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11) 授课日期 2006年 月 日 课题 生产计划  课时 教学 目标 了解生产计划的作用,理解生产计划的体系、内容和主要指标;掌握计划编制方法。  教学 重点 生产计划的体系、内容和主要指标;计划编制方法。  教学 难点 生产计划的体系、内容和主要指标;计划编制方法。  课型 讲 授 授课时数 2  更新、补充 删减内容   使用 教具   课外 作业   课后 体会   复习:服务的特性、服务业的分类;排队模型;掌握服务业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 第五章 生产计划系统 第一节 生产计划概述 生产计划系统的结构 生产计划是企业经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对生产任务作出的统筹安排,是企业组织生产运作活动的依据。编制生产计划是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根据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技术、设备、人力、物资、动力等资源能力条件,合理地安排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品种、产量和出产进度,分地满足社会和用户的需要。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生产计划是一个系统,不仅可以从时限上把生产计划分成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三种类型,而且还可从组织结构的对应关系上,将生产计划分成战略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等三个计划层次,每一层次都有特定的内容。 1. 长期生产计划。长期生产计划是企业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企业最高决策层制定的计划,计划期一般为三、五年。它是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要求,对有关产品发展方向、生产发展规模、技术发展水平、生产能力水平、新设施的建造、和生产组织结构的改革等方面所作出的规划与决策。 2. 中期生产计划。中期生产计划又称为年度生产计划,是企业中层管理部门制定计划。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利润计划、销售计划的要求,确定在现有条件下在计划年度内实现的生产目标,如品种、产量、质量、产值、利润、交货期等。具体表现为生产计划、总体能力计划和产品出产进度计划。 3. 短期生产计划。短期生产计划是年度生产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是由执行部门编制的作业计划,确定日常生产运作活动的具体安排,常以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等来表示。 二、生产计划工作的内容 生产计划工作是指确定和实现生产目标所需要的各项业务工作,它包括具体编制计划、贯彻执行计划和检查、调整计划三个主要部分,其主要内容是: 1.调查研究,摸清国家和社会对企业产品的需要;预测企业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企业内部的生产条件;对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综合分析。 2.进行生产决策,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3.计算和核定生产能力,并进行平衡。 4.安排产品的生产进度,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 5.进行综合平衡,正式编制生产计划。 6.落实措施,组织实施。 7.检查、调查计划执行情况。 8.考核、总结计划完成情况。 三、生产计划的编制步骤和内容 编制生产计划的步骤和内容,大致如下: 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弄清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主要摸清三方面的情况:一是国家和社会对企业产品的需要;二是企业生产的外部环境;三是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 根据调查研究,收集和掌握大量情报资料,作为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主要资料是:(1).上级下达的国家计划任务;(2).企业长远发展规划,长期经济协议;(3).国内外市场的经济技术情报及市场调查、预测资料;(4).计划期产品的销售量、上期合同执行情况及产品库存量;(5).上期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及在制品结存情况;(6).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与执行情况;(7).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工具、燃料、动力供应情况以及库存量和消耗情况;(8).计划生产能力及产品工时定额和分车间、分工种、分技术等级的工人数;(9).分车间的设备数量及检修情况;(10).产品价格目录及厂内各种劳务价格等资料。 同时,认真总结和分析上期计划执行中的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在本期计划贯彻中进行改进的具体措施。 2.拟定计划指标方案 企业根据国家、社会的需要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提出初步生产计划指标方案,其中包括:(1).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和利润等指标;(2).各种产品品种的合理搭配和出产进度的合理安排;(3).将生产指标分解为各个分厂(或车间)的生产任务指标等工作。计划部门提出的指标方案应该是多个,并从多个方案中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比较,选择较优的可行方案。 3.综合平衡,确定最佳方案 对计划部门提出的初步指标方案,必须进行综合平衡,研究措施,解决矛盾,以达到社会需要与企业生产可能之间的相互平衡。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生产计划的综合平衡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测算企业设备、生产场地、生产面积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2).生产任务与劳动力的平衡,测算劳动力的工种、等级、数量、劳动生产率水平与生产任务的适应程度;(3).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的平衡,测算原材料、燃料、动力、外协外购件及工具等的供应数量、质量、品种、规格、供应时间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以及生产任务同材料消耗水平的适应程度;(4).生产任务与生产技术准备的平衡,测算设计、工艺、工艺装备、设备维修、技术措施等与生产任务的适应和衔接程度;(5).生产任务与资金占用的平衡,测算流动资金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与合理性。 4.编制年度生产计划表 企业的生产计划,经过反复核算与综合平衡,确定生产指标,最后编制出年度生产计划表,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后,即作为企业正式计划。 年度生产计划表,主要包括产品产量计划表、工业产值计划表及计划编制说明。 生产计划的编制说明,应主要包括下述内容:编制生产计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预计年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计划年度产量产值增长水平及出产进度安排;实现计划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要求等。 