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配位化合物
§ 13-4 配合物的应用
§ 13-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 13-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 13-3 配合物的稳定性
无机化学
§ 13-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 1 配合物的定义
1- 2 配合物的组成
1- 3 配合物的命名
1-4 配合物的类型
1-5 空间结构与异构现象
无机化学
1-1 配合物的定义
中心离子与配位体以配位键的形式结合而成的
复杂离子 (原子 )称为配合单元。
含有配合单元的化合物称为配合物。如:
K3[Fe(CN)6] [Ag(NH3)4]SO4 Ni(CO)4
[Fe(CN)6]3- [Co(NH3)4]2+ Ni(CO)4
无机化学
1-2 配合物的组成
SO4 (强调中性无外界 )
[中心离子 (原子 )← 配位体 ]-外界
1、中心离子(原子) 是具有空价轨道的阳离
子或原子,大多数为过度金属。如,Cu2+, Ag
+, Zn2+, Ni, Pt
? ?? ?? 内界
])([ 43NHCo
2,配 位体,具有孤电子对的离子或原子。
如,X-, NH3, H2O, OH-,
CN-, NSC-,SCN-,
配位原子:配体中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如上述 X,N,O,C,S等 。
配体
注:常见配位体的齿数见 P862表 19-1。
?
?
?
?
?
?
?
乙二胺等。位原子成键的配体。如
两个以上配多基(多齿)即同时有
成键的配体。如
个配位原子单基(单齿)即只有一
OH 2
3、配位数与中心离子配位的配位原子数即齿数
[Ag(NH3)2]+ [Cu(NH3)4]2+ [Cu(en)2] CuY2-
2 4 4 6
配位数与中心离子 (原子 )的电荷、半径有关。电荷增加,
配位数增加;半 径 增加,配位数减小。但半径太大配位数
反而减小,因为引力减小。
4、离子电荷
等于中心离子(原子)和配位体总电荷数之和。
如, [Ag(NH3)2]+, [Cu(NH3)4]2+,
Fe(CN)6]3-, Ni(CO)4, [Co(NH3)3Cl3 ]
配离子电荷 分别为 + 1、+ 2、+ 3, 0, 0
无机化学
1-3 配合物的命名
原则
一般符合无机物的命名原则:先阴后阳,先减后
繁:某化某、某酸某。
?
?
?
?
?
?
?
))、()、()、()、()、((
内界命名顺序
外界—内界
酸某顺从无机物某化某、某
654321
如,[Cu(NH3)4]SO4 硫酸四氨合铜 (Ⅲ )
k3[Fe(CN)6] 六氰合铁 (Ⅲ )酸钾
[Co(NH5)(H2O)]Cl3
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 (Ⅲ )
[Pt(NH3)(NO2)(NH3)]
一氨基一硝基二氨合铂 (Ⅱ )
[Co(NH3)5(NO2)]SO4
硫酸亚硝酸五氨合钴 (Ⅲ )
[Co(en)2(NO2)Cl]SCN
硫氰酸化一氯一硝基二乙 二胺合钴 (Ⅲ )
[Pt(NO2)(NH3)(NH2OH)(Py)]Cl
一氨基 一硝基一氨一羟氨一吡啶合铂 (Ⅱ )
无机化学
强调
? ⑴ 中心离子 (原子 )的氧化数用罗马数字
表示并用小括号括起来,
? ⑵ 内界命名顺序:配体数 — 配体 — 合 —
中心离子(氧化数)
? ⑶配体命名顺序:无机配体 — 中心离
子 — 有机配体
a·同类配体按配位原子英文字母顺序。
如先 NH3后 H2O。
b · 同类配体配位原子相同,含原子少者
优先。如先 NH3后 NH2OH。
c· 同类配位原子相同,则结构式中与配
位原子相连的元素符号在 d·英文字母

排在前的先续。如,[Cu(NH3)4]2+
[Fe(CN)6]3- 的命名。
无机化学
1-4 配合物的类型
①简单配合物 中心离子 (原子 ) ← 单齿
配体
②螯和物 中心离子 ← 多齿配体且
成环状结构。
[Ni(en)2]2+
每一个环上含有几个原子则称为几元环,一般五
元、六元较多。
如:
无机化学
③多核配合物
一个配位原子同时和几个中心离子形成配位键。
多核配合物中心的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孤电子对。
如,OH-,NH3,— O—, Cl-。
无机化学
④多酸型配合物
OO
OPOPO
OO
||
||
??
