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NMR ESR
研究对象 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
共振条件式
?磁子 /J/T 称为核磁子,1H的 ?= 5.05× 10-27 称为玻尔磁子,电子的 ?= 9.273× 10-24
g因子
(又称朗德因子,无量纲 )
氢核 1H的 g因子为
gN= 5.5855
自由电子的 g因子为
ge= 2.0023
结构表征的主要参数 耦合常数 J,单位 Hz;化学位移 ?,常用单位 ppm 超精细分裂常数 ?,常用单位特斯拉
常用谱图 核吸收谱的吸收曲线和积分曲线 电子吸收谱的一级微分曲线
IHhvE 0???? 0HghvE ????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1 电子顺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
EPR,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谱 (ESR)。
1 顺磁性与逆磁性
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中具有未成对电子 (自旋平行的
电子 )时,电子的自旋磁矩不等于零,这类物质具有
顺磁性;反之电子的自旋磁矩等于零,这类物质是
逆磁性的,常见的化合物大多数是逆磁性的。
氧分子是顺磁性物质。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1 电子顺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
化学研究中常见的顺磁性物质:
(1) 含有自由基的化合物;
(2) 双基或多基化合物;
(3) 三线态分子;
(4) 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
1 顺磁性与逆磁性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3.6.1 电子顺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
2 电子顺磁共振原理与共振条件
Sgs ?? ??
与外磁场发生的磁相互作用的能量为:s?
HgSHgHE s ??? 21?????
由于电子的自旋算符的本征值 Ms= ± 1/2,由物理
电磁学理论知:
HgE ???
g因子-无量纲参数,反映局部磁场特征,
表示不成对电子所处的环境。
根据量子力学,电子的自旋磁矩 ?s和自旋角动量 S的关系为: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3.6.1 电子顺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
2 电子顺磁共振原理与共振条件
H不等于 0,则电子的两种自旋状态的能量不
相同,产生能级的分裂。
若在垂直于 H的方向上加上频率为 v的电磁波,
并能满足下式,Hghv ??
一部分处在低能级中的电子吸收电磁波的能
量跃迁高能级中,即产生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ESR仪多用扫场法。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1) 磁铁及磁铁电源
(2) 微波桥
(3) 显示器与记录器
样品体系的电子
吸收谱图用一级
微分曲线表示。
? 3.6.2 电子顺磁共振谱仪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3 样品制备、自旋捕捉剂、自旋标记
在自由基化学的研究中,多用液体样品。 ESR对样
品的制备要求严格。
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寿命短的自由基 R·,人们利用
某种特定结构的逆磁性化合物 S和 R·结合,生成较为
稳定的 RS·,再用 ESR仪测定 RS·的共振谱,从谱图的
超精细结构来判别 R·的结构,这种技术称为 自旋捕捉
技术 或 自旋标记 。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3 样品制备、自旋捕捉剂、自旋标记
捕捉时所用的逆磁性化合物 S称为 自旋捕捉剂 。有
如下几类:
1 亚硝基化合物
有- N= O基团,生成 。一般将- NO基
团接在三级碳原子上。
N O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3 样品制备、自旋捕捉剂、自旋标记
2 氮氧化合物
N
O
CH有 结构,生成氮氧自由基 。N O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4 ESR谱图解析
磁核与磁核之间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能产生精细结构。
未成对电子与电子之间的偶极 -偶极相互作用也能产生精细结构,
但更重要的是未成对电子与磁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谱线分
裂,产生 超精细结构 (hyperfine structure,HFS)。
超精细相互作用的机理有:
(1) 磁核偶极-未成对电子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费米接触 (Fermi contact)相互作用
它取决于磁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4 ESR谱图解析
ESR谱图中横坐标是磁场强度,单位为 T(或 G),
纵坐标是相对吸收强度或其微分。不同的核的自旋
量子数不同,引起的分裂结构不同,分裂为 (2nI+ 1)
条线,I为核的自旋量子数。
超精细分裂常数 a的值即为谱线的间距,a的大小
表示耦合作用的强弱。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4 ESR谱图解析
等性核数 n 谱线相对强度 谱线数 n+ 1
0 1 1
1 1 1 2
2 1 2 1 3
3 1 3 3 1 4
4 1 4 6 4 1 5
1H等性核的规律 (I=1/2)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4 ESR谱图解析
例如用流动法制备的甲基自由基 CH3中的 3个 1H核与未
成对电子等性耦合,ESR谱图中的 4条谱线的相对强度比为
1,3,3,1。
?
