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参考教材
★汪昆华,罗传秋,周啸,,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
(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
★薛奇,,高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光谱方法,,高等教
育出版社,北京,1995。
★夏笃祎,张肇熙,,高聚物结构分析,,化学工业
出版社,北京,1990。
高分子结构的研究方法
2
第 1章 绪 论
? 1.1 聚合物的分析方法
一、高聚物试样的初步鉴定
(1) 分离成若干单一组分。常用方法有蒸馏、溶剂萃
取、分级溶解沉淀和色谱分离等。
(2) 初步检查。燃烧性检查、溶解性实验。
二、聚合物链结构的表征
(1) 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包括结构单元的化学组成、
序列结构、支化与交联、结构单元的立体构型和空间
排布等。
3
第 1章 绪 论
? 1.1 聚合物的分析方法
二、聚合物链结构的表征
研究方法:质谱法、气相色谱法、光谱分析、
核磁共振法、电子衍射、光散射等。
(2) 高分子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凝胶色谱。
三、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包括晶态、非晶态、液晶态、高聚物的取向及
共混或共聚高聚物的多相结构等。
研究方法: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小角激
光散射、光电子能谱等。
4
第 1章 绪 论
? 1.1 聚合物的分析方法
四、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温度
研究方法:热分析 (差热分析、示差扫描量热分
析和热重分析 )、热-力分析等。
五、高聚物的反应和变化过程
对聚合反应过程、固化过程、老化过程和成型
加工过程等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进行在线的 (即
原位 )连续测定。
5
第 1章 绪 论
? 1.2 聚合物的研究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1) 工艺条件的选择;
(2) 老化问题;
(3)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4) 高分子材料的剖析;
(5) 高分子材料的设计。
6
第 1章 绪 论
? 1.3 要求
(1) 能正确选择分析方法和提出合理的分析要求;
(2) 了解各种近代仪器分析技术对高分子样品的要
求,提供合适的样品;
(3) 判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掌握谱图所能提供的
信息。
7
第 2章 光谱分析
? 2.1 概述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辐射能量。光照
射到物体上时,电磁波的电矢量会与物体的原子和
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物体内分子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并产生特征能态之间的跃迁进行分析的方
法,称为 光谱分析法 。
分为吸收光谱 (如红外、紫外 )、发射光谱 (荧光 )
和散射光谱 (拉曼 )三种基本类型。
2.1.1 一般光谱分析方法
8
2.1 概述
? 2.1.1 一般光谱分析方法
9
2.1 概述
? 2.1.2 光谱分析仪的组成
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及
数据处理与读出装置。
10
2.1 概述
? 2.1.3 吸收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光通过样品后,光强随频率 (或波长 )变化的曲线。
横坐标:光的频率 (或波长 ) 。
纵坐标:光强,表示方法:
透过率 T(%),T(%)=100× I/I0
吸光度 A,A=lg(I0/I)
吸光系数 ε,ε= A/(Cl)
对数吸光系数 lgε
吸收率 A(%),A(%)=1- T(%)
11
2.1 概述
? 2.1.4 聚合物的光谱分析
聚合物的谱图分成两大类:
1 单质型谱图:相邻基团相互影响不大,聚合物的
谱图与其重复单元的小分子谱图类似。
2 聚合物型谱图:相邻基团之间有特殊的影响,与
重复结构单元的小分子谱图有明显的区别。
12
2.2 紫外光谱
? 2.2.1 电子跃迁
样品分子或原子吸
收光子后,外层的电
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
态。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UV。是吸收光谱,
波长范围,200~ 700nm。
13
2.2 紫外光谱
? 2.2.1 电子跃迁
主要研究的电子跃迁是在紫外区域有吸收的 π→π *
和 n→π *两种。还有两种跃迁方式,d- d 跃迁和电荷
转移跃迁。
高聚物的谱带分为 4种类型:
(1) R吸收带
基的有机物可产生,
n→π* 跃迁,吸收谱带较弱。
含 C O N O N O 2 N N,,和
14
2.2 紫外光谱
? 2.2.1 电子跃迁
共轭烯烃、取代芳香化合物可产生。 π→π *跃迁,
吸收谱带较强。
(2) K吸收带
芳香化合物及杂芳香化合物的特征谱带。溶剂的
极性和酸碱性等影响精细结构。
(3) B吸收带
15
2.2 紫外光谱
? 2.2.1 电子跃迁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谱带之一,吸收强度大。
(4) E吸收带
R,K,B,E吸收带的分类不仅反映出了各基团的跃
迁方式,而且还揭示了分子结构中各基团间的相互
作用。
16
2.2 紫外光谱
? 2.2.2 谱图解析
紫外吸收谱带一般比较宽。对测定共轭结构很有利。
1 谱图特点
对紫外或可见光有吸收作用的基团,可以产生
π→π* 和 n→π* 跃迁的基团称为 生色基 。
2 生色基与助色基
本身不具有生色作用,但与生色基相连时,通
过非键电子的分配,扩展生色基的共轭效应,这
些基团称为 助色基 。
17
2.2 紫外光谱
? 2.2.2 谱图解析
样品为均相溶液,故要选择优良的溶剂。
紫移或蓝移,极性溶剂 使 n→π* 跃迁向低波长方
向移动;
红移,极性溶剂使 π→π *跃迁向高波长方向移动。
溶剂的酸碱性对吸收光谱的影响也很大。
3 样品与溶剂
18
2.2 紫外光谱
? 2.2.2 谱图解析
3 样品与溶剂
254
270 287
19
2.2 紫外光谱
? 2.2.2 谱图解析
(1) 谱带的分类和电子跃迁的方式 ;
(2) 溶剂极性大小引起谱带移动的方向;
(3) 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引起谱带移动的方向。
4 谱图解析的要点
20
2.2 紫外光谱
? 2.2.3 应用
1 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
例如苯胺引发甲基丙
烯酸甲酯机理。
说明苯胺引发光聚合的产
物为二级胺,而不是一级胺。
在反应过程中,苯胺先与
MMA形成激基复合物,经电
荷转移形成的苯胺氮自由基引
发 MMA聚合。
21
2.2 紫外光谱
? 2.2.3 应用
1 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
在聚合物的端基形成二级胺,反应式如下:
22
2.2 紫外光谱
? 2.2.3 应用
2 聚合物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把紫外吸收光谱仪作为凝胶渗透色谱仪检测器,
可测定有紫外吸收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布。
3 聚合物链中共轭双键序列分布的研究
测定聚乙炔的分子链中共轭双键的序列分布,不
同序列长度的共轭双键的吸收峰的强度不同。
23
2.3 荧光光谱
? 2.3.1 基本原理
激发态有两种电子态:一种为激发单线态;第二种
为激发三线态。
电子从最低激发单线态 S1回到单线基态 S0时,发射
出光子,称为 荧光 。
电子从 S1进行系间窜跃到最低激发三线态 T1,再
从 T1回到 S0时,发射出光子,称为 磷光 。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FS。是电子发射光谱。
24
2.3 荧光光谱
? 2.3.1 基本原理
25
2.3 荧光光谱
? 2.3.1 基本原理
荧光物质的荧光寿命一般为 10-8~ 10-10s。停止光
照荧光即熄灭;
磷光的波长较长,寿命可达数秒至数十秒,停
止光照后还会在短时间内发射。
荧光物质分子中一般含有共轭双键,发射荧光
时,一般都有 π→π* 电子跃迁。
能与荧光物质发生激发态反应,形成激发态配
合物从而使荧光强度减弱或使荧光激发态寿命缩短
的物质称为 淬灭剂 。
26
2.3 荧光光谱
? 2.3.2 荧光光谱仪与谱图
1 荧光光谱仪 样品为溶液或固体。
27
2.3 荧光光谱
? 2.3.2 荧光光谱仪与谱图
2 荧光强度
0AIKF f ?? ?