????
如 PO2-4
无机化学
1-5 空间结构与异构现象
? 配合单元的空间结构 P870表 19-2
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解释是
一 致的。
? 异构现象
无机化学
配位数 空间结构 杂化类型
2 直线 sp
3 平面三角形 sp2
4 四面体、平面正方形 dsp2
5 三角双锥 dsp3与 d2sp2
6 八面体 d2sp3与 sp3d2
1、杂化类型和空间结构
无机化学
同分异构现象:化学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
现象。
异构现象
??
?
?
?
?
?
?
结构异构
旋光异构
顺反异构
立体异构
( 2) 异构现象
无机化学
顺反异构 如:
无机化学
平性:其关系如左右平不能重合互成
镜面象 关系。
平面偏振光:单在一个平面上振动的光 。
将平面偏振光通过物体时须将偏振光振动
平面旋转一定角度后才看到。
旋光异构
旋光度:旋光物质使偏振光振动平面旋转的角度;
右旋偏振光振动平面,顺时针旋转。
左旋偏振光振动平面,逆时针旋转。
旋光异构只有旋光性没有平性。如:
[Cr( NH3) 2( H2O) Br2]+有如下结构:
具有六个异构体,其中
四个平性异构,两个旋光异
构,这两个 旋光异构互相混
合后就没有旋光性,称外旋
体,难以分离,故 MX2Y2Z2
的顺 — 反异构只有五种。
强调,MXYZK为平面正方
形均有 3种
异构,若为四面体则
无异构体。
无机化学
§ 13-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2-1 价键理论
2-2 晶体场理论
无机化学
2-1 价键理论
1.主要基本点:
①中心离子(原子)具有空轨道接受配体
提供的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
②中心离子用杂化轨道与配体形成配位键。
③不同杂化类型具有不同空间轨道。见 P878
表 19-4。
无机化学
高自旋和低自旋配合物对于 d5-8的中心离子如何
杂化成键?
Fe3+
高自旋和低自旋
[Fe(H2O)6]3+
[Fe(CN)6]3-
高自旋 配合物外轨型 sp3d2杂化 八面体
低自旋 配合物内轨型 d2sp3杂化 八面体
高自旋 d电子排布符合洪特规则。
未成对电子数与离子相同。
低自旋 d电子重排成对,不符合洪特规则。未成
对电子数与离子不相同。
外轨型:系用 ns,np,nd轨道杂化成键。
内轨型:系用( n-1) d,nd,np轨道
杂化成键。
同一种离子稳定性:内轨型 >外轨型
什么情况下形成内轨型或外轨型配合物,价键理论不能判断。
只能以磁矩为依据测磁矩。
磁矩:
由测的磁矩求出未成对电子数 n,若 n与其离子的未成对电子
数相同,则为高自旋,反之为低自旋。
)2( ?? nn?
如实验测得 [Fe( H2O) 6]3+ μ=5.25,则求得 n=4
[Fe(H2O)6]3+
高自旋
注意,a上述公式仅适用第一过渡子列 M。
b理论 μ与实验策得 μ不同。
无机化学
① б 配键:配体中含孤电子对的轨道与中心
离子(原子)的价轨道以, 头碰
头, 方式成键。
② Л 配键:配体中含孤电子对的轨道与中心
离子(原子)的价轨道以, 肩并
肩, 方式成键。
③反馈 Л 键:( d— pЛ, d— dЛ )。
中心离子与配体形成配位键的类型
O
OHSHO
O
??
??
??
