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痘病 Grape Elsinoe Anthracnose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鸟眼病,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最早记载于1899年。此病分布广,发生普遍,我国所有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发生。在多雨潮湿地区发病最重。黑痘病常造成葡萄新梢和叶片枯死,果实品质变劣,产量下降,损失很大。 症状  主要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果粒、果梗、穗轴、叶片、叶脉、叶柄、枝蔓、新梢及卷须等,其中以果粒、叶片、新梢为主,果穗受害损失最大。 绿色幼嫩果粒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深褐色的圆形小斑,以后扩大,形成直径可达3~8mm、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且稍凹陷的病斑,形似“鸟眼”状。后期病斑常常硬化、龟裂,果实变小,味酸,失去食用价值。病斑仅限于表皮,不深入果肉。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并溢出灰白色黏液。果粒后期受害常开裂畸形。成熟果粒受害,只在果皮表面出现木栓化斑,影响品质。 叶片受害,初期为针头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以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直径1~4mm。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易破裂穿孔,但周围仍保持紫褐色晕圈。病斑常沿叶脉发展并形成星芒状空洞,这是此病的一个显著特征。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叶片干枯扭曲,甚至早落。幼嫩叶片最易受害,老龄叶片几乎不发病。 穗轴、果梗、叶脉、叶柄、枝蔓、新梢、卷须受害后的共同特点是:病斑初期呈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的小斑,后期为中央灰黑色、边缘深褐色或紫色、中部明显凹陷并开裂的近椭圆形病斑,扩大后多呈长条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穗轴受害可使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干枯死亡。果梗受害可使果粒干枯脱落或僵化。叶脉及叶柄受害,可使叶片干枯或扭曲皱缩。枝蔓、新梢及卷须受害后,可导致生长停滞以至萎缩枯死。 病原 有性态为Elsinoe ampelina (de Bary) Shear,属子囊菌亚门痂囊腔属。无性态为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我国常见其无性阶段。分生孢子盘黑色,直径达60μm,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突破表皮后长出产孢细胞及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圆筒形,短小密集,无色单胞,大小3.5~6μm×3~5.5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长圆形,稍弯,中部缢缩,具胶黏的细胞壁,内含1~2个油球,大小4~7.5μm×2~3.5μm。子囊着生在子座内梨形的子囊腔内,内含4~8个褐色至暗褐色3隔的子囊孢子。该病菌仅危害葡萄。 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组织中越冬,如病枝梢、病果、病蔓、病叶、病卷须及叶痕内,其中以病梢和病叶为主。特别是秋天新梢病斑边缘形成的菌丝块,是病菌的主要越冬结构。菌丝体在病组织中可存活3~5年。虽然黑痘病菌既可在病植株上越冬,也可在病残体上越冬,但在北方果区,病株上越冬的病菌第二年很少产生孢子,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在南方果区,病残体则易腐烂,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翌年春季,越冬的病菌在葡萄开始生长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幼嫩的叶片和新梢上,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侵入后的病菌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有的也能侵入到细胞内。初侵染发病的部位经过数日后,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并突破表皮,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陆续侵染新抽出的绿色部分,不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病苗木与插条的调运。一般潜育期6~12d,在24~30℃下,潜育期最短,超过30℃,发病受到抑制。葡萄的花穗、幼果、卷须和新生枝叶易于受害。夏季天气干燥时发病缓慢,秋天多雨时病菌又可继续危害嫩叶、副梢和二次幼果等嫩绿器官。长大、老化后的叶片、果实和枝条一般不发病。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密切相关。分生孢子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菌丝在10~40℃均能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30℃。多雨闷热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及萌发侵入。葡萄生长初期,组织幼嫩,最易感病;生长后期,葡萄穗粒长大及枝叶成熟后,则较抗病。我国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春夏之间雨水较多,正值葡萄生长初期,组织幼嫩,病害发生严重。华北、东北、西北一带,春夏之间一般干旱少雨,虽然夏季炎热多雨,但此时葡萄已近成熟,抗病力较强,除个别品种外,病害普遍发生较轻。北方果区一般5月开始发病,6~7月份为发病盛期,9~10月病害停止发展。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管理粗放、架下湿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施氮肥过多、枝叶过密等,易使病害加重。一般篱架发病重于棚架。 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欧亚种感病,欧美杂交种和美洲种抗病。早玫瑰香、季米亚特、龙眼、沙尔其、无核白、保尔加尔、伊丽沙、火红无核、红宝石无核、无核紫、意大利、大粒白、葡萄园皇后、羊奶、早红、乍娜等感病严重;奥坡托、玫瑰香、小红玫瑰、新玫瑰、马福鲁特、佳里酿、上等玫瑰香、法兰西兰、吉姆沙等等品种中度感病;莎巴珍珠、上等珍珠香、黑格蓝、沙别拉维、都露丝、巴米特等轻微感病;巨峰、红富士、先锋、仙索、巴柯、白香蕉、卡门耐特、黑虎香、赛必尔2003、赛必尔2007、8805、井川1075、纽约玫瑰香、露沙、红瑞宝、谢米奥、黑奥林、黑皮诺、贵人香、水晶、金后、龙宝等抗病。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由于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在历年发病严重的地区应选用既抗病又具有优良园艺性状的品种。 2.清除菌源 在生长期中,及时摘除不断出现的病叶、病果及病梢。秋季清扫落叶、病穗,冬季修剪时,仔细剪除病梢、僵果,刮除主蔓上的枯皮,清扫地面枯枝落叶、果粒、果皮等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同时加强枝梢管理,结合夏季修剪,及时绑蔓,去除副梢、卷须和过密的叶片,避免架面过于郁闭,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地面杂草和杂物,保持地面清洁。土质黏重的葡萄园,需多施农家肥进行土壤改良,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地势低洼的雨后要及时排水;酸性大的要适量施用石灰。适当疏花疏果,控制果实负载量。 4.药剂防治 在葡萄发病芽前全面喷布一次铲除剂,消灭枝蔓上潜伏的病菌。常用的铲除剂有:0.3%五氯酚钠加1~3°Be石硫合剂;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混合液;80%二硝基邻甲酚钠盐;40%福美胂等。葡萄展叶后开始喷药,以开花前和落花70%~80%时喷药最为重要。可根据降雨及病情决定喷药次数。一般可在开花前、落花70%~80%果实如玉米粒大小时各喷一次。有效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40%百菌净、70%霉奇洁、80%普诺、50%多菌灵、1:0.5:160~24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40%锰锌克菌多、77%可杀得等。80%大生M-45、杜邦易保等也有较好防效。新近发展的“红地球”葡萄对铜较敏感,不易使用波尔多液等铜制剂。 5.苗木消毒 新建的葡萄园或苗圃,对苗木、插条要严格检验,烧毁重病苗;对可疑苗木进行消毒处理,即在萌芽前,用上述铲除剂或3%~5%硫酸铜、15%硫酸铵,整株喷药或浸泡3分钟,进行消毒。