量子的数目吸收到激发单线态的光
发射的荧光量子的数目?
f?
K′为检测效率。
实际工作中,往往使用相对荧光强度。
28
2.3 荧光光谱
? 2.3.2 荧光光谱仪与谱图
3 荧光谱图
分为荧光激发 (excitation)光谱和荧光发射
(emission)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是固定发射单色器的波长等,使激
发单色器的波长连续变化。
荧光发射光谱是固定激发单色器的波长等,使发
射单色器的波长连续变化。
29
2.3 荧光光谱
? 2.3.3 应用
1 与紫外光谱配合研究
聚合反应机理
例如苯胺引发甲基丙
烯酸甲酯机理。
说明苯胺引发
MMA聚合形成的
是二级胺。
30
2.3 荧光光谱
? 2.3.3 应用
2 共轭有机配体与稀土金属盐的聚合物的发光性能的
研究
为研制聚合物发光材料,往
往将小分子发光物质引入聚合物
长链中,如图。取代肉桂酸单体
铕盐的荧光强度大,聚合后荧光
减弱,在 700nm处峰的变化尤为
明显。单体聚合后,由于羧酸盐
基聚集引起亚微观的不均匀性,
导致 Eu3+的荧光部分淬灭。
31
2.3 荧光光谱
? 2.3.3 应用
3 二苯酮的磷光光谱
在低温下测量。可以利用聚合物体系光聚合过
程中磷光的强度变化及淬灭研究反应机理。
32
2.4 红外光谱
infrared spectroscopy,IR。红外光只能激发分子内
原子核之间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红外光谱图中,一般用线性透过率作纵坐标。
横坐标是波数 (cm-1),
红外辐射光的波数分为:
近红外区 (10000~4000cm-1)
中红外区 (4000~400cm-1)
远红外区 (400~10cm-1)
最常用的是中红外区。
41 10)()( ?? mcm ???
33
2.4 红外光谱
? 2.4.1 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含 N个原子的非线性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3N- 6,
线性分子为 3N- 5。
振动分为两大类:
一是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使键长发生变化的振
动,称为 伸缩振动,用 v表示。又分为对称伸缩振动
vs和非对称伸缩振动 vas;
34
2.4 红外光谱
? 2.4.1 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二是原子垂直于价键方向的振动,此类振动
会引起分子内键角发生变化,称为 弯曲 (或变形 )振
动,用 ?表示。又分为面内弯曲振动 (包括平面及剪
式 )、面外弯曲振动 (包括非平面摇摆及弯曲摇摆 )。
分子振动能与振动频率成正比。
35
2.4 红外光谱
? 2.4.1 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用弹簧模型来描述
最简单的双原子分子
的简谐振动。
m 1 m 2
应用虎克定律得:
36
2.4 红外光谱
? 2.4.1 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
kv
2
1?
k-化学键力常数 (10-5N/cm);
?-折合质量 (g)。
Nmm
mm 1
21
21
???
用波数表示,为:
??
k
cv 2
1?
只有能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
振动 )才能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37
2.4 红外光谱
?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它同时测定所有频率的信息,所得到光强随时间
变化的谱图,称时域图。可以大大缩短扫描时间,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测定的频率范围,分辨率和波数
精度也好。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得时域图。
38
2.4 红外光谱
?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M1-动镜
M2-定镜两束光形成干涉光透过样品池进入检测器。
得到干涉图,是光强随
动镜移动距离的变化曲
线,再借助傅里叶变换
函数得到光强随频率变
化的谱图。
39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基团特征频率
通常把能代表某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
峰,称为 基团的特征吸收峰,这个峰所在的频率
位置称为 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
1300cm-1以下,称为指纹区,1300~ 4000cm-1称
为官能团区。
40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1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 几类化合物的特征谱带
(1) 脂肪族碳氢化合物
碳氢基团振动在三个区有吸收,即 3300~
2700cm-1的伸缩振动,1500~ 1300cm-1的面内弯曲
振动和 1000~ 650cm-1的面外弯曲振动。
碳-碳伸缩振动,三键在 2500~ 1900cm-1,双键
在 1675~ 1500cm-1,单键在 1300~ 1000cm-1。
42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 芳烃化合物
C-H的伸缩振动在 3100~ 3010cm- 1出现一组谱
峰,面外弯曲振动在 675~ 900cm-1区域具有特征性,
可用于确定苯环的取代基。
骨架振动是碳-碳之间的振动,在 1600和
1500cm-1处出现 vC=C共轭体系的振动谱带。
在 1600~ 2000cm-1处是 C-C,C-H振动的合频和
倍频引起的吸收峰。见图 2-21。
43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 芳烃化合物
44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含氧类化合物
羰基极性较大,的伸缩振动在 1650~
1900cm- 1处出现很强的吸收带。
醚键在 1100~ 1300cm-1有强吸收带,只有观察不
到羰基和羟基的吸收带时,才能判断为醚键。
羟基中的 O- H伸缩振动在 3200~ 3700cm-1处。
45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羟基中的 C- O伸缩振动谱带也有助于确定化合物
的类型。 酸在 1280cm-1,酚在 1220cm-1,伯醇、仲醇
和叔醇分别在 1050,1100,1130cm-1处。
羧酸类化合物中,羰基和羟基形成氢键,使羰基的
吸收带移向低频处,使羟基的伸缩振动带出现一个很
强很宽的谱带,往往和 C- H的伸缩振动谱带叠加在
一起。
(3) 含氧类化合物
46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 含氮化合物
腈基 (-C≡N)和异氰酸酯基 (-N=C=O)的伸缩振动
谱带出现在 2200~ 2280cm- 1,具有特征性。
胺基中 N- H伸缩振动谱带在 3300~ 3500cm-1区
域,峰形比较尖锐。
酰胺基有羰基,易形成分子间的氢键。分成几
个带,酰胺 Ⅰ 带 (羰基伸缩振动带 )、酰胺 Ⅱ 带,Ⅲ
带 (N-H的面内弯曲振动和 C-N伸缩振动混合 ) 。
47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 含氮化合物
48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 卤素化合物
一般都显示很强的碳卤键的伸缩振动。