? 3.6.4 ESR谱图解析
等性核数
n 谱线相对强度
谱线数
2n+ 1

1 1 1 1 3
2 1 2 3 2 1 5
3 1 3 6 7 6 3 1 7
4 1 4 10 16 19 16 10 4 1 9
14N等性核的规律 (I=1)
? 3.6.4 ESR谱图解析
例如稳定自由基化合物
TEMPO,它的结构式为
TEMPO有一个 14N核与
未成对电子耦合,由其在
甲醇中的谱图可见有 3条等
距离等强度的谱线,线与
线的间距即为超精细分裂
常数 ?的值。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4 ESR谱图解析
2个 14N核与未成对电子耦合,5条等距离不等强度的谱线。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4 ESR谱图解析
同一种核由于在分子结构中的位置不同,可以分属于不
同的组。例如联苯撑负离子基有两组等性 1H核,每组 4个,
谱线共 5× 5= 25条。
3.6 电子顺磁共振谱
? 3.6.4 ESR谱图解析
超精细分裂常数 ?的大小表示耦合作用的强弱,
?值越大表示核与相邻的未成对电子的相互作用越强,
?值取决于 ESR谱的总宽度和相关电子的电子云密度,
可以从分子轨道理论计算。
理论计算往往是必要的。因为虽然可以从 ESR谱
上直接测量 ?值,但对多核体系,谱图复杂,谱线多
而密,经常有重叠,给 ?值的确定造成困难,用理论
计算和实验结果配合解析谱图的方法是重要的。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1 研究引发体系的初级自由基
C H 3 C N O
C H 3
C H 3
MNP
(1) 有机过氧化氢 ROOH和 N,N-二甲基对甲苯胺引
发体系的引发机理的研究
一般认为这一体系的初级自由基存在着下列自由基,用
ESR测定得到了肯定的结果。
具体方法是在该引发体系
中加入捕捉剂 MNP后,用
ESR测试得到有 27重峰的谱图,
证明捕捉产物的自由基为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1 研究引发体系的初级自由基
说明被 MNP捕捉前的自由基为
其过程为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1 研究引发体系的初级自由基
这一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加以证实,氢键复合物
(1)的存在可由红外光谱测得,水的生成 (3)可用气相色谱法
测得,自由基 (2)的存在用 ESR测得捕捉生成物的存在而证
实的。以上测试再次说明在高分子的研究中,往往是多种
方法联合使用的。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1 研究引发体系的初级自由基
(2) 过硫酸铵 (NH4)2S2O8(APS)和脂肪环胺引发体
系引发机理的研究
脂肪环叔胺 N-甲基吗啡啉 (NMMP)和脂肪环仲胺吗啡啉
(MP)与 APS的引发体系产生的自由基是不同的,用 MNP分别
捕捉自由基,用 ESR测量。
C H 3 C N O
C H 3
C H 3
MNP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1 研究引发体系的初级自由基
证实了下列自由基的存在
由此推断被捕捉前的自由基
为 N-取代甲基碳自由基,反应
途径为:
NMMP- APS在甲醇溶液中,用 MNP作为捕捉剂,得到
ESR谱图。 3组九重峰。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1 研究引发体系的初级自由基
MP- APS在甲醇溶液中,用 MNP作为捕捉剂,得到 ESR谱
图。 3组五重峰。
证实了下列自由基的存在,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1 研究引发体系的初级自由基
由此推断被捕捉前的自由基为胺自
由基,反应途径为: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2 研究聚合反应动力学
用 ESR测定聚合反应各阶段不同类型自由基的变
化速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产率。
聚合反应的各阶段为: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3 研究聚合物的链结构
用 ESR可测定不对称的烯类单体在聚合时的连接
方式:是头-头还是头-尾结构。
用 MNP捕捉,得到的加成物分别为: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3 研究聚合物的链结构
(1)的 ESR谱图为 9条不等
强度的谱线,
(2)的 ESR谱图为 6条等强
度的谱线。
(1)
(2)
某增塑剂的分子式为 C24H38O4,测得的 1H和 13C-NMR谱如
图所示。另外,从其偏共振去耦碳谱获得信号分裂数见下表。
试推断其结构。
化合物 C24H38O4的氢谱 (60MHz)
化合物 C24H38O4的常规碳谱 (25.2MHz)
根据未知物组成可算出其不饱和数为 6。得到如下信息:
1,分子中有 24个碳,但只有 12个峰,表示分子是对称的。
2,δC=167ppm的单峰强度较低,可能是共轭酯或共轭羧基中的
羰基碳。
3,在 δC=128~133ppm间有 3个信号,考虑到分子的不饱和数,
推测它们是苯环碳的信号。
4,在 δC=68.1ppm处的呈三重分裂,分子信号呈二重分裂,推