第二节 综合生产计划与主生产计划 综合生产计划 综合生产计划又称生产计划大纲,它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件条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产出量、人力规模和库存水平等问题所作出的决策、规划和初步安排。综合生产计划一般是按年度来编制的,所以又叫年度生产计划。但有些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如重型机械、大型船舶等,可能是两年、三年或更长时间。 1. 综合生产计划的主要目标 综合生产计划的目标是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及生产资源,满足用户要求和市场需求,同时使生产负荷尽量均衡稳定,控制库存的合理水平并使总生产成本尽可能低。这些目标可概括如表5-1所示 表5-1 综合生产计划的目标 成本最小/利润最大 最大限度地满足顾要求 最小的库存费用 生产速率的稳定性 人员水平变动最小 设施、设备的充分利用  很明显,这些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存在某种相悖的特性。例如当可以通过增加库存来最大限度满足顾客的需求,做到按时交货、快速交货,但这会使库存增大、成本增加。当产品和服务出现较大的非均匀需求时,很难做到均衡生产和保持人员稳定。在需求量减少时解雇工人,需求增加就多雇工人,就会带来工人队伍的不稳定性,会引起产品质量下降,造成一系列管理问题。这些都可能使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综合生产计划制定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种目标之间的矛盾,选择适当的策略加以解决。 2. 综合生产计划的任务 综合生产计划的任务是对计划期内的应当生产的产品品种、产量、质量、产值和出产期等指标作出总体安排。 1.产品品种指标,是企业在计划期出产的产品品名、规格、型号和种类数,确定品种指标是解决“生产什么”的决策。品种指标反映企业的服务方向和企业的发展水平。 2.产量指标 产品产量指标,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实物数量或提供的服务数量,确定产量指标是解决“生产多少”的决策。产量指标反映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和企业的生产能力水平。 3.质量指标 产品质量指标,是企业在计划期内产品质量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和水平。质量指标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技术标准或质量要求;二是产品生产的工作标准,工作标准一般用综合性的质量指标来表示,如合格品率、一等品率、优质品率、废品率等。质量指标反映企业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4产值指标 产值指标就是用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它综合体现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反映一定时期内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和增长速度。产值指标按其包含的内容不同,又分为总产值、商品产值和净产值。 5.产品出产期 产品出产期,是指为了保证按期交货确定的产品出产日期。产品出产期是确定生产进度计划的重要条件,也是编制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的依据。 对于备货型生产企业来讲,由于生产的产品是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生产,对产品的需求可以测,产品价格事先是知道的,顾客一般直接从成品库提货,因此编制综合生产计划的核心是确定品种与产量,有了品种与产量就可以计算产值。但对于订货型生产企业而言,由于是按用户要求生产,可能是变型产品或是无标准产品,用户可能对产品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协议与合同方式对产品性能、质量、数量、交货期等进行确认,然后才能组织设计和制造,因此综合生产计划的核心是品种、数量、价格和交货期,即确定品种、数量和价格订货决策与出产进度安排尤为重要。 二、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简称MPS) 主生产计划是在综合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的运作计划,是把综合计划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其目的是要确定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出产数量和出产时间。最终产品是指对于企业来说最终完成,具有独立需求特征的整机、部件或零件,它可以是直接用于消费的产成品,也可以是作为其它企业的部件或配件。主生产计划是MRP(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入部分之一,与我国通常采用的产品出产进度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单位上略有不同,产品出产进度计划一般以月为计划时间单位,而主生产计划通常以周为单位。 首先它是从综合计划开始的,是对综合计划的分解和细化。MPS方案的制定也是一个反复测算的过程。当编制出一个方案后,需要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平衡,如设备能力、人员能力、外协能力等。如果超出资源条件的限制,就必须修改原方案,直到得到符合资源约束条件的方案。合符资源约束条件的MPS是物料需求计划MRP的主要输入,它既规定了MRP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又提供了MRP实现的条件。因此,MPS是MRP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 编制主生产计划应当注意的以下问题: 1. MPS所确定的生产量必须等于综合计划确定的生产总量。 2. MPS中规定的出产数量可以是总需求量,也可以是净需求量。如果是总需求量,则要扣除现有库存量,才能得到实际需要生产的数量。一般来说,MPS中应列出净需求量。值得注意的是,MPS中所列出的产品需要量是指按独立需求处理的最终产品的数量。 3. MPS中应当反映出顾客订货与企业需求予测的数量和时间要求等信息。已订货的产品安排在计划期的近期,预计要生产的产品安排在计划期的后期,这样便于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当有顾客订货时,就将原预测产量转为实际订货,及时满足顾客要求。当预测产量不能满足实际订货要求时,企业就要加班加点。 4.MPS的计划期一定要比最长的产品生产周期长,否则,得到的零部件投入生产计划不可行。例如,若某种产品的毛坯准备、零件加工、部件装配及总装周期为12周,则MPS计划期长度至少要等于12周,最好大于12周。此外MPS的运行周期应与MRP的运行周期保持一致,即MRP每周运行一次,则MPS也应每周更新一次,以保持各层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5. MPS中决定生产批量和生产时间时,必须考虑资源的约束条件。如与生产量有关的约束条件有设备生产能力、人员能力、库存能力(仓储空间大小)、流动资金总量等。在制定MPS时,首先要准确掌握这些约束条件,根据产品的轻重缓急来分配资源,将关键资源用于生产关键产品。 MPS的编制一般采用“试验法”进行,先编制一个初步计划方案,看是否符合综合计划与资源约束条件的要求。若不满足,再进行调整,直到合适为止。因此MPS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反复测算的过程。 总结:生产计划的作用,生产计划的体系、内容和主要指标;计划编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