C- F键的伸缩振动:一氟化物的在 1110~
1000cm-1;二氟化物的在 1250~ 1050cm-1,且分裂
成两个峰;多氟化物的在 1400~ 1100cm-1处有多个
峰。
一氯化物中,vC-Cl在 750~ 700cm-1,多氯化物在
800~ 700cm-1。
49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影响键力常数的因素都会导致特征频率改变,
这些因素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有:
(1)诱导效应
取代基的电负性不同引起分子中电荷分布发生
变化,从而使键力常数改变。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50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2)共轭效应
使其特征频率移向低波数处。
51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3)环的张力效应
含羰基的环,随环减小,张力增加,吸收频率
增高。在环状结构的烯烃中,随环减小,谱带向
低频位移。
52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4)氢键效应
对于伸缩振动,使其特征频率移向低波数处,
且谱线变宽。对于弯曲振动,则相反。溶剂的浓
度和种类也会影响谱带的形状和位置。
(5) 耦合效应
发生在两个相互有关联的基团之间,有振动耦
合、电子耦合。
53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外部因素:
主要是样品的状态。气态分子往往
是振动-转动光谱。液态,有的化合
物有氢键作用。溶液的光谱随溶剂的
极性变化。固态样品的光谱随粒子的
颗粒大小和结晶形状不同而不同。
54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 高聚物的特征谱带
分为单质型谱带和聚合物型谱带。聚合物型谱
带又分成几类谱带:
(1) 构象谱带 (conformational bands)
(2) 立构规整性谱带 (stereoregularity bands)
(3) 构象规整性谱带 (conformational regularity
bands)
(4) 结晶谱带 (crystallinity bands)
55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解析红外谱图有三要素:
谱峰位置:谱带的特征振动频率,可确定聚合
物的类型;
谱带的形状:谱带是否有分裂,可研究分子内
是否存在缔合及分子的对称性等;
谱带的强度:可作为定量分析的基础。
常见聚合物的特征谱带位置见表 2-7。
56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57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58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1) 否定法
在某个基团的特征频率吸收区,找不到吸收峰,
就可判断样品中不存在该基团。
可用下图来查找。一般先检查 1300cm-1以上区域,
确定没有哪些基团,再查 1000cm-1以下区域,检查
C- H键面外振动方式,最后再检查 1000~ 1300cm-
1区域,就可确定没有哪些基团。
1 一般解析技术
59
60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1) 否定法
聚乙烯
61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2) 肯定法
针对谱图上强的吸收带,确定是属于什么官能
团,然后再分析具有较强特征性的吸收带。
有些吸收谱带可能会有多种基团重叠,只依靠
基团的一种振动形式是不够的,需要分析基团的各
种振动频率才能作出判断。
62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2) 肯定法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63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应注意的问题:
(1) 光谱解析的正确性依赖于能否得到一张最佳的
光谱图;
(2) 对未知高聚物或添加剂的红外谱图的正确判别,
除要掌握红外分析的有关知识外,还必须对高聚
物样品的来源、性能及用途有足够的了解。
(3) 由于高聚物聚集态结构的不同、共聚物序列结
构的不同等都会影响谱图,要特别注意。
64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2 计算机谱图解析技术
? 2.4.5 定量分析
1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CLIIA ??? )(lg 0
?????? iii LCLCLCLCA ???? ?333222111
?? ii CLA ?
65
2.4 红外光谱
? 2.4.5 定量分析
2 定量分析谱带的选择
(1) 对某一组分具有特征性且能灵敏反映浓度变化;
(2) 比较独立,受干扰小;
(3) 尽量避免有强的吸收峰 (如 CO2,H2O等 );
(4) 如选择 2条以上谱带时,在测量的范围内,应尽
量保持在相同的数量级。
66
2.4 红外光谱
? 2.4.5 定量分析
3 吸光度 A的测定
基线指分析峰不存在时的背景吸收线。
应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基线或积分区域。
4 红外定量分析方法
在获取了已知浓度的标样后,求实际样品的含量
可采用下列方法:
工作曲线法、内标法、差示法和多组分分析。
67
2.4 红外光谱
CHCH2
COOCH3n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1 分析与鉴别高聚物
取代基不同产生
耦合引起 1260和
1150cm-1处的峰分裂,
强度也有变化。
C
CH 3
CH 2
COOCH 3
n
PMA
PMMA
68
1 分析与鉴别高聚物
由于尼龙 -6、尼龙 -7
和尼龙 -8都是聚酰胺类
聚合物,其官能团区的
谱带是一样的。这三种
聚合物结构的区别是 -
(CH2)n- 基团的长度不同。
因此他们在 1400-800cm-1
指纹区的谱图不一样。
69
1 分析与鉴别高聚物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聚异丁烯 (PIB)可看成是等规聚
丙烯 (PP)上的 ??-H被甲基取代,PP
中的 -CH3基团在 1378cm-1的面内弯
曲振动在 PIB中的分裂成两个谱带,
而 PP在 1153cm-1处的骨架振动带在
PIB中移到 1227cm-1处。
13
78
cm
-1
11
53
cm
-1
12
27
cm
-1
70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2 高聚物反应的研究
研究反应过程,要解决三个问题:样品池、选
择一个特征峰和能定量地测定反应物 (或生成物 )
的浓度的变化。
例如双酚 A型环氧 -616树脂 (EP-616)能与固化剂二
胺基二苯基砜 (DDS)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网状高聚物。
可用红外光谱法研究这一反应过程,了解交联网络结
构的形成过程。
71
2 高聚物反应的研究
在红外谱图中,913cm-1
的吸收峰是环氧基的特征峰。
在反应过程中,l050-1150cm-1
范围内的醚键吸收峰不变,
3410cm-1的仲胺吸收峰逐渐减
小,而 3500cm-1的羟基吸收峰
逐渐增大,说明在固化过程中
主要的不是醚化反应,而是由
胺基形成交联点。在固化过程
中一级胺的反应可由 1628cm-1
伯胺特征峰的变化来表征。
72
2 高聚物反应的研究
也可研究聚合物的老化过程。
例如聚乙烯薄膜:在没有用紫外光