测是 -CH。
5,在 δC=20~30ppm之间的 4个信号,虽不能分辨裂分的数目,
但可推断它们是连接氢原子的烷基碳。
6,δC=11.0和 14.1ppm都呈四重分离,代表两个甲基碳。
7,δH=7.55ppm为 4个氢,多重峰,根据峰形推断为邻二取代苯
的衍生物。
8.δH=4.08ppm为 4个 H,二重峰,表明分子中有两个等同的 -
OCH2CH,这与碳谱一致。
9.δH=1.3ppm为 18H,多重峰,可能为环境相近的饱和烷基氢。
10,δH=0.91ppm为 12个 H,三重峰,可能是 4个 CH2CH3结构单
元中的 CH3信号。
11,低场区无质子信号,说明在碳谱中羰基的信号不是出自羧基
而是出自酯基,且该酯基与苯环直接相连,呈共轭状态。
12,氢谱中的信号峰都成双地代表基团,推知是苯的对称二取代
化合物。
综上所述,分子中具有下列结构单元:
考虑到分子只有 4个氧,所以 (A)和 (B)应合并得到:
在碳谱的芳碳区仅有 3个峰,推知未知物是对称的邻二
取代苯。至此可以确定的结构单元是:
从分子式中减去这两部分,尚余 C4H8。由于 6个不饱
和数已全部用在上述结构中,因此尚余的 C4H8只能是插
在上述结构单元中间的甲基。分子既然是对称的,因而
可以排列出下面的两种结构式:
(D) (E)
(E)中应有 9个碳的信号峰,而且 4个甲基是完全等同
的,这两点与观察到的碳谱不一致,应该排除。其次,
比较酯基信号碳的化学位移,(D)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更为
接近。
因此,该 C24H38O4的分子结构应如 (D)所示。
该化合物常用作聚氯乙烯树脂的增塑剂。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二维核磁共振 (2D-NMR)方法是由 Jeener 于 1971年首先提
出的,是一维谱衍生出来的新实验方法。引入二维后,减少
了谱线的拥挤和重叠,提高了核之间相互关系的新信息。因
而增加了结构信息,有利于复杂谱图的解析。特别是应用于
复杂的天然产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鉴定,2D-NMR是目前
适用于研究溶液中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唯一技术。
在 NMR测量中,自由感应衰减 FID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
从时畴谱转换成频畴谱 —— 谱线强度与频率的关系,这是一
维谱,因为变量只有一个 —— 频率。
1.什么是二维谱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2D-NMR的最大特点是将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参数自
二维平面上展开,于是在一般一维谱中重叠在一个频率轴上
的信号,被分散到两个独立的频率轴构成的二维平面上,同
时检测出共振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维谱是有两个时间变量,经过两次傅里叶变换得到的
两个独立的频率变量的谱图。一般把第二个时间变量 t2表示采
样时间,第一个时间变量 t1则是与 t2无关的独立变量。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2,二维谱实验
? A,二维谱可以用概念上不同的三种实验获得 (如图 3.8.1)
(1).频率域 (frequency- frequency)实验
(2).混合时域 (frequency-time)实验
(3),时域 (time-time)实验
它是获得二维谱的主要方法,以两个独立的时间变
量进行一系列实验,得到 S(t1,t2),经过两次傅立叶变换
得到二维谱 S(ω1,ω2)。通常所指的 2D-NMR均是 时间域
二维实验。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图 3.8.1 2D-NMR 三种获得方式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B,二维核磁共振时间分割
与 t2轴对应的 ω2(ν轴 ),通常是频率轴,与 t1轴对应的
ω1是什么,取决于在发展期是何种过程。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相干 (coherence):是描述自旋体系状态的波函数之间关
系的一种物理量。
C, 实验过程:
用固定时间增量 ⊿ t1依次递增 t1进行系列实验,反复叠加,
得到分别以时间变量 t1,t2为行列排列数据矩阵,即在检测期
获得一组 FID信号,组成二维时间信号 S(t1,t2)。一次对 t2,一
次对 t1,两次傅立叶变换的结果,可以得到两个频率变量函
数 S(ω1,ω2)。如图
图 3.8.2 实验过程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1) 堆积图 (stacked trace plot)
堆积图的优点是直观,具有立体感。缺点是难以确定
吸收峰的频率。大峰后面可能隐藏小峰,而且耗时较长。
(2) 等高线图 (contour plot)
等高线图类似于等高线地图,这种图的优点是容易获
得频率定量数据,作图快。缺点是低强度的峰可能漏画。
目前化学位移相关谱广泛采用等高线图。
3.二维谱的表达方式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3.二维谱的表达方式
