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魔术师,他拿出一个空盒子,向观众展示了这是个密封的盒子后,当众 放了一只球进去,然后再用他的“魔手”在盒子外面一挥,再一打开盒子,球没 了。这是一个常见的魔术,起码第一次看见的观众会感到大为惊奇,因为他们思 维中迅速地进行了一个三段论推理:盒子是密封的,球被放了进去,所以球一定 还在盒子里面。人们为什么被骗了? 首先,逻辑研究探讨的是概念间的关系,而不是概念与事实的对应关系,所以 如果仅仅把三段论推理看成是一种论证的程序看,它是有效的,但是请注意:这 种有效性绝不等于结论的真实性。而人们在应用逻辑时却很难区分这一点,人们 往往过分相信三段论推理的“必然性”,却忘记了所谓“必然性推理”是指:如 果前提为真,结论一定为真,“必然”的概念是用一个假言命题支撑的,所以观 众对魔术的结果会惊叹不已,他们是被一种表面的确定性欺骗了。而一旦揭开了 “三段论推理”中“必然”的面纱,其中的不确定性便暴露无遗了。 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三段论:所有的人都要吃东西,金玉珠是人,所以金玉 珠要吃东西。我们首先从千千万万的人的共性中得出,“所有的人都要吃东西”, 可以说大前提是一个归纳的结果;而我又从我自身与人的比较中得出“金玉珠是 人”,小前提是各类比推理的结果。因此,在这个三段论里,大小前提都属于或 然性推理的结果,结论的真实与否就很难确定了。 从下面这个基本的数学运算中,我们也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逻辑推理的准确性 脱离论证的有效性存在了。 ① X ≈0.5,Y≈0.2 ②Z=X+Y ③Z=0.7 这是一个有效的推论方式,我们在数学中经常使用,但是你可以发现,前提中 使用的是约等号,到了结论中就变成了等号,在数学这是正确的运算方法,但是 我们知道Z后面的等号是有水分的,就是说虽然形式上是一个确确实实的等于 号,但我们如果看到了前式中的约等号,就很容易判断出严格地讲,Z并不一定 等于0.7.这很类似于我要说明的在逻辑应用中的问题,我们在潜意识中忽略了逻 辑前提中的“约等号”,甚至“不等号”的存在,而凭着对推理的信任,对结果 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和科技研究中很常见,而能够站在逻 辑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的人,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往往能走出人们思维的误区, 而有所建树。 在牛顿的理论基础上,“凡是有衍射现象的就是波”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公理, 所以人们观察到光有衍射现象时,便自然的由三段论推理得出:光是一种波。而 且这种理论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人质疑过。与其说大家是被三段论推理的形式上的 必然性骗了,不如说人们掉入了一种思维陷阱,他们对逻辑的认识是失败的。所 以当后来发现光的粒子性的时候,人们如魔术师面前的观众一样疑惑不解。这时, 爱因斯坦认识到了魔术的奥秘:大前提的错误。牛顿的一切理论只适用于低速空 间,而没有考虑高速空间的情况,而事实上这个范围就界定了人们推论所用的大 前提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认识到了这一点,问题就很好解释了,所以爱因斯坦 提出了“波粒二象性”,揭示了光的真面目。 与此相似的,质量不变曾在很多科学研究中被当作不容置疑的大前提来使用, 而直到爱因斯坦提出E=mc2后,人们才走出了这一误区。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人们被逻辑的形式的有效性蒙蔽了,而没有看到 必然性背后的或然性。 从特殊到形式是科学的关键部分,逻辑也如此,它只会告诉你如果一个盒子 里的东西都如此,那么你从盒子中取出一个东西,它便也如此。而到底盒子里面 是什么东西,或到以这个盒子里的东西有什么共性的问题,都是不是逻辑的责任, 而是我们认为地贴上去的标签。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确定的 三段论推理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了。 竺院文科(1)金玉珠 3013002006 200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