                                                                                     检核  Σa= Σb= Σh= Σa-Σb=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三)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观测数据及处理] 经 纬 仪 观 测 记 录 仪器型号 天气观测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站 目标 竖盘位置 水平度盘读数 o ′ ″ 水平角值 o ′ ″ 竖直度盘读数 o ′ ″ 略图    左                右                左                右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四)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观测数据及处理] 测 回 法 观 测 记 录 仪器型号 天气 班组 观测 记录  测站 测回 目标 竖盘位置 水平度盘读数 o ′ ″ 半测回角值 o ′ ″ 一测回角值 o ′ ″ 各测回平均角值 o ′ ″ 备注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五)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观测数据及处理] 方 向 法 观 测 记 录 仪器型号 天气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站 测回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2C ′ ″ 平均读数 o ′ ″ 归零后的方向值/ o ′ ″ 各测回归零方向值的平均值/ o ′ ″ 草图     盘左/ o ′ ″ 盘右/ o ′ ″        O  A           B           C           D          O  A           B           C           D          O  A           B           C           D         注:表中2C=左-(右±180o);平均读数=[左+(右±180o)]/2。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六)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观测数据及其处理] 竖 直 角 观 测 记 录 仪器型号 天气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站 目标 竖盘位置 竖盘读数 o ′ ″ 半测回 竖直角 o ′ ″ 两倍 指标差 ′ ″ 一测回 竖直角 o ′ ″ 各测回竖直角的平均值 o ′ ″ 盘右正确读数   O  左          右         O  左          右         O  左          右         [体会及建议] [教师批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七)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观测数据及其处理] 距离丈量及磁方位角测定记录 钢尺号码 钢尺长度 天气 地点 记录者 观测者  测段 丈量 整尺段数n 余长(m) 直线长度(m) 平均长度(m) 丈量精度 磁方位角 Am 磁方位角平均值   往          返          往          返          往          返          往          返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八)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观测数据及其处理] 红外线光电测距仪观测记录 仪器号 天气 日期 地点 棱镜号 观测者 记录者  测段 仪器高 m 温度 ℃ 温度改正数 mm 斜距观测值 m 改正后倾斜距离 m 盘左竖盘读数 观测平距 m        盘右竖盘读数      气压改正数 mm    计算平距 m   棱镜高 m 气压 hpa    竖直角 o ′ ″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九)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观测数据及其处理] 视距测量记录 仪器号 天气 测站点高程 仪器高 地点 观测者 记录者 竖角计算公式  测站 立尺点号 下丝读数a 中丝读数 v 竖盘读数及半测回竖直角 o ′ ″ 一测回竖直角 及指标差 o ′ ″ 水平距离 D (m) 高差 h (m) 高程 H (m)    上丝读数b          尺间隔l            L= α= x=         α左=          R=          α右=          L= α= x=         α左=          R=          α右=          L= α= x=         α左=          R=          α右=          L= α= x=         α左= R=                    R=          α右=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十)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十一)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观测数据处理] 表—1 中线水准测量记录 地点 观测者 记录者  测 站 测点 水准尺读数(m) 视线高程 m 高程 m 备注    后视读数 中视读数 前视读数      BM      BM:水准点         检核: fh容=                                                                                                              表—2 横断面测量记录 左侧点号  桩号 右侧点号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十二)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测设数据处理]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记录 点名 坐标值 坐标差 坐标 方位角 线名 应测设的水平角 应测设的水平距离 测设略图   x y Δx Δy        m m m m o ′″  o ′″ m                                                                                           [体会及建议] [教师评语] 测 量 实 验 报 告(实验十三)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名称] [目的与要求] [仪器和工具] [主要步骤] [数据处理] 高程测设记录 测站 已知水准点 后 视读 数 视 线高 程 m 待 测 设 点 前视尺 应 有读 数 填 挖 数 m 检 测   点号 高 程 m   点号 设 计高 程 m   实 际读 数 误 差 m                                                                                                                                       [体会及建议] [教师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