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电
子顺磁共振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与
UV和 IR相同,也属于吸收波谱。 EPR又称为电子自
旋共振谱 (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
NMR和 EPR是将样品置于强磁场中,然后用射频
源来辐射样品。 NMR是使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发生磁能
级的共振跃迁;而 ESR是使未成对的电子产生自旋能
级的共振跃迁。
第三章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NMR ESR
研究对象 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
共振条件式
?磁子 /J/T 称为核磁子,1H的 ?= 5.05× 10-27 称为玻尔磁子,电子的 ?= 9.273× 10-24
g因子
(又称朗德因子,无量纲 )
氢核 1H的 g因子为
gN= 5.5855
自由电子的 g因子为
ge= 2.0023
结构表征的主要参数 耦合常数 J,单位 Hz;化学位移 ?,常用单位 ppm 超精细分裂常数 ?,常用单位特斯拉
常用谱图 核吸收谱的吸收曲线和积分曲线 电子吸收谱的一级微分曲线
IHhvE 0???? 0HghvE ????
3.1 核磁共振波谱
NMR是研究处于磁场中的 原子核 对射频辐射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的吸收,它是对各种有机
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
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 (能级极小:在
1.41T磁场中,磁能级差约为 25?10-3J),当吸收外来电
磁辐射 (109-1010nm,4-900MHz)时,将发生核能级的
跃迁 —— 产生所谓 NMR现象。
3.1 核磁共振波谱
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HNMR──氢原子的位置、
环境以及官能团和 C骨架上的 H原子相对数目)
与 UV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
只是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
的吸收。
射频辐射 —— 原子核 (强磁场下能级分裂 )—— 吸收
──能级跃迁 ──NMR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 原子核的磁矩和自旋角动量
带电原子核自旋 → 自旋磁场 → 磁矩 ? (沿自旋轴方向 )
磁矩 ?的大小与磁场方向的角动量 P 有关:
?= ?P (? 为磁旋比 )
每种核有其固定 ?值( H核为 2.68× 108T-1s-1)。 ?
是以核磁子 ?为单位,?= 5.05× 10-27J·T-1。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 原子核的磁矩和自旋角动量
?2)1(
hIIP ??
产生核磁共振的首要条件是核自旋时要有磁矩产
生,即 I为 0的原子核如 12C和 16O等,没有磁矩。
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其状态是由核的自旋
量子数 I所决定。 I的取值为 0,1/2,1,3/2等。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
核磁矩在磁场中的取向数可用磁量子数 m来表
示,m= 2I+ 1,即原来简并的能级分裂成 (2I+ 1)
个能级。每个能级的能量为:
0HE H???
??? 2
hm
H ? 02 H
hmE
????
IHHhEEE Hmm 001 2 ??? ????? ?
?H为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分量。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
(I=1/2)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
只要外加的射频能量符合下式:
就能产生核量子态间的能级跃迁。
低能级的核吸收射频波跃迁到高能级,产生核
磁共振吸收,此时,射频波的频率和外磁场强度
成比例。
hvIHE H ??? 0?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
图 3-3 射频波频率与外磁场强度的关系
(I=1/2)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3 驰豫过程
在常温下,处于低能级的核数目仅比高能级的核
数目多出少许 (约为 10ppm)。 当低能级的核吸收了射
频辐射后,被激发至高能态,同时给出共振吸收信
号。但随实验进行,只占微弱多数的低能级核越来
越少,最后高、低能级上的核数目相等 —— 饱和 —
— 从低到高与从高到低能级的跃迁的数目相同 ——
体系净吸收为 0 —— 共振信号消失!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3 驰豫过程
幸运的是,上述“饱和”情况并未发生!