辐射前的谱图如图中的实线所示,
而在氧和水气存在下,用紫外光辐
照后的谱图如虚线所示,可以明显
观察到辐照后在羰基区有明显的吸
收峰形成。
73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3 共聚物研究
研究共聚物中两种单体的链节结构、组成和序列分布。
以 N-乙烯基吡咯烷酮 (VP)和甲基丙烯酸 β羟乙酯 (HEMA)
体系的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为例说明。在一般加聚反应中,
双键打开形成高聚物,但由于共聚物的生成使 C= O的伸缩振
动带与 C= C带部分重叠,因此不宜选择此带为定量分析谱带。
研究共聚反应谱图发现,1386cm-1和 945cm-1谱带随反应进行
逐渐减小,由此可确定选择 VP定量带的范围为 1409-1358cm-1,
HEMA为 969-921cm-1。
74
3 共聚物研究
单体的转化率可由
下式计算:
总转化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 fvp为 VP单体的摩
尔投料百分数。
75
3 共聚物研究
用红外吸收光谱跟踪共聚反应过程,还能
同时测出各个单体的转化率。
76
3 共聚物研究
下图是 HEMA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HEMA共聚反应
的速率明显大于均聚的反应速率。在 HEMA的均聚反应中,
30分钟以后才出现自动加速,而与 VP共聚时,自动加速效应
提前 15-20min,而且最终转化率也不同。
77
3 共聚物研究
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共聚物组成时,往往首先选择那些
对共聚物的结构变化不敏感的谱带,如一些与侧基振动有关
的谱带,然后验证这些谱带在共混物和共聚物中消光系数是
否相同。
为了研究共聚物的序列分布,应选择对共聚物单体分布敏
感的谱带。这些谱带可以通过对比共聚物和共混物的谱图来
确认。正如本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由于耦合效应的存在,
在 A,B两种单元组成的共聚物中,不同的三单元组 (AAA),
(AAB)和 (BAB)将产生不同的振动频率或不同的消光系数,这
就可以为共聚物序列分布提供依据。
78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4 高聚物结晶形态的研究
可测定高聚物样品的结晶度,也可研究结晶动力学等。
不能仅用红外吸收光谱独立地测量结晶度的绝对量,需
要依靠其它测试方法如 X射线衍射法等测量的结果作为
相对标准来计算结晶谱带的吸收率。
要选择对结构变化敏感的谱带作为分析谱带,在计算
结晶度时,可选择对结构变化不敏感的谱带作为内标谱
带。
79
4 高聚物结晶形态的研究
例如聚偏氟乙烯 (PVDF)具有优
良的压电性能,同时也具有 ?,β,γ等
多种晶型,这些不同 晶 型所含的分
子链具有各自不同的构象。
在计算结晶度时,用 3022cm-1的
谱带为内标带,976cm-1和 430cm-1的
谱带分别为 ?和 γ晶型的特征谱带。
其中 Kγ=(A445/A430)γ,即纯的 γ晶型样品在 445cm-1和
430cm-1处吸收峰面积的比值。
80
4 高聚物结晶形态的研究
各种晶型的变化率可用下
式计算:
0
0
i
ii
i x
xx ???
其中 xi0和 xi分别代表 i类晶
型 (i代表 ?,β,γ)处理前和处理后
的相对结晶度。
81
4 高聚物结晶形态的研究
976cm-1谱带是 νC-C带,表征主链松弛的模式呈线性;
530cm-1谱带是 CF2的弯曲振动带,表征在该温度区域内,
?晶型内的分子链局部运动模式,其转折处的温度约为
43℃,与介电松弛测定中的峰位是一致的。
82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5 高聚物取向的研究
在红外光谱仪的测量光路中加一个偏振器便形成偏振
红外光谱。
聚合物试样在
两个垂直方向上对
偏振光具有不同的
吸收的现象称为二
向色性。
83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6 聚合物表面的研究
可在红外光谱仪中安装衰减全反射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附件,使用
内反射技术测定样品表面的红外光谱图。
可确定光学常数、进行高聚物表面结构分析、
表面吸附研究、聚合物表面取向的研究。
84
6 聚合物表面的研究
用透射方法测量一
种未知薄膜,只能看
出主体可能是聚酰亚
胺。若用 ATR测定薄
膜正反两面,与标准
谱图对照后可推断是
聚均苯四酰亚胺与氟
化乙丙烯的复合膜。
85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拉曼 (Raman)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出现于 30年
代,把激光技术引入后,发展成激光拉曼光谱,其
应用才逐渐广泛起来。
目前在高分子领域中把它与红外吸收光谱相配合,
成为研究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很有力的手段。
在水溶液、气体、同位素、单晶等方面的应用具
有突出的特长。
86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照射到样品后的散射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光子
与样品分子发生弹性碰撞,即在两者之间没有能量
交换,这种光散射称为 瑞利散射,此时散射光的频
率与入射光频率相同;另一种是光子与样品分子之
间发生非弹性碰撞,即在碰撞时有能量交换,这种
光散射称为 拉曼散射 。
? 2.5.1 拉曼散射及拉曼位移
87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在拉曼散射中,若光子把一部分能量给样品分子,
散射光能量减少,此时在 处产生的散射光线
称为 斯托克斯线 ;相反,若光子从样品分子中获得
能量,在大于入射光频率处接收到散射光线,则称
为 反斯托克斯线 。
斯托克斯线或反斯托克斯线与入射光频率之差称
为 拉曼位移 。拉曼位移的大小与和分子的跃迁能级
差一样。
? 2.5.1 拉曼散射及拉曼位移
?????? ?? hEv0
88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拉曼位移的大小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只有伴随分子极化度 ?发生变化的分子振动模式才
能具有拉曼活性,产生拉曼散射。
极化度是指分子改变其电子云分布的难易程度。
诱导偶极矩 ?= ?E。
用退偏振比 (或称去偏振度 )?表征分子对称性振动
模式的高低:
? 2.5.1 拉曼散射及拉曼位移
∥II ???
89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 2.5.2 激光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的比较
红外光谱较为适
于高分子侧基和端基,
而拉曼光谱对研究高
聚物的骨架特征特别
有效。
线型聚乙烯的红外 (a)
及拉曼 (b)光谱。
90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 2.5.3 激光拉曼光谱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拉曼光谱在表征高分子链的 C- C骨架振动方面
更为有效。
对同类型聚合物的区分,也有独到之处。
也可用于研究高聚物的结晶和取向。
与红外光谱相配合研究高聚物的空间异构也是
很有用的手段。
91
92
93
第二章思考题
1,比较 UV,FS,IR,Ram光谱分析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
谱图所提供的信息的共同点与差异。这几种分析方法各
自对样品有什么要求?
