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Cotton Angular Leaf Spot
(英文资料连接)
棉花角斑病在世界各产棉国均有发生。我国棉区过去发生也比较普遍,长江流域棉区个别年份发生较重,特别是新疆棉区,在20世纪50~60年代经常发生和流行,从20世纪60年代推行硫酸脱绒后,目前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有些年份局部地区发病仍然较重。
症状
在棉花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叶、茎、铃被害,均产生深绿色,油浸状(或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变黑褐色,叶上病斑半透明。病斑形状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一定区别:子叶上的病斑多为圆形或不定形;真叶上的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沿叶脉扩展呈长条锯齿状;苞叶上的病斑和真叶相似;铃上病斑圆形,微下陷,可扩展到棉铃内部,使纤维受害变黄、溃烂;茎和枝上病斑若包围茎杆,易折断。无论何处受害,在潮湿情况下病部常分泌出黄色黏液状菌脓,干燥后形成一层淡灰色薄膜。
病原
病原为野油菜黄色单胞菌棉角斑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Smith)Dye,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异名有:Pseudomonas malvacearum E.F.Smith.,Bacterium malvacearum E.F.Smith。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荚膜,具1~3根单极生鞭毛(图6-3),可游动,大小为1.2~2.4μm×0.4~0.6μm。革兰氏阴性反应,在PDA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圆形菌落,菌体细胞常2~3个连接在一起成为链状体。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10~38℃,最适温度25~30℃,在50~51℃下10min死亡。病菌在休眠阶段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干燥情况下能耐80℃高温和-28℃低温,故在染病的棉绒上,72℃高温下可保持生活力36h。但在活动情况下抵抗力不强,其纯培养对光线很敏感,在强烈日光下曝晒15min,大部分死亡,在40℃高温和0℃以下低温也很容易死亡。pH6.1~9.3,最适pH6.8左右。棉花角斑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到1982年止,国外已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1、2、11、12号小种的致病力较弱,18号小种的致病力最强,几乎能感染所有供试品种。该菌寄主范围较窄,除寄生棉花外,还可感染秋葵和黄蜀葵。
病害循环
此病主要在棉子上越冬,棉子内外都可带菌,以短绒为主。短绒、种皮、子叶的带菌率分别为65%、17%和16%。带菌棉子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1~2年。此外病菌还可在病残体上越冬。但病残体在土壤中被分解后,病菌随之死亡,所以只有未分解的病残体才能成为初侵染来源。带菌棉种播种发芽后,病菌从气孔或伤口首先侵染子叶,潮湿情况下病斑处溢出大量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雨后病菌随寄主体表的水膜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初侵入时仅为害气孔周围的细胞,并产生水渍状小点,不断扩展后形成较大的坏死斑,一般从侵入到显症需8~10d。一个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侵入棉铃的病菌,可深入到纤维和种子,引起种子带菌。
发病条件
棉花角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都有密切关系。一般土壤温度10~15℃时发病很少,16~20℃时发病明显增多,21~28℃最适于发病,超过30℃发病又减少。在棉花生育期,旬平均气温高于26℃,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病害流行。其中高湿是病菌繁殖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故棉花现蕾以后,降雨越多,尤其是暴风雨多,可造成大量伤口,有利病菌侵入,病情发展则快而重。棉花种和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区别,以中棉抗病性较强,陆地棉次之,海岛棉最易感病。陆地棉中又以岱字棉系统比较抗病。在栽培管理措施中喷灌有利于病原细菌的传播,比滴灌和沟灌病重。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在种子加工中若用干磨加工处理,因种表仍带有较多病菌,一般发病较多;若用稀硫酸加工处理则种子带菌率低,很少发病。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用以使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进行种子处理 病区可建立无病留种田,生产无病种子。种子处理可采取硫酸脱绒和“三开一凉”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硫酸脱绒:首先将比重为1.8左右的浓硫酸加热到110~120℃,然后将晾晒干燥的棉子倒入木槽或水泥槽中,按每kg棉子加入70~100ml的浓硫酸比例,加入棉子中,边倒硫酸边用木锨搅拌,到棉子乌黑发亮发黏后,将棉子堆好,加入种子量18%~20%的开水,继续翻动几分钟,取少量棉子,用清水冲洗检查,若短绒已脱净,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捞出瘪子和破子,将饱子晾干待播。硫酸脱绒不仅可消灭短绒和种表上的大量病菌,同时还可促进种子发芽,适于机播。由于将秕子、破子汰除,为精量播种、培育早苗和壮苗提供了条件。目前生产上已全部采用稀硫酸脱绒加工处理棉种,以机械脱绒代替了人工脱绒,效果很好。但若用干磨加工处理(不经硫酸脱绒)防病作用较差。温汤浸种:采用“三开一凉”的温水(55~60℃)浸种0.5h,可杀死种子内外的大部分病菌。药剂拌种:用种子量10%的萎锈散或0.5%的三氯酚酮拌种也有效。
2.农业措施 采用合理的农业措施可减轻病害发生,如重病田进行轮作和深翻冬灌,可促进病残体分解;增施基肥,合理施肥,增加磷钾肥,培育壮苗;间定苗时拔除病株,病田要早间苗、晚定苗、剔病苗。灌水要适量,不能大水漫灌等,都可减轻病害发生。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1:1:200倍波尔多液、0.1%~0.2%的氧氯化铜、或喷施农用链霉素、氯霉素等都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