要通过一定的无辐射的途径使高能态的核回复到
低能态的,这一过程称为 驰豫 。
驰豫过程的能量交换不是通过粒子之间的相互碰
撞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在电磁场中发生共振完成能
量的交换。有两种类型: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3 驰豫过程
第一种,自旋-晶格驰豫 (纵向驰豫 )。整个体系能
量降低。所需时间用半衰期 T1表示。
第二种,自旋-自旋驰豫 (横向驰豫 )。体系能量不
变,半衰期为 T2。
激发和驰豫有一定的联系,但驰豫不是激发的逆
过程。
T1≥ T2,驰豫过程的速率会影响谱线的宽度。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3 驰豫过程
驰豫时间越快,状态能量的不确定性△ E也就越
大,则 △ v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谱线加宽。
当样品是固体或粘稠液体时,由于分子运动阻力
大,产生自旋-晶格驰豫的几率减小,而自旋-自
旋驰豫的几率增加,总体驰豫时间短,测得的谱线
加宽。所以在一般核磁共振中,需采用液体样品。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2 核磁共振波谱仪
两种形式:一是连续波的 (CW-NMR),另一是傅里
叶变换的 (PFT-NMR)。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2 核磁共振波谱仪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CW-NMR)包括:
1)磁铁:产生一个恒定的、均匀的磁场。磁场强度
增加,灵敏度增加。
2)探头:由样品管、扫描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样
品管要在磁场中以几十 Hz的速率旋转,使磁场的不均
匀平均化。扫描与接收线圈垂直放置,防相互干扰。
3)射频源:类似于激发源。
4)信号检测及信号处理。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2 核磁共振波谱仪
CW-NMR:
扫场法:固定照射频率, 改变磁场强度;
扫频法:固定磁场强度, 改变照射频率;
记录吸收分量与场强或频率的关系, 即核磁共振波 。
扫描速度不能太快, 通常全扫描时间为 200-300s。 若
扫描太快, 共振来不及弛豫, 信号将严重失真 。
灵敏度低, 所需样品量大 。 对一些难以得到的样品,
无法进行 NMR分析 。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2 核磁共振波谱仪
PFT-NMR:
它在一个脉冲中给出所有的激发频率,如果此脉冲
满足 NMR条件,则在脉冲之后,于接收线圈上能感应
出该样品所有的共振吸收信号的干涉图(自由感应衰
减,FID)信号。是时间的函数,对此函数作傅立叶
变换处理后,可将其转换为常用的扫场波谱。
灵敏度提高( 100倍);测量速度快:一次脉冲相
当于 CW- NMR的一次扫描;扩大应用范围。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核外电子运动要产生感应
磁场,就像形成了一个磁屏蔽,使外磁场对原子核的
作用减弱了,即实际作用在原子核上的磁场为,
?称为屏蔽常数,它反映了核所处的化学环境。
)1(0 ??H
?
??
2
)1(0 ?? Hv
在一定的辐射频率下,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有机
化合物中的质子,产生核磁共振的磁场强度或共振
吸收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 化学位移 。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分子内部相邻碳原
子上氢核自旋也会相互
干扰,通过成键电子之
间的传递,形成相邻质
子之间的 自旋-自旋耦
合,而导致谱峰发生分
裂,即 自旋-自旋分裂 。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分裂峰数是由
邻碳原子上的氢原
子数 n决定的,为
n+ 1,其峰面积之
比为二项展开式系
数。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分裂峰之间的距离称为耦合常数,一般用 nJ 表
示 (n为两 H 氢间的键数 ),单位为 Hz。 J是核之间
耦合强弱的标志,它说明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
能量,因此是化合物结构的属性,与外磁场强度
的大小无关。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横坐标表示的是 化学位移 和 耦合常数,而纵坐
标表示的是 吸收峰的强度 。
由于屏蔽效应而引起质子共振频率的变化量极
小,很难分辨,因此,采用相对变化量来表示化
学位移的大小。一般选用四甲基硅烷 (TMS)为标准
物,因为:
Si CH 3
CH 3
H 3 C
CH 3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a) 由于四个甲基中 12 个 H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完全相
同, 因此在核磁共振图上只出现一个尖锐的吸收峰;
b) 屏蔽常数 ? 较大, 因而其吸收峰远离待研究的峰的
高磁场 (低频 )区;
c) TMS— 化学惰性, 溶于有机物, 易被挥发除去;
此外, 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其它标准物 。
含水介质:三甲基丙烷磺酸钠 。
高温环境:六甲基二硅醚 。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把 TMS峰在横坐标的位置定为横坐标的原点 (一
般在谱图右端 )。其它各种吸收峰的化学位移用 化
学位移参数 ?值 表示,?的定义:
)(
)(
M H z
Hzv
单位振荡器工作频率
单位???