Fe dsp3轨道杂化
d.p反馈 π 键
能形成 Л 接受配体的有,CO,CN-,-NO2,N2,
R3P, C2H4,R3As等。
无机化学
价键理论虽能解释许多配合物的配位数和空间
结构,解释配离子的稳定性、磁性等某些基本性
质,但它有局限性,只能定性而不能量性,当配
位体不同时不能解释。
稳定性 d0<d1<d2<d3<d4<d5<d6<d7<d8<d9<d10 它不能
解释配离子的颜色和某些结构。
说明
无机化学
2-2 晶体场理论
过度金属具有部分填充 d轨道的化合物常表现出
旋光来,这种化合物具有的特征,晶体场理论
着重考虑静电场对金属 d轨道能量的组合。
晶体场:由带负电荷的配体对中心离子(原子)
产生的静电场叫晶体场。
无机化学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
A 配体与中心离子(原子)之间的作用
是纯粹的静电排斥和吸引。
B 中心离子再配体的电场作用下五个简
并的 d轨道发生分裂形成能量不同的
机组轨道。
C 在空间构型不同的配合物中配体形成
不同的晶体场,对中心原子 d轨道的影响也
不同。
无机化学
在八面体场中沿坐标轴方向伸展的 dz2,dx2-y2
轨道,与配体处于迎头相碰状态,故受配体电
场的强烈排斥而能差升高,而夹在坐标轴之间
的 dxy,dxz,dyz轨道则受到的排斥力较小,能
差上升较少,由于这三个轨道对配体有相同的
空间分布,因此能差相同,形成一组三重简并
轨道。称为 dε 轨道。而 dz2,dx2-y2在八面体场
中具有相同的能量,所以形成另一组二重简并
轨道称 dr轨道。
八面体场
无机化学
分裂后最高 d轨道与最低 d轨道能量差。
Δ 0=10Dε ( ο 表示八面体场)
量子力学的, 重心原理, 指出在电场作用下
一组简并轨道分裂,其总能差应保持不变,即
2E4( dr) +3E( dε ) =ο Dε
E ( dr) -E( dε ) =10D
解之,E ( dr) =6Dε, E( dr) =-4Dε 。
分裂能
无机化学
平面正方形配合物中 d轨道分裂可从八
面体中出发加以讨论,当八面体中位于 z轴
上的两个配体同时外移时,八面体经受四方
变形,成为拉长八面体,到最后配体完全失
去时就成为平面正方形,在变化过程中 dz2,
dx2-y2受配体的排斥力较小能差最低,但 dz2
下降的较多,同时在 x,y平面上的配体会趋
近于中心离子,引起 dx2-y2和 dxy能差升高,
见 P887图 19-7。
平面正方形场
Δ s=17.42Dε ( s表示平面正方形)
其中 E( dx2-y2) =12.28 Dε
E( dxy) =2.28 Dε E( dz2) =-4.28 Dε
E( dxz) =E( dyz) =8.12 Dε
Δ 的大小主要依据配合物的几何构
型,中心离子的电荷和 d轨道的主量子
数 n及配对的元素( Δ 是一个很重要的
参数,它可用来衡量晶体场的强度,并
决定能差,配合物的磁性)。
无机化学
分裂能与配体种类的关系
总结大量光谱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经验规律。
A,分裂能:平面正方形 >八面体 >西面体
B,同一金属离子配体不同时 Δ 不同。 P890
Δ,I-<Br-<Cl-≈SCN -<N-<F-<(NH2)2CO<OH-<C2O42-<H2(COO)22-
<H2O<NCS-<C2H5N≈NH 3<PR3<NH2(CH2)2NH2<SO3-<NH2OH<NO2- <
联吡啶 ≈ 邻菲咯啉 <H-≈CH 3-≈CH 5-<CN-<CO<P(OR)3
C,对于相同配体,同种金属的配合物
Δ 高氧化态 >Δ 低氧化态,如:
Δ [Fe( H2O) 6]3+>Δ [Fe( H2O) 6]2+
D,相同配体 同族相同氧化态
Δ 第一过渡子列 >Δ 第一过渡子列
如,[M( en) 2]3+,Co3+<Rn3+<Ir3+
无机化学
晶体场的稳定化能 (CFSE)
Fe2+,3d6 八面体配合物
弱场,CFSE=4E( dε ) +2E( dr) =4╳
( -4) +2 ╳ 6=-4
( 4个在 dε, 2个在 dr)
强场,6个电子分布在 dε 轨道。
CFSE=4E( dε ) =6 ╳ ( -4) =-24
计算结果表明 CFSE不仅与 d电子数目有关,还与晶
体场的强度有关,从 P892表 19-5中的数据看出:
一般,稳定化能:正方形 >八面体 >四面体
在相同条件下,CFSE↑ 配合物越稳定。
无机化学
晶体场的应用 ①决定配合物的自旋状态
分裂的 d轨道中的分布情况,在八面体场
中 d轨道分裂为 dε 和 dr两组轨道,
对于 d1,d2,d3按洪特规则只有一种排布方式,