图 3.8.3 堆积图 等高线图
最中心的圆圈表示峰的位置,圆圈的数目表示峰的强度。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4.二维谱峰的命名
? ( 1)交叉峰 (cross peak):出现在 ω1≠ω2处 (即非
对角线上 )。从峰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哪些峰之
间有偶合关系,从而得到哪些核之间有耦合关
系,交叉峰是二维谱中最有用的部分。
? ( 2)对角峰 (Auto peak):位于对角线 (ω1= ω2)
上的峰,称为对角峰。
? 3.8.1 二维核磁共振的概述
5.二维谱的分类
? 1) J 分辨谱( J resolved spectroscopy )
J 分辨谱亦称 J谱或者 δ- J谱。它把化学位移和自旋耦
合的作用分辨开来,包括异核和同核 J谱。
? 2)化学位移相关谱 (chemical shift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化学位移相关谱也称 δ- δ谱,是二维谱的核心,通常所
指的二维谱就是化学位移相关谱。包括同核化学位移相关
谱,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NOESY和化学交换。
? 3)多量子谱( multiple quantum spectroscopy)用脉冲序
列可以检测出多量子跃迁,得到多量子二维谱 。
3.8 二维核磁共振谱
?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Correlated Spectroscopy,COSY)
? 二维化学位移相关谱包括
? 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omonuclear correlation)
1)通过化学键,COSY,TOCSY,2D-INADEQUATE。
2)通过空间,NOESY,ROESY。
? 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eteronuclear correlation)
强调大的偶合常数,1H-13C COSY
强调小的偶合常数,压制大的偶合常数,COLOC(远程
1H-13C COSY)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1.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1) COSY(Correlated spectroscopy)
? 所谓的 COSY系指同一自旋体系里质子之间的偶合相
关。 1H-1H-COSY是 1H-1H之间通过成键作用的相关信
息,类似于一维谱同核去偶,可提供全部 1H-1H之间
的关联。因此 1H-1H-COSY是归属谱线、推导结构及
确定结构的有力工具。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1.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 ① COSY- 90。
? 它的基本脉冲序列包括两个基本脉冲。此图的二个轴都
是 1H的 δ,在 ω1= ω2的对角线上可以找出一维 1H谱相对应
谱峰信号。通过交叉峰分别作垂线及水平线与对角线相交,
即可以找到相应偶合的氢核。
? 因此从一张同核位移相关谱可找出所有偶合体系,即等
于一整套双照射实验的谱图 。
COSY of 2-丁烯酸乙酯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1.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② COSY-45 。
在 COSY-90 。 的基础上,将第二脉冲改变成 45 。,许
多天然产物的直接连接跃迁谱峰在对角线附近,导致谱线
相互重叠,不易解析。采用 COSY-45 。 消除了对角线附近
的交叉峰,使对角线附近清晰。
COSY-45
COSY-90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2).天然丰度的双量子 13C谱 INDEQUATE
(13C-13C-COSY)
这是二维碳骨架直接测定法,是确定碳原子连接顺
序的实验,一种双量子相干技术。是一种 13C-13C化学位
移相关谱。在质子去偶的 13C谱中,除了 13C信号外,还
有比它弱 200倍的 13C-13C偶合卫星峰,13C-13C偶合含有
丰富的分子结构和构型的信息。由于碳是组成分子骨架,
它更能直接反映化学键的特征与取代情况。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2).天然丰度的双量子 13C谱 INDEQUATE
(13C-13C-COSY)
但是由于 13C天然丰度仅仅为 1.1%,出现 13C-13C偶合
的几率为 0.01%,使 1J C-C测试非常困难。利用双量子
跃迁的相位特性可以压住强线,突出卫线求出 J C-C,并
根据 J C-C确定其相邻的碳。
一个碳原子最多可以有四个碳与之相连,利用双量
子跃迁二维技术测量偶合碳的双量子跃迁的频率。 13C-
13C同核偶合构成二核体系( AX,AB)两个偶合的 13C核
能产生双量子跃迁,孤立的碳则不能。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2).天然丰度的双量子 13C谱 INDEQUATE