v? 为各吸收峰与 TMS吸收峰之间共振频率的差值。
?是一个比值,用 ppm计量,与磁场强度无关,
各种不同仪器上测定的数值一样。也用 ?作为化学
位移的参数,?= 10- ?。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如果化学位移用
表示,则化学位移与耦
合常数的差别是:前者
与外加磁场强度有关,
场强越大,也越大;
而后者与场强无关,只
和化合物结构有关。
v?
v?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1H-NMR谱图可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1) 化学位移值;
确认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属于何种基团。
(2) 耦合常数;
推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与结构。
(3) 吸收峰面积
确定分子中各类氢原子的数量比。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影响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
1 电负性的影响
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高,屏蔽效应就越大,核
磁共振就发生在较高场,化学位移值减小。
2 电子环流效应
这种效应的强度比电负性原子与质子相连所产生的
诱导效应弱,但可提供空间立构的信息。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由于电子环流效应所引起的外磁场增强的区域称 屏蔽
区,处于该区的质子移向高场 (用,?”表示 );外磁场减弱
的称 去屏蔽区,质子移向低场 (用,?”表示 )。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乙炔分子中,质子处于屏蔽区,移向高场;苯环中,环质子处
于去屏蔽区,在低场出峰;醛基中,质子处于去屏蔽区,加上氧
的电负性的影响,处于低场。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其它影响因素
氢键使质子在较低场发生共振。提高温度或使
溶液稀释时,又会向高场移动。若加入 D2O,活泼
氢的吸收峰会消失。
溶剂效应:在溶液中,质子受到溶剂的影响,
化学位移发生改变。要用氘代溶剂。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核的等价性
化学等价核:分子中同类核,具有相同的化学位移。
磁等价核,耦合常数也一样的化学等价核。
注意,化学等价,不一定磁等价,但磁等价的一定是化学等
价的。 CH2F2
H 1
H 2
F 1
F 2
C C在二氟甲烷中,两个
1H核既是
化学等价,同时也是磁等价核;
而在偏氟乙烯中虽然两个 1H核是化学等价的,但因为
所以两个 1H核是磁不等价的。
,,22211211 FHFHFHFH JJJJ ??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 自旋系统
是由相互自旋-自旋耦合的质子所组成的基团。
可以是分子的一部分。
命名按照一般惯例用 A,B,C,…,M,N,…,X,Y,Z 来
表示不同化学位移的核,用字母的角标表示磁等价
的核的数目,若仅化学等价而磁不等价则在字母上
加,′”区分。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一级谱图与二级谱图
自旋体系耦合的强弱
是由 决定的,当
其 ≥6时,属于弱耦合
体系,其谱图为一级
谱图。如 AnMpXm体系
中,质子 A被分成
(p+1)(m+1)个多重峰。
Jv?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随着 值的减小,耦合强度加大,当其 <6时,
属于强耦合体系,其谱图是二级谱图。分析较复杂。
测定耦合常数的值可以推测分子结构。
1J,2J,一般是同碳上的氢。 3J,邻碳耦合,主要
的研究对象。
Jv?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苯环上的氢,邻、对、间位都可以有耦合,但耦合常数