2,聚合物与单质的红外吸收光谱谱图解析的共同性与差异。
? 参考教材
★汪昆华,罗传秋,周啸,,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
(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
★薛奇,,高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光谱方法,,高等教
育出版社,北京,1995。
★夏笃祎,张肇熙,,高聚物结构分析,,化学工业
出版社,北京,1990。
高分子结构的研究方法
2
第 1章 绪 论
? 1.1 聚合物的分析方法
一、高聚物试样的初步鉴定
(1) 分离成若干单一组分。常用方法有蒸馏、溶剂萃
取、分级溶解沉淀和色谱分离等。
(2) 初步检查。燃烧性检查、溶解性实验。
二、聚合物链结构的表征
(1) 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包括结构单元的化学组成、
序列结构、支化与交联、结构单元的立体构型和空间
排布等。
3
第 1章 绪 论
? 1.1 聚合物的分析方法
二、聚合物链结构的表征
研究方法:质谱法、气相色谱法、光谱分析、
核磁共振法、电子衍射、光散射等。
(2) 高分子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凝胶色谱。
三、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包括晶态、非晶态、液晶态、高聚物的取向及
共混或共聚高聚物的多相结构等。
研究方法: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小角激
光散射、光电子能谱等。
4
第 1章 绪 论
? 1.1 聚合物的分析方法
四、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温度
研究方法:热分析 (差热分析、示差扫描量热分
析和热重分析 )、热-力分析等。
五、高聚物的反应和变化过程
对聚合反应过程、固化过程、老化过程和成型
加工过程等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进行在线的 (即
原位 )连续测定。
5
第 1章 绪 论
? 1.2 聚合物的研究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1) 工艺条件的选择;
(2) 老化问题;
(3)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4) 高分子材料的剖析;
(5) 高分子材料的设计。
6
第 1章 绪 论
? 1.3 要求
(1) 能正确选择分析方法和提出合理的分析要求;
(2) 了解各种近代仪器分析技术对高分子样品的要
求,提供合适的样品;
(3) 判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掌握谱图所能提供的
信息。
7
第 2章 光谱分析
? 2.1 概述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辐射能量。光照
射到物体上时,电磁波的电矢量会与物体的原子和
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物体内分子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并产生特征能态之间的跃迁进行分析的方
法,称为 光谱分析法 。
分为吸收光谱 (如红外、紫外 )、发射光谱 (荧光 )
和散射光谱 (拉曼 )三种基本类型。
2.1.1 一般光谱分析方法
8
2.1 概述
? 2.1.1 一般光谱分析方法
9
2.1 概述
? 2.1.2 光谱分析仪的组成
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及
数据处理与读出装置。
10
2.1 概述
? 2.1.3 吸收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光通过样品后,光强随频率 (或波长 )变化的曲线。
横坐标:光的频率 (或波长 ) 。
纵坐标:光强,表示方法:
透过率 T(%),T(%)=100× I/I0
吸光度 A,A=lg(I0/I)
吸光系数 ε,ε= A/(Cl)
对数吸光系数 lgε
吸收率 A(%),A(%)=1- T(%)
11
2.1 概述
? 2.1.4 聚合物的光谱分析
聚合物的谱图分成两大类:
1 单质型谱图:相邻基团相互影响不大,聚合物的
谱图与其重复单元的小分子谱图类似。
2 聚合物型谱图:相邻基团之间有特殊的影响,与
重复结构单元的小分子谱图有明显的区别。
12
2.2 紫外光谱
? 2.2.1 电子跃迁
样品分子或原子吸
收光子后,外层的电
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
态。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UV。是吸收光谱,
波长范围,200~ 700nm。
13
2.2 紫外光谱
? 2.2.1 电子跃迁
主要研究的电子跃迁是在紫外区域有吸收的 π→π *
和 n→π *两种。还有两种跃迁方式,d- d 跃迁和电荷
转移跃迁。
高聚物的谱带分为 4种类型:
(1) R吸收带
基的有机物可产生,
n→π* 跃迁,吸收谱带较弱。
含 C O N O N O 2 N N,,和
14
2.2 紫外光谱
? 2.2.1 电子跃迁
共轭烯烃、取代芳香化合物可产生。 π→π *跃迁,
吸收谱带较强。
(2) K吸收带
芳香化合物及杂芳香化合物的特征谱带。溶剂的
极性和酸碱性等影响精细结构。
(3) B吸收带
15
2.2 紫外光谱
? 2.2.1 电子跃迁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谱带之一,吸收强度大。
(4) E吸收带
R,K,B,E吸收带的分类不仅反映出了各基团的跃
迁方式,而且还揭示了分子结构中各基团间的相互
作用。
16
2.2 紫外光谱
? 2.2.2 谱图解析
紫外吸收谱带一般比较宽。对测定共轭结构很有利。
1 谱图特点
对紫外或可见光有吸收作用的基团,可以产生
π→π* 和 n→π* 跃迁的基团称为 生色基 。
2 生色基与助色基
本身不具有生色作用,但与生色基相连时,通
过非键电子的分配,扩展生色基的共轭效应,这
些基团称为 助色基 。
17
2.2 紫外光谱
? 2.2.2 谱图解析
样品为均相溶液,故要选择优良的溶剂。
紫移或蓝移,极性溶剂 使 n→π* 跃迁向低波长方
向移动;
红移,极性溶剂使 π→π *跃迁向高波长方向移动。
溶剂的酸碱性对吸收光谱的影响也很大。
3 样品与溶剂
18
2.2 紫外光谱
? 2.2.2 谱图解析
3 样品与溶剂
254
270 287
19
2.2 紫外光谱
? 2.2.2 谱图解析
(1) 谱带的分类和电子跃迁的方式 ;
(2) 溶剂极性大小引起谱带移动的方向;
(3) 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引起谱带移动的方向。
4 谱图解析的要点
20
2.2 紫外光谱
? 2.2.3 应用
1 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
例如苯胺引发甲基丙
烯酸甲酯机理。
说明苯胺引发光聚合的产
物为二级胺,而不是一级胺。
在反应过程中,苯胺先与
MMA形成激基复合物,经电
荷转移形成的苯胺氮自由基引
发 MMA聚合。
21
2.2 紫外光谱
? 2.2.3 应用
1 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
在聚合物的端基形成二级胺,反应式如下:
22
2.2 紫外光谱
? 2.2.3 应用
2 聚合物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把紫外吸收光谱仪作为凝胶渗透色谱仪检测器,
可测定有紫外吸收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布。
3 聚合物链中共轭双键序列分布的研究
测定聚乙炔的分子链中共轭双键的序列分布,不
同序列长度的共轭双键的吸收峰的强度不同。
23
2.3 荧光光谱
? 2.3.1 基本原理
激发态有两种电子态:一种为激发单线态;第二种
为激发三线态。
电子从最低激发单线态 S1回到单线基态 S0时,发射
出光子,称为 荧光 。
电子从 S1进行系间窜跃到最低激发三线态 T1,再
从 T1回到 S0时,发射出光子,称为 磷光 。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FS。是电子发射光谱。
24
2.3 荧光光谱
? 2.3.1 基本原理
25
2.3 荧光光谱
? 2.3.1 基本原理
荧光物质的荧光寿命一般为 10-8~ 10-10s。停止光
照荧光即熄灭;
磷光的波长较长,寿命可达数秒至数十秒,停
止光照后还会在短时间内发射。
荧光物质分子中一般含有共轭双键,发射荧光
时,一般都有 π→π* 电子跃迁。
能与荧光物质发生激发态反应,形成激发态配
合物从而使荧光强度减弱或使荧光激发态寿命缩短
的物质称为 淬灭剂 。
26
2.3 荧光光谱
? 2.3.2 荧光光谱仪与谱图
1 荧光光谱仪 样品为溶液或固体。
27
2.3 荧光光谱
? 2.3.2 荧光光谱仪与谱图
2 荧光强度
0AIKF f ?? ?