d8d9d10也只有一种,对于 d4-7在强场和弱场中可出现高
自旋和低自旋两种构型。
成对能 ( P ),电子成对时需克服电子对间排
斥力所需的能量, 一般:
△ <P 高自旋 [ Fe ( H 2 O ) 6 ] 3 +
△ =13700cm - <00cm -
P =300 cm-
△ >P 低自旋 [ Fe ( CN ) 6 ] 3 -
△ =34250cm - >00cm -
P=300cm -
无机化学
②配体的强弱场
强场,高自旋
如,[ Fe ( H 2 O ) 6 ] 3+ [ FeF 6 ] 3-
P=30000 >△ O =13700cm -
弱场,低自旋
如,[ Fe ( CN ) 6 ] 4-
P=17600< △ O =33000cm -
无机化学
③决定离子的空间够型
对于八面体, 若d轨道为全空或半满或全
满时其CFSE=0 。 其余不为零 。 ( P 892
表19 -5 )
如,弱场 ( d ε 3 dr2 )
CFSE=-4 × 3+6 × 2=0 ·D ε
强场 ( d ε 5 d r 0 )
CFSE=-4 × 5+6 × 0=-20D ε
四面体, 弱场 ( d ε 3 dr2 )
CFSE=-2,76 × 2+1,78 × 3
=0 ·D ε
强场 ( d ε 5 dr0 )
CFSE=-2,76 × 4+1,78 × 1
=-8,9D ε
平面正方形,弱场 CFSE=0
强场 CFSE=-24,84D ε
计算结果表明中心离子相同配体相同时:
稳定化能, 平面正方形>八面体>四面体
一般实际稳定性 八面体>平面正方形
总键能, 八面体>平面正方形
∴ 总键能>>稳定化能, ∴ 一般形成八面体,
如, [ Fe ( H 2 O ) 6 ] 3+
[FeF 6 ] 3-
但当CFSE平面正方形>>八面体时, 稳定化能占主导
时形成平面正方形 。 如:
弱场d 4 d 9 [ Cu ( NH 3 ) 4 ] 2+
强场 d 8 [ Ni ( CN ) 4 ] 2-
至于d 0 d 10 及弱场的d 5 无论是八面体还是四面体其C
FSE=0 。
如, [ TiCl 4 ]
[ Zn ( NH 3 ) 4 ] 2+
无机化学
④ 解释配合物的磁性
物质的磁性与未成对电子有关, 成对电子数越多,
μ 越大, 磁性越大 。
n 0 1 2 3
μ 0 1,73 2,83 3,87
4 5
4,90 5,92
高自旋 的未成对电子数目多磁性 强 。
低自旋 的未成对电子数目多磁性 弱, 甚至为零 。
无机化学
⑤ 解释配合物的颜色
在晶体场作用下d轨道发生分裂, d电子跃迁事
需吸收能量 。
△ 越大, d电子跃迁事需吸收 λ 越短的光线, 光
子显示出 λ 越长的光的颜色, 即颜色越浅 。
△ 越小, d电子跃迁事需吸收 λ 越长的光线, 光
子显示出 λ 越短的光的颜色, 即颜色越深 。
d 1 Ti ( H 2 O )6 3+ 紫红
d 2 V ( H 2O ) 63+ 绿
d 3 Cr ( H 2 O )6 3+ 紫
d4 Cr ( H 2 O ) 6 3+ 天蓝
d 5 Mn ( H 2 O ) 62+ 血红
d 6 Fe ( H 2 O ) 62+ 淡绿
d 7 Co ( H 2 O ) 62+ 粉红
d 8 Ni ( H 2 O ) 62+ 绿
d 9 Cu ( H 2 O ) 2+ 6 蓝
紫外 可见光 红外
λ 400nm 700nm
离子显示颜色必需条件:
a 具有为成对d电子
b △ 值在可见光区内
如:Sc 3+ 因为无d电子, 所以无色 。
Zn 2+ 因为d电子全成对, 所以无色 。
无机化学
§ 13-3 配合物的稳定性
3-1 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
3-2 影响配合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3-3 配合平衡的移动
无机化学
3-1 配合物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配合物是比较稳定的, 但这有条件 。 即在水溶液中,
一配离子形式存在 。
[ Cu ( NH 3 ) 4 ] SO 4 →
[ Cu ( NH 3 ) 4 ] 2 + +SO 4 2-
[ Cu ( NH 3 ) 4 ] 2 + Cu 2 + +4NH 3
K不稳= ([ Cu 2 + ] [ NH 3 ] 4 ) /
[ Cu ( NH 3 ) 4 2+]
K稳=1/K不稳
= [ Cu ( NH 3 ) 4 2+ ] /
([ Cu 2+ ] [ NH 3 ]4 )
同一类型K稳越大, 稳定性越高 。