差别很大,邻位是 8Hz,对位是 0.3Hz,间为是 2Hz,因此可
依据耦合常数来确定取代基位置。
在 结构中,
不仅 Ha和 Hb之间存在 2J的耦
合,而且在 Ha和 Hc,Hb和
Hc中也都存在远程耦合。
H
H C C C H
a
b c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4 谱图解析举例
1 首先检查得到的谱图是否正确。
2 计算各峰信号的相对面积,求出不同基团间的 H原
子数之比。
3 确定化学位移所代表的基团,在氢谱中要特别注意
孤立的单峰,然后再解析耦合峰。
4 有条件可采用其它实验技术,协助确定结构。
5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谱图,确定结构有困难,与其它
分析手段相互配合。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4 谱图解析举例
图 3-17 从几种推测结构中判断未知物
5组信号,
排除 c和 d。
由 ?= 1.2处
的强双重峰
推测可能为
b。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4 谱图解析举例
b中各基团的化学位移如下:
图中积分强度比为由高场到低场 3,3,2,1,5,与 (b)
的结构符合。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4 谱图解析举例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4 谱图解析举例
从高场到低场,氢原子的比例为 3,2,2。第一
组和第三组峰均为三重峰,相邻碳氢的个数为 2,
再考虑 Br对化学位移的影响,推测该化合物为:
CH3- CH2- CH2- Br。
3.3 13C-核磁共振波谱
? 3.3.1 13C- NMR与 1H- NMR的比较
1 灵敏度
13C的磁旋比只有 1H的 1/4,再加上 13C天然同位素
丰度仅为 1.1%左右,因此 13C谱的灵敏度比 1H低
很多,仅为氢谱的 1/6000。
2 分辨率
13C- NMR的化学位移范围约为 300ppm,比 1H-
NMR大 20倍,因此分辨率较高。
3.3 13C-核磁共振波谱
? 3.3.1 13C- NMR与 1H- NMR的比较
3 测定对象
13C- NMR可直接测定分子骨架,并可获得 C
= O,C≡N和季碳原子等在 1H谱中测不到的信息 。
见下页图。
4 自旋耦合
在 13C- NMR中,碳与氢原子的耦合常数很大,
使谱图复杂化。
双酚 A型聚碳酸酯的核磁共振谱图
(a) 1H-NMR谱 ; (b) 13C-NMR谱图
3.3 13C-核磁共振波谱
? 3.3.2 13C核磁共振中的质子去耦技术
为了克服由于 13C和 1H之间的耦合,可以采用下述几种
质子去耦技术:
1 宽带去耦
另加一个包括全部质子共振频率的宽频带射频波照射样
品。得到的谱线全为单峰。
2 偏共振去耦
把另加的射频波调到偏离 1H核共振频率几百到几千赫兹
处,只保持 1J 的耦合。
3 选择性去耦
选择某一质子的特定共振频率照射,只对该质子去耦。
碳谱中常见的图谱
? 1,质子噪声去耦谱 (proton noise
decoupling)
最常见的碳谱,去除了 13C和 1H之间的全部耦合,
使每种碳原子仅出一条共振谱线。
由于各碳原子的 NOE的不同和 T1的不同,质子
噪声去耦谱的谱线强度不能定量地反映碳原子的数
量。
碳谱中常见的图谱
? 2,反转门控去耦谱 (inverse gated
decoupling)
是用加长脉冲间隔,增加延迟时间,尽可能控
制 NOE,使谱线强度能够代表碳数的多少的方法,
亦称为定量碳谱。
碳谱中常见的图谱
? 3,DEPT谱 (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
随着现代脉冲技术的进展,确定碳原子的级数的方
法之一。有下列三种谱图:
DEPT45谱,CH3,CH2和 CH都出正峰,季碳不出峰。
DEPT90谱,CH出正峰,其余的碳不出峰。
DEPT135谱,CH3 和 CH出正峰,CH2出负峰,
季碳不出峰。
3.3 13C-核磁共振波谱
? 3.3.3 碳谱核磁谱图信息
碳谱中由于采用了去耦技术,使峰面积受到一
定的影响,因此与 1H谱不同,峰面积不能准确地
确定碳数,因而最重要的判断因素是化学位移。
在 13C谱中化学位移的范围扩展到 250ppm。由
高场到低场各基团化学位移的顺序大体上按饱和
烃、含杂原子饱和烃、双键不饱和烃、芳香烃、