量子的数目吸收到激发单线态的光
发射的荧光量子的数目?
f?
K′为检测效率。
实际工作中,往往使用相对荧光强度。
28
2.3 荧光光谱
? 2.3.2 荧光光谱仪与谱图
3 荧光谱图
分为荧光激发 (excitation)光谱和荧光发射
(emission)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是固定发射单色器的波长等,使激
发单色器的波长连续变化。
荧光发射光谱是固定激发单色器的波长等,使发
射单色器的波长连续变化。
29
2.3 荧光光谱
? 2.3.3 应用
1 与紫外光谱配合研究
聚合反应机理
例如苯胺引发甲基丙
烯酸甲酯机理。
说明苯胺引发
MMA聚合形成的
是二级胺。
30
2.3 荧光光谱
? 2.3.3 应用
2 共轭有机配体与稀土金属盐的聚合物的发光性能的
研究
为研制聚合物发光材料,往
往将小分子发光物质引入聚合物
长链中,如图。取代肉桂酸单体
铕盐的荧光强度大,聚合后荧光
减弱,在 700nm处峰的变化尤为
明显。单体聚合后,由于羧酸盐
基聚集引起亚微观的不均匀性,
导致 Eu3+的荧光部分淬灭。
31
2.3 荧光光谱
? 2.3.3 应用
3 二苯酮的磷光光谱
在低温下测量。可以利用聚合物体系光聚合过
程中磷光的强度变化及淬灭研究反应机理。
32
2.4 红外光谱
infrared spectroscopy,IR。红外光只能激发分子内
原子核之间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红外光谱图中,一般用线性透过率作纵坐标。
横坐标是波数 (cm-1),
红外辐射光的波数分为:
近红外区 (10000~4000cm-1)
中红外区 (4000~400cm-1)
远红外区 (400~10cm-1)
最常用的是中红外区。
41 10)()( ?? mcm ???
33
2.4 红外光谱
? 2.4.1 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含 N个原子的非线性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3N- 6,
线性分子为 3N- 5。
振动分为两大类:
一是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使键长发生变化的振
动,称为 伸缩振动,用 v表示。又分为对称伸缩振动
vs和非对称伸缩振动 vas;
34
2.4 红外光谱
? 2.4.1 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二是原子垂直于价键方向的振动,此类振动
会引起分子内键角发生变化,称为 弯曲 (或变形 )振
动,用 ?表示。又分为面内弯曲振动 (包括平面及剪
式 )、面外弯曲振动 (包括非平面摇摆及弯曲摇摆 )。
分子振动能与振动频率成正比。
35
2.4 红外光谱
? 2.4.1 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用弹簧模型来描述
最简单的双原子分子
的简谐振动。
m 1 m 2
应用虎克定律得:
36
2.4 红外光谱
? 2.4.1 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
kv
2
1?
k-化学键力常数 (10-5N/cm);
?-折合质量 (g)。
Nmm
mm 1
21
21
???
用波数表示,为:
??
k
cv 2
1?
只有能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
振动 )才能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37
2.4 红外光谱
?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它同时测定所有频率的信息,所得到光强随时间
变化的谱图,称时域图。可以大大缩短扫描时间,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测定的频率范围,分辨率和波数
精度也好。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得时域图。
38
2.4 红外光谱
?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M1-动镜
M2-定镜两束光形成干涉光透过样品池进入检测器。
得到干涉图,是光强随
动镜移动距离的变化曲
线,再借助傅里叶变换
函数得到光强随频率变
化的谱图。
39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基团特征频率
通常把能代表某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
峰,称为 基团的特征吸收峰,这个峰所在的频率
位置称为 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
1300cm-1以下,称为指纹区,1300~ 4000cm-1称
为官能团区。
40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1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 几类化合物的特征谱带
(1) 脂肪族碳氢化合物
碳氢基团振动在三个区有吸收,即 3300~
2700cm-1的伸缩振动,1500~ 1300cm-1的面内弯曲
振动和 1000~ 650cm-1的面外弯曲振动。
碳-碳伸缩振动,三键在 2500~ 1900cm-1,双键
在 1675~ 1500cm-1,单键在 1300~ 1000cm-1。
42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 芳烃化合物
C-H的伸缩振动在 3100~ 3010cm- 1出现一组谱
峰,面外弯曲振动在 675~ 900cm-1区域具有特征性,
可用于确定苯环的取代基。
骨架振动是碳-碳之间的振动,在 1600和
1500cm-1处出现 vC=C共轭体系的振动谱带。
在 1600~ 2000cm-1处是 C-C,C-H振动的合频和
倍频引起的吸收峰。见图 2-21。
43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 芳烃化合物
44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含氧类化合物
羰基极性较大,的伸缩振动在 1650~
1900cm- 1处出现很强的吸收带。
醚键在 1100~ 1300cm-1有强吸收带,只有观察不
到羰基和羟基的吸收带时,才能判断为醚键。
羟基中的 O- H伸缩振动在 3200~ 3700cm-1处。
45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羟基中的 C- O伸缩振动谱带也有助于确定化合物
的类型。 酸在 1280cm-1,酚在 1220cm-1,伯醇、仲醇
和叔醇分别在 1050,1100,1130cm-1处。
羧酸类化合物中,羰基和羟基形成氢键,使羰基的
吸收带移向低频处,使羟基的伸缩振动带出现一个很
强很宽的谱带,往往和 C- H的伸缩振动谱带叠加在
一起。
(3) 含氧类化合物
46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 含氮化合物
腈基 (-C≡N)和异氰酸酯基 (-N=C=O)的伸缩振动
谱带出现在 2200~ 2280cm- 1,具有特征性。
胺基中 N- H伸缩振动谱带在 3300~ 3500cm-1区
域,峰形比较尖锐。
酰胺基有羰基,易形成分子间的氢键。分成几
个带,酰胺 Ⅰ 带 (羰基伸缩振动带 )、酰胺 Ⅱ 带,Ⅲ
带 (N-H的面内弯曲振动和 C-N伸缩振动混合 ) 。
47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 含氮化合物
48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 卤素化合物
一般都显示很强的碳卤键的伸缩振动。
C- F键的伸缩振动:一氟化物的在 1110~