如:Ag ( CN ) -2 >Ag ( NH 3 ) 2+
因为与他们相对应的K稳分别为:
1,0 × 1021, 4 × 107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见P 889 表或P 509 附录八 。
无机化学
K稳与K不稳的关系及区别, 使用时要注意, 不
同类型配离子的稳定性需通过计算说明溶解度越
小, 越稳定 。 如:
CuY 2- Cu ( en ) 2 2+
6,0 × 10 18 4,0 × 10 19
Cu 2+ +Y 4- → CuY 2-
x x 0,1-x ≈ 0,1
强调,
K稳=0,1/x 2
所以x=1,29 × 10 -10 M
Cu 2+ +2en → [Cu(en) 2 ] 2+
y 2y 0,1-2y ≈ 0,1
K稳=
2)2(
1.0
yy
所以y= 8,55 × 10 -8 M
因为 [ Cu ] 2+ (CuY 2- )<
[ Cu ] 2+ (Cu ( en ) 2 2+)
所以CuY 2- >Cu ( en ) 2 2+
无机化学
逐级稳定常数
配合离子的生成或离解都是逐级进行的
Cu 2+ +NH 3 → Cu (NH 3 )2+
Cu (NH 3 )2+ +NH 3 → Cu (NH 3 )22+
Cu (NH 3 )22+ +NH 3 → Cu (NH 3 )32+
Cu (NH 3 )32+ +NH 3 → Cu (NH 3 )42+
K稳= k1?k2?k3?k4
nn
kkkkkkk
kkkkkk
?
2143214
321321211
,
,,,
??????
??????
??
???
无机化学
3-2 影响配合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内因:中心离子的, 配体性质 。 外因:浓度, 酸
度, 温度, 压力等
1,软硬酸简介
酸碱分类
?
?
?
?
?
硬的极化分子
交界酸
硬碱
软碱,交界酸
软的酸

根据广义酸定义:酸:接受电子
碱:给出电子 。 如配体
根据极化力和变形性大小将酸碱分成:
硬酸软酸, 硬碱软碱 。
硬酸:极化分子力, 不能变形如 Na+、
H+,Mn2+,Fe3+。 大多为主族元素及少数
第一过渡元素离子 。
软酸:极化能力强变形性大, 一般是副族如
Cu+,Ag+,Hg2+。
交界酸:介于硬酸与软酸之间 。
Fe2+,Cu2+,Ni2+
硬碱:不易给出电子如 H2O,OH-,F-
软碱:易给出电子如 I-,SCN-,S2-, CN-
交界碱:如 C6H5NH2苯胺, 吡啶
软硬酸碱原则:软亲软, 硬亲硬, 软硬交界就不管 。
若服从上述规则其生成物稳定 。
无机化学
2e,8e构型 极化作用小, 硬酸
18e,(18+2)e 构型极化作用大, 多为软酸
或交界酸 如 Cu+,Ag+,Pb2+
(9― 17)e构型 极化作用较大介于硬酸与软酸之间
多为交界酸, 如 Fe2+,Co2+,Ni2+
随 d 电子数目减小酸的硬度
增大 。 如 Fe3+(d5)硬酸 ; Fe2+(d6)
交界酸 ; Pt(d8)软酸
2,中心离子电子构型的影响
所以 Mn2+,Fe3+,等硬酸与 F-,OH-,等硬碱形成稳定的化合
物 。 Cu2+,Pt2+等软酸与 S2-,CN-等软碱结合能力较强而
与 F-,等硬酸结合能力较弱 。 另由于 ( 9— 17) e 构型的 d电
子可形成内轨型配合物 。 所以稳定性增大 。 大量事实:八
面 体 配 合 物 稳 定 性, 一 般 顺 序
d0<d1<d2<d3<d4<d5<d6<d7<d8>d9>d10因为其与稳定化能的顺序
相同即 d3d8稳定 d5d10s 最不稳定的 。
无机化学
3.配位体的影响
a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升高, 吸引电子增强, 给电
子能力减弱, 与中心离子配合能力越弱 。 当中心离子的
电子构型不同时配体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也不
同,18e.(18+2)e的中心离子:配位原子电负性减弱, 稳
定性降低 。 配合物稳定性,C,S,P,N>O>F(软亲软 ) 。
8e,2e的中心离子:配位原子 x增多, 稳定性降低 。 配合
物稳定性:
N>>P>As>Sb F>Cl>Br>I O>>S>Se>Fe
b.配体的酸碱性
因为M n+, H + 离子为路易斯酸, 配体为
路易斯碱 。 所以L可与M n+ 反应, 也可与H + 反
应 。 则,L+H + [HL] +
所以配体碱性越强, K 稳 增大, 配合物稳定性增
大,
K 稳 增大表明L的碱性增大,
?