羧酸和酮的顺序排列。
3.4 NMR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 3.4.1 高分子的鉴别
NMR是鉴别高聚物的有效手段,甚至一些结
构类似的聚合物,也能鉴别。
C H 2 C H
C
O
O C H 2 C H 3a b
n C H 2 C H
C
O
O C H 2 C H 3a b
n
聚丙烯酸乙酯
Ha=4.12ppm,
Hb=1.21ppm
聚丙酸乙烯酯
Ha=2.25ppm,
Hb=1.11ppm
3.4 NMR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 3.4.2 共聚物组成的测定
用 1H-NMR可以直接测定质子数之比而得到各基团之定
量结果,可直接测定共聚组成比。
例如在丁苯共聚物 1H-NMR谱图上,在 δ= 5ppm左
右的吸收峰为 C=C上的氢,而 δ= 7ppm左右的峰为苯环
上的氢,这两个区内没有干扰,容易测得定量结果。
设 δ= 7ppm处的峰面积为 A,而其它吸收峰面积之和
为 R,其中每个 H相应的峰面积为 a,则在共聚物中芳香
氢应有 A/a个,烷烃氢为 R/a。
3.4 NMR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 3.4.2 共聚物组成的测定
由共聚物结构可知,全部芳香氢均属于苯乙烯单元,则苯
乙烯单元数为 A/5a,在苯乙烯单元中还有 3个烷基氢,因此丁
二烯的氢为
丁二烯单元数为
由此就可算出共聚物中两个单体单元的组成比:
3.4 NMR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 3.4.2 共聚物组成的测定
也可测定某些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只要区分
开聚合物中的端基峰与链中其他基团的峰,不需
标样校正,进行快速测定。
3.4 NMR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 3.4.3 高聚物立构规整性的测定
C H 2 C
C
O
O C H 3
n
C H 3
3.4 NMR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 3.4.4 共聚物序列结构的研究
在研究共聚物链结构时,首先应观察在共聚物
中各重复单元可能的排布,然后做 NMR谱图,对
各峰进行指认。最后再依照不同的聚合反应过程
建立表征方法。
3.4 NMR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 3.4.5 高聚物分子运动的研究
核磁共振测定的峰宽和弛豫时间有关。若用谱
线的半峰宽 ?H 表征峰的宽度,测定 ?H 随温度的
变化曲线,就可以研究高聚物的分子运动。
3.4 NMR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
? 3.4.6 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峰宽与 有关,其中 ?为固体试样旋转
轴与磁场的夹角。若,则
(称为“魔角”,magic angle)。因此发展了一种称
为 CP- MAS的方法即“魔角旋转” (magic angle
spinning,MAS)和交叉极化 (cross polarization,CP)
的方法。
特别适用于分析不能溶解的聚合物和研究高
分子材料在固态状态下的结构。
? ?1c o s3 2 ??
01co s3 2 ??? 4454 ?? ??
3.5 NMR的经验计算关系式
? 3.5.1 1H化学位移的一些经验关系
1 亚甲基与次甲基的经验公式
亚甲基,用 Shoolery经验公式,???
i?? 23.0
次甲基也可用此式,但误差较大。
2 烯氢的经验公式
反顺同 ZZ25.5 ?????? ZHCC?
3 取代苯的经验公式
??? iS30.7?
3.5 NMR的经验计算关系式
? 3.5.2 13C化学位移的经验关系式
1 开链烷烃的经验公式
Grant提出的,???? iAk 1.2)(?
k为指定计算的 C原子;
A为离开 k 第 i 个链节的化学位移校正参数。
2 单取代链烯烃的经验公式
3 取代苯的经验公式 ??? )(5.128
)( RA i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