1000cm-1;二氟化物的在 1250~ 1050cm-1,且分裂
成两个峰;多氟化物的在 1400~ 1100cm-1处有多个
峰。
一氯化物中,vC-Cl在 750~ 700cm-1,多氯化物在
800~ 700cm-1。
49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影响键力常数的因素都会导致特征频率改变,
这些因素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有:
(1)诱导效应
取代基的电负性不同引起分子中电荷分布发生
变化,从而使键力常数改变。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50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2)共轭效应
使其特征频率移向低波数处。
51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3)环的张力效应
含羰基的环,随环减小,张力增加,吸收频率
增高。在环状结构的烯烃中,随环减小,谱带向
低频位移。
52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4)氢键效应
对于伸缩振动,使其特征频率移向低波数处,
且谱线变宽。对于弯曲振动,则相反。溶剂的浓
度和种类也会影响谱带的形状和位置。
(5) 耦合效应
发生在两个相互有关联的基团之间,有振动耦
合、电子耦合。
53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影响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外部因素:
主要是样品的状态。气态分子往往
是振动-转动光谱。液态,有的化合
物有氢键作用。溶液的光谱随溶剂的
极性变化。固态样品的光谱随粒子的
颗粒大小和结晶形状不同而不同。
54
2.4 红外光谱
? 2.4.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 高聚物的特征谱带
分为单质型谱带和聚合物型谱带。聚合物型谱
带又分成几类谱带:
(1) 构象谱带 (conformational bands)
(2) 立构规整性谱带 (stereoregularity bands)
(3) 构象规整性谱带 (conformational regularity
bands)
(4) 结晶谱带 (crystallinity bands)
55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解析红外谱图有三要素:
谱峰位置:谱带的特征振动频率,可确定聚合
物的类型;
谱带的形状:谱带是否有分裂,可研究分子内
是否存在缔合及分子的对称性等;
谱带的强度:可作为定量分析的基础。
常见聚合物的特征谱带位置见表 2-7。
56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57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58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1) 否定法
在某个基团的特征频率吸收区,找不到吸收峰,
就可判断样品中不存在该基团。
可用下图来查找。一般先检查 1300cm-1以上区域,
确定没有哪些基团,再查 1000cm-1以下区域,检查
C- H键面外振动方式,最后再检查 1000~ 1300cm-
1区域,就可确定没有哪些基团。
1 一般解析技术
59
60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1) 否定法
聚乙烯
61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2) 肯定法
针对谱图上强的吸收带,确定是属于什么官能
团,然后再分析具有较强特征性的吸收带。
有些吸收谱带可能会有多种基团重叠,只依靠
基团的一种振动形式是不够的,需要分析基团的各
种振动频率才能作出判断。
62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2) 肯定法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63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应注意的问题:
(1) 光谱解析的正确性依赖于能否得到一张最佳的
光谱图;
(2) 对未知高聚物或添加剂的红外谱图的正确判别,
除要掌握红外分析的有关知识外,还必须对高聚
物样品的来源、性能及用途有足够的了解。
(3) 由于高聚物聚集态结构的不同、共聚物序列结
构的不同等都会影响谱图,要特别注意。
64
2.4 红外光谱
? 2.4.4 谱图解析方法
2 计算机谱图解析技术
? 2.4.5 定量分析
1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CLIIA ??? )(lg 0
?????? iii LCLCLCLCA ???? ?333222111
?? ii CLA ?
65
2.4 红外光谱
? 2.4.5 定量分析
2 定量分析谱带的选择
(1) 对某一组分具有特征性且能灵敏反映浓度变化;
(2) 比较独立,受干扰小;
(3) 尽量避免有强的吸收峰 (如 CO2,H2O等 );
(4) 如选择 2条以上谱带时,在测量的范围内,应尽
量保持在相同的数量级。
66
2.4 红外光谱
? 2.4.5 定量分析
3 吸光度 A的测定
基线指分析峰不存在时的背景吸收线。
应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基线或积分区域。
4 红外定量分析方法
在获取了已知浓度的标样后,求实际样品的含量
可采用下列方法:
工作曲线法、内标法、差示法和多组分分析。
67
2.4 红外光谱
CHCH2
COOCH3n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1 分析与鉴别高聚物
取代基不同产生
耦合引起 1260和
1150cm-1处的峰分裂,
强度也有变化。
C
CH 3
CH 2
COOCH 3
n
PMA
PMMA
68
1 分析与鉴别高聚物
由于尼龙 -6、尼龙 -7
和尼龙 -8都是聚酰胺类
聚合物,其官能团区的
谱带是一样的。这三种
聚合物结构的区别是 -
(CH2)n- 基团的长度不同。
因此他们在 1400-800cm-1
指纹区的谱图不一样。
69
1 分析与鉴别高聚物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聚异丁烯 (PIB)可看成是等规聚
丙烯 (PP)上的 ??-H被甲基取代,PP
中的 -CH3基团在 1378cm-1的面内弯
曲振动在 PIB中的分裂成两个谱带,
而 PP在 1153cm-1处的骨架振动带在
PIB中移到 1227cm-1处。
13
78
cm
-1
11
53
cm
-1
12
27
cm
-1
70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2 高聚物反应的研究
研究反应过程,要解决三个问题:样品池、选
择一个特征峰和能定量地测定反应物 (或生成物 )
的浓度的变化。
例如双酚 A型环氧 -616树脂 (EP-616)能与固化剂二
胺基二苯基砜 (DDS)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网状高聚物。
可用红外光谱法研究这一反应过程,了解交联网络结
构的形成过程。
71
2 高聚物反应的研究
在红外谱图中,913cm-1
的吸收峰是环氧基的特征峰。
在反应过程中,l050-1150cm-1
范围内的醚键吸收峰不变,
3410cm-1的仲胺吸收峰逐渐减
小,而 3500cm-1的羟基吸收峰
逐渐增大,说明在固化过程中
主要的不是醚化反应,而是由
胺基形成交联点。在固化过程
中一级胺的反应可由 1628cm-1
伯胺特征峰的变化来表征。
72
2 高聚物反应的研究
也可研究聚合物的老化过程。
例如聚乙烯薄膜:在没有用紫外光
辐射前的谱图如图中的实线所示,
而在氧和水气存在下,用紫外光辐
照后的谱图如虚线所示,可以明显
观察到辐照后在羰基区有明显的吸