]][[
][
LH
HL
?
?K 稳 =
无机化学
4 螯合效应
稳定性:螯合物>一般配合物
无六元环比较稳定, 且环数增大, 稳定性增大,
如:CuY 2- > [ Cu ( en ) 2 ] 2+
五个五元环 两个五元环
无机化学
5 空间位阻
若配体中配位原子附近有体积较大的基团, 可降
低配位原子与中心离子配位的稳定性 ―― 空间
位阻, 例略 !
3 -3 配合平衡的移动
因为 M+xL ML x
K 稳 =
?
x
x
LM
ML
]][[
][
无机化学
6 酸度的影响
① 酸效应因为配体为路易斯碱, 它可与H + 反应,如,
Y 4- +H + HY 3-
H 2 Y 2- H 3 Y - H 4 Y
PH>12时 以Y 4- 为主, 有利于Y 4- 与
M n+ 配合
PH<12时 则以HY 3-, H 2 Y 2-, H 3 Y -
H 4 Y形式存在, 不利Y 4- 与M n+
配合
?
??
?
无机化学
7 水解反应
因为中心离子大多为金属离子, 易水解
成碱性, PH值增大, M n+ 水解强度增
大, 配合物稳定性减小,
无机化学
8 配合物对沉淀的影响
AgCl+2NH 3 [ Ag ( NH 3 ) 2 ] + +Cl -
K=K 稳 ·K sp
=1,6 × 10 7 × 1,7 × 10 -10
=2,7 × 10 -3
设 A g C l 在 N H 3 中 的 溶 解 度 为 x
AgCl+2NH 3 [ Ag ( NH 3 ) 2 ] + +Cl -
C 起 6
C 平 6-2x x x
K=
而AgCl在水中S=1,3 × 10 -5 M, 若配合物K较小,
K也较小, 配离子可能为沉淀 。
2
2
)26( x
x
?
?
无机化学
9 配合物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Cu + +2x - Cux 2 ( x=Cl -, Br -, I - )
CuCl - 2 CuBr - 2 CuI 2 -
lgK 稳 5,5 5,89 8,85
φ Cu + /Cu 0,2 0,17 0,00
φ Cu + /Cu =0,52
?
无机化学
§ 1 3-4 配合物的应用
4-1 湿法冶金
4-2 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
4 -3 在生物医学方面
无机化学
4-1 湿法冶金
矿石 溶液 金属
如铜, 银的制备 。
4M+8CN - +2H 2 O+O 2 =
4 [ M ( CN ) 2 ] - +4OH -
Zn+2 [ Mn ( CN ) 2 ] - =
[ Zn ( CN ) 4 ] 2- +2M n
低品位的 Cu, Ni 也可用此法制得
?? ?? 配合剂?? ?? 还原剂
无机化学
4 -2 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
1 离子的鉴定
2 隐蔽剂
Fe 3+ +I - → Fe 2+ +I 2
加入F可掩蔽Fe 3+, 防止Fe 3+ 干扰,
3 有机沉淀剂
有机螯合济+M n+ → M螯合物 ↓, 如
8-羟基JJ+Cu 2+ 二酮脂+Ni 2+ →
桃红色 ↓,
4 配合催化
M+A M ---A AB+M
中间产物
配合物
? ? ?? B
无机化学
4 -3 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各种酶是金属配合物, 如同固氮酶是镁 铜的
配合物, 辅酶 B12是钴的配合物, 血红蛋白质是
铁的卟啉的配合物, 此外许多药物 ( 如治贫血
的构提酸铁, 治癌药物顺式二氮二氨合铂 )
许多生化反应都是配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