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褐斑病 Apple Leaf Brown Spot 苹果褐斑病又称绿缘褐斑病,在我国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它是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危害严重年份,造成苹果早期大量落叶,削弱树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对花芽形成和果品产量、质量都有明显影响。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和叶柄。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先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为0.5~3.0cm的褐色大斑,边缘绿色,不整齐,故有绿缘褐斑病之称。病斑表面有黑色小粒点和灰白色菌索。受害严重时叶片变黄并脱落。病斑在脱落的叶片上仍可扩展。病斑可分为3种类型。①同心轮纹型。叶片发病初期,在正面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病斑中心为暗褐色,四周黄色,外有绿色晕圈。病斑中央产生许多呈同心轮纹排列的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背面中央深褐色,四周浅褐色,无明显边缘。②针芒型。病斑呈针芒放射状向外扩展,无固定的形状,边缘不定,暗褐色或深褐色,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小,数量多,常遍布叶片。后期叶片逐渐变黄,病部周围及背部仍保持绿褐色。③混合型。病斑很大,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上亦产生小黑点,但不呈明显的同心轮纹状排列。后期病斑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仍保持绿色,有时边缘呈针芒状。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形大斑。3种类型病斑的共同特点是后期叶片变黄,但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形成绿色晕圈,而且病叶易早期脱落,尤其是风雨之后病叶常大量脱落。 果实发病,初为淡褐色小点,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褐色,稍下陷,边缘清晰,直径6~12mm,散生黑色小点。病斑表皮下果肉变褐,坏死组织不深,呈海绵状干腐。 叶柄发病,产生黑褐色长圆形病斑,常常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 有性态为苹果双壳Diplocarpon mali Harada et Sawamura,属子囊菌亚门双壳属;无性态为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Ell.et Davis)Davis,异名为Marssonina mali(P.Henn)Ito。病菌的有性态在山东烟台有报道。子囊盘肉质,杯状,淡褐色,大小为120~220μm×100~150μm,侧丝有1~2个分隔,约与子囊等高,宽为2~3μm,顶部稍宽。子囊阔棍棒状,大小为55~58μm×14~18μm,有囊盖,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香蕉形,直或稍弯曲,通常有1个分隔,有的在分隔处稍缢缩。子囊孢子顶端圆或尖,大小为24~30μm×5~6μm。无性态产生菌索。菌索多分枝,粗20~40μm,细胞深褐色,穿行于表皮下,交叉点上方着生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初期埋生在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直径为100~200μm;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单胞,无色,棍棒状,大小15~20μm×3~4μm。分生孢子无色,双胞,上胞大且圆,下胞窄且尖,分隔处缢缩,内含2~4个油球,大小为20~24μm×7~9μm。偶尔产生单胞分生孢子。 菌丝生长适温为20~`25℃。分生孢子在0~35℃下均可萌发,最适温度18~25℃,最适pH6~7。10%叶片浸出液及1%葡萄糖可增加孢子萌发率,琼脂促进萌发的效果最好。 褐斑病菌除可侵染苹果外,还可侵染沙果、海堂、山定子等。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菌索、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落地的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在落叶上形成的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为71.7%,接种发病率为100%。据山东莱阳调查,病菌可以以子囊盘在落叶病斑上越冬,子囊孢子一般在开花前释放,可持续3~4周。孢子借风雨传播,多从叶片的气孔侵入,也可以经过伤口或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6~12d,最短为3d,最长可达45d。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一般随气温的升高而缩短。20~25℃下接种叶片,8d后可出现症状。5月接种的潜育期长,6月开始缩短,7、8月潜育期最短。发病后从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从侵入到引起落叶约经13~55d,田间一般在5~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9月之后逐渐减轻。不同地区发病时间有差别,在辽宁、河北地区,金冠品种发病最早,于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其他品种多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发病盛期,发病严重年份,8月中下旬开始落叶,9月大量落叶。在山东省一般于6月初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发病严重时7月上中旬开始落叶,9月叶片大部脱落。在黄河故道和秦岭北麓5月中下旬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在湖北省于4月下旬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进入发病盛期。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病害的发生与降雨和温度关系密切。分生孢子的传播和侵入需要水滴,而冬季温暖潮湿是病落叶上子囊盘形成的必要条件。冬季温暖潮湿,春雨早、雨量大,夏季阴雨连绵以及秋雨较多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反之病害发生晚而轻。温度主要影响病害的潜育期,在较高温度下,潜育期短,病害扩展迅速。 栽培条件:管理不善,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造成苹果树势衰弱,发病重。 叶龄与叶位:发病与叶龄有一定关系。叶龄35天之内的叶片容易感染发病,11~25天叶龄的叶片最易染病,36天以上的叶片基本不再被侵染。同一株树上当年结果枝上的叶片发病率较歇果枝上的高,树冠内膛下部叶片比外围上部叶片发病早而且多。 品种抗病性:不同苹果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有差异。红玉、金冠、富士、北斗、元帅等品种易感病;祝光、国光、鸡冠、倭锦、青香蕉等发病较轻;小国光则表现抗病。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清除落叶等农业防治措施。 1.清除侵染来源 秋末冬初彻底清扫落叶,剪除病梢,集中烧毁或深埋。在果树发芽前结合腐烂病、轮纹病、斑点落叶病的防治,全园喷布40%福美胂WP 100倍液或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以铲除树体和地面上的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 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疏果,避免过度环剥,增加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灌溉,及时排除树底积水,降低果园湿度等。这些措施均有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 3.喷药保护 根据各地的苹果物候期和春雨早晚确定生长期的第一次喷药日期,即根据当地的气象预报确定病害的始发期,在始发期前10~15天开始喷药保护。就某个地区而言,首次用药时期会因为春雨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春雨早、雨量较多,首次喷药时间应相应提前,如果春雨晚而少,则可适当推迟。不同地区的首次用药时间可能会有较大差异。一般年份,山东省胶东地区首次用药时间在6月上旬,山东西南地区是5月下旬,而辽宁省是6月中旬。全年喷药次数应根据雨季长短和发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第1次喷药后,每隔15d左右喷药1次,共喷3~4次。常用药剂有1:2:200~240的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80%大生M-45、35%碱式硫酸铜、7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50%扑海因、10%宝丽安等杀菌剂。为增加药液展着性,可在药剂中加入助杀等展着剂。由于在大多数苹果产区褐斑病和斑点落叶病混合发生,因此,可根据情况,将这两种叶斑的防治结合起来。在套袋之前的幼果期不要使用波尔多液,以免污染果面。套袋早熟品种脱袋后选用优质的可湿性性杀菌剂,而晚熟品种脱袋后已基本上无需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