(13C-13C-COSY)
在 INADEQUATE谱图中一个轴是 13C的化学位移,一个
为双量子跃迁频率,其频率正比于两个偶合的 13C核的化学位
移之和的平均值。
因此谱图中 F1=F2的斜线两侧对称分布着两个相连的 13C
原子信号,表示碳偶合对的单量子平均频率与双量子频率间
的关系,水平连线表明一对偶合碳具有相同的双量子跃迁频
率,可以判断它们是直接相连的碳。依此类推可以找出化合
物中所有 13C原子连接顺序。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3),NOESY(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
核间磁化传递是通过非相干作用传递,这种传递是靠
交叉驰豫和化学交换来进行。即样品间偶极-偶极传递
的。
NOESY的基本序列在 COSY序列的基础上,加一个
固定延迟和第三脉冲,以检测 NOE和化学交换的信息。
混合时间 tm是 NOESY实验的关键参数,tm的选择对检测
化学交换或 NOESY效果有很大影响。
NOESY的谱图特征类似于 COSY谱,一维谱中出现
NOE的两个核在二维谱显示交叉峰。 NOESY可以在一张
谱图上描绘出分子之间的空间关系。
COSY OF PBF NOESY of PBF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2.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eteronuclear
Correlation of chemical shift)
? 所谓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是两个不同核的频率
通过标量偶合建立起来的相关谱。应用最广泛
的是 1H-13C COSY。
? (1) 1H-13C COSY.
? 常规的 1H-13C COSY是指直接相连的 C-H之间
的偶合相关( 1J C-H)。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2.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eteronuclear Correlation
of chemical shift)
基本脉冲: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2.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eteronuclear
Correlation of chemical shift)
? 1H-13C-COSY谱图中 F2为 13C化学位移,F1为 1H
化学位移,没有对角峰,其交叉峰表明 C-H偶合
的信息。解析时,可以从一已知的氢核信号,
根据相关关系,即可找到与之相连的 13C信号,
反之亦然。
? 2.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eteronuclear
Correlation of chemical shift)
13C-1H COSY of 2-丁烯酸乙酯
2 3
4 1 5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3,COLOC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via long
range coupling)
远程 13C- 1H化学位移相关谱
将相隔两至三根化学键的 13C和 1H核关联起来。
3.8.2 化学位移相关谱
? 4.多量子跃迁谱
HMQC- 1H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干实验,
1H Detected Heteronuclear Muliple
Quantum Coherence
(1-bond CH correlation)
HMBC- 1H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干实验,
1H Detected Heteronuclear Muliple Boan
Correlation
(multiple-bond CH correlation)
红线表示芳环 H-
8 对 C-1 和 C-6 (三
键 偶合 ) 和一个弱偶
合 C-2,(二键偶合 )。
H-7,与 C-2 and C-4,
(三键偶合),
HMBC谱
Figure 2,1H NMR spectrum of compound I
a
g f
e d c b
a
O
2
H H
HH
H
H
H C H 3
C H 3
S iC H 2 C H 2COC
O
CC
d 1
d 2
e 1
e 2
g 1
g 2
(I)
Figure 3,C-H COSY spectrum of compound I
a
g f e d c b
a
O
2
H H
HH
H
H
H C H 3
C H 3
S iC H 2 C H 2COC
O
CC
d 1
d 2
e 1
e 2
g 1
g 2
Figure 4,H-H COSY spectrum of compound I
a
g f e d c b
a
O
2
H H
HH
H
H
H C H 3
C H 3
S iC H 2 C H 2COC
O
CC
d 1
d 2
e 1
e 2
g 1
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