收峰形成。
73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3 共聚物研究
研究共聚物中两种单体的链节结构、组成和序列分布。
以 N-乙烯基吡咯烷酮 (VP)和甲基丙烯酸 β羟乙酯 (HEMA)
体系的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为例说明。在一般加聚反应中,
双键打开形成高聚物,但由于共聚物的生成使 C= O的伸缩振
动带与 C= C带部分重叠,因此不宜选择此带为定量分析谱带。
研究共聚反应谱图发现,1386cm-1和 945cm-1谱带随反应进行
逐渐减小,由此可确定选择 VP定量带的范围为 1409-1358cm-1,
HEMA为 969-921cm-1。
74
3 共聚物研究
单体的转化率可由
下式计算:
总转化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 fvp为 VP单体的摩
尔投料百分数。
75
3 共聚物研究
用红外吸收光谱跟踪共聚反应过程,还能
同时测出各个单体的转化率。
76
3 共聚物研究
下图是 HEMA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HEMA共聚反应
的速率明显大于均聚的反应速率。在 HEMA的均聚反应中,
30分钟以后才出现自动加速,而与 VP共聚时,自动加速效应
提前 15-20min,而且最终转化率也不同。
77
3 共聚物研究
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共聚物组成时,往往首先选择那些
对共聚物的结构变化不敏感的谱带,如一些与侧基振动有关
的谱带,然后验证这些谱带在共混物和共聚物中消光系数是
否相同。
为了研究共聚物的序列分布,应选择对共聚物单体分布敏
感的谱带。这些谱带可以通过对比共聚物和共混物的谱图来
确认。正如本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由于耦合效应的存在,
在 A,B两种单元组成的共聚物中,不同的三单元组 (AAA),
(AAB)和 (BAB)将产生不同的振动频率或不同的消光系数,这
就可以为共聚物序列分布提供依据。
78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4 高聚物结晶形态的研究
可测定高聚物样品的结晶度,也可研究结晶动力学等。
不能仅用红外吸收光谱独立地测量结晶度的绝对量,需
要依靠其它测试方法如 X射线衍射法等测量的结果作为
相对标准来计算结晶谱带的吸收率。
要选择对结构变化敏感的谱带作为分析谱带,在计算
结晶度时,可选择对结构变化不敏感的谱带作为内标谱
带。
79
4 高聚物结晶形态的研究
例如聚偏氟乙烯 (PVDF)具有优
良的压电性能,同时也具有 ?,β,γ等
多种晶型,这些不同 晶 型所含的分
子链具有各自不同的构象。
在计算结晶度时,用 3022cm-1的
谱带为内标带,976cm-1和 430cm-1的
谱带分别为 ?和 γ晶型的特征谱带。
其中 Kγ=(A445/A430)γ,即纯的 γ晶型样品在 445cm-1和
430cm-1处吸收峰面积的比值。
80
4 高聚物结晶形态的研究
各种晶型的变化率可用下
式计算:
0
0
i
ii
i x
xx ???
其中 xi0和 xi分别代表 i类晶
型 (i代表 ?,β,γ)处理前和处理后
的相对结晶度。
81
4 高聚物结晶形态的研究
976cm-1谱带是 νC-C带,表征主链松弛的模式呈线性;
530cm-1谱带是 CF2的弯曲振动带,表征在该温度区域内,
?晶型内的分子链局部运动模式,其转折处的温度约为
43℃,与介电松弛测定中的峰位是一致的。
82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5 高聚物取向的研究
在红外光谱仪的测量光路中加一个偏振器便形成偏振
红外光谱。
聚合物试样在
两个垂直方向上对
偏振光具有不同的
吸收的现象称为二
向色性。
83
2.4 红外光谱
? 2.4.6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6 聚合物表面的研究
可在红外光谱仪中安装衰减全反射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附件,使用
内反射技术测定样品表面的红外光谱图。
可确定光学常数、进行高聚物表面结构分析、
表面吸附研究、聚合物表面取向的研究。
84
6 聚合物表面的研究
用透射方法测量一
种未知薄膜,只能看
出主体可能是聚酰亚
胺。若用 ATR测定薄
膜正反两面,与标准
谱图对照后可推断是
聚均苯四酰亚胺与氟
化乙丙烯的复合膜。
85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拉曼 (Raman)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出现于 30年
代,把激光技术引入后,发展成激光拉曼光谱,其
应用才逐渐广泛起来。
目前在高分子领域中把它与红外吸收光谱相配合,
成为研究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很有力的手段。
在水溶液、气体、同位素、单晶等方面的应用具
有突出的特长。
86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照射到样品后的散射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光子
与样品分子发生弹性碰撞,即在两者之间没有能量
交换,这种光散射称为 瑞利散射,此时散射光的频
率与入射光频率相同;另一种是光子与样品分子之
间发生非弹性碰撞,即在碰撞时有能量交换,这种
光散射称为 拉曼散射 。
? 2.5.1 拉曼散射及拉曼位移
87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在拉曼散射中,若光子把一部分能量给样品分子,
散射光能量减少,此时在 处产生的散射光线
称为 斯托克斯线 ;相反,若光子从样品分子中获得
能量,在大于入射光频率处接收到散射光线,则称
为 反斯托克斯线 。
斯托克斯线或反斯托克斯线与入射光频率之差称
为 拉曼位移 。拉曼位移的大小与和分子的跃迁能级
差一样。
? 2.5.1 拉曼散射及拉曼位移
?????? ?? hEv0
88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拉曼位移的大小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只有伴随分子极化度 ?发生变化的分子振动模式才
能具有拉曼活性,产生拉曼散射。
极化度是指分子改变其电子云分布的难易程度。
诱导偶极矩 ?= ?E。
用退偏振比 (或称去偏振度 )?表征分子对称性振动
模式的高低:
? 2.5.1 拉曼散射及拉曼位移
∥II ???
89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 2.5.2 激光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的比较
红外光谱较为适
于高分子侧基和端基,
而拉曼光谱对研究高
聚物的骨架特征特别
有效。
线型聚乙烯的红外 (a)
及拉曼 (b)光谱。
90
2.5 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 2.5.3 激光拉曼光谱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拉曼光谱在表征高分子链的 C- C骨架振动方面
更为有效。
对同类型聚合物的区分,也有独到之处。
也可用于研究高聚物的结晶和取向。
与红外光谱相配合研究高聚物的空间异构也是
很有用的手段。
91
92
93
第二章思考题
1,比较 UV,FS,IR,Ram光谱分析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
谱图所提供的信息的共同点与差异。这几种分析方法各
自对样品有什么要求?
2,聚合物与单质的红外吸收光谱谱图解